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共5篇)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 篇1
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并翻译
1.为仲卿母所遣。()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翻译: ____________ 3.恐年岁之不吾与。()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 4.俟我于城隅。()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鸡鸣桑树颠。()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7.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翻译:_______________ 8.狗吠深巷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9.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10渐见愁煎迫()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11肇赐予以嘉名()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12徘徊庭树下()翻译:_______________ 13府吏见丁宁()翻译:_____________ 14誓天不相负()翻译:___________ 15.匪女之为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16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君既若见录()翻译:________________ 18.何以解忧()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19.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狗吠 深巷中,鸡鸣 桑树颠()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被动句 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弃。
2.宾语前置句 请你不要生气,将秋天作为我们的婚期。3.宾语前置句 只怕年月不等我。4.状语后置句 在城上的角楼处等我。
5.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鸡(在)桑树顶部打鸣。6.判断句 其实不是来交换蚕丝,是来同我商量婚事。7.判断句 不是我织布缓慢,而是你家媳妇难做!8.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狗(在)深巷中吠叫。
9.省略句(我)不久就会回来,(我)回来后一定去迎接(你)。10被动句 慢慢地被愁绪所煎熬
11介词结构后置,开始用美好的名字赐给我。12省略句,省略于,“徘徊于庭树下” 在庭树下徘徊 13宾语前置,府吏叮咛嘱咐我 14 宾语前置,对天发誓绝不辜负你 15判断句,并不是荑草有多美
16省略句(静女)隐藏起来不出现,(我)心理迟疑着急抓头皮 17 宾语前置 你既然如此记得我
18宾语前置 用什么消除忧愁?
19谓语前置 远处的村庄模糊不清,村落里的炊烟依稀可辨
20省略句 狗在幽深的小巷中吠叫,鸡在桑树顶上啼鸣
7.下列文言句式属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B.恐年岁之不吾与 C.俱会大道口
D.肇锡余以嘉名
[解析] A项属判断句;C项属省略句;D项属状语后置句“会”后省略(可)。[答案] B 8.下列文言句式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B.夫晋,何厌之有 C.何以解忧
D.俟我于城隅
[解析] A项属判断句;B、C两项属宾语前置句;D项属状语后置句。
8.下列与“恐年岁之不吾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秋以为期 B、肇赐余以佳名。C.依依墟里烟 D.鸡鸣桑树颠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 篇2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当判断词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者……也”、“……者……”、“……,……也”、“……,……”“……为……”等等。翻译时虚词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间加判断词“是”就可以了。还有一类是用“乃、即、则、留、必”等副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被动句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见”、“于”、“为”表被动的被动句。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里的“见”和“为”都翻译成“被”。2.用“……为……所”、“……为所……”结构表被动的被动句。3.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例如:“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里根据文意知道是被动句,因此要翻译成“大王受蒙蔽非常严重”。
三、宾语前置句
在文言文中,宾语常常位于介词、动词之前,这样的句子叫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要有两种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例如:“沛公安在?”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例如:“时不我待”。除此之外,还有用“相”、“是”、“之”等表示宾语前置的句子。例如:“唯命是从”相当于“唯从命”,“命”是宾语被提前了,翻译时要放在“从”的后面,“是”不必翻译出来。
四、省略句
在文言文中,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很多。常见的省略句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等。在翻译时应把省略的成分翻译出来。例如:“生乎吾前,闻其道也固先乎吾,吾从(之)而师之。”这里“从”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作补充。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翻译文中划横线的语句。
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鹭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1.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3.权曰:“卿母安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4.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演练详解】
1.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关键要译出判断句式。)
2.有一个人拿着弹弓,带着弹丸,大家都认为他就是那个射弹丸的人。(是省略句,“是”后面省略成分。)
3.孙权问:“你母亲在哪儿?”(疑问句中定语前置,“安”是“在”的宾语,“安在”翻译成“在哪儿”。)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 篇3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是有别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特殊表达方式。《2011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规定了四种必须掌握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和成分省略。
1 判断句
判断句的典型句式是“……者,……也”,此外还有几种变体:“……,……(者)也”“……者,……”;或者“者”“也”全无,只有主语和名词性谓语。有时还用“即”“乃”“则”“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翻译判断句时,要补上判断动词“是”。如200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况,吴人”,是无标志的判断句,应译作“顾况是吴地人”。
2 被动句
被动句的标志有“为”“为……所……”“……为所……”“见”“见……于……”“于”“受……于……”“被”等。
还有一种无标志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语意进行推断,如200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中的“既复用”就属这种情况。它的上句是“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据此可推断“既复用”的主语也是“居易”,“以忠鲠遭摈”的白居易不可能再去任用别人,只能是自己被任用。翻译时应补上“被”,译作“等到(白居易)被重新任用之后”。
3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毋”“无”“勿”“非”“弗”“莫”等。
②疑问句中由疑问代词“何”“谁”等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句读之不知”“唯利是图”等。
在翻译宾语前置句式时必须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改变语序。如200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惟恐其不吾予也”,属第一种情况的宾语前置,应译作“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4 成分省略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于”“以”等都可能被省略,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推断省略的内容并作补充。
如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中的“使”是及物动词,后面的宾语被省略。结合前半句,可知此处省略的宾语即“臣愿抚之”的“之”,译作“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除了这四种句式,对其他常见的文言句式,如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同学们也应该有所了解,这对理解文意有一定帮助。
◆ 准确翻译句子语气
语气是一个句子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的文字,语气不同,语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还应将原文的语气准确译出。
判断句子语气的直接依据有句末标点符号和句末语气词。标点符号表示的语气无需赘言,句末语气词中,表肯定的有“耳(尔)”“也”等,表感叹的有“夫”“矣”等,表疑问的有“乎”“诸”“耶(邪)”等。当然这并不绝对,因为一个语气词往往可以表达多种语气,如“也”除了表肯定语气外,还可表疑问、感叹语气,归根结底还是要根据上下文的语意来判断。
此外,一些文言文的固定格式也能表达不同的语气。对这些固定格式,我们要充分重视并熟记。
1 表疑问语气
①奈何:可译为“怎么办……呢”“为什么……呢”,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呢”“怎么办呢”,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何以……为:可译为“根据什么……呢”“凭什么……呢”“为什么……呢”,如“何以伐为”。
④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呢”,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⑤奈(或若、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呢”“拿……怎么样呢”,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⑥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呢”,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⑦其……其……邪(或也):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呢”,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表反问语气
①何以异:可译为“有什么不同呢”,如“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②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③独(或岂)……哉:可译为“难道……吗”,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
④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⑤岂(非)……哉(或欤):可译为“哪里(不是)……呢”“难道(不是)……吗”,如“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3 表揣度语气
①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如“无乃尔是过与”。
②得无(得非)……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莫不是……吧”,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庶几……欤(或与):可译为“或许……吧”,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句式变换类型大汇集 篇4
3:08 PM
句式变换类型大汇集
(河南省唐河县 刘军义 补充总结)
句式变换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句子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变换句式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能力,正确运用句式对写作也是很重要的。句式变换的目的是不改变原文内容,力求表达效果更佳。
‚句式‛常见的类型有:
1.语法结构上:单句和复句。
2.表述时的语气上: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
3.语气态度上:肯定句、否定句。
4.修辞手法上: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等。
5.句子体式上:长句、短句、整句、散句。
6.成分顺序上:主动句、被动句、正装句、倒装句。
变换类型解说
一、复句和单句的互换
复句主要有以下八种:
1.并列关系的复句。它的各个分句表示几个意义相关的情况,或者是一件事情的几个方面,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都是并列地组合在一起。如:我们一边走,一边高兴地谈笑着。
2.承接关系的复句。它的各个分句表示几个连续的动作,或者是先后发生的几种情况,它们之间是前后相接的。如: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瓢泼大雨。
4.递进关系的复句。它的各个分句在意义上程度一个比一个深。如:美不美不光在外表,还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
5.转折关系的复句。它的两个分句表示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意义上是相对或相反的,如:虽然他个子长得矮小,但是力气可大着呢!
6.因果关系的复句。它的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有时前一分句说因,后一分句说果;有时前一分句说结果,后一分句说根据。如:困为雷锋叔叔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所以人民永远怀念他。
7.假设关系的复句。它的各个分句表示假设关系,前一分句提出一个假设的原因或情况,后一分句说由于这个假设或原因所产生的结果。如:要是你能刻苦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8.条件关系的复句。它的各个分句表示条件关系,前一部分提出一个条件,后一部分说明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无论困难多大,他都能克服。
河南
唐河
刘军义
制作
7/3/2014
3:08 PM
把单句变成复句时需要加上关联词,后分句有主语的需要去掉。例:他个子长得矮小,他力气可大着呢!
转换后为:虽然他个子长得矮小,但是力气可大着呢!
把复句变成单句时需要去掉关联词,句子成分缺少或不合适的单句需要加上相应的成分或做适当的修改。
例:困为雷锋叔叔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所以人民永远怀念他。转换后为:雷锋叔叔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人民永远怀念雷锋。
二、不同语气的句式变换
根据语气的不同,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不同语气的句子可以表达大致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效果不同。根据表达的需要,不同语气的句式可以变换。
反问句与陈述句: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
1、判断反问句的肯定词(‚能、是、会‛等)前是否含有否定词,如有则去掉;如果没有,则加上;
2、删去肯定词或否定词前的‚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助词;
3、删去结尾的疑问助词‚呢、吗‛等,问号改为句号。
例: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们不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二)陈述句变反问句
1、先加上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
2、判断陈述句的肯定词(能、是、会等)前是否含有否定词‚不‛,如有,把‚不‛去掉;如没有,就加上‚不‛。
3、加上反问语气词‚吗、呢‛,然后‚。‛变‚?‛。
例: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我们哪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呢?
陈述句与祈使句或感叹句互换:
(一)陈述句变祈使句或感叹句:
河南
唐河
刘军义
制作
7/3/2014
3:08 PM
一般来说,句子中加上‚真‛或‚很‛等,或句首加‚请‛,句末一般加感叹号。例:今天天气好。变感叹句为:今天天气真好啊!
(二)祈使句或感叹句变陈述句:(按以上方法反之即可,欠奉请恕)
三、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肯定句表达,也可用否定句表达。反问句也有否定的意味,变多重否定时,用负负得正的办法,不要将意思变反了。
例:将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改为三个分句组成的双重否定式排比句。
阅读教学需要朗读。朗读,方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风格之新,手法之巧。朗读时,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口诵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形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
答: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四、辞格句与非辞格句的转换
这种句式变换就是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之间的互换。例1: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变成非辞格句为:您的笑容非常好看。例2:云彩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变成辞格句为: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附:此类句式变换有:(存目)
平实句与比喻句互换平实句与拟人句互换平实句与夸张句互换等
五、长句和短句的变换
一般单句中结构复杂,用词较多的句子就是长句,否则是短句。
长句变短句的方法:(1)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取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单独成句;(2)把并列成分拆开,重复跟并列短语直接配合,形成叠用的句式,变成复句的几个分句;(3)如果一个句子的宾语中心语和它前面的几个并列式的修饰成分之间存在着解说或总分关系,则可把此句变成一个解说复句;(4)借助复指,把长句附加成分变成并列分句,然后用一个代词去取代它。
另外还需注意两点:一是句式的变换应以上下句的结构,主语的一致性原则
河南
唐河
刘军义
制作
7/3/2014
3:08 PM
为依据,二是注意题目暗含的条件要求,改后的句子的逻辑事理关系。
短句变长句的方法(与前者相反):(1)把主要句子作为主干句;(2)把剩余的短句作为主干句的修饰限制成分(定语、状语)。
例: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为4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的更清晰。(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具有重量轻,能耗少,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和数字摄像,使舫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的新型星际‚指南针‛。
这个句子的中心句是‚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星际‘指南针’‛,然后是‚外形‛、‚特点‛和‚功能‛。
按这种思路修改出来就是‚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星际‘指南针’,这种新型星际‘指南针’的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它具有重量轻,能耗少,精确度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它还具有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
六、整句与散句的变换
整句是句式整齐匀称,多构成排比和对偶的句子;散句是结构错落,句式长短不齐的一组句子,其形式灵活自然,富于变化,避免单调。
散句变整句,就是把长短交错的句子,改为相同的句式,或者改为长句,或者改为短句。而整句变散句就是要把‚整齐‛变为‚错落‛,改写时变换其中的句式,穿插使用长短句,就成了散句。
例:将下面加横线的部分变换成四个‚是‛字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保留全部信息,注意连贯)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有碧湛湛的海和青郁郁的山。
我们先将划线部分的中心语就是‚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是山‛的前面可以视为省略了‚阳台外面‛),接着提取修饰语组合成句子就是‚海是碧湛湛的,山是青郁郁的‛。
散句: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和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的少年时代,青年时候又在深山远林里打过短工,他简直不知道世界上什么叫困难。
整句:他童年时候讨过饭,少年时候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青年时候又在深山远林里打过短工,他简直不知道世界上什么叫困难。
变换方法:按照其中一句的结构仿写,即可化散为整。
七、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在动词性谓语中,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施动者)的句子叫主动句;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从方法上而言,主动句变被动句,只要把‚把‛字后的受动者,即‚把‛带的宾语提到主语的位臵上,将‚把‛改为‚被‛
河南
唐河
刘军义
制作
7/3/2014
3:08 PM
即可。被动句变主动句,只要将‚被‛字带的宾语提放到主语的位臵上,将受动者放到动词后面,去掉‚被‛字即可。(如‚我把书看完了‛是主动句,而‚书被我看完了‛是被动句。)
例:用‚考生和高校‛做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前年开始试行的春季高考,一方面增加了高校选拔人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考生选择高校的机会,因而受到高校和考生的普遍欢迎。
答:考生和高校普遍欢迎前年开始试行的春季高考,一方面考生增加了选择高校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增加了选拔人才的机会。
答这个题要注意‚考生和高校‛这一语序,后边的作答要能对应起来。
主动句: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国南海上空把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撞毁。被动句: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在我国南海上空被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
变换方法:变‚把‛字句为‚被‛字句。
另附:一般句式、把字句、被字句之间的转换
一般句式:谁干什么 把字句:谁把什么怎么样了 被字句:什么被谁怎么样了
例如: 一般句式: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把字句:熊猫有趣的动作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
被字句:孩子们被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附:正装句与倒装句的互换(存目)
八、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
单句中的各种成分和复句中的各个分句,按一般习惯用法的稳定次序来排列的句子叫常式句或一般语序句。改变了单句中的成分次序或复句中分句的语序,这样的句子叫变式句,改变句序或换个说法句意不变。
常式句:你今天的演说棒极了。变式句:棒极了,你今天的演说!变换方法:改变语序(如主谓等)。
例:按要求变换所给的句子。
河南
唐河
刘军义
制作
7/3/2014
3:08 PM
大家都注视着这位高高的瘦瘦的新同学。(改为定语倒装句)
答:大家都注视着这位新同学,高高的,瘦瘦的。
(1)小王弄坏了一支钢笔——小王把一支钢笔弄坏了(2)水在小河里流着——水流在小河里(3)衣服洗完了——洗完衣服了
(4)桌子上放着钢琴——钢琴放在桌子上(5)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6)花盆放在阳台上——阳台上放着花盆
九、引述与转述(直述句和转述句、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互换
引述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而转述则是转达别人说的话。标点符号的变化:改为转述:冒号变逗号,引号去掉;直接引用:逗号变冒号,引号加上。
(一)引述句改为转述句
1.把‚我 ‛改成‚他‛ 或‚ 她‛。
如:张童说:‚我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改:张童说,他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注意:⑴把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是,如果有‚这‛,那么把‚这‛改为‚那‛。
如:周总理对何其芳说:‚我今天要批这些文件。‛ 改:周总理对何其芳说,他今天要批那些文件。
⑵时间、地点变动。例:妈妈对李鸣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你明天下午去学校补习。‛ 第二天课间时,李鸣对王军说:‚我妈妈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下午得来学校补习。‛ 王军说:‚李鸣妈妈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他下午得来学校补习。‛
⑶特殊变更。赵王告诉蔺相如说:‚你带着宝玉到秦国去。‛ 改:赵王告诉蔺相如说,让他(或蔺相如)带着宝玉到秦国去。
(二)转述句改为引述句
‚ 他‛ 或 ‚她‛应改为‚我‛,说话内容涉及‚我‛‚我们‛时应改为‚你‛ ‚你们‛。如:老班长说,他没有完成任务,没把我们照顾好。改:老班长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
十、缩句和扩句
缩句:
1、找出‚谁干什么‛。
2、表示时间、地点、数量、方向、环境、修饰词语(的、地、得前面的词语)都可以缩去。缩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去掉
河南
唐河
刘军义
制作
7/3/2014
3:08 PM
全部枝叶,只保留主干。如:‚精彩的表演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缩为‚表演结束‛。
第二种,去掉大部分枝叶,保留主干和小部分枝叶。哪些枝叶必须保留呢? 1.否定句中的否定词。如‚我绝对不同意你的这种无理要求‛。缩为‚我不同意你的要求‛。‚不‛必须保留。2.‚把‛字句和‚被‛字句中的‚把‛和‚被‛以及它们连带的重要词语。3.疑问句子中表达疑问的词语要保留。如‚五年级的运动员为什么会在运动会上夺走了好几项冠军呢?‛缩为‚运动员为什么夺走了冠军呢?‛例如:纵横交错的河道里穿行着行动轻快灵活的小艇。缩句:河道里穿行着小艇。
扩句: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的或课文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题目一般都会要求至少扩两处)
1.局部扩句法。即把句子分成两部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先扩前面部分,再扩后面部分。如‚小明读书‛,前面部分是‚小明‛,先补充小明是谁,与我的关系,这样前面部分可扩充为‚我的同学小明‛;后面部分可补充‚在什么地方‛ ‚怎样读书‛,这样后半部分可补充为‚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全句扩为‚我的同学小明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2.整体扩句法。就是把句子的两部分一下子扩充。如‚红旗升起来了‛,按‚什么样的‛红旗‚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升起来,可扩成‚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教学大楼的房顶上徐徐地升起来‛。例如:树叶飘落。(扩句)金黄的树叶纷纷飘落。
十一、书面语和口语的变换
首先要把握口语的特点,口语要求通俗、明白、简洁,让人一听就懂。其次,要注意语境,包括说话时的场合、人物的身份等。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
材料:①徐凡,男,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② 系我国红学界后起之秀,③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④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红楼梦>导读》(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从语体特点上看,②中的‚系‛是文言语汇,③中的‚尤以……见长‛为典型的文言句式,④中用括号表示解释,是书面语的写法。从语言环境看,由于是‚学校邀请徐凡与学生座谈‛,因而①中的‚男‛无需介绍,学生一看就知;由于是‚文学社成员‛介绍‚教授‛,因此①中以‚徐凡‛直呼其名和②
河南
唐河
刘军义
制作
7/3/2014
3:08 PM
中的‚后起之秀‛均不妥;另外,③中的‚作者身世‛意思不明。
转换的要点:①‚徐凡‛后应加称呼,不能介绍性别。②‚系‛、‚后起之秀‛必须转换,可以转换为‚是‛、‚研究专家‛等。③‚作者身世‛应转换为‚曹雪芹的身世‛或‚《红楼梦》作者身世‛,‚尤以……见长‛用‚尤其在……方面有专长‛一类句子来转换。④括号中的内容必须转换到句中表述。
十二、改变原句结构而引起的转换
该题型要求用原句中的另一个词语或短语作为陈述对象对句子进行改写,解题要领是弄清原句的句间关系及该词语或短语与原句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注意语句通顺流畅。
例: 下句以‚池中的狮、虎‛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
天鹅在水中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所有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而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就不是这样,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
该句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前后句之间构成对比;‚池中的狮、虎‛跟‚空中的鹰、鹫‛一起与‚天鹅‛相并列,‚就不是这样‛说明了二者的情况不同。因此,变换该句只需将原句的两个并列分句位臵互换,并将‚就不是这样‛臵于‚天鹅‛之后。
应变成: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中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所有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
句式变换的类型及特征(部分)
1.陈述句与疑问句的变换:陈述句语气比较平缓,主要目的在于讲述某人、某事、某物;疑问句语气较强烈,目的在于提醒听者思考,以加深印象。
2.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主动句侧重讲动作的发出者干了什么事;被动句侧重讲动作的支配者处于什么状态或受到什么处臵,有时也是为了语言的连贯。
3.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肯定句从正面把意思表达出来,语气比较一般;否定句从反面把意思表达出来,语气有变化。一重否定句,语气比原来平缓,双重否定句,语气比原来强烈。例:A 我同意他的意见;B 我不反对他的意见;C 我不得不同意他的意见;显然B选项语气最平缓,C选项语气最强烈。
4.长句与短句的变换:长句表达的意思较严密、周详,常用于书面语,议论文中用得较多。短句在表达上显得简洁、明快,便于理解。写作时,如果不是很必要,最好少用长句,多用短句,用几个短句表达两个长句的意思。
河南
唐河
刘军义
制作
7/3/2014
3:08 PM
5.正装句与倒装句的变换:正装句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倒装句结构顺序则相反,或主语后臵,或状语后臵,或定语后臵,强调某个内容。例: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显然B中‚空的‛这一定语倒装在中心词‚破碗‛后,强调了祥林嫂行乞时艰难的生活境遇。
6.整句与散句的变换:整句由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近、句子形式大致整齐的语句组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气势,感染力强。常见的排比句、对偶句就是整句,它们比散句在表达效果上更好。
——于2014年7月4日
河南
唐河
刘军义
高一文言文句式 篇5
1、用:“……者,……也。”表示; 表示;、者 也 表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
2、用:“……,……也。”表示;、,也 表示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用:“……者,……。”表示; 表示;、者。表示 粟者,民之所种。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者也 表示; 者也”表示、者也 表示; 城北徐公,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注意: 并非所有用了“者 的都表判断。注意:并非所有用了 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的都表判断 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如: “臣闻求木之长者。” 臣闻求木之长者 臣闻求木之长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彼与彼年相若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5.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 乃、必、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 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 亦、即、诚、皆、则”等。等 如:是乃狼也。岳阳楼之大观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环滁皆山也。环滁皆山也。布衣。臣本布衣。危急存亡之秋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熊掌,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6、用动词 为”表判断。表判断。、用动词“为 表判断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 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 东坡。
7、用:“……,……。”直接表判断; 直接表判断、,直接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如:刘备,天下枭雄。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 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 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 在 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 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 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
8、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汉魏以后,是 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问今是 如:“问今是何世?” 问今 何世?
9、用否定副词 非”等表示否定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不是 的句式。等表示否定判断。不是”的句式、用否定副词“非 等表示否定判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 的句式。如: 不高也,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 得道多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得道多助 助》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 被。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常见的几种形式: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表示;、于。表示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不拘于时。
2、用“……见……”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见 的形式表示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见 于 的形式表示 王而负赵。臣诚恐见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的形式表示、受 的形式表示 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
5、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受 于 的形式表示 举十万之众,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用“为……”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为 的形式表示 身死人手,天下笑者。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7、用“为……所……”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为 所 的形式表示 山峦为晴雪所 如:山峦为晴雪所洗。来表示被动。
8、用“被”来表示被动。、被 来表示被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任何标志。9.意念上的被动句,即无任何标志。.意念上的被动句,即无任何标志 怀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怀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 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 这种现象更突出 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 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省略。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要以
以上下 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 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 承前省”、蒙后省 蒙后省”、对话省 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 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等形式。等形式。等形式 1. 承前省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2)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柳宗元 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柳宗元《捕蛇者说》)2.蒙后省 . 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鸿门宴》 《鸿门宴)(1)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人。”(鸿门宴》)沛公谓张良曰(《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肴之战)《左传 肴之战》(《(2)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 肴之战》)3.对话省 . 独乐乐,(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孟子)(独乐乐 与人乐乐,孰乐?(不 若与人。(孟子》二章)《孟子 若与人。”(孟子》二章)《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良曰:(今日之事)(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急。”(鸿门宴》(鸿门宴》 《
(二)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 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 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 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 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1.承上文谓语省略 . 一鼓作气,鼓 而衰 而衰,鼓 而竭 而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蒙下文谓语省略 .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 歧路,(列子歧路 亡羊》 亡羊》)3.共知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共知省略,即根
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崔铣《(崔铣 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 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省略动词后的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鸿门宴》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省略介词后的宾语,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蒲松龄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蒲松龄《聊斋志异促 织》)省介词:
(四)省介词: 非亢(非亢(于)九国之师 余自束发读书(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六)省量词: 省量词: 蟹六(跪而二(蟹六(条)跪而二(只)鳌
(七)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 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使 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 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 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 省略,所省多是代词 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句式(倒装句式)文言句式(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但在文言文中,(定)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但在文言文中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 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宾语前置 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 一般都是在动词 或介词)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 或介词)在古代汉语里,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 或介词)动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
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奚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 奚等)作宾语,、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动词(或介词)动词(或介词)前。与归? 微斯人也,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彼且奚适也? 彼且奚适也? 而今安在哉? 而今安在哉? 则又何羡乎? 则又何羡乎?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作宾语,、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 也要提前到动词前。如: 有也。未之有也。恐年岁之不吾 恐年岁之不吾与。等词的帮助,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 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 等词的帮助 动词前。之 和 是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何陋之、何厌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解。、句读之不知,D、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 E、惟利是图、马首是瞻 马首是、惟利是
4、“自”做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做宾语时,、自 做宾语时 常常置于动词之前。秦人不暇自 秦人不暇自哀。令人长号不自 令人长号不自禁。情不自 情不自禁。
注意:、介词“以 的宾语比较活跃 即使不是疑问代词,的宾语比较活跃,注意:
1、介词 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
置。“余是以记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其中的 是” 余是以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其中的“是 ” 《捕蛇者说))其中的 如: 余是以记之,是一般代词,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2、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亚父南向 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史记 项羽本纪》)意思是 亚父面向南 例如:“ 亚父南向坐。”(史记 项羽本纪》 意思是 亚父面向南坐。” 《
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在文言文中,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 定语后置。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语 之+定语 的形式; 中心语+之 定语 的形式; 定语”的形式、中心语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爪牙之利,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中心语 之+定语 者”的形式; 中心语+之 定语 定语+者 的形式 的形式;、中心语 如: 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3、客有吹洞箫者。、吹洞箫者 4.“中心词+而+定语+者” 中心词+ 定语+ 中心词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张博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推荐阅读:
文言文句式教案08-10
文言文句式知识11-11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07-20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08-03
文言句式06-22
文言句式09-03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07-03
高三文言文句式学案07-28
常见文言文句式的用法12-17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