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共13篇)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 篇1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推荐
一、创设情趣氛围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兴趣是学生的导航仪,对文言文有兴趣,才能投身到这种与实际生活脱钩的旧文字中来,尤其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接触与古诗不同的另外一种古老文字,如何将其完全沉浸在文言文的学习当中,兴趣就是很好的助推剂。如何提升学生的兴趣呢?教师可以从文言文中衍生出一些比较现实的故事来平铺直叙地进行阐述,特别是将一些现在还在使用的文言文词汇拿来与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文言文的实用性,也就很容易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文言文,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比如在讲解《陋室铭》时,学生能够理解“往来无白丁”中“白丁”一词是作为名词存在,代指某类人,但关于“白丁”的具体含义,学生理解不到位。那么“白丁”到底代指哪类人,是身无分文的乞丐,还是没有文化的粗人呢?教师可以将“往来无白丁”与“目不识丁”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白丁”的具体含义,还可以将“白丁”与现代的“丁一”做对比,给学生解释“白丁”其实就是简单的字,那“往来无白丁”的意思是“来往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这样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与现在通用词汇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品味出文言文中的乐趣来。
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解剖文言文的能力
升入初二后,新课标对于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已经从抽象认知上升到了具象的理解上,学生在掌握了如何阅读文言文及文言文基本词汇的用法后,开始具象思索一篇文言文中的技巧及特殊语句的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塑造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的技巧,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很好地阅读文言文,就容易在内心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动力继续学习,才能提升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去品味文言文的魅力。
在讲述苏教版初二课文《口技》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做好课前预习,并将课文反复读上三遍,遇到不理解的词汇,可结合课文注释或者借助工具书。在读第三遍的时候,可以将文中描述口技动作的句子标出,并提前做好背诵。在背诵结束后,可以全面搜索关于这篇课文的信息,包括作者的完整简介、课文出处等,尽可能地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环境。通过做好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讲课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会根据预习情况,找准自己的阅读障碍或分析难点,重点学习重点弥补。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因汉语博大精深,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句子中会呈现不同的意思。即便经过前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初三学生对于文言文同类词汇的掌握还是不全面,容易造成误读或理解偏差。教师可以通过综合比较法来创设教学情境,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触类旁通,掌握分析词汇语境及含义的方法。“之”字是文言文中“出镜率”最高的词,既可以作为代词,又可以作为助词,还可以作为动词。教师在分析课文或者课后延伸阅读时,只要碰到这类多义词,就应该进行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将平时遇到的多义词总结出来。在前十分钟,可以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进行讲述,这种方法既可以做到信息内容的共享,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小老师”的责任,从而提升了文言文学习的课堂趣味。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言文虽然是一种比较呆板的古老文字,但其实文中蕴含着很多丰富的内容,既有古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古人对人情世故的无奈。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文字来幻想各自的画面,通过画面来感受古人作词作曲时的心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文言文仿写成记叙文,在改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信息的正确、语境时态的无误,教师选出优秀的记叙文,还可以进一步将其改成课堂小剧本,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快感。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 篇2
就文言文的具体教学方式而言, 逐词逐句地串讲, 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似乎大家对文言文采用串讲式的教学方法, 具有高度的认同感。这种逐词逐句的串讲仍然以考试为方向标, 体现了教师的“讲”, 偏离了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学”, 不但效果不好, 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陷入知识中心, 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 (黄厚江: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力避串讲式》 ) 。
朱熹指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其基本要求是以熟读成诵达到精思顿悟的效果。如何熟读精思?笔者结合《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学, 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读注释, 品“言”通“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文言文, 编者都会把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以注释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好多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 或完全撇开了这些注释, 不加利用;或孤立地把注释与课文割裂开来, 就注释讲注释, 极大地浪费了这一大好的课文资源。
其实, 文言文的注释就是重要文言知识点的梳理, 熟读注释, 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正确断句、文章内容和语气、情感的把握。下面, 笔者就以《晏子使楚》一文的注释为例来 说明。
1. 文意把握 : 编者详细 解释“使”、“左右”、“习辞”、“方”、“盗”、“曷”、“酒酣 ”、“固”、“避席”、“病”等实词或短语的意思, 根据这些意思, 完全不需要借助任何辅助教材, 学生就能很方便地疏通文意。而且, 这种跳跃式的实词或短语意思的连缀, 非常有助于学生语感的训练, 进而提高学生把握文言规律、独立理解文言的能力。
2.句读把握:学生根据“实”、“左右”、“曷”等字词的意思, 就能把“其实味不同”、“谓左右曰”、“缚者曷为者也”等句的句读读正确。
3.语气把握:注释中, 还有对“何以也”、“何为者也”、“何坐”、“避席”、“所以然者何”、“得无”、“圣人非所与熙也”、“反取病焉”等 重要短语或句式进行了详细解释。那么, 学生诵读这些内容时, 就能较好地把握晏子和楚王说话时的语气、情感。
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正是因为有了对注释的熟读, 才能让学生正确地读通读懂课文, 也才有了后面“熟读精思”的精彩。
二.读重点, 析“文”见“义”
文言文的诵读, 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 断句正确, 初步把握语气和情感。这和词的理解、句的理解、特殊句式的把握都有紧密的联系。但仅仅如此还不够, 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 进而实现“自悟”、“顿悟”的效果。所谓“熟读深思子自知”, 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
在《晏子使楚》一文教学中, 笔者以“感情太过单一, 没有变化”的学生点评为切入口, 以“怎样读出人物情感的变化”为题, 要求学生走进晏子和楚王的内心, 结合重点句子, 猜摩内心世界, 并以读来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情境恰当的设置与渲染, 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演读, 而教者则结合重要语句中的重要字词, 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如抓住“臣请”、“齐人也”等词句用夸张性地拖长腔调来读“左右”的话, 读出他们的阿谀奉承; 抓住“所 以然者何 ”、“得无 ”、“耶”等虚词, 用轻声上扬的语调读出晏子的彬彬有礼、小心谨慎;抓住“何以也”、“齐人固善盗乎”等句式, 用蔑视责问的语气读出楚王的仗势欺人、自傲自大……
这样, 既使朗读指导真正“落地”, 也使朗读真正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 也因为读得充分, 才有利于学生吟咏玩味, 体验情味, 也才有了后面“文言运用”的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 篇3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兴趣是学生的导航仪,对文言文有兴趣,才能投身到这种与实际生活脱钩的旧文字中来,尤其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接触与古诗不同的另外一种古老文字,如何将其完全沉浸在文言文的学习当中,兴趣就是很好的助推剂。如何提升学生的兴趣呢?教师可以从文言文中衍生出一些比较现实的故事来平铺直叙地进行阐述,特别是将一些现在还在使用的文言文词汇拿来与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文言文的实用性,也就很容易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文言文,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比如在讲解《陋室铭》时,学生能够理解“往来无白丁”中“白丁”一词是作为名词存在,代指某类人,但关于“白丁”的具体含义,学生理解不到位。那么“白丁”到底代指哪类人,是身无分文的乞丐,还是没有文化的粗人呢?教师可以将“往来无白丁”与“目不识丁”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白丁”的具体含义,还可以将“白丁”与现代的“丁一”做对比,给学生解释“白丁”其实就是简单的字,那“往来无白丁”的意思是“来往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这样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与现在通用词汇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品味出文言文中的乐趣来。
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解剖文言文的能力
升入初二后,新课标对于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已经从抽象认知上升到了具象的理解上,学生在掌握了如何阅读文言文及文言文基本词汇的用法后,开始具象思索一篇文言文中的技巧及特殊语句的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塑造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的技巧,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很好地阅读文言文,就容易在内心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动力继续学习,才能提升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去品味文言文的魅力。
在讲述苏教版初二课文《口技》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做好课前预习,并将课文反复读上三遍,遇到不理解的词汇,可结合课文注释或者借助工具书。在读第三遍的时候,可以将文中描述口技动作的句子标出,并提前做好背诵。在背诵结束后,可以全面搜索关于这篇课文的信息,包括作者的完整简介、课文出处等,尽可能地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环境。通过做好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讲课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会根据预习情况,找准自己的阅读障碍或分析难点,重点学习重点弥补。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因汉语博大精深,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句子中会呈现不同的意思。即便经过前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初三学生对于文言文同类词汇的掌握还是不全面,容易造成误读或理解偏差。教师可以通过综合比较法来创设教学情境,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触类旁通,掌握分析词汇语境及含义的方法。“之”字是文言文中“出镜率”最高的词,既可以作为代词,又可以作为助词,还可以作为动词。教师在分析课文或者课后延伸阅读时,只要碰到这类多义词,就应该进行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将平时遇到的多义词总结出来。在前十分钟,可以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进行讲述,这种方法既可以做到信息内容的共享,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小老师”的责任,从而提升了文言文学习的课堂趣味。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况与策略论文 篇4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机会用到文言文,所以学生没有适当的语言环境,只能在课堂上进行文言文的学习,所以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现在文言文的教学,大多数都是应试教育,所以主要强调学生进行背诵,对于学生的理解程度就没有特别关注,并且都是采取老师讲解学生做笔记的方式,这样的情况就增加了学生学习及老师教学的难度。但是新课改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定要求。所以老师要积极进行课堂的改革,以免学生总是在文言文的课堂上扮演一个受教者,最终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了兴趣,影响学生对古文的理解。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一,初中是小学的延伸,但是在小学时期学生并没有接触文言文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简单字词的书写及认识,古诗的背诵及默写等;其二,现在的生活中用不到文言文,所以学生都会觉得文言文没有必要学习,因为除了应对考试,文言文并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对文言文的理解并不重视;其三,主要是在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问题。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方式不够灵活,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主要是老师对文言文进行翻译,介绍文言文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课后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并要对关键的字词理解进行重点记忆,这样的课堂及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有兴趣进行研究,导致文言文的.课堂变得沉闷、单一,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三、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1.强化学生的文言文基础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并且在生活中没有运用文言文的机会,所以学生对于文言文都非常的陌生,所以要求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之前,要鼓励学生进行简单文言文的积累。如每天由一位学生进行分享,这样就会使学生增加对文言文的认识,老师也可以抽出上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解释,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下受到影响,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并且会对文言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2.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阅读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变得非常的没有耐心。所以老师要积极提升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努力进行文言文的学习,强化学生的阅读方式,进行兴趣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的字词理解提供帮助。同时我们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除了上述方法,老师还可以采用各种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来促进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促进教育的进步。
3.丰富文言文的教学形式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5
【摘 要】文言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发掘出更多更有效地方法是笔者多年来的思考。在下文中,笔者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以沈复的《童趣》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的方法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童趣》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是实现国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在整个的语文教学之中,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或以诗词歌赋的形式,或以小品文、或以骈文的形式出现在语文的课本之中。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整个应试教育阶段的重要过渡时期,教师搞好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重点考虑的一大问题。在下文中,笔者就具体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探究。
一、培养学生朗诵功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俗语是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但是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通过教学来实施文言文的朗诵教学继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以及发展的能力,是笔者在这个部分重点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文言文的反复朗读可以培养起学生的语言感觉,也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继而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朗诵教学的实施是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起学生的朗诵功底,才有可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以及更好地实现教学的发展,实施朗诵的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加以指点
文言文的朗诵教学是学生得以发展和获得提升的重要一步。在教学之中,教师首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进行文言文的朗诵,然后教师在巡视的同时注意听学生的朗诵,发现学生在朗诵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纠正。
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很好地实施了针对性的教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在朗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继而进行一个综合性的朗诵教学分析。这样的方式无疑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认识也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理解,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节约了教学的时间,实现了在针对教学基础上的类型化教学,这样必然可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2.配以背景开展朗诵
配以背景开展朗诵主要是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找出相关的背景音乐或者是图片来引导学生开展朗诵。这样的方式则会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继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加强学生语言感觉。
例如:沈复的《童趣》这篇课文的朗诵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就可以配以虫鸣鸟叫的声音背景以及富有色彩感的乡村图片继而更好地实施朗诵教学。
朗诵教学的实施在以上两种方针并举的情境下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将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及自信心。这些都为有效性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保障。
二、注重文言文的内蕴教学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主要侧重于对文言文内部的字、句的现代含义的阐释,却总是忽视掉文言文中传达出来的情趣以及作者的精神主旨。所以,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实施中注重文言文的内蕴教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在沈复的《童趣》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之中,笔者认为教师就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剖析作者在其中传达的出来趣味。皆有对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以及这种情趣的表达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去理解这篇文言文。
而在开展这一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形式来阐释文章所传达的内容。
例如:在《童趣》这篇文言文中,作者就这样写道:“余常于土墙凸凹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这一段,这是作者在对小时候的一种游戏的回忆。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下,有些学生就会选择对这个情景再现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并且来探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趣。
对这样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加以肯定,并且鼓励学生甚至参与到学生的情景再现之中。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事物,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充满趣味化又充满现场感的表现方式。在这样的方式之下,也将实现有效性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三、鼓励学生自己讲授文言文
所谓鼓励学生自己讲授文言文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实施的一个教学步骤。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这样的一种方式也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将“以学生为本”这一现代化服务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中的一种表现。
此外,鼓励学生自己讲授文言文还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表现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沈复的《童趣》这篇文言文的学习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进行讲授,那么学生就会通过查阅古汉语字典来梳理文义,并且通过反复的阅读、朗诵以及请教教师等方式来理解课文。
这样的一种方式无疑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很好地上好了《童趣》这一课。而文言文的教学有效性也随着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自主投入得以有效地发展和提升。
所以,这样的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加以推广并且不断地深化,继而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艳平.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J].祖国·建设版,第7期
[2]刘长霞.论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第6期
[3]卓玛措.浅析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软件·教学,年第12期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 篇6
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咬定‘根本’不放松”。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美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二.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三.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四.联系生活学习文言文
“文言”和“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
以学习《幼时记趣》一文为例。文中“以丛草为林”中的“以„„为„„”是常用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把„„当做”。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媒体宣传的主题,被配曲传唱,学生早已理解并记忆。本文中的“以„„为„„”与其中“以„„为„„”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教师把文言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记忆效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 篇7
在教自己的学生学文言文时, 笔者寻找到一种方法: 对联激趣, 引导学生去开掘自己学习文言文的巨大潜能, 乐于学习文言文, 深入文本去感受文中之美。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教学实践为例说明, 供同仁参考。
篇目: 《兰亭集序》 ( 以下简称《兰》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9页)
对联:
( 一) 右军书力屈万夫, 韵高千古; 羲之文情撼百世, 理布九州。
( 二) 银钩铁画天地恋, 群书照千古; 茂林修竹风云依, 孤文垂九州。
创意: 以对联 ( 一) “右军书力屈万夫, 韵高千古”这一引自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褒评王羲之书法艺术“力”“韵”极致的名句, 告诉学生作为书圣的《兰》文作者, 享誉历史的是他“屈万夫”“高千古”的书法之“道”, 而非其官其品其行乃至其文。再以笔者创作的“羲之文情撼百世, 理布九州”引导学生知晓书圣还是诗人, 还是散文家, 甚至也善琴棋书画, 他的《兰》文不仅文字清新隽永, 意境芬芳四溢, 空灵潇洒, 其旨其理其趣亦纵横澎湃于字里行间。
对联 ( 二) 点出书圣书艺的“铁画银钩”, 其书法作品流传后世, 楷、行、草众体兼善, 可鼓励学生去网上或书店寻找一番, 观摩其笔迹, 开阔学生视野。
品味性导读:
1. 教师朗声诵读《兰》文一、二自然段, 让学生听读时基本把握作者行文脉络, 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景色之美、环境之美, 聚会之乐、饮酒游戏之乐、作诗抒情感怀之乐。
2. 要求学生细读一、二两段, 从文中找出与上述文章脉络对应的原句 ( 如: 景色———“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事件———“会于”“修禊”) , 结合上下文思考赏析 (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其作用如何?) , 并用自己的话或借用一些成语来评议这两段文字, 形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与同学交流分享。
3. 结合文本赏析“幽情”之所在 ( “引以为……一觞一咏”) , “极视听之娱”的具体内容 (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 “可乐”的内涵 ( “一觞一咏”“游目骋怀”) 等关键内容, 以深入地理解此文之所以流传百代, 脍炙人口, 乃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巧妙融于一体的技法, 并用心学习这种写法。
4.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兰》文三、四自然段, 赏析相关语句, 把握作者由叙事写景转入议论抒情, 由情转入理趣, 由乐而痛而悲的行文变化。
高考链接:
1. 网络查询近五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 选取近似《兰》文内容或风格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 进行独立阅读, 然后试就其行文的某一相近于《兰》文的特点, 对比《兰》文进行同异赏析 ( 不少于200字) 。
2. 自拟一副每联超过十字的对联, 对所选之文的某些特点进行概括或揭示, 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3. 完成文后试题并自判得分。
篇目: 《赤壁赋》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32页, 以下简称“《赤》文”)
对联: 子瞻一生坎坷, 谪贬黄州赋赤壁, 抒写遗世独立雅兴; 东坡才华横溢, 泛舟月夜凌万顷, 谈论盈虚消长哲思。横批: “昭晰无疑” ( 刘熙载《艺概》语) 。
创意:
1. 以上联所言“坎坷”“谪贬”概括苏轼的人生旅途曲折崎岖, 在仕途上屡遭打击, 以引起学生对作者生命过程的关注; 又以“赋”“抒写”“雅兴”等词揭示苏轼在艰辛的人生旅途中从不向曲折坎坷屈服, 而是以游山水、述雅文、寄情思、论今古的方式来与命运抗争, 终于写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 既驱除了胸中的块垒, 又抒发了满怀的情思, 不但为时人称道, 还流传于后世, 以此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崇敬, 关注其作品, 然后迫切地阅读《赤》文及相关文章。
2. 用下联中的“横溢”“泛舟”“谈论”“哲思”等词语概述苏子的个体生命质量之高, 在艰难处境中亦能泰然面对, 且总有不同寻常的洒脱与旷达, 总能以游山水赋美文的独特方式, 来迸发自己生命的伟大张力, 来体现其作为时代睿智者可命运多舛却又决不屈从的生命形态。以此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崇敬, 深入文中去与作者对话。
品味性导读:
1. 引述“东坡文虽打通墙壁说话, 然立脚自在稳处”, “欧文优游有余, 苏文昭晰无疑” (《艺概·文概》) 等古代文人对苏轼文章的评价, 打开学生的阅读思维, 让学生看到些文本外的景色, 开阔阅读视野。
2. 投影“赋, 古诗之流”“言情之赋本于《风》, 陈义之赋本于《雅》, 述德之赋本于《颂》”“诗为赋心, 赋为诗体”“赋别于诗者: 诗, 辞情少而声情多; 赋, 声情少而辞情多”“叙物以言情谓之赋, 索物以托情谓之比, 触物以起情谓之兴” ( 《艺概·赋概》) 等古代文论中关于“诗”与“赋”的关系与区别、“赋”与“比”“兴”的区别等论述, 帮助学生理解文题“赤壁赋”中的“赋”, 并拓展关于“赋”的知识, 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最后能清楚“赤壁赋”即“赋赤壁”, 也就是记述作者游历赤壁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3. 要求学生放声诵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教师作些点拨并示范诵读, 以激发学生的情趣, 使他们对文中所描述的景色、寄托的情思有较深入的感受, 并在诵读过程中对上述有关“赋”的阐述有实质性的理解。
4. 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思考相关语句 ( 如“愀然”“正襟危坐”“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知不可”“托遗响”) 所蕴含的情思以及行文的作用, 并结合上下文, 找出相关文句印证对联上联所言之“雅兴”, 形成200字左右的文字, 与同学交流分享。
高考链接:
1. 课外上网搜集当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 找到以苏轼文章为文言文阅读试题的文字材料, 独立阅读, 就其中的某一情思或表达方式与《赤》文对比阅读, 就语言美、构思技巧或行文意旨方面的异同进行对比赏析, 写成200字以上的文字; 然后查阅其他人是否有相同 ( 近) 于自己的赏析, 并对照评判自己的赏析水平。
2. 独立完成试题并自判评分。
篇目: 《游褒禅山记》 ( 简称《褒》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35页)
对联:
( 一) 游山探洞述文, 乃表面笔墨; 说志论力析理, 是骨髓情思。
( 二) 华山乃“花山”之音谬, 王临川述文, 夷近险远警醒吾辈; 浮图为“慧褒”之化身, 荆国公论道, 志力物相妙示玄机。
创意: 对联 ( 一) 侧重揭示《褒》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述当年的游历, 来表述作者述说文理以诲人的意旨, 引发学生深入文本的兴趣。对联 ( 二) 针对《褒》文首段探究“华山”读音的相关文字, 以及游洞之“夷近”“险远”之不同景观, 提示学生感悟读书学习亦有类文中所述, 不下工夫查证, 不深入“险远”, 就很难“极夫游之乐”, 只能得到些表面的东西; 不明了“志”“力”“物”“相”及其内在关系, 也就难于“无悔”, 而常为人所“讥”。
品味性导读:
1. 要求学生诵读《褒》文第一自然段, 注意“褒禅山”又名“华山”及其来历, 尤其注意原文述说碑文“花山”以及“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等词句, 发现笔者对“华山”之“华”读音的辨述以及用意。之后教师诵读此段, 注意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中的第一个“华”读为阴平 ( “花”音) , 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2.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把握作者记述众人游山探洞的经历, 作者随众出洞未尽游兴的遗憾,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余有叹”等议论文句的作用, 并释析相关文句, 印证对联 ( 一) 所言的“表面笔墨”“骨髓情思”的含义以及所揭示的《褒》文写作的深刻意旨。
3. 学生诵读1 ~ 4自然段, 教师投影对联 ( 二) 并要求学生诵读完文本后齐读并思考, 然后再诵读一遍第一自然段, 将“华山”之“华”全读阳平声; 教师亦诵读此段, 将“华山”之“华”全读阴平声, 师生讨论“华山”之“华”究竟该读阴平还是阳平, 作者为何要用这么多文字述说“华山”乃“花山”之“音谬”。要求学生就此写一段文字, 表达自己的看法, 并阐述理由。
高考链接:
1. 上网查阅近年高考试卷中的对联试题, 就内容、要求等方面作些力所能及的分析, 就“对联”这种高考试题谈些自己的见解, 形成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与同学分享; 并拟写一副对联, 表达自己文字的意旨。
2. 以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为浏览对象, 查找近似《褒》文的文言文阅读试题文字材料一则, 就文中近似《褒》文的记述或议论文字进行赏析, 并与《褒》文的某一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写成百字短文。
文言文教学摭谈 篇8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呢,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呢?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适当利用多媒体资源。一般上古文课学生读得多、听得多、写得多,容易疲劳,如果适时播放一些视频音像资料,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而且课堂气氛很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比如笔者听了本校校长的一堂课《〈论语〉十则》,在导入后播放了一段录像,内容主要介绍孔子生平业绩以及《论语》的内容精髓,还有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融入到课本之中。在视听效果之下,马上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文言文,以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再结合课文把理论具体化。这堂课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那段录像用得适时。要收到这样的效果,当然备课要充分,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二,先背课文后上课。古人的话和现代人的话有很大的区别,相当的简练,学生觉得晦涩难懂,翻译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先叫学生熟读并背诵古文,再结合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学生就能理解到百分之六七十,课堂上小组讨论又能解决一二十,再加上教师的点拨,翻译就解决了。比如《伤仲永》这一课,前面“叙”的内容理解不难,但后面“议”的一段如果不叫学生先正确断句后熟读成诵,结合书下注释解释的“受之天”“受于人”来理解,恐怕这一段的翻译只能叫学生死记硬背了。
第三,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所谓的“动”就是要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口”可以是说自己了解的跟课文有关的内容,如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课文生字、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归纳段意、分析文中人物、归纳文章中心……“动手”可以是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生词、作笔记、圈点勾画…… “动脑”就是说每个学生在学习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只有自己真正地思考了,才能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在此基础上日积月累,不愁学不好古文。笔者在课堂上讲得少,叫学生说、做得多,如疏通文意,先叫学生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由一个主讲(根据自己的理解),其余三个纠正,完成后再向同学展示,有错的地方也由学生来订正。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设计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只起个“导”的作用。课文理解过后出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口头和书面作业相结合。课堂上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知识也把握了,真是一举两得。
第四,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了一篇古文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的实词虚词的用法,文中出现的古今词义的差异,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的活用,文中出现的特殊的文言句式等,在不断总结中积累,在不断积累中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把握知识,又能体验享受每一次小小的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古文的兴趣。比如学了《口技》这一课后就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以下一些词语的含义:
1.一词多译
乳:妇扶儿乳 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儿含乳啼 名词乳头
绝:群响毕绝 动词,消失、停止
以为妙绝 副词,极
指:手有百指 名词,指头
不能指其一端 动词,指出
而:既而 副词,与“既”一起表示很短时间
妇拍而呜之连词,可不译
2.词类活用
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名词用作动词,夹杂
会:会宾客大宴 名词用作动词,宴请,用酒肉款待
宾客
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还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等。
总之,通过不断地积累,学生的词汇量就会增加,语感就会增强,从而能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对于文言文教学,很多优秀教师还有很多更有效的方法,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用人之长补己之短,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 篇9
文言文到底教什么?诵读,是文言文课堂提效的第一要素。(一)在字词的诵读中激起美感,引发兴趣1.在诵读中感受音韵美。2.在诵读中感受意境美。3.在诵读中感受文势美
(二)在词句的疏通中探究字词,几种探究的方法1.温故知新
2、触类旁通3。知人论字4.反用其意(三)在人事的体验中活化人物、丰富故事1.情感体验,使人物更丰满
2、情景描述3.情意感悟,使意蕴更深远(四)在德智的延伸中开阔视野,丰润生命1.比较赏析,深化认识2.续写后记,活跃思维。冯军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蓬第一初级中学 311200)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2.《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3.刘辉平《守住阅读教学的根——诵读》.《初中语文教与 学》.2010.3.4.丁丽娟《穿越文言文这块玉米地》.《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5.5.孙文玲.《古文教学要努力激活思维》.《中学语文教学参 考》.2008.7.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
在教授文言文中,首先解决读懂的问题。其次,从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来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感知文言词汇的魅力,它的遣词造句,它的言简意赅,它的朗朗上口,对语言美的体会就是通过反复朗读和词汇积累来完成的。最后,我们在对待不同文体的时候应该采取西方的一句俗语: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当然,注重朗读和词汇的积累也是有方法的,并不是干巴巴告知某个词的意思。让最难引起学生兴趣的枯燥的文言词汇有趣起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马说 @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後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善於相马的伯乐,然後才会有千里马。事实上,千里马是经常存在的,但伯乐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是上等的好马,却因为它委屈地沦落於役马者手中,而跟平常的马一样老死於马厩,这样就没有人称它为千里马了。能日行千里的马,每餐要吃一石的粮食。养马的人不知道它为了要走千里而需要吃那么多的粮食。这种马,虽然具备走千里的能耐,但因为吃不饱,力气不足,致使才能无法表现出来。它甚至连一匹普通的马都比不上,哪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养马者赶它奔驰,却不得其法;喂它粮食,却不让它尽量吃饱;呼唤它,却不懂它的脾性。在这种情况下,养马者偏偏手持马鞭走到它的跟前说:「这世界上并无好马存在!」唉!果真世界上没有好马吗?其实,说这种话旳人真地不懂马啊!作者
韩愈(768一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郡(今辽宁义县)。唐人讲究郡望,韩愈自称“昌黎韩愈”,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出身贫寒,自叙“家贫不足以自活”(《上兵部李待郎书》)。三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会死,嫂郑氏抚育。七岁读书,刻苦好学,十三岁能文。二十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二十五岁方中进士,又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赴汴州为董晋宣武节度使推官,三十二岁为徐州张建封武宁节度使推官。後至京师,官四门博士。三十六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三十九岁时,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五十岁从裴度征讨淮西吴无济叛乱,任行军司马,维护中央集权。淮西平定後升任刑部侍郎。後因写《论佛骨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幸裴度等人救援,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官国子祭酒。五十四岁任兵部侍郎。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受命前去宣抚成功,转为吏部侍郎,时年五十五岁。五十六多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五十七岁逝世,赠礼部尚书,谥为文。大半生坎坷,晚年政治上较有作为。
他在政治、哲学、文学方面都有成就,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从汉魏开始,至六朝而泛滥的骈文,语音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追求华丽词藻。这种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的文体,浮华空疏,成为表达思想和反映现实的桎梏。韩愈反对这种充斥社会的陈腐骈文,提倡质朴自由的秦汉武散体古文。不顾流俗的耻笑侮辱,身体力行,坚决斗争。由於他和柳宗元等的倡导,终於形成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开一代文风,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以载道”,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文道合一,以道为主。实际上是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提倡文章要言之有物,文章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他所说的“道”,兼合儒墨名法,而以儒为主。道的具体内容便是仁与义。在道的基础上,他建立了随顺“天道”、合於“人道”,性分三品等理论。他提倡儒家的“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反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反对压制人才的权门政治。为了维护儒家的道统,他排斥佛教。这些,在当时都有进步意义,尽管存在局限和缺陷。但以韩愈的性三品说而言,便开启了儒家人性论研究的大门,对宋明理学的产生起了催生作用,不能一笔抹煞。
在文体上,他主张在继承先秦古文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做到“师其意不师其辞”、“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唯陈言之务去”。他把古文运动的理论运用於创作实践之中,所作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多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皇甫湜说他的文章“如长江秋清,千里一道,冲飙激浪,瀚流不滞。”(《谕业》)。苏洵也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鳖蚊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书》)这些评价,形象而恰当地表达了韩愈散文的风格。由於追求创新,强调“奇”,他的某些文章满纸僻词怪字,佶屈聱牙,自称“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遂穷文》),为人垢病,对後世一些文人也有影响。著作有《韩昌黎集》。
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 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後叙》,融 事、议论、抒情於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於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於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後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於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後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爲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後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初中文言文的趣味教学 篇10
语文教学调查中,如果把文言文和现代文作比较,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学习现代文,只有少数学生喜欢文言文,难道是那些传诵千古的文章魅力不及现代作品吗?当然不是。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就成了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联系实际,吸取古文中的养料
我们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起来的,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文言文的词汇还有不少出现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之中。学生积累文言文实词,最好联系成语来理解。如教学《爱莲说》一文,有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这个“鲜”字,联系成语“屡见不鲜”来解释,就明白是“少”的意思。若能联系通俗易懂的词来理解实词,学生兴趣更浓,如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个“通”字,联系河源的“通心菜”,“通心粉”向学生解释,这个“通” 字就是“空”的意思。言文结合,通俗易懂,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
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卖油翁》、《黔之驴》、《出师表》、《捕蛇者说》、《愚公移山》、《送东阳马生序》等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以《黔之驴》一文为例,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删情节,一般是增加情节的多,可以适当地删改人物动作和场景
以适应演出的需要。为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逼真,使剧本更吸引人,增加故事情节是关键,如在原来的动作“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跳踉……”和原来的心理: “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上增加人物(驴和老虎)的对话。课本剧的编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加入现代的东西以达到增加趣味性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这样,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课本剧四个小组的精心策划,展现了文言文无穷的魅力成果。
三、讲故事,提高学生素养
大多数文言文一般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学生学习的文言文材料是丰富的历史海洋中的冰山一角,是绵延的历史画卷中的一个图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多种故事可讲,如背景故事、演义故事、野史轶闻等。如在教《出师表》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讲刘备托孤的故事;在教《扁鹊见蔡桓公》的时候,我们可以讲扁鹊妙手救人的神奇故事以及桓公与王侯的故事等等,背景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在讲背景故事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朗诵表演,享受古文的韵律
不少文言文虽晦涩难懂,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非凡、感情充沛,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是朗诵的好材料,如《木兰诗》、《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马说》、《水调歌头》、《三峡》等。找一点有趣的文言小段,让学生不觉得枯燥,从易到难,学起来会顺利一些。对于好的朗诵材料不能简单地布置学生读背,久之容易枯燥,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享受古文的音乐美。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表演,可以让简单的读背变得有吸引力,更好地展示文言文的音乐美。朗诵表演可以是教师范读,可以是单个学生朗诵,可以是音像范
读,可以分组朗诵比赛,可以分段分句朗诵。在时间上可以是讲解前、讲解后、单元课文结束后、学期课文结束后这些时间段。语气和表情动作上可以是正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夸张的形式。
五、挖掘文言文宝藏,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言文这座宝藏,搜集文中的素材为写作时所用,那不仅能让他们在写作时言而有物,而且还增强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那么,我们应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去积累文言文中的写作素材呢?第一,上完一篇课文,归类好知识点后,找一两篇运用了此文为材料的优秀作文来让学生欣赏,并分析此作文是如何运用这篇课文入文的。第二,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能从几个角度运用到作文中。例如,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愚公这个人物:一个老头子,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途中遭到智叟的嘲笑,愚公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人把两座大山背走了。愚公移山成功,何故?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必定的信心,没有长远的目光,没有坚强的毅力,试问如何能成功?由此分析出,这个材料可用于“理想”、“信心”、“智与愚”、“毅力”、“发展与静止”、“环境”、“奋斗”等话题。第三,让学生选一个角度来立论,并用此课文为材料写一段文字,学习如何真正运用这个素材。第四,引导学生分类积累文中名句,以便写作时可以引入作文。
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篇11
我们如何改革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以真正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呢?
新课程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以上要求,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一、借助注释、工具书读通文本
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既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养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着重从背景资料、作者介绍、字词理解等方面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方法,告诉学生如何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文章,理解句意文义。如有些是整体注释的,要根据注释自己去落实关键词;有些只注释关键词就要自己贯通全句的意思;对文中没有注释,自己又不能理解的就要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学会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探究;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这样,逐步形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二、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但真正会读,能够在读中见义却并不容易。有些教师虽然也让学生读,但常常是为读而读,没有具体明确的目的,没有能使“读”有效地为理解服务,没有能从“读”中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文言文的读最基本的是读准字音,了解句读,这和学生对文言文语句表达的敏感能力和语句的积累有密切关系。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情味来,要在读中发现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因此文言文的诵读不仅要用口,更要用心,这样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感情,才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对文言文的诵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前反复诵读,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自由诵读的机会,更要指导学生如何才能读出韵味来,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吟咏玩味,体验情味,在诵读中理解文意。
三、在体验、探究和活动中积累、感悟,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交流,学生活生生的体验与“自我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从谈起。如学习《童区寄传》时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想象去体味区寄的心理活动,学生很容易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课文,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教学之中,最终达到与文本的“心灵沟通”。
文言文不仅是形式上,而且内容和主题都让人感到陌生,尤其是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是名家名篇,主题深邃,难度高。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不少问题,那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让他们在思考、探究中理解积累。如《桃花源记》一文,学生提出“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作者写桃花源幽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民风,其目的何在?”“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等等,在学生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文意,而且进一步了解了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以及他执著的人生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水平、思维水平都得到了提高。此外我们还可以恰当运用一些新的教学形式开展各种有效的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如教学《黔之驴》时,让学生根据课文以老虎或驴子的口吻对它们的下一代讲一段话,要求讲话要贴近原文,但要有自己适当的想象,以“我”的口吻就是研讨融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下一代讲”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12
一、教师专注地讲, 学生无趣地记
多年来,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听话的记笔记, 回家按照笔记背诵。其实换位思考一下, 十多岁的孩子, 根本看不懂文言文, 又何谈兴趣?再去机械地背诵, 无非是既耗时又费力, 那种记忆怎么会长久呢?所以, 上述的这种学法,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谈“文”色变, 畏惧心理越来越严重。教师如果逼紧了, 就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久而久之, 就与让学生享受文言文学习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二、重视字词句, 轻文章诵读
文言文是脱离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 而且用词精练, 不符合现代文的阅读习惯, 学生在读文时是有一定障碍的。可部分教师宁愿把时间花费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 也不愿把时间浪费在诵读课文上。因为中考只考字词句的翻译, 不考朗读。日复一日, 学生的思想意识就形成了只要掌握了字词句、死记硬背, 中考就不会丢分。
三、重视书本内容, 轻视情感反思
一些语文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时喜欢按照现代文的教学方式, 给文章分段、分层, 归纳主旨和写作手法, 结果经常是把一篇优秀的作品教得支离破碎, 而缺少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 同时, 缺少对文章中情感教育的引导, 对作品中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鉴于以上几种现象, 教师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文言文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事实上, 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局面的确有所改观。下面,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几点浅显的认识。
首先, 要明确课程改革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及时转变自己的“主角”的地位, 重新给自己定位,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当然, 教师要做好更加充足的准备工作, 要时刻保证自己是一条源源不断地流淌着知识的小溪, 能随时去滋润那些渴望求知的干渴的心田, 随时让学生们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因此, 教师一定要精心导好“这场戏”。而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就好比导游, 决定着前进的方向、前进的速度, 只是沿途的风景需要学生自己去观赏、去收获、去品味和珍藏。
其次, 要调动各种手段,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 (1) 巧设导语, 激发兴趣。一个好的教学导入注定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导语不一定要有多精彩华丽的语言, 但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或与他们的知识基础相吻合, 才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才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原动力, 进而轻松地走进文本, 主动去探究相关的知识。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它能对现在正在进行的活动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学习来说,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到兴趣, 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相反, 学生对这门课毫无兴趣, 既使教师花大力气迫使他学, 他也只能是勉强地、形式地去学。所以, 学习一门课程之前, 要首先备好“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这第一课。这一课上好了, 后面的课程就容易多了;这一课如果没上好, 就算教师再多么努力去传授知识, 收到的效果恐怕也会是事倍功半。 (2) 利用好诵读环节, 激发兴趣。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无论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应重视诵读环节。学生对于文言文诵读的确有一定障碍, 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智慧的教学手段, 如赛读、示范读等, 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主动去读, 就能主动地在诵读中品味出文章语言的美感、作者的思想内涵, 真正品尝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最后, 要重视文本的思想内涵, 进行情感教育。课本中选入的文章都可谓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除了记诵和字词句的积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就是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引导和渗透。因此, 教师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那些优秀的品质。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 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对文言文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结束语
总之, 教师只有在文言文阅读教学领域不断探索和研究, 才能为传承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献上绵薄之力,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从教师专注地讲, 学生无趣地记;重视字词句, 轻文章诵读;重视书本内容, 轻视情感反思三方面, 研究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 以促进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兴趣提高
参考文献
[1]申玉辉.魅力文言文[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1.
[2]韩有莲.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3) .
[3]周雪梅.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提高教学有效性之探讨[J].语文教学之友, 2009 (07) .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篇13
新课程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悄趣”。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上述要求,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一、指导诵读,激发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有助于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感。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昧,在读中发现问题。要读出情味,就要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揣摩语言的运用;要在读中发现问题,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要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因此文言文的诵读,不仅是用口,更强调要用心。我在教学《醉翁亭记》这篇散文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声画同步,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节奏进行朗读。当舒缓悠扬的音乐响起时,学生们一个个主动拿起课本: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上课时学生精神振作,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看得出学生已完全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二、引导品味,掌握方法
文言文教学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像鉴赏古玩那样品味其中的古典风昧。其实,不少文言文名篇都是优美的散文,文章音韵和谐,对偶押韵,读来如风行水上,琅琅上口。有的.句式整齐,有的骄散结合,间或运用多种艺术修辞手法,艺术性较高。优美的语言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如饮醇酒,如品甘酸,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学习这样的文言名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陋室铭》、《爱莲说》等,篇篇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体现出一种艺术的崇高美感。
例如,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就文本挖掘比较源,引导学生进行篇内的用词、用法、意蕴等方面的自相比照。如教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时,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个“醉”字的意蕴来理解作者宴游西山前后不同的心态。一句是宴游西山前:‘旧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后一句是:“引筋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这两个“醉”都是醉酒,其意蕴完全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只能从山水中寻求慰藉,愤激之情只能向山水发泄,只能借酒浇愁,暂时忘却自己压抑黯淡的心情,这从文章开头“自余为谬人”、“恒惴栗”可以看出,故前句的“醉”实为浇愁之“醉”。后句的“醉”则是宴游西山之时,作者从自然中的西山,“始得”人格化的西山,认识到山的精神,此时作者“惴栗”的心态消除了,心灵充实了,心胸开阔了,摒弃了尘世气切纷扰,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一个“醉”实有被西山陶醉之意。“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这两个“醉”的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柳宗元在贬滴生活中的复杂情怀。
有时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某篇课文的立惫、题材、章法、语言等方面比较其异同,以求得开拓思维,加深理解,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教《桃花源记》可引入《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引导学生比较其不同章法,并思考为何有不同写法。《桃花源记》通过虚构的桃花源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综合运用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小石潭记》在精巧的语言艺术中呈现自然之美,融人作者身世遭遇、思想感情,目的在于寄情山水、排遗愁怀。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会感到文言文的章法,“正.中有“奇”,严谨而富有变化,即使是同类题材,写法也异彩纷呈。这为学生写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启发思考,鼓励质疑
“学需问也,非问无以成学”,有疑问才会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其在自由探索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其学习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好方法。
在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教材对“蒙络摇缀”的注释是:“遮掩缠绕,摇动下垂”。“缀”解释为“下垂”还是“连缀”?查字典后发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为“缝合,连“连接”义,而《古代汉语词典》中为“系结,连接”,以上工具书中均未列“下垂”这一释义。教学中,我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学生反应很热烈,向来将书本奉为宝典的他们体会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涵义。课后就有学生捧着字典来找我。“老师,书上注释里对‘悄枪幽邃’的‘幽’,解释是不是有问题啊?”“我查了字典,‘幽’有‘昏暗、深暗’的意思,比‘幽静’要好。”“还有‘水尤清冽’里‘冽’只有‘清澈’的意思,没有‘清凉’的义项。
此后,我还在课上抓住对“富忽”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欣赏了潭中游鱼的情致。是“轻快敏捷的样子”还是“一致的样子”?学生先查工具书,然后再根据语境作出判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了学习文言文的快乐,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四、注重积累,学会归纳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推荐阅读:
初中文言文教学摭谈06-26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08-25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微07-10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08-26
文言文教学摭谈08-05
高中文言文教学摭谈11-06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10-16
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考10-30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09-10
初中文言文的创新教学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