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陈情表》(苏教版必修5)(共7篇)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陈情表》(苏教版必修5) 篇1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陈情表》复习教案
【学习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作者李密,________(朝代)时人,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任太子洗马。他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汉中太守。
(二)实词含义
1、臣以险衅 .
2、夙遭闵凶 ..
3、慈父见背 .
4、舅夺母志 .
5、祖母刘愍臣孤弱 .
6、终鲜兄弟 .
7、门衰祚薄 .
8、晚有儿息 .
9、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10、茕茕孑立 ..
11、形影相吊 .
12、而刘夙婴疾病 .
13、拜臣郎中 .
14、除臣洗马 .
15、猥以微贱 .
16、当侍东宫 ..
17、臣具以表闻 .
18、责臣逋慢 .
19、则刘病日笃 .20、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
21、且臣少仕伪朝 .
22、历职郎署 .
23、不矜名节 .
24、过蒙拔擢 ..
25、但以刘日薄西山 .
26、臣之辛苦 ..
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入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梁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②,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乃辞归国。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③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既至关,茅兰说王,使乘布车,从两骑入,匿于长公主园。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太后泣曰:“帝杀吾子!”景帝忧恐。于是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然亦僭矣。
(《史记•梁孝王世家》)
注释:①梁孝王:名武,封为梁王,谥号孝王。②义格:建议被阻遏。“义”通“议”。③二千石:指下文的梁相轩丘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广睢阳城七十里 广:扩大 B.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拟:类似 C.上由此怨望于梁王 望:怨恨 D.故能植其财货 植:培植
7、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反映梁孝王僭越本分的一组是(3分)①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
②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
③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④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⑤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⑥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景帝和梁孝王一起喝酒时曾从容对梁孝王承诺:自己死后将帝位传给梁孝王。梁孝王谢恩推辞,虽然知道皇帝说的不是真心诚意的话,内心还是十分高兴的。
B.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后留在京城,出入游玩一如皇帝待遇,其属官只要登记之后,便可如朝廷宦官一样出入宫禁。
C.梁孝王再次进京时,在茅兰的劝说下,他轻装简行,跟在使者后面入城,并且没有马上去见皇帝,而是躲藏进长公主府中暂避风头。
D.梁孝王因怨恨袁盎等人阻止了立他为太子的事,派人去刺杀了袁盎等大臣。皇上怀疑是梁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陈情表》(苏教版必修5) 篇2
5.解析: B.固:一定。[来源:学科网]答案: B
6.解析:③④皆是客观表述,没有表达作者“超然物外”的思想;⑤是作者对韩信的评价和态度。答案: C[来
7.解析: 文章应是先议论后叙事。答案: B
8.答案: (1)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分辨在内心斗争,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乐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修整,使它焕然一新。
(3)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里都不会不快乐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有可使人快乐的,不一定得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那些追求福禄而躲避祸患的人,把福禄看成让人高兴的事情,把祸患看成让人悲哀的事情。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
和丑恶的分辨在内心斗争,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乐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之常情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从它的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那些倚仗高大的形象耸立在我们面前的,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变化无常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美好和丑恶交相产生,忧愁和快乐一并出现,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钱塘调到胶西一带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离开了带有彩绘墙壁的住宅,而栖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这里连年歉收,到处都有盗贼,案件也多得不得了;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
,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喜欢这里淳朴的风俗,而且,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拙朴。于是,在这里修整果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使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地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是秦人卢敖隐遁的地方。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座城台高大结实,幽深敞亮,夏凉冬暖。无论是雨落雪飞的早晨,还是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来吃。(大家)赞叹道:“多么快活的游玩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高台取名“超然”
。来说明我到哪里都不会不快乐的原因,大概是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陈情表》(苏教版必修5) 篇3
学校 临清一中 学科 语文
编写人 吴子银 审稿人
程仁华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的(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 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 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教学重点: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着生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文句,进而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总结疑惑 听写字词 检查词语含义 情景导入 展示目标
1导入: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
设计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馆被炸的硝烟;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号的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更忘不掉我们的三位记者不幸以身殉职。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就看看鲁迅先生为了“记念刘和珍君”是如何布局全文思路的。
2、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一)、背景资料
“三•一八”惨案是继“五”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
刘和珍等到就是此时遇难的。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二)、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3.
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至此形成板书)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训练重点:理清思路
一、写作缘起(1-2)
二、记念主体(3-5)
三、教训、意义(6-7)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三)、分析局部思路
关于文章的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的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部分中几个层次的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的第2小题来分析第一部分的思路。问:第1、2节都说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一点?
明确:第一个“必要”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君,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祺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是要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所以第一部分两次强调、突出了本文的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由爱到憎是按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形成板书)
悼念遇害者
爱
一、写作缘起
必要
控诉政府暴行
逻辑
痛斥走狗文人
顺序 必要
唤醒庸人
憎
2、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这一部分则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叙写烈士生前事迹,再详细叙述遇难经过,整个部分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
3、第三部分关于惨案的意义,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何以体现?
明确:先否定了这种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由否定到肯定也是明晰的逻辑顺序。(形成板书)
二、记念主体
生前事迹
时间(三、四、五)
遇难经过
顺序
三、教训、意义
否定
逻辑(六、七)
肯定
顺序
四、反思总结 当堂检测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背诵重要章节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第二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背诵重要章节 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理解和把握第二节的语段的思路
我们知道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层次之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子之间的思路。请大家齐读第二节,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中的思路。明确:第一自然段共5个句子,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第二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两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所以这两节的整个思路就应该定位在: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二)、背诵第二节
(三)、理解和把握第四节的语段的思路
这一部分共5段13句。理清思路可以粗一点,也可以细一点。
粗理,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第一步是听到噩耗,第二步是听噩耗后怀疑的态度,第三步是见到尸骸,第四步是听到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诬蔑,第五步是悲叹思想统治令人窒息,发出冲破沉默的吼声。(这样理清思路,特别是注意写噩耗之后为什么思路展开到怀疑上去,就能对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有更深刻的理解。)
细理,要一句一句地揣摩。拿第1自然段4个句子来说,从听到噩耗到产生怀疑,怀疑又有三步,先说自己当时的怀疑,再说明怀疑的原因,推进一步,再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从刘和珍的角度说,怀疑的理由又多一层。
(四)、齐读第四节
(五)、从理清思路入手解读难句(结合练习二)
遇到难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容易理解了。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所谓“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举几个例子。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种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懑达于极点。“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这意思是说,让它们去快意于我的苦痛吧,让魔鬼们去狞笑吧,我不但不感到难堪,反而感到幸福。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明确:“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套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文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③“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理清第五部分思路,这两句就不难理解。也只有理清思路,才能正确理解。
第五部分第2自然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下一段思路接着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3自然段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就互相救助赞扬杨德群、张静淑的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是对上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思路远接上一段所说的执政府的凶残,近接上一句中“枪弹的攒射”,给段政府以辛辣的讽刺。“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是接着上文来的,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思路至此不会突然冒出1900年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屠戮妇婴,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苟活者”指什么人呢?
第一节中,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与“死者”“逝者”相对。第三节中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当然他的智与勇也是在不断地从奋斗者身上汲取养料形成的。所以“苟活者”首先说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女子如此,男儿自不待言,中国人并非一团糟糕,“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这世上固然一片“浓黑”,路正长,难见“尽头”,希望也只是微茫的一点,但是毕竟还有希望,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本节课学习重点为:理清思路。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叫思路?理思路该从哪些方面下手?怎样理清思路呢?
明确:思路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思考的线索。理清思路,是指在阅读中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考的线索,即从什么地方了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什么终点,都要清清楚楚。理思路的重点是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怎样理清,(1)把握主旨;(2)理清脉络;(3)弄清顺序;(4)列出纲目。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理解了全文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就自然地探究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了解了作者深刻的思想,达到了化旧为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高三语文陈情表教案1 篇4
教学目标 :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
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古代,忠的思想也占据着人们的心灵,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忠与孝前的矛盾心理,到底孰轻孰重,如何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从李密的《陈情表》中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三、解题:
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划线字的读音。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微贱 非臣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2、把握文章脉络并概括段落大意。提示:
第一段: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第二段:写自己忠与孝的两难处境。
第三段:为打消武帝的疑虑,重申自己的人生态度及特别处境。第四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先尽孝后尽忠。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注释,试翻译全文。
2、根据对全文的理解,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分组检查背诵。(四人一组)
二、分析段落,掌握重点字词(1)学生齐声朗读第一段。
(2)每组进行讨论,指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找两组回答(3)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
(4)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问题:本段作者是怎样形容自己的处境的?共同的特点是?(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提示: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问题: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提示:为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孝的责任。
三、分析理解第二段
(1)学生齐声朗读第二段。
(2)每组进行讨论,指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找两组回答(3)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
(4)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问题: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提示:讨论得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问题: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提示: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1)学生齐声朗读第三段。
(2)每组进行讨论,指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找两组回答(3)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
(4)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问题: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问题: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提示: 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五、分析理解第四段
(1)学生齐声朗读第四段。
(2)每组进行讨论,指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找两组回答(3)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
(4)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问题: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请目的的语句。
提示:“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问题: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请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多余,为什么? 提示: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六、总结全文
第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夙道闵凶 第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辞不就职 第三段:提出以孝治国之大理。愿乞终养 第四段:表明尽忠尽节之诚心。尽忠日长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陈情表》(苏教版必修5) 篇5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6.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
二、古今异义
1.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变故;今:很,十分 4.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 今:河北省
5.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 今:河南省 6.沛公居山东时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7.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1.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名词,军队。
用心
爱心
专心
勇冠三军: 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2.击
急击勿失: 动词,攻击,攻打。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 动词,敲打,敲击。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名词,碰撞。3.内
毋内诸候: 内,通“纳”,动词,接纳。帘内掷一纸出: 名词,里面,与“外”相对。内无法家弼士: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色厉内荏: 名词,内心,心里。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 动词,像。沛公起如厕: 动词,往、去。固不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动词,通“背”,违背。每逢佳节倍思亲: 副词,愈加。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7.意
然不自意: 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动词,放弃、丢下。置之坐上: 动词,安放,放置。乃置酒大会宾客: 动词,摆、设。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沛公军霸上(军,驻军)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册)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2、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3、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善,对„„友善)
4、名词用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晚)
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表对人的态度)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日日夜夜)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道芷阳间行(间,从小道,抄小路,表方式)头发上指(上,向上)
5、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用心
爱心
专心
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吾”)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
六、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
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还要„„干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七、成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八、古代文化常识
(一)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二)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用心
爱心
专心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九、疑难提示
1、字音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语,yù,告诉)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èi,替,给;wéi,提出,做出)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dāng,抵挡,阻挡,如:锐不可当,以一当十,螳臂当车)奉卮酒为寿(奉,fèng,献。为,wèi,替,给)靳强、纪信(jìn,jǐ)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骑,jì,qí)
2、停顿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词义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而,表承接关系)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而,表修饰关系)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而,表修饰关系)
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项王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因,趁机)
①因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依靠、凭借
用心
爱心
专心
意态、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史记·张仪列传》)怀疑、猜疑
④举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举起、抬起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屈原》)提出、举出 举兵伐徐,逐灭之(《韩非子·五蠧》)发起、发动 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 举贤任能(成语)推荐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柳毅传》)科举考试 杀人如不能举(《过秦论》)全、尽 举世无双(成语)全部、整个
⑤谢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道歉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东南飞》)推辞、谢绝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感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芙蕖》 凋落、衰亡
用心
爱心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陈情表》(苏教版必修5) 篇6
知识网络
三角形中的向量关系→余弦定理 学习要求
1. 掌握余弦定理及其证明; 2. 体会向量的工具性;
3. 能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课堂互动】
自学评价
1.余弦定理:
(1)a2b2c22bccos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变形:cosA
b
2c
2a
2,2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典范例】
【例1】在ABC中,(1)已知b3,c1,A600,求a;(2)已知a4,b5,c6,求A(精确到0.10). 【解】
点评: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个
用心爱心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例2】A,B两地之间隔着一个水塘,听课随笔
择另一点C,测CA182m,CB126m,ACB630,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确到1m).
【解】
【例3】用余弦定理证明:在ABCC为锐角时,a2b2c2;当Ca2b2c2
.
【证】
点评:余弦定理可以看做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追踪训练一
1.在△ABC中,求a;
(2)已知a=7,b=5,c=3,2.若三条线段的长为5,6,7,则用这
三条线段()A.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B.能组成锐角三角形 C.能组成钝角三角形
专心
D.不能组成三角形
3.在△ABC中,已知a2b2abc2,试求∠C的大小.
4.两游艇自某地同时出发,一艇以10km/h的速度向正北行驶,另一艇以7km/h的速度向北偏东45°的方向行驶,问:经过40min,两艇相距多远?
【选修延伸】
【例4】在△ABC中,BC=a,AC=b,且a,b是方程x2
23x20的两根,2cosAB1。
(1)求角C的度数;
(2)求AB的长;(3)求△ABC的面积。【解】
用心爱心
【例5】在△ABC中,角A、B、C听课随笔
分别为a,b,c,证明: a
2b2
AB。
c
2
sinsinC
追踪训练二
1.在△ABC中,已知b2,c1,B=450则a()A2B
62C
62
622
D2
2.在△ABC中,已知AB=5,AC=6,BC=31则A=()
A2
B
3C6D
43.在△ABC中,若b10,c15,C=
6则此三角形有解。
4、△ABC中,若a2
c2
bcb2,则A=_______.专心
【师生互动】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陈情表》(苏教版必修5) 篇7
《季氏将伐颛臾》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文:史官周任有句话说:“施展自己的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辞职。”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文:遇到危险却不去保护,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文:老虎犀牛从木笼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君子憎恨那种不愿直接说自己想得到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不怕财富少就怕分配不均,不怕民众贫困就怕社会不安定。
6、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译文:如果这样,远方的人还不服从,那么就发扬教化礼仪来招抚他们。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的宫廷内部啊。
《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如果黄河以北地区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迁移到黄河以东地区,把黄河以东地区的粮食运往黄河以北地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咚地敲击战鼓,交战开始了,士兵丢弃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而已,但是这也是逃跑啊。
4、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细蜜的渔网不入池塘,鱼和鳖就吃不完。斧头根据时节进入山林砍伐,树木就用不完。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注重学校的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弟的道理反复强调,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着东西了。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狗和猪吃的是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1、以坚毅不扰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
(革命党人)凭借着坚毅不扰的精神,与民国的敌人搏斗,多次遭遇挫折失败。
2、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然而这次战斗,碧血横飞,浩然正气充满天下,草木为他们悲伤,风云也为他们改变了颜色。
3、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
拖延到民国七年,才开始修建坟墓,到了民国十年,才开始编辑他们的事略。
4、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而只是感叹他们留下的事迹,这的确是苟活在世上的人耻辱啊。
5、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我写作这篇序言,既是痛悼已经牺牲的烈士们,也是用它来勉励读这本书的国人。
《琵琶行》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陈情表》(苏教版必修5)】推荐阅读: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04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鸿门宴(新人教版必修1)11-16
高三语文复习第15讲:语言表达简明(高三必修教案设计)12-10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12-0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译文全套01-29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08-10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 复习09-03
高中语文《金岳霖先生》教案1 苏教版必修09-04
仿用句式(苏教版高三必修教学案例)09-28
高三语文诗歌复习教案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