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

2024-10-12

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共13篇)

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 篇1

第三大题,共三大题,共33分。

(一)文言文阅读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i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朝服衣冠 服: (2)孰视之 孰:

(3)闻寡人之耳者 闻: (4)时时而间进 间: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8、简答:邹忌从家庭小事想到国家大事,最后使齐王接受进谏,这体现了邹忌是一个什么的人?

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 篇2

下面就2016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部分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说明文《菊花》试题分析

《考试说明》对初中生阅读说明文的要求是:“能把握文章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常见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领会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今年说明文的四道题都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进行考查的。

第11题和第12题考查感知内容的能力,题干把学生目光引向文章具体内容信息的提取,要关注分值,归纳要点。全面考查学生审题后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这与2014《紫檀》中问“紫檀有哪些特性?(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相同。同时,在题干设置中突出概括能力的考查,如第12题“阅读三至五段,说说菊花具有哪些特点?(答案含标点在内不超过30个字)”,与2015年的第14题相同“紫檀没有这些毛病”一句中“毛病”指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答案含标点在内不能超过25个字)”,既要求答案的准确又要求简洁。

第13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识,涉及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引用等,该题顺接了前几年试题灵活、宽泛的特点,又能突出重点,涵盖全面,是无难度的题型。

第14题,题干为“读完本文后,请你给准备栽培菊花的朋友三条建议”。采取了半开放的形式来命题,题型设置上略有变化,要求答案源自文本,又能以建议形式表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记叙文《父亲的城池》试题分析

《考试说明》中要求记叙文阅读“能整体感知所阅读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能理解、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五道题就考查通过对主要人物的描写语句来感知分析人物心理,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主题,以及对标题的含义理解。

第15题为考查主要人物的心理,该题易中有难,题干有限定、有所指,如:“母亲应该是怎样想的”“父亲当时是怎样想的”,必须在“父母亲的话语行为”中去分析,要有文本意识。

第16题考查人物的心理活动,依据情节问,“当大哥来时,父亲为什么‘笑个不停’”?这正符合“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理念。

第17题为理解类题型,有一定难度。要结合具体的词语理解我的心中感悟有哪些。此题既难在审题,要审出答题“角度”,又要由果寻因,有理有据的答题。

第18题为“结尾的梦境,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子女的愿望,那么我们的愿望是什么呢?”考查的是对作品思想感情倾向的理解,题干在设置上很独特,这与2015年《橡树之谜》中“通过文中‘我’的经历和啄木鸟的做法,分别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来探究文旨的形式不同,而是通过“昨夜幽梦”引出,答题时一定要化“虚”为“实”,灵活应对。

第19题为标题的含义。题干指向清楚,如“文章题目中‘城池’一词既指什么,又指什么”。答题时要注意对词语比喻义的理解。

议论文《要和谐必有诚》试题分析

《考试说明》中提到“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以其为指导,所设计的题目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中心论点的把握、论证方法的辨析、句子含义的理解以及围绕作者观点筛选相关信息。并且从选材来看,能选择联系现实生活,给学生带来思想启迪的文章。

第20题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指向明确,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把握。与2015年《成大事者必有静气》题型位置相同,题干设置相同,难度系数相同。

第21题为对论证方法的考查,考生可依托考试说明中的四种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方法来答题。

第23题为“第三段画线句子的含义”,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把比喻义还原为文中义,这与2014《丈量幸福的尺寸》“如何理解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幸福,都是因为超出了自己双脚所占的地面尺寸,这句话的含义”的思考方式、答题方式相同。

第23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生要依据文章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再条理清楚地表述作答即可。

在我看来,通过客观的试卷分析来把握命题方向,从而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这才是分析试题的作用所在,因此,试卷分析给我如下启示:

1.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文章体裁,掌握系统的文体知识和阅读的方法技巧。例如:说明文阅读题一般考查的是学生对说明内容、说明方法、提取信息的掌握情况,这几类都是简单的题,要引导学生依分值在文中找出体现信息的内容,得到满分;记叙文阅读考查的角度极广,既考查学生对整体文本的把握,又考查对内容、语句的具体分析,还要关注文题特点。题型既有限制类,又有开放式。考生要强化审题,善于辨析,由表及里,寻觅最佳答案;议论文阅读要具备提取中心论点的能力。先弄清中心论点的位置,或是文题,或在文首,或在篇末,有时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要善于随题型的变化变通答题的思维方法,但要注意万变不离其宗。

2.日常阅读教学中给足学生品读文本的时间,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学生只有读进去,才能进入角色,有所感悟和思考,以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不求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

3.结合历年真题,强化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概括能力的训练。

4.品味语言、句子理解等是阅读试题中较难的题目,要教会学生从修辞手法、语言效果、刻画形象、表达作者或人物情感等角度去赏析。

5.要让学生了解文章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知识,如;联想想象、对比反衬、烘托渲染、象征比喻、先抑后扬、借景抒情等。

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 篇3

2015年文言文阅读命题依然呈现出总体稳定的态势,同时有部分试题体现了文言文阅读命题的新思路。

第一,文言文基础知识依然是考查重点,同时更加重视考查考生的积累情况和运用能力。针对考生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主要涉及文言词语的释义和句子翻译。词语方面涉及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句子方面一般涉及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和含有重点词语的句子,从题目形式看,除了解释词语、翻译句子,还有断句等。

第二,继续重视对考生理解文言文文意情况的考查,更加重视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和认知情况。例如,河南省试题“……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这是从理解标题的角度,考查考生对文章核心内容及相关内容详略安排的认知情况。又如,四川南充市试题“【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试题要求考生通过对比,找出两段选文主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考生须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筛选和整合。辽宁沈阳市试题“《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对一千多年前玄奘西行情况的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这道题考查考生整体把握选文内容的能力。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 篇4

1.齐齐哈尔市(09黑龙江省) 三 阅读理解及分析。(第11——27题,共35分)

(一)阅读《三峡》,(回答11——14题,共10分)

①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阙 襄

1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2分)

,天高地厚华夏情。

14.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阅读《三峡》,回答11——14题。(共10分)

11.阙: 通“缺” 襄 :上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各1分,“阙”多答“缺口”,“襄”多答“漫上”不扣分。

12.(1)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评分标准:(4分)每句2分,重点词“虽”“奔”“自非”“亭午”“夜分”,其中答对两个得1分。

13.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 ;山峻水清三峡美等。

评分标准:(2分)宽对即可得分,要在对联中体现三峡的`特点。

14.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

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评分标准:(2分)相同点得1分,不同点得1分。

2.绥化市(09黑龙江省)

(一)阅读郦道元的《三峡》,回答11——14题。(共11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阙 襄

1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

1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2分)

,天高地厚华夏情。

14、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3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一)阅读郦道元的《三峡》,回答11——14题。(共11分)

11、阙:通“缺” 襄:上

12(1)即使是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如果不是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13、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 山峻水清三峡美等。

14、相同点:都从侧面描写水

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3. 五、文言文阅读(共15分)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

(三)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负势竞上 (4)望峰息心

13、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5、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3分)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12、(1)“阙”通“”缺,空缺;(2)即使;(3)凭借或依靠;(4)平息或停止

13、A

14、(1)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评分:“襄”“沿溯”各1分,大意1分,其他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2)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评分:“经纶”“反”各1分,大意1分,其他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2014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篇目 篇5

1、《曹刿论战》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鱼我所欲也》

5、《扁鹊见蔡桓公》

6、《邹忌讽齐王纳谏》

7、《陈涉世家》

8、《伯牙善古琴》

9、《出师表》

10、《桃花源记》

11、《三峡》

12、《陋室铭》

13、《小石潭记》

14、《活版》

15、《岳阳楼记》

16、《醉翁亭记》

17、《祖逖》

18、《记承天寺夜游》

19、《读孟尝君传》

20、《送东阳马生序》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6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2 分)

A.虽欲言(虽然) 皆朝于齐(向)

B.意犹不足(还) 遂致亡灭(于是)

C. 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D.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1. A

2.选出对下列文言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 )(2 分)

A. 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指人多)

B.年谷丰稔(谷物丰收)

C.面刺寡人(当面指责我)

D.穷兵黩武(用尽兵力来炫耀武力)

2. D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3.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

(2)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的,让天下平安无事。

5.【甲】文中齐国“ 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2 分)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用自己的话表述)。(2 分)

5.【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

【乙】治国以民能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三)(2014沈阳市)阅读选文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帝尧者,放勋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

(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释】①放勋:尧的名。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⑥饬(chì):约束,整顿。⑦功:事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诃语。(2分)

(1)期年之后 (2)众功皆兴

1.(1)满一年

(2)兴办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其仁如天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B.就之如日 停数日(《桃花源记》)

C.以亲九族 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D.乃命羲、和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2.A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译文:

3.(1)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我,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2)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正定四季。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4.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国方法。(4分)

齐威王:

尧 帝:

5.(1)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2)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历法。

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 篇7

那么, 怎样培养初中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呢?在长期的毕业班教学实践中, 笔者摸索出了一套培养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积累文言常用词汇是基础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虽然有很多相通之处, 但文言文以单音节词汇为主, 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比较普遍, 这些给中学生独立阅读课外文言文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为了突破这些障碍, 教师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就要善于用好手中的文言文教材,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常用词汇的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要把课内文言课文当做例子,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调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 并组织学生用记笔记、背诵、提问、检查、做习题等方式进行积累, 以期达到熟记的程度。

以《<论语>十二章》第一章为例: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这一章中需要识记的文言常用词既包括了注释中的“时习、说、朋、乐、愠、君子”, 还包括了初学文言文要学习的“子、曰、学、之、亦、自、知”等。

初中人教版教材六册语文课本中共有45篇文言文, 大约13300 字。如果每篇文章学生识记40 个常用词的话, 即使去掉重复的, 45 篇文章最少也能识记大约1000 个常用词汇, 基本上能够满足中学生中考课外文言文对文言实词、虚词的阅读要求了。

二、进行课内文言文语法常识的教学是必要环节

初中阶段教不教语法, 近几年来一直是许多一线教师比较纠结的问题, 古汉语知识更是被很多老师放弃不讲。那么, 文言文的语法常识应不应该讲呢?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 》 中明确规定:“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 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众所周知, 课内文言文教学的语言难点, 就是古汉语的语法障碍, 尤其是在课外文言文考查的大背景下, 基本的古代汉语的语法常识教学是很必要的。因此, 下列几个句式在初中阶段有必要教给学生:

1.判断句式

2.省略句式

3.简单的倒装句

这三种句式, 在初中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学会以后基本上可以自主阅读中考中的“浅易文言文”。

同时, 有几个词语的特殊用法也要适当教给学生:

1.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

3.词类活用

这三类词语在阅读一些写景散文、说理散文等难度略大的课外文言文中会时常出现, 如果平时有积累, 学生会很快将其判断出来, 从而正确理解文意, 缩短学生的审题时间。事实上, 在现有的中考试题中, 已有部分省市的中考试卷考查这三类词, 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当然, 文言句式和特殊词语用法的教学一定要适度, 千万不要教得太深, 也不要贪多求全, 一定要循序渐进, 最好一节课以一个句式或一个词类为主, 并且适当重复, 以便巩固。例如, 用《陈涉世家》教判断句式;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使动用法;用《陈太丘与友期》或《桃花源记》教省略句;等等。

三、练习重迁移是关键

所谓的“迁移”, 是指学生在做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时, 能从课内已学知识中生发联想, 迁移到课外文段中, 进而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迁移能力在课外文言文学习和解题中非常重要, 需要教师长时间、有意识地引导, 慢慢形成。

在日常做课外文言文习题时, 教师要刻意引导学生, 经常提醒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这个词出自课内哪一篇文章?”“出自哪句话?它是什么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 这样的引导需要教师坚持经常。想要达到真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意识, 需要教师锲而不舍的努力, 在长时间的反复训练中不断引导学生。这种能力一旦形成, 学生在自己独立面对课外文言文时便会不自觉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也就拥有了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四、放手是法宝

在课外文言文教学中, 老师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讲得太多:带着学生读、给学生翻译、逐题讲解, 恐怕学生学不会。其实, 我们往往忽略一个事实———作为中学生, 尤其是九年级毕业班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理解能力。同时, 经过长达三年的45 篇课内文言文的学习, 他们也同时具备了基本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教师的放手才是对学生最好的培养。

(一) 放手让学生去读

这里的“读”, 不是教师范读之后的学生诵读, 而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的对文言文文本的独立朗读。之所以这样强调学生独立朗读, 是因为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 一些老师在课外文言文教学中生怕学生不会自己学习, 总是沿用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先是由教师范读, 再让学生学习朗读。殊不知, 这个过程已经剥夺了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权利, 教师越是包办代替, 学生越是畏惧、懈怠, 进而丧失学习课外文言文的积极主动性, 这样做是培养不出能力的。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文言文尤其如此。在笔者的课堂上, 任何一篇课外文言文的初次朗读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读音, 处理节奏、停顿。为达到这个要求, 学生人手一本新华字典, 遇到不认识的字要么查字典, 要么同伴互助, 商议解决。学生初读结束后, 教师会选出一两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做范读。教师与学生再对一些特殊的文字 (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多音字, 例如“说”“女”“反”“为”“数”等) 的读法共同商议, 纠正误读。确定读音后, 再由学生独立朗读一遍。也就是说, 在初读环节, 学生至少要读三遍文章, 此过程还包括了对部分生词读音及意义的推敲。

在这样的阅读训练中, 放手让学生去读, 调动了学生学习课外文言文的积极性, 降低了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拉近了学生与课外文言文的距离。而且, 学生在读中查、读中改、读中记的三遍朗读训练之后, 也就部分理解了文意, 这时再去进行翻译训练, 文意理解的难度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二) 放手让学生去译

翻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一定要循序渐进。

最初, 根据学生掌握的文言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教师要给学生降低难度, 这个阶段,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解释单字。例如, “在这篇文章中你会解释哪个词?”“你找到了哪个常用词?”“这个词出自课内的那篇文章?哪句话?”解释单个字难度不大, 学生一般都能够积极踊跃地参与进来。

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和语法知识的积累,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翻译个别句子, 但是整篇文章的翻译还要由教师进行串讲。

教师讲的目的是为了不讲, 尤其到了九年级, 一定要舍得放手让学生独立翻译全篇。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质疑问难, 也可以针对文章中的个别疑难句进行单独或全班性质的辅导, 但全文的翻译一定要由学生自己来做, 教师还要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课外文言文的翻译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 不要依赖老师。

(三) 放手让学生去讲

其实, 放手让学生去译, 也就是放手让学生去讲, 这里面多多少少有“生教生”的意味。在代表全班同学翻译的过程中, 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自信心会逐渐建立起来, 由最初的畏惧, 逐渐到会解释个别词、会翻译个别句、会翻译全篇,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放手”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翻译, 习题更要放手让学生讲。讲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回顾课内知识, 拓展、迁移, 巩固文言常用词和语法常识。用课内教课外, 用课外印证课内。

总之, 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中考题为导向, 把能力培养作为终极目标, 扎实地进行课内文言文教学, 长期注重文言词汇积累, 适当进行语法教学, 着重培养迁移意识, 才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读文言文, 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摘要:在课外文言文备考的大背景下培养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 首先,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文言常用词汇的积累;其次, 应进行简单的课内文言文语法常识的教学;再次, 平时的练习指导应注重迁移能力的培养;最后, 在练习中教师一定要学会放手, 放手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去译, 还要放手让学生去讲。这样, 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自信心才会逐渐树立起来,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目的。

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 篇8

选文是一篇科幻小说,题材新颖,作者的想象大胆、合理,内容和实际生活结合紧密。试题突出了对考生的阅读速度、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考查。第2题紧扣选文的叙事特点设题,考查考生对对话作用的理解情况;让考生选择一处对话分析其作用,降低了试题难度,符合初中生的阅读水平。第3题开放性强,鼓励考生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阅读,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章主旨的能力,试题新颖、灵活,有创意,考查有一定的深度。

超级智能住宅

住宅终于建成了。建造期间丈夫可操劳够了,一会儿这里有毛病需要修改,一会儿那里又出了问题需要设法解决……总之,没有片刻闲暇。好了,现在总算结束了,住宅竣工了,大功告成了。

住宅是丈夫为讨妻子欢心而建的,因为妻子不爱收拾房间,而且觉得烹饪、洗涤特别麻烦,对于读服装设计专业的妻子来说,管理财务收支更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

妻子对新住宅非常满意:清洁卫生、物品存放、三餐烹饪、衣服洗涤、财务收支等全由房子包办,甚至当主人外出时,回信、接电话、迎来送往等也由房子代办。

每天清晨,当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泻进房间时,妻子会在睡梦中自然醒来。在她淋浴的时候,厨房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牛奶、红茶、咖啡等饮料应有尽有,烤麸、芝士蛋糕、水果沙拉等食品一应俱全。喝着香醇的咖啡,吃着酥软的面包,听着音乐播放器自动为她选择的曼妙音乐,妻子觉得早晨的时光无比美妙。早餐结束后,衣柜自动为女主人选好了衣服,化妆台上自动推出名牌香水,妻子根本不用为选服饰、化妆品发愁。

傍晚下班归来,不用掏钥匙,门顶上的智能识别仪会自动开门,客厅、餐厅等处的灯会自动亮起来。花瓶里每天会有一朵妻子喜欢的花自动开放,芬芳弥漫。晚餐是妻子最爱的普罗旺斯名菜,妻子在肖邦的钢琴声中呷着波尔多葡萄酒,工作一天后的疲惫感荡然无存。餐毕,她坐在书房里随意读书,书柜里的书比牛津大学图书馆的还多。

妻子觉得这栋住宅棒极了!

可到第二个月月末,妻子的态度就全然变了。

“它不给我绿裙子,还说我只适合穿蓝色的!”她向丈夫告状。

丈夫决定先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听着,房子,你太放肆了!快打开衣柜,把那条绿裙子拿出来给太太。你听见了吗?”

房子没有回答,柜子也未打开。

“唉,你为什么就不能穿蓝色的呢?”丈夫转向妻子。

“什么?就听从这么一堆钢筋混凝土的支配?穿什么都要由它来决定?不行,亲爱的,我是这里的主人。发号施令的应该是我,而不是你的房子。房子,快把那条绿裙子拿来给我!”

房子拿出的仍是蓝裙子。僵局持续了一个小时,妻子什么地方也不想去了,闷闷不乐地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过了一周,女主人又跟房子争执起来。而这一次,她照样讨了个没趣。

又过了一周,妻子忍不住要离家出走。临行前她向丈夫摊牌:

“要么我留下,要么这鬼房子留下!”

“它哪里又得罪你啦?”丈夫大吃一惊。

“我要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它想要我做的事;我要穿我想穿的衣服,而不是它想要我穿的衣服。总而言之,我要做我想做的一切。

“亲爱的,它也是关心我们嘛!”

“关心?可绝不能违背我的意愿来干。它这绝不是关心,而是在任意摆布我们!”

“但是……”

“我已经说过,要么我留,要么它留!”

“可我总不能把一幢好端端的房子毁掉吧?”

“既然这样,那你就跟你‘好端端的房子过日子吧!在你心目中,它完全可以取代我。对此我已深信不疑!”

门啪的一声关上了。妻子毅然走了。

丈夫自我安慰着:傍晚她肯定就会回来的。可过了一天,又过了一天,直到第三天,仍不见妻子回来。

“房子,我要去找她!在我们回来之前,请做好一道她最爱吃的茄汁沙司,并摆好饭桌!”

他走到门跟前,可这一次门没有像往常那样自动打开。

“嗯?你怎么搞的?睡着啦?你这房子,快给我开门!”

门一动不动。他只好自己动手去推门,但门就是开不了。他干脆用肩头去撞,门依然不开。

“门哪,你怎么啦?我要去找她呀!”

“你不必去找她了,她只会给你增添麻烦。”房子心平气和地劝说。

“房子,我需要她。房子,我爱她!开门哪,快开!”

房子默不作声,门紧闭不动。

他试着去开窗子,窗子好像也被锁死了。他想用椅子把玻璃砸碎,可是笨重的窗帘却有意缠住了他的手,并把他手里的椅子夺掉。

“放开我!”他大声呵斥着。

“你没什么理由要出去,”房子回答,“你不需要她。我会照料你,直到你老死。”

“你说什么?想把我一辈子困在这里?一辈子?”他气冲冲地问。

“我会照料你的,你什么都不必操心。”

“我不需要你来照料,放开我!”

沉默。

他挣脱窗帘,来到房子中央,在这里窗帘已够不到他。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到了打火机。他取出打火机,嚓的一下把火打着,说道:“你现在不把门打开,我就把你烧掉!”

“可你要知道,那样一来,我们将同归于尽。”

“即便如此,我也要把你毁掉!房子,你听到了吗?”

“还是把打火机关了吧。”

“快开门,否则我要烧了!”

“不开。”

“我烧死你!”

“你烧不了我的。”

这时,从柜子里滚出了一个箱子……

……

(叶卡捷琳娜·奥迦涅香/文,有删改)

1.阅读小说,根据你对“超级智能住宅”的认识,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分别填人一个四字词语。(2分)

当房子刚建成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体贴入微;当妻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①____;当丈夫与房子矛盾激化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②________。

2.小说中的对话往往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请你选择一处对话,简要分析这处对话在推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你看来,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小说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临考复习题—文言文阅读 篇9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6分)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8.(1)参与 (2)离开,离去。(2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B(2分)

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

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 篇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沈起,字兴宗,明州鄞人。进士高第,调滁州判官。闻父病,委官归侍,以丧免,有司劾其擅去。终丧,荐书应格当迁用,帝谓辅臣日:观过知仁,今由父疾而致罪,何以厚风教而劝天下之为人子者?乃特迁之,知海门县。

县负海地卑,间岁海潮至,冒民田舍,民徙以避,弃其业。起为筑堤百里,引江水灌溉其中,田益辟,民相率以归,至立祠以报。御史中丞包拯举为监察御史。吏部格,选吏以赃私絓①法,无轻重终身不迁。起论其情可矜者,可限年叙用,遂著为令。立县令考课法,设河渠司领诸道水政,乞采汉故事,择卿大夫子弟入宿卫,选贤良文学高第给事宫省,勿专任宦官,宗室袒免亲令补外官,复府兵,汰冗卒,书数十上。

京东岁饥盗起,除提点刑狱。至,则开首赎法携其伍,盗内自睽疑,转相束缚唯恐后。改开封府判官,为湖南转运使。凡舟楫、竹箭之材,多出所部,取于民无制,史挟为奸。起会其当用,自与商人贸易, 所省什六七。

熙宁三年,韩绛使陕西,加起陕西都转运使。庆州军变,将寇长安,起率兵讨平之。会韩绛城绥州不利,起亦罢知江宁府。入知吏部流内铨。奉使契丹,至王庭,其位著乃与夏使等,起日:彼陪臣尔,不当与王人齿。辞不就列,遂升东朝使者,自是为定制。

自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王韶以熙河进,章悼、熊本亦因此求奋。起言:南炙小丑,无不可取之理。乃以起守桂经略之,遂一意事攻讨。妄言密受旨,擅令疆吏入溪洞,点集土丁为保伍,授以陈图,使岁时肄习。故时交人与州县贸易,悉禁止之。于是交址益贰,大集兵丁谋入寇。苏缄知邕州,以书抵起,请止保甲,通互市,起不听,劾缄沮议。于是交人疑惧,率众犯境,边陷廉、白、钦、邕四州,死者数十万人。事闻,贬起团练使,安置郢州,徙越,又徙秀而卒。 (节选自《宋史》)

注:①絓:guà,阻碍,绊住。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父病,委官归侍 委:托付,委托。

B.问岁海潮至,冒民田舍 冒:覆盖,遮盖。

C.起论其情可矜者 矜:怜悯,同情。

D.不当与王人齿 齿:并列,同列。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民徙以避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①起为筑堤百里 ②为之踌躇满志

C.①凡舟楫、竹箭之材 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①其位著乃与夏使等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说明沈起有理政才能的一组是

①闻父病,委官归侍 ,以丧免,有司劾其擅去[

②起为筑堤百里,引江水灌溉其中,田益辟

③吏部格,选吏以赃私缝法,无轻重终身不迁

④则开首赎法携其伍,盗内自睽疑,转相束缚唯恐后

⑤起会其当用,自与商人贸易,所省什六七

⑥苏缄知邕州,以书抵起,请止保甲,通互市,起不听,劾缄沮议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1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起任滁州判官时,因为父亲有病回家侍奉,有关部门弹劾他擅离职守,后来得到皇帝的谅解。

B.沈起任监察御史期间,多次上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都得到认可并被写进法令条文,表现出很高的理政才能。

C.沈起奉命出使契丹,为了维护宋朝的.大国尊严而拒理力争,最终使得契丹提高了宋使者的地位。

D.沈起镇守桂州期间,一门心思从事征伐;从其假传旨意以及禁止与交人的边境贸易等方面来看,他有独断专行、一意孤行的性格特点。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10分)

(1)今由父疾而致罪,何以厚风教而劝天下之为人子者?(4分)

(2)田益辟,民相率以归,至立祠以报。 (3分)

(3)会韩绛城绥州不利,起亦罢知江宁府。 (3分)

参考答案:

9.A(委:舍弃,抛弃。)

10.D(都是副词,竟。A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修饰。B①介词,替、给;②介词,因。C①代词,这些、这类;②动词,的。)

11.B

12. B(都受到认可并被写进法令条文说法错误。)

13.(1 0分)

(1)(4分)如果因为父亲生病而获罪,凭什么使风俗教化淳厚而劝勉天下作儿子的呢?(今何以厚劝的翻译各1分。)

(2)(3分)田地开垦增多,百姓一个接一个地回来了,竟至建立祠堂来报答他。(每句1分。)

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 篇11

选文围绕“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展开论述,重点论述了“忠”“仁爱”等传统美德对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试题既考查了考生对议论文知识的掌握情况、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又加深了考生对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的认识。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处理人际关系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结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②中华传统美德最重视“忠”。传统意义上的“忠”,虽然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屈原自投汨罗,张骞出使西域,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先贤的事迹之所以被人们世代传颂,就在于这种“忠”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的发展。孙中山先生曾说:“我们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③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积极作用。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①,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美德。“仁者爱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关心他、爱护他。因此,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近年来,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倡导仁爱,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升其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因此,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美德,既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④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立命提供精神营养。读《陋室铭》可以知道,唐朝诗人刘禹锡,虽身处逆境,但不改高洁的情操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他在仕途失意不能“兼济天下”时,便以“独善其身”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从而获得了“唯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这种精神营养会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⑤总之,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我们只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肖群忠/文,有删改)

[注]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及尊敬其他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及爱护别人的孩子。

1.读完这篇文章,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你的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2分)

2.阅读第②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忠”的时代价值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③段,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现实意

义。(4分)

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 篇12

新春开学伊始, 即使课程尚未结束,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也应及早地着手制定一份合理周全的中考语文复习计划。制定计划, 首先要把考试说明做为制定的依据, 因为考试说明都以考纲为主, 一般考试不会偏离考试说明, 所以, 复习应该围绕考试说明, 不用到处寻觅其他良方。其次还要紧紧围绕教科书, 因为教科书是基础, 离开了这个基础, 再高的大厦也会轰然倒掉。第三还要与语文中考内容一一对应, 分别从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训练等四方面着手, 同时要保证严密、精确、无漏。

二、关于基础知识部分的复习

基础知识是语文中考必考内容。一般来说, 复习时要先以课本为主, 在复习中要紧紧抓住语音、汉字、词语、句子这四个方面, 要能熟练地背诵课本中那些规定的篇目和段落。特别是那些容易记混、容易写错的内容, 一定要强化、强化、再强化, 千万不能在这部分中丢分。

三、关于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复习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部分的内容是最难的。通过对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研究发现, 现代文阅读所选的语段大多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其实, 最常见的语段也不外乎记叙、说明、议论三类。所以, 我们在复习时对学生的训练一定要有针对性, 既要涉及每一类题型, 但又不能面面俱到;既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 又要授于技巧方法。尤其要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以及价值取向。

具体的操作如下:1.精心选取材料。即选取的材料要意蕴深刻, 并且能对学生的情感起到教育的作用, 能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引导的作用。2.精心设计问题。即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能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融会贯通与理解把握的能力, 能培养学生多角度阅读并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3.注重方法指导。即在阅读解答题目时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 能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3)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4) 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重点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

此外还要注意, 不同的文体, 其特点也大不相同, 解答题目时, 一定要有文体意识。我们不要求学生过分地关心问题的答案, 而是要强调学生善于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

四、关于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复习

中考试题中相关文言文考试的范围, 大多是初中阶段精读的篇目。初中共有文言文精读篇目22篇, 复习时不能篇篇俱到, 但一定要抓住重点, 要根据考纲 (考试说明) 的考查范围和要求, 根据自身对篇目内容的熟悉程度对复习的内容有所取舍和侧重。

统观近些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部分的题目, 一般考查的是最为常见的文言虚词、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常考的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的词语;句子常考的则是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内容常考的则与现代文相似。因此, 在复习时, 一是要注意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乃至所选文章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 全部都要找出其要点, 总结出规律。二是要选好篇目, 选取精读篇目中的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 这类文章也常常是文言文中最为典型的、知识覆盖面最广的文章, 这样的复习一般来说, 收到的效果常常是事半功倍的。

另外, 部分省市的文言文阅读试题有时也选自一些课外的语段, 这些语段大多内容较为浅显, 难度不大, 与课内部分极为相似。做题时千万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者知识点联系起来, 注意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外语段所考查的问题, 即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文言文阅读试题主要有两类构成, 其一是翻译类。此类试题解答的思路是:1.粗略了解全文大意, 切实把握文章的意向。2.详知译句上下文含义, 做好逐字对应翻译, 掌握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中关键词。3.注意运用现代词、成语去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5.直译不通, 则用意译。意译时注意根据上下文推导, 不拘泥于原文结构, 敢于联系生活实际, 合情入理大胆推想。其二是启示类。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注意文章思想倾向。2.要抓住作者感情立场。3.要注意联系主要情节与主要人物。4.要注意抓住评论之语句。5.要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五、关于写作部分的训练

要想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文质兼美”“冲顶满分”, 就要在写作之前, 训练学生预留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完整的构思, 为即将提笔进行的写作有一个大致规划。

具体操作如下:1.准确审题, 深远立意。即抓住标题中的关键性词语和提示中的短语, 看其对写作有何限制和深意。并从新颖、深刻、高远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从而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2.筛好材料, 定好结构。即立好意后, 打开心中的“材料库”, 进行筛选取舍, 选出符合中心思想的材料, 确定主次和详略。同时还要确定对表现材料的效果最好的结构 (要从曲折或引人入胜的角度考虑) 。3.充实细节, 展现文采。即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具体表现的材料中, 应重点充实描绘那些最能打动人的细节, 并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重点段落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以增添文采。4.巧设亮点, 冲刺高分。即在文章的开头, 采用艺术的手法进行创新, 或高屋建瓴, 或开门见山, 或设置悬念, 或联想回忆, 或突出矛盾, 或渲染气氛, 或烘托背景, 或巧用引用。在文章的结尾, 或前后照应, 或画龙点睛, 或借物咏志, 或咏物抒情, 或回肠荡气, 或余味无穷。5.用鲜活题材, 展时代气息。即在复习时还要求学生经常浏览报刊杂志, 搜集新鲜的写作素材, 使考场作文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 篇13

2018东城期末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自伯升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异独叩头宽譬哀情。光武止之曰:“卿勿妄言。”异复因间进说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戴。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光武纳之。至邯郸,遣异..乘传抚循属县,录囚徒,存鳏寡,亡命自诣者除其罪,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时,赤眉、延岑**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禹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异与赤眉遇于华阴,相拒六十余日,战数十合,降其将刘始、王宣等五千余人。

夏,遣诸将上陇,为隗嚣所败,乃诏异军栒邑。未及至,隗嚣乘胜使其将王元、行巡将二万余人下陇,因分遣巡取栒邑。异即驰兵,欲先据之。诸将皆曰:“虏兵盛而新乘胜,不可与争,宜止军便地,徐思方.略。”异曰:“虏兵临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若得栒邑,三辅动摇,是吾忧也。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潜往闭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驰赴之。异乘其不意,卒击.鼓建旗而出。巡军惊乱奔走,追击数十里,大破之。于是北地诸豪长,悉畔隗嚣降。异上书言状,不敢自.伐。(取材于《后汉书•冯异传》)

注释:【1】伯升:汉光武帝刘秀的兄长,骁勇善战,更始帝刘玄忌惮其才干,将其杀害。

【1】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异复因间进说曰间:暗中 B.布惠泽布:陈述 ..C.每所止舍舍:宿营 D.悉畔隗嚣降畔:通“叛”,背叛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易为充饱何以汝为见 B.重以赤眉、延岑之酷申之以孝悌之义 ....C.虏兵盛而新乘胜倚歌而和之 D.卒击鼓建旗而出卒惶急不知所为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 天下百姓同受王莽之苦,思念汉室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B.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 你考虑整顿队伍,不要给郡县百姓带来痛苦 C.因分遣巡取栒邑 乘机分派行巡攻取栒邑

D.虏兵临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 敌兵压境,习惯于争夺小利,我们就乘势深入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②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光武帝虽然因兄长之死伤心,但是不敢在人前显露,冯异进言宽解,也被他阻止了。B.无论是行军还是驻扎,冯异率领的军队都在适当的地点立有标志,表现得十分规矩。C.赤眉、延岑**,大司徒邓禹不能平定,所以光武帝就起用了冯异前来平定**。D.在与隗嚣的军队作战时,冯异虚心听取了大家的建议,避开敌军锋芒,抢先攻下栒邑。14.唐太宗李世民对冯异有过这样的评价:“前史称其高致,昔贤以为美谈。”请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说明唐太宗做出这样评价的依据。(5分)答案: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9.B 10.D 11.D 12.(6分)①暗中逐个记录二千石长吏同一条心的和不肯亲附他的人的名单送给光武。

②这次征伐,不一定要占地杀人,关键在平定安抚百姓。13.D 14.(5分)

要点一:冯异有远见,表现忠诚。要点二:冯异为人谦逊,礼让其他将军,从不自我夸耀。要点三:冯异在广大将士中有很高的威望。要点四:冯异作战勇敢,常为先驱。要点五:冯异善用谋略,有主见。

文言文参考译文:

冯异字公孙,颍川郡父城县人。自从光武兄伯升被杀害之后,光武不敢在表面上显露出自己内心的悲伤,每次自己独处的时候,他就不吃酒肉,在枕席之上也有哭泣的痕迹。冯异单独来叩头宽解他的悲痛心情。光武制止他说:“你不要瞎说!”冯异又趁机私下向光武进说道:“天下百姓同受王莽之苦,思念汉室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而现在刘玄的将领们恣肆横行,暴虐无道,到处掳掠,百姓失望,无所依从和拥戴。现在您专任一方的军事政务,该广施恩德。正因为有夏桀、商纣的昏乱,才能有商汤、周武的功业;正如人们经过长期的饥渴之后,得到饮食,就更容易满足。应该尽快分别派遣官员属吏,前往各个郡县,审理冤案,广布恩惠。”光武采纳了他的建议。到达邯郸,派遣冯异乘坐驿车巡行抚慰所属各县,审查囚犯罪状,问候鳏寡,逃亡的人来自首的免罪,暗中逐个记录二千石长吏同一条心的和不肯亲附他的人的名单送给光武。冯异为人谦让不自夸,出行和众将相遇,就领自己的车让路。无论是行是止都立有标志,军中都称他有规矩。每次宿营,众将领一起坐下来评功劳,冯异常常一个人躲在树下,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攻破邯郸后,于是改编部队,分属各位将领,将领每人都有部属。士兵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因此赞赏他。

这时,赤眉、延岑扰乱三辅,郡县豪门大姓各自拥有自家的军队,大司徒邓禹不能平定,于是派遣冯异替换邓禹讨伐他们。光武送他到河南,赐给他马车和宝玉装饰的七尺剑。告诉冯异说:“三辅地区饱受王莽、更始政权的折磨,继而又遭受赤眉、延岑军马的暴虐,黎民百姓饱受摧残,没有可以依靠与倾诉的对象。这次征伐,不一定要占地杀人,关键在平定安抚百姓罢了。各位将领不是不善战,但喜抢掠百姓财物。你本来就善于统御士兵,你考虑整顿队伍,不要给郡县百姓带来痛苦。”冯异叩头受命,领兵西进,所到各处建立威信。冯异和赤眉相遇于华阴,相持六十多天,交战几十次,使赤眉将领刘始、王宣等五千多人投降。

夏天,光武派遣众将前往陇地,被隗嚣打败,光武于是下诏让冯异到栒邑驻扎。冯异还没来得及到达,隗嚣乘胜派他的部将王元、行巡率领二万多人下陇地,乘机分派行巡攻取栒邑。冯异立即急行军,想抢先占据栒邑。将领们都说:“敌兵士气旺盛并且是乘胜而来,不能和他们争锋。应当屯兵于有利地形,慢慢想计策。”冯异说:“敌兵压境,习惯于争夺小利,就想乘势深入。如果他们夺得了栒邑,就会使三辅动摇,这是我担心的。兵法说‘进攻不足,固守有余’。现在先占据城邑,以逸待劳,不是和他争锋。”于是率兵悄悄进城关闭城门,偃旗息鼓,行巡不知情,直奔栒邑。冯异乘他不备,突然敲着鼓打出旗出战。行巡部队惊乱奔逃,冯异追击几十里,打败行巡。这时北地豪强头领,都背叛隗嚣来投降。冯异上书汇报情况,不敢自夸。2018西城期末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换心记 徐芳

万历中,徽州进士某太翁,性卞急,家故饶赀,而不谐于族。其足两腓瘦削无肉,或笑之曰:“此相当乞。”翁心恨之。生一子,即进士公,教之读书,咿唔十数载,寻常书卷,都不能辨句读。或益嘲笑之曰:“是儿富贵,行当逼人。”翁闻益恚。有远族侄某,负文名,翁厚币延致,使师之。曰:“此子可教则教,必不可,当质语予,无为久羁。”.侄受命,训牖百方,而懵如故。岁暮辞去,曰:“某力竭矣。且叔产固丰,而弟即鲁,不失田舍翁,奈何以此相强?”翁曰:“然!”退而嗔语妇曰:“生不肖子,乃翁真乞矣!”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靠壁间,.若有所待。盖公恨进士辱己,意且扑杀之,而以产施僧寺,作终老计。母知翁方怒,未可返。呼进士窃语,.使他避。

进士甫新娶,是夜合户筹议:欲留,恐祸不测;欲去,无所之。则夫妇相持大哭,不觉夜半。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次日,翁延侄饮为别。翁先返,进士前送至数里,最后牵衣流涕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师何忍某之归而就死?”师矍然曰:“安得此达者言?”进士曰:“此自某意。且某此时,颇觉胸次开朗,愿更从.师卒业。”因述夜来梦。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翁闻剥啄声,掣梃门俟。已闻师返,则延入。师具以途中所闻告。翁以为谬,试之良然,乃大喜。自.是敏颖大著,不数岁,补邑诸生。又数岁,联捷成进士。报至之日,翁坐胡床,大笑曰:“乃公自是免于. 乞矣!”因张口哑哑而逝。.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进士之奇颖,进士之奇愚逼而出也。①所谓德慧,存乎疢疾者也。或曰:“今天下之心,可换者多矣,若能一一捽其胸剖之,易其残者而使仁,易其污者而使廉,易其奸回邪佞者而使忠厚正直,则天下垂拱而治矣。”愚山子曰:“若是,神之斧日不暇给矣!且今天下之心皆是矣,又安所得仁者、廉者、忠者、直者而纳之,而因易之哉?” .张山来曰:有形之心不能换,无形之心未尝不可换。人果肯换其无形者,安知不又有神焉并其有形者而换之耶?则谓进士公为自换其心也可。(取材于清·张潮的《虞初新志》)

【注释】①疢:chèn,热病,亦泛指病。②张山来:张潮,清代著名文学家。②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负文名,翁厚币延致 延:邀请 B.师何忍某之归而就死 就:马上 ..C.自是敏颖大著 著:显著 D.愿更从师卒业 卒:完成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翁真乞矣 试之良然,乃大喜 B.意且扑杀之 且今天下之心皆是矣 ....C.欲去,无所之 又别取一心纳之 D.因述夜来梦 因张口哑哑而逝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儿富贵,行当逼人 这个孩子富贵,将要超过他人

B.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太翁)催促备办酒食为老师饯别,而私下寻找大棒 C.母知翁方怒,未可返 夫人知道太翁正在生气,不愿意回家

D.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 真心诚意激发的力量(能感动上天),人在困境会有神灵回应他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①师矍然曰:“安得此达者言?”

②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翁因为自己年幼的儿子读书难见成效,便被人嘲笑为乞丐。B.望子成才的太翁厚礼邀请同族一位饱学之士来教进士公读书。C.太翁痛恨进士公不成器,有辱自己,竟意欲用大棒打死儿子。D.重压之下,进士公梦到神人为自己“换心”,从此突然开悟。

14.有人设想通过“换心”而使“天下垂拱而治”,愚山子与张山来对这一设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分别有怎样的理由?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述。(5分)

答案:(23分)

9.(3分)B 10.(3分)D 11.(3分)C 12.(6分)【答案示例】

①老师惊讶地看着他说:“(你今天)怎么能说出这种明白人的话?”

②老师将所教之书考问(进士公),(他)立即能够记忆背诵,于是(老师)极为震惊,赶紧和(他)一同返回。

【评分标准】 ①3分。“矍然”“安得”“达”各1分,有其它错误酌情扣分。②3分。“叩”“辄”“亟”

各1分,有其它错误酌情扣分。13.(3分)A 14.(5分)【答案示例】

愚山子悲观地认为不可行。原因在于该换心的人太多“换”不过来;而且由于社会黑暗,人们整体素质不高,“好心源”短缺。张潮则乐观地认为可行。因为心可以分为有形之心与无形之心,如果人们有自我提升的意愿(即想换“无形之心”),那么就可能有机会取得进步(即能换“有形之心”)。【评分标准】 愚山子的观点1分,理由2分。张潮的观点1分,理由1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万历年间,徽州进士某某的父亲,性子急躁,家中本来财货富足,但与族人不和。他的两个腿肚瘦削无肉,有人嘲笑他说:“这种相貌日后肯定当乞丐。”太翁心中恨他。生了个儿子,就是进士公,教他读书,读了十几年,平常的书卷,都不会分辨句读(断句)。有人更加嘲笑他说:“这孩子富贵,将要超过他人。”太翁听到更加生气。

有个本族远房侄子某某,享有文名,太翁用厚礼请来,让他教导儿子。说:“这孩子能教就教,实在不能教,应当如实告诉我,不要为他久留。”侄子领命,千方百计训示诱导,但孩子懵懂一如从前。岁末告辞离去,说:“我的力量用尽了。况且叔叔家产本来丰厚,因而弟弟即使愚鲁,仍不失做一个(富有的)庄稼汉,为什么拿读书来勉强他?”太翁说道:“是这样!”太翁回到内室生气地告诉夫人说:“(你)生了个不肖的儿子!你老公真的要当乞丐了。”(太翁)催促备办酒食为老师饯别,而私下寻找大棒,靠在墙角,像有所等待。大概太翁恨进士公使自己蒙羞,打算将要打死他,然后将家产施舍寺庙,作为终老的打算。夫人知道太翁正在生气,无法劝他回头。喊进士公进来偷偷告诉他,让他躲避到别处。

进士公才新婚娶妻,当夜关上房门(与妻子)筹划商议:想要留下,恐怕遭遇不测;想要离去,无处可去。于是夫妇二人相拥大哭,不觉到了半夜。困倦至极而打瞌睡,看见穿金甲的神仙握着大斧,推门而入,揪住进士公胸脯,劈开它,挖出他的心,又另取一心放入胸膛,(进士公)大惊而醒。第二天,太翁延请侄儿饮酒饯别。太翁先返回,进士往前送行一直送到数里之外,最后牵着老师的衣襟流泪说:“同情之心,人人都有。老师怎么忍心我回去受死?”老师惊讶地看着他说:“(你今天)怎么能说出这种明白人的话?”进士说:“这话出自我的本意。而且我此时,特别觉得胸中开朗(神智清醒),希望重新跟随老师完成学业。”于是讲了夜来的梦境。老师将所教之书考问(进士),(他)立即能够记忆背诵,于是(老师)极为震惊,赶紧和(他)一同返回。

太翁听到敲门的声音,拽过大棒在门后等待。后来听到老师返回,就(开门)请进。老师将途中所听 到的全都告诉太翁。太翁认为荒唐,一试进士果然这样,于是非常高兴。从此,(进士)机敏聪颖非常显著,不几年,就中了秀才。又过了几年,接连考中成了进士。喜报到来之日,太翁坐在折叠椅上,大笑说:“你爹从此免于当乞丐了!”于是张嘴大笑而死。从古到今还未听说有换心的事,有的话,从此人开始。真心诚意所激发的力量(可以感动天地),人在困境就会有神灵回应他。进士出奇的聪颖,是进士出奇的愚钝逼出来的。所谓的道德智慧,倚存于忧患之中。有人说:“现在天下的心,可换的多了,如果能一一揪他们的胸膛剖开它,换掉他们残忍的心而使他们仁恕,换掉他们污浊的心而使他们清廉,换掉他们奸恶邪僻的心而使他们忠厚正直,那么天下可以轻而易举治理好了。”愚山子说:“像这样,神仙的斧头每天就没有空闲了!况且现在天下人的心都是这样,又哪里能够得到仁恕的、清廉的、忠诚的、正直的心放进胸膛,从而更换它呢?”

张山来说:有形的心不能换,无形的心未必不能换。人们果真肯换自己无形的心,怎么知道不会又有神仙一并将他有形的心换掉呢?那么说是进士公自己换掉自己的心也是可以的。2018海淀期末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听雨堂记

乙未,中郎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元祜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责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

(选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

【注释】①即袁宏道,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②苏辙在《<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中写道:“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③肮脏:亦作“抗脏”,高亢刚直。

③①

②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非治朝也 治朝:治理朝政 B.子由之狷介寡合 狷介:洁身自好 .... C.庶几得遂于晚岁 庶几:或许,大概 D.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 不啻:无异于,不亚于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 或可以免于功名 B.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 而乃违性乖质 .... C.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乃欲学陶 D.其乐尚减于吾辈 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 为自己的闲居之所题写匾额“听雨” B.足以招尤而取忌 足以招致怨恨和妒忌

C.陶潜之可仕而不物 陶渊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却不受外物牵绊 D.是贼去而弯弓也 这就像在盗贼离开后把弓折断啊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

13.阅读第一段和注释②,用自己的话回答“子瞻怀子由之意”的“意”所包含的内容。(4分)

14.文章结尾说袁氏三兄弟的“听雨之乐”不待老年就可实现。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5分)

答案:(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9.(3分)A 10.(3分)B 11.(3分)D 12.(6分)参考译文:现在来吴县担任县令,政令简明、政治清平,全然不见他处理政务的繁忙,但是他心中常常好像并不快乐。

【评分标准】“令吴中”“令简政清”“了”“繁”“其中”和“不自得”,翻译正确,各1分。13.(4分)参考答案:苏轼与苏辙从小“未尝一日相舍”的兄弟情深(1分);长大及游宦四方后,希望团聚、重享“夜雨听萧瑟”(1分)的闲居之乐(1分);宦途多年,兄弟没能相聚的遗憾(1分)。14.(5分)参考答案:袁氏兄弟间的情感不亚于苏氏兄弟;袁氏三兄弟的天伦之乐胜过二苏;作者(袁中道)没有仕途之累;两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对苏轼兄弟的覆辙有所鉴戒。

【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文言文参考译文: 乙未年(万历二十二年),中郎做吴县县令,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隐居,分散在四方(不能相见),就取苏轼思念苏辙之意,为自己的休息闲坐之所题写匾额“听雨”。这一年的十月,我去吴县探望他,见到听雨堂后(不由)感叹道:“我看苏轼为官四十多年,在颠沛流离之时,家室妻子全然不顾念,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对儿时两人风雨对床的人生乐趣的感念,没有一天没有的,可是最终他也没能和苏辙相聚。

唉!宋朝自宋仁宗以后,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时代。苏轼高亢耿直,无所保留地进谏忠言,苏辙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他俩都有隐居山林的风骨气度,(本质上)不是迎合世俗谋取功名之人。古代的君子,有一个人了解他,就可以隐居了。何况苏轼、苏辙两人互为知己?两个互为知己的兄弟,一起隐居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论道,在瑞草桥、何村中著书,恐怕也不会太寂寞吧。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在功名仕途上努力,最终被世人嫉妒,几乎处于死地。那黄州之行也就罢了,元祐初年得以回到阳羡,在那时,富贵功名的滋味已经尝过了;世路坎坷的苦楚,也经历过了;自己的为人,足以招致怨恨和忌妒,也大约可见了,可谓历经磨练而富有经验了。或者招苏辙到常州,或者搬家到许昌,或者兄弟二人一起回到故乡,让不能在中年实现的乐趣,在晚年实现,也不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八年之间,荣华富贵得到了多少呢?结果是被贬谪惠州、儋州,飘零寂寞,最终不能与苏辙相见。这是我不理解子瞻的地方。人贵在自我了解。陶潜可以做到出仕却不为外物所役(而辞官),是因为他性情刚毅啊。子瞻被贬到海南以后才想学陶渊明,他不在年轻的时候学,却在老年的时候学,这和贼逃走了以后才想要弯弓射箭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兄弟三人,相亲相爱的程度不亚于子瞻和子由。子瞻没有哥哥,子由没有弟弟,他们的快乐要比我们兄弟三人少。然而我福薄,或许可以免于功名。只是我看两个哥哥修道的根基深,俗世的缘分浅,终究不是功名之人。而且中郎心胸宽广而外显激切,心态平和而行迹孤傲,尤其适宜隐居。现在在吴县担任县令,政令清简,全然不见繁忙,但是他的心中常常好像不快乐。莫非从子瞻的覆辙中有所鉴戒,子瞻想在年老的时候学陶渊明,而中郎想要在年轻的时候学陶渊明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兄弟对床听雨的快乐,不用等到老年就可以实现了,请让我回去等待这一天。2018丰台期末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公默先生传 宋 王向

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三.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

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

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①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生之行己,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

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取材于《宋史》有删节)

注: 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立节循名 循:按照,依附 B.先生幸听意 幸:幸而 C.良以口祸也 良:的确 D.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 宜:因此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徒从者百人 卒取其下者矣 B.来,吾语尔 尔试言其次者 ....C.冀用于世 何疾于不容 D.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又以公议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生舍颖为居庐 先生在颖建筑房子居住

B.主人明恕,故未见疑 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

C.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 今天平定了不高兴的心情,先生就知道原因了吧 D.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 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 ②智者利身,远害全德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意。B.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贵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C.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面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D.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 14.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5分)③

②15.《论语》中有孔子关于“友”的言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以孔子的标准,你认为任意是公议先生的益友还是损友?为什么?(5分)

答案: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9.D(应该)(3分)10.B(A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代词,那,那个。

B“尔”均是代词,你。C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对,对于。D第个“以”连词,表目的,而;第二个“以”,介词,用。)(3分)11.C(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成为这样的原因吗)(3分)12.①弟子们跟随先生已经很久了,也都对出行感到了厌倦。(共2分。“厌”“行役”共1分;表达连贯顺畅,1分。)②聪明的人要利于自身,远离祸害,保全德性。共2分。“远”“全”共1分;表达连贯顺畅,1分。)13.C(“乐取人怨”“获得弟子们赞誉”不正确。)(3分)14.①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

②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⑧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共5分。要点一,2分;要点二,2分;要点三,1分。)15.答案示例一:孔子认为益友是与正直之人、诚实之人、见闻广博之人为友,损友是与谄媚奉承的人、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夸夸其谈的人为友。就公议先生而言,任意直言不讳,点明公议先生的处境,并提出明确建议,帮助公议先生消解烦恼。所以任意是他的益友。

答案示例二:孔子认为益友是与正直之人、诚实之人、见闻广博之人为友,损友是与谄媚奉承的人、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夸夸其谈的人为友。任意不再奔波劳苦,于是劝告公议先生改变自己,一番夸夸其谈使得一个正直刚毅的人变得沉默。所以,就公议先生而言,任意是他的损友。

(共5分。概括孔子言论内涵,2分:观点明确,1分;结合文本谈理由2分。)

2018石景山期末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

【1】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

【3】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怠,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取材于《韩非子》)

注释:【1】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2】臣:韩非自称。【3】仇:校对,以„„核对。

【2】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王之氓社稷也 氓:通“泯”,灭,死。B.则臣离上而下比周 比:接近,勾结 ..C.家务相益 务:任务,事务 D.而信下为之也 信:放任,听凭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而齐以亡 以毁为罚也 B.此亡之本也 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C.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 则上尊而不侵 D.比周以相为也 大臣务相尊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 B.今若以誉进能 现在如果按名声选用人才

C.故忠臣危死于非罪 因此忠臣遭遇危难而死,这不是罪过

D.巧匠目意中绳 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测度(木材)也合乎绳墨的标准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②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度”意指国家治理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于结党营私的风气。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14.文中韩非子围绕“以法治国”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你认为他的治国理念有哪些可取与不可取之处?请分别列出并简述理由。(6分)答案: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9.C 10.A 11.C 12.【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①如今这些国家都衰败了,是因为群臣官吏都去干那些使国家动荡而不是使国家安定的事情。(4分)②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善行不漏掉平民。(2分)13.B 14.【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可取之处及理由:①国家治理应以法律为准绳,选拔和评价官员均应有明确标准。这样能够使官员专注于本职工作,提高行政体系的效率。②执行法律要客观公正。这样能够制止恶行,保证社会稳定。(答出1点得2分,共4分)不可取之处及理由:着眼于维护统治者权威,过于强调严刑峻法。因为法制不仅应该维护公平正义,也需要保障人权和自由。(2分)【文言文阅读《有度》译文】

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强大,也不可能永远衰弱。君主依法办事,国家就强大;君主不依法办事,国家就衰弱。楚庄王曾并吞二十六个国家,开拓三千里疆域;楚庄王抛下国家死亡之后,楚国便随之衰弱。齐桓公吞并了三十个国家,开辟了三千里疆土;齐桓公死后,齐国因此衰弱。燕襄王以黄河作为国界,以蓟城为国都,攻破了齐国,消灭了中山国,得到燕国支持的国家威望就重,没有燕国支持的国家威望就轻;燕襄王死后,燕国也因此衰弱。魏安釐王攻打燕国救援赵国,夺回了河东魏国的故地;攻占了韩国的管地,又在淇水下游取胜;魏国的军队遍布天下,威风传遍中原文明的国家;魏安釐王死后,魏国随之衰弱。所以有了楚庄王、齐桓公,楚、齐就可以称霸;有了燕襄王、魏安釐王,燕、魏就可以强盛。如今这些国家都衰败了,是因为群臣官吏都去干那些使国家动荡而不是使国家安定的事情。这些国家本已经混乱衰弱了,他们的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这好比背着干柴去救火,国家会更加混乱和衰弱。

现在这个时代,一个国家能够除掉奸邪谋私之行而遵循国家法令的,老百姓就能安宁并且国家就能安定;能杜绝图谋私利的行为而实行国家法令的,军队就会强大而敌人相对弱小。所以明察得失又有法度的规定,用来驾驭群臣,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欺诈;明察得失而又以法度作为标准以了解远方的事情,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天下轻重颠倒的事所欺骗。现在如果按声誉选用人才,那么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紧密勾结;如果根据朋党的关系来推荐官员,那么老百姓就会致力于结党勾结而不求依法办事。以虚假的名声为依据奖赏,以诽谤的流言作为依据施行处罚,那么喜欢奖赏而厌恶处罚的人,就会丢掉国家法定的职责,玩弄个人手段,互相包庇利用。因此忠臣无罪却遭遇危难而死,奸邪之臣没有功劳却坐享安乐利益。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如果像这样,群臣就会废弃法度而设法捞取个人权势,不把国家的法令当回事了。屡次进出奸臣的家门,一次也不到君主的朝廷去;天天想着自己的好处,一点也不考虑君主国家的利益。君主的下属官吏虽然很多,但都不是朝廷所需用来尊崇君主的;各种官员虽然一应俱全,但却不是君主所需用来承担国家大事的。所以下臣我说:衰亡的国家朝廷中没有人。朝廷里没有人,不是朝廷中的臣子少了;私家致力于互谋私利,不致力于富强国家;大臣们致力于相互推崇,不致力于尊崇君主;小臣们拿国家的俸禄去培养私交,不把官员职责当回事。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君主在上面不依法决断政事,而听凭下面的大臣胡作非为。所以圣明的君主用法制来选拔人才,不凭自己的意愿来用 人;按法制来考核臣下的功绩,而不靠自己的主观来推测。有才能的人不被埋没,坏人坏事无从掩饰,徒有虚名的人不能进用,遭受诽谤的人不被免职,那么君主就能明辨臣下的功过是非而国家就容易治理,所以君主依法办事就可以了。

所以说: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测度木材也合乎绳墨的标准,但首先一定要用规和矩作为标准;智慧极高的人虽很快就把事情做得合乎要求,但必须用先王的法制作依据。所以用法令来治国,就是用法令作为标准衡量事物罢了。法令不偏袒权贵,绳墨不迁就曲木。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争辩。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善行不漏掉平民。所以矫正上面的过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混乱而判断谬误,统一人们的行为使其合乎规范,没有比法令更好的了。整治官吏而威慑民众,遏止过于懈怠的行为,制止诈伪的发生,没有比刑罚更顶用的了。刑罚严厉,臣下就不敢凭地位高轻视地位低的人;法令严明,君主就能受到尊崇而不受侵犯。君主得到尊崇而不被侵犯,那么君主就会强势而掌握治国的要领,所以先王把法令看得很重并将它传下来。君主如果放弃法制而用私意办事,那君臣就没有区别了。2018门头沟期末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黄州快哉亭记① 【宋】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注:①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张梦得、苏轼都被贬至黄州。张梦得在寓所西南筑亭,苏轼命名为“快哉亭”,苏辙作《黄州快哉亭记》。②窃会(kuài)计之余功: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余功,公事之余。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若:比较 B.东西一舍

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C.人有遇不遇之变

遇:指机遇好,被重用

D.将何往而非病

病:忧愁,怨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14 B.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

若属皆且为所虏 C.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0.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描写“江流之胜”落笔,再点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来,因亭景而生意,借亭名而出论,围绕“快哉”二字着墨。

B.全文以“快哉”起,以“快哉”结,借题发挥,赞赏谪居生活中的张梦得“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亦有自慰之意。

C.作者凭吊赤壁古迹,联想到此处发生的楚王宋玉论风、曹操孙权争雄的故事,点明“快哉”二字出处,又增添了怀古的内涵。

D.文章气势奔放,笔力雄壮;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11.被贬黄州后,张梦得在寓所西南筑亭,苏轼命名为“快哉亭”。《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宝玉、元春等人也曾为大观园中的主要景观命名。下列各项中景观与命名对应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中„„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沁芳亭)

B.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怡红院)

C.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稻香村)

D.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蘅芜苑)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2分)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4分)

13.本文作者苏辙在文末提出了“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见解,表明了自己对快乐的认识,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而《论语·述而》中,孔子也曾表明了自己的快乐所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请简要分析二者快乐内涵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8.A “若”应解释为“像,如同”。

9.C “乃”都解释为“竟然,却”。(A: “以”皆为连词,分别解释为“来”和“因 为”;B:“所”分别为“所+动词”字结构、表被动; D:“焉”分别为语气词“呢”和兼词“于此”。)10.C “楚王宋玉说风”的事,发生在楚国宫苑兰台,不在赤壁。11.B 应为“潇湘馆”。

12.(1)那些遗留下来的风尚和古迹,也足够以让世俗之人称快。(得分点:流风遗迹,遗留下来的风尚和古迹;称快,使„„称快。)

(2)这些都会成为诗人游子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得分点:所以,表原因;胜,承受,忍受;乌,哪里。)

13.相同: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与宁静。(2分)不同: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强调的是不以个人得失为怀,身处逆境却旷达坦然、随遇而安的思想感情;(2分)《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不贪图物质享受,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2分)文言文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愉快呢?)

上一篇:象征作文600字下一篇:建筑企业工会的挑战及应对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