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通分教学设计

2024-06-18

苏教版通分教学设计(精选8篇)

苏教版通分教学设计 篇1

通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的例4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异分母分子不同分数的大小,初步理解通分的意义;

2、在逐步探索通分的过程中,深刻体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选择适合自己操作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重点:主动探索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很快找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求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27

2、把下面的分数按分母相同或不同进行分类:1/

5、2/

7、3/

4、5/

7、7/10

3713、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5410谈话: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分数的知识。

二、师生探究

1、教学例4。

(1)出示: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2)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改写的?

(3)大组交流:哪一组来说说本组的想法?其他小组可以质疑、补充。(4)观察分析:这两种方法共同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

2、理解通分的意义: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叫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认识公分母: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母该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

4、想一想:

(1)通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2)通分后的分数与原来相应的分数比,大小怎样?(不变)

(3)观察例4的通分过程,你更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12,比较简便)

5、启发: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6、试一试:先找出1/6和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填空,再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通分的方法、步骤和书写格式。

7、练一练:通分。

一要提醒学生用每组中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二要提醒学生规范地书写通分过程。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先根据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分别在相应的括号里写出分数,然后把这两个分数通分,并把通分的结果写下来,最后在图中画一画。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判断并口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练习时让学生把错的改正,把不够简单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

4、发散训练:1/15<()<1/6

四、全课总结

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第4题。教学后记

苏教版通分教学设计 篇2

相对于一般的古诗教学, 由于“文包诗”课文中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 配合插图进行形象的再现, 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 也相机作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因此,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诗歌情感的体悟也显得更为轻松。很多时候, 学生通过自读也能大致理解课文内容, 对诗人的情感也能做出相对准确的把握。

我们的教学难道就仅仅停留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诗歌情感的体悟上吗?

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如何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莫怨晓霜颜色浅, 只是寒露未着深———学法指导, 引领提升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已经没有任何的难度, 如果一味地讲解内容, 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是原地踏步, 没有任何的提升。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针对学段特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如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品读第三自然段, 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出示:

小时候, 他们俩一起读书, 一起玩耍, 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 他们就各奔东西, 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 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生1:我从“一起读书, 一起玩耍”和“形影不离”读出他们的感情非常深。

(课件在“一起、一起、形影不离”下面加点, 同时在“形影不离”的右下角出示:感情深)

生2:从“很少”我读出苏轼和他的弟弟很少见面, 非常思念他的弟弟。

(课件在“很少”下面加点, 同时在“很少”的右下角出示:见面少)

生3:我从“七个年头”看出他们分开已经很久了。

(课件在“七个年头”下面加点, 同时在右下角出示:离别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 可以把关键的词语圈出来, 将自己的感受在旁边注一注, 学着老师这样试一试。

师: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 现在却很少见面, 现在分开又有七年了, 怎能不思念啊!能把这股思念之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1:小时候, 他们俩一起读书, 一起玩耍, 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 他们就各奔东西, 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 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生2:小时候, 他们俩一起读书, 一起玩耍, 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 他们就各奔东西, 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 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师:在这月圆之夜, 苏轼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出苏轼和他的弟弟感情非常深, 苏轼现在也非常孤独。

生2:我觉得苏轼非常思念他的弟弟, 因为他们的感情曾经那么好, 现在却天各一方, 不能相会。

师:是啊, 月圆人不圆, 曾经的手足情深, 如今怎能不思念呢?一起读。

生齐读:小时候, 他们俩一起读书, 一起玩耍, 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 他们就各奔东西, 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 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通过教师示范、总结, 学生实践, 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掌握了读文批注的方法,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真正与文本进行深刻对话, 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形成。

当然学法指导还有很多, 如理解词语的方法,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等,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段特点灵活运用, 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信经过“寒露”的深入, “晓霜”必定闪现奇异的光彩!

二、流云写意梅枝老, 雪后青峰色更浓———拓读解诗, 独辟蹊径

中华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 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幽远的艺术境界都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品味。然而如此深远的诗歌意境如果用我们现代的白话文加以描绘, 就会丢失其原有的味道。那么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美好意境呢?撇开传统的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另辟蹊径, 运用“拓读”的方法。

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读课文, 思考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

拓读一:感同身受, 体会孤独

生1:15岁那年, 他就离开家乡, 来到京城长安, 不觉已经两年了。

(出示该句)

(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谈感受并指导感情朗读。)

师:读着读着, 我想到了白居易的一句诗, 它非常形象地刻画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苦无依。

出示: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教师引导学生读:“抱膝灯前影伴身”。

师:懂吗?

(生摇头)

师:不懂没关系, 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意思猜一猜。

生:抱着膝盖坐在油灯前, 只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相伴。

师:你猜得真对, 就是这个意思。师:只有影子和自己相伴, 多么地孤独啊!生齐读:抱膝灯前影伴身。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 有多少个夜晚, 他都是生齐读:抱膝灯前影伴身。

拓读二:感受热闹, 反衬孤独

生:一大早, 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出示该句)

(师引导学生读出热闹的气氛)

师:记得清朝诗人叶燮有一句诗将节日的欢乐景象描写得十分生动, 让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

迎春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 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 春在千门万户中。

注释:

肩摩:肩膀相互摩擦。形容人很多, 很拥挤。

毂击:指并行的车子相触击, 形容车马川流不息。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句诗。

(生自由读诗)

师:这句话能读懂吗?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 借助注释先说说每个字的意思, 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生:大街上人很多, 很拥挤, 车马川流不息, 非常热闹。

师:大街上行人摩肩接踵, 车来车往, 多么的热闹阿!齐读诗句。

生齐读:肩摩毂击乐融融。

通过有效的拓读, 不需要费尽心机地解释, 学生在另一句诗或另一首诗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诗情, 感悟了诗意。同时在拓读中也扩展了阅读面, 积累了其他诗句, 可谓一举两得!相信通过这种独辟蹊径的方式, “流云”必定衬“梅枝”, “雪后”更显“青峰”浓!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 加强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

学生在了解诗意, 感悟诗情, 积累诗句之后, 更多的应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诗句。只有在不断的语文实践中, 才能真正内化语言。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设这一环境与平台。

如学习《咏华山》之后, 我为学生创设运用诗句的平台:

师:不仅仅是华山, 登上任何一座雄伟的高山, 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出示:

登上雄伟的泰山, 看到_____, 我情不自禁地吟诵:______。

登上闻名天下的黄山, 看到_________, 我情不自禁地吟诵:_______。

登上高高的衡山, 看到______, 我情不自禁地吟诵:___________。

生1:登上雄伟的泰山, 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我情不自禁地吟诵: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生2:登上高高的衡山, 看到太阳离自己那么近, 仿佛伸手就能碰到, 我情不自禁地吟诵: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生3:登上闻名天下的黄山, 看到其他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我情不自禁地吟诵: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浅谈苏教版“文包诗”教学 篇3

相对于一般的古诗教学,由于“文包诗”课文中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插图进行形象的再现,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也相机作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因此,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悟也显得更为轻松。很多时候,学生通过自读也能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对诗人的情感也能做出相对准确的把握。

我们的教学难道就仅仅停留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悟上吗?

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如何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莫怨晓霜颜色浅,只是寒露未着深——学法指导,引领提升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已经没有任何的难度,如果一味地讲解内容,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是原地踏步,没有任何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学段特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如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品读第三自然段,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出示: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生1:我从“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和“形影不离”读出他们的感情非常深。

(课件在“一起、一起、形影不离”下面加点,同时在“形影不离”的右下角出示:感情深)

生2:从“很少”我读出苏轼和他的弟弟很少见面,非常思念他的弟弟。

(课件在“很少”下面加点,同时在“很少”的右下角出示:见面少)

生3:我从“七个年头”看出他们分开已经很久了。

(课件在“七个年头”下面加点,同时在右下角出示:离别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把关键的词语圈出来,将自己的感受在旁边注一注,学着老师这样试一试。

师: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现在却很少见面,现在分开又有七年了,怎能不思念啊!能把这股思念之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1: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生2: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师:在这月圆之夜,苏轼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出苏轼和他的弟弟感情非常深,苏轼现在也非常孤独。

生2:我觉得苏轼非常思念他的弟弟,因为他们的感情曾经那么好,现在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师:是啊,月固人不圆,曾经的手足情深,如今怎能不思念呢?一起读。

生齐读: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通过教师示范、总结,学生实践,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掌握了读文批注的方法,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真正与文本进行深刻对话,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形成。

当然学法指导还有很多,如理解词语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段特点灵活运用,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信经过“寒露”的深入,“晓霜”必定闪现奇异的光彩!

二、流云写意梅枝老。雷后青峰色更浓——拓读解诗。独辟蹊径

中华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幽远的艺术境界都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品味。然而如此深远的诗歌意境如果用我们现代的白话文加以描绘,就会丢失其原有的味道。那么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美好意境呢?撇开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另辟蹊径,运用“拓读”的方法。

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

拓读一:感同身受,体会孤独

生1: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出示该句)

(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谈感受并指导感情朗读。)

师:读着读着,我想到了白居易的一句诗,它非常形象地刻画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苦无依。

出示: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教师引导学生读:“抱膝灯前影伴身”。

师:懂吗?

(生摇头)

师:不懂没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意思猜一猜。

生:抱着膝盖坐在油灯前,只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相伴。

师:你猜得真对,就是这个意思。

师:只有影子和自己相伴,多么地孤独啊!

生齐读:抱膝灯前影伴身。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有多少个夜晚,他都是

生齐读:抱膝灯前影伴身。

拓读二:感受热闹,反衬孤独

生: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出示该句)

(师引导学生读出热闹的气氛)

师:记得清朝诗人叶燮有一句诗将节日的欢乐景象描写得十分生动,让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

迎春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注释:

肩摩:肩膀相互摩擦。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毂击:指并行的车子相触击,形容车马川流不息。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句诗。

(生自由读诗)

师:这句话能读懂吗?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先说说每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生:大街上人很多,很拥挤,车马川流不息,非常热闹。

师:大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来车往,多么的热闹阿!齐读诗句。

生齐读:肩摩毂击乐融融。

通过有效的拓读,不需要费尽心机地解释,学生在另一句诗或另一首诗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诗情,感悟了诗意。同时在拓读中也扩展了阅读面,积累了其他诗句,可谓一举两得!相信通过这种独辟蹊径的方式,“流云”必定衬“梅枝”,“雪后”更显“青峰”浓!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加强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

学生在了解诗意,感悟诗情,积累诗句之后,更多的应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诗句。只有在不断的语文实践中,才能真正内化语言。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设这一环境与平台。

如学习《咏华山》之后,我为学生创设运用诗句的平台:

师:不仅仅是华山,登上任何一座雄伟的高山,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出示:

登上雄伟的泰山,看到______,我情不自禁地吟诵:____________。

登上闻名天下的黄山,看到______。我情不自禁地吟诵:____________。

登上高高的衡山,看到______,我情不自禁地吟诵:____________。

生1:登上雄伟的泰山,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我情不自禁地吟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生2:登上高尚的衡山,看到太阳离自己那么近,仿佛伸手就能碰到,我情不自禁地吟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生3:登上闻名天下的黄山,看到其他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我情不自禁地吟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在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的基础上,创设一个个语言运用的平台,学生在一次次的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其对诗句的理解必然更加深刻,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必然更加准确,语文运用的能力也必然得到提高。

苏教版通分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本练习共安排无五个板块,包括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处处留心与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设计理念:

改变角色,读中练,写中练,演中练,玩中练,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要求:

1、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初步学会运用。

2、熟记八个描写景色的词语。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推荐或自我推荐。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4课时

第 一 教 时

(总第 课时,执行时间 )

教学目标:

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初步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运用拟人手法写句子。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概括这段内容是爸爸和小芳的对话。

(2)出示《秋天》这首诗里的诗句,请同学们读一读,想想诗句主要写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说爸爸对诗中的哪些地方感兴趣。

(4)诗句为什么不直接写秋天到了,苹果、葡萄都成熟了,而要写成苹果娃娃、葡萄娃娃呢?

齐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从学过的课文中,你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请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全班交流。

2、教学第二部分

(1)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来写,让它和人一样有感情,会说话。这样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让人特别喜欢读。

其实,这样的表达方法我们也会,比如山上的小溪叮叮咚咚地流,我们会说成小溪在唱歌;荷花在风中摆动,我们会说成荷花在跳舞。书上也有几个句子,请读读。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把下面几个句子写生动吗?

(3)四人一组交流。

(4)全班交流。

3、教学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画了什么?

(2)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 写得更生动些?指名交流。

(3)学生试写。

(4)朗读。

教学后记:

第 二 教 时

(总第 课时,执行时间 )

教学目标:

1、熟记八个描写景色的词语。

2、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读读背背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这几个词语。

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春深似海:指春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大地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高耸着,直指天空。

蔚为壮观:蔚,荟萃、聚集。汇聚成盛大壮丽的景象。

4、同学们都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景色?

5、学生练习朗读的背诵。

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植、轻、祖“这三个字。

(2) 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植、轻、祖“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三个字的右半边中”横“画比较多,并且最后一笔都是横。

(3) 教师范写“植”。提醒学生注意:“横”画在右边别顶住“竖”画,还要写得稳一点。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

(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教学后记:

第 三 教 时

(总第 课时,执行时间 )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推荐或自我推荐。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口语交际(推荐和自我推荐)

一、 引入课题。

本学期我们班要改选班干部,本次选举我们将以推荐和自我推荐的形式开展,请同学们认真考虑,选出你心中的优秀班干部。

1、 讨论交流:我们班需要哪些班委?(强调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提议:班长(两名) 语文科代表 数学科代表 英语科代表

科学科代表 社会科代表 文娱委员 劳动委员

体育委员 每组两名组长(语文、数学) 宣传委员

二、 学生交流讨论:谁适合担任什么班委?为什么?

自己适合担任什么班委?担任了自己准备怎么做?

三、 学生推荐及自我推荐。

在发言过程中需注意:

1、 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

2、 要有礼貌,学会倾听。

3、 要心态平稳,能主动祝愿别人心想事成。

4、 推荐别人要说明理由,自我推荐要说清自己准备怎么做。

四、 根据推荐及自我推荐定出班委候选人的名单。

五、 民主评议,最后确定班委人选。

教学后记:

第 四 教 时

(总第 课时,执行时间 )

教学目标:

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写好笔画“折文”。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学写毛笔字

一、欣赏书中的优秀书法作品,交流感想。

二、出示反文旁、折文的字样,揭示今天学写毛笔字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

四、师示范

五、生书写

六、师巡视指导

七、布置作业:完成毛笔习字册

苏教版通分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简析:

《识字3》是本册识字单元中的第3课,是以介绍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为基本内容,主要是认识象形字。

二、教学目标

认识象形字,通过象形字的学习,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象形字的特点,感受祖国文字的内在美。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汉字的由来,通过字理认识象形字。

四、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本课所要学习的生字是典型的构字率非常高的象形字,因此我尝试运用字理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字理识字能力,为以后继续进行字理识字、自主识字打下基础。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形象直观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舟”的过程的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资源和文本的资源,结合字理识字,让学生充分了解“舟”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方试,了解象形字的由来,对我国的汉字充满着浓厚的兴趣。

五、舟字的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初识象形字

1、很久很久的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劳动都在一起。他们看到很多的东西,遇到了很多的事情。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2、出现“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

3、小组同学一起合作,把你们看到的用简单几笔画下来?

4、想想看古代人是怎样记录他们看到的东西吗?课件展示。

他们画的像吗?这些字就叫象形字,是由我们祖先用画图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是我国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黄亢美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就必须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当汉字像诗像画一般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才会印象深刻,不易遗忘。因此这个环节中我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观察简化字和古代象形字、实物的相似之处,从而自主探寻字理、发现规律、认识字形、明白字义,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再次感受不同字体汉字的演变

在教学”舟”的过程的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资源和文本的资源,结合字理识字,让学生充分了解“舟”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

(三)、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读准翘舌音。

(四)、看图想象,在情境中认知

1.学习词语。看图,小船是什么?也就是小舟。

2、 认识了汉字的演变,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幅祖国的山水画。(出示山水图)你喜欢哪些景物?

【设计意图】汉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当它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生字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就不仅能引起儿童的注意,还能在强化生字教学的同时,发展语言。

(五)、拓展:

「舟」字是一个部首。在「舟」部的字,都与船只有关,无论大船或小船,简陋的船或华丽的船,都是舟字部。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字理识字方法,为以后继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其他的象形字,并运用象形字的表义规律以一代十地学习相关的形声字打下基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通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识字,并在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从而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性。

鸟语教学设计苏教版 篇6

寄情于景走进自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鸟语》教学设计

如意小学 徐娟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积累本课的生字词,尝试学以致用。

3.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了解到“我”和鸟儿之间深厚的友谊,并树立爱鸟、护鸟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快乐阅读、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树立爱鸟、护鸟的意识,并能模仿第七自然段的句式也写几句鸟儿对人类的启示。

教学设想:

《鸟语》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趣。主要讲述了“我”与鸟儿交谈、倾听并揣摩鸟语的情景,体现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此富有生趣的内容正适合学生阅读,学生能够初步把握住作者喜爱鸟的情感,但对于模仿段落写动物给我们的启示这一内容,可能是他们比较畏难的。所以我采用以下教学理念:

(1)顺学而导,以教导学。

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要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把握故事的结构,理清故事的脉络,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对文本的较为完整的整体感知。

(2)融情入文,品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互帮互助下,认识“冶、勤”等9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书写,尤其是“嗓”字。只读不写一个二类字“矫”。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形式理解“倍感亲切、疏忽”的意思,并用这2个词语造句。

3.通过小组交流合作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我”对鸟儿的喜爱。教学重点:

学生互帮互助下,认识“冶、勤”等9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书写,尤其是“嗓”字。只读不写一个二类字“矫”。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形式理解“倍感亲切、疏忽”的意思,并用这2个词语造句。

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我”对鸟儿的喜爱。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各种鸟类的名称和特点,挑选一种鸟儿,观察它的外形特征和鸣叫声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一)猜字谜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字谜,想来猜猜吗? 2.乌字里面加一点。(鸟)

(二)背古诗

我们学了很多关于鸟儿的诗句,谁来给大家展示展示?

预设: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篇二: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鸟语》教学设计

《鸟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会用“疏忽”、“倍感亲切”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4.写一写自己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会用“疏忽”、“倍感亲切”造句。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

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孩子们,我们每天都在用我们人类的语言和同伴、老师、爸爸、妈妈进行交流,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鸟儿也有自己的语言,你们一定喜欢上鸟儿了吧。

板书:鸟语 2.齐读课题。

3.你们也想听懂鸟儿的话吗?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课文,去揭开谜底。

二、深入研读,学习课文。

(一)“爱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1至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爱鸟?可以用笔在书上做上记号。

板书:爱鸟 2.交流

①我是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爱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 听它们的歌声和软语。

②听爷爷说,鸟儿是会“说话”的,有人也真懂鸟语。

③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即使得不到大肥羊的犒赏,能跟鸟儿谈谈心,聊聊天,结为好友,听它们讲讲鸟类王国的趣事,也是很快意的。

(二)“懂鸟、学鸟” 过渡:因为作者爱鸟,所以便经常试探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那么作者又从鸟语中听懂了些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二段。1.课文重点写了“我”和哪几种鸟对话呢?(布谷鸟、喜鹊)

我和布谷鸟说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4—9小节,在书上圈圈画画。2.请同学们同桌间分角色朗读“我”和布谷鸟的对话。

3.下面我请两个同学戴上头饰到台上来演一演作者和布谷鸟的对话。

同学们说说他们表演得怎么样啊。

4.想一想我从与布谷鸟的交谈中学到了什么?(刻苦学习)5.出示句子:“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6.谁会把“疏忽”这个词放在句子中间和句子末尾各说一句话?

7.分角色再读。请一名男生读作者的话,一名女生读布谷鸟的话,叙述性的话集体读,老师读爷爷的话。8.作者从喜鹊的语言中得到了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第10自然段,边读边想边在书上画下来。

9.指名读第10节。谁会用“倍感亲切”说一句话?

10.交流读这一节的收获。回答:为什么喜鹊的“话”总能给人以希望和安慰呢? 11.作者因为爱鸟,愿意和鸟交谈,成为好朋友,所以才能弄懂了鸟儿的语言。

板书:懂鸟

12.你想不想和你喜欢的鸟儿说说话?请发挥你的想象,编写一段你与画眉(或黄莺、百灵等小鸟)的一段有趣的对话。

学生进行写段练习。交流写话内容。

13.天长日久,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却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引读)

出示: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

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

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板书:学鸟

14.燕子的特点是,大雁的特点是,苍鹰的特点是。

试着填空:从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 ;

从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 ;

从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作者因为爱鸟,愿意和鸟交谈,成为鸟的好朋友,才能懂得鸟儿的语言,他又从和鸟的相处中得到了启示,学会了许多道理。请齐读最后一节“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2.为什么说“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结合刚才的学习谈谈你的体会。

3.本文写了好几种鸟,作者都能抓住它们独特的地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喜欢的鸟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

我喜欢,它。从的身上,我学到

了。

4.为护鸟做一件有益的事。

板书设计:

鸟语

爱鸟

懂鸟

学鸟

篇三:苏教版四下教案--鸟语 15 鸟语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疏忽”、“倍感亲切”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4、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会用“疏忽”、“倍感亲切”造句。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或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读了课题,你想问些什么问题呢?(生自由提问)

板书课题:鸟语

齐读课题。

过渡: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小作者从鸟的语言中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自学流程如下:

(1)自由读课文,力求读得正确、流利。

学生自由练读,亦可同桌互相听读。

(2)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找出自己识记本课生字的方法,尝试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或者小组讨论交流,给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尝试给课文分段。可书面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

学生可以小组讨论,亦可自己思考。

2、交流:

(1)指名读课文,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一些较长和较难的句子。

(2)引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尝试说说自己对一些生词的理解。

通晓 矫健 催促 无拘无束 疏忽 预报 应验 呆楞楞

(3)说说自己读课文的所得,也可提出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或读得好的句段。

4、分组练读课文,加深体会课文内容。

在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我”从小就爱鸟,爱听鸟语,并想通晓鸟语。

第二段(第4-11自然段);“我”从鸟儿们的语言中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第12自然段)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三、布置作业:

1、练写本课生字新词,完成课后描红。

2、练读课文。

3、比一比,再组词。

治()催()碌()预()冶()摧()绿()硕()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2、出示:

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小组讨论:

(1)说说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从文中哪些句子还可以看出作者爱鸟,爱听鸟语和想听懂鸟语?

(3)你能读出小作者的这种感吗?

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讲述自已课后搜集的关于公冶长的故事。

过渡:

于是,小作者便经常试探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那么作者又从鸟语中听懂了些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

2、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小组学习目标:

(1)选择小作

者和一种鸟对话的内容进行学习。

(可分为:a、布谷鸟b、喜鹊c、其他许多鸟三组进行)

(2)通过具体的语言体会小作者对这种鸟的喜爱。

(3)说说从这种鸟的语言中小作者悟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些的启发?

(4)练读本小组选学的段落,读出感情。

3、小组学习,师巡视指导。

4、交流:

(1)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每组可指名一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2)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a、小作者在同布谷鸟的“对话”中懂得了要做一个“勤劳刻苦”的人。

b、小作者在倾听喜鹊的叫声中,懂得了人对生活和未来要充满信心和希望。c、小作者在从其他许多鸟的叫声中,明白了各种道理。

(3)检查各组的朗读情况。

各组可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在读的同时相机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学习第三段

1、出示:

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2、指名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说“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结合刚才的学习谈谈你的体会?

四、总结课文

1、学生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体会。

2、“鸟语”指什么?

(鸟儿的语言既指有声的语言,也包括无声的语言。比如文中第七自然段提到从燕子、大雁、苍鹰那里懂得的道理,这个就可以理解为从鸟儿无声的语言(肢体语言)当中获得的。)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从哪些鸟的身上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想一想,准备下节课交流。

3、按课文内容填空。

从()的燕子那里,我()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的大雁那里,我();从()的苍鹰那里,我()??

4、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或围绕“爱鸟周”的活动,写一封爱鸟护鸟的倡议书,来呼吁大家一起保护鸟。第三课时

一、检查课文朗读情况,相机进行造句训练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把你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相机进行造句训练。

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音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1)学生说说自己对“疏忽”一词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境)

(2)自已尝试进行造句。

(3)交流评议。

(4)按相同的方法完成对“倍感亲切”的造句训练。

二、学习文章写法,进行拓展练习

1、本文写小作者从鸟的身上想到了很多,在写布谷鸟和喜鹊时叙述详细,而在写其他鸟时则比较简略。

拓展练习一:

在作者所写的其他鸟类中选择一个依照前文进行详写,如:可以写自己同燕子的对话,也可以写自已观看大雁的飞行。要求写出自已的真情实感,同时还可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1)学生练写。

(2)交流评议。

2、本文写了很多种的鸟,作者都能抓住它们独特的地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拓展练习二:

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或叫声。要求语言准确、通顺。

苏教版通分教学设计 篇7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 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蓝花

2、4、6、8…双数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苏教版“课标本”识字教学的策略 篇8

识字教学是不是真的解决了呢?我在几年前曾对几所小学的毕业生作过调查,其识字回生率高达29.1%,语文毕业试卷的书写工整率为17%,小学生的写字姿势正确率仅为5%~30%。由于识字写字的问题在小学阶段解决得不好,也带到了中学乃至大学。

小学阶段识字教学任务完成得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几个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一是识字负担与提前读写的矛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

要读书、作文必先识字。字识得太少,读书、作文必将遇到很大困难。所以说要教学生掌握书面语言,能读会写,必先认识足够数量的汉字。

我国传统识字教学就是这样做的。学生先用一两年的时间读完“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百、千”是识字教材,读完“三、百、千”,大约就能识近两千个字,然后再去读“四书”“五经”,再去学习做文章。可是自1912年我国实行新学制以来,片面强调识字要合乎儿童兴趣,要贴近儿童生活,造成识字量锐减,每课只学三五个字,即所谓“三五观点”。结果两年下来,学生的识字量不到一千字,这就造成了识读的矛盾,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即以两年识950个字计,其识字覆盖率仅及90%。

要缓解这个矛盾,就得增加低年级的识字量。这些年来,不少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有一些实验,低年级识字量提高到2000个~2500个。然而这些实验还是很难推开,原因是这么多的字既要认又要写,孩子负担太重,吃不消。

低年级识字多,学生的负担重;识字少,又影响了提前阅读。这个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好。

二是对汉字的认识有片面性。

过去一提起汉字,就是一大堆“难”——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以输入计算机,简直是一无是处。事实上,汉字有缺点,但也有好多优势。

汉字的优势是什么?首先,它是表意的、具象的,通过字形就可以大致了解其意思。“文字的根本性质在于它的视觉形式,以图像作用于视觉神经,产生条件反射来实现字形和字义的统一,‘形入心通’,不必经过语音的中介。”(申小龙《语文的阐释》)比如,你一看到“石狮市”三个字,就能猜出这可能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这城市的得名很可能与石狮子有关。要是写成拼音“shí shī shì”,如果不借助语境,便不知所云了。其次,它是组装型的。汉字是按不同层次、有秩序地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这对于儿童学习汉字是比较方便的。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所说:“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先令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第三,只要学习三四千个汉字,就能组成几十万个词。英语不是这样,每个词都不一样,全部英语词汇约有了70万个~80万个,学起来繁琐又困难。

由于对汉字的认识有片面性,识字教学也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重记忆轻理解,重抽象轻形象,重分析轻直觉,重理性轻情感。教生字的主要手段靠机械重复,大量抄写,识字成了儿童的沉重包袱,毫无乐趣可言。

三是丢掉了传统蒙学可资借鉴的识字教学经验。

20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随着中国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叩开,西方文化也汹涌而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地冲击。语文教育也不例外,表现在识字教学上,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从而使中国识字教学的传统中断了。这个情况几乎延续了一个世纪。

传统蒙学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当然不是。蒙馆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教儿童认识相当多的字,上过私塾的人多数字写得很好。在千百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中,前人在这方面确实找到了一些门径,积累了不少经验。如韵语识字的经验,集中识字的经验,重视写字教学的经验,都是行之有效的。可是这些有益的经验,几十年来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问题找到了,应对的识字教学策略也就明确了。下面就来谈谈“课标本”语文教材的三个识字教学策略。

一、 识写分流,多识少写

怎么做到既多识字,又不加重负担?1994年苏教版第一册教材刚刚启动,大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通过多次研究,大家终于取得了共识:识写分流,多识少写。

什么是“识写分流”?简单地说,就是将生字分为两类:一类是能识会写,一类是只识不写。大家都知道,识字负担重,不是重在识上,而是重在写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手部小肌肉不发达,对笔画的长短、轻重的控制不大准确,手眼还不够协调,写字既缓慢又吃力,相对来说,只识不写就要松轻一些。

这个编排思想,是与“课标”的精神一致的。“课标”中说:“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按原“大纲”要求,1~2年级识字量为1150个,阅读覆盖率约为94%。苏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用“识写分流”的方法,1~2年级识字量增加到1600个(其中要求写的1000个),比过去的识字量增加了450个,阅读覆盖率可以达到96.5%。

识字的途径有三个:

一是与汉语拼音同步安排的“认一认”。每单元安排16个字,5个单元共80个字,要求只识不写。最后又整合成“生字表”,实际上是一篇四字韵语,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复习记诵。收入的主要是部首字。

先学80个“只识不写”的字,解决了识字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因为排生字是据文定字的,所以会有一些排序不合理的现象。如:先学了“妈”“姐”“妹”等字,还没有学“女”;先学了“向”“问”“听”等字,还没有学“口”。先出一批部首字让学生认一认,这问题就解决了。其次是可以让小学生提早认字。小学生进入小学,认字的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希望孩子进校认一些字。现在学汉字与学拼音同步,满足了孩子与家长的这一要求。

二是专门安排的“识字”课文。每册两个单元,每单元3~4课。

三是随课文识字写字。

课后生字按“识写分流”的方法排。要求“能识会写”的字排在田字格内,要求“只识不写”的字,用较小字体排在两条绿线内,意思是“绿色通道”,识了这些字,读课文就可以畅通无阻了。

二、 揭示汉字构字规律

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教材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三种:

1. 看图会意明字理

这主要是就象形字、会意字讲的。课文类型是“看图会意识字”,即让学生通过看图来体会构字的原理。如一年级下册《识字7》:人、从、众,木、林、森。为“人、从、众”所配的图是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三个小朋友。为“木、林、森”所配的图是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学生看了图,就能悟出这两组字的构字原理。再通过诵读为识字提供语境的韵文加以巩固与深化:“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二木林,三木森。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2. 转盘识字辨形声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到80%以上,让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规律,对他们学习汉字十分有用。如一年级下册《识字8》就属于这种类型的识字。声旁“青”不动,转转盘换形旁,带出一串字。学生可以悟出:这几个字声旁相同,故读音相近;形旁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清”是表示水的清澈透明,所以从水。“晴”是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所以从日。“睛”是眼睛,所以从目。“请”是请求,请求与说话有关,所以从言。“情”是感情,人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些都是表示心理状态,所以从心。“蜻”,蜻蜓是昆虫,所以从虫。

3. 抓住部首带一串

“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注重抓常见部首。“部首”好比是一个部队的队长,抓住了“队长”,就可以解决属于这个部的一大批字。一年级上册安排了部首62个,是看图识字。先让学生认识常见部首。以后又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复习巩固,使学生认识这些部首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查字典,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大批同部首字的字义。如“页”,学生知道是人头的象形,就知道凡从“页”的字(如:顶、项、颈、颅、颧、颌、颞等)都与头面部有关。

三、 吸收传统蒙学经验

“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吸收了传统蒙学识字写字教学的经验:

1. 韵语识字的经验

在识字教学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个不能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学了,也不容易记住。这是学习汉字不利的一面。而另一面,正是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押韵合辙。相形之下,要比多音节的拉丁文字容易得多。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启蒙识字课本差不多都是韵语,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因为非常有效,所以一直流传下来。凡是不采用这个办法的,不管你是多大的权威(如朱熹的《小学》),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甚至被淘汰。“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就充分地吸收了这个经验。如“词串识字”(骏马 秋风 塞北/杏花 春雨 江南/椰树 骄阳 海岛/牦牛 冰雪 高原),“认一认”(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金木水火/山石田土/虫贝鱼鸟/羊犬龟鹿……),“成语歌”(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

2. 读书识字的经验

传统蒙学最主要的识字方法是读书识字(即所谓随文识字)。即便是开始阶段的集中识字,也是在诵读韵文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条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识字教学仍有现实意义。

识字是为了阅读。儿童认识了生字,是不是就能阅读课文了?还不能这么说。小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如果把每个字的细枝末节看清了才能识别,那就无暇把这个字放到上下文中去领悟语义,也就是说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因此,阅读对汉字识别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能识别,而且要达到“自动化”的整体认知。也就是说,不必看清字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看到字的轮廓或特征,就能准确无误地加以识别。只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儿童才有可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语义,从而顺利地进行阅读。由此看来,孤立地教儿童识字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坚持识读同步、寓识于读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恰当地处理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是大前提。识字又要兼顾到与阅读的结合,这是应予以注意的。如一年级上册《识字1》的《一去二三里》,其用意是借这首诗的语境来学10个数字,这是教学重点。学会了这10个生字,又要将它们放到这首古诗里去诵读,从而训练学生“自动化”地整体认读汉字的能力。

“词串识字”是韵文识字,自然应以识字为主,但也要让学生诵读。如一年级下册《识字6》:“夜晚 繁星 亮晶晶/爷爷 奶奶 小丁丁/竹椅 蒲扇 萤火虫/牵牛 织女 北斗星。”看起来是一串词语,其实这些词语都是典型的意象,其间是留有空白的。儿童借助这几个典型的意象加以想象、补充,就能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祖孙夏夜乘凉的画面。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就好比将应征入伍的新兵尽快地投入战斗,让他们在战斗中历练,尽快地顶用。

3. 重视写字的经验

前人十分重视写字,可是所写的不是按“三、百、千”的顺序,而是另有写的一套,即“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分几个步骤:第一步写大字。首先描红(有的还先把腕)、仿影,进一步是写米字格,再进一步临帖。大字写得有点基础才写小字。识写是不同步的。

这几十年,小学生字写得不大好,主要原因是丢掉了传统的好经验,既不描红也不仿影,过早地离开了倚傍自由发展,写出的字,笔画像火柴杆。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管写得对不对,不管写得好不好。“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借鉴前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提出了“识写结合,描仿入体”的写字教学训练思路。由于过去是先搞集中识字,又是用的毛笔,所以识写是不同步的。我们今天起步写字用的是硬笔,而且坚持识写分流,多识少写,所以识写可以同步。识写结合,相辅相成,相互巩固。写认得的字,因为学过它,大体知道它的形体,写起来容易些;通过写,又可以巩固对它的认识。实践证明,这个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上一篇:快乐的暑假初中作文700字下一篇:区产业化扶贫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