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通用8篇)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 篇1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振翼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罢了。
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拿小草作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负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到郊野去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顿饭,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远处去的人,头天晚上就捣米储积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干粮。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开头和结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有秋。这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春,以五百年当作秋;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春,以八千年当作秋;这是寿命长的。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汤问棘是这样的。不生草木的极荒远之北,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知道它的长度的人。它的名称叫鲲。那里有只鸟,它的名称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挂在天边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斥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之类一样。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些人。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轻巧,十五天后才返回。他对于招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声名。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 篇2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教学
2002年之前高考文言文翻译一直是设置四选一的选择题,考查考生对句子在文中意思的理解。因此,考生的得分率比较高。但是自2002年以来,文言文翻译的题型发生了变化,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翻译。之后一直沿袭下来,分值竟达到10分。这种题型不仅考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能力,而且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既要学生会读,又要学生会写。这种变化明显地提高了要求,加大了难度,基于此,我们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
一、把握关键词的教学
浏览这些年的高考卷,不难发现文言文翻译题总是设置几个采分点,这几个采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即重要实词、虚词等。所谓关键的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其中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只要这几个关键词解释准确,整个句子的翻译就迎刃而解了。如: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要求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翻译为现代汉语。而该年的参考答案中规定:“以一人”的“以”、“毁”、“去”三处,译对一处得1分。一句翻译总共5分,三个关键字就3分。因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教会学生对关键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并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之能准确捕捉、理解这些词。这些关键字主要有四类:
1. 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大纲规定的那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是历年高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例如:
(2004年全国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隐处穷泽,身子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第(1)句中“比”、“籴”,第(2)句中“穷”、“就”四个实词就是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只有平时让他们掌握了,他们才有可能准确翻译出来。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如: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年全国卷)
句中的“而”是连词,与后面的“则”搭配构成假设关系的复句,所以,在翻译时就要用“如果……就会”这个表示假设复句关系的关联词来体现,否则就要失分。
对于这些关键词,翻译时首先一定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句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其次要准确地运用“组词法与替换法”完成文言向现代汉语的转录。
2. 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语。
文言和白话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表现在词义上,是那些跟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词汇。如那些表现自然现象,时令、数目、常用工具等的词,它们的古义一直沿用至今,这些词对阅读和翻译不会有妨碍。另外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虽常用,但随着那些旧概念、旧事物的消失而消失,白话已不再使用,如“薨”(称诸侯死)、“贲”温(木制的战车)等。这部分词,我们虽然较生疏,但通过查字典就可明了,不会造成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在阅读和翻译文言文中遇到的一个主要障碍是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读音也相同或相近,可是含义和用法发生了较大变化的词,包括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等词语。我们只有弄清楚了这一类词古义和今义的差别,才能比较正确地阅读和翻译文言文。如,《出师表》中的“卑鄙”是两个单音词,“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又如“然谋臣与爪牙之上,不可不养而择也”(《国语·勾践》)中的“爪牙”是“英勇善战的将士”,褒义词;现在则比喻坏人的党羽、帮凶,变成了贬义词。
3. 活用词语。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等,翻译时务必要突出它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判断词类活用的方法,否则,学生在考试中无处下手。如:
(2003年全国卷)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此题能否得分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从”是动词,“面”是名词,而“面”和“从”又不构成主谓关系,所以可以判定他们之间是一种修饰关系,所以就应该翻译为“当廷”、“当面”。
4.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古代汉语复音词的一种。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是这样解释的: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判断偏义复词的意义究竟偏在哪个语素上,没有一定的规律,只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判断。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把课本当中的偏义复词归纳总结出来,强化学生这类词语的意识。例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等等。
二、强化学生特殊句式意识
特殊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命题设计的重点之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等。这些句式几乎都有句式标志,在翻译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抓住句式标志作出准确的判断,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适当调整。如:
(1) 吾为物所苦(2006浙江卷)
(2)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1) 当中“为……所”就是解开该句翻译的钥匙,它是一种标准的被动结构句式,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把被动含义翻译出来。 (2) 中的“之”是宾语前置标志,该句应译为“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
三、注意加强修辞教学
古人十分重视借助修辞表达意思,有些词语因修辞而使意义有所变化,所以当古文中出现一些修辞格,如比喻、借代、委婉、排比、互文等,在翻译时要力争传达出这种技巧,把原文的意义表现出来,把原文人物的神情气态、事情的细节性状反映出来,做到形象生动。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就不能译为“用金子(或金属)修筑的长城”。若保留比喻,可直译为“像钢铁般的城墙”;若不保留比喻,可直译为“坚固的城墙”。又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会猎”绝非是“会合打猎”,而是“要和对方打一仗”。再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不是“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这是一个互文句,译是要把“主”“客”二人的行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翻译时一定要把句子的含义揭示出来。
以上几点是本人在教学当中的心得体会,在教学当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希望它能对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法, 2005, (4) .
让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轻车熟路 篇3
我所谓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學“现代化”策略,是指教师像教“现代文”那样教“文言文”。其操作过程大体如下: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字句,让学生对所学文章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第二步就是教师针对文本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问题链),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点拨,疏通文章大意,既解决学生在字词句上遗留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教师还可以适当拓展原始资料,结合时代背景深入解析文本,通过“知人论世”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思想。第三步就是师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体学、修辞学知识和古代汉语的特点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对于文言字词特殊用法和文言句式的整理,可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再加以明确即可。
第一步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因为学生的主体原本就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养成自学文言文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平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文言书籍,如《论语》、《世说新语》等书,也可以先从古代的半文言小说读起(例如《三国演义》),逐步过渡到阅读文言文。
第二步由师生共同完成,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掌握充足的资料、厘清教学重点和难点、领会作者创作意图和文章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切入课堂教学的问题或问题链,并合理安排课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解决问题,力争做到“一课一得,课课相连”。所谓“一课一得”是指每一个课时都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教学目标或教学重点;“课课相连”是指要处理好课时与课时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例如我在讲解《屈原列传》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寻找的切入口是本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在简单地介绍了贾谊的生平事迹后,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把屈原和贾谊合为一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除了两人在政治上都不得志之外,两人在文学上都有着突出的贡献,而且贾谊还曾经写过一篇《吊屈原赋》。从而引发学生先思考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的屈原的主要文学成就体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很快找到《离骚》、《怀沙》两处。《怀沙》比较简单,在明确了《怀沙》的含义为“怀石”,是屈原自沉之前的遗作之后。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文章的第三段,让学生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屈原创作《离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两条:忧愁忧思、怨),司马迁分别从哪几个角度评析了《离骚》的文学成就(四条:风格、内容、语言和情志)。在解决了屈原的文学成就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在结合全文,思考造成屈原人生悲剧的原因有哪些?大体可以从三个角度回答,一则两代楚王的昏庸无能,尤其以楚怀王的三次被骗为主,第一次受骗于上官大夫而疏屈平,第二次受骗于张仪而毁合纵,第三次受骗于秦王而客死异乡。司马迁针对于此有两段的议论,可以让学生思考司马迁是如何批评楚怀王的(三个角度:不悟、不分、不明)?一则楚国奸佞当朝,小人得道,嫉贤妒能。以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宠姬郑袖为主。一则屈原博学多才,恒遭人嫉;出身王族,忠君爱国,志向高洁,宁死不屈。解决这个问题,基本上涉及到文章的每一个章节,实际上就是用这个大问题统领全文。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在引领学生疏通文章的过程,不过像这样以问题疏通课文的方式,比单纯地逐句逐段的疏通要有效得多,因为这样可以引发学生不断地思考,由师生共同完成课堂。
第三步实际上前两步的延伸。例如我在教《陈情表》这篇文章的时候,在结合文章内容和时代背景分析完李密辞不应征的原因之后,在根据本文文体的特点(表以陈情),让学生思考“陈情”的“情”在文章中有几重内涵(三重:情况、情感、情理),李密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陈述”的?通过对李密《陈情表》艺术特色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而做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至于文章本身所涉及到的文言常识,在分析以上两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已经随时点拨,在学习完本文之后,再让学生自行整理即可。
高二语文文言文中的异读 篇4
高二语文文言文中的异读
一、通假异读。
当甲词与乙词通假后,即读乙词的音。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就得读“yuè”音;再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就得读“wú”音,而不能读“wáng”音了。
二、破音异读。
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法。例如“沛公欲王关中”中的“王”,不读“wáng”音,而是读“wàng”音,即由原来的名词转化为动词“称王、做王”;再如“此中人语云”中的“语”,不读“yǔ”音,而是读“yù”音,同样也是由原来的名词转化成了动词“告诉”。
三、古音异读。
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用,就有固定性,从而保留了古音。例如《石钟山记》“周景王之无射也”中的“射”,不读“shè”音,应读“yì”音。因为“无射”是周景王铸成的一种钟,称无射钟,它具有固定的特殊内涵。再如《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中的“燕”,不读“yàn”音,应读“yān”音,因为“燕”是古代的地名(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部)。
高二语古文学习捷径
将字词含义系统化
对此,一些同学仅仅落实在“实词的系统化”与“虚词的系统化”,这当然是正确的。然而,我们更应当注意横跨“实、虚”两头的字词系统化的知识基础内容。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比如“然”字:《史记·项羽本纪》中“臣战河南,然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和贾谊《论积贮疏》中“卒然然边境有急”、苏轼《石钟山记》中“石之铿然然有声者”,这三个“然”是虚词,分别是转折连词“然而”和与副词“卒(通‘猝’)”组合作“地”、与形容词“铿”组合作“……的”解;至于屈原《涉江》中的“与前世而皆然然兮”、蒲松龄《促织》中的“成然然之”和曹植《七步诗》中的“萁在釜下然然”,这三个“然”是实词,分别是指示代词“这样”、动词(意动)“认为……对”和先通假后作动词的“燃”解。类似的字词还有“顾、其、之、是”等。
将代言语法规律化
从初中到高中,七个学年十四学期,语代教师所讲授的古代教材有百余篇,基本的基础语法都散在课代里,若能把判断句(三种)、被动句(八种)、状语后置句(四种)、定语后置句(三种)、省略句(11种)、宾语前置句(十种)都整理归纳,这对学课代、做练习、应考试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也举“宾语前置句”来加以说明吧,比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中的“未之有也”是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句;《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大王来何操”是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吾谁与归”是疑问句介宾宾语前置句;贾谊《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判断句强调宾语之宾语前置句;《论语》中的“一言以蔽之”是陈述句介宾宾语前置句;曹操《求贤令》中的“唯才是举”是“唯……是(之;之为)”式宾语前置句;《庄子·秋水》中的“我之谓也”是“之谓”式宾语前置句;《史记·陈涉世家》中的“苟富贵,莫相忘”是副词“相”作称代作用的宾语前置句;韩愈《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复指代词“之”充任提宾的宾语前置句;北朝乐府《木兰辞》中的“问女何所思”是“所+动”式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以上句法实例,我们都知晓,但使之规律化却是更重要的理解与应用。
近代学者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其实际就是译代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一一对应”。也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吧,比如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中有这样一段代字:“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纳币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盲。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言。或或劝纳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负吾初心哉。’卒取盲女,与之偕老。”其中带“·”符号的注释先后应是“自己的、送礼、瞎、提起、有人、娶、违背”。若把它全代译成现代白话,应该这样:“齐人刘庭式还没中举时,心谋迎娶自己的同乡的少女,两家已草成婚约然而还没给女方送礼。到刘庭式中举,自己的未婚少女因患病,两眼都瞎了。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规劝他迎娶那漂亮的女子,刘庭式说:‘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虽然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当初的本心呢。’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总之,在译代时一定要把“词法”与“句法”在代句中严谨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切实做到“确切、流畅、优美”的原则标准。
高二语文诗词复习方法总结
1.限时背诵法
这是强制记忆法之一。要求在规定的某个时间段内完成对某些内容的快速记忆。如果能够配合适当的检查就会强化背诵的效果,例如限时背诵之后的即时检测。在学校里,教师采用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2.抓关键词语背诵
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意义、用法独特和在文中作用显著的词语。
3.尝试回忆背诵法
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这种尝试回忆的方法还可在更广泛的时间、场合中运用。
4.按写作顺序背诵文章
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例如,《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学生可以先将这些语句记熟。然后在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诵思路。
5.整分联背诵法
高二语文重点翻译 篇5
《庖丁解牛》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项羽之死》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陈情表》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5、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6、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7、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8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9、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0、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11、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逍遥游》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5、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6、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平!
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8、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10、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11、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1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归去来兮辞》
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4、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5、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6、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7、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8、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9、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滕王阁序》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伶官传序》
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5.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6.《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7.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祭十二郎文》
1.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2.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3.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4.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5.。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6.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7.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得凭其棺,窆不临得其穴。
8.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9.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3、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
礼乐,以俟君子。”
4、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7、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项脊轩志》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背诵重点 《归去来兮》
1、,奚惆怅而独悲?。实迷途其未远。
2、策扶老以流憩。,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3、,亦崎岖而经丘。,泉涓涓而始流。
4、怀良辰以孤往。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5、鹤汀凫渚,;桂殿兰宫。
6、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
区明。。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陈情表》
7、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8、臣欲奉诏奔驰,则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
9、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祖母无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10、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报养刘之日短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苹中,?,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
麋何食兮庭中,?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荪壁兮紫坛。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聊逍遥兮容与。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人生亦有命,!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吞声踯躅不敢言!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映阶碧草自春色。三顾频烦天下计。,长使英雄泪满襟。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
我欲因之梦吴越。湖月照我影。谢公宿处今尚在。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熊咆龙吟殷岩泉。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洞天石扉。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使我不得开心颜?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乾坤日月
浮。,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春水碧于天。垆边人似月。未老莫还乡。
《阁夜》
,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野哭千家闻战伐。卧龙跃马终黄土。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江娥啼竹素女愁。昆山玉碎凤凰叫。十二门前融冷光。女娲炼石补天处。梦入神山教神妪。,露脚斜飞湿寒兔。
《虞美人》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雕栏玉砌应犹在。问君能有几多愁。
《苏幕遮•燎沉香》
燎沈香。鸟雀呼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梦入芙蓉浦。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檐牙高啄;各抱地势。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未云何龙?复道行空,?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王子皇孙,辞楼下殿。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绿云扰扰,;,弃脂水也;烟斜雾横。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多于九土之城郭;,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楚人一炬,!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非天下也。嗟乎!,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春夜宴从第桂花园序》
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篇6
一、实词[思考是否为5种特殊实词]
作为采分点的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对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进行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二、虚词[思考译或不译]
作为采分点的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
(1)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2)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对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三、句式[思考是否为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换: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状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③主谓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考生翻译句子时,往往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应学会灵活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如何掌握文言实词的方法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高中文言文阅读做题方法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2、然后带着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用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4、翻译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5、多积累有关官职的词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秘诀 篇7
一、关于文言实词应试策略
1. 代入检验法 (把题目中所给的义项代入到句子中)
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 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只能用于已给出义项的题目。
2. 语法分析法 (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用语法知识来判断词义)
一个单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 附加成分是“定、壮、补”。掌握了它们的基本语法位置, 如主语和宾语通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的词组 (如“的字结构”“所字结构”) 充当, 谓语由动词充当, 状语由副词或表时间、地点、状态、趋向的介宾结构 (如“在……时候”“在……地方”“向东”) 充当, 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3. 结构分析法 (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来推定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 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如:“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本句中“忠”、“贤”对称, “用”“以”对称, 根据两组对称的词语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 可以推出“以”的含义与“用”的含义相近或相同。译文为:忠诚不一定被任用, 贤能也不一定被任用。
4. 联想推断法 (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 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 举一反三, 相互比照, 辩其异词,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5. 相邻推断法 (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节词素合成的, 他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 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 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二、关于文言虚词应试策略
1. 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 只要是能从词性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定, 一般就能对文句进行正确的理解。如果一组句子中同一个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 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例如2007年浙江卷第12题的D项, “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中“焉”为助词, 用于形容词词尾, 相当于“然”, 译为“……的样子”。“置杯焉则胶”《逍遥游》中的“焉”为兼词, 译为“于此”。显而易见两者词性不同, 用法也自然不同, 题目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那么该选项一定不是正确答案。
2. 数学代入法
有时候, 考生如能巧妙地借用数学中的一些解题办法, 在语文答题中加以灵活运用,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2007年四川卷第9题B项,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一个句子, 它的意思是“竟然”, 在本组中另一个句子为“辞不许”, 乃归白毋”在“乃”的意思搞不清的情况下, 我们把“竟然”的意思代入到句子中, 看看是否合适。原文中有“辞不许”, 如果译成“竟然”的话, 于情理不通, 因此, 此处译为“于是, 就”的意思最佳。
3. 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常用的方法, 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也同样适用。例2007年广东卷第6题D项中的“不自选择, 但决于狐”, 介词“于”和后面的“狐”构成介宾短语, 整个句子为介宾短语后置;而“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中的“于”则表处所, 二者的语法功能截然不同。
4. 标志识别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 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 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例《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是一个定语后置句, “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关于文言句式应试策略
1. 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 对主语进行判断, 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有标志词判断句和无标志词判断句两种大的类别, 有标志词判断句又可以分为“……者, ……也”系列和“乃、为”系列这两个小分支。
需要注意的是,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 而是指示代词, 作判断句的主语, 在汉以后“是”作判断词才多起来。例如: (1) 是则罪之大者。 (《孟子》) (“是”作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句的主语) (2)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是”作动词, 表肯定判断)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 都不是判断词。
2. 被动句
判断被动句的关键是定位主动者和被动者的关系。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在平时的练习中强化“三步走”训练:一是圈。圈出含有被动关系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注。在草稿纸上注出这些词语或句子的翻译。三是对。在完成句子的翻译后, 再核对一下在草稿纸上注出的翻译是否切合语境。只有在这种严格的“三步走”训练中, 大家才能对被动句练就出一种敏感和一种技能。
3. 宾语前置
(1)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这类句子的关键是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 如:“谁”“何”“奚”“渴”“胡”“焉”等。 (2)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句中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关系否定句, 一般句子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3) 为了强调, 靠助词“之”“是”帮助, 将宾语提前。要准确判断此处的“之”或“是”是否是助词。 (4) 名词作宾语, 为了强调而将它扯到动词前面, 又为了表示动作对象 (宾语) 的唯一性, 排他性, 在提前了的宾语之前加上范围副词“唯 (惟) ”, 构成“唯 (惟) ……是 (之) ……”的固定格式。此处要从句意出发, 观察是否能套用这种固定格式。
4. 成分省略句
句中是否省略了成分, 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 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常见的省略有主语、谓语、宾语省略和介词“于”“以”的省略等, 如:“且曰, 客从外来, (邹忌) 与 (客) 坐谈。”省略了主语和宾语。“蹑足 (于) 行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四、关于词类活用的解题策略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 相应的具有一种新的意义, 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 有的还改变了读音。名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和被动用法, 虽没有改变词性但因用法特殊, 一般也列入活用范畴。
文言文翻译五落实 篇8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考查,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实词的理解,也可以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和含义的掌握情况,还有文言句式等,所以它所提供的语言材料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翻译时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准确找出得分点。从近几年高考的翻译题来看,得分点通常放在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语气语调上。因此,考生在做此类题时,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要结合全篇,字斟句酌。确切地译出词义,正确地体现语法,生动地展现修辞,做到文从句顺,简明规范,还需注意以下五点。
一、结合语境把实词落到实处。
考纲要求“理解常用词在文中的含义”,由于绝大部分实词都具有多义性,因此,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地翻译出实词的意义。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的翻译。
例:(1)(07年江苏卷)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尤其要注意“设备”的古今异义,译为“设置防备”,不能和现代汉语的用法混为一谈。“精锐”是借代的用法,应译为“精锐部队”。“蔽”是“遍布”的意思。全句译为: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2)(07年浙江卷)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该句中“闻”,使动用法,“让……知道”。全句译为: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3)(06年四川卷)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该句中“富”、“贫”均为使动用法。只有明确了这两个词才能准确翻译该句。全句译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准确翻译。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考纲虽无明确要求,但在理解及翻译文言文时,却是解题的一个拐杖、一把钥匙,复习时务必认真对待。特别是对动词的一些特殊用法,如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等,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去理解、翻译。
(4)(04年重庆卷)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该句中“妻子”在原文中应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儿女”。全句译为: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5)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该句中“出入”为偏义复词,结合语境,意思只落在“入”上。全句译为: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关口,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以及意外的变故。
二、虚词不能虚化处理。
文言虚词的数量比实词要少得多,但是,虚词在文中运用的频率较高,几乎每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有虚词。翻译中,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虚词,要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从现代汉语中找出相应的虚词对应翻译。
例:(1)(07年宁夏卷)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该句中“所告”是所字结构,译为“告发的事情“,“实”译为“符合实际”。全句译为: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
(2)(04年全国卷)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该句中重要的词语是“所以”、“惠养”和“飨”。“所以”在文中有“用……东西、办法”的用法。全句译为: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和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
(3)(07年宁夏卷)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该句中第一个“为”译为“替”,第二个“为”译为“做”。全句译为: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
(4)(07年山东卷)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注意该句中“虽”、“以是”、“由是”几个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准确翻译“为……所”的被动句式。全句译为: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
三、特殊句式要化特殊为一般。
考纲要求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等特殊句型,近几年高考还没有将特殊句式单独设题,特殊句式通常结合文言翻译来考查。因此,如果遇到特殊句式,在准确辨识以后,要将特殊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一般句式。
例:(1)(07年安徽卷)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该句中“是非真能好古也”是个否定判断句,应这样断句:“是/非真能好古也”。“是非”不是一个词,“是”是代词“这”,“非”表判断,译为“不是”。全句译为: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2)(06年江西卷)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该句中“一”作为定语要提前,“以之”是介宾短语后置翻译要还原。全句译为: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3)(06年天津卷)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该句中“无乃……乎”,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全句译为: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四、句子在表情达意时语气语调要保留。
句子在表情达意时总带有一定的语气语调,没有语气语调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句子的语气可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类,翻译时要注意不同的语气词所传达的语气,要保留原句的语调语气。不少考生在翻译中不加或是不注意标点符号,实际上是忽略了句子的语气语调。
例:(1)(07年山东卷)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彼何如人也”的“何如”。这是一个疑问句,要译出语气来。全句译为: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
(2)(07年浙江卷)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岂非”、“而”要准确理解,才能准确翻译该句。全句译为: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3)(07年江西卷)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这是一个选择语气的复句,特别要注意关联词“与其……不如”。全句译为: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还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4)(05年全国卷Ⅰ)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
该句中重点词语:岂,表反问语气,难道;佑,保佑;恪,谨慎,恭敬。译时就可以按解释意去译,全句译为:这难道不是上天保佑他的勤勉谨慎吗?
五、省略的需要补出的则补出,不需译的则不要译。
文言文省略的成分,需要补出的就补出来,但有些不是省略成分,我们在翻译时,为了使句子通顺完整,表意明确,像这些成分也应补出来。
例:(1)(07年江西卷)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全句译为: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
(2)(07年江苏卷)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该句中“猜”是“猜疑”的意思,“不忍”是“下不了狠心”,“去”是“离开”,“及祸”理解为“遭遇灾祸”。特别要注意“不去”,不离开“他”,“他”是谁,这是高进之评价刘牢之的话,所以把“他”补出来,我们就清楚地知道,高进之要离开刘牢之。全句译为: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3)(07年四川卷)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推荐阅读: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的知识点:文言句式08-26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劝学知识点08-17
高二语文白居易《长恨歌》翻译11-06
高二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字词解析07-24
高二语文09-11
高二语文试题06-14
高二语文期中09-06
高二语文练习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