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活用的词语(通用7篇)
初中文言文活用的词语 篇1
语文版古文难点突破
初中文言文活用词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骑:动词作名词,指骑马的人。这里指骑马的侦察兵)《使至塞上》
3、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意为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公输》
4、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醉翁亭记》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动用,命名,给„„取名)《醉翁亭记》
7、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动用,取别号)《醉翁亭记》
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名词动用,宴请宾客)《醉翁亭记》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劳、饿、空乏、拂乱: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空乏、拂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11、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路,名词做状语)
一词多义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2)衣食所安(养)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备(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鄙(1)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2)上使外将兵(军队)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2)薄暮冥冥(迫近)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3)策勋十二传(记录)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2)帝感其诚(诚心)称(1)不以千里称也(著称)(2)流辈皆称其贤(称赞)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驰(1)愿驰千里足(骑)(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到)道(1)策之不以其道(方法)(2)得道者多助(仁政)(3)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体 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 激”的意思)(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
(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端(1)不能指其一端(项目)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正)
等(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发(1)野芳发而幽香(开)(2)一时齐发(发出)(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霏(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奉(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赋(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顾(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2)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更(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2)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固(1)君子固穷(安于)(2)汝心之固(顽固)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苟(1)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2)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光(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2)仿佛若有光(光线)归(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过(1)及鲁肃过寻阳(到)(2)人恒(过犯过失)和(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患(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2)无冻馁之患(忧患)惠(1)大王加惠(恩惠)(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极(1)南极潇湘(到)(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加(1)而山不加增(更加)(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间(1)立有间(一会儿)(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4)遂与外人间隔从不间断(间隔,隔开,不连接)见(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2)见往事耳(知道)借(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2)愿借子杀之(依靠)景(1)春和景明(日光)(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将(1)出郭相扶将(扶持)(2)公将战,曹刿请见(即将)具(1)未曾识书具(用品)(2)各具情态(具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居(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经过,停留)(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举(1)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绝(1)群响毕绝(停,没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
(3)以为妙绝(极)(4)往来而不绝者(断)尽(1)林尽水源(尽头)(2)一食或尽粟一石(完)(3)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就(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2)颓然就醉(接近)苦(1)何苦而不平(愁)(2)天下苦秦久矣(对……感到痛苦)开(1)连月不开(放晴)(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临(1)临溪而渔(来到)(2)执策而临之(面对)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名(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2)名之者谁(命名)(3)则题名其上(名字)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强(1)赏赐百千强(有余)(2)项为之强(通“僵”,僵硬)且(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2)且焉置土石(况且)若(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与夫连用,作发语词)(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3)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如果)善(1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2)罗敷善蚕桑(擅长)
少(1)少时(一会儿)(2)意少舒(稍微)(3)饮少辄醉(不多)舍(1)屋舍俨然(房屋)(2)便舍船,从口入(舍弃)食(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2)食不饱,力不足(吃)
(3)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虽(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胜(1)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2)臣不胜受恩感激(经受得住,忍受得住)属(1)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属余作文以记之(嘱托)通(1)初极狭,才通人(通过)(2)政通人和,百废俱新(通达,通顺)
(3)中通外直(贯通)(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亡(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死亡)微(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
谓(1)太守谓谁(是)(2)予谓莲(认为)(3)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4)太守自谓也(命名)
鲜(1)芳草鲜美(鲜艳)(2)陶后鲜有闻(xiǎn,少)信(1)必以信(信实,对神说实话)(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谢(1)使君谢罗敷(致辞,说话)(2)秀(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行(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3)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寻(1)寻向所志(寻找)(2)寻病终(不久)许(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2)曳屋许许声(拟声词hǔ)(3)杂然相许(赞同)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一(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2)一时齐发(同一时候)(3)一碧万倾(一片)益(1)曾益其所不能,(增加)(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3)不治将益深(渐渐)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利益)遗(1)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2)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给与的东西)与(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因(2)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夷(1)船背稍夷(平)(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易(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2)寒暑易节(交换)意(1)宾客意少舒(心情)(2)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有(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者)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作(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奋发)(2)作亭者谁?(制造,建筑)(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4)一豉作气(振作)(5)属予作文以记之(写)指(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手指)(2)指通豫南(笔直)志(1)寻向所志(记号)
处处志之(做记号)诸(1)其西南诸峰(许多)(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古今异义
1、鄙: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2、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身份低微,;今义,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3、方:方七百里。方:古义,方圆;今义,方向或四个角都是90度的四边形,4、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5、故:故使人问之。故:古义,副词,特意;今义,事故、所以。
6、股:两股战战。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7、感激:由是感激。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感谢。
8、河:山河表里潼关路。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9、何苦: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愁什么;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10、居:①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
11、简:简拔以遗陛下。简:古义,简拔,选择;今义,简单。
12、交通: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13、开张: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14、可以: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15、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16、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17、虽: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18、所以: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古义,用来……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19、痛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20、涕:临表涕零。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出师表》
21滕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22、无论: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3、牺牲:牺牲玉帛。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24、再:一鼓作气,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曹刿论战》
25、识:默而识之。识:古义,记 ;今义,知道,认识。《论语》十则
26、走: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木兰诗》
27、学而不厌:古义,满足;今义:厌烦。
初中文言文活用的词语 篇2
一、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现状
在现今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文言文知识中词类活用的教学较为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时导致高中文言文教学困难重重。
(1)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的情况突出。教师不想教,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方法较为单一古板。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通常采用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主要以灌输式的形式进行教授。这种毫无生动可言的课堂氛围,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教师运用这样的方式教授词类活用,是担心词类活用知识点的掌握难度较大,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有限,于是选择直接告诉学生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类活用,点到为止。学生不想学的原因,除了受到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外,还来自学生主观因素。部分学生难以认识到文言文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所具有的美感和人文性,感受不到其价值和意义。部分学生之所以还会继续学习文言文,主要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因为在考试中遇到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时候,需要用到词类活用的知识点以获得分数。这就决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知识中较难的词类活用知识点时,缺少学习兴趣,并不十分重视,甚至出现不想学习词类活用的情况。
(2)文言文语法基础较弱,导致高中词类活用教学力不从心。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中,并没有语法的考试要求。初中教材只需要学生对文言文语法有所了解即可,并不在考试中作为命题知识点出现,这就使得初中文言文语法教学被弱化甚至淡化与遗忘。而到了高中阶段,高考考点中虽然并没有语法的考查,但其中文言文的选择题与句子翻译的考查中,却涉及语法的诸多问题。比如这道高考翻译题:翻译“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其答案应该是:“臣子侍奉君王,犹如儿子侍奉父亲,儿子替父亲效死没有什么遗憾。”很多学生的翻译却与正确译文相差甚远。如果掌握古汉语语法知识,有词类活用意识,明白“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侍奉”,分数便可拿下。
因为语法基础较差,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文言文语法的学习时较为困难,致使高中教师需要从基础开始从头教起。而效果不佳就使得教师不知如何教学,语法知识就成为教学难点,教师有时力不从心。
二、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教学策略
分析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存在的问题之后,针对词类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文言文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讲授词类活用知识之前,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词类活用的必要性: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与理解文言文,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语法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日常语句表达中,一些语法问题可与词类活用现象相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词类活用现象,激发学习词类活用的兴趣,达到高中文言文教学目的。
(2)加强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可以通过诵读、品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诵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强词类活用的感知能力。通过对课文反复诵读,让自己有身临其境之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读,让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和提升语感,使学生能够熟能生巧。品读,可以使学生较好地辨识词类活用。在品读中,感受古文语言的精妙之处而获得语感的享受,与作者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进而领悟语感。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用得妙。一个“绿”字,让一切富有生机,展现了江南的盎然春意,读完如身临其境,春风拂面。
(3)认识到词类活用的规律。在文言文中,出现词类活用情况主要是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少数代词上。活用,也就是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下被赋予新的意义,而临时性改变词的语法。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如果碰到以上词类不能按照原有的意思来解释,那么就可以考虑以活用来试着解释。同时,还可以通过抓住词类活用的要领来学习。比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放在能愿动词或副词的后面,或者“所”字的后面,一般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又如,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而”一般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参考文献
[1]王丽霞.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的低效现状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闫凌川.高中文言实词词义系统的整理及在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4.
初中语文词类活用的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文言文;词类活用;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现代汉语里也存在“词类活用”现象,如铁了心了,铁一词名词动用。而古代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更为普遍。因此,我们要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对词类活用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区分词类活用现象,以便更好地处理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
一、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一般具有一种语法功能,然而在特殊的语言情景里,失去原有语法特点和语言功能,临时充当了另个词的语法功能。如:初中语文教材的“黔之驴”这篇文章中“驴不胜怒,蹄之”。其中“蹄”译为用蹄子踢,为名词动用,一般“词类活用”中词的原意并未消失,只是额外增加了动词寓意;而词的兼类是指超过两个语法的词类,词的意思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由词义引申而来,如“陈涉世家”这篇文章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知”一词译为“知道”,属于词的兼类,不能误当成词类活用。
二、初中语文“词类活用”教学问题与建议
(一)初中语文“词类活用”问题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常见,但哪些是“词类活用”?目前论述并不一致,例如名词作状语从现代汉语角度看是名词活用为修辞动词的副词,而从文言文实际看名词作状语是其本身句法功能,并非是“词类活用”,又如动词使动、为动、意动等用法没有改变动词词性和在句中的职务,因此也应避免误解为“词类活用”,当然这些用法与动词的一般用法确实存在差异。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正确分辨哪些是“词类活用”,而哪些不是,需要教师细致把握。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词类活用”主要针对名词、数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还包括部分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这些“词类活用”现象的语文教学,虽然内容占比不大,但教学难度很大,初中生往往限于现代汉语的惯性思维而无法理解和掌握,尤其是“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二)初中语文“词类活用”教学对策
“词类活用”现象给初中语文教学增添了难度,目前有人主张取消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词类活用”,但是难以实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词类活用”现象,避免其泛滥,缩小“词类活用”的范围。同时应加强教材建设,请专家对教材中“词类活用”相关习题注释加以甄别,改正以往的错误。
在实际教学中,建议将“词类活用”置于词义范畴内教学,“词类活用”的本质是基于翻译角度现代汉语译文与文言文结构形式对比的结果,因此应弱化“词类活用”这一说法,强调其词汇范畴问题,在词义发展系统中讨论这类问题。例如《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一句中,传统教学往往将其解释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但我们可以避开这一说法,可以换个角度解释为古汉语中“军”兼有名词和动词词性和词义,即军包括“军队”的名词属性和“驻军”的动词属性,这样可以弱化教学难度,更便于学生理解。采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删减许多“词类活用”的习题练习。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修辞来解决“词类活用”教学问题,从表达作用角度解释“词类活用”现象。语法与修辞的关系十分密切,界限并不分明,因此我们可以从修辞角度来解释“词类活用”问题。例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讲解“绿”的词类活用问题反而不如解释为修辞手法,分析古代文人的炼字功夫。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词类活用”似乎是文章家的修辞手法,在古代口语中并不常用,这与现代汉语截然相反。
(三)提高学生“词类活用”分析能力的建议
“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常见现象,提高学生的识别分析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文言文教学。例如“使动用法”的教学,要对学生讲明名词、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使动分析方法,这三种词带宾语即活用为动词,是一种“使动用法”。又如名词、形容词后加“之”“我”等代词是一种活用为动词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讲清楚具体的语法知识,还可以联系初中生熟悉的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进行分析,对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加以识别,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结语
初中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一直被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研究文言文教学策略非常必要,然而初中语文的教学并非很容易就能改变的,初中作为语文的基础阶段,词类活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语法问题,只有加强语文教师对词类活用的深刻认识,并加强语文词类活用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词类活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雪冰.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03:12-20.
[2]边婷婷.浅议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解释问题——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3:112-113.
[3]李荣刚.对“词类活用”说的再认识[J].徐州师范大学学
报,2005,06:48-50.
[4]王聚元.关于“词类活用”研究和教学的几点反思[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7,02:26-30.
[5]木拉特.词类活用问题的定性及发展趋势浅议[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02:74-76.
初中文言文活用的词语 篇4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
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
3、天雨墙坏(雨,下雨)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
5、其家甚智其子(利,意动,认为„„聪明)
6、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
7、歌以咏志(歌,写诗歌)
8、愿为市鞍马(市,买)
9、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6、一鼓作气(鼓,击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
19、冬雷震震(雷,打雷)
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
22、有仙则名(出名)
23、有龙则灵(现灵)
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
25、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
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28、环而攻之(环,包围)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
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
35、天下缟素(穿孝服)
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
(二)名词作状语
1、窗扉洞开(洞:像洞一样)
2、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
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
4、失期,法当斩(法,依照法律)
5、吾义固不杀人(义,按照道义)
6、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7、面刺寡人者(面,当面)
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9、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用网捕)
10、夜篝火(用篝火装着“鬼火”)
11、箪食壶浆(用箪,用壶)
12、乃丹书帛(用朱砂)
二、动词活用
(一)动词作状语
1、几处早莺争暖树(争,争着)
2、忽啼而求之(啼,哭着)
3、跳往助之(跳,跳着)
(二)动词作名词
1、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战马)
2、宜枉驾顾之(驾,指车、马)
3、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
4、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
(三)使动用法
1、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正、笃、睦、和,形容词)
2、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形)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
4、乱花渐欲迷人眼(“迷”,意为“使‥‥‥迷乱”)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扰乱;使„„劳累)
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空乏,使„„穷困;使„„颠倒
人教版初中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
错乱;使„„惊动;使„„坚韧)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使„„震慑)
8、忿恚尉(使尉愤怒)
9、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
(四)意动用法
1、以贤勇知(《大同》,贤,形,认为„„为贤)
2、父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认为„„美)
4、闻寡人之耳者(闻)
5、父利其然(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
6、邑人奇之(以之为奇)
7、渔人甚异之(对此感到诧异)
8、余悲之(对此感到悲哀)
9、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10、固以怪之矣(对此感到奇怪)
(五)为动用法
1、死国可乎(死,为国而死)
2、伤仲永(伤,为仲永而哀伤)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丧,为死去的人办丧事)
4、既泣之三日(泣,为„„哭泣)
5、念悲其远也(悲)
6、祭祀必祝之(祝,为之祈祷)
三、形容词活用
(一)作名词
1、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新,新知识)
2、近塞上之人(近,靠近)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4、披坚执锐(坚、锐)
5、毕力平险(险,险阻的山)
6、此皆良实(贤良诚实的人)
7、攘除奸凶(奸臣贼党)
8、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9、心乐之(以之为乐)
(二)作状语
1、胡人大举入塞(大,大举,大规模)
2、见渔人,乃大惊(大,非常)
3、与蒙论议,大惊曰(大,非常)
(三)作动词
1、家富良马(富,有很多)
2、明月别枝惊鹊(惊,惊动)
3、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4、父异焉(异,对„„感到惊异)
5、邑人奇之(奇,以„„为奇)
6、而日中时远也(远,距离远)
7、不远千里(远,以„„为远)
8、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
9、凄神寒骨(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0、心乐之(乐,喜欢)
11、聚室而谋(聚,使聚,召集)
12、笑而止之(止,使止,阻止,阻拦)
13、似与游者相乐(乐,嬉戏,逗乐,游乐)
14、毕力平险(毕,用尽)
15、日光下澈(澈,深深透过,直射水底)
16、不能绝也(绝,杀绝,杀尽)
17、私我也,美我者(私,偏爱;美,意动)
18、楼渐低(低,降低)
19、渔人甚异之(异,感到诧异)
20、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
21、一览众山小(小,意动,以„„为小)
22、此教我先威众耳(威服,动词)
23、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
24、香远益清(远播)
初中文言文活用的词语 篇5
内容提要: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目前基本上大都看作“活用”。这既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又不利于教学。“兼类”和“活用”并存,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关键词:古代汉语词类转换兼类活用并存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而现在语法界对词的转换的处理方法不统一。例如:在“(诸葛)亮身率军攻祁山”句中,“军”充当宾语,是“军队”的意思,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属名词类;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句中,“军”带补语“细柳”,是“驻扎”的意思,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又属动词类,对此有人认为“‘军’兼属名词、动词两类”,应把它作“兼类”讲,不应作“活用词”讲;有人认为“‘军细柳’的‘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属兼类”。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兼类”和“活用”两个概念的理解。前者认为一个词只要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就属“兼类”,不要有“活用”的说法;后者认为一个词只要改变了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的作用,就是“活用”,不需要有“兼类”的说法。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比较片面,都没有对“兼类”和“活用”作出科学的解释。我主张古汉语中词的“兼类”和“活用”应二者兼而有之。
为什么要“兼类”和“活用”二者兼而有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词的“活用”,什么是词的“兼类”的问题。
什么样是词的活用呢?从语法角度讲,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按本类的语法属性去用词叫本用,反之,叫活用。张世禄教授给“活用”这样定义:“有些词往往在实际的语法结构中临时充当别的成分,和它们经常的用法不合的,这叫‘词的活用’。”(《古代汉语》)廖序东教授给“活用”是这样定义的:“如果一个词偶尔改变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所起的作用,这就叫词的活用。”(《文言语法分析》)这两位教授对词的活用下的定义都强调“临时”或“偶尔”。这就说明词类的活用实际是词在语法结构中的临时运用,一离开结构,那种用法就不存在。词类的活用,属于语法学的范围,不能算是兼类。例如:名词,其语法特点是:可以自由用作主语、宾语;可以用作名词谓语,但不能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它的前面可加名词、数量词、形容词,但不能加副词。“人”这个词,被用作主语、宾语、定语,是它的经常“职务”,因此它是名词;至于“人”在“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这句中的“人”,不是作主语,也不是用作宾语、定语,而是作“立”的状语,意思是“像人似的”。这是它的临时“职务”。这个作用和意义,离开了这个具体的句子,就没有了。因此,我们只能说这个“人”是名词作状语,这是它临时取得了作状语的作用,是词的活用,而不能说“人”是兼类词。
什么叫词的兼类呢?“如果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那就是词的兼类。”(《中学语文教师手册古代汉语》243页)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词的兼类和活用不同,活用属临时用为某类,兼类属经常用为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兼类和活用有着很大的联系,当一种活用经常化,约定俗成,就变成了兼类了。吕叔湘先生说:“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尔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了词类转变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46至47页)兼类的词由于在实际语法结构中多次“活用”,以至经常化而把它们的“变性”固定下来,这往往就是词义的引申转变,但是词义的引申转变和“词类活用”毕竟不是一回事,词义的引申转变,是使语言中形成“同词异义”的现象,产生大量的“多义词”,这属于词汇学、词义学范围。“词性活用”则是实际语法结构中的临时运用,一离开结构,那种用法就不存在,所以是属于语法学的范围。
活用可以发展为兼类,而兼类词,当其中某一类用法在历史中消亡了,这样兼类词就变成了单类词。例如“衣”现在属名词,而在先秦,它兼属名词和动词两类。“衣”在《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四部书中使用的情况如下表:
书名名词动词合计
《论语》8513
《孟子》4913
《荀子》40949
《韩非子》502272
合计10245147
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的,例如“友”,在《论语》中出现19次,其中作名词用7次,作动词用12次。“军”,在《左传》中出现42次,其中作名词22次,作动词20次。由于这些词在现代汉语里都是名词,所以当看到“乘肥马,衣轻裘”(《论语》),“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晋军函陵,春军汜南”(《左传》),就自然而然将它们看作词类活用;而古代它们本属兼类。我们读秦汉时的代的古籍,深感词类活用的情况很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代词类活用的确较现代为多,而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古代属兼类词,发展到后来成了单类词。而古代汉语语法书大部分将其视为词活用。中学语文教材,在注释时将兼类词全部注释为活用,这就使学生感到古代词类活用很多,形成古代汉语“词无定类”感觉。对于那些本属兼类的词,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属活用的临时义,而在古代它们属常用义,“像夏雨雨人”的“雨”,往往容易看成是活用,其实在古代“雨”是兼类词,名词义、动词义都是常用义。而教材编写者是以今度古,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综上所述,兼类和活用两种提法并存的理由:一、只取“活用”或只取“兼类”的提法,不符合汉语语言发展的实际和规律。“兼类”不仅古代汉语中有,现代汉语中也有。只不过古代汉语中的“兼类”比现代汉语更多罢了。而我们承认现代汉语中的“兼类”,却不承认古代汉语中的“兼类”,显然是主观臆断,忽视了语言源和流的关系。二、只取“活用”或只取“兼类”的提法,混淆了词汇学和词义学与语法学的概念,因为兼类属于词汇学和词义学的范畴,词的活用属于语法学的范畴。三、“活用”和“兼类”是互不包含的两个定义,如果只取其一,均有不能涵盖的部分。四、只取一种提法不利于文言文的教学。因为词类转换是古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只取“活用”的提法,那么活用的词就太多了,学生会望而生畏;如果只取“兼类”的提法,似乎造成词无定类的感觉。
既然如此,那么怎么样区分词的“活用”和“兼类”呢?
一、看其出现的频率高不高。
词的兼类和活用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偶尔”转类,后者是“经常”转类。因此,兼类的词已被人们约定俗成,有社会性,在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它的出现频率是比较高的。如“目”字在中学文言教材中共出现20次,其中用作动词的6次;“名”在中学文言教材中共出现37次,其中用作动词的15次;近二分之一;“轻”字在中学文言教材中共出现9次,其中用作动词的就有6次。活用的词,从整体上来说,是常见的现象,但就某一具体的词来说,只是偶尔用作别类词。例如“臣”本是名词,在“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语哉!”(《史记苏秦列传》)句中的.两个“臣”不属本用,也不是兼类,而属活用。“臣人”,“臣”后带有宾语“人”“臣人”是名词用为使动,使人来臣;“臣于人”,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是被人所臣的意思。所以在古汉语中词的转类出现频率的高低是区别兼类和活用的重要条件。
二、看辞书义项收没收。
兼类词由于它们经常用作几类词,因此它们所兼类的几个词类的义项,大都被辞书列为义项。例如:“雨”“亲”“枕”等兼类词的几个义项,在辞典中都可以查到。而活用的词,它活用的这个义项,因其是临时赋予的,其意思主要根据语境来确定,辞典一般都不作为一个义项列出。所以辞典中是否查到这个词作别类词的义项可以作为区别兼类和活用词的主要依据和简便方法。
三、看是否读破。
前人把用本义、按本音读出的字,叫如字;用改变一个字的读音表示其他意义或词性的转变的读音,叫读破。古代汉语中读破,绝大多数是把原来读为平声或上声的字变为去声。由于有些词,尤其是名词,经常转类为动词,也就经常要读破,因此兼类词,尤其是名词兼属动词,多数是多音词,辞书中大都把它们列为多音多义词。例如“语”,本来是名词,读“yǔ”,但有时用作动词,读“yù”。如《鸿门宴》中“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中的“语”就是一例。“王”当名词用时读wáng,当动词用时读wàng。名词活用动词,尽管也有人主张在朗读时采用破读的方法,但由于它们是“偶然”转类,这类词,字词典都不会列为多音多义词。因此,在转类的词中,凡是辞书中列为多音多义词,都是兼类词;但不能说,在转类的词中,凡是辞书中没有列为多音多义词,都不是兼类词。因为有许多古书中注明的“读破”词由于诸种原因并没有保留下来,辞书也无法将其注为多音多义词。
四、看有没有派生词义的能力。
兼类词往往有固定的词义,因此,它就具有按词义引申规律派生新义的能力。如“履”以“踩踏”为基本义,又派生出“实行”、“执行”等义,如“处其位而不履其事”(《礼记表记》)中的“履”就是“实行”的意思。而活用的名词的临时义则没有,也不可能有这种派生新义的能力。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中词的“兼类”和“活用”并存,不但有这个必要,也有这个可能。
参考文献
[1]《怎样学好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86年版。
日语口语中不能乱用的词语 篇6
組合----(くみあい)----工会团体
経理----(けいり)----会计;经营管理
怪我----(けが)----受伤
結構----(けっう)----足够
結束----(けっそく)----团结
喧嘩----(けんか)----打架
合意----(ごうい)----同意
講義----(うぎ)----上课、课程
交代----(うたい)----轮班的人
合同----(ごうどう)----合并
交番----(うん)----派出所
心地----(ち)----感觉、心情、心境
腰掛----(しかけ)----凳子
小人----(びと)----小矮人
作风----(さくふう)----写作风格
茶房----(さぼう)----红茶、咖啡店
酸素----(さんそ)----氧气
自愛----(あい)----自己多加保重
時雨----(しれ)----秋末冬初之际的阵雨
地道----(みち)----脚踏实地
邪魔----(ゃま)----打搅、麻烦的.人
出世----(しゅっせ)----出人头地
趣味----(しゅみ)----嗜好、爱好
精進----(しょうん)----素食
词汇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篇7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课本中共有这些句子: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第一册《勾践灭吴》)退,使……撤退。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第一册《勾践灭吴》)服,使……臣服。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第一册《勾践灭吴》)去,使……回去。⒋焉用亡郑以陪邻?(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第一册《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第二册《过秦论》)亡,使……灭亡。
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第四册《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第三册《六国论》)却,使……退却。
⒐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第三册《石钟山记》)鸣,使……鸣叫。⒑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第三册《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⒒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第四册《促织》)昂,使……高。⒓宁许以负秦曲。(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⒔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归,使……回去。⒕鸣鼓而聚之,击木而招之。(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鸣,使……鸣。
⒖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第二册《鸿门宴》)从,使……跟从。
⒗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⒘项伯杀人,臣活之。(第二册《鸿门宴》)活,使……活下来。
⒙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第三册《伶官传序》)兴,使……兴盛;亡,使……灭亡。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③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第四册《滕王阁序》)下,使……放下来。⒉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第二册《鸿门宴》)王,使……做大王。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④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第一册《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⒉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第二册《过秦论》)弱,使……削弱。⒊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第二册《过秦论》)弱,使……变弱。⒋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亦无售者。(第四册《促织》)高,使……高。⒌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⒍臣请完璧归赵。(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完,使……完整无缺。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尊,使……尊贵。⒏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第二册《谏太宗十思书》)安,使……安居。⒐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第二册《谏太宗十思书》)正,使……正。⒑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第一册《勾践灭吴》)耻,使……受耻辱。
⒒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第六册《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⒓然居吾乡,则长人者好烦其令。(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烦,使……繁琐。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⑤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⑥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⒉侣鱼虾而友麋鹿。(第四册《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⒊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⑦
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⒉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第一册《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⒊成以其小,劣之。(第四册《促织》)劣,认为……劣小。
⒋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⒎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第二册《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三.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做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在其他情况
下还可以作谓语动词。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第一册《勾践灭吴》)女,嫁女。⒉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第一册《勾践灭吴》)衣,穿衣。⒊今夫差衣水犀甲者亿有三千。(第一册《勾践灭吴》)衣,穿。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第一册《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⒌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第一册《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⒍秦伯说,与郑人盟。(第一册《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质,做人质。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衣,穿。
⒐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衣,穿;王,称王。
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一册《劝学》)水,游泳。⒒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第四册《滕王阁序》)襟,连带。⒓与其身也,则耻师焉。(第二册《师说》)师,学习。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师,学习。⒕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第三册《六国论》)礼,礼遇。
⒖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屠慧褒始舍其址。(第三册《游褒禅山记》)舍,盖屋。⒗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第三册《游褒禅山记》)名,命名。
⒘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第三册《游褒禅山记》)名,说出。
⒙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第三册《石钟山记》)名,命名。⒚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第三册《项脊轩志》)乳,哺乳。⒛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第三册《登泰山记》)烛,照。
23.此文人画士,心之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第三册《病梅馆记》)绳,衡量。
24.德何如则可以王?(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王,称王。
2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衣,穿。26.魏其,大将也,衣赭色,关三木。(第六册《报任安书》)衣,穿。
27.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舍,安排住宿。
28.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衣,穿。29.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嘻,发出嘻的声音。30.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刃,杀。3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第六册《屈原列传》)祖,效法。32.仗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第四册《促织》)仗,用杖打。33.买五人之脰而函之。(第三册《五人墓碑记》)函,用盒子装。
34.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第一册《子路曾西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
35.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爪,用手抓破。36.范增数目项王。(第二册《鸿门宴》)目,看。
37.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第三册《伶官传序》)函,用盒子装。38.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第二册《阿房宫赋》)焦土,成为焦土。
39.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第四册《前赤壁赋》)下,攻下;东,向东。四.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很少。但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表示方位或处所
课本中有:
⒈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前,上前。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第一册《勾践灭吴》)庙,在庙堂上。⒊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第一册《勾践灭吴》)郊,在郊外。
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第一册《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⒌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第二册《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⒍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汶水东流。(第三册《登泰山记》)西,向西;东,向东。⒎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廷,在朝廷上。
⒏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第六册《信陵军窃符救赵》)北,向北;西,向西。⒐仓皇东出。(第三册《伶官传序》)东,向东。
⒑骊山北构而西折。(第二册《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⒒平原君乃置酒,前为鲁连寿。(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前,上前。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课本中有:
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第二册《过秦论》)席,用席子。⒉市中游侠儿的佳者笼养之。(第四册《促织》)笼,用笼子。⒊日将暮,取儿藁葬。(第四册《促织》)藁,用稻草。
⒋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三表示比喻 课本中有: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第二册《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第四册《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⒊常以身翼蔽沛公。(第六册《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四表示对人的态度
人皆得以隶使之。(第三册《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五.形容词做动词
形容词可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⒈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第二册《师说》)好,喜欢。⒉方是时也,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第三册《游褒禅山记》)明,照明。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老,尊敬;幼,爱护。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严,尊重。
⒌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终不怜公子姊也。(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轻,轻视。⒍使上官大夫短屈平于顷襄王。(第六册《屈原列传》)短,揭短。⒎然居吾乡,则长人者好烦其令。(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好,喜欢。六.形容词做名词
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明,视力。
⒊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甘肥,甘美的食物;轻,轻快的衣服。
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第二册《师说》)惑,困惑。
词类活用出处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扎(《烛之武退秦师》)
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烛之武退秦师》)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荆轲刺秦王》)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沛公军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
不可不语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
范增数目项王。
刑人如恐不胜。
道芷阳。
仕宦于台阁
头上玳瑁光
映带左右
一觞一咏
歌窈窕之章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朝服:穿上朝服(《荆轲刺秦王》)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军:驻军(《鸿门宴》)言:告诉(《鸿门宴》)王:为王、称王(《鸿门宴》)语:告诉(《鸿门宴》)事:做事、(《鸿门宴》)侍奉 籍:登记(《鸿门宴》)目:使眼色(《鸿门宴》)刑:施加肉刑(《鸿门宴》)道:取道(《鸿门宴》)
仕:任官(《孔雀东南飞》)光:发光(《孔雀东南飞》)带:环绕(《兰亭集序》)觞:喝酒(《兰亭集序》)歌:歌唱。(《赤壁赋》)
下:攻占;东:向东进军(《赤壁赋》)渔樵:打渔砍柴(《赤壁赋》)舍:筑舍定居。(《游褒禅山记》)
以故其后名之曰:
名:取名(《游褒禅山记》)由山以上五六里
上:向上走。(《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识其本名(《游褒禅山记》)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夜缒而出。
夜:在夜里(《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向东(《烛之武退秦师》)
秦将王翦破赵,、、、,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北:向北(《荆轲刺秦王》)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用匣子(《荆轲刺秦王》)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上:向上(《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箕:像簸箕一样(《荆轲刺秦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的翅膀一样(《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里(《鸿门宴》)头发上指。
上:向上(《鸿门宴》)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间:抄小路
(《鸿门宴》)
孔雀东南飞
东南:朝东南(《孔雀东南飞》)手巾掩口啼
手巾:用手巾(《孔雀东南飞》)卿当日胜贵
日:一天天(《孔雀东南飞》)晚成单罗衫
晚:在晚上(《孔雀东南飞》)西望夏口
西:向西(《赤壁赋》)东望武昌
东:向东(《赤壁赋》)有泉侧出
侧:从旁边(《游褒禅山记》)
(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损害(《烛之武退秦师》)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鸿门宴》)
高余冠之岌岌兮
高:加高(《离骚》)长余佩之陆离
长:加长(《离骚》)固前世之所厚
厚:推重(《离骚》)千万不复全
全:保全(《孔雀东南飞》)正襟危坐
正:调整(《赤壁赋》)渺沧海之一粟
渺:渺小得像(《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露出白色
(《赤壁赋》)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游褒禅山记》)火尚足以明
明:照明。(《游褒禅山记》)
(四)、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定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远:远方(《荆轲刺秦王》)群贤毕至
贤:贤士(《兰亭集序》)少长咸集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兰亭集序》)死生亦大矣
大:大事(《兰亭集序》)不知老之将至
老:年龄老的时候(《兰亭集序》)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深度。(《游褒禅山记》)
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惑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五)、动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留待作遗施
遗施:遗施之物,纪念品(《孔雀东南飞》)往往有得
得:心得。(《游褒禅山记》)而其见愈奇
见:见到的景象。(《游褒禅山记》)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游褒禅山记》)
(六)、副词活用作动词
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尽情享受(《兰亭集序》)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游褒禅山记》)
(七)、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亡:使„„灭亡(《烛之武退秦师》)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听到(《荆轲刺秦王》)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止,制止(《鸿门宴》)
樊哙侧其盾以撞
侧:使„„斜侧着(《鸿门宴》)引以为流觞曲水
流:使„„流(《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
游:使„„纵展;骋:使„„开畅(《兰亭集序》)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赤壁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足以荣汝身
荣:使„„荣耀(《孔雀东南飞》)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错误,弄错。(《游褒禅山记》)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有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也有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以此下心意
下:使„„委屈(《孔雀东南飞》)
(八)、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于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于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用于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数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于意动。用于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认为„„晚(《荆轲刺秦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认为„„奇怪(《荆轲刺秦王》)齐彭殇为妄作
齐:把„„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作边邑(《烛之武退秦师》)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以„„为王,称王(《鸿门宴》)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赤壁赋》)
3、数词的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兰亭集序》)
下面仅就在文言文教学中探求出来的判断各种词类活用的条件,具体是什么样的词类活用,怎样翻译,简述如下:
(1)名词活用为动词
a、名词+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籍,本意是户口册的意思,但后面紧接着一名词,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该翻译为造册登记。
b、副词作状语+名词 汉水又东 《水经注 江水》 东,原为方向名词,在副词后活用为了动词,翻译为向东流。c、能愿动词+名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原为物质名词,在能愿动词后为动词,应该翻译成游泳的意思。d、名词+补语
今王鼓乐于此。《孟子 梁惠王下》 乐,为音乐,在它之后有了补语,就翻译为演奏音乐。e、所+名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是鱼网的意思,前有所就构成了所字结构,应该翻译为用鱼网捕捞。f、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g、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礼,本是礼节的意思,与前面的敬贤结构相对应,敬重贤士有礼节的招待有才华的人。
h、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花本来是名词,在整句话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花活用为动词,翻译为开花的意思。
i、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立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孟子 梁惠王上》 权,在此结合句意,可以理解为权衡。(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用作一般动词,如: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善,与„„交好。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穷,用尽。(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A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至,原意为到达,在此活用为名词,翻译为到达的人。
B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定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硬的铠甲;锐,锐利的兵器。(4)名词作状语 a、表示比喻。如
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翼,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地。b、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地。c、表处所
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上。d、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用箕畚。e、表动作行为的方式,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当面。(5)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
a、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如:
烛之武退秦师 退,原为撤退的意思,使„„撤退。
有时候,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语。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如: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逃走。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之,昂其值,居为奇货。《促织》 昂,使„„昂贵。C、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生,使„„活过来;肉,使„„长肉。b、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如:令尹南辕反旆。南,使„„往南走。(6)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于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于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用于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于意动。用于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a、形容词意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b、名词意动
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7)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名词带宾语,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为„„” a、动词为动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死国:为国家死。b、名词为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死:为死人办理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