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用句式(苏教版高三必修教学案例)

2024-09-28

仿用句式(苏教版高三必修教学案例)(共4篇)

仿用句式(苏教版高三必修教学案例) 篇1

仿用句式(苏教版高三必修教学案例)胡长青

一、考纲要求

本考点属于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中的一个考点。

要求考生按照规定的话题或情境,仿照给定的(或暗示的)修辞方法、句式特点,多写一个或一组新句子。

二、回顾复习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请你制作一个贺卡,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要求:仿照下面的句子,做到内容协和,句式大致相同。

例句:妈妈,你是我疲惫中的一杯香茗,当我昏昏欲睡时,浓郁的馨香使我神情气爽。

答案示例:你是我低迷时的一曲清音,当我意懒神迷时,优雅的旋律使我心旷神怡;

你是我迷茫中的一盏明灯,当我徘徊歧路时,璀璨的光芒让我豁然开朗。

三、知识梳理

(一)句子仿写基本要求

1.“形似”——形式的一致性

“形似” :

(1).句式一致: “仿造句式”,当然所仿写的句子就必须与例句的句式一致。

(2).修辞手法一致:仔细分析所给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格,其用什么样的修辞格,那么所仿写的句子也必须用什么样的修辞格。

(3).结构一致.2.“神似”——内容的统一性

“神似”:

(1).话题统一:符合指给定文段所的中心主旨,仿写时根据上下语境,弄懂文意,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梳理选材。

(2).色调统一:既指语境色彩也指感情色彩,同时还包括仿句的创意和境界。

(3).表达方式统一:或记叙,或议论,或描写;或委婉含蓄,或亲切友善,或生动形象,或深沉凝重,总之仿句的表达方式与例句相配。

(二)仿句关键——找准“仿点”

(2008年辽宁卷)请从“知识”、“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在语意上形成对比。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勤奋地挤,总会有所收获;

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如果你不太在意,就会全都漏光。

答案:知识,是河沙里的金,只要你勤奋的淘漉,总会有收获;

知识,是沙漏中的沙,只要你不予以补充,就会全漏光。

(三)弄清三问题,保证不偏离

1.弄清显性限制和隐形限制,显性限制就是题干明确提出的仿写的中心和形式上的要求;隐形限制就是所给例句或语境隐含的限制信息,如句间逻辑关系、正反角度等。

2.弄清形似和神似。

3.弄清哪些是可重复的,哪些是不可重复的,一般在仿写时,原句词语可以分为可重复和不可重复两类。可以重复的多半是连接词,虚词,起结构作用的词语(如判断词),不可重复的则是表现实质性内容的词语。有的词语是否能够重复,则要从修辞角度看是需要反复强调,还是需要避免重现。

(2008年四川卷)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浪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例子。(6分)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四、重点突破

(一)嵌入式

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与前句或后句要相同。

1.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整个句子意思连贯。(4分)

快乐似花,芬芳绚丽,令人陶醉;-----,--------,---------。你要享受快乐,更要准备迎接痛苦,医治痛苦,转化痛苦,让痛苦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答案:痛苦如草,蔓延疯长,让人烦乱

(二)续写式

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

2.仿造下面的句式,续写两个恰当的比喻句,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 ____ ,_____;

爱心是____ ,_____。

分析①仿照例句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②两个比喻句是并列关系;

③比喻句的内容前后的语意必须衔接。(比喻句的第一个分句,包括本体、喻词和喻体;第二个分句,是对第一分句的解释,揭示出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即释喻分句)。

【参考答案】

(1)爱心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

(2)爱心是一场纷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爱心是一眼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田园诗般的恬静。

(3)爱心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爱心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

(4)爱心是一杯泼洒在头顶的冰水,使高热发昏的人得能冷静地思索;爱心是一块衔含在嘴里的奶糖,使久饮黄连的人尝到生活的甘甜。

(三)命题式

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按照例句式仿写。

3.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

和谐是乐手演奏的动人旋律,----------------------,-答案:和谐是画家创作的美丽画卷,和谐是设计师描绘的宏伟蓝图。

(四)开放式

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所写句子的内容或形式隐含在答题者过去的阅读视野中。4.请选择某一事物,仿写两个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山中的石!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

水中的萍!你随波逐流时,根基就没了。

水中的鱼!你游进大海时,境界就宽了。

空中的鸟!你展翅蓝天时,宇宙就大了。

天空的雁!你离开队伍时,危险就大了。

井底的蛙!你越出地面时,眼界就宽了。

地下的煤!你燃烧自己后,贡献就大了。

五、课堂小节

明确思路:

一定二仿三连

一定:确定仿写对象。

二仿:找准形似、神似。

三连:连贯语句,检查验收。

六、习题巩固

1.2007海南宁夏卷:仿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6分)

没有大海的粗犷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参考答案: 没有高山的威严英武,可以有石子的淡泊宁静;没有大树的秀美挺拔,可以有小草的默默奉献

2..仿照例句,从生活中任选一个事物,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

例:事物-彩虹

正面:为让别人赏心悦目,献上自己七彩的人生。

反面:只务虚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是昙花一现。

答案:竹 正面:气节和谦虚的完美结合,使你生机勃勃。反面:既有内心空虚的不足,又有节外生枝的恶习。

水 正面:永远和包容你的器皿保持同一形状,使你显得温和而有教养。反面:永远和包容你的器皿保持同一形状,使你显得懦弱而没有主张。

小草 正面:不择地而生,却有着蓬勃的生命力,是你装扮了大地,春天因你而美丽。反面:没有坚强的筋骨,没有挺直的脊梁,你永远摆脱不了受人践踏的命运。

黑板 正面:胸怀坦荡,是你提供了学子收获知识的园地。反面:刚刚写出,又匆匆擦去,你这个说话不算数的家伙!

黑夜

正面:凭借你的静谧,学子在读书,游子在怀乡,母亲在期盼,情人在思念„„反面:因为你的遮掩,这世间才有了那么多的魑魅魍魉,鼠窃狗偷。

3.按照下面画线的句子格式再仿照两句,使之与前后的文字组成一段完整的话。

希望大海风平浪静,却常常有狂风和恶浪;希望江河一泻千里,却常常有旋涡和逆流;

希望生活幸福美满,却常常有悲伤和忧愁。事物总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希望万事如意是不现实的。

4.根据画线语句的格式,仿照三句话,一起组成排比句,要求与前面的语意相衔接。

单纯决不是幼稚的同义语,幼稚是童气未脱的胎迹,单纯是童年留下的财富。请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生活的诚信,少一些人情的圆滑世故;

请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与人友善,少一些心灵的冷漠麻木;请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人生的快乐,少一些精神的衰老疲惫;请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些奋进的力量,少一些故作高深的看破红尘。

(解析:注意不要离开“单纯”这一限定的话题。)

5.仿照下面句式,以四季特征为内容,续写语句,并与前面的内容构成整体。

少年纯真,青年激烈,中年沉稳,老年庄严,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连缀起绚烂的人生。

春之清新,夏之灼热,秋之丰收,冬之静穆,各季节的不同色彩,构成了多彩的岁月。解析:注意四季特征与人生四个阶段特征相应。

6.下面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写的一句名言,请仿照这个比喻句式,分别以“勇敢”、“勤奋”为开头,写一句有哲理意味的句子。

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时鼓舞着你对事业的进取精神。

①“勇敢”句勇敢是一柄披荆斩棘的利剑,常常激励着你对困难搏斗的决心。

②“勤奋” 句勤奋是一艘迎风斗浪的航船,时时满足你对学海的探求愿望。

7.2008年海南 宁夏卷

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机遇”为话题,写几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6分)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深渊。

---【参考答案】机遇对于永不满足的人是一条新的起跑线,对于骄傲自满的人是一片转瞬即逝的彩虹,对于懒惰的人是一个梦

8.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要求三个句子构成排比,语意逐步加强。

一朵浪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一排浪花,是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是一部欢乐生命的乐章。

【答案】示例:一片树叶,是一颗生命的水滴;一棵树,是一条生命的长河;一片森林,是一汪生命勃发的大海。

9.2008年江西卷:按照下面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方法,另写一个句子。(字数不限,句意连贯)

山上有了小层,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

参考答案:荒地上有了人影,茫茫无际的沙漠中出现一片绿洲,是单调的画面上一丝美妙的希望.人生有了目标,好比浩瀚夜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北斗,是茫茫大海上熠熠闪光的航灯。

10.仿照下面例句,另写两个意蕴丰富的句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歌是——————————————

故乡的歌是——————————————

【参考答案】

(1)故乡的歌是一只轻盈的风筝,总在异乡的天空上飞翔。

故乡的歌是一声亲切的呼唤,总在游子的心头响起。

(2)故乡的歌是一只半夜鸣叫的蟋蟀,总是一声声地唱在游子的心上。

故乡的歌是一片绿满天涯的芳草,总是在春天到来时,在游子的脑际漫延。

(3)故乡的歌是一朵鲜艳的红杜鹃,总在游子的梦中开放。

故乡的歌是一串童年的脚印,总在游子的思乡路上延伸。

(4)故乡的歌是一滴一滴落在门前的屋檐水,总是不断地浸湿客居在外的旅人的心绪。

故乡的歌是一只飞在山间田野的布谷鸟,总是断断续续地鸣叫在游子的心上。(5)故乡的歌是一壶窖藏经年的老酒,总是在幽深幽深的小巷里散发着醇香。

故乡的歌是一对挂在老屋门口的红灯笼,总是将游子的梦啊映得红通通„„

(6)故乡的歌是一株长在檐头的小草,总是在寒风中抖落着它那娇小的身躯。

故乡的歌是阿妹那一绺披散到腰际的长发,总是映着小木屋前的山溪水,在游子的梦中梳啊梳„„

(7)故乡的歌啊,是那一条你趟过无数次的小河,是那一块你滚过爬过打过闹过的青草地;是一树伸到屋檐边的红柿子,是一枚酸透牙的青杏;是一把喑喑哑哑鸣响的二胡,是一片摇曳如青雾般的竹林;是那一双无数次抚摸过我的粗糙的手,是那一双用满含爱怜的目光凝望着我的眼睛„„

11.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①。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②。综上所述,不难看出:③—————————————————————。

分析:此题从内容上看要与“讷谏”有关,句式上①②要求假设句,而且①是反例正设,②是正例反设。③又是一个对比句,可谓综合性强。

参考答案:①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许攸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②如果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征逆耳忠言,又怎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③善纳忠言者昌;拒纳人言者亡。(纳谏者昌;止谤者亡)

仿用句式(苏教版高三必修教学案例) 篇2

【学习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作者李密,________(朝代)时人,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任太子洗马。他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汉中太守。

(二)实词含义

1、臣以险衅 .

2、夙遭闵凶 ..

3、慈父见背 .

4、舅夺母志 .

5、祖母刘愍臣孤弱 .

6、终鲜兄弟 .

7、门衰祚薄 .

8、晚有儿息 .

9、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10、茕茕孑立 ..

11、形影相吊 .

12、而刘夙婴疾病 .

13、拜臣郎中 .

14、除臣洗马 .

15、猥以微贱 .

16、当侍东宫 ..

17、臣具以表闻 .

18、责臣逋慢 .

19、则刘病日笃 .20、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

21、且臣少仕伪朝 .

22、历职郎署 .

23、不矜名节 .

24、过蒙拔擢 ..

25、但以刘日薄西山 .

26、臣之辛苦 ..

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入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梁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②,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乃辞归国。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③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既至关,茅兰说王,使乘布车,从两骑入,匿于长公主园。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太后泣曰:“帝杀吾子!”景帝忧恐。于是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然亦僭矣。

(《史记•梁孝王世家》)

注释:①梁孝王:名武,封为梁王,谥号孝王。②义格:建议被阻遏。“义”通“议”。③二千石:指下文的梁相轩丘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广睢阳城七十里 广:扩大 B.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拟:类似 C.上由此怨望于梁王 望:怨恨 D.故能植其财货 植:培植

7、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反映梁孝王僭越本分的一组是(3分)①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

②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

③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④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⑤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⑥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景帝和梁孝王一起喝酒时曾从容对梁孝王承诺:自己死后将帝位传给梁孝王。梁孝王谢恩推辞,虽然知道皇帝说的不是真心诚意的话,内心还是十分高兴的。

B.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后留在京城,出入游玩一如皇帝待遇,其属官只要登记之后,便可如朝廷宦官一样出入宫禁。

C.梁孝王再次进京时,在茅兰的劝说下,他轻装简行,跟在使者后面入城,并且没有马上去见皇帝,而是躲藏进长公主府中暂避风头。

仿用句式(苏教版高三必修教学案例)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自己在文本中寻找兴趣点、疑问点,学会自己发现问题。

2.学会阅读文本,学会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在共同学习研讨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新的问题。

3.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已有的文化积累,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探究理解作者一心归去的根本原因。

2.揣摩作者饱含情感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恋之情。

3.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爱和恨。

4.理解作者对故乡内涵的独特思考,及对故乡深沉的爱的根源。

三、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早读或自修课预习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并在文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和疑问点,课前老师收集起来,加以筛选、分类和整合,与教学的重难点结合起来。在课前3分钟把同学们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出来(这一点很重要,可以让同学们知道他们的兴趣和问题老师很重视,也很有研讨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研讨兴趣和热情)。

四、设计思想说明及教学片段呈现

新课改的精髓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会自读、自学、自悟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要求同学们学会自己在文本中寻找兴趣点、疑问点,学会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围绕同学们的问题设计教学思路。

又由于本专题是以“文本研习”为主导学习方式的,也就是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的充分认读,学会揣摩研习文本本身的词句来理解文章内涵和情感,尽量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求问题及问题的解决,并感知作者的情感。所以在课堂上我多次要求同学们阅读文本,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方式本身也弥补了学生家园之思体验不足的缺憾。但由于现代散文的文从字顺的特点,我们的学生常觉得读一遍后,什么都懂了,没什么问题可问,没什么问题需要老师讲,更没有什么地方值得细细研讨,这时就需要老师“无事生非”地设计教学问题使他们明白,没有疑问是假象,自以为读懂了可能只停留在对文章肤浅的认识上,其实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所以在处理本篇散文时,我就用看似很寻常很简单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教学生用剥笋法,走入文本深处,探索问题真相。请看一段课堂实录:

师:是啊,优雅的环境、宽敞的住房,是我们许多人求之不得的生活目标。可住在这里的作者,心为什么还要一次次“偷偷归去”呢?看哪个同学能在文中准确找到原因。

生:(不假思索)因为他“陷入了难耐的冷清”。

师:这里应该有鸟语花香、海涛阵阵,他怎么会冷清呢?

生:这种冷清就是我们常说的寂寞、孤独、空虚、无所事事,与外界环境的热闹无关,是个人的内心感受。

师:有道理。那么作者这种感受强烈吗?痛苦吗?作者是怎么表现的?请你读出原文,读出你的感觉。

生:作者说就如同“你到了悬崖的边缘……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师:是啊,这感觉岂止是痛苦,简直就是吞噬,是可怕的尸骨无存的吞噬。作者用这种夸张的笔触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道理:优裕的物质生活抵御不了孤独寂寞的侵袭。寂寞使作者要发疯。但作者好像在下文又说他“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这又该如何理解?他好像前言和后语发生了矛盾。

生:不是矛盾。可能作者觉得“害怕孤寂”与“惦念亲人”相比,惦念亲人的原因又更多一些。

师:哦,原来他更惦念亲人。但如果作者的亲人就陪伴在他身边,作者是否就不想归去了呢?请在原文找依据回答。

生:在课文第5段:“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有他的过去。”

师:“至少”在这里该如何理解?

生:只要有它就足够了,即使连亲人也没有了。

师:理解得非常准确。可见惦念亲人似乎也不是“我心归去”的最主要原因。而是因为感怀--

生:“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大家一起说)

师:有自己的亲友、有自己的过去的那一片热土,是什

么地方?

生:(齐声)故乡。

师:原来作者一心归去的原因就是“思乡”。

(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和推进下,指导学生在文本中寻

找到作者心欲归去的真正原因)

《我心归去》虽然哲理性很强,但它的哲理不是单纯地

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也就决定了文章在语言上的

特点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

或在看似简单而寻常的用词中,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热恋之

情。这是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和感受的,所以我在教学设计

中把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渗透在教学中:

师:作者为什么把故乡说成是“一片热土”,同学们能

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生:说明了作者对自己的故乡充满了热望、爱恋,好象

还有感激。

师:他感激什么?

生:感激那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躯哺育了自己。

师:那你能用这种情感把这一句朗诵一遍吗?

生:(充满深情地)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

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有他

的过去。

师:好。“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把“没法不时常”换成“常常”或“往往”好不好,为什么?

生1:不好。因为“没法不”是“不得不”的意思,好象有由不得自己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意思。而“常常”、“往往”只是有时而已。

师:那这个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什么情感呢?

生2:无法忘怀、不可能忘怀的铁一样的情感。

师:嗯,很好,我们要学会注意这些简单而寻常的用词去体会作者情不自禁渗透的情感。

(老师用换词辨析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含蓄的深情,并以诵读法加以体会。)

《我心归去》不是我们常见的纯粹抒发乡愁的散文,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笔下的故乡的内涵不同于我们平常理解的出生地。他赋予了故乡独有的精神内涵,并探究了人为什么会思乡,故乡为什么会让游子牵肠挂肚,念念不忘,故乡的独特魅力到底从何而来、因何而在……所以我就设计以探寻思乡的原因、挖掘故乡的精神内涵为主要教学内容,把理解作者的爱与恨及其根源作为教学重难点。由于文章有许多作者个性化的独特思考和哲理性的言论,给我们阅历不深的学生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就着重指导帮助他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引导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带入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中。

师:……难道作者的故乡比富丽浪漫的法国都市还要迷人吗?否则,怎么会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作者的故乡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朗读6、7两段,用文本来解读)

生:作者的故乡是“贫瘠而脏乱”的,当然不能与法国比。但他说“故乡留存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我想人不可能忘了自己或自己的过去,当然他也就忘不了故乡。

师:那不一定,人也有善于遗忘的一面,你能担保你过去所经历的事你都能记起吗?

生:--不能。

师:那如果我们忘记了过去,不也就把故乡遗忘了吗?

生:有些事是刻骨铭心的,不可能忘记。

师:什么样的事才会是刻骨铭心的?

生:有关痛的呀,悲的呀,乐的呀……反正不寻常的。

师:那也就是说故乡因留有我们的爱或痛等不寻常的经历,才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是忘不了的。说得非常好。好像作者在下文更明确地表达了这层意思,他是怎么说的呢?

生:他说“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师:对,作者只是说得更形象一些。曾流下过血水、泪水和汗水的事,当然是不寻常的刻骨铭心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为她艰辛地劳动过奉献过,所以“故乡是任何风雅富贵之都所不可替代的”。

生:(质疑)按作者的话说,只有艰辛地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那不是意味着有的人是没有故乡的?应该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啊?

师:问得好。是啊,字典中对“故乡”的解释是“出生地或长久居住地”,按此解释,每个人都应该是有故乡的,可作者在文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说--请同学们一齐说--

生:(齐读)“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他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师:可见作者对故乡的内涵有自己的解释,按作者的理解,没有为自己的故乡艰苦劳动和奉献过的人,就没有故乡。当然在他离开家乡后就不可能想家、恋家,同学们能否在历史或现实中找到这样的人物来佐证作者的观点?

(沉默思考)

生:“乐不思蜀”的刘禅。刘禅被司马氏掳掠到洛阳后,就沉醉于眼前的享乐,忘记了自己的国家。

师:他为什么轻易地就忘了自己的国家?你能用作者的

思考来解释一下吗?

生:因为他没有对自己的国家操劳过、用心过,对自己国家的灭亡也不感觉到沉痛。他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是的,没有付出过的人,就不配有故乡,没有故乡的人,他的“身后就是一无所有的”,请同学们思考,文中这“身后”一词该如何理解。

生:应该指人的心灵可以寄托和回归的地方吧?

师:对,拥有这样一个可以寄托心灵和能让心灵回归的地方,应该是一种无量的幸福。可为什么作者又说,对自己的故乡很失望,并说那种失望能滴血?

生:(失语,思考)

师:(启发)一位母亲在商场购物时,对该市场的服务态度和质量很失望;回到家中,看到孩子带回的学校反馈单,对孩子的在校表现及成绩的不理想而深感失望。大家觉得这两种“失望”所反映的情感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母亲对孩子的失望不同于对商场的失望,对孩子的失望是因为爱。

师:对,俗话说:“爱之深--”

生:“--恨之切。”

师:这是因爱而生的恨,之中有爱,有恨,更有期待。作者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拥挤不堪的车厢很失望”,说明故乡还很落后、贫穷,但他期望自己的故乡能变得美丽富饶起来,所以他为故乡目前的状态心痛得滴血,对故乡失望得心痛滴血的情感,我们在以前学习的文学作品中有没有感知过?

生:好象鲁迅的《故乡》中有类似的描写,具体的我记不清了。

师:是这样的吧:“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我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很失望,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很失望。”他为什么对故乡及故乡的人如此失望?

生:同样是因为对故乡有着深沉的爱,才感到无限的伤悲和失望。

师:更可悲的是在那个时代,他看不到改变故乡的希望,所以在失望中透露着深深的无奈和伤悲。而我们本文的作者却坚信地说:“血沃之地将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生:为什么说生长出来的是“金麦穗和赶车谣”?怎么理解?

师:请同学们先说说什么是“血沃之地”。(启发)可以先从字面意思解读。

生:就是鲜血浇灌的土地吧。

师:那该如何理解“鲜血”呢?

生:就是心血和汗水吧?

师:对,如果我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全身心地去耕耘这片土地,把我们的爱都奉献给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一定会收获什么?

生:庄稼粮食等劳动成果。

师:对,收获富裕和美丽。那“金麦穗”就应该是指有价值的丰裕的物质收获,那“赶车谣”就应该是指代劳动中收获的--

生:精神创造。

师:很好。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中,作者对改变故乡现状充满了希望,他坚信用自己的热血喷洒的热土一定会收获沉甸甸的希望和无量的幸福。那时我们一定会因为拥有自己富饶的故乡而感到无限的自豪和欣慰。……

五、教学建议

1.关注文本,从文本出发,遵循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步步导入。用问题探究法教会学生学会用剥笋式阅读法解读文章。

2.品味语言,平中见奇。教会学生在寻常字句中寻找不寻常的表意。

3.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同时,要站稳老师的主导位置,既要引导学生思维,把握学生思考的方向,又要激发学生的联想,还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充分发挥穿针引线和

启发的作用。

六、教学后记及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但这种主体性必须通过老师的主导才能有效、有价值地体现,否则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会使课堂走向信马由缰、天马行空的“无政府”的热闹自由的局面。老师要以文本的精髓为思想核心,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适时地进行发散思维引导和定向思维引导,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不知不觉地引导他们走入文本核心。所以我有意地用看似很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去认真读文章,教他们缘景入情、披文入理,用剥笋式方法深入阅读;在随意的交谈中教他们寻找探究点,体验探究的过程,积累探究经验。当同学们在我的助推下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愿望和兴趣,也就能进一步走近作者,进而与作者进行交流沟通,这样即使是自己未经历的事情,也可以通过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当然对于问题的设计,我力求做到结合

作品实际和教学实际由表及里,注意连贯性和前后勾连性,尽量使前一个问题的解答成为后一个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逐步渗透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有效性和连贯性,才能使他们有兴趣一环扣一环地深入探究作品。中间遇到学生有疑无解的期待目光时,老师就要再给学生开一扇思维的窗户引而导之,而不能简单地告而明之。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我采用了师生对话的方式,散文的教学,是情景关系、情理关系的感受和体悟,师生对话可以让学生在平等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放松思维、真切体验、真实表露。在双方看似随意的交流商讨中,老师也可以更方便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便于随机引导,避免了教学的刻板性,在不经意中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也更容易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积累(如刘禅的“乐不思蜀”、鲁迅的《故乡》),对文本进行理解和鉴赏。但对话式教学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搭建起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同学等立体式的对话关系,而自己的这节课更多的只是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同学们之间的对话交流显得不足,

与作者的对话,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背景生活探讨不够,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鼓励得也不够。

(曾朝晖浙江省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高中部)

仿用句式(苏教版高三必修教学案例) 篇4

班级:高二(8)班

《滕王阁序》是很难啃的一篇优秀的文章,症结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诗人存在很大的隔膜,由于教者肤浅的阅读,本身也无法被文字所打动,而套用一些流于表面的不属于自己的一些论断,无论教者如何着力和卖力,只是隔靴蚤痒。如果一篇优秀的文字自己没有阅读透,没有读出属于作品的味道,属于自己的味道,而仓促上马,这和烂尾子工程有何区别,甚至还不如。简直可以不上。如果教师的内心是一沟死水,想激起学生的心理的波澜,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教者必须要放大自己的眼睛,敞开自己的心灵,学会被亲近、被感动。只有自己先被文字感动,被情怀点燃,然后如何大胆取舍文本的内容,为我所用,以情动人,亲近古人,是这次设计的出发点。

建议两课时,第一课时朗读为主,少讲解。骈体文,较华丽,重技巧,易朗诵。

师:出示王勃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瞧,这个人!)

投影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

14岁被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被授朝散郎。

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王府侍读。王勃撰《周易发挥》五卷,对推步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

18岁,侍读一年,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被唐高宗怒逐出府,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GUO)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犯下死罪,遇大赦天下,免除灾难。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父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27岁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师:他是谁?

生:王勃

师:作为初唐四杰的他,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的人生经历吗。

(学生回答,命运悲惨,才华横溢,波澜起伏)

师:老师的概括是,过山车式的人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悲剧感的人生。

(出示年少而才高,

官小而名大,

行为都相当浪漫,

遭遇尤其悲惨

--闻一多)

师:如今这位天才登上江南名楼滕王阁,非常喧闹繁华的滕王阁,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的滕王阁,但他还是无法抹去生活给他带来的种种的创伤和悲凉,这集中体现在第三自然段中,(师生共同朗读)

师:这是王勃的千古一叹--兴尽悲来,越过喧嚣,叹尽辛酸,满纸悲凉文,谁解其中味?

师:我们从文字看到了哪些层次悲,(学生寻找、回答)

生:从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悲叹人生短暂。

师:有志之士总是悲叹人生的短暂,因为想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像曹操,一代英雄,也感叹,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再说初唐知识分子的功业意识特别强烈,就是进取心尤其强烈,宁为百夫长

生:胜做一书生。

师;这是第一层次的悲。还有吗?

生: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师:你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文字?(学生朗读,重点是谁,尽两字要念出,同情者稀少,人生的无助感。)

生:还有。“望长安于日下”四句,

师:注意其中的方位,明写南(南溟)、北(北辰),暗藏东(吴会)、西(长安),抒写远离京城、被四方抛弃,失意流落之情。

生:失意流落,孤独之悲,为前途渺茫而黯然

师:这和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鲜明的反差,是海内无知己,比邻若天涯。对一个有抱负的知识来说,这些悲是次要的,更深层次的悲,还有?

生:就是怀才不遇。

师:对,怀才不遇是最致命的创伤。哪些句子可以说明自己怀才不遇?

生: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是不能见到皇帝,离理想越远。

师:还有写怀才不遇的,不一定得写写自己呀?

生:写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

师:你挑自己熟悉的说一说?(学生能够自由的说)

师: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才的悲剧就是生不逢时,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这些文人武将大臣贤人真的是生不逢时吗?

生:皇帝还是不错的,汉武帝、汉文帝都是一代明君。

师:生正逢时,那为何这些人还是那么悲剧呢?

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师:时运怎样理解?

生:时代和命运

生:时代和命运,不是同时出现的,一个好的的时代,一个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好的作为,

师:这就是命,这才是真正的的悲剧。当然,一个好的时代应该让每个年轻人拥有梦想,实现梦想。王勃对周易有很深的研究,周易就是讲命和运的书籍。

师:本文的可贵之处王勃毕竟还年轻,有朝气,流动的永不停息的热血,看到的大唐灿烂无比的太阳。年轻人,一切皆有可能。所以这位年轻人没有一味的悲哀,而是喊出了我为自己代言的青春宣言

生: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生:无论年龄大和小,处境顺畅还是阻碍,积极向上的力量是从不消失。

师:对,要相信年轻没有失败,年轻不相信眼泪。文章用怎样形象的来说明这一点?有人这样写可以吗(出示。啊,我命运不佳;/建功立业难。/有才有德的人,就一定有机遇吗?/但我要瞅准机会,立足实际,坚持坚持再坚持。/艰难环境里,我要保持清醒,我要保持乐观。/理想虽远,但我有信心,我还要珍惜时间。)

生:这是喊口号,原文内容丰富,有许多典故例子,让人产生一种文化感、厚重感,历史感、具体感。

师:这就是骈文的魅力。要多读点书。没有阅读就不能很好的写作。

生:饮贪泉但是我仍然精神清爽,我不会改变自己的情操。在涸辙的困境中我仍然不改其乐。

师;这里的贪泉、涸辙就是

生:困境

生:乐观开朗的情怀,令人钦佩。

师;一般的人在穷困是容易失去自我,就像在成功是容易失去自我一样,忧而不改其乐,不改其志,贫贱不能移,真的很难。相当难,赞一个。

生:用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自己还是有能力。

师:这里暗用了大鹏鸟的典故,自己就是展翅高飞的大鹏,我可以飞的更高,只要给我一次机会。

师:我们从王勃的人生也可以说他是很不守规矩的,不走寻常路,当然天才就是不守规矩的。

想到了历史不守规矩的一个典范。谁呀?

生:阮籍

生:猖狂。

师:何谓猖狂

生:狂放,不守礼法。

师;历史上有名的阮籍三哭(出示《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列传〉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

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师:对于这件事,王勃怎么看?支持还是反对?

生:岂效穷途之哭,认为这是一种逃避,是消极和颓废。

师:王勃不甘沉沦,也不会沉沦。

师:这样有起伏的洋溢的青春风暴的文章能感动人,情绪是由悲到壮的转换。相信未来,相信自己。

当没落的穷途无情地封杀了我前进的脚步。

当难越的关山轻蔑的耻笑他乡的失路之人。

我还是固执的对自己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师:第四段的写法和第三段非常相似,一脉相承。也是有无路请缨的悲凉,转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的自信。这一段自己课外去发现。

师:在唐代的作品中,登高而作赋,抒发悲凉的甚至悲壮的情怀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需求。无论从前不见古人

生: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英雄的悲叹,还是无边落木萧萧下,

生:不尽长江滚滚的来

师:仁人志士的悲壮。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点燃了内心的情怀,成为了不朽的经典。

师:我们还是回到文章中的关键句,

生:兴尽悲来

师:有哪些高兴的事?生朗读第三段的开头部分。(学生回答这是一场很华丽的盛大的宴会,歌舞,音乐,文人墨客)

师:这次宴会的地点就是在

生:滕王阁

师:滕王阁在哪里?

生:南昌。

师:你们去过南昌吗。余秋雨在(《青云谱随想》)曾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概括他对南昌的看法:恕我直言,在我到过的省会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个。

师:但在王勃的笔下,南昌是个好地方,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几个重要词语要落实襟带、雾星逢迎)

师:地方好,还有

生:人好

师: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学生朗读)

师:还有呢?

生:宴会好。

师:说来说去主办方好,就是领导好,地好宾客好,关键是领导好。当然这是客套话,无非吹捧阎公伟大英明。宴会的热烈、美酒的醇香、赞叹的纷繁,都不能替代清醒,不能压抑悲凉。

师:此刻这位才子见到的秋景又是如何呢?登高,写出深秋滕王阁特有的景色,读几句?(学生朗读)

师:中国诗文写景总是和自己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纯粹的写景是没有的。《长亭送别》写秋景,晓来谁染孀林醉,总是离人泪,眼泪和红色霜叶毫不相干,但在作者眼中,关系密不可分。

师:中国人都知道的写景句子是

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古人对写景有自己的见解,“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师;能把这千古名句解释解释。(学生解释)

师:这里的鹜是什么?

生:野鸭

师:有个成语叫做趋之若骛。一哄而上,有贬义色彩。

师:这种水鸟的特点是

生:很渺小。很不起眼。

师:如果换做大雁,或者鸿鹄可以吗?

生:这是作者王勃的自我写照,他不再是鸿鹄了。因为鸿鹄的志向高远。

师:你说王勃就是一只鸭子?

生:是平平淡淡、貌不惊人的野鸭子,丑小鸭。但绝不自卑。还是要勇敢的飞翔,尽管是只鸭子。也有飞翔的理由。

生:落霞往往给人创伤感,很凄凉。更何况在广阔的秋季的天空中,孤鹜更加渺小,敢于和落霞齐飞,于是更加很悲壮,也很伟大。

师:落霞,秋水,长空这些大自然的伟大者,这时都不幸成了背景,而真正的主角就是孤骛,只要你敢于飞翔,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长空和秋水。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孤骛的并举,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我们看到的广阔的胸襟和气度。是旷达的人生和雄健的精神。是诗人自身形象的“映射”和一颗勇敢的心。好的诗文能穿越是空时空,用文字打败时间,让信仰点亮人生。(朗读最后部分的诗歌)

师:年轻人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一颗不甘寂寞的灵魂。有时不得不相信命运,一座普通的楼台静静的坐落在江边,就是为了等待一位年轻的才子的降临,为了等待一篇光耀千古的奇文的诞生。滕王阁之于王勃。,就如黄鹤楼之于崔灏,赤壁之于苏东坡,岳阳楼之于范仲淹,好象是一种千古的约定,一段前世的情缘,一个永远流传的故事。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虽然生命渺小如被人忽视的沙砾,寄身在天地朝生暮死的蜉蝣。但总会有人成为永恒。成为传奇。如今,在滕王阁的栏杆上,我们仍然可以感受他的深邃的孤独,高贵的寂寞,还有永远的温度。

小刘

上一篇:留下文字,流下心情下一篇:化工企业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