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

2024-05-15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通用9篇)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 篇1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公开课教案

授课者:李燕婷

授课地点:高二(7)

授课时间:2017年9月26日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判断句”及“被动句”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析判断句式和被动句式,并懂得运用。【课时安排】1课时

【学法指导】借助多媒体视频展示观察、分析、思考,并整理出自己的结论,学生们相互补充,总结出各种句式的规律,并进行运用。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

主前宾后谓居中 定状补语辅其间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

【教学课件】班班通之梳理探究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之教学素材《文言语法练:判断句》和《文言语法练:被动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二、判断句

1、播放《文言语法练:判断句》

2、通过《文言语法练:判断句》来总结何为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固”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7)句末用也表判断。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3、通过《文言语法练:判断句》来做闯关题

4、实战演练

(1)根据要求做题:

①“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②“是”表判断的一项是()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④“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2)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①灭六国者,六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被动句

1、播放《文言语法练:被动句》

2、通过《文言语法练:被动句》来总结何为判断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举孝廉不行。《张衡转》

3、通过《文言语法练:判断句》来做闯关题

4、实战演练(1)按要求做题:

①,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以其无礼于晋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②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举孝廉不行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既自以心为形役

D不必贤于弟子(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

1、复习判断句和被动句,并学会灵活运用。

2、预习省略句和倒装句。

五、教学反思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 篇2

一、主语的省略

在文言文当中, 省略主语是很常见的, 有承前省略、对话省略等。 (1) 儿俱, () 啼告母。母闻之, () 面色灰死。 (《促织》) (2) 备曰:“ ()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欲往投之。” (《赤壁》) (3) 作亭者谁? ()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

分析: (1) 是“儿俱, 儿啼告母”“母闻之, 母面色灰死”, 这是主语承前省略。 (2) 是“吾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3) 是“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 这是在对话中省略主语。

二、谓语的省略

文言文的谓语也经常省略。这当然也是利用了语言环境。 (1)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 () 多少豪杰。 (《浪淘沙》) (2)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 后 () 《六幺》。 (《琵琶行》)

分析:根据上下文, 把省略了的成分补充进来, (1) 是“一时产生多少豪杰”, (2) 是“初为《霓裳》后为《六幺》”, 这些省略了的成分都是谓语。

三、宾语的省略

省略的宾语往往是前面出现过的, 所以补读省略的宾语, 主要依靠前面的名词和动词。如: (1) 操军方连船舰, 首尾相接, 可烧 () 而走 () 也。 (《赤壁》) (2) 于是王召见 () , 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可予不?” (《廉颇》) (3) 具告 () 以事。 (《鸿门宴》)

分析: (1) 的前面有“船舰”, 可见把宾语补出来是“可烧船舰而走船舰也”。 (2) 是利用“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而省略, 补读出来是“于是王召见蔺相如”。 (3) 是“具告之以事”。“之”代替的是上文“旦日飨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这件事。

四、介宾短语的省略

介宾短语的省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 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宾语。在文言文中, 可能只有介词的宾语, 而把介词省略掉。遇见这种情况, 就需要根据名词或名词短语 (介词宾语) 同前面词语的关系, 来断定是省略了什么样的介词。如: (1) 臣语曰,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 () 境上, 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结友', 以此知之, 故欲往。 (《廉颇》) (2) 海内大乱, 将军起兵江东, 刘豫州收众 () 汉南, 与曹操共争天下。 (《赤壁》)

分析:根据上下文来看, (1) 的“境上”是“与燕王会”的处所, 补读出来应该是“与燕王会于境上”。这里省略了介词“于” (2) 应该是“刘豫州收众于汉南”, 因为“汉南”的“刘豫州收众”的处所, 也是省略了介词“于”。

由此可见, 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还是十分普遍的。当然, 每种类型也并不是单一的, 一成不变的, 它们根据具体情况又可分成若干更细的类型, 如省略主语, 除承前省略、对话省略, 还有蒙后省略、自述省略等;省略谓语, 有承上文谓语而省, 有蒙下文谓语而省, 有共喻而省等;另外还有省略兼语的情况, 所省多是“使、命、令”之类动词后的代词“之”;省略介词, 有省介词“于”, 有省介词“以”等。其实, 古文中的省略现象远远不止这些。本文不再一一详述。

既然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这么普遍, 又这么复杂, 况且也是古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那么, 我们就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 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因为, 它可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 可以省略兼语, 也可以省略介词等;另外, 和判断句相比, 省略句是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的。不过, 只要我们能够理解每一个词的含义, 弄清楚句子的主干即主谓宾, 我们就会清楚句子缺少了什么了。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主谓语, 谓语之后如果还有任何修饰词, 那么想必就是缺少宾语了。由此看来, 要把握以上诸多现象并不困难, 难的是要把这些知识在阅读实践中自如地运用。

通过比较学习文言特殊句式 篇3

自己骗自己。自欺欺人。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微微地笑了笑。相视而笑。

吕先生从“自”、“相”与“自己”、“相互”在语义及词性(兼有代词性质的副词)方面的不同出发来分析它们在句法上的不同,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吕先生说古今汉语语法的对比研究大有可为。我们虽然不从事语法研究,但读吕先生的文章仍深受启发。我们发现,利用这一对比方法,对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大有用处。下面我们简单地谈谈自己在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法学习古汉语特殊句式时一得之愚。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并希望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用现代观念审视传统作品,指出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据此,我们通常在文言教学中特别注重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特殊文言句式的教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部分也将“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考点。2010年、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就有几个省市的翻译题考查了特殊句式。而且这类语言现象在文言中比比皆是。倘若对这些现象不了解,势必对我们的文言阅读能力造成影响。因此,对文言中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但是,何谓文言特殊句式?

正如物理学里边我们说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时需要有参照物一样,文言句式的特殊与否也是有参照物的,这一参照物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也就是说,文言特殊句式是相对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说的。(需要说明的是,用严格的语法学观点来看,文言特殊句式是相对于文言中的一般句式而言的,我们这种办法是为了学生理解的便利和教学的需要。)我们把文言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那些句式称为特殊句式。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参照物”现代汉语的造句关系做一个了解。通行的《现代汉语》教科书一般认为现代汉语有五大短语类型,即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主谓结构、联合结构。下面参考北京大学现代汉语教研室所编教材的论述,将其中四种结构及与之相关的文言特殊句式一一说明。

一.偏正结构及相关文言特殊句式

偏正结构的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前者是修饰语,后者是中心语。例如:

1白马 木头房子

2农场的马 我哥哥

3三匹马 一本书

4赶快走 细细研究 非常高

一般情况下1、2、3中的修饰语称为定语,整个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短语;4中的修饰语为状语,整个结构是谓词性的,有时是动词短语,有时是形容词短语。

根据前面的讲解我们知道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定中结构,一种是状中结构。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中心语是名词性的,后者的中心语是谓词性的。它们的语序均是“修饰语+中心语”。古汉语里有一类句子的偏正结构语序与此相反,根据其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我们分别把它们称作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严格地讲叫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词组:宾客知其事者

中心语:宾客(名) 修饰语:知其事者

语序:中心语+修饰语 修饰定语后置

其他如“群臣侍殿上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均可作如此分析。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词组:无礼于晋

中心语:无礼(动) 修饰语:于晋(介)

“具告以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等也可作类似的分析。

二.述宾结构及相关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基本上是SVO的语序,所以述宾结构一般前一部分举出一种动作或行为,后一部分是受这一动作行为影响、支配的事物。

如:洗衣服 修桌椅 插秧

写 信 煮 饭 栽禾(方言)

抽烟斗 写毛笔

去学校 上厕所 进城

晒太阳 来客人 住人

与此相关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就是宾语前置,而宾语前置又分为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代词宾语通常前置(当然也有不前置的,如《论语》,子曰:“狂而不直……吾不知之矣。”)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2、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

3、以“是”“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记

夫晋,何厌之有?

惟余马首是瞻

介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何为其然也?

表原因的介词结构:

是以谓之文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当然例外的情况也有,据杨树达先生研究,《诗经》中“于以采蘩”等就是经典的不前置的例子。

三.主谓结构及相关特殊句式

主谓结构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语是说话人所要陈述的对象,指出要说的是谁或者什么;谓语是对于主语的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主语有可能是动作的发出者,即施事,例如:

鸽子飞了 太阳出来了 老师讲课 学生学习

有的主语对谓语来说是受事,就是说它是受谓语所指的动作影响的。如:

电灯修好了 课文又没背 问题解决了

有的主语无所谓施事受事。例如:

今天星期天 这是小麦

与此相关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

在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都是放在主语的后边。但是,有时由于修辞的原因(具体说,一般就是为了强调谓语部分),它也可能出现在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如:

甚矣,汝之不惠!

贤哉,回也!

四.述补结构及相关特殊句式

“洗衣服”与“洗干净”结构不一样。在“洗干净”里,“洗”是一种手段,“干净”是这一手段所产生的结果。同一种手段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

洗干净 洗白(了) 洗丢(了) 洗破(了)

同样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手段来达到,例如:

洗干净 刷干净 擦干净 舔干净

我们管这类结构叫“述补结构”,前一部分叫“述语”,后一部分叫“补语”。

前面讲到了“状语后置”,实际上这个名称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汉语里我们把谓语前面的成分称作状语,谓语后面的成分称作补语。但我们在翻译许多文言句子是由于替换了介词,并按现代汉语习惯把这一结构提前到了动词前面,所以我们把原句称作“状语后置”。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介词结构后置”。

试比较:

则移其民于河东。

译文:就把那里的百姓移到黄河以东。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山之上出来,在斗牛之间徘徊。

所以我们判断一个文言句子的介词结构是否后置关键是看翻译时用以替换的那个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是不是要提前到动词之前。如果要,那它就是介词结构后置;如果不要,那么我们就认为它是正常语序。

联合结构除少部分因人们的习惯及心理因素等有固定的次序外,一般可以随意调换位置,它与古汉语特殊句式无关。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简易文言的能力,而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是学习的三大难点之一。可以说对于具有一定现代汉语语法意识的同学来说,掌握了古汉语特殊句式,就基本掌握了文言语法。而上述古今汉语对比法,已经被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它没有解决古汉语特殊句式的所有问题,我们正在努力使它进一步完善。

文言特殊句式 篇4

1、【判断句】 ①……者,……也。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②……也。环滁皆山也。③……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被动句】 ①为……所……(周初年少时)为乡里所患。《周处》 ②……为……。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3、【省略句】 ①主语省略。乃大惊,闻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宾语省略。备曰:“君与【】俱来。”《隆中对》 4【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状语后置。(备)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③宾语后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④宾语前置。

疑问句:何苦而不平?(苦:愁)何陋之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否定句:彼不我恩也。时人莫之许也。固定格式:唯利是图。

文言虚词集释

中考考纲要求掌握的8个文言虚词:其、为、以、于、乃、之、且、故

1、【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

公将战,曹谇请见。其乡人曰(他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桃花源记》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他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齐军的)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他的)②指示代词: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那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既克,公问其故。(其中的)③语气词:

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不译)

安陵君其许寡人?(祈使语气,可,该)(安陵君可要答应寡人啊?)

2、【为】 ①动词: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表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此(孙权)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作为)②介词,表示被动(周处)为乡里所患。(被)贤能为之(孙权)用。(被)③介词,表示对象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给,替)

3、【以】 ①介词,译为拿、用、把、凭(借)、因、按照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凭)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凭借)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按照)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拿、把)②动词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③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结果等 属于作文以记之。(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可以】:可以凭借。可以一战。

4、【于】 ①介词,译为、在、到、从、比、对、向、跟等。战于长勺。(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皆以美于徐公。(比)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对)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向)

(刘备)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到,向)遂用猖獗,至于今日。(到)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②【于是】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以后)吾祖死于是。(在捕蛇这件事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种情况下)③现代汉语:连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大家一鼓励,我于是恢复了信心。

5、【乃】 ①副词

乃入见,问何以战?(于是,就,才)乃记之而去。(于是,就,便)(便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离开了)凡三往,乃见。(才)羽、飞乃至。(才)

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②代词

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

6、【之】 ①代词(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们)、它(们)。贤能为之用。(孙权)属于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的事)登轼而望之。(齐军)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土地)②动词

之虚所卖之。(到、往)③结构助词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

b、主谓之间,不译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d、定语后置的标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e、音节助词。顷之。公将鼓之。

7、【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儿去啊?)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况且)行木且荛,二豪贼劫持……(一面……一面……)

8、【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连词,因此,所以)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因此自己起个别号……)西出阳关无故人。(旧的,从前的。故人:老朋友)

党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 学院三支部

李明达

本人作为一名老党员和教育工作者,更作为一名基层支部的党务工作者,多年来始终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以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今年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能够根据学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切实按照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和争当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基本要求,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坚持以优秀党员的标准指导和规范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强化理论武装、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遵守师德规范,加强宗旨意识和组织纪律,立足本职工作,敬业勤勉,务实开拓,积极转换工作理念,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全力做好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的服务工作;在党务工作中,能够按照支部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围绕“立足岗位职能 打造工作亮点

提升管理成效”的活动主题,带领支部党员以“创建学习型处室、争当学习型干部”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深化党的理论的学习,强化党员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以党员的“五带头”为指针,在支部党员中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比作风、比实绩、比创新的“三讲三比”活动,积极开展了“党员目标承诺”、“岗位目标承诺”,牢固树立了“学生工作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引导支部党员立足岗位职责,以党性锻炼、改进作风、提高效率、优化服务为重点,创建务实高效的处室。

回顾过去,鉴知未来,尽管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学习不够深入,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系统的理论学习还不够注重,学习还浮在表面,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在工作中,有时只顾忙于一些具体的工作,坚持学习的恒心和毅力不足,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在学习上搞实用主义,与本职业务有关的就学一些,与本职业务联系不紧的就不学或很少学,知识面不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水平的提高。

2、在优秀共产党员的“五带头”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五个强”实践当中,有些方面达到了要求,优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得还不够。在会上作自我批评多,在其他情况下作自我批评少;批评别人打不开情面,不够大胆,怕伤害同志间感情,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认为目前整个大气候也就如此,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不一定就解决问题。

4、工作方法有时不够恰当,不够策略,特别是对**室同志的批评和对**的同事的指导及批评,有时不够讲究方法,结果使同志们有时候出现比较勉强的现象。对工作方法,处事艺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认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好的,方法问题欠缺一些,同志们都会相互谅解的。

5、在工作要求上。工作的标准要求不够高。满足于干完干成,求数量与求质量没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把自己的工作与统计改革紧密联系起来。虽然能按照完成工作任务,有只求一般标准,把标尺定的不够高,干些工作就有满足感的倾向。

6、在工作创新上。对待困难有畏难情绪,满足于领导叫干啥就干啥,积极主动性不够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缺乏年轻人那种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工作热情,缺乏灵活机动,过于死板,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的理念没有贯彻始终。

7、协调能力不强,与部分群众沟通少,有时工作不细致。这一点与我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我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也没有往这方面做过努力。而现代的社会,除了需要真才实学外,还需要学会与人沟通,努力推销自我。在平时工作中,我只管工作,而不管与人交流,不生动活泼,特别是与领导及部分同志的沟通少了,与社会的溶合度也不够,认为只要工作做好,就万事大吉了,这样造成有时工作不细致。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源:

经过分析以上缺点,在深入解剖自我之后,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剖析,这其实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结果。若长期如此,对自己不加以严格约束,不采取取长补短的措施的话,前景不堪设想。

应该说,我是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的,也一直对工作是负责的,但我总感到自己有些放松。特别是没有能好好反思自己,及时调整好心态,对外界的因素也看得太重,从而造成了上进心、进取心比先前减弱。以前我对自己缺点的认识是不够到位,知道缺点,也总给自己找借口摆脱,甚至拒绝承认,不加悔改。这对自己的进步是毫无好处的,也是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发展与成长。

归到根本,这其实是人生观、世界观模糊的问题,对许多事物存在模糊认识,对社会的发展没有十分准确的认识,对客观存在没有正确的分析的结果,这也是放松自己的学习的后果。不从自己的主观意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来认识自我,来改造自我,而强调客观世界对自己的影响,强调其不可改变性,存在一种畏惧心理,存在无力回天的意识,从而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一种消极的心态。由于对自己压力不够,从而产生动力不足,进取心不强,改造自己的力度不够。

人生目标不明确,更不够远大,没有与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相结合。具体的学习计划也不清晰,没有从自己的整体素质发展上考虑,没有从工作的整体发展去考虑。平时对自己的剖析不够,对事物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挖到心灵深处,只是很肤浅地忧郁与后悔。这也说明了我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遇事有抓大不抓小的心理。

同时,我也还存在一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急于求成的思想,毅力不够,具体行动不足。

三、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方向: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人确实是可以改得更好的。剔除短处,吸人长处,不断完善自我,每个人都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毛主席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拿出十二万分的精神,去开创新的局面。

一是要加强学习,特别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积极投身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来,进一步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提高自身素质,紧密联系群众,调整心态,制订可行计划,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严厉约束自己,时刻警示自己。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的基础上,努力改变工作中遇事处理不果断、不细致等问题,工作中、生活中有不如意之处,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克服松懈心理,树立生活、工作目标,化劣势、失败为前进的动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永远保持自己积极肯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

三是要立足于工作进步和自身全面发展,广泛学习一切有益知识。加强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法律、管理、历史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履行当前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把这些方面的学习同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既学习与自己的业务有关的专业知识,也要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多学习一些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新经验,做到“专”与“博”相结合,求知与修身共进步,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公务员之家

我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按照坚定信念,牢记宗旨,与时俱进,敬业争先,团结民主,严守纪律的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自觉性、坚持长久性、坚持实践性、坚持全面性、坚持科学性。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两个务必”,能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脚踏实地、甘于奉献,耐得住清贫、受得住寂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教师教案 篇5

52级3级部语文组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例:沛公安在?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以加重语气。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11年天津)

2、(08广东)

时有与(周)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周)访,不之罪。(13年江苏)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10年天津卷)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答案提示

1、都急切追求名声,而惟恐人们不知道我。(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23、注意关键点“谘”的解释和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谁可补者”(中书令可补者谁?)的翻译即可。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中书令)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二、省略句

1、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使令性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面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之为兼语。文言文中的兼语常常被省略,所省略的多是代词“之”。

2.省介词宾语及动词宾语。文言文中介词“于”、“以”、“与”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介词后的宾语常常被省。如:欲呼张良与(之)俱去。(《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3、省略介词(“于”“以”)如: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4、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一定补出主语。以免造成误解。

【重要特征】

(1)文言文中宾语省略,多在介词之后。

(2)省略的宾语多为代词“之”。

(13年全国卷)

1、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2、(133、(11

答案提示

1、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还有他的哥哥李皆在当时本来就有名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他)竟然不加推荐。(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应补出主语)

三、被动句

1、用“于”“见”,“见......于......”表被动:

2、用“为”、“为„„所„„”“为所” 表被动

无标志的被动句

3、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1、(08江苏)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09年重庆卷)

古人云:“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皆由贪饵故也。”

3、(12年山东)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4、(10答案提示

受到皇帝亲近和信任。(得分点“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

3、光武帝亲临的地方,4四、判断句

1、用表判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2、3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4、名词充当谓语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5.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13年江西)

2、(09年湖南卷)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3、(09年山东卷)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答案提示

1、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知识迁移能力过关。阅读下文,找出宾语前置句,并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日:“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衣襟)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日:“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日:“释之,以为寡人戒。”

划出短文的两个宾语前置句,并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著名音乐师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

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

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

师旷说:“哟!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 篇6

1、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2、被动句

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简析]这三个句子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二毛”(头发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

(2)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太阳呀月亮呀,照耀大地)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③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掌握国家政权,天下赖你维持)

[简析]①句的“下土”是动词“冒”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冒”的前边,在被提前的宾语与动词“冒”之间插进代词“是”表示复指。②句的“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③句的“四方是维”就是“维(保护)四方”,此是借助代词“是”复指宾语,使宾语前置。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

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⑤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⑥父母唯其疾之忧。

[简析]“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利是视”,就是“视利”;“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的成语里有“唯命是听”“唯利是图”等说法,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保留。

4、成分省略

(1)省略主语。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汉语都有省略,但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更为错综复杂。例如:

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永州郊野出一种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纹,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没法医治。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晒成干肉做药,可以治好麻疯、颈子肿、瘘管、手脚蜷曲(病)„„]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军队的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微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全没有了)

[简析]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动词谓语省略了。

有时省略的动词谓语或谓语部分(包括宾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参照上下文加以补充,才能准确地理解。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祭神用的牛羊牲口,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谎报,一定按实情告神。„„大大小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察清断明,但一定尽诚心来处理)[简析]例句中的“以信”“以情”,都是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后面分别省略了主要动词“告”和“论”。

(3)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是可以省略介词的。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例如:

①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简析]①句中“山下”,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前面省略了介词“于”。②句中“座上”“地”是表处所的词语,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这类的“于”字省略在古汉语里很普遍。

(4)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在常规句子里,中心词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的。但是,古汉语里却存在着省略中心词的现象。因此,读文言文时,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例如: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简析]①句中的“宫中府中”就是“宫中之吏”与“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词“吏”,实际上是定语代替了中心词。②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5、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 篇7

关键词:特殊句式;文言文阅读;基本内容;工具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91-02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分。历届中考证明,凡是文言文分数高的考生,其中考语文分数都比较高。但同学们在复习文言文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因为老师已经不同程度地领着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了复习,这使得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么功夫了。殊不知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数同学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许知识,而真正落实到“点”上,许多同学还是会因为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细致而败下阵来。针对这种情况,我谈一谈文言文复习的方法。

正确翻译文言语句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选择部分典型的例句认真分析、体会,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翻译方法。。

一、文言句式基本类型

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

二、紧扣句型进行翻译

1、倒装句

(1)介宾倒装。如《曹刿论战》中的“何以战?”疑问代词作宾语常放在介词之前,即“以何战”的意思。译为“凭借什么打仗呢?”

(2)主谓倒装。如《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译为“你实在太不聪明了。”

(3)动宾倒装。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句中虚词“之”有提宾作用,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2、被动句

“为……所……”。如《活板》中“其印为予群众所得”。被动句还有其它表达方式。主要以这种为最常见。

3、省略句

(1)主语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2)中心语省略。如《陈涉世家》中“被坚执锐”省略了“铠甲”和“兵器”。

(3)兼语省略。如《陈涉世家》中“上使外将兵。”“使”后省略了“之”

(4)谓语省略。如《论语》中“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5)介词省略。如《陈涉世家》中“然足下卜之鬼乎”“,之”后省略了介词“于”。

(6)介词宾语省略。如《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以”后省略了“之”字。

4、主谓结构

(1)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之”,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变句子为短语。如《愚公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又如《捕蛇者说》中的“悍吏之来吾乡”。

(2)主谓结构充当句子成分。如《狼》中的“而两狠之并驱如故。”《捕蛇者说》中“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译时“之”不译。

三、强化文言文方面的积累。

加强文言文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面对文言文就像刚识字的孩童接触大千世界一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培养,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文言文的内容及意义进行理解、分析、概括;同时要培养学生勤做笔记,认真记录的好习惯,对于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疑难字、一词多义、重点词汇、古今异义等要强化积累,每学完一篇文言文都要让学生总结在本节课中学会的方法、学到的知识、阅读中的新难点和难字,通过日复一日地不断积累,学生会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会加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四、通过背诵强化记忆背诵是提高学生学习古文、领悟古文化精髓的有效手段。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背诵文言文的具体方法,进而提高文言文背诵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方法有:细嚼慢咽法;形象记忆法;领字引头法;提纲记忆法以及尝试试背法。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 篇8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 篇9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左右欲刃相如

2、驴不胜怒,蹄之

3、沛公军霸

4、凡吏于土者„„

5、二月草已芽

6、神弗福也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8、莫我肯德

9、置人所罾鱼腹中

10、大楚兴,陈胜王

11、许子冠乎

12、君君臣臣子子

13、亲亲贤贤老老幼幼

14、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15、其一犬坐于前

16、常以身翼蔽沛公

17、吾得兄事之

18、生男女,必货视之

19、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0、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1、相如廷斥之

22、诡踪迹,草行露宿

23、操军破,必北还

24、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25、岁赋其二

26、乡邻之生日蹙

2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8、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29、稍稍宾客其父30、粪土当年万户侯

二、形容词的活用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3、义不杀少而杀众

4、乘坚策肥

5、大无侵小

6、四美具,二难并

7、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8、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9、素善留侯张良

10、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11、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12、大王必欲急臣

13、其家甚智其子鲁

14、孔子登东山而小

1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三、动词的活用

1、尔安敢轻吾射

2、惧有伏焉

3、一屠晚归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5、则其至又加少矣

6、谗谄之蔽明也

7、不敢复有株治

8、项伯杀人,臣活之

9、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10、单于愈益欲降之(苏武)

11、外连衡而斗诸侯

12、宁许以负秦曲

13、晋侯饮赵盾酒

14、且庸人尚羞之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7、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四、数词的活用

1、其一犬坐于前

2、一厝雍南,一厝朔北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臣之所好者道也。

2、父母者,人之本也。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夫水,智者乐也。

7、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8、粟者,民之所种。

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10、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13、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4、此亡秦之续耳。

1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6、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1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18、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1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20、人非生而知之者。

2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2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3、夫鲁,齐晋之唇。

2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26、夫战,勇气也。

27、“离骚”者,犹离忧也。

28、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二、被动句

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不拘于时,学于余。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8、为天下笑者,何也?

9、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1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2、忠而被谤。

13、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14、戍卒叫,函谷举。

15、洎牧以谗诛。

16、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三、倒装句

1、主谓倒置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③渺渺兮予怀。

2、宾语前置

①残贼公行,莫之或止。②寂寥而莫我知也。

③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④古之人不余欺也!⑤天大寒,砚冰坚„„弗之怠。①沛公安在?②大王来何操?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豫州今欲何至?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⑥而今安在哉?

⑦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③且臣少仕伪朝。

①夫晋,何厌之有?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④有碑仆道。③唯利是图。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①马之千里者。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一、表陈述或判断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君亦无所害。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5、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6、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7、项王未有以应。固定句式

4、状语后置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④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②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①居十日,扁鹊复见。②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①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2、省略谓语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①杨子之邻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②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3、省略宾语

①遂拔以击荆轲。②急击勿失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③竖子不足与谋!

4、省略兼语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省略介词“于”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河曲智叟亡以应。

10、军中无以为乐。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12、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13、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14、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

二、表委婉

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5、无乃尔是过与?

三、表反问或疑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5、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7、此为何若人?

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9、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10、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晋其庸可冀乎?

四、表比较、选择、取舍

1、孰与君少长?

2、吾与徐公孰美?

3、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4、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5、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上一篇:绿色食药思路下一篇:大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