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四重奏(精选12篇)
语文教学四重奏 篇1
摘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界最热门的话题。那么如何真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呢?笔者在教学中大胆实践, 提出了“自主先学、合作学习、搭建舞台、阅读积累”等途径。
关键词:高效课堂,自主先学,合作学习,搭建舞台,阅读积累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 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使阅读教学走向高效?我认为以下几条途径颇为有效。
一、自主先学——高效课堂的前提
学生课前的自主先学 (即预习) , 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之一, 就是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跟着教师转, 不仅教学效益低下, 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知道,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都要依赖于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实践。因此,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局面, 让学生自主先学。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 应当认真抓好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先行一步”, 做到有准备地听课, 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更是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大前提。
二、合作学习——高效课堂的核心
学生的参与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目前在许多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参与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而呈现出单一化、封闭化。学生的参与在形式上更多的是限于问答, 是对教师的绝对服从, 而没有被理解为学生的存在方式。但是, 合作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参与状态, 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成为合作小组中的一员, 要与学生保持着双向的交流, 同时也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这样, 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效率, 也就提高了学习的活跃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 在阅读教学中, 重视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能够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每个小组都是整个班级的缩影, 各小组之间力量均衡, 便于对工作成效进行公平的比较和评价。同时, 由于组内各成员在各个方面的差异, 他们可以有效地开展互助与合作, 最终促进组内每个成员在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交往各方面的提高。规范有序的小组合作学习, 不但能促进生生、师生间的多向交流, 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如特级教师陈金才执教《泊船瓜洲》时, 我们看到了以下一幕: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学习步骤认真开展合作学习, 各组学习的形式不尽相同, 但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比较充分, 达到8分钟。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 教师在各组间巡视, 倾听, 指导。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 也是学生获得愉快学习体验的过程。
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能否用好评价机制, 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通过开展激励性的评价, 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挖掘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体验到参与成功的快乐。但要注意如下几点: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 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 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
三、搭建舞台——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授,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 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的舞台上, 主角将不再是教师, 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积极为学生搭建了各种展示才华的舞台, 包括听、看、说、读、思、写、演等, 激扬了学生生命个体的潜能和活力, 使课堂真正地“活”了起来。
四、阅读积累——高效课堂的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 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 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 乃至情感、审美基础。新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由此可见, 阅读积累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多么重要, 只有保证了学生的大量阅读, 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 有了学生的精彩, 才有高效的阅读教学。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注重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 查找与课文有联系的相关知识, 扩大了学生的阅读积累, 也提高了阅读课的教学效率。
总之, 教师要真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就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 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前, 科学地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自主先学”;课中, 要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 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积极“搭建舞台”, 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 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课后, 加强“阅读积累”, 保证学生的阅读量, 增加知识的厚度、深度和广度。只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坚持不懈地奏响这美妙和谐的“四重奏”, 就能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刘世斌主编.《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斌兴主编.《名师讲述最具活力的课堂愉快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邓涛主编.《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岳乃红.《大声朗读——推广儿童阅读的好形式》.扬州市维扬区教育局教研室.
[7].屠力.《信息技术助推语文教学》.浙江省临安市横畈镇潘洪小学.
[8].郑金洲主编.《课改新课型》.教育科学出版社.
语文教学四重奏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①可见它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探究性学习放在突出的位置,让学生在实践中将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准则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进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应该积极投入到这次新课改的实践中去,以一个新的视角,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自觉构建语文学习所需要的素养。本文试就语文探究性学习谈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可以借助一定的手段营造一种生动而又宽松的学习氛围。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探究的内驱力,为更好地走进文本学习,对学生产生有意注意,进而为体悟文章做准备。
(一)巧妙用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导语即开场白。高尔基说过:“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多时间才能找到它。”巧妙运用导语就是可以借助作者和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用生动幽默的讲述将学生带入课堂,达到充分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精妙的导语犹如一泓淙淙流动的泉水,滋润着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慢慢等待一颗智慧的种子发芽、开花。在语言的光环效应下,巧妙运用导语可以收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师生距离的效果,从而可以为探究文章谱好前奏。
(二)借助多媒体,创造感官体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越来越显示其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②计算机多媒体所特有的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功能,可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实现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演示播放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文章有关的知识进行筛选,配以图片和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将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对文章探究的兴趣,以达到开阔学生眼界的效果,同时保障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例如在《故都的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配以形象鲜明的图片,生动的语言,并利用录音朗读,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感受其和谐的色彩美和画面美,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的内容,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
二、注重实践,体验感悟
“传统教育以学科知识教育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强调全面发展,忽视个性发展;在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强调教师施教是我作用,忽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作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只是当作教的对象,而不是当作完整的人,发展的人来看待。”③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能动作用。在转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地位的观念过程中,将过多的讲解和分析转变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体验和感悟。
(一)阅读积累
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需要以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地将朗读、默读、诵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如在学习古代文言文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后再依据注释疏通文意,进而初步感知文章大意,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圈点勾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深入探究文本时养成质疑的习惯,接下来老师可以将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再创造。
(二)活动表演
陶行知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去做,可采用模仿表演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其对文本的理解,如在学习话剧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的人物,通过表演,学生可以深入体验揣摩剧中人物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三一律”。
三、提供契机,培养能力
新课标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创造一个动态开放的信息传递平台。老师和学生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提供各种契机,让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信息多项合作的探究方式。在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要有新的见解和突破,提倡含容并蓄,兼容并包的学风,达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的境界,这里所指的契机有:
﹙一﹚师生互动
新课标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实现师生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并利用充分有效的师生交流,达到共享教学资源的目的。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以平等的姿态与自己的学生对话。“实际上,现代媒体多样化、网络的介入大大丰富了信息的来源的渠道,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课本,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虽然总体上学生的知识量或知识面可能比教师少或窄,但由于学生对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特别是对最新的科技动态与最前沿的科技理论与观点的关注,使学生知晓的某些方面的知识开始多于教师。”④对此,教师切忌厚此薄彼,妄自菲薄,而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获取有效信息,和学生一起学习,以期达到真正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二)生生互动
新课标提倡合作探究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互动,增强学生集体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其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其团队合作的能力,使其在无形中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在交际和阅读中广泛运用,而且在写作和课堂教学中也同样是一条通往康庄大道的捷径。比如说,可以让学生相互评改作文,学会与他人交流写作经验,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课外拓展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积累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个人的性格、经历与感悟等方面的不同,对待同一个问题,会有见仁见智情况出现,因此,针对同一个问题,应从多角度进行讨论探究,多给学生独自体验的机会,使其个性得到舒展,潜力得到开发。鼓励学生在搜集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知人论世,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主动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开阔视野,扩充知识储备,敢于向教材质疑,向不同的观点挑战。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思想偏差,让学生在课外拓展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独特乐趣。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将梁祝的化蝶,陆唐的钗头凤引入进来,几千年来,冷酷的封建礼教,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双飞的蝴蝶”,在死后才能成为自由飞翔的“东南孔雀”,泣泪于“悲剧沈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封建礼教对青年人爱情婚姻生活的摧残及其吃人的本质。
总之,“经师易做,人师难为”。在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老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采用各种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确立“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理念,让学生能够从探究性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和创造的满足,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 吴刚平:《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③ 靳玉乐:《自主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高中美术教学“四重奏” 篇3
一、导课谱好“看”
“看”,即让学生观看、欣赏。影视资料的播放、美术作品图片的展示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再趁势引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便能快速而顺畅地进入新课教学。如在教学《古希腊雕塑》时,笔者先让学生分别观赏了特洛伊战争、奥林匹克小镇的风光等几个视频片段,画面时而惊心动魄,时而赏心悦目,课堂因为“艺术”的融入而瞬间安静下来。然后,笔者声情并茂地介绍了“特洛伊战争”的背景,并鼓励了解相关知识的学生来讲故事。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以后,笔者再导入《古希腊雕塑》的教学。恰当而紧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让他们带着好奇进入新课,为教师讲授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课中奏好“说”和“写”
“说”和“写”,即教师解说设问,学生畅所欲言、写心得。
在笔者精心安排的导入环节里,学生心中已经播下了“情”的种子。但要让它生根发芽,吐露“心声”,“说”和“写”的协奏至关重要。如在教学《中国古代山水画》时,笔者在展示大量的作品,解说山水画的表现特征的基础上,不断设计问题,把一个个知识点融入提问中,同时又像老翁收渔网般收回教学反馈。另外,笔者还经常根据教学情境,设置灵活多变的师生互动活动,如小组团队合作、个人挑战等。因此,笔者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说”和“写”的协奏曲顺利地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要领。
三、课尾落实好“读”
“读”,即把“说”和“写”落到实处。一堂课的开始要像玫瑰花般美丽,使学生印象深刻,而结尾也应该像豹尾那样挺拔,扣人心弦。“读”的落实,实际上是课堂知识的回顾与小结。教师可以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写”的内容,或者请学生朗读关于美术作品的文学评论,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篇章。学生的朗读犹如交响乐,时而像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时而又像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令人回味无穷。
“看、说、写、读”四重奏是高中美术课程立体交叉教学模式的革新,它打破了美术教学的随意性,用模块形式对课堂进行了严谨的整合和分配,既有时间和内容的合理配置,又有考验师生默契合作的相容性,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看、说、写、读”的整合模式非常适合高中美术新教材的特殊性。
总之,在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只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就一定能使学生学有所得,也让自己教有所成。
语文教学四重奏 篇4
一、引导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佳动力,在小学教育中,学生与教师一样,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对教材的重点知识和相关的讲义盲目崇拜,而忽略了自身文化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小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文化知识非常的匮乏,对于文章的领悟以及概括能力也非常的缺失,进而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难以得到发挥。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借助教材中有趣的课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促进语文阅读高效课堂的逐步展开。
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开展之前,教师可以以故事作为开头来让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蚂蚁和蝈蝈》这篇有趣而又带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文章就能够作为阅读课的开始,教师在课程开展之前,先给学生讲述蚂蚁和蝈蝈的故事, 进而让学生以有趣的动物形象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了解到勤劳的重要性。而在故事结束后,教师可以以自己阅读故事的经历来告诉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提升自己大脑中故事存量以及对做人道理的感悟,进而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走入阅读课堂中来,提高整个阅读课的教学效率。
二、教学篇,丰富学生阅读课的教学内容
阅读课的有效开展除了学生基本的兴趣以及课程参与的热情外,其整个阅读课的教学内容也对教学的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多的佳作,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地进行阅读并体味各种哲理。但是,单单凭借教材课文中的内容,学生的阅读量很难得到提升,对于课外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很难深入。因此教师在小学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探索与教学内容关联的课外资源,丰富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内容。
读书角的创立为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资源的丰富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教师在班级中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教室的布置,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让学生之间通过书籍的共享来进行资源的补充。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为学生推荐与苏教版同步的《实验班同步提优阅读与训练》《小学语文同步阅读与拓展》等书籍,每一位学生拥有一份阅读资料后,在教室图书角进行交流,整个阅读课的教学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丰富,而再通过阅读课堂中教师的指导与分析,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果一定能够被不断地强化。
三、培养篇,强化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
除了基本的阅读知识积累外,教师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而通过阅读课的教学,在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强化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阅读课为契机,为学生讲授阅读的基本技巧、文章主旨的提取方法以及其他阅读注意点,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自我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
阅读交流课是阅读技能强化的一种有效形式,传统教学观念认为阅读课应当尽量地留有时间让学生开展有效的阅读,但是如果没有指导盲目进行阅读,小学阅读课只会变成一种形式化的课程。因此在小学阅读课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地规划阅读的开展时间,并划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整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对其阅读到的佳作进行简介、对其阅读过程中的感悟进行交流,也可以为自己的同学推荐部分优秀的作品。而在讨论的最后,教师也可以邀请自己的学生对同学在讨论中的观点、表现进行点评,进而通过互相学习的模式,强化学生对于文章概括、信息选择等多方面的阅读能力。
四、实践篇,强化学生阅读知识的应用
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高效课堂组织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有效地利用苏教版教材中的佳作以及配套阅读书籍外,还应当指导学生对阅读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应用。阅读知识的应用指导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骤是阅读笔记的创作,即指导学生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对遇到的优美语句或者是相关的感悟进行记录,以积累自己的素材。例如《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中“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 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就是有效地采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蝴蝶聚集的现象,学生通过阅读笔记的记录,可以很好地进行模仿并应用于作文写作中。第二步骤就是实际的应用,教师在阅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时常进行笔记翻阅,并以段落模仿、日记写作等形式将自己的阅读收获发挥出来,进而使得整个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应用性逐渐强化。
语文教学四重奏 篇5
摘要:尽管钢琴二重奏已经步入进我国乐器的教育领域,但是部分钢琴教师对这一演奏认识程度不深入,应用不得体。基于此现状,文章对钢琴二重奏发展历史与特征进行概,继而重点探究这一演奏方式在钢琴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方面,同时阐述其应用价值,希望与同行一起分享,共同推进我国钢琴教学事业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钢琴教学;钢琴二重奏;四手联弹;双钢琴;运用
钢琴二重奏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其能够大幅度的培养以及升华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作为钢琴教师务必要增强对其重视程度,认识其不仅仅是一种钢琴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手段,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弹奏技能教学之时,合理的应用特质化的弹奏特点使传统的钢琴教学方式发生变革与创新。
一、浅谈钢琴二重奏
(一)描述钢琴二重奏发展历程与应用的必要性
据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四手联弹主要是通过三手联弹所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速度明显快于双钢琴。欧洲作为钢琴二重奏的发源地,四手联弹被现代学者视为最早的起源形式。
四手联弹这一钢琴演奏方式之所以备受广大师生的亲睐,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其与现阶段钢琴专业的教学需求相吻合,钢琴技能初学者因为被作曲者定义为单手演奏的角色,教师承担着合作者的角色,对存在弹奏难度的段句进行双手弹奏,那么这种三手联弹教学模式的启用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与发挥,因此积极的导入钢二重奏这一教学模式是极为必要的;第二,在过去的钢琴教学中,弹奏者不具有对两个键盘同时掌控的能力。因此,学生在演奏钢琴曲目的过程中,如果只仅仅依靠一个演奏者的双手那么是绝对无法达到理想演奏效果的,所以钢琴教学在这种局势中必然会引入四手联弹和双钢琴这两种二重奏演奏的方式,同时合作机制的建立,有效的对另一个演奏者的手指加以应用,那么钢琴曲目演奏的目标就完美的达到了。
(二)解析钢琴二重奏的特征
概括的说,四手联弹与双钢琴演奏方式均是借助两个人合作的途径使钢琴曲目达到完成的目标,此时钢琴二重奏自身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每一个演奏者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一是钢琴曲目合作的两个演奏者演奏双方承担着演奏不同声部的责任,每一演奏者自身具备一定表现能力的同时,合作的双方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默契程度,此时其之间的协调性也将会上升到一定的水平,这样才能顺利的完成这部钢琴曲目的演奏任务;二是钢琴二重奏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各式各样的体裁,为后代音乐家搭建了五彩斑斓的声部表现舞台,为音乐事业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石,这一钢琴演奏形式的在钢琴教学中引进与应用,使演奏者的四只手共同的参与进曲目演奏的整个进程中,双方在声部在转换与交流的进程中音色与音质更具清晰的特性;此外,钢琴二重奏在教学中的运用,在音乐高声的部分,所带来的震撼效应更上一层楼;再者,钢琴二重奏最突出的特征为其将众多交响曲与各类音乐有机打的整合在一起,在艺术形式分析的过程中,其原有的音乐作品形式与精神文化呈现出产程发展的局面,实现了艺术文化以及艺术价值的综合性发展,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让不同的人们更加容易接受,使之成为另一个经典。
2、钢琴教学中二重奏的运用
钢琴二重奏这一演奏形式在我国钢琴教学领域流行的时间相对短暂,国内对其研讨的成效也不显著,所以可以推测的是二重奏涉略的范畴也相对狭隘,内容规划也不具有完整性,此时一个系统性钢琴二重奏演奏体系的建设健全也就无从谈起了。而且,在一些钢琴课程专业教学中,受到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响,缺少对钢琴演奏的重视性,再加上学生对钢琴曲目自主选择的机会不多,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虽然教师会提供机会但是学生在曲目演奏中会对演奏内容存在缺陷性的认识,导致教学计划缺少,在这种教学氛围下,缺少硬件条件的支持,没有充足大量的练习,所选择的演奏曲目发生了相互脱节的现象,最后没有完美的呈现出来,为教育体系的革新造成制约。但是,在钢琴二重奏演奏方式分析中,其呈现出良性化的发展方向,因此,这种演奏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性的发展空间。
3、钢琴教学中钢琴二重奏的实践运用
(一)教学方法方面
在目前的钢琴教学中,通过对二重奏演奏的研究四手联奏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性,但是又因为曲目与音域强存在众多的制约因素,此时钢琴二重奏教学的灵敏性相应的被折扣,所演奏的曲目不能完美的呈现出来。对于钢琴教育人员也让,在教学中需要树立创新性的意识,通过双钢琴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分析,可以达到教学的实效性价值,因此,教育人员需要通过对教学方式的改良及创新,提升教学中的核心目标,明确双钢琴教学的基本方式,从而充分满足学生对钢琴演奏及练习中的基本需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演奏活动之中,完善教育的创新理念,通过生生合作、师生配合教学方法的应用,调动其学生弹奏的兴致,协助他们对双钢琴这一钢琴二重奏演奏技巧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与深刻的掌握;此外,多人多台钢琴这一教学模式的启用,强化了学生配合弹奏之时的默契度,为他们健康人格的塑造奠定基础。当然,教师在对钢琴二重奏进行应用之时,还可以参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基础水平,将具有高难度的曲目安排给那些配合默契、技艺相对较高的学生,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欲望;对于底子薄弱、配合默契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布置一些经过创改、难度适中的曲目。总之,多元化教学方法能够使钢琴专业全体学生对钢琴二重奏技能有一定的掌握,达到了学有所得的目标。
(二)弹奏技术要点方面
教师在对钢琴二重奏开展教学工作之时,务必要提升对弹奏技术要点运用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在合奏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齐整性的原则,具体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触键应具有协调性和一致性。
学生在练习二重奏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节奏感,两位演奏者之间也应培养出默契,与此同时利用有效的手段强化他们的听觉能力,这样被弹奏的钢琴曲目起落有致且齐整、乐音乐色清晰透亮、乐句之间衔接更显流畅性与紧密性;此外,上述教学工作的落实使共同练习二重奏的学生达到了心灵互感的效果;二是起始音合奏的默契性。
在该种教学方式分析中,主要是通过对二重奏练习方式的整合分析,进行弹奏技术的完善。所以合作者应该认真的观察主奏者手腕、手臂微妙的变动以及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在长期的合作磨合过程中,起始音合作的默契程度显著的提升;三是曲目中部合奏的和谐性与统一性。
只要学生在对钢琴二重奏练习之时,合作双方对曲目的旋律、节奏以及声对位等技艺要点进行深度的分析,最终达到透彻领会钢琴曲目实质与内涵的目标,这样就能使曲目中部达到和谐性与统一性的合奏效果;四是二重奏节奏的把握与控制。
演奏双方对曲目节奏的律动应该全方位的、扎实的理解与掌握,这样各个音符的弹奏才具有精确性,与此同时增加默契度训练的时长,最终实现曲目演奏速率、力度变化幅度、节拍律动具有同步特征的目标。(三)音乐表现技巧方面
钢琴二重奏的音乐表现技巧大体上在以下三方面体现出来:
在双钢琴弹奏的过程中,两架钢琴在音区情况下产生交织和重叠现象是必然的。
一是主奏与协奏。
这是因为在两家琴同时演奏的过程中,一般主要旋律由第一钢琴来进行演奏,第二钢琴的主要任务是协奏声部的演奏,因此双钢琴弹奏者应该细致的做好旋律的配置工作。只有这样双钢琴双方在弹奏的过程中处于相对独立状态,同时又相互配合,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玄妙的;演奏时要求演奏者不仅要把握好作品本身想要表达的情感意境,更要结合自身的技术以及巧妙的结合,将作品本身发展到淋漓尽致。此外,在弹奏的全过程中双方务必要为整体演奏的质量效劳,在特殊情况下借助强化自我面部表情,有效的将音乐内涵体现出来。二是声部的和谐。
钢琴二重奏在弹奏之时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合奏的过程中彼此是否能够听得到对方的声部,那么为了使双钢琴演奏与四手联弹达到理想的效果,弹奏者在事前就应该清楚自己在声部中所担任的“角色”,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以此途径去维持节拍的感觉。演奏者要掌握倾听的技巧,从而去增强与对方配合的默契程度,当上述内容一一落实以后,曲目的主旋律伴奏音两者交融,此时二重奏声部演奏达到和谐的效果;三是踏板的技巧。
因为有些二重奏弹奏者在参与合奏之时有踩踏板的习惯,这就使音色与音质等方面受到一定的干扰,那么为了使曲目在二重演奏达到良好的效果,演奏者应该掌握一些基本型的技巧,这样就不会盲目的对踏板进行使用。四、概述钢琴二重奏在钢琴教学中运用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音乐的综合素养
通过练习双钢琴与四指连弹可以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曲目和声的理解,手指对钢琴音色的控制能力,两位演奏者之间相互的默契程度。要求学生大幅度的增加练习时间,深入了解钢琴二重奏的深刻意义,领悟到其中的精髓并加以技巧,使得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的得以提高。
(二)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相关研究证实,双钢琴以及四手联弹所彰显的艺术色彩比钢琴独奏更为浓烈,更有内涵性,表现力更为强劲,其将钢琴内外的潜能挖掘出来,那么钢琴二重奏教学方式在钢琴课堂中的引进与应用,将竞争性质的合作体制渗透进钢琴教学进程的同时,再使“一对一”传统教学模式发生转型,大幅度的调动了学生学琴练琴的主动性;此外,钢琴乐曲的多样性以及可供选择性也是调动学生兴致的一个要素,尤其是《挪威舞曲》、《土耳其进行曲》、《匈牙利舞曲》这些重奏钢琴作品,韵律优美独特,节奏生动活泼,曲目的情绪欢乐流畅,那么可以推测的是学生在对上述类型的钢琴曲目联系的兴致固然是高涨的。
(三)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合作以及协调能力
钢琴二重奏可以被视为一类具有合作色彩的艺术类型,培养的是学生之间的默契性,同时弹奏者自身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对艺术知识具有刻苦专研,认真学习的态度。两名学生在协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音感好的学生对音感相对较差学生起到了辅佐与带动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重点去欣赏学习优秀的钢琴二重奏作品,学习并贯穿其中的技巧与情感,再结合学生自身对曲目的理解,倾注自己的情感,使学生的表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通常情况下旋律会交替出现在两位演奏者之间,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乐句对话、音色模仿机会,此时音感相对较差的学生演奏歌唱性旋律钢琴作品的能力大跨度增强;因为节奏感鲜明的曲目在钢琴二重奏教学活动中也会时而出现的,那么感受能力相对不足的学生在相互配合的进程中会受到来自对方的感染、启迪与引导。在培养他们节奏感与韵律感方面发挥巨大的实效性,学生长期的训练四指连弹与双钢琴弹奏方式,在其个性发展以及人格的塑造等方面体现极大的应用价值,由此可见可以教学方式在钢琴课程中的一运用,使学生的对音乐的理解会更加提升,身心得到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结束语:
由本文的论述可见,钢琴二重奏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其能够大幅度的培养以及升华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作为钢琴教师务必要增强对其重视程度,认识其不仅仅是一种钢琴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手段,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弹奏技能教学之时,合理的应用特质化的弹奏特点使传统的钢琴教学方式发生变革与创新,为高素质钢琴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石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钢琴教学事业发展方面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古诗教学“四重读” 篇6
这里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简要阐述古诗教学“四重读”。
一、抑扬顿挫,品味诗韵美
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它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吟诵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因此,古诗教学就应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于诵读的方法,教师可作简要指导,如诗歌的节奏、平仄及押韵,一句中在哪里应稍作停顿,哪里应该语调拖长……
【课堂再现】
师:学习古诗的第一关——读通诗句。谁来试试?
(生表演朗读,师点评)
师:想不想听听名家朗诵?仔细听——
(播放古诗朗诵录音)
师:谁来说说朗读古诗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
生:停而不断,注意语调的连贯。
生:要抑扬顿挫,读出韵味来。
师:同学们自己练练,谁再来读读?
二、密咏恬吟,领略诗意美
古人云:“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相对于高声的朗诵,低吟浅酌对于理解诗歌意蕴、体会作品情感更为重要。因此,教学古诗时,应淡化教师的讲解,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默读思考、自主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作品,沉潜其中,涵泳品味作品意蕴。
在“说诗意”这一环节中,可指点学生先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行、整句、整首诗的意思。解释时,可以不求甚解——只要说出诗句大体的意思即可,不必字字落实。
【课堂再现】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可以一边读一边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词可先圈出来,与同桌讨论或查阅资料来理解。
(生自读感悟,理解诗意)
师(引导交流): 理解了关键的字词,那么整句诗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
(学生逐句交流诗意,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应把自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或者违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对作品意蕴进行过深的挖掘。
三、默读深思,体会诗情美
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较初步感知阶段又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对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
【课堂再现】
师:同样写送别,这首诗与你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描写了西湖的风景,没有送别的意思。
生:很多送别诗都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里却体会不到惜别之情。
师: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这首诗,再闭上眼想想送别的情景,然后谈谈你体会到了诗人一份怎样的情。
(生自由默读品味)
师: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生: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
师: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生: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
师: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四、斟字酌句,想象诗境美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启发想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古诗词的意境,往往是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构设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紧扣诗中形象或色彩鲜明的字词仔细品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学本首诗时,我引导学生抓住 “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展开想象,进入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其壮阔、奇丽之美。
【课堂再现】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一句写景的诗里面都蕴藏着一幅美丽的画。文中写景的诗句是——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抒情地):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接天莲叶”“映日荷花”该是一幅多么壮阔、奇丽的画面……
(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闭目想象)
师:你能把刚才“看到”的画面给大家描绘一下吗?
生:我看到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挨挨挤挤,一直涌向天边。
生:荷叶层层叠叠,向远处铺展开去,无边无际,使人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之中。
生:莲叶丛中,荷花亭亭玉立,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娇艳。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教师要给孩子们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词课堂,引导他们去发现诗词的美,欣赏诗词的美,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语文教学四重奏 篇7
一、国标本苏教版的解析
( 一)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教材的编写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教材是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编写。以提高当代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 按照当前汉语教育的具体情况, 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加强小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语文的思想, 帮助小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扩散思维, 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 增强对汉字的书写辨别能力。更高程度上是对于小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 促进全面发展的需要。
( 二)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
1.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材以弘扬中国文化、民族精神为主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材加入了古今历史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描写, 涉及60多位古今历史人物, 例如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政治家毛泽东以及具有重要文学影响力的鲁迅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历史事件的刻画, 使孩子更为深刻的了解中华文化, 了解历史知识。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范文加入了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 如《游子吟》《陈毅探母》等阅读文章, 重点在于加强小学生传统美德的培养。同时加入对祖国自然文化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文章描写, 意在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操。
2.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以孩子兴趣为主要前提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注重孩子的兴趣, 选择了具有故事性的内容, 吸引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孩子的兴趣, 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语文阅读的积累量。同时在传统教材内容上做出大胆的改选, 选用一些敏感性的题材如牛郎织女等, 经过实践检验, 孩子更乐于接受, 对孩子更具有教育价值。
3.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图文并茂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古典名著中的重点篇章加入到小学语文阅读文章中, 加强小学生对名著的了解, 同时对一些有关于国粹的内容引入其中, 像《学棋》就是对围棋的描写, 通过文字形式并加入绘图便于孩子理解接受。
二、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进步性
( 一) 重新定位汉语拼音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学习汉语拼音是小学生开始识字的前奏。相比较而言, 从发展需要的角度为主,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减少了汉语拼音学习的时间, 降低了小学生对拼音学习的学习量。在课时、拼音的词汇量上等多个方面的安排上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学习标准。同时加入了拼音注解, 减轻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 便于小学生识字、阅读。
( 二) 生动的图文并茂形式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阅读文章中, 加入了大量的情景画, 增加了趣味性和新颖性。对于整篇文章背景的设计都经过精心准备、策划。吸引小学生的兴趣, 乐于阅读。但并未对知识量进行缩减, 相反还有所增加。这样图文并茂的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的观看、阅读兴趣, 加深了了解和记忆能力。
( 三) 更富于趣话的识字法
相对于以前的识字与书写方式来说,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提出了多识少写, 认写分流的方法。识字就是识字, 书写就是书写, 将二者区分开来, 极大地减轻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 增加了阅读时间。小学生正处于阅读的兴趣阶段, 识字量少既影响阅读量也降低了阅读兴趣, 所以多识少写, 认写分流的方法也符合了汉语学习的规律。
三、实现小学语文阅读高效教学课堂的途径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是一个关键性的任务, 因此提出了自主先学、合作学习、搭建舞台以及阅读积累等重要途径, 这四点也可以概括为小学语文阅读高效教学课堂的四重奏。
( 一) 以自主先学为前提
所谓自主先学就是在课前做好预习, 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课学习效率, 提高自主阅读能力。传统教学方式以老师为主导,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则打破了原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培养学生自主性为目的, 形成未上课先预习的习惯。例如, 对第五册《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的学习, 教师提前让学生回家阅读, 遇到不会的生字、词, 通过查询字典的方式认识, 并标注在课本中, 不理解的语句都重点表明, 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 老师针对学生的重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 二) 以合作学习为核心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来看,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更侧重的是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的协作, 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这样的合作方式学习提高了主动学习的效率, 学生在课堂中也会更加活跃、积极、努力。例如, 在学习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的课文时, 教师进行分组学习的方法, 几个同学为一组, 由组长带领进行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的学习方法不同, 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老师对各小组的学习进行倾听与指导。最后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 评价以学习过程、集体性以及活动中纪律, 效果为重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使学生获得了愉快的体验。
( 三) 以搭建舞台为关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非单纯的传授知识, 更多的是对孩子的培养、塑造。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中,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的是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老师可以搭建一个舞台, 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 激发小学生的内在潜能, 营造一个活跃性的课堂氛围。例如, 在进行《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文章的学习时, 可以以课堂表演的方式学习, 学生可以自主地到讲台上讲自己喜欢的一段, 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学生在快乐阅读, 快乐表演中, 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现力。教师可以采用类似方法开展课堂学习。
( 四) 以阅读积累作为拓展方式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关键在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的同时是对知识的积累。例如, 在小学语文第二册《小松鼠找花生果》这篇文章的阅读时, 小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了解花生的生长规律,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对文章中的“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 优美语句的感悟、理解, 并能够在以后学习中运用, 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 同时也可以适当阅读一些课外读物, 增长见识。
四、结束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关节, 是对孩子文化品质和素养的培养,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适应了当前教学发展的规律, 坚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奏响四重奏, 实现小学语文阅读高效教学课堂。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在小学阶段学到的语文诗词、课文等往往能让孩子终身难忘。就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来说, 其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并不高。国标本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对于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水平上有很多创新, 打破传统教学方式, 把独特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中去。本文主要就国标本苏教版来探讨关于小学语文阅读高效教学课堂的四重奏。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语文阅读
参考文献
[1]徐锐, 王学风.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德育课程内容的改革[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 (06) .
[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05) .
“拜”字教学三重奏 篇8
记得第一次教学“拜”字是在十几年前, 当时教学生字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拆结构, 然后分别记住各部分的部件。例如, “例”字是左右结构, 左边一个单人旁, 右边一个列, 合起来读作“lì”。每到教学生字环节, 学生就这样一个生字一个生字地唱读起来, 课堂上倒也书声琅琅。记得很清楚, 当时教学“拜”字后, 学生的错误率非常高, 80%的学生右边的部分都少写了一横。学生们都把“拜”字理解成“两只手”。在作业面批时, 我只能反复强调:“注意, 右边有四横。”可是效果甚微, 学生往往这次改对了, 下次又错了!
二重奏“形象记忆”
第二次教学“拜”字是在七年前, 怎么能让学生记住“拜”字的右边有四横呢?我让学生左手握拳, 右手包在左拳上, 形成作揖的动作, 告诉学生, “你们看, 拜年的时候要拱手向别人说新年好, 你们数数, 你们看到的最外面的手有几根手指头?”这个教学方法比第一次的教学效果好, 有60%的同学能把“拜”字写对了, 另外40%的学生在反复让他们做“拱手作揖”的动作之后, 也基本上能掌握“拜”字的书写。
三重奏“科学识字”
第三次教学“拜”字是去年教《老北京的春节》一课。当时, 接触到“科学识字”课题,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到“拜”字的起源。
遵循科学讲述的方法教学识字, 效果如何呢?我进行了尝试:“同学们, 说起‘拜’这个字, 还很有来头呢。看, 这是最早的古文字‘拜’ (出示‘拜’字的图片) 左边画的是手, 右边画的是什么呢?像不像禾苗?你们看, 这是稻穗, 这两片是叶子, 下面是根。左右两部分合起来表示手拿禾苗拜天地, 乞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 得到丰收的年景。古人就是这样把“拜”字画下来的。随着汉字的演变, “拜”字就变成现在这样了。”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 动画演示右边禾苗的稻穗、叶子、根慢慢变成四横。
教学效果是惊人的, 课后的作业反馈中, 全班只有两个同学把“拜”字的右边错写成三横, 这两个同学经过提醒“右边表示禾苗哦, 是四横”之后也掌握了“拜”字的书写。
三次教学“拜”字, 给了我深深的启示。识字教学追求的是“事半功倍”, 我们如何追求识字教学“事半功倍”的最高境界呢?
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金文伟教授在谈到他如此执着于小学识字教学研究的原因时说, 他“去小学调研, 发现教学中常有一些不科学的语文知识, 多出现在识字教学中”。他认为识字教学是亿万儿童的大事, 是提高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效益的重要部分。
回想以往自己在课堂上教学汉字, 不由得汗颜。刚参加工作那几年, 我在课堂上卖力地讲, 学生在下面拼命地学, 工作认真负责的我, 由于许多形近字讲不清道理, 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字形, 让学生死记硬背, 使用的是蛮力;过了教学青涩期后, 虽然也懂得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也努力探寻提高识字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但是由于自己只掌握极少的汉字知识, 教学生识字往往按自己想当然的方法, 虽有一定的实效, 但并不科学。
我们常常会感叹:“识字教学太枯燥了。”“识字难教。”“识字教学没什么好教的。”殊不知识字教学里的文章那么多, 识字教学方法的选择真可谓“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接触了“科学识字”课题, 宛如为我揭开了汉字知识神秘的面纱, 让我看到几千年中国灿烂文化浓缩的汉字学只是冰山一角。金文伟教授说:“方块字是我国的瑰宝,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正确识记、解析、书写与运用它, 让它的生命健康地延续, 充分发挥其交际作用, 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职责。”我想, 这更是我们每一位为人师者的职责。
在一年的不断学习、积极实践中, 我发现科学识字是多么重要, 它切切实实地提高了课堂识字的效率。
当班上的学生第一次接触“酉”字部时, 我是这样讲解的:“同学们, 我们今天要来接触一个新的部首, 这个部首可有来历了。”说着,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坛子。说:“同学们, 你们看, 这是一个大坛子。古代, 人们把酿好的酒放在这样的大坛子里。这样的大坛子除了用来装酒, 也可以用来装酿好的酱油啊、醋啊。为了表示坛子里面有液体, 所以在大坛子的中间再画一横, 表示里面装着东西。后来, 文字经过不断演变, 就变成了现在的‘酉’字部了。所以‘酉’字部表示盛东西的器皿。”当我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解时, 学生们很感兴趣, 听得很认真。在教学带“酉”字部的字时, 学生很快就记住了“酒、酱、醋、酸、醉”等字, 真正实现了“讲对一个字, 识记一大串”。
“酉”字部是学生经常容易少一横的部首, 可是经过这样的讲解, 学生在写带有“酉”字部的一系列的生字时都没有出现错别字。
谈小学数学教学"四重视" 篇9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记忆、感知 、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进而达到预期的教 学效果。 《数学课程 标准》中也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请学生仔细听教师的要求,然后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教师问:“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 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 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 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许多学生都很困惑, 不知道怎么来表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此时,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求, 后续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 重视动手操作活动的开展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 智慧从动作开始。”儿童的认知规律正是“从直 观的动作 思维到具 体的形象思维, 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儿童思维的形象性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适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就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定义”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而是转变教学方式,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 种硬币 ,并分别量出他们的直径。上课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硬币, 并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并记录周长是多少。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像传统教学中一样全盘授之,而在相机诱导,让学生在一次次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掌握了知识, 同时也掌握了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 重视自主探索活动的引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 于了解其 中的奥秘 时 ,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 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进而发现知识。
四、 重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以致用 是数学教 学的目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 应用到现 实生活中 去以体会数学的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放在生活中让学生感知, 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 中解决数 学问题的 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后,我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田间实地测量土地的面积。学生很快发现现实中的土地不是规则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必须通过“化整为零”,转化成我们所掌握的平面图形,才能计算出所测量土地的面积。
语文教学四重奏 篇10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散文诗《创造宣言》中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确,不论是小人物的小创造还是大人物的大创造,人类正是因为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才能有所进步。我不断思考,如何将故事教学创造性地落到实处……
一次驾车收听广播,发现手机客户端好Free广播、荔枝FM、糖蒜广播等电台广受欢迎。我突发奇想,一台电脑(播放背景音乐)加一部手机就可以精心录制属于自己的电台!而微信(We Chat)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设有“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覆盖率高、实用性强。基于智能手机微信平台,我创建了“小蚂蚁故事俱乐部”,引领学生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写故事。
一、小蚂蚁“微电台”———我爱听故事
“亲爱的小朋友,非常开心再一次和你相约‘小蚂蚁故事微电台’,今天,李老师为你带来的故事是《西红柿水枪》……想要了解更多的精彩故事,就赶紧去读读《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故事丛书吧!”从一年级起,每周一晚6:30,我总会准时播出新一期的“小蚂蚁故事微电台”,我的听众———班级学生们总会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准时打开手机微信进行收听,并进行即时语音互动。而每期微电台推出的故事均选自相应的绘本故事书或故事系列丛书等,以“一个故事”带出“一本(套)故事”,以“一”带“整”,带给学生听故事的享受、教给学生看故事的方法、留给学生想故事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全球眼光。我始终认为,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首先教师的创造力要得以解放,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当作长大的幼儿,去创想、去创新、去引领。我以智能手机微信软件为载体,发挥微信的群聊功能,组建班级群聊,将班内学生的爸爸妈妈加入群中,定时播放(每周一晚6:30)一期“小蚂蚁故事微电台”(时长8分钟左右),给学生精心讲故事,让学生喜欢听故事。
我力争每周一期的微电台故事有趣味、有主题、有连带,在每学期初便制订好主播计划。此外,我还充分依托家长资源,把“主播权”交给家长、学生,形成家校合力,让学生有机会聆听老师的声音、家长的声音、同伴的声音,从小就让学生学会倾听,让故事成为生活的“第四餐”。
二、小蚂蚁“微视频”———我爱说故事
如果说“小蚂蚁故事微电台”让学生们从“听故事”中大饱耳福,那“小蚂蚁故事微视频”则让学生们在“说故事”中提升了言语智能———说说故事的梗概、说说故事的主角、说说故事的启发,由易到难、由概括到总结,让学生思绪飞扬、让学生思维迸发。
众所周知,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
我充分挖掘微信的视频传送、共享功能,通过“小蚂蚁故事微视频”定期播出(每周二)一位学生“说故事”视频———微视频由班内学生在家中完成(包括学生的评说故事、家长的录制视频),定期传送到班级故事云资源库,由教师(每周三)选播,并在每月评选“最佳演说家”“最佳微视频”,用来鼓舞学生、激励家长,同时更是惠及学生、受益家庭。
正如陶行知先生强调的那样:活动对个体的吸引力至关重要。尽管陶行知十分强调集体创造,但他更清楚的是,进入创造过程后创造是学生个体或团体本身的自动。他动、他助和他导,都是服从自动的,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小蚂蚁故事微视频”恰恰让学生敢于张扬个性、彰显观点、体验创造。
三、小蚂蚁“微关注”———我爱读故事
在低年级小学生的眼中,这个世界奇妙无比,风从哪里来?动物妈妈怎样给宝宝喂食?为什么我们要有皮肤……在学生们的周围,有太多的奥秘吸引着他们不断去探索和寻觅。学生们渴望了解身边有趣的现象,很多时候,学生们需要用故事去诠释心中的“为什么”。而绘本故事、故事丛书等无疑是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创想、拓宽学生视野的“第一手资料”。
但儿童故事丛书名目繁多、内容丰富,除了每周微电台的“以一带整”推荐书目,“如何将口头推荐变为真实阅读?”“如何将故事书目资源共享,发挥其价值最大化?”等成为我思考的问题。我依然依托微信平台,充分挖掘其“公众号”推送功能,每双周三推送电子故事书及故事链接(目前依托学校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班级专有公众号正积极申报中);充分依托微信群组聊天,发起“故事漂流”———让一套书在多个家庭流动性阅读……引领家长有选择、有目的、有兴致地在家庭中和孩子“读故事”,在潜移默化中“积内涵”。
四、小蚂蚁“微主场”———我爱写故事
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正所谓,“儿童是预支权利的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动力,使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陶行知指出:学生的创造倘使都能自动,不是自发行动。自发的行动是自然而然的原始行动,可以不学而能。而自觉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动力,要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他把“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作为创造教育的根本方针。
如果说每周一的“小蚂蚁故事微电台”让学生爱上“听故事”、每周二的“小蚂蚁故事微视频”让学生爱上“说故事”、每双周三的“小蚂蚁故事微关注”让学生爱上“读故事”,那每双周日的“小蚂蚁故事微主场”(与双周写话作业整合)则通过“童手写童心”的方式,让学生爱上“写故事”。我则将优秀创编故事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发布并附点评,对于上榜小作者授予“金色小蚂蚁”荣誉称号,并向各大知名报刊进行投稿推荐,让学生写有所思、写有所得、写有所乐。
智慧语文课堂的四重境界 篇11
关键词:智慧语文课堂;四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借用别人的词句提出了做学问的三重境界。套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智慧语文课堂也可以分为四重境界。下文以《想北平》为例试做阐述。
第一重境界:准
所谓“准”,一般来说包括三个方面:教学目标准确,教学内容合宜,教学方法得当。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失之空泛,教学内容常常有些粗疏,教学方法有时流于形式。李海林先生曾提出“教学指向”的概念:“教学指向”既是教学目标之所在,也是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表达,同时也是选择教学程序的基准。[1]智慧语文课堂强调一节课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指向,并依据教学指向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就《想北平》来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确立教学目标,比如有教师确立了这样的目标:
1.知识目标:(1)理解文意,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2)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写法;(3)品味带有京味儿的通俗隽永的语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现代散文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乍一看,这些目标没什么问题:体会文章情感、学习表达技法、品味语言特点,符合课程目标和文体特点;找关键语句、领悟现代散文情感能力、激发热爱故乡之情,符合学生的需求。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问题:从文本特点来看,对比和以小见大的手法不一定是该文最突出的手法,而且语言的“京味儿”也不是特别明显,也就是说这些目标的确立并没有体现文本的核心特点;从学生需求来看,对故乡的热爱似乎不用过多激发,而找关键语句和领悟现代散文情感的能力也不一定要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培养;从课时限制来看,有限的时间内没有必要这样面面俱到。这样来看,上述目标实际上是比较空泛的。而有教师确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品味文字来体会老舍对北平难以言说的深情。[2]实际上,这个教学目标就是一个教学指向,后续课堂教学行为都沿着这个指向行进。笔者依据课程目标、文体特点、文本核心教学价值、学生需求等将这一课的教学指向确定为:体会文本“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情感”的特色。
选入教材的文本大多具有丰富的内蕴,有着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基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智慧语文课堂强调课堂应该有明确的教学指向,依据教学指向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就《想北平》而言,以“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为目标,可以将文章所写景物、蕴含情感的语言、老舍的个人经历和文章的创作背景等作为教学内容;以“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写法”为教学目标,就应选择文章所写景物,北平与巴黎、伦敦、罗马的对比等作为教学内容;而以“通过品味文字来体会老舍对北平难以言说的深情”作为教学指向,则可把品读文本语句、词语、标点等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笔者依据“体会文本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情感的特色”的教学指向,主要选择了三方面的教学内容:文章选取的个性化景物、蕴含个性化情感的语言、个性化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的得体主要着眼于文体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像《想北平》这样的散文的教学,大多注重学生的体验,即通过朗读、品味、改写等方法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第二重境界:实
如果说智慧语文课堂的“准”主要着眼于教学指向和教学内容,那么“实”则主要着眼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实”立意于丰实,即除了落实教材文本内容外,要尽可能引进课外互文性文本,补充、拓展教材文本内容。教学方法的“实”立意于踏实,用具体的做法取代抽象的概念。比如“语言品读”是散文学习常用的方法,但如何品读语言呢?如果在语言的表面滑行,难以品出语言深层的内蕴。教学效果的“实”立意于实在,即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某一方面的语文素养有实实在在的提升。
拿《想北平》来说,能用来丰实文本内容的互文性文本很多:从题材角度来看,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与文本对照;从手法的角度看,《江南的冬景》中的对比手法可与文本互补;从作者的角度看,《济南的冬天》中作者的情感可与本文进行比照……
就教学方法而言,品读语言是散文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但如何品出语言的真味需要一些具体的操作性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就完事了。按照朱立元先生的说法,文学作品理解有五个层次:一是语音语调层,这是最外层结构,它指向特定的意义,与作品所表现的特定的意象、意境相联系,还同文学作品的特定样式、文体、风格相联系;二是意义建构层,这是次外层结构,读者总是或主要是通过语词、短语、句子或段落,并且在意义各单位的连接中来理解文意;三是修辞格层,这一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所特有的;四是意象意境层,修辞格层主要是通过意象意境的确立来实现意义的重建;五是思想情感层,这是文学作品最深层的结构,它不仅隐蔽、含蓄,而且也是作品最深刻的内驱力,往往附着在或渗透于文学作品的其他层次之中。[3]这五个层次的理解对寻找语言品读的操作性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语音语调层可以通过读来感受,意义建构层可以通过不同词句的比较来辨析,修辞格层可以通过找修辞手法加以落实,意象意境层可以通过想象来呈现,思想情感层可以通过写来体验。比如品读文章第四段的语句:“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感受语言的质朴柔和;然后让学生把“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这句话中的“或”换成“和”,理解语句传达出的闲适随意;接着让学生找出文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通过“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感受;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仿写几句话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以此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当然,上述不同层次的理解和品读方法的运用是灵活多变的,不能机械地一一对照。
至于教学效果是否“实在”,有时应放到整个教学体系中来考量,比方说:对比的手法如果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落实过了,这一课就不需要重点强调了;如果以前没有强化学习,这一课就需要重点落实。近几年语文课“泛人文”倾向比较严重,语文知识和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
第三重境界:活
智慧语文课堂强调教学目标要“准”,即一节课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指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实”,即教学内容要丰实,教学方法要踏实。实际上,同样的教学内容,呈现的方法(方式)不一样,效果也会不同,因此智慧语文课堂的“活”主要着眼于教学方法,即利用巧妙的教学方法激活语文课堂。具体到操作层面主要有两个抓手——问题设计和活动创设:基于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设计问题,追求问题的精妙;通过活动创设解决问题,追求活动的新颖。
就《想北平》而言,如果以“体会文本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情感”为教学指向,那么相应的教学内容是三个方面:文章选取的个性化景物、蕴含个性化情感的语言、个性化的表达技巧。依据这三方面的内容可以设计三个问题:
1.老舍想北平的( )。
2.为什么老舍会想北平的( )?
3.老舍怎样表达想北平的( )?
第一个问题通过填空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描写的景物(小蝌蚪、嫩蜻蜓等日常景物,而不是长城、故宫等他人向往的景点);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体悟这些日常景物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漂泊游子的思乡之情);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了哪些手法将景物和情感交融在一起(如对比、细节描写等)。这三个问题由表及里,形成一个问题链,有助于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研读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巧妙的问题还需要智慧地解决,智慧语文课堂倡导创设活动解决问题。通过活动搭建师生对话的平台,可以使师生双方围绕问题集中交流、探讨,从而实现师生多向度的智识共享,生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课堂。语文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但一定要紧扣教学指向,并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协调一致。就《想北平》来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开展不同的课堂活动。针对“文章描写景物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个“比”的活动,如选取林语堂《动人的北平》中的文段与《想北平》进行比较,突出老舍笔下的景物具有平民化、生活化特点;针对“作者情感个性化”的特点,可以开展一个“换”词语的活动,如“‘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中能不能将‘不能换成‘不”,以此体会乱世中游子思念故乡之情的强烈和复杂(比如担忧);针对“文章个性化的表达技巧”,可以开展一个语词“删减”的活动,如将“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中的关联词“可是”“而且”“而”“即使”等去掉,通过对比体会叙事抒情性散文的语言也可以富有逻辑色彩,而强烈的语言逻辑背后蕴含的是作者对故乡北平强烈的爱。
第四重境界:新
智慧语文课堂的第四重境界是“新”,“新”以“准”和“实”为基础,脱离了这些前提,盲目追求创新极有可能弄巧成拙,走向事情的反面。追求课堂教学的“新”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文本解读新,也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不人云亦云,能读出自己的见解;二是教学理念新,同样的文本,能用不同于他人的、具有一定学理性的教学理念实施教学,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时,笔者的设计理念是“在人文关照中读懂散文”,因为读懂了史铁生才有可能读懂这篇文章。[5]
就《想北平》来说,教学理念上要创新有一定难度,但文本解读上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很多人只是停留在游子思乡的层面;又如对文章的语言特色,很多读者认为体现了老舍“京味”语言风格。实际上,这两点都流于概念,失之肤浅。笔者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可用一句话概括:爱是不可理喻(无法理解、强词夺理)的。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所选景物的不可理喻。文本选取的诸如小蝌蚪、嫩蜻蜓等小动物,带着泥土的韭菜、带霜儿的玉李等,其实并不一定能代表北京的特色,其他地方也有。但老舍还是坚持写这些,因为小蝌蚪、嫩蜻蜓是他儿时对北京的印记,而韭菜、玉李则是平民眼中的北京印象,这些景物让读者感受到老舍对北京的情感是迥异于他人的。
二是情感表达不可理喻,甚至让人觉得有些矫情。比如文章反复写到的这些语句:“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没有与老舍类似经历(离乡多年,而且故乡面临沦陷)的读者,没法体会到这种“至情无声”的感觉,但作者偏要这么说,而且有点自己说给自己听的感觉,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读者的立场。
三是语言表达不可理喻,甚至是强词夺理。比如前文所说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不是上海与天津不可爱,而是“不能”爱,因为情有独钟,唯爱北平。还有文章的第五段将北平和巴黎比较,用了很多的关联词,试图通过严密的逻辑来证明巴黎确实比不上北平,实际上巴黎就算不一定比北平好,也不至于比北平差,但在老舍心中和笔下,巴黎是实在不能与北平相比的。还有第六段:“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同样通过关联词强调北京的价廉物美,环境优雅,十分适合平民百姓的生活。以此来看,文本的语言特色并没有多少“京味”可言,而是通俗中掺杂着强烈的逻辑色彩,这在老舍的其他文章中是不多见的。
语文不是科学,但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所以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该追求科学性;教学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人文内涵丰富的语文课堂更应该追求艺术性。智慧语文课堂所追求的“准”“实”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而“活”“新”则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虽然这四重境界有一定的层级差异,但也并非截然分开,有些课堂更突出“准”和“活”,有些课堂更强调“实”和“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中宜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李海林.一堂课应该有一个教学指向[J] .中学语文教学,2009(11):21-26.
[2]方佳琦.一句一词一标点 体会老舍思乡情[J] .中学语文教学,2014(11):56-58.
[3]朱立元.接受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92-111.
[4]彭玉华.《我与地坛》教学赏鉴[J] .语文教学通讯,2012(9):39-42.
语文教学四重奏 篇12
一、重“用”原则——“记”只为“用”
学习英语是为了运用。而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往往过于注重记, 过分强调记忆的功能和机械的训练, 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学生学习词汇脱离语境, 而在运用时 (如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时) 则会拼凑词汇, 从而导致大量的Chinglish (中国式英语) 的产生。另一方面, 机械的死记硬背往往收效甚微, 即使当时记住了, 但过不了多久就会遗忘。
因此, 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 不应忘记让学生了解识记词汇的最终目的是“用”——一方面做到在“用”中去学, 另一方面做到学后及时去“用”, 也即: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学习词汇, 学之后则应想方设法使用自己学到的东西。
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用英语复述所学的阅读材料和用英语写日记。这两种办法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时有意识地寻找他们想用的语言素材和表达方式, 如能长期坚持, 则能提高他们理解原文的能力和用英语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此外, 教师在教学时还可多注重搜集相关词汇的阅读文章和听力材料, 在“读”和“听”中学词汇、用词汇;多做相关词汇的英译汉、汉译英练习和造句练习;组织学生围绕所学相关词汇进行daily report、演讲、讨论或辩论赛等;还可利用所学的词汇发挥想象编故事。
遵循重“用”原则, 深明“记”只为“用”, 才是明白了学英语的真谛, 才能让教师教英语和学生学英语不走弯路。
二、重“生”原则——爱我所爱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事实上,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 其认知水平及经验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因此, 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 应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 关注其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 联系学生生活, 对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词汇可以有所侧重, 还可以适当地进行增删。
首先, 教育学认为, 兴趣是可以迁移的。当下的高中学生对流行歌星影星、Disney动画片或电脑游戏非常感兴趣, 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可以将这些作为课前的导入, 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迁移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上来。
其次,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注重教育的亲历性。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学生自身的经历、体验、活动、操作、观察、参观、感悟、反思等来学习和运用词汇, 让词汇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让学生做“每周之星”, 即利用课前1—2分钟, 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意义的照片, 或讲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故事或经历等。这样做, 可以让学生在分享各自的兴趣、经验的同时, 学习和运用词汇。这些词汇往往更容易为学生所掌握, 而且更适合于学生平时的运用。
遵循重“生”原则, 是新课标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重要体现;只有遵循重“生”原则, 让学生“爱我所爱”, 才能更好地达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重“学”原则——授之以渔
“学生不是教会的, 是学会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怎样学会,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也即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 而不是一股脑儿灌输给他们。
这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词汇时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 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过程和方法。
其次要求教师让学生掌握音标,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词典, 学习和掌握自己所需要的词汇,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根据拼写规则学习和识记单词。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构词法, 这样学生能更好更快地增大词汇量。此外学生还应掌握一些识记词汇的技巧。比如掌握“词伙关系”, 在背单词的时候, 不要孤立地背一个词, 而是要把它放在句子中, 看它与其他词之间的“伙伴关系”。在读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形容词和名词相搭配, 哪些动词和副词相搭配, 哪些动词和介词相搭配。
再次, 要让学生明白就学习英语而言, 不要把“宝”都押在课堂教学上, 而要靠自学。“We live in and by language.”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英语。生活的范围有多大, 英语的学习天地就有多宽广。一方面, 应尽可能寻找学习和运用英语词汇的“英语世界”, 比如同遇到的老外或会英语的人交流, 从英语电影、广播、刊物上, 电脑和网络上学习和运用英语;另一方面, 学生还可自己创造虚拟的“英语世界”。如让学生常问问自己:这层意思或这个事物用英语该怎么表达?在这种场合或情景下, “老外”会说些什么话?有了这种意识, 学生的词汇学习就能“立竿见影”。
四、重“精”原则——“大”中有“精”
有这样两个数据:英国的BBC曾经公布过这样一个数字, 说一个英国农民一辈子的常用词汇不到1000个, 但是他日常生活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和一个感情丰富的伟大诗人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另一个数据, 美国之音有一个特别英语节目, 叫做“Voice of America Special English Program”。这个节目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基本上仅用1500个基本词汇来表达国际舞台上所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 而且非常准确、及时。
新课程标准增大了对高中生词汇的要求,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学会使用32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优秀的要达到掌握4500—5000个词汇。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既要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词汇, 但又应有所侧重, 做到“大”中有“精”, 即遵循重“精”原则。
事实上, 课本中有些词汇需要在书面表达中运用, 有的需要在阅读理解中识别, 而有的是需要在完形填空中进行近义词辨别的。因此, 新课标下, 教师在教授词汇时应根据实际需要, 适当增删新课标中的词汇, 还可针对不同词汇, 要求学生作不同程度的掌握。
【语文教学四重奏】推荐阅读:
语文说课四重奏06-16
钢琴二重奏教学现状及应用论文06-27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08-15
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09-20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07-25
中职语文教学朗读教学06-01
情感教学小学语文教学08-02
写作教学与语文教学09-23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