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2024-11-13

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共12篇)

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篇1

所谓“文以载道”,就是指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知识,更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凝聚着民族的发展历史、传统文化,承载着人类优秀的智慧 结晶。文言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于记载历史,传承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可以汲取古人优秀的思想文化,为提升自身素养而奠定基础。但纵观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试教育痕迹还是较重,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兴趣不高,加之教学中教师以讲为主,强调应试技巧,文言文教学效率也就可想而知。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还得立足学生的实际,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多引导学生探究,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辅以针对性练习和应用。

一、关注文言文兴趣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只要一提到文言文就害怕,文章记不住,翻译不出来,更不要说对文言文的内涵有自己的体会了。结合大多教师文言文教学方式来看,多是在课堂中讲解文言文的翻译,然后再让学生背诵,学生自然感觉枯燥无聊。其实,要提高文 言文教学效率,教学中还得让学生主动参与,要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结合文言文内容从学生生活中选择相应的素材,拉近文言文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所在。如《采薇》是一首戎卒返乡诗,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教学中发现有 很多学生 都是外地 的,长期没有 回家,故而教师先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再转入到《采薇》的诗句探究中,学生自然就会更加感兴趣。其次,要注重以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 兴趣,而不能以 单纯的讲 授为之。 如在 《阿房宫赋》的教学中,先呈现阿房宫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介绍唐敬宗时的相关宫廷生活,接着追问杜牧“为何会写出这样的一篇文章,其用意何在”,让学生在初步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探究,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在以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模式基 本是“讲—练—背”,很多时候 学生甚至 没有读作 品,教师便开始讲翻译,再让学生练后背诵,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很难理解作品的内容。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它是一种 “压缩式”的文章,在解读时需要先将其翻译为现代文, 然后再对其内涵进行分析。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探究,要引导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去尝试翻译,应用文言文基础知识把握其内容, 理解其内涵。

首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 读的时间,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顺,更要熟读,这样才能在翻译时做到文从字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文言文,可结合班级学生情况组织学生竞赛读、配乐读等,在读的过程中要在断句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次,在探究其内容和内涵时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活动或问题引导学生多交流。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形势紧迫,为何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让形势有了突变?烛之武又是如何说服秦伯的?在翻译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而掌握了这两点,学生也就能很快地把握烛之武论辩的关键所在。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中所涉及的相应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学习《廉颇蔺相 如列传》后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的整理和应用。

三、及时开展针对练习,强调应用提升技能

在以往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布置练习的要求较为统一,练习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多是机械 完成。从应用上看,多以完成教辅中的文言阅读为主,实践类的应用较少。其实,文言文并非高于生活之上,而是和生 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练习,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这对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就针对性练习而言,一是要针 对学生的 实际学习情况布置相应的练习题。如有的学生翻译不到位, 练习就应以翻译 为主,而有的学 生在内容 理解上不 到位,练习就以理解 为主。二是要结 合教学目 标展开练 习。《谏太宗十思疏》中要求学生掌握“以、哉、所”的意义和用法,教学后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该文展开练习,也可进行拓展类练习,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达到目标。其次,要注重拓展文言文的应用渠道。如在古今异义词的学习过程中就可组织学生对古今词义的差别进行分析,如元首、得志、知足、根本、骨肉等词的古今义相反,也可开展文言文知识比赛,或组织学生写文言文作文。

总之,文言文学习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高中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文言文对学生的发展作用,通过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多引导学生应用文言文,这样才能让文言文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篇2

新课程理念呈现的课堂教学以自主、合作、探究的生动,以人本关怀的独特温暖着莘莘学子。在这样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学习应该因其特有的语言形式、音韵节奏而展现蓬勃生机,应该因其特有的时代历史风貌、文化风情而精彩纷呈。然而现实状况中的高中文言文的教和学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针对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在勾连现实中落实文言知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当下,很多老师也意识到文言文教学汲取文言文中思想的精华,传承精神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很多老师又过于强调文言文中的“文”,经常把文言文上成思想教育课,缺乏了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大部分老师是一节课疏通字词,一节课理解文意,或者是上完课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发散思考,从而拓展思路,陶冶情操。这样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虽然联系在了一起,文言文的实用性好像也得到了发挥,但并没有做到文言相融相生,依然难以克服学习过程的乏味枯燥。

崔莉在《文言文教学应注重人文情怀的引导》一文中指出:“要想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必须想办法消除学生和古文这种隔阂,要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注意到古人与我们的共同之处,在交流中接近文本与我们的距离。”基于此,我们在教文言文时务必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要让学生勾连现实,从中读到一种时代感,尽量做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对接,要让学生意识到决不是为文言文而学文言文,要让学生古为今用。在勾连现实中巧妙地落实文言知识,做到文言相融相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可见勾连现实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它体现了老师贯穿新课标的意识,有时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健康的审美情操的培养就在此实现了。

二、在问题设计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并不理想。有的教师还是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在课堂上不是在与学生对话,而是在与自己设置的问题对话,完全把学生搁在了一边,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走。有的教师甚至把学生当成完全被动的接受对象,不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自然就没有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出来,学生自然不会有大的收获。其实语文课应该是老师、学生、教材文本等等关系的多重的、平等的对话,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真正的沟通,也就实现了与学生之间真正的沟通,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学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智力,增进理解力。吕双荟在《对改革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一文中指出:“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已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

而能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老师设计的问题有没有张力,有没有探究的空间和价值,会不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走进文本。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完全可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只不过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探究性,一定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探究才能完成。

让学生抓住有关写月的句子进行探讨,从而理解文章内涵。这个问题的设计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他们都认为这个问题很有张力,很有探讨的空间和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对“月”的理解的过程就是逐渐走进文本的过程,学生对“月”逐层深入地理解也就是对文本逐渐深入地理解。这样的问题,能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自主地读出作者的情感。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堂课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就是因为我在设计问题时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能否充分体现,有时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所以老师在设计问题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一定要考虑设计的问题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在品味虚词中读出文章情味

现在老师们都知道文言文要重视朗读,关键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缺乏有效的诵读指导。朗读,若没有教师的精妙点拨,兴致盎然的涵咏品味就会枯燥无味,文言的精髓就难以渗透到学生的灵魂深处。朗读指导不仅要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处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在这些技巧的帮助下读出作者内在的情感,读出文章的情味,否则技巧也仅是花架子而已。

我们知道,文言课文中文言实词是承载文言思想和情味的客体,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无疑是走进作者内在情思的必要途径,所以大部分教师也很注意对实词的推敲和品味,但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中紧抓虚词,尤其是语气词,进行揣摩也是读出文章情味的。

古人说话的语气更多地体现在虚词(尤其是语气词)上,因此对虚词进行揣摩体会更能读出文章的情味。“岂若”和“不若”的区别,“哉”蕴含的深沉惋惜,有无“而已”的情感比较,都可以看出虚词中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唯有如此揣摩,才能走进隐士的内心世界,才能明白隐士的真正态度,才能读出隐士真正的情感。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活动浅析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效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要载体一种语文教学策略。其明显特征表现为:活动化教学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有利于学习语文的教学情境,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充分挖掘学习潜能,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进而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发展智力。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发现是其本质的特征。

一、初学课文,以“读”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文言文相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加大,学生的兴趣不高。如果采用单调的教学方式,那么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较为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提出“教师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学生拿到一篇文章之时,可先让学生自由读,在初次的朗读中校正字音,初步理解文意。再者就是范读;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古今不同,有些是通假字,这些需要教师范读或者听音频加以矫正。荀子《劝学》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句中,“生”是通假字,不读“shēng”而应读“xìng”。通过老师的范读或者听音频,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分组进行竞读,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学生会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自读,诵读,竞读,评价……读多了,要求背诵的篇目自然也可以做到了,并且能领悟其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熟读课文,注重文言知识积累并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认识,基本意思能够把握的基础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言知识进行有效的积累。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可以采取卡片知识归类的方式。例如在《段太尉逸事状》中,涉及到的虚词较多,例如“以、且、则……”可以让学生按照制作卡片的方式,将这些字的用法、意义和例句归纳起来,卡片上可以加上自己的创意,有留修改的空间,这样学生能更积极地参加到字词的积累当中来,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自然就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再用一节课让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相应的提点,让学生自我修正和补充,将学过的文章的相应虚词也归纳过来,对过往知识也进行了一次复习和系统化,真是一种一举两得的做法。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探究性学习。所谓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合作讨论主动探究问题、自主获得知识。这个环节的作用在于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在过程中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精读课文,可进行个性写作,表演话剧或者演讲

在文言文的学习后期,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那么这个时候就可采取一些活动,让学生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行动,通过个性写作,表演、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评价能力。这里重点谈下我对话剧表演的看法。我们以《鸿门宴》为例,学生在深入学习了课文后,可以分组进行表演。组内学生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的任务。第一组是负责写剧本,为文言文进行改编,变成话剧,这个时候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熟悉话剧的写作,主要在语言和动作中突出人物的性格。第二组学生作为演员,根据剧本,挑选角色,揣摩人物性格,进行排练。第三组学生是后台人员,负责相关的道具和演员的准备工作。第四组学生是评委,负责制定评价标准和执行评价。这样,所有的同学都能参与到话剧的活动中来,再统一进行表演比赛,由各组的评委学生组成评委团,让学生自编自导,在表演中,学生有自己的演绎和理解,我们可以从中形成评价,这样,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为深刻,而对于以后文言文的阅读也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篇4

一、来自教师的问题

1. 教学观念落后, 把文言文课完全上成了分析课, 即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

这种教法, 完全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习惯于越“文”讲“言”, 强调各种古汉语语法规律, 以为总结种种规律便能多快好省地学好文言文。结果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 以为文言文真是“古”文, 是僵死的文章。让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缺乏吸引力。大大挫伤了他们自己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贯彻和执行, 因此才有文言文教学用时多、进度慢、收效微、成绩差的尴尬局面。

二、来自学生的问题

1. 文言文太旧, 无味而厌学。

虽然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 “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等等, 但是,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高中学生, 受到来自各种途径、各个方面的新潮语言文化吸引, 使他们容易产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 容易接受新事物, 而对文言文却产生了抵触情绪, 认为文言文太旧, 觉得学它没用, 于是就厌学。

2. 文言文太难, 不懂而弃学。

高中的文言文比初中的文言文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内容都明显难了, 许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 在化了一定的时间还不能搞懂的情况下, 不少学生就有了弃学的想法, 有了这种想法后, 就会越学越难, 越难越不想学, 于是, 形成了恶性循环影响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怎样才能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 增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 要以课堂为主阵地, 从培养语感与学会迁移两个方面入手,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营造良好氛围, 消解恐惧感

努力发挥语文教师的正面影响作用。要教好文言文, 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学原则、高效的教学方法,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更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 基本能背诵, 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 旁征博引, 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 顿生仰慕之情, 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培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兴趣, 提高文言素养, 修炼精神品质

1.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 和作者心灵相通。真正的阅读, 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 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由于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 虽然会在老师的要求下读读看看, 但心灵的眼睛是关闭的, 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 这种状态下还能奢谈什么教学效果呢?因此, 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 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 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 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如此, 才能学好文言文。那如何搭建那心灵之桥呢? (1) 提供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 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如果学生对归有光的遭遇一无所知, 漠然相对, 就不会去用心体会《项脊轩志》中蕴涵在日常琐事中那份深沉的情感。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历史背景及刘项的相关情况后, 就会很有兴趣地去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 (2) 指导学生诵读, 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 品味文字的优美, 体会文章的感情, 领悟文章的奥妙, 积累词汇, 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在潜移默化中,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用当代视野关照文言文, 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 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比如学习《劝学》, 课文关于对学习各方面问题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 教师只要点一下, 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 引起共鸣。这样, 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2.教师引导学生赏读课文, 领略其美, 吸收养分。 (1) 积累知识, 扫清阅读障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及文学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 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必须重视。第一, 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首先, 让学生得有准备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 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的积累。其次, 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 加强整理工作, 以不断地加深印象, 扩大积累。第二, 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旧知识, 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语法规律, 结合上下文, 推断语意。第三, 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第四, 结合成语理解, 积累文言知识, 如惊天动地, 加点字为文言中的使动用。 (2) 整体感受, 体验阅读乐趣。教师要提倡整体性阅读, 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 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阅读效果, 让学生在整体阅读感受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教师主要是发挥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作用, 点到为止, 留有余地。读《前赤壁赋》, 在字词句落实过关的同时, 最要紧的是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感受到苏轼的那一份豁达乐观的旷世情怀。 (3) 含英咀华, 培养审美趣味。选入教材的文言文, 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用语凝练、结构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如果缺乏“沉浸浓郁, 含英咀华”这一环节, 学生就无法真正品味到文章美韵, 自然难以爱上文言文。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含英咀华, 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如“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 学生能感知其美, 但只能分析到“动静结合”、“色彩绚丽”、“境界阔大”这一步。我指导学生深入发掘, 结果发现该名句的精髓在于作者描绘了一方和谐、澄明的天地, 生命在那里自由地飞翔。这种理想的境界让作者心迷神往, 千百年来也扣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明乎此, 学生无不面露喜色。

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篇5

——谈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策略

姓名:陈国良

内容提要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虽然初高中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初中到高中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过程。要找出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出路,就要处理好初高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

教师要善于“在原有知识结构中为新知识组块找准坐标”,要善于分析衔接三要素,即教学目标、教材知识点和教学方法,寻求有效途径,实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为新知识组块找准坐标

——谈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策略

我国古诗文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初高中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实际上文言文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正陷在“三难”的困境中,那就是:教师教学很艰难,学生学得很为难,解答试题很困难。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初中到高中的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过程。因为“只有同时做到提高教学又合理使用师生的时间,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1】我们要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科学地处理好初高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更好地促进整个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所以解决文言文有效教学的衔接问题刻不容缓。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衔接

一要坚持新课改理念,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朱小健老师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有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性、语言文学赏析的体悟性、语言文化习得的人文性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要关联,即掌握阅读的手段与技巧,对文言文进行解读,进而提升运用现代汉语表情达意的能力;第二个层面体现为交融,即融入文言文本与之交流,从而品味其中的人性与艺术;第三个层面实现着传承,即在文言文本的阐释过程中,习得、保存、发展文化。”【2】这三个层面是缺一不可的,是循序渐进的。初高中老师都应该有这种目标意识,既不能在初中时架空文言知识的积累,忽视阅读技巧的训练;也不能在高中的时候过多过细地给学生讲授文言文语法知识,一字一句的串讲,忽视了对文章的领会和鉴赏。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在我看来,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认识的堆积。”【3】初高中的教师要明确阅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是要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为人生打下“精神的基石”。经过几年的实践,高中已经出现了集中学习文言文的教材如《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些集中的读本,分章节性地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要对初高中课标做整体深入的研究和领会。初中教师多了解高中课标教材,高中教师多研究初中课标教材。如此,对初高中课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后,在教学中正确处理课标和中高考的关系,在前引后连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会对文言文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减少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不断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但是现在初高中的沟通联系比较缺乏,在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一些初中和

高中教学的交流观摩活动,开教研会的时候不必要每次都初高中分开进行,可以进行一些集中学习,帮助两个阶段的老师熟悉不同的教学理念,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顺畅地过渡到高中阶段。在这一方面,我区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受到初高中语文老师的欢迎。

二、营造以旧带新的情境

高中阶段的一些文言文和初中课本里的一些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可能是出自同一作者、同一作品,可能是同一风格流派的的作品,可能主旨比较接近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将它们联系起来。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它和初中阶段的《曹刿论战》一样都出自于《左传》,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些联系适当拓展。

首先我们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对衔接教学目标定位为: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2.在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左传》及其写作特色。3.在了解情节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论辩技巧。第一个教学目标既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第二则教学目标则向深度理解拓展,联系相关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左丘明其人、其事以及《左传》的写作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三则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能够形成分析能力并能对文章的写作特点作出基本评价。这样设置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逐步形成

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衔接。两篇文章都出自于《左传》,在教学中应当通过回忆旧课把它们串起来,让学生回忆《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在内容上两者都侧重于叙事类,分别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另外在艺术手法上,《曹刿论战》与《烛之武退秦师》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说两篇文章都属于叙事类的,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情节跌宕起伏,行文生动活泼;说理透辟,善于辞令;注重细节烘托人物形象等。我们在教学中把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概括出文章的行文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左传》的印象。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内容,起到了举一反

三、温故知新的作用。”【4】这种老师引导学生以旧带新的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消除了学生对高中知识学习的不适应,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加了知识的积累,促进了初高中文言文知识的衔接。

三、搭建内容衔接的支架

支架就是“脚手架”,是在学生己有的文言知识水平和潜在的文言知识水平之间搭台阶。一个台阶就是一个支架,形成整个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课程是一个可以传递的知识组合,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使这种组合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进步。教师必须在传授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之间建立一种匹配关系。只有在建立

了这种匹配关系之后,学习才算是建立在一个牢固的基础之上。”【5】现在的初高中教材已经形成体系,如何搭“支架”来更好地实现教材内容的衔接呢? 第一,搭建“支架”的方法:补充语法知识。因为初中“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语法知识在初中被淡化、弱化了。在初中教材中没有系统的语法教学,老师们只是在上课时零星的讲解一下,所以学生大多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知之甚少。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理解却是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对语法知识作适当补充。

第二,搭建“支架”的具体内容:补充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这两类语法知识。古汉语中词的活用范围很广,词类的活用是文言文语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初中学生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老师可以从词的类别系统地进行归纳。古代汉语中语序的变化情况更常出现,一些特殊的语序也是现代汉语中很少见的。文言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翻译能力的高低,补充文言特殊句式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在新接班级时总是设计一份关于语法知识的学案。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较为简单的文言语法知识的检测,也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这两类文言语法知识的总结,针对学生在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来教学,能够起到有的放矢的效果。

第三,搭建“支架”的时间:我认为关键就在高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我发现在高一年级新生连“唯利是图”是个宾语前置句都感

到很难理解,他们从高中一开始学习文言文就有畏难情绪,这很影响以后的学习。而我们在教学时往往忽视了文言语法知识衔接这一过程,快速地进入新课文的讲解。所以高一年级开始教学进程时,一定不要太快地进行新课的教学,而是要耐心地为学生搭好“语法”这个重要的“支架”,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搭建“支架”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现代汉语语法、文言文语法等内容的衔接教学时,应尽量选取初中课本里出现的内容作为讲授的例子和练习材料,使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因为高一学生对初中教材内容十分熟悉,所以“温故”很容易。要做的是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起点,这是实现教学成功的一条十分有效的策略。所以使用初中教材中的例子(大多数来自于九年级)适当地补充语法知识,就能很好地为已成体系的初高中文言文教材系统搭建一个“支架”,让学生学习更具有系统性、整体性。

四、改进文段阅读的方法

诵读是初中生最常见的文段阅读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讲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朗读的运用。新课程标准继承了这种传统教法,明确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6】可目前初中阶段的朗读教学实施得并不好。第一种情况是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包括一些名校名师)教文言文重讲解轻朗读,大用逐句翻译的方法。还有一种情况是朗读是教学过程的一环但并没

有充分体现出朗读的效果。有的教师利用朗读是正字音,有的利用朗读是熟悉课文。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具体提出了“三读”的要求:一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二读读出字词句的字面含义;三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为了确保“三读”的有效进行,我们定期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比如课堂让学生串讲、赛读、默写。多种朗读方法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手段,调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主体意识;学生的语感越来越强,“猜”、“蒙”的解题能力越来越“厉害”,比如练习中学生遇“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中的“值”字,学生尽管从未学过,但很容易就从上下文语境中作出“遇”这样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在朗读中这些作家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尤为重要的是,初中侧重诵读积累,高中注重研读精思。课程目标要求高中生“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初中语文教学多停留在读读背背上,很少去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而高中语文教学提升到应用鉴赏的角度,要进入到文本的内心世界。所以,整个高中阶段要注重研读与精思。“所谓‘研’即揣摩,研究。研究课文就是要研究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我们用心去揣摩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对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进行理性的赏析和评价。”⑦在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书里面,就分单元地指导如何去研读中国古典诗歌,提供了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等很多方法,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体悟。“有读即有思,有思方促读;但毕竟有侧重诵读以求口齿流畅的阶段,也有偏重思索以求揭示文妙的阶段。精思,点拨,即为后者。”【8】

实现初高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努力之处,在衔接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困难,不断创新。但只要教师们善于“在原有知识结构中为新知识组块找准坐标”【9】;只要我们在了解初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编排的体例后,对初高中的教材知识点进行一个梳理;只要我们尽快找到可操作的衔接点,实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是不容置疑的。

注释

构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课堂 篇6

一、教学设计安排合理化

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计划,把多媒体纳入文言文教学中,这样合理的教学设计,无疑是文言文教学高效开展的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

第一,学生能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相应的工具书,整体感知和把握浅显的文言文。第二,能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掌握重点句式、重点实词、虚词。第三,能积累并灵活运用文言文相关阅读技巧。三大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优化教学计划

第一,准确把握教材。反复品读教材,理清文言文的重难点,梳理文章的脉络,备好文言文相关的知识点。第二,契合学生的特点。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清楚他们已有的文言水平,以生为本,从“生”出发地订立教学计划。第三,重视教学评价。不管是精彩的回答,还是水平一般的反应,都应给予鼓励,如此地激励学生,总会让学生处于被重视的语境中,从而精力亢奋地配合课堂。

(三)引入多媒体教学

正确处理多媒体与文言文作者简介、背景简介、重点字词、重点句式的关系,在必要时播放相关的图片与范读,灵活运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能促进文言文教学课堂的高效进行。

二、重视教法的有效传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授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比单纯地学习文言内容意义更长远。

(一)文言文系统知识讲授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不再像初中的那样零散,而是趋向系统化了。但是,毕竟文言文与现代文有一定的距离,古代私塾式的大量阅读亦不符合今日所需,所以,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梳理清楚文言文中的实字、虚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句式,构建起文言文的相关系统,再以这一系统指导教学,引导学生在品言悟意中积累文言知识点,再加以强化练习,如此一来,学生在理清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再学习文言文,就相对容易了。

(二)在“读”中感知课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第一,加强课内诵读。文言文,这种独特的文体,应让学生在初读中进入课文情境,初步感知整体内容,让学生在再读中深刻感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深刻内涵。如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的《鸿门宴》,在初读中,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再读后,让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结构,进而为鉴赏评析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做准备。第二,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重要补充、有效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课内文言文的相关作品,如在教学《鸿门宴》时,可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题乌江亭》、《项羽为何不过江》等文章,既可加深学生对课内文本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更可提升学生对古文的认知能力。第三,提倡多元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同一篇文言文,不同的学生也许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多元化的社会已在呼吁多元化的思维,培育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是当前各学科的头等重任。笔者在教授《鸿门宴》这课中,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发表对项羽跳乌江的看法。有学生认为项羽是无路可逃,被逼跳下去的;有学生认为项羽的绝望是有历史必然性的;有学生认为项羽的这一跳是他无路可逃中的另一条活路……倡导质疑,多元解读的允许,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是对文言文释读的开放,更是文言课堂的有效尝试。事实说明,思维的火花就是这样碰撞出来的,思想的交流就是这样产生的。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动机,就是能够决定学生个体努力程度的一种动因,并且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毅力和学习成绩成一定的正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推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文言文教学概莫能外,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机,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文言文的情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心理期待,乘势建立现实生活与文言文的连接点,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提升学生的兴趣,增长学生的见识,有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二)重视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的预习对教学工作意义重大。面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如果单靠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而学生无动于衷的话,即便教师鞠躬尽瘁地把课堂设置得尽善尽美,也未必能让学生领略到其中的奥妙。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自行疏通字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自学文言文的习惯,可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篇7

一、诵读为本,体会情感

诵读是指在朗读的基础上,反复吟诵,熟读成诵。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过多地重视教师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诵读理解,学生“欠读”太多,课堂上“琅琅书声”太少,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诵读,引导高声朗读、反复吟诵,在诵读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把握文本思想情感和内涵意蕴,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让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

(1) 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读懂内容,准确理解字义,整体感知。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教师要引导读准字音,将文章读得顺口,然后指导学生对照注释,正确理解词句, 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通过多读、 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

(2) 要读活文本,注意把握语气、语调、语势,读出作者的情感基调,读出学生的真情实感,在读中体验情感,把握内涵。在诵读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 如,教师范读,师生对诵、学生个别读、齐读、自由朗读等,以避免单调枯燥的朗读,提高学生朗读有效性, 使学生在朗读中更好地理解内容,体悟情感,感受乐趣。比如,司马迁 《鸿门宴》 一课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读时要引导学生区分三个“为”字的语气,在读 “活”中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

(3) 要读透文本,在反复诵读吟咏中细细品味语言之精妙,领会意境之深远,从而内化体悟,升华情感,更好地把握文章艺术特色,理解文章深层意蕴。譬如,张溥 《五人墓碑记》 一文中“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寥寥几笔,形象地勾勒出五义士慷慨就义时的音容笑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在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对比推敲,细细品味,触摸文字的温度,体会文字的意蕴。

二、有效提问,深切感悟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效提问是深化理解、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文本, 有效提问,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去渗透文本、理解、感悟文本,从而真正走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把握文本深层内涵意蕴。

(1) 抓关键字 、词、句、段 , 有效提问,体悟深情。在文言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文章的关键字、词、句、段进行提问,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例如 ,学习 《项脊轩志》 一文时,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切感悟的:1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其“旧” 呢? 引导明确:一“旧”字,流露出作者的怀旧情怀;2对比修缮前后项脊轩的样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写其旧是为了衬托新之喜,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业的理想;3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请结合作者的生平思考,为何祖母平平常常一句话, 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4文章结尾余韵徐歇,悠悠不尽,诗意无穷,试赏析。

(2) 于质疑探究处,有效提问, 激活思维。文言文中有些观点与我们现代的批判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此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巧妙提问,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究、 联系现实,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深刻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教学苏轼 《赤壁赋》 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对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一人生态度进行评议。这样,学生兴致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有助于深化学生知识理解,培养学生乐观、豁达、洒脱、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谈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8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如何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我以为,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关注学生的习得, 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我们使用了自制的《学生倾听及互动观察量表》, 从学生习得的角度, 看待本校张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本组成员参与听课的有四位, 汇总表格如下:

等级: 1 - 完全不符合, 2 - 不符合, 3 - 基本符合, 4 - 符合, 5 - 非常符合。

一、倾听环节

内容1: 当有同学或小组成员课堂发言时, 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内容2: 当有同学课堂陈述观点时,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或质疑, 对同学的观点有回应。

内容3: 当老师讲课时, 同学能认真倾听, 并有相应的辅助行为 ( 记笔记、查阅、回应等) 。

从量表中可以看出: 本环节内容1、2完成较好, 单个同学回答问题20次, 课堂表现积极。大部分同学能做到倾听, 在对同学观点的回应上, 有8次, 属于回复和补充。在笔记环节表现相对较弱, 各位老师具体观察点不同, 因此, 得出的印象也不同。

但可以看出, 学生多满足于当下一词一句的理解, 而不太注重积累, 不愿意养成动手做笔记的习惯。起始年级此习惯应纠正, 一旦不愿意动笔, 就易形成眼高手低现象, 最终影响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师生互动环节

内容1: 学生明白教师发出的指令, 并进行相应的回应 ( 动手、动口、动脑等) 。

内容2: 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思考, 并进行积极的回应, 主动发言。

内容3: 学生能积极对教师的讲解进行回应, 并主动提出自己的疑惑。

从量表中内容2的得分来看, 本组老师一致认可学生的积极主动, 师生真正互动有5次, 有追问和回应。在内容1和内容3上, 有分歧, 这与具体的观察位置有关, 同时也说明, 合作共同体还在起步阶段, 还没有内化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能积极呼应, 思维呈现还只是即时反应式, 从内容1的观察看, 没有有意识形成自身的积累强化, 为下阶段的思维发展打下基础。从内容3的观察看, 内化并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点相融整合, 提出新思考、新见解的能力还稍弱。

三、生生互动环节

内容1: 小组成员明白在合作学习时间里要达到什么结果。

内容2: 小组成员明白自己的任务、职责和角色。

内容3: 当某一成员玩乐或走神时, 其他成员对他进行提醒。

内容4: 90%以上的合作时间是用在学习任务上的。

内容5: 当一个成员讲话时, 其他成员注意倾听。

内容6: 当一成员进度落后或迟钝时, 其他成员予以积极的支持与鼓励。

内容7: 小组的学习资料和材料是共享的。

内容8: 有学科小老师协助老师进行因材施教。

内容9: 遇到争论的时候能够友善地处理。

内容10: 提供对别人发言的反馈, 也接受别人的反馈。

在生生互动的环节里, 本组成员普遍认可本环节有待加强。其中, 内容4、内容7与内容8基本都不认同, 即小组中互帮互学的高级阶段基本还没有实现, 从内容1、内容2、内容3、内容6上看, 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还没有实现良性循环。

从整个量表所反映的情态看, 本节课在师生互动环节做得好, 最弱的环节应该是生生互动环节。本节课很好地运用了各种课堂提问的形式, 如诵读、追问、趣问、曲问等形式, 给答问的学生以等待时间, 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更缜密地思考问题, 尤其对于较难的题目, 有足够的耐心和铺垫。积极强化学生的答问, 能给学生一种成功的、自我实现的情感, 能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教学; 对不准确的答案也给出了相应的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只是在有效组织讨论方面有所欠缺。

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上, 张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如使用创设情趣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期待”, 这在课堂起始阶段的提问中比较明显。再如适当运用诵读。学生在大声的朗读中, 体会文本或铿锵有力, 或音韵和谐, 或辞藻华美的语言美, 通过朗读走进作者的内心, 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进行情感的碰撞。

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小组讨论法, 虽然有一些不足, 但是, 整堂课上, 所有学生都在思考, 应属难能可贵。古人云: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学生通过这种交流, 达到一种思维上的碰撞, 获得知识的交流, 相互帮助, 共同提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习得, 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林忠港《文言文教什么?如何呈现?———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 《语文学习》2013年第1期。

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篇9

所谓教学有效性, 按照广义教学的定义, 既指教师“教”的有效性, 也指学生“学”的有效性;既指“教与学的过程有效性”, 又指“教与学的结果的有效性”;既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又指课外辅助活动的有效性。总之, 是教学活动所有构成要素的有效性的最终结果。而按照教学结果必然受到教学过程影响的逻辑,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决定了教学活动最终的有效性, 即教学效果。因此, 找出教与学的过程性要素, 提升教学过程性要素的有效性水平是我们提升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

一、模型假设

依据“过程”影响“结果”的“过程论”事物发展逻辑, 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结果的有效性 (即教学效果) , 总是会受到师生文言文教与学的过程的有效性和教学支持辅助过程有效性的影响。任何教学过程又总是包含着教学方法的运用, 且文言文教的结果和教学支持辅助结果的成效都最终靠学生文言文学习结果来表征, 所以依据现代有效教学思想和高中文言文“三维”课程目标, 我们提出如下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的路径理论模型。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即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类影响要素, 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教师教的因素, 如教的策略、教的目标、教的内容、教的动机、学习评价、文言素养;第二类学生学的因素, 如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文言基础;第三类, 与师生教与学密切相关的以教材编写、课外辅助为主的教学支持辅助性因素。这三类“过程性”影响因素共同决定了最终的教学结果的有效性, 即决定了由以学生的文言素养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与能力领域和以文言审美情趣、传统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价值认同感为主要内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组成的“结果性”表征内容的有效性 (详见图1) 。

二、量表编制

为了准确测量出师、生在文言文教与学过程中及教学活动结束后的各种心理或行为, 本次实证研究严格按心理测量学程序编制测量问卷。

1.项目设计

首先, 根据前述理论模型与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实际, 参考了多位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1,2,3,4,5], 并咨询了相关课程专家的意见, 初步形成了涵盖模型中“过程性影响因素”与“教学结果”两大测量维度 (层面) 共68个指标项目。其中, “教学结果”层面的“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分维度用学生的文言文知识掌握程度、文言文学习情感态度这两个易于观察与测量的方面来分别加以表征。然后, 对项目进行适切性展开修订。经过广州某国家级示范性中学高一年级4位学生和4位高级教师对预试卷项目的共同评价, 形成13个维度共55个项目的预试问卷。

2.预试修订

预试的目的主要是对正式施测前的预试问卷展开评估与修订。这里, 先后进行了两次预试:第一次预试被试为广州某一国家级示范性重点中学高一级三个班的学生, 共发放问卷171份, 实际回收140份, 其中有效问卷134份;第二次预试被试为湛江某一省级高级中学高二年级文理共6个班的学生, 共发放问卷456份, 回收问卷413份, 其中有效问卷397份。根据每次对预试卷的项目区分度分析、信度分析及因素分析验证, 对问卷分维度及项目再次进行删除与修订, 减少维度2项, 增加项目15项。

3.形成问卷

经过上述两次对预试卷的项目分析与评估, 最终形成正式问卷量表《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调查问卷》。该“调查量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即高中文言文教学结果分量表与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性影响因素分量表, 涉及10个分维度共70个项目。正式问卷维度及项目具体如表1:

与预试问卷一样, 正式卷亦是采用Likert6级等距赋分评定法来开展测量, 将各项目内容按照“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之间的程度划分为6个级点, 选项分数用1到6表示。让学生就每个项目所描述的师、生课内外的文言文相关教学行为出现的程度进行评价, 得分越高, 表示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有效性越高, 教学效果越好。

三、调查实施

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间, 笔者 (及同伴) 在粤西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湛江、广州、佛山、东莞四个地区三类不同层级的七所高级中学高一、高二级共25个班级投放问卷, 实施调查。整个调查过程严格控制调查情境, 做到准备工作充分、调查时间集中、问卷发放与回收规范、问卷整理仔细。共当场发放问卷1526份, 回收1402份, 其中无效问卷81份, 有效问卷1321份。

四、因素分析

为了查明影响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以教学结果为效标变量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展开路径分析。路径分析包括“影响因素”维度总体对教学结果维度总体的影响力、“影响因素”分层面对教学结果总体的影响力以及“影响因素”所属维度对教学结果总体的影响力大小共三个方面的分析内容。本研究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9.0和结构方程软件AMOS17.0对问卷测量资料展开量化分析。

1.“影响因素”总体对教学结果总体的影响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维度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对教学结果造成影响呢?结果见表2。表2数据显示,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维度与“教学结果”维度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 且两者相关系数大于0.7, 属高度相关。这表明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总体上对教学结果总体具有很大影响, 即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中的“过程性”要素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上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切实产生了影响,

注:**表示P<0.01, 下同。

2.“影响因素”分层面对教学结果的影响

在影响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各因素分层面当中, 到底教的因素、学的因素、教学支持辅助因素三者之间的重要性如何呢?哪一种因素层面对教学结果即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的影响更大呢?结果见表3。

表3的数据显示无论是教的因素、学的因素, 还是教学支持辅助因素, 都与教学结果呈显著相关。四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8, 0.741, 0.430, 学的因素明显高于其他两者。说明学的因素对教学结果的影响程度最大, 其次是教的因素, 最后是教学支持辅助因素 (课外辅助因素) 。

3.“影响因素”各分维度对教学结果总体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探测“影响因素”各分维度对教学结果的影响力的大小与差异, 从中找出最具显著影响力的因素, 实证测量研究中常采用的方法是对相关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在回归分析之后又进一步展开模型验证。

(1) 多元回归分析。由于多元回归的分析结果会因不同的变量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所以在回归分析时, 先分别采用不同的回归方法, 再对模型结果进行综合比较, 得出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具体做法是以影响因素所属各维度为预测变量, 以教学结果为效标变量, 先后采用解释性回归法、预测性回归法、阶层回归法。[6]首先, 使用SPSS19.0对“学评教”问卷资料进行解释性回归法多元回归分析, 即将本次理论模型架构中的8个预测变量全部“强迫”投入回归分析, 得到的相关统计结果如表4、表5、表6、表7所示。

表4数据显示,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各维度之间相关系数介于0.261~0.671之间, 均呈中低度显著正相关 (P<0.001) , 说明共线性可能性较小, 适合做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各维度与教学结果之间的系数介于0.368至0.688之间, 亦均属中低度显著正相关 (P<0.001) , 相关系数大小的序列为:学习策略、学习基础、教的内容、教的策略、学习动机、课外辅助、学习评价、文言素养。表5显示, R2的统计量为0.595, 表示8个预测变量能够解释“教学结果”这一效标变量59.5%的变异量, DW统计量数值1.910接近2, 残差项之间只存在非常轻微相关;表6显示, F值为240.795, 显著性检验的P值为0.000, 小于0.05的显著水平, 表明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各分维度对教学结果影响力的回归模型整体解释变异量达到显著水平;表7数据显示, 各维度按标准化系数 (Beta) 的绝对值大小排序, 依此为学习策略、学习基础、教的内容、学习动机、教的策略、课外辅助、文言素养、学习评价。其中, 呈显著正影响的分别是学习策略、文言基础、教的内容、学习动机。这表明学习策略预测变量对教学结果这一效标变量的影响最大, 学习评价的影响力最小。

注:a.预测变量: (常量) , 课外辅助, 学习动机, 学习评价, 学习基础, 文言素养, 学习策略, 教的内容, 教的策略;b.因变量:教学结果。

注:a.预测变量: (常量) , 课外辅助, 学习动机, 学习评价, 学习基础, 文言素养, 学习策略, 教的内容, 教的策略;b.因变量:教学结果。

注:a.因变量:教学结果。

再分别采用预测性回归、阶层性回归分析, 相关模型结果见表8, 表9。

注:a.预测变量: (常量) , 学习策略;b.预测变量: (常量) , 学习策略, 文言基础;c.预测变量: (常量) , 学习策略, 文言基础, 教的内容; d.预测变量: (常量) , 学习策略, 文言基础, 教的内容, 学习动机;e.预测变量: (常量) , 学习策略, 文言基础, 教的内容, 学习动机, 教的策 略;f.因变量:教学结果。

注:a.预测变量: (常量) , 学习策略, 教的策略;b.预测变量: (常量) , 学习策略, 教的策略, 文言素养, 文言基础;c.预测变量: (常量) , 学习策略, 教的策略, 文言素养, 文言基础, 课外辅助;d.预测变量: (常量) , 学习策略, 教的策略, 文言素养, 文言基础, 课外辅助, 学习动 机, 学习评价, 教的内容;e.因变量:教学结果。

上述表8数据显示, 如果采用预测性回归, 将所有8个预测变量投入回归模型, 逐步淘汰对效标变量影响不显著的预测变量, 最终得到4个模型和5个具有显著性影响 (Sig.F更改<0.05) 的预测变量: 学习策略, 文言基础, 教的内容, 学习动机, 教的策略。这与解释性回归模型的结果大同小异, 不同的是“教的策略”这一预测变量在预测性模型中的显著性发生了变化, 成为显著影响力预测变量。继续对这一模型采用阶层性回归法进行下一步的回归分析, 即按照事先的理论模型架构, 将8个预测变量分成4个区组 (即表9中a~d) 先后投入回归模型, 则所有8个变量都对效标变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 “教的策略”与“学习策略”两个预测变量的R方 更改值为0.497, 表明两个变量可以解释整个教学结果有效性的49.6%的变异量, 明显高于其余的模型。这说明“教的策略”这一预测变量确实对效标变量即教学结果的有效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验证了上一预测性回归分析的结果。

综合上述三种回归方法得出的三种模型结果, 表明本次理论模型假设中的8个影响因素分维度都对教学结果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其中五项产生显著影响, 按影响力大小排列分别是学习策略、文言基础、教的内容、学习动机、教的策略。

(2) 模型验证分析。依据前述理论模型, 对正式问卷的一阶10因素模型展开验证性因子分析, 以验证问卷理论模型的结构效度是否适切与真实, 这里使用AMOS17.0结构方程模型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得到模型修正后的整体适配度各项指标, 结果见表10。

表10显示, NFI、RFI、IFI和CFI的值都在0.940以上, RMSEA的值小于0.080, 一阶10因素理论模型的整体适配度各项指数均为优良 (虽然χ2/df的值比较大, 因χ2/df受样本量大小影响, 在大样本时, 此项数值仅供参考) , 表明本次理论模型架构得到了实际数据的支持, 调查结果与实际吻合。

五、研究结论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较为复杂和困难的部分。教学有效性的高与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 更依赖于学生的学;不仅要看教师教的过程, 更要看学生学的过程。本次问卷研究数据表明, 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彼此不同。从因素大层面来说, 学的因素是居于主要地位, 其次是教的因素, 再次是教学支持辅助因素。学的因素包括文言文学习策略、文言基础、学习动机;教的因素包括教的策略、教的内容、文言素养、学习评价;教学支持辅助因素主要指课外辅助。从单个因素来说, 学习策略、教的策略、文言基础、教的内容、学习动机是五个主要的显著因素, 其余则表现不明显, 但也具有一定影响力。而在五个显著因素中, 学习策略居于首要地位, 其次是文言基础、教的内容, 最后是学习动机、教的策略。在五项主要因素中, 属于学的因素就占了三项, 即文言文学习策略、文言基础、学习动机, 这再次说明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才是影响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维度。

1.教与学的策略是影响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因素

策略是一系列行为规则、方法、技巧等的有机融合。系统的组织和正确的使用教与学的策略有利于师生转变随意的、无序的教学行为, 形成最优化的教学行为, 从而提高教学行为的效果。研究表明, 当前高中师、生的文言文教与学的策略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最为显著;有效的教与学策略将有力地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水平。试想, 如果教师在实施文言知识点教学时, 采用灌输、强记、照本宣科的话, 那么结果又会怎样呢?

对比教的策略与学习策略, 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策略影响力高于教师教的策略。在诸多学习策略中, 对教学有效性影响较大的是学生是否善于总结文言文学习方法, 能否对课堂文言知识点讲解恰当归因和考点分析以及课后的及时复习等策略。而教的策略当中, 常见的比较重要的教学策略有知识传授、交流反馈、媒体使用、因材施教、活动探究、思想启发等策略。

2.学生文言基础与教师文言素养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第二大因素

虽然本次研究调查的学生文言基础所描述的状态并不属于“当下”, 但是文言基础会对当前文言文教学有效性产生影响则是无疑的。研究数据显示, 学生的文言基础对教学结果的有效性的影响仅次于学习策略。而教师的文言素养同样也对教学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一个明显的事实是, 至少在文言文知识点掌握方面, 师、生的文言文基础或素养越高也就越能促进师、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教学和掌握, 教学的有效性也因之得到提升。例如, 师生是否对古代历史文化知识或古典文学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将直接影响到对文言文本字面解读, 而从某个角度来说, 眼下学生的文言文知识掌握水平跟文本解读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而对于教师来说, 教师自身的文言素养也会直接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 促进学生提高文言文学习热情以及对文本中所富含的我国古代优秀历史文化和古人智慧的向往、感悟和学习。

3.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第三大因素

教学内容的选择同样是一门“学问”。面对文言文这一门课程, 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装入课堂, “过饱”、“过粗”、“过硬”的教学内容都是应该坚决抛弃的。“过饱”的教学内容往往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 让学生对知识囫囵吞枣;“过粗”的教学内容往往没有顾及到学生的理解水平, 使得学生易于一知半解;而“过硬”的教学内容则更会增加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负担”, 僵化学生的思维, 乃至加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抵触感。研究数据显示, 教学内容对文言文教学结果有显著影响, 富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人文性、集中性的教学内容必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水平。

4.文言文学习动机同样显著影响教学有效性

正确、适宜的学习动机将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反之, 错误、盲目的学习动机则将阻碍教学的进程。研究显示, 学生文言文学习动机对教学结果存在显著正影响。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当前高中教学一线争论比较大的焦点之一, 面对与飞速发展的现实社会“脱离”较远的文言文, 有的师生开始对文言文的教学终极价值产生怀疑和动摇。特别是在眼下“应试教育”仍被局部地区“无限放大”的状况下, 有的师生认为高中文言文教学直接是为了应付考试, 文言文的终极价值就是为了应付高考, 文言文教学“功利化”动机较为严重。高中文言文教学动机“过于功利化”表面上看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益处”, 但实际上却仍会导致教学有效性的低下。因为知识的掌握仅仅是教学有效性评判的一部分, 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怕会因为“过度的知识教学”而被忽视。这样一来, 学生的文言知识与能力得到了提升, 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获得发展, 这样的教学又怎能是真正有效的教学呢?

5.课外辅助活动的开展及其质量同样是影响教学有效性不可忽视的因素

日常课堂教学也需要一定的课外活动拓展和延伸。在课堂文言文学习之外, 开展和组织目标明确、定位清晰、内容恰当的课外文言文相关知识讲座、竞赛、文化探究等活动是对课堂文言文教学的有益补充。

摘要:提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探讨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大小, 本文使用依据理论模型独立编制出的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调查量表对广东省湛江、广州、佛山、东莞四地的部分高级中学实施调查测量。结果表明:学的因素层对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水平的影响力最大;而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因素共有五项, 按大小排列即学习策略、 (学生) 文言基础、教的内容、学习动机、教的策略。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理论模型,影响因素,路径分析

参考文献

[1]胡中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76-284.

[2]宋秋前, 齐晶莹.生本化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建构与实施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 2011, 31 (7) :15-20.

[3]刘恒超, 刘红云, 骆方.初中教师教学有效性评价问卷的编制: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视角[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0, 8 (3) :223-229.

[4]周茜.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1:48-49.

[5]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292-295.

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篇10

一、要求做好文言文解析, 开展兴趣学习

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一定的阅读材料与素材的支持, 课本上语文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前知道自己哪句不理解, 有针对性的学习加上自己的悟性逐步掌握文言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古文意境要呈现相应的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兴趣, 教师针对性的对学生解析文言文给予适当的形象化的引导, 如“相关信息启发”引导, 使学生能直观的研读课本的文言, 把握作者的主旨思想, 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才能不断加强学生对相应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兴趣, 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 可以通过学生对诗句的预读, 了解到所描述的情景, 授课教师可以提出“根据前后语句的学习, 你们可以放大自己的思维, 体会“秦贪, 负其强, 以空言求璧, 偿城恐不可得”的思想, 授课教师的引导给学生提供解析的方向。可以看出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作用, 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分析能力的同时培养了文言文主旨句的分析能力。

二、自主探索性引导, 逐步提高名言词句积累

文言文的教学方式是围绕“阅读”项目展开的教学, 知识的学习重在对知识的不断地总结和积累, 学过的知识要清晰地与新学的知识形成对比, 进行不断地对比学习, 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讨论交流和表达加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授课教师讲解完某一课程的内容时, 通过学生对相关文言古句的理解让他们表达自己对作者思想的理解, 此时学生难免会有一些表达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 这时授课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式学习, 而教师则对不同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 通过抒发思想和自由发挥达到理解作者思想意境的目的, 只有更好的把握学生想要呈现的内容, 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例如, 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课内作品时, 学生对苏轼的作品的写作风格有了初步了解后, 让学生自行寻找相关苏轼事迹解读, 并要求学生阅读后写出自己的感想, 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词句, 其中应该涵盖:作者的思想主旨、所描述的诗人的性格分析等, 鼓励学生自由抒发感想、自由发挥,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

三、开展互助学习, 加强自主巩固积累

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课前主动解析文言文, 课后教师引导复习的步骤, 由于各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的不同给课堂教学的进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教学内容偏向抽象, 学生思考理解时间不充足, 教学内容重复性高, 学生对语文名言名句的应用认识不足等都给学生和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如果在教学中采用课堂内外互助学习, 分组讨论的模式, 不仅可以将课本知识进行有条理的整理和重难点的讨论, 学生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的同时, 学生也学到了知识和知识的应用, 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积累与应用。例如, 在讲苏洵的《六国论》一课时, 为体现学生对教学的深入体验, 教师课下布置作业, 让学生自主掌握文言文, 并检查理解背诵能力, 根据词的意境提问名句的出处, 教师也可实行师生互换角色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文言文“展开课堂教学”。

四、兴趣做引导, 开展文言文背诵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对语文课堂内容的熟悉程度, 坚持培养背诵意识, 课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会不断背诵相应词句, 这样可加深对名言名句的理解。或者教师分配背诵任务, 同时阶段性的对学生的背诵式学习状况做出评价, 或赞扬或含蓄批评, 做到游刃有余, 使学生感受到压力的同时而不紧张, 逐步引导学生增强学生自主文言文学习的全面性。教师可以通过圈画文言文中的名言名句的形式, 激起学生背诵的兴趣, 逐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善积累的方式与习惯。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与语文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相关的, 在不同的阶段侧重不同的评价方面, 让学生保证课堂内容完整性的同时做好对文言文的兴趣教学。例如, 授课教师可以在每周末组织一次学习交流座谈会活动, 一方面缓解一下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 另一方面也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会, 注重进行文言文的引导。教师可以让同桌间先相互分享自己积累的文言文, 面向全体学生阐明文言文的思想意境。同时, 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交流、发言情况等最后做出总结, 从整体上获得良好的课前教学方法的大总结。

总之, 文言文的学习最难得是字词的解释不到位, 产生文章翻译的偏差。因此, 学生高效的学习这些文言词汇是要在有兴趣的情况下, 再进行知识的传授, 逐步建立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做好学生对文言文字词解析的积累工作,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程广艳.高中文言文学习兴趣培养初探.读与写, 2014年第01期.

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02-02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中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学科,既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又是一种文化艺术。随着素质教育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高中语文课改大潮逐渐深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对中国文化价值认同的培养,在这一重要目标下,教好文言文,学习好文言文,发挥文言文的文学教育功能,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并承载中华传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摆正文言文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地位

尽管新课改后文言文教学占了极大的教学比重,但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仍然陷入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困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文言文的话语环境距离现代生活过于遥远,不利于学生熟练运用和掌握,难教难学; 其次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因素。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大力鼓吹白话文,文言文被认为是封建残余,阻碍历史进步的东西,“五四”以后废除 “读经”,国文走进课堂,文言文中被传承的敬、恕、和、耻这些基本价值也随着被废弃了,致使学生不理解文言文文章的价值观,使文言文教学落于下风。最后也是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高中语文的教学过去一直淡化甚至忽视了文言文的教育功能。尤其是当前的应试教育,几乎使语文课程沦为考试的工具。对文言文课文,教师往往把文章肢解,对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对固有文法进行总结概括,对核心句式强调如何翻译,以此来迎合考试的需要,而不重视文章整体的音韵美和精神价值。这几方面导致了文言文教学的乏味枯燥。因此,要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就该摆正文言文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地位,强化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教育功能。

二、以词汇、语法教学为基础

由于古今语言文字的差异,文言文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被学生认为与第二语言的学习难度无异。因此,要学好一种“新的”语言,必须从词汇和语法入手,因为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常用的 150 个文言实词、18 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文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关于文言文词汇的教学,笔者认为应以掌握词语的多层意思和不同用法为重点。教师可以根据目前学生的文言词汇量,对已学的词汇进行分类整理,比如总结一词多义,并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例,加深学生的记忆。以“犹”为例,《六国论》中“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中“犹”是“仍然”的意思;《陈情表》“犹蒙育”中“犹”是“尚且”的意思。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作适度的词汇总结,而这也常常是高考的考点所在。文言文中的语法往往有着独特的用法和语义。掌握文言语法知识对于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例如《鸿门宴》中张良向刘邦问道:“大王来何操?”如果学生对其中“宾前置”这一点语法不了解,就很难理解该句的意思。所以,要强化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语法教学时必须注意要让学生掌握基本语法知识;其次要总结同类语法的特点,掌握不同语法的结构特征标志;最后,总结罗列出课本中同类语法的不同表现形式,加强学生对常规文言语法形式的掌握。词语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文言文的学习也必须以此为基础。只有掌握了词语和语法,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大意才成为可能。

三、反复诵读强化领悟,走进文章感悟妙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中的诵读格外重要。文言文教学中,虽然其内容没有白话文容易理解,但是其具有自身独特之处,语句格外圆润,许多经典诗句是后人所无法超越的,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强化诵读,既能够引导学生熟悉教材内容、感悟文章脉络,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笔者将指导学生开展文言文阅读的过程细化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沉郁顿挫的诵读之中进入状态,提高语感,熟悉内容;第二个阶段是在诵读之中融入思考,将诵读与感悟、理解文意有机结合起来,在读中思考,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文言文学习中的反复诵读,能够引导学生在把握文言文脉络、提高语感的同时,深入理解内涵。

四、运用比较分析手法,增强记忆理解效果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前后联系,指导学生既要在学习中积累知识与技能,同时要善于在学习中进行对比,对用法、意义、规律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既可以是字的对比、词的对比,也可以是句子的对比。在对比中不仅可以获得准确的答案,同时理解的深刻程度也会明显提升。较为典型的是一词多义现象,抓住这样的关键节点进行对比,能够更为直观形象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记忆更为牢固。以“见”为例,《渔父》文中的“渔父见而问之”中的“见”,其意义可以理解为“看见”,但是同样的“见”字,在“是以见放”这里的意思就变为了“被”。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异同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有效提高学生对这一类知识点的掌握效果。

五、创设民主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已经具有了积极参与的欲望,文言文教学中也要充分兼顾到学生的这一方面特点,即使文言文学习理解的难度大,也要强化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他们自主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笔者一方面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的详细要求,对文学常识、字词理解、结构与主题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解决基础性问题,并提炼出需要讨论的难点问题。另一方面,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思考的内容,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小組同学合作,深入分析与探究,并鼓励大家踊跃发言、相互补充,教师在最后的环节进行文言文理解技巧以及本课需要掌握的重点等方面的点评,既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之中,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协作技巧。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肩负着教给学生知识的责任,也背负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其高度重视。教师要通过词汇、语法的教学为学生打好文言文的学习基础,辅以适量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重视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尽量将教学融于生活,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初探 篇12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给学生一把钥匙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习, 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习, 古文的学习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 我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 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思考题, 认真督促学生预习。而预习的方式是通过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在每个人自己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 再把不明白的问题向小组长或者组内同学提出, 大家商量解决。上课的时候, 我只把需要强调的写作背景, 重点字词, 难点长句等作以提示以后, 就让孩子们自己阅读, 可以读给自己听, 也可以读给他人听, 再把自己认为的一些难点字、词打上记号, 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 主动解决。然后再参与到小组中去, 进行上面的活动, 如果小组内还不能解决的, 就全班讨论解决。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 思考的余地很多, 老师所给的时间要足够, 不要慌着去收拢他们, 让他们自由充分的讨论, 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结果, 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能够解决的, 只有少数地方需要教师讲析。运用这样的方式理解的东西, 才能真正装进他们的头脑里去, 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

二、引导学生分组活动,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自主学习和与小组讨论交流之前, 要正确划分每个小组的成员结构, 要兼顾好、中、差的学生进行合作。为此, 班内成立了帮扶小组。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合作对象, 对自己组内的成员有信心和信任感, 能够在组内找到自己学习的帮手。特别是帮扶组长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古文学习中, 组员之间的互帮效果较好, 他们自己主动了解和学懂一遍的东西, 比老师讲三遍还管用。因此, 我把全班分成了10个组, 每组5到6个人, 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 让他们都能感觉到自己在组内的作用。阅读古文的时候, 主动找到读得好的同学, 先听自己读一遍, 再听别人读一遍, 相互补充和矫正。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每个人都有主动合作的意识和自己合作的对象, 还有具体可行的交流方式,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利用精当的板书, 引导学生速记课文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 大都为名家名篇, 几乎无一例外的要求背诵。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记课文呢?除了课堂引导, 多读外, 利用精当的板书, 同样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板书的设计可以是线索式的, 可以是图示式的, 也可以是综合式的。如《醉翁亭记》一文的板书如下:

通过这一综合板书,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不仅很容易背诵课文, 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搭建展示平台,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上一篇:移动网络公共领域论文下一篇:院前创伤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