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四成语复习资料

2024-09-21

苏教版必修四成语复习资料(精选7篇)

苏教版必修四成语复习资料 篇1

苏教版必修四成语复习资料

一、课内成语积累

1.既来之,则安之:原意为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今义指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定下来。

2.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组织分裂瓦解。

3.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4.五十步笑百步: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错误或缺点,只是程度轻一些,却在讥笑别人。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

5.弃甲曳兵:常用来形容败逃的狼狈样子。

6.不可估量:无法估计。

7.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学习不深入钻研。

8.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9.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10.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11.非同寻常:不同平常。

12.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13.义愤填膺:由于不义的人和事所引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

14.安之若素:对于困境或异常情况一如平常,泰然处之。

15.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也作心急火燎、心急如火。

16.不能自拔:不能主动地从痛苦中或罪恶中解脱出来。

17.公之于众:把事实向众人公开。

18.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也作息息相通。

19.气壮山河:形容气概如同高山大河般雄伟豪迈。

20.大失所望:非常失望。

21.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22.语焉不详:说得不详细。

23.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接近死亡。

24.痛不欲生:形容悲痛到了极点,不愿再活下去了。

25.一帆风顺: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或阻碍。

26.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27.恻隐之心:形容对别人寄予同情。

28.慢条斯理: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

29.悄无声息:没有一点声音或声音很低。

30.荷枪实弹:扛着枪,子弹上膛。指军队、警察等处于戒备状态。

31.人杰地灵: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就会成为名胜地区,后多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2.胜友如云:许多才华出众的人物聚集一处。

33.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座位。

34.腾蛟起凤:形容人的文章华美。

35.钟鸣鼎食:古代贵族权贵用餐时,打击乐器,用鼎器盛食物。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36.天高地迥:形容极其高远。

37.萍水相逢:像浮萍随水漂泊,偶尔碰在一起。比喻不相识者偶然相遇。

38.老当益壮:原指年纪老了,志气应该更壮。现多形容人老干劲大。

39.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早上丢失了,晚上又收回来。比喻开始时在这方面虽然失败,最后在另一方面获得胜利。

40.豁然开朗:开阔或通达,光线充足。

41.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句式)

42.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43.迎刃而解: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可以容易地得到解决。

44.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45.有心无力:有某种心意或想法,但力量却达不到。

46.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地很清楚。

47.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符合情理。

48.巧言令色:使用花言巧语和假装慈善来讨好别人。

49.从善如流:形容能很好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自然。

二、成语误用类说

成语的使用情况以及使用时经常出现的误区

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义有其固定性和整体性,不论构成成语的各个成分单独存在时是什么意思,他们组合成成语后,表示的都是那个成语的整体意义,而不是这个成语的各个语素的简单相加,所以要透过字面去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语素,更要注意其古义,千万不能以现在人的眼光或者是按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例:

1.张老师是那样地爱学生,每个学生的属相生日、兴趣爱好都耿耿于怀。(“耿耿于....

怀”指怀着心事,老不痛快。耿耿:心中不安的样子。)

2.面对无数个“豆腐渣”工程的受害者,面对受害者亲人披肝沥胆的痛苦,我们无....

法再保持沉默!(“披肝沥胆”比喻坦诚相见或竭尽忠诚。此成语也作“披肝沥血”“披肝露胆”。)

3.清明时节,相伴郊游,芳草萋萋,野花飘香,垄上小憩,如坐春风。(“如坐春风”....

比喻在某人跟前受到极好的教育。犹言和高人相处,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

以上各例,均属望文生义。

一、张冠李戴

其实,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的对象及范围,使用时要格外注意,不能不看对象,乱用一通。该用在两个人身上的,不能用在一个人身上;该用来形容物的,不能用来形容人。反之亦然,否则就要闹笑话。例:

4.风景这边独好,春节长假来此观光的海内外客人不绝如缕。(“不绝如缕”指像细....

线一样连着,将断而未断。多用来形容情况危急或声音微弱。)

5.这家银行的资金投资于建筑上太大,问题一发生,当然就尾大不掉,很难应付用....

户的需求了。(“尾大不掉”指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调动指挥,现在也比喻机构庞大,指挥失灵。句中应换成“捉襟见肘”才好。)

6.费力地从车门里钻出的刘晓庆,虽然浓妆淡抹,穿着入时,但是神色十分憔悴„„....

(“浓妆淡抹”是浓艳和淡雅两种不同的妆饰打扮,它是形容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的不同妆饰,而这里却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同一时间的打扮了,自相矛盾。句中应换成“浓妆艳抹”为好。)

以上各例,均属不看对象及范围所引起的误用。

二、褒贬不分

有些成语虽然意思基本相同,但感情色彩却不大一样,要注意区别对待,恰当使用。不然,褒贬误用,词不达意。

7.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西北某地已改头换面,山青水绿了。(“改头换面”,指....

只改变形式,不变实质。)

8.《警察和赞美诗》的结尾别有用心,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别有用心”,....

指言论和行动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9.历史的教训虽说值得注意,可惜流风余韵,还是绵绵不绝。(“流风余韵”,这个成....

语原先指先代流传下来的好风气、风度、韵味,是褒义词,而在这个例句中,却用来指过去那种不注重调查研究、不符合实际的估计、猜测、浮夸等不良风气,褒义误用作贬义了。)

以上几例,都是成语使用感情色彩不当。

三、重复累赘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有的本身就是一句话,甚至一个故事,弄不好会同句子中其它词语重复,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10.邓小平同志的精辟科学论断,使这位经理了思想波折的莘莘学子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这位”指的是一个人。)

11.张成同志不幸被敌人抓获,投入监狱,虽然全身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遍体鳞伤”就是“全身”受伤。)

12.这些大学的一些学生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学校的声誉。(“贻....

笑大方”中的“大方”就是指大方之家,就是“人”。)

以上这些都属于用语重复,说话写文章时都应力求避免。

四、多义误判(尤应注意)

在语言流传过程中,有些成语派生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这种对义成语决定了他们能使用于两种以上的语境。如果对这类成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则易造成误判。

13.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灯红酒绿”有两个意思,她既可....

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可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所以这里正确。)

14.某黑帮团伙在几个劳改释放人员加入之后,如虎添翼,更加嚣张。(“如虎添翼”....

给人感觉很不舒服,但运用是正确的,因为“如虎添翼”可以用于正反两种语境。它既可以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可以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

15.苏杭山水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称之为“人间天堂”实不为过。(“秀色可餐”....

也是两种语境成语。可以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也可以用于形容景色非常优美。)

可见,要做到正确使用成语,仍离不开“知其义”这一根本点。对常用常见成语,只有平时多留心,多积累,方能在各种场合应对自如。

五、谦敬不分

某些成语烙下了古代文化印迹,有的用于自称(谦词),有的则用于称对方(敬称)在实际运用中不能有丝毫差错。

16.王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误....

用谦词)

17.你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换房子的事我一定鼎立相助。(误用敬词)....

六、擅带宾语

有的词语是不能带宾语的,在辨析成语时要特别引起注意。

18.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满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

计了。(“出奇制胜”可以作谓语和定语,但不能带宾语。)

19.这则笑话,因为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当事诸公”,讽刺得....

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颇广,几乎家喻户晓。(“漠不关心”多作谓语,不带宾语。)以上两例,都把四字成语的后两字当作独立的动词来使用,让他带上了宾语。

七、性别不分

20.抗战期间,老五和他的哥哥失散,几十年过去了,某个偶然的机会使两人破镜重...圆,兄弟俩真是激动万分。(“破镜重圆”比喻夫妇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聚。).

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举案齐眉、结为连理等,都是异性组合,不能用在同性组合上。

总之,成语使用的正误辨别在很多时候需要凭借主体者自己的语感和所掌握的已有的知识,但懂得一些极为常见的辨析方法,积累一些成语使用中的典型例子,又是解决这一知识点的极为有用的法宝。所以,大家平时要多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在阅读报刊杂志的时候,多注意辨别,勤查词典,并做好相应的积累工作。

注:知道了成语题会从哪些角度考察之后,大家就可以更轻松地、更有针对性地记忆课本上的这些成语了,而答题时也可以做到心中不慌、下笔有数了。

苏教版必修四成语复习资料 篇2

1.《〈物种起源〉绪论》第1节第9行:

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 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 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分析:“之所以……是因为 (是由于) ……”是一个固定结构, “之所以”表示结果, “是因为 (是由于) ”表示原因。而“为了”一词,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第五版) 解释为“表示目的”, 并举例:“为了教育群众, 首先要向群众学习。”特别注意:表示原因, 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

从原句看, 作者是因为“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才“说明这些事情”, 很显然, “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是原因而不是结果, 同时“之所以……是为了……”这一结构的搭配是错误的, 据此可断定, 这句话有语病, 应将“为了”改成“因为”或“由于”。

2.《〈物种起源〉绪论》第2节第1行:

现在 (1859年) 我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了。

分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第五版) 解释:“已”意为“已经” (跟“未”相对) , 如, “此事已设法解决”, 表示过去时态。“将近”: (时间、数量等) 快要接近。例如, “将近掌灯时分”, 表将来时态。可见, “已”与“将近”自相矛盾, 从上下文的语境看, 应将“已”删去, 保留“将近”较为合适。

3.《斑纹》第8节第2行:

我们还发现肉食者与素食者之间一个有趣的差别:素食者的眼睛大多长在头部的两侧, 如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却往往处于同一个平面, 像狮、虎、狼、豹。其实生物学上的解释非常简单:一个为了聚焦瞄准猎物, 一个为了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敌并在逃跑时选取路线。

分析:“一个为了聚焦瞄准猎物”与“一个为了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敌并在逃跑时选取路线”次序颠倒, 应前后调换位置才能形成前后照应。根据“素食者的眼睛大多长在头部的两侧, 如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却往往处于同一个平面, 像狮、虎、狼、豹”这一顺序, 作者先说“素食者”后说“肉食者”, 并且“聚焦瞄准猎物”的应该是强者“肉食者”的特征, 而“为了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敌并在逃跑时选取路线”的应该是弱者“素食者”的特征, 因而, 前后次序必须颠倒。

4.《逍遥游》第1节第6行:

“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课文对“其正色邪”的注释为: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 抑, 或许。正色, 真正的颜色。邪, 同“耶”, 疑问语气词。

分析:“其”的解释有问题, 笔者认为应根据语境来确定词语的意思, 应将“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作为一个完整的句子看, 把“其……其……”看成一个选择问句, 解释为:“是……还是……”句子释为:“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呢, 还是因为它远得没有边际呢?”因而, “其”应表选择关系而不应译为“或许”。

5.《项脊轩志》最后一节: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课文并未说清楚“枇杷树”到底为谁栽植,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 笔者认为应该作诠释, 这样, 才能准确翻译这句话。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篇3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进入这个模块的最后一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读导言。

学生大声朗读

师:从这段导言中我们知道本专题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它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解说的呢?

生:大自然有很多美,我们要欣赏它。

生:人们可以在自然中体味人生。

生:如何与自然相处。

师:这三位同学回答地很好。这也是本专题三个板块的内容:谛听天籁——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感悟自然——在自然中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湖山沉思——思考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今天我们首先一同进入第一个板块:谛听天籁,去感受郁达夫笔下江南冬景特有的味道。(板书: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师:《江南的冬景》,从文章题目来看,作者写的是江南这一特定区域冬天的景象。为了突出说明这一点,作者选择了哪些地方与其进行比较。请大家阅读文本的第1小节,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很快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北国冬天,北国夏夜,闽粤冬天

师:(板书:北国冬天北国夏夜 闽粤冬天)这几组比较说明了什么?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看。

生:江南冬景与众不同。比北国冬天暖和、可爱,比北国夏夜更给人一种明朗的情调,又比闽粤冬天更像冬天。

师:其实我们通过比较,也只能对江南冬天有一个大体的感受,而江南冬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就让我们来重点研读文章的第5——10小节,具体感受这份与众不同的魅力。首先要解决的是:这几小节,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写了江南的冬景?

学生自读

生:植被、散步、冬雨、冬雪、旱冬。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散步不是。散步是由上一小节引发的联想,是为了说明江南冬天给人舒适的感觉。

师:大家同意吗?

大部分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少数服从多数。(学生笑)

(板书:植被冬雨冬雪旱冬)

师:画家刘海粟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过郁达夫的散文:“青年画家不读郁达夫的散文,就画不了江浙的山水。”可见,郁达夫散文行文如一幅幅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文中这四幅画。

如何欣赏:

①给每一段文字取一个既优美又恰当的题目。

②每段文字中分别刻画了哪些景物?

③这幅画面表现了江南冬景怎样的特征?

操作步骤:分组讨论

①每大组同学按次序分别讨论一幅画面。

②每位同学先静下心,将这段文字反复朗读几遍,并把自己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思考和体会用一段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③四人小组进行交流,选出取得最好的一个题目和表达最美的一段文字。

④最后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每个学生都很投入地朗读起来,并不时地在书上圈圈点点,随后在课堂记录本上快速地写着。接着四人小组热烈地讨论,有的小组还不时有掌声响起,也有的为了一个题目,为了一个词,一句话在讨论着,反复推敲着……)

全班交流

第一幅画:

师:同学们讨论得那么热烈,可见,已渐渐走进了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美景。谁先来为我们描画一下第一幅画呢?

生:(一生主动站起交流)风和日暖的午后,到冬郊去走走。你看到的将会是一幅明丽的江南冬景图:成片的雪白芦花昂然挺立,红叶迎风颤动,似乎在向过往的行人招手。乌桕树上点缀着雪白的乌桕子,小草虽然大都变成了赭色,根部依然带着绿意。江南的冬天不会使你感到冬的肃杀,反而会感到莫名的含蓄,那里的生机,仿佛在告诉大家春天快来了。

师:这位同学很敏锐地抓住了江南冬天植物色彩的特点,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想和大家分享的吗?

生:有。(一同学站起。)江南由于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即使已至冬至,依然有不败的芦花,火红的枫叶。草虽有赭色,但根部还带着绿意,可谓秋去花还在。不像北国的冬天,一入冬,立即冰天雪地,纯白得耀眼,安静得可怕,一片肃杀之气,没有一点生机,人们只能过着蛰居生活。江南的冬是春的前奏,依然会有丛丛绿意,仿佛预示着春天马上要来。不像北国的冬春两季完全是两个断章,似乎从来就没有任何关系一般。故我称这之为“春的前奏”。

师:(学生鼓掌)好一幅“春的前奏”啊!我不禁想到雪莱的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闭上眼睛,感受到的是一幅鲜活而真实,与色彩单调而肃杀的北国冬景截然不同的明丽且富有生气的“春的前奏”图,你们感受到了吗?

(有的学生自然地闭上了眼睛,有的不住地点头。)

第二幅画:

师:好,当我们还沉浸在这一幅“春的前奏”中时,第二组同学早已等不及了,你们也一定有好的作品要奉献给我们吧!

生:(第二组同学)对。(大家鼓掌)

师:好,来吧。

生:我们小组的题目是:江村暮雨图。纯正的江南小村,清澈见底的小河从远处像一条丝带飘来。两旁的树木虽没有了绿意,却不失几分生气。几间小屋里人们正在闲谈,他们坐在一起,显得十分高兴。屋外下着绵绵的细雨,雨声和谈话声交错在一起,组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师:江南的冬雨确实别有一番韵味。只是既然题目叫:江村暮雨图,“暮”字从你的文字中如何体现呢?作者又为何把冬雨放在垂暮?

(学生同桌讨论起来)

生:(同组另一同学站起,大家停止讨论。)文中写到“一味红黄”、“月晕”暗示天渐渐暗下,并写出了灯火的颜色和效果,显得很柔和,在屋外淅淅沥沥的微雨衬托下,给人一种很温馨,悠闲的感觉。而把冬雨放在垂暮,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整个环境的静谧。

师: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这份静谧呢?

生:(又一学生发言)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大家笑)我们从小就生活在江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天已垂暮,江南农村,人们早已回家,更何况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雨中。屋外惟有被微寒的濛濛冬雨浸润了的小桥、远山和那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还在那静静地享受着。门前泊了一只乌篷小船,在雨中独自摇摆。江南的冬雨洒脱却不失柔美,微寒却不失温馨,在这垂暮时分,灰白蒙蒙,整个儿给人一种朦胧之感。她的降临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飘逸的薄纱。这时最惬意的事莫过于躲在家中静静品味这份朦胧与细腻。或者两三知己,斟上酒尽情谈笑,任凭灯光与喧哗点缀屋外的一片静谧。环境的静谧,其实也是更好地展现了人心灵的宁静。江南的冬雨就应该是这样美,而我们生活的江南,也正是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

师:(学生和听课老师鼓掌)这真是一番灵魂的享受啊!此般如诗如画的境界,怎能不令人为之陶醉?怪不得作者在这江南微雨寒村中会发出如此感慨:“人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得会胸襟洒脱起来,终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作者在这里还提到了一句诗,“暮雨潇潇江上村”,请大家看大屏幕有关介绍。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幻灯片:唐五代 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李涉曾官至太学博士,颇有诗名。一天夜里,江上遇群盗,盗首问:“来者何人?”李涉随从答道:“李涉博士也。”盗首云:“若是李博士,吾辈不须剽他金帛,闻其诗名久矣,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李乃赠这首《井栏砂宿遇夜客》。)

(学生思考片刻)

师:让我们想象诗人与绿林豪客相遇的场面,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肉横飞,人们印象中性格彪悍、暴躁的绿林豪客,此时也变得平淡温和了,而诗人也那么客气地赠诗一切是那么宁静而悠闲,这难道不是从一个侧面表现潇潇暮雨笼罩下的静谧江村迷人的魅力吗?

第三幅画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教案 篇4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

(4)旬有五日而后反

(5)而徵一国

(6)御六气之辩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2)众人匹之

(3) 虽然,犹有未树也。

(4)穷发之北

(5)小年不及大年

3.一词多义

(1辩 此小大之辩也 而御六气之不辩

(2)知 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3)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圣人无名

(4)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词类活用

(1) 而后乃今将图南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德合一君 /彼于致福者 / 而徵一国者

二、文言虚词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 而莫之夭阏者

(4)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 之二虫又何知

(6)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而控于地而已矣

3.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时则不至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

(2)虽然,犹有未树也 、

(3)未数数然也

5.以

(1) 以五百岁为春

(2)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奚以知其然也

6.且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彼且恶乎待哉

(3)且适南冥也

7.于

(1)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8.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名为鹏

(3)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 )

(1)此小大之辩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 )

(1)翱翔蓬蒿之间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3)众人匹之

(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 )

(1) 而莫之天阏者

(2)奚以知其然也

(3)彼且奚适也

4.( )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翱翔蓬蒿之间

【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3、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4、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苏教版必修三语文鸿门宴复习学案 篇5

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对项羽的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杜牧)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李清照)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苏教版必修四成语复习资料 篇6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_____”。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二)实词含义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三)虚词用法

1、屈原既放

2、是以见放

3、何故深思高举

4、自令放为

5、渔父莞尔而笑

(四)课内外名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4、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5、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非志无以成学。

7、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9、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

10、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

(五)翻译训练

1、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 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 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 论:判罪 B.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俾:使 C.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 执:司法官员 D.叩以疑义 叩:询问

苏教版必修四成语复习资料 篇7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知识体系,人文性,工具性

韩雪屏先生认为, 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如字、词、句子的知识, 段与篇的知识, 语法、修辞、逻辑的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凭借理解或记忆获得的, 因而也可称为记忆性知识或语义知识。

“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 用来说明学习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 主要用于对外办事实际操作, 因此也称为操作性知识、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从一定意义来说, 这些知识就是言语的技能或者有助于形成言语技能。程序性知识的掌握, 必将促进学生养成多种言语技能。

“学习策略, 指的是在学习情境中, 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如果对比于先前魏书生提出的“知识树”, 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树”尽管也呈现一定的体系, 但是仍然属于静态的、记忆型的知识, 也即韩雪屏先生提出的陈述性知识。而韩雪屏先生提出的知识系统不仅包含静态的知识, 还有动态的操作方法/操作系统, 应该说更为全面, 更为系统。我们以此来研究苏教版的知识体系构成。

苏教版教材没有采用粤教版、人教版知识链接的方式, 而是在练习题中以问题的形式和课下注释来强化知识体系。课下注释主要是文化常识和作家简介。而其他的关于字、词、句、修辞、表达技巧等知识借助练习题来传授的。

如果我们根据韩雪屏先生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统计的话, 可以统计出:

从上文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苏教版并不是不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 而是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呈现———内化在习题中, 而不是像粤教版、人教版, 采用资料链接的方式。

2.苏教版选文呈现的知识体系并不是单单的静态知识结构, 还包括程序化的知识———操作技能的训练。但是苏教版缺乏构建策略性的知识。这也是其他几套教材欠缺的。

如果我们具体结合相应的习题内容:

例一必修一P44: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 如《劝学 (节选) 》中的“劝”、“绝”、“假”, 《师说》中的“说”、“相”、“传”、“贻”等。利用工具书, 了解这些词的义项, 看看本书的注释是否有道理。类似的词, 两篇文言文中还有一些, 请你再找几个出来。

本专题的文章都是谈读书学习, 论述的方法却大不相同。请你想一想, 这三篇文章的作者是如何有创意地表达各自见解的?课外选读名家名篇, 和本专题的文章作比较, 了解说理方法的多样性。

例二必修二P63

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 对理解图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很有帮助。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两组图片取材、画面构成的认识, 归纳读图要领。

例三必修四P75:

在本专题的文体研习中, 我们接触了一些与古典诗文欣赏相关的词语, 如“起伏”、“才思”、“语次”、“意象”、“点染”、“叠字”等。还可举出一些, 如: (1) 衬托, 即通过描写景物来陪衬烘托情感。 (2) 缘情体物, 即本着自己的真实情感, 对景物细致地体察, 写出景物的特点。 (3) 婉转, 即通过转折、对比的手法含蓄地抒发情感。 (4) 理趣, 即在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蕴含哲理和智慧。 (5) 典丽, 即在行文中注意运用典故, 修饰词藻。请从我们学过的诗文中, 找出能用上述词语鉴赏或品味的地方, 并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留心积累, 加以灵活运用。

…………

根据以上习题, 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

1.苏教版对知识的定义并不特别注重, 而是着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如例一中对说理方法, 并不局限于其定义, 而是能够说出“多样性”。

2.苏教版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是希望通过学生的自主归纳, 得出相应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并且要求能够灵活运用。

而且, 这种自主归纳是一种充分的信任状态———相信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或完全实现习题所要求的任务, 完成相应的目标。唯有如此, 才能灵活运用此前的程序性知识, 进而更深层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此间学生出现一定的懈怠或失误, 那么学生的知识体系必定是不完善的, 甚至有部分是不正确的。

3.由于苏教版编排是话题单元的性质, 打乱文体顺序, 首重于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性等。那么, 由附着于此后的习题呈现出来的知识体系则必然是混乱无序的, 如例一所示。那么, 身陷于庐山中也必将不能识别出苏教版知识系统的真面目。如此, 反而不如人教版、粤教版知识链接的方式来得更为直观简洁、井然有序。

我们比照一下《美国高中第三册语文教材》 (《普能提斯厅文学教程》) 、《一个男孩和一个男人的故事》的课后习题。教材介绍了悬念的创作手法———描写既不确定而又危险性的细节, 既要回顾原文的创作手法, 又要求进行再运用———创作“悬念”。这样的知识体系循序渐进, 学生的学习也然扎实。

“学生的认知结构总是与教材的知识结构密切相连的。这种相互联系表现在, 一方面认知结构会对知识的摄取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可以凭借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迁移不断获得新知识;而认知结构不完善则容易产生负迁移, 导致难以接受新知识。另一方面, 教材的知识结构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 生成新知识, 有利于知识的运用, 使学生建立精确的、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差的教材结构则恰恰相反, 容易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趋于模糊、混乱。”

综合各国母语课程, 在基础教育中, 总体取向是以语言知识为主, 以文学知识为辅。“考察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母语课程, 语言知识一般包括语法知识 (如词类、词组、词语功能、句子成分和句型) 、词语识别、拼写、语言组织、语言的变化更替、交际语言的背景知识等;文学知识则包括文本的类型、作品流派、文学风格等。”

谷公胜先生在谈及《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础性问题, 解释到:“教科书必须面向全体学习者, 从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高度出发, 为所有的受教育者铺设发展的阶梯。教科书要确立学科知识为本位的倾向, 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为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科书不能以少数精英为对象而忽视全体使用者的共同需求。”我们可以看出, 必修教材的基础性体现为几个方面

1.全面性———面向全体的学生, 是全体使用者的共同需求;关注学科知识本位, 面向学生的全面素养。

2.可持续性。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上一篇:假币收缴鉴定实施细则下一篇:学术会议筹备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