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钟五年级语文

2024-08-12

最后一分钟五年级语文(精选6篇)

最后一分钟五年级语文 篇1

字词考察

一、读拼音写词语。

fèiténqízhìlǐpàoliútǎn

()()()

zuǐchúnjǐliánxiāoyānxiān括括n

()()()()

二、给多音字组词。

kàn()kōn()qiǎo()看空悄

kān()kn()qiān()

三、组词。

巷()顷()只()杀()

港()倾()帜()刹()

搂()俏()随()斩()

缕()硝()髓()崭()

四、填上量词。

一()硝烟一()教科书一()空位一()礼炮

一()眼泪一()紫荆花一()伤痕一()红旗

五、写出表示时间意思的词语。

例:瞬间()()()()

六、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脊梁()的土地()的大海

()的日出()的寂静()的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五年级语文 篇2

常态下的语文课堂应当追求“有效、实效、高效”,语文课堂的结尾更应该是落实“三效”的最好方式之一。然而,笔者在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我们老师教得勤恳、踏实,学生学得勤奋、刻苦,但到头来学生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原因之一是我们教者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分地总结反思的时间和机会。就我们教者而言,教学总结反思可以迅速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对学生而言,学会总结反思则可以“温故而知新”。心理学“末因效应”告诉我们,“最后的”信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后的”信息是如此的重要,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好好把握呢?如果我们能把课堂后五分钟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对课堂进行一次完整的总结反思,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便尝试着在每堂课的最后五分钟让学生说一说这一堂课“我懂得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等,即自我总结反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暂且把这种课堂结尾形式称之为“总结反思式”。当然,总结反思的内容不仅是课堂收获、心得,也可以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学习方法的优劣,还可以是提出的不同意见,甚至是对老师的观点、思想、教法等提出的质疑。

每一堂课的“总结反思”课堂结尾的形式,都不是单一或片面的,它是一种注重细节又不失全局观、整体观的教学理念的体现。教育家陶行知说:“一堂课学生学习上有收获,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要达成让学生每节课有东西可反、可思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对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知识网络、重点难点做到了如指掌,甚至还应该去了解前后学段的知识系统,然后再进行统筹安排、合理施教。哪篇课文需要落实哪些知识点,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思想情感上达到什么样的认知等,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对文本教学内容中的一两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反思。比如教文字优美、富有哲理的一类美文时,可以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帮助学生积累优美词句,感受文字的魅力;教写作方法独特巧妙的一类文章时,那就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及方法;教思想性教育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一类文章时,则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指引出发;教人物描写生动细腻的一类文章时,那就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体会人物描摹的精妙传神之处;教材料新颖独特、有时代感的一类课文时,又可以从选材技巧角度进行专项训练……一句话,引导学生反思要恰当地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杜绝既想抱西瓜,又想捡芝麻的错误思想,决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会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误入“广种薄收”的境地。

以教学《白杨礼赞》一文为例。我把学习目标设定为:1.了解并学习本课象征手法。2.学习并掌握散文线索架构文章的方法。(附:课文中的五句话: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其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3.学习并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完成课堂教学的最后五分钟,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何收获。教学片断是这样的:

生1:这节课我了解了本文以作者的感情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作为散文线索的句子在文中可以多次出现,但句子要尽量精练,句式上要有所变化,在以后的作文中我会有意识学习模仿这种结构文章的方法;我还理解了什么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师:那你能否根据你的理解从写作角度另举一个“欲扬先抑”的例子呢?

(生1沉思片刻)

生1:能,我以前曾写过一篇表现严父形象的作文,一开头就写:“我恨死我父亲了,我父亲也恨死我了”,这是“抑”,然后叙写因为父亲的严厉管束,使我的成绩逐渐稳步上升,在期末考试中竟然挤进了年级前三十强。回过头来想想所走过的这一段历程,心中十分感激父亲,以此来表现“严父”形象,这是“扬”。总之,就是为了赞扬某一人、物或事,我先贬低它,从它貌似不好的一面说起,就是“欲扬先抑”了吧!

师:理解得很透彻,事例有较强的说服力,还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呢?

生2:这一课我知道了什么是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及它和比喻的区别及联系;还了解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军民为了抵抗日军付出了多少努力和牺牲,他们那种坚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知难而进,不在困难面前低头。

生3:这节课我收获多多,学会了写“坦荡如砥”的“砥”、“真谛”的“谛”、“秀颀”的“颀”等字;我知道了什么是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海燕》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象征的写作手法;我学会了什么是散文式结构,用线索结构文章的写作技巧,作为线索的句子在句式上也要有变化;我最受感动的是白杨树在那样的恶劣条件下表现出那么强的生命力,这让我想起《阿里山纪行》一文中的“神木”的坚强,让我想起我家门前那株枯老的桑葚树,被人拦腰撞断,每年春天还是吐露新芽。再想想我自己,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打退堂鼓,比如在数学难题面前我总是表现得那么软弱无力,不堪一击!我想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坚强一点,执着一点,我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当然,这节课我对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在以后的作文中如何运用自如、自然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训练。

……

再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因为这篇文章充满思辨和哲理,语言上很有特色,所以我把“品析语言,感悟生命”作为教学重点,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本文的语言进行多角度赏析。以下是课堂后五分钟的实录。

师:刚才同学们品味赏析了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是精彩,通过对这篇文章语言的赏析,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请大家各抒己见!

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语言赏析最好找文章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联系语境加以理解,品味出语句的深刻含义,再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生2:语言的赏析,可以找一些用了描写方法的句子,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比如课文第二段,通过盛开的紫藤萝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紫藤萝蓬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表现作者对生命无尽的喜爱、赞叹、敬畏之情。

生3:我比较喜欢有哲理、有思想深度的句子,所以在语言赏析的过程中我更会注意具有思辨性的这一类语句。

生4:语言的赏析,除了从写作手法、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之外,还可以从词语的角度赏析,特别是一些动词、形容词等。怪不得在老师给我的作文批语中最多的是“文章语言缺乏表现力”的。学会了这些方法后,我想我的文章也能生动、形象、优美起来了!

师:同学们对于语言赏析方法的概括非常好,总的来说有五个角度:一是修辞;二是写作方法;三是描写方法;四是哲理思辨句;五是词语。希望同学们学会欣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又能在以后的作文中自如运用。

以上两个课例共同点就是课堂目标比较集中,针对性强,学生很容易获得知识,再通过课堂后五分钟的自我总结获得经验,进而形成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内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强调的就是自我知识的再概括、提炼、总结,从感性知识的认识到理性认知的升华,如刀刻般深刻映入。“总结反思式”课堂结尾的教学就是要变教师总结、给予、满堂灌为学生自我概括、提炼、总结;变铃声结束课堂为学生反思强化课堂知识点的领悟和情感的再体验与感悟,使课堂得以延伸。当然,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最后的疲劳时间里再次回到高度兴奋的状态,让学生对最后的五分钟有一种美好的期待,让这最后的五分钟精彩纷呈,让这最后的五分钟“增值”,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思考、摸索、总结。

我想,如果让学生真正拥有课堂最后五分钟,真正成为最后五分钟的“话语者”,那么,“三效”课堂也就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最后一分钟五年级语文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交流,揭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

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

1、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

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激动、自豪)。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

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快到第三小节中找一找。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1)指名读一读

(2)理解“使大海沸腾”(学生自由说;借助图片理解)

(3)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

第四处“最后一分钟”

1、师:香港终于回来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小节,体会这小节体表现出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指导朗读

4、师: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香港吧!)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五、播放视频,情感升华

师:刚才的学习,我们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喜悦和自豪。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播放录像,教师配画外音。)

六、课堂练笔、小结

1、师:同学们,流浪了百年的游子--香港回来了,面对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最想说什么?请把它写在课文空白处。

2、集体交流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虽然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

七、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 美好祝愿

最后一分钟五年级语文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查资料(主要三方面入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的历程、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教具: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亲的怀抱,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每个中国人都会铭记都会为之感到自豪。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当时的视频,让你们也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观看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

二、初读感知

1、看了视频之后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2、默读诗歌读准字音,遇到难念的句子就多读几遍(默读后)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读的准不准

叩问、刹那、硝烟、骨髓、铸成、悄然、脊梁:领读,请生读,放到句子中读。①叩问:预习了这篇文章大家知道叩问的意思吗?

意思:真诚热切地询问

知道了这个词的意思之后再读读这句话。②刹那、铸成:读的时候注意他们刹、铸是翘舌

③脊梁:先说说脊梁是什么意思?脊梁或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

这里仅仅是指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吗?

常被比喻成气节、骨气

三、朗读体会

现在我们再回到我们的课文内容上来,继续读一读课文。想想每一节诗主要讲了些什么?

1、第一节: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了,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是激动是期盼是„„带着这种感情读 这节诗的第一句话“午夜„„风雨归程”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句诗的特别之处?

作者把香港当做一个人。这一段诗,就像是在和一个亲人谈心。

读一读,带着激动期盼的同时,把香港当做你的亲人,读出那种亲近。

2、接下来的两节诗歌作者想到了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这百年的痛苦也就是祖国屈辱的历史啊

我们先来看第三节提到的“虎门上空的硝烟”“发黄的旧条约”分别指的是什么事情 请在课前查过资料的同学们来说一说香港这一段屈辱的过去。

为什么会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什么祖国的领土会被割占?这都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祖国不够强大!落后就要挨打!然而我们站起来了,祖国不断的繁荣富强。回头看第二节诗歌,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是我们的?五星红旗。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这脊梁我们刚才说过了是?(骨气、气节)世界的东方有一条巨龙崛起了。她就是我的的祖国?(中国!)而香港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我们的心” 作为中国人我们是不是感到自豪?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的伟大时刻,我们带着自豪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一读这一节!(分组读、男女读)

3、第四节:回顾了历史,我们还要展望未来,继续看诗歌。师读“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都是世纪的钟声。” 香港的回归,为祖国更为香港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节诗歌。

这节诗中提到了“深深扎根在大地上的一朵紫荆”

这里的紫荆指的是?(香港)紫荆花是香港的?(特别行政区的区花)关于紫荆花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从1997年香港回归,到现在多少年过去啦?(13年)

香港发生了什么变化?香港的现在是怎么样的?请大家来说说。

在这最后一分钟,我们的心情是急切的同时还有着期盼,期盼看到香港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带着急切、盼望的心情再读一读这节诗。

四、总结升华

读完了这首诗歌,你读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来说说

五、作业布置

1、练习册

最后一分钟五年级语文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形象。2.借助场景还原,体会情节安排的妙处。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患难之中见真情”,处于社会底层的三位艺术家,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忍饥挨饿,还时时要忍受病魔的侵袭,但他们相濡以沫的友谊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展示着人性美好的一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美国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的小说世界,欣赏那令人深思的《最后一片叶子》。

二、展示目标

(展示,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做到心中有数。)过渡:带着这两个目标,开始我们这节课的语文学习之旅。

三、复述故事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复述故事。要求:不遗漏关键情节,注意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多媒体展示)

活动:学生准备两分钟,找两个学生复述。

师:以上两位同学抓住小说关键情节进行了生动具体的讲述,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贝尔曼在墙上画了一片叶子,挽救了乔安西的生命,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四、把握人物

过渡:

师: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竟会献出自己的生命的贝尔曼,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贝尔曼描写的段落、句子,读一读,谈一谈。

预设:

A.其貌不扬、嗜酒、失意的老人。“他已年过六旬……往下垂”“他喝起杜松子酒来没有 节制”“他一心要画出个惊人之作。但至今还没有开笔。”

B.脾气暴躁、性格直率。当他听到乔安西“白痴般的想法”后的语言描写。C.富有同情心、热心助人、有责任心。

D.舍己为人、富有自我牺牲精神。最后的高潮告诉我们,他不顾自己已染上肺炎,冒雨去画最后一片叶子,不幸献出了生命。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贝尔曼其貌不扬,说话粗俗,嗜酒如命,穷困潦倒,年过六十,一事无成。小说为什么极力刻画贝尔曼是个普通的画家,且性格怪异,缺点不少?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明确:这才是真实的人,平凡的人,“平凡中的不平凡”更具真实感。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对人物的评价发生了倒转,形成反差,给人震撼和冲击。)

五、场景还原

过渡:通过同学们的解读,我们看到了贝尔曼普通甚至丑陋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美好善良的心灵,他有着崇高的爱心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贝尔曼这一感人形象的成功塑造,除了以上同学们说到的小说前半部分运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方法之外,还得益于小说结尾的侧面描写,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活动:生齐读。

1.师:眼前这湿透的鞋子和衣服、燃烧的灯笼、挪动过的梯子、散落的画笔以及调色板上剩下的颜料,能引发你的哪些联想?

多媒体显示:请展开合理想象,细致描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绿叶的场景。(学生用五分钟左右时间写作,然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推荐,教师点评)

师:同学们,把你描写的场景放到原作中好不好?为什么?

活动:学生讨论、明确。

明确:不好。讨论要点:

原作把老贝尔曼画绿叶的情节隐藏到了故事背后,再通过别人的口补充交代,不仅叙事简洁,而且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惊奇感。(此处顺势处理出人意料的结局。)

师:欧·亨利式结尾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使人感觉结尾并不突兀的原因是什么?

生:a.对叶子的描写有伏笔。学生找,赏析。

预设: 第一处:可是,看啊!经过漫漫长夜的一夜风吹雨打,竟然还有一片藤叶趴在砖墙上。

第二处:这一天慢慢过去了,天色尽管已暗下来,她们还是能看见那片孤零零的藤叶牢牢趴在墙上。

b.课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有许多伏笔和铺垫,有其性格的内在原因,他具备了“最后行动”的基础。学生找,说出理由。

预设: 其一,说他“谁软绵绵的就瞧不起谁,自诩为保护楼上两位年轻女画家的看家猛犬。”这说明,这是个热心助人、办事痛快的人;而且对两位年轻的孤身女子,自认为有特别保护的责任。

其二,休易找他当模特儿,按他的工作性质、他的性格、他与休易她们的关系,自然是满口答应。可那天他却回答得颠三倒四,使得休易以为他既不愿意又啰嗦。他的答非所问,表明是真的在关心这件事。并且他说了一句:“怎么就病倒在这种地方?”说明老头儿在为乔安西能不能病好而揪心。

其三,在当模特儿的过程中,他和休易两人看着墙上的藤叶不由得心里害怕,二人你看我,我看你,好一会儿没说话。这个细节再次表现了老贝尔曼对乔安西病情及其古怪的念头的严重关注。

教师总结:热心助人,自诩为是年轻女画家们的保护神;种种细节表现了他对乔安西不祥念头的严重关注;老是不安地瞅着墙上的藤叶。我们只是不知道贝尔曼会做什么,但当最后的谜底揭示时,前面的一切豁然开朗,这就是贝尔曼“最后行动”的基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正是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2.不直接描写画叶子的场景,而只写屋内散乱的东西,形成“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和回味的空间。

3.突然在故事的结尾揭示谜底,故事有了新的含义,使对人物的评价发生倒转,贝尔曼由一个穷愁潦倒的普通人,变成了崇高的英雄。这种反差,突出了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所讴歌和颂扬的人情美、人性美。

六、理解杰作

过渡:作者把老贝尔曼画绿叶的情节隐藏到了故事背后,但那片饱含真情的叶子却分明走进了人们的心灵。在文章结尾,休易说“那是贝尔曼的杰作”。同学们,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明确以下内容。

它挽救了乔安西的生命;是贝尔曼一生艺术的结晶;它融进了贝尔曼的爱、善和宝贵的生命,是贝尔曼为此付出了生命的牺牲精神的象征,所以,这杰作又有图画和人生都称为杰作的双关含义。从绘画艺术的角度,这是极其平凡的作品,但是,它却完成了唤起一个人“生的意识”的不平凡的使命,所以,这“最后一片叶子”是“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平凡的牺牲”的象征,也象征着贝尔曼平凡一生的最后一片叶子是永存的。

七、心灵寄语(多媒体展示)

分手的最后一分钟 篇6

其实,既然真心爱过,只是缘分已尽,何必要将曾经的美好葬送在最后的分手里,成为两个人一生的悔恨痴缠。何不将最美好的一面留在分手后的记忆里,成为彼此珍藏的一道风景。那么在分手的最后一分钟里,男女该有怎样的表现?

微笑

如果有泪,也不妨以微笑结束。你的微笑会让对方觉得你还是那么可爱,于是怨恨化为原谅。

拥抱

给对方一个拥抱,会让彼此心感温暖。再多的争吵,再多的敌视,全会被消解融化,能记住的便剩下了美好。

亲吻

不要觉得这不可思议,或者根本是在做梦。实际上确有这样的分手恋人。但须注意的是——吻头发、吻额头是最好的选择,彼此都不会感到尴尬。一吻能消除太多的不快与怨恨,徒留一种亲近与慰藉。

倚靠

将肩膀给对方倚靠一下。在对方即将离去时,短时间内不会觉得孤单,再艰难的日子,都因为你的肩膀,为其保留一种安全感及关怀。

哭泣

哭泣会让彼此难受、疼痛,但它更能唤醒彼此的怜爱之心。所有的情节即在那一刻闪现,之后,印刻在脑海深处。这种难舍虽然凄婉,但弥足珍贵。

回味

重温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让对方知道爱情的开始与终结都是那样刻骨铭心,深刻体味到“爱过方珍贵”的滋味。

礼物

送一件最有意义的纪念物给对方。它将成为爱情的一个见证,也成为一种牵挂。分手或许不再相恋,但不可以没有回忆。

回头

无论是笑着离开还是哭着分别,回头那一瞬都寄寓了最深的眷恋。这样的难舍很真实、很伤感,也会令对方深受感染。

祝福

祝福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表达方式。它能使彼此在一种坦诚的状态中感受到对方最后的心语,还有深深的祝福。

吟唱

吟唱是非常特别的一种方式。或许是相识时的盎然诗意,或许是一句珍重的低语。轻轻浅浅地道出来,且打动某个最深刻的爱之记忆,再让记忆成为永恒。

一分钟,很短暂;一分钟,很长久。长到能将一段相知相守的爱情凝结为最后的恩赐。

上一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阅读答案下一篇: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