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文句式学案(精选6篇)
高三文言文句式学案 篇1
古汉语语言现象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是古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掌握文言句式却是疏通文意,做好内容理解题和翻译题不可忽略的一步。文言句式分为两部分,即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无乃„与、何以„为、不亦„乎,等等)。
一、倒装句
倒装句(或称为“变式句”)是文言文常见句式之一,“倒装”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的,其实,从古汉语语法角度来看,并不是“倒装”,而是正常句法。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 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主语后置)。在某些含有感叹语气的句子里,为加强语气,就把主语放在谓语的后边,例如: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辞千金》)
(二).宾语前置(这是考查的重点内容)。所谓宾语前置,就是作宾语的成分放在谓语的前面,以示强调。有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 又如:(2008年辽宁卷)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解析:本句中“诸君何事”宾语前置句,“何”是“事”的宾语。译文: 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2.否定句中,作宾语的代词,也要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又如:(2009年天津卷)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解析:本句中“不吾予”是宾语前置句,“吾”是“予”的宾语。译文: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又如:(2009年四川卷)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解析:“不吾继”是宾语前置句,“吾”是“继”的宾语。译文: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3.借助“之”“是”等助词,把宾语从动词的后面提到前面。如: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何厌之有?(《烛之武》)译:
(三).定语后置。通常定语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句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定语后置有以下两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又如:(2008年湖北卷)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解析:本句中“陈氏族子之幼者”是定语后置,“幼”是“陈氏族子”的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2.用“者”使定语后置。例如: 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又如:(2009年上海卷)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解析:本句中“里人疾周者”是定语后置句,“疾周”是“里人”的定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用“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此介词结构提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于”一般翻译为“在”“比”“向”“从”“被”等;“以”一般翻译为“用”。
例如: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又如:(2011年山东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解析:本句中的两个短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勿以罪惧,勿以力止”,“以罪”做“惧”的状语,“以力”做“止”的状语。译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009年湖北卷)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解析:本句中“被之以威”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以威被之”。译文: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2009年江苏卷)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解析: 本句中“无补于明之亡”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于明之亡无补”。译文: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呢?
二、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常见格式有: 1.用助词“者”“也”表判断。格式有“„者„也”“„也”“„者,„”“„者也”。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 又如:(2009年北京卷)叔孙通者,薛人也。
解析:本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考生必须将本句译成“„„是„„”的格式。译文: 叔孙通是薛地人。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等副词表判断.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臣是凡人,偏在远都。(《赤壁之战》)4.通过停顿直接表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赤壁之战》)
又如:(2006江苏卷)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解析:本句中没有明显的判断词,主要是通过停顿表示判断关系。译文: 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 5.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予本非文人画士。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病梅馆记》)
三、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 1.在动词后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语+动词+于+名词”的格式。例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 又如:(2009年上海卷)(沈周)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
解析: 本句中“为„所„”表被动,“世”是动作的发出者。译文: 文章模仿左氏,诗词模仿白居易、苏轼、陆游,字模仿黄庭坚,都被世人喜欢看重。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词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如:(2008北京卷)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解析: 本句中得分的关键点为“见”和“得无„乎”,都是典型的文言句式,一个翻译为“被”,一个翻译为“恐怕„吧”。译文:一个人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恐怕有损教化吧!4.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 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5.意义上的被动,无任何语言标志。例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 又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解析:这句话中虽然没有语言标志,但是根据“非心服”,还是可以推断出“逼兵势”为被动句。译文:归顺曹操的荆州民众,是被曹操强大的军队所逼,不是心甘情愿的。
四、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尤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居多。阅读时,可根据上下文进行语境还原,加以合理的添补。
1.省主语 例如:余扄牖而居,久之,[余]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又如:(2009江苏卷)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解析:这两句话都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把主语明确出来,放在括号内,句意更显明确。译文:(彭子篯)刚刚卸任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感到惊奇。2.省谓语,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述而》)3.省宾语,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4.省介词,例如: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五、固定句式
1、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译为“怎么办”、“怎么样”、“把„„怎么样”等。
例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得无„„乎(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3、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表感叹。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孰与、何如、孰若、何若,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表示比较。例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5、有以、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译:
6、“所以”,可译为“„„的原因”、“用来„„的办法”。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7、、“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8、“为所”“为„所„”“见„于„”,表被动。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9、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
10、“以„为”,表判断,相当于“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例如: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三文言文句式学案 篇2
一、高中文言文被动句型及辨析
所谓被动, 即指主语、谓语之间的关系处在一种被动状态。也就是说, 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动者, 而谓语动词是对主语状态的拖动、制约。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种是借助标志词表被动, 称为有标志被动句;一种是无标志被动句, 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被动句。高中阶段, 这种被动句, 大致分为四小类。
(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 “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作用。例如, “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这里“惑”“欺”的动作分别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的。所以, 在内被郑袖迷惑, 在外被张仪欺骗。也有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 形成“受……于……”式。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
(2) 用“见”“见……于……”表被动。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王 (的期望) 。“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有一种特例, “见”不是被动标志词, 而是一个动词, 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表被动句状态。如“暴见于王”译成现代汉语是:庄暴被齐王接见。
(3) 用“为”“为……所……”引出动作“为”的主动者, 或以“……为所……”的形式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 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被天下人嘲笑。
(4) 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参佐无不被系束”。同时, “被”作“披”的通假字的情形不少, 如“同舍生皆被绮绣”。
2.无标志被动句。例如, “爽籁发而清风生, 纤歌凝而白云遏”。其中的“白云遏”指白云被清脆的歌声所凝结。又如“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其中的“蜀山兀”“函谷举”为比较明显的被动句。
3.特殊被动句。这种情形比较少见, 可作为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参考。例如, “春秋伐者为客, 伐者为主”。其中的第一个“伐者”应为“被伐者”, 即与邻国邻邦关系不睦者, 倒行逆施者。“为客”为客方, 处在下风的一方。第二个“伐者”, 应为“伐人者”, 即与邻国邻邦相处和睦, 处事圆融, 为众拥护者。这个例句作被动句理解的前提各有不同, 可以向学生作适当讲解。
二、被动句式的翻译
被动句式的主要特征在于,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的受动者, 一般是不好的状态。因此, 翻译时一定要体现这种状态, 使之与全段或全文语境相合, 或者说应在全段或全文语境中翻译被动句式。具体简述如下:
1.被动、受害、受窘状态。例如, “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不然的话 (不刺杀刘邦) , 你们这些人都将被 (刘邦) 俘虏!这是一种典型的受害、受窘、被动状态, 翻译时句末宜使用感叹号。再如, “轩凡四遭火, 得不焚, 殆有神护者”。——项脊轩一共遭受四次火灾, 总是得以不被焚毁, 大概是有神灵护佑。这个句子语意状态基本上与上一句相同, 但语气较轻, 翻译时句末可以使用句号。
以上是被动状态最多的情形。
2.叙述一般的情形。例如, “伏唯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 犹蒙矜者, 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我想当今圣朝以鼓励孝行来治理天下, 只要属于年迈的老人, 都被国家照顾;何况我孤苦无依, 情况就更为特殊了。这里基本上是叙述凡年迈老人被国家照顾的情形。再如,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戍边的士卒怒吼, 函谷关就被攻克了, 楚国人一把火, (阿房宫) 就被烧成了一片焦土。例二与例一的区别在于, 例一是人, 例二是地点, 但都是处在一般的被动状态中。据考察, 叙述一般情形的被动句式大多以事物包括地名在内的情形较多。
3.叙述好的状态。这种情形较为少见, 但高中教材中存在这样的例子。如,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赠谥美显, 荣于身后”。——因此蓼洲周公, 忠义的行为显扬在朝廷, 被 (朝廷) 赠给光荣的谥号, 在死后享受到荣耀。
还有一种似受窘实褒扬的被动语态, 要细心地领会, 准确地翻译。如,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何哉”?——现在这条溪流独被我这愚笨之人来污辱, 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实际上柳宗元是借命名“愚溪”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性。这种情形只有把握似贬实褒的状态来体会全文, 在全文的领会中来把握这种被动状态, 才算得上是理解和语感相结合的有效阅读。
三、被动句式的练习和掌握
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须通过对词语特殊用法和各种特殊句式的有效练习才能巩固提高。因为高中处于学生人生学业承上启下的阶段, 可以针对高中学生学习语言的水平, 采用单项练和综合练两种方式进行, 使他们在问题情境中愉快地学习。
单项练, 一般宜安排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完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文言文单元后, 让学生对这一阶段的所有被动句式进行搜集, 按第一部分所述被动句式类型加以归类整理。也可以在总复习时, 对高中阶段课本中涉及的各种文言句式加以分类整理。因为这种形式正是以分类进行的, 可视为单项练习。
综合练, 可分为两种形式, 都在单项练的基础上进行。第一种, 教师将预先准备的包含各种句式的句子, 打乱顺序, 交给学生分辨整理, 并进行适当的翻译。第二种, 将涉及句式较多的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 并分类归纳其中包含被动句式在内的各种句式。
为提高复习效能, 明确学习目标,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梳理文言句式。教师须对近几年高考试卷中涉及的各种文言句式进行认真梳理, 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心中有数;了解各种题型, 进行适度有效的复习, 使学生明确自己本阶段的学习进度。
2.处理好练习选文与课文的关系。练习的材料最好是课文与选文相结合, 做到有梯度、有章可循的练习、复习, 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3.构建好知识网络, 夯实基础。建立词类特殊用法和各种特殊句式的知识树;在主干的枝条上添加典型例句, 通过建立知识网络,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言文常见句式考查 篇3
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例1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 这三个句子都比较容易分辨,如果提炼主干的话,都呈现“名词主语”+“名词谓语”的结构。
而对下面这个句子(划线部分),有些同学就要犯迷糊了:
例2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解析 划线的这个句子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同学们为什么会犯迷糊呢?第一在于“是”,这个“是”是代词而不是判断词,第二在于句子中没有“者”“也”之类的语气助词,而且主谓间没有逗号。可见掌握判断句,关键在于其基本特征:名词性主语+名词性谓语。
被动句
被动句分两类,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被动句的难点在于“见”。
例3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解析 上述两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于”,“见”后都接动词。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
例4 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解析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
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意为原谅我。还有:
例5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
解析 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掌握。
意念被动主要通过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推断,找出动词的施动对象进行判断。
例6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解析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因为附操之民是被逼迫的。意念被动要求同学们能理解文意,这样才能推敲。
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这里有几个难点:
1. 宾语前置中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7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解析 原句颠倒过来,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图利”“从命”。这里的“之”“是”用法归于结构助词一类。
2.定语后置中的楚辞句式。“楚辞”代表着南方方言,一般用“之”来倒装,同学们掌握较差。其固定格式是:名词+之+定语。
例8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解析 颠倒过来,依次是“陆离(言长)的长铗”“崔巍(言高)的切云(指帽子)”,“高的庙堂”“远的江湖”。
3.倒装的杂糅
有时,一个句子中存在多种倒装现象,同学们可能辨析不全。
例9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解析 这是平原君的使节对信陵君的激将话。“安”翻译为疑问代词“哪里”,“急人之困”翻译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
这是一个倒装的杂糅,是主谓倒装与宾语前置的结合。从一个句子分为主谓两部分来看,这个句子首先应该判断是主谓倒装,其次,再指出其谓语部分的宾语前置。整个句子翻译为:公子您能为别人困难所着急(的美德)在哪里呢?遇到倒装杂糅,要分清结构,抽茧剥丝,层层深入。
固定句式
常见的固定句式的语法功能主要有一些固定的词组搭配来体现。这样的词组搭配非常多,我们这里选择一些重要的或易错的来讲解:
1.推测语气
……得无……
这个词组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也常写作“得勿”“得亡”。翻译为“莫不是”或“该不会”。
例10 日食饮得无衰乎?(《后汉书·庞萌传》)
翻译:每日的饮食莫不是减少了吧?(意思就是可能减少了。)
2.疑问语气
“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表示相同的疑问语气,可以翻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待……”。
例11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翻译: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何(胡)以……”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表示疑问。
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翻译:国家拿什么来救济(灾民)呢?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庄暴见孟子》)
翻译:我们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凭什么能够奏乐呢?
3.反问语气
“不亦……乎”亦是副词,用来加强反问语气。翻译为“不……吗”或“难道不……吗”。
例12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翻译:难道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何(奚)……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翻译为“哪儿用得着……呢”或“要……干什么呢”。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翻译:还要报答干什么呢?
高三文言文句式学案 篇4
【专题模拟演练】
1.(致远中学第一次调研) 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两个人物,并化用(或者引用)其作品,补写两个句子,做到内容连贯,句式一致。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胸有“凌云志”,建立新中国。
2.把下面的长句改为三个短句。
包括建筑在内的艺术种类所包含的中国传统元素经过艺术家用现代手段演绎后会逐渐成为世界时尚的一种标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黑龙江四校二模联考) 依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通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
答:
4.(2010山东师大附中二模)仿照下面诗歌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眼睛很宽容
能装下整个世界
它又很苛刻
容不得一粒沙尘
5.(2011兴宁一中期中)把下面加横线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变换。
要求:①原意不变,强调的侧重点可以不同;②要用复句表述。
同学甲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老师对他说:“既要有刻苦的学习精神,又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强调二者缺一不可)
A.同学乙片面地认为只要学习方法科学,有没有刻苦的学习精神并不重要,于是班主任老师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刻苦的学习精神)
B.同学丙学习非常刻苦,但学习方法不太科学,于是班主任老师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婉转地强调学习方法)
6.以“一股强大的动力”为开头,重组下列句子。(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近日,一个年消耗30万吨玉米的生物制药项目落户连山市农田县,为这个一直依靠国家财政补贴的贫困县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中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名言警句、俗语,请另选一句,仿照示例,造一组句子。
示例:古人说:“三思而后行。”确实如此,深思熟虑能够使人作出准确的判断。但在机遇稍纵即逝的现代社会,事事三思只能使你成为竞争中落后的乌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0宝鸡市二模)请补出下面一则朗诵词的空缺部分。
自信是人生航船的灯塔,指引前进的方向,照亮前进的路程;[来源:Ks5u.com]
自信是,,。
一个人没有自信,就像一只鸟儿没有了翅膀;
一个人没有自信,。
雨果曾经说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
没错,,也说过:“。”
“每一棵草都有一朵花”,他我们敞开心扉,畅谈自信,满怀自信,迎接未来的挑战。
9.(2011东北师大附中一模)仿照下面两句话再续写一句话,要求内容连贯,句式一致
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险运,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
10.当巴金先生逝世后,有人写了一副对联来缅怀先生。对联的主要内容是由巴金先生的作品构成,请在横线上填写两句话,使对联内容完整。
巴金离去家中无春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随想人民艺术家
11.(2010银川一中二模) 以下文字通过比喻揭示了各种人对人生的不同认识,请再补写三句。
要求:①从反面写,和前面正确的人生观构成对比关系;②句式基本一致;③字数不要求完全相同。
希望说,人生就是万绿之源的绚丽的花朵。
成功说,人生就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石。
奋斗说,人生就是与风浪搏斗的一叶扁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10茂名市二模)汉语中有些为人熟知的名句或俗语,只要略作调整,就能别出新意。请仿照示例,另选二句名句或俗语进行改写。
示例:
原句: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改写:酒逢千杯知己少,话不半句投机多。
①原句:改写:
②原句:改写:
13.(2010淄博市二模) “寂寞”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写出下列两个人物的寂寞。要求:符合人物身份或思想性格;使用比喻或排比手法;不超过30字。
示例:卡夫卡是一只寒鸦,寂寞地在一座找不到入口或出口的“城堡”里飞翔。
(1)孔子;
(2)曹雪芹。
14.下面是《宽心谣》的前几句,分别以“时间处事金钱”为表述的对象。请你模仿歌谣的句式,以“吃”“穿”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作为表述对象,再续编两句歌谣,注意:(1)内容的相对和谐,(2)语言风格的基本统一。
宽心谣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金也喜欢,少也喜欢。
15.一种意思,可以形象表达,也可以抽象表达。请仿照示例,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处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示例:形象表达: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抽象表达:因小失大
(1)形象表达: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抽象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象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象表达:徒有虚名
(3)形象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象表达:做事不分主次
(4)形象表达:僧多粥少
抽象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答案:李白需要一座天姥山,让他追求“日月照耀金银台”的光明与自由;
苏轼需要一座庐山,让他认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2.答案:包括建筑在内的艺术种类包含了中国传统元素。艺术家用现代手段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演绎。经过演绎后的中国传统元素会逐渐成为世界时尚的一种标杆。
3.答案:逆耳的忠言好比配有黄连的中药,虽说难以下咽,但能对症除病;奉承的蜜语犹如含有毒药的琼浆,尽管香甜可口,却会慢性中毒。
4.答案:嘴巴很豁达,吞得下所有辛酸;它又很狭隘,说不得一点是非。
5.答案:A.当然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但还要有刻苦的学习精神。
B.固然要有刻苦的学习精神,但也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6.示例:(一股强大的动力)注入了连山市农田县这个一直依靠国家财政补贴的贫困县。这股动力就是一个年消耗30万吨玉米的生物制药项目近日落户该县。
7.示例: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确实如此,谦虚是一种美德。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过分的谦虚只能使你成为深谷中无人赏识的幽兰。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确实如此,人才需要靠具有慧眼的人赏识。但在展示机会众多的现代社会,苦苦等待“伯乐”的出现只能使你成为老死于马厩的骏马。(造一组句子即可)
8.答案:示例:人生大厦的基石奠定坚实的基础撑起事业的巨峰就像一朵花儿缺少了阳光爱默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或: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水击三千里……)
9.答案: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遇到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
10.示例:尧棠盛开雾里看雨电寒夜英雄儿女传
11.示例:悲观说,人生就是荒草丛生中的破败的墓碑。失意说,人生就是断线飘摇的一只风筝。无聊说,人生就是色味具无的一杯白开水。
12.答案:(1)所选原句必须是为人熟知的名句或俗语;(2)只能对原句中的个别词序作调整,调整范围不能过大;(3)改写后的句子必须有新意。
参考示例:原句:礼轻情义重。改写:礼重情义轻。
原句:天涯若比邻。改写:比邻若天涯。
原句:不要谈钱,谈钱伤感情。改写:不要谈感情,谈感情伤钱。
13.答案:孔子是一只仁的孤雁,寂寞地车轮碾过多少晨昏与冷漠的脸。(比喻)
曹雪芹如雪的寂寞,是黛玉的葬花,是宝玉的悲歌,是十年血泪。(比喻,排比)
14.示例一: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示例二:新旧衣服不挑捡,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15.示例:(1)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问题
(2)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眉毛胡子一把抓
(4)人多东西少,不够分配
高三文言文句式学案 篇5
教案6 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1.轻微度:少、稍、略。译成“稍”、“略微”、“丝毫”。
①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②夫妻心稍慰。(《促织》)
2.加深度:愈、益、弥、尤、更。译成“更加”、“尤其”。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③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极高度: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词。
①老臣溅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
②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二、范围副词
表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副词。修饰动词,作状语。
1.表总括:悉、皆、咸、俱、举、毕、凡。
①珍宝尽有之。(《鸿门宴》)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独”、“只是”。① 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记王忠肃公翱事》)
②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表共同:共、同、并、相。
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三、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持续与时间有关的副词。
1.过去、向来时:表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
①人道寄奴曾住。(《京口北固亭怀古》)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表“以前”、“当初”、“过去”的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始、昔”。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赤壁之战》)②初,鲁肃闻刘表卒。
表“常常、经常、向来”的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2.正在、变化时:表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
①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察今》)②会征促织。(《促织》)
表示“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的副词有: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①未几,成归。(《促织》)②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有“急、遽、猝、立、即”。
①遽扑之,入石穴中。(《促织》)②猝然边境有急,国何以馈之。(《论积贮疏》)
表“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行将”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表“终于、终了”等最终结果的有:“终、卒、竟”。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语气副词
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1.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实在、果真”。
①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否定、禁止
表否定的语气副词有“不、弗、未、非、靡、亡、否”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否定动作行为或形态,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没有”。
①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劝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山,而见者远。
表禁止语气的副词有“勿、毋、莫、无。”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
①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②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3.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几乎、可能。”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4.反诘:岂、宁、庸、其。译为“难道、哪里”。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五、频率副词
表“常常、往往、一再、再
三、多次”的有“屡、数、辄、每、频、累”等。
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重复的副词有“复、更、再、又亟”。
①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假道》)
②再拜还入户。(《孔雀东南飞》)
六、谦敬副词
表示对自己谦卑和对方恭敬的副词。无实在意义。表谦卑的有:窃、辱、伏惟。
①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②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表恭敬的有:幸、敢、情、敬、谨。
①臣从其计,大工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于
“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词,现代汉语各类介词的用法,“于”几乎都可以承担。如:①会于西河(《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引进动作处所,表所在,译成“在”。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于”引进处所,表所从,译为“从、由”。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于”,引进范围,表示“在„„中”。
④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论贵粟疏》)“于”引进缘由,相当于“因为,由于”。
⑤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于”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向”。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给”。
⑦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于”引进陈述对象,译为“对,对于”。
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于”引进时间,译为“到”。
⑩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于”用于形容词引出比较的事物,同“比”。
(1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于”引出主动者,表被动,译为“被”。
“于”的宾语如果是处所词,“于”有时可省略。如:
①岁征()民间(《促织》)②成妻纳钱()案上(《促织》)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
1.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凭、靠、根据、按照”。
①请以剑舞。(《鸿门宴》)“以”引进凭借工具,译成“用”。
②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以”凭,引进,凭借的身份。
③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古知今,以知所见知所不见。(《察今》)“以”根据,引出动作行为的根据。
④余船以次进。(《赤璧之战》)“以”,按照,引进凭借方式。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
⑤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城予赵”即“予赵城”,“以”的这种用法实际上起了提前宾语的作用。
3.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译成“因为、由”如: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成“在,从”。
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5.“以”的宾语上文已出现则有时省略。
⑧令以()责之里正。(《促织》)⑨折藏之,归以()示成。(《促织》)
6.介词“以”。也可省略。如: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促织》)
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1.并列关系。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有“与、及、而、且、则、且„„且„、既„且”。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②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五蠹》)
2.层进关系。表层进关系的连词有:而、且、况、非惟„„亦抑„„、非独„„亦„„、以。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以”,同“而,而且。”
②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尚„„况„„”译成“还„何况„。
3.选择关系。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抑、其、或、非„„则„„。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或”,或者。
4.承接关系。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有“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而”,接着。
②予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以”,同“而”,不译。
5.转折关系。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有:而、然、但、则、乃、顾、虽。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②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促织》)
6,因果目的关系。常用连词有:以、为、故、是故、是以。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也。(《齐桓晋文之事》)
7.假设关系。常用连词有:若、苟、今、使、则、虽、而、向使、假令。
①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②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论积贮疏》)
8.修饰关系。“而”、“以”常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二者的修饰关系。译成“地”或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之
1.定语标志。译成“的”或不译。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补语标志。译成“得”
②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柳敬亭传》)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③宋何罪之有?(《公输》)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④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6,用在时间词后,起凑足音节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⑥顷之烟炎张天。
者
“者”作结构助词,常附在别的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事、物。可译成“„„的人”、“„的事物”、“„„的原因”。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者”附在动词“学”后,指“„的人”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者”用在形容词“治”后,指“„„的事”。
③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者”用在动词后,表“„„的物”,不可译。
④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者”用在情态词组后,相当于“„„的样子”。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者”用于原因词组后表“„„的原因”。
⑥昔者吾舅死于虎。(《苛政猛于虎也》)“者”用于时间词后,表停顿,不译。
⑦此五者,邦之蠧也。(《五蠹》)“者”用于数词后,可据上下文译为所表示的人、事物。“此五者”指“五种人”。
⑧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者”前有以名词为主的中心词,“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所
“所”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人、事物、处所等,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有三种情况。
1.如果“所”字结构里的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没有出现,所具有指代作用。如: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所闻”即“听到的一切”,“闻”的宾语“一切”没有出现,便由“所”指代。
2.如果“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等在动词后面出现了,这个“所”字结构便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人或事物。
②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带上了宾语“鱼腹”,“所罾”作“鱼腹”的定语。
3.“所”字结构后出现“者”,可看作“者”字结构,其指代作用由“者”承担。如:
③臣之所好者。(《庖丁解牛》)“所好者”即“所喜欢的事情。”“者”指代“事情”,“所好”作“者”的定语。
二、语气助词
1. 陈述语气:也、矣、焉、耳
也 “也”可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各种语气,但它的基本用法是在表上述各语气的同时,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表示肯定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吧、吗”等。如:
①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论积贮疏》)“也”用在谓语后与“者”呼应表判断。
②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也”用于陈述句末,表肯定的陈述语气。
矣
(1)用于句尾,表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的变化和情况。同时有加重语气的作用,译为“了、啦”。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历兵马矣。(《殽之战》)
2.用于句尾,表示将要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表达一种确有把握的语气,或表述一种命令,决断或请求的语气。译为“了”,或不译。
虞不腊矣。(《宫之奇谏假道》)
焉
用在句尾,表—般的陈述语气,有引入注意的意味。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耳
(1)用于陈述句末,表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如: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
(2)用于陈述句末,表坚决、肯定语。如:②今肃等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2. 疑问语气:乎、与(欤)邪(耶)乎
(1)用于各种疑问句末,表询问、反诘、测度等语气,可译为“吗、呢”等。①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乎”表询问,译“吗”。②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乎”表反问,译“吧”。
③安能复为之下乎!(《赤壁之战》)“乎”表反问,译“呢”。(2)用于祈使句、感叹句,表祈使、感叹语气。如:
④长铗归来乎!(《冯谖客孟尝君》)⑤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与(欤)邪(耶)
①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与”用于特指问句,表询问,译“吗”。
②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欤”用于是非问,译“吗”。
③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赵威后问齐使》)?“耶”用于是非问句,译“吧”。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盗邪?(《晏子使楚》)“得无„„邪”表委婉测度语气。
3.感叹语气:哉、夫
①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哉”表感叹。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起义》)“哉”表反问语气。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夫”表感叹。
4.句首语气:唯、夫、盖
“唯”用于句首,表希冀语气,有时译为“希望”。“夫”、“盖”在句首,表引起议论,不译。如:
①事急矣,唯先生图之。(《中山狼传》)
②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③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
叹词
叹词是人们在感情激动时发生的一种声响,因此,它是表达强烈感情的词。它不作句子成分,也不和别的词组合,独立于句子成分之外,或作独立成分,或作独词句。如:
①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②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③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兼词
古代汉语里,用一个字的形体而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叫兼词。常用的有:诸、焉、盍。
诸
用于句中时,“诸”是“之”和 “于”(“于”古音wu)的合音,“之”代词,“于”,介词。如: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愚公移山》)
用于句末时,则相当于“之乎”。如: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盂子》)
焉
“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介词”,“之”,代词。译时选择相当于“于之、于是”的词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盍”是“何不”的合义。如: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叵
“叵”相当于“不可”,例如:居心叵测
三、理解词语和句式——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D级)
[知识要点]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用法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和词类活用。
[知识点解说]
1、判断句
现代汉浯中,主要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这种判断形式在文言文中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少数例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常见的形式有两大类。
一是“„„者,„„也”式及其变体。所谓“变体”,即单用“者”或“也”。逗号可以省略不用。
一是用“乃”“为”“则”“即”“诚”“非”“素”等表示判断。
《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
2.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表示,还有不含“被”字的“被动句”。这两种形式在古代汉语中同样存在。如“忠而被滂”,“兵挫地削”(均见《屈原列传》)。但大量的被动句是以下几种形式。
①“„„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
②“„„见„„”
《荆轲刺秦王》: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受„„于”
《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为„„”
《促织》: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⑤“为„„所„„”,“为所”
《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种“为所”式可看作是“为”后宾语的省略。
3.疑问句
现代汉语多借疑问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还可以借否定词表示,如“您同意不?”古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使用的疑问词和否定副词的具体语言形式却几乎完全不同。另外,由于标点符号的作用,现代汉语的疑问句,也可以完全不用以上两类虚词。如:明天要下雨,你还来?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没有标点助力,这种情况极其少见。具体说来,古代汉语中的疑问句有以下四种形式。(1)借疑问代词表疑问
《鸿门宴》:客何为者?
《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往?
《原道》: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易也?”
《论积贮疏》:国胡以相恤?
《
归去来辞》:乐夫天命复奚疑?
《孟子》: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
《木兰诗》:安能辨我是雄雌?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黄生借书说》: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2)借疑问语气词表疑问
《石钟山记》:汝识之乎?
《卖油翁》:汝亦知射乎?
《孟子二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五人墓碑记》: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3)借否定词表疑问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五十城请易璧,可予不?
《与妻书》: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
《问刘十九》(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4)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及否定词结合在一起表示更为强烈的疑问语气(含无疑而问),这种形式更为常见。
《论语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狼》:禽兽之变几何哉?
《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岂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 《殽之战》:夫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殽之战》: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季氏将伐颛臾》:是谁之过欤?
《信陵君窃符救赵》:独不怜公子姊耶?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捕蛇者说》:又安敢毒耶?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问说》:舍问,其奚决焉? 4.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1)主谓倒置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信陵君窃符救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
《礼记.檀弓》:谁与,哭者?
(2)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硕鼠》:十年贯女,莫我肯顾。
《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赤壁之战》: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鸿门宴》:沛公安在?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用“之”或“是”帮助宾语前置
《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陋室铭》:何陋之有?
《问说》: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冯婉贞》:唯余马首是瞻。《孟子•梁惠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唯利是图 / 唯命是从
④介词“以”的宾语常常前置。如:一以当十,夜以继日
3.定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
《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人马所蹈溺死者无数。
《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以为国人读兹编者勖。
《劝学》;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后两例是借助“之”字使定语后置,这种句式要和“句读之不知”这种宾语前置句区别开来。
4、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常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介词结构“以„„”有时也如此。
《荆轲刺秦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赤壁之战》: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
《张衡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在现代汉语中,以上句子中的介词结构是在动词前面充当状语的。
应该指出,上面的几种所谓倒装形式,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并为了易于比较说的;古人一贯这样说话行文,是无所谓倒顺的。
5.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略
《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公)尝射于家圃。
在现代汉语中,前一句里的“草木”是不能省略的。《卖油翁》中的两句话中间,也不允许省去主语。
②蒙后省略
《鸿门宴》: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对话省略
《孟子二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在现代汉语中,两人对话,主语全省去,是不允许的。
(2)谓语省略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荆轲刺秦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往)。
《促织》:审谛(视)之,短小,黑赤色。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前三句省略动词谓语,后一句是省略形容词谓语。这种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不允许的。
(3)省略宾语
《曹刿论战》: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
《〈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己)。/
《赤壁之战》:可烧而走(之)也。
第二句中的宾语“己”,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第三句为使动句省略宾语,比较少见。
(4)省略介词宾语
这种情形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而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则是绝对不能省略的。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之)谋。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赤壁之战》:权以(之)示群下。
(5)省略介词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也不存在。
《过秦论》: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变换句式学案 篇6
学习目标:
1.明确变换句式的几种类型。
2.培养学生对变换句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3.掌握几种常用选用变换句式的方法。考点解读:
变换句式考查的是对给定语句换一种句式表达的能力,“变换句式”是为了增强和优化语句的表达效果。涉及到的句式有长句与短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与散句、重组句子等。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句式变换的题目有从单纯的变换句式到以句式为主综合考查多种能力的趋势。考试的热点是:长句与短句变换、整句与散句变换、重组句子。
课前预习
了解几种常见句式的特点和用途。
第一课时:长短句变换
1.(2009重庆卷)用“帕格尼尼”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列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4分)
世界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和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奇人。
方法总结:
2.(2011广东卷)将下面的3句话整合为一个单句(含标点符号不超过35个字)。(3分)
①真的东西总是同假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②善的东西总是同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③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方法总结
二、实战演练
1.(2011辽宁卷)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他的著作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2.将下面几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不超过75个字)(4分)
①这项计划旨在提升核武器制造能力。
②这项计划投资数十亿美元。
③这项计划要实现核武器制造设施现代化。
④美国正悄悄进行一项计划。
⑤这项计划由已退役的美国空军上将、现主管国家核安全管理局的约翰•戈登领导。
3.(2009北京卷)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4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反思总结(失分原因及注意问题)
三、课后巩固
1.(2011全国卷)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4分)
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的道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面形成的书面材料。
2.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太阳能窗系统”下定义。(4分)
①可有效满足一幢建筑的供热、制冷和照明需求。
②它运用了最新开发的太阳能科技,将阳光热能转化为可贮存的能量。
③这一系统设计成遮阳天窗的形式,可以明显减轻对传统电力的依赖。
④太阳能窗系统是一种新型能源设备。
第二课时:整散句变换、重组句子
一、典例精析
1.用“儒学”作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这是与深受儒学“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形成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分不开的。
方法总结:
2.(04湖南卷)湖南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4分)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方法总结
二、实战演练
1.以“地上的狮、虎”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3分)天鹅在水中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所有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而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就不是这样,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
2.将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改写为句式整齐的排比句。要求:可以更换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窥探一个成功人的履痕,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乎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海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水珠;抬头仰望无边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变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
三、课后巩固
1.用“西安”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时至今日,气派不倒的,风范依存的,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仰观那城墙、角楼,禁不住豪情长啸。
2.把下面一段话改成一组排比句。(3分)
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和画卷,而是一粒种子,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播种、培育、描画和渲染。理想是一片荒漠,而不是葱茏的绿洲,你要去开垦它,改造它。
3.(05江西卷)将下面句子加横线的部分变换成四个“是”字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保留全部信息,语意连贯)(2分)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有碧湛湛的海和青郁郁的山。
【高三文言文句式学案】推荐阅读:
高三文言文教学漫谈10-27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09-04
高三文言文阅读教案09-06
高三文言文翻译——教案10-18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 复习09-03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08-10
竞赛培训一:文言文阅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08-31
文言文句式教案08-10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08-03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