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秀教学

2024-10-04

语文优秀教学(精选12篇)

语文优秀教学 篇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我国的教育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为了更好的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需求, 中职院校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将企业优秀文化融入到中职语文的管理中是一项巨大的举措, 可以使学生的就业意识增强, 不断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一、将企业优秀文化融入到中职语文阅读中的必要性

在教育发展中, 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中职院校的主要目的。中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职院校必须要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到中职的语文阅读教育中。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经过长时间在社会中的发展, 逐渐形成的适合企业滋生不断进行发展的体系。由于就业问题的制约, 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企业的工作中, 在职业意识、状况等方面都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 所以必须要在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中, 融入企业的优秀文化。由于语文教学的特点比较适合企业优秀文化的学习, 所以将企业的优秀文化融入到了语文的阅读中, 使毕业生可以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及时的将企业文化进行掌握, 也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途径。

二、将企业优秀文化融入到中职语文阅读中的构架

进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 在教材进展中融入企业的优秀文化十分的重要, 在进行融入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加强对教材职业性的重视

在语文阅读中融入优秀企业的文化, 必须在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的基础上进行。在进行的过程中, 保证职业教育的特点。一般情况下, 普通院校进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训, 在融入企业优秀文化的时候必须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进行深化, 合理妥善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到语文阅读中。例如, 可以在进行语文阅读资料的选择时, 将优秀的企业概况加入到学生进行的语文阅读中, 在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巧妙地将企业的优良文化传述给学生, 提升了学生对企业的了解, 对学生的就业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2.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能够独立地完成任务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是企业对人才最基本的需求。所以, 在进行企业优秀文化融入到语文阅读中的时候, 应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时候, 给予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问题并发现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解决。例如, 可以在语文的阅读中将企业中简单的问题布置在语文的阅读中, 要求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开动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 达到企业优秀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的目的。

3.加强对教材模块、综合化的构建

中职学生在工作的时候, 经常会对工作的一些综合性、深度高的问题感到困难, 专业技能的培训就是让学生综合地对企业中存在的基础性问题进行训练和运用, 所以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对学生阅读、口语等各项的专业技巧进行掌握, 为学生的专业融入一些比较专业化的教育内容。例如, 在讲述的时候可以将人文社会的基础和综合性比较强的内容给学生进行逐一地讲述, 将专业的知识划分为中职语文阅读中关键的一部分。通过对专业技巧及模块的分类, 让学生更简单的进行知识的掌握, 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逐渐提升中职教育的就业率。

4.注重阅读体验,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社会实践和经验表明, 阅读是提高学生对事物产生认识、了解社会环境、增强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中职语文教学主要是教育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建立发散性思维, 把自己读出的信息进行迁移和延伸的过程。因此, 怎样引导学生做到对知识的迁移和延伸是对老师的较高要求, 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激发学生了解文章的兴趣, 这是诱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基本途径。例如, 进行阅读插画展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章内容, 观看文章插画, 自动在脑子里形成对企业文化的基本认识, 产生自己的观念, 老师也可以把她们分成小组, 让他们去思考, “对企业文化的积极的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行提问, 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进行对彼此见解的交流, 不仅可以提高她们的阅读动力, 也会让她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对企业文化的学习。

语文优秀教学 篇2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我接触到我校的语文教学快一个月了,对学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把握。尤其是在学校领导听课后,给以提出的宝贵意见:吕校长的鼓励、王助理的高考思维渗透、陈主任的新课标下的严格要求、还有师傅的耐心指点、我都做了深刻的反思,现在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和我的教学方法都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

一、备学生:

在我国古代兵书上这么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论点在教学上同样也适用,只有对学生充分了解了,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一段时间的接触,感觉 存在的问题 是:

1、 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部分 学生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对学习的态度似乎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不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 、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学习失去信心,怕上课,对能否学好存在忧虑。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3 、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自认为自己聪明。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企图能够学好语文,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这是一批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备自己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认识的偏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而我们的学生又恰恰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我是急在眉头,又上心头。

1、 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学生学习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应付学习,是被动的。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即爱因斯坦所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实践中,我更加投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琵琶行》时,我套用了现在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青花瓷》,用“小序”和“独白”对比,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效果当然会很理想。

2、 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对于咱们学生更为重要。我听到学生不止一次的跟我说:“考的不好,要是学习好也不能到这来” 这时,我想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建立成功目标。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对回答很努力的同学也及时给与肯定。而且有针对性的提问,把“适合的问题”问给“适合的学生”,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快乐,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3、 强化基础,反复训练

这一点是我感触最深刻的,即使是上课,听课很认真的学生,他们也做不到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尤其是“软作业”基本就等于没有作业,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及时做了调整,把作业落实到笔头上,同时强化课堂上的动笔,及时提醒,及时督促,及时检查,这样的情况目前得到一定的改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样得问题还要继续探究,更为适合的教学方法。

语文优秀教学 篇3

一、“多读”是优秀的语文传统教学法之一,新课改中要继承和发扬。古人早已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体现了多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很显然,仅靠课本里的几篇或几个单元的课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是不够的,新课改虽然调整了课程结构,增设了选修课,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但这还是远远不够。我们需要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但在高中教育阶段,多读至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当学生在接触到更多的文本时,他们也能在阅读中比较各种表达方式的优劣,使自己的表达更流畅,更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中,能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人生,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因而多读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何况新课改并不排斥阅读,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吩咐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下课外阅读的重要程度。事实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也总结了一条这样的规律性的结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这里的大量阅读正是我们语文传统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多读如此重要,我们在新课改中就必须大量提倡,这样,我们才会真正地、切实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二、“多背”是又一种优秀的语文传统教学法。多背是多读的更高要求,在多读的过程中多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办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刻。

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就得到了培养,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之后,相信不用多分析各种语法、词类的活用现象,各种特殊句式等内容,学生都会在反复涵咏中认知和理解文本。

三、“多写”更是优秀的语文传统教学法。新课标中指出“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对写作训练很重视。事实上,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多练。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写(下转3-6版中缝)(上接6版《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优秀传统教学法》)作的不足或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能力。可以想象,一个平常不注意观察生活,不注重语言积累,不重视练习写作的学生无论在考场内外都是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来的。新课标还指出: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还要体验生活、反映生活,要有真情实感,厚积薄发。新课改更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要求要尽可能解除一些不必要的束缚,突出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近年高考中的新材料作文就是正确的导向。

语文教学中如何继承民族优秀文化 篇4

一、诵读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 千百年间, 万口传诵,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 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 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 尤其是古诗文的诵读。坚定的人生信念以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影响了他们的修身与治学, 这就是所谓的“底子”。现今的人文教育常常提及的“一辈子”的概念, 也许正是先人在有意无意间落实了的教学原则。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 易于诵记, 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 真正让学生一辈子有用。

我们可以把黑板的一角开辟为“古诗词天地”, 周一到周四每天早读让学生背一首。由于小学生记忆力强, 加上古读词朗朗上口, 一首古诗一般不到五分钟学生就会背了, 再加上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 即使遇到难以理解的读句, 我也只需要用一两句稍加点拨就足矣。到了周五早读时, 我再把这周出现的四首诗词让学生回忆、复习、巩固、检查, 借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记忆。这样每周四首, 每月十六首, 只需不到一学年的时间, 学生便可把《古诗文诵读》整本书上的近一百二十首诗词全部背诵出来。

另外, 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我还注意开展一些活动来促进学生记忆古诗词。如开展“赛诗会”、“我是一个小诗人”等活动。当学生的古诗词达到一定的数量时, 我又让学生对诗句进行分类整理。哪些诗句是描写山的, 哪些是描写水的;哪些是描绘春景的, 哪些是描绘秋色的;哪些是写花草的, 哪些是写树木的, 哪些是写动物的……学生在整理诗句的过程中, 既回忆复习了诗句, 又为运用诗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熟记成语

成语, 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成的短句。每个成语基本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或催人奋进, 或讴歌人生, 或警世诫告, 或发人深省, 或洞窥事理, 或指点迷津等等。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深刻领悟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在理解中记住成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激荡起学生思维的创新火花。

课内熟记成语。小学课本中每一个练习题中都有“熟记成语”一栏, 这些成语大多两个一组, 安排合理, 或意义相近, 或结构相同, 或意思相反, 或有所关联。我总是让学生把这些成语记熟, 要他们了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 做到真正地掌握。除此之外, 对于每一篇课文中的成语, 我也不放过, 同样要求学生把它们掌握好。

课外摘录成语。课外阅读中, 学生常常接触到不少成语, 我让学生通过“摘抄”的形式进行积累。每人准备一本“成语摘抄本”, 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 要求他们能理解这此成语的大概含义, 能运用好这些成语。为了加强学生的积累, 在课外活动中, 为了配合学生摘录、积累成语, 我也开展了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

生活中留心成语。只要处处留心, 记住成语就不难。除了课本、课外阅读中有成语外, 广播、电影、电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也数不胜数。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 日积月累, 那么他们成语仓库里的成语就越来越多了。因此, 我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留心记忆成语, 懂得怎样运用成语。

三、搜集春联对联

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采, 民间文化更是五彩缤纷。我接到一个新班后, 第一个寒假里, 总会有一道特殊的作业:每人至少搜集5副春联。到开学后, 我总能惊喜地发现学生对这项作业的热情非常高, 有的搜集了一二十副春联。于是, 我便在班队活动中让学生进行交流。可按字数来, 有两字的, 三字的……十几个字的;按贴的地点来分, 有贴在正门的、旁门的, 有贴在厨房的、灶边的, 有百货商店贴的、五金商店贴的;按内容讲, 有赞扬美德的, 有歌颂领袖伟人的, 有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 还有以商品名开头的……这样归类后, 学生对春联有了新鲜感, 没想到小小的春联中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 觉得有收获, 不少学生主动地去读背春联。在此过程中, 学生感受了语言、记忆了语言、积累了语言。我班的一名学生还利用此事写了篇名叫《小小春联》的作文发表在省级报刊上。除了搜集、整理春联这项活动外, 我还让学生注意留心日常生活中顺口溜、歇后语、俗语以及过年过时的传统习俗, 适当搜集, 加强积累, 以便运用。

课程标准中强调:“母语的学习时间不限, 空间不限, 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熟记成语、搜集春联对联等方法, 了解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 也正是很好地执行了这一观点。

初三语文优秀教学反思 篇5

1、情感引发

精心设计导语,为课堂创设浓郁的感情氛围,是引发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好的导语能够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向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构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能够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石。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佳作,它们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或悲愤,在开讲时,先适当导控一下学生的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例如《沁园春·雪》,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全班赛读,激发学生诵读的用心性,以带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最后教师进行范读,使学生情趣激昂,体验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英雄气概,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学生就因此对我的课感兴趣,喜欢上了语文。

2、兴趣激发

要使学生从本质上深刻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的情与理相互联系在一齐。例如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学生们感到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怜,值得同情。这样的认识显然还是停留在课文的表层。于是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造成孔乙己杯具的根源,认识到封建科学制度和冷漠的旧社会的罪恶。

二、因材施教,灵活采选用教学形式和方法

1、教学形式要出奇夺胜

好奇好胜是初中学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例如在阅读课的设计上,我经常变换花样,采取的形式有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列提纲型、比较型、质疑型等等。读书的方法有淘汰朗读法、学生互相指定朗读法,分主角朗读法、竞赛朗读法、配乐朗读法等等。课堂教学小结有概括式、评仪式、归纳式、理序式、抒情式、承上启下式、检测式。由于经常变换各种方法,学生听课常听常新,从而有效地持续、巩固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2、教学方法要百变多样

教法的变化更主要的就应体此刻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我在安排单元教学方面,一般是这样处理的:讲读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读、析为辅,准确地传授知识,自读课以学生读练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到达学生巩固新授知识、提高读说潜力的目的;课外自读课,以学生读用为主,教师检查为辅,使学生能正确的迁移新授知识与潜力。

三、作文下水,思路与学生同步好

一些教师教学生写作文,其实自我并不见得会写作文,教师不下水,那是隔靴搔痒,对学生的评批也不能对症下药。

1、坚决不用套话、空话,要明明白白地指出该文的优缺点。

例如学生写“我的老师”之类的文章,运用了典型事例表现了一个老师的尽责、有爱心、渊博等优秀品质,我们评他写得好,就不必说“中心突出、选材恰当”等套话,我们应在文中每一个事例旁注明该事反映了老师的什么品质,并在文末写下这样的总评:“文中的老师很使我感动,我期望也能像他一样。”假如文中有个别事例是剩余的,甚至是有碍中心的表达的,就要把它圈出来,在旁边注明“此处应删(改)”,并写出具体理由。

2、和学生建立起一种作文“会商”的关系

评语要尽量使用商量、谈话的语气。学生认认真真写下一篇文章,是学生的一项劳动成果。我们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也会因此而受感染,反过来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也就不会冷漠地对待我们的“评、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我们的“评、批”采取了商谈的语气,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极大的尊重,必然会从心理上十分自觉地理解老师的指导。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评、批”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3、评语的形式拒绝程式化

要做到个别辅导与全面提高相结合。“评、批”不必须在作文簿上写,也能够在课堂上讲;不必须只有老师评,也能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不必须只有老师评学生的习作,也能够让同学评老师写的同题的文章。总之,不管哪一种形式,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用心性和写作水平,我们都能够去尝试采用。

4、评语的导向重在指导和鼓励,拒绝批评式说教

语文优秀教学 篇6

一、精选国学经典内容,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小学阶段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切实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把养成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感受教育四方面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家园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精选国学经典内容,充分掌握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着力培养学生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 语文课堂教学是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课文里所蕴含的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体悟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学弈》这一篇文言文时(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师可以就课文两个人学习态度不同产生效果不同的现象,深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语文时,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居特点、文化特色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乃到风味小吃等都不是现代人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在不断的时代变迁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产生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至于教材中的古诗文、名言警句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让学生熟读成诵,细细品悟。

2. 加强汉字书写训练,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而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书法成为中国艺术的最高代表,汉字书写教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国家教育部将书法规定为小学3至6年级国家必修课和其它中小学年级选修课,则是实实在在的推行汉字书写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举措。现时很多小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严重忽略了汉字书写的训练。加强小学生汉字书写训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它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强小学生汉字书写训练重在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一丝不苟,严肃认真,谨慎细致,从而培养学生专心专注,自控自律的精神和善于思考、观察、发现、实践的品格。学生的字写好了,给他们以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毅力和进取精神。

3. 利用好地方教材,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适宜小学生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国学读本除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外,流传较广的还有《弟子规》《千字诗》《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等,但这些读本对于小学生有限的阅读能力来讲,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往往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鉴于这一情况,我市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蒙以养正》和《立德树人》地方教材,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行。该教材通俗易懂,联系现代生活实际,时代性强,操作性好,十分适宜小学生阅读,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地方教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二、扎实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在读中感悟,在诵中感化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无不说明练习的重要性,而朗读训练更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优秀国学经典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每天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诵读经典活动,是学校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我们可以尝试了三时段诵读法:第一时段,在每天早上学生晨会时用三分钟由学校组织全体学生朗读一至六年级学生都适宜的《三字经》内容;第二时段,各班语文课进行三分钟的课前读,各级班学生齐声诵读与本册课文内容有关的古诗文、名言警句;第三时段,要求学生晚上在家与家长共同诵读《蒙以养正》或《立德树人》中的经典名句。除此之外,加强早读及语文课的诵读指导,长期坚持,不断积累感悟。这样有利于激发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增加词句积累,深化理解,从而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陶冶情操,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

三、坚持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又要注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1. 利用传统节假日,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每个节假日都有其由来的原因,语文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咨询长辈等方式了解节日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活动的意义,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2. 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积累群众喜闻乐见、朗朗上口的俗语、成语、歇后语,或者打油诗,感受身边的物质类或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笔者曾记得在读初中时,学生中流传着一首十分生动诙谐的打油诗:“一声钟响,两脚齐飞,三(衫)裤不要,四两米饭,五口食完,六(汤)死就算,七(出)迟没有,八人一围(桌),九(狗)样抢食,十似饿鬼。”现在想起来也觉得十分幼稚可笑,但的确也反映十九世纪八十年初当时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深感群众语言的韵味。至于生活中的俗语、成语、歇后语更是数不胜数,虽有个别难免流于庸俗,但有很多还是值得我们去收集,有选择地引导学生去积累运用。

语文优秀教学 篇7

一、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采用自由式朗读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课文又采用全部拼音的形式出现,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平台。所以,在教学之初,我们就可以在理解课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去朗读课文。

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我先让学生阅读全文,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去借尾巴?它的尾巴哪去了?它向谁借尾巴了?最后它借到尾巴了吗?这些浅显有趣的问题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通过认真朗读课文就能很容易找出答案。于是,我抓住有利时机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提出以下几方面的自读要求:①借助拼音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②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③读完后数出自然段并标上序号。要求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认读生字的能力,又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长期坚持训练,学生自学生字和整体感知课文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从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能力,采用理解性阅读的方法

低年级的课文语言优美、内容生动有趣,是一个个饱含知识的载体。要想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性朗读的能力,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和点拨。每篇课文都有一两个重点段,每段话一般有一个或几个重点词,学生读书时也能找出哪里写得精彩,哪里是最能感动人的地方,哪里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这些重点词句及精彩、疑惑之处就是阅读的重点,也是需要反复品读、认真体会的地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首先,要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最能体现感情朗读的就是人物的语言。不同的语言能够体现体现人物的各自特点,这就是课文的重点。如《春雨的色彩》一文通过写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时的争论,既表现了小鸟的天真可爱,又向人们展示了春天的一幅幅美丽画卷:草地绿了,桃花红了,油菜花黄了……这篇课文只要读好它们之间争论的语言,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因此,我着重让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读法去读对话部分:自己读、小组展示读、分角色朗读。我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这样一些练习:春雨落在紫罗兰花上,紫罗兰紫了,按照小鸟们的说法春雨是( )色的;春雨落在梨树上,梨花白了,按照小鸟们的说法春雨是( )色的……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其次,要读出感情,还要注意把握语速和语调。学生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只有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才能做到这一点。如《美丽的公鸡》,通过公鸡的语言,就可以看出公鸡的骄傲和自高自大。因此,指导学生读好公鸡的语言,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文中,公鸡前三次的语言分别是:“长嘴巴的啄木鸟,咱们俩比一比,到底谁美。”“鼓眼睛的小蜜蜂,咱们俩比一比,到底谁美。”“大肚皮的青蛙,咱们俩比一比,到底谁美。”这三次说话,都可以看出公鸡的傲慢无礼。教学中,可这样出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①自读课文,看一看公鸡都和谁去比美了?其他小动物是什么态度?②把公鸡和啄木鸟、蜜蜂、青蛙的对话画出来,再读一读。③想一想,公鸡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其他小动物为什么是那样的态度?④指导朗读,师生予以评价。⑤分角色朗读课文。以上教学以朗读为主线,把朗读、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很好地感悟了公鸡的特点。

三、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采用运用性朗读的方法

学习任何一种知识都要讲究灵活运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要想提高阅读能力,最好的办法还是读书。因此,在学生熟练地朗读并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学完《家》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写法,用“( )是( )的家”练习说话。低年级的孩子天真可爱,想象力很丰富,再加上他们接触的新鲜事物多,因此他们表达的欲望十分强烈,说起话来也条理清楚、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如摇篮是宝宝的家,夜空是星星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等。这种迁移性的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方法及时地加以运用,不仅培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篇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 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 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 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 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 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一、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 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我们通过“传统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 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少。于是, “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 亲近古诗文, 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研究的突破口。

听, 即听录音, 利用课前时间, 班级播放古诗文录音, 让学生听。看, 教室里挂置一些古诗文挂图, 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读, 学生可以在课前两分钟和睡前十分钟进行朗读吟诵。讲, 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 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创, 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文, 进行诗配画活动, 进行再创造。赛, 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 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 旨在增加学生在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 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 他们“博于学问, 明于睿思, 笃于务实, 志于成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 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 它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立足新课程, 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以弘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 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 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和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作为重点内容, 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 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 寻求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领略传统文化风采, 接受人文熏陶,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三、以编撰校本教材为抓手, 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 却没有时间和针对性的阅读材料的情况。为此, 我们在“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 通过开发校本课程, 增加阅读量, 激发阅读兴趣, 从而创建研究性学习平台, 提升文化素养, 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我们立足于学生平时文学的积累, 关注地方实际, 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 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力图让它具有浓郁的家乡味, 又能很好地彰显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活动采用单元专题形式, 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 拓展视野。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 拓展教学研究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 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 交流读书心得, 寻求读书知己。这些活动, 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 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 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 我们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1) 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5位选手, 组队参加年级比赛, 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 (2) 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 (3) 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 (4) 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 将诗文和书法结合, 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我们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

语文优秀教学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改革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 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和谐持中, 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

(1)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 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 发展壮大, 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 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 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 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

(2)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 为民族前赴后继, 拼搏进取, 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 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

(3) 和谐持中, 以德化人。

和谐持中, 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和谐,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 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 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 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 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 和为贵”、“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 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 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 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 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但是这种思想, 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 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 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 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 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 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 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 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 喝着可乐, 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 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 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 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 后悔不已。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 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 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

(2) 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

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 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 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 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 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 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 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 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

(3) 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 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 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 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 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 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 上课生硬死板, 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 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 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 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4) 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

由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 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 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 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 网络词汇, 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这些现象的泛滥, 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因此,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3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

(1) 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 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

当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 然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小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 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 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 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 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 写一些小小的感想, 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

(2) 拓展课程资源,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努力弘扬传统文化, 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拓展课程资源, 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 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 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3) 改革课堂教学, 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朗读情感化、理解个性化、作业多样化。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 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 举行一两个小型的知识问答比赛引导师生互动等等。

(4) 结合学校实际,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

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 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 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 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文化之于人, 正如水之于鱼, 一方水养一方鱼, 无文化之国家, 无文化之民族, 无文化之人群, 便如无水之鱼, 无本之木, 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陈凡之在《剑桥导引》中也说道:“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形成一点点传统, 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形成一点点文化, 我们有幸的是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点点文化”。今天, 人类正处在社会极具变动的时代, 回溯源头, 传承命脉, 相互学习, 开拓创新, 是各国宏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因为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 泽被后世, 这样我们的子孙才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让我们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 让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 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参考文献

[1]任继愈, 冯其庸, 李学勤, 芦荻.传承发展优秀历史文化[N].光明日报, 2007-5-8.

[2]崔德群.现代教育的缺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给养[Z].中国儒学网, 2005-3-31.

[3]龚书铎.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 2007, (7) .

语文优秀教学 篇10

一、企业优秀文化概述

通常来说企业优秀文化主要包括其优秀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等内容。众所周知企业精神是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而企业的标语、口号则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 即充满创新精神的口号和标语能够从外在体现出企业的优秀文化。例如“创新、求实、开拓、奋进”这一简洁的口号就能在不到十个字内很好地体现出企业具有的优良精神面貌。除此之外, 企业优秀的文化还包括企业员工活动、企业员工福利等没有直接体现出来的软文化中, 这些优秀的软文化的存在会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且有效提升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和关注度, 与此同时也能很好地促进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员工与员工直接了解的进一步加深。由于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教学的联系较为紧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企业优秀文化进行合理的渗透和融合能够在促进自身教学水平有效提升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效提升, 并且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础。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企业优秀文化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企业优秀文化的融入是极为必要并且能够促进中职学生学术知识和专业水平都能得到提升的关键因素。以下从注重企业文化教育、企业精神教育的有效进行、语文教学和企业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先进技术的合理利用等方面出发, 对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企业优秀文化进行了分析。

1. 注重企业文化教育

企业文化教育的有效进行是中职教学中融入企业优秀文化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来说企业文化教学的合理进行能够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步经济并且能够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合作态度、吃苦耐劳精神。例如在《人生的境界》这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将人生境界同个人事业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 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深入相关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元素。这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的角色从学生更好地向企业未来员工进行转变。

2. 企业精神教育的有效进行

上文已经叙述过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内在核心, 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企业精神进行教育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企业是中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这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也是不例外的, 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企业精神教育的有效进行并且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到课程体系中。例如在《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企业奋斗、自强精神的有效渗透让中职学生更好地明白社会的竞争性更好地为作为成熟的社会人做好准备。

3. 语文教学和企业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教学内容与企业文化脱节是传统中职教育的缺陷之一,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中职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将语文教学和企业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其与企业实践中存在的共同点。通常来说中职语文教学和企业实践中存在的共同点主要包括, 对学生个人价值的有效, 重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提高, 这即是在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住的关键因素。由于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往往是通过语言、文字、图形等方式进行表现的, 而语文教学正好能对这些方式进行有效的利用。例如在《生命的五种恩赐》这一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短期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实践, 通过体会企业中的酸甜苦辣, 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赋予个人的恩赐是多么宝贵的财富, 与此同时也能更好地提升中职学生的诚信、责任、吃苦耐劳、团队精神等宝贵的精神品质。

4. 先进技术的合理利用

先进技术的合理利用能够促进中职教学中企业优秀文化更好地融入, 由于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和企业进行有效的接轨, 那么多媒体设备、信息化设备的有效应用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并且能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视觉氛围同时, 能够更好地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另外, 先进技术的合理利用能够将企业文化等相关软技能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 从而能够促进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结语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中职语文教学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 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实践效果。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企业优秀文化的有效融合, 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中职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中职教学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企业优秀文化的融入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对企业优秀文化进行概述入手, 对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企业优秀文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朱小峰.试论企业文化在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6) :20-22.

[2]蔡宏.浅谈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1) :57-59.

[3]雷久相.试论中职语文教学和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教育与职业, 2006, (9) :14-17.

语文优秀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03-01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当前形势下,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传统文化遭受了一定的侵蚀,也对人们的观念意识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高中生正是学习认知、学习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引导他们去学习传统文化,秉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衣钵,为他们的健康发展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注重传统文化渗透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繁荣的重要精神财富。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相关的课文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丰富教学形式,做好传统文化教育

高中生由于其学习认知有限、学习能力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到学习的困难。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由于理论性较强,加上传统教学中的“说教式”教育、“填鸭式”教模式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厌倦与疲劳。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丰富教学形式,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工作。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

三、拓展知识范围,培养传统文化认知

著名的教育大师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只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课本知识只是这个知识体系中的一小部分,是一些代表与典型案例。同时由于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知识无法在课本中体现出来。所以在教学中,也需要教师能够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不断的拓展课堂的知识范围,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比如在教学《归园田居(其一)》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初中时期学习的《五柳先生传》,让学生再次温习作者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表现出作者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作者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另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作者的相关生平经历以及代表佳作,比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透露出来的田园特色与自由精神,让课外知识的渗透来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四、引导学生探究,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做好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培养,以便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认知,让他们能够进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更好的进行知识的学习。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学习,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让他们去发现课本中蕴藏的传统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同时教师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在教学《短歌行》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讨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很多学生看来曹操是一个奸臣、小人,但是在文章中,给人展示的却是一个满腔抱负、充满感情色彩的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讲述历史上曹操的相关案例,给学生展示一个立体化的曹操,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还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曹操的相关案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挖掘这些内容,就能够很好的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感知。

五、鼓励学生实践,做好传统文化传承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外文化的流入,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人们遗忘的危险,特别是一些传统节日,人们由于好奇、赶时尚,更愿意过一些外国人的节日,而对于传统的节日则心不在焉,这也导致传统文化的逐步遗失。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通过学生的实践来做好传统文化传承,在加深学生学习认知的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刻意义,为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在每年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时节,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节日诗词佳作,同时让学生进行朗诵、解析、体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各个节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艾文慧.浅议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学——青年文学家,2013

语文优秀教学 篇12

其次,创设情境,立足运用。在课堂上创设运用语言的情景,指导学生训练引用文言,尤其引用名句,使它们为自己的表达服务。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底蕴,使语言表达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厚实优雅,也能加深对其思想的深入领悟。引用文言词语或名句,看起来只是一种技术,其实不然。为什么选这句而不选那句,首先要有积累,要对它熟悉,理解其表层意思、引申义、比喻义等,更深一点地说,引用意味着对它的情感接受和价值观的认同,这不正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吗?德育正是依靠这样生动形象、精炼丰富的语言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心灵里,润物细无声。能恰当引用非朝夕之功,长期有目的积累、准确理解、训练,循序渐进。除了平时课堂上老师习惯引用耳濡目染之外,要精心设计反复训练,让学生和老师一样养成古为今用的习惯。比如学习陈寿的《隆中对》,诸葛亮谈天下形势,就曹操、孙权,荆州、益州,刘璋、张鲁各自优劣势分析,可用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精炼概括,这样学以致用,也提高了兴趣。学习了辞情恳切感人肺腑的《出师表》,认识了诸葛亮的耿耿忠心,看到他对后主刘禅的几点建议,可联想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训诫。在感受其拳拳之心殷切希望的同时,体味不同身份的不同心理。

再次,是仿写改写。古人改写前人诗句出彩的的例子有许多,比如金元时期一家酒坊,在给自家的酒做广告时就改写了唐代诗人张白的诗,将“武陵城里崔家酒,地下应无天上有”改为“武陵城里崔家酒,天上应无地下有”,看似简单的语序调换,却没有了高高在上的姿态,使原诗的超脱煽情神乎变得实际世俗接地气。学生的练习可仿句子、仿段落、仿篇章结构、仿语言风格、仿意境,适当的文白夹杂别有味道。一开始先仿写改写对偶句,“先班级之忧而忧,后班级之乐而乐”“亲自然,远人为,此乡村之所以令人心往也”“亲人为,远自然,此城市之所以令人倦怠也”“亲诤友,远佞人,此智者所以智慧也;亲佞人,远诤友,此昏者所以昏愦也”,虽显幼稚,但循序渐进,由简单开始就会逐步领悟其魅力。继而仿写段落篇章,可以化用意境,再现古诗文的情景。

上一篇:民事附带民事下一篇:隧道及地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