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

2024-10-20

一年级语文《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共16篇)

一年级语文《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 篇1

《一分钟》这篇课文讲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却迟到了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在具体教学中,我 从课题入手,由游戏导入。在上课以前,我让学生坚持站好一分钟,再请同学们坐下,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学生们都各抒己见之后,我语重心长地说:“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长,也可以说很短。在某种情况下,要把握安排好一分钟也是很不容易的。今天课文中的元元,他认为一分钟长吗?一起来学习课文吧。”在课文的教学中,我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作为学生朗读的重点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元元的心理活动。所以,我以帮元元找回20 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这时学生的朗读很到位。

一年级语文《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 篇2

一、正确朗读, 养成习惯

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 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 看准字形, 查找字音, 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牵强暗记, 要多读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因此, 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 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 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 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 养成预习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 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 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二、熟练朗读, 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 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 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 然后拿出一个语段, 让不同的学生来读, 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束缚, 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著名电影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 而要去说事儿。”

在诗词教学中, 常常感觉开头难读, 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 不能尽快进入意境, 读起来生硬造作。这是要加大读的量 (次数) 。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 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

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本文是一首词, 在学生预习之后, 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们先分组试读, 再大声朗读, 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 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 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但只要反复地、大声地朗读, 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 成诵于学生的嘴边, 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 使他们思维活跃, 慢慢悟其真义。

三、感情朗读, 体验情境

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指出:“学者求神气, 而得之音节, 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 积句成章, 积章成篇, 合而读之, 音节见矣, 歌儿诵之, 神气出矣。”此处之“神气”, 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准了字句, 掌握了音节,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 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出“神气”, 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 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 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 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 这也就是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要求学生试着做到:把心放到文章中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生活面窄, 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唤起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老师就要带领学生们去读。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 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 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 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 任何一篇文章, 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 唯有读者用心去读, 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 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 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才行。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 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 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 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 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 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 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 更没有激情的赞叹, 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 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 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 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通过反复朗读, 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 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 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 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 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 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 定格了, 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 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 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 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四、个性朗读, 形式多样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 时间长了, 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 在平时教学中, 应根据不同的内容, 做到“堂堂有新招, 篇篇有花样”。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设情境;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练口才;介绍事物的文章, 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 我常常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 让学生朗读时全心投入, 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 同时通过领读、范读、赛读、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 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方法反思

【中国分类号】G623.2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一味的约束学习的行为,甚至会约束学生的个性特色的发展,限制学生“动”的基本能力,强制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认真”听课,“认真”笔记,往往这样却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针对最新的课标改革和课程要求,教师在对小学一年级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反思总结,及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色创设具有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课程的学习中,增加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

1.1课程教学方式死板

鉴于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接触过语文的学习,所以当前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的进度较慢,每天的课程要求较简单,基本上是要求煤炭识记四至五个生字左右。然而死板的教学模式使大部分学生在认识生字的时候仍然较为困难,教师的教学灵活度不够,使学生不能够真正的熟记生字的笔画和拼音。学生在课本中不能单独读出生字,也存在会读生字而不会写生字的现象,默写生字时会写错的问题,长此以往的生字学习会影响了学生日后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无助于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2 家长忽视了一年级语文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家长往往忽视了其重要性,在日常的生活中没有关注学生语文生字的学习效果和朗读的基本功底,没有及时的发现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问题,没有及时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没有介入而针对性的指导工作。

1.3写字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基本功,而且学生语文学习初期握笔写字姿势最为重要,然而家长和部分教师在一年级语文课堂上却忽视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正确引导和及时纠正,只是一味的追求提高学生的写字速度,只是注重写字教学的表面结果。

1.4家长在学生学习一年级语文课程之前就根据自身学习语文的经验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学前教育,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家长的教育因为没有正确的引导所以对學生的学习教育没有一定的规范性。这样,对于仍是一张白纸的小学生,在进入一年级语文的学习中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很难将其之前的固定的知识点改正,影响了学生后期的语文学习进度和学习兴趣。

2.教师在一年级语文教中的要点

2.1教师需要学习分析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特色,从根本上相信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不断的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要针对性的布置任务,加强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服务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展示其特点并感受到一年级语文课程学习的乐趣。

2.2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不稳定,有意而无意的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会受自身情绪和兴趣的支配而发生改变,教师对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具有耐心,不断的鼓舞学生并督促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分心,通过小组活动和分析讨论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动整个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

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具体方法的反思

3.1识字课程加强纠错

一年级课程中是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识字的课程,所以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每个课程的识字量的增多也会影响学生一年级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

(1)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学生的思维模式,根据大纲要求的自主学习方法,在识字教学之前让学生掌握明白学生自学生字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发散思维,通过最简单的方法,比如借助顺口的拼音帮助学生识字,要求家长在课外和学生一起拼读生字词,加强学生的记忆性。

(2)在语文实践课堂上,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检验学生生字学习的掌握情况,要不断的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态。采取各种指导方法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通过小组分组讨论、自由发挥组词、认识拼读同学的名字等方法加强学生识字拼读的能力。

3.2朗读课堂上要泛读、熟读课文

(1)课堂上要求每篇课文进行仔细朗读,课外要求学生尽量多的熟读,告诉学生正确的朗读标准后要求全部98%的学生可以熟读课文,甚至重要的文章学会背诵。

(2)教师必须要每篇课文范读,学生跟读,以便让学生领悟正确的朗读方式,尤其是难懂的文章教师必须要解释。教师必须要随时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要让学生理解老是朗读时的语调、重读的词句,理解朗读课文的意义,学会通过朗读课文来正确的感悟文字信息,表达文字的中心思想。

3.3 教学方式多元化

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师必须要使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对于刚涉及语文知识的小学生来说,接触几百字的文章稍微有些难度,所以教师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读文方式,比如说:师生对话,同学间对话、背诵诗词、,男女同学间交换读、小组间分段读,甚至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朗读氛围和朗读兴趣。加强学生富有感情特色的朗读方式,提高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和自身生活经验的体验。

3.4 写话

写话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的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尚不能较为灵活的通过写字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必须要着重培养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课堂上要求学生先多读多说,其次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学过的字词写出来。让学生课上课下都要经常阅读,丰富其写作内容,加强期写话的基础。另外,教师可以带动学生经常体验生活,感受自然,参加丰富多样的活动,组织故事比赛,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最后让学生针对其参与的活动利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总结: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天性,其自身的学习自制力和约束性较差,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注意力容易受周围环境而分散,影响了其学习效率。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程相对比较重要,是帮助学生建立牢固其语文基础的重要课程,教师需要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充分的落实新课标的教学任务大纲,以契合现阶段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学习的特点,利用多样的教学模式、灵活创立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

参考资料

【1】王威威.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王乐微.小学语文教学运用反思性教学的体会及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7期

【3】梁为丽.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一年级语文《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 篇4

现就所上《端午粽》一课进行如下的反思:

1、基于本课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在导入新课时结合了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家人”,并且回顾了《静夜思》《夜色》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本课的课题。这样以内容为主体的导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2、注重低年级课堂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教学。结合课题重点学习了本课的两个新的偏旁“立字旁、米字旁”,在讲解的过程中都采用了字源识字的方法。在讲解其他生字时,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追根溯源明白汉字的本义。尤其是在教学“豆”字时,结合其甲骨文,让学生去推测豆与什么有关?通过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本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对其指导,通过讲解明确“豆”最早指的是“一种盛肉的容器”。同时也运用了相同的方法识记“肉、带、米”等字。通过这四个象形字的教学激发学生探索汉字文化的兴趣。

3、在指导写字环节,抓住了“真、分”两个生字中的易错点,让学生观察如何写好这两个字,尤其是“真”里面是三横而不是两横;“分”下面是“刀”不是“力”,通过口诀的总结,让学生再次夯实巩固生字的写法。但是在此环节评价反馈时,教师的点评并不是很到位,仍有待于提高指导学生写字的水平。

小学语文《一分钟》优秀教学设计 篇5

1、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时光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我,珍惜时光。

2、认识本课“钟零”等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多睡一分钟带来的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透过学习,要让学生想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三、学生分析

只知一分钟很短,却不知有时一分钟也会感觉很长。从他们的切身感受入手,懂得“分秘必争”的道理。学生已经具备必须的朗读潜力,表演潜力,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在朗读中表演,在表演中感悟,就应是一件很简单,也很感兴趣的事。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激趣,导入新课

1、做游戏:全体同这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地站立,坚持一分钟。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很长)

2、小结:是啊,一分钟能够说很短,但有时也觉得很长,就象刚才,我们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这天我们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对“一分钟”的体会必须会更深。(让学生切身体验一分钟的时光是不算短的。既能够增强课堂情趣,又能够增强学生的时光概念,便于深入理解课文资料。)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主识字。向大家介绍好的识字方法,共同讨论。

3、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开火车读。(识字中,我让学生课前制作好生字卡片,促进了预习。并将好的记忆方法介绍给大家。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对生字记忆也会更深刻。)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提出问题。(自由发言)

2、分组讨论:元元只是多睡了一分钟,怎样会迟到二十分钟呢?

学生活动:

①能够在书上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②几名学生模仿着演一演。

3、集中汇报,边演边读。让几名学生到前面表演。(很形象)其他学生欣赏。师提问:在你看的过程当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回答:是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师追问:他当时会想些什么呢?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一读呢?学生谈谈自我的体会,并配合着表演有感情地读一读。

4、元元最后“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他想些什么呢?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吗?(自由发言,领悟每一分,每一秒的重要)(我让学生在朗读感悟课文资料的时候,穿插着表演来进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潜力和表现潜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他们边读边演,又能加深对课文资料的理解和领悟,自然地促进了朗读水平的提高。)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回家后每人用一分钟做一件事情,明天全班交流,评出“与时光赛跑的人”。(用理论指导自我的言行,增强学生的实践潜力。)

一年级语文《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一分钟的`重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优点,谁愿意来说说自己的优点?大家说得真好,可有时一些小缺点却给我们惹了不少麻烦。现在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小朋友的故事,想想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生勾画出生字连词。

2、生根据读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检查自读情况。指导学生正音:

注意:钟、迟声母是翘舌音;零韵母是后鼻音;闹声母是鼻音。

欠在哈欠中读轻声。

4、提问:你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生讨论回答。(不必有确切答案)

二、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生分小组说说哪些字是自己认识的,从什么渠道或用什么方法认识的,再找出难认的生字。

2、汇报交流情况。

3、师生共同合作解决。如:

⑴熟字加偏旁识字:钟、零、闹、哈、迟、叹、悔、室。

⑵运用汉字构字规律识字:哈、叹、钟、迟、悔。

⑶熟字换偏旁识字:快──决、海──悔。

⑷猜谜语识字:大门里边是市场(闹)

三、巩固识字

1、把书中的生字连词读一读。

2、同学之间相互考考生字是否认识。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完成《一分钟》的找找说说。

一年级语文《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 篇7

一、有效地结合看图和阅读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要明显胜于抽象思维能力。相对于语言文字,他们更喜欢观察图片,并且,学生更容易理解图片的内容。为了推动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教师要利用图片形象功能,有效地统一看图练习和阅读教学,从而实现形象化的阅读教学过程,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文本中的一些插图,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把握课文描绘的主要内容。并且,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之前,探讨图片的一些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例如,教师在教学《春天的手》这一篇课文时,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以使学生大致描绘出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由于图片非常形象,因此,学生可以大致描绘出春天的一些景象,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教师再启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内容,如此有助于学生把图片的内容转化为语言文字,从而推动学生迅速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

二、营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首先应当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并非一种负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需要有效地把握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好奇等心理特性,适当地营造教学情境,借助各种方式使学生融入文章表达的情境,也就是引导学生“入境”。当然,引导学生“入境”存在非常多的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进而迅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以使学生争着朗读、乐于朗读、愿意朗读,可以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播放一些音乐作为背景,也可以让学生配画外音,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活动等。可以说,入境入情地朗读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共鸣。例如,教师在朗读教学《老树的故事》这一篇童话故事时,由于故事的幻想色彩十分浓厚,因此,务必要求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多次营造教学情境,不断为学生演示老树以及有关的事物,以使学生进行更加丰富的想象。总之,借助教师营造的朗读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情感,并且大大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有效地统一学生的阅读过程和思维活动

阅读互动并非只是阅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而是应当与语言文字进行必要的互动,深入思索课文的内容。阅读活动常常与思考行为密切联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可以使学生逐步地探究科学、合理、有效的阅读方式,进而收获大量的语文知识。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知识,设置各种训练思维的活动,从而有效地统一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学习活动,实现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丁丁和牵牛花》时,可以转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交给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阅读,在学生阅读和思考之后再教授课文的知识,并非要求学生在自身的教授过程中阅读课文。换言之,以学生自主的阅读和思考为主,教师加以点拨,可以提问学生一些关于课文的问题“丁丁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让奶奶看到牵牛花的?”这样,学生在阅读后,能够互相探讨,积极发言,有利于教学气氛的活跃,也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以这种模式进行阅读教学,有效地统一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阅读过程,不但提高了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提升其阅读水平非常关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过于急躁,应当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量通过多姿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以阅读为乐。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

摘要: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形势下,语文课程的地位也在提高,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小学一年级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因此搞好小学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实现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这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阐述了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思维活动

参考文献

[1]李业建.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意义及实践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2]张菊香.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

一年级语文《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 篇8

成功之处:

一、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 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二、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達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三、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一年级语文《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控制自己,珍惜时间。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一分钟游戏

1、开火车读卡片。

2、两位学生同样用一分钟,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用游戏增加趣味性,体验“一分钟”。)

3、师生小结。

一分钟很短,一分钟也很长,聪明的孩子会好好利用一分钟做有意义的事,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本领。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看课件,边看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

(设计意图: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了解学生阅读情况,调整教师教学。)

3、同桌合作轮流读课文。一个人读时,另一个同学注意帮助纠正错误。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提高识字质量。在游戏中巩固识字。)

4、全班集体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三、深入感悟 明白道理

1、集体讨论

(1)、读完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课文的那些句子具体写了元元非常后悔?(3)、元元开始是怎样想的?找出来读一读。

2、课件出示重点句子(略)

3、指导朗读,体会,感悟这几个句子。读后说说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1)、边读边体会可以用几种语气来读。

(2)、学生找朋友合作或自己练习读,教师巡视指导。(3)、让读得好的同学当老师教其他同学读。(4)、四人小组比赛读,然后派代表进行读句子比赛。(设计意图:围绕重点段落,通过反复读,体会人物的心情。)第二课时

一、动画导入 激趣读文

1、播放动画,学生配读相应的段落。

2、找出描述课文插图的段落,并有感情读朗读。

3、集体讨论:读了课文懂得了什么?(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实现情感迁移。)

二、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课件出示“找找说说”内容。

2、指名学生按学习伙伴的提示组词。

3、摘词语比赛。

三、自主写字

1、学生仔细观察要写的字,然后教师指名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的地方。

2、师范写,生练习。

四、拓展练习

续编故事《元元的明天》。

一年级优秀教学反思 篇10

成功的方面

1、通过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由教师给信息到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并提出他们可以想到的问题。

3、关注了学习品格的形成。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安排了小组合作、全体交流等。

失误的方面

1、在《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的开课中,我急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翻开课本,而不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自己提出问题来进行教学。

2、教师的教的过程痕迹还是很明显。没有利用好丰富的课程资源。

3、练习题设计梯度性不明显。

今后努力的方向

1、针对二年级的学生,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教学。如比一比活动:比一比看谁发现的信息多、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好、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活动。

2、练习在设计上,还可以更有层次,让练习更多的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浅析小学一年级语文写字教学 篇11

关键词:一年级;语文;写字教学

教师在开展一年级语文写字教学的活动时,必须不断加深自身對习字教学的重视程度,充分结合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一、教师需要对写字教学给予重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教师教学理念中对于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深浅直接决定于学生书写衡量的标准。为此,教师必须对于写字教学予以高度的重视。从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第一天,教师就需要教育学生:“字如其人。”在学生逐渐意识到写字的重要性时教师需要教育学生:“字就像人一样,笔画是支撑它的一部分,只有打好写字的基础,字才可以写得非常漂亮等。”教师合理恰当的运用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写字重要性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产生“我必须要把字写好”这一学习理念。

二、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师在开展写字教学之前,需要侧重培养学生准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准确无误的写字姿势,有利于学生将汉字写得规范,还极大地保证了学生身体的正常成长,进一步保护了学生的视力。习惯是一种原动力,学生在一年级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可以受益一生。学生开始写字活动前,教师应要求学生调整自己的坐姿,用准确无误的执笔方法。教师需要经常巡视,时刻提醒学生的坐姿,纠正学生错误的姿势。时刻告知学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执笔手法,还需要考虑整个字的总体结构框架。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一年级语文写字教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写字的开端,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开始。为此,教师必须要意识到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在学生认知并理解汉字的前提条件下,教师需要进一步教学生准确地掌握书写的正确手法,不断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参考文献:

[1]马淑花.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写字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53.

[2]冯艳梅.浅析小学语文写字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4(35):80.

一年级语文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篇12

一、汉语拼音要过关

汉语拼音是帮助儿童认识汉字的重要工具。汉语拼音掌握好了, 儿童就可以大量地独立识字, 尽早地自主阅读。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大班就开始汉语拼音的学习, 有一定的基础, 但要真正过拼音关, 还需要教师的用心引领。

有不少孩对子形近声母如bdpq分不清, 教师除了让他们反复诵读顺口溜 (如:像个6字bbb, 反写6字ddd;像个9字qqq, 反写9字ppp) , 还可以让他们动手剪一剪、拼一拼, 加深记忆。复韵母韵母iu和ui分不清, 要讲清楚它们为什么这样读, 先发谁的音, 后发谁的音, 教师念给学生听:“i—u”, 两音的过渡从慢到稍快再到快, 最终发出iu这个音, (ui也是一样) 再让每个学生照老师的样子念一念, 琢磨琢磨。学生弄懂了为什么这么念, 自然就能分清它们的模样了。

前鼻音和后鼻音是学生最感困难的, 总是分不清、念不准。教师要正确示范发音, 讲解清楚发音要领。教师舌头的动作孩子看不到, 可以用手掌表示舌头, 手腕部分相当于舌根, 手指尖相当于舌尖。发前鼻音舌根放松, 舌尖要顶一下上牙背;发后鼻音舌尖要放松, 舌根要用力抬起。让学生一边看教师的手, 一边模仿发音, 这样, 变抽象为具体, 学生看得清, 学得像, 音就能念准了。

还有一些学生声调念不准, 除采用打比方、打手势的方法外, 教师还可以用组词、造句法:“阿姨的ā。”“á, 你说什么?我听不见。”“ǎ, 你怎么啦?”“à, 原来是这样!”“溜冰的liū、流水的liú、柳树的liǔ、六一儿童节的liù。”把这样的一些训练落实到每一节课, 就不愁拼音关过不了了。

二、笔画笔顺写规范

《课程标准》规定:一二年级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但我们可以发现, 相当一部分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字都写不好, 很多字不按笔顺写, 这和一年级初学写字时没养成好习惯有很大关系。一年级学完拼音, 刚学写基本笔画时, 就应该细细指导, 严格要求。每一笔画起笔、行笔、收笔都要慢慢教。一些难写又容易混淆的笔画, 如竖弯钩、横折斜钩与横折弯钩等更应重点指导, 甚至手把手地教, 让人人都过关。基本笔画写规范了, 以后写字就容易写规范了。学到写字时, 语文课堂上、早读课上, 教师都要让学生多读字的笔顺, 牢牢记住笔顺, 写每个字时严格按笔顺写, 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好习惯从小养成, 到中高年级才能做到熟练地、有一定速度地书写。

三、真正认识每个字

儿童机械记忆能力强, 一年级的课文又短, 一篇课文读几遍或听听磁带就会背了。但会背课文并不代表会读课文, 一部分孩子读书时眼睛并没有看着字, 捧着书好像在读, 实际上是在背。把文中一段话、一句话或一个字抽出来让他读, 他就不会了。教师要对孩子强调, 读书时眼睛要看清每个字, 还要告诉家长不要过早和过多地放课文磁带给孩子听。个别认字能力特别差的学生, 允许他用手指着读, 以后再逐步做到不指读。课后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拼音读物, 日积月累, 就可以认识大量的汉字, 为今后的大量阅读做好准备。

四、说话能力早培养

一年级教学应以识字教学为重点, 但不能单纯强调识字, 而忽视说话能力的培养。一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 但肚子里的词汇并不少,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从说出通顺完整的一句话、两句话, 渐渐地说出一小段话、一大段话, 有了说的基础, 将来写话、作文就不怎么困难了, 就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具体的做法如下。

用课文中的常用词造句。如《东方明珠》中的“美丽”、“非常”, 《小河与青草》中的“感谢”, 《看菊花》中的“可”等, 通过造句, 不但能更好地理解词的意思, 而且能训练说话。

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说话。通过对文中陈述句、问句、叹句等句式的模仿初步感知各种句型的特点。还可以提高一点要求, 如学习《秋姑娘的信》时, 让学生说“秋姑娘还会给%%%%%%%%写信, 信上说%%%%%%%。”“春姑娘摘下片片迎春花瓣, 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一封写给_______, _______;一封写给_______, _______。”

做传话游戏。寓听话、说话训练于儿童喜爱的游戏过程中。

看插图说话。语文书上每一课都有非常漂亮的插图,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训练儿童的说话能力。

讲故事。布置学生每周学会讲一个故事, 教师每周抽出一点时间开个故事会, 一个学生讲完故事, 其他的学生要作出评价, 说出优点缺点。这样既能使学生有了读书的动力, 又能保证每个学生训练说话的时间。

小学一年级优秀教学反思 篇13

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先听老师读,学生认真听,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了解,接着让学生自己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要读准字音,最后让学生拿起笔边圈生字边读,争取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顺课文。这样有层次地进行朗读可以增加学生的朗读能力。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这句话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我刻意让孩子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感受阳光的作用。有了阳光,禾苗就更绿了;有了阳光,小树就更高了;有了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变得更美了。那要是没有阳光呢?孩子在回答中无形和有阳光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去感受阳光的作用和重要性。孩子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回答还是比较细致的,除了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外,也把自己平时的一些课外知识也运用起来了。有的孩子说,没有阳光,小树就不能长大,就不能制造氧气了。有的孩子说,没有阳光,我们就没有光明,什么都看不见了。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篇14

一、教学效果:

对于“我的发现”,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减一减”识字方法,这是直接的方法的学习,渗透“发现”的意识,如观察偏旁、主要部首、字音等。接着让学生运用方法识字,达到巩固识字方法的目的。最后,放手让学生自我发现方法,并运用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堂课超越了我预先的设计,这样的课堂留给学生的印象,远远比我苦口婆心地讲解到体会收效大。因此,我不得不相信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学生因老师而精彩。我们不要拘泥于课前预设,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捕捉这突如其来的课堂生成资源。这一临时教学流程立足教课书,立足教学内容,向书外开放。

二、成功之处:

1.为学生搭建了口语交际的平台。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特级教师也曾说过:“口语交际的教学要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的动机:要抓住教学中随机生成的资源,展开口语交际的活动”。

2.在情感体验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表演说话中真情流露,情真意切,悟中读,朗读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三、不足之处: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要求一年级同学掌握的识字量大大增加,但是光靠语文课堂教学来提高识字量是远远不够的。其实识字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充分利用生活环境识字,是有效的识字途径。

四、改进措施:

一年级语文《一分钟》优秀教学反思 篇15

兴趣———爱上语文

首先要使孩子爱上语文, 不管用什么方式, 让语文学习成为孩子的兴趣爱好.因此, 我想认真备课, 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环节, 制作不断给人以惊喜的教具,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是最首要的.在日常学习中, 多多采取各种激励手段, 也能吸引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如:在拼读拼音的过程中, 遇到困难时, 大多数孩子会打退堂鼓, 针对这种情况, 我开始了“夺取小贴纸”的游戏.读过关就能得到一张小贴纸, 满十张就能换取一份小奖品.我的奖品很丰富很有趣, 有橡皮、铅笔、直尺、橡皮泥、飞行棋、小书签、小木夹、小记事本.奖品的不断变化, 吸引了小朋友, 谁都想知道下一个奖品会是什么, 他能得到的奖品会是什么.

基础———扎实拼音

拼音是一年级的重点, 虽然在入学的一两个月内已经全部学完, 但是它的扎实与否, 直接影响接下来的识字、记字、阅读等所有语文学习活动.因此, 扎实拼音绝不能停留在学完就好.在日常教学中, 读拼音练拼音必须持续不断地贯穿其中, 不断扎实巩固, 以防止“热饭”变成了“冷饭”“隔生饭”.假如我们做个有心的老师, 不难发现, 很多环节上都能自然切入拼音的拼读练习.如:做练习册时, 上面的题目都请同学读;初次接触新课文时务必先读拼音;班里天天读的课外书一定都是拼音版的故事书;经常进行直呼拼音的小比赛、及时奖励等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拼音虽然学完了, 但是它在我们的学习中无处不在, 到最后, 每个学生都能快速地直呼所有音节.

背默———牢记生字

低年级以识记生字为主要学习任务, 怎样让孩子们牢记生字?天天坚持背诵和默写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这里我们就要发动家长一起来帮助孩子们了.尤其背诵课文, 如果个个来老师这里背, 花的时间太多, 可能会有含混过关的.如果家长负起责任, 和孩子一对一地背诵, 那就一定万无一失, 哪怕一个多字漏字错字都不会有.另外, 在记生字时很多老师喜欢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抄写, 这并不科学, 不符合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我认为, 默写、改错、再默是学生牢固掌握生字比较轻松有效的方法.在我的教学中, 一篇课文的生字及组词一般都要经过家长的首默, 老师的再默, 默写得不好的, 还可能进行三次默写, 直到默对为止.每天坚持一背一默, 在锻炼孩子记忆力的同时, 牢牢地掌握了一年级语文学习中的基础知识点.

阅读———训练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学习中训练的最重要的一项能力, 也是为今后学好语文奠定基础的一项基本能力.在一年级, 引导孩子们多读感兴趣的故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 在教室里设立图书角, 创设读书氛围, 让孩子们产生读书的欲望.其次, 要规定好图书的类型, 每个小朋友带上自己心爱的图书来教室与他人分享, 其中一本必须是拼音版短篇故事集, 其他的可以类型多样.再次, 无论多忙, 每天有一段固定的读书时间.比如:每天中饭后, 我会和孩子们一起读上三十分钟的书.要说全班每个孩子都愿意静下心来读故事, 那是不可能的.为了不让孩子们觉得枯燥, 我们又规定周一、三、五读故事书, 周二、四读自选书.这样既照顾了孩子们练读故事书时提高拼读、识字、理解的能力, 又兼顾了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最后, 我还采取了检查的措施, 每周开一次“娃哈哈故事会”.全班同学个个都来给大家讲故事, 分为初级赛, 可以拿着故事书大声清楚地读故事;中级赛, 流利地背故事;高级赛, 有声有色地讲故事.由同学们互评, 对于得了名次的要及时奖励.这样, 大大地提高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保证了每个孩子都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 促进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篇16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不仅表达了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还表达了作者沸腾的爱国热血以及奔涌不息的爱国豪情。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满怀激情地去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喜悦心情,通过一些特写镜头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和“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来真切表现这种爱国情感;第三小节主要讲作者联想到香港的百年屈辱历史,联想到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场面;第四小节讲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与殷切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激情

1.观看录像。课件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视频。

2.谈话激情。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多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3.揭示课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香港回归时激动人心的诗歌《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情景视频,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体会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庄严、隆重的氛围及每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爱国热情。

二、初读感知,交流启情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认读字词,扫清障碍。(认读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字词。)

生字:叩、刹、硝、髓、铸。

生词:叩问、脊梁、刹那、硝烟、骨髓、旗帜、旗杆、伤痕、痛苦、礼炮、扎根。(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默读诗句,交流讨论。

(1)默读诗句,想一想哪些语句让你感到热血澎湃?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2)画出不懂的诗句与同学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说一说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既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又在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领会香港回归祖国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的事,更是令人难忘的时刻。再通过交流“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来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三、品读诗句,感悟深情

1.领悟激动。

(1)指名朗读第1小节。画出第一处“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讲解修辞手法。“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3)品读重点词。你怎样理解“叩问”?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如: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4)激发情感。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无比。)

(5)读诗激情。齐读第1小节,读出激动无比的心情与情感。

2.体验自豪。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吧!

(1)画出第2小节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朗读体会。学生自由读第2小节。(课件展示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情景。)说一说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自豪。)

(3)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2小节。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感悟激动、自豪的心情。

(4)合作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3.回顾历史。

(1)齐读第2小节。思考: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的冉冉升起,作者想到了什么?(想到了祖国百年的痛苦,想到了虎门销烟,想到发黄的旧条约等。)

(2)资料交流。①你是怎样理解“虎门销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的?②播放电影“虎门销烟”的片段,让学生了解侵略者的无耻行径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③“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④“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那深入骨髓的伤痛”说的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深化感悟。品读第3小节,想一想当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使大海沸腾”你是怎样理解的?(曾经的屈辱和痛苦无不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的百年耻辱终于洗雪。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情都是复杂的,酸楚的、激动的、自豪的、喜悦的,所有的泪珠均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时,把非常强烈,非常深厚的爱国热情在一瞬间喷涌而出,仿佛能够让江河翻涌、大海沸腾似的。)

4.展望明天。

(1)想象激情。齐读第4小节,画出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想象一下:香港终于回来了,中华儿女的心情是怎样的,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2)展望抒情。“①崭新的日出”,“世纪的钟声”说明了什么?(香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②“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写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盼望。)③“紫荆”指的是什么?(“紫荆”指的是香港,“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香港的标志,香港的同胞将和我们一起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铭记在心。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吧!(播放录像视频,教师配画外音。)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落实“总——分——总”阅读基本方法“分”的环节,让学生分节学习,边读、边想、边画,做到一边理解、一边品读,注重了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香港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自豪、激动与喜悦”的情感,并通过“最后一分钟”语句的细读、品读,让学生深刻体验到香港回归实现之时中华儿女的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抒情

1.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我们中国人要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与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有台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总结及对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介绍,并介绍台湾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关系,再次激发学生期盼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爱国情怀。

◇责任编辑:王天杰◇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不仅表达了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还表达了作者沸腾的爱国热血以及奔涌不息的爱国豪情。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满怀激情地去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喜悦心情,通过一些特写镜头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和“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来真切表现这种爱国情感;第三小节主要讲作者联想到香港的百年屈辱历史,联想到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场面;第四小节讲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与殷切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激情

1.观看录像。课件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视频。

2.谈话激情。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多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3.揭示课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香港回归时激动人心的诗歌《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情景视频,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体会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庄严、隆重的氛围及每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爱国热情。

二、初读感知,交流启情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认读字词,扫清障碍。(认读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字词。)

生字:叩、刹、硝、髓、铸。

生词:叩问、脊梁、刹那、硝烟、骨髓、旗帜、旗杆、伤痕、痛苦、礼炮、扎根。(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默读诗句,交流讨论。

(1)默读诗句,想一想哪些语句让你感到热血澎湃?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2)画出不懂的诗句与同学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说一说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既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又在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领会香港回归祖国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的事,更是令人难忘的时刻。再通过交流“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来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三、品读诗句,感悟深情

1.领悟激动。

(1)指名朗读第1小节。画出第一处“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讲解修辞手法。“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3)品读重点词。你怎样理解“叩问”?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如: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4)激发情感。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无比。)

(5)读诗激情。齐读第1小节,读出激动无比的心情与情感。

2.体验自豪。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吧!

(1)画出第2小节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朗读体会。学生自由读第2小节。(课件展示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情景。)说一说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自豪。)

(3)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2小节。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感悟激动、自豪的心情。

(4)合作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3.回顾历史。

(1)齐读第2小节。思考: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的冉冉升起,作者想到了什么?(想到了祖国百年的痛苦,想到了虎门销烟,想到发黄的旧条约等。)

(2)资料交流。①你是怎样理解“虎门销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的?②播放电影“虎门销烟”的片段,让学生了解侵略者的无耻行径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③“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④“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那深入骨髓的伤痛”说的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深化感悟。品读第3小节,想一想当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使大海沸腾”你是怎样理解的?(曾经的屈辱和痛苦无不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的百年耻辱终于洗雪。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情都是复杂的,酸楚的、激动的、自豪的、喜悦的,所有的泪珠均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时,把非常强烈,非常深厚的爱国热情在一瞬间喷涌而出,仿佛能够让江河翻涌、大海沸腾似的。)

4.展望明天。

(1)想象激情。齐读第4小节,画出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想象一下:香港终于回来了,中华儿女的心情是怎样的,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2)展望抒情。“①崭新的日出”,“世纪的钟声”说明了什么?(香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②“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写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盼望。)③“紫荆”指的是什么?(“紫荆”指的是香港,“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香港的标志,香港的同胞将和我们一起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铭记在心。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吧!(播放录像视频,教师配画外音。)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落实“总——分——总”阅读基本方法“分”的环节,让学生分节学习,边读、边想、边画,做到一边理解、一边品读,注重了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香港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自豪、激动与喜悦”的情感,并通过“最后一分钟”语句的细读、品读,让学生深刻体验到香港回归实现之时中华儿女的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抒情

1.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我们中国人要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与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有台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总结及对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介绍,并介绍台湾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关系,再次激发学生期盼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爱国情怀。

◇责任编辑:王天杰◇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不仅表达了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还表达了作者沸腾的爱国热血以及奔涌不息的爱国豪情。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满怀激情地去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喜悦心情,通过一些特写镜头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和“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来真切表现这种爱国情感;第三小节主要讲作者联想到香港的百年屈辱历史,联想到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场面;第四小节讲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与殷切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激情

1.观看录像。课件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视频。

2.谈话激情。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多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3.揭示课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香港回归时激动人心的诗歌《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情景视频,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体会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庄严、隆重的氛围及每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爱国热情。

二、初读感知,交流启情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认读字词,扫清障碍。(认读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字词。)

生字:叩、刹、硝、髓、铸。

生词:叩问、脊梁、刹那、硝烟、骨髓、旗帜、旗杆、伤痕、痛苦、礼炮、扎根。(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默读诗句,交流讨论。

(1)默读诗句,想一想哪些语句让你感到热血澎湃?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2)画出不懂的诗句与同学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说一说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既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又在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领会香港回归祖国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的事,更是令人难忘的时刻。再通过交流“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来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三、品读诗句,感悟深情

1.领悟激动。

(1)指名朗读第1小节。画出第一处“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讲解修辞手法。“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3)品读重点词。你怎样理解“叩问”?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如: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4)激发情感。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无比。)

(5)读诗激情。齐读第1小节,读出激动无比的心情与情感。

2.体验自豪。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吧!

(1)画出第2小节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

(2)朗读体会。学生自由读第2小节。(课件展示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情景。)说一说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自豪。)

(3)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2小节。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感悟激动、自豪的心情。

(4)合作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3.回顾历史。

(1)齐读第2小节。思考: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的冉冉升起,作者想到了什么?(想到了祖国百年的痛苦,想到了虎门销烟,想到发黄的旧条约等。)

(2)资料交流。①你是怎样理解“虎门销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的?②播放电影“虎门销烟”的片段,让学生了解侵略者的无耻行径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③“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④“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那深入骨髓的伤痛”说的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深化感悟。品读第3小节,想一想当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使大海沸腾”你是怎样理解的?(曾经的屈辱和痛苦无不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的百年耻辱终于洗雪。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情都是复杂的,酸楚的、激动的、自豪的、喜悦的,所有的泪珠均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时,把非常强烈,非常深厚的爱国热情在一瞬间喷涌而出,仿佛能够让江河翻涌、大海沸腾似的。)

4.展望明天。

(1)想象激情。齐读第4小节,画出有关“最后一分钟”的语句。想象一下:香港终于回来了,中华儿女的心情是怎样的,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2)展望抒情。“①崭新的日出”,“世纪的钟声”说明了什么?(香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②“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写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盼望。)③“紫荆”指的是什么?(“紫荆”指的是香港,“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香港的标志,香港的同胞将和我们一起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铭记在心。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吧!(播放录像视频,教师配画外音。)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落实“总——分——总”阅读基本方法“分”的环节,让学生分节学习,边读、边想、边画,做到一边理解、一边品读,注重了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香港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自豪、激动与喜悦”的情感,并通过“最后一分钟”语句的细读、品读,让学生深刻体验到香港回归实现之时中华儿女的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抒情

1.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我们中国人要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与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有台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总结及对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介绍,并介绍台湾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关系,再次激发学生期盼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爱国情怀。

上一篇:八年级音乐工作总结反思下一篇:课上钓鱼——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