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余体育训练

2024-09-30

高中课余体育训练(精选12篇)

高中课余体育训练 篇1

一、影响体育课余训练的问题

1. 构建意识淡薄

许多高级中学对体育的德育功效和开展课余运动训练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认识不足, 造成对学校运动队的建设缺乏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国家规定的政策法规没有彻底地配合实施,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的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尤其高中阶段, 片面追求升学率, 使得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课余训练的时间得不到障。使得训练没有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 训练设施不能满足需求, 训练经费得不到保障, 体育教师被动地应付各项任务, 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上进心,

2. 学校体育设施与师资紧缺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课余体育训练的条件简直是太简陋。首先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高级中学3个年级只有3个体育教师, 高中阶段实施的选项教学根本得不到开展, 这是制约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一个主要因素。另外在体育设施方面, 场地、器材方面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纵观学校体育发展水平高的国家, 其课余训练水平与其先进体育设施是分不开的。如:我国每百所中学标准体育场不足3座, 体育馆不足2座;而美国四分之三的学校拥有标准体育场, 几乎每所中学都有体育馆, 有的甚至2座;日本几乎每所中学都有一个标准体育场, 80%的中学拥有体育馆。设施、师资的不足也严重限制学校体育的发展。

3. 生源紧缺稀缺

生源是高中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保证。“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高水平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 经过长期刻苦而系统的训练才能形成。高中的运动训练, 应该是这个过程的延续。目前, 有些学校为自身的荣誉, 在各自的招生过程中对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文化成绩上进行了一定的倾斜, 但力度不大, 产生的效应不大。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合理的体育优秀生的特招制度。对面临着升学的的运动员的文化成绩要求过高, 造成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流失, 也挫伤了初中体育教师和运动员及其家长对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同时加大了下级学校开展业余训练的难度。

二、体育课余训练问题的解决策略

1. 坚持改革, 优化环境建设

大力加强优化环境的建设。优化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轻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指物质环境, 包括教师的住房条件、工资待遇、教学与训练的场地器材设备及科研设施等;轻环境主要指精神环境, 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激励和鞭策教师努力。我们必须要以优化环境为前提, 把那些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吸引在课余训练的岗位上, 同时也要淘汰一些不适宜做课余训练的教师。这样才能消除逆向流动, 稳定“军心”, 优化教师队伍, 促进课余训练工作蓬勃发展。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学校课训工作开展的基础。一般课余训练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种渠道。一是体委部门的投入;二是教委部门的投入;三是企业和社会的赞助;四是学校自己筹措资金。由于政府的经济投人有限, 需要我们多渠道改善业余训练设施, 更需要我们有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意识。象工厂里废齿轮可以做杠铃片, 废铁球可以代替铅球, 废铁棒、废轮胎都可以作为和改造为体育训练器材, 自己也可以制作一部分, 比如跳高架、踏跳板、体操垫等。要想维持有序的课余训练, 不能等, 不能靠, 要主动想办法, 争取条件。

2. 严抓管理

协调好训练时间课余训练时间能否得到真正保证是队员运动水平能否提高及能否培养出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根本前提。一般学校课余训练时间有隔日安排训练;有一周安排1—2次训练课;也有少数的学校坚持天天训练;有统计表明有的学校训练时间不能保证。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与教师和班主任多加强沟通, 争取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其次要对队员的每天下午的上课时间有全面的了解, 以便制定训练计划与时间的安排。长期以来, 采取整体与零散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即保证一周至少有两次的集体合练, 其余时间根据队员下午是否有课来决定是否参加训练与训练时间的长短。这要求教练对队员了如指掌, 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如某天下午哪位队员有时间可以过来训练、他的技术缺点在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等, 来给他安排训练内容。

3. 积极宣传争得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在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同时, 努力开创一个有利于学校开展课余训练工作的外部环境, 积极宣传是必要的。学校、家长、社会是宣传教育的窗口, 教练、队员要在窗口前努力树立良好的形象, 运动队有了骄人的运动成绩, 自然会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首先教师、队员平时要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无私敬业、善于管理, 要做一名好教练, 先做一名好教师。队员要刻苦训练、纪律严明, 要做一名好队员, 先做一名好学生。教练员全面抓, 抓全面;运动员学做人, 学文化, 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均能全面提高, 争做一名品学兼优的知识型运动员。运动队伍能体现体育人对学校、社会等环境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其次, 要抓传统, 促品牌。有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和管理经验, 要善于总结和延承下去, 积极为学校争取具有品牌的传统项目学校, 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确立, 不仅能巩固业余训练的稳定性, 也对体育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学校课余体育运动队是输送后备体育人才的主渠道。我们一定要权衡思考高中阶段影响体育课余训练的矛盾和冲突, 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 解决目前阻碍课余训练中的不利因素, 以促进学校课余训练的正常稳步发展。

摘要: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 对部分有体育才能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训练,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竞技人材, 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业余训练还能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没有高质量的业余训练工作, 学校体育工作也不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 教育和体育的改革正在深入发展, 素质教育为课余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课余体育训练,分析

高中课余体育训练 篇2

阳光体育视野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前言: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透过热热闹闹的表象,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各学校开展的体育运动形式过于单一,制约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本文通过对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的详细调查,探寻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人员的重视,并力求提出一些可行的举措,以全面提升学校体育业余训练水平。现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在学校开展课余训练是与正常的体育课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但由于种种原因,现许多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仅成了一种被动行为。一年来,通过走访了解及问卷调查发现,在目前的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中,领导不重视、教练员观念滞后,专业水平不高,敬业精神不强,社会群体和家长存在偏见,运动员难选,训练经费得不到保障,学训矛盾等问题尤为突出。1.观念滞后训练是为参赛做准备的,但不能光为了比赛而进行训练。然而,在我们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实践过程中,许多学校片面地理解培养

高水平运动员就是定位在能代表学校比赛,在比赛中能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因此,他们只看重能“为校争光”的选手,而忽视培养和选拔有体育专长的群众体育骨干的培养,结果往往出现或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或完全引进,冒名顶替,弄虚作假。2.教练员队伍素养低目前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大多是体育老师承担,尽管在大学或是学生生涯接触过运动训练,但更多的体育教师还是以“教学型”为主,与以“训练型”为主的教练员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老师迫切要求进行课余训练方面的知识培训,以弥补工作中的知识含量不足。3.运动员来源范围窄学校运动队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训学生的情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升学的竞争,学生压力大、时间紧,过长的训练时间安排确实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会遭到家长、班主任的反对。分析显示中小学参训学生的来源主要是普通中学中一些体育运动基础好的学生,很少一部分来自小升初或中考体育特长生,只有极少数来自业余体校。在调查的16所学校中,大多数学校是在有比赛任务前临时组队训练,占78%,有校队且常年训练的只占13%,且大多数中小学运动队的类型以临时训练为主,有比赛时就组队训练。4.训练经费得不到保障我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只有个别市体育基

体育教师如何搞好课余训练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师、课余训练

【分类号】G633.96

学校课余训练为优秀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院校输送后备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最基层的环节。要想把学校课余训练搞好,在田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处理好所涉及的人际关系。

一、与学校领导的关系

体育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处理是否融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育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根据我们所见到的经验资料和个人体会,与学校领导交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积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争取领导不等不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想办法,最大限度地把本职工作干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比如:把以前的“放羊课”变成优秀课,运动成绩从榜上无名,变成名列榜首;课外活动从时有时无,变成经常化、制度化,这样才能赢得领导的信赖,重视和支持。同时,体育教师也要积极配合领导工作,让领导少费心,领导工作遇到困难时,积极协助出主意、想办法,让领导少操心。二是与领导交往要从长计议。一般来说,体育教师性格直爽,工作实干,但往往因一时正常的需要和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与学校领导“断交”这种“10-1=0”的事情使体育教师尝到了“受压”的滋味。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和领导搞好关系,让领导重视课余训练,为课余训练安排时间,肯给训练机会,解决训练的一些种种困难是课余训练的先决条件。运动会取得好成绩,校长在比赛场上高兴、激动,在兄弟学校中有威望、有地位。真正体会到有付出,就有回报,风雨过后有彩虹,有的校长很负责任,不怕花钱,缺铁饼,买铁饼,缺标枪,买标枪,支持体育教师工作,甚至体育教师周六、周日、早晨、晚上训练,也到校上班。身先士卒,激励教师。

二、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体育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尽管不如班主任那么频繁,但是很必要。通过与家长互通信息,共同完成教育学生的目的。首先,作为体育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时,要端正动机,家访要经常化,我的感觉体育教师与家长联系的主要动机是解决思想问题。一是对学生而言,比如:一个学生身体素质很好,被选到田径队,但自己不愿意参加,这就需要与家长共同来做工作。二是对家长而言的,同是上一种情况,但自己主观愿意参加田径队,而家长怕耽误学习不让参加,这个矛盾需要体育教师去作,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协助。其次,要尊重家长,力戒损伤家长的感情,对体育尖子和体质较差的学生的家长应一样尊重,但在实际工作中体育教师做得不尽人意,谈话应采用商量的态度不以使用讽刺、奚落的语言。做好家长工作,争取赢得学生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是课余训练的重要保证。

三、与学生的关系

课余训练是“苦差事”,无论教练还是运动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苦不出成绩,有的学生训练一段时间以后感到厌烦,意志品质薄弱,教师就得给他们讲优秀运动员的事迹,激励他们增强信心、战胜困难;名人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为学生多讲些,奥运健儿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汗流血的故事,奥运健儿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多看些奥运会影片资料,为那些给祖国人民带来这一切光辉荣耀的运动健儿们感到骄傲,更加深切地为那些付出了许多艰辛汗水而未能获得奖牌的运动员们感到惋惜。虽然金牌只有一个,但他们在我心中都是英雄。正像雅典开幕式上的一幕。主灯光熄灭,坐席间荧光灯像群星般璀璨,象征着我们的奥运健儿如群星聚焦雅典奥运。我总会闭上眼睛回想那壮美的一幕,是他们使这个夜晚美丽,他们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生看后义愤填膺,会起很好的激进作用。

有的学生怕训练耽误学习,教师就得给他们制定补课措施,与他们的任课教师协商及时给予补课,做到训练学习两不误;有的学生家境贫寒,训练时,还穿着漏脚趾头的布底鞋,这样怎能训练?在这种情况下,教练给买双运动鞋,解决他个人的训练困难,虽然一双鞋子并不贵,但是它能使师生感情拉近,关系融洽。解决好后顾之忧,有利于课余训练开展。与学生的关系得体是课余训练的基本动力。

浅谈高中课余体育训练 篇4

一、课余性

课余体育训练只能根据学生的自愿, 在早上上课之前、课外活动时间、或假期进行。我们学校是一所高中主要是以考学为主, 每天早上训练一早上, 下午从课间操训练。每次训练一个多小时, 主要以考试项目针对性的训练。

二、重视学生平时的教育

包括品德教育和文化课的学习。有一些不良习惯的体育特长学生, 在进了田径队之后, 有了明显改进;没有明显改进或者其他任课教师反映的, 我们会令其停止训练, 有了改变之后才能重新进队。

由于课余体育训练的活动特点, 不可避免地在学习上、精力上会对文化课的学习以及其他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妥善处理好这些矛盾, 我们上午基本不安排训练, 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管理工作, 并且及时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积极联系, 共同做好学生的学习情况, 做到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两不误, 从而取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达到学校体育业余训练教育的目标。

三、合理运用周期性训练原则

训练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分组指导, 每一学年开始就制定详细的计划。针对参训人员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制定出学年训练目标以及每一阶段的训练计划并在训练过程中严格执行, 并且不断完善。已达到为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

对新参加训练人员有详细的训练计划, 高一年级学生一般以发展基本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并开始为发展专项作好准备。身体素质项目以体育高考的四项素质作为参考依据, 从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等全方面加以考虑。高二年级应尽快选择主攻方向, 参加体育特招或体育优加专项, 并结合比赛的实际需要选择副项。对于体育优等学生主要以文化课学习为主, 目的是为了考取更好的大学, 进行两三个月的突击性训练, 从近三年的考试情况来看, 优等生上线率达到65%左右。

训练时间的安排以不影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为前提, 一般安排在下午课间。关键在于坚持常年训练, 不搞突击性的赛前训练。暑假期间有些学生还在郑州体校训练, 接受体校新的训练方法、手段, 目的在于学生与运动员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 这也列入常年课余训练计划内。

1. 学生在课余训练中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在训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张扬自己的优势, 以至在训练中训练成绩达到到最佳。

2. 训练中群体效应与尖子效应

在训练中学生是一个大群体, 按运动项目进行分组以后, 在同一训练小组之内肯定存在水平的参差不齐, 因而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长短处, 再优秀的运动员都有自己的不足。所以教练员要在每一次训练课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优秀运动员的榜样作用, 如每组确定小组长, 起到带头作用。通过分析使新手了解别人的长处, 并看到自己的不足, 使新队员有一个学习的目标。优秀队员在训练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其他人员的学习兴趣, 从模仿到主动练习, 再巩固提高, 从而达到整个训练小组运动水平的上升, 反之整体水平的提高又再一次促进优秀队员的进一步提高, 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真正的尖子只存在高水平的整体之中。

四、比赛模式与自信心训练

很多新手在训练水平提高之后, 专项成绩往往因经验的缺乏和自信心的不足, 而提高较为缓慢。且在比赛中容易造成失误。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过程中, 引进比赛模式和进行提高自信心的练习,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赛或对抗性较强的练习。对提高学生的比赛能力极为有利。课余的训练负荷安排虽不能同“马家军”一天一个马拉松相比, 但同兄弟学校相比要大得多, 这是我们训练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还通过各种单项身体练习比赛, 让每一位选手看到自己的长处, 还组织老师与学生一起参加比赛, 让学生观看老师与老师之间的运动比赛, 一方面达到帮助学生建立较强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促进体育教师本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五、课余体育训练并不追求极限负荷

达到优秀运动成绩必须以极限负荷对运动员进行强化训练, 这已是现代运动训练的最根本原则, 已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但是, 由于影响课余体育训练的多种因素和其本身的任务, 因此极限负荷并不是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所追求的。课余体育训练可以在某一个阶段内作适度的“强化”训练, 但这种强化训练与通常在专业训练安排中“强化”的性质是有本质区别的。专业训练中需要培养运动员具有承担极限负荷的能力, 而课余体育训练既不可能也不应该。

六、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

由于参加训练人员的个性比较突出, 及在比赛上的轰动效应, 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自大和散漫的情绪。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训练课是一堂正规的教与学的教学过程, 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以保证训练的正常进行。教练员对于参加训练学生加强管理和注意正面引导。所以老师必须以身作则, 以自己严与律己的精神、兢兢业业的态度已及炉火纯青的业务能力。从各个方面对队员试教, 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 以达到训练的最佳效果。

要求学生认识自己是学校的一员, 个人的成绩和力量只有和集体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出来, 而集体的荣誉也需要我们每一个成员共同创造。经常组织由学校分管领导参加学习和总结, 开展评优活动。

七、加强学习和生活上的照顾关心

由于体育专业考生的文化课的成绩总体水平不如学校的其他学生, 又会使学生对文化课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我们除了从精神上鼓励之外, 还安排对学生平时文化课的补课和因参加比赛造成的脱课的补课。此项工作由教务处, 班主任, 文化课教师和体育组统一协调, 特别在重大比赛后都予以妥善解决, 对报考校体育专业而文化课较薄弱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由此学生由于训练与比赛影响文化课的学习思想顾虑得到基本解决。

在训练课上, 教练只有充分了解所要教学的内容, 才能提高工作效益, 把握住指导内容的实质。指导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 相互学习。教练小组成员定期进行交流, 推导教育, 训练心得。如每周四晚上夜办公, 组里规定, 每天组里面进行点名制度。及时了解当前新的训练方法, 通过外出学习和接受专家指导方法, 来提高训练水平。

八、建立完善的训练体系, 以达到提高训练水平

1. 建立档案制度

建立每个运动员的技术档案 (包括运动员档案卡和运动员体育成绩和文化课登记表以及身体形态发育表) 和运动队的工作日记。

2. 要想取得好的训练成绩, 训练要系统, 安排要科学。遵循体育训练的原则。

(1)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周期性原则

(4) 合理安排负荷原则

(5) 区别对待原则

我仅就合理安排负荷原则, 谈一点个人的体会。运动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个方面。它是指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训练目标、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水平等, 逐步加大生理负荷, 并使大、中、小负荷合理交替, 提高人体机能, 保证良好训练效应积累的过程。其原则主要依据是疲劳与恢复的相互关系, 超量恢复以及生理适应性规而提出的。

我校课余训练, 场地器材好, 教练员业务水平高, 校领导重视给与很好训练条件和精神上的支持, 通过科学选材, 科学训练, 严格管理等环节, 遵循课余训练规律, 探索适合自己的训练途径, 经过艰苦奋斗, 成绩显著。这种课余的训练的模式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九、几点建议与体会

1. 抓好体育优加考试和体育专业考生的升学是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的动力。

2. 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后备人材的培养是提高课余训练水平保证。

3. 学校的课余训练应首先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才能扩大影响, 提高课余训练在学校中的地位。

4. 抓住当前实施素质教学的大好时机, 大力宣传学校开展课余训练的意义,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课余训练。

参考文献

[1]周全宝, 高中体育课余训练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 2008, (4) .

[2]王玮, 张莹, 杜和平, 李小清.江西省重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调查[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8, (6) .

高中课余体育训练 篇5

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呢?

一、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教师的思想、道德、情操、人格和知识,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是学生的直接楷模。因此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要求。在训练实际中,不管训练条件、天气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坚持风雨无阻,应在训练前三十分钟赶到训练场地,等候学生,应该在全体学生都离开训练场地后,才能离开。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酬,如果与训练相冲突,都应以训练为重。训练中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余训练的时间不减少,才能以身说法,教育学生,树立威信。

此外,要想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体育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本专业学科的最新理论知识,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信息,提高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在教学和训练中,充分发扬民主,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关系融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有事大家商量,对学生一视同仁,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目标,拟定学习和训练计划,指导学习和训练,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客观的评价。

二、协调各种关系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学习环境的前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基础在于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新时期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互信的.。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训练方法,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还要经常找他们谈谈心,交流情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照顾,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在宽松的训练环境中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主动投入到训练中来。另外,由于师生的和谐,更能使学生从老师的热情中找到自信,克服怕苦怕累的心理,增强勇气。

2、协调学生学习、生活、训练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了竞技水平,但学生可能在学习中出现因训练疲劳而影响课堂效率、家庭作业质量等现象,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如不能很好的解决此问题,轻则会影响到训练队的生源,重则影响队员的终身。如何解决呢?首先,要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学、训并重的道理,从而促使他们能更加努力学好文化课,提高文化成绩。其次,作为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力争想办法把此问题的负作用降低到最小,甚至可以向两者相互促进的方面而努力。第三,在日常训练中,如何才能协调好学生学习、生活、训练之间的关系呢?体育教师与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又应该怎样配合呢?对此,我采取如下措施:与校领导联系,尽可能的把一个年级的队员放在一个班读书,把作业较多的课尽可能的放在上午前几节,方便训练和学习的安排。我还把班主任、各任课老师、队员家长请来一起讨论制定课余体育训练计划(主要是时间安排),落课的补课方案等。我还建议校领导、各班主任聘用该班任课教师时尽可能的聘用能调动队员上课积极性、重视课堂效率的科任老师。我要求家长必须加强对学生作业的辅导工作,提高作业质量。我还采取“平时少训练,着重保文化。假期多训练,着重保特长”的措施,上课期间每周训练3――4次,每次课1――1。5小时,且都放在全校学生大扫除和活动课的时间。还不定期的组织队员开展一系列讨论活动,如“我的好学习方法”、“怎样提高ww功课的成绩”等。

另外,我与家长、任课老师加强联系,交流看法,及时了解学生各阶段的身心状况,改进工作方法,让学生能更好的训练,健康成长。

三、加强队伍建设,增强队伍凝聚力

一支队伍有凝聚力,就能团结互助,一致对外,增强战斗力。运动队也是如此。我们认真做好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目的的教育工作,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力争把运动队创建成为一个光荣的集体,加强队员的集体凝聚力,让他们为自己能成为集体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在训练队中,我致力营造一种广开言路的民主氛围,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此,我开展了如“郊游”、“野炊”、“游泳”、“我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主题活动,既促进了队伍的团结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又提高了学生训练的兴趣。

四、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些教练员采用成人的方法手段来教学生,无论什么活动都要求学生按照他的命令进行,把学生当成了“动作机器”,完全失去了个性,结果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没有了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单一、沉闷,训练任务完不成,甚至出现学生以训练为借口,欺骗老师、家长,到网吧玩游戏,缺训练课的现象。在实践中,我采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身心为基础、以训练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1、善变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之中绝大部分喜欢体育运动。在训练中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较大程度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但是他们的自我表现约束能力差,容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如果不采用一定的措施,将对提高体育兴趣有阻碍作用。因此,我一方面要变换训练的方法手段,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又要循循善诱、严格管理,维持良好的练习秩序。

通常,在体育课余训练中,准备部分不外乎慢跑、徒手操、跑的专门性联系等。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厌烦。在训练中,我有意识的采用游戏、球类活动、武术、体操等项目来完成准备活动。在素质练习中,我大量采用游戏的形式,比如:要发展腿部力量,我采用“编花篮”、“跨步”、“看谁跳的高(远、快)”、“跳跃接力跑”等游戏形式来完成。发展移动速度素质,我就采用同步跑、牵引跑、变速跑、追逐跑、跑台阶、跑格等手段。

2、善评

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态度,及时做出正确地评价,适当进行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训练教学中,我把表扬和批评结合起来,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对于那些学习努力、进步较大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对于那些进步较缓慢的学生,只要他们稍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并提出希望。例如:在练习急行跳远时,我站在沙坑侧面10――20米远,边观察边评价。“好!如果摆动腿再高些,就更好。”“不错,能跑快一点,上板果断一点,就更好!”当学生失败时,我会说“别急,下一次你一定能跳好。”“前面不错,就是上板有点犹豫,下一次改过来就好啦。”当学生顺利完成了动作,我就会向他们竖起大拇指或鼓掌或大声说“ok”、“verygood”等表示赞扬、祝贺。这样一来学生就表现得更加兴奋和努力,练习兴趣就更高。

3、善问

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围绕着教学任务,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巧妙地提问,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例如在教腾空步时,我发现有的学生腾空滑行距离很近,便提问:你们背着重物跳的远还是不背重物跳的远?学生回答:当然是不背重物跳的远。我又问:你们的动作没有固定,上身就是相当于一个重物,怎么办?学生活跃的总结出“顶头”、“挺胸”、“立腰”、“带髋”等措施。总之,提问能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要点充分注意,促进思维积极活动。

五、适当的奖励手段

运动是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当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能推动一个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力,形成体育动机。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参加比赛。在实践中我采取“创造比赛的机会,争取人人都有比赛的机会”、“县级比赛一批人,市级比赛一批人,一般比赛其它人”等措施,使他们人人都平等,都有表现自我、展示魅力的机会,让他们在理想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我给予适当的奖励,如奖金、奖品、大会表扬、录像宣传、板报宣传等。

六、展示体育魅力,体现学生自我价值

学生的特点是争强好胜,渴望表现自己。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在训练工作中,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合理,训练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合理安排一些竞赛活动,依据实际情况在表扬、肯定的同时,适当的、适时的批评,展现课余体育训练的挑战性。在校内通过墙报、讲座、图片、电视等形式的宣传工作,展现体育运动浓厚的内涵,满足学生接受刺激、追求乐趣的需要。

给学生展示才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满足学生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促进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向运动队靠拢的重要条件。没有学生哪有训练!为此,我经常在校内组织一些竞赛,给他们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做好激励机制等工作。学生从事体育竞赛后,对取得良好成绩和表现出优良作风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使他们感到自己有价值,满足他们体育运动中最普遍、最强烈的需要――自我价值的需要。激励其它队员为取得优良成绩去努力拼搏,通过在训学生在校、县等比赛及班级、学校活动中的突出表现来展示体育魅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提高了队员在广大学生中的地位,使得他们能够动员和介绍有体育训练愿望的学生,让有天赋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为训练队不断有好苗子补充,形成梯队建设打下基础。

结束语总之,我们要搞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需要长期积累,不断进取。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采用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能根据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课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学生就一定会对课余体育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到课余体育训练中来。我相信,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就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运动训练学》、371页、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体育心理学》、139页、145页、350页、丁宗元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

高中课余体育训练 篇6

关键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竞技人才 体育人才

从发展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举国体制”具有优势,但是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来看,存在很多问题:运动员出路不畅;国家后备人才匮乏等等;“体教结合”、“教体结合”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重新提出。1986年11月11日,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这个通知更加明确了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

(一)三级训练体制下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举国体制”为我国建国初运动员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形成的,即以体委负责的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为中心来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进行培养,然后输送到各省或军队,最后输送到国家队,这就是称之为的“三级训练体制”。三级训练体制使我国这样一个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在短短20年中跻身于世界体育三强。

(二)“体教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三级训练体制”的漏洞,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养,高校办队相继实现“体教结合”。但是其做法和观点都是从竞技体育的目标价值观出发,遵循竞技体育的规律,使学训矛盾得不到彻底解决。

(三)“教体结合”的形成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通过教育系统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是实现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模式称为 “教体结合”。从学校入手,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但是没有被真正贯彻落实。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

(一)20世纪80年代前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活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教会学校,已经拥有近百年历史。

建国后,我国学校课余训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分散到有序的发展过程。1949年到1956年,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大学为主,重视大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等。

1957年到1965年中国经历了大跃进、自然灾害,大学竞技体育比较分散,但主要还是以学校间的比赛为主。在1966到1976“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体育严重倒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停滞不前。1966到1972年学校课余体育遭遇破坏最为严重,1973年后略有调整,但是仍然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我国学校体育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大学课余体育训练进一步走向正轨。

(二)20世纪 80年代后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政府也相应地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1985年,原国家体委鼓励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并且提出,退役运动员或在职教练凡是考上北京、上海、天津或其他大专院校可以保留原职,凡是未取得大专学历的不得任命优秀教练员。由此可见,学校课余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

三、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必要性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模式构建。

运动员通常需要经过7.6—11.2年的训练才能达到经济能力顶峰。然而,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年龄大约为11-17岁,因此在运动员达到竞技能力最高水平是大约为18.6-28.2岁,这与我国大学的年龄相吻合。

因此,通过学校系统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人才并不存在任何年龄障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南开大学办高水平女排在比赛中常常夺取优异成绩,他们学校即采取每天上课和训练时间均等分配,寒暑假集中训练的方法,文化课采取单独编班授课和其他专业学生一起上课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保证了文化课水平,而且运动成绩也桀骜不驯。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是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当然也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与运动员是否全面发展有直接关系。

1.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是积极的、乐观的,虽然经历过多次挫折和失败,但它坚强地走下来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始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将迈向新的阶梯。

3.对于外国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有效地利用。

(二)建议。1.建议政府及学校能够加强学校课余体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大学生校内管理机制;2.建议完善教育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试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时代要求[J].体育科学,2006.

[3]杨烨.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

[4]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活动文化汇编(1982—1986)[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5]丁永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思辨2008[J].体育与科学,2010.

高中课余体育训练 篇7

关键词:高中体育生,课余训练,现状分析,策略研究

对高中体育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体质。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我国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上逐渐呈现衰落的趋势。想要改变这一现象, 就必须不断提高对高中体育生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 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课余体育训练的长远发展。

一、高中体育生课余训练的现状

(一) 高中体育生文化知识积累不足

对高中体育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就必须要坚持以学习为主, 训练为辅。但是在部分学校, 领导层培养体育生只是为了让其为本校去参加各种比赛, 忽视了体育生文化知识的学习, 也忘记这些学生也是要考大学或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现如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种高科技与新鲜事物也在不断涌现, 如果不能积累足够的知识, 就注定被社会所淘汰。

(二) 供高中体育生进行课余训练的设备存在一定的不足

就我国目前的众多高中学校来说, 可供课余训练的场地和设备都存在不足的现象。高中体育生进行课余训练场地与器材是必要的保证之一, 一旦存在不足的现象, 不仅会直接影响训练任务的完成效果, 也影响了体育特长生的训练与发展。

(三) 教练员水平不高

各大高中学校中, 教练员大多是本科体育院校的毕业生, 他们没有竞技专业教练员所必备的系统专业知识, 只是具备了在体育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 这样也就不能满足体育生的运动需求。另外, 许多教练员并没有太多的培训机会, 各个学校之间也没有进行交流与沟通, 这样也就不能及时掌握高中体育生课余训练的发展方向, 并且在实际训练中不能采用先进的手段来培养体育生。相关调查显示, 一些教练员对于自身所得到的物质回报并不是很满意, 因此缺乏训练积极性, 这样也就降低了训练的效果与质量。

二、提高高中体育生课余训练效果的措施

(一) 重视体育生的文化知识积累

在对高中体育生进行课余训练的过程中, 学校要不断减少因运动训练给文化课学习带给的不良影响, 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课余训练管理制度, 真正将科学的管理方法落实到实际中去, 积极督促与鼓励相关教师做好协调统一, 不断关心与支持体育生学习文化课知识。

(二) 加大扶持力度

高中学校要不断增加与课余训练相关的设备, 同时还可以适当引进一些企业的赞助资金, 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宣传企业, 还能够解决体育生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 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

在体育生的课余训练中, 教练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体育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因此身为高中学校的体育教练员,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不断与其他学校的优秀教练员进行交流与学习, 掌握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另外对于学校来说, 还要不断吸引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练员参与到课余体育教学工作中去, 这样才能真正让课余体育训练向着多样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此外学校方面还要适当调整教练员的物质回报, 加强物质奖励。只有让教练员感到劳有所获, 才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教练员也要时刻关注体育生在思想上的变化, 当发现他们出现思想上的波动以后, 要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 帮助他们端正训练的态度, 这样才能够促进体育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 突出体育生个性

在高中体育生进行课余训练的过程中, 除了要不断强调基础性, 还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个性。在新课改中, 这一教学观点也被提了出来。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稳定的体育特长与爱好, 并最大限度让这一特长向着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 同时还要注重做好与大学之间的衔接, 帮助体育生更好地发展自己。

(五) 抓好课余训练中的管理工作

要想不断培养出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就必须要协调好课余时间的训练。首先体育教师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做好沟通工作, 以争取得到理解与支持。其次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上课时间, 以此来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再次要积极进行宣传, 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扶持, 尽可能开创出一个有利于体育生进行课余训练的外界环境。此外, 还要注重提高体育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全方位的提升与发展。

浅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篇8

一、处理好学校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搞好课余体育训练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卓有成效的展开。首先,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重视和支持。其次,在指导力量方面,体育老师固然是主要的,但还是根据需要与实际可能聘请有体育专业、专长的其他老师,还可以组织运动队中的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以老带新、共同提高。学校在搞好体育课教学和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的同时,这不仅可以发现、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振奋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还能提高学校的体育水平,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风气,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持久地展开。

二、明确课余体育训练的任务

学校课余训练的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学习和掌握一些专项和非专项的技术、战术和知识。加强身体、技术、战术等全面训练,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对体育的情感,提高对所从事专项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有的教师、教练,为追求在市级等田径运动会上拿分,只着重抓运动员身体素质,却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制约了他们今后的发展,使很好的“苗子”过早地结束了运动生涯。所以,我们在增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同时更应重视对运动员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科学的选材是搞好训练的重要环节

对学校代表队,必须坚持一定的入队条件。一般有思想进步、学习努力、有某项体育专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组成。从运动技术要求角度看,选拔运动员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是经验选材; 二是科学预测。经验选材是根据过去训练实践累积的经验选拔运动员的方法,力求被选拔的运动员符合该项运动的特点和要求。如投掷项目需要身高、体重值大,身材粗壮有力,篮、排球运动需要身材高大、四肢较长、手足较大、反应灵敏等,中长跑运动特别要求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较好,然后再根据运动员在历次比赛中所表现的运动成绩,择优录选。科学的预测选材是指被选对象的某些与专项运动有关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指标进行测定,再经过综合分析,判断其运动潜力,以便把有潜力的苗子,及早地挑选出来,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以提高训练成功率。如父母身高对子女都有较大影响,有学者研究表明,身高的遗传系数为0. 75。还可以从骨龄预测身高,如我校学生XXX,下肢较长,肺活量3400mm,安静时脉搏每分钟73次,运动负荷后脉搏从每分钟160次很快恢复到安静时的脉搏,显示了良好的心肺功能,虽然成绩一般,但仍作为重点训练对象,实践证明XXX在经过一年的课余训练,各项素质及跑的能力都有很大提升。200X年X月参加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初中男子组800米第二名,1500米第三名,并以2分14 秒的成绩创造我校 800 米新纪录,而高 XX 同学身体条件虽然不错,但心肺功能较差,经过半年的训练后进步缓慢,不得不中止训练。

四、要制定长期及年度各阶段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运动量

根据不同年龄身体发育规律,训练分为几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 13 ~15岁) ,初级专项训练阶段( 16 ~ 18岁) ,专项提高阶段( 19 ~ 21岁) 。我校学生的年龄大约在13 ~ 17岁左右的中学生,所以基础训练和初级专项训练是我们训练的重要任务。根据这个任务,我们制定了多年V年度及各阶段的训练计划,保证有目的、系统的训练。

年度训练计划是根据多年训练计划和本年度参加重要比赛的日程制定,参加一次重大比赛,按单周期制定。若参加两次重大比赛,则按双周期规定,根据竞技状态发展规律每个训练周期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休整期三个时期。以我校田径队为例: 田径队修炼一般采用单周期,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和主要任务,准备期的时间较长,从新学期开学九月份至下一年2月份,约6个月,主要的任务是: 1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全面提高训练水平。2学习和改进技术、战术,提高技术、战术水平。3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顽强拼搏的作风,提高心理训练水平。我市的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一般在每年4月份举行,所以竞赛期安排在三四月份。主要的任务是: ①进一步巩固、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②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训练,保证顺利参加比赛,充分发挥身体、技术、战术训练的最高水平。③做好赛前思想、心理准备、保证比赛中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心理稳定性,创造好成绩。休整期主要是消除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后,体力和精神上的疲劳,积蓄力量,以便更好地迎接下一个大周期的训练。

阶段训练计划是把年度计划中某个较大时期划分为几个阶段,通常为一个月左右。阶段训练计划主要以该时期的训练任务、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并结合训练进展情况和下一个阶段训练。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指在训练中根据训练任务和运动员承受负荷能力,逐步的、有节奏的加大运动负荷,并使大、中、小负荷科学结合,保证良好训练效应的积累。

①要根据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确定适宜的运动负荷,并通过训练,逐步的、有节奏的加大运动负荷,最后达到训练指标的要求。

②要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在训练中承受一定负荷后,肌体会产生疲劳,因此要有一定休息时间,要保证机体得到充分的恢复,有利于下次训练。

③要由小到大,逐步提高,有节奏的安排运动负荷,由于人体对负荷有个适应过程,而人体各方面的适应又不是同时产生的,所以要由小到大,逐步提高,有节奏的安排,采用大小负荷相结合,不同性质的负荷交替安排,使负荷波浪式的发展提高,以获得良好的训练效应。

④要处理好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在一个大周期的训练中一般是准备期优先增加量,并在中期达到较大的量,后期逐渐下降,同时开始较大的提升强度,在准备期的后期达到较高水平。在竞赛期,强度继续提高,并达到该周期的最高峰,以迎接比赛的到来,与此同时量也下降到较低的程度。

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策略之浅析 篇9

关键词:初中,课余体育训练,策略

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是鼓励对体育运动比较感兴趣或在体育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 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体育运动队和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体育训练的活动, 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 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 为培养体育运动优秀后备人才而做好准备。我国教委和体委于1986年印发的《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为中学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并提出了明确的训练目标, 下面将结合对体育课余训练实践的探索, 为提高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提供一些参考。

1 加强训练, 提高训练质量

1.1 从学生思想入手, 树立正确的观念

罗曼·文森特·皮尔曾说过:“态度决定一切”, 所以为了保证学生有一个端正积极向上的训练态度, 那首先要做好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教育。竞技体育不仅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拥有极高的要求, 同时竞技体育带来的高强度训练和比赛压力, 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挑战, 在加之社会独生子女现象普遍, 孩子在家都是家长的宝, 娇生惯养、身体孱弱, 大多数学生无法坚持到最后而半途而废, 所以思想道德教育课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合理规划训练时间, 科学训练

课余训练不是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训练, 极端的训练不但起不到效果, 还会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课余体育训练除了是为社会选拔体育人才外, 还意在培养个性化人才, 发挥学生的特长。过度将时间放在训练上不仅会因为劳累过度而损坏身体, 同时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导致学生文化课水平下降。在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理念下, 过度训练是违背教育方针的, 所以任课教师、教练员与学生之间要及时沟通, 掌握学生的学习和身体情况, 在保证身体和学习的情况下制定训练计划, 争取文化课和体育水平双丰收。再者, 校方还要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 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训练情况, 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协助教师安排学生训练或进行文化课的辅导, 保证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1.3 制定周密训练方案, 强化训练质量

高超的体育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运动员按部就班的训练, 日积月累而取得的, 这是一段漫长而苦涩的岁月,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身体素质和比赛情况制定周密的训练方案, 层层递进, 逐步深入例如首先制定单元训练方案, 随后是整体训练方案, 同时也可按照比赛时间来制定训练计划, 如学期训练方案、年度训练方案。注意训练安排的周期性和渐进性, 保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 注意训练的科学性合理性

竞技体育是一个不断挑战人体极限, 突破心理身体承受能力的过程, 但训练方法一定要合理科学, 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意外发生, 采用科学的训练计划, 推陈出新, 摒弃传统训练方法中不合理的训练方式, 针对运动员的个人情况, 不断实践探索, 寻找最合适的训练方案, 保证训练效果的质量和效率, 将运动员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

2 进行心理疏导, 加强心理素质

竞技体育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高难度的动作, 超负荷的训练科目, 这不仅仅在超越着身体的极限, 更是一次次心理的历练。如果不能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那将会被残酷的训练所淘汰。面对高难度的技能训练, 有焦虑和恐慌心理是正常的, 缓解这种压力, 克服恐惧感是开展体育训练的前提条件。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贯穿心理素质训练, 帮助学生克服训练中的种种矛盾。心理学认为万物之间相互联系, 例如心理训练、技术训练、身体训练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 在进行某一动作和技能的训练时, 也不能忽视心理训练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争取整体效果远大于部分效果的总和, 实现心理训练、技术训练、身体训练的融汇贯通。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根据个性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不同,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 例如针对那些自尊心强的学生要注意语气轻重, 语调委婉含蓄, 采取包容态度, 不能挫了学生的锐气。心理训练还要以认知成分为依据, 有针对性的训练, 对于认知成分繁琐复杂的操作要减少心理训练, 避免造成心理训练的滥用。此外,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 切实按照计划实施课余体育训练, 同时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 对于那些高难度的技巧训练过程要循序渐进, 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要循循善诱, 耐心指点, 激发训练自主能动意识, 提高训练质量。

3 重视放松训练的作用, 做好放松训练

运动前的放松训练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暗示语”集中精力、调整呼吸、放松肌肉, 使中枢神经系统调整到适合锻炼的有效状态。通过科学的放松训练, 可以较大幅度的提升肌肉的伸展能力, 保证身体能够适应较大程度的技能训练和动作幅度, 增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节奏感, 降低体内能量的消耗, 从而促使身体发挥出出最好的运动状态。经运动生理学研究指出:肌肉放松能力较弱的人, 在参与体育运动时, 全身的肌肉中只有60%的肌纤维参与其中;而肌肉放松能力较强的人, 在参与体育运动时, 全身的肌肉中有近90%肌纤维参与活动。因此, 两块同样大小的肌肉, 会由于肌肉放松能力的高低而导致肌纤维能量的输出有所不同。那么, 怎样才能做好肌肉的放松训练, 提高学生肌肉的运动能力呢。

3.1 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灵活性的锻炼

一个人肌肉的放松能力和他神经系统的类型有很大关系,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性, 所以每个人的神经类型在先天上存在巨大差异。但是, 通过后天的训练与锻炼, 是完全可以改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的。例如, 通过“听枪声反复练习蹲踞式起跑”、“听信号向不同方向移动”、“三角形障碍跑”等多种形式, 也可以有效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点, 使得兴奋与抑制交替功能逐渐趋于稳定, 帮助学生放松肌肉, 使其能够适应多种复杂动作的变化和协调。

3.2 加强协调能力的锻炼

协调能力是一个人进行各种体育运动的基础, 主要是指人体通过各个系统、各种器官之间相互的配合, 从而完成各种技能动作的能力。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来看, 初中生的协调性较弱, 此时,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舞蹈、球类竞技、武术、健身操等体育训练, 来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 使他们的动作更加和谐与放松。

3.3 保持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展

在以往的体育训练中, 由于很多教师没有注重均衡发展身体的肌肉力量, 从而导致出现屈肌偏少、伸肌偏多等不良现象, 还有的训练容易导致腿的前群肌发达、后群肌较弱, 结果形成“坐着跑”错误姿势;反之, 如果前群肌较弱、后群肌发达, 容易出现“小腿后撩”的弊端。可见, 教师要保证学生肌肉的协调发展, 才能起到有效的训练效果。

4 加强运动损伤预防, 保障课余训练效果

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提高学校体育竞技能力, 如果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 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不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 作为学校和教师, 要注重加强预防措施, 避免学生因运动产生任何伤害, 降低损伤的发生几率, 提高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安全性。

4.1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 很多学生由于对预防运动损伤的认识不足, 而造成在运动中遭到伤害。因此, 作为体育教师, 要加强对运动安全知识的传播,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并在运动损伤即将发生时, 将伤害降低到最小。同时, 要注重教育学生提高保护他人安全的意识, 当其他学生遇到危险时, 要帮助别人缓解事故的危险程度。

4.2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那些在体育方面有着突出表现的人, 并不是从一生下来就是运动天才, 他们都经过了后天的勤奋拼搏。但是很多学校信奉“魔鬼式训练”, 所以对运动员进行超高强度的训练, 增大了运动员受运动损伤的几率。事实证明, 超高强度的体育训练, 由于运动时间过长, 运动量过大, 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反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逐渐产生厌恶情绪, 而且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训练效率, 降低学生损伤, 在进行体育训练时, 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身体特征, 符合他们的运动规律, 并结合学生的性别及健康情况, 安排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

综上所述, 初中课余体育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 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注意对时间和训练强度的把握, 在保证不影响身体和学习的情况下制定训练计划, 争取文化课和体育水平的双丰收, 让业余体育训练走上正轨, 为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林天皇, 钟文聪.刍议课余体育训练[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1 (3) .

[2]王颖.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的几点思考[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8) .

[3]王富强.浅谈如何发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J].科技信息, 2010 (31) .

[4]李子立.浅议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机制的优化[J].教师, 2010 (6) .

试论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训练现状,改善路径

1. 前言

根据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对于丰富学校文化生活, 提高学校知名度有较大的作用。高职院校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创办一个高水平的体育运动队, 并为招收一些体育特长生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但是,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质与量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因此, 高职院校就应该建立一个明确且适合的教学目标, 调整自己的体育教学决策, 最终让课余体育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

2. 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1) 课余体育训练管理现状。高职院校课余体育管理主要包含了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两种形式。外部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各级教育厅与体育局来根据一定的计划来实施, 并由相关体育协会来具体负责开展。内部管理工作则是由学校相关部门与领导负责。那么, 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是由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负责, 并让各级领导干部来层层管理。但是, 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具备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基本条件, 但是已经具备了基本完善的课余体育训练管理机制, 只是无法为高职院校带来较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 课余体育训练经费保障现状。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还没有受到相关部门与人员的重视, 这就导致了所需的体育训练经费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根据调查, 我们发现, 很多高职院校的课余体育训练经费下放的额度严重不足, 这就致使很多高职院校的运动队只能够把有限的资金放在一些优势项目方面, 并对一些所谓的弱势项目采取了放弃的做法, 这就让很多高职学生失去了参赛的机会。

(3) 课余体育训练项目以及设施建设现状。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项目基本上局限于一些比赛运动项目, 比如说田径、排球等。而且, 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项目比起普通本科院校来说, 项目数量更是少很多, 新增项目不多。

(4) 课余体育训练人员结构现状。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运动员选材方面也有一定的问题存在。作为课余体育训练的主体所在, 运动员很多都是从普通学生中选拔出来的, 他们缺乏必要的训练基础, 很难取得理想的训练成绩。虽然说教练员学历水平较高, 但是他们中不少人没有等级证书, 自身的运动经历也不够丰富, 还有一些教练员专兼职情况较为不均衡, 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安排的不科学。

(5) 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目标现状。高职院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总体发展目标主要就是要不断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 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综合素质, 并为他们提供竞技体育教育的学校经历等。但是, 就现实情况来看, 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目标最为集中的几项是学生锻炼身体与娱乐身心, 并不是为了参加一些体育竞赛, 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运动员, 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难以培养出能够在高水平运动会中获得一定参与权的运动员。

3. 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改善路径

(1) 重新定位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目标。鉴于当前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目标不够合理化的现状, 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加强对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宣传力度, 确立一个更为科学、合理且可行的课余体育训练目标。根据《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 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 (1986-2000) 》, 学校体育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更要培养他们优良的运动习惯, 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那么, 高职院校就应该做好广大学生与相关领导的工作, 为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让课余体育训练能够处于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当中, 获得学生与领导的大力支持。

(2) 有效开拓出更多的运动员选拔途径。高职院校在招收体育生的时候, 往往是通过单考入学、免试入学、体育加试入学、体育特招生入学和正常入学等五种方式来实施的。这些方式很难招收到优秀的运动员人选, 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体育生尤其是优秀生源严重缺乏, 学校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因此, 高职院校就应该尽快改革当前的体育招生体制, 不断开发出更多有效的运动员选拔渠道。这就需要相关教育部门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权利, 宽进严出, 让更多高水平运动员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

(3) 制定并实施合理的训练计划与管理制度。高等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往往是由专项老师带队, 并制定出一个学期的训练计划。重点运动队还会利用一切机会来进行分组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实践活动。但是, 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却缺乏这样的训练计划与管理机制。因此, 高职院校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缓解这些矛盾与问题。具体来说, 高职院校应该对教练员、辅导员等强化管理工作, 督促他们做好运动员课余体育训练之外的学习管理工作, 并合理安排他们的运动量, 提高体育训练的质量, 并制定出合理的训练周期与训练强度, 让学生能够有时间、有精力来进行体育训练。此外, 高职院校还应该制定并实施教练员的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强化对教练员的管理工作。这是因为教练员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课余体育训练的效果。最后, 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 让运动员获得合理的课余体育训练环境与制度保障, 并加大经济投入, 拓宽资金渠道, 真正让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逐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孙国庆高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新探[J].山东体育科技, 2004 (4) :78-79.

[2]王元水.对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模式探讨[J].嘉应大学学报, 2002 (6) :111-113.

高中课余体育训练 篇11

关键词:运动员;课余训练;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64-01

一、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现代社会各种信息大量涌入,增加了学生事物鉴别和行为选择上的复杂性,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体育课余训练中应寻找教育素材,创设最佳教育时机,保持用昂扬的进取精神激励学生。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美德,深入开展学习体育界的好典型,优秀运动员的活动,牢牢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给他们讲解金牌背后的奋斗史和队员们为国争光的信念,从而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二、加强法规制度教育,进一步强化组织纪律观念

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队员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例如训练不迟到,不早退,训练时不折不扣地完成训练任务,运动员在训练中互帮互助,体现协作精神。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学习上相互竞争,考试时认真独立完成。

三、教练员加强自我教育,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一个教练员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自己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立教。在运动员面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奋斗者形象,同时一个人格高尚的教练员应具有一种严格“自律”精神,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我们不能忽视自己的“师表”作用,在学生面前轻率的举动或细小的疏忽,都可能给学生留下阴影,而不利于他们良好的品质的形成。

四、班主任、教练员在运动员的德育方面必须找一个有效的切合点

现在,个别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看待运动员在学生中的角色”一事上有些模糊的概念,他们认为运动员是体育教师的学生,教育、管理是教练员的事。孰不知,运动员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既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首要是班主任,教练员起的是从旁协助的作用。

在师生相处的立足点上,就是平等、平和的。老师看学生是“有缘相识,拉他一把” ;学生视老师为“得识贵人,多多请益”。排斥心理是沟通的最大障碍,想要日后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得先去除排斥心理。惟有如此,才能有良好的师生沟通基础,台上台下,才有最基本的信念和良好的默契。

五、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应坚持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体育训练中渗透德育,教练员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育只有符合队员的内在需要,通过队员的参与,认同接受才能奏效。

(2)整体性原则。训练中渗透德育必须面向全体队员,不能只顾及少部分,而忽视大部分队员,还应将德育所包涵的各项素质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促使全体队员德育素质和谐地发展。

(3)差异性原则。因为队员间存在着思想认识差异,所以应从队员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让队员得到最佳发展。

(4)系统性原则。从广义上说,教练员应有长远的计划,将德育贯穿在初中三年训练的全过程;从狭义上说,教练员应从课的开始至结束不失时机的进行德育教育。课与课之间注意紧密联系,使学生接受的渗透信息牢固、深刻。

六、训练中贯彻德育教育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经常性。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久的事情,必须坚持经常性, 在日常管理中,应经常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做到“工作常抓,警钟长鸣”,强调队员一切以“中学生守则”为行动指南。

(2)加强紧密性 。教练员在日常管理中应与班主任保持紧密的联系,随时了解运动员的表现,掌握运动员第一手资料。

(3)体现实效性。对运动员进行德育教育还应注重实效性,教练员在思想教育时应从现实出发,着重效果,避免空洞、乏味、不切实际的现象。

(4)注意及时性。加强德育教育还应注意及时性,教练员应注意观察队员的情绪变化,及时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总之,在体育训练中贯彻德育教育时,教练员必须在具有敬业精神的基础上运用合理的方法和遵循正确的原则,切实加强与班主任、任课老师的联系、沟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金华,谈中学生运动员的德育教育[M].全国基础教育论文集.

[2] 颜军.体育心理学[M].神州出版社.

课余体育训练中的信息环境 篇12

课余体育训练是在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 为提高学校的运动技术水平, 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在课余时间对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运动训练活动和竞赛活动的过程。它既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它与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共同构成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目前, 我国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原则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较多, 但从“信息环境”的角度对课余体育训练进行的系统研究比较缺乏,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丰富和完善我国学校体育理论做出贡献。

二课余体育训练中信息的传递

1. 教练员的训练信息传递手段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教学之中。

教练员目前在训练中经常会使用图片、录像、多媒体等信息传递手段进行训练中的信息干预。

2. 教练员获取控制运动训练信息的途径

“运动训练控制”的核心就在于它必须是一个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的训练过程, 无目的、无方向或目的、方向不明确、计划不完善的训练过程则不能被称之为是运动训练控制。 (1) 运动训练控制的表现非常广泛, 本文主要从教练员获取控制运动训练过程信息的手段进行研究, 训练小结和训练日记是教练员获取训练信息的重要途径。

三环境与课余体育训练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且始终与周围环境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环境不仅对体育的主体、客体发生作用, 而且还影响着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全过程。课余体育训练环境作为学校体育环境中的一部分, 是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课余训练的实践表明, 训练环境对课余体育训练工作产生的影响更直接、更适时、更明显。但作为学校体育环境组成部分之一的课余体育训练环境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研究如何通过改善和优化课余体育训练环境来促进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发展, 促进整个学校体育的发展, 进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成为摆在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四信息环境与课余体育训练

学校是一个社会信息高度密集的场所, 来自不同渠道、不同方面的各种信息构成了学校特有的信息环境。一般来说,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 课堂教学所传递的信息是学校信息的主要部分。 (2) 近年来,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 各种有关体育方面的社会信息通过网络、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等媒介大量涌入学校, 给师生的身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正确运用和处理各种社会信息非常重要。例如, 欧洲足球五大联赛、美国NBA联赛中的体育明星, 我国的姚明、刘翔等往往成为学生追捧的对象, 这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兴趣及情感等。体育教师要正确处理和运用各种信息, 正确引导学生为提高训练质量服务。

“运动训练信息”是指有关运动训练系统自身的各种状态和特征的反映。运动训练信息与一般信息一样具有媒介、放大、预测和调控四个基本作用。“媒介作用”是指训练系统中的各个局部之间是靠信息来进行联系和沟通的。没有信息的媒介作用, 系统的整体性就无法实现。“放大作用”是指凭借少量信息, 就可以了解训练系统的其他方面, 乃至整个训练系统的状态及其变化。例如我们在选材时, 往往只选几个最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测试, 这些指标的“代表性”说明了这几个指标所反映的训练信息的放大作用。“预测作用”是指可以根据有关训练系统状态的现实信息去预测训练系统未来状态。如选材中根据运动员当年身高的信息去预测未来的身高。“调控作用”是指信息可以用来使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并按预定方向发展。

可以说, 运动训练控制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控制过程。现代训练离不开信息, 训练信息是实施最佳化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3) 课余体育训练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训练信息的传递过程, 训练课堂中所传递的信息是训练活动中的主要部分。训练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手段和教练员获取控制训练信息的手段我们将其称之为课余体育训练的信息环境。

摘要:本文从“信息环境”的角度论述课余体育训练中信息的传递, 包括教练员训练信息的传递途径, 教练员获取控制运动训练信息的途径, 论述环境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关系, 以及“信息环境”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关系。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信息环境

注释

1徐本力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58

2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25

上一篇:体育公共休闲空间下一篇:语文教学四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