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考

2024-10-30

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考(精选12篇)

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考 篇1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 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作为语文教学需要思考文言文教学的相关问题, 本文从初中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语文”的源流思考, 对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言教学,语文源流,思考研究

人们都知道,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记载着古代中华的文明。在我们所用的语文教材中, 编入一定数量的文言文, 其目的是可想而知的, 让学生能够涉猎一定的文言文去提高古文阅读的水平, 去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古代文化, 进而弘扬传统, 形成理想的精神人格。作为语文老师需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相关的思考, 现拙于笔端的是自己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语文”源流之浅见, 权且抛砖引玉。

一、给学生以读的机会, 多听到学生的读之声音

文言文是远之我们学生的一种文体, 与现代文比较起来, 其区别比较大, 词语的构成多以单音节为主, 字词的意义有的与现代词基本相近, 可有的距离甚远, 句子的构成形式也大为不同。因此, 在诸多的文言文教学课堂, 人们只是对字、词、句进行一些不厌其烦的串讲, 学生也就在比较机械地接受着。所以,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的课堂气氛显得那样的单调、枯燥而又沉闷。如此之类的教学不仅仅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也从相关的角度窒息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生气与活力。所以, 笔者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文言文的课堂首先必须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比较理想的书声琅琅, 让人们多听到学生读文言文的声音。这是由两方面原因所决定的, 首先由文言文自身的特点所决定, 正如前面所述文言文远距于学生, 学生要感悟文言文, 非下苦功夫去读不可。我们也应当看到的现实是文言文的语言比较精炼, 不少的文言句式也是那样的明快, 便于学生朗读。其次是由语文学科课程教学的特点所决定, 语文课程实际就是一篇篇文选的组合, 初中学生学习语文, 就是要比较意义上的自主阅读感悟, 学生阅读感悟从何做起?首先就应当是读, 再者我们所必须看到的是自古以来人们所崇尚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也是不无道理的。对此, 初中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语文”源流之一当是让学生能够将文本比较理想地读起来, 对初中学生的读, 作为老师需加强学生读的指导, 如相关的古诗文, 可以以自己的示范指导着学生的朗读、诵读甚至也可以是一些吟读和唱读, 这样能够比较充分地增强学生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方面的语感。

二、给学生以趣的可能, 多见到学生的乐之情感

应当说入选于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结晶, 也都是古代先贤思想的重要表达。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 文言文在初中教学中愈来愈受到重视。但如果老是那样的教学模式陈旧化, 更是那样的紧紧抓住字词句的串讲分析, 就是在课堂也是让学生去做着那些相当机械重复的训练, 那学生也永远不会感到文言文学习有着怎样的乐趣。初中学生虽然比小学生的学习要显得比较重视起来, 知道一些学习方面的道理, 比较愿意或者就是比较善于凭着自己的刻苦进行学习, 就是在文言文的学习上也有着这方面的体现。但我们必须看到的现实是, 能够给学生以趣味的语文教学, 则力求多给学生以趣味, 文言文的教学则更应如此。所以, 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 如果我们能够多给学生以趣的可能, 那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则多多见到学生的愉悦之感, 而当一个个学生都感到是那样的愉悦时, 就是探究也显得是那样的十分积极和有效。譬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是一首表现诗人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之情感的诗篇, 诗题的最后是一“歌”, 何谓“歌”?就是一种能唱的诗, 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怎样去教这样的“歌”? 教学时, 先将这首诗以唱读的形式示范于学生, 初步建立学生愉悦阅读感悟的情趣, 然后,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 继而进入诵读的状态, 再引领学生进行吟读, 最后也让学生模仿着唱读。应当说, 教学时学生在读上所花的时间是比较多的, 但学生所读的形式在不断地改变着, 学生进行读的境界在不断地提升着, 虽然也是在读, 那学生每一遍所读的情感都不是十分相同的。就是学生这样进入高度境界的读, 也就是学生这样比较愉悦地读, 由读替代着串讲, 促进了学生比较有效的感悟。

三、给学生以悟的机会, 多闻到学生的情之表达

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及意义应当说是显而易见的, 文言文的教学中人们所能感觉到的是, 它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都是比较理想地存在着的, 如果我们重视去挖掘, 其价值还在不同程度地提升着。但文言文的教学价值怎样获取?应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过程中得以获取。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新教育的实施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更提倡将以学生为主体贯穿于教学课堂的全过程。但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依然没有得到比较理想意义上的发挥, 无论是课堂中的学习, 还是学生的作业训练, 乃至就是一定层面上的考查, 也都存有一定乃至相当大的问题。所以, 在文言文的教学上, 不可忽视的“语文”源流其思考则也必须思考学生的主动性感悟的问题, 有了学生自主性的阅读感悟, 也就比较多地有了学生的自我感受的真情表达。所以, 平时的文言文教学, 只有给学生以悟的机会, 甚至就是多悟的机会, 广悟的机会以及深悟的机会, 才可以多闻到学生的真情之表达。譬如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 不仅仅让学生去自主感悟先生辅佐两朝的赤诚之心, 还让学生结合相关的助读资源去感悟作品的历史地位乃至相关的文学价值。虽然学生的某些感悟还不竟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到位, 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学生所表达的语言是丰富而又生动的, 学生所表达的情感是真挚的。

从平时的文言文教学看, 初中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语文” 源流也不竟就是这些, 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做出比较认真的思考和梳理, 并正确应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贺丽.引导贴近文言, 力行授之以渔[J].新课程 (中学) , 2010 (4) .

[2]李晓琳.论初中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08 (14) .

[3]杨真.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 2009 (12) .

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考 篇2

上传: 赖梅芳更新时间:2013-1-28 20:22:50

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古典文学更是其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学课本上所选的篇章大多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如《马说》、《出师表》、《岳阳楼记》等等。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因为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凝集,对于传承中华文化,陶冶学生爱国情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可是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文知识缺乏等因素,文言文教学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下面就初中文言文教学谈谈本人的几点思考。

总的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首先是积累基础,其次,是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把握,另外,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要在教学当中实现这些目标,我的做法是:

第一:挖掘学生的学习源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据本人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中学文言文教学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教师只向学生讲解翻译,学生只管记忆翻译和名篇,没有互动,没有激情。而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文言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效果总不够理想的学生。面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作为教师必须要去培养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沉闷”。首先,教师要积极诱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用故事激发兴趣,用兴趣培养精神。如孔子的“克已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丹青照汉青”这些超越古今时空的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至今仍在升腾激荡着我们的后生学子。其次,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讲故事,开展简单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理解课文内容。最后,语文教师自身应通过自我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同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美感作用,并辅之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孩子带入知识的海洋,情感的圣境,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

第二: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生,学会积累,进一步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积累的第一步就是预习。预习重点要围绕三方面进行,找出文中的生字、通假字,并对照课下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字义。通过预习,学生便能够很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大体内容,为教师的教学做好准备。积累的第二步就是总结。

学生要想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就必须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些了解。对于作者和背景,在预习的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利用课外资料进行查找了解,必要时找教师做补充,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是读,读就是以有表情的熟读成诵为目标的朗读,这是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我的重要环节。教师范读既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正字,同时又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打动学生,震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学生可自由读、齐读、分组读,教师针对学生在读文章时出现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使他们能真正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真正理解作者的心灵和情感。第三是译,译就是翻译,也就是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是训练和检查学生的“读”效果的手段。它可以指译、点译,也可以是全段或全文的翻译。学生自译、互译,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可用保留、增补、替换、调整、删减等方法来翻译。这样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断积累以达到理解、掌握、分析的目的。第四是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进行积累不是机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在一

次复习课上,教师列出这样一系列的之、至、致、往、如、造、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积极性很高,通过比较和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会积累的极大益处。第五是练,练就是课本上的习题要题题落实。文言文的训练不是很多,主要有四种类型:理解内容、翻译字词句、读后感或改写,这三点针对性很强,落实得好既可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在应试中游刃有余。最后一个是扩展阅读。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篇3

一、快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

也许做到快速阅读,并非一件易事,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就比较困难,这就要求学生阅读的时候,先要领会全文的中心思想,因为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灵魂、统帅,只有我们把握住它,才能更好地理解回答问题。在阅读时,我们应该用一定的时间将全文读完,弄清文章的题材,并根据体裁的特点,快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假如我们读的是叙事类型的文言文,我们就应该在头脑中马上联想到记叙文的六要素,并且迅速在文中找相应的内容,与之一一对应。即: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干了些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如果我们读的是说明类型的文言文,就应该用最快的速度找出它所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并将对象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找出来。如我在教学《核舟记》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一些数字说明的句子加以理解,在此基础上,再找出说明核舟上各种景物、人物的句子加以琢磨。如果有不理解的句子,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或查阅资料,实在不懂老师就加以点拨。这样做,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若读的是议论性文言文,则应迅速明确该篇文章所要议论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再看作者针对这一问题谈了哪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运用什么样的议论方法,采取了哪些有力的论据等。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快速准确地把握中心,做到心中有数,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提高了综合概括能力。

二、针对问题跳读找出相关的内容

在把握中心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再根据文章后面的问题,在文章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全文的内容,上下文的语境,使用原文或根据内容自己概括做答。这样做,即使偶然出现一些偏差,但也不会相差甚远。例如我们上蒲松龄先生的《狼》一文,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直接从文中找出关于描写狼的动作的文段进行阅读,有时还可以给学生指出一些重点句子让他们琢磨。像文中的“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就把狼的狡猾神态描写得非常生动,只要学生稍微动一下脑子就可以理解了。

三、重读全文扣住中心

有些文章,我们仅凭文段的内容是很难完整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重读全文,紧扣文章的中心,并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思考问题。如果我们读的是读后感或启示一类文章,就需要我们重读原文,找出给你影响最深或者是最富有哲理的地方,扣住中心思想,充分合理地发挥作答。我在教学《岳阳楼记》这篇课文,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的句子来,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给一些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对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也就有了比较明确地理解了。

四、要把握好句子的停顿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问题在初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的基础,假如学生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不少学生反映文言句子浩如烟海,一个句子一种停顿,难以掌握。其实只要我们把握“两个原则”一般都能正确处理好句子的停顿: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语气停顿。正确的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另外,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和关键句。如:《岳阳楼记》一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全文的关键句,总括全文,概括了作者的宽大胸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把握了这一句,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

总之,这些阅读方法对学生阅读能力是大有帮助的。但是,光有方法还是不行,老师还要督促学生平日多实践,多阅读,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使以上的阅读方法成为自己的东西。

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考 篇4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对策分析,策略思考,成才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需要从文言文本身特点、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多个方面来思考和提升文言文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文言文育人功能。

一、培养积极的教学态度

教学双方对待文言文教学的态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初中文言文教学效果。在语文的教学互动中教学方应该有积极的教学态度,学习的一方也应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对语文教师来说正确且积极的教学态度是始终保持工作热情,为教好学生而刻苦钻研文言文知识,努力改进文言文教学形式,给学生创造最好的文言文教学条件的前提。对初中学生来说,积极的学习态度则主要表现在能够独立自主地参与文言文教学过程,不断丰富和累积文言文基础知识,并能在课堂教学中与语文教师进行良性互动。

二、丰富文言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想讲一堂生动形象且内容丰满充实的文言文课程,需要准备的教学内容绝不止语文课本上那几篇文章,还应包括许多外延知识,比如文言文涉及的典故出处等。由此可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对文言文课程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备课充足,累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相关知识有助于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论语》十则的时候不仅要对课本中的论语十则的内容、语言和释义等牢固记忆,还需要具有将基础知识自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行为之中的能力。与此同时大家还需要对《论语》的来历、意义以及主要内容等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论语》十则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深入剖析和理解儒家思想,对孔子的“仁”有更多认知和了解。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开拓眼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效果,还能让教师在授课时有更多可讲的内容,也让语文教师能够引经据典地为学生讲解文言文内容。

三、提升文言文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直观而突出的,为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果积极寻找实践验证合适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是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在做的事情。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形式主要包括探究式教学方式、情境创设式、课堂互动式、小组合作式等。此外,语文教师最好还能对文言文教学形式改革的方向有所了解,能明白怎样去做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最大效果。例如,在教授《观潮》一文的时候不仅要对观潮内容、解释进行详细解说,还要根据《观潮》创设情境让学生能从钱塘潮涨潮图片、涨潮视频等内容中对钱塘潮有一个简单印象,也让学生对观潮和学习《观潮》产生兴趣。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观潮》的场景、钱塘潮的壮观都描述得惟妙惟肖,教师采用情境创设的形式逐渐深入到思想层面上的理解才是最恰当的选择。

四、做好文言文中重点分析

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有难有易,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要求和学生需要掌握的程度也都有所不同。根据这种不同,大家在学习初中文言文时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有些文言文内容要求重点记忆、深层剖析,有些却只需要记住基本释意能阅读赏析即可。对初中学生而言学好文言文也需要对这种不同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超强的适应能力。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也需要对文言文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和文言文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记忆。例如,八年级文言文教学的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五和第六单元,语文教师在对这单元内容进行教学时,也需要对文言文内容进行重难点分析,加强对重要内容的教学传授力度,避免出现教学困难的问题。此外,在开展文言文教学工作时,还需要将这两个单元内存在的各种文言文类型进行细化划分,掌握诗、词、歌中真正重要的部分。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安排中能够被称为重点的主要有韩愈的《马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杜甫的《望岳》和李白的《登黄鹤楼》等。

五、及时解决文言文教学困难问题

在初中教学中出现教学困难现象有着各种原因,但这些原因的存在并不能成为文言文教学困难的理由。教师在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时必须对教学困难问题进行重点关注以便能及时找出可以补救的方法,有效防止“拖后腿”的行为出现。这也是一种变相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家为提高教学效果全力解决教学困难问题的例子屡见不鲜。教师在采用这种教学对策时需要做的事情包括:第一,从教学困难产生的原因,自主分析,主动探索和实施“根治”的方式。第二,摆正态度和思想观念,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和要领。第三,及时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或个别存在的文言文教学困难问题。例如,在教授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发现有教学困难问题出现便会主动与学生谈心找出困难原因,然后加以解决。面对《出师表》这篇文章,教师就应估计到这篇文章出现教学困难的原因就是记忆量大、典故多等,解决的办法便是多阅读几遍,并谦虚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 篇5

文言文到底教什么?诵读,是文言文课堂提效的第一要素。(一)在字词的诵读中激起美感,引发兴趣1.在诵读中感受音韵美。2.在诵读中感受意境美。3.在诵读中感受文势美

(二)在词句的疏通中探究字词,几种探究的方法1.温故知新

2、触类旁通3。知人论字4.反用其意(三)在人事的体验中活化人物、丰富故事1.情感体验,使人物更丰满

2、情景描述3.情意感悟,使意蕴更深远(四)在德智的延伸中开阔视野,丰润生命1.比较赏析,深化认识2.续写后记,活跃思维。冯军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蓬第一初级中学 311200)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2.《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3.刘辉平《守住阅读教学的根——诵读》.《初中语文教与 学》.2010.3.4.丁丽娟《穿越文言文这块玉米地》.《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5.5.孙文玲.《古文教学要努力激活思维》.《中学语文教学参 考》.2008.7.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

在教授文言文中,首先解决读懂的问题。其次,从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来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感知文言词汇的魅力,它的遣词造句,它的言简意赅,它的朗朗上口,对语言美的体会就是通过反复朗读和词汇积累来完成的。最后,我们在对待不同文体的时候应该采取西方的一句俗语: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当然,注重朗读和词汇的积累也是有方法的,并不是干巴巴告知某个词的意思。让最难引起学生兴趣的枯燥的文言词汇有趣起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马说 @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後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善於相马的伯乐,然後才会有千里马。事实上,千里马是经常存在的,但伯乐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是上等的好马,却因为它委屈地沦落於役马者手中,而跟平常的马一样老死於马厩,这样就没有人称它为千里马了。能日行千里的马,每餐要吃一石的粮食。养马的人不知道它为了要走千里而需要吃那么多的粮食。这种马,虽然具备走千里的能耐,但因为吃不饱,力气不足,致使才能无法表现出来。它甚至连一匹普通的马都比不上,哪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养马者赶它奔驰,却不得其法;喂它粮食,却不让它尽量吃饱;呼唤它,却不懂它的脾性。在这种情况下,养马者偏偏手持马鞭走到它的跟前说:「这世界上并无好马存在!」唉!果真世界上没有好马吗?其实,说这种话旳人真地不懂马啊!作者

韩愈(768一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郡(今辽宁义县)。唐人讲究郡望,韩愈自称“昌黎韩愈”,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出身贫寒,自叙“家贫不足以自活”(《上兵部李待郎书》)。三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会死,嫂郑氏抚育。七岁读书,刻苦好学,十三岁能文。二十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二十五岁方中进士,又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赴汴州为董晋宣武节度使推官,三十二岁为徐州张建封武宁节度使推官。後至京师,官四门博士。三十六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三十九岁时,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五十岁从裴度征讨淮西吴无济叛乱,任行军司马,维护中央集权。淮西平定後升任刑部侍郎。後因写《论佛骨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幸裴度等人救援,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官国子祭酒。五十四岁任兵部侍郎。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受命前去宣抚成功,转为吏部侍郎,时年五十五岁。五十六多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五十七岁逝世,赠礼部尚书,谥为文。大半生坎坷,晚年政治上较有作为。

他在政治、哲学、文学方面都有成就,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从汉魏开始,至六朝而泛滥的骈文,语音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追求华丽词藻。这种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的文体,浮华空疏,成为表达思想和反映现实的桎梏。韩愈反对这种充斥社会的陈腐骈文,提倡质朴自由的秦汉武散体古文。不顾流俗的耻笑侮辱,身体力行,坚决斗争。由於他和柳宗元等的倡导,终於形成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开一代文风,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以载道”,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文道合一,以道为主。实际上是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提倡文章要言之有物,文章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他所说的“道”,兼合儒墨名法,而以儒为主。道的具体内容便是仁与义。在道的基础上,他建立了随顺“天道”、合於“人道”,性分三品等理论。他提倡儒家的“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反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反对压制人才的权门政治。为了维护儒家的道统,他排斥佛教。这些,在当时都有进步意义,尽管存在局限和缺陷。但以韩愈的性三品说而言,便开启了儒家人性论研究的大门,对宋明理学的产生起了催生作用,不能一笔抹煞。

在文体上,他主张在继承先秦古文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做到“师其意不师其辞”、“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唯陈言之务去”。他把古文运动的理论运用於创作实践之中,所作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多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皇甫湜说他的文章“如长江秋清,千里一道,冲飙激浪,瀚流不滞。”(《谕业》)。苏洵也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鳖蚊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书》)这些评价,形象而恰当地表达了韩愈散文的风格。由於追求创新,强调“奇”,他的某些文章满纸僻词怪字,佶屈聱牙,自称“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遂穷文》),为人垢病,对後世一些文人也有影响。著作有《韩昌黎集》。

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 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後叙》,融 事、议论、抒情於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於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於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後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於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後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爲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後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及探索 篇6

关健词:初中文言文教学 问题 措施

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承担着弘扬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爱国热情的重任,是学生了解古代社会,掌握古代汉语发展脉络,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时代变迁、语言发展、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使得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不高,因此,解决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选择。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注重传授基础的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逐字逐句地讲解文言文,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只注重传授基础的文言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性,进而阻碍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2.强调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强调让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文言文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从而降低了文言文教学的效果。而且,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只注重翻译字词、句子,没有全面地分析文章内容、时代背景、社会原因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了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提高。

3.只注重讲解书本知识,忽视了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教师的执教能力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然而,部分教师依然坚持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只注重讲解书本知识,忽视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致使学生的学习范围狭窄,进而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过度强调讲解课文内容,没有适当介绍作者信息、时代背景以及社会环境,使得学生的知识范围狭窄,从而降低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二.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选取文言文中的典故、名人轶事等,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根据已有语文知识,翻译重点字词、句子,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适当增加教学内容,不断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文言文的创作和产生与作者的生活背景、思想感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适当增加教学内容,不断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介绍与花木兰有关的电影、电视剧、歌曲或者让学生介绍花木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因此,在实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断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熏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7

一、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朗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 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因此,文言文学习的关键在语言上。只有多朗读,才能培养文言文语感,只有多朗读,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真谛。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学会粗读课文,借助注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其次,学生细读课文,质疑、解难,通过课内细读,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学生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领会、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最后,学生熟读课文,鉴赏评价,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

二、文言文教学的源泉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用满腔热情积极诱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让他们用心灵去解读文言文。教师要注意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深入挖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好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讲故事,举办辩论会,表演课本剧等活动,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在上八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课本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有启发性地提问,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长期坚持,学生的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

三、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积累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亦不例外。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具体来说就是学习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学习这些文言文,要做到正确理解其文意,并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一定的基础,这就需要重点学习这些文言文中所包含的文言词语。

正因如此,我们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就要特别重视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那么,我们要求学生积累的文言词语主要有哪些呢? 笼统地说,主要是常见的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文言虚词亦需高度重视,因为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不可或缺的语法功能和独特的表意功能。

教师应当着力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的重要意义,这个重要意义就是实用。因为只有掌握了相应的文言词语,学生才能正确、完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文言文,才能具备有效阅读一般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把学习文言词语和深入理解文言文统一起来。同时,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在平时或特定写作中恰当地使用所掌握的文言词语,以便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些文言词语的生命力和表现力,更直接地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四、文言文教学的难点是翻译

近年来,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考试的材料多选自课本。而现在,阅读材料越来越多的来自课外,这无疑增加了文言文教学的难度。那种依靠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的方法明显落后,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纵观文言文考题,翻译是其中的难点,翻译处理好了,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翻译的原则,即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结合,字字落实。只有在直译不通时,才可意译,这对于学生理解文言文极为重要,只有理解了文言文,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丰富内容,进而做到继承和发扬。因此,教会学生翻译文言文是非常必要的。

五、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手段是质疑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有效手段———质疑。教师引导学生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质疑。质疑的范围包括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句子的翻译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材料的选择、作品的构思与主题等。教师指导学生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质疑。 此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并分析评价各类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逐渐学会质疑,善于质疑,进而逐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经典代表,让学生学好文言文,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增强学生语文整体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品味中华古典文化沉淀的精髓。对于文言文阅读教学,笔者结合 自身多年 的教学经 验展开了 几点探讨。

一、开启兴趣之门

兴趣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 极性。从多年 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缺乏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第一步。笔者在进行《桃花源记》教学时,采用了开展活动教学法。经过上节课的教学,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故事内容和场景环境。首先,笔者将学生分为六组,其中一组 负责场景的绘画,包括山洞、船、花等,其余五组分 别在组内对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并在组内进行排练。接着,在课堂上,笔者抽取第一小组的“渔夫”、第二小组和第四小 组桃花源 中的“村民”、第 五小组的 “太守”、第三小组的“刘子骥”一起以课文内容为剧本进行表演,可以自由发挥。以组织小舞台剧的形式,在课堂中开展围绕课文的活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并且每个学生都有扮演的角色或者承担的幕后任务,他们在学习课文时都有自己的关注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

二、夯实基础之路

要想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效果,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是关键步骤。以往只注重传教的教学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笔者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改变“文言文阅读是一项学习任务”的现状,让学生自由学习,感受阅读,享受阅读,发自内心地喜欢阅读,在此基础上补充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在《出师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学生为中 心,先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资料和网络等途径自行预习,主要掌握《出师表》的背景以及大致内容。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查找到的内容,再结合所了解到的关于三国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讲讲《出师表》的内容,以及体会到的诸葛亮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让学生自 由阅读、享受阅读,让教师讲授、传教的课堂变成学生知识分享、交流的平台。接着,笔者趁热打铁,抛出课文中的成语,如三顾茅庐、作奸犯科、妄自菲薄、临危受命、计日可待、危急存亡,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解释这些成语的意思以及其中个别字的意义,再深入到课文中进行关键字、词、句的讲授。这样的教学方式步步推进,让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也在阅读中夯实文言文基础知识。

三、拓展阅读之窗

在学生扎实文言文基础后,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拓展文言文阅读,以“练”为主多接触课文以外的文言文,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从中增长见识,学习古人文化,丰富内心。

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练习册、课后作业以及课外辅导书中的各 类不同的 文言文,达到拓展 阅读的目的。例如,课后作业中有古文《司 马光好学》《范 仲淹有志于天下》《以学自损,不如无学》等,通过阅读这些文言文,学生可以积累一些常用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等基础知识,还可以学到“学习要永 不满足”、“做人 要谦卑,切忌傲气”、“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等道理,丰富文化内涵。

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考 篇9

一、巧设问题导入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言显得十分重要, 学生通过设置导语的形式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语文课程是要从教学的开始就要做好引导工作的, 将整堂课程设计安排的巧妙合理, 才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调动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当中能够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教学活动, 良好的课堂切入口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设置疑问的导入方式来开始整堂课程的教学, 好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彻底的打开学生的心灵。比如:在学习《醉翁亭记》的时候, 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 大家都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句话广为流传, 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在的究竟是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对整篇文章的学习产生兴趣, 带着疑问进行阅读, 在文章中找寻问题的答案, 学生带着悬念学习使得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枯燥, 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故事引导, 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引导教学的方式可以分为好多种形式, 其中故事引导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走进语言环境当中, 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文章描述的情境, 同时教师的故事讲解能够让学生快速的对文章内容有具体的了解, 对接下来的文言文的翻译以及文章内容的理解都会产生很大的帮助。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有所了解, 还要对文章表现的故事哲理进行分析,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做人和做事的深刻含义。比如:在学习《田忌赛马》这篇文言文之前, 教师可以先通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引入这个故事的讲解, 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故事情境, 加强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文章表达的处事原则, 以故事的形式引导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更加容易理解, 加深印象。

三、以朗读逐渐深入的方式背诵整篇文章

中学语文文言文中大多数的文章都比较经典, 基本上大部分都会有背诵全文或是部分内容的要求, 文言文的背诵也是让学生感到头疼的一件事。本来文言文的阅读就比较绕口复杂, 如果让学生直接进行背诵的话就更加的困难, 文章的背诵要在熟悉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达到掌握的程度, 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内容, 对于文言文文章阅读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 教师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诵读, 通过反复的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文又是比较讲究韵律和节奏的, 大量的阅读才能够把握拿捏文章的音乐之美, 同时反复的阅读过程也是加深印象的过程, 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形成一定的记忆。阅读也能够让学生学会固定句式的用法, 并且能够积累一定的词汇, 逐渐的将自身置于整个情境当中, 体会到文言文的真正含义, 解读文言文的真正含义, 同时教师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充分的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更加容易, 理解对文章的背诵以及文言文的翻译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够对类似的文言类文章学习得心应手, 不论是面对考试还是对学生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四、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词句规律

字词组成句子, 句子又构成了文章, 要想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 就需要对文章的词句进行具体的研究。文言文的学习是讲究一定的语言规律的,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词句规律。文言文中有许多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古今异义的词语意义变化非常大, 如果按照现代理解的意思去翻译整篇文言文的话, 那么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 有些词义是被扩大了, 有些词义被缩小了。还有的文章中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 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文章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灵活的变化, 不断的总结和思考, 根据文章意思和语境的不同, 将词语的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 词义的学习是要不断积累的, 将词语在各个文章中的含义进行总结积累, 随着词语掌握的越来越多, 也逐渐会提升阅读的能力。

总之, 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培养, 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传承, 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文学修养的目的。从文言文的学习当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道德素养和操行。这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语文文言文学习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通过质疑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逐渐的深入学习, 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的含义, 提升自身的素养。

摘要: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语言, 有着较为深远的文化底蕴, 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文化精髓。文言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 体现了古代文化的内涵。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指导教学展开了讨论, 希望能够为实际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考 篇10

一、巧用方法, 激发兴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具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能够产生学习的动力, 才可能自主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和探究中来。教学研究表明, 当前初中生对文言文表现出抵触心理或者厌烦情绪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事实上, 文言文毕竟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语言表达形式, 与当前社会生活中通用的白话文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所以如果语文教师自身无法感受到中国文言文的魅力, 而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硬性要求是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的, 更无法促使学生自主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另外,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只有具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才能够乐此不疲地积极去钻研文言文中所包含的内涵。因此, 在开展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 语文教师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他们真正做到以学为乐, 进而不断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比如导语的好坏对课堂氛围以及学生兴趣的激发等均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 在讲解《出师表》这篇文言文的时候, 由于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三国故事以及其中经典人物的形象和特征, 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就自己所知道的三国故事以及他们所喜爱的桥段和人物角色进行讲述,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 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讲述结束之后, 教师可以为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出师表”的时代背景, 从而为后续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增强学生的记忆。

二、自主学习, 加深记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再局限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而在于将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这可以使学生自主进行学习, 文言文学习也不例外。在开展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展前自主去对文章进行自主学习, 并尝试翻译文言文的内容, 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字典等翻译工具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但是要确保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不可采用强制性的规定来要求学生要完成多少翻译量等来引起学生的厌烦感。另外,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疑, 而不应该禁锢学生的思维, 但是这种猜疑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去进行猜测, 而应该结合一定的原则来进行猜测。常用的猜测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可以结合短语的意思来进行猜测, 比如针对“温故而知新”这句话, 由于已知“温”和“知”均是动词, 那么可以知道“故”和“新”本身均是名词属性;另一方面, 可以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来进行猜测, 等等, 从而确保学生猜测的合理性。

例如, 在讲解《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的时候,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其中的“其岸势犬牙差互”进行自主翻译, 那么学生很可能将其翻译成“岸边有两只小狗在龇着牙, 互相撕咬着”。这样一来, 就完全脱离了作者的本意, 无法使学生明确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此时, 语文教师可以将正确的翻译告诉学生, 从而达到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增强学生的记忆。

三、善于积累, 温故知新

正所谓“熟能生巧”。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应该经过长期的积累才可以逐渐掌握,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多积累一些有关文言文方面的知识。朗读与背诵是文言文学习中最常用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其中的朗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熟读文言文来逐渐形成语感, 这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晨读来让学生积极提升自身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但是为了确保诵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朗读就必须要字字响亮, 保持合适的语速, 切不可毫无章法地一通乱哼, 尤其是要注意文言文中的那些通假字和多音字, 同时要注意读出文言文中的气势和抑扬顿挫之美;而背诵则是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有效手段, 但是要确保学生的背诵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切不可死记硬背, 否则也会很快忘记。

例如, 在讲解《醉翁亭记》这篇文章的时候,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中的遣词用句, 再结合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来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思想情感, 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1

一、识字环节

文言教学的症结与现行课例中存有不少生僻字有关。

汉字本身属于表意的词素音节文字,音、形、意有着高度的关联性,但由于历史的流变,很多字式、读音、意义经过简化早已面目全非,这些字词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此外,在传统课堂中,那种“越俎代庖”式的代替学生正字正音,或“浮光掠影”般的简单讲解,在客观上影响了学习教程的有序展开,也阻碍了文本理解的深入和阅读效率的提高。

考虑到有限的注释和课堂时间,笔者认为上海复旦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先生在教授《里革断罟匡君》中的做法颇值得借鉴。在教学中,他适时地引入了一些训诂学、文字学知识,使学生了解一些汉字造字的规律,同时通过还原比照疑难生僻字“罟”、“罛”、“罶”、“罝”的篆书及甲骨文形态,揣测出它们原有的意义,进而疏通疑难词句“兽虞于是乎禁罝罗”、“水虞于是乎罛罶”。

黄老师的教学方法的学理依据在于:传统的古文学习历来都把文字训诂当做基础中的基础。六书即为汉字造字时的普适规律。“汉文字的一切规律,又全部表现在小篆形体之中,这是自绘画文字演变为甲文金文后的最终阶段,它总结了汉字发展的全部趋向、全部规律”。学生可通过字形的分析比较,释读出其本义,进而举一反三,以简驭繁地联系其引申义、假借义。这种教学法对于学生古文研读能力的提高和严谨治学精神的培养是有补益的。

综上所述,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言“通经必识字”,看来是有道理的,施教者不应忽视。

二、背诵方法

文言教学实效的提高要注重背诵方式方法。

背诵是传统的古诗文学习流程,但囿于课堂时限、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存在、记忆材料的属性及序列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记忆时错漏的现象较为明显。具体说来,就是儿童对直观材料的识记往往优于文字材料,一般材料中收尾内容容易记住,而中间偏后部分最易遗忘。

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宋朝国学大师苏轼先生记诵《汉书》之法最为经济,值得推介。据宋朝陈鹄《耆旧续闻》载:“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至此凡三经手抄矣。初则一段事抄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对于苏轼的方法,笔者化用试之,果如其言。凡例行背诵之文都要求学生熟读数遍,至顺畅为止。遇磕绊之处则于朱熹先生所言“读书三到”后加一“手到”,以指认的方式通读完整。再择各句首字,字迹端正地抄录在书册空余后施行记忆。一般篇幅的古诗文只需3~5分钟,70%以上的孩子即可达到脱口成诵的程度。

除此之外,在记诵经典讲章时,形象记忆训练同样成效显著。例如,借台湾蔡志忠先生的《中国古籍经典漫画》背诵《庄子钓于濮水》,用《洞庭晚秋图》记诵《岳阳楼记》,借杨延文先生的国画背诵《醉翁亭记》等。当然,最终我们还应该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及时对文章加以复习巩固。

“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谓文言教学效果的体现有时确如“水到”而“渠成”。

三、思维训练

影响文言教学成效的另一因素在于课堂训练的导向。

诚如黄厚江老师所言:“文言文的学习应当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文本意义的理解,但不等于孤立的字词训练;不等于必须是教师句句落实的串讲”。线性的思维训练偏重于分析性思维,匮乏实用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历练,这使文言字、词、句、篇的识记与理解往往呈显无序割裂的状态。因此,施教者当遵从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的普遍规律,摒弃包办替代的思维定式,回归学生运用思维的原点,通过方法传授和引导,来增强他们的阅读体验。

笔者曾做过如下尝试:第一,逆向思维训练。如《螳螂捕蝉》中用哪个字表示“伸长”,它的反义词有哪些。第二,发散思维训练,拓展理解的内涵与外延。如根据“螳螂捕蝉”所揭示的寓意从个人、家庭、国家的范畴中寻找适合的例子。第三,实用性思维训练。如《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中“且过辄成诵……”段所论述的主旨同属于《勉学》中哪一种看法?请采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用文言的形式为这一观点补充论据。第四,创造性思维。如依照《天净沙·秋思》,采用意象并列的形式,结合绘画技艺中点染、曲直的手法创作一首曲。

斯滕伯格说:“没有知识,一个人无法思维;反之,没有思维,知识是空洞的,是没有活力的。”只有切实地提升了思维的分析性、实践性、创新性,思维的深度、广度、缜密性才能得以有效的孕化。

任何能力的习得都离不开有效的训练实践,尤其是思维能力的锤炼,文言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四、文献资料

文言教学效果的改善得益于施教者对文献资料的充分利用。

语言环境的改变,缺少传统蒙学及相关绘画、书法等技艺的奠基,现行教材的体例编排、背景介绍尚不充分,这些因素共同致使施教双方天然地与文本之间会存有不容忽略的“代沟”。有鉴于此,作为有益补充和经验借鉴,施教者应当自觉广泛地阅览各式文献资料,注意有关作家作品背后创作背景、奇趣逸事的积累,注重时人权威对该作家作品的评述议论。

例如,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在文字释意方面较有权威;杨伯峻先生对于诸子百家经典论著的翻译较为权威;周啸天先生的《诗词赏析七讲》对于诗词鉴赏有着系统的介绍;《唐宋词汇评》较为全面地收集整理了时人的论述评价;文本解读较为细致独到的权威作家还有叶嘉莹女士、吴小如先生、孙绍振先生等。此类作品有《唐宋词十七讲》、《含英咀华》、《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阅读中,施教者要保持不迷信盲从、不拘泥成见,要展开纵向与横向的思维探索,进行“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唯如此,我们方能更好地填补教材的空白,获取可靠的诠释注解,进而解决学生的困惑。

诚然,关于文言文教学,这仅能算是些粗浅的认识和尝试。文言知识的积累、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文言素养的培养最终还有赖于课堂教学的具体落实。文言文教学如何能更有效地开展,还需施教者在知识储备、训练方法、思维习惯等诸多方面做出更为积极的努力。也只有充分认识到症结之所在,明了了“是什么”、弄懂了“为什么”、知道了“怎么办”,文言文教学的改良才真正算得上指日可待。

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考 篇12

文言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也是教学的难点。文言诗文, 由于其词汇、语法及其所反映的内容与现代汉语、现代生活差别较大, 语言晦涩难懂, 学生难以理解, 和现代文相比, 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其次,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文言诗文距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我们应该看到, 在如今以网络、影视为代表的电子传媒方兴未艾的信息时代, 文言诗文在现代社会中已渐渐丧失了实用的价值, 除了那些古文学专家们, 大多数人很少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看、听、说、写文言诗文了。实用价值的缺失, 也导致中学文言诗文教学举步维艰。

同时, 缺乏文言知识积累也常常让初中文言诗文教学陷入困境。笔者仅对人教版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教材上文言短文进行统计, 发现五年级下册开始出现成篇的文言短文, 至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教材共有4篇文言短文。而初中语文教材, 共有44篇文言文。篇目剧增, 篇幅也加长, 难度加大。缺乏足够的文言积累不仅让学生望而生畏, 也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此外, 长期以来教学模式的僵化和在新课改面前的无所适从, 也让初中文言诗文教学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 初中文言文教学走进了教师照本宣科译课文、学生文白对照死记硬背的死胡同, 教师基本上每篇文言文力求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这种教法面面俱到, 费时费力, 极易使学生昏昏欲睡。新课改实施后, 许多教师也在文言诗文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但在现实的文言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两种倾向, 一种是重言轻文, 重视语言, 只见言不见文, 结果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 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丧失殆尽, 文化精髓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熏陶作用丧失殆尽;另一种是重文轻言, 离开言而谈文, 只见文不见言, 其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 但一碰到实际的文言文却怎么也看不明白, 听得懂和学得会完全分家。

面对目前这样的现状, 初中文言诗文教学该何去何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7-9年级文言诗文教学目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如何改变传统文言诗文教学的模式, 去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诗文教学, 更好地在新课改理念下, 加强文言诗文课堂教学, 是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关于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不管是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还是近期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都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课程中重要内容的文言诗文教学也必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那么, 在初中文言诗文教学中如何平衡二者关系, 是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文言诗文教学改革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表明: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守护者”———文言诗文, 以其语言的含蓄、严谨和精致, 在“保卫汉语、纯化语言”的建设中被委以重任, 自然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一块必须坚守的阵地。而且初中语文新教材课本中文言诗文的选篇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历代的文化典籍精髓尽显其中, 凝结了我国五千年来前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生思考的结晶。通过文言诗文的教学, 可以使学生走进文言诗文与古人“对话”, 在精神的交流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从而将之继承并发扬光大。

初中文言诗文教学衔接着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和高中文言诗文教学。小学文言诗文教学严格地说是古代诗歌教学, 文言文教学几乎是空白。高中现行教材所选的课文, 无论从文言课文本身数量、篇幅、难易, 还是从课时安排来看, 客观上要求学生有较为扎实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因此,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就成为新课标对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但是, 在现代社会中文言几乎没有交际的使用价值, 而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 就排除了文言在听、说和写方面的要求, 只有读的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因此, 文言诗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既不要浅尝辄止, 也不要好高骛远, 只要培养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初步的基础就可以了。

因此, 初中文言诗文教学必须把“人文性”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坚持文化本位, 同时以“工具性”为重点, 对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工具价值恰当定位, 使之不仅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也能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时代特征。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策略选择

1.凸显诵读教学, 培养语感

诵读是眼、口、耳、心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在诵读的过程中, 多种感觉器官参与了活动, 能整体感知文章的外在属性和内在属性, 领悟、把握文章的内容, 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增进语感的生成和发展。古人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好书不厌百回读, 其中滋味子自知”等,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 培养语感。”

初中阶段的诵读教学, 主要是“美读”。以经典文言语料为凭借, 大量诵读, 积累典范正宗的文言章句, 积淀文言语感。动情的朗读能够渲染浓厚的气氛, 能帮助学生真切地体验字里行间作者心声的流淌。创设“古典”情境, 才能读出文言味道;尽量把握一个意群, 才能得“意”忘“言”。这样, 通过大量的诵读, 通过常见字词的反复再现, 自然而然地积累语言知识, 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文言句式和表达习惯也会在不经意间了然于心。这是在用一种文言思维进行文言文阅读, 同时也符合中学生模糊性的思维特点。

2.文言字词教学和发掘文言词语的文化意义结合起来

在语言的诸要素中, 词语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词语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为语文教育提供了一份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注重对词语文化意义的开掘, 是使语文教育保持活泼生动、富有人文气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既可以增加教学情趣使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状态, 又可以深化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加深对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结构、社会制度和生活习俗等的认识,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文化的视角来进行文言词语教学, 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没有必要对一篇文言文中所有的文言词语进行文化涵义的分析, 否则只会漫无边际, 繁琐而不实用;二是要把词语的文化内涵与整部作品主题思想的文化意蕴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 不可架空作品孤立、静止地去阐释词语的文化内涵。

3.文言诗文教学生活化

关于语文生活化, 李海林先生认为, 生活化不同于把语文课堂搬到社会, 也不同于在社会开辟“第三课堂地”, 而是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 从而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沟通, 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景和处所。这种引入可以分为“事件性引入”和“功能性引入”。所谓事件性引入, 就是直接将社会生活即时发生的事件与课堂内的语文教学事件联系起来, 语文教学课堂成为社会环境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赋予语文教学课堂以社会真实环境的性质。所谓功能性引入, 就是根据言语交际的功能要求, 转变课堂教学事件的功能性质, 使课堂教学事件变成言语交际事件, 从而创造出一种言语交际环境。

文言诗文与现代生活差距比较大, 与现代生活难以融合, 这一特点给文言诗文教学生活化带来了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们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开拓思路不断创新, 就可以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第一, 将影视剧引入文言诗文课堂。例如, 在进行《隆中对》和《出师表》教学时,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相关情节, 让学生对诸葛亮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评价, 并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相关片段进行比较, 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第二, 将社会生活即时发生的事件与所学文言文结合起来, 可以采用辩论赛和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 将文言诗文与时代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让文言诗文课堂异彩纷呈。第三, 将课本剧引入文言诗文课堂。例如, 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 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通过不同版本课本剧的比较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4.引入探究式学习, 变革文言诗文的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曾说:“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在文言诗文教学中,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体验阅读过程, 培养一种主动思索、独立探究和建构文本意义及学科知识、掌握阅读技能的态度和精神, 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观念等, 这是探究性学习独特而又重要的价值取向, 也符合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

上一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下一篇:认识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