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2024-08-01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 典型的句式意义,学生认真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和谐美,人情美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虚词用法的理解上

教学难点 现代句式和古代句式的语言区别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

1、用:“„„者,„„也。”表示;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 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 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表示; 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如:

未之有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 C、何后之有?

D、马首是瞻

E、惟利是图。

定语后置: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小结:

“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板书 文言句式 被动句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篇2

一、主语的省略

在文言文当中, 省略主语是很常见的, 有承前省略、对话省略等。 (1) 儿俱, () 啼告母。母闻之, () 面色灰死。 (《促织》) (2) 备曰:“ ()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欲往投之。” (《赤壁》) (3) 作亭者谁? ()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

分析: (1) 是“儿俱, 儿啼告母”“母闻之, 母面色灰死”, 这是主语承前省略。 (2) 是“吾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3) 是“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 这是在对话中省略主语。

二、谓语的省略

文言文的谓语也经常省略。这当然也是利用了语言环境。 (1)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 () 多少豪杰。 (《浪淘沙》) (2)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 后 () 《六幺》。 (《琵琶行》)

分析:根据上下文, 把省略了的成分补充进来, (1) 是“一时产生多少豪杰”, (2) 是“初为《霓裳》后为《六幺》”, 这些省略了的成分都是谓语。

三、宾语的省略

省略的宾语往往是前面出现过的, 所以补读省略的宾语, 主要依靠前面的名词和动词。如: (1) 操军方连船舰, 首尾相接, 可烧 () 而走 () 也。 (《赤壁》) (2) 于是王召见 () , 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可予不?” (《廉颇》) (3) 具告 () 以事。 (《鸿门宴》)

分析: (1) 的前面有“船舰”, 可见把宾语补出来是“可烧船舰而走船舰也”。 (2) 是利用“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而省略, 补读出来是“于是王召见蔺相如”。 (3) 是“具告之以事”。“之”代替的是上文“旦日飨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这件事。

四、介宾短语的省略

介宾短语的省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 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宾语。在文言文中, 可能只有介词的宾语, 而把介词省略掉。遇见这种情况, 就需要根据名词或名词短语 (介词宾语) 同前面词语的关系, 来断定是省略了什么样的介词。如: (1) 臣语曰,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 () 境上, 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结友', 以此知之, 故欲往。 (《廉颇》) (2) 海内大乱, 将军起兵江东, 刘豫州收众 () 汉南, 与曹操共争天下。 (《赤壁》)

分析:根据上下文来看, (1) 的“境上”是“与燕王会”的处所, 补读出来应该是“与燕王会于境上”。这里省略了介词“于” (2) 应该是“刘豫州收众于汉南”, 因为“汉南”的“刘豫州收众”的处所, 也是省略了介词“于”。

由此可见, 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还是十分普遍的。当然, 每种类型也并不是单一的, 一成不变的, 它们根据具体情况又可分成若干更细的类型, 如省略主语, 除承前省略、对话省略, 还有蒙后省略、自述省略等;省略谓语, 有承上文谓语而省, 有蒙下文谓语而省, 有共喻而省等;另外还有省略兼语的情况, 所省多是“使、命、令”之类动词后的代词“之”;省略介词, 有省介词“于”, 有省介词“以”等。其实, 古文中的省略现象远远不止这些。本文不再一一详述。

既然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这么普遍, 又这么复杂, 况且也是古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那么, 我们就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 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因为, 它可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 可以省略兼语, 也可以省略介词等;另外, 和判断句相比, 省略句是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的。不过, 只要我们能够理解每一个词的含义, 弄清楚句子的主干即主谓宾, 我们就会清楚句子缺少了什么了。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主谓语, 谓语之后如果还有任何修饰词, 那么想必就是缺少宾语了。由此看来, 要把握以上诸多现象并不困难, 难的是要把这些知识在阅读实践中自如地运用。

文言虚词与特殊句式剖析 篇3

一、高考文言虚词的剖析与应对

(一)厘清虚词的考查范围

《考试说明》对虚词的考查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共18个)。了解《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考查的要求和数量,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二)近五年高考语文试题中高频虚词和出处的统计

1.表1近五年高考语文试题中高频虚词的统计(单位:次)

由表1可见,虚词的考查是有主次和重难点的。其中词性复杂、意义和用法多样的虚词出现频率比较高,例如:“以”,有介词、连词和动词三种词性,共有12用法。“而”,有代词、副词和连词三种词性,共有9种用法。这类虚词不仅是日常教学中的重难点,而且也增加了高考文言虚词考查的难度和区分度。此外还有部分考点超出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例如2014年高考共考查了18个虚词,其中“兮、哉、夫、矣”不在考试范围之内。面对这种高考趋势,除了掌握规定的18个虚词外,还要有量上的拓展。

2.表2近五年高考语文试题中课内文言虚词考查出处统计(单位:次)

高考文言虚词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共四个选项,每个选项都由一个课外的和一个课内的典型例句构成,让考生在比较、判断后选出四个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大多数省份的高考卷多采用这种考查形式。由表2可见,这种形式不仅考查的虚词面广,而且注重课内、课外虚词知识的积累和迁移。

(三)稳中有变的虚词考查题型

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在文言试题的第二题中出现,考查形式稳中有变,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传统的考查形式是选择题(详见表2说明)。近五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基本上都延续了这一传统的考查形式。但有些省市探索出了新的考查形式——填空、选择相结合的形式。

如2015年的湖南卷第6题:将文言虚词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

A.之与而

B.者与其

C.之所其

D.者所而

新的虚词考查形式难度更大,一方面考生必须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另一方面必须全面掌握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外还要区分选项中不同虚词的异同点,方能选出最佳答案。

(四)虚词在高中教学中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1.虚词的特性

文言文中的虚词一般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具有实词的意义,因而在用法上“虚词不虚”;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非常少,但其在文言文句子中的使用频率却非常高,且因词性的复杂和意义、用法的多样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根据语言环境辨别某一虚词具体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语境是虚词意义和用法由不确定到确定的最佳判断标准。全面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后还必须培养语境的鉴别力和迁移力。

2.虚词的学习

(1)联系生活实际。文言其实离我们很近,如成语、俗语等中大量的留存。例如:“于”在成语中作介词,指出范围或对象,如:“喜形于色”的“于”相当于“在”;“青出于蓝”的“于”相当于“从”;“安于现状”的“于”相当于“对于”。

(2)多些自主,多学益善。初高中对文言要求的悬殊,初中的死记硬背,不理解或理解不深,记得不牢都无法做到知识的正迁移。高中文言虚词的学习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需要一定的语法知识——最基础的汉语词性、句子成分和句式等。学习文言千万不可用功利的分数掩盖了文言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老子《道德经》云:“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只有以“弗居”的态度学习文言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乐。此外,尽管常考的虚词只有18个,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量,但文言虚词远不止这些,对不常考的虚词也要有一定的关注,这对文本的理解和常考虚词的解读是有益无害的。

一、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把握

《考试说明》对文言句式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外加常见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文言文特殊句式共有6大类。有的同学常苦于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和判断,一学到特殊句式往往靠死记硬背应付老师的检查。要改变现状,必须重视理解和了解必要的语法知识。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句式这个标准而言的。我们虽然会说标准语,但并不真正了解标准语的结构,再加上初中基本不讲任何语法,这就导致了很难说清句子成分,更别说分析成分间的关系了。句式的考查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且以主观题的考查形式为主。主观题的考查形式即主要放在句子翻译中进行。为此,要想攻破特殊句式的解题难关必须从语法和虚词两个方面着手。

(一)特殊句式的语法定位

不论现代汉语,还是文言,句子成分的次序一般都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但在文言中,为了强调或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句子的次序也就发生了变化,这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而文言翻译是要把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特殊句式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出来。也可以说,文言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句式这个标准而言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能识别特殊句式,还要全面准确地掌握现代汉语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和句子结构方面的语法知识。如①“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愚公移山》)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劝学》)③“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赤壁赋》)在使用成分划分法的同时,要了解在什么条件下会出现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二)特殊句式与虚词的关系举隅

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在文言中有“遭受”的意思。其句式的实质是主语不是施动者,而是受动者。被动句的翻译一定要把有关对应的词语翻译为“被”,文言被动句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主要在于构成方式。常见的与虚词有关的被动句有“于”字式、“被”字式、“为”字式等。

①“于”字式:“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②“被”字式:“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③“为”字式:“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何也?”(《伶官传序》)

鉴于某些特殊句式和虚词的亲密关系,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这些虚词对于句式的提示作用,这样才不至于在句子翻译中因看不出句式而丢分。

(三)特殊句式在句子翻译中的考查

2014年四川卷:“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梁书·王筠传》)(画线部分为被动句和省略介词“于”的省略句)

译:王筠天性宽宏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当世人看重。

2015年浙江卷:“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太平州学记》)(画线部分为状语后置)

译: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在文言文句子翻译时要特别关注常用的特殊句式,一般来说,句子翻译中有某种特殊句式的必然会占1分。所以关注重要实词的同时,还必须对常用的特殊句式进行全面而透彻的分析。我们可根据特殊句式的难易度和繁简度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这样可以培养我们对特殊句式出现环境的敏感性。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5 篇4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5

211见①看见: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梅)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②会见:未得与项羽相见(鸿)③显露,出现:图穷而匕首见(荆)④推荐,介绍:见其二子焉(论语)⑤表被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渐见愁煎迫(孔)⑥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⑦发现:吾未见其明也

212先①在前:恐为操所先(赤)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项)②祖先: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毛)③称已死的长辈或国君:先君子尝言(左)先帝创业未半(《出师表》)④表率: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五)213列①分、割:列缺霹雳(梦游)②位次,行列;陈力就列(论语)不欲与廉颇争列(廉)③一般:大王见臣列观(廉)④一个一个地,按顺序: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

214止①停止、留住:止子路宿(论语)不能者止(论语)②阻止,禁止:臣舍人蔺相如止臣(廉)215固①坚固(指地形险要或城郭坚固);据殽函之固(过)②坚决:乃辞谢,固请(廉)③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216后①国君:夏后皋之墓也(殽)②王后:西后阴挠之士(谭)③与“前”相对:后岁余(促)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芙)217寡①少: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财寡也(五)②国君自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孟)③丧夫的妇女:寡妇起彷徨(孔)218问 询问,请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执经叩问(送)219勤 辛劳:勤而无所(殽)四体不勤(论语)220废 废弃,停止:于是废先王之道(过)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221欲①欲望:鱼,我所欲也(孟)秦之所大欲(六)②想要:余方心动欲还(石)而欲投吴巨(赤)222舍①房屋:同舍生皆被绮绣(送)茅舍无烟(促)②住宿,居住:舍相如广成传舍(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③放弃,舍弃:舍问其奚决焉(问)若舍邻为东道主(烛)

223甚 厉害,严重:王之好乐甚(孟)又弗如远甚(邹)224恶①与“善”相对: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窦)岁恶不入(论)②与“美”相对: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五)娇儿恶卧踏里裂(茅)③厌恶:死亦我所恶(孟)225患①灾祸,忧患:诸侯之所大患(六)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②担忧: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此数者用兵之患(赤)226身①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经》)②自身:向为身死而不受(孟)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荷》)③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五)将军身率益州之众(《隆中对》)④妇女怀孕:且以汝之有身也(与)227以①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②用:贤不必以(涉)228少①不多:险以远,则至者少(游)②稍微:愿大王少假借之(荆)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229食①食物:小鸟时来啄食(项)一箪食,一豆羹(孟)②吃,吃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③供养,饲养:谨食之(《捕蛇者说》)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230说①说话,讲述:说书虽小技(柳)②说法:用芽者自从本说(梦)而听细说(鸿)③游说,说服:说权曰(赤)触龙说赵太后④高兴:秦王必说见臣(荆)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五)231决①决定,决断:日中不决(毛)②告别,通“诀”:予分当引决(指)与王诀(决)曰(廉)③决战:孤当与孟德决之(赤)④快速的样子:我决起而飞(逍)

232论 讨论,研究: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势力众寡又不可论(赤)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③迅速,快:急湍甚箭(与)256度①量长短标准: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②衡量:度足而居(治)③限度;用之亡度(论)④制度,法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⑤估计,揣测:度我至军中,公乃人(鸿)相如度秦王虽斋(廉)257辞①告辞:今者出未辞也(鸿)我自去年辞帝京(琵)②推辞,拒绝: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③言词;其辞微(屈)④文辞:皆好辞(屈)258存①存在: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②问候,思念:公子亲数存之(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259独①单独,独自:公子独与客留赵(信)②表反问(虚词):独不怜公子姊(信)260骑①骑马:脱身独骑(鸿)②骑兵,骑马的人:左公从数骑(左)沛公旦日从百余骑(鸿)261涕泪:涕落百余行(孔)汪然出涕(《捕蛇者说》)262为①做:吾见其难为(庖)②作为,当作:为除不洁者(左)霓为衣兮风为马(梦)③治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④是:人为刀俎(鸿)263已停止:学不可以已(劝)老夫已矣(左)264厚①与“薄”相对:刀刃者无厚(庖)②看重:公子遇臣厚(信)③厚道:宽厚而爱人(信)③丰厚:厚币委质事楚(屈)欲厚遗之(信)265通①通行,通过:会天大雨,道不通(赤)②精通:通五经(张)③畅通:政治未毕通也()266制①构造:其牙机巧制(张)②控制:履至尊而制六合(过)③制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267兵①武器:收天下之兵(过)非兵不利(六)②兵士:得选兵八万人(信)五万兵难卒合(赤)③军队:而秦兵又至矣(六)吴起„„制其兵(过)268余①剩余: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②整数后零头:后岁余(促)去北军二里余(赤)③第一人称代词:余方心动欲还(石)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269亡①死亡:刘表新亡(赤)②灭亡:燕虽小国而后亡(六)此亡秦之续耳(鸿)③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④逃跑:从径道亡(廉)追亡逐北(过)⑤通“无”:亡何,国变(柳)270北①北面,北方: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北收要害之郡(过)②战败而逃:追亡逐北(过)271金①金属:金石可镂(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②古代.计算货币单位:予我十金(《狱中杂记》)272势①力量:其势弱于秦(六)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赤)②形势;攻守之势异也(过)将军大势可御操者(赤)③势头,趋向: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④权势: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五)273破①残破:亡国破家相随属(屈)②战败:六国破灭(六)破曹军必矣(赤)274力①力量,势力:赂秦而力亏(六)势力众寡又不可论(赤)②有能力:力能窃之(信)275思①思考,想:吾尝终日而思矣(劝)思厥先祖父(六)②思念:国乱则思良相(《史记•魏世家》)276起①站起,起来:起视四境(六)起,立而饮之(鸿)②兴起,发动:将军起兵江东(赤)277从①跟随: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②使跟随: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③由,自: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④合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⑤堂房亲属: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晋书》)⑥顺从,听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⑦依傍,挨着:樊哙从良坐。(鸿)⑧特指“跟(向)„„学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

278应①应该:多情应笑我(念)②答应、回答:项王未有以应(鸿)③应和:天下云集响应(过)279应和: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促)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300闻①听见:而闻者彰(劝)②听说: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勾)③见闻:博闻强志(屈)④ 让„„听到:闻寡人之耳者(邹)⑤闻名,传扬:无何,宰以卓异闻(促)⑥见闻,学识: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秋)⑦知道,懂得: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⑧名声,声誉: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301留①停留,留下:曷不委心任去留(归)乃令张良留谢(鸿)②扣留: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奉使往来,无留北者(指)302迁①迁移: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六)②官职调动: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③流放:顷襄王怒而迁之(屈)④变化变动: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六)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兰)

303父①父亲:思厥先祖父(六)②fu3,对老年人尊称:渔父见而问之(屈)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③fu3,古代在男子名字下的美称,通“甫”:王回深父(游)余弟安国平父(游)④对男性上辈的通称,如父之父称大父,父之兄称伯父,父之弟称叔父、季父:迨诸父异爨(项)304弹①用手指轻敲:新沐者必弹冠(屈)②用手指演奏:莫辞更坐弹一曲(琵)305公①与“私”相对,公家的: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论)生二子,公与之饩(勾)②公开,公然:残贼公行(论)③诸侯通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廉)④对人尊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公为我献之(鸿)306征①征伐:挟天子以征四方(赤)②征召:公车特征拜郎中(张)③远行,出征:问征夫以前路(归)④征税,征收: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⑤证验,证据,征兆,迹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

307施①施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②施行,用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徒留无所施(孔)③施舍,恩惠: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殽)④设置,安放:施关发机(张)308关①关口,要塞,城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滕)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②机械发动处:施关发机(张)③关系,涉及: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促)④关闭,关门: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

309机①关键,时机: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②机械,机件: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阿)机发吐丸(张)

310左①官位以左为下,降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②坐位以左为上: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信)③方位以东为左:淮左名都(扬)311色①脸色:太后之色稍解(触)②颜色:面色灰死(促)满面尘灰烟火色(《卖炭翁》)③容貌:年长色衰(琵)312言①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不敢言而敢怒(阿)②言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③字:凡六百一十六言(琵)313命①性命:王之命,悬于遂手(毛)臣请入,与之同命(鸿)②命名:命曰《琵琶行》(琵)③命令: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勾)④生命,性命: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⑤使命:凡昔元首,承天景命(滕)⑥命运,运气: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

314重①与“轻”相对:国之重任(信)轻重固何如哉(五人)②重视:故人重之(五)③重复、重叠;又闻此语重唧唧(琵)④重大的权利、意义: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315尽①全:虫尽靡(促)取之尽锱铢(阿)②完,没有:日已尽矣(荆)③竭尽,全部拿出: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④极,最: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316哀①悲伤;殁不能抚汝以尽哀(祭)②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③哀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

317拔①攻占:秦伐赵,拔石城(廉)②拔出:项庄拔剑起舞(鸿)③超出: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④提拔: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桓,有所希冀?(陈)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②为什么,怎么。“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齐桓晋文之事》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多么,何等,表语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30恨① 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遗憾,不满意②然而恨贯肌骨,亦能愧避,幸一闻焉。《柳毅传》怨恨

331胡①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匈奴②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为什么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什么④南声函胡。《石钟山记》同“含糊”⑤臣闻之胡?曰。《齐桓晋文之事》

332或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有的人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有时③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柳毅传》或许,也许333即①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就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就在(某时)③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立即,马上④即今之?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就是⑤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走近,靠近

334既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已经②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既然③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陈情表》既„„又„„④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祭十二郎文》不久⑤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既望:阴历每月十六⑥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既而,不久

335堪①众不能堪,而仆之。《五人墓碑记》经得起,忍受②不堪设想,能够 336克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能够②克敌制胜战胜,攻破③奉公克己 克制

337怜①哀怜,怜惜 独不怜公子姊邪?《史记•魏公子列传》②可怜:可惜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③可怜:可爱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338弥 ①更加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满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扬州慢》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滕王阁序》

339莫①没有(什么、谁)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不、不能、不要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石钟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孔雀东南飞》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③通“暮”,晚上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340乃①是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涉江》②于是,就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③竟,竟然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④才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⑤何乃,语气助词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⑥你,你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 陆游《示儿》

341却①退,后退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孔雀东南飞》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②击退: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③正、恰好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

342苦①痛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②辛苦、艰苦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③以„„为苦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④苦味,和“甘”相对。苦竹,竹的一种。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琵琶行》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55王:①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越王句践栖于会稽。〈〈句践灭吴〉〉②成王业,做皇帝,称王 wàng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356悉:①副词 全 都 悉以诚心之话倚托。〈〈柳毅传〉〉悉埋于地。〈〈病梅馆记〉〉②尽其所有 词不悉心。〈〈柳毅传〉〉

二、理解词语和句式——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B级)[知识要点](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知识点解说] 代词

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①予购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②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冯婉贞》)2.第二人称:汝(女)、而、尔、若、乃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

①王甚任之。(《屈原列传》)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注意:“之”作宾语可代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如: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我。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之”,你。

⑤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其”,我,自己。

4.谦词: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寡人”。

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赤壁之战》)“肃”鲁肃自称。

②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③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④寡人窃闻赵王好乐,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5.敬称:大王、将军、君、公、公子、陛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可译为“您”。

①唯大王命之。(《荆轲刺秦王》)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子”、对男子的美称。

6.人称复数:用“辈、属、侪、族、徒”等放在人称代词后面表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人。

②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柳敬亭传》)“吾侪”,我们。

③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族”,这一类人。

④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徒”,这些人。

二、指示代词

用来指示和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译成“这个”、“这里”、“这样”

①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此”,此处。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篇5

安徽无为大江中学 何启沪

一、教学设想

1、《考试大纲》中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项。

2、教学方法上,传统中有所谓“乐学”。今之学者也有“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脑科学研究者斯佩里因左右半脑说于1981年获诺贝尔奖。“乐学”有助于开发右脑。

3、作业法。

二、预计教学效果

也只是给学生留下一点稍重的印象。真正要掌握,还要有待于日后的教学与训练。

三、教学重点:宾语前置(《考试大纲》特别提及)

第一环节:导入

师:同学们,《考试大纲》中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一项。倒装句式便是这“不同的句式”中的一种。它包括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四大类。不论是自身阅读,还是辨别高考试题中的句式题以及翻译文句,都要求我们对倒装句式有个全盘的了解与掌握。

第二环节:作业(印发资料)

你能将下列句子倒译成文言文吗?

1、我像老鼠爱大米一样爱学习。

(译成介词结构后置)

2、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3、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4、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译成定语后置)

5、语文老师太不讲理了!

6、唐吉诃德大战风车,太荒唐了!

(译成谓语前置)

-1-

7、偶尔上上网,你不应当打我。

8、准备这些东西干嘛?演动漫罢!

9、我偏要同她交朋友!

10、动感地带,我的地盘,听我的!

11、一定能考进北大,我相信自己。

第三环节:点拨

1、每个学习小组上黑板汇报两道题,其中第六学习小组只汇报最后一题(第11题)。

2、教师当场评点。

3、教师打开投影仪演示:

何老师马后炮

1、余嗜书如鼠之爱米。

2、石之精美者善歌咏。

3、卒而不欲为将者不为优胜者。

4、予轻扬其臂兮,作别霓虹之西隅。

5、甚矣,语文教员之横!

6、荒唐之盛,吉诃德公之力战风车!

7、上网,偶一为之,君不当余殴。

8、具此等劳什子何为?再现动漫耳!

9、余决计其与交游!

10、动感地带者,余之地盘也,唯余是听!

11、金榜题名于北大,我之谓也。

第四环节:作业

一、你能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吗?

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个欤?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不饮黄泉,用心一也。

5、甚矣,汝之不惠!

6、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7、古之人不余欺也

8、沛公安在?

9、入见,问:“何以战?”

-2-

10、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1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二、教师抽查作业后,略作分析。

第1句,介词结构后置;2-4句,定语后置;5-6句,谓语前置;7-11句,宾语前置,其中的`第9句介宾结构中宾语前置。

第五环节:总结

介词结构后置与谓语前置,比较简单,不再展开。两次作业,每次作业都是11题,它们是对应的。

由第2-4句,我们可以概括出定语后置的三种基本类型。①中心词+之+定语+者;②中心词+而+定语+者;③中心词+之+定语。

由第7-11句,可以概括出宾语前置的五种类型。①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②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③介宾结构中宾语可以提前;④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常组成“唯……之”“唯……是”这种固定形式。⑤用“……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这类形式将宾语前置。

教学反思

1、练习法加学习小组讨论式,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的点拨,又体现出了主导作用。在教学基本知识的课时里,教师的主导地位绝不可少。

2、在第二环节里,学生兴趣盎然。个中原委有二。将现代汉语倒译成文言,实际上是反弹琵琶、倒拔垂杨柳、照瓢画葫芦。教案设计中的逆向操作,引得学生好奇。而学生喜爱这11个例句--或因为唤起了他们的美好回忆,或因为道出了他们的心声说到他们心里去了,才是他们兴趣盎然的根本原因。如此说来,创新教学手法,关注学生心灵,是一个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两件法宝。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篇6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利于我们顺利地阅读文言,理解文章的内容。特别在做高考卷中的翻译题时,我们根据古代汉语中的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特点,胸有成竹地攻克考题中的句式难点,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对事物的属性进行肯定说明,或否定说明的句型。

㈠“者也”句式

这种句式或者“者也”俱全,或者“者也”缺少其一,“者也”成为辨别判断句的标志,例如:

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杜牧《阿房宫赋》)此例用“„„者,„„也”句式,表示肯定判断,其中的“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用“非„„也”句式表示否定判断。⑵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此例中“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⑶栗者,民之所种。(黄宗羲《柳敬亭传》)此例有者无也,表示判断。⑷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弟也。(2008全国高考Ⅱ《宋书·王昙首传》)无者有也句,写出王昙首的籍贯,说明他与“太保弘”的关系。㈡“乃、皆、必、亦、即、诚、则、耳”句式

我们看到了“乃、皆”等副词,就要考虑到句子的判断性质,翻译的时候加上判断动词“是”。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㈢“为”“是”句式

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⑵翩翩两骑来是谁?(白居易《卖炭翁》)㈣“非”“否”“莫”否定判断

在辨别判断句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句中有否定副词,有可能形成否定判断。例如: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李密《陈情表》)此句大意是: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此例使用了否定副词“非”,构成的否定判断句。㈤语意判断句 王祎,义乌人。(2010全国高考Ⅰ《明史·王祎传》)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可以加上判断动词“是”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㈠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此句的大意是: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的一贯的暴力所挟制啊!用“为„„所„„”表示被动。

⑵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用“为+动词”表示被动。⑶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此例用“于”表示被动。⑷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此例用“见”表示被动。

㈡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如:戍卒叫,函谷举。(杜牧《阿房宫赋》)此句大意是:陈胜吴广起义,函谷关被刘邦攻破。“函谷举”属于意念式被动句,它不像上面例子那样有被动标志。

三、倒装句

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表现在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等形式上。

㈠宾语前置

⒈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有些语境使用“不、未、莫、毋”等副词表示否定,否定句里的宾语往往前置,在翻译的时候就要把宾语还原到动词之后。例如: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此例中有否定副词“不”字,宾语“余”应该放到谓语“欺”后面。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此例中有否定副词“未”字,宾语“之”字前置。⑶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此例中有否定副词“莫”字,宾语“之”字前置。

在否定句中,也有跟上面不同的例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此例正常的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也就是将宾语还原到动词之后。⒉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何、谁、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我们有必要记住这些疑问代词,摸清楚它们的组合规律,理解句子的意思。例如:

⑴吾为德请,财何为也?(2010浙江高考《魏书·胡叟传》)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此例中“何为”的谓语是动词“为”,疑问代词“何”是宾语,翻译时调到宾语位置。⑵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此例中“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⑶臆!微斯人吾谁与归?(欧阳修《岳阳楼记》)此例中有疑问代词“谁”,“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⑷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此例中有疑问代词“奚”字,动词“适”的宾语前置。⑸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此例中有疑问代词“安”字,动词“在”的 宾语前置。

⒊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⑴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此例中介词“以”的宾语“是”字被提到前面去了。⑵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此例中“以”字的宾语“何”字被提到前面去了。

此外,还有“惟„„是„„”句式表示宾语前置,如,韩愈在《祭十二郎文》在写道:“惟兄嫂是依”,我们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调整语序:“依兄嫂”,动宾关系清晰可见。“惟„„是„„”句式在成语中还可以看到,如,惟命是听(听命)、惟利是图(图利)。㈡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的状语放在谓语前面,修饰限制谓语。而古代汉语中的状语常常被作者放到谓语后面,例如: ⑴殓以嫁时之衣。(2010江苏高考卷,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此例中介宾短语“以嫁时之衣”修饰已经被省略的谓语“穿”字,应该调到状语位置上。

⑵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2009江苏高考卷,汪琬《书沈通明事》)这两句的大意是: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此例中状语“于明之亡”在谓语“补”的后面,翻译时要调到状语位置。

㈢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的定语放在宾语前面,修饰限制它。而古代汉语中的定语往往放到宾语的后面,例如:

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2010上海高考卷)这两句的大意是: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案件长久没能判决。宾语“民”的修饰语“争舟而相殴至死”应该调到宾语前来翻译。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⒈“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如,楚人有涉江者(《察今》)。⒉“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⒊“中心词+数量词(定语)”,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㈣主语后置

一般句子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而有些作者为了强调谓语,就把主语放到谓语后面了,例如: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原文的大意是: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遥望我心中的美人啊,她在天边极远的地方。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予怀”,谓语是“渺渺”。两者一颠倒就成了一般句式。

四、成分省略句

文言文常常会省略成分,有省略主语的,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定语,省略介词,这给我们阅读文言文带来了麻烦。㈠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对话之中都常常省略主语(或承前省,或蒙后省),而谓语省略的现象都比较少。下面结合例子来看:

⑴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2010安徽高考《周书·贺兰祥传》)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与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第四个分句省略了主语“贺兰祥”,翻译时要补出来。⑵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蓍食,和于身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于是自己就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地,这才稍微喜欢多吃点,对身体很好。此例第三分句中的动词谓语“行走”省略了。

㈡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介词和动词在句中都有可能省略宾语,而辨别是否省略兼语,就要注意认准表示“使令类”的动词,如“使”“令”等。⒈至丹以荆卿为计。(苏洵《六国论》)此句大意是: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此例中介词“以”省略了宾语“刺杀秦王”,补充上去以后语意就完整了。

⒉輮以为轮。(《荀子·劝学》)此句的大意是:把它烤弯制成车轮。原句动词“輮”省略了宾语“之”(笔直的木材),介词“以”字也省略了宾语“之”,补充出来后,整个句子就好理解了。⒊杞子自郑使告于秦。(《左传·殽之战》)此例中“使”后省略了兼语“人”字。㈢介词的省略。如: ⒈居是州。(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此例中的动词“居”后省略了介词“于”字。

⒉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此例中的“五百金”前省略了“以”字。

五、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㈠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㈡„„孰与„„、„„何如„„

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例如: ⑴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句大意是: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此例中的“孰与”,是“与„„比怎么样”的意思。⑵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惠》》)这句大意是: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孰若、孰如、何若)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如,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㈢不亦„„乎?

“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㈣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例 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此例中的“奚以„„为”,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㈤得无(得毋、得微、得非)、无乃(毋乃、非乃、不乃)

高中文言文被动句式探析 篇7

一、高中文言文被动句型及辨析

所谓被动, 即指主语、谓语之间的关系处在一种被动状态。也就是说, 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动者, 而谓语动词是对主语状态的拖动、制约。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种是借助标志词表被动, 称为有标志被动句;一种是无标志被动句, 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被动句。高中阶段, 这种被动句, 大致分为四小类。

(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 “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作用。例如, “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这里“惑”“欺”的动作分别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的。所以, 在内被郑袖迷惑, 在外被张仪欺骗。也有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 形成“受……于……”式。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

(2) 用“见”“见……于……”表被动。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王 (的期望) 。“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有一种特例, “见”不是被动标志词, 而是一个动词, 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表被动句状态。如“暴见于王”译成现代汉语是:庄暴被齐王接见。

(3) 用“为”“为……所……”引出动作“为”的主动者, 或以“……为所……”的形式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 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被天下人嘲笑。

(4) 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参佐无不被系束”。同时, “被”作“披”的通假字的情形不少, 如“同舍生皆被绮绣”。

2.无标志被动句。例如, “爽籁发而清风生, 纤歌凝而白云遏”。其中的“白云遏”指白云被清脆的歌声所凝结。又如“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其中的“蜀山兀”“函谷举”为比较明显的被动句。

3.特殊被动句。这种情形比较少见, 可作为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参考。例如, “春秋伐者为客, 伐者为主”。其中的第一个“伐者”应为“被伐者”, 即与邻国邻邦关系不睦者, 倒行逆施者。“为客”为客方, 处在下风的一方。第二个“伐者”, 应为“伐人者”, 即与邻国邻邦相处和睦, 处事圆融, 为众拥护者。这个例句作被动句理解的前提各有不同, 可以向学生作适当讲解。

二、被动句式的翻译

被动句式的主要特征在于,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的受动者, 一般是不好的状态。因此, 翻译时一定要体现这种状态, 使之与全段或全文语境相合, 或者说应在全段或全文语境中翻译被动句式。具体简述如下:

1.被动、受害、受窘状态。例如, “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不然的话 (不刺杀刘邦) , 你们这些人都将被 (刘邦) 俘虏!这是一种典型的受害、受窘、被动状态, 翻译时句末宜使用感叹号。再如, “轩凡四遭火, 得不焚, 殆有神护者”。——项脊轩一共遭受四次火灾, 总是得以不被焚毁, 大概是有神灵护佑。这个句子语意状态基本上与上一句相同, 但语气较轻, 翻译时句末可以使用句号。

以上是被动状态最多的情形。

2.叙述一般的情形。例如, “伏唯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 犹蒙矜者, 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我想当今圣朝以鼓励孝行来治理天下, 只要属于年迈的老人, 都被国家照顾;何况我孤苦无依, 情况就更为特殊了。这里基本上是叙述凡年迈老人被国家照顾的情形。再如,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戍边的士卒怒吼, 函谷关就被攻克了, 楚国人一把火, (阿房宫) 就被烧成了一片焦土。例二与例一的区别在于, 例一是人, 例二是地点, 但都是处在一般的被动状态中。据考察, 叙述一般情形的被动句式大多以事物包括地名在内的情形较多。

3.叙述好的状态。这种情形较为少见, 但高中教材中存在这样的例子。如,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赠谥美显, 荣于身后”。——因此蓼洲周公, 忠义的行为显扬在朝廷, 被 (朝廷) 赠给光荣的谥号, 在死后享受到荣耀。

还有一种似受窘实褒扬的被动语态, 要细心地领会, 准确地翻译。如,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何哉”?——现在这条溪流独被我这愚笨之人来污辱, 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实际上柳宗元是借命名“愚溪”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性。这种情形只有把握似贬实褒的状态来体会全文, 在全文的领会中来把握这种被动状态, 才算得上是理解和语感相结合的有效阅读。

三、被动句式的练习和掌握

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须通过对词语特殊用法和各种特殊句式的有效练习才能巩固提高。因为高中处于学生人生学业承上启下的阶段, 可以针对高中学生学习语言的水平, 采用单项练和综合练两种方式进行, 使他们在问题情境中愉快地学习。

单项练, 一般宜安排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完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文言文单元后, 让学生对这一阶段的所有被动句式进行搜集, 按第一部分所述被动句式类型加以归类整理。也可以在总复习时, 对高中阶段课本中涉及的各种文言句式加以分类整理。因为这种形式正是以分类进行的, 可视为单项练习。

综合练, 可分为两种形式, 都在单项练的基础上进行。第一种, 教师将预先准备的包含各种句式的句子, 打乱顺序, 交给学生分辨整理, 并进行适当的翻译。第二种, 将涉及句式较多的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 并分类归纳其中包含被动句式在内的各种句式。

为提高复习效能, 明确学习目标,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梳理文言句式。教师须对近几年高考试卷中涉及的各种文言句式进行认真梳理, 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心中有数;了解各种题型, 进行适度有效的复习, 使学生明确自己本阶段的学习进度。

2.处理好练习选文与课文的关系。练习的材料最好是课文与选文相结合, 做到有梯度、有章可循的练习、复习, 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3.构建好知识网络, 夯实基础。建立词类特殊用法和各种特殊句式的知识树;在主干的枝条上添加典型例句, 通过建立知识网络,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言句式 篇8

[教学目的]

1、立足课本,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倒装句的一般特点、规律,面向会考。

2、学会运用倒装句的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判断句式、理解句意,知识与能力结合,延及高考。

[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里的例子归纳出判断文言倒装句的方法,然后作知识的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解题能力。

2、精选典型题例,让学生通过示例,便能总结出特点和规律。

3、示例覆盖高中课本,立足会考基本篇目。

4、示例遵循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的原则,最终达到高考检测的难度。

[教学媒体] 归纳特点、规律及举例采用投影片投影,目标达成检测印成资料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说“古今言殊”。他说,尽管是为《论语》作注的大学者朱熹,假如时光倒流,让他参与孔子与其弟子的交谈,春秋孔子他们的说话,宋人朱熹一句也听不懂。为什么?“古今言殊”。

这一课我们一起复习古今语法歧异的几种特殊句式。有哪几种?归纳为:

判断句

四种文言特殊句式 被动句

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省略句

二、指导学生归纳文言倒装句的种类和特点:

(投影)[第一组例子](1)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

甚矣,汝之不惠!

分析:例(1),联系上下文,这是赵国局势紧张之时,赵胜平原君心急如焚,用激将法,向魏国信陵君求救时说的,是责备的语气。“安在”即“何在”,“公子”,尊称信陵君,“急人之困”意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信陵君是一个重情义、德高望重之人,解人之困、急人之急,是他受人敬仰的精神品质。因此从语境看,此句句序应为:“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是谓语前置句。例(2)由学生分析。

思考:谓语前置的作用?(板书):

一、谓语前置句

特点:古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他放在主语之前。

规律:常出现在感叹句。

(投影)[第二组例子]默译下列四组句子,并说说是什么句式。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

(板书):

二、宾语前置

特点: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莫、无)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曷)

3、“之”或“是”作提宾标志;

4、介词宾语前置。

(投影)[第三组例子]先让学生举。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石钟山记》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板书)

三、定语后置

标志:

1、“者”字煞尾,2、“之”字

思考: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与古代汉语的介词短语的位置。(投影)[第四组例子]: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板书)

四、状语后置:

规律:古汉语里,介词短语作状语,移到谓语之后。

三、明确考点要求,确定备考对策:(投影)2001年会考试题第10、19题。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9、下面的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3分)(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

臣诚恐见于王而负赵。

小结:由上述会考题看,文言特殊句式到底要考考生什么?其实,它考查我们的识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分数比重教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加强积累、强化识记和运用的训练。

四、目标达成检测练习:

(一)说出下面句子是什么句式?

1、尔何知!

2、何功之有哉!

3、皆不可限以时月。

4、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走。

5、何以伐之?

6、哀南夷之莫吾知兮,余济乎江湖。

7、莫我肯德。

8、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9、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10、为命是从/ 为才是举

11、一言以蔽之

12、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13、言于孙权。

1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1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7、公与之盛,战于长勺。

18、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19、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中国少年,与国同疆。20、甚矣,吾衰也。

(二)拓展训练:

1、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2、阅读下文,找出宾语前置句。

《常见文言句式》指瑕 篇9

文/孔宪锋

新版第二册语文课本《常见文言句式》一文与旧教材相比,在内容、表达等方面都有一定改进,但“判断句”的举例却有明显错误。

ァ 错误一 邻之厚,君之薄也。虽以“也”字煞尾,但并非判断句。

ァ 错误二 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ァ∮∷⑽蟆5弊鳌熬奘欠踩恕保“巨”指吴巨。详见《赤壁之战》。

ァ 错误三 误将四个带否定词的一般陈述句或祈使句处理为判断句。

下面拟就第四方面错误作重点驳析。请看课本中的引例:

①有司、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这四个句子课本把它们处理成“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判断”,显然是不正确的。(一般参考资料在谈到否定判断时,往往只涉及否定副词“非”而未及其他否定副词)

什么是判断词?《常见文言句式》认为“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它应该包含以下条件:①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②要作出判断。③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显然,前三个句子都满足①③两个方面条件,第四个句子,表达一种期望、建议,仅满足③这一条件,但这四句都不满足②这一条件。

何为判断?《辞海》列出三个义项:①辨别;断定。②犹鉴赏。③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笔者省)判断都用句子来表达。

“判断句”中的“判断”显然取第三个义项。该义项解说的关键是“断定的思维形式”。而上引四例恰非“断定”,而是一般的陈述,或是用祈使语气提出的希望、建议。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考察其他资料对“判断句”的`解释。

《辞海》: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同一性质或种类的句子。

郭锡良教授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后同):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鲍善淳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P326: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说明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这三种解释均突出了人或事物应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哪一类或不属于哪一类。上述四句均不符合这些要求。

或许有人会说,古今汉语判断句未必是一回事。诚然,有道理。但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形式上,而非表现在主谓部分的联系上。“古今汉语都有判断句,它们的定义也是相同的,即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而名词主语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谓语的关系是判断关系,这种句子是判断句。”(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那么,怎样判定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呢?康瑞琮老师的《古代汉语语法》为我们提供了判断句的十种形式,先后例举了24个句子,并作了准确的翻译。我们注意到译文中都出现了“是”(18处)或“就是”(6处)等字眼,并用波浪线标注强调。郭锡良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讲解判断句时所译出的例句也都出现了“是”或“就是”这样的字眼。这就告诉我们,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固然可以考察其外在形式,但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其译文是否出现了“是”“就是”等字眼。

我们来看人教社老教参和新《教师教学用书》对这四句话的翻译:

①有司业、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满足。(老教参)

②如果(你)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同上)

③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老教参与新《教师教学用书》同)

④希望将军早定大计,不要采用(张昭)那些人的意见啊!(老教参)再看新《教师教学用书》对“邻之厚,君之薄也”的翻译:

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这五句译文均未出现“是”“就是”等表示判断的字眼,这就进一步证明它们不是判断句。

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篇10

1.为仲卿母所遣。()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翻译: ____________ 3.恐年岁之不吾与。()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 4.俟我于城隅。()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鸡鸣桑树颠。()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7.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翻译:_______________ 8.狗吠深巷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9.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10渐见愁煎迫()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11肇赐予以嘉名()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12徘徊庭树下()翻译:_______________ 13府吏见丁宁()翻译:_____________ 14誓天不相负()翻译:___________ 15.匪女之为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 16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君既若见录()翻译:________________ 18.何以解忧()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19.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狗吠 深巷中,鸡鸣 桑树颠()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被动句 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弃。

2.宾语前置句 请你不要生气,将秋天作为我们的婚期。3.宾语前置句 只怕年月不等我。4.状语后置句 在城上的角楼处等我。

5.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鸡(在)桑树顶部打鸣。6.判断句 其实不是来交换蚕丝,是来同我商量婚事。7.判断句 不是我织布缓慢,而是你家媳妇难做!8.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狗(在)深巷中吠叫。

9.省略句(我)不久就会回来,(我)回来后一定去迎接(你)。10被动句 慢慢地被愁绪所煎熬

11介词结构后置,开始用美好的名字赐给我。12省略句,省略于,“徘徊于庭树下” 在庭树下徘徊 13宾语前置,府吏叮咛嘱咐我 14 宾语前置,对天发誓绝不辜负你 15判断句,并不是荑草有多美

16省略句(静女)隐藏起来不出现,(我)心理迟疑着急抓头皮 17 宾语前置 你既然如此记得我

18宾语前置 用什么消除忧愁?

19谓语前置 远处的村庄模糊不清,村落里的炊烟依稀可辨

20省略句 狗在幽深的小巷中吠叫,鸡在桑树顶上啼鸣

7.下列文言句式属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B.恐年岁之不吾与 C.俱会大道口

D.肇锡余以嘉名

[解析] A项属判断句;C项属省略句;D项属状语后置句“会”后省略(可)。[答案] B 8.下列文言句式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B.夫晋,何厌之有 C.何以解忧

D.俟我于城隅

[解析] A项属判断句;B、C两项属宾语前置句;D项属状语后置句。

上一篇:爸爸教我写作文250字下一篇:编制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