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金蝉脱壳教学设计

2024-10-18

苏教版 金蝉脱壳教学设计(通用11篇)

苏教版 金蝉脱壳教学设计 篇1

金 蝉 脱 壳

一、拼音小关卡。拼音看仔细,字体更要写工整。

寒秋降至,我sōu xún()着大自然里的yán sè()变化。没有红透的shì zi()和红通通的là jiāo(),还有一片枯黄的玉米地,上下之间交叉,过渡得是那样xié tiáo(),看得我着了迷,不觉在田野间奔跑起来。正是“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二、按要求写词语。

(1)枝繁叶茂(含有一对近义词)

(2)依依不舍(AABC式)

(3)含有动物名称的词语

三、句子训练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和“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两句话都是感叹句,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兴奋和惊喜的心情。

B.“蝉儿长久地趴在树上,恢复着体力,准备开始它的歌唱生涯”,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华丽的新装”“华丽的词语”“华丽的风景”这三组词语搭配得当。D.“交通员李大叔使用金蝉脱壳之计成功地从敌人手中逃脱”,这句话中的“金蝉脱壳”使用正确。

四、课文拷贝室。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金蝉脱壳》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生动地介绍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____________的情景,启发人们________________。脱壳时,蝉虫身体各部分出来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个动作配合得___________,脱壳后变化最大的是________与________。

2.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__________,________。蝉儿把它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

3.“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

五、语段欣赏屋。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刚出壳的蝉儿除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外,全身都是灰白色的,折叠的翅膀也只有一点点。但是,很快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又小又嫩的翅膀逐渐大了起来,很快盖住身子,像两把扇子长长地拖在身后。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每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渐渐地变成了深绿色,变成了棕黑色。翅膀上出现了排列整齐、图案精巧的斑纹。蝉触角也显现出一道道灰白色的光环。

1.片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片段中的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3.片段中画线的句子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

4.这个片段描写了蝉出壳后奇迹般的变化,重点写了()的变化。(填序号)①肚子

②翅膀

③触角 课外拓展提优瞧,课外的世界更精彩!

一、探究靓舞台。运用你丰富的课外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金蝉脱壳为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蝉脱去外壳的蜕变。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你知道多少三十六计?请写出8个其中的计策

装满昆虫的衣带课课练

一补充下列词语并选择合适的进行填空。

怒气()()

兴致()()

()()而归 鼓鼓()()

鸟栖()()

五彩()()(1)马小跳的口袋每天都塞得(),不知里面有什么好东西。(2)昨天老师外出学习,今天上课的时候,他说收获很多,真是()。(3)奶奶的花园里不止有花,而且(),别有一番情趣。

二、句子训练营。按要求写句子。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现在,他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2.把下面句子中的提示语放到句子中间,注意标点的变化。

母亲也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捡石子干什么

撑破了裤兜 母亲也在一旁厉声地责备 老是捉小虫子

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四、课文拷贝室。按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故事,主要写了两件事,一件事是_________;另一件事是

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段欣赏屋。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

法布尔一回到家

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

我叫你去放鸭子

你倒好

只顾自己玩

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

快给我扔了

母亲也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1.给选文加上标点符号。

2.“小傻瓜”是指_______,“没用的玩意儿”是指。3.父母为什么要责骂法布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法布尔,你会怎样向父母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 金蝉脱壳教学设计 篇2

相对于一般的古诗教学, 由于“文包诗”课文中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 配合插图进行形象的再现, 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 也相机作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因此,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诗歌情感的体悟也显得更为轻松。很多时候, 学生通过自读也能大致理解课文内容, 对诗人的情感也能做出相对准确的把握。

我们的教学难道就仅仅停留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诗歌情感的体悟上吗?

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如何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莫怨晓霜颜色浅, 只是寒露未着深———学法指导, 引领提升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已经没有任何的难度, 如果一味地讲解内容, 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是原地踏步, 没有任何的提升。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针对学段特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如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品读第三自然段, 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出示:

小时候, 他们俩一起读书, 一起玩耍, 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 他们就各奔东西, 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 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生1:我从“一起读书, 一起玩耍”和“形影不离”读出他们的感情非常深。

(课件在“一起、一起、形影不离”下面加点, 同时在“形影不离”的右下角出示:感情深)

生2:从“很少”我读出苏轼和他的弟弟很少见面, 非常思念他的弟弟。

(课件在“很少”下面加点, 同时在“很少”的右下角出示:见面少)

生3:我从“七个年头”看出他们分开已经很久了。

(课件在“七个年头”下面加点, 同时在右下角出示:离别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 可以把关键的词语圈出来, 将自己的感受在旁边注一注, 学着老师这样试一试。

师: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 现在却很少见面, 现在分开又有七年了, 怎能不思念啊!能把这股思念之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1:小时候, 他们俩一起读书, 一起玩耍, 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 他们就各奔东西, 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 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生2:小时候, 他们俩一起读书, 一起玩耍, 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 他们就各奔东西, 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 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师:在这月圆之夜, 苏轼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出苏轼和他的弟弟感情非常深, 苏轼现在也非常孤独。

生2:我觉得苏轼非常思念他的弟弟, 因为他们的感情曾经那么好, 现在却天各一方, 不能相会。

师:是啊, 月圆人不圆, 曾经的手足情深, 如今怎能不思念呢?一起读。

生齐读:小时候, 他们俩一起读书, 一起玩耍, 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 他们就各奔东西, 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 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通过教师示范、总结, 学生实践, 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掌握了读文批注的方法,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真正与文本进行深刻对话, 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形成。

当然学法指导还有很多, 如理解词语的方法,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等,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段特点灵活运用, 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信经过“寒露”的深入, “晓霜”必定闪现奇异的光彩!

二、流云写意梅枝老, 雪后青峰色更浓———拓读解诗, 独辟蹊径

中华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 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幽远的艺术境界都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品味。然而如此深远的诗歌意境如果用我们现代的白话文加以描绘, 就会丢失其原有的味道。那么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美好意境呢?撇开传统的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另辟蹊径, 运用“拓读”的方法。

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读课文, 思考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

拓读一:感同身受, 体会孤独

生1:15岁那年, 他就离开家乡, 来到京城长安, 不觉已经两年了。

(出示该句)

(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谈感受并指导感情朗读。)

师:读着读着, 我想到了白居易的一句诗, 它非常形象地刻画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苦无依。

出示: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教师引导学生读:“抱膝灯前影伴身”。

师:懂吗?

(生摇头)

师:不懂没关系, 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意思猜一猜。

生:抱着膝盖坐在油灯前, 只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相伴。

师:你猜得真对, 就是这个意思。师:只有影子和自己相伴, 多么地孤独啊!生齐读:抱膝灯前影伴身。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 有多少个夜晚, 他都是生齐读:抱膝灯前影伴身。

拓读二:感受热闹, 反衬孤独

生:一大早, 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出示该句)

(师引导学生读出热闹的气氛)

师:记得清朝诗人叶燮有一句诗将节日的欢乐景象描写得十分生动, 让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

迎春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 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 春在千门万户中。

注释:

肩摩:肩膀相互摩擦。形容人很多, 很拥挤。

毂击:指并行的车子相触击, 形容车马川流不息。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句诗。

(生自由读诗)

师:这句话能读懂吗?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 借助注释先说说每个字的意思, 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生:大街上人很多, 很拥挤, 车马川流不息, 非常热闹。

师:大街上行人摩肩接踵, 车来车往, 多么的热闹阿!齐读诗句。

生齐读:肩摩毂击乐融融。

通过有效的拓读, 不需要费尽心机地解释, 学生在另一句诗或另一首诗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诗情, 感悟了诗意。同时在拓读中也扩展了阅读面, 积累了其他诗句, 可谓一举两得!相信通过这种独辟蹊径的方式, “流云”必定衬“梅枝”, “雪后”更显“青峰”浓!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 加强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

学生在了解诗意, 感悟诗情, 积累诗句之后, 更多的应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诗句。只有在不断的语文实践中, 才能真正内化语言。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设这一环境与平台。

如学习《咏华山》之后, 我为学生创设运用诗句的平台:

师:不仅仅是华山, 登上任何一座雄伟的高山, 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出示:

登上雄伟的泰山, 看到_____, 我情不自禁地吟诵:______。

登上闻名天下的黄山, 看到_________, 我情不自禁地吟诵:_______。

登上高高的衡山, 看到______, 我情不自禁地吟诵:___________。

生1:登上雄伟的泰山, 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我情不自禁地吟诵: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生2:登上高高的衡山, 看到太阳离自己那么近, 仿佛伸手就能碰到, 我情不自禁地吟诵: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生3:登上闻名天下的黄山, 看到其他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我情不自禁地吟诵: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浅谈苏教版“文包诗”教学 篇3

相对于一般的古诗教学,由于“文包诗”课文中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插图进行形象的再现,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也相机作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因此,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悟也显得更为轻松。很多时候,学生通过自读也能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对诗人的情感也能做出相对准确的把握。

我们的教学难道就仅仅停留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悟上吗?

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如何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莫怨晓霜颜色浅,只是寒露未着深——学法指导,引领提升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已经没有任何的难度,如果一味地讲解内容,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是原地踏步,没有任何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学段特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如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品读第三自然段,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出示: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生1:我从“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和“形影不离”读出他们的感情非常深。

(课件在“一起、一起、形影不离”下面加点,同时在“形影不离”的右下角出示:感情深)

生2:从“很少”我读出苏轼和他的弟弟很少见面,非常思念他的弟弟。

(课件在“很少”下面加点,同时在“很少”的右下角出示:见面少)

生3:我从“七个年头”看出他们分开已经很久了。

(课件在“七个年头”下面加点,同时在右下角出示:离别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把关键的词语圈出来,将自己的感受在旁边注一注,学着老师这样试一试。

师: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现在却很少见面,现在分开又有七年了,怎能不思念啊!能把这股思念之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1: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生2: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师:在这月圆之夜,苏轼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出苏轼和他的弟弟感情非常深,苏轼现在也非常孤独。

生2:我觉得苏轼非常思念他的弟弟,因为他们的感情曾经那么好,现在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师:是啊,月固人不圆,曾经的手足情深,如今怎能不思念呢?一起读。

生齐读: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通过教师示范、总结,学生实践,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掌握了读文批注的方法,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真正与文本进行深刻对话,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形成。

当然学法指导还有很多,如理解词语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段特点灵活运用,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信经过“寒露”的深入,“晓霜”必定闪现奇异的光彩!

二、流云写意梅枝老。雷后青峰色更浓——拓读解诗。独辟蹊径

中华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幽远的艺术境界都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品味。然而如此深远的诗歌意境如果用我们现代的白话文加以描绘,就会丢失其原有的味道。那么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美好意境呢?撇开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另辟蹊径,运用“拓读”的方法。

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

拓读一:感同身受,体会孤独

生1: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出示该句)

(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谈感受并指导感情朗读。)

师:读着读着,我想到了白居易的一句诗,它非常形象地刻画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苦无依。

出示: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教师引导学生读:“抱膝灯前影伴身”。

师:懂吗?

(生摇头)

师:不懂没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意思猜一猜。

生:抱着膝盖坐在油灯前,只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相伴。

师:你猜得真对,就是这个意思。

师:只有影子和自己相伴,多么地孤独啊!

生齐读:抱膝灯前影伴身。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有多少个夜晚,他都是

生齐读:抱膝灯前影伴身。

拓读二:感受热闹,反衬孤独

生: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出示该句)

(师引导学生读出热闹的气氛)

师:记得清朝诗人叶燮有一句诗将节日的欢乐景象描写得十分生动,让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

迎春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注释:

肩摩:肩膀相互摩擦。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毂击:指并行的车子相触击,形容车马川流不息。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句诗。

(生自由读诗)

师:这句话能读懂吗?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先说说每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生:大街上人很多,很拥挤,车马川流不息,非常热闹。

师:大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来车往,多么的热闹阿!齐读诗句。

生齐读:肩摩毂击乐融融。

通过有效的拓读,不需要费尽心机地解释,学生在另一句诗或另一首诗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诗情,感悟了诗意。同时在拓读中也扩展了阅读面,积累了其他诗句,可谓一举两得!相信通过这种独辟蹊径的方式,“流云”必定衬“梅枝”,“雪后”更显“青峰”浓!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加强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

学生在了解诗意,感悟诗情,积累诗句之后,更多的应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诗句。只有在不断的语文实践中,才能真正内化语言。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设这一环境与平台。

如学习《咏华山》之后,我为学生创设运用诗句的平台:

师:不仅仅是华山,登上任何一座雄伟的高山,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出示:

登上雄伟的泰山,看到______,我情不自禁地吟诵:____________。

登上闻名天下的黄山,看到______。我情不自禁地吟诵:____________。

登上高高的衡山,看到______,我情不自禁地吟诵:____________。

生1:登上雄伟的泰山,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我情不自禁地吟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生2:登上高尚的衡山,看到太阳离自己那么近,仿佛伸手就能碰到,我情不自禁地吟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生3:登上闻名天下的黄山,看到其他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我情不自禁地吟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在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的基础上,创设一个个语言运用的平台,学生在一次次的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其对诗句的理解必然更加深刻,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必然更加准确,语文运用的能力也必然得到提高。

苏教版 金蝉脱壳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背诵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

(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

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  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学生自由续写。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诗句,感受小诗清新的语句和诗人灵动的思绪。

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日常所见,拓宽思路,进行模仿。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二次备课

(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

(4)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

二、小结

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

三、作业

1.继续收集带“风”字的古诗句,并背诵。

2.续写诗歌。

板书设计:

续写诗歌

练习1      搜集带“风”诗句

背诵带“风”诗句

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学生进行比赛  齐读

根据课前准备,组织小组合作背诵。

主备人: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课题  练习1 课型 练习课

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写好钢笔字。

教学重难点:

学习古诗诵读理解,感受诗人的心情。 写好钢笔字。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教

师正音)

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3、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

4、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

分小组交流理解。

5、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  从这首古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

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   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  。

读古诗,齐读古诗。

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

学生交流 练习背诵。

集体背诵。

学生读帖

学生书写。  描红

学生练习描红

学生仿写。

引导学生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吟诵,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让学生领悟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境。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二次备课

(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抄写古诗;

写习字册。

板书设计:

题秋江独钓图(题画诗)

王士禛(清代诗人)

独钓的逍遥

九个“一”字

孤独且寂寞  描红

欣赏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学生完成作业。 指导学生学会观赏四行钢笔字的整体布局行款,以及每一个字的笔画走势,揣摩其运笔方法,通过仔细描摹,提高写字技能。

主备人: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课题  练习1 课型 练习课

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  3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学写毛笔字。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要向别人请教。那么,请教别人要注意什么呢?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2、指导。

(1)回忆自己遇到过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指名说)

(2)不同的说话方式带来的结果相同吗?

体会请教别人的方法的重要性。

(3)选择下面的实例,想想应该怎么说,

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回忆自己遇到过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并进行交流

体会请教别人的方法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应说些什么,怎么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二次备课

怎么做。

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二、教学第五题

学生练习毛笔字“花”和“笑”。

1、观察共同点:形状扁平,左右相似。

2、“花”写法提示:草字头先写一笔长横,再写短竖和竖撇,短竖和竖撇左右对称,上开下合。下面的“化”的两撇斜度稍不同,左竖为垂露竖。整个字为方形,上短下长。

3、“笑”写法提示:竹字头左右相似,书写时稍有变化,避免雷同,可以左低右高,左小右大。

板书设计

学会请教

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

学写毛笔字

草字头------花

竹字头------笑  分组练说

每组代表发表讲话

学生练习毛笔字。

通过分组练说,感悟合适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毛笔字每一笔画的形态,以及各部件的写法,提高毛笔字的书写能力。

主备人:费明传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苏教版 金蝉脱壳教学设计 篇5

整理人:颜庭学 2009-5-21

一.同音近音共存的易错字 至与致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唯与惟

1.惟草木之零落兮,春与秋其代序。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辩与辨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雨与语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萧与箫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藉与籍

1.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知与智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志与识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利、砺、厉、枥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反与返

1.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尊与樽

1.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宴与晏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坐与座

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2.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罔与惘

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行与形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具与俱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生与身

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君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冥与暝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2.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曼与蔓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常与长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燥与躁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而与尔

1.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2.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雁与燕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渡与度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娟与鹃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通假造成易错字

道与导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受与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有与又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

生与性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暴与曝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不与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属与嘱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说与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巅与颠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花与华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曾与增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弼佛与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馐与羞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三、同音、近音和近形误写错字

颂与诵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醒与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燥与躁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岩与檐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勾与钩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做与作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尽与禁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架与驾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齿与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砾与铄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珠与铢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磷与鳞、粟与栗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暇与遐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凌与陵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浆与桨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凭与冯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雀与鹊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苍与沧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拔与拨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嬴与膺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忧与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与似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切与砌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皇与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着与著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荫与阴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冽与洌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青莲与清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候与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情与勤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岸与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蟮与鳝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四.版本不同写法不同

1.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东西)

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没有“得”)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食)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强虏)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间)

苏教版望月教学设计 篇6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和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本文形散神聚,富有童趣,全文紧扣“望月”这个中心拓展思路,虽有21个自然段,但文脉清晰可见。因此,教学中可抓住“望月”这个中心,化繁为简,在“精、巧”中求“实、美”。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格中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知识与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知识与能力)

3、学习课文1、2自然段,感受作者爱月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和方法):学习生字词——反复阅读——感知内容——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一、揭题激趣,创设情境。

1、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月,悄悄地成为夜空的主角,成为夜晚的天使。它将柔柔的月光倾泻在宽阔的江面上。看,(出示月夜图)有月的夜空是多么的宁静而优美,望着画中的月儿在想象中沐浴着它的清辉,让我们一起轻轻的读课题!(读课题:望月)

2、平常月亮都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谁来读读课题呢?让我们感受到月的安详、月的皎洁。指名读课题。

思考:文章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3、相同的月亮在不同人眼中又会有别样的情致,今天我们就随赵丽宏以及他的小外甥一道来《望月》。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课文之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借助课后生字表中生字注音,准确地读通课文,咬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朗读情况。

晶莹闪烁 光斑 镀上 瞳仁

不假思索 云絮 封锁 呵欠 舱里

清幽旷远 外甥 剪影 气氛 峨眉山

指名读生字,正音。齐读。

说说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哪些不理解?全班交流。

3、交流了解课文大意: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指名回答。

出示:本文叙述了(时间) ,(人物) 和 在(地点) (事情) 。

4、理清文章脉络:

(1) 再读课文,刚才读错的地方注意纠正,读完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头脑中想像画面。画面中有月光、江水、光斑、芦荡、树林、山峰的剪影。

(2) 指名回答,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教师相机板书:

月下江景

舅甥赛诗

外甥幻想

我也幻想

(3)指导学生根据板书给课文分段。

月下江景 第1-2自然段

舅甥赛诗 第3-12自然段

外甥幻想 第13-19自然段

我也幻想 第20自然段

5、选择朗读:你对哪个部分感兴趣就读哪个部分,要读好,读出感情,再想想为什么这样读?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教师巡视指导。

5、生展示朗读。

第一部分读出月下江景的美;第二部分读出舅舅和外甥不同的语气;第三部分读出外甥的机灵可爱。

(设计意图:根据高年段语文课标中的要求,训练学生默读课文、浏览课文的能力,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第一部分,看看几句话?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美景?

2、学生默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回答:一共四句话。

第一句写月亮出来了; 第二句写江面; 第三句写江两岸; 第四句写月光为它们镀上花边。

4、自由读每一句话,想象每处的美景,哪些词语用得好,画下来,为什么用的好?

5、学生自由读、画,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描写月亮出来的句子“安详”、“吐洒”、“清辉”用的好。“安详”和“吐洒”写的月亮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温情,就像母亲一样端坐在那里。“清辉”写出了月亮光的特点,它不像太阳光那么刺眼,而是很柔和,很皎洁。

教师出示对应的图片帮助理解,学生有感情朗读,用柔和,恬静的语气来读。

(后三句用同样的方法。)

7、在音乐声中齐读第一部分。

8、欣赏组图,看板书,根据图的提示和板书的提示不看书,尽量用书上的话说说月下江景。先自由说,再指名说,最后全班齐背第二自然段。

9、总结:月下江景给你的总体的印象是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与点拨结合,展现江月美景画面,达到活化景物,体会作者的爱月之情。)

四、总结

1、第二自然段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说说你的体会,你仿佛看到什么?

(在阅读写景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很重要,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苏教版 金蝉脱壳教学设计 篇7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 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蓝花

2、4、6、8…双数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苏教版“课标本”识字教学的策略 篇8

识字教学是不是真的解决了呢?我在几年前曾对几所小学的毕业生作过调查,其识字回生率高达29.1%,语文毕业试卷的书写工整率为17%,小学生的写字姿势正确率仅为5%~30%。由于识字写字的问题在小学阶段解决得不好,也带到了中学乃至大学。

小学阶段识字教学任务完成得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几个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一是识字负担与提前读写的矛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

要读书、作文必先识字。字识得太少,读书、作文必将遇到很大困难。所以说要教学生掌握书面语言,能读会写,必先认识足够数量的汉字。

我国传统识字教学就是这样做的。学生先用一两年的时间读完“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百、千”是识字教材,读完“三、百、千”,大约就能识近两千个字,然后再去读“四书”“五经”,再去学习做文章。可是自1912年我国实行新学制以来,片面强调识字要合乎儿童兴趣,要贴近儿童生活,造成识字量锐减,每课只学三五个字,即所谓“三五观点”。结果两年下来,学生的识字量不到一千字,这就造成了识读的矛盾,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即以两年识950个字计,其识字覆盖率仅及90%。

要缓解这个矛盾,就得增加低年级的识字量。这些年来,不少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有一些实验,低年级识字量提高到2000个~2500个。然而这些实验还是很难推开,原因是这么多的字既要认又要写,孩子负担太重,吃不消。

低年级识字多,学生的负担重;识字少,又影响了提前阅读。这个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好。

二是对汉字的认识有片面性。

过去一提起汉字,就是一大堆“难”——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以输入计算机,简直是一无是处。事实上,汉字有缺点,但也有好多优势。

汉字的优势是什么?首先,它是表意的、具象的,通过字形就可以大致了解其意思。“文字的根本性质在于它的视觉形式,以图像作用于视觉神经,产生条件反射来实现字形和字义的统一,‘形入心通’,不必经过语音的中介。”(申小龙《语文的阐释》)比如,你一看到“石狮市”三个字,就能猜出这可能是一个城市的名字,这城市的得名很可能与石狮子有关。要是写成拼音“shí shī shì”,如果不借助语境,便不知所云了。其次,它是组装型的。汉字是按不同层次、有秩序地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这对于儿童学习汉字是比较方便的。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所说:“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先令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第三,只要学习三四千个汉字,就能组成几十万个词。英语不是这样,每个词都不一样,全部英语词汇约有了70万个~80万个,学起来繁琐又困难。

由于对汉字的认识有片面性,识字教学也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重记忆轻理解,重抽象轻形象,重分析轻直觉,重理性轻情感。教生字的主要手段靠机械重复,大量抄写,识字成了儿童的沉重包袱,毫无乐趣可言。

三是丢掉了传统蒙学可资借鉴的识字教学经验。

20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随着中国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叩开,西方文化也汹涌而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地冲击。语文教育也不例外,表现在识字教学上,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从而使中国识字教学的传统中断了。这个情况几乎延续了一个世纪。

传统蒙学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当然不是。蒙馆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教儿童认识相当多的字,上过私塾的人多数字写得很好。在千百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中,前人在这方面确实找到了一些门径,积累了不少经验。如韵语识字的经验,集中识字的经验,重视写字教学的经验,都是行之有效的。可是这些有益的经验,几十年来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问题找到了,应对的识字教学策略也就明确了。下面就来谈谈“课标本”语文教材的三个识字教学策略。

一、 识写分流,多识少写

怎么做到既多识字,又不加重负担?1994年苏教版第一册教材刚刚启动,大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通过多次研究,大家终于取得了共识:识写分流,多识少写。

什么是“识写分流”?简单地说,就是将生字分为两类:一类是能识会写,一类是只识不写。大家都知道,识字负担重,不是重在识上,而是重在写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手部小肌肉不发达,对笔画的长短、轻重的控制不大准确,手眼还不够协调,写字既缓慢又吃力,相对来说,只识不写就要松轻一些。

这个编排思想,是与“课标”的精神一致的。“课标”中说:“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按原“大纲”要求,1~2年级识字量为1150个,阅读覆盖率约为94%。苏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用“识写分流”的方法,1~2年级识字量增加到1600个(其中要求写的1000个),比过去的识字量增加了450个,阅读覆盖率可以达到96.5%。

识字的途径有三个:

一是与汉语拼音同步安排的“认一认”。每单元安排16个字,5个单元共80个字,要求只识不写。最后又整合成“生字表”,实际上是一篇四字韵语,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复习记诵。收入的主要是部首字。

先学80个“只识不写”的字,解决了识字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因为排生字是据文定字的,所以会有一些排序不合理的现象。如:先学了“妈”“姐”“妹”等字,还没有学“女”;先学了“向”“问”“听”等字,还没有学“口”。先出一批部首字让学生认一认,这问题就解决了。其次是可以让小学生提早认字。小学生进入小学,认字的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希望孩子进校认一些字。现在学汉字与学拼音同步,满足了孩子与家长的这一要求。

二是专门安排的“识字”课文。每册两个单元,每单元3~4课。

三是随课文识字写字。

课后生字按“识写分流”的方法排。要求“能识会写”的字排在田字格内,要求“只识不写”的字,用较小字体排在两条绿线内,意思是“绿色通道”,识了这些字,读课文就可以畅通无阻了。

二、 揭示汉字构字规律

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教材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三种:

1. 看图会意明字理

这主要是就象形字、会意字讲的。课文类型是“看图会意识字”,即让学生通过看图来体会构字的原理。如一年级下册《识字7》:人、从、众,木、林、森。为“人、从、众”所配的图是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三个小朋友。为“木、林、森”所配的图是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学生看了图,就能悟出这两组字的构字原理。再通过诵读为识字提供语境的韵文加以巩固与深化:“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二木林,三木森。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2. 转盘识字辨形声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到80%以上,让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规律,对他们学习汉字十分有用。如一年级下册《识字8》就属于这种类型的识字。声旁“青”不动,转转盘换形旁,带出一串字。学生可以悟出:这几个字声旁相同,故读音相近;形旁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清”是表示水的清澈透明,所以从水。“晴”是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所以从日。“睛”是眼睛,所以从目。“请”是请求,请求与说话有关,所以从言。“情”是感情,人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些都是表示心理状态,所以从心。“蜻”,蜻蜓是昆虫,所以从虫。

3. 抓住部首带一串

“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注重抓常见部首。“部首”好比是一个部队的队长,抓住了“队长”,就可以解决属于这个部的一大批字。一年级上册安排了部首62个,是看图识字。先让学生认识常见部首。以后又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复习巩固,使学生认识这些部首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查字典,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大批同部首字的字义。如“页”,学生知道是人头的象形,就知道凡从“页”的字(如:顶、项、颈、颅、颧、颌、颞等)都与头面部有关。

三、 吸收传统蒙学经验

“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吸收了传统蒙学识字写字教学的经验:

1. 韵语识字的经验

在识字教学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个不能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学了,也不容易记住。这是学习汉字不利的一面。而另一面,正是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押韵合辙。相形之下,要比多音节的拉丁文字容易得多。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启蒙识字课本差不多都是韵语,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因为非常有效,所以一直流传下来。凡是不采用这个办法的,不管你是多大的权威(如朱熹的《小学》),都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甚至被淘汰。“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就充分地吸收了这个经验。如“词串识字”(骏马 秋风 塞北/杏花 春雨 江南/椰树 骄阳 海岛/牦牛 冰雪 高原),“认一认”(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金木水火/山石田土/虫贝鱼鸟/羊犬龟鹿……),“成语歌”(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

2. 读书识字的经验

传统蒙学最主要的识字方法是读书识字(即所谓随文识字)。即便是开始阶段的集中识字,也是在诵读韵文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条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识字教学仍有现实意义。

识字是为了阅读。儿童认识了生字,是不是就能阅读课文了?还不能这么说。小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如果把每个字的细枝末节看清了才能识别,那就无暇把这个字放到上下文中去领悟语义,也就是说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因此,阅读对汉字识别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能识别,而且要达到“自动化”的整体认知。也就是说,不必看清字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看到字的轮廓或特征,就能准确无误地加以识别。只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儿童才有可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语义,从而顺利地进行阅读。由此看来,孤立地教儿童识字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坚持识读同步、寓识于读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恰当地处理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是大前提。识字又要兼顾到与阅读的结合,这是应予以注意的。如一年级上册《识字1》的《一去二三里》,其用意是借这首诗的语境来学10个数字,这是教学重点。学会了这10个生字,又要将它们放到这首古诗里去诵读,从而训练学生“自动化”地整体认读汉字的能力。

“词串识字”是韵文识字,自然应以识字为主,但也要让学生诵读。如一年级下册《识字6》:“夜晚 繁星 亮晶晶/爷爷 奶奶 小丁丁/竹椅 蒲扇 萤火虫/牵牛 织女 北斗星。”看起来是一串词语,其实这些词语都是典型的意象,其间是留有空白的。儿童借助这几个典型的意象加以想象、补充,就能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祖孙夏夜乘凉的画面。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就好比将应征入伍的新兵尽快地投入战斗,让他们在战斗中历练,尽快地顶用。

3. 重视写字的经验

前人十分重视写字,可是所写的不是按“三、百、千”的顺序,而是另有写的一套,即“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分几个步骤:第一步写大字。首先描红(有的还先把腕)、仿影,进一步是写米字格,再进一步临帖。大字写得有点基础才写小字。识写是不同步的。

这几十年,小学生字写得不大好,主要原因是丢掉了传统的好经验,既不描红也不仿影,过早地离开了倚傍自由发展,写出的字,笔画像火柴杆。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管写得对不对,不管写得好不好。“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借鉴前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提出了“识写结合,描仿入体”的写字教学训练思路。由于过去是先搞集中识字,又是用的毛笔,所以识写是不同步的。我们今天起步写字用的是硬笔,而且坚持识写分流,多识少写,所以识写可以同步。识写结合,相辅相成,相互巩固。写认得的字,因为学过它,大体知道它的形体,写起来容易些;通过写,又可以巩固对它的认识。实践证明,这个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苏教版一下教学反思 篇9

上课伊始,我以一首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导入课题,接着学生在读完课题后,我提出了“花生长在哪里?”,“小松鼠为什么要找花生果?”,“小松鼠找到了没有,在哪找到的?”等问题,激起了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

课文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理解重点词语。本文配有几幅插图,图文并茂。我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透过观察了解文章内容。教案中,我让学生观察“花生开花”图,想象花生开花的情境,从而理解“格外”、“鲜艳”一词,引出松鼠与鼹鼠的对话,体会松鼠高兴的心情。观察“小松鼠疑问”图,引出“奇怪”和“自言自语”,并加以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

苏教版雨点教学实录 篇10

出示图片

师: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生:雨点

师:你从图上看到了怎样的雨点?

生:小小的雨点

生:可爱的雨点

生:开心的雨点

生:很多的雨点

生读题(多开心啊

真可爱

小小的,我喜欢

这么可爱的雨点谁都喜欢)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叫叫它的名字

生齐读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雨点》

出示第一句: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

指名读

师:看,(出示图片)小雨点落到了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生:池塘里

生:睡觉

师:小雨点,小雨点,你为什么睡得这么香?

生:因为我很累

生:因为池塘的景色很漂亮让我想睡了

生:因为池塘很小,正好给我睡觉

师:小朋友再看一下,池塘的水怎么样?

生:很清

生:很静,没有波纹

师:是啊,静得就像一面

生:镜子

师:老师在这送你们一个词:水平如镜读词

师:小雨点躺在上面就像睡在一张大床上一样,让你觉得?

生:很舒服

生:很开心

生:很享受相机指导读词“睡觉”

师:能在这么一张大床上睡觉可真享受,难怪小雨点会睡得这么香!谁来读好这句话?

生读(真香啊好舒服我 听出开了,你不想吵醒它)

师:让我们也去美美地睡上一觉,一起读

过渡:不一会儿,小雨点醒来了,瞧它又来到了哪里?(出示图片)在干什么?

出示第二句: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散步

生:小溪里

生:散步

师:看着图片,想想看,这时小雨点为什么不能在里面睡觉了?

生:小溪里的水是会动的

生:池塘的 水比较平静,小溪的 水是流动的,如果在里面睡觉的 话雨点会被冲走的

生:如果还在里面睡觉会撞上石头的

师:为什么会装上石头啊

生:因为水在流动

师:是啊,小溪的水缓缓地流动着,雨点就迈着步子走起来了,就像在散步一样,小朋友平时散过步吗?是怎样走的?

生:慢慢走的

生:边走边看

生:走走停停

师:心情怎么样?

生:很开心

生:舒服

生:很放松相机指导读词“散步“

苏教版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对策 篇11

一、高中新课程苏教版中关于爱情题材的作品及分析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必修部分涉及到爱情题材的作品有:必修一:《十八岁与其他》;必修二:《亡人逸事》《边城》《林黛玉进贾府》(其中《亡人逸事》《边城》属于自读内容);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雷雨》《锦瑟》《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其中《锦瑟》《蝶恋花》属于自读内容);必修五:《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苏教版的语文必修教材总共收录了112篇,涉及爱情题材的课文有11篇,比例为9.8%,相对旧教材而言,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不影响这些爱情题材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过程是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人格构成,这些入选的爱情题材作品,是根据当代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顺应时代发展,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精神。这些作品是展现不同时期广阔的社会图景并提示其本质的最好窗口,是“人的生活教科书”。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剖析形形色色的婚姻恋爱观,可以提高鉴赏品位,提升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也有助于净化心灵、塑造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

为了进一步有效地改进教学,笔者对高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高二学生已经修读完必修一至必修五的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大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会有一定的见地)

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如下:

你喜欢老师对这些爱情题材作品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对涉及爱情问题的文学作品比较喜欢。他们认为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一些爱情题材的作品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这说明他们对爱情怀着一定的好奇与憧憬。至于对这些爱情题材作品应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他们更倾向于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对爱情题材作品的讨论,这也从一个层面传达出当代学生渴求表达爱情的心理。

二、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对策

相对于学生的大胆,相反地许多教师对爱情采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欲言又止,欲语还“羞”,生怕误导学生,因此在教学上更侧重于对文本的解读,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更多的是讲解小说对人物刻画的技巧,贾府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理解,而对宝黛的青涩爱情则言之甚少。有的教师自觉地意识到语文教学在处理爱情题材上理应承担的责任,却迫于实际而鲜有成效,而回归到传统的文本解读。不论是刻意逃避还是有心为之而力不从心,总之,在语文的实际教学中,还未能真正承担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责任,这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的。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走进文本,大胆公开地把爱情搬到讲台上

时代已经开放,成年人的恋爱早已公开化,大街小巷都是年轻人卿卿我我的特写镜头,电影网络都有为“爱”作宣传的广告,唯独对中学生实行“禁欲主义”的封闭式教学,显然只会把学生推到极端。要知道,越神秘越好奇,越禁止越想探求。与其让那些不良的淫秽的垃圾乘虚而入,不如大胆公开地利用健康美好的爱情精品来熏陶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与人生观。讲台上,可以引领学生走向长亭,去体会柳永与其恋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分难解;感受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黯然神伤;可以毫不顾忌地讲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对爱情至真至美的追求,品味爱情的刚烈与纯洁。爱情是个敏感的话题,对教材中的爱情题材处理不当,就会变成低俗无聊的谈论,不但不能让学生得到健康的教育,反而使课堂变成真正谈情说爱的场所,老师成为学生早恋的教唆者,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教师对教材的阅读,要深入细致,要有高瞻远瞩的总揽,要有自己个性化的感悟,换言之,就是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读得精,读得深,形成一定的脉络,从宏观上进行把握,然后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合理的教学过程,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因势利导,对学生加强爱情教育。

2.走出文本,放开手大胆让学生畅谈对爱情的看法

走出文本是在前一阶段深刻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跳出预设的条条框框,能够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化的解读,也让学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身为教师,引导学生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是我们的责任,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在授课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老师尽可能做到以朋友的身份来平视学生,用赞赏的眼光来注视学生,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让学生大胆地畅谈“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对学生的言论,老师绝不能歧视,若学生谈的是真实的体会,应该以鼓励为主,并加以友善的引导。 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课后,笔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许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罗密欧、朱丽叶,你们是爱神的杰作,是真爱的代名词,愿你们天堂永乐!

生:你们的爱情,是那么忠贞,为后人所赞美,你们的爱情,是那么勇敢,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生:爱情是伟大的,但不能为了爱情而不顾一切,生活中还有亲情、友情、爱国之情。罗密欧为了爱情而杀死帕里斯等人,性格变得恶劣,这是爱情的悲哀。

生:只有活着的爱情才会美好,为爱而死只会给别人留下茶余饭后的话柄……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辩论或其他方式让学生评价婚恋作品或说出自己的看法。在《雷雨》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让学生以“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为话题展开辩论,学生的辩论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在这场辩论中,笔者从学生的眼神与话语中,看到了优秀的婚恋作品对青少年心灵最隐秘之处的触动,使学生初期萌动的感情受到作品人物崇高欲望的鼓舞,有助于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提高学生做人的层次。 只要我们老师更新观念,带着一颗平常的心态,正确看待婚恋作品,引导学生在爱情作品中感受美与善,教材中的婚恋作品就能真正发挥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进行爱情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不是为了教会学生谈情说爱,而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因为“育人”始终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上一篇:只跑一次公开承诺下一篇:大班语言大象救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