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精要教学(精选3篇)
语文精要教学 篇1
优化高三数学复习教学设计的目的, 是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解题思想与解题方法,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素养.因此, 在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的设计过程中, 就要精选题型, 让学生将解题方法与思路吃透, 并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打牢基础, 以不变应万变.
一、知识融联———坚持用联系观点审视教材, 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的数学试题万变不离其宗, 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去搜罗全国各地的高考数学题型, 还不如在复习教学过程中, 将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牢, 正所谓“万丈高楼, 平地起”, 想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必须要求考生熟记数学概念、定理、公理、性质等, 且要做到烂熟于心, 学生可以熟练地将各个单元的知识点联合成为一个知识面, 就如捕鱼的渔网那样, 只有点、线、面结合的知识结构, 才能达到做题有如神助的效果.
例如, 在遇到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垂直问题的时候,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掌握解题的通法, 即让学生树立向量化意识, 将几何量化为, 紧接着将代数坐标化为:, 这样再进行解题就易如反掌了.学生能将知识点进行有机的融合, 就如渔夫在捕鱼时撒网的动作那样流畅, 那么就能提高解题的效率.在夯实基础知识时, 教师还要进行专题的梳理, 在梳理的过程中, 并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点进行罗列, 而是选择重点、难点与突破点, 重新将典型题型与解题通法进行有机整合与灵活运用.
二、科学指导审题, 从隐含条件中找到解题突破口
很多学生在做题的时候, 往往是匆匆看完题目, 就开始马上作图、套公式了.这样一旦遇到了题干较长的题目, 学生就很容易束手无策了.因此, 在高三数学复习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重审题, 将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挖掘出来, 这样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教师往往不够重视.笔者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
第一, 审题中要先寻找关键词, 并将关键词用笔画出来.例如:关于x的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_____.
审题思路:在这道题中, “两个不相等实数根”是关键词.
第二, 需要挖掘出在题干中的隐含条件, 这个隐含条件往往是解题的要点和突破口.例如:已知直线l:.求证:直线l与圆C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
解题思路:在解这道题中, 有些学生提出, 运用联立方程组和Δ≥0来解题, 但是这样的解题既复杂又困难.然而, 如果学生在审题时, 能够充分挖掘出题干中的隐含条件“ (2+m) x+ (1-m) y-1-2m=0”过定点, 那么, 就会找出简洁的解题思路.
第三, 在细节处发现问题, 找出破绽.注重细节是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细节的问题, 特别是在遇到变量或参数的范围时往往非常重要, 如果忽视了这些范围, 就会使得学生在解题的时候走很多的弯路, 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解题时间, 而且也容易出现错解.
变式的作用就在于提醒学生要注意θ的范围, 能够注意到题干中的细节问题, 就有利于学生在解题中掌握要领.因此, 在复习教学中, 务必要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整理错题库, 反思做题思路
在哪里跌倒, 就应该从哪里站起来.错题是学生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的重要制胜武器.很多学生题目做错了, 就将其束之高阁.其实, 错题集对于提高复习效率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错误解题:学生甲选择答案R;学生乙选择答案[1, +∞) .
错因分析:集合的描述法表示中代表元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有些学生可能未看清而误解了集合的真实含义, 究其根源, 就是在日常的复习训练中, 常常看到的是代表元素为x, 很少会出现y.所以, 在考试中, 学生一不留神就会认为, 代表元素全部是x或者全部是y.
学生甲和乙所选择的错误答案, 占到全班错题总人数的90%.因此, 这样典型的错题形式, 就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分析为什么会做错?是逻辑思维的问题, 还是对隐含条件的忽视, 还是审题不清的问题?只有仔细反思错题的成因, 才能帮助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
语文精要教学 篇2
从教语文多年,困惑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日渐其多,时有不解语文是何物之想,因而也就不知语文如何去教。幸而偶阅王崧舟所著一书,让人有醍醐透顶,豁然顿开之感,现把书中经典语句摘录如下,期与同道之人共修。
一、语文哲学论
“诗意语文如何是”谈
1、举象
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诗意语文用到的基本策略或者说最精彩的课堂现象就是举象。所谓“象”,就是语言文字的三种表现和呈象:形象、印象、意象。举象,回到象,就是回到语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什么是“举”呢?就是呈现,就是打开。
2、造境
所谓造境,即在举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所谓情境就是景象的连续体,就是很多象的叠加,形成一种场,形成一种氛围,形成一种透明的空间。人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象的叠加,产生共鸣共振之后的那种情绪。
3、入情
所谓入情,就是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
4、会意
所谓会意,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并体会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意蕴和意趣。
5、求气
所谓求气,即在特定的情境中,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真正会朗读的,用的不是蛮力,而是绵力。文字和文字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有种关系存在,叫作字里行间。这种关系能够形成语言的节奏,语言的张力,这就是能量,这就是气。
6、寻根
所谓寻根,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
7、诗意语文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句话:
它追求思想的力量,但对于仅仅以某种抽象的思辨抵达思想,它说——不!
它充满感情,但对于只把它理解为直白地宣泄某种情绪和社会意识,它说——不!它以具象为旨趣,但假如具象只意味着对现象的简单还原,它说——不!它总是在情境中,但对游离于语言文字的种种渲染和演绎,它说——不!它复活言语的内在之气,但声音的表现倘若只被加以机械的操练和刻板的模塑,它说——不!
它是文化的,但对文化所作的任何形式的宏大叙事和过度诠释,它还说一个字——不!
8、文化的传承,意味着真正地立人。儒家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切靠什么?天地之心在哪儿?在文化当中。绝学在哪儿?在文化当中。万世太平在哪儿?也在文化当中。传承文化,实在是一个语文老师非常神圣又非常艰巨的使命和良知啊!
二、语文教学论
1、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第一件事:由言到意。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二件事情,由意到言。它是倾诉的过程,表达的过程,表现的过程,是思想情怀,内在体验种种转化为表现与存在的过程。
2、语文教学的言与意不能直来直去,不能由言到意,不能由意到言。这样就会让语文教学应了“少慢差费”这四个字。我们应该“执起两端而用其中”。这个“中”就是象,言到象,象到意,也就是说,意需要象,象需要言。有了象出现,教学效果就不一样,尤其是中小学作文。尽管我们的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发达的阶段,尽管我们的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时候,但看看我们的作文又有多少想象,有多少生动的形象和细节?因为孩子们的想象,孩子们的右脑被我们的理性的思维塞住了。
3、我不敢说,举象的课就是诗意语文的课,但我敢说,诗意语文的课一定充满举象。举起的是一个个生动的、活泼的、具体的象;所有的象都来自学生的生活体验;由于这样的象是跟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很容易将文本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积累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活学活用的语言。而活学活用的语言才是真正地有用的东西。
4、诗人心中的情化为类似《天净沙·秋思》这样的词,这就是造境。所以读诗、读词、读小令,你要想方设法地让自己进入情境,积累情感。
5、我不反对分析,我也不反对语文知识、写作知识、阅读知识的渗透,但是,你得有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什么?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让学生的生命情感之门打开以后,感受语文的精彩和魅力。在这个基础上,你再跟他们谈方法,谈技巧,那样的知识,那样的技巧才具有灵魂,具有力量。要不然,语文学习永远是干瘪的,永远是枯燥无味的。难怪有那么多的孩子讨厌语文。所以,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承载着的思想和感情。
6、实录还原法
把实录成教学设计,必须整体观照实录,抽象提炼实录,很费功夫。然后,把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很累,但是非常管用。这是一种逆向修炼的过程,跟禅宗里修“白骨观想法”有点相似。
7、情境填空法
机智、通变与智慧就是这样炼出来的。这一招,可以帮助你积累大量经典而生动的“课像”。课像是什么?我觉得课像是教学具象和教学抽象的统一体,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的统一体,是教学细节和教学范式的统一体。
8、微格解剖法 你可以研究课,研究导入,研究提问,研究范读,研究导读,研究讨论对话倾听训练结课拓展,研究很多微格。你要深入,你就要研究微格。
9、课感积淀法,什么是课感呢?就是你对教学现场的一种直觉,一种当下的把握,一种敏锐而别出心裁的驾驭。它有很多表现方式,如协调感、节奏感、情味感、层次感、风趣感、风格感等等。关注学生,触发课感;品味得失,领悟课感;反复实践,习得课感;积累经验,培养课感;精益求精,升华课感。
10、案例鉴赏法 对案例一定要学会鉴赏,你一定要看出案例背后的言说。要看出作者写案例的价值取向,他之所以写这个案例,无非就是两点:第一,就是他觉得这个案例本身很有价值,或者他认为这个案例是失败的,希望从失败中寻找价值。第二,他总要对案例有所提升,为什么说它有价值,这个价值是怎么体现出来的。任何案例,围绕“价值”二字,你就可以转乾坤了。
11、文本细读法
你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来读,这是修炼气宗的很重要的法门。
12、主题研究法
围绕一个主题,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分析梳理,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13、前提诘问法
就是不断追问事情的前因,直到自己觉得没法再问了才罢手。
三、语文课程论
语文精要教学 篇3
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精要
?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精要张熊飞教授主持的诱思探究课题研究,在国内名气和影响很大,其基本理论和经验,在近30万字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有详细的论述。这本书以前读过几遍,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近日国庆长假,又把《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读了一遍,感悟颇深。一、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特征(一)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二)独立性: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三)创造性:广义:对个体获得新的成果而言;狭义:创造出人类前所未有的成果。(四)基础性:符合成长规律的全面发展。二、诱思探究理论的几个要点(一)沟通情意,启发独立,促进创新,反馈达标,即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对应关系。(二)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茁壮成长,教学辩证法的`真谛。(三)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育人育才,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四)因人善喻,因势利导,为学而教,促进自学,教与学的和谐。三、探究性学习的操作程序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探索得资料,研究获本质;三维促发展,反馈终达标。注:张熊飞所谓三维目标: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四、诱思探究的五种方式(一)实验探究法主要用于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操作而完成探索学习层次的学习方法。如椭圆定义的归纳。凡能让学生动手的应尽量让学生动手。文科教学也应积极开发实验,如《死海不死》,可演示浓度不同的食盐溶液浮力不同,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二)体验探究法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施探索层次的。文理科兼用。自然学科教学中物质的颜色、味道、气味、形状等,必须由学生亲身体验。文科教学,政治课中的社会调查;历史课参观革命圣地、博物馆、文物古迹等,以体验历史资料;语文课的阅读、朗读、作文教学,演课本剧等。(三)经验探索法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事实,完成探索层次的。如利用学生已有的摩擦生热,花香酒味,蔗糖溶解等经验事实,探索物质的运动。利用上升下降,相反运动,收入支出,温度的零上零下,引出正负数等。(四)形象探索法以形象为观察对象,完成学习的探索层次,或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活动,完成学习的研究层次。一句话,形象探索法就是侧重于以形象思维活动,主要以视觉空间的非线性方式,处理形象信息,而完成学习任务的。如语文教学,释文――成象――悟道,区别于一般的释文――悟道。例一执教朱自清《威尼斯》一文,学生没有水乡经验,可制作播放中央一套节目中“世界各地”栏目组《欧洲庄园:威尼斯》视频。例二小学《金色的鱼钩》。根据课文叙述的老班长洗衣时发现鱼跃,制鱼钩,钓鱼到三个病号吃到鱼汤,诱导学生发挥想象,脑海中呈现出四幅画面,感受完成老班长高大形象。例三物理。质量为M的滑雪运动员从静止沿长为L的斜坡滑下,若不计空气阻力和斜坡的摩擦力,求其到达坡底时的速度。思维理想化,一个质量为M的质点,在重力场中,从静止沿光滑斜面自由下滑。概念形象化。将运动和静止等抽象概念以动画呈现,形象化,理解“运动”、“静止”、“参照物”等概念。(五)理论探究法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数学中的大部分内容,物理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物理公式(位移公式、洛伦磁力公式),理科教学中的大部分习题、复习课等。例如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二项式定理》的教学,物理《机械效率》的教学等。前述四种,又统称实践探究法。
【语文精要教学】推荐阅读:
开发知识精要12-03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精要10-06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07-08
大学英语四级语法精要11-23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复习精要07-11
浅谈无领导小组讨论精要技巧07-17
社区工作者: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申论之必看政治会议精要06-01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08-15
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09-20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