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教案

2024-08-10

文言文句式教案(通用10篇)

文言文句式教案 篇1

文言文句式教案

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常见句式知识;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要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内容: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2: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3: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4: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练习6: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练习7: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五、课外作业:

结合《优化设计》复习掌握好疑问句、否定句、固定格式等其他有关文言文句式用法

文言文句式教案 篇2

一、高中文言文被动句型及辨析

所谓被动, 即指主语、谓语之间的关系处在一种被动状态。也就是说, 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动者, 而谓语动词是对主语状态的拖动、制约。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种是借助标志词表被动, 称为有标志被动句;一种是无标志被动句, 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被动句。高中阶段, 这种被动句, 大致分为四小类。

(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 “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作用。例如, “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这里“惑”“欺”的动作分别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的。所以, 在内被郑袖迷惑, 在外被张仪欺骗。也有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 形成“受……于……”式。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

(2) 用“见”“见……于……”表被动。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王 (的期望) 。“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有一种特例, “见”不是被动标志词, 而是一个动词, 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表被动句状态。如“暴见于王”译成现代汉语是:庄暴被齐王接见。

(3) 用“为”“为……所……”引出动作“为”的主动者, 或以“……为所……”的形式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 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被天下人嘲笑。

(4) 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参佐无不被系束”。同时, “被”作“披”的通假字的情形不少, 如“同舍生皆被绮绣”。

2.无标志被动句。例如, “爽籁发而清风生, 纤歌凝而白云遏”。其中的“白云遏”指白云被清脆的歌声所凝结。又如“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其中的“蜀山兀”“函谷举”为比较明显的被动句。

3.特殊被动句。这种情形比较少见, 可作为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参考。例如, “春秋伐者为客, 伐者为主”。其中的第一个“伐者”应为“被伐者”, 即与邻国邻邦关系不睦者, 倒行逆施者。“为客”为客方, 处在下风的一方。第二个“伐者”, 应为“伐人者”, 即与邻国邻邦相处和睦, 处事圆融, 为众拥护者。这个例句作被动句理解的前提各有不同, 可以向学生作适当讲解。

二、被动句式的翻译

被动句式的主要特征在于,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的受动者, 一般是不好的状态。因此, 翻译时一定要体现这种状态, 使之与全段或全文语境相合, 或者说应在全段或全文语境中翻译被动句式。具体简述如下:

1.被动、受害、受窘状态。例如, “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不然的话 (不刺杀刘邦) , 你们这些人都将被 (刘邦) 俘虏!这是一种典型的受害、受窘、被动状态, 翻译时句末宜使用感叹号。再如, “轩凡四遭火, 得不焚, 殆有神护者”。——项脊轩一共遭受四次火灾, 总是得以不被焚毁, 大概是有神灵护佑。这个句子语意状态基本上与上一句相同, 但语气较轻, 翻译时句末可以使用句号。

以上是被动状态最多的情形。

2.叙述一般的情形。例如, “伏唯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 犹蒙矜者, 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我想当今圣朝以鼓励孝行来治理天下, 只要属于年迈的老人, 都被国家照顾;何况我孤苦无依, 情况就更为特殊了。这里基本上是叙述凡年迈老人被国家照顾的情形。再如,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戍边的士卒怒吼, 函谷关就被攻克了, 楚国人一把火, (阿房宫) 就被烧成了一片焦土。例二与例一的区别在于, 例一是人, 例二是地点, 但都是处在一般的被动状态中。据考察, 叙述一般情形的被动句式大多以事物包括地名在内的情形较多。

3.叙述好的状态。这种情形较为少见, 但高中教材中存在这样的例子。如,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赠谥美显, 荣于身后”。——因此蓼洲周公, 忠义的行为显扬在朝廷, 被 (朝廷) 赠给光荣的谥号, 在死后享受到荣耀。

还有一种似受窘实褒扬的被动语态, 要细心地领会, 准确地翻译。如,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何哉”?——现在这条溪流独被我这愚笨之人来污辱, 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实际上柳宗元是借命名“愚溪”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性。这种情形只有把握似贬实褒的状态来体会全文, 在全文的领会中来把握这种被动状态, 才算得上是理解和语感相结合的有效阅读。

三、被动句式的练习和掌握

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须通过对词语特殊用法和各种特殊句式的有效练习才能巩固提高。因为高中处于学生人生学业承上启下的阶段, 可以针对高中学生学习语言的水平, 采用单项练和综合练两种方式进行, 使他们在问题情境中愉快地学习。

单项练, 一般宜安排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完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文言文单元后, 让学生对这一阶段的所有被动句式进行搜集, 按第一部分所述被动句式类型加以归类整理。也可以在总复习时, 对高中阶段课本中涉及的各种文言句式加以分类整理。因为这种形式正是以分类进行的, 可视为单项练习。

综合练, 可分为两种形式, 都在单项练的基础上进行。第一种, 教师将预先准备的包含各种句式的句子, 打乱顺序, 交给学生分辨整理, 并进行适当的翻译。第二种, 将涉及句式较多的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 并分类归纳其中包含被动句式在内的各种句式。

为提高复习效能, 明确学习目标,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梳理文言句式。教师须对近几年高考试卷中涉及的各种文言句式进行认真梳理, 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心中有数;了解各种题型, 进行适度有效的复习, 使学生明确自己本阶段的学习进度。

2.处理好练习选文与课文的关系。练习的材料最好是课文与选文相结合, 做到有梯度、有章可循的练习、复习, 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3.构建好知识网络, 夯实基础。建立词类特殊用法和各种特殊句式的知识树;在主干的枝条上添加典型例句, 通过建立知识网络,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言文常见句式考查 篇3

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例1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 这三个句子都比较容易分辨,如果提炼主干的话,都呈现“名词主语”+“名词谓语”的结构。

而对下面这个句子(划线部分),有些同学就要犯迷糊了:

例2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解析 划线的这个句子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同学们为什么会犯迷糊呢?第一在于“是”,这个“是”是代词而不是判断词,第二在于句子中没有“者”“也”之类的语气助词,而且主谓间没有逗号。可见掌握判断句,关键在于其基本特征:名词性主语+名词性谓语。

被动句

被动句分两类,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被动句的难点在于“见”。

例3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解析 上述两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于”,“见”后都接动词。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

例4 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解析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

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意为原谅我。还有:

例5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

解析 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掌握。

意念被动主要通过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推断,找出动词的施动对象进行判断。

例6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解析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因为附操之民是被逼迫的。意念被动要求同学们能理解文意,这样才能推敲。

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这里有几个难点:

1. 宾语前置中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7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解析 原句颠倒过来,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图利”“从命”。这里的“之”“是”用法归于结构助词一类。

2.定语后置中的楚辞句式。“楚辞”代表着南方方言,一般用“之”来倒装,同学们掌握较差。其固定格式是:名词+之+定语。

例8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解析 颠倒过来,依次是“陆离(言长)的长铗”“崔巍(言高)的切云(指帽子)”,“高的庙堂”“远的江湖”。

3.倒装的杂糅

有时,一个句子中存在多种倒装现象,同学们可能辨析不全。

例9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解析 这是平原君的使节对信陵君的激将话。“安”翻译为疑问代词“哪里”,“急人之困”翻译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

这是一个倒装的杂糅,是主谓倒装与宾语前置的结合。从一个句子分为主谓两部分来看,这个句子首先应该判断是主谓倒装,其次,再指出其谓语部分的宾语前置。整个句子翻译为:公子您能为别人困难所着急(的美德)在哪里呢?遇到倒装杂糅,要分清结构,抽茧剥丝,层层深入。

固定句式

常见的固定句式的语法功能主要有一些固定的词组搭配来体现。这样的词组搭配非常多,我们这里选择一些重要的或易错的来讲解:

1.推测语气

……得无……

这个词组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也常写作“得勿”“得亡”。翻译为“莫不是”或“该不会”。

例10 日食饮得无衰乎?(《后汉书·庞萌传》)

翻译:每日的饮食莫不是减少了吧?(意思就是可能减少了。)

2.疑问语气

“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表示相同的疑问语气,可以翻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待……”。

例11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翻译: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何(胡)以……”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表示疑问。

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翻译:国家拿什么来救济(灾民)呢?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庄暴见孟子》)

翻译:我们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凭什么能够奏乐呢?

3.反问语气

“不亦……乎”亦是副词,用来加强反问语气。翻译为“不……吗”或“难道不……吗”。

例12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翻译:难道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何(奚)……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翻译为“哪儿用得着……呢”或“要……干什么呢”。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翻译:还要报答干什么呢?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1 篇4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第 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兵(武器,军事)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床(一种坐具)存(思念、爱抚)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豆(古食器)多(称赞)伐(功业,自夸)访(咨询)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讽(背诵,委婉劝告)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购(悬赏捉拿)河(专指黄河)恨(遗憾)集(栖止)几(希望)假(借 给,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备用资料一)通 假 字 读音 意 义 例 句

亡——无 WU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尔——耳 er 相当于“罢了” 无他,但手熟尔

见——现 xian 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说——悦 yue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变说乎!汤——烫 tang 用热火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坐——座 zuo 坐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直——值 zhi 价钱,代价 系向牛头充炭直

反——返 fan 回来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惠——慧 hui 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

厝——措 cuo 放置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帖——贴 tie 粘附 对镜帖花黄

火——伙 huo 同伴 火伴皆惊忙

诎——屈 qu 弯曲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衡——横 heng 跟“竖”“直”相对 左手

倚一衡木

简——揀 jian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竦——耸 song 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衡——横 heng 梗塞,不顺 困于心,衡于虑

拂——弼 bi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属——嘱 zhu 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

徧——遍 bian 普及,普遍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错——措 cuo 放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仓——苍 cang 青色,灰白色 仓鹰击于殿上

虚——墟 xu 集市 之虚所卖之

食——饲 si 喂养 食之不能尽其材

邪——耶 ye 相当于“吗” 其真无马邪? 还——旋 xuan 回转、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不——否 fou 不,不是 或师焉,或不焉

奉——捧 peng 捧着 臣 愿奉璧往使

庭——廷 ting 朝廷 拜送书于庭

案——按 an 察看 召有司案图

孰——熟 shu 仔细,周详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缪——穆 mu 表人名 自秦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质——锧 zhi 古代斩人的刑具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

禽——擒 qin 捕捉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卒——猝 cu 突然,仓促 五万兵,难卒合

住——驻 zhu 驻扎 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

炎——焰 yan 火焰 烟炎张天

雷——擂 lei 敲击 雷鼓大震

而——尔 er 你,你的 而翁长铨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卻——隙 xi 隔阂、嫌怨 令将军与臣有卻

裁——才 cai 刚刚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翼——翌 yi 明(日、年)翼日进宰

唱——倡 chang 倡导 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录录——碌碌lulu平庸无能 公等录录

辟——避 bi 躲避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堕——隳 hui 毁弃 堕军实而长寇仇

列——裂 lie 裂开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尊——樽 zun 酒器 一尊还酹江月

沈沈——沉沉chen 深沉 暮霭沈沈楚天阔

淬——粹 cui 淬火 使工以药淬之

陵——凌 ling 欺凌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振——震 zhen 惊恐 燕王诚振怖王之威

还——环 huan 环绕 秦王还柱而走

绌——黜 chu 罢免官职 屈平既绌

离——罹 li 遭遇 “离骚”者,犹离忧也

指——旨 zhi 旨趣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质——贽 zhi 见面礼 厚币委质事楚

被——披 pi 披散着 被发行吟泽畔

濯——浊 zhuo 混浊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契——锲 qie 刻 遽契其舟

觭——奇 qi 奇异 当时虽觭梦幻想

陼——渚 zhu 水中小块陆地 朝发枉陼兮

怳——恍 huang 恍然 怳惊起而长嗟 4.识别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词类

活用主要是为了收到简练、鲜明、生动的效果。下面是几种主要的活用情况。1.名词活用

①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思仍和这个名词本身的意思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如:沛公军霸上(军:驻扎);二月草已芽(芽:发芽);进城梯而下之(梯:架梯);冬雷震震夏雨雪(下雨、下雪)。

②活用为使动词。其特点是必带宾语,是兼语式的简化,翻译时必须恢复成兼语式。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ang之(王:使„„为王)。

③活用为意动词。活用为意动词,也必须带宾语,但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孔子师郯子”,译成“孔子把郯子当作老师”。

④直接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例如:“猱进鸷击(像“猱”、“鸷”那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操军破,必北还(向北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一天比一天,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日啖荔枝三百颗(每天,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2.动词活用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三、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四、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 信义著于四海 ④ 怀信亻宅 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五、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 篇5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课时安排】1课时

【学法指导】借助具体的句子给学生小组观察、分析、思考,并整理出自己的结论,学生们相互补充,总结出各种句式的规律,并进行运用。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考纲精解】主前宾后谓居中

定状补语辅其间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考查题型】选择题

翻译题 考题回顾:(06年广东卷)

3、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shěn 讥笑)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06全国卷一)翻译句子 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一、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叫宾语前置。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客何为者? 总结规律: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牛刀小试: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答案:C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⑶忌不自信。

⑷臣未之闻也。⑸时人莫之许也。总结规律: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

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 “莫” 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

牛刀小试: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D、城中皆不之觉 答案:B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惟命是从。总结规律:

规律三:以“之”或“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刀小试:

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D、甚矣,汝之不惠!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规律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宾语前置句小结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二、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探究一:分析下列句子,找出共同点。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月出于东山之山,徘徊于斗牛之间。⑷长于臣。

⑸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标志性词语:于(乎)

格式:动(形)+于(“乎”,相当于“于”)+宾(名/代)翻译:于+宾+动(形)

探究二:分析下列句子,找出共同点。⑴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⑵请其矢,盛以锦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请其矢,盛以锦囊。规律: 标志性词语:以

格式:动+以+宾语(名/代)翻译:以+宾+动

一试身手:

下列句式中不属于状语后置的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C 与“具告以事”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D、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答案:D

实战演练:

一、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特殊句式,并指出其类型。A、何以伐为?

B、君患何焉? C、恐年岁之不吾与。

D、唯兄嫂是依。E、游于赤壁之下。

F、师不必贤于弟子。G、具告以事。

答案:A ——D

宾语前置

E——G

状语后置

二、选择题

1、选出句式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

()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唯才是举。答案:C

2、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唯余马首是瞻 C君何以知燕王?

D寂寥而莫我知也。答案:A

3、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姜氏何厌之有?

B.敢问何谓也?

C.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D.君何患焉!答案:C

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贪于财货

D.无伤也,请辞于军。答案:A

5、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唯利是图

C.何以伐为?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D

6、下列句子哪句属于状语后置句的,请选出来()A、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B、故燕王欲结于君。

C、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答案:B

小结: 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标志词:于、乎、以

格式:动(形)+于(“乎”,相当于“于”)+宾(名/代)

文言词语和句式_教学设计_教案 篇6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 典型的句式意义,学生认真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和谐美,人情美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虚词用法的理解上

教学难点 现代句式和古代句式的语言区别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

1、用:“„„者,„„也。”表示;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 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 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表示; 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如:

未之有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 C、何后之有?

D、马首是瞻

E、惟利是图。

定语后置: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小结:

“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谈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篇7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当判断词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者……也”、“……者……”、“……,……也”、“……,……”“……为……”等等。翻译时虚词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间加判断词“是”就可以了。还有一类是用“乃、即、则、留、必”等副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被动句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见”、“于”、“为”表被动的被动句。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里的“见”和“为”都翻译成“被”。2.用“……为……所”、“……为所……”结构表被动的被动句。3.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例如:“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里根据文意知道是被动句,因此要翻译成“大王受蒙蔽非常严重”。

三、宾语前置句

在文言文中,宾语常常位于介词、动词之前,这样的句子叫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要有两种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例如:“沛公安在?”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例如:“时不我待”。除此之外,还有用“相”、“是”、“之”等表示宾语前置的句子。例如:“唯命是从”相当于“唯从命”,“命”是宾语被提前了,翻译时要放在“从”的后面,“是”不必翻译出来。

四、省略句

在文言文中,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很多。常见的省略句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等。在翻译时应把省略的成分翻译出来。例如:“生乎吾前,闻其道也固先乎吾,吾从(之)而师之。”这里“从”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作补充。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翻译文中划横线的语句。

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鹭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1.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3.权曰:“卿母安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4.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演练详解】

1.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关键要译出判断句式。)

2.有一个人拿着弹弓,带着弹丸,大家都认为他就是那个射弹丸的人。(是省略句,“是”后面省略成分。)

3.孙权问:“你母亲在哪儿?”(疑问句中定语前置,“安”是“在”的宾语,“安在”翻译成“在哪儿”。)

文言句式练习 篇8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刘备天下枭雄

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其制稍异于前

D.古之人不余欺也

3.下列句子中与“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4.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戍卒叫,函谷举

D.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5.从句式的角度看,同类的一项是()

A.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①自言本是京城女

②帝感其诚

C.①伐薪烧炭南山中

②贤能为之用

D.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面的短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地名)封人(官名,春秋时掌典守封疆)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困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韩非子》)

(1)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面的短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妹许某,家敌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1)下列各句句式与“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一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安在其不辱也

B.君何以知燕王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而如姬最幸

(2)上文加点的“曰”前面省略了主语,主语应是()

A.婿B. 父C. 女(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画线的句子。

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B项副词“则”构成判断;C项“……者,……也”构成判断;D项无标志语,但表判断。) 

2.C (A被动句;B判断句; C状语后置;D宾语前置。)

3.A(A状语后置与题干中句式同。B主谓倒装;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

4.C(C项是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举”这个动词表示意念上的被动。其余三项是省略句,A项为蒙后省,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项为承前省,即“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D项为蒙后省,即“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5. A (A项均为被动句。①“不拘于时”的“于”;②“为……所”是表被动的标志词。B项①是判断句,判断词为“是”;②是被动句,“感”理解为“被感动”。C项①是状语后置句,即“伐薪烧炭(于)南山中”;②是被动句,标志词“为”理解为“被”。D项①为“……者,……也”式的判断句,②是被动句,标志词“见”表被动。)

6.(1)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2)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7.(1) 管仲被捆缚着,从鲁国到齐国去,走在路上又饥又渴。

(2) 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不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呢? 

8.(1) C(A项为主谓倒装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与题干中句子句式相同;D项为被动句。)

(2) B (根据上下文判定。)

(3)见“参考译文”。 

【参考译文】

鹅笼夫人,是毗陵某户人家的女儿。小时侯,父亲知道女儿肯定会显贵,慎重地选择女婿,当得到鹅笼写的文章,马上定他为女婿。她母亲问:“家庭情况怎么样?”(父亲)回答说:“我把他的文章看做他的家业。”果然,鹅笼家里十分贫穷,几年还不能施行一礼。她妹妹许配给某户富豪人家,很快就行聘礼。头戴高帽系丝带的僮仆将近百人,装聘礼的筐筐连绵一里路左右。亲朋好友压肩围观,有人又问:“你的姐姐家也像这样吗?”家里的女佣们都围着她妹妹,发出吃吃的笑声。夫人仍平静地坐在那里做她的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

【作者简介】

孙冬强,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兴化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文言文常用句式 篇9

习惯句式知道他喜欢她,她就没完没了地耍性子,嫌他做的饭凉了热了咸了淡了,嫌他洗的衣服不干净,抱怨孩子的奶瓶有味了,那时他们有了孩子。”抬头一看,上帝已经走的没影没踪了,只是周围还飘着一句话:“对每个生命来说,最最重要的便是,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

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8、有以……,无以……

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着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

③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

写作技巧写作基础文言文常用句式:习惯句式

碎了一地的记忆,伤了一世的忧伤?” 洗了澡,草草吃了一碗方便面,儿子便到书房去。

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纳 篇10

一,判断句式 二,被动句式 三,省略句式 四,倒装句式 五,固定句式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① 皆(此,乃,是,则)……也 ○此天子气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出师表》(诸葛亮《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② 所以……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事『所以』不成『者』 ,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③ 者……也(其中”者“表停顿, ”也“表判断)○亚父者,范增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④ ……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⑤ 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⑥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予本非文人画士……(龚自珍《病人馆记》)

⑦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秦,虎狼之国.『倒装句式』

□ □主谓倒装(“主语后置”或“谓语前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即“其贫若是”)(《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甚矣哉/为欺也!]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①否定词(不,否,弗,非)+代词宾语+动词→未之知,不余欺,弗之怠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疑问代词+动词?)(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大王来[何操]?(操何)(司马迁《鸿门宴》)(疑问代词+动词?)?沛公[安在]?(在安)(司马迁《鸿门宴》)(疑问代词+动词?)?客[何为]者?(为何)(司马迁《鸿门宴》)(疑问代词+动词?)?子[何恃]而往?(侍何)(彭端淑《为学》)(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马迁《鸿门宴》)(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夫晋,[何厌之有]?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唯利是图(图利)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你是问.?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惟马首是瞻(《冯婉贞》)□□定语后置

○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 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谓语中心语+[{以,于,乎(用在句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 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良曰: “长[于臣].”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使(∧之)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省略句式』 □□①省略主语

.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④ 省略介词“于” ⑤介宾短语中介词“以” “为” “与”后省略“宾语”.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对曰: ○沛公曰: “ 『(项伯∧)『孰与』君少长”『省略主语“项伯” 』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省略主语“晋伯” 』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判论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项王曰: “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毋从(之∧)俱死也.○使(∧之)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4,有介词(“为”“与”“以”等)后宾语的省略.例如: , ,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为(吾∧)击破沛公军!“ 『省略介词宾语”吾“ 』 ○以(∧之)试人,血濡缕.『省略介词宾语”之“ 』 ○荆轲有所待, 『欲与(∧之)俱』.○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 ,约为婚姻.○”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若入前为(之∧)『寿』.○竖子不足与(之∧)谋!○若郑『以(∧)为』东道主.5,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动词+[(于∧)+处所,对象等])例如: ○封闭宫室,还军(于∧)霸上,以待大王来.○将军战(于∧)河北.○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晋『军(∧于)函陵』 ,秦军氾(于∧)南.○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沛公居(于∧)『山东』时,贪于财货.□□被动句式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如“为” “见” “于” “为所” “为……所”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式标志语“为” 』 ○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式标志语“为” 』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式标志语“见”!』 ○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上一篇:中心组工作总结下一篇:幼儿园三八妇女节主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