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024-10-24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精选10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1

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总结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2.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3.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初一年级上册: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我心里把它们(蚊子)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10、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1、未几,高垣睥睨,边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12、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13、楼五架,窗扉皆洞天;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14、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1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16、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17、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18、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19、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

20、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初一年级下册: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6、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有才能的人几日不见,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军和战士们征战多年,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9、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提着雄兔的两耳,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10、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在座所有宾客,没有人不伸长了脖子,侧着头注意看,微微含笑,默默赞叹,认为表演真是妙极了。

1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凡是火场所应该要有的声音,统统都有了。即使一个人有百只手,一只手有百只指头,也不能够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1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所有的宾客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甩甩袖子、伸出手臂,两腿发抖,差点儿就想要抢先逃跑了。

13、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14、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

15、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地向东南陷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在这里汇集(或流向这里)。

16、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1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8、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

1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2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重要语句翻译

第一册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第二册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第三册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 静 少 言,不 慕 荣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 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第四册

2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

2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2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2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第五册

29.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形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0.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3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3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3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破漏,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3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3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3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3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40.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4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4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4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4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忧愁,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第六册

4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4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4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防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廷中的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如果有邪恶不正、触犯法令的人和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付主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内廷外府法度不一。

4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君王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落到衰败的原因。

49.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50.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 份,在驾相顾。

5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的关头我奉行使命。

5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来上告先帝的英灵。

53.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正确的话,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训示。

5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5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5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但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5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

5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2

(一) 明确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

说明对象指的是说明文介绍的特定对象 (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 ;说明内容指的是说明文介绍说明对象时的各方面的内容, 如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等。因此, 答题时, “说明对象”的答案应是具体的一个词语或短语, “说明内容”的答案应是概括性的叙述语句。

(二) 把握说明内容的方法:

阅读时, 一是注意辨析文题, 因为有的文题本身就指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死海不死》;二是把握中心句, 有的文章或语段有点明中心的语句, 应抓住它来理解文章的说明中心;三是通过分析综合, 从整体上来把握。首先明确对象, 其次分清主次, 最后同类归纳。 (注意:这类题目常常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阅读说明文, 要认真分析, 从字面意义上深入理解, 找出各方面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从而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三) 理解分析常用的十种说明方法:

十种说明方法是:列列举打, 三作分下 (列数字、列图表、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作引用、分类别、下定义, 再加上摹状貌) 。

理解有难度的是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

作比较是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 以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

下定义与作诠释常常容易混淆, 其实, 下定义是很严密的, 必须包含所有的内涵和外延。下定义是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 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 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分类别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 把事物分成若干类, 逐一加以说明。

(四) 理解说明的顺序, 领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不难理解, 一般有标志时间或空间的词语, 逻辑顺序则有些难以理解。“逻辑”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如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抽象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由个别到一般等。答这类题时,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

采用什么顺序, 主要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一般情况下, 说明事物发展变化以时间顺序为主, 写建筑物结构, 采用空间顺序, 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五) 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揣摩是阅读说明文常见的题目。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 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是如何准确的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 将有助于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大约”“可能”“也许”等不确定的词语其实也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因为有些说明对象不可能用确切的词语介绍, 如果换成确切的词语, 反而是不符合实际不准确的。

就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来讲, 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因此, 分析语言在重点抓“准确”前提下, 再分析其生动或平实的特征。

二、命题方向

近年来,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的题型在稳步发展。2001、2002年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考查, 与往年相比, 增加了主观题的比例;注重突出文体特点, 在阅读题内夹杂的拼音题、文学常识题、语法题已明显减少;表述题已大大增加, 对重点内容的阐释题较多;科技说明文和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说明文的比例明显增加;命题设计已呈现多学科渗透的迹象。

2003年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考查, 命题方向将更加明朗。

1.文体阅读的基本能力的考查。常用的考查角度有:说明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 如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结构方式、语言特点等。

2.概括能力的考查。如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 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3.表达能力的考查。与以往不同的是, 更加重视学生在说明文阅读方面的个性化的表达。主要的命题角度有: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与设想;对语言的表达特点进行评说等。

4.理解品味能力的考查。如对词语的选用, 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的评析, 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 对说明文中的描写句、议论句表达作用的理解等。

5.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主要的命题角度有:一, 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 如给某一事物下定义;对指定内容的图表式处理或对图表内容的文字表述等。二, 对文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 如给文章加标题, 结合具体语境补写句子, 对文中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等。

6.在说明文阅读中, 要求综合其他学科知识来答题的倾向仍然出现并有扩大趋势。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3

一、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这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对于文言文,学生需要反复诵读,才能增强语感,进一步获取初步的感性知识。因此初中老师在教学文言文诵读时,对学生的指导内容要包含朗读时的节奏、语调、语气等。也必须指导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正确断句,让初中学生先领会句子内容,然后根据意义进行划分。一旦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文言文诵读,也就为学好文言文打下了基础。只有在理解学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说在2015年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云阳洞北小刚记”这篇文言文试题中,第一个小题就是要求用斜线标出“其亦知勤事之酬耶”这句话的朗读停顿,有2分的分值。若是学生无法领会这句话的意思,断句也就极容易出错。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可以传授初中学生一些断句方法。让学生知道“主谓之间必分、发语词与后面内容必分、关联词与后面内容必分、动词与宾语应分、修饰语与中心词可分、介宾短语不能分”。这些断句方法在平日里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使用。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内容“其/亦知/勤事之酬耶”。初中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深入认知。老师在教学时可以把班级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诵读,以此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言文诵读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二、文言文翻译教学策略

1.文言文翻译教学

翻译是初中语文老师文言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许多初中老师也很重视,不厌其详逐字逐句给学生进行细解,使得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变成老师一言堂、学生当书记员的课堂模式。这样不仅老师辛苦,学生也会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乏味、枯燥的情绪。学生昏昏欲睡的场景在许多初中文言文教学课堂是很常见的。在初中更多的是使用直译法,力争字字落实。教学第一步是以汉语代替文言文词语,化单音为双音节。第二步是补齐漏掉的词语与音节,调整语序。第三步,将译句置入原文,检查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再进行修改调整。因而,初中语文老师把翻译方法教授给学生之后,要懂得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手里。比如“云阳洞北小刚记”中第一段“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箨”字在试卷下方有注解,老师讲解时可以先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互相分工协作,通过看注解、查工具书等方式结合上下文自行尝试翻译。此处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要先进行诵读教学,让学生懂得如何对这一段句子进行断句的基础上再尝试翻译。初中学生对此段内容有一定感性认知之后,容易引发学生半知半解的情绪,激发学生想要知道文章意思的心理。一旦这样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答案学生才会记忆更牢固。老师让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讲出自己小组翻译的内容后,在综合所有小组答案进行总结归纳,修改或补充等。从而不仅能够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利用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见解,还能让初中学生对所探究内容的答案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深入。

2.抓重点

中考时,对于文言文翻译题的阅卷评分要点就是抓重点词、句。所以语文老师在进行文言文讲解时,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文言实词加以积累。通过以点带面,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比如说常见的“之”、“而”、“于”、“以”、“其”等文言虚词,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比较,促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对教材中重要的文言文内容进行背诵,掌握重点内容翻译。比如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桃花源记》中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等,《醉翁亭记》之中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等。这些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翻译就可以让初中生把其翻译全部背诵,然后语文老师再选取一些与课文文章难度差不多的课外文言文材料给学生练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翻译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某些特殊的字,比如说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还会遇到某些特殊的句子,比如说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一词多义、判断句等。语文老师在给学生教授方法时,点拨过程中不要只是纯粹的讲语法,还是需要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进行指导。尽管在中考试卷中,此部分内容并不作为考试重点,但是却有利于初中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所以初中语文老师要对此部分内容的教学多加重视。

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懂得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所学文言文内容进行思考、探寻,利用学生竞争心理,采取比赛模式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掌握文言文翻译、断句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中考语文文言文代词者的知识点 篇4

1、结构助词

①译作“……的人/事物/情况/原因”,可指人、物、事、时、地等。根据语境,灵活调整翻译即可。

例: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翻译过来是: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尽忠心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这个“者”当“……的事情”讲。

例: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这个“者”翻译成“……的原因”。

②用在“今”“昔”等时间词或否定词后面。

例: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苛政猛于虎》)

“昔者”,等于说过去,从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这个“不”通“否”。“不者”,等于说不然的话,否则。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

③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求人可使报秦者”,等于说求可使报秦之人,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2、语气助词,放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也可以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篇5

①虽有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②不知其旨也(甘美)

③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⑤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⑥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⑦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⑧学学半(教)

⑨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

⑩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一词多义

①其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指代“食”的对象)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意思是“大概”)

②学学然后知不足(学习)学学半(教)

③至日中不至(到)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古今异义

①虽有至道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古义:甘美今义:意义,目的

③知困 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的总结 篇6

1.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安稳的`,安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动词。

养生,享受。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疑问副词。

表反诘,译为“怎么”。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2.本(běn)

副词。

本来,原来,最初。

如: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3.比(bǐ)

(1)动词。

①并列,紧靠着。如: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个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③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2)介词。

①等到……的时候。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7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8

指文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中学教材还包括古今字。

A:通用。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雷鼓大震”(《赤壁之战》)中“雷”和“擂”

B:假借。

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有时可以借代。

本无其字,借用一个同音字代替。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本有其字,前人写了别字,后人跟着写,别字和本字通用了。“甚矣,汝之不惠”

C:古今字。

古时只有某个字,后来为了区别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就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今字。如“莫”的义项有日落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步,不要等,后来另造一个“暮”表日落的时候,古人有时今字不用而用古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中的“暴”与“曝”,“益----溢”“受---授”“孰---熟”“说----悦”等。

D: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俛同“俯”)

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他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那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判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如: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错”(cuò) 通“措”

(2)声母或韵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

(3)形旁或声旁相同。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如: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 “伸”

(4)读音相近。如: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检测

项为之强 《童趣》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公输盘不说 《公输》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答案:

“强” 通“僵” (jiāng)

“女”同“汝” (rǔ)

“反” 通“返” (fǎn)

“被”通“披” (pī)

“属” 通“嘱” (zhǔ)

“要”通“邀”(yāo)

“畔” 通“叛” (pàn)

“说” 通“悦” (yuè)

“乡” 通“向” (xià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 篇9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非:不,不是

12.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引:拉

17.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

《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 “成”

2、古今异义“险” “穷” “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10

九月结束时,请叫醒我

高二(10班

邝凯欣

秋天特有的明丽阳光被窗棂分割成了小块,碎金铃铛一般摇曳着洒在地上。那个始终微笑着的女孩轻轻走过我的身旁,略稍徘徊,随后优雅地坐在我旁边的座位上。她说你好的时候,声音如婉转的夜莺浅吟。

南方的九月到了末梢才有点凉意,风开始掠过地面卷起几片落叶。春夏间艳丽的花朵变得黯然失色,小雏菊微微显露出气色来。她在画册上不断描绘着菊花优雅的身姿,眼睛里漏出一些悲伤。

她说她家里的菊花一直没开。含苞却不能吐露出芬芳感到有些许压抑,花儿的头都快垂到略带腥味的泥土里。我安慰她说九月过后,大概都会开放了吧。她苍白的小脸上露出淡淡的浅笑,深深的梨涡显得异常可爱。

“那么九月结束后,一定要来看哦。”她的笑脸像是看见满园婀娜多姿的美菊,少女特有的甜蜜。我轻声应和,期待能与她一起观赏这秋天独有的美丽景色。

她非常的喜爱菊花,我与她相识不久就了解了她这个爱好,她对菊花的研究甚至比百科全书还要完整,由于菊花通常用于祭祀,所以我经常打趣说她总是弄得像个葬礼一样,她顿时皱起眉头一整天都不理睬我,但她偏爱的纯白棉布衬衣,穿在她瘦弱的身体上,以及她总是过于白皙的脸孔,都像道旁掩抑着悲伤开放的小雏菊。

她常常会说,花儿大概是睡着了,我要叫醒她们。我不紧不慢的回答,别急,九月再过几天就结束了。

我常常会想象她或许是菊中的精魂,飘渺地在秋夜里淡雅地发着光。一点也不像我们凡间那样的污秽。

终于走过了九月,随后她像是消失在我的人生里。她躺在病床上浅浅的呼吸着,却依旧惦记着家里的菊花,是否已经苏醒了。我笑着说起那些花都非常漂亮时,她也在淡笑中落下了泪水。

秋日的风跌宕在空气中,飘散着矢车菊的淡淡香气。从我第一眼对她的印象开始,我觉得她就是一瞬间苏醒的最亮丽的雅菊。

于是我也像梦在现实中留下淡淡痕印。

九月结束时,请叫醒我

高二(8)班

林嘉玲

人,头顶天,脚立地。看似承天地之灵气,继自然之韵味,其实,现实并非如此。

飞鸟拍打着双翅寻找归路;树伸长着根部寻找归源;小溪平躺着身躯寻找归处;人翻阅着记忆寻找归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有规律地流逝着,我则习惯性地回忆着。回忆那往日与家人在院里常话家谈的日子;回忆那小时与同伴在树下嘻嘻哈哈的时光;回忆那旧时与恩师在办公桌前奋斗拼搏的岁月。那美好的场景如清风般徐徐沁入我的心脾,让我久久难以醒来。九月似乎很迷人。

在思念的长河里沉浸愈久,心情便愈发地沉重。九月的天,如同一条时光隧道,如同一只纸飞机,在缓缓地以诱惑般的面孔把我迷住。我在里面,看到我的成长,听到我的心声,体会到我的改变,感受到我的心情,感悟到我的未来。我随着九月的风而飞,随着九月的雨而落,随着九月的光而逝。我茫然地面对着未来的路,我由身至心感到惶恐。我伸出双手试图抓住一块浮萍,但黑暗已把我侵蚀掉了。“我已逝去了吗?”我问自己。九月似乎很骇人。回声在我的耳边刺耳地回荡着,我这才感到我的存在。我尝试用自己的力量寻找出路,但疼痛的心使我止住了脚步。我立在原地,不敢前进,我想得到安慰,我想倾诉,我想发泄。渐渐地,我睡去了。九月似乎很惊人。

待我醒来,明媚的阳光,清脆的鸟叫声,路人的脚步声„„那熟悉的旋律回来了,我为此感到雀跃。仰望着蔚蓝的天空,九月已过去了,我为何还要逡巡不前呢?前面的道路更加平坦,更加宽阔,前面有我的新同学,也有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此时此刻,我感到体内燃起了一股热量,我感到兴奋与激动。请叫醒我,我的潜意识,请等等我,我的同伴,我要与你们一同在青春年华里挥洒汗水,一同在伤心难过时互相扶持。我不要沉浸在九月的世界里,我要突破,我要挑战,我要为我的人生寻找终点。我不要灰暗无助的九月光阴,我要有情有泪的当下时光。

只要人踏踏实实地前进,稳稳重重地驻扎,人便是顶天立地的。九月过去时,请叫醒我,不要把我遗漏了。

九月结束时,请叫醒我

高二(1)班

谢淑芬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稚嫩的九月已褪去,迎来了秋风萧瑟的深秋。

但,请别忘了叫醒我。在这硕果丰收的秋季,我要体味着生命的成熟,感受着那美好的生命气息„„偶而降下的毛毛秋雨,轻轻地吻在行人的雨伞上和窗户上,它虽然没有阳春三月烟雨的温柔,但它却有一股隐藏在内的成熟。

生命也应当如此。生活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就像在这金黄满地的秋季里,你并不可能找到早春的烟雨连绵,夏季的绚烂热情,但你却可以找到成熟生命中的深邃与美丽。生命的成熟,是怎样的欢喜。

在这金黄色的晚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成熟。回忆起多年前一样的秋天,我曾和你一同手牵手走过被落叶铺成金黄色地毯的过道,我们曾一同拾起那精致而带有朴素没的落叶,曾经,我们是多么地快乐。但多年后,我们都长大了,都没有以前那份稚嫩的童真与烂漫,都各自奔向了东南西北。也许,人就是这样地无知,在拥有时并不珍惜,那么失去后的感觉会使你明白拥有的宝贵。当你在黑暗中勾勒黎明的天空时,才明白已从眼前过去的东方朝霞有多美;当你人过中年时,才明白年轻时代荒废了多少光阴;当你默数浑浑噩噩的往日时,才明白该做而没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当你踽踽独行在人生路上时,才明白同行的幸福。

秋季就是这样让人觉得伤感,它独有的悲伤萧瑟总是让人忆起许多往事。或许,已逐渐成熟的我应抛开以往的一切,尽情享受这金秋的美好。我渴望,多渴望重返我曾留下欢歌笑语的青草地,仰对晴朗的天宇,聆听大地的心跳。多渴望,多渴望在硕果累累的金秋,回忆昔日欢乐的阳光„„

九月过去了,别忘了叫醒我。我是多么地渴望,渴望在我的生命中的第十七个金秋留下不再稚嫩的脚步,寻找那份属于我的朴素与美丽,那份热情与感动,那份成熟的青春„„

九月结束时,请叫醒我

高二(11)班 陈志斌

英雄,剑起了风尘,在一望无垠的荒野中,心若重生。请叫醒我,让我为这场战争做好准备。

热情的我们,仍无法在短暂的九月沉淀出贪玩的冲动。脱绳的心,犹如野马,无法平静下来。一年半后,我们将亮剑高考,奠定我们的人生。九月结束时,请叫醒我!

梦,不断地延伸。遥望着心中的理想,用一生不停地追问。路在何方?请叫醒我,让我别再沉醉于梦中。让我们回归现实,路,就在我的脚下。音未觉,纵马置身疆场。

这一生,谁为我指点江山?十几载的寒窗生活,笔尖划破长空,曲为谁唱?请叫醒我,让我清醒地知道,我为自己而存,为自己而歌。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来路或前程。彩虹终相伴,对酒笑谈江山。

立誓言,誓言说透了明天。让昨天的悲重演在今天。今天,我是否仍重蹈覆辙?请叫醒我,让我看清昨天的岔路,铭记于心。今天,我将重新开始,踏上属于自己的路。

彩虹在潆洄,决心被包围。请叫醒我,释放我心中的翅膀。飞出重围,飞向广阔的草原,飞向无际的苍穹,飞向心灵的归属。

九月结束前,一切已枉然。回想从前,后悔莫及。但,既然无法扭转乾坤,不如顺水推舟。用从前的悔,化作而今的毅。把每一天当作一生来过。将一生的理想付诸于每一天。

九月结束后,难解心中的结。生存或是毁灭,答案定会在沙尘暴后揭晓。如今,我们需要的是与沙尘暴抗衡。请叫醒我,让我披上金甲银缕,仗着金戈,纵着铁马,闯荡„„

我已醒来,继续面对着往后的每一分每一秒。专注,成就梦想。我会凝视着,洞悉着这一切中的一切。机会,将无法再逃出我的五指。

指尖滴血,我会用我自己的双手,编织出美好的明天。

汗如雨,泪始干,收获的明天,始终会降临。我将用自己的成就迎接丰硕的明天。

虽天堂无路,地狱无门,但我能逍遥地走自己的路。即使风霜掩饰不了最深的脆弱,但蔷薇终会盛开。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

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

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

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

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

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

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

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

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 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 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

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 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

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

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

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

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

项王按剑而跽曰

5、表递进: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

劳苦而功高如此

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

拨剑切而啖之

(四)实词

1、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抬起;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动词,举荐,推荐 范进中举:

名词,科举考试制度 戍卒叫,函谷举:

动词,攻克,占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发动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全、尽

2、谢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

动词,谢罪、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道歉 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

动词,辞别 阿母谢媒人

动词,推辞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动词,劝诫

四、重点句式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1)籍何以至此; 2)沛公安在? 3)大王来何操?

4)客何为者?

(常见疑问代词:谁、何、安、奚、孰、胡)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作为动词有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

2)古之人不余欺也。

(以前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代词余作为动词欺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

3、“是”、“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强调突出宾语

1)何陋之有?/姜氏何厌之有?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2)无乃尔是过与?

(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贪于财货;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3、具告以事;

4、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因击沛公于坐;

7、樊哙覆其盾于地

(三)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此亡秦之续耳;

(四)固定句式

1、孰与:同„„相比,哪一个更;

2、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

3、项王未有以应:有用来„„的;

4、何„„为:表疑问或反诘,干什么,为什么?

《陈情表》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通“悯”,所忧愁的事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

有,通“又”,多

二、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5、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6、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7、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8、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9、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三、一词多义(一)虚词“以”

1、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借)„„身份”。

猥以微贱。

凭,介词。臣具以表闻。

用,拿,介词。汾阳王以副元帅

凭借„„身份 2)表示原因,介词。

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

因为 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因为

2、用作连词

夫夷以近

又、而且,表并列关系 谨拜表以闻

来,表目的关系 今不忍人无寇**,以乱天子边事

来,表目的关系 木欣欣以向荣,水涓涓而始流

(地,着),表修饰关系

(二)虚词“之”用作助词。

(1)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的,定中之间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的,定中之间(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可不翻译

(三)文中重点掌握实词

1、当

(1)当侍东宫。

任,充当,动词。(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一定,副词。

2、命

(1)辞不赴命。

任命,名词。

(2)人命危浅。

生命、性命,名词。

(3)更相为命。

生活、生存,名词。

3、终(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干“又”,连词。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动词。(3)愿乞终养。

终了,动词。

(四)表示官职变动的实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迁,改官。

5、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6、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7、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8、出,指出京受任。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11、放,放逐。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四、重点句式

(一)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二)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

婴,被……缠着。

2、戍卒叫,函谷举

函谷关被攻克

2、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所”表示被动

3、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表示被动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为”表示被动

5、不拘于时

“于”表示被动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表示被动

《段太尉轶事状》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不嗛,辄奋击。

嗛(qiè),通“慊”,满足,快意。2.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打,砸。3.太尉判状,辞甚巽。

巽,通“逊”,谦恭。4.出入岐周邠斄间。

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二、词类活用

1.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坏:使动用法,使„„坏。

2.晞一营大噪,尽甲。

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

3.乃我困汝。

困: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4.遇不可,必达其志。

达: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

5.裂裳衣疮。

衣:名词作动词,用衣裳缠裹。6.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败:使动用法,使„„败坏。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且”

1、作为连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尚且、还,表让步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并且,表并列关系

2、作为副词

且为之奈何?

将,罪且及副元帅

将要

年且九十

将近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暂且,姑且

3、固定用法

且夫:放在句首,表示下文是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况且,再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况且,再说

(二)虚词“则”

1、用作连词

1)表承接关系,就、便、那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表假设关系,如果、假若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表转折关系,可是、却、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用作副词,表示判断,乃、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实词“诚”

1、用作名词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诚:名词,真心真意

2、用作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副词,肯定、确实、确然

3、用作连词

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

诚:连词,表假设,果真

(四)实词“固”

1、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形容词,城墙坚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动词,巩固,安定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形容词,固执,顽固

4、蔺相如固止之

固:形容词,坚决,坚持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副词,本来,原来,固然

(五)实词“适”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适:动词,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动词,女子出嫁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动词,适合,适应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从上面看恰好与地面相平)适:副词,恰好

5、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适:副词,刚刚,刚才

四、重点句式

(一)宾语前置

1、欲谁归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为动词“归罪”的宾语,故前置

2、汝将何以视天地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为介词“以”的宾语,故前置

(二)省略句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告诉“的宾语、“不许”的主语

2、(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略主语“公”

3、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省略“臣”的谓语 拜臣(为)郎中/除臣(为)洗马。

省略“臣”的谓语

4、具以表闻(之)/ 拜表以闻(之)

省略动词“闻“的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5、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动词“告”的宾语

6、农以(之)告谌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7、以(之)如司农治事堂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8、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

省略分句“而未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三、一词多义(扩展)

(一)虚词“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

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副词,才

(二)实词“道”

1、有碑仆道

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方法

(三)实词“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

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四)实词“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

动词,掩饰

(五)实词“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

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六)虚词“其”

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三人称代词,它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指示代词,译作“这”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

2、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是之谓乎!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其可怪也与?

3、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

四、重点句式

(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如: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3、请辞于军

“于军”作状语限定动词“辞”的对象,“向军队”

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表示“比星火„„”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划线“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

6、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

“(于)市门外”表示“在市门外„„”

7、具告以事

“以事”表示“把事情„„”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强”作为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可使报秦”作为中心语“人”的宾语,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数量词“一双”作为“白璧”的定语,后置。《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2、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4、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5、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6、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7、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8、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法度。

3、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4、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进献的东西

5、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

6、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重点句式

(一)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姜氏何厌之有?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有何厌”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谓”的宾语,前置

对曰:“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患”的宾语,前置

其是之谓乎!“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其谓是乎”

2、状语后置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于武公”为后置状语

郑伯克段于鄢 “于鄢”为后置状语

(二)判断句

制,巌邑也。蔓,难图也。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颍考叔,纯孝也。《报任安书》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3、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

4、放失旧闻。失,通“佚”。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

6、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

二、词类活用

1、请略陈固陋 固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固陋的意见

2、以污辱先人 辱: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 三、一词多义

(一)重点实词

重点掌握望、非、盖、胜、走,请参看《导学大课堂》113页

(二)虚词“焉”

1、用作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用作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3、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三)虚词“所”

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用作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即为名词性意义,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3、固定用法

1)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2)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四)固定句式

1、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以„„为:把„„当作„„

2、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是以:因此

3、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宁得:怎么能„„

4、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无乃:恐怕„„

四、重点句式

(一)倒装句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于后世”作状语后置

(二)被动句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于”表被动

2、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幽”表被动,被幽禁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拘”表被动,被拘禁

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放逐”表被动,被放逐

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膑脚”表被动,被施与膑刑

6、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囚”表被动,被囚禁

7、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为„„所”表被动

附:文言文学习知识体系梗概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见《导学大课堂》)

三、一词多义(18个重点虚词,120个重点实词)

四、偏义复词

五、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状语,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 动词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动词意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项伯杀人,臣活之

★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侣鱼虾而友麋鹿

六、文言句法

(一)、判断句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

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为表示判断)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

(二)、省略句

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

1、省略代词

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三)、被动句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

1、有标志的被动句 “为”字式:„„为„„;为„„所„„;„„为所„„ “于”字式:„„于„„

“见”字式:„„见„„;„„见„„于„„ “受”字式:受„„于„„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字式:„„被„„;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被„„缠绕

(四)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一般可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1、宾语前置句(如《鸿门宴》所示)

2、状语后置句(如《游褒禅山记》所示)

3、定语后置句(如《游褒禅山记》所示)

4、现代汉语正常单句语序:

(定)主+[状]谓+(定)宾,若文言文语句不合现代汉语语序,皆视为倒装。

上一篇:励志初中生周记下一篇:SEO员工扣钱计划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