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余生活(精选12篇)
学生课余生活 篇1
一、中职生课余生活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法, 对学校2014级计算机班、煤化工班及驾修班的90名在校全日制中职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64人, 女生26人 (见图1) ;其中计算机专业18人, 煤化工专业40人, 机动车驾驶及修理专业32人 (见表1) 。此次调查采取课堂提问, 举手表决的形式, 共提问学生90人, 有效回答88人, 有效率为98%。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 以达到调查分析与研究。
(一) 课余时间充分。
中职生的课余生活时间充沛, 但是处于自主思索形成时期的他们, 往往逆反于被安排, 但他们自主安排的课余生活多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长期循环往复, 课余时间便成为无所事事、无所适从的时间。据调查, 除双休日外, 学生每天可支配的课余时间比较多。
从图2中得知, 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均在1小时以上, 其中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在1~2小时的有17人, 占总数的19%;2~4小时的有45人, 占总数的50%;4小时以上的有28人, 占总数的31%。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中职生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普遍在2小时以上, 说明没有升学压力的中职生课余时间充裕。
(二) 课余生活对待态度。
表2的数据表明, 基本上没有人认真对待课余生活, 略微计划的占60%, 随心情行事的则占40%。可以看出, 中职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是在打发时间的心态下虚度而过。
(三) 课余生活的项目。
据调查 (见表3) , 中职生的课余生活相对单一, 所做事项对自己的帮助和收货相对较小。其中用于学习的只有9人, 上网、玩手机等休闲娱乐的占45人, 达到一半的人数。用于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的有24人, 用于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的只有5人, 用以学生工作的有7人, 可见中职生的课余生活多以休闲和打发时间为主。
综合以上调查数据可见, 中职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组织能力相对薄弱, 对课余时间的利用效率较低。导致中职生课余生活懒散的原因既有中职生自身的原因, 也有教育者的疏忽所致。
二、中职生课余生活散漫的原因分析
(一) 年龄因素。
中职生多处于14到17岁的花季年龄, 开始思索人生, 但是还未形成系统的认识。在想问题、做事情时多缺乏自觉性和计划性。同时此年龄阶段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 喜欢反向行事。如果随之任之, 必将会使他们恶性循环, 难以形成一个合理的学习生活规划。
(二) 硬件、软件的局限性。
据调查, 有学生反映校园的相应硬件设施不完善, 在某种程度上也局限了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选择。例如;想进行体育活动的同学, 选择的范围很有限, 只局限于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其他设施不具备, 学生的兴趣也被局限。另外, 中职生虽文化知识相对薄弱, 但是他们都有自己擅长的个人才艺, 却苦于没有发挥和用武之地。他们中有人擅长朗诵、有人擅长舞蹈、有人擅长表演、有人擅长主持、有人擅长唱歌, 可是没有相应的社团和机构去接纳他们, 去引导他们, 去历练他们。正是这些硬件和软件设施的不完善, 使他们无法发挥所长、有的放矢。
(三) 教育者、管理者的疏忽。
中职学生面临形势的特殊性, 没有升学压力的考验, 行事较散漫, 缺乏自觉性和计划性。这时作为引导身份的教育者应该进行适时的管控和指导。作为他们第一监护人的家长也只重视他们文化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他们兴趣的培养, 学生思维定势的认为只要课堂时间把握住就可以了, 课余时间不重要。合理有效地帮助学生管理好他们的课余时间, 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中职生课余生活改善措施
(一) 目标引导。
中职学校的学生选择中职院校的绝大部分原因是中考、高考失利, 为谋一技之长。因此, 他们对自己的定位较低, 期望较低, 认为只要学点技术就可以了。这时, 我们教育者要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多让他们认识一些具有代表性又和他们息息相关的辉煌人物, 例如:蓝领专家孔祥瑞等。让他们明白来到中职院校只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设立合理的目标, 也一样可以功成名就。
(二) “名人”效应。
中职学生是正处于热血澎湃的年龄, 只要进行合理的引导, 他们的斗志是可以很好的激发出来。那么, 我们可以请一些从本校毕业或者同类学校毕业的有所成就的师哥师姐, 对应专业的企业“名人”和蓝领“专家”来校作讲座。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让那些和他们曾经有着相似经历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成果去感染在校中职生。让中职生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 行行都能出状元。同时对讲座的参与实行提前报名制, 限制参与的人数。物以稀为贵, 这样没有参与到的学生下次就会更积极更主动地报名参与。并且在“名人”讲座结束后, 组织学生进行座谈和交流, 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这样不仅起到了激励作用也锻炼了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 校内电影院。
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免费定期定时播放一些励志、幽默和赏析的电影。如《冲出亚马逊》、《当幸福来敲门》等电影。播放电影可以让学生从一天的疲惫学习中暂时的走出, 放松心情来到另外一个情境。因为电影的播放是有选择和有目的的, 这些影片的播放可以舒缓学生的疲惫、改善学生的心情, 激励学生的斗志。
四、中职生课余生活展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想法的美好往往大于现实。如若期望中职生的课余生活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 能够最有效的使用, 需要中职生观念的转变, 需要教育者的合理宏观调控, 需要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 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
五、结语
中职生是我们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才, 他们不仅是每个家庭的核心, 也是我们社会建设者的核心。对于他们的培养和历练, 仅仅靠我们每堂课的五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中职生除了必将出勤的课堂时间外还有大把课余时间正在荒废中。这是我们不得不引以重视的。现今企业用人的核心标准就是“德”。“德”指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然而这个综合素质的塑造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能塑造的是寥寥无几。它所需要和依赖的就是我们课余时间的利用和锻炼。因此, 中职生的课余生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课余生活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协同教育, 共同关心中职生的全面发展, 这也是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成才的需要。
摘要:中职生的课余生活占据了中职生校园文化生活的绝大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的无形课程也是促进他们成长的催化剂。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我们通过对中职生的课余生活现状的研究调查发现, 由于中职生心态行为的不确定性, 其不能有效合理的安排课余生活。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希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课余活动, 积极引导中职生合理安排和利用课余生活, 提高中职生课余生活的质量, 促进中职生更好的学习与成长。
关键词:中职学生,课余生活,课余活动,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彭志斌, 梁丽媚.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 8
[2] .周灿.极度用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2
[3] .魏立俊.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探讨[J].企业导报, 2012, 13
学生课余生活 篇2
我们几个人在星期五约好了:星期六把作业做完,星期天球场踢足球。
星期天到了,大家陆续都来了。
我见同学们都来了,便对大家说:“既然大家都来了,那我们就开始吧。”“好!”大家说。
我们开始分队,我队分别是:叶晓华、洪林炳、杜宇航、邱楚N、余张帅、潘宣霖、杨坤霖和我。共8人。另一队分别是:睢林韬、邓懿晖、郑港鑫、曾锦盛、张洪溪、许淦城、张俊、赖启有,也是8人。接下来,我分布了任务,叶晓华在中卫,负责阻止球进入后卫防区,洪林炳负责守门,赖启有负责……
比赛开始了,只见我方余张帅很快将球传到了前卫杜宇航的脚下,杜宇航提脚一射,哎呀!对方守门员许淦城扑住了球。
是对方发球,许淦城将球发到了中卫曾锦盛的脚下,曾锦盛原本想传给睢林韬,不慎被我断掉,我一身大脚一射,球又回到了杜宇航的脚下,他一脚射门,守门员许淦城还没反应过来,球就进了!我们队欢呼雀跃。
这次是我方发球,潘宣霖一脚将球发到了左中卫洪林炳的脚下,他又传给了杜宇航,被郑港鑫断掉,他马上传给了曾锦盛,曾锦盛传给了睢林韬,睢林韬提脚一射,好险,球被守门员扑住了!
就这样,我们将比分持续到最后。
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研究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课余生活 质量 调查
一、前言
随着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逐渐增多,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时间安排与利用方面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同时,课余生活的质量也不断随之下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甚至造成学生的行为偏差。因此,增强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认识,控制课余生活的负面影响,提高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研究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因素,并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可行的解决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对策,以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
二、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江苏省某学院的100名在校的全日制的大专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56人,女生44人,城市的学生31人,农村的学生69人,大一29人,大二39人,大三32人,机电工程系17人,材料工程系15人,化学工程系19人,环境工程系15人,管理工程系人18,信电工程系16人。
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以实现最终的分析与研究。
三、调查数据及分析
1.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分析
这里所指的课余生活是指在课余时间里所做的各种活动。而课余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周一至周五从早九点到晚九点期间除去用于上课的时间所剩余的时间;另一部分是周末的全天时间。
(1)大学生课余时间及课余活动状况
①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
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统计的100名大学生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的课余时间多在三到六小时,其人数为63人,比例占总人数的63%,而九小时以上的人数仅占5%。
②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类型以娱乐主导为主
根据某种活动在课余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为标准,可简单地将大学生课余生活分为学习主导型、活动主导型、运动主导型、娱乐主导型等类型。在学生课余活动中选择率最高的是上网占89%,而和同学闲聊及打扑克、棋牌等也分别占55%和35%,这说明大学生课余生活类型是以娱乐主导为主。
(2)大学生对待课余时间的状况
学生对课余生活基本处于盲目状态,调查结果表明对课余时间认真安排的仅占12%,有一小部分会对课余时间稍做安排,而大部分的同学对于课余时间都基本不安排或随心所欲。
2.对比分析
(1)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对比分析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差异主要通过如何安排课余生活方面来反映。调查显示大一的学生在安排课余生活时最易受学校活动或课程安排影响,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在安排课余生活时主要由自己决定。这也说明了高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在安排课余生活上更有自主权。
(2)不同时间的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对比分析
首先,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里,学生们所从事的最多的活动是学习(包括读课外书),占总人数的37%;而周末的时间里,学生们所从事的最多的活动则是上网。其次,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与周末的时间里学生们使用网络的目的也不同,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使用网络主要是用于学习;而周末的时间使用网络主要是聊天,看电视节目等。这充分说明了当代的大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课余时间去从事课余活动。
(3)大学生主观想法与实际行为的对比分析
在回答“您认为课余时间最应该用来做什么”的问题时,有42%的同学选择学习社会经验和技能,而在课余活动中选择兼职或义工的人仅有15%。此外,在对于以下三种说法“①在课余时间里就应该尽情的娱乐交友;②在课余时间里应该抓紧时间学习;③在课余时间里学习固然重要,但也要适当放松”的评价中,对于第一种说法普遍认为有点同意,占37%,对于第二种说法也普遍认为有点同意,占49%,但第三种说法同学们的普遍看法是非常同意,占83%。这说明了同学们都认为在课余时间里要劳逸结合,但实际上在课余时间里上网的比例却大于学习的比例。这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上的主观想法与实际行为不协调,存在着矛盾。
3.大学生课余生活存在问题及产生问题因素分析
根据对本学院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的了解及对比分析从中发现了大学生课余生活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形成问题的原因。
(1)大学生课余生活所存在的问题
①课余时间充裕,但有效的利用率很低
即存粹为了消磨时间而花费的时间过多。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有6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课余时间正好,但在大量的课余时间里无论是周一至周五还是周末利用课余时间上网的人数居高不下,而使用网络的目的也主要以聊天玩游戏的居多单独用于学习的较少。此外,在课余时间里和同学闲聊、睡懒觉居多。
②对课余生活安排盲目
调查表明,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并没有认真的考虑,仅有12%的同学认真安排,38%的同学稍做安排,而其余的占一半的同学是对课余时间基本不安排或随心所欲。因此,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基本处于一种盲目的、自发的状态。
③对课余生活的认识及评价不正确
通过对本学院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普遍为学习、和同学闲聊、睡懒觉、上网等明显比较单调普通,但却有1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37%的同学认为比较丰富,仅有9%的认为不太丰富,10%的认为非常枯燥。这就体现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课余生活的认识及评价不够正确。
④课余生活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从“课余生活对您有何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上看,认为课余生活在提高学习成绩方面所占的比重仅24%,而远远小于课余生活对大学生所造成的经常无所事事及上网花费金钱和时间的负面影响所占的比重。
⑤课余生活脱离社会,不利于技能和经验的提高
在大学生课余活动中做兼职或义工的人数很少,仅占15%,并且对于课余生活在“做兼职增加了社会经验”的影响的比例也很小,仅占16%。这就体现了大学生的课余活动脱离了社会,不利于大学生在技能和经验上的提高,也不利于大学生以后走向社会。
(2)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之所以存在各种问题,之所以有上述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不仅与大学生自身因素有关,也与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及接触的人群等其他因素有直接关系。因此,分析造成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因素就要从上述几方面入手:
①主观因素
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主观因素是大学生自身。首先,在经历了多年的寒窗苦读之后,进入了大学,不仅升学的压力解除了,而且大学的学习压力小、空余时间多了、自由活动的空间也相对以前大了许多。因此,大学生就会放松自己,并对自己的课余生活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与利用,只是随心所欲的从事自己想做的事。其次,爱玩是每个大学生处于这一时期的天性,大学生是比较活跃的群体,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再加之自控的能力较差,久而久之没有养成好的课余生活的习惯,以致于造成了课余生活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②客观因素
第一,同辈群体。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客观因素之一。如果说家庭是对一个人的社会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同辈群体对一个人的社会化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离开家庭来到学校,朝夕相处的是同学、室友,同龄人的相似性使他们彼此影响。由于大学生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平等地位关系,在与同伴的接触中,如果发现某种举动是别人喜欢的,那么这种举动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强;而另一些举动是别人不喜欢的,就会减少这类行动的出现,由此调整自己的行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是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客观因素的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独生子女家庭较多,一些独生子女家长产生了“四过”(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过高期望)和“四怕”(一怕孩子学坏、二怕孩子不成材、三怕孩子不孝顺、四怕孩子出意外)等倾向,而这些心理倾向往往就成了影响这一代大学生教育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这些孩子来到大学之后,一旦脱离了父母及家庭的约束之后,就会变得放任自流,生活和学习没有规律。
第三,学校及各种社团活动。由于学校及各种社团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首先,学校对于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缺少关注及适当的引导,即使学校或社团组织了一些活动也是以宣传及创建校园文化为目标,但却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及要求,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学参与的主动性也不高,而且没有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加以指导,帮助其分析和灌输正确的课余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使之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积极的课余生活方式。其次,学校缺乏相应的娱乐设施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课余生活场所的缺乏才导致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里无所事事,和同学闲聊、上网等。最后,学校缺少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学习社会经验及技能的机会,使学生完全与社会隔离,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
1.调查结论
通过对江苏省某学院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调查,从总体上对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及课余活动状况、大学生对待课余时间的状况以及课余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状况等课余生活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时间的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及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上的主观想法与实际行动之间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通过上述的课余生活状况和对比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课余生活所存在一些诸如课余生活安排盲目、对课余生活的认识及评价不正确、课余生活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等问题,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因素。总之,通过本次调查,反映出目前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的质量不高,无论是学生个人、还是学校都要高度的重视这一问题,及时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问题。
2.对策建议
(1)从学生自身入手,加强课余生活指导
要想改变大学生目前的课余生活状况,解决大学生课余生活上的问题,首先就要从大学生自身入手,通过调查有33%的同学在对安排课余生活提的建议是希望能够认真地安排好自己的课余生活,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的与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安排好自己的课余生活已提高课余生活的质量。
(2)从理论准备入手,加强课余生活研究
要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加以指导首先要有充分的理论准备。于光远先生在1993年就提出:“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关于课余生活的专业,没有专门的课余生活的课程,也没有知名的课余生活方面的专家。因此,要大力开展在课余生活方面的研究,为指导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奠定好理论基础。
(3)从学校及社团活动入手,开展丰富的课余生活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大学生课余生活方面的建议中有18%的同学希望学校和社团能多组织一些丰富的活动。学校及社团活动应该是在“业余、自愿、多样、收益、”的原则下开展的,学校及社团在开展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要合理、全面、丰富,既要包括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包括各类文体性与社会性的活动,在学生们学习到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此外,也有20%的同学希望能多接触社会学习社会经验,因此,学校还应多组织一些校外的活动,让学生多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学习必要的社会经验,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4)从学校的设施设备入手,完善课余活动场所
学校除了对学生进行课余生活指导、开展丰富的课余生活之外,还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及设备的建设,尽可能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活动和娱乐空间。
随着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不断增多,课余生活将会逐渐的演变成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因此,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到课余生活对于大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以及提高大学生课余质量和丰富课余生活的重要性,并积极地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王雅林,黄鸿扬.闲暇社会学[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夏永华.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道德教育[J].长沙大学学报, 2007,(04).
[4]成功,莫可今.大学生课余生活状况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5]王广红.理工科大学生课余生活状况及成因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02).
[6]杨建新.透视女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J].中国青年研究,2003,(09).
[7]张凯.试论网络与大学生的课余生活[J].内江科技,2005,(03).
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研究 篇4
随着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逐渐增多, 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时间安排与利用方面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同时, 课余生活的质量也不断随之下降,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 甚至造成学生的行为偏差。因此, 增强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认识, 控制课余生活的负面影响, 提高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研究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因素, 并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可行的解决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对策, 以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
二、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江苏省某学院的100名在校的全日制的大专生进行了调查。其中, 男生56人, 女生44人, 城市的学生31人, 农村的学生69人, 大一29人, 大二39人, 大三32人, 机电工程系17人, 材料工程系15人, 化学工程系19人, 环境工程系15人, 管理工程系人18, 信电工程系16人。
共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有效回收率100%, 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 以实现最终的分析与研究。
三、调查数据及分析
1.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分析
这里所指的课余生活是指在课余时间里所做的各种活动。而课余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周一至周五从早九点到晚九点期间除去用于上课的时间所剩余的时间;另一部分是周末的全天时间。
(1) 大学生课余时间及课余活动状况
①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
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 统计的100名大学生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的课余时间多在三到六小时, 其人数为63人, 比例占总人数的63%, 而九小时以上的人数仅占5%。
②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类型以娱乐主导为主
根据某种活动在课余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为标准, 可简单地将大学生课余生活分为学习主导型、活动主导型、运动主导型、娱乐主导型等类型。在学生课余活动中选择率最高的是上网占89%, 而和同学闲聊及打扑克、棋牌等也分别占55%和35%, 这说明大学生课余生活类型是以娱乐主导为主。
(2) 大学生对待课余时间的状况
学生对课余生活基本处于盲目状态, 调查结果表明对课余时间认真安排的仅占12%, 有一小部分会对课余时间稍做安排, 而大部分的同学对于课余时间都基本不安排或随心所欲。
2.对比分析
(1)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对比分析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差异主要通过如何安排课余生活方面来反映。调查显示大一的学生在安排课余生活时最易受学校活动或课程安排影响, 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在安排课余生活时主要由自己决定。这也说明了高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在安排课余生活上更有自主权。
(2) 不同时间的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对比分析
首先, 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里, 学生们所从事的最多的活动是学习 (包括读课外书) , 占总人数的37%;而周末的时间里, 学生们所从事的最多的活动则是上网。其次, 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与周末的时间里学生们使用网络的目的也不同, 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使用网络主要是用于学习;而周末的时间使用网络主要是聊天, 看电视节目等。这充分说明了当代的大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课余时间去从事课余活动。
(3) 大学生主观想法与实际行为的对比分析
在回答“您认为课余时间最应该用来做什么”的问题时, 有42%的同学选择学习社会经验和技能, 而在课余活动中选择兼职或义工的人仅有15%。此外, 在对于以下三种说法“①在课余时间里就应该尽情的娱乐交友;②在课余时间里应该抓紧时间学习;③在课余时间里学习固然重要, 但也要适当放松”的评价中, 对于第一种说法普遍认为有点同意, 占37%, 对于第二种说法也普遍认为有点同意, 占49%, 但第三种说法同学们的普遍看法是非常同意, 占83%。这说明了同学们都认为在课余时间里要劳逸结合, 但实际上在课余时间里上网的比例却大于学习的比例。这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上的主观想法与实际行为不协调, 存在着矛盾。
3.大学生课余生活存在问题及产生问题因素分析
根据对本学院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的了解及对比分析从中发现了大学生课余生活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形成问题的原因。
(1) 大学生课余生活所存在的问题
①课余时间充裕, 但有效的利用率很低
即存粹为了消磨时间而花费的时间过多。调查结果表明, 目前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 有6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课余时间正好, 但在大量的课余时间里无论是周一至周五还是周末利用课余时间上网的人数居高不下, 而使用网络的目的也主要以聊天玩游戏的居多单独用于学习的较少。此外, 在课余时间里和同学闲聊、睡懒觉居多。
②对课余生活安排盲目
调查表明, 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并没有认真的考虑, 仅有12%的同学认真安排, 38%的同学稍做安排, 而其余的占一半的同学是对课余时间基本不安排或随心所欲。因此, 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基本处于一种盲目的、自发的状态。
③对课余生活的认识及评价不正确
通过对本学院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普遍为学习、和同学闲聊、睡懒觉、上网等明显比较单调普通, 但却有1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 37%的同学认为比较丰富, 仅有9%的认为不太丰富, 10%的认为非常枯燥。这就体现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课余生活的认识及评价不够正确。
④课余生活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从“课余生活对您有何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上看, 认为课余生活在提高学习成绩方面所占的比重仅24%, 而远远小于课余生活对大学生所造成的经常无所事事及上网花费金钱和时间的负面影响所占的比重。
⑤课余生活脱离社会, 不利于技能和经验的提高
在大学生课余活动中做兼职或义工的人数很少, 仅占15%, 并且对于课余生活在“做兼职增加了社会经验”的影响的比例也很小, 仅占16%。这就体现了大学生的课余活动脱离了社会, 不利于大学生在技能和经验上的提高, 也不利于大学生以后走向社会。
(2) 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之所以存在各种问题, 之所以有上述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 不仅与大学生自身因素有关, 也与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及接触的人群等其他因素有直接关系。因此, 分析造成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因素就要从上述几方面入手:
①主观因素
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主观因素是大学生自身。首先, 在经历了多年的寒窗苦读之后, 进入了大学, 不仅升学的压力解除了, 而且大学的学习压力小、空余时间多了、自由活动的空间也相对以前大了许多。因此, 大学生就会放松自己, 并对自己的课余生活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与利用, 只是随心所欲的从事自己想做的事。其次, 爱玩是每个大学生处于这一时期的天性, 大学生是比较活跃的群体, 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 再加之自控的能力较差, 久而久之没有养成好的课余生活的习惯, 以致于造成了课余生活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②客观因素
第一, 同辈群体。
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客观因素之一。如果说家庭是对一个人的社会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 同辈群体对一个人的社会化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离开家庭来到学校, 朝夕相处的是同学、室友, 同龄人的相似性使他们彼此影响。由于大学生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平等地位关系, 在与同伴的接触中, 如果发现某种举动是别人喜欢的, 那么这种举动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强;而另一些举动是别人不喜欢的, 就会减少这类行动的出现, 由此调整自己的行为。
第二, 家庭教育方式。
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是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客观因素的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独生子女家庭较多, 一些独生子女家长产生了“四过” (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过高期望) 和“四怕” (一怕孩子学坏、二怕孩子不成材、三怕孩子不孝顺、四怕孩子出意外) 等倾向, 而这些心理倾向往往就成了影响这一代大学生教育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这些孩子来到大学之后, 一旦脱离了父母及家庭的约束之后, 就会变得放任自流, 生活和学习没有规律。
第三, 学校及各种社团活动。
由于学校及各种社团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首先, 学校对于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缺少关注及适当的引导, 即使学校或社团组织了一些活动也是以宣传及创建校园文化为目标, 但却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及要求, 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同学参与的主动性也不高, 而且没有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加以指导, 帮助其分析和灌输正确的课余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使之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积极的课余生活方式。其次, 学校缺乏相应的娱乐设施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课余生活场所的缺乏才导致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里无所事事, 和同学闲聊、上网等。最后, 学校缺少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学习社会经验及技能的机会, 使学生完全与社会隔离, 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
1.调查结论
通过对江苏省某学院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调查, 从总体上对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及课余活动状况、大学生对待课余时间的状况以及课余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状况等课余生活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时间的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及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上的主观想法与实际行动之间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通过上述的课余生活状况和对比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课余生活所存在一些诸如课余生活安排盲目、对课余生活的认识及评价不正确、课余生活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等问题, 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产生大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因素。总之, 通过本次调查, 反映出目前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的质量不高, 无论是学生个人、还是学校都要高度的重视这一问题, 及时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问题。
2.对策建议
(1) 从学生自身入手, 加强课余生活指导
要想改变大学生目前的课余生活状况, 解决大学生课余生活上的问题, 首先就要从大学生自身入手, 通过调查有33%的同学在对安排课余生活提的建议是希望能够认真地安排好自己的课余生活, 因此, 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 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的与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安排好自己的课余生活已提高课余生活的质量。
(2) 从理论准备入手, 加强课余生活研究
要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加以指导首先要有充分的理论准备。于光远先生在1993年就提出:“要玩得有文化, 要有玩的文化, 要研究玩的学术, 要掌握玩的技术, 要发展玩的艺术”。但是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一个关于课余生活的专业, 没有专门的课余生活的课程, 也没有知名的课余生活方面的专家。因此, 要大力开展在课余生活方面的研究, 为指导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奠定好理论基础。
(3) 从学校及社团活动入手, 开展丰富的课余生活
调查结果显示, 在对大学生课余生活方面的建议中有18%的同学希望学校和社团能多组织一些丰富的活动。学校及社团活动应该是在“业余、自愿、多样、收益、”的原则下开展的, 学校及社团在开展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 而且要合理、全面、丰富, 既要包括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 又要包括各类文体性与社会性的活动, 在学生们学习到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此外, 也有20%的同学希望能多接触社会学习社会经验, 因此, 学校还应多组织一些校外的活动, 让学生多与外面的世界接触, 学习必要的社会经验, 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4) 从学校的设施设备入手, 完善课余活动场所
学校除了对学生进行课余生活指导、开展丰富的课余生活之外, 还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及设备的建设, 尽可能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活动和娱乐空间。
随着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不断增多, 课余生活将会逐渐的演变成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因此, 在不久的将来, 还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到课余生活对于大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以及提高大学生课余质量和丰富课余生活的重要性, 并积极地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雅林, 黄鸿扬.闲暇社会学[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3]夏永华.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道德教育[J].长沙大学学报, 2007, (04) .
[4]成功, 莫可今.大学生课余生活状况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04) .
[5]王广红.理工科大学生课余生活状况及成因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2, (02) .
[6]杨建新.透视女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J].中国青年研究, 2003, (09) .
[7]张凯.试论网络与大学生的课余生活[J].内江科技, 2005, (03) .
小学学生的课余生活作文 篇5
有一次下课,我们班的同学像一阵风一样跑下楼去玩耍。但是我没有去,我心想这下终于有时间让我安安静静的看书了。过了一会儿,我们班的同学上楼来找我,让我和他们一起去玩,我说:“我不去了,我要看书呢,你们去吧!”同学们只好说:“好吧。”突然上课铃声响了,“真讨厌,我还没看够呢!”我总是抱怨道。
还有一次放学回到家,我急急忙忙的回家把作业写完,然后我就去看书了!弟弟跑过来说:“姐姐,我们去看电视吧,我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开始了。”我犹豫了一下,然后对他说:“你去吧,姐姐忙着呢。”弟弟就跑去看电视了,我就又埋头在我的书本中了。
学生课余生活 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 课余生活 引导培养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类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学生进校时年龄只有十五六岁,且大多来自农村或小城镇家庭,其中不乏留守少年,也有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缺乏社会的关注、父母的管教,祖父母又对他们百般溺爱,或者无力照顾。这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1]。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期间,与高中生相比,中职生的课余时间更多,而这些学生毕业后,以护理专业的学生为例,从事的却是和医学大专生、本科生工作性质基本相同的工作,因为他们也是医务工作者,服务对象也是医院的病患者。因此对中职医学生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培养,也应该有较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毕业之后能更好地胜任临床护理工作。
学生的课余生活反映的是学生的生活方式,一个人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来填充和丰富她的课余时间,展示了她以怎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对于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的中职学生来说,个人生活方式是否科学、健康、丰富,直接影响其生活和生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并影响其成材[2]。调查显示[3]。中职医学生的业余生活以“睡觉、上网、逛街、打电话及看娱乐杂志”为主。而上网主要是QQ聊天、听歌、看电影、玩游戏及看娱乐新闻为主,其他方面的信息几乎很少涉及。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引导和调整中职学校学生的业余生活向着更健康、更有人文内涵的方向发展,如何在引导学生的课余生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我们应该思考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医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安排一些有创造性并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各种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一、巩固护理专业知识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仅是要学习一门专业,更是掌握一种谋生的技能。本校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也同时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考试。通过在校期间两年的学习,医院一年的实习,完成学业后,不仅能拿到中专毕业证,还能拿到自学考试大专毕业证;毕业后,可以参加全国护士资格证考试,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如果想顺利通过实习考核、毕业考试、大专自学考试、护士资格证考试等等,仅仅只靠上课的时间是不够的,所以学生在周末、晚自习等课余时间,也应该抽出一部分时间来温习专业知识,是自己能顺利地通过各种考试,为毕业后能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提高科学人文素养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哲学使人思想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全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我们可以要求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每学期至少要能看十本好书,文学、历史、美学、哲学、音乐、绘画等方面的书籍都应广泛涉猎。还可以给同学们推荐一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于丹《伦理心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季羡林作品;周国平作品等等;还有四书五经、中国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外国名著、人物传记等等,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中汲取养料;也可通过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读书为乐事,既可以排遣烦忧,愉悦性情,又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提高社会应变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完善素质。
三、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有人曾说,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四项基本技能:英语、计算机、法律及驾驶。同学们可以以此为蓝本,进行实用技能的训练。学生除了学习英语之外,也不能放松对母语的要求。在现代社会,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是非常必要的。普通话是人的第二张素质名片,而写一手好字则是人的第二张脸面。同学们可以参加普通话课程培训,平时也可以通过多听广播、多看电视主持人的播音进行练习,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争取最低达到普通话二级甲等水平;课余时间可以多练习书法,在练习过程中还能修身养性;学生们也应学习并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为无纸化办公打下一定基础;也可以参加各种社团组织,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家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还可以报名参加汽车驾驶技术的学习等等,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四、培养文藝体育兴趣
学生可以学习音乐、舞蹈、美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比如,在校期间,可以系统学习一门乐器,拉二胡、小提琴,吹笛子,、胡芦丝等等,也可以学习一些声乐知识;对体育活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计划,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可以学习太极拳、跆拳道、瑜伽、舞蹈等。在校两年期间,如果能持之以恒培养一到两种文体兴趣,可以增添生活情趣,让生活充实、丰富,充满生机,也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五、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合理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适度接触社会,锻炼自己或是证明自己的抱负。 除去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义务劳动外,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周末可以去找一些兼职,在超市做促销、发广告传单、做一些服务活动、打假期工等等,增加社会活动经验,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积累一定的实际经验。
六、其它方面
另外,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后帮父母做家务、干农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体会生活的艰辛,珍惜来之不易的收获;还可以帮父母打理生意,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明白挣钱的辛苦,做生意应该讲诚信,不能非法获得金钱。结交益友,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织毛衣,绣十字绣可以培养耐心,学生也可以适当进行尝试。
参考文献:
[1]朱孝平.较发达地区中职生源状况的变化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7,(7):28-29.
[2]邓云.从人文素质视角审视高职学生的业余生活[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45-51.
论高职学生的课余生活及德育引导 篇7
一.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
高职学生从紧张的高中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 进入高职院校后, 学习一下子放松了。新的学习环境, 新的学习模式, 大量的课余时间不知道如何安排, 他们会感到茫然, 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个自由时间。怎样使高职生认识周围环境的变化, 合理地支配自由时间, 促进自身的发展, 是学生管理工作者亟待深思的问题。
1. 高职院校课余生活的松散性。
课余生活与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相比, 是非正规性的活动, 怎样利用课余生活, 取决于学生的心理;学生怎样实施活动, 没有固定的要求。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学生, 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合理的安排时间, 参与一些活动,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也有一些学生比较懒散, 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不愿意参与课余活动。
2.高职院校课余生活的随意性。高职院校的课余生活没有固定的内容, 学生自己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轻松, 又远离家庭, 摆脱了父母的管制, 使他们获得了绝对的自由, 在课余时间, 可以上网、聊天、打牌、抽烟、喝酒等, 表现出课余生活的随意性。
3.高职院校课余生活的单调性。课余时间为高职生接触社会提供了一个机会。但是学生自身在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 对课余生活的认识不足。再加上高职院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 比较注重教学设施方面的建设, 而忽视了对学生休闲场所的建设, 导致高职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乏味。
二.高职学生课余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
1. 学校资源不足, 教育观念滞后。
一些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上来的, 随着高职的扩招, 学校的课余活动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管理注重的宏观制度的实施, 对学生课余需求基本上是持一种放任态度。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 都是注重形式, 不看重实际效果。另外,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导致学生不愿意再参与课余生活。
2. 学生自身认知存在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所接受教育的特点, 因为分数低选择了就读高职院校, 从思想上产生自卑感与失落感。如果没有及时地教育引导, 高职学生可能会堕落, 课余生活中沉溺于游戏, 获得精神上的快感。一些学生脱离家长的管教后, 大量的课余时间不知道如何支配, 整日无所事事。再加上学生的自动控制能力较弱, 不知道如何安排课余时间, 充实自己的人生。
3. 社会上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思想观念的变革期, 社会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倾向。高职院校不再是与外界隔绝的象牙塔, 而是全方面地开放于社会之中, 社会观念中的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较为严重的冲击, 对学生在课余生活中的活动选择、学习态度等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高职学生课余生活进行德育引导的途径
1.定切合实际的课余生活教育计划。高职学校的课余生活教育计划要从学校实际出发, 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 弄清学生的发展方向, 确定教育计划。课余生活计划要包括课余生活教育的目标、方式、具体实施条件、以及对活动的评价等, 计划既要满足高职学生课余生活的需求, 又包含德育、智力、审美、创造等方面的内容。
2.培养学生正确的课余生活观念与意识。科学的课余生活观念是提高课余生活质量的基础。所以, 学校课余活动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课余观念与意识, 合理科学地安排时间。通过课余生活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课余生活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 对课余生活的选择会对以后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影响;促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 参与有意义的课余活动, 达到预期的收益。
3. 培养学生必要的课余生活能力。
课余生活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合理地安排时间和掌握必要的课余生活技能。合理的安排时间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要掌握必要的课余生活能力, 可以通过参加兴趣小组实现。每个兴趣小组都有一个比较专业的人员, 以便进行指导, 不同的兴趣小组之间又能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
总之, 高职学生的课余生活是高职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进行娱乐、提高自身的重要途径。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正确引导学生的课余生活, 适时地进行德育教育, 加深学生对课余生活的认识,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盈, 高职院校学生闲暇生活现状分析及引导措施,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12
[2].刘宝吴晓燕, 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6
学生课余生活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课余生活,教育引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业余生活作为评价人们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内容, 也悄然地、迅速地发生变化。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是大学生在规定学习时间之外, 学生自己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所做的安排, 课余生活是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成长成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职学生课余生活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高专学生的课余生活, 集中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发现, 当前学生课余生活现状, 不容乐观, 具体表现如下:
(一) 相当多的高职学生对课余时间的过于盲目和随大流, 无所事事, 不会科学地
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 让自己过的充实而有意义, 浪费课余时间的现象较为突出。双休节假日走在校园内可发现很少有学生的身影, 尤其是教学楼、图书馆学生数不多, 为学生开放的设施资源的利用率相当低。大部分同学在宿舍睡觉、玩游戏、聊天上网或者到处闲逛, 更多地是以打发时间为主, 很少有同学会利用双休日好好学习。
(二) 课余时间花在有益身心健康和锻炼自身综合素质的活动上的时间太少。
高等学校, 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与锻炼的平台, 学校经常会组织各类活动, 各类专业竞赛、各类专题报告、各类体育竞技、各类娱乐活动等, 但学生对很多活动都无兴趣, 基本上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三) 课余时间花在电脑网络上的时间较多。
对学生宿舍调查发现:男生多玩网络游戏, 女生多看片和聊天, 部分同学常浏览各类网站, 增其知识量, 少部分同学会常练习专业技能。课余或晚上回到宿舍便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交友, 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休息, 减少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使得惰于参加体育运动和校园活动。
二、原因分析
结合上述高职高专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
社会因素的影响, 当今的大学校园处于全方位的开放中, 大学生的视角不再局限于象牙塔中, 学生的思想观念日趋向社会和世俗靠拢, 学生的课余生活于社会时尚密切相关。近年来,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趋向丰富多样。收到社会时尚的影响, 大学生也兴起了各式各样的娱乐休闲活动, 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课余生活无心向学, 忙与娱乐消遣。结果不但身心疲惫, 经济捉襟见肘, 而且严重影响学习。
(二) 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自我意识内在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 是造成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没有计划性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身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就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这是决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课余生活无计划性集中表现了他们自我意识内在矛盾的激烈冲突。
(三)
学校因素的影响,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 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突出, 自我意识非常强烈, 但是循循善诱、正确引导, 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管理队伍对学生课余生活不是很重视, 有点放任自流, 总觉得这些方面完全得靠自己, 靠自觉, 直接影响课余生活引导教育的效果。
三、高职学生课余生活教育引导对策
高职高专学生课余生活存在居多问题, 结合上述分析的原因, 高职学生课余生活教育引导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这个工作主要靠思想政治辅导员完成, 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可谓学生的人生导师。首先就应该要求辅导员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提升自身的素质, 以适应当前日趋个性化的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其次,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也悄悄地偏离原有正常轨道, 辅导员应该努力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再次,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学生的管理应该充分发挥班委会、团支部等学生组织、学生干部的作用, 放手让学生构思、策划、设计、组织实施、开展各项有益活动,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组织协调领导能力, 让学生以班、系、学院为家的思想,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 也要增强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理解信任和认同感, 变消极管理为积极管理, 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初步形成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提高自己、在自我管理中锻炼自己、在自我服务中关怀自己, 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最后, 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自身意义与作用, 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社团、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去调适自己, 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同时增强自身的紧迫感与使命感, 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
(二) 加强学校校园文化的软、硬件的建设,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内容, 提高课余生活的质量。
首先, 加强校园文化生活的硬件设施建设, 比如校园环境美化建设、图书馆、操场与体育馆规模建设与功能完善建设, 当然增加图书馆藏书量和新书刊的流通, 更新与补充课外活动的器材, 也是不能忽略的, 总的来说, 务必保证学生课外有地方可去, 去了有东西可玩、可学, 并且尽可能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其次, 发挥大学生社团等群体的作用, 培育、建立课余文化中心, 积极地培养课余文化的骨干力量, 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把校园文化活动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加以重视, 比如各类专业竞赛、各类专题报告、各类体育竞技、各类娱乐活动等等。
随着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逐渐增多, 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时间安排与利用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同时课余生活质量也不断随之下降,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 甚至造成学生行为偏差。因此, 增强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认识, 控制课余生活的负面影响, 提高课余生活的质量, 都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急需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徐丽红.《大学生课余生活状况分析及对策》.教师教育科研, 2009年第5期.
[2]主编:吴成福.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浅析大学生课余生活的新构建 篇9
一、 要构建大学生课余生活, 首要的是分析其现状
此次通过在本院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并加以分析, 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令人堪忧。本次共发放问卷3280份, 共回收3050份, 回收率为93%。在有效地问卷中, 有18%的同学认为“大学课余生活是充实”的, 而近55%的同学认为“大学课余生活是无聊空虚”的。通过具体详细的分析, 我们认为大学生课余生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没有规划
大学生们虽然深知学习是头等大事, 但是充足、自由的课余时间使一些大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规划, 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他们很多都生活的盲目, 随大流。有的同学在课余时间为了消磨时间, 打牌、上网、谈恋爱、逛街, 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也是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的不能更好营建的重要原因。
2、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不良风气, 影响了学生学习
自由充足的课余时间使一些大学生变得懒惰, 部分大学生沉迷于个人爱好中, 意志消磨殆尽, 一些大学生玩物丧志, 沉沦堕落。
在大学, 恋爱风经久不息而且越刮越旺。现在大学生谈恋爱都由隐蔽走向公开, 成双成对地招摇于校园内外;还有些同学经常在饭馆、酒吧里酗酒, 猜拳行令;还有一部分同学迷恋“网吧”、“游戏厅”等场所, 彻夜战斗在这些娱乐场所, 达到“乐不思蜀”的程度, 根本无心思学习。
3、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不能选择对自身有益的社团活动
大学校园里, 有很多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社团的存在, 就我院就有二十多个社团, 如:大学生创业合作社、摄影协会等等。这些社团都是有益我们大学生身心健康的, 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它们并不感兴趣, 也只有少部分同学参与, 其他参加问卷的同学说:自己没有什么特长, 另外校园整体课余生活氛围影响。所以参加社团活动学生呈现出年级越高, 参加的学生越少。
4、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阅读取向出现偏差
以往的大学生大学生活是三点一线:教室——宿舍——图书馆。课余的时间很多同学是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课业等。图书馆是大学生生活的一个主要场所。
要构建大学生课余生活, 接着是分析其现状的成因。
针对问卷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结合主客观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总结成因, 现逐一分析如下:
1、客观方面
进入大学后, 学习、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 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 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 日常生活全要自理;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2、主观方面
1) 自我意识增强在学生身心产生矛盾 。
进入大学之后, 大学生带着很大的理想步入了校园, 但是进入校园后, 个人的过高期望与严峻的现实产生了矛盾, 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出现矛盾, 个人得不到认可, 就会产生自卑感, 于是他们调整自己的适应能力, 去适应现实, 但这种适应不是积极主动, 是被动地适应, 他们安排的课余生活也是被动的, 所以没有计划性。
物质生活的依赖性和精神生活的独立也使他们在生活中, 使他们在困境的时候需要父母老师的帮助, 然而很多学生羞于启齿, 自己解决不好, 就产生困惑, 学习受到影响。
2) 自我承受能力差。当代大学生多是80年代中后期的学生, 他们是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的, 事情有父母去解决, 没有经受什么大的困难和挫折, 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缺乏自我承受的能力。
3) 自我保护心理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在困境和现实面前, 大学生为了实现身心的满足, 实现自我安慰, 他们会让自己的行为更加大众化, 所以在社会活动方面, 选择一些更大众的, 受到大家认可的东西来满足自己。比如在上网、打游戏、阅读选择等方面, 都是选择大众的, 暂时的满足自我, 缓解自身的压力和紧张。
三、要构建大学生课余生活, 最后是构建的问题
根据现状和成因, 我们要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1、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首先, 学校的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的重要性, 注重课余文化中心的培育、建立, 把校园文化活动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加以重视。其次, 要注意课余生活所依托的物态文化建设, 物态文化建设能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 因此要下决心在“硬件”下功夫, 使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参加校园文化生活有地方可去、有东西可学、有能力去学并学有所成。
2、构建优美的校园环境,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的党政领导要注重培育与营造优良的整体育人环境, 让整个校园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通过校园设施的布置,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让人感受到科学与人文的气息。
3、构建高质量的管理队伍, 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大学生课余生活接触面广、线长、点多, 因此要做好学生课余管理工作, 要靠学校高质量的管理队伍才行。校内各级领导, 在课余管理上应形成共识, 把大学生课余管理教育提高到应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教育与管理应相辅相成, 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协调, 共同构建大学生课余生活。
4、加大教学改革, 使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方面充实自己
5、构建学生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加强心理咨询老师能力建设
近年来, 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为此, 在学校中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是很有必要的。
6、构建良好的宿舍管理制度
良好的宿舍管理制度和寝室文化的建设, 就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保障, 以此来引导规范学生在公寓中的行为。
7、构建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 加强网络引导
近年来, 网络对大学生负面影响日益严重,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教育势在必行。应在高校开设网络法制教育课程,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和普及, 让网络法律法规深入大学生的心灵, 形成一个覆盖全校的健康向上的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学校网络系统。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应多角度关心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能只管课内学习不管课外活动, 只关心大学生学习成绩, 不关心大学生课余生活。我们要针对大学生的所想、所需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过好课余生活。
摘要:课余生活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成长成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 构建好大学生的课外生活, 加强课余生活的教育引导对我们实现党的教育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课余生活 篇10
为深入了解广州市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及政府、社会机构对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支持力度, 广州市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研究课题组在多维度、多层面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开始将研究视野从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聚焦到政府及社会机构对中小学生课余生活支持力度的思考上。为此, 课题组对政府主管部门和具体活动场所两个层面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 以期在对广州市中小学生课余活动场所设置与利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 反思学生可支配的课余时间和可利用的课余活动场所的现实状况, 分析政府及社会机构在中小学生课余生活中所能担当的角色以及现实支持力度, 并探索其今后的发展空间。
二、中小学生课余生活中亟待关注的几大问题
1. 中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相当匮乏
课余生活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是学生闲暇时间的存在和逐渐增多。确保一定量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是讨论中小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前提, 没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 一切都成了空谈。然而, 当前中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十分有限, 其直接原因在于课余生活的总时间是个恒定的量, 而学校和家长安排的任务过多, 无形中挤占了学生的大量时间, 使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所剩无几。调查发现, 学习活动占据了中小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 尤其是家长的硬性补习要求如百上加斤, 让中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生活时间愈益减少。如何让学校和家长适当放宽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 政府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形式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是首要条件。
2. 学业压力大, 占据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和内容
从形式上来讲, 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看似丰富多样, 但实际上内容和时间仍主要被学业占据, 课业压力过大现象普遍存在。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 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主要被学业占据。做作业或复习功课、看电视、阅读课外书刊, 是广州市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最常做的三件事。其中, 做作业或复习功课占据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 已经倡导了多年的“减负”举措, 效果并不明显, 将“减负”进行到底, 还要靠政府从教育体制根源上下工夫。
3. 课余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依然不足
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离不开一定的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的支持,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 中小学生课余活动场所不足, 特别是就近活动场所、设施不足现象十分突出。据相关部门统计, 广州的体育活动场所半数以上集中在教育系统, 分布在校园, 这些场所主要服务于特定的时间和人群;地区分布不均衡, 主要分布在番禺、白云、天河等区;以公益性为主, 四成以上不对外开放。政府在中小学生课余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的提供与配备方面有直接投入和宏观调控的双重责任, 解决总体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
4. 中小学生课余活动场所布局不够合理
总体而言, 广州市各级政府及其社会机构已经给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了相对比较全面的活动场所, 但是, 这些场所的分布并不均衡。比如, 市文化局管辖的18家博物馆中就有9家聚集在越秀区, 而芳村、罗岗等地区没有任何博物馆。体育局管辖的体育活动场馆多集中在番禺、天河和白云等新城区。这种集中分布的现状无法满足其他城区及农村地区孩子的文化需求。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考虑未来新场馆的设立布局以及发展规划时, 应该把区域分布作为重要的参照因素, 做到均衡、合理、方便、有效, 尽可能让全市不同区域的孩子都能有相对平等的机会来参与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
5. 现有活动场所的资源配置存在着结构性失调
在众多活动场所中, 有些是和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如社区内的康体活动场馆、图书室, 以及一些社会机构组织的流动性活动场所等;有些是节假日常去的, 如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馆、公园等;有些是偶尔会去的, 如各种纪念馆等。在现有的这些活动场所中, 急需的社区资源不够充足, 而已有的活动场馆却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的问题显著。例如, 那些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内的活动场所严重不足, 而那些中小学生只有在节假日里才光顾的活动场所如儿童活动中心和少年宫, 却出现了阶段性闲置的现象。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活动资源, 更好地为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服务, 还需要政府和社会机构的进一步协调与组织, 有效地整合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教育资源, 把阶段性的闲置资源纳入社区, 如开放学校的运动场所和图书馆, 把看似严肃或者高雅的文化场所以尽可能活泼而通俗的形式送入社区。
6. 服务方式诱因不足, 形式主义时有出现
在儿童活动场馆的设置上立足互动性、教育性、娱乐性原则的国际背景下, 广州市的青少年课余活动场所因过分强调教育功能而缺乏对青少年学生兴趣及需要的关注, 现有场馆无论是在陈列的手段上还是讲解员的队伍上, 都偏向于成人化, 未考虑到未成年人的特点。而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行业性、特色性的博物馆少而又少。与场馆的缺乏相对应, 在活动的设计上也存在着互动性不强、娱乐性不够、诱因不足的问题, 因此, 无法有效地吸引学生, 无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让孩子心悦诚服。也正是因为服务方式上的欠缺, 很多本身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有益的活动场所也丧失了在学生心中应有的地位, 而那些刺激性、娱乐性强的活动场所, 如电子游戏厅、网吧等则乘虚而入。中小学生迷恋网络游戏、进而迷恋黑网吧的事实, 需要政府特别是大批中小学生校外活动机构努力改变“成人本位”的服务方式, 进而探索更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活动组织形式。
7. 不良课余活动形式和场所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业压力大, 再加上课余生活场所的不足导致部分学生沉浸于刺激的网上游戏和虚幻的网络生活, 想借此缓解学业压力带来的烦恼和焦虑, 寻找暂时的放松和解脱, 学生的这种需求给了不法商人以可乘之机, 大量黑网吧应运而生, 成为影响学生课余生活的不良环境之一。当然, 除黑网吧以外的电子游戏、色情杂志、聊天交友等媒介也在占用着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 腐蚀着学生的心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有近一成的学生通常上网的地方是在网吧, 有一成的学生沉迷网络, 上网时间过长, 平均每天在3个小时及以上。有小部分学生沉迷电子游戏, 玩电子游戏时间过长, 平均每周在40个小时以上。对不良课余活动形式与场所的调整与管理需要学校、家庭和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长期合作与不懈努力。
8. 服务对象缺乏对高中学生群体的关注
在本课题组主持的面向政府主管部门和具体活动场所两个层面相关负责人的座谈会上, 会议代表提出, 广州市校外活动场所存在过分倾向小学和初中年龄段, 而对高中生的兴趣和需要缺乏应有重视的现象, 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场馆的数量上, 同时也反映在投资的力度上。据有关统计, 广州市目前面向高中以上群体的青年宫只有一个, 其服务的群体和地域还是非常有限的;另外, 广州市近年在经费投入上也更倾斜于少年宫的建设, 而对高中以上群体的社会活动场所的投入则明显不足。而调查的事实显示, 高中生的上网比例最高, 而且, 在网吧上网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比较而言, 高中生其实是最应该关注的群体。这应该引起政府及相关活动机构的高度重视, 在经费投入和服务内容等方面加大对高中学生群体的关注。
9. 校外教育机构功能单一, 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校外教育机构的功能除了课外培训以外, 还有为中小学生提供包括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服务学校和社区、实施德育等功能。然而, 迫于生存需求和家长偏好的双重压力, 现有的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课余生活缺乏全面有效的服务和引导, 对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培训项目过度关注, 而对那些具有一定社会效益并且真正能够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非盈利项目关注不够, 以至于校外教育机构在功能上几乎等同于课外培训机构, 无法真正承担起丰富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任务。
三、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 倡导健康的课余生活教育观
课余生活的质量和方向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智能和人格的发展。它无论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还是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 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课余生活当下存在的种种问题其实更多地源于政府、教育部门和家长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教育价值和特性的认识欠缺。其突出表现为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偏少, 课业占课余时间过多;课余活动单调乏味, 偏重知识授受;强化训练多, 缺少丰富多样性;课余时间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强化, 课余生活教育落入知识化、科学化的陷阱;表现出强制性、功利性和封闭性, 有悖于课余生活教育的自由性、审美性与开放性特征, 偏离了课余生活教育的价值目标。健康的课余生活教育观应该包括几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充分认识到课余生活质量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独特价值,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把课余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二是加强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 帮助其形成健康的课余生活意识, 提高其驾驭课余生活的能力。
2. 建立面向儿童课余生活的专门指导机构
我们在调查和座谈中发现, 我市现有的课余生活场所在管理上存在着定位不清、功能重叠、投入失衡等问题, 究其原因, 在于这些活动场所均隶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 由于管理体制上存在条块分割的职能分工, 以至于在机构的目标设定、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存在着难于协调的现象, 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虽然广州市在2005年11月成立了由13个单位组成的“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协调、管理和监督与学校相关的治安问题, 但在职能上还不仅仅是面向儿童课余生活管理而设立的。因此, 如果能成立市一级的儿童课余生活专门的指导机构, 将有利于各机构的沟通和协调, 有利于解决资源上的失衡现象, 也有利于落实校外培训教师的相关政策, 规范课外师资的培训、评价和管理。
3. 净化学生课余生活得以开展的社会环境
课余生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不良的课余生活场所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如何净化和管理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引导学生的思路和策略上必需注意观念的转变, 不能一味采取“堵”的方式, 而应该立足研究“导”和“引”的方式, 顺应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利用学生喜爱的卡通和漫画等形式传递健康的内容和信息, 同时通过网络上的丰富内容吸引学生, 使学生会用网络、善用网络, 借此掌握更多更有益的资源和信息。同时, 还可以建立内容分级管理制度;开设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的“阳光网吧”、“绿色网吧”, 组织一些青年志愿者开展网络辅导活动, 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和善用网络。
4. 开发和利用社区的课余生活教育资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在十分有限的课余生活时间里, 真正能影响学生课余生活质量的, 反而是那些近在学生身边的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从这个意义上讲, 社区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所以应该努力把社区建成孩子们的玩耍地、运动场, 建成集教育、社会交往、康体和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胜地, 为中小学生提供方便、有益、健康的就近活动场所。况且, 社区建设也是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一个改革方向, 我们应该善于利用社区资源, 在提供“有形服务”上下工夫:一方面, 实现学校与社区的联动机制, 让学校与社区相互介入, 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职责;另一方面, 社区还应介入居民的家庭教育, 通过家庭访问等形式, 共同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
5. 形成布局合理、投入平衡的校外教育阵地
与需求相比, 广州的校外教育阵地是远远不够的。据统计, 广州官方的校外机构能容纳的人数为20~25万人, 而广州在读的中小学生为130万人左右, 因此, 无论从绝对值还是从比例上讲都是不足的。这些校外基地在分布上也不甚均衡, 更多地集中在越秀、天河和荔湾等几个城区, 其他区域相比较而言就少很多。因此, 为更有效地发挥校外教育阵地在学生课余生活中的作用, 有必要改善目前新老城区课余活动中场所分布不均衡、课余活动场所的服务内容重学科补习及艺术培训轻科普教育和科技实践、经费投入过度偏向小学和初中阶段儿童等现状。为了适应人口分布变化的趋势, 建议要全面增加文化、艺术、科普设施, 整合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 共同服务于全市的中小学生, 加大对课余生活场馆的投入力度, 进而向更多的青少年提供公益性活动及文化培训, 鼓励开展更具有社会效益的活动项目。
6. 构建具有实效性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运作模式
课余生活时间本来是学生能够自由支配和自由选择的时间, 课余生活的内容也是最贴近学生的兴趣和心灵的。然而, 由于家长和学校对学生课余生活的强行介入, 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时间遭到剥夺, 课余生活内容也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 现有的活动场所多以学校组织的活动为主, 严格来讲, 这种活动并不能算作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生没有选择权, 也没有否决权, 活动的自主性不足, 学生在被动的参与中没有情感的投入, 活动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因此, 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和顺应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选择能让孩子投入情感的、注重实效性的运作模式, 抛弃走过场的官场作风, 增加活动的吸引力和多样性, 让学生在丰富的课余生活中拥有自我, 放飞心灵。
参考文献
[1]岳晓春, 李永生.我国城市青少年闲暇生活状况及成因分析.青年研究, 2000 (12) .
[2]王小波.儿童休闲:被遗忘的角落——我国城市儿童休闲状况调查.青年研究, 2004 (10) .
[3]孙云晓.十四个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系列, 2004.
[4]张炳富, 钟华英.“游戏机室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青年研究, 1998 (8) .
[5]广州市教育局.发展中的广州体育——广州市体育产业和体育场地普查报告书, 2002.
[6]广州市教育局.筑起心中的长城——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国防教育基地巡礼, 2004.
学生课余生活 篇11
关键词:课余生活;体育活动;文体活动;中小学
一、研究的背景与基础
为深入了解孤儿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反思学生可支配的课余时间和可利用的课余活动场所的现实状况,分析学校在孤儿学生课余生活中所能担当的角色以及现实支持力度,并探索其今后的发展空间。
二、中小学孤儿学生课余生活中亟待关注的两大问题
1.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匮乏
课余生活存在的客观条件是学生充足的闲暇时间。确保一定量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是讨论学生课余生活问题的前提。然而,当前我校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十分有限,其直接原因在于学校安排的任务过多,挤占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如何适当放宽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学校在教育观念和形式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是首要条件。
2.课余活动场所以及活动或不足或未被充分利用
学生的课余生活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和活动设施,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课余活动场所严重不足,特别是文体活动场所、设施不足现象十分突出。并且,就现有的活动场所来看,仍然存在场所利用不充分、不规范,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以及监管人员,不能很好地为课余时间的孤儿学生服务的现象。要想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觉得,学校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是解决的唯一办法。
三、对孤儿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的两点建议
1.倡导健康的课余生活观念
课余生活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课余生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部门对于该问题不够重视。健康的课余生活教育观应该包括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把课余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二是加强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帮助其形成健康的课余生活意识,提高其驾驭课余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参加课余文体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参加文体活动的兴趣,对于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活动至关重要。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学生参与热情不高,主要在于未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文体活动。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文化、体育从业者就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加入到文体活动中。
学生课余生活 篇12
教育部在2004年提出了“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建设”的工作重点。到2007年西部地区“两基”覆盖率达到98%,寄宿制学校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寄宿制学校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放学后的时间仍然是在学校度过的,这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去利用,为开展课余生活提供了保证。那么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开展的实际情况如何呢?为此,我针对上述问题对甘肃省民乐县寄宿制学校进行了实际调查。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内容。
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课余活动计划与组织情况;学生、教师对课余活动的态度;学生对课余活动的期望;课余活动的评价方式。
(二)调查对象。
在民乐县四所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李寨寄宿制实验小学、民乐县第四中学、民乐县第三中学、裕展希望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对487名中小学生、144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三)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并辅助以观察法。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课余活动的内容。
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参加最多的是体育活动和兴趣小组,而社区宣传和校外观察比例非常低。可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体育活动和兴趣小组,而能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内容则很少。教师问卷的统计结果与学生问卷一样,教师认为,在课余活动时间里,学生主要参加体育活动、兴趣小组,而参加社区宣传、民族艺术活动的相对较少。
(二)课余活动的计划和组织。
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教师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会偶尔组织活动,有34.7%的同学认为老师经常组织课余活动。教师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有一半的教师认为在课余时间会经常组织学生的课余活动,只有4.2%教师认为从不组织学生的课余活动。75%以上的教师认为对于学生的课余活动学校是有计划的。
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课余活动计划与组织的情况不是很乐观,寄宿制学校学生年龄较小,学校及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课余活动的指导。
(三)学生对课余活动的态度。
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70.6%的学生认为,如果老师不留课后作业,很愿意参加课余活动;55.2%的学生很喜欢现在的课余活动;60.2%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很丰富;75%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很重要。
(四)教师对课余活动的态度。
教师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41.6%的教师认为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很丰富,只有13.9%的教师认为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不丰富;80%以上的教师认为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很重要,没有人认为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不重要。
(五)学生对课余活动的期望。
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78.9%的学生很希望在课余时间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尽管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认识很模糊和片面,但他们知道课外活动具有休息和娱乐的作用。对于课余活动的内容,学生希望学校多组织体育活动、兴趣小组。
(六)课余活动的评价方式。
对课余活动的有效评价可以促进课余活动的良性发展,评价对于课余活动的开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师问卷中设计了开放题目来了解寄宿制学校课余活动评价方式,教师的回答情况主要有: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家长教师共同参与评价;通过实地查看和相关材料 (量化评比) 进行评价;学生的喜爱情况,教师课余活动的完成情况;课余活动实地查录和体育竞赛为评价手段;根据平时学生的课余活动积极性评价;组织纪律、课余活动的效果及质量,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课余活动的评价方式多元化,主要是量化评价,但对于课余活动的质性评价涉及较少。
总之,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较为单调,课余活动缺乏计划与组织,学生对课余活动的期望也比较单一,课余活动的评价缺少质性评价,等等。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课余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学生、教师都认为课余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对策及建议
(一)转变理念。
首先,要认识到课余活动的教育意义。课余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有效形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意愿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
其次,计划、组织课余活动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任何知识技能的领会与掌握,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和转化。同样,课余活动的计划与组织也应该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需求等出发来计划与组织课余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增加生活教师的数量,并对教师进行培训。
与布局调整之前相比,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同时教师还要照顾、管理寄宿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计划与组织学生的课余活动,为学生的课余活动提供指导。所以,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生活教师,使教师能专心于教学活动,同时也有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的课余活动。
同时,课余活动缺乏专门教师的指导。在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既定的条件下,不可能增加专门指导课余活动的教师,所以,学校应该善于发现每个教师的特长,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其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有必要,可以让教师定期参加相应的培训,使其观念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能够胜任学生课余活动的指导,满足学生课余活动多样化的需求。
(三)课余活动要引进质性评价机制。
评价具有导向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模式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实施科学范式下的量化方式,试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字,把丰富的质还原为量,把无法量化的内容排斥于评价系统之外。而课余活动作为教育活动有其复杂性,不可能仅仅运用量化评价就可以真实反映。此外,参与课余活动的学生具有差异性,也不能运用统一的量化标准来衡量。因此,对课余活动的评价必须有质性的评价机制,从课余活动教育意义的角度来评价,并根据课余活动的性质来建立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达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多渠道筹措课余活动经费。
我所调研的4所寄宿制学校都没有专门的课余活动资金,而且一些涉及寄宿制学校的办法或者条例也没有对课余活动的资金在整个学校开支中的比例做出规定。我国基础教育经费短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课余活动资金只靠政府划拨则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依靠多渠道筹措课余活动经费。比如,课余活动经费除了各级政府投入,还应有各种组织的赞助、私人捐款、学生家庭承担。
摘要:作者以甘肃省民乐县四所寄宿制中小学学生课余生活为研究对象, 主要对课余活动的内容、计划与组织、师生对课余活动的态度、学生对课余活动的期望及课余活动的评价方式等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课余生活现状,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郭新军, 张海燕.让星光引领学生课余生活——初中生闲暇教育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 2010, (6) :20.
[2]谈家富.应重视指导小学生的课余生活[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0, (3) :20.
[3]黄利, 熊少严.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研究的回顾与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10) :15.
[4]吴霓, 廉恒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12) :25.
[5]解腊梅, 贾霞萍.关于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12) :20.
【学生课余生活】推荐阅读:
学生最喜欢的课余生活作文10-27
我的课余生活小学生日记08-27
大一学生课余生活调查报告与分析07-03
我的课余生活小学生环保作文05-26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共促行业人才培养12-30
大学生课余精神文化生活情况问卷调查07-31
我的课余生活作文500字_小学生作文08-12
小学生课余时间范文11-14
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09-03
大学生课余文化教育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