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摭谈(共10篇)
高中文言文教学摭谈 篇1
新一轮课程改革下, 教育观念有了根本转变,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面向全体、合作探究、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的课堂备受欢迎。而文言文学习历来是语文学习的难点, 是师生关注的重点,那么在新课改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该如何调整应对?
一、多补充了解史实,增强知识趣味性
高中教材所选文言文, 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荆轲刺秦王》等, 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相结合。古来文史不分家,如果孤立地学习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联系, 其结果必然是,一不易激发兴趣;二不能更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 三不能更深切感悟知识的丰富性。
二、重视诵读方法,理解掌握要死中有活
诵读必须尊重作者熔铸在文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准的, 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我认为, 学习文言文,首先是自学,最好是默 读 ,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析疑,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最后是诵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
理解掌握文言词句要死中有活。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及知识点要反复强调、概念化、条理化。《大纲》要求重点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学习时逐课逐单元进行集中整理。句式也是一个难点,但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只要了解它们的一般构成, 能识别和使用即可。
所谓“活”,就是在学 习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生活实际,生动灵活。比如,探究一些字词古形音义,了解字词音形义的演变过程,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搜集整理方言口语或者熟语俗语中的文言现象, 加强文言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掌握翻译原则技巧,事半功倍,增强收获感和成就感
首先 , 遵循翻译 的基本原则———“直 译”为主、“意 译”为辅和基本要求———信、达、雅。信,即忠实于原文, 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即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即译文简明、优美、生动。
其次,掌握翻译技巧。
1. 留 : 对专有名词 , 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等,还有常使用的熟语俗语, 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等不必翻译。
2. 补 :补充省略成分。如 :还矢(于)先王。
3. 换 : 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 ”中的“孰”换成“谁”。
4. 调 : 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掌握以上一些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并能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中加以实际灵活运用, 文言文学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仅畏难情绪会大大缩减, 而且能较早地、更多地尝到学习的收获感和成就感。
四、精彩篇段句赏析,合作探究,开辟美丽天地
在古代诗文中, 适合高中生赏读的名篇、名段、名句不胜枚举,但教材选用有限。要拓展知识面,丰富课外阅读,使学生更多地感受文言文语言,积累文言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理念, 必须广泛涉猎,多方搜集,精挑细选出名篇佳句来阅读赏析, 最好能配合课文使用,在比较阅读中受益。要让学生认识到,“学古”是为了“鉴今”,联系当今是为了“学古”。这样文言并重,古今联系,师生在具有文化深度和认识深度问题的驱动和指引下,拾级而上,每一层都风光迥异, 越往高处, 风光越美, 最终, 共同登顶,“一览众山小”,而这种高 峰体验 ,正好能唤醒、感染学生,帮助他们实现阅读的拓展、思想的延伸、意义的建构乃至人生的洗礼和奠基。如何开发出更丰富、更灵活、更有实效的教学手段, 以拉近文本和学生心灵的距离? 除了在曲径通幽的美读中探究, 还可在咬文嚼字的巧思中探究, 在水到渠成的拓展中探究,在摇曳生姿的活动中探究,在注重理性的思辨中探究……
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要善于指导让学生合作探究,要能倾听、多听取学生学习中的意见想法甚或奇思异想, 要竭尽所能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多书面总 结、多主动学习。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既有知识性、趣 味性 ,又有收获感、成就感,定能开辟出文言文学习甚至语文学习的美丽天地。笙编辑:刘於诚
文言文教学摭谈 篇2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呢,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呢?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适当利用多媒体资源。一般上古文课学生读得多、听得多、写得多,容易疲劳,如果适时播放一些视频音像资料,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而且课堂气氛很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比如笔者听了本校校长的一堂课《〈论语〉十则》,在导入后播放了一段录像,内容主要介绍孔子生平业绩以及《论语》的内容精髓,还有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融入到课本之中。在视听效果之下,马上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文言文,以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再结合课文把理论具体化。这堂课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那段录像用得适时。要收到这样的效果,当然备课要充分,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二,先背课文后上课。古人的话和现代人的话有很大的区别,相当的简练,学生觉得晦涩难懂,翻译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先叫学生熟读并背诵古文,再结合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学生就能理解到百分之六七十,课堂上小组讨论又能解决一二十,再加上教师的点拨,翻译就解决了。比如《伤仲永》这一课,前面“叙”的内容理解不难,但后面“议”的一段如果不叫学生先正确断句后熟读成诵,结合书下注释解释的“受之天”“受于人”来理解,恐怕这一段的翻译只能叫学生死记硬背了。
第三,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所谓的“动”就是要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口”可以是说自己了解的跟课文有关的内容,如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课文生字、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归纳段意、分析文中人物、归纳文章中心……“动手”可以是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生词、作笔记、圈点勾画…… “动脑”就是说每个学生在学习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只有自己真正地思考了,才能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在此基础上日积月累,不愁学不好古文。笔者在课堂上讲得少,叫学生说、做得多,如疏通文意,先叫学生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由一个主讲(根据自己的理解),其余三个纠正,完成后再向同学展示,有错的地方也由学生来订正。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设计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只起个“导”的作用。课文理解过后出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口头和书面作业相结合。课堂上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知识也把握了,真是一举两得。
第四,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了一篇古文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的实词虚词的用法,文中出现的古今词义的差异,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的活用,文中出现的特殊的文言句式等,在不断总结中积累,在不断积累中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把握知识,又能体验享受每一次小小的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古文的兴趣。比如学了《口技》这一课后就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以下一些词语的含义:
1.一词多译
乳:妇扶儿乳 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儿含乳啼 名词乳头
绝:群响毕绝 动词,消失、停止
以为妙绝 副词,极
指:手有百指 名词,指头
不能指其一端 动词,指出
而:既而 副词,与“既”一起表示很短时间
妇拍而呜之连词,可不译
2.词类活用
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名词用作动词,夹杂
会:会宾客大宴 名词用作动词,宴请,用酒肉款待
宾客
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还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等。
总之,通过不断地积累,学生的词汇量就会增加,语感就会增强,从而能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对于文言文教学,很多优秀教师还有很多更有效的方法,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用人之长补己之短,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摭谈 篇3
一、知人论世, 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每一篇文言文都体现了作者的个性、作者的独特经历和文学风格, 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思想的表达。而作者的这种情感的寄托与思想的表达都是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 做到“知人论世”, 让读者将自己放到作者当时的境况当中, 去认真体会作者那时的心情, 才能和其产生心灵交流, 迸发情感, 从而爱读、好读。
如学习《游褒禅山记》, 了解了王安石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新党领袖, 志在改革图强的有为青年, 这篇文章是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回家路上游褒蝉山后时隔三个月写的追忆文章。在辞职的境况下他还一心关心的是“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认为做学问的人要“深思而慎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表明了做事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要“尽吾志”的观点。从王安石的辞职背景中我们能看到王安石面对困境的可贵的乐观主义精神。而当我们学习《赤壁赋》时,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是苏轼是在死里逃生被贬谪的背景下写的, 我们会被文章表面的情景所迷惑, 会与作者与文章产生隔膜, 那将事倍功半;只有在了解了作者的经历, 了解了写作此文的背景后, 我们才能真正深入作者的内心, 我们才能读出豁达背后的凄清、忧伤。
“知人”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作者生平的了解, “论世”也不能单单地只翻阅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资料, 而是要让两者相辅相成, 要使二者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既要熟悉作者人生履历、行为处事和思想观念, 又要了解社会环境、政治现状对作者产生的影响。所以在文言课文教学时, 应注意把“知人”和“论世”结合起来, 共同为课文阅读服务。
二、反复诵读, 使学生以语感带情感
反复朗读, 是一种很有效的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方法。大声诵读是语文特有的教学方式, 如果没有朗读声, 语文课堂就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堂。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朗读能够提升学生语感, 激发学生情感, 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如《滕王阁序》我们可分小组PK朗读, 读出《滕王阁序》的浩荡气势, 如果还能从这浩荡气势中读出王勃“无路请缨”的哀愁, 那么《滕王阁序》的内容与主旨也就基本掌握了。《陈情表》一文, 真情流露, 委婉畅达, 感人肺腑, 使学生反复诵读可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学生在悠悠家国情, 朗朗读书声中提升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反复诵读能够使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古文语言的美,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也会将自己的生活体会和情感体验融入当中, 这也是新课标精神的要求。
三、张扬个性, 鼓励学生发出新观点
语文学科要体现其包容精神, 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对于文言文的学习, 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 应鼓励学生开阔视野, 发挥想象, 能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
如《鸿门宴》一文中, 许多学生认为项伯这个人不懂大义与小义的区别, 为报张良当年救命之恩, 将项羽要杀刘邦的事情告诉对方, 而且在项庄舞剑要杀刘邦的时候, 项伯一直用身子挡住刘邦, 致使项庄不能得逞, 最后使刘邦安然返回, 葬送了大好江山。最后范增愤而发出“竖子不足与谋”的骂声。然而有很多同学则认为项伯重情重义, 为天下人表率, 项羽最后的失败并不能归咎于鸿门宴上没有杀死刘邦, 而是战略上的失误。再如《荆轲刺秦王》中的燕太子丹, 文中认为其敢和暴秦抗争, 而有些同学则认为派刺客刺杀秦王并不是好的方法, 还不如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秦。
高中作文教学摭谈 篇4
一
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是大多数考生最为发怵的难题了。面对试卷中占“半壁江山”之重的作文,更显得手足无措,力不从心想,面对变幻莫测的命题,要在特定的考场中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写出一篇千字文,别看试卷上那千字的作文,的确是对一个考生思想、知识、能力的综合考察。没有平时训练有素的过硬本领,作文难以赢得评卷老师的赞许,也无法获得高分。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考场作文的优劣,大体决定着考生的成败。正因为如此,作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老师下力探索的一个主要课题。
多年来语文老师及专家学者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出版了数以万计的著述。诸如讲写作知识的书,作文辅导书,竞赛作文选,习作点评集,林林总总,异彩纷呈,目不暇接。但我们在披览群书时,一方面感到获益匪浅;另一方面,也发现有的著述,或因徒有高深的理论阐释,但缺少生动的实例而显得艰深、空洞,或因仅有零星的实践记载,但缺少理论的色彩而流于肤浅、浮沉。总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理解弄清作文教学的真谛,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在教学中用心去体验,去实践,去总结。
作文教学需要语文老师较高的专业素质。倘若自身作文水准不够,写作无法,教授学生,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误人子弟了。为此,教师必须刻苦自励,不断的读书、思考、写作,“下水作文”。叶圣陶指出,“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笔者常把自己写的散文、日记、书信、楹联、教研文章读给学生听,谈写作时的思考、体会、甘苦。也偶尔在作文课上与学生同题作文,完篇后谈自己的审题与立意、选材与构思、布局与谋篇之道,给学生作文以有益的启迪,让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悟出写作的方法。
二
训练学生作文,一些基本的要求务必要学生努力做到,养成习惯。
首先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字是写作的载体,只有书写规范,才有利于思想内容的流畅表达。其次是标点符号的书写及格式要正确。再次是作文修改符号的正确运用,等等,都要合乎规范。教师批改作文的评语应在学生作文篇末空一行开始书写,一字一格,字迹工整,给学生以示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很重要。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立得正,从生理学看来,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到了要坐要立的时候再来想坐立的姿势应该怎样。必须养成坐得正立得正的习惯,连生理学什么的也绝不想起,这才可以终身受用。”(《<文章例话>序》)
写作是一种能力,如同绘画、游泳一样,光靠“听讲”和“看书”是不行的,主要靠自己去写,去练习。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和说话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学校里的定期作文,因为须估计教师批改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把次数规定得太多。每星期作文一次算是最多了;就学生历练方面说,还嫌不够。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发抒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略谈学习国文》)一句话,作文能力靠训练,只有多练,不断的练,写多了,练多了,熟能生巧,历练通文,就能写出得心应手的文章来。
三
作文训练时间要保证。高中每周的作文课一定要用于学生的写作,雷打不动,作文课不能挪作讲读课,一周要完成一篇中规中矩的作文。要加强作文的讲评和指导。老师的指导与警察指路不同,不是指指就完事了。而是要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寻求、去发现作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寻求的过程中及时、恰当地解决作文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作文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是盲目的实践,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甚至出现学生写不下去,或者“抗旨”不写,或者胡编乱凑,信笔涂抹,最终导致学生见到“作文”二字就头痛,厌恶作文。正因为如此,老师要精心备课,精心指导和讲评作文。作文指导和讲评既 要有宏观的高屋建瓴的指导,又要有微观的体幽查微的点拨。
作文训练要想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指导上狠下工夫,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摸着石头过河。平时作文训练,如同武林中师父传授武艺时一样,一招一式地传授,中规中矩,不搞花架子。训练中老老实实地写好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把基本功练好,打好扎实的基础。不要误入歧途,用目的、要求不明确的话题去训练学生。要反璞归真,扎扎实实地写好各种文体的作文。
四
作文训练一定要有计划。不可有随意性。绝不能不备课,上课时“临场发挥”。每一学期或一年要制定详细的作文教学计划,便于操作。要学生做一篇作文的目的是什么?要训练哪一项技能?这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是必须明确的。作文虽然不象数理化知识那样序列明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也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目标明确的教学,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又必须分解到每一次作文教学中去,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有所得,练有所成。实践证明,没有目标或目标太过笼统、模糊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必然导致“放野马”,效率低下。
作文训练的指导教材宜用人教社周正奎先生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写作与说话》及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两套教材配合使用。按照教材要求,高中三年作文训练分步进行,其训练步骤分三步:
第一步作文训练,高一年级上学期重点写短文,提高构段能力。课内外作文,一周练笔三至五篇,每篇300-500字。在写作中加强记叙和描写的训练,解决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常犯的毛病:不会记叙,不会描写,不懂含蓄,文意不逮,东拉西扯等现象。下学期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并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语言表述力求明确、鲜明、生动。
高一阶段重点写好记叙文,说明文的写作要过关。
第二步作文训练,高中二年级上学期重点练篇章,提高谋篇能力,思路训练是个重点,要解决作文中的思路和章法问题。训练方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喜爱的提高白身素质的足球场和健身房。下学期进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重点解决议论文的结构、材料和观点统一的问题。学生写议论文,往往在议论观点时,只对既有材料进行衍化,只把与观点有关的材料罗列堆砌,以此充当对观点的论证,从而造成观点和材料的简单组合,不善分析,不善说理,造成文意散乱、中心不明。议论上“多头指向”,杂乱无章。这些问题都要在高二解决,不能拖到高三。
第三步作文训练,高三年级以议论文写作训练为重点。无论从教育还是考试的角度看,摆事实讲道理的能力,写好议论文的能力,都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议论文写作训练要以辨证思维为作文训练的核心,努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倾向:抒情写意很顺手,真正分析问题,摆事实讲道理就感到困难,论证论据说不清。在议论文训练中,要强化“审题与立意”“联想与 取材”“构思与布局”“行文与修改”的训练。
高三年级的作文训练,要通盘考虑,制定周年教学计划。高考前的作文训练必须进行大运动量的系统的科学训练。学生有数十次的专项和综合训练,才会有新颖轻巧的考场精品。
五
每学期结束之时,组织学生开展“自己出书”的活动,要求学生把课内外的大大小小的作文清理完毕,编辑自己的作文选集或全集。
从文集的题名到封面的设计,从作文目录的整理到序言和跋的撰写,都要精心操作,最后装订成册交给老师,既作为考核学生作文成绩的主要依据,又作为评选“佳作奖”、“设计奖”、“书名奖”的文集。学生很乐意做这件事,曾有学生在作文集自序中写道:“头一次给自己的作文集写序,头一次拥有自己的‘文集’,感觉就是不一样。忽然想起陆游的一句妙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遂把此文集称为 《偶得集》”。这段自序,正如茅盾先生所说:“若非妙手偶得,便一定是千锤百炼。”作文的“妙手”之所以成为“妙手”,也必须经过不同形式的千锤百炼,那么“偶得”实际也是寓于必然之中了。
学生编辑作文集,三年下来,有六本作文集。到了高三下学期学生明了自己作文的优劣,成功和长处,在高考中扬长避短,应付高考作文就不是难事,而游刃有余了。
每学期期末,教师把讲评的优秀作文订成一本选集,这既是一本本教学成果的积累,又是研究作文教学的可靠资料。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水分”,作文指导中的误差,以及高考中暴露出来的种种不足与问题,认真反思,以期促进作文教学指导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作文指导、作文训练、作文测试三者协调发展的一条产业链。
六
一言以蔽之,上好作文课,既是应付高考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个人,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对工作和生活有相当大的坏影响。高中三年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段重要的成长时期,也是一段特殊的创造力旺盛的时期,因此不能错过对学生进行思维和写作训练的这个最佳时期。应该让学生在这个时期受到严格的写作训练,在写作的诸方面得到锻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尔后走向社会铺平道路。
作文教学及训练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平常需要老师做诸多琐碎细致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一九六三年叶圣陶先生为福州一中题词:“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研究方向。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摭谈 篇5
就文言文的具体教学方式而言, 逐词逐句地串讲, 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似乎大家对文言文采用串讲式的教学方法, 具有高度的认同感。这种逐词逐句的串讲仍然以考试为方向标, 体现了教师的“讲”, 偏离了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学”, 不但效果不好, 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陷入知识中心, 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 (黄厚江: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力避串讲式》 ) 。
朱熹指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其基本要求是以熟读成诵达到精思顿悟的效果。如何熟读精思?笔者结合《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学, 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读注释, 品“言”通“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文言文, 编者都会把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以注释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好多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 或完全撇开了这些注释, 不加利用;或孤立地把注释与课文割裂开来, 就注释讲注释, 极大地浪费了这一大好的课文资源。
其实, 文言文的注释就是重要文言知识点的梳理, 熟读注释, 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正确断句、文章内容和语气、情感的把握。下面, 笔者就以《晏子使楚》一文的注释为例来 说明。
1. 文意把握 : 编者详细 解释“使”、“左右”、“习辞”、“方”、“盗”、“曷”、“酒酣 ”、“固”、“避席”、“病”等实词或短语的意思, 根据这些意思, 完全不需要借助任何辅助教材, 学生就能很方便地疏通文意。而且, 这种跳跃式的实词或短语意思的连缀, 非常有助于学生语感的训练, 进而提高学生把握文言规律、独立理解文言的能力。
2.句读把握:学生根据“实”、“左右”、“曷”等字词的意思, 就能把“其实味不同”、“谓左右曰”、“缚者曷为者也”等句的句读读正确。
3.语气把握:注释中, 还有对“何以也”、“何为者也”、“何坐”、“避席”、“所以然者何”、“得无”、“圣人非所与熙也”、“反取病焉”等 重要短语或句式进行了详细解释。那么, 学生诵读这些内容时, 就能较好地把握晏子和楚王说话时的语气、情感。
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正是因为有了对注释的熟读, 才能让学生正确地读通读懂课文, 也才有了后面“熟读精思”的精彩。
二.读重点, 析“文”见“义”
文言文的诵读, 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 断句正确, 初步把握语气和情感。这和词的理解、句的理解、特殊句式的把握都有紧密的联系。但仅仅如此还不够, 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 进而实现“自悟”、“顿悟”的效果。所谓“熟读深思子自知”, 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
在《晏子使楚》一文教学中, 笔者以“感情太过单一, 没有变化”的学生点评为切入口, 以“怎样读出人物情感的变化”为题, 要求学生走进晏子和楚王的内心, 结合重点句子, 猜摩内心世界, 并以读来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情境恰当的设置与渲染, 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演读, 而教者则结合重要语句中的重要字词, 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如抓住“臣请”、“齐人也”等词句用夸张性地拖长腔调来读“左右”的话, 读出他们的阿谀奉承; 抓住“所 以然者何 ”、“得无 ”、“耶”等虚词, 用轻声上扬的语调读出晏子的彬彬有礼、小心谨慎;抓住“何以也”、“齐人固善盗乎”等句式, 用蔑视责问的语气读出楚王的仗势欺人、自傲自大……
这样, 既使朗读指导真正“落地”, 也使朗读真正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 也因为读得充分, 才有利于学生吟咏玩味, 体验情味, 也才有了后面“文言运用”的精彩!
高中文言文教学摭谈 篇6
文言文阅读, 历来是初中学生的一大难题。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古人为何而写, 文字表达与现代语言又有很大的差异, 思想内涵又常常有争议……教师怎样帮助学生啃下这块硬骨头呢?确实要花气力、动脑筋、想办法。
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一样, 都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但由于文言文在内容和语言文字上都和现代文有很大不同, 就需要采取相应的、适当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我摸索总结出只要求本溯源, 立足基础, 才能教好文言文。而立足基础, 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对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需作必要的介绍和补充, 以消除时代隔阂
根据文言文的实际, 除部分课文外, 大都需要介绍有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这种介绍在开始教学课文前, 可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充分利用每篇课文前的“预习提示”, 了解作者、作品。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课文预习提示中明确地告诉学生“范仲淹, 字浠文, 谥号文正, 宋朝政治家、文学家”。本篇是因好友膝子京的邀请, 借题发挥, 表达自己“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教学时, 再简要补充介绍范仲淹的生平、阅历, 以进一步理解他的远大志向, 这对理解全文主题有很大帮助。当然有些课文, 即使经过阅读和分析, 不再会有时代的隔阂, 但仍需作些必要的说明, 如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 文中作者借蒋氏宁愿捕蛇而不受苛捐之苦的陈述, 发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的感叹,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疾苦生活的同情。但文章结尾, 作者把改变这种现状的愿望寄托在了统治者身上, 这又是作者作为封建士大夫思想上的局限性。在最后的复习阶段, 如果学生对于作品还有因时代的隔阂而领会不够深透的地方, 教师还应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或者指导他们读有关的参考书。总之, 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通过必要的介绍和补充, 消除时代隔阂。这样, 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读懂课文。当然, 这种介绍和补充, 应该是恰如其分的, 只能根据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 不要花很多时间在与课文关系不大的史料、故事等方面, 更不能以此代替对课文本身的学习, 以免喧宾夺主。
二通过串讲等方式来疏通文字、搞清含义
串讲是文言文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 现在的串讲, 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 师生共同活动, 那种不论课文难易和学生理解程度, 一概由教师从头讲到尾的做法, 是不符合精讲多练和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原则的。不管是在教师指导下主要由学生, 还是由教师重点讲, 都要落实到字、词、句, 对某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要帮助学生理解清楚。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 我常采用的方法是:
首先, 学生预习课文, 参看注释, 查工具书, 与同学一起讨论, 试着分句或段由学生自行讲解;如有错误, 共同订正;遇到难度较大, 学生无法解答的, 就由教师串讲。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可节省课时。
其次, 课文讲解后让学生随时消化巩固。每课讲解内容要安排恰当, 尤其是对难度较大的文章不贪多、不求快, 如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 一般串讲课文就要用三课时。每讲完一部分, 要求学生及时反复朗读、回讲或翻译。较容易的如诗歌等则要求学生能当堂背诵, 趁热打铁, 防止回生。
另外, 在串讲过程中, 要善于指导学生理清字、词、句, 做好笔记。文言文的虚词、实词、句式等都与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 和学生的距离也比较远, 教学中如果不讲清字、词、句, 学生就无法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
读懂文言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还在于文言词的掌握。文言实词, 应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实词来解释。如古代的“薪”, 现在叫“柴禾”;古代的“走”作“跑”讲, “行”才相当于现在的“走”;“病”是“困苦不堪”之意, “疾”才是如今的“病”。文言虚词, 则要注意归纳总结, 找出规律。如“之”的理解有多种:名词、代词前加“之”, “之”常作助词“的”解;动词后的“之”则一般作代词“他”“他们”“它们”;“之”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则常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没有实际含义;放在时间副词后的“之”则又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 碰到类似的“之”, 就可以有章可循, 自己解决了。
文言文中常常有省略成分, 有些句子顺序也会颠倒。教学中要指导学生, 根据上下句的意思, 把省略的成分补全, 把颠倒的句序正过来, 这样就便于理解全文。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如《捕蛇者说》中有这样几句:“ (蛇) 触草木, (草木) 尽死, (蛇) 以噬人, (人) 无御之者”。括号中的是省略的内容, 根据文意, 加进去理解, 文章意思就一目了然了。再如《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 上使外将兵”, 实际应是“扶苏以数谏故, 上使 (之) 外将兵”。
关于词序的颠倒, 有的是为了强调某一成分, 如《愚公移山》中“甚矣, 汝之不惠”;有的是为了照顾诗词的格律, 如《赤壁怀古》中“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讲解时就得把颠倒的还原, 这样便于理解。
对于较长较复杂的句子, 要注意分析句子的各大成分, 读准长句的节奏。如《出师表》中长句很多, 如“城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 恢宏志士之气;不宜亡自菲薄, 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句由六个分句构成, 仔细分析, 它分正反两个层次。前一层表述后主应该做的, 后一层表述后主不应该做的。前一层中“诚宜开张圣听”是方法, “以光先帝遗德, 恢宏志士之气”是目的;后一层中“不宜亡自菲薄引喻失义”是劝告, “以塞忠谏之路也”是危害。这样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明了且容易记忆了, 它的含义是:“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 扩大贤明的圣听, 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发扬扩大志士们的士气;而不应该随便地看轻自己, 说些不恰当的话, 以致堵塞了忠贞之士劝谏君主的言路。”像类似的句子, 要在教学中经常地指导学生分析成分, 理清层次, 而不是死记硬背, 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另外, 串讲时还要注意对文中佳词妙句作恰当的评点。评点是文言文的一种常见方法。在弄懂文字的基础上, 教师对作品的词句篇章灵活而简要地加以评点, 点出其遣词造句之妙, 评论其谋篇布局的匠心, 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是有帮助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一句, 既点明了送别之地“城阙”——长安城, 也指出了朋友要去的地方“五津”——四川, 长安离四川相隔十万八千里, 然而诗人用一个“望”字, 赋予了人们丰富的想象:透过风烟, 两城可以互相遥望, 触手可及。既然如此的接近, 又何必悲伤叹息呢?此句为全诗首句, 用一个“望”字奠定了全诗积极健康的基调。而颈联“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更是道明了“只要以诚相待, 四海之内到处有知己朋友, 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 因为声息相通, 也仿佛是近邻一样”。当然, 评点什么, 怎样评点, 全在乎课前教师熟读全文、研究教材、熟悉学生。该评点的不放过, 不需评点的不铺张。
三及时巩固, 反复朗读, 培养兴趣
文言文字、词、句障碍较多, 一篇课文学完, 要求学生马上全部掌握, 难度较大。在教学中, 教师需及时巩固, 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翻译
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特有的练习。它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具体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熟悉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 并借以培养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翻译文言文不必要求学生全篇翻译, 可选择文章中若干个有典型意义的句子重点练习: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子;全文主旨句、优美的名句等。学生练习后, 教师要逐个批阅, 有错误的地方要让学生及时纠正 (课上串讲时肯定强调过, 但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 。
2. 朗读、背诵、默写
文言文朗读很重要。字词要把握准确, 句子不能读破, 在反复朗读中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教学前可先放朗读带或教师范读, 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逐段朗读, 学完后可以带领学生整篇诵读。古语有“读书百篇, 其义自见”之说, 许多优美的篇章, 教材中常要求背诵, 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可组织学生分层记诵, 分段默写。有时要增加一定的奖励措施, 如进行朗诵比赛可促进学生的兴趣。当然, 教师对背诵要起示范作用, 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 教师最好也应熟练地背诵出来, 要尽量避免盯着课本去检查学生的背诵。实际上, 在教学前, 教师就能熟练地背诵全文, 无形中也给学生树立了榜样, 增加了信心。
3. 归类复习, 勤作笔记
在文言文中, 一个词往往有多种解释和用途, 在复习和练习阶段, 师生共同归类复习, 勤作笔记, 这是巩固所学词语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如一词多解归类, 如《愚公移山》中“且焉置土石”和“始一反焉”, 前一个“焉”是疑问代词“哪里”, 后一个“焉”是语气助词;“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和“河曲智叟亡以应”, 前一个“以”是介词“凭借, 靠”, 后一个“以”是连词“来”;又如通假字归类, 同样《愚公移山》中“始一反焉”“甚矣, 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中的“反”、“惠”、“亡”、“盾”都是通假字;又如古今词义归类, 如《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牺牲玉帛”、“神弗福也”、“小大之狱”、“必以情”等中的“可以”、“牺牲”、“福”、“狱”、“情”, 与现代汉语理解差距较大, 要古今意义对照比较, 以便于理解、记忆。
4. 适当补充短小精悍的文章, 增强学生兴趣
文言文中短小精悍又有趣的文章很多, 如《精卫填海》《对牛弹琴》《郑人买履》等, 平时适当补充, 既可增强学生兴趣, 又可拓宽学生知识面, 何乐而不为?
新课改下高中作文教学摭谈 篇7
一、路在何方———中学生作文与作文教学的现状思索
1. 写作目的过于功利性。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高考试题与命题趋向实际已经成了作文教学的“圣经”。这种极强的功利性甚至波及初中的作文教学。现在初中、高中的话题作文,慢慢淡化了文体,以及专项训练,直接造成学生作文的“四不像”,即既不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又不像散文,严重损害了作文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影响了作文教学的序列性,导致了十分恶劣的后果。
2. 教学方法缺乏有效性。
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自定一个平均分,认为这样有利于批改、便于讲评,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从写作体会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内容上紧跟高考题,高考考什么样的作文就练什么作文;形式上要求四平八稳;主题上要求“放之四海皆准”,以便在高考指挥棒下以不失分为原则,不要求新求异,这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3. 作文批改未落到实处。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叶老说出了一个道理:教于学,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授之以渔是关键,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条原则。教为不教,不教的前提是教,而且必须教好。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学方法无创意,命题无新意,评改没落到实处,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方面来说,写好一篇作文远没有做一道数学题来得快,写作中的功利性、不为写作而写作,而为高分而写作,最终导致高分低能。
4.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大部分学生成天埋头于数、理、化、英题海中,无暇欣赏中外名著,阅读面狭窄,思维仍然停留在初中阶段,看问题不透彻,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起文章来,语言干巴,内容空洞,只是简单地罗列、堆积素材,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如果写作训练不从平时抓是不行的,因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柳暗花明———新课程理念下作文教学改革方向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上下求索———开放式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1. 提高认识,改变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方法。
教学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协调学科关系,搞好教学指导和评价工作,提高教师的兴趣和教学质量。教学行政部门要建立一整套作文教学指导、评价机制,同时各学校和教师也要拓宽思路,广开门路,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保证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时间、社会实践时间。
2. 高度重视生活和知识的积累。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章的语言如同人的肌肤与衣饰”,“是给读者第一印象的东西”。语言是文章内容的思想情感的载体,是作家赖以表现其对生活的认识、领悟和评价的媒介。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容,独特的构思,完美的布局,无不依赖语言来完成,因此,文章语言的优劣,不仅决定文章价值层次的高低,而且决定文章的成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的源动力。学生的兴趣要靠教师去激发,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很多渠道,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古诗词欣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正规的作文竞赛,等等。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行动,锻炼能力,扩大知识面,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时代的发展。
叶圣陶曾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作文题目总与政治、社会、生活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有属于自己的观点、判断,做一个正直的人、高尚的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告诉学生只有激情之手,才能写出富有激情的篇章。
(3)利用文本,增加阅读量,强化创新思维。
朱光潜先生曾说:“写作教学从古到今都不行。怎么办?没有别的窍门,只有多读多写。”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启智慧之眼,开智慧之窗。”这就是说人一生书读得越多,知识容量也就越大,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也就越高。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各种有益书籍的兴趣,开展竞赛活动,课外阅读就成了学生的必修课。
(4)学习中日积月累,内化语言文字。
重视基础知识及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古人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明了锻炼积累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创造一些条件,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苏东坡曾说:“文章最忌随人后。”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层面进行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同时还将思维训练与语言表达训练统一起来,如仿写就是不错的途径。譬如,学完《滕王阁序》,可以让学生仿写第一自然段。当然,模仿只是起步,创新才是终点。此外,改写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做”、“一事多写”来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可以通过“反弹琵琶”、“正话反说”来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等等。
3. 作文教学要有计划性,训练要有序列性,批改要多样化。
作文教学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目标,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每次作文都应该有重点地训练一二项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一次作文训练在能力方面就有所提高,使他们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闪光点,找到写作的新动力,变被动写作为主动。
在评改这个环节中,教师评改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作文的评改方式,变教师评改为师生共评、生生互评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在相互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共同探讨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取长补短。教师应多从宏观上去把握、调控、引导,多做评选、启发、鼓劲工作。在开放的评价氛围中,学生的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与创作能力都将得到提高。
总之,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重视其各个环节,扎实各个教学任务,力求实效,真正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就一定能使写作教学活动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摘要:作文教学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成为语文界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虽然高中教材在作文教学上有所改进, 但要真正扭转作文教学中的误区任重而道远。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 对高中作文教学如何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摭谈 篇8
一、选择适当的探究内容
确定探究内容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第一步,如果探究内容选择的不恰当,不符合学生实际,就会直接影响接下来探究活动的质量。那么,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什么样的内容才是适合探究的内容呢?第一,探究的内容要有价值。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的时候要把这些目标作为基本的依据,所选择的内容要完全达到或者部分达到预定的目标,这样的内容才具有探究的价值;第二,探究的内容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符合。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的内容既不能太简单,又不能太复杂,并且内容的选择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像是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原电池、检验新鲜水果中的维生素c等,这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探究题目会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为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把握提问的技巧
在探究过程中,提问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提问看似简单,其中却包含着大学问。一方面,教师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难度,如果问题太难,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果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像是“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只要一翻开课本立刻就能得到答案,类似这样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还是少提为妙,另一方面,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把握问题的梯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是基本的认知规律,一些看似很难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浅入深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从而达到锻炼思维的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盐类的水解”时,在探究不同的盐溶液其酸碱性不相同的原因时,如果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如果教师能够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如,盐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哪些离子之间能够相互结合?这对水的电离平衡能够产生什么影响?这样,通过几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就可以帮助学生指明大致的探究方向,会大大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三、体现学生的探究主体地位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在一些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却变成了探究的主体,而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一些教师为了保证探究活动的成功率,往往在探究之前就给学生安排好探究路线,要求学生按照探究步骤去做,然后把学生顺利地引向既定的结论,这种看似顺利的探究过程事实上剥夺了学生的探究权利,在探究活动中看似学生在探究,实质上却是教师背后的全权指挥,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这样的探究就是“假探究”。虽然这样的探究活动看起来成功率相当高,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探究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虽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但这些错误也是一种经验,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学生会在一次次的错误中得到成长。
四、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相结合
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探究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诸多能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全盘否定。在高中化学学科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事实上,在高中阶段,讲授式教学依然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力地位,毕竟很多系统性的理论知识都需要教师采用系统地讲授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并且,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探究式教学同讲授式教学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使得两者之间能够形成优势互补,这样,通过严谨的讲授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系统的理论知识,通过探究式的教学则可以让学生提高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探究式教学对于教师往往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它既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求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具有综合的教学能力。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想开展好探究式教学,就一定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从日常教学中累积经验,在业余时间充电提升,使得自己从理念到实践能力都能够符合探究式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更好地实现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对应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成了主动学习状态, 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在本文中, 作者结合自己对探究式教学的看法, 就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够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学习主体,研究内容,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陈建华.浅谈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J].学园, 2011, 22.
[2]俞永霞.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数理化学习, 2011, 10.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摭谈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 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但却地位“尴尬”的环节,教学中这个环节所遇到的困境,不亚于语文学科中的写作,那就是:明知其重要,但是并不重视。《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使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要求是:“在有提示词语的条件下,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分别用30分钟写出50-80个词和80-100个词的短文,基本语法和常用句型无严重错误,意思表达清楚。”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几个环节,书面表达可谓最为全面地考查学了生的字、词、句子、语法、篇章结构的组织运用能力,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水平,以及用英语思考、交流的能力。
一、高考看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从刚刚过去的2011年高考情况来看,今年的江苏英语高考作文命题思路和前几年相比,变化并不大,仍属半开放性作文,体现了高考命题的稳定性。但是阅卷专家的意见说明,书面表达题仍然是拉开差距的一道题。阅卷中发现的问题也是我们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单词拼写错误太多。总共要求写150词左右,有的考生单词拼写错误就有十几处、二十几处。2.中式英语多。不少学生用中文思考,然后用英文硬翻,写出来的文章语法错误很多,一看就不地道。3.动词错误多,例如时态、语态用法混乱,主谓不一致。4.高级表达方式使用不多。不会使用连词,写作没有文采,不会使用比喻等修辞,没有名言警句。
二、反思当前的书面表达教学
反思我们的教学,英语写作的确是薄弱环节,常见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缺乏规划。部分教师缺乏对写作训练的重视,往往到了高三才开始任务性地布置写作训练,以题海战术让学生突击式学习写作的语法和篇章结构,往往与本身的英语教学脱节。写作,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考的都是学生本身的语言素养和知识积淀,是无法在短期内速成的。
2.一味强调听、读,忽略说、写。阅读是当前英语教师最为推崇的英语学习方法,认为听得多了、读得多了,自然会写。然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吸收了诸多的英语知识之后,虽然在语感方面能够得到提升,但是因为缺少应用中的学习转化,并未获得写作能力的实际提升。要想写好文章,多练是不二法门。
3.在讲评作文时,老师往往只在词、句的小范围内批改,缺乏写作的全局观念,且缺乏对文章内容、结构、表达逻辑的指导和点拨。这更助长了学生对书面表达的轻视。笔者注意到,不少学生在书面表达的复习上,是一本范文了事,靠生搬硬套范文蒙混过关,急功近利思想明显。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提升高中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一项任何时候展开都不算早,也不算晚的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提升书面表达能力。笔者根据同行的经验和自身的实践,总结如下: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写作训练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一环节应当从句子的最小结构单词、词组入手,多背诵多积累。同时从最简单的句型开始锻炼应用,熟练运用基本的句式进行表达。这是英语思考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注意时态、人称、单复数变化等。最后进行连句成段、组段成文的练习。
2.学无定法,学贵得法。
听、说、读、写这四种技能既然是相辅相成的,那么英语教师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充分将这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如听写5-8句关键句,然后根据所了解的内容充分讨论,构建文章框架,再加上适当的关联词组句成文,写出一篇文章。此外读写结合也非常重要,阅读过后,运用文中的常用句式重写文章概要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教师还应注意技巧方面的指导,首先,尽量和学生一起分析写作题目和要求,然后再让学生动笔。其次,根据要点通过合作学习,总结出关键词块,连词成句,把文意表达清楚。再次,灵活运用关联词,要理顺全文的逻辑顺序。最后,检查时态、动词变化等易错点,完成文章。平时的写作训练要多样化,让学生熟悉各种体裁,并能从教材中找到类似的内容便于模仿。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古诗有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话用到我们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就是作文互评。作文互评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的机会,还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营造了团结共进的学习氛围。与其在学生的作文本上辛苦地圈圈点点,还不如采取面批的形式,即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学生的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一同发现错误,一起完善作文。教师在互评中,不仅要肯定学生写作中的优点,给予激励,更要给出切实的建议。
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熟能生巧,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英语写作也不例外。在平时学习中,让学生多读经典篇章,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名篇,阅读文章时,可以摘抄一些名人名言,一些优美的句子或是一段文章,甚至能将它们背诵。学生通过阅读、背诵、增加词汇、短语、习惯用法等量的积累,从而慢慢提高写作能力,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高中文言文教学摭谈 篇10
1. 运用“微课”导入课堂
课堂导入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首要环节, 其合理与否能够直接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科学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状态迅速转移到英语课堂的学习中, 进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微课”具有直观形象、针对性强、画面生动等优势,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教学主题。因此,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视频, 制作成“微课”, 以之进行新课导入, 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 顺理成章地进入新课学习。比如, 以Laughter is good for you的教学为例, 教师以“微课”视频的方式, 首先向学生呈现潘长江、赵本山、陈佩斯等喜剧演员的图片, 然后为学生播放了一段Mr. Bean的喜剧视频, 学生在欣赏完“微课”的视频后, 教师提出问题:“How do you feel about when you see them? Do you think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由于学生对“微课”视频中的内容感兴趣, 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倍增, 使英语教学产生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2. 运用“微课”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突破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步骤,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高中英语教学内容较多且十分复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的重难点一般是重要、难懂的语法、概念或者规律性知识, 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地解决重难点, 往往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由于不同单元都有不同的话题, 其学习重点与难点也不尽相同, 这些重难点需要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十分有限, 导致学生对语法一知半解或不能很好地掌握和理解, 因此, 教师要考虑利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 利用课外时间, 把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成“微课”视频, 发送到网上供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比如, 在教学Advertising的Reading部分时, 这篇阅读的重难点是“What’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and public service advertise⁃ments?”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师制作了一个洗发水和一个小女孩照顾患癌症弟弟的两个原版广告的“微课”视频, 视频中幽默的图画和感人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 使之能够集中精力寻找相关信息, 从而能把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轻而易举地区分开来。
3. 利用“微课”实施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方式。高中英语新课程理念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进而积极倡导“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的思想观念。这就需要摒弃以前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教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从而为学生终身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微课”的广泛应用, 它以其自身的优势顺应了新课改的需求, 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制作分层性的“微课”视频, 上传到网上,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 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播放, 进而让学生能够掌握新知。同时, 学生也可以把作业以微视频的方式传给学生, 教师针对性地批改,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学Growing pains时, 教师为A层学生制作一个Simon和Millie的对话视频, 让学生掌握“How does she learn about the world? Why does she like that way?”为B层学生制作一个Eddie和Hobo之间的英语对话视频, 让学生在看完视频后回答相应问题;为C层学生制作一个10分钟内的单词讲解类“微课”, 并具有播放图片和领读功能, 使这部分学生能够认读本课单词。
4. 利用“微课”进行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通常状况下, 学生在学习完新课后, 对于本节课的单词、句型以及语法已经有了基本掌握,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设计一些科学合理的练习题, 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也可以获取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一手信息,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由于“微课”具有针对性强和简单易操作的特征, 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为学生设计课堂练习题, 不断增强练习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完What is happiness to you这节内容后, 教师首先利用“微课”视频播放一系列表示不同思想感情的图片, 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猜单词;然后教师再播放一个《幸福在哪里?》的故事视频,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 写一篇题目为My idea of happiness的小作文。通过“微课”进行课堂练习改变了英语作业的枯燥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有效地增强了英语课堂练习的效率。
【高中文言文教学摭谈】推荐阅读:
文言文教学摭谈08-05
高中文言文教学06-19
初中文言文教学摭谈06-26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06-20
高中文言文人文教学07-26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09-12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10-24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06-26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浅见08-02
高中文言文教学管窥论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