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秀课件

2024-09-18

语文优秀课件(共12篇)

语文优秀课件 篇1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课件

一、教学目的:

1、作文评改反思,提高记叙文写作技巧;

2、深入学习读后感、观后感的文体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

熟悉并掌握读后感、观后感这一文体的写作。

三、作文写法指导:

(一)记叙文:寒假记事

总体而言,“寒假记事”这篇作文大家都写得不错,大部分都能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叙事完整,思路清晰、卷面整洁漂亮,部分同学语言比较优美,立意新颖、深刻,亮点较多。

2、缺点:

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个别同学卷面质量差,错字病句较多(殴打、己/已/巳、自怨自艾/期期艾艾/方兴未艾、一发不可收拾/一发不可收),标点不清,叙事繁冗,详略不当,犹如流水账。

3、改进措施:

(1)平日加强书写练习,以严肃端正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

(2)叙述中适当增加情感体验,学会抓典型事件。如XX同学朗读时哭了,可见所写事件蕴含了她丰富的感情,但是却未能成功的感染读者,可见这篇文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提高场面和人物形象的再现能力,抓取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深入刻画描写,以情感人。

(3)另外,我们从《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已经对“插叙”有了了解,那么在作文中就可以适当运用插叙、倒叙等手法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4、总结记叙文写作要点:

1.构思新奇、合理。

2.叙事完备,6要素。

3.安排好写作顺序和结构。

4、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1)事情的发生和结果略写,发展过程详写。发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写出结局或点明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整篇文章中是枝节部分,要略写。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具体体现中心思想,要详写。

(2)点面结合,“面”略写“点”详写。“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要把握好度,详写并不是越详越好,只要重点内容充分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就达到了要求;略写也不是越少越好,要根据主旨简述次要内容,做到简洁概括,清楚明了,决不能一笔带过、草草了事。

5、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借物喻人、情景交融)、修辞手法。

6、语言表达:在语意流畅的基础上追求文笔的优美、旁征博引。

7、选材精当,立意新颖、深刻:选取典型材料,翻出新意,以小见大。如写沈氏父子为梦想奋斗可以适当联系中国梦,深化主题。

8、错字病句、标点、卷面

(二)读后感、观后感

这篇作文大部分同学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叙事完备,能条理的叙述人物事迹,都有自己的感想;但是大部分同学的作文不符合观后感的文体格式,未能联系实际,部分同学错别字较多,价值观不正确,如认为我国普遍存在公私不分、私利至上风气,认为下基层是因为找不到工作等,写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弘扬真善美,如果文中出现了假恶丑,那么肯定是用来对比烘托真善美的。

4、优秀作文朗读、点评:

5、写法指导:

与一般议论文的“引——议——联——结”模式一脉相承,读后感和观后感也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引:捕捉感点、简要引述

通览作品,捕捉其中令你深有感触的“感点”并选定感点。读后感和观后感多分为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以感点为题。一般来说,文章第一部分要围绕感点,有的放失的简述作品相关内容。目的是交代感想的来源,并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引述要简洁,不能大段大段的引用作品内容,比如这次600字的观后感,有的同学开篇就用500来字讲述人物的事迹,那么可想而知,对感点的论证会有多么的单薄。所以引述必须精简、准确、有针对性。

(2)议:剖析议论、亮明论点

针对引述的材料进行分析议论,可以只针对所引材料就事论事,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深入挖掘剖析,最后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3)联:联系实际、论证论点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是对论点的阐释和论证,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或者是正面、反面论证证明论点的正确和合理。需注意的是所举例子和道理必须紧扣论点,不能离题。

“联”必须联系实际,深入论证。既可以联系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可联系生活中相反的事例,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和经历等。这一点杨国辉同学做的就很好,他由此及彼,针对性地讲述了凛冽

刺骨的寒风中老爷爷为他而下车的感人故事,紧扣感点,论证有力。

(4)结:总结感受、升华论点

既可以呼应前文,表示强调;也可发出呼吁、提出希望。但都必须与前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从而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常见错误:

读后抄:大段引用原文;

脱离材料:行文中注意引出论点后仍要紧扣原作品,最后也要回归原作品,照应开头。

不能联系实际,泛泛而谈,过于肤浅。观后感、读后感都重在“感”,必须要有感情和体悟。

6、自批自改,反思提高

7、质疑

语文优秀课件 篇2

一、脚本“创”意:理念先行

脚本是课件成功开发的保障, 优秀教学课件必定有优秀的脚本予以支撑。优秀脚本的编制, 必须以系统优化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1) 强化顶层设计。教学理念应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体现与贯彻。为此, 必须确立课件的顶层设计思路。在制作课件《黄鹂》时, 按照“导入-品读-拓展-练习”的思路进行课件架构, 同时结合散文《黄鹂》的文体特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的需要选择与内容适配的呈现方式, 将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有机结合, 构建多元、多维、多彩的教学视听、读写情境。顶层设计思路是为流程图的设置和具体内容设计提供依据。

(2) 彰显教学创意。在遵循顶层设计思路的前提下, 教学流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 而且在教学艺术的维度上展示教学的创意。在撰写脚本时, 必须按照教学流程的先后顺序, 将知识内容和呈现方式以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描述出来。因此, 脚本的创意应围绕三个方面来“创”:一是基于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选择内容, 此乃创意之基;二是基于学习者接受心理的知识呈现方式, 此乃创意之本;三是基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课件技术手段寻求技术支持, 此乃创意之托。针对上述三个方面, 首先是课件制作的主创者 (以学科教师为主, 也可以有课件制作者的先期介入) 精心设计教案。其次是语文教研组教师的集智式备课, 优化教案。第三是课件制作者与课件使用者的技术对话, 也可以是多位课件制作素养较高者“头脑风暴”式的讨论, 将课件素材与呈现方式进行匹配式的集成, 最终形成脚本。

二、技术“立”意:技术实现

脚本是教学创意的初步表达, 媒体技术才是让创意真正“立”起来的技术支撑, 因为, 只有能实现的技术才能使教学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在媒体技术平台上得到有机的融合和充分的表达。因此, 注重技术实现是必要的, 也是必须的。

(1) 绘声:声情相融。媒体课件中的声音一般有三种形式:语言解说、背景音乐、效果音响。就语文教学课件而言, 精彩语段的配乐朗读是语文课件的亮点。《黄鹂》Flash教学课件中对作者孙犁状写黄鹂的一段美文“是的, 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 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 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 这是一种极致。是的, 它们的啼叫, 是要伴着春雨、宿露, 它们的飞翔, 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 安居乐业的所在。”是这样处理的:一是以作者描写的太湖为背景让上述美文从屏幕的下方向上依据朗读的速度移动。二是以悦耳动人的音调朗读美文。三是以《太湖美》舒缓流畅的背景音乐作烘托。对于声音的处理, 声音或音乐格式通常为WAV, Flash5也支持mp3的导入。在Flash里, 所有导入的音效不管什么格式的, 可以再次压缩。

(2) 构图:图文并茂。媒体课件最大的特点就是图像的直观和生动。图像包括装饰意义的图案界面、体现主题的图画 (图片、动漫) 、解释说明的图形 (图表) 等。制作媒体课件首先要根据教学对象及教学需要设计有装饰意义的图案界面, 图案界面可以有适度的变化, 但前后的整体风格应尽量保持一致。其次, 对于图画素材的采集, 一是以教学主题为依据从媒体图像库 (网上图片库和出版社制作的分类图象素材库光盘) 中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图幅, 可以直接采用, 也可以稍加修饰。二是用摄像机、数码相机、扫描仪等直接采集。三是根据教学演示的需要利用媒体软件制作动画等。第三, 对于图形的绘制。可以手工绘图或者计算机绘图。在计算机中, 表达图形和生成的图形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种叫做矢量图法, 另一种叫点位图法。矢量图是用一系列计算机指令来表示一幅图, 可以随意修改。用点位图法生成复杂的图形后因分辨率的原因不易随便放大和缩小。就学科性质而言, 理工课教学课件制作多采用矢量图法;文科教学课件制作多采用点位图法。在制作《黄鹂》Flash教学课件时, 基于网络上图片库的丰富多彩, 而出版社制作的分类图像素材库太专业的考虑, 在图像的选择上采用依据关键词“黄鹂”在网络上搜索后再根据教学需要适度修改。对于基层学校的教师来说, 此办法方便、快捷。由于《黄鹂》是一篇散文, 图片上需要适度“画龙点睛”的文字以揭示主旨, 以便构图的图文并茂、文质兼美。

(3) 配色:互补和谐。用审美的眼光关注课件的配色, 才能使课件绚烂出彩。因此, 对于课件制作者来说, 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背景知识。首先, 要基于眼睛的色彩视觉特性, 确定课件色彩应用准则。原则上在视野的中央选择柔和、温暖的暖色系色调, 边缘则采用洁净、清新的冷色系色调。其次, 针对接受对象的年龄及心理感受, 确定课件的色彩基调。通常幼儿和小学生倾向使用较活泼的颜色, 中高年级的学生偏向于有助于知识获取的柔和色调, 以确保课件的配色与学生的色彩经验与期望一致。第三, 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 确定背景和内容的颜色。一般情况下, 根据“三基色原理”, 背景和内容用互补的颜色。对于文字和背景, 则要突出对比度———浅色背景配深色文字或深色背景配浅色文字。至于用图片作为背景更要注意色彩的搭配, 应尽可能选择色彩比较单一的图片或者在利用图片作背景前对图片做淡化处理。针对《黄鹂》积极向上的主题, 同时考虑到这是面向高中生的一篇散文, 将《黄鹂》课件的色彩基调定位为界面周边为黄色的暖色, 中间以黄鹂在太湖之上自由飞翔的图片适度淡化处理为背景, 从而使色彩的搭配获得较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三、课件“展”意:自由充分

(1) 导航:靓丽清晰。教学课件是编制者按照某一思路设计制作的、前后连贯的、有系统性的软件。对于师生来说, 心仪———喜欢、手随———易用的课件才是好课件。心仪的基础是课件片题页面的靓丽。靓丽的课件片题创意需要创作人员有较高的审美意识及美术功底, 设计的页面既要美观又要充分突出主题。《黄鹂》的片题创意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太湖之畔, 一只黄鹂在空中以优美的身姿在空中飞翔, 并在湖面上轻轻掠过形成涟漪, 涟漪扩散之时课件制作者的单位名称随着涟漪由小变大扩散最后定格, 黄鹂掠过湖面后停留在湖畔的绿树上轻声啼叫, 伴随几声轻啼, 展示课题《黄鹂》二字。至于易用, 其前提是导航要清晰。设计课件导航时应考虑课件的结构, 超媒体课件的节点大小、链的数量将会直接影响到导航设计的难度和复杂性。在设计《黄鹂》课件导航时, 按课件的“导入-品读-拓展-练习”结构设置四个按钮, 四个按钮从片题后的学习目标出示之页开始并下设在页面的界面边框下方。在具体的教学节点中又设计了提供教学导向和信息隐形等多种导航方式, 通过学习路径的指引, 防止迷航所造成使用的不便。导航设计的方便与否应在课件初成时进行试用修改, 以确保导航使用的切实有效和方便。

(2) 节奏:张弛有度。教学节奏是教学内容在时间上的组织。教学过程的精彩, 首先体现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在《黄鹂》的教学中, 展示和体会黄鹂的美的极致是重点和难点, 教学进度要慢, 手段和方法要多样, 以便增强教学技艺的精湛。此外, 教学节奏还体现在于教学内涵的厚重。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多方位地、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能长效、形象地掌握知识, 并有效地掌握实际无法体验或没有条件实现的技能。《黄鹂》课件中, 选用多幅不同时间段黄鹂的图片和视频来展示黄鹂的生存环境及状态, 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品文、品意、品情的学习情境, 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人文情感的涵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第三, 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节奏的张弛, 课件不能用画面充斥学生的视野, 以浅显的感受取代学生的深度思考, 从而制约学生个性情怀的张扬。

(3) 交互:简便快捷。Flash强大的按钮功能和Action动置, 可使用户随心所欲设置各种按钮, 以实现跳转、调用、停止和播放功能。制作《黄鹂》课件时, 不仅要从教学者的角度设置交互, 而且也应从学习者的角度突出教学的步骤, 从而使教学课件不仅是教师教学用之课件, 也是学生课后巩固学习之课件, 以确保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 获得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并在需要深度学习的节点复习巩固。此外, 在启智性问题设置、拓展延伸的作业布置之处, 尤其要突出交互性, 以体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我学习和及时评价的智性快乐。

参考文献

[1]雷钢.多媒体课件图形图像素材的采集与处理[J].现代教育技术, 2006, (2) .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制作优秀的课件 篇3

一、自己制作课件的必要性

教学中每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是大不相同的,每个班学生的特点也同样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即便是质量较高的同一课件,也不会适合同一学科的所有教师,更不能完全适用于不同的学生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适合于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思路和不同学生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必须采取“自己制作,兼收并蓄”的办法进行设计制作,使课件既能针对自己的学生透彻地闡述知识点,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制作课件的原则

1.教育性

课件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制作课件的根本目的是辅助教师教学,帮助学生学习。教育性是课件制作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2.科学性

课件制作一定要服从教学目标的需要,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性,遵循教育科学规律。课件不能代替教学的一切,不能为了课件而做课件。

3.交互性

课件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师生能通过操作控制整个过程,甚至可以打乱顺序,任意进行。这样,在学习时,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集中精力去学习钻研,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制作课件的必要条件

课件的制作是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结合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创意,运用多媒体创作软件把各种相关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素材合理组织安排,从而形成一个多媒体课件的过程,它是多媒体教学的基础。

1.熟悉创作软件

多媒体课件一般是选择一个多媒体工具软件创作而成。但在实际创作中,为了使课件更丰富多彩,发挥更佳教学效果,往往要同时运用多个软件共同创作而成。常用的有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Photoshop、Cool3d、几何画板等,它们都有各自的长处,不同的教师会因为各自不同的教学需要去选择某一软件进行创作。

2.积累各种素材

设计制作、收集整理各种不同格式、丰富多彩的素材是多媒体课件制作所必需的。要注意平时积累,把认为有用的素材收入自己的素材库,以便随时调用。如声音、视频、图片平日里不常用的资料尤为重要,更要注重这些素材的积累。

3.精心创意构思

教学设计的创意和构思是决定多媒体课件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从技术上来说并不是很难,难的是课件的设计和构思。在制作中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恰当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形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直观、交互性强和非线性等特点,适度夸张,强化感染,创设更为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课件制作的过程

1.确定教学目标

制作多媒体课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首先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例如:设计课件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还是解决某一重点,难点问题;是为了帮助理解、加深印象、促进记忆,还是为了使学生正确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其内容的选取则要以教材为蓝本,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但又不能为课本所束缚,要充分增加课件的含金量。

2.课件脚本的设计

如同拍摄一部电影需要脚本一样,制作一个课件同样需要写出脚本,即把精心创意与构思的蓝图形成类似剧本的文字材料。这些文字材料就称之为文字脚本,文字脚本是由教师自行编写而成的。编写文字脚本时,应根据主题的需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联系和教育对象的学习规律,对有关画面和声音材料分轻重主次,合理地进行安排和组织,以完善教学内容。

3.课件素材的准备

素材的选取应依据授课内容而决定,如讲述古代的诗词时,可以选取中国传统的古代乐曲、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诗人的画像等素材组合成一堂古色古香的诗词欣赏课,其优美的意境与和谐的旋律远远不是靠几个文字或者加教师费尽口舌的讲解所能替代的。另外还要选择最优的媒体去呈现教学内容,这才是运用课件在教学中能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关键。

4.课件的制作

制作课件是对已经创意好的脚本进行最终加工完善并形成产品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媒体组合,而是一个复杂的、需要非常强的动手能力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制作时一定要文字规范、图像清晰稳定、构图与色彩使用正确,要保证在运行时平稳流畅,可控性好,可靠性强,利于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便于教师操作使用。同时,注意保留原文件,以备修改。在一切运行正常的情况下,方可投入到实际使用。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现不足,要及时反馈,加以修改,直至满意为止。

课件制作是一项综合繁复的工作,既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符合课堂教学要求,又必须精巧构思,讲授知识点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制作课件时必须遵循课件设计的教育性、科学性、交互性原则,抓住教学重点,坚持教学原则与学生认知规律,使现代教育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能够更充分地展现出来。

乌鸦喝水优秀课件 篇4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能用“渐渐”说句子。

懂得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猜谜: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说一个给你们听。“天生嗓子哑,叫声呱呱呱,浑身黑压压,人人不爱它。”是什么?

生:乌鸦。

(师板书乌鸦两字)

师:别看乌鸦长得丑,它可聪明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课——乌鸦喝水。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两遍)

师: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课文。

(出示读课文要求:双手拿书,身子坐端正,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朗读感悟

出示课件1,师生互读。

师: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只乌鸦遇到麻烦了,它口渴了,想喝水了。

出示课件2 “到处找水喝。”

(生齐读)

师:它飞到一口井边,井是枯井;飞到河边,河也干了;飞到池塘边,池塘也干了;它飞到东,飞到西,到处找水喝。请你们把“到处”这个重音用横线标出来。

我们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课件3。

指名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

师:乌鸦不会被困难吓倒,它要想办法,它看到——

课件出示:乌鸦看到旁边有小石块,想出办法来了。

生读课文原文:乌鸦看到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课件出示——师:乌鸦把石子一起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

(一点一点)

生读课文原文。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渐渐”,在旁边写下“慢慢,一点一点”。

课件出示:

( )渐渐地( )

师:水渐渐升高是因为——

课件出示

乌鸦把小石子慢慢地放进瓶子里。

生读原文。

师:乌鸦把小石子一点一点地放进瓶子里。

生继续读原文。

7、师:学到这,你会说这是一只( )的乌鸦,因为( )。

(指名学生回答)

师:乌鸦用自己的办法喝着了水,那么你能用什么新办法让乌鸦喝着水呢?(生举手回答)

师:有一只小乌鸦它就是用吸管喝着水的,请大家看看黄老师刚刚发下来的`资料。“小乌鸦喝水。”

生自由朗读课文。

8、出示课件—小乌鸦叼吸管。

认识“叼”,怎么“叼”。

“先辈”是谁?认识“辈”。

课件出示——小乌鸦美滋滋地喝着水,爸爸很惭愧。

(把惭愧换个词说:羞愧,愧疚。)

9、角色朗读爸爸和小乌鸦的对话。

出示问句指导读。

师:学到这里,你还会说吗?

课件出示: 这是一只( )的小乌鸦,因为( )。

出示名言

人在困难时——

找春天优秀课件 篇5

1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掌握春天的特点。

2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能够在远教资源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3重点难点

掌握生字,引导同学在读中去感悟初春的勃勃生机。

4教学过程 4.1

教学活动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一起学过描写春天的课文,我们一起唱过《春天在哪里》的歌曲。现在,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让我们走进春天,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发现吧。同学们,请大家打开书,借助课文下面带拼音的生字,来试着读读课文,读完后先说说自身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再交流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2、板书课题:找春天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春天还在什么地方呢?你们听——(教师配乐范读。)

2、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多美啊!请大家自身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注意把字音读准。

3、指名读自身最喜欢读的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评一评。(3~4名同学读,教师注意引导同学从正面评价。)

4、齐读课文,教师评价。

三、品读课文,读中悟文

1、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你认为课文中的哪句话让你知道春天真的来到了,找出来读给同桌的小伙伴听一听。(指名读。)

你知道“探出头来”是什么样的`吗?能做给大家看一看吗?那小草探出头来是什么样的呢?

多可爱的小草呀!谁再来读一读。(2~3名同学读,教师注意提示疑问语气,必要时可范读。)

2、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找出来的四人小组内读一读,一人读一句,比一比谁读得棒。注意可以边读边做做动作,加上自身的表情。

3、你还从哪些句子知道春天来了?把这些句子读出来,把你的理由讲出来。指名读,说理由。

4、是啊,美丽的春天来啦!(教师播放课件,和同学一起小结过渡。)

师:百花开放了(生:我们看到了她);百鸟鸣不停(我们听到了她);花儿开放,清香扑鼻(我们闻到了她);冰雪融化,泉水叮咚(我们触到了她)。

齐: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师:春天真是无处不在!

四、拓展交流,强化感受

1、大自然中的春天美不胜收,音乐中的春天充溢幻想,小朋友们朗读中的春天犹在眼前。除了课文描绘的春天景色以外,老师课前请小朋友收集的有关春天的资料,都带来了吗?

2、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向你的小伙伴介绍春天的美。(同学在四人小组长布置下有序地介绍。)

五、总结

同学们,春天无处不在,春天给万事万物带来了温暖,让我们去寻找身边的春天吧。

六、作业

制作优秀课件的步骤 篇6

要想制作出好的多媒体课件,必须把握好多媒体制作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环节及过程是:选题→学习者分析→教学设计→系统结构设计→原型开发→稿本编写→素材制作→系统集成→调试和修改→发布和应用→升级更新。

课件制作流程应包括如下步骤: 1、选题

选题和学习者分析统称为需求分析。这是课件制作的关键。在制作的关键。在制作之前,教师要充分做好选题论证工作,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投入。要选择那些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不易讲解清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那些能充分发挥图像和动画效果的、不宜用语言和板书表达的内容,对于那些课堂上较易讲解的内容就完全没必要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

2、教学设计

进行教学设计是课件制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前提。课件效果的好坏、课件是否符合教学需求,关键在于教学设计。设计者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依照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问题有效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确定教学知识点的排列顺序,根据教学媒体设计适当的教学环境,安排教学信息与反馈呈现的内容及方式,以及人机交互的方式等。

3、系统结构设计

进行系统设计实际就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总体设计,其设计的要点包括:页面设计、层次结构设计、媒体的应用设计、知识点的表示形式设计、练习方式设计、页面链接设计、交互设计、导航设计等。

4、原型开发

在开始制作多媒体课件之前,选择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设计制作出这个教学单元的课件原型,通过原型设计,确定多媒体课件的总体风格、界面风格、导航风格、素材的规格以及编写稿本的要求和内容。

5、稿本编写

稿本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与系统设计的要求,在一定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每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和安排以及各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设计,设计出具体的表现形式,编写出讲解的文稿,要显示的文体,所使用的图形表格、图片、动画视频等,还要写出页与页之间相连接的交互方式等具体内容。稿本描述了学生将要在计算机上看到的细节,它是设计阶段的总结,也是技术人员制作课件的依据。

6、素材制作

媒体素材设计就是设计和构思为了表达学习内容所需要的各种媒体,如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和虚拟现实等。素材制作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A、对文字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设计时要做到:(1)文字内容要简洁、突出重点

文字内容应尽量简明扼要,以提纲式为主。有此实在舍不去的文字材料,如名词解释、数据资料、图表等,可采用热字、热区交互形式提供,阅读完后自行消失。

(2)文字内容要逐步引入

对于一屏文字资料,应该随着讲课过程逐步显示。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引入时,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动画效果,也可伴有清脆悦耳的音响效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3)要采用合适的字体、字号与字型

文字内容的字号要尽量大,选择的字体要醒目,一般宜采用宋体、黑体和隶书。对于关键性的标题、结论、总结等,要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加以区别。

(4)文字和背景的颜色搭配要合理

文字和背景颜色搭配的原则一是醒目、易读、二是要避免视觉疲劳。一般文字颜色以亮色为主,背景颜色以暗色为主。以下是几种一般具有较好视觉效果的颜色搭配方案:

文字颜色 白色 白色 白色 黄色 黄色 黄色

背景颜色 黑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黑色 红色 B、对声音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中的声音主要包括人声、音乐和音响效果。人声主要用于解说、范读、范唱,在多媒体课件中应用较少。而恰当的一些音乐和音响效果,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习兴趣。一段舒缓的背景音乐,可以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设计时应注意:

(1)音乐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重点内容处要选择舒缓、节奏较慢的音乐,以增强感染力,过渡性内容选择轻快的音乐。

(2)音乐和音响效果不能用得过多,用得过度反而是一种干扰信息,效果适得其反。(3)背景音乐要舒缓,否则会喧宾夺主。

(4)要设定背景音乐的开关按钮或菜单,便于教师控制,需要背景音乐就开,不需要就关。

C、对于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中,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图像占较大比重,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也会赶到负作用。设计时应注意:

(1)图的内容便于观察,图形、图像等画面设计要尽可能大,图的主要处在屏幕的视觉中心,便于学生观察。

(2)复杂图像要逐步显示。对于复杂的图,如果一下子显示全貌,会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也不便于教师讲解。应随着教师讲解,分步显示图形,直到最后显示出全图。

(3)对于动画和视频图像,应具有重复演示功能。

对于动画和视频图像,学生可能一次没看清,最好设计重复播放按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重复播放。

7.调试和修改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不断地对课件进行调试和修改工作,它是课件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件质量的保证。调试是在课件开发过程中进行的调试,其目的是对课件的性能、效果等做出定性、定量的描述,确认课件的有效性,为课件提供改进意见,并总结课件制作经验。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根据调试结果合理地进行修改,以进一步提高课件质量和效果。

8.发布和应用

课件制作完成后,用户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发布自己的作品:磁盘、光盘和网络。多媒体课件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后,就可以投入使用,除自己在教学中使用外,同时还可以进行交流。推广或发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课件后,可能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课件投入使用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了,还需要不断地收集课件在教学应用中的反馈信息,不断地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与升级,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要求,达到实用、好用之目的。

莫让网络课件成为语文教学之痒 篇7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教师在使用网络课件时切切不可盲目“跟着潮流走”——毕竟网络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 一旦运用失当非但不能帮助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反而会演变成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且冲击语文教学本质的一种“难言之痒”。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 有时只能“意会”。如果教师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网络媒体的作用, 则可能会冲淡语言文字的内涵;倘若“以机代人”, 过分强调“人机对话”, 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首先, 网络课件的不当运用, 会使想象的翅膀被折断。语言的模糊性、文学作品的“留白”艺术, 均要求阅读鉴赏者通过合理的想象填充文本的空白, 再造文学形象, 还原艺术情境, 从中获取美感, 愉悦心灵。现在, 在提出用于激发学生想象的问题之后, 教师马上呈现一段描绘想象的示例或漫画解读。学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还没有催生出来, 就已经过早地夭折了。鲁迅《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 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论辩思路的梳理、讽刺语言的品析。网络上流传的课件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串讲式思路:读一两段课文, 回答一两个问题, 都有图表概括, 有漫画图解, 有详细完备的答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引导学生体会比喻说理的好处时, 却用几幅漫画来图解“孱头”、“昏蛋”、“废物”的举动, 让学生的认知立刻定格在具体的画面上。若无法振起想象的翅膀, 穿透思想的云雾, 文学作品丰赡蕴藉的语言魅力又岂能被感知?

其次, 网络课件的不当运用, 会使玩味语言的乐趣被消解。优美的语言往往是含蓄蕴藉的。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根本无法领略其神韵。可是用网络课件上课的教师大多没有耐心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解味品析, 而是急不可耐地“揭晓”答案, 交待谜底。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描写林黛玉的肖像是“两弯似蹙非蹙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一句多么可以激发读者无限遐想的绝妙语言啊!品味这句话, 人人头脑中都会描绘出一个符合个人审美趣味及个性倾向的林黛玉。然而, 大多数课件在赏析这句话时, 总会呈现电视连续剧中林黛玉的剧照, 将美丽定格成某一个具体形象。阅读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和再创造的乐趣没有了;对优美语句的涵泳咀嚼, 反倒被演员俏丽形象所引起的感官刺激取代了。诚然, 这种快

/杨世源

餐式的解读简单易行, 过程圆满, 但这种表面的完美掩盖的恰恰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浮躁心态。长此以往, 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必然会降低。

再次, 网络课件的不当运用, 会使情感的闸门被封闭。花里胡哨的图片给了人更多的惊艳, 却很少带来感动。李白的《蜀道难》是诗人“以山川艰险为比兴, 挥斥幽愤之作”。教学中, 教师安排音频范读的初衷用意是“入情”, 感受高昂豪迈、悲怆激越的情感, 可不少课件都配以幻灯形式播放的风景照片或国画图片,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观赏上来, 情感的感染熏陶退居到第二位。这种喧宾夺主的安排目前非常普遍。略懂心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 视觉刺激的强度大于听觉刺激, 这样的安排无异于给画面配上了背景音乐, 实际的效果是突出了视觉感受而弱化了听觉感受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唤起, 共鸣就很难形成。试问:缺失了人间真情的语文又怎能赢得学生的青睐呢?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摈弃网络教学的形式主义, 断断不可为了运用技术而盲目地展示技术——这是“止痒”之根本。网络多媒体那么多有益的功能弃之可惜;因噎废食, 断然放弃网络多媒体, 也不可取;有节制地、科学地运用才是明智之举。

语文优秀课件 篇8

【关键词】语文课件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被广泛运用到教育领域中。语文课件则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

一、语文课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巧用语文课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做到语文课件为学生而服务。在语文课堂中运用课件并非易事,教师要借助课件来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我们以《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讲解为例,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感受母亲无私的爱,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对于母亲这一熟悉的字眼,每位学生都有着说不完的话。为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专门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谈一谈母亲对他们的爱。通过让学生谈论母亲对他们的爱,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他们迫切想知道作者的笔下是如何描写母亲对他的爱呢?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被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二、语文课件要与教学内容相符,保证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制作语文课件时,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来进行,确保语文课件的有效性。由于有的教学内容艰涩难懂,通过课件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简单化,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如《伊索寓言》。

我们以《伊索寓言》这篇课文的讲解为例子,寓言大部分以比喻、夸张的故事寄寓着深刻的道理。但是,学生在理解比喻或者夸张的故事时会遇到重重困难,为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将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及人物对话用视频的形式的表现出来,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寓言故事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小学语文教师在制作语文课件时,要从参考教学内容,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保证多媒体课件的合理性。

三、语文课件要密切联系教学过程,充分利用起教学时间

当前,多媒体课件已被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堂课的45分钟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要密切联系教学过程,选准合适的时机运用多媒体课件,尽最大可能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当然,灵活运用语文课件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运用多媒体课件,从而能充分利用起课堂时间,营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我们以《长城和运河》这篇课文的讲解为例子,这首诗歌是作者驾驶在祖国的蓝天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象。本首诗歌总共分为两节,第一节描述的是八达岭长城;第二节描述的是京杭大运河。无论是八达岭长城,还是京杭大运河,这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导入环节;第二部分,初读课文;第三部分,精读课文,揣摩词义。在三个部分中,教师要适当插入多媒体课件。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航拍的八达岭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感受到八达岭长城的连绵起伏和京杭大运河的银光闪闪。同时,还要简单的介绍中国著名建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初读课文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将生字呈现出来,明确初读课文这一过程的教学目标。在精读课文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四、语文课件要重视师生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件为老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搭建了一条桥梁。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其要客观的使用语文课件。如果教师盲目的使用语文课件,这会淹没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件成为整节课堂的焦点。传统的课件使用方法是老师一页一页的播放课件,学生被动的观看课件,这种使用方法不能凸显课件的作用,课堂氛围也无法活跃起来。语文教师要借助课件加强自身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以《虎门销烟》这篇课文的讲解为例子,这篇课文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课堂刚开始,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出这样一个问题:虎门销烟是一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出一两个词来说明。通过多媒体课件所提出的问题,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多的时间来精读课文,在精读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当学生精读完课文之后,教师要与学生讨论,课文中哪些词阐述了虎门销烟这一事件的性质。最后教师总结: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随后,教师要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虎门销烟这一事件的“壮”呢?当学生阅读后,教师要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虎门销烟的“壮”。同时,要将多媒体课件中与虎门销烟的“壮”的相关图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学生形象的感知这一壮观的场面。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促使老师与学生互动起来,加强了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有趣起来。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无疑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其大大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摒弃传统使用课件的方法,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发挥课件的作用,借助课件来让语文课堂变得热闹起来,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殷圣君.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3(20)

【2】周学山.小学语文教学课件使用误区及解决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0)

有机化学优秀课件 篇9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2、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3、了解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5、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6、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重要应用。

7、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基础知识:认识有机化合物

一、有机物的特点

1、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划分

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无机物包括酸、碱、盐、氧化物等,另外,单质也属于无机物。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是一类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比如烃及其各种衍生物就是我们常见的有机物。

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少数含碳化合物性质更像无机物,所以将它们划分为无机物的范畴。中学常见含碳无机物有:①碳的氧化物:CO、CO2 ;②碳酸及其盐:如H2CO3、CaCO3、NH4HCO3等;③碳化物:如SiC、CaC2等;④其它:如HCN、NaCN、KSCN等。

2、有机物的特点

在结构上:通常由C原子结合形成分子骨架,其它原子或原子团以共价键结合在碳骨架上;每种原子通常以特定的价键数与其他原子结合(C-4,O-2,H-1);绝大多数属于共价化合物,往往形成分子晶体。

在性质上:多数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绝大多数有机物不导电不导热,具有熔沸点低、硬度小的特点;有机物密度通常不打;多数有机物受热易分解,且易燃烧。

在反应上:反应复杂而缓慢,并且常伴有副反应;反应往往往往需要加热、加压或使用催化剂等条件;反应一般不能全部转化成产物(所以有机反应常用“→”而不用“=”)

二、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结合方式

1、C原子成键特点

(1)通常以共价键与其它原于结合——所以有机物多数是共价化合物 (2)总是形成4个价键——是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3)C原子的.价键具有一定的空间伸展方向——这样有机物具有一定的立体空间形状 2、C原子结合方式

有机物中C原子可以以单键结合,也可以以双键、叁键结合,还可以像苯环这样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方式相结合。C原子可以结合成链状,也可以结合成环状。

三、有机物分子结构

1、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及表示方法——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球棍模型或比例模型。

有机物绝大多数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原子之间依靠共价键结合。通常用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分子中原子间的结合情况,对于环状化合物,用键线式表示则比较方便些。

由于共价键具有一定的空间伸展方向,这使得有机物分子具有一定的空间形状,若一个碳原子周固是一个双键和两个单键,其双键和单键的夹角总接近120°,若是一个叁键和一个单键,则它们的夹角总接近180°。若碳原子形成四个单键,则它们的夹角总接近109.5°。

【例】某期刊封面上有如下一个分子的球棍模型图

图中“棍”代表单键或双键或三健。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该模型图可代表一种

A.卤代羧酸 B.酯 C.氨基酸 D.醇钠

【例】以下有些结构简式,书写得不规范、不正确。请在它们后面打一个 × 号,

并把你认为正确的写法写在后面。(注意:如果原式是允许的、正确的,而你却打了 × 号,则要倒扣分。)

(1) 乙醇 HOCH2CH3 (2) 已二醛 OHC(CH2)4CHO

(3) 对甲苯酚 (4) 三硝基甲*

(5) 甲酸苯酯 (6) 丙三醇 (HOCH2)2 CHOH

(7) 苯乙醛 (8) 新戊烷 (CH3)3CCH3

(9) 聚氯乙烯

掌握几种基本结构模型

①四面体型又称甲基型:

碳原子与其它四个原子以共价键相连形成的空间结构即为四面结构(如烷烃中含若干个四面体结构)。在任意一个四面体结构中的5个碳原子只有3个原子共面,这是由于3点确定一个平面。

②平面型

原子间以双键或特殊键形成的空间结构,由于双键不能旋转,该空间结构为平面结构。

常见平面结构类型有:

乙烯型:双键相连的碳原子以及与该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始终处在同一平面上。 苯型:苯环上的原子以及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始终处在同一平上。

*甲醛型:双键相连的碳、氧原子以及与该碳原直接相连的原子始终处于同一平面上。

③直线型又称乙炔型

通过叁键(包括碳碳叁键和碳氮叁键)形成的空间结构。即与叁键相连的碳原子以及与该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处在同一平面上。 2、理解几个规律:

①双键,叁键,苯环不可旋转,单键可以旋转。 ②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例】描述CH3—CH=CH—C≡C—CF3分子结构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生物教学优秀课件 篇10

生:苍耳。

师:苍耳的果实叫苍耳子。

学生仔细观察苍耳子。

生:我发现它有很多刺,与刺猬的刺很像。

师将苍耳子放到衣服上。

师:你们也试试。

师:同学们,苍耳子的上面有许多小钩刺,容易钩住衣服,你有什么启示?

生:鱼钩可能根据这个发明的。

生:我想起了妈妈钩毛衣的钩子。

生:想到了可以按摩与钟炙。

师:这创意很好。

师:一粒小小的果实就引起了你们的思考。

师:尼龙搭扣就是依据苍耳子发明。

师:这就是生物的启示。(板书)

师带来了大葱。

师:你们看看大葱和小葱,有什么发现?

生:里面有一卷卷的。

生:绿色的地方,中间是空的。

师:往那儿长?

生:往上长。

师:你们能不能吹弯大葱。

学生吹

生:不容易吹弯。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抗弯能力强。

生:柔韧性强。

师:如果原来是筒形,我们破坏它会怎样,我们弄平就行了。

学生弄平大葱。

师:你们发现大葱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叶子是圆柱体。

生:大葱聪明一点长成这样。

师画示范图。

师:这是葱叶的特性,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想到吸管也是圆筒形。

生:饮料瓶也是圆筒。

生:想到鸡蛋。

生:想到工厂烟囱。

师:圆柱形有哪些好处。

师:我们不可以直接用葱叶来做,这东西是否能实现,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做一张图纸,把里抽的模型设计出来。

学生做圆筒形。

圆筒形与普通比能承受多少呢。

生:实验。

师:怎么实验。

生:拿一张普通的平板纸与圆筒纸进行比较。

生:架起来,放东西。

师生互动实验要求。

师:你们猜猜能放多少个?

生:20。

生:5、6

师:平板能放多少?

生:一个都不行。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1组:44 少于1

2组:50 2

3组:11 2

4组:26 1

5组:54 2

6组:55 10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我们的实验数据。

生:中间的架子距离越短,支撑数越多。

生:圆筒形的承受力要大些。

师:哪果在搞一些建筑的时候,我们可能要选圆筒形的。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的。

生:房子的柱。

生:房梁。

师出示一些图片,如钢管。

师:我们由大葱到模型再到实验到实物。

师:我们看到其他东西,我们怎么做?

师:我这儿有蛋,你能捏碎?

学生上来弄碎。

师:鸡蛋不容易弄碎,说明什么?

生:椭圆形,容易分散力。

师出示一半的熟鸡蛋,你能不能弄碎。

生:我们分别在里面砸个洞。

生:让笔自由下落,砸鸡蛋。

学生实验。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鸡蛋很结实

师:我们也可以叫这种形状叫果壳状,我们要研究就可以按刚才的思路。

巧妙利用课件 助力初中语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44-02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渐渐走进初中语文课堂,这也必将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对于初中语文来说,以往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现代的教学模式将是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下集“图、文、声、像、影”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优化辅助课件的制作,能还原语文学习中的人性之美,使其趣味性得到开拓,构建语文教学活动的创新思维。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遵循新教育理念的指导,深入钻研教材,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借助计算机技术以课件或幻灯片等形式优化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用课件这种形式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如在教《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笔者运用计算机课件,先显示出紫藤萝花唯美的画面,并配以轻音乐,创设出优美的情境,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对紫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笔者又用动画变化的形式唤起学生对紫藤萝花美感的体验,品味美的意蕴。学生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紫藤萝瀑布之美时,说出自己的见解,与老师、同学展开交流争论,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时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来抑扬顿挫、有声有色,使语言得到积累,达到教学优化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随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当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化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创造性思维。正确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由于所处的地点不同,单凭单纯的想象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些抽象。教师也想把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以便于学生理解,可是对于学生来说,脑海中冬天是: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白雪皑皑,天寒地冻;树木萧萧,街道萧条……这时教师就可以将济南温暖的冬天的画面运用计算机课件创设出并呈现在学生面前。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计算机技术创设出鲜活的、栩栩如生的画面,让简单刻板的教学变成富有生趣的,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期待感,会加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动机,学习的自主性也会受到鼓励,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2 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提高教学效率的因素之一就是能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是教师一言堂,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整个教学过程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现代教学要求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提出启发学生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巧设问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如教《故乡》一课,教师用幻灯片将课文背景展示给学生,然后将问题提出: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加以引导,这样就能引出全文的主题所在。教师以课件形式生动有趣地设疑质问,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插嘴”、争辩、提问,教师往往认为学生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一般情况下会加以斥责,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打击,因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现代教学要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允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赞扬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在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下,教师对学生质疑的问题可以更加形象地加以展示解答,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课文《少年闰土》“跳鱼儿”这部分内容时,大部分学生会提问:“老师,课文中介绍的跳鱼儿真有趣,可是我从来没看见过跳鱼儿,它到底是什么样儿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跳鱼确实很少见,所以学生理解上有难度。教师在学生质疑过程中,利用课件展示跳鱼的图片、特点、习性等,动画演示跳鱼的各种形态,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得到激励,在课堂上敢于发言,这样就容易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3 探索创新,培养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就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不敢想、不敢问、不敢做、不敢说,思维受到束缚,一些学生因此学习成绩上不去,缺乏自信。这样恶性循环,课堂效率就会越来越低。其实他们并不是笨,并不是什么都比不上别人,只不过这种学习模式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要环境和条件允许,他们的潜能就会表现出来,创新思维就能被激发。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

如何其芳的《秋天》,学生对诗里的语句不好理解,教师将诗中的美景、意境以课件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亲自领略田园中的秋天、江上的秋天以及作者想象中秋天,犹如置身一幅水墨画,陶醉于美景,流于情感的阅读,对诗就能深入理解了。

借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教学,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现代的语文教学不再是单一模式的教授,而是要让学习变得多样化,发挥学习中的扩展思维,让学习变成举一反三的学习,以点带面,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语文学习就是要促使学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化学生学习课本的信息来源并扩展到课外相关的知识范围,让学生展开联想,也能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灵活多样地去接受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培养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2003(2).

[2]阎可珍.对当前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的几点看法[J].语文教学通讯,1981(8).

[3]王彦玲.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培养语文兴趣[M]//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1999.

浅谈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篇12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软件越来越多地被开发出来, 这就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辅助手段。作为各科的基础课程———语文, 也应该并且完全能够把教学课件运用到教学中来。然而, 由于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风格的多样性, 教学对象的复杂性, 现成的教学课件往往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需要。所以, 语文教师自己学会动手制作教学课件是完全必要的。下面就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能否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进行现代化教学, 成为检验语文教师是否具有现代化教育技能的重要条件

多媒体教学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它有别于近现代化教学。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在计算机上进行电子备课, 结合教学重难点进行资源调用、开发, 将上课内容制作成课件, 然后放在校园局域网, 学习者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对课件进行访问, 促进自己深入地钻研教材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完成学习过程, 是多媒体教学的基本特征。能否制作课件、利用网络进行现代化教学便成为检验一位教师是否具有现代化教育技能的重要条件。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 教师如果不能进行电子备课, 不能制作课件、利用课件上课, 必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语文教学形式趋于现代化, 内容走向开放性

传统的语文信息载体有了多样化、复杂化, 现成的教学课件往往不能完全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 所以语文教师自己学会动手制作教学课件还是完全必要的。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 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 这迫使教师主动学习以计算机操作为主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不能进行计算机操作的教师是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 这使许多教师不得不从事“第二专业 (即计算机操作) ”的学习与研究。于是从Powerpoint至Authorware、Flash等, 许多教师在不断的摸索中感受课件制作的知识性和其功能的潜在性, 并成为能利用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能手。

三、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 是对教材信息的超越, 对书本知识的再创造

这就使教师从课程教材的执行者逐渐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勤奋的学习者、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由原来纯文本的、静止的参考书变成了融声音、图像、影视、动画、文本等构成的动态的信息的集合。而作为信息的搜集者和处理者既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能需求, 还要研究纷繁复杂的课程资源的可用性, 语文课件则要充分借助声音、影片、动画等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模仿真实情境, 置身于特定的语文交际圈里,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过程中去完成对问题的理解, 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成为了学生、教材、多媒体与信息化生活的研究者, 在研究过程中实现完成了知识的再创造。

在以课件为教学载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个体存在, 教师再也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 而是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研究中去, 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传授知识不再是教师的唯一职能,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帮助学生制订适应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语文教师通过积极地旁观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培养学生的自律、创新、合作意识。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好的教学环境, 最终达到让学生成为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积极语文学习者的目的。

上一篇:平川镇中心小学“市级文明单位”复查自查报告下一篇:大海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