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作文训练

2024-08-21

高中生作文训练(共11篇)

高中生作文训练 篇1

聚焦——高中语文作文训练法一改传统作文教学对作文课堂放任自流, 顺其自然的弊端;摒弃讲授陈旧老套的内容, 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调动学生“写”的欲望和兴趣。它从新课程理念出发, 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高中语文作文高效训练活动,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使作文训练既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又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那么, 怎样实施聚焦——高中语文作文训练呢?

一、聚焦兴趣点, 突破学生写作的恐惧心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 要相信每位学生在作文方面都有潜力, 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闪光点。这样, 就会对每一位学生产生良好的期望, 就会通过各种态度、表情和行为方式等将这种期望巧妙传递给学生。学生获得期望信息后就会受到鼓舞, 更加信赖教师, 从而积极写作文;教师得到学生的良好反映, 就会把良好的情感和期望倾注到学生身上, 激发起学生更大的热情,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那么怎样聚焦兴趣点呢?

(一) 关注习作, 发现其闪光点, 搭建交流平台, 让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 从而激发兴趣。

把每次周记或作文中最优秀的文章打印出来, 贴在班级内交流或跨班交流, 比较好的, 推荐到校文学社社刊《雏凤》或校报上发表, 特别好的文章就推荐到《语文报》《创新作文》等报刊, 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文章公开发表了, 写作的积极性会提高。近三年来, 我们推荐到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的文章有300余篇。

(二) 整理习作, 编辑成册, 让学生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

诗歌写作训练结束后, 将每个学生的原创诗歌整理编印成班级诗集, 请诗人作序, 学生写诗兴趣大增。一个学期结束后, 将班上同学的优秀习作编辑成班刊, 也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 组织参赛, 脱颖而出, 让学生得到锻炼。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作文》《同学少年 (高中版) 》《语文报》等报刊的各种征文活动,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中学生首届博客写作大赛、全国中学生首届原创文学创作大赛, 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 从而激发兴趣。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 有50名学生在作文大赛中获奖, 李帅、雷阳雪、刘倩获得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现场总决赛全国一等奖, 罗宇等5人获得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现场总决赛全国二等奖, 刘云娇等5人获得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现场总决赛全国三等奖, 汪凡惬等30人获得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四川赛区二等奖。特别是汪凡惬 (仅14岁) 被评为了中国少年作家, 进入高中仅一年, 她发表了文章10篇, 李帅、杨东敏、龚凤霞、曹丹、雷阳雪、刘浩、杨静在一年内发表文章3篇以上, 他们都被吸纳为安岳县作家协会会员。汪凡惬等5人被吸纳为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二、聚焦积累点, 突破学生写作素材缺失的瓶颈。

第一个积累点是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生活是一个万花筒, 蕴藏着写作的源泉, 引导学生走近生活, 学会生活, 热爱生活, 享受生活, 作文时就有了无尽的题材, 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春天, 让学生去寻找迷人的春色;夏天, 让学生去观察绚丽的彩虹;秋天, 让学生观察草木的凋零;冬天, 让学生读冬之神韵。写作之源最重要的是写作者自身的生活, 要做到写真实的生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 调动自己的眼耳口鼻手, 多角度来体验生活。李帅在2009年春天在观察花之后, 写的《花非花》发表在《优秀作文选评》上。用心感受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班主任生病了, 学生们人人用心给老师写一封信, 学生们真切的语言带给班主任以温馨, 杨东敏的《生活中的万花筒》发表在《优秀作文选评》上。要深入地思考生活, 使生活理性化。汪凡惬有感于春已去, 但希望仍在, 于是写了《季末不寂寞》发表在《优秀作文选评》上。第二个积累点是书籍, 让学生博览群书,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积累经典的写作素材。让学生走进阅览室, 让学生阅读《语文报》《读者》《青年文摘》《红楼梦》等, 主动吸纳, 积累素材, 为写作的释放奠定基础。

三、聚焦读写结合点, 突破学生读与写的脱节。

以读促写, 以写悟读, 读写合一。品读《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美文, 引导学生悟作者写景的方法, 然后拓展阅读写景美文《碧云寺的秋色》《秋韵》《两片秋叶》, 让学生怦然心动, 原来也可用生花妙笔把周围景物写得如此美好。再让学生动起来, 描写校园、家乡的秋景。学生们写出了一组写秋景的好文章, 曹丹写的《梦之亭》发表在《优秀作文选评》。品读《我与地坛》, 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母亲的, 再指导学生定向阅读写母亲的一组美文《花边饺里的母爱》《一根骨头》《一地阳光雨露》, 再让学生写母亲。汪凡惬的《温馨的记忆》, 成功地写出了母爱的真切感人, 发表在《语文报》上。

四、聚焦导练与自练的结合点, 突破课内老师引导与课外学生自主写作的游离状态。

教师利用课堂细心点拨, 方法领航, 学生先悟后动笔练习, 课外让学生再做迁移性拓展自主写作练习。这样, 课内教师的导练就和课外学生的自主练习衔接自然, 二者相得益彰, 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可快速提高。比如, 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来表现人物个性作一个片段练习, 教师再及时评析。课外再以“于细微处见精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运用细节描写方法, 这样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就得到了巩固。

五、聚焦“练”“评”“改”结合点, 突破作文训练各环节的不合拍。

写作的“练”“评”“改”的结合点在于作文升格。作文讲评课可安排“见贤思齐”“见拙内省”“锦上添花”三环节。“见贤思齐”:展示作家作品和班上同学所写的精彩文章, 师生一齐赏析其成功之处, 让学生赏佳作, 受启发, 知道努力方向。“见拙内省”:将学生中带共性的写作不足之处列举出来, 让学生发现其不足, 思考其修改方法。“锦上添花”:让学生再修改自己的习作。这一环节是学生根据老师的初评意见后, 进行修改, 教师根据学生修改后的作文, 充分肯定其修改后的进步点, 对还有不足的地方再做指导。这一阶段能更好地使学生明确“作文是修改出来的”, 也使学生在修改提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成功感和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同时为了更好地表扬和激励修改, 教师可选择几篇修改前后进步较大的作文打印分发给全体同学作为范例加以激励, 对于作者是一个很好的鼓舞, 对于其他的同学也是很好的借鉴。

六、聚焦能力点, 突破写作的随意性。

将作文训练目标分解为一个个能力点, 一次解决一个点, 各个击破, 各个点又构成一个整体。比如议论文的写作可分解为:如何提炼论点, 如何运用论据, 如何运用论证方法, 如何处理议论中的记叙, 如何安排议论文的结构, 如何辩证说理。这样, 化整为零, 目标单一, 效果好, 效率高。

七、聚焦发散点, 突破写作的锁链。

写作水平的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心灵表达的深浅与厚薄, 对生活的关注与感悟远远超越了生活本身。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直接经验少, 因此, 可通过训练发散点——想象与联想能力, 去追求另外的一种“真实”——艺术的真实。让学生围绕一个确定的话题, 放飞思维, 展开想象, 能想多远就想多远, 然后把想象获得的感性材料, 结合话题、主题与自己的表达特长进行优化整合。

八、聚焦情境点, 突破写作文的盲目性。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师生对话, 从中把脉学生的思维, 激活其生活积累进而引领、打开其思路, 让他们得以实现心灵的自由歌唱。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 从身边的人和事写起, 努力用情感打通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 触动学生的精神需求, 激活他们表达自我的内驱力。教学“写好细节, 表现个性”时, 教师先让学生齐读《许三观卖血记》中描写许三观老泪横流的细节, 再赏析其妙处, 然后让学生交流“留在记忆中的哭”“留在记忆中的感动”的情景, 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启发他们自由言说。这样的情境, 这样的对话, 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 又强化了学生对自我言语水平的反省意识, 让学生知道, 只有关注生活才能写出好的细节。学生再动笔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身边的老师、同学就很容易了。

总之, 聚焦——高中语文作文训练法, 能优化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训练效率的内容, 突破作文训练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在教师的激励机制调动下, 能克服习惯性的恐惧心理, 敢于表达思想情感、观点评述, 乐于交流心声、心得体会, 从而在写作的天地收获精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祝新华, 《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

[3].《学习的革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

高中生作文训练 篇2

1、试看这则材料《盲子过涸溪》: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只要)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译文: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很久,力气(渐渐)消失了,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呢?”。)

本文的主角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这样理解的基础就可以得出“第放下即实地”、“学会‘放手’”等立意及命题了。如果从“过者”的角度,得出“帮人要帮到底”的立意,或者从“盲子”的角度,得出“不能一意孤行”、“要善于听从劝告”等立意,就不大合适。前者虽然可以说通,但“过者”是次要人物,着眼于他就不得主旨,没有做到“整体把握”;后者从逻辑上讲属“推不出”,是没有“吃透材料”。

2、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它的食物是蜗牛。蜗牛一旦有什么危险,就把头缩进硬壳里,很多天敌拿它无可奈何。小巧、柔弱和笨拙的萤火虫如何对付它呢?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那东西细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打,而蜗牛根本不把萤火虫放在眼里,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萤火虫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蜗牛在毫无警觉中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

从蜗牛角度:贪图安逸享乐必酿成苦果;越是看似不堪一击的对手,越是不可掉以轻心。从萤火虫角度:某些短处,有时恰是成功的利器。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极度缺氧倒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这是一条登山者长走的登顶之路,几十个登山者从他身边走过,都不愿意耽误自己的登程。几个小时后,这个34岁的登山者就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传开后,有人感到震惊,说以前只有经验最丰富的才能攀登到高的地方,不管认识不认识,除非会危及营救者的生命,濒临死亡的攀登者是不会不营救就被遗弃的。但也有人说:不管是公众还是登山者都要明白,人总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要不,人们还以为这是花钱逛公园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不同角度的评论就是问题所在。所提炼出来的问题是由事件引发出来的不同的见解,如“救不救”。例

4、《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世界有了我们而更美丽/相互欣赏/营造共赢的风景/相映成趣的美丽(共同的风景)/你也是一道风景(欣赏你)

5、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1)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要耕耘,一定有收获;(2)没有收益、方向错误的苦劳,只是徒劳无功。做事有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材料二:(1)懂得愈多,找工作愈容易;(2)好工作有许多人竞相应征,学而专精的人才会得到。材料三:(1)美梦不要想,因为不可能成真;(2)美梦要去追寻,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以上三组材料,每一组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在生活中,许多人只会用单一的思考方法,要么热情高涨,轰轰烈烈,大有咄咄逼人的气势,遇事则盲目乐观;要么心灰意冷,消极颓废,悲观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两种极端的思考方法都将给人生带来危害。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从正反两个方向去思考,全面辩证地去看问题,这样才能获得比较清醒的认识。写作中,可以剖析单一思考方法的危害性,可以体现双向思考方法的优越性,可以观照生活,发表议论,可以记叙见闻、经历,可以讲述故事,畅谈体验、感受等。写成议论文,论述思考方法对生活的重要性,有什么样的思考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状态。人们常常习惯于惯性思维,其实换个角度思维,世界就变了,生活就不一样了,从而证明灵活的思维是大地的创造者。

6、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一(1)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要耕耘,一定有收获;(2)没有收益、方向错误的苦劳,只是徒劳无功。做事有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材料二:(1)懂得愈多,找工作愈容易;(2)好工作有许多人竞相应征,学而专精的人才会得到。材料三:(1)美梦不要想,因为不可能成真;(2)美梦要去追寻,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以上三组材料,每一组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在生活中,许多人只会用单一的思考方法,要么热情高涨,轰轰烈烈,大有咄咄逼人的气势,遇事则盲目乐观;要么心灰意冷,消极颓废,悲观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两种极端的思考方法都将给人生带来危害。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从正反两个方向去思考,全面辩证地去看问题,这样才能获得比较清醒的认识。写作中,可以剖析单一思考方法的危害性,可以体现双向思考方法的优越性,可以观照生活,发表议论,可以记叙见闻、经历,可以讲述故事,畅谈体验、感受等。写成议论文,论述思考方法对生活的重要性,有什么样的思考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状态。人们常常习惯于惯性思维,其实换个角度思维,世界就变了,生活就不一样了,从而证明灵活的思维是大地的创造者。

7、有人问罗丹:雕塑的技巧在哪里?回答是:把多余的石头去掉.把多余的石头去掉,于是原本普通的石头便成了“思想者”,成了“巴尔扎克”,同样的情形下,便成了“维纳斯”,成了“大卫”……

人的生命中也可能有多余的石头,如果能能像雕塑家去掉多余的石头那样把它去掉的话,那么,可以雕塑出美丽的生命来。请以“雕塑生命”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体裁不限

8、器材:一个外观漂亮可已泄了气的篮球(把球放在讲台上时,把瘪了气的一面背着学生),一个外观有些耐眼但气体充足的足球。

演示:在学生不知道两个球气体足与不足的情况下,把气体充足的足球先在地下拍几下,让学生感觉可以借它在绿茵场一展风采,再拿起篮球向地下拍去,结果让学生大所失望,篮球在地上勉强地跳了跳就静止不动了。

作文要求:从两个球不同的外观和不同的表现中你是否得到一些启发?充分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请从篮球与足球给你的启示伸发开去,自拟题 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内容只要与演示有关即可

9、游戏:请数位同学上讲台完成游戏,先后向学生发出列队口令: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向前一步走、向后一步走等。

要求:按常规作一遍,以后叫立正时稍息、稍息时立正、向左转时向右转、向右转时向左转、向前走时向后退。规则:凡出错的同学淘汰出去,看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预期结果:按常规作时,学生动作准确流畅,一般不会有误。按游戏规则作时,有多数人或多或少地会按固有习惯去作,从而违反了游戏规则被先后淘汰出去。

看完游戏后,思考;

1、为什么按常规完成动作轻而易举,按反向作时却极易出错?

2、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别的地方也存在吗?

作文要求:请从游戏中引申出来,从生活中找到相似的现象,可讲述故事,可发表见解,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10、一幢高楼大厦要有坚实的栋梁方能矗立地面;一座跨江大桥,要有牢固的桥墩,方能飞架两岸。一个民族要兴盛,一个国家要强大,一个集体要发达,乃至一个人要有所建树,是否也需要某种精神的东西起支撑作用呢? 请以“支柱”为话题,或叙事,或议论,或抒发感慨,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读下面的寓言,然后作文。

11、两人爬山

有两个人去爬山,其中一个说:“我比你更有经验,我走在前面,你在后面可以看我怎么做。”

于是他就走在前面,一不小心突然掉进了一个大约有两百五十英尺深的大洞,另外一个人向下面喊说:“你还好吗?”

“不!我的两只手都跌断了。” “那么,用你的脚爬上来。” “我的两只脚也跌断了。” “那么就用你的牙齿爬上来。”终于,他就用他的牙齿爬了上来,那花了他非常长的时间。当他快爬到顶端的时候,另一个人又向下面喊说:“你还好吗?” 他回答说:“是…….”接着就又掉下去了。

作文要求:寓言本身带有及大的虚构与夸张成份,但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就会发现在生活中不难找到与寓言类似的事情。那个用牙爬山的人,并非没有坚强的毅力与勇敢的精神,可他最终还是失败了。那么,他失败在哪里呢?他的教训给了你什么样的启迪呢?请以“„是‟并非永远都是对的”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符合高考要求的作文。

第12则: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互相羡慕对方的自由和安逸,最后互换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因饥饿而死,一只因没有自由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的空间生活的心境。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看不到,而别人的幸福却很让他羡慕。没有想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不合适,更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自己的和别人的”是在工作中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要求:请以“自己的与别人的”为话题,以自己的以历、体验、见闻和认识为内容范围,写一篇符合中考要求的作文。附:优秀作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乌江静静的流,如凄切似幽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听到两个自言自语的声音,却同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那段末世英雄的绝唱。

一时间,江面泛起了些许波浪。声音变得不在唱歌,而是阵阵的叹息。

“都几千年了,你还恋恋不忘?”我问。

“怎么忘?我亲眼目睹了一颗饱经沧桑,曾经无坚不摧的心,低头向命运妥协的过程!”

“ 他不该妥协。”我说。

“对,人们说他放弃了自己,算不上真正的英雄。可我认为他是,他一生只犯了一个真正的无法挽回的错,就是在面对放纵的诱惑时,选择了„是‟。”

我能体会他当时的心情。一直以来,他都在不断的努力,从来不敢休息,为的就是能达到自己心中的位置。他真的已经尽力了。然而,人为的破坏,命运的捉弄,让他辛辛苦苦建立的基业毁于一旦。但是,就算其他的都没有了,至少他还有生命,还有爱人啊。他可以为自己而活,为爱人而活,可他一辈子都在努力,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选择了所谓一时的解脱”。

很多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很多错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懂得三思。而他,正是由于一念之差,放弃了一切。我可以体谅他,却不可以原谅他!

一向平静的乌江,此刻竟也波浪起伏。末了,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我说:“有一个人从山崖顶上摔了下去跌断了手脚,只好用牙爬上山来。他很费力的爬了很久,就在他快到山顶时,同伴问了一句:„你还好吗?‟,他刚一回答:„是---‟,就又跌下山去了。你怎么看?”

“他们很相似,也很有毅力,也都努力过,却最终难逃惨败。不过,一个是倒霉,另一个却是悲哀。也怪他们自己,轻易的就选择了这个答案,而这个答案是错的”。

我想并不是答案的错。就向哪个爬山的人,不管选择哪个答案都难逃一劫。错的人是自己。

高中作文语言训练策略 篇3

一、掌握句式表达与内容需要的契合点,富于变化,灵活多样

内容与词句的关系,前人的论述十分丰富。语句的选择与使用须依照内容而进行,情感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决定着语势的走向,词汇与句式的合理而恰当与否又直接影响着内容的表达效果。言之达意应该成为我们遣词造语的基本功。這样的语言表述要呈现的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内心的情感。世界与内心都是复杂和系统性的,这也就是我们的思想,使其在交流中被理解领会。所以日常阅读与写作训练中应该练就适合内容需要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并强化这样的意识。

日常写作训练在遣词造句上当以如下两点为准:

1.遣词造句精当,词汇丰富。

2.长短、整散交错。

语言表达体现着写作者的基本的词汇功力,而语言表达的精当直接体现为词汇运用上的丰富。同时,句式的富于变化,可达到行文摇曳多姿、语言活泼流畅而又有节奏效果。具体的训练形式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而定,当以仿写、长句短句变换为最常见。

二、语言表达训练加强修辞意识,增强用语表达效果

遣词造句当为语言表达能力之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在写作训练中加强运用修辞的意识,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

修辞方法作为修饰言辞的基本方法,在具体的言语表述过程中,既能增强效果,又能丰富信息和情感。如比喻,在两类有差异性的事物之间形成相似点,从熟悉到陌生,思维上形成联想与想象的同时,又能形成语言文辞的文学性。这种以修辞的恰当运用而达到了既用字经济又意蕴丰富的效果。

修辞训练在高中阶段,具体操作方法多样,可借鉴经典作品中的例句,参照高考专题训练的语言文字表达与应用题型开展训练。同时要顾及高中三年中所接触到的经典作品,以人物、事件、思想为基本构架,进行语言形式的训练。

三、推陈出新,点铁成金

人的成长和能力提升都是先从模仿开始的。写作中的增强辞彩的训练,也可以先从模仿开始。体式结构可以,辞彩句式也可以,当然最终是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高中生作文文采训练自然可以通过模仿来完成这个训练过程。从前人的成句中汲取语句灵感即为一种途径。

化用成句,花样翻新,本是宋代江西词人的看家本领。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对前人成句的恰当运用本可以提升自我语言的品质。高中作文训练中,不光是前人成名诗句,成语、谚语、格言等都可作为自我表达可取的源头活水。人类情感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面对同样的人生境遇,在需要语言藉以传达时,不照搬而又不失古韵,化用前人诗句就是一例。李白在《把酒问月》写到:“天上明月来几时,我欲把酒一问之。”文人在与明月的对视中顿悟宇宙人生,相同的情景后人也会遭遇。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里苏轼的表述跟李白太过相似,但又不失苏轼自己和有宋一代文人该有的气质和神韵。宋代江西诗人把“推陈出新,点铁成金”作为开宗立派的利器,留给了我们后人的是关于模仿的至高智慧。

化用前人成句,需要我们日常里对传统经典大量诵读识记。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我们的行文才会在化用的层面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妙语连珠自然形成。化用前人成句,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情境中找寻到与古典作品的相似点,形成共识。

四、融入体验,情注笔端

新课程标准强调“增强应用意识”,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而且,还明确指出,“要学会演讲与辩论以及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要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要培养社会参与意识”。“情为文前,意在笔先。”语言的洗练流畅,可在情感上拉近与阅读者的距离。再说,“人人心中所有”的书写,若成“人人笔下所无”的效果,岂不是想拥有的品格么?

深富意蕴的表达,是我们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之后的结果,是我们对社会人生的真实的认知。一位诗人曾这样表达过自己的诗歌语言的艺术:“让每一个词保持它诞生时的温度。”词语诞生时的温度源于我们对生存的真切体验,源于生存体验的温度融入的能量就是初春是我们经历的“春寒料峭”,就是乐观的苏轼淋雨之后的“竹杖芒鞋轻胜马”,就是李白“赐金放还”时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慨叹,有了源于融入生存体验的温度,有了我们在经历风雨后的感觉,情感会在笔下流淌成河。

具体操作的方法可以是认真地感知认识生活,将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深体验,多训练,自然得法,实为“行万里路”之法。其二,可以遵循古人“读万卷书”之法。个人经历之有限在体验的表达上往往会捉襟见肘,间接经验的接受很有必要。多读跟多练本身又是体验之一种。情感浓烈与否,大多体现为我们对一个对象的在意程度,在日常写作训练中就成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包括对读书学习的态度,也是我们人生的内容,对其表达起来自然有感觉也有深度,独到之处也自然存在。

“炼识”——高中作文训练之核心 篇4

当前作文教学比较重视作文形式与方法的指导, 并力求通过观察、体验等多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 让学生借助真实情境抒写真实情感, 以此提高摄材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然而, 教学效果并不完全乐观, 多数学生的作文依然是“内容空泛, 形式呆板, 层次不清, 结构紊乱, 中心旁落, 少有灵气”。

何以出现这种状况?仔细研究便能发现:学生除了写作方法和技巧没有完全掌握以外, 还与教师帮助学生深刻分析和认识现实生活方面指导乏力, 多注重形式的点拨, 忽视“识力”的培养与发展有重要关系。课堂上, 教师仅笼统要求“开掘要深”、“立意要新”, 但是究竟如何“深”如何“新”, 全凭学生自己去感悟,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笔者以为作文教学应重在指导学生“炼识”。

二、关于“炼识”及其意义

“识”是人独立的认识和判断能力。炼识, 能使人洞悉世事的眼光更敏锐, 思想更深刻, 思维更灵活。炼识, 可以练就精深的认识能力, 能将“微芒”处剖析得清清楚楚, 又具有批判性的认识本领, 能“破”世事俗见, 并提出自己的正确思想和观点。作文中的“炼识”, 就是把对社会人生的分析、认识进行整理、概括、升华并提炼成作文的中心与立意。缺乏“炼识”, 将导致学生思想贫弱, 选材陈旧, 思维平板, 立意肤浅, 作文内容往往只有现象描述, 没有本质揭示, 即便是绞尽脑汁, 也免不了套话、空话、假话。一个人没有认识能力, 在纷繁世事面前将不知所措, 习作文章更是无话可写, 无情可抒。由此推断, “炼识”何等重要。

三、“炼识”的基本途径

“炼识”依赖于学生认识和判断能力, 而认识力、判断力的提高, 涉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炼识”关系到思维素质、思维水平、道德情操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是多因素作用的综合体。“炼识”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洞悉生活的能力。

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第五回) 可以说, 曹雪芹就是以自身的创作实践证实了洞察世事, 通达人性对于写作的必要性。作文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生活, 就能提高学生洞悉生活能力, 提升思想境界, 使学生从生活形象中深化认识, 揭示精神, 透视灵魂, 通过文字使主题得到升华, 从而加深读者对形象的感受与体会。

2. 训练逆向思维能力。

认识事物的思维角度是多方位的:横向可以增强思想的独到性;纵向可以增强思想的深刻性;逆向可以增强思想的新颖性。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应贯穿在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在平时可以启发学生对一些耳熟能详的格言、成语等生疑质疑, 以突破固有观点, 阐释新意。如成语“滥竽充数”, 人们历来对南郭先生“混在行家队伍里充数”的行为是贬斥和否定的。但如果变换参照系, 转否定为肯定, 南郭先生是不是也有值得肯定之处呢?此时, 联系现实社会, 学生便能自出机杼:南郭先生知道自己在齐王面前再也不能蒙混过关后, 便“逃”走了, 而且是偷偷地逃走了, 这表明他尚有廉耻之心, 羞愧之意, 而现实中的有些人, 明知自己“滥竿充数”却赖着位子不走, 跟这些厚颜之徒相比, 南郭先生的“逃”不也值得肯定吗?值得注意的是, 逆向思维存在着自身的逻辑规律, 既要出乎意料之外, 又要存乎情理之中, 要持之有故, 言之有据, 不能只为了“新”、“奇”, 为了求异而故弄玄虚。否则, 逆情悖理往往会弄巧成拙。

摘要:对生活认识能力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的优劣。作文教学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但如果注重分析、认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作文就能切中事理, 把握要旨, 作文教学的效率亦将得到显著提高。

高中作文训练提高课心得 篇5

根据高考作文的特点,在高中作文训练中,先从给材料作文入手,作出了初步探索。

在教学上,则采取由“创设情景——指导点拨——提供素材——评议修改——联系思考,讨论交流——打字成文——批改点评”六个环节组成的新型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

1、创设情景:

根据不同的命题内容,利用并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屏幕上的真情实景引起学生的深厚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有声有色,甚至动感十足的情景代替干巴巴的文字或单调的图片,更生动更真实,更容易触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情景创设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必将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例如,最近就给同学们播放了《今天你迟到了吗》、《杭州孙老伯救何大妈》新闻短片

2、指导点拨:

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同时,教师以三言两语,适当点拨,例如《今天你迟到了吗》,让学生思考,我们是否应该讲原则,原则时候应该符合人性。针对,让学生思考,我们做好事是否应该高调宣扬,如何让认识孙老伯和何大妈女儿的做法。一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学生们自然就有看法,有观点。

3、提供素材:有的学生有了观点,又觉得没有内容可写,这就要适当的给学生提供一些素材,例如针对《今天你迟到了吗》,补充因为坚持原则而成功的事例,也有打掉教条而使生命保存的事例。针对《杭州孙老伯救何大妈》,补充陈光标高调捐款行为,马英九“行善不可高调,扬善不可低调”的观点。

4、联系思考,讨论交流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客观事物本身是丰富的有着不同的侧面,事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多重的,多向的,有着复杂的因果关系。多角度地展开审视,才有可能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而这一审视过程,也就是本环节的“联系思考”,不仅要掌握一般性思维,还要掌握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思考中的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多种设想出了,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各种解答。这样学生才不会局限于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和观点,才会出新、出亮点。

语文的含义本来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方的结合,口头表达谓之“语”,书面表达谓之“文”,“合起来”才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里面有个‘语’字,如何听他人的话,如何更好地说自己的话,正是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的。”这就需要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对材料的认识,所确立的角度等提供给老师、同学,大家通过“会话”讨论这一认识是否正确,这一角度是否新颖,是否切合写作主体本身,这样,就避免了被动性,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整个过程,学生都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之间互相比较,互本借鉴,共同提高,极大地活跃了作文课堂的气氛,也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4、评议修改:

评改是师生作文教学双边活动中信息及时反馈的重要环节,反映着师生信息双向交流和作文教学计划具体落实的状况。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的优秀作文或有突出毛病的作文通过大屏幕或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学生一起欣赏或评议修改。这样激起学生很高的参与热情,使学生都能积极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使例文的作者也能在友好的气氛下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点与不足。同样,也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使其精力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上。这一环节,把传统的“老师为中心”的单向反馈教学变成了师生之间以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交流,扩大了学生的眼界,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既能使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得到适当的点拨,又能使成绩差的学生及时得到鼓励,加强了写作信心,从而有利于全面提高写作水平。

5、打字成文:

学生通过对各种信息的有效加工,开始谋篇布局,构思全文,因为有了上面环节的基础,这时候就比较有把握,不说一气呵成,至少也是“一路顺风”。在信息化的时代,让学生在电脑上打字成文,既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6、批改评点:

这一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既是对本次写作训练及作文情况的分析和总结,也是写作基本只是和规律的讲解和指导。要求客观、中肯、有针对性。老师既要看到学生写作亮点,也要看到瑕疵;既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胜处,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以上六个环节是对高中作文教学模式的几点探索,较好地解决了“写什么”、“如何写”、“为什么写”的三个问题,提高了作文所要求的能力素质。这就是我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看法。

高中作文教学指导与训练 篇6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 的新课标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想要通过借鉴、背诵别人的作文获得高分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而高中作文分的一再提高, 对好多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家长、同学都不太注重语文方面的学习。经常有同学找数理化和英语的辅导班进行课后的辅导学习, 但从来没见到哪一个同学要上语文的辅导班。原因很简单: (1) 语文是自己的母语, 能力相差并不大; (2) 高考看的是综合成绩, 数理化拉分更严重, 先补拉分严重的科目; (3) 以后又不往写作方面发展, 不用有太强的语言能力, 够日常交流就行; (4) 现在好多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 以后工作要以英语为主。鉴于上述原因, 对于好多高中学生对语文的不重视就不难理解了。近观当今高中生的语文写作, 存在很多问题。一部分学生一写作文就容易烦躁, 腹中空空, 没有东西可以写。挖空心思好不容易写出来一篇也很难获得认可, 对写作提不起兴趣、无话可说、表达不清。加强对高中生写作指导和训练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工作。

二、激发写作兴趣, 调动学生主动性

作文的练习是一个自主的过程, 只要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就简单多了。不能什么事都想着给他们“包办”了, 不能总认为他们生活阅历少, 生活中缺少精彩事件的发生, 把思路等各方面都为他们想好, 填鸭式地灌输。这样造成的结果只有一个, 最后的作文没有自主观点, 每一篇都相似, 起不到训练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命题上就不能太死板。给出一个命题, 就要勾起学生兴趣, 可以加入新鲜词汇、影视作品、偶像明星, 等等。例如给出一个命题, 《歌颂冬天》就没有《在飘雪的季节守候花开》那样有吸引力。不能太限制学生的写作题材, 只要写出真情实感, 不违背现实情况, 思想不要消极反动就可以得到高分。教育学生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 可以假设种种情境, 通过自己的想象, 描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灵感, 落笔成章, 让学生越来越有自信, 对写作提起了兴趣就会主动地练习写作。

三、鼓励学生自主积累素材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写作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 不用挖空心思地想怎么写。主动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生活, 不管是生活中的苦还是累, 每一次经历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定期组织学生一起交流生活, 从生活中收集素材, 分组分工地完成一个课题进行竞赛, 对最优秀的组别进行鼓励。也要鼓励学生多写日记, 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不管是感动、难过, 还是快乐、忧伤, 每一次记录都是对生活的感悟, 对自己青春的思考。通过不断积累, 在大脑里就会形成一个小型的数据库, 不管是写哪方面的作文, 都会有东西可写。同时, 写这样的生活中平凡的小事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更有说服力。把一件大事写小很简单, 但把一件小事写大, 从一滴水里看世界就需要很强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好了这样的作文就能得到更多的分数。

四、培养学生对作文的修改能力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不管自己写作能力有多好, 都不能一次就让作文好到无可挑剔, 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 我们只能尽力完善它。在自己修改不足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加深自己的印象, 下次就不会再犯类似的小错误。从意识上改变形态, 真正意义上实现自己为主体, 在不断的自我修改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自己改好后再让同学帮忙修改, 消除“当局者迷”的误区。看到自己的作文在修改后更加通顺和流畅, 所要表达的情感也达到了效果, 自己的精神也会得到鼓励, 激发自己写作文的激情。

五、教育学生明确观点, 作文中显现出亮点

一篇作文的成功与否, 首先要看其有没有明确的观点, 不能模棱两可, 目标不明确很可能就被判为离题。其次, 要有文章的亮点。如果只是平铺直叙, 没有任何起伏, 就不能引起别人的阅读兴趣, 想要得到认可很难。要是停留在基础等级上就很难得到高分, 需要从发展的角度去写。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是大脑对看到或者听到的事物信息进行概括处理的反映,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很重要, 让他们在作文里把客观的事物经过自己的主观思维反映出来便是真实情感的表达。不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写作本来就是一个自主的方式, 没有离题这一说法, “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只要能表明自己的观念, 不违背客观现实, 就是一篇好作文。避免狭隘的思维方式, 在思考的时候多以批判的眼光看自己。例如2007年的高考作文中, 一篇名为《河图洛书之故事新编》, 创新性的描写女娲和伏羲的爱情故事, 展现了女娲、伏羲、河伯、帝俊海、龟、大象、宓女等形象, 深化“情惑心志”这个主题, 全新的思维方式, 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认可。

七、结语

高中作文的写作训练指导中, 老师必须要起到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长期坚持。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新写作能力, 并且还能自己主动修改作文, 不仅让学生们爱上写作文, 还能写好作文。同学们也要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引导, 积累大量素材, 不断练习, 慢慢就能写好作文, 得到理想的分数。

摘要:高中的教学任务很艰巨, 面对高考这道门槛, 学生必须分分必争。在语文考试中, 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得分相差并不大, 而且想要在短时间内强化提高分数是很艰难的, 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而作文方面不同, 作文的分数在高中语文考试中占了很大比重, 但想要提高却不是很难。只要有正确的指导和自主意识上的重视, 经过训练后一定会得到理想的分数。

关键词:思路,组织能力,语言修饰,修改

参考文献

[1]赵天皓.高中作文教学思维训练[J].北京教育, 2011, 7 (12) :33-37.

高中作文教学应注重材料序列训练 篇7

一、文体序列训练与技巧序列训练的局限性

1. 所谓文体序列, 即构建作文教学序列的主体是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种教学文体

作文文体序列训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把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基础性功能摆在了突出位置, 这种作文序列训练对促进学生掌握与运用叙事、描写、论述、说明等表达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 这种作文序列训练也暴露出来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实用主义写作教学思想。一方面, 它抑制了学生在写作中的个性化表达, 形成了写作的思维定式和缺少新意的写作套路, 这种训练方式所导致的结果是全班学生的作文就像是同一个模板中浇铸出来的, 公式化迹象非常明显, 与作文强调个性化表达的本质大相径庭。

另一方面, 它将高中作文训练的落脚点定位在某种文章体式的模式中,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 把他们的写作思路禁锢在狭小的空间内, 限制了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2. 所谓技巧序列, 即包含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谋篇、表达等几个方面的能力

作文写作的全过程似乎就是这几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所以这种技巧序列训练方式很受语文教师的青睐。因此, 高中作文训练的基本主题就是针对这几种能力所展开的技巧训练。

当今, 技巧序列训练的影子在作文教材和高考作文辅导材料中屡见不鲜。尽管很多语文教师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可谓煞费苦心, 但真正在学生写作时又有多少的作用呢?有的学生为了体现技巧性在写作中的作用, 而不考虑实际需要和是否恰当, 生搬硬套某种技巧, 其结果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作文内容明显“假、大、空”使人难以卒读。究其原因, 是教师只考虑强调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 而将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忽视了, 这个问题就是思维问题、情感问题、生活体验问题。学生的思维不活跃, 情感不丰富, 生活体验缺失, 如何能写出好的作文?

二、材料序列训练的两大现实作用

审视文体序列和技巧序列这两种作文训练方法, 两个明显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一是作文的育人功能被忽视, 把作文教育搞成了纯粹的作文教学;二是学生写作的主观思想被削弱。为了有效弥补文体序列和技巧序列这两种作文训练方法的不足, 使作文训练方法更全面更科学, 凸显育人功能, 笔者认为高中作文训练应加强材料序列的构建, 促进高中作文训练卓有成效。

1. 材料序列训练在育人功能上的两个作用

一是学生运用语言吐露情感、表达主旨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但这仅仅是一种表象, 而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写作资源积累的过程中。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积累、生活积累和最重要的思想积累。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生活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生活就有了足够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因此每个高中学生都应养成和具备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辨析的习惯。为什么很多学生的作文出现描写概念化的现象、立意呆板化、说理教条化、抒情夸大化、构思模式化的现象, 原因就在于作文训练中忽视了对作文材料的选择, 忽视了指导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体验。就高中学生而言,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 很多的写作素材在他们的记忆中已经存在。而对于这些写作素材在记忆中的存在, 他们自己也并未意识到, 以至于当学生看到作文题目时, 尽管冥思苦想, 搜肠刮肚, 但还是文笔生涩, 行文枯燥。

因此, 作文教育的第一要务是以材料来激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记忆, 促使学生储存的与作文材料有密切关联的经历和体验能够再现和升华, 产生“历历在目, 思如泉涌”的写作状态。

二是促进学生情感发展, 丰富学生人文情怀。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去触摸、品味和感悟生活的过程。学生的这种生活来自亲身经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想象、联想等多个方面, 这些都是学生人生阅历的结晶。然而, 要使这些阅历变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成为他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重要的经验, 就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情感对这些生活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而写作就是完成这一过程的最好方法。如果说学生的生活素材和阅历是他们记忆中的一个火把, 那么就必须用一定的材料以及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来将其点燃。只有这样, 这个火把才会燃起熊熊大火, 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成为学生写作的高能营养。写作既是对文字的运用与组织, 更是思想的放飞和生命的感悟。因此, 在作文中学生以何种活跃的思想状态和全新的生命状态存在, 写作材料的选择分析以及由材料而引发的深层思考是决定性的因素。从这个层面上认识, 在材料作文选择切入点时, 教师应强调学生切准关注什么话题和表达什么话题上。

2. 作文教育中应强化学生的主观思想

能唤醒学生的记忆, 激活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就是有意义的写作行为, 这就是“意在笔先”的道理。材料作文的训练, 固然需要学生能思接千载, 神游万里, 但也要使学生想说话, 并能把话说深刻。强化学生的写作主体性, 就是要客观认识和面对学生在写作个性与气质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写作中具体表现为艺术型、思想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艺术型”学生在对生活的观察和表现生活的语言中, 能体现出敏锐的听觉力、视觉力和很强的记忆力与形象感受力, 而且对形象的呈现非常清晰、鲜明、有条理。在观察和表现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探究心理, 是“思想型”学生的一个特点, 他们在写作中偏向于理性思考、逻辑推理和因果分析。而兼有“艺术型”和“思想型”共同特征的则是“中间型”学生。即使是一个同样的生活材料, 不同个性和气质的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运用表现生活的方式上是有很大差异的。

例如: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评价, “艺术型”学生可能会聚焦在触发鲁迅形成思想强烈裂变的生活事件中, “麻木的国人看客”的种种表情在他们的文章中出现的频率会最高;“思想型”学生则会关注鲁迅强烈的思想裂变对其人生的大逆转和发展, 以及因此而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思考得比较多。他们在论述中最多的可能是“无奈的放弃其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一哲理。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材料时, 应考虑让不同个性和气质的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最佳的表达角度和表达主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作文, 材料作文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语文试卷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尤其是2013年高考作文形成了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格局, 材料作文要求文体 (诗歌除外) 不限, 题目自拟。这样的材料作文和写作要求, 适应每个不同个性和气质学生所擅长的写作表达方式, 他们对于立意的推演、思路的组织、篇章的安排就可以得心应手了。

因此, 教师在选择作文训练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关注什么、学生要表达什么。唯有如此, 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话可说并且说得精彩。

高中作文训练中的“四结合”原则 篇8

一、作文训练与学生日记、周记相结合

不少学生谈作文而变色, 有“作文作文儿, 难死小人儿”之叹, 原因之一是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于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 畅所欲言, 而写日记、周记就成为学习写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必要补充, 它是多数学生过渡期的台阶。日记、周记的难度较小, 范围较宽, 既可以长篇大论, 也可以三言两语, 降低其起步的难度, 就会感到入门成功的快感, 进而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学生写日记、周记的过程中,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 共同关注的事件, 逐步引导学生在字数上、在话题上不断进步, 不断提高。高一、高二可以把日记、周记作为提高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因为日记、周记的写作比较自由, 不大注意其规范性, 所以在高三就要把训练重点转移到适合高考需要的大作文上, 我们相信, 有高一、高二写作日记、周记的基础, 高三的规范作文也一定会精彩无限, 大放光芒。

二、作文训练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一) 联系校内生活, 抓住机会, 引导学生积极写作, 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在校时间较长, 对校内生活较熟悉, 出现一些热门话题实属必然, 抓住学生耳闻目睹的事件展开讨论, 可以畅所欲言。教师“掌舵”, 学生“开船”, 除作语法修辞方面的更正外, 教师不作大的改动, 观点上更是不能过早地站出来下“定论”, 有些问题可以永不下结论。这样就不会闭塞学生的言路, 束缚学生的思想, 教师只需不时将敏感、新颖的话题提出, 引起兴趣, 起到“一石入水, 泛万层涟漪”之功效。在审阅学生习作时, 出现不足、缺陷是正常的, 指出这些问题时可用“减法”, 而及时发现并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观点中的合理因素, 则是保护学生发表意见积极性的至关重要的一点。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 主要在写作技巧、言语分寸等技术方面给予由浅入深的指导, 使学生不仅敢说敢写, 而且会说会写。如2010年秋季, 学校举行了趣味运动会, 由于比较新鲜, 在热火朝天的比赛结束后, 学生情绪激昂, 抓住这个机会展开讨论, 两个教学班的学生共写出与此相关的包括引发学校教育问题思考的文章的近100篇, 大大拉近了每位学生与作文的距离。再如, 学生的值日问题、损害公物问题、早恋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等等, 教师均可与学生共同探讨, 但要注意导入的新颖、问题的适宜、讨论的及时、话语的新鲜等事项。

(二) 联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

式和学生共同讨论一些社会热点话题, 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发展

今日学校的学生, 明日的社会栋梁,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 在任何时代、社会都不能算是真正优秀的学生。可以以《中国青年报》为主窗口, 以班级为主要舞台, 使学生在写作中受教育, 在受教育中锻炼写作, 形式多种多样:甲方乙方辩论对抗赛形式, 小品表演形式, 班内、校内征文形式等等。话题可以是《电脑聊天之我见》、《社会公德法庭开庭》、《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以及我们的对策》、《孝敬父母, 中华美德》、《交通规则, 城市文明的保障》、《我看贪污腐败》、《国际风云变幻, 风景这边独好》、《偷菜之“偷”》等等。问题不要堆砌, 欲速则不达, 教师须把握教育时机, 点击问题的要害, 逐步使学生对社会、社会问题有个正确的看法, 这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很有好处。

三、作文训练与课本内容相结合

教材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依据, 教材的思想内容对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文训练与课本相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 结合课文培养学生联想、想像能力

联想是由甲及乙的联系、对比, 其侧重点是抓甲、乙事物间的异同点, 分为相同联想和相异联想;而想像则是对甲或乙这一事物或概念的具体化, 也就是学生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的过程, 亦即心理学上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其侧重点是合理和创造。在学生学过《项链》之后, 可以续写, 也可以写《我眼中的“马蒂尔德”》;学过《故都的秋》, 可以仿写《古城的秋》;学过杜牧名篇《阿房宫赋》后指导学生写一篇展开联想想像的文章《我游阿房宫》;在学了一系列有关秦与六国得失问题的讨论文章后,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 写一篇《我与苏秦谈合纵》的文章;《项羽之死》之后, 联系《垓下之围》及《高祖本记》中刘邦与诸将讨论汉兴楚亡原因的名段, 参之苏轼、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写一篇《我眼中的项王》或《给项王进一言》的文章。总之, 教师应抓住课文中敏感、有趣的话题, 及时给以指导, 让学生张开联想、想像这一对翅膀, 在作文王国里自由翱翔。

(二) 结合课文中古今中外名著名段, 引导学生阅读名

著, 从而提高对问题的洞察透视能力,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长期以来, “学生腔”困扰着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语言尽快脱离“学生腔”呢?则当首推古今名著的耳濡目染。可指导学生就指定的名著书目中选择一二研读, 并开展专题分析讨论会, 定会受益匪浅。高考作文《赤兔之死》、《孔明是怎样失业的》、《最后的战役》、《孙悟空悟理, 花果山传经》便是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并汲取营养的成功范例。

四、结合世界观、人生观, 使作文训练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之一, 作文训练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问题上,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无数作家成才的事实也说明了作文与成才的密切关系。我的做法是紧密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 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等, 命题“我爱国, 我刻苦”, “我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我是雷锋”等。

摘要:中学作文训练需要做到与日记、周记相结合,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与课本内容相结合, 与世界观、人生观相结合, 以不断提高思想品位和作文水平。

高中生作文训练 篇9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呢?究其缘由, 作为老师也应该有责任。高中阶段, 学生不重视作文, 是对语文的一种变相放弃;教师不重视作文训练, 是对学生前途的不负责。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 不少老师处于“无为”状态, 放任学生作文“自由”发展。表现在作文训练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训练手法, 训练步骤等。高中三年各年级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 并不明确。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没有认真思考与研究, 往往是“脚踩西瓜皮———踩到哪里滑到哪里”, 想到今天是训练写作时候的了, 就照搬某份试卷的作文题, 自认好写好改, 就随便布置一篇了事, 缺乏宏观的考虑。而学生通过这次作文训练该达到什么要求, 要有什么样的效果, 一概不理。即使有作文指导, 也有范围上贪大求全, 指导上蜻蜓点水的毛病。

如此一来, 许多学校作文教学就是一个呆板的循环模式:选好题目, 学生先写, 然后老师评改, 对该次作文进行点评。先不说学生写得怎么样, 看老师评改吧, 其实针对性不强。有些老师批改很认真, 给学生作文的评语面面俱到, 无一遗漏, 从审题立意到布局谋篇再到语言特色。这样评讲时就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进行, 而是什么问题都涉及, “眉毛胡子一把抓”, 全方位讲评, 却什么也讲不深入, 结果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老师疲惫不堪, 却收效甚微;学生也焦头烂额, 越写越失去信心。

叶圣陶说:“无论学习什么学科, 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识清楚了, 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 不至于盲目的胡搅一阵。”一切教学过程都是实现一定教学目的的过程;过程在目的的指导和支配下运动, 目的在过程中实现。高中作文应该当从高一抓起, 进行严格的系统训练和培养。

首先, 要让学生建立起较强的文体意识。高考试题中前几年对作文文体的要求是“文体不限”, 现在又改成了“自选文体”。这其中的原因正是因为“文体不限”淡化文体要求, 使学生写出的作文“四不像”。而“自选文体”, 目标很明确, 就是要求记叙文应该有记叙文的样子, 议论文应该是议论文的样子。近年高考评阅中对“文体不明”的作文也作了详细的评分说明。如果学生们没有这样的文体意识, 写出来的仍然是“四不像”作文或自以为是“杂文”, 在考试中必然要吃亏。

我们在学生的作文里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毛病:记叙文只是平铺直叙, 描写不够生动形象;议论文中举例论证对例子的阐述又过于详细。造成这样的失误, 很可能就是不明白文体不同的具体表现。

所以, 高一、高二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应该对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以及综合性的抒情性议论文这些文体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让学生明确各种文体特征, 明确各文体之间的差异性, 写文章时自然就能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 不至于文体不分了。

其次, 从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入手, 让学生懂得布局谋篇, 充分明确一篇完整的作文应该具备的基本内容, 懂得每一部分的内容应该怎么写更好。以议论文为例, 应该从审题、立意、选材、谋篇, 从拟题、开头、过渡、举例、说理、结尾等方面有重点地训练, 使教学计划具有可操作性, 以满足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需要。具体操作不是要求每次作文面面俱到, 而是在布置作文时按一定的顺序强调某一个点, 可以在写作文之前有针对性的指导, 也可以在评改作文后就有针对性的评讲。

作文教学切忌“假、大、空”, 一定要一点一滴的积累, 一点一滴的细化, 学生才不会茫茫然不知如何下笔。

另外, 平时的作文训练不一定每次都要学生写不少于800字的一整篇, 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段落训练。从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实践看, 加强段落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无论哪种体裁的文章的构成都离不开段, 不会写段也就难以成篇。初学写作首先应该练习写段。把一个大的话题或意旨切分成多个既有内在联系又各具独立性的段落来写, 既可以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提高练习的效果, 又能够使文章结构清晰, 脉络分明。对于老师而言, 段落训练也更容易细化指导。一段之内, 涉及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知识, 也涉及中心、选材、结构、表述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以段作为教学的单位, 可以融指导、实践、讲评于一节课内, 讲了就练, 或练了再讲, 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训练结合进行, 相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 老师的指导更方便更有效。

强调这样的有序训练, 有些高中语文老师可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小学或初中老师训练过的内容。但事实是, 我们的高中生对这最基本的写作常识也不见得就能掌握好。很可能小学或初中老师的评讲就不系统化, 也没有目的性、针对性。所以我认为,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应该切实从这最基本的常识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这样系统化的作文训练中, 涉及一定的模式化问题。我认为这一问题应辩证地来看, 有了模式可能带来写作的僵化问题, 学生的厌烦问题等, 但这也不能否定模式应有的价值, 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来看像唐诗、宋词不都有它的模式吗?我们平时教的仿写不也是强调句式相同吗?所以我们也应辩证看模式训练。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框架, 学生才会在这框架中不断的探索, 才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作文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不过, 高中阶段的作文训练一定要目标明确, 避免随意性。高中语文老师要有长远的目光, 有系统的安排, 合理地设计作文训练的序列, 有台阶、有梯度, 善启发善诱导, 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作文言之成文, 言之有序, 言之有物, 言之有情, 言之有理!

摘要: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要解决学生怕写作文, 写不好作文的问题, 高中作文教学应增强文体意识, 细化、深化文章具体内容, 加强段落训练,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夯实写作基础, 提高写作水平。作文系统化训练十分必要。

高中作文“三点一线”训练探索 篇10

一、写随笔,解决敢于动笔写的问题

要想让学生敢写,进行随笔式的宽松写作就是解决动笔问题的好办法。每天花十多分钟的时间,写一段很随意的文字,逐步形成写作习惯,培养起兴趣。敢动笔了,接着要考虑的是写什么。一切身边发生的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看一次电影或电视,读一本有趣的书;有趣的事、难忘的事;生活中的烦恼、思想上的困惑等等;一切皆可入文。每次写随笔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说说能写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很快就找到了许多可写的话题。有了材料,我就告诉大家文体不限,就同一话题,可以夹叙夹议,也可立论、驳论。这样,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动笔写起来,畏惧作文的心理打破了,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鲁迅先生曾说过,要“留心每种事情,多看看”。这里的“留心”“多看看”就是留心和研究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独特的东西,感悟独特的思想。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小小树叶船”的文章:假日里,我和友人去郊游,我们被树林中汩汩奔流的溪水吸引住了,一个个欢呼雀跃。我童心大发,摘几片树叶做成一只玲珑剔透的小船,放进水中。它顺流而下,越过了几个陡坡,绕过了许多弯缺口,在一片水势较缓的地方,它停了下来,绕着一块突出的石头旋转着、徘徊着,久久不肯离去。我以为它要搁浅了、停滞了,可它终于又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扯着它的小帆向前冲去。小船碧绿的身影在我的视野里渐渐消失,我还望着远去的水流,默默地为它祈祷,愿它能到达希望的彼岸。

我猛然领悟到了这小小树叶船的启示:不迷恋于一时的成功而在原地徘徊。是的,完成一个阶段的历程,距离应当到达的胜利……。我将这篇文章在班上宣读之后,同学们欣喜异常,流露出一种茅塞顿开之情。每天十多分钟写一段话,所写的内容尽管有限,但持之以恒,可使学生完成一个敢写—有写—能写的过程,也为作文积累起了丰富的材料。

二、写大作文,解决作文文体的问题

不同文体有不同文体的格。要在让学生掌握了基本格的基础上,再从拟题、章法、语体三方面进行格的强化训练:

1.因文设题,解题。标题因文而异。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透过这一“眼睛”,我们要能一眼就看到文章的体裁。议论文标题大多着眼于论题、论点、论据,用逻辑思维。诚如是,标题才会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给人以鲜明的第一印象。所谓因文解题:就是根据文体要求去识题辨题,记叙文重“记”,议论文重“议”,说明文重“说”。

2.因文变法。章法是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就是组织安排结构层次的法则。不同的文体表达主题的方法不一样,采用的章法自然也不一样。议论文要求以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记叙文要求以构思新颖,剪裁精当;说明文则要求层次分明,条分缕析。正因为文体决定章法,所以通过章法训练,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可提高学生因文变法的能力。

3.因文用语。语体因文体而异。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求用语鲜明精当,力透纸背;记叙文以叙述为主,要求用语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求用语准确简明,语序分明。语体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文体变换语体,使语言表达切合文体要求。这种训练的重点是抓好两个环节:①使遣词造句切合文体,适合环境。②如何根据文体选用表达方式。

三、写小作文,着眼实实在在的身边小事

对每周一作的小作文,我提出了以下要求:

1.着眼于现实,写身边的事。很多同学认为,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太窄,整天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生活简单,接触的尽是日常小事,这些材料都不典型。其实,许多生活小事只要精心选择,写到文章中去一样能出彩。比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就材料而言,实在是极平凡的,然而鲁迅却从这件“小事”上看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写出了不朽的名篇。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来说,也不过是摄取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那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说,只要我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同样可以发现闪光点。

2.用真情,讲实话。文贵有“情”,这情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是发自肺腑的切身感受。有一位寄宿生在作文中记叙了这一件事:一个星期天学校放假,由于家中有事,当天没有返校。星期一早上,父亲一大早起床,冒着蒙蒙细雨骑车十多公里将他准时送到学校,然后父亲还要赶回去上班。在父亲将匆匆离去的时候,他对父亲说:爸爸,雨天路滑,小心点……他将这篇作文在班上宣读时,许多同学眼中噙着泪花。真情实话最动人肺腑,充满真情实话的文章不但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他人。

3.学会以小见大的手法。辅导学生作文,特别是小作文不能忽视引导学生学会从小中见大,从平凡中发掘不平凡。一次语文课上,我让同学列举班上的一些小事。同学们的发言也很踊跃。有同学说:自行车管理员工作负责,使班上的自行车管理在校评比中名列前茅;有同学说:自习课总有几个人讲话声音太大,影响他人;有同学说:乱抛纸屑的现象在班上时有发生……而对这些事情,我让学生考虑,透过这些事情的表面,想想实质,由此就引出了雷锋精神,乐于助人,个人有与集体,责任心,荣誉感等等。

随笔、大作文、小作文三点一线,用随军笔积累材料,靠大作文定格,小作文促升华,三者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实践证明,这一思路对培养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增强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有显著的效果。

高中生作文训练 篇11

一、掌握作文教学的要点

作文教学要具有针对性、系统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作文教学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进行有序教学, 通过制定一定的教学计划, 使教、学、评系统化, 将评改纳入训练体系, 开展他评、自评等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 注重观察、感受、思考, 强调写作的思想性, 以人作文、以文化人, 文道统一;尊重写作规律, 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让学生的作文能力在整体有序的教学中稳步提高。

高中学生思维活泼, 性格单纯, 他们生活阅历浅, 但是多愁善感。我在教学中, 就积极引导他们多注意身边发生的小事情、小故事等等, 积极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我制定了一套教学计划, 首先制定了我自己的教学步骤, 然后是规定学生的日常写生, 还有开展作文的自评和互评, 通过这些做法, 加强了教学的有序性,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评判优劣的能力。

二、营造环境, 注重积累

读书, 无疑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阅读量丰富的学生, 思维敏捷, 思想开阔, 文章中时有神来之笔, 反观那些不爱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 往往文思晦涩, 下笔艰难, 虽搜肠刮肚, 亦难有通畅之语。

我在教学中, 首先开展了读书交流活动。让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 注意摘抄文中的精彩之处, 并对此写出心得体会, 且定期检查。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 并进行阅读指导。课上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 传阅阅读笔记, 并对这些笔记进行评价, 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样, 学生就有了很高的阅读兴趣, 每到阅读课上, 他们总是情绪振奋, 热烈讨论, 争相展示自己的阅读笔记, 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在课下, 他们又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优秀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 以便在阅读课上展示自己。

设立读书园地, 给学生一个读书的环境, 并不定期举办读书讲座。在学校的某角落, 我们设立了读书亭、读书椅。并在每个周末或者由学生推举一个人进行演讲, 或者由某教师进行讲座, 讲解人生, 思想、道德、文化以及阅读、辩论等方面的技巧。开展这些活动时, 几乎场场爆满, 学生们以极大的兴趣前来倾听, 无形中提高了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注重培养思维能力

(一)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思维敏捷, 但是求同思维还是起主要作用。他们思考时思路不开阔, 往往容易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 导致思维僵化。在写文章时也就局限于一孔之见,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所以,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维度、广时空的立体式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不会相同。

例如, 教授《归去来兮辞》一文时, 从陶渊明本人的角度看, 他向往恬适、自由的生活, 热爱乡土, 情系乡民;而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看, 却是官场的黑暗和腐败逼迫其归隐田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设想,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在, 如果陶渊明还活着, 他会如何想, 如何做?再如《陈情表》, 一方面, 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另一方面, 却也反映出封建官吏的愚忠。所以,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得出的结果也不会相同。

(二) 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能力是指撇开已有的定论从反面立意, 以获得新颖独到的见解。逆向思维能力不仅不落俗套, 反而能激活学生思路, 培养创新能力。如有些成语, 说的往往只是某个方面的道理, 虽然看法和观点早已固化, 意思比较固定, 但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去, 并非没有破绽。例如“狐假虎威”不好, 但是狐狸能借着老虎的气势吓退老虎, 保全自己, 有智有谋, 实属难能可贵;又比如人皆鄙视“看风使舵”之德, 可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不看风焉能使舵?都说“眼见为实”, 实际上“眼见的不一定为实”, “眼不见的东西不一定不实”。通过这样的启发, 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 也就敢于破除传统思维了。

(三) 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对相同的事物, 如果我们学会从多角度思考, 往往会得到多种不同的结果。比方说, 对于《毛遂自荐》这则材料, 从毛遂、平原君和平原君的其他门客三个方面分析, 每个方面都可以提炼出很多个不同的观点。比如, 从毛遂本人这个角度正面思考可以提炼出:毛遂有自知之明, 相信自己能当大任;毛遂敢于突破陈腐观念, 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毛遂自荐成功, 说明只要有实力英雄就会有用武之地;毛遂能脱颖而出, 客观机遇是必要条件;毛遂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值得赞扬。对材料多角度多侧面分析后, 要从分析出的多个观点中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去组织材料展开论述, 才能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

四、注重作文指导课的作用

充分开发和利用读书指导课、理论指导课、写作训练课、思路拓展课等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指导学生作文技巧技法, 锤炼语言;多写多练多看, 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只有这样, 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训练实效。

摘要:多年以来, 高中作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无序性、随意性和盲目性。那么, 如何摆脱以往的桎梏, 提高学生作文训练实效呢,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总结出一些经验。

关键词:提高,普通高中,作文训练实效

参考文献

[1]周慧群.让学生快乐写作——浅谈高中作文教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8 (4) .

上一篇: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培养下一篇:网络索引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