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知识

2024-11-11

文言文句式知识(通用9篇)

文言文句式知识 篇1

文言文句式知识推荐

[固定结构]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经常搭配在一块使用,形成基本固定的格式,表达基本固定的意思,现总结部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5、如何、若何、奈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吾知所以拒子矣。

7、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何以伐为?《论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8、得无……乎,得无……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9、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以上所归纳的只是常见到的一些固定句式,像这样的固定句式还有很多,平时注意积累、归纳,这对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名词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

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承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2、承后省 (1)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入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殽之战》)

3、对话省 (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独乐乐)不若与

人。”(《孟子》二章)

(2)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其中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句子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2、承下文谓语而省略。 (1)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歧路亡

羊》)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1)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2)后公攻(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促织》)

(四)省略兼语 “使、命、令”之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介词“于”,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2、省介词“以“,如:

试与他虫斗,虫尺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

文言文句式知识 篇2

一、高中文言文被动句型及辨析

所谓被动, 即指主语、谓语之间的关系处在一种被动状态。也就是说, 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动者, 而谓语动词是对主语状态的拖动、制约。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种是借助标志词表被动, 称为有标志被动句;一种是无标志被动句, 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被动句。高中阶段, 这种被动句, 大致分为四小类。

(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 “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作用。例如, “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这里“惑”“欺”的动作分别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的。所以, 在内被郑袖迷惑, 在外被张仪欺骗。也有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 形成“受……于……”式。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

(2) 用“见”“见……于……”表被动。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王 (的期望) 。“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有一种特例, “见”不是被动标志词, 而是一个动词, 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表被动句状态。如“暴见于王”译成现代汉语是:庄暴被齐王接见。

(3) 用“为”“为……所……”引出动作“为”的主动者, 或以“……为所……”的形式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 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被天下人嘲笑。

(4) 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参佐无不被系束”。同时, “被”作“披”的通假字的情形不少, 如“同舍生皆被绮绣”。

2.无标志被动句。例如, “爽籁发而清风生, 纤歌凝而白云遏”。其中的“白云遏”指白云被清脆的歌声所凝结。又如“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其中的“蜀山兀”“函谷举”为比较明显的被动句。

3.特殊被动句。这种情形比较少见, 可作为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参考。例如, “春秋伐者为客, 伐者为主”。其中的第一个“伐者”应为“被伐者”, 即与邻国邻邦关系不睦者, 倒行逆施者。“为客”为客方, 处在下风的一方。第二个“伐者”, 应为“伐人者”, 即与邻国邻邦相处和睦, 处事圆融, 为众拥护者。这个例句作被动句理解的前提各有不同, 可以向学生作适当讲解。

二、被动句式的翻译

被动句式的主要特征在于,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的受动者, 一般是不好的状态。因此, 翻译时一定要体现这种状态, 使之与全段或全文语境相合, 或者说应在全段或全文语境中翻译被动句式。具体简述如下:

1.被动、受害、受窘状态。例如, “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不然的话 (不刺杀刘邦) , 你们这些人都将被 (刘邦) 俘虏!这是一种典型的受害、受窘、被动状态, 翻译时句末宜使用感叹号。再如, “轩凡四遭火, 得不焚, 殆有神护者”。——项脊轩一共遭受四次火灾, 总是得以不被焚毁, 大概是有神灵护佑。这个句子语意状态基本上与上一句相同, 但语气较轻, 翻译时句末可以使用句号。

以上是被动状态最多的情形。

2.叙述一般的情形。例如, “伏唯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 犹蒙矜者, 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我想当今圣朝以鼓励孝行来治理天下, 只要属于年迈的老人, 都被国家照顾;何况我孤苦无依, 情况就更为特殊了。这里基本上是叙述凡年迈老人被国家照顾的情形。再如,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戍边的士卒怒吼, 函谷关就被攻克了, 楚国人一把火, (阿房宫) 就被烧成了一片焦土。例二与例一的区别在于, 例一是人, 例二是地点, 但都是处在一般的被动状态中。据考察, 叙述一般情形的被动句式大多以事物包括地名在内的情形较多。

3.叙述好的状态。这种情形较为少见, 但高中教材中存在这样的例子。如,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赠谥美显, 荣于身后”。——因此蓼洲周公, 忠义的行为显扬在朝廷, 被 (朝廷) 赠给光荣的谥号, 在死后享受到荣耀。

还有一种似受窘实褒扬的被动语态, 要细心地领会, 准确地翻译。如,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何哉”?——现在这条溪流独被我这愚笨之人来污辱, 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实际上柳宗元是借命名“愚溪”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性。这种情形只有把握似贬实褒的状态来体会全文, 在全文的领会中来把握这种被动状态, 才算得上是理解和语感相结合的有效阅读。

三、被动句式的练习和掌握

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须通过对词语特殊用法和各种特殊句式的有效练习才能巩固提高。因为高中处于学生人生学业承上启下的阶段, 可以针对高中学生学习语言的水平, 采用单项练和综合练两种方式进行, 使他们在问题情境中愉快地学习。

单项练, 一般宜安排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完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文言文单元后, 让学生对这一阶段的所有被动句式进行搜集, 按第一部分所述被动句式类型加以归类整理。也可以在总复习时, 对高中阶段课本中涉及的各种文言句式加以分类整理。因为这种形式正是以分类进行的, 可视为单项练习。

综合练, 可分为两种形式, 都在单项练的基础上进行。第一种, 教师将预先准备的包含各种句式的句子, 打乱顺序, 交给学生分辨整理, 并进行适当的翻译。第二种, 将涉及句式较多的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 并分类归纳其中包含被动句式在内的各种句式。

为提高复习效能, 明确学习目标,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梳理文言句式。教师须对近几年高考试卷中涉及的各种文言句式进行认真梳理, 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心中有数;了解各种题型, 进行适度有效的复习, 使学生明确自己本阶段的学习进度。

2.处理好练习选文与课文的关系。练习的材料最好是课文与选文相结合, 做到有梯度、有章可循的练习、复习, 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3.构建好知识网络, 夯实基础。建立词类特殊用法和各种特殊句式的知识树;在主干的枝条上添加典型例句, 通过建立知识网络,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言文常见句式考查 篇3

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例1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 这三个句子都比较容易分辨,如果提炼主干的话,都呈现“名词主语”+“名词谓语”的结构。

而对下面这个句子(划线部分),有些同学就要犯迷糊了:

例2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解析 划线的这个句子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同学们为什么会犯迷糊呢?第一在于“是”,这个“是”是代词而不是判断词,第二在于句子中没有“者”“也”之类的语气助词,而且主谓间没有逗号。可见掌握判断句,关键在于其基本特征:名词性主语+名词性谓语。

被动句

被动句分两类,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被动句的难点在于“见”。

例3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解析 上述两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于”,“见”后都接动词。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

例4 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解析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

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意为原谅我。还有:

例5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

解析 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掌握。

意念被动主要通过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推断,找出动词的施动对象进行判断。

例6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解析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因为附操之民是被逼迫的。意念被动要求同学们能理解文意,这样才能推敲。

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这里有几个难点:

1. 宾语前置中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7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解析 原句颠倒过来,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图利”“从命”。这里的“之”“是”用法归于结构助词一类。

2.定语后置中的楚辞句式。“楚辞”代表着南方方言,一般用“之”来倒装,同学们掌握较差。其固定格式是:名词+之+定语。

例8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解析 颠倒过来,依次是“陆离(言长)的长铗”“崔巍(言高)的切云(指帽子)”,“高的庙堂”“远的江湖”。

3.倒装的杂糅

有时,一个句子中存在多种倒装现象,同学们可能辨析不全。

例9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解析 这是平原君的使节对信陵君的激将话。“安”翻译为疑问代词“哪里”,“急人之困”翻译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

这是一个倒装的杂糅,是主谓倒装与宾语前置的结合。从一个句子分为主谓两部分来看,这个句子首先应该判断是主谓倒装,其次,再指出其谓语部分的宾语前置。整个句子翻译为:公子您能为别人困难所着急(的美德)在哪里呢?遇到倒装杂糅,要分清结构,抽茧剥丝,层层深入。

固定句式

常见的固定句式的语法功能主要有一些固定的词组搭配来体现。这样的词组搭配非常多,我们这里选择一些重要的或易错的来讲解:

1.推测语气

……得无……

这个词组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也常写作“得勿”“得亡”。翻译为“莫不是”或“该不会”。

例10 日食饮得无衰乎?(《后汉书·庞萌传》)

翻译:每日的饮食莫不是减少了吧?(意思就是可能减少了。)

2.疑问语气

“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表示相同的疑问语气,可以翻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待……”。

例11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翻译: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何(胡)以……”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表示疑问。

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翻译:国家拿什么来救济(灾民)呢?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庄暴见孟子》)

翻译:我们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凭什么能够奏乐呢?

3.反问语气

“不亦……乎”亦是副词,用来加强反问语气。翻译为“不……吗”或“难道不……吗”。

例12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翻译:难道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何(奚)……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翻译为“哪儿用得着……呢”或“要……干什么呢”。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翻译:还要报答干什么呢?

文言文句式知识 篇4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文言文特殊句式 篇5

从近几年中考看,翻译句子往往考查特殊句式,能够清楚的辨析句子的特殊句式,就等于抓住了句子大的方向,敏锐的发现这些特殊句式,并把它们翻译好,翻译的通顺流畅,这样才不会在翻译中丢失相应的分数。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一下文言特殊句式中的其中一种句式。

(问:文言中主要有哪几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二、课前温习: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礼记》

4、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伤仲永》。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爱莲说》

7、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8、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核舟记》

9、是谓大同。《礼记》

10、天下为公。《礼记》

1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12、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观潮》

1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1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6、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17、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18、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19、吾闻二世少子也。《陈涉世家》

20、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1、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22、此教我先威众耳。《陈涉世家》

23、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24、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25、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2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7、此用武之国。《隆中对》

28、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2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0、“此城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2、宋所谓无雉鸡鳆鱼者也。《公输》

33、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5、是鱼之乐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6、子固非鱼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7、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知识归纳

1、什么是判断句式?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部分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部分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例句: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部分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例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例句: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例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比较少见。例句: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8)用“耳”“耶”“欤”“乎”等语气助词帮助判断。例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三、牛刀小试:指出课前温习中1—10的特殊句形式。

四、课后练习:指出课前温习中11-39的特殊句形式。

五、巩固练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A、吾令人望其气,皆为五虎,成五采,此天子之气也。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C、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2、下列句中的“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水则资舟。B、唯求则非邦与?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则足羞。

3、下列句中的“是”表判断的一项是()A、是进亦忧,退亦忧。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C 是可忍,孰不可忍?D、不知木兰是女郎。

六、连线中考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篇6

一、判断句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问今是何世。”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

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

①A者,B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者,阳城人也。

所以……者……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缘故,是因为……)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A,B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A,B。(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

2.用“乃”

“则”“即”“因”“皆”“悉”“”必(副词)/“是”“此”(代词)

/“为”/“非”

(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主动句:施动者+动词谓语+受动者(一般主动句)

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谓语(“把”字句)

○被动句:受动句+(被+施动者)+动词谓语(“被”字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1.用“为”/“为……所……”或“……为(之)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刘邦)所虏。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被”表被动。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二)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意念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帝感其诚。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三、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动词)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未己知)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例①中的代词“己”是谓语“知”的宾语,置于谓语前;例②中“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是谓语“欺”的宾语。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作动词的宾语、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介词的宾语“谁与”前置

代词+介词+动词/介词的宾语

①豫州今欲何/至?

(动词的宾语)

②项王曰:“沛公安在?”

(动词的宾语)

○例①中“何至”是“至何”,即“往哪里去”;例②中的“安在”是“在安”,就是“在哪里”。

○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何以知之?

介词的宾语“何以”前置

3.通过“之(是)”提宾。(“之”“是”)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孤臣唯命是听。

例①中的“何陋之有”,是“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意思;例②中的“唯命是听”即“唯听命”,“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式中的“唯”可译为“只”或“只是”等。成语中“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你是问”也属于这种格式。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例①“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例②“一以当十”是“以一当十”的倒装。这种提宾不需要其他条件,只是一种强调的表示。成语“一以贯之”“夜以继日”也是这种用法。

四、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名词)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名词)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群臣/(∧之)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有时“之(而)”省略)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3、“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宾客)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之人马)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4.中心词+数量词

○尝贻余核舟一。/为人五,为窗八。

○铸以为金人十二。(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五、状语后置句([状]+动、形+〈补〉)/“以”、“于(乎)”+名词或代词

⑴介词结构“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状语后置”或“介宾结构后置”。如

介宾短语/于+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介宾短语/以+宾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六、主谓倒装句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七、成分省略句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文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走)五十步笑(走)百步

3.省略宾语。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动词宾语省略)

○竖子不足与(∧之)谋。(介词宾语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相如)为上卿

4.省略介词。文言文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动+处所、地点)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zhì贽zhì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译文】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的兄长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吏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吏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

自新对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常)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相互取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而谈论古今之事时,他则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他眼睛直直地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看到了就想殴打他。(后来)他被补授为县学的生员,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学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八、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1/(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何”)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

2/(2)何所……?(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所思/所忆的是什么?)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3/(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4/(4)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5/(5)孰与……?(与……相比,哪个……?)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6)何为……?(为什么……?)

○君何为生我家?

7/(7)安……乎?(怎么……呢?)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尔安敢轻吾射!

2、表示反问

8/(1)何……哉(也)?(怎么能……呢?)/何哉?(为什么呢?)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游褒禅山记》)

9/(2)如之何……?(怎么能……呢?)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

10/(3)何……为?(……为什么呢?/……干什么呢?)/奚……为?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奚……为:为,wéi,语气词,表示反诘或感叹。奚以:为什么。

○何辞为?(《鸿门宴》)

11/(4)何……之有?(有什么……呢?)

○宋何罪之有?()○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

12/(5)安……哉(乎)?(哪里/怎么……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13/(6)不亦……乎?(不也是……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14/(7)……非……欤?(……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5/(8)顾……哉?(难道……吗?)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16/(9)独……哉(耶)?(难道……吗?)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17/(10)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捕蛇者说》)

○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殽之战》)

○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18/(11)宁……耶?(哪里/怎么……呢?)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祭妹文》)

19/(12)宁……乎?(难道/怎么……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老当益壮,宁(宁,岂,难道,哪)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3.表示感叹

20/(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1/(2)直……耳!(只不过……罢了!)

○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孟子·梁惠王上》)

22/(3)惟……耳!(只……罢了!)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

(《谭嗣同》)

23/(4)一何……(多么……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24/(5)亦……哉!(也真是……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25/(6)……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4.表揣度

26/(1)无乃……乎(欤)

(恐怕……吧?/)(兼表反问)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27/(2)得无(微)……乎?(该不是/没有……吧?/能够有所不……吗?)(兼表反问)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能够有所不……吗?)

28/(3)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其可怪也欤?(《师说》)

29/(4)……庶几……欤?(……或许……吧?)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孟子》)

5.表示选择

30/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31/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32/③其……耶?其……也?(是……呢,还是……呢?)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空的深蓝,那是它的本色吗?

还是它的高远没有穷极的吗?

苍苍:深蓝色。其……,其……:可以理解为“是……,还是……”极:边界尽头。

33/惟……抑亦……(不仅是……而且是……)

而卒惶急『无以』(没有/什么/用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END

谈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篇7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当判断词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者……也”、“……者……”、“……,……也”、“……,……”“……为……”等等。翻译时虚词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间加判断词“是”就可以了。还有一类是用“乃、即、则、留、必”等副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被动句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见”、“于”、“为”表被动的被动句。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里的“见”和“为”都翻译成“被”。2.用“……为……所”、“……为所……”结构表被动的被动句。3.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例如:“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里根据文意知道是被动句,因此要翻译成“大王受蒙蔽非常严重”。

三、宾语前置句

在文言文中,宾语常常位于介词、动词之前,这样的句子叫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要有两种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例如:“沛公安在?”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例如:“时不我待”。除此之外,还有用“相”、“是”、“之”等表示宾语前置的句子。例如:“唯命是从”相当于“唯从命”,“命”是宾语被提前了,翻译时要放在“从”的后面,“是”不必翻译出来。

四、省略句

在文言文中,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很多。常见的省略句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等。在翻译时应把省略的成分翻译出来。例如:“生乎吾前,闻其道也固先乎吾,吾从(之)而师之。”这里“从”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作补充。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翻译文中划横线的语句。

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鹭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1.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3.权曰:“卿母安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4.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演练详解】

1.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关键要译出判断句式。)

2.有一个人拿着弹弓,带着弹丸,大家都认为他就是那个射弹丸的人。(是省略句,“是”后面省略成分。)

3.孙权问:“你母亲在哪儿?”(疑问句中定语前置,“安”是“在”的宾语,“安在”翻译成“在哪儿”。)

文言句式练习 篇8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刘备天下枭雄

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其制稍异于前

D.古之人不余欺也

3.下列句子中与“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4.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戍卒叫,函谷举

D.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5.从句式的角度看,同类的一项是()

A.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①自言本是京城女

②帝感其诚

C.①伐薪烧炭南山中

②贤能为之用

D.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面的短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地名)封人(官名,春秋时掌典守封疆)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困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韩非子》)

(1)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面的短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妹许某,家敌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1)下列各句句式与“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一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安在其不辱也

B.君何以知燕王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而如姬最幸

(2)上文加点的“曰”前面省略了主语,主语应是()

A.婿B. 父C. 女(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画线的句子。

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B项副词“则”构成判断;C项“……者,……也”构成判断;D项无标志语,但表判断。) 

2.C (A被动句;B判断句; C状语后置;D宾语前置。)

3.A(A状语后置与题干中句式同。B主谓倒装;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

4.C(C项是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举”这个动词表示意念上的被动。其余三项是省略句,A项为蒙后省,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项为承前省,即“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D项为蒙后省,即“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5. A (A项均为被动句。①“不拘于时”的“于”;②“为……所”是表被动的标志词。B项①是判断句,判断词为“是”;②是被动句,“感”理解为“被感动”。C项①是状语后置句,即“伐薪烧炭(于)南山中”;②是被动句,标志词“为”理解为“被”。D项①为“……者,……也”式的判断句,②是被动句,标志词“见”表被动。)

6.(1)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2)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7.(1) 管仲被捆缚着,从鲁国到齐国去,走在路上又饥又渴。

(2) 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不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呢? 

8.(1) C(A项为主谓倒装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与题干中句子句式相同;D项为被动句。)

(2) B (根据上下文判定。)

(3)见“参考译文”。 

【参考译文】

鹅笼夫人,是毗陵某户人家的女儿。小时侯,父亲知道女儿肯定会显贵,慎重地选择女婿,当得到鹅笼写的文章,马上定他为女婿。她母亲问:“家庭情况怎么样?”(父亲)回答说:“我把他的文章看做他的家业。”果然,鹅笼家里十分贫穷,几年还不能施行一礼。她妹妹许配给某户富豪人家,很快就行聘礼。头戴高帽系丝带的僮仆将近百人,装聘礼的筐筐连绵一里路左右。亲朋好友压肩围观,有人又问:“你的姐姐家也像这样吗?”家里的女佣们都围着她妹妹,发出吃吃的笑声。夫人仍平静地坐在那里做她的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

【作者简介】

孙冬强,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兴化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教案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 篇9

孙国瑞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共计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3.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4.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被动句总结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1、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省略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例如(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 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5、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省略句总结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宾语前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宾语前置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七、八课时

教学内容: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断及翻译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准确判定不同句式,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断及翻译

一、请翻译。

判断句式

1、有亭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4、臣本布衣。

5、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6、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7、济北彀城下黄石即我也。文言文判断句式常见有3种

1、①……者……也

②……者

③……也

2、句中不用“者”,句末不用“也”。

3、用“乃”“为”“则”“即”等词表判断

三、请翻译

省略句式

1、(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以钱覆其口。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小惠未遍,民弗从(之)也。

4、以(之)告富者。

5、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归纳:

1、补充省略成分,应结合上下文语境。

2、省略句常见的几种类型

①主语省略

②谓语省略

③宾语(包括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④介词省略

3、译成现代汉语时,为做到语句通顺,该补充的应补充。

四、请翻译。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1、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吾尝疑乎是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5、咨臣以当世之事

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尝射于家圃

归纳:

介宾短语后置句:在古汉语中,介宾短语往往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前面作状语。

五、请翻译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提宾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提宾式。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如:“何苦而不平?”(“何”是“苦”的宾语)

1、子将安之 ?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何以战?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

六、作业:

上一篇:偿债能力研究开题报告下一篇:灵川农合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