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的知识点:文言句式(通用11篇)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的知识点:文言句式 篇1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的知识点:文言句式
难于上青天 (状语后置) 感斯人言 (被动句)
转徙于江湖间 (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省略句)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 沉吟放拨插(于)弦中(省略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有”即“有之”,宾语前置)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于道路”,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省略句) 七十者可以(之)食肉矣。 (省略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輮以(之)为轮 (省略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之利”“之强”,定语后置。)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省略句)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省略主语)
以(之)为桂林、象郡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省略宾语)
聚之(于)咸阳 (省略介词) (人)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 (省略主语)
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 (省略介词“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 (“于弟子”,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乎吾”,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的知识点:文言句式 篇2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 苏教版教材 高中文言文 选文研究
一、选文篇目与数量的比较
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五册65篇课文,其中文言文有17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6.2%。而苏教版必修教材也是五册,共113篇课文,文言文仅有24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1.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比例要高于苏教版。人教版是单元编排,每册课本中都有四个单元,其中有一个独立的文言单元。而苏教版是专题编排,每册课本中有四个专题,文言文则是散见于每个专题中。人教版教材中,每册课本分布的文言文近乎相同,而苏教版的分布则很不均衡,在必修1-5册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数量分别是4篇、2篇、8篇、4篇、6篇。必修3和必修5的文言文最多,其中必修3还专门以一个专题的形式安排文言文,其他各册的文言文则穿插在各个专题中。从这样的编排中我们发现,人教版比较重视文言文整体性的学习,而苏教版则侧重对专题的理解和把握,即对人文情感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养[1]。苏教版教材在把握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和能力,苏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不均衡的分布必然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压力。而人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均衡的分布却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选文题材和体裁的比较
我将两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题材分为人物形象、哲理情思、人格精神、观点论辩四种类型[2]。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将“哲理情思”题材作为选文的重点。人教版选文6篇,苏教版选文10篇,在文章的选择上也尤为相近。《陈情表》以细腻的笔触,把作者对祖母的孝心与对朝廷的忠心表现得淋滴尽致;《兰亭集序》以轻快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诗意人生的感慨。从这些文章中,学生既可以学习丰富的文言知识,也可以挖掘古代人思想的精华,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选文以“观点论辩”这类题材为主。两版教材《劝学》、《师说》和《寡人之于国也》这三篇课文充满了论辩的色彩。学生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学到了论辩的方法,而且培养了思辨的意识。但议论文本就是高中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难点,初学者很难把握其思辨思想。如果把它放在3册以后,学生也容易理解。因此,人教版的设置比较妥当;而苏教版把它放置在第一册中,我认为是不太恰当的,这将给初学者在学习上造成极大的困难。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更倾向散文的选编,骈文和韵文的量相对较少。人教版选取了15篇散文,苏教版选取了23篇。散文包括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和应用文等不同体式。两版教材都将论说文作为主要的体式进行选编。在高中阶段,学生主要由对记叙文的学习转变为议论文,为了适应学生文体学习的转变,教材选编也积极作出了调整,将几乎一半的论说文安排在教材中,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考虑。从文体编排这个层面看,人教版和苏教版编排都较为妥当。
三、选文的衔接比较
为了全面考察教材衔接的情况,有必要对两版教材的文言文选文进行纵向分析。所以我选取了九年级下册选文和高一年级选文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两版教材在初高中选文的衔接上是否合理。
从两版教材的比较得知,人教版教材选取的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文的篇幅都比较短小,平均字数仅391个字,而高一年级必修1教材的选文平均字数却翻了一倍不止。虽然初中和高中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学段,但是他们的选文内容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初中知识的奠基,高中知识的学习就好比空中楼阁。不管处于哪个学段,文言文都是学习的难点。初中学生刚适应了短小的文言文,高中选文的篇幅却大出初中一倍多,这必然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挑战,特别是文言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如果前一阶段的基础不扎实,将直接导致后一阶段学习的吃力,从而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相反的,在苏教版教材中,高中必修1文言文选文的篇幅却小于九年级下册选文的篇幅。这样逆向的安排,虽然减轻了初入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和困难,但从长远考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却受到了制约和压抑,很难有质的提升。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的知识点:文言句式 篇3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共其乏困(同“供”,供给)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可予不(同“否”)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请奏盆缻秦王(同“缶”)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泾流之大(同“径”,直)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例)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间至赵矣(抄小路)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付之度外(考虑)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拜送书于庭(叩拜)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我见相如(看见,遇见)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沛公起如厕(往,去)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尽)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则幸得脱矣(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不幸短命死矣(幸运)
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负其强(倚仗)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肉袒负荆(背负)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引车避匿(调转)秦军引而去(避开)引酒且饮(拿)所以:
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
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具告以事(介词,把)请以剑舞(介词,用)
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
而仆之(连词,表承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修饰)拔剑切而啗之(连词,表承接)焉:
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去今之墓而葬焉(兼词,于此,在这里)吴之民方痛心焉(代词,他,代“毛一鹭”)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助词,的)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往)人皆得以隶使之(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前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代词,指代石碑)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寡人之过也(的)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一个助词,的;后一个代词,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词,代土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野语有之曰(代词,代后面所说的俗语)我之谓也(宾语提前的标志)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其:
以旌其所为(代词,指代五义士,作定语成分)敛赀财以送其行(代词,代周顺昌)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词,代自己)发其志士之悲哉(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词,那)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代词,这)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指代晋国)失其所与(代词,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况且)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于:
激于义而死焉(介词,表被动)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表被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贪于财货(对于)长于臣(比)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为:
以旌其所为(做)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是)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替,给)无亏为之大道哉(作为)则思三驱以为度(作为)为天下笑(被)
相如为上大夫(当,做)
„„为赵宦者令谬贤舍人(是)赵王窃闻秦王善为奏者(演奏)为一击(替,给)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军中无以为乐(作为)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君为我呼入(替、给)为之奈何(对,对于)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因: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3、古今异义(例)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于心,痛恨;今:极端伤心)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非同寻常;今:程度副词,十分,极)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头颅,借指性命;今: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别人的妻子)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使者,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放纵情欲;今:尽情)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以之为;今:认为)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今:表示时间,从前,过去)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盟约;今:限制)不如因而厚遇之(古:趁此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古:走上去奉献;今:向前行动或发展)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扬言;今:表示政见的公告)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特殊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的连用;内亲外戚;今:„„的原因;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传以示美人左右(古:妃嫔;今:美貌女子)璧有瑕,请指示王(古:指出来给„„看;今:上级给下级的指令)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古: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一般的事;今:副词,很、非常)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古:到;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我国一部分海域)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古:脸向东;今:东边)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在这种情况下;脸;今:表示后一段紧接着前一段;面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4、词类活用(例)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
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怒发上冲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臣乃敢上璧(名词作动词,献上)
舍相如广为传(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
赵王鼓瑟(名词作动词,弹)
秦御史前书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用刀杀)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动用法,使„„止,阻止)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归璧于赵(使动用法,使„„归)
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整)大王必欲急臣(使动用法,使„„急,逼迫)秦王恐其破璧(使动用法,使„„破)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使动用法,使„„坚明,坚守,恪守)毕礼而归之(使动用法,使„„完毕)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
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
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
5、文言句式(例)1)判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词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吾属今为之虏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大王见臣(于)列观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剑撞(之)而破之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4)特殊句式。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
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句)设九宾于廷(状语后置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点 篇4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故振慑同上。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ì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秦王方还柱走同上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
距关 距,通“拒”,把守。
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二
《诗经两首》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离骚》
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孔雀东南飞(并序)》
终老不复取 娶,迎接女子过门成亲。
箱帘六七十 奁,梳妆匣子。
虽与府吏要 邀,邀请。
蒲苇纫如丝 韧,柔软而结实。
摧藏马悲哀 脏,脏腑。
府吏见丁宁 叮咛。
《兰亭集序》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同“趋”,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同“犹”)
《赤壁赋》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
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人饮酒)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杯盘狼籍(“籍”通“藉”。)
《游褒禅山记》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子。
曲终收拨当心画划。用拨子拨。
《寡人之子国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过秦论》
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四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
《廉颇蔺相如列传》
肉袒伏斧质。(质,通“”,铁砧。)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不,通“否”)
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吗)
《苏武传》
女为人臣子(“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法令亡常(“亡”通“无”)
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衿”同“襟”。“决”通“绝”)
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乐。)
《张衡传》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
傍行八道(傍,通“旁”)
一时收禽(禽,通“擒”,捕捉。)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与“纵”相对)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通“影”,日光)
《腾王阁序》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逍遥游》
北冥有鱼 “冥”通“溟”
而征一国 “而”通“能”
小不知及大知“知”通“智”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陈情表》
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四十有四(通“又”)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知识点 篇5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2、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4、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一词多义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句式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的知识点:文言句式 篇6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同上123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辞》)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的知识点:文言句式 篇7
一、通假字: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与不:不(fǒu),通“否”。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朝廷。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事,通“侍”,侍奉。
《苏武传》
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 ”,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聚。
因泣下霑衿:霑,通“沾”,打湿;衿,通“襟”,衣襟。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张衡传》
精思傅会:傅,同“附”。员径八尺:员。同“圆”。
尊则振龙:振,通“震”,震动。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怒发上冲冠:上,向上。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苏武传》
其一人夜亡:夜,在夜里。剑斩虞常已:剑,用剑。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向上。朝夕遣人侯问武:朝夕,早晚。《张衡传》
时天下承平日久:时,当时。
(2)名词活用作动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上前。
秦御史前书曰:上前。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舍相如广成传舍:舍(shè),安置住宿.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yì),穿着。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献礼。相如每朝时:朝,上朝。《苏武传》
天雨雪:雨,下。武能网纺缴:网,结网。杖汉节牧羊:杖,柱着。爵通侯:爵,封爵位。《张衡传》
皆共目之:目,使眼色。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苏武传》
兄弟亲近:亲近,亲近之臣。(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3、使动用法: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苏武传》
空以身膏草野:膏,使……肥沃。(2)动词的使动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毕礼而归之:使...回去。蔺相如固止之:止,使...停止。《苏武传》
羝乳乃得归:乳,生育,生子。檠弓弩:檠,矫正。
惠等哭,舆归营:舆,抬着。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归璧于赵:归,使...回去。以绝秦望:绝,使...断绝。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回国。
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反欲斗两主:斗,使……争斗。请毕今日之驩:毕,使……完毕。胜、惠共止之:止,使……止,阻止。
4、意动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羞,以...为羞耻。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苏武传》
单于壮其节:壮,认为……壮烈。《张衡传》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以……为奇,认为……出奇。
三、古今异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人遗(wèi)赵王书:书,信。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祝酒。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宣言曰:宣言,扬言。《苏武传》
置币遗单于:币,财物,礼品。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第二年。《张衡传》
举孝廉不行 :不行,没有去。再迁为太史令:再,两次。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我为赵将。《苏武传》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肯定判断句)缑王者,昆邪王自也。非汉所望也。(否定判断句)2、被动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而君幸于赵王。使不辱于诸侯。《苏武传》
见犯乃死,重负国。皆为陛下所成就。
少以父任:任,被任职。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夷灭,被消灭。胜闻之,恐前语发:发,被揭发。《张衡传》
连辟公府不就:辟,被征召。3、变式句(倒装句):(1)宾语前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 《苏武传》
何以汝为见?以何见汝为? 信义安所见乎?信义所见安乎? 子卿尚复谁为乎?子卿尚复为谁乎?
何以复加?以何复加?何以过陵?以何过陵? 《张衡传》 未之有也。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勇气闻于诸侯。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拜送书于廷。会于西河外渑池。《张衡传》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验之以事。(3)定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人。《苏武传》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五、成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的知识点:文言句式 篇8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⑵义不赂秦。(坚持正义)⑶以地事秦。(侍奉)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⑺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⑴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⑵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三、古今异义。⑴ 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⑵ 思厥先祖父。古:祖辈与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⑶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⑷ 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旧事,成例。
四、虚词归纳
1、焉
⑴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⑵风雨兴焉。(“于之”)⑶始速祸焉。(语气词)
2、而
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表修饰)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表转折)⑶二败而三胜。(表并列)⑷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表承接)⑸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表转折)⑺谁得而族灭也?
⑷朝歌夜弦。(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⑴不能独完。(保全)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⑶始速祸焉。(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⑴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⑹ 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令提一事。⑺ 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
今:怜悯。
3、之
⑴破灭之道也。(的)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主谓之间)⑶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主谓之间)⑷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主谓之间)⑸子孙视之不甚惜。(代土地)⑹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秦国/代贿赂的各国)⑻此言得之。(指上面所说的道理)⑼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⑽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秦国/的)⑾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⑿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
4、以
⑴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⑵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⑶以有尺寸之地。(连词)⑷举以予人。(把)
⑸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⑹洎牧以谗诛。(因为)
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五、一词多义
1、为
⑴以荆卿为计。(作为)⑵邯郸为郡。(成为)
⑶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做)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治理/被)
2、灭
⑴六国破灭。(灭亡)⑵薪不尽,火不灭。(熄灭)
3、向
⑴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⑵并力西向。(介词,朝)
4、兵
⑴非兵不利。(兵器)⑵而秦兵又至矣。(军队)⑶斯用兵之效也。(战争)
5、犹
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如同)⑵良将犹在。(还)
6、或
⑴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⑵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7、得
⑴大则得城。(得到)⑵此言得之。(适宜,得当)⑶诚不得已。(能够)
8、势
⑴有如此之势„„(形势)⑵其势弱于秦。(势力)
9、始
⑴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⑵始速祸焉。(才)
⑶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⑷游于是乎始。(开始)
10、终
⑴终继五国迁灭。(终于)⑵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始终)⑶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11、故
⑻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5、于
⑴其势弱于秦。(比)⑵以趋于亡。(向)⑶赵尝五战于秦。(跟)⑷齐人勿附于秦。
⑸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到)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比)
⑴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⑵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12、胜
⑴强弱胜负已判矣。(胜利)⑵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战胜)
13、暴 ⑴暴霜露。(暴露)⑵暴秦之欲无厌。(凶暴)⑶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14、欲
⑴则秦之所大欲。(想要)⑵暴秦之欲无厌。(欲望)
15、一
⑴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16、爱
⑴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喜爱)⑵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惜)
17、族
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⑵士大夫之族。(类)⑶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18、缦
⑴廊腰缦回。(像缦一样)⑵缦立远视。(同“曼”,久)
19、举
⑴举以予人。(拿)⑵函谷举。(拔,攻占)20、下
⑴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⑵是又在六国下矣。(与“上”相对)⑶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下)⑷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下)
21、极
⑴尽态极妍。(达到顶点)⑵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至,到)
22、使
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假使)⑵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23、固
⑴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⑵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24、事
⑴以地事秦。(侍奉)⑵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事情)
25、亡
⑴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26、与
⑴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⑶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⑶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⑷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省略句 ⑴举以予人。
⑵长桥(于)卧波,未云何龙?
3、状语后置
⑴赵尝五战于秦。⑵其势弱于秦。
⑶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4、定语后置
⑴苟以天下之大。
5、宾语前置 ⑴并力西向。⑵秦人不暇自哀。
6、被动句 ⑴函谷举。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点 篇9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 “......,......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C:“......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
如: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中的“非”解释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中的“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
2、被动句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A、“为”字句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B、“为……所……”“为所”句
如:“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童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孟子二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其中的“于”表示被动的意思。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余闻( )而愈悲。这几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 )水源;口技人坐( )屏障中。
这几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4、倒装句
(1)谓语提前句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美矣哉,我少年中国;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句
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如:城中皆不知觉。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4)状语后置句
状语: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屠惧,投之(以骨)。 … …用骨投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尉首祭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把大事托付给臣
战(于长勺)。… …在长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解析 篇10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判断句 篇11
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一)、用者,也来表示。
例: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
此为何若人《公输》
为与此同类《公输》
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七)、用是表示判断。
例:
斯是陋室《陋室铭》
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例:
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的知识点:文言句式】推荐阅读: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劝学知识点08-17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08-30
高二语文必修知识点06-17
高二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字词解析07-24
语文文言文句式:判断句中考12-07
高二语文必修五作文12-02
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总结10-23
愚溪诗序的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0-02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12-02
高二语文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