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2024-10-09

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精选10篇)

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篇1

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题

【甲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选自《淮南子·塞翁失马》)

【乙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①露在地面上的.树根、树干或树桩。②泛指农具。

1.文中画线句子中应该有两处停顿,请用“/”在句中画出。(2分)

居 一 年 胡 人 大 入 塞 丁 壮 者 引 弦 而 战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马无故亡而入胡 ( ) (2)人皆吊之 ( )

(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4)兔走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塞翁和宋人看待事物有什么不同?(2分)

1.(2分)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一处1分)

2.(4分)(1)逃跑 (2)(对不幸表示)安慰;慰问 (3)带领 (4)跑(一小题1分)

3.(4分)(1) 靠近长城一带(边塞)的人,战死的人有十分之九(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 (2)兔子不能再得到,而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成为宋国人的笑料)。(一句2分)

4.(2分)塞翁能辩证地看待事物,知道祸福(坏事与好事)会互相转化;宋人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言之有理即可,一点1分)

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篇2

怎样才能使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少失分乃至不失分呢?笔者认为只要注意下面几点, 考试定能有所收获。

一、注重积累

我们如果研究一下历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 就会发现所有文言文字词解释的答案都能从课本中找寻出来。譬如2010年江苏泰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中关于“为”和“则”的解释。我们只要联系八年级《核舟记》中“为宫室、器皿、人物”一句和七年级《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一句, 就能很容易地推测出“为”的意思是“修筑”, “则”的意思是“就”。这些“前车之鉴”都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学好课内文言文是做好课外文言文试题的保障。因此, 在平时的学习中只有牢固地掌握好课本中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解释, 并把握住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文言现象, 才有获得课外文言文阅读成功的可能。

二、注重细节

前人有云:“细节决定成败。”此乃至理名言。同一道题目“去墙六丈又为一墙”, 有两个意思看似相同的答案:“又建造了一堵墙, 和原来的墙相隔六丈”和“在距离墙六丈的地方再筑一道墙”。为什么前者不能得分呢?原来“去”这个重要的词语解释, 答案中忽略了!文言文中构成句意的最小单位是“字”, 所以我们在做句子翻译的时候, 要睁大眼睛看清句子, 千万别漏掉句中的任何一个字。同时, 如果是省略句和倒装句, 还要将它还原成现代文的句子结构。只要做到了这些, 文言文句子翻译就能顺风顺水, 毫无差错。

三、注重寻找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问答题其实是最容易拿分的, 只要根据题目仔细到文章中寻找主要句子, 答案自然会水落石出。再如2010年江苏泰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最后一道题目:“读完上面的选文后, 请你说出古人造堤方法的巧妙之处。”我们仔细阅读文章, 会很容易地找出文中的句子“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 候干, 则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 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 掘其半为渠, 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 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造堤需要的是泥土, 因此“泥土”就是造堤这一系列工程中的“主要环节”。解决了“土”的问题, 还愁大堤建不起来吗?如果我们能思考到这个地步, 脑海中是不是会浮现出九年级上册《专题: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里关于“统筹思想”的论述呢?

四、注意规律

文言文停顿的划分是有其规律的, 总结下来就是:1.句首语助词 (又叫句首发语词) 、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2.古代汉语是两个单音节词, 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 要分开读。3.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 。4.名词作状语时, 一般在该词前停顿, 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如果我们能掌握好了这些规律, 再辅之以平时阅读时的语感, 做这些题目自然不在话下。

文言文阅读达标训练题 篇3

陈寿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乃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选自《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策:驾

B.初,曹公壮羽为人壮:认为……强壮

C.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背:背叛

D.臂血流离,盈于盘器盈:装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先主二人寝则同床

②沛公军霸上,未得项羽相见

B.①拜书告辞,而奔先主袁军

②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C.①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

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①誓共死

②愿十五城请易璧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关羽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②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③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④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⑤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⑥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⑤⑥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相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羽逃命到涿郡时,正碰上刘备,刘备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管属下士兵。他们三人亲如兄弟。

B.关羽投降曹操后,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十分爱才,但是当得知关羽去意已定,他也没有阻拦。表现了曹操的宽宏大度。

C.关羽的手臂被流矢所中,医生要替他刮骨去毒。关羽一边和大家一起吃肉喝酒,一边进行手术,表现了关羽的勇力非凡。

D.曹操听说关羽的威名,准备迁都避其锋芒,但是手下劝他不必如此,而是应该把江南之地作为封赏,引诱孙权去袭击关羽,曹操最终听从了手下的建议。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吴质书①

曹丕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

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②,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昔伯牙绝弦于锺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亦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有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於邑③,裁书叙心。丕白。

(选自《古文鉴赏大辞典》)

【注】①写该信时,曹丕已为太子。②箕山之志:退隐之心。③於邑:因悲伤而气塞。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离:遭受

B.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易:改变

C.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图:谋划

D.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更:经历

2.下列语句全都表现曹丕对友人一片深情的一项是

①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 ②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 ③昔伯牙绝弦于锺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④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⑤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⑥东望于邑,裁书叙心

A.③④⑥B.②③⑥C.①②⑤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封书信以伤逝为主,表达了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无限惆怅。语言流利婉转,文采斐然;用典虽然不少,却没有艰涩之感。

B.第二段写作者追念旧游,哀悼亡友。叙事与抒情结合,既写出了作者昔日与友人交往的无限情趣,更把今日的无限惆怅倾于笔端,语言骈散相间,错落有致。

C.第三段写作者故友遗著,对他们的人品和文章作了公允、精当的评价。在看似冷静的评价中,也蕴含着对故友的无限怀念之情。

D.第四段写作者生发的感慨,流露出消极的感情:既叹年华易逝,自己的志向已不如前,德才更不及前人;也感慨身心受羁绊,不能再像从前一样与友人自在地畅饮漫游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诸子但为未及古人,亦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湖觞芰图序

曾燠

去年此日,湖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芰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合离,已殊于前度。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嫩,残暑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空。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以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谓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山水之家,徐、黄丹青之手。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惠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就净香园小憩也就:靠近

B.则酌酒于高咏楼也酌酒:斟酒

C.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已:而已

D.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凡:总共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所说的“胜游”的一组是

①嘉会不常,芳筵宜再②晓凉犹嫩,残暑欲收③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④厥有层楼,颇宜高咏⑤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⑥竹露品茶,林风醒酒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作者一行游玩瘦西湖的几个主要景点,从惠因寺到虹桥、桥亭,再到净香园、莲性寺、筱园、高咏楼,经过别港,最后到桃花庵。

B.本文用了很多典故,但是语言却清丽,琅琅上口,有音韵之美。

C.本文先叙写了作者在观莲节与宾客秋游的情形,最后一段交代客人们作画吟诗的缘由,并抒发了对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的赞美之情。

D.本文是一篇给诗集作的序文,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乐趣,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韵。

4.把文中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梓人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①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注释】梓人:木匠师傅。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指使而群工役焉。役:操作。

B.委群材,会众工。委:推积。

C.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任:规格。

D.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宫:宫殿。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梓人精通业务的一项是

① 所职寻引规矩绳墨 ②吾善度材 ③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④将求他工 ⑤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⑥“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

A.①②⑤B.②③⑤

C.②③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梓人来我家租赁空屋,我询问他的技能。梓人吹嘘说他善于计算建筑材料,离开他,工匠们就没有谁能够建成一座房屋的。

B.我看见梓人睡的床缺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请别的木工来修”,觉得梓人是一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的人。

C.梓人拿着计算工具站在中间指挥,木工们听着他的号令砍、锯,不敢有丝毫的违背。梓人的确技术高超。

D.房屋落成后,梓人在正梁上题字时只写上自己的姓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房屋的设计者,其它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只是施工者,不应列名。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

B.盖尝论天人之辨

C.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

D.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韩文公品行“参天地”“关盛衰”的一组是

①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 ②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③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④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 ⑤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⑥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④⑥D.②⑤⑥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一个人能成为“百世师”,这是因为他的品格高尚,甚至关系到国家气运的盛衰,一生有所作为。

B.韩愈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始终奋发有为,他能够遵从天道,但不屈从人事,不能使宪宗迷途知返。

C.韩文公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从普通人崛起,指挥古文运动,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了正路上。

D.韩文公虽贬官到潮州,不到一年便回去了,但潮州特别信仰他,思念他,并请苏轼书写他的事迹刻在石碑上。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窗体底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华传

干宝

张华,字茂先,晋惠帝时为司空,于时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狐,积年,能为变幻,乃变作一书生,欲诣张公。过问墓前华表曰:“以我才貌,可得见张司空否?”华表曰:“子之妙解,无为不可。但张公智度,恐难笼络。出必遇辱,殆不得返。非但丧子千岁之质,亦当深误老表。”狐不从,乃持刺谒华。华见其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雅重之。于是论及文章,辨校声实,华未尝闻。比复商略三史,探颐百家,谈《老》、《庄》之奥区,披《风》、《雅》之绝旨,包十圣,贯三才,箴八儒,擿五礼,华无不应声屈滞。乃叹曰:“天下岂有此少年!若非鬼魅则是狐狸。”乃扫榻延留,留人防护。此生乃曰:“明公当尊贤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墨子兼爱,其若是耶?”言卒,便求退。华已使人防门,不得出。既而又谓华曰:“公门置甲兵栏骑,当是致疑于仆也。将恐天下之人卷舌而不言,智谋之士望门而不进。深为明公惜之。”华不应,而使人防御甚严。时丰城令雷焕,字孔章,博物士也,来访华;华以书生白之。孔章曰:“若疑之,何不呼猎犬试之?”乃命犬以试,竟无惮色。狐曰:“我天生才智,反以为妖,以犬试我,遮莫千试,万虑,其能为患乎?”华闻,益怒曰:“此必真妖也。闻魑魅忌狗,所别者数百年物耳,千年老精,不能复别;惟得千年枯木照之,则形立见。”孔章曰:“千年神木,何由可得?”华曰:“世传燕昭王墓前华表木已经千年。”乃遣人伐华表,使人欲至木所,母空中有一青衣小儿来,问使曰:“君何来也?”使曰:“张司空有一少年来谒,多才,巧辞,疑是妖魅;使我取华表照之。”青衣曰:“老狐不智,不听我言,今日祸已及我,其可逃乎!”乃发声而泣,倏然不见。使乃伐其木,血深;便将木归,燃之以照书生,乃一斑狐。华曰:“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可复得。”乃烹之。

(选自《搜神记(卷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点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过问墓前华表曰过:经过

B. 狐不从,乃持刺谒华刺:名贴

C. 嘉善而矜不能 矜:同情

D.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可复得值:逢,遇

2.下列各项中,能表现斑狐才貌出众的一项是

A.子之妙解,无为不可

以我才貌,可得见张司空否

B.论及文章,辨校声实,华未尝闻

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

C.谈《老》、《庄》之奥区,披《风》、《雅》之绝旨

天下岂有此少年

D.包十圣,贯三才,箴八儒,擿五礼

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可复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受〈〈聊斋志异〉〉影响,说起狐魅,我们最先想到的便是漂亮的女人,但是,这篇讲的主角却是一个风流倜傥学识饱满的帅哥。

B. 这狐魅不仅相貌学识出众,还有一副不畏权贵,敢于争辩的气势。当张华怀疑他是鬼怪要捉住他的时候,他那种慷慨激昂的陈词,不能不让人折服。

C.与斑狐相对的是,张华慧眼识妖,果断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设法除掉了斑狐。

D.因斑狐才高,张华忌才,怕丢了面子,所以除掉了斑狐。

4.把上面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公当尊贤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狐不智,不听我言,今日祸已及我,其可逃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期达标强训答案】

《筠溪翁传》

1.D (状:动词,描述……外貌。)

2.B (②句是客观介绍筠溪翁的外貌和他招待作者的情形。④句是作者想象筠溪翁像神仙家者流那样未卜先知。)

3.C(筠溪翁与古人不同,有奇貌,多奇事。)

4.①拿起书架上的书,把它们都赠送给我,大概有几百卷。

②我认为古代那些得道的人,常常在俗世游历生活,不一定和普通人有差别,因此人们自然没有发现它们。

③有人说:“筠溪翁不是神仙这一类人。”他或许是隐居在深山的高士吧?

《〈梅圣俞诗集〉序》

1.B (放:放浪)

2.D (介词,表示原因,“因为”。 A项,介词,“在”;介词,“比”。B项,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他的”;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我”。C项,动词,“写作”;介词,“替”“给”。)

3.B (A项第二句概括介绍一些诗人创作的情况。 C 项第一句是作者假设的情况。D项第一句介绍作者收集梅圣俞诗作的情况。)

4.B (其侧重点在于反映其遭遇之“穷”。)

5.①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大概是困厄后才能写出工巧的好诗来吧。

②他写的文章简洁古朴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世上的人只知道他的诗罢了。

③我曾经非常喜爱圣俞的诗,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现在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我顿时感到非常高兴,就写了这篇序,和他的诗集一起收藏起来。

《论盛孝章书》

1.B (知识:相知相识的人。)

2.C(形容词词尾。A项,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介词,“用”;连词,表并列。D项,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修饰。)

3.D (①句作者感叹时光易逝。②句表明盛孝章是作者健在的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④句夸赞盛孝章才能出众。)

4.B(“勉励”之语不妥,作者是反语相激,若曹操不援救命在旦夕的盛孝章,岂不是会像齐桓公那样感到羞耻吗。)

5.①他被东吴孙氏政权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一个人孤单无助,处境危险,心情愁苦。

②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③珠玉没有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是因为人喜欢它们,何况贤士们都有脚呢!

《浣花溪记》

1.D(趣cù,急速,赶快。)

2.C(副词,“才”。A项,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后面,指人或事物。 B项,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D项,放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3.B(“清远”侧重于浣花溪环境的清静幽远。①句是勾勒浣花溪之形。④句介绍浣花溪中的陆地。⑥句介绍杜甫的画像清朗古朴。)

4.D(“孤僻性格”之语不妥,作者“独往”是因为他耻于与权官俗吏为伍。)

5.①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溪水)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里的缘故。

②在困厄愁苦中流离奔波,仍能选择胜地安身,胸襟严整而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变换衣服,客居在司城贞子家里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啊。

《猛狗与社鼠》

1.C(树:名词活用为动词,栽种。)

2.B(代词,“有的人”。A项,“……的原因”,“用来……的”。

C项,连词,表转折,“却”;副词,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即”。

D项,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

3.C(①④两句是“国之猛狗”的表现,⑥句形象地分析社鼠难除的原因。)

4.C(原文为“诛之则君不安”,铲除左右近臣,国君会感到不安。)

5.①宋国有个卖酒的人,卖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态度很恭敬,酿造的酒很香醇,酒旗悬挂得很高,然而酒卖不出去。

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篇4

司马光勤学

【原文】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参考译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尝:曾经; (2)为:担任; (3)若:如; (4)既:已经;

(5)俟:等到; (6)已:停止; (7)及:等到; (8)或:有时

2.翻译:

(1)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译文:(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2)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译文:等到他长大了,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

3.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篇5

这样,如何提高背诵文言文的速度和能力,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高中生面前的重要问题。虽然说根本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来熟读成诵,但是若能掌握一些背诵的技巧,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何不一试?下面根据本人背诵和教学文言文的经验和体会,结合高一新教材中的背诵篇目《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来谈谈如何快速而有效地背诵文言文。

一、利用比较整齐的句子来速记成诵。文言文中有不少整齐的句子,它们结构相同或相近,用词大同小异(比如对偶句、排比句等),这些句子给人节奏鲜明、铿锵有力、一气贯通的感觉,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在语音、节奏上的优势,专门来记忆它们,记忆的效果要比和其他的内容混在一起好得多。比如《邹》文中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等几处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来记忆。

二、比较相关相似语句的异同来速记成诵。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语句,它们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形式上又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可以用求异的方法来分别记住它们。比如《邹》文第一段中有邹忌和妻妾客问美、回答的几句话,它们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在方式上有所不同。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很快找到它们的差异。邹忌的三次问话,第一次和第二次用的都是“……孰与……”这种句式,区别在于第二句比第一句少了一个“城北”;第三句用的是“……与……孰……”这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而三人的答话中,妻妾都用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种反问句式,只是妾言不由衷,少说了“君美甚”,而客人的答话纯属敷衍,所以用了一个语气较弱的一般否定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辨清了差别,记忆自然要方便得多。

另外,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句子,它们也有一些用语上的区别,对这些区别加以辨别,也将有利于我们的记忆。

三、巩固中间段落。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对处于突出位置的事物容易记住,而对处于不明显位置的东西则总难有深刻的印象。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首尾两段是突出的段落,在精力分配平均的情况下,我们对它们记得要相对牢固一些,而中间的段落由于受到来自前后的干扰,记忆的效果就要差一些。我们可以在对全篇记得较熟之后,把中间的段落抽出来专门记忆一下,这样背诵中的薄弱环节就能得到加强,对文章就算不能倒背如流,起码也能“正背如注”了。

四、强记段首、段尾的标志语和转换语。背诵文言文,由于缺少丰富的语感和对内容理解得不够深透,使得我们虽然熟记了每段文字,但在由一段转到另一段时,总是好忘记下一段开头的语句,因一句而误了一篇,实在可惜,而且要是在课堂上卡了壳,那场面也很难堪。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呢?当然有的。那就是在熟记了每段之后,把每段开头和结束的语句串起来,组成一个全文的框架。对《邹》文,可以给它搭起一个这样的“怪”架子:“邹忌修八尺有余……欲有求于我。于是入朝见威王……王之蔽甚矣。王曰……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战胜于朝廷。”对这个框架专门记忆一下,再去背诵全文的时候就不至于上下段脱节,上气不接下气了。

五、利用提纲来提示背诵的内容。俗话说“纲举目张”,提纲对强化记忆和提示背诵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把《邹》文的内容提炼为“朝(zhāo)服问美——暮寝思美——讽王以美——齐五纳谏”,不仅能让我们在背诵时迅速理清思路,而且在尝试背诵时会成为一条鲜明的线索,提示自己的思维往下一个内容转换,确实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背诵的效率。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的一大版快,占了30分(以后有可能增加),小现代文阅读部分的选择题,大多学生能应付自如,取得好的成绩。最让学生头疼的是大现代文里的主观题,历年来,这里也是很多考生的瓶颈。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主观题解题能力是备考过程中的教学难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器”就是方法,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我们可以发现,主观题的解答是有一些法子的。

一、理解考点要求、了解考试内容

现代文阅读最重要的一个考点就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和“整合”是获取信息的一个过程,“筛选”强调对各种信息的性质、价值、作用等做出判断和选择;“整合”是强调在筛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加工、提炼、重组。从考试内容看,一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方面主要有词语的含义、句子的意思、作者的观点等。二是考查对文章形式的理解,这方面主要有文章结构、作者思路、表现方法、语言特点等。

二、把握答题的基本原则

现代文阅读答题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尽量从原文中找答案、尽量用原文的句子组合回答”,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也有利于评分标准的统一。我们在解答主观题时应牢牢记住这一原则。具体来说,有三种形式:用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以文章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综合连缀文中的词或句子。

三、把握“近距离”找答案的筛选原则

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篇6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7分)

① 刘虞,字伯安。虞初举孝廉,稍迁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夫余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公事去官。中平初,黄巾作乱,攻破冀州诸郡。朝廷拜虞甘陵相绥抚荒余以疏俭率下。

② 后车骑将军张温讨贼边章等,发幽州乌桓三千突骑,而牢禀逋悬?,皆叛还本国。前中山相张纯私谓前太山太守张举曰:今乌桓既畔,皆愿为乱,凉州贼起,朝廷不能禁。又洛阳人妻生子两头,此汉祚衰尽,天下有两主之征也。子若与吾共率乌桓之众以起兵,庶几可定大业。举因然之。四年,纯等遂与乌桓大人共连盟,攻蓟下,燔烧城郭,虏略百姓。举称天子,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移书州郡,云举当代汉,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纯又使乌桓峭王等步骑五万,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杀害吏民。朝廷以虞威信素著,明年,复拜幽州牧。虞到蓟,罢省屯兵,务广恩信。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宽弘,开许善路。又设赏购举、纯。举、纯走出塞,余皆降散。纯为其门客王政所杀,送首诣虞。灵帝遣使者就拜太尉,封容丘侯。

③ 及董卓秉政,遣使者授虞大司马,进封襄贲侯。旧幽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青、冀赋调两亿有余,以给足之。时处处断绝,委输不至,而虞务存宽政。虞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虞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远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归心焉。

[注] ①牢禀逋悬:军粮拖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虞初举孝廉 ( ) (2)公事去官( )

(3)庶几可定大业( ) (4)劝督农植(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举因然之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自鲜卑、乌桓、夫余之辈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而虞务存宽政 吾恂恂而起

D .民夷感其德化 其皆出于此乎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朝廷以虞威信素著,明年,复拜幽州牧。

译文:

(2)纯为其门客王政所杀,送首诣虞。

译文:

20.用/给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2分)

朝 廷 拜 虞 甘 陵 相 绥 抚 荒 余 以 疏 俭 率 下

21.刘虞战胜张纯、张举的直接措施是 。(2分)

22.联系全文,概括刘虞德化之政感召的对象。(2分)

参考答案:

17.(4分)(1)被举荐(或推荐)(2)免除(或削除、离开)(3)或许(或差不多、几乎、大概)(4)鼓励

18.(2分)B

19.(5分)(1)朝廷因为刘虞的威信一向显著,第二年,又任命他为幽州牧。(以、素各1分)

(2)张纯被他的门客王政杀死,(王政)把头送到刘虞处。(被动、省略、诣各1分)

20.(2分) 朝 廷 拜 虞 甘 陵 相 / 绥 抚 荒 余 / 以 疏 俭 率 下

21.(2分)宽待从者;(1分)赏购首领。(1分)

22.(2分)边民及少数民族百姓;青、徐流民;豪俊之人。(共3点,答对任意2点给2分)

【参考译文】 (五) 刘虞,字伯安。刘虞最初被举荐为孝廉,逐渐升任幽州刺史,百姓与蛮夷被他的`仁德所感动,鲜卑、乌桓、夫余这些部族,都按时朝贡,不敢骚扰边境,受到百姓歌颂。后来刘虞因公事免除官职。中平初年,黄巾作乱,攻破冀州诸郡,朝廷任刘虞为甘陵相,安抚灾荒后的百姓,刘虞用粗糙俭朴的生活做下属的榜样。

后来车骑将军张温讨伐贼寇边章等人,征调幽州乌桓三千骑兵,因军粮供应不上,都逃回本国。前中山相张纯私下对前太山太守张举说:如今乌桓已经背叛,都想作乱。凉州贼人起事,朝廷不能禁止。又有洛阳人的妻子生下有两个头的孩子,这是汉朝气数衰败殆尽,天下有两主的征兆啊。你如果和我一起率领乌桓的部众来起兵,或许可以成就大事业。张举于是认为他讲得对。中平四年,张纯等就和乌桓首领共同结盟,攻打蓟地,焚烧城郭,掳掠百姓。张举称天子,张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向各州郡传送文书,说张举要取代汉朝,让天子退位,命公卿来迎接。张纯又派乌桓峭王等人步骑兵五万,进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杀害官吏百姓。朝廷因为刘虞的威信一向显著,第二年,又任命他为幽州牧。刘虞到蓟,裁减驻军,广布恩德。派人向峭王等人转达朝廷的宽宏恩德,为他们开辟光明正道。又悬赏捉拿张举、张纯。张举、张纯逃出塞外,其余的人都投降或四散。张纯被他的门客王政杀死,(王政)把头送给刘虞。灵帝派使者去就地任刘虞为太尉,封容丘侯。

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篇7

一、曲解词义

命题者人为地把甲概念曲解成乙概念, 从而造成干扰。如果看不出来, 主要是由于考生不能准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这重要词语常常是多义的实词。

如2009年海南、宁夏卷第6题D项:“敌人害死守兵, 得到城池。”对照原文末尾:“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 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 人虽少, 皆死士也。’贼大惧, 以利啖守兵, 得登城。”这里的“啖”应该是“吃, 诱使”的意思而不是“害死”。再如2004年全国高考山东卷第14题D项:“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 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 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 最终老死于家中。”此项中“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属于对原文的曲解。“尝竟不见用”的意思是说“孟尝最终没有被任用”。“竟”是最终的意思, 而不作“竟然”解;“见”在这里表被动。对这种无端的歪曲概念、淆乱是非, 考生只有准确理解原文信息,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张冠李戴

命题者编制试题时, 故意把甲人当成乙人, 从而制造干扰、引起错误。如2009年江苏卷第7题C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 前去察看, 但两人一见如故, 相处很好, 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 将他释放。”对照原文:“引与俱归, 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 遇赦始得出”。“赦”当为“朝廷赦免”而不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再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第14题D项:“曹彰用兵有方, 战功卓著, 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对照原文, 选项中的“曹操”“并封他为任城王”是明显的张冠李戴。此时曹操已“崩”, 封曹彰为任城王的应是文帝曹丕。考生只要细心一点, 就不难判断出。做此类题时必须认真阅读原文, 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 才能信手拈来、准确答题。该类型题曾经多次考查, 2004年湖南卷第14题D项、2002年春季招生考试第15题、2001年高考第15题、2000年高考第15题等。

三、无中生有

文中本来没有这个意思, 只有类似的意思, 命题者却想当然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 以假乱真, 从而造成干扰。

如2008年湖南卷第12题B项:“歙州民风不正, 人们好打官司, 不畏牢狱。入狱之时, 尚穿戴整齐, 且自带凉席, 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考查点实际上是对原文“其视入狴牢就桎梏, 犹冠带偃箦, 恬如也”的理解。这里是说:犹如穿戴整齐躺在竹席上一样恬然自安。再如2001年高考第16题C项:“又假装投降, 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 麻痹对方, 瓦解了敌军的斗志。”原文中说, “田单又收民金, 得千镒, 令即墨富豪遗燕将”, 意思是“派富豪去贿赂燕军将领”, 以此麻痹燕军。选项中“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于文无据, 纯属无中生有。2004年重庆卷第14题D项中的“任梓州刺史时, 禀告皇帝”也属此类。

四、强加因果

命题者无来由地把甲事件说成乙事件的原因或结果, 使考生思维混乱, 造成干扰。要注意标志性词语有“为此”“以致”“从而”“因此”等。

如2007年山东卷第12题C项:“王戎不拘礼法, 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 经常下棋娱乐, 以致容貌憔悴, 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原文是:“以母忧去职。性至孝, 不拘礼制, 饮酒食肉, 或观弈棋, 而容貌毁悴, 杖然后起。”可见, 王戎容貌憔悴是因“性至孝”, 属于因果不当。再如1997年高考第19题C项:“狄仁杰在谏劝时, 十分讲究语言艺术, 他称赞高宗有如尧舜, 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 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 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这里的“为此”表明高宗是出于狄仁杰有关尧舜的一番话才改变主意接受谏劝的。其实, 对照原文就会发现, 高宗真正改变主意, 是在狄仁杰说到法令无常、全国上下无所适从之后, 而非选项中“为此”的“此”。这正是错连因果产生的混乱。

五、颠倒顺序

命题者非常清楚地把事件的顺序调乱, 使考生思维混乱、造成干扰。如2008年江苏卷第8题C项:“他吸取教训, 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树起许多旗帜, 不熄烟火, 蒙骗敌人, 终于转败为胜。”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 使烟火不绝, 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 丰等不觉。”对照之后发现是“树起许多旗帜, 不熄烟火, 蒙骗敌人”之后, 才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只要仔细对照, 这一类错误还是明显的。

六、颠倒事实

命题者把正的说成反的, 好的说成坏的, 从而造成干扰。

如2008年安徽卷第10题C项:“韩休因萧蒿举荐而任宰相, 他的耿介刚直与萧蒿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 二人关系也很和谐, 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原文是:“初, 嵩以休柔易, 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 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 仁者之勇也。’”从“折”和“不能平”可知, 韩休敢于当面指责萧嵩, 二人关系并不和谐。再如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中第7题C项:“他可以在松菊亭中毫无遗憾地听松风观菊露。”文章的本意是劝说成功商人应该帮助别人、与大家同乐, 这说明韩渐正还没有享受真正的快乐。这也是属于颠倒事实。

七、时空错乱

命题者有意识地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职官里发生的事搅乱混编在一起, 从而造成干扰、影响答题。此类与“张冠李戴”的不同之处在于, 人同而时空不同。

如2004年全国高考甘肃卷第14题A项:“侍奉母亲极尽孝道, 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 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此项错在“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 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的表述上。从原文可知, 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之时, 韩康伯官职是太常卿, 尚未担任吏部尚书;下文还明确告诉我们, 此时韩康伯才当上了吏部尚书。这是命题者有意识地前拉后扯、颠倒时事以干扰考生, 考生还是细心为妙。

八、以偏概全

命题者有意遗漏文中的相关内容、观点, 导致归纳、概括不全, 从而引起干扰。

如2004年高考广东卷第13题B项, 评价驭术虽与从政之道有关系, 但还不是鲁定公“悦”的直接原因;C项“马穷则佚”的理由, 也还不是使公“悦”的主要原因。D项仅是引起鲁定公急于知道他准确预测的依据的兴趣, 也还不是公“悦”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 此题BCD三项虽与公“悦”的原因有关联, 但都没有抓住实质, 只能是以偏概全, 言不及义。对此, 考生必须准确理解文意, 体会出颜回的话的深刻内涵才行。

九、夸大其词

命题者将文中主人公本来只有一件事做得不妥说成其整个人是这样的一个人, 将本来只有几个人赞成或反对说成全部赞成或反对。这是命题者有意把事件将要产生的结果说得过分夸张而造成的干扰。

如2004年全国高考四川卷第14题C项:“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 好仗义助人, 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 他耻于见人, 不够自信, 又拙于言辞, 令人难以置信。”此项“但”之后说桑怿外柔内刚、不善言辞是对的, 但说他“耻于见人, 不够自信”则是曲解了原意、夸大了事实。原文虽说他“遇人常畏, 若不自足”, 可“亦自修为威仪”“卒然遇人, 不知其健且勇也”。而“令人难以置信”的评述则更是夸大其词、言过其实了。这种字面上有、实际则无的情况, 考生应当仔细辨别。

十、牵强附会

命题者曲解句意, 解说似是而非, 造成干扰。如2002年高考第15题D项:“李广作为主将, 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 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 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 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 于是引刀自刭。”原文“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刀笔吏是指诉讼的官吏, 原句意思是“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 而非“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 这是明显的牵强附会。其他如2004年福建卷第14题B项、江苏卷第14题D项、湖北卷第14题D项, 2003年全国卷第14题C项等, 都属此类。

史传类文言押题训练 篇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崔彭,字子彭,博陵安平人也。祖楷,魏殷州刺史。父谦,周荆州总管。彭少孤,事母以孝闻。性刚毅,有武略,工骑射。善《周官》、《尚书》,略通大义。周武帝时,为侍伯上士,累转门正上士。

及高祖为丞相,周陈王纯镇齐州,高祖恐纯为变,遣彭以两骑征纯入朝。彭未至齐州三十里,因诈病,止传舍,遣人谓纯曰:“天子有诏书至王所,彭苦疾,不能强步,愿王降临之。”纯疑有变,多将从骑至彭所。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纯遽下,彭顾其骑士曰:“陈王不从诏征,可执也。”骑士因执而锁之。彭乃大言曰:“陈王有罪,诏征入朝,左右不得辄动。”其从者愕然而去。高祖见而大悦,拜上仪同。

及践阼,迁监门郎将,兼领右卫长史,赐爵安阳县男。数岁,转车骑将军,俄转骠骑,恒典宿卫。性谨密,在省闼二十馀年,每当上在仗,危坐终日,未尝有怠惰之容,上甚嘉之。上每谓彭曰:“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又尝曰:“卿弓马固以绝人,颇知学不?”彭曰:“臣少爱《周礼》、《尚书》,每于休沐之暇,不敢废也。”上曰:“试为我言之。”彭因说君臣戒慎之义,上称善。观者以为知言。后加上开府,迁备身将军。

上尝宴达头可汗使者于武德殿,有鸽鸣于梁上。上命彭射之,既发而中。上大悦,赐钱一万。及使者反,可汗复遣使于上曰:“请得崔将军一与相见。”上曰:“此必善射闻于虏庭,所以来请耳。”遂遣之。及至匈奴中,可汗召善射者数十人,因掷肉于野,以集飞鸢,遣其善射者射之,多不中。复请彭射之,彭连发数矢,皆应弦而落,突厥相顾,莫不叹服。可汗留彭不遣百余日,上赂以缯彩,然后得归。仁寿末,进爵安阳县公,邑二千户。

炀帝即位,迁左领军大将军。从幸洛阳,彭督后军。时汉王谅初平余党往往屯聚令彭率众数万镇遏山东复领慈州事帝以其清赐绢五百匹未几而卒时年六十三。帝遣使吊祭,赠大将军,谥曰肃。(节选自《隋书·崔彭》)

注:践阼:即位,登基。省闼:宫中,禁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周官》、《尚书》,略通大义

通:了解

B.纯麾从骑,彭又曰

麾:指挥

C.陈王不从诏征,可执也

执:执行

D.每于休沐之暇,不敢废也

暇:空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彭少孤,事母以孝闻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彭未至齐州三十里,因诈病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C.每于休沐之暇,不敢废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上命彭射之,既发而中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崔彭生性谨慎缜密的一组是

①因诈病,止传舍

②性刚毅,有武略,工骑射

③每当上在仗,危坐终日

④每于休沐之暇,不敢废也

⑤突厥相顾,莫不叹服

⑥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彭少年就失去父亲,事奉母亲凭借着孝而闻名。崔彭精于骑马射箭,一次有个鸽子在宫中大殿的梁上鸣叫,他只射了一箭即射中。

B.崔彭小时喜欢读《周官》《尚书》,并粗略知晓其中的大概意旨。后来在宫中负责守卫时曾给皇上讲了君臣恭谨慎重的义理,并得到皇上称赞。

C.隋高祖任丞相时,派崔彭带两个骑兵去调镇守齐州的宇文纯回朝廷,崔彭怕他不听召唤,先假称得病,后又称有秘密要告诉,最后完成了任务。

D.崔彭以善于射箭闻名于匈奴,于是匈奴可汗设计把崔彭骗到匈奴,留住崔彭不放达一百多天,直到皇上赠以丝缯彩帛,才得以回朝。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有诏书至王所,彭苦疾,不能强步,愿王降临之。

(2)性谨密,在省闼二十余年,每当上在仗,危坐终日,未尝有怠惰之容,上甚嘉之。

(3)因掷肉于野,以集飞鸢,遣其善射者射之,多不中。

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时汉王谅初平余党往往屯聚令彭率众数万镇遏山东复领慈州事帝以其清赐绢五百匹未几而卒时年六十三。

★答案

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析】本题需要考生对句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进行判断,判断的关键是,所解释的含义是否与句子语境一致,或是否为句子中的本来含义。C项中“执”有一项意义是“捉拿”,依据文意,“捉拿”在整个句子中是准确的。试题解释为“执行”,不合句意要求。其他三项的解释,都符合句中意义。

【答案】C

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析】文言虚词的考查集中在《大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范围之内,同时虚词考查与课内知识有着密切关系,其中有四句话出自课文,考生应在准确理解课内语句的基础上结合文段进行辨析,才能保证答案的准确性。B中的两个“因”,前后均为副词,于是,就。A中的两个“以”,前为介词,表凭借;后为介词,因为。C中的两个“于”,前为介词,在;后为介词,对于。D中两个“之”,前为代词,它;后为助词,的。

【答案】B

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解析】本题需要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等信息,筛选出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②说的是崔彭的性格和才能,④说的是崔彭勤于读书,⑤说的是突厥对崔彭善于射箭的赞叹。此三项都与题干要求不符,有此三项应当排除。①③两项从正面体现了崔彭生性谨慎缜密的性格,⑥通过皇上的赞赏从侧面表现了他生性谨慎缜密的性格。

【答案】B

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文章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解析】回答此类试题一方面要求考生把选项中每一个意思在文中的对应的地方找准,另一方面要结合全文看一看是否有“无中生有”“错位嫁接”“曲解原文”等情况。根据文意,D中的“于是匈奴可汗设计把崔彭骗到匈奴”错,应为可汗先对皇上请求见面,然后皇上派遣崔彭前去的。其它各项均符合文中语意。

【答案】D

5.【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析】本题三个句子的翻译对偏重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应把语句放到原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翻译的正确性,还应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第(1)句的关键词是“至”(到)、“疾”(疾病)、“强”(勉强);第(2)句中的关键词是“谨密”(谨慎缜密)、“危”(端正)、“嘉”(赞许);第(3)句中的关键词是“因”(于是,就)、“以”(用来)、“集”(聚集)。

【答案】(1)皇上有诏书到王爷这里来,但崔彭苦于生病,不能勉强前来,请王爷屈尊到这里来。(2)他生性谨慎缜密,在禁宫二十多年,凡是给皇上执仗时,他总是端端正正地坐着,从未有疲倦松懈的样子,皇上很赞赏他。(3)(可汗)就把肉食抛掷在原野,用来聚集飞鸢,派他们善射的人去射,大多射不中。

6.【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句子(断句)的能力。

【解析】断句是对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它需要考生在对文意大致了解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语感来完成。因此平时要对所学古文多诵读,增强文言语感。

【答案】时汉王谅初平/余党往往屯聚/令彭率众数万镇遏山东/复领慈州事/帝以其清/赐绢五百匹/未几而卒/时年六十三。

青锁高议文言文训练题 篇9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20分)

韩魏公在大名①日,有人送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一日召漕使②,且将用之酌劝。俄为一吏误触倒,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有时数③存焉。”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客皆叹服公之宽厚。

公帅定武④时,尝夜作书,令一兵持烛于旁。兵他顾,烛然公须。公遽以袖摩之,而作书如故。少顷,间视,则已易其人矣。公恐主吏笞之,亟呼视之,曰:“勿较。渠已解持烛矣。”军中咸服其度量。 (选自宋?刘斧《青锁高议》)

注释①大名:古地名,大名府。②漕使:转运使,主管由水路输送粮食.给养。③时数:一定的时间和气数。④帅定武:担任定武(今河北省定县)统帅。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每开宴召客(宴会)B.吏且伏地待罪(罪恶)

C.烛然公须(点燃)D.则已易其人矣(换)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组是( )( )(4分) A.以锦衣置玉盏其上仁以为己任

B.何罪之有知之为知之

C.坐客皆愕然然数年恒不一见

D.俄为一吏误触倒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表里无纤瑕,世宝也。

(2)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小题4:结合具体材料,说说韩魏公是个怎样的人。(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 AD

小题3:这玉制酒杯,里里外外都没有瑕疵,是世间的宝物呀。(2分)

你是不小心,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2分)

小题4:宽容大度,材料省(4分)

小题2:试题分析:A中的“以”都是把的意思, D中的“为”都是被的意思。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无纤瑕”“何罪之有”等。“无纤瑕”是没有一点瑕疵的意思,“何罪之有”是倒装句,有什么罪呢的意思。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篇10

《陌上桑》

1、衬托、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首先用环境之美和器物之美衬托她的美貌,接着正面描写的服饰之美和发式之美,最后写行者、少年、锄者、耕者都倾慕她,侧面烘托出的罗敷的美貌,写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与后文使君的不怀好意形成对照。

2、官高位显、气派之盛、官运亨通、品貌出众。这是罗敷为了免受侮辱而使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充分表现了罗敷的沉着勇敢,机警智慧。

3、罗敷是一个采桑女,她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圯上敬履》

1、答:取履,赠书。取履是赠书的必要条件,赠书是取履的必然结果。

2、答:①良愕然,欲殴之;②为其老

3、答:“当如是”是指张良做到了与长者订约,要先于长者到达指定地点。这表明张良知错就改,坚持不懈

4、答:老父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能点石成金的人。

5、答:张良是一个隐忍有容、尊敬老者、坚持不懈、求知欲强、知错就改的人

6、答: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张良的优秀品质,做事要懂得忍让,对老人要有恭敬之心,不可盲目、急躁;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坚持不懈;要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7、答:①韩信曾忍受胯下之辱,后来终登帅位;②司马迁曾身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后来终于完成《史记》,青史留名。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后,打败吴国,成为一方霸主。

8、答: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

;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与朱元思书》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抓住了 缥碧、湍急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山高、树多、景美 的特征 3.先写水再写山

由总到分

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运用拟人的修辞,以动写静,是静止的山有动感,更能生动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让人身临其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峡》

1.山势连绵不断,山峰高耸,遮天蔽日。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夏季江水险急,春冬季节景色秀美,秋季则显得凄异。4.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清清的江水跳跃着,闪动着粼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峻挺拔,野草密密青青。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从猿的叫声中,使人进一步感受三峡独特的地理特点:山高岭连、峡窄、水长、通过对猿的凄惨叫声的侧面描写,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

7.还写了怪柏、草、树、瀑布、涧等景物,并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运用酣畅的笔力,自然贴切,既让读者身临其境,又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共鸣。8.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9.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10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可)

11、答: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美的山川的无限热爱之情,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马说》

1.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3.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4.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5.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6.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8.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9.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10.千里马的特性。

11.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2.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3.可以围绕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应该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14.《马说》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而龚自珍则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呼唤能拯救天下的人才。

15.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16.有志难成千里马;无才可作老黄牛。17.伯乐,槽间千里马;刘备,隆中决策人。18.伯乐识良马,明主觅贤才。19.贤才无辜逢昏君。20.人间难得九方皋。

21.此题为开放题,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22.识才和选才的方法现在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竞争上岗等。23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24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言之成理,例证恰当即可。如认为千里马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还要

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26.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27.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28.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湖心亭看雪》

1.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6.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7、痴:“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8、“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实现的移动,景色的变化,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化的意境,而且写景的同时也似含有渺茫人身如同沧海一粟之感慨,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狼》

1、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陵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2.丢掉幻想,准备抵抗

3.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对于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否则,就没有出路。《胸中之竹》 1“眼中之竹”是指观察到的自然界中实际的竹子;“胸中之竹”指酝酿中的竹子的审美意象; “手中之竹”指画幅上的竹子的艺术形象。

2.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如写作、绘画,往往先在心中进行构思,然后进行创作,即“意在笔先”;而在创作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夸张、点燃,即“趣在法外”。

3.其实不止绘画如此,写作也是这样。写作前,我们要观察事物,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是构思过程,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才动笔写。4.答: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上联:画竹意在先

上一篇:乡镇农经服务中心工作计划报告下一篇:神经外科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