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态教学

2024-08-05

语文常态教学(共12篇)

语文常态教学 篇1

终于等到王校上课, 期盼了大半年有余, 当王校提出要上《滕王阁序》这篇旷世经典时, 着实又兴奋又吃惊。听王校的课会有许多思考, 但这次我想先回忆自己对这篇课文的处理, 再对比王校的课, 通过找差距来学习。

基于对9班的学情考虑, 我认为《滕王阁序》这篇课文重在理解字词, 处理课文内容, 联系王勃写作背景浅谈思想感情。因此, 本文授课安排是第一课时是检查学生书面的圈点批注与对王勃基本情况简介与写作时的遭遇。第二节课梳理第一段文本后用四字归纳大意, 因为9班学生文言文学习基础薄弱, 大部分字词在于老师的讲解, 再加以朗读训练, 包括老师范读和学生齐读与默读背诵。从学生的听课的表情看来, 发现近一半的学生进入了云游状态, 必须及时做出调整教学内容的安排。在第三课时讲说第二、三段时, 结合写景特点, 引导学生进入品评语言的环节。如:“烟光凝而暮山紫”句中的“紫”, 写出了一片青紫的傍晚山色是多么的宏大而美丽, 本次集会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是多么令人神往。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课间学生提出问题:既然是秋景, 为何“层峦耸翠”, 一片翠绿形容秋景, 妥不妥?好问题, 因为学生思考了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于是和她探讨了一番, “翠”是生命力的表现。我也有了信心继续下面的课文教学。第四课时处理第四、五段, 联系王勃身世,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悲由何而来?悲的是什么?最后两个段落的处理重点是, 作为一篇饯别的酬作, 王勃的情感有什么特点?比较费力地完成了全文的串讲, 再加上背诵、联系, 本篇课文课时安排是6-7课时。课后反思, 问题在于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不够, 只是安全的教完了这篇课文, 可是记起王校所说的:有的文章教完以后, 要让学生记住一辈子, 这种教育是浸染心灵的教育。特别是面对这样经典的篇章, 更应该把握教育契机。那怎样可以教一篇让学生记住一辈子的课文呢?接下来, 谈谈听王校上了两堂《滕王阁序》的常态课的感受。

第一、常态语文。大家都知道是不做任何修饰处理, 不跟学生做铺垫安排的自然状态下生成的教学常态课。王校的课也不例外, 文本的梳理, 疑难字词的疏通, 文意的概括。而不同在于, 学前的规范指导:学习文言文的6个好习惯, 朗读、解释、标注、归纳、翻译、段意。“我是怎么学语文, 我就教你们怎么学语文。”王校一句话让我反思很多, 我们总以为学生应该怎么做, 学生可以怎么做, 而不去问自己能不能做好。不立足于学生本身, 如何因材施教?“我和同学们一起学语文”这不就是最真实的教学相长吗?有了好方法的指导, 好习惯的培养, 学生自然学得轻松, 学得高效。

第二、本真语文。对于长篇文言文知识的整理, 王校一贯坚持做到条理性和完整性。三年前, 我与王校同教一个班, 听过《孔雀东南飞》的授课, 当时就整理过这篇课文的文言字词知识, 很是细致全面, 层次清晰。此次《滕》的授课亦是如此,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和导学案上。如:“穷”字的一词多义, 文中五次出现:“穷岛屿之萦回”, “响穷彭蠡之滨”, “穷睇眄于中天”, “穷且益坚”, “岂效穷途之哭”。我们都知道一词多义在文言知识积累中的重要性, 但我却没有发现《名师一号》中没有归纳这个“穷”的多个义项。王校在备课时, 却发现了《名师一号》的提示没有归纳“穷”的多义项, 并作了全面的补充完善。我知道自己忽略了对文本的关注, 自然忽视对“穷”字的掌握。导学案的设计中王校自己对全文二十四典故做了全面归纳整理, 读上一遍对全文清晰了很多, 可是我在备课时只是串讲, 估计课文讲完, 学生也差不多全忘了。王校提倡的备课就是备文本, 完整的备课过程不借助教辅资料, 首先全凭自己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获得对文本的最本真的理解, 提出属于自己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与见解, 王校一直在践行着。这是一种精神, 一种孜孜以求、诲人不倦、自我实现自我突破的精神。在这种精神里, 不能掺杂一点懒惰、一丝懈怠、一分敷衍。

第三、文化语文。这次听课中, 最让我眼前一亮, 犹如神来之笔的教学环节是:其一、对比《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的异同;其二、结合生活真实体验, 让学生读老师的仿写习作。两篇经典的对比, 我之前也有过的念头, 但终不敢实践, 理由是对学生和自己的双重不自信。学生没有充分的复习和研讨, 无法讨论;自己没有深入研究, 光凭只字片语的点评, 无法驾驭学生的思想。但是在王校抛出这个问题之后, 学生两三分钟合作讨论后, 就有了积极的发言, 最后王校的评点很精当。“消极其表, 积极其里”, “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评价《兰》;“书生总是意难平, 敢问书生路何方”, “积极有为急切而强烈”, 评价《滕》。同之处:写乐景乐事;不同之处:《滕》挥洒泼墨;《兰》一个惜字如金。听完后, 我发觉拉近了两篇经典作品的距离, 对其高深的概括和评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而且, 学生对《兰亭集序》的回忆和理解评价很到位, 有深度和广度思考, 这何尝不是老师给予的勇气和智慧。课后王校说道, 这个环节是一种教学的灵感, 并没做过多设计准备。又让我回想起王校曾说过, 许多问题的思考是在日常工作中和对生命的体验中进行的, 她特别强调要想深度解读文本, 必须要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 多一点多元文化解读, 要揉进教师自身的生命体验, 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和诗人气质。时时刻刻的思考, 深刻独到的生命体验, 厚实的素养积淀, 在关键时机教育机智就能闪烁出夺目的光彩。

整个听课过程中最大的亮点是和学生一起读诗与写诗。时时刻刻玩语文, 时时刻刻学语文。在王校展示自己仿写4-6字句和对偶句习作之后, 学生的热情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当堂对照“惠东巽寮湾”的图片, 学生仿照王满英老师的习作———巽寮湾三角洲岛观景憬悟“洲山涵远近, 孤岛隐空濛。有无海天里, 乾坤一色中。”和“海天无远近, 孤岛有清风。”“千山滴翠连碧浪, 百舸争流竞奇峰。”“待到重来日, 天地一醉翁 (孤岛白头翁) ”等短句, 立刻写下了“华粤之东, 鸥鹭飞禽之家。碧海之畔, 修道参禅之人”的佳句。此刻, 遥襟甫畅, 逸兴遄飞, 师生十分投入且享受这个过程, 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站在青年教师学习的角度, 我欣赏的是王校非凡的气度和教学的智慧, 更被其勇气和魄力深深折服。只是还有一点遗憾, 没有听到王校品味课文名句和思想感情的这节讲课, 听说本节课更是精彩纷呈, 活力四射。本次听课, 给我注入一剂强心针,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目标又更加清晰了。我们的工作不只是教好书育好人, 更是对自己负责, 自我价值的实现。课听完了, 我对课文的思考没有结束, 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思考还在继续。

语文常态教学 篇2

新课程的初中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生活化特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语文,已经成为新课程语文教学和学习的主要方法。语文学习的生态课堂是以活动的形式为学习的载体,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课堂。在生态课堂的学习中,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使课堂具有明显的活动性,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学生在生活中的主动探究,生态课堂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活动化和生活化.生态语文课堂教学为语文课堂的活动化提供了条件,也使语文教学的活动化和生活化成为可能。

一、生态课堂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堂的生活化和活动化是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要构建生态化课堂,做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和谐结合,就必须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语文教学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组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习活动去学习语文。教师要为课堂教学活动制定蓝图,让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整体把握,通过课程观的统领,根据学情分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通过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态课堂应该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和谐统一。在生态课堂的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老师的有效指导的自然结合,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生态课堂要突出教学的活动性,活动是生态课堂的核心内容,活动性的课堂就是强调动态生成,是在生成过程中不断发挥着自我驱动功能和自我平衡功能的动态系统,在这一动态情境中能听到师生生长的“拔节”声。

生态课堂应该是学生和老师自然配合的教学课堂,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主动的探究和老师的引导的结合。是以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活动。要使教学过程的不断生成就要突出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教师就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过程。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让语文课堂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生活活动中去体验语文,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以苏教版《我心中的语文》的教学设计为例,为了让课堂教学具有生活性和活动性,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教会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去认识语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语文学习设计自我学习评价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文学习实际,填写语文学习自我评估表、写一份自我小结、讲一讲自己的语文趣事、讨论交流语文情结等主要的四个板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各种因素来预设各环节会遇到的具体情况来丰富教学设计细节,让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由宏观框架具体到细节,一步步趋于成熟,由此来探讨初中的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

二、活动性语文课堂需要精心设计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学生反复练习和大量的作业。学生的学习还是被动接受,这是语文教学教学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再满足当代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此,为了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具有一定道德修养的、有思想、有学识的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和锻炼自己,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要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和知识性,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苏教版《我心中的语文》教学设计中,就要把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作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阅读、写作、专题、口语交际等方面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特征和要求,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为国家的富强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努力学习的激情。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去制定自己的语文学习计划,通过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语文素养。

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如何引进教学活动化的理念,构建活动化的教学结构的基本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展示表现自我――问题质疑挖掘潜力――合作探究打造和谐――点拨指津目标达成――迁移运用能力提升。通过课堂实践、案例分析,初步构建活动化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

“活动化生态课堂”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重视和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建构、应用等活动实现内涵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初中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强调和关注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通过在生态化课堂中参与多项活动使其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展。初中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应该是生命的、生动的、生活的、生长的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要适应“新常态” 篇3

一、严肃对待“成人化”,在“返老归童”中努力践行“童真”

【现象陈述】

儿童成人化,是指儿童在思维、心理、语言及行为等方面超越了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表现出的近似成年人的倾向与特征。[1]

儿童成人化表现为多个方面:心理成人化、行为成人化、消费成人化、穿着打扮成人化等。而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讨论儿童成人化,重点关注的是语言成人化。本来,由于小学生受到思维方式、文化程度、社会见识的限制,他们所说的话是“童言”,是他们这个年龄所特有的话,但现在常常出现的是他们说“大人话”,如在酒席上,与大人们一样喝酒,还会在敬酒时对官员说“祝您官运亨通”、对老板说“恭喜发财”等。他们所说的这些客套话,与“大人”一模一样。

究其原因,现在的儿童从出生起,大多生活在成人世界,最少是父母两个大人,多的会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少儿童就是在这么多大人的包围中成长。而后,他们所看到的电视、他们所听到的对话,大多是成人的。而儿童是模仿能力很强的年龄,他们在成人世界中生存,模仿着他们的行为,也模仿着他们的语言,从而形成了成人化的语言体系。

【影响分析】

就儿童成人化现象,并不是所有的家长包括小学教师都会认为是一个“问题”。因为,据笔者的小范围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是赞成乃至“赞许”儿童成人化的。认为成人化的儿童“懂事”“省心”。也有持“中立”态度的,认为“小孩子不懂事是正常的,但懂事总比不懂事好”。但这些看法中,他们忽略或者“无视”了儿童成人化所带来的一个严重的“问题”——让儿童失去了童年。

成人化意味着非儿童化,也就是使儿童没有或过早结束了童年的生涯。也许,有的人会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但这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

任何人的一生,都有其自然生长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重要性。童年是一个人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而成人化则使这一阶段缩减甚至消失,使这人没有了童年,其人生成为一个残缺的人生。以前所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是一种无奈,是因为“穷人家”的成人没有能力让孩子过好童年,只能由孩子来承担成人应承担的责任。

何况,人生的童年只能在童年时经历,而人生的任何其他阶段都不能代替或弥补童年。童年只有童年时有,而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可以是终身的。

【对策思考】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儿童成人化问题。因为,作为家长,虽说他们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位教师”,但毕竟他们是“业余”的;作为社会,他们有意无意地推进了儿童成人化,但他们毕竟是“无意识”的。所以,只有作为专业的小学语文教师,有着重要的职责去纠正、去除儿童成人化,还儿童一个童年。因此,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上非常重视“返老还童” ,让小学生从“成人”回归“童年”。

当然,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童年”。

笔者无力给“童年”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可以从《现代汉语词典》中了解“童年”的一些关键词。如“童蒙”,年幼无知的儿童;“童趣”,儿童的情趣;“童声”,儿童未变声以前的嗓音;“童心”,小孩子天真纯朴的心;“童言无忌”,小孩子天真无邪,说话没有忌讳;“童真”,儿童的天真稚气。从中看到了什么?童年是可以“无知”的,是天真无邪的,是充满情趣的。他们不需要成人的“学富五车”,他们不需要成人的“严肃认真”,他们不需要成人的“老于世故”。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绝不能成为凌驾于儿童之上的权威人士,也不是儿童的成年玩伴,而是扮演一种支持、协助、保护、关爱、引导儿童的角色,使他们所进行的是真正童年阶段的语文学习,使儿童回归“童年”,说着“童言”“童话”,呈现“童心”“童真”,享受“童趣”。

二、冷静面对“高深化”, 在“化繁就简”中正确定位目标

【现象陈述】

所谓高深化,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面对的学生是其语文基础中的一方面或多个方面已高于其应学内容的倾向与特征。

现在的社会上,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幼儿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幼儿园才学的知识;幼儿还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小学的内容;小学生还在上小学,就开始学习初中的内容……依次而行。其特点是:先人一步,早学一步。

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小学生父母都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而长大成人的,他们经历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深切地感受着先人一步、高人一筹的好处。于是,他们就会把这样的经历、这样的体会,贯彻到自己的子女身上。他们想着的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他们与别的父母比起步,比学的内容,比学的项目。总之,在每一步中都要“胜出”。总之,要让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

虽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历朝历代的传统,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上几辈的父母大多因自身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实力的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对子女大多只能“放养”。但现在小学生的父母,大多有着较高的学历,大多自以为有“科学的教育方法”,于是,从出生起甚至从胎儿时就进行子女教育了,从而形成了小学生语文知识的“高深化”。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李白的《静夜思》、一年级下册孟浩然的《春晓》,这些古诗,别说是幼儿园,不少幼儿没上幼儿园就会背了。

【影响分析】

有关小学生语文学习高深化问题,如同小学生成人化问题一样,也有不少家长包括小学教师,不会把这一问题当成问题,反而当成“可喜可贺”之好事、好现象。但笔者之所以把它当成“问题”,是因为笔者认为它违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就像什么水果、蔬菜要在什么季节生长、成熟,都有其特定的“生物钟”,如果硬要通过其他手段进行“反季节”生产,也许能“早熟”,也许会卖个好价钱,但一般来说,其品质、营养是与正常成熟的相去甚远的。任何水果、蔬菜,只有是在“当季”生产、收获才是品质最好的。人也一样,通过“催熟”“拔高”的人,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是对人性的“摧残”。因为,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什么年龄段开展怎样的学习,学到怎样一个“高度”和“深度”,是有自身规律的,正因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对策思考】

所谓化繁就简法,就是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去高深化,让教学回归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本位上来。

高深化是一种“社会化”倾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推波助澜,而是应该坚守小学语文学科应有的定位。

其实,就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各个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到第三学段(5~6年级) 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以下四点: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掌握了这四点就够了,高于这四点就是“高深化”。就“口语交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了以下六点: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口语交际方面,达到这六点就达标了,不需要给小学生“加餐”。初中的学习内容,自有初中语文教师会去承担。

三、坦然应对“网络化”,在“投其所好”中科学渗透规范

【现象陈述】

所谓网络化,是指小学生在说话、写话过程中,较多地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从而表现出用网络语言说话、写作的倾向与特征。

就现代来说,“小朋友”玩手机已经是“常事”,不少父母也把手机当成小孩的玩具,当成小孩的玩伴。小孩一哭闹,就会把手机递给小孩。而不少小孩也是一拿到手机就停止了哭闹,从而进入手机世界、游戏世界、网络世界。

从小的“训练有素”,导致小学生早早地成为网络世界的“熟练工”。也就是说,他们可以自由、无障碍地在网络世界中翱翔。而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7月21日在京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10~1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24.5%,10岁以下人群占比2.1%。而在新增学生网民中,农村10~19岁年龄段人群占比80.2%,10岁以下人群占比16.1%;城市10~19岁年龄段人群占比43.0%,10岁以下人群占比54.2%。[2]从中可以看到,城市10岁以下人群增长迅猛,占到城市新增的学生网民一半还多。

由小学生而成为的小网民,在他们的口语交流与文字交流中,会出现大量的网络语言。

所谓网络语言,就是传统语言学与高科技产品结合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由于计算机输入方式的特殊性,它有着特殊的表达形式,并已逐渐形成了网络的行话,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3]随着小学生上网人数越来越多,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生的语言,越来越受到他们的青睐与关注。但由于网络使用的特殊性,网络语言的使用给全社会交流带来了障碍,也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课题。

【影响分析】

就小学生语言体系的网络化问题,既是一种紧跟时代的表现,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既是重叠的,也是有区别的。一方面,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另一方面,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又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如对话,现实世界的交流与网络世界的交流是有区别的,现实世界的面对面交流,声音也是“原汁原味”的,还可以真实地感受对方的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而网络世界,其声音是可以“变声”的,而其肢体,更会因设备的优劣而导致不同的视觉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失真”。而在网络世界中,通过语言特别是通过文字进行的交流,其语言体系为了适应网络的简便与快捷,会形成独自的语言体系,这一体系与现实社会的语言体系是存在差异的,特别是在与并不是“网络人”进行交流时,就会因不同的语言体系而出现交流障碍。

更为严重的是,祖国的语言文字,上下五千年,有着自己的规范,虽说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进,但这样的改进也是需要“公认”的,而小学生所学习的语言文字也要与“公认”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其网络语言体系就要规范到“公认”的体系之中,否则,就是失之“规范”。

【对策思考】

所谓投其所好,就是小学语文教师跟着小学生进入网络世界,从而解决小学生网络化语言体系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规定,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口语交际”时要“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在第二学段(3~4年级)的“口语交际”时要“能用普通话交谈”。这里的“普通话”,不仅仅是指读音,也包括其语言规范。也就是说,对语言体系进行规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本文前面讨论到网络语言体系与现实世界的语言体系存在着不同。而小学语文教师要去引导小学生们,就要先去熟悉他们的网络语言,只有熟悉了,才能知道哪些是创新性的语言,是可以试着在现实世界的语言体系中应用的;哪些是不规范的,是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去进行规范的。更重要的是,只有熟悉小学生们所使用的网络语言,才能与他们对话,也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

当然,笔者讨论“新常态”下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探讨的是小学语文教师应有的“态度与做法”。而要真正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回归“童年”,享受“童趣”,还需要学生家长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起为他们创造一个“童年的世界”,使他们享受“童年的语文学习”,从而使他们的人生是一个拥有“快乐童年”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何毅,潘玉驹.拯救孩子的童年:儿童成人化现象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9).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首页 > 互联网发展研究 > 报告下载 > 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P020140721507223212132.pdf

[3]宋艳旭.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规范[J].科技创新导报,2011(4).

语文常态教学 篇4

[ 现象 ]1:课堂参与不足

[ 莫高窟 ]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听说过“莫高窟”吗?关于“莫高窟”,你想知道哪些?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

生1:莫高窟,也叫千佛洞,是我国著名的石窟。它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南10公里。千佛洞是最早的莫高窟,现有编号492个洞窟。每个窟中都有壁画和塑像。全部壁画连接在一起,长达40多里。大小彩塑2000多尊。塑像有的浑厚,有的小巧玲珑,都很生动逼真。壁画除了大量的佛和菩萨像外,更可贵的是画了繁多、生动、别致的众生相,有耕田、旅行、辩论、出巡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学生听讲表现:有的认真听讲、有的看窗外、玩笔或者在书上乱画……)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介绍,你对莫高窟有哪些了解?

生:莫高窟,也叫千佛洞。

生:……(有10个左右同学不能准确地复述相关信息。)

一、策略 1——全员参与

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有利于提高课堂参与率的情境和平台, 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我们强化全体意识, 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多一个就多实效,多一群就更多实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权。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只要勇于参与,都要进行表扬。即使学生说错了, 老师也要感谢他积极发言。在教师的表扬声里,学生才会畅所欲言, 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协作,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欢愉,成长的快乐。我致力于让学生全员参与,不让一个学生成为“看客”和“听众”,成就他们课堂上的独特“角色”。

1.掌声入课

师生问好之后,班长一声令下“一二”,大家便用双手一齐拍出这样的节奏 : 少‖壮‖ 不努力,老‖大‖ 徒伤悲。每个同学心里随着节拍吟诵诗句,铿锵的掌声把学生的注意力带进了课堂, 提醒每一位学生:集中精力,上课!

2.三人小组

七十人左右的班级,往往分为三个大组,九个小组。班级最小的单位就是坐在一起的三个人。明确中间一人为组长,负责监督(听课投入)、分配工作(分角色朗读、互改作业)等。小集体课堂到位了,就成就了整个班级。

3.量力而为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距很大。教者在课堂上,力争设计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教学反馈方式,让每个学生量力而为,以“动口”或“动手”的方式展示自己。

[ 现象 ]2:学习缺乏激情

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呈应付状态,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答案偏离中心的现象屡屡出现。教育因生命而美丽,上课因激情而精彩。课堂上没有激情,就不会有创新,就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 策略 ]2——积极主动

如果说“全员参与”是刚性的要求,那么“积极主动”则是高效课堂的“软着陆”。

1.取消举手、点名制度。

小学高年级阶段班容量一般都很大,再加上各学科的课时相对减少,有些学生可能一两周都轮不上被提问一次,为此他们可能丧失了信心,也可能心存侥幸投机取巧逃避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提问学生的对象不可过分集中,也不要在所有问题的提问对象的选择上耽误时间。课堂上,学生举手,老师观望后点名,无疑占用了课堂上的黄金时间。鉴于此,我取消了这项规定,老师提出要求后,学生可以不用举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时机表现自己。

2.发言方式多样化。

上课时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上,往往学生回答起来会异口同声, 其实这既能起到提高和满足他们的积极性,又避免学生本人和周围同学身心游离于课堂之外。提问之间,既要听取个别同学的发言, 更要注重其他同学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如其分的进行调节。难度大的问题,不会出现这种群体效应,个别人发言之后,其他同学可以支持、补充或反驳。学生的学情显露出来, 老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扭转乾坤”了!

3.讲究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先贤在教育教学方面都重视教学方法的传授,当下我们不论从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只要我们广大教师认真研究加以实验,这些现代化的或者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肯定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例如:课前预习法,让学生课前预习新课程,就能做到哪些是自己不懂得、模糊的、感兴趣的等等,等到老师上新课时就能着重听讲重点提问,让自己心中的疑虑顺利解决。又如小组讨论法, 便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分析、解决、延伸等过程中来, 既促进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能力。

总之,我们老师时时关注每个学生个性潜能和个性发展,只要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教学方法,恰如其分的运用,认真细致的实践,肯定会有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老师愉快的教学,学生愉快的学习。师生同时取得更大的成功。

摘要:我们老师时时关注每个学生个性潜能和个性发展,只要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教学方法,恰如其分的运用,认真细致的实践,肯定会有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老师愉快的教学,学生愉快的学习。师生同时取得更大的成功。

语文常态教学 篇5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大丰市白驹镇第二中心小学 吉庆娟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全社会都对应试教育的存在问题、弊端看得一清二楚,有识之士也奋力疾呼、痛斥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危害,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去探求、去发现、去获取知识,同时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语文素养。这种情况下,新课改应运而生,如今,新课改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老师们开始去思考,开始去学习,开始去探索运用新的更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取得明显的成效,最明显的是外出学习,看到很多名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让我们看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看到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希望,不少教师也在积极学习,积极投身新课改,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也确有很大改进,课堂上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既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回首多年的新课改,我们在发现大多数教师确实转变了教学观念,改进了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情况下,也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改革积极性不高,或虽投身课改,但学习不深刻,总是学“形”而不得其“神”,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新瓶装旧酒”,本来“五严规定”是为了更好的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有部分教师觉得上课时间不可以任意延长,又要取得“考试好成绩”,便反复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教的简单、机械、乏味,学的枯燥、无趣、压抑,侧重基础知识的强化巩固,却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些教师就是学习新模式,也只是在公开课中“展示展示”,而在平时进行课堂教学的“常态课”时却还是应试教育的“旧酒”。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觉得我们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如何在“五严规定”之下,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在规定的四十分钟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素质,提高语文素养,就应关注常态课的研究,尤其是常态课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小学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中的无效、低效是现实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相当多的教师已能采用教学新理念指导自己的公开课教学,但在常态教学中,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取得所谓的“好成绩”,只注重分数的“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依然存在着。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机械、重复抓基础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学习能力低下。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与实际收效之比实在不对等,所谓的考试好成绩也只是学生基础知识得分较高,卷面反映“成绩好”,而试卷不能反映的学生能力、素养却得不到培养。要想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就得狠抓常态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全面提升常态课有效性教学质量。

(二)、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惯性思维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常态教学中的不少问题,许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都会时常发生,但往往由于应试教育的评价体制在部分学校还未完全消失,使得有些教师一边学习新理念指导自己的公开课教学,一边又“扎扎实实”开展常态课应试教学,并最终放弃了对自身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真正关注与研究,造成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的有效公开课教学与常态课中应试教学的“双面性”。

另外,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与惰性也抑制了教师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得“无效、低效”这一问题还在常态课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

课堂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教师应是主导,学生应是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的改变才能带来学的改变,教师的主导决定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的优化才能导致学的优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对学生的了解与学情的调研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基本功。对于教学研究更是如此,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限制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概念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一)、概念的界定

所谓“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内组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发展与优化提高达到的程度。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总之,也就是说是通过“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备课策略”、“有效上课策略”、“有效评价策略”等行为方式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二)支撑性理论

1、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理论(1)、国外的支撑性理论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过程变量和结果变量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教”学生如何“学”。

(2)、国内的支撑性理论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2、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理论

为了形成学生掌握学习的环境,教师必须在学生达到掌握学习的水平时能够加以识别,必须能够解说掌握意味着什么,必须能够收集必要的证据以确定学生是否已达到掌握学习的要求。

掌握学习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详细的反馈,使教与学过程中出现差错后马上便把它们揭示出来,并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具体的补充材料以矫正差错,因此,反馈通常采用诊断式的形成性测验的方式。

布卢姆是从掌握学习的认知结果和情感结果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当学生掌握一门学科,并得到了客观的和主观的证据时,他们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会产生深刻的变化。

3、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指出,“最优化”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的意思,其本质在于“以最小必须的消耗,取得该情况下最大可能的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内涵是指,从现有的学校条件和师生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所能获得的最佳效果。

4、系统论、控制论原理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结构。事物的发展除了因量变引起的质变外,还有由于改变了事物内部各因素的排列组合关系,即改革事物的内在结构所引起质变的。要把合理结构的思想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就是要使组成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评价等,包括教学活动中方法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对师生行为的规范等均要统筹安排、互相协调,以获得教学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

(三)本课题在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1、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有效教学研究在中学比较受关注,估计受中考、高考的影响。2004年开始,苏州吴江教研室牵头研究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他们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体现在关注学生全方位的素质的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必定要关注师生双方的教学效益;另外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要兼顾暂时的量化和长久的效益所产生的积淀。

上海市北郊学校王琳老师则认为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2、有效教学的特点和发展态势

从目前研究的情况看,我们觉得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和态势: 一是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是有效教学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与学的关系,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教师要能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具体学情主动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行为更有效。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对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率跟踪调查,对典型语文课堂教学的实例分析来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具体策略,让教师在课堂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更加会学、善学、乐学,学得深入、有效,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富有实效、高效与长效。

(一)分析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针对前期对我校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有效程度的调查了解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将展开专门的分析与研讨,分析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低效、无效的主要因素,确定各年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口,即研究的子课题。

(二)研究、总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行动策略。

展开意在提高各年段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最终通过实践验证而形成能够显著优化本校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具体策略。

1、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研究

重点研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应做的各种必要的工作与准备。

一是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设计是有效设计的核心。课题组将重点研究科学的教学目标的构成元素。

二是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我们将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与网络资源,搜集完善适合学生阅读与学习的材料,让学生能被文本吸引而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情境。

三是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的选择。如何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科学更合理,更能让学生进入到教师预设的教与学的情境之中,是课题组重点研究的方向。

2、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类。本课题着力研究课堂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探究主要教学行为与辅助行为的有机结合,课堂管理的科学性,是课题组研究的重中之重。

在这个层面上,课题组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有效讲授。如何使讲授有效高效,讲授内容的合理性,时间安排的科学性,策略的多样性是课题组主攻的一个方向。

二是有效提问。如何设计问题,提问的科学表述方式与最佳时机,有效提问的共性特征,这几个方面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是有效倾听。教师倾听时机的选择,学生倾听能力的提高,是课题组所要关注的一个领域。

四是有效反馈。反馈的适时性,反馈内容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是课题组要探索与研究的。

五是有效活动。如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动手等活动中共享课堂生成着的精彩,以及活动的科学设计,是课题组所必须关心的。

六是有效管理。面对学生这群鲜活的生命体,我们将尝试“人文管理”,寻求新模式和新方法,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监控,提高学习效益。

3、有效教学行为评价研究。

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机制,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个方面来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即研究怎样评价我们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4、构建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形成的典型课型。

根据我们的研究假设,随着行动研究的深入,我们不断调研与改进,并通过积累的大量的丰富的教学案例予以分析提炼,最终总结与形成相关倾向的课型总结与操作要领。

四、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采用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方法,在组建课题组重点攻关的同时,以年级组为单位落实研究。在具体操作时,还将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借鉴图书资料,广泛汲取别人研究的成果,以免走弯路。

一是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化的有关理论。

二是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2、调查研究方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学生课堂学习有效程度,找出存在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

一是调查教师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

二是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思想、取得的新经验。

三是调查有效教学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有效教学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优质教学的实际操作。

3、实验观察方法

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策略举措进行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实验研究。通过操作变量的实施,观察变化,前后测定对比,分析因果关系,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4、经验总结法 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得失经验。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2、1--2012、2)前期准备阶段

这是课题立项之前进行的工作,是预研究和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与评价,收集相关数据,以把握我校各年段课堂教学有效程度以及改进优化的必要性分析及突破口的寻找与确定。

二是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解,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论证,形成立项报告与初步的研究方案。

(阶段成果形式预计将有调查和分析报告、研究综述等。)

第二阶段:(2012、3--2012、9)行动研究阶段:

一是根据前期的课堂调研与分析,各年段根据自身存在的迫切的主要的问题,根据“有效、优化”的原则,共同确立一个行动研究突破口,即优化学生课堂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优化策略。

二是根据确立的优化策略,分年段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三是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作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作好阶段性总结,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与发展,作出相应的研究调整与改进。各实验老师严格按计划操作,以随笔的方式及时记录实验中遇到的困惑或取得的成绩。每学期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和两次研究课汇报活动。

四是撰写课题中期报告,邀请有关专家作中期评估。

(阶段成果预计有教学随笔、研究日志、专题论文、调查问卷等。)第三阶段(2012、10--2012、11)总结结题阶段

一是对课题研究和开展的工作进行系统反思,整理和升华。二是写出研究总结报告。

三是组织课题研究期间各位成员在实验中取得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成果(如获奖的论文、教案、课件、观摩课、评优课和竞赛课的获奖证书和资料等),接受专家评估。请上级课题主管部门进行课题成果鉴定。

(阶段成果预计有实验报告和工作报告、系列录象等。)

五、预期研究成果

1、前期调查报告、课堂录象、尝试性研究论文等,预计2012年1月至2012年2月间完成。

2、教案、研究报告、专项论文及工作报告,预计2012年3月至9月完成。

语文常态教学 篇6

一、促进小学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新常态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给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新型的信息型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教学效率方面更加的高效,在教学方式上面也更加的丰富,能够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然而,虽然近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已经广泛的普及和应用,比如说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尚短,再加上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这使得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和观念更新。因此,为了促进新常态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构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科学地更新自身对于新常态下的教学观念。小学语文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观念的科学更新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优势。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技术更能够帮助小学教师直观的展现教学重点,帮助小学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第二,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游戏设备的区别。现代信息技术下的相关产品有很多,比如说有多媒体、播放器、学习机等,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学习机一类的电教手段很容易给学生产生游戏依赖倾向,因此,放弃了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念头。针对这一观念,小学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普通游戏设备的区别,多媒体、学习机等教学工具的内部程序是针对教育而设计的,因此,它教育作用是占主导的,与普通的游戏设备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的。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相融合的产物,它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图片、视频、文字、PPT这几类,它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鲜元素,趣味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激发小学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小学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快速提高。而且,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图片、视频、文字和音频等小学学生容易接受的东西,将小学语文知识与其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生动形象、直观的将知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为小学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小学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有效低构建新常态下的新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低效的教学方法,其便可以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教学手段的科学提升。比如说,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有很多古代文人墨客所创作的壮丽诗篇,以及现代作者所描绘的秀丽风景等文章,以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当中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西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的图片、视频播放的功能将文中所描绘的景色,一览无余的全部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这样不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还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教师的课堂授课时间。

三、科学应用游戏教学法辅助教学

新常态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坚持贯彻“寓教于乐”的科学教学理念,因此,针对新常态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其便可以科学地应用游戏教学法来帮助实现。游戏教学法的教学原理是抓住学生喜欢做游戏等一类趣味活动的兴趣,将这类兴趣与小学语文教学知识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让语文教学与游戏融为一体,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到游戏教学法的这一教学优势,并且积极利用游戏教学法来帮助构建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比如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穿插组织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语文游戏主题活动,如经典的成语接龙、古文角色扮演等小游戏,并设立一、二、三等奖项一类的奖励措施,调动学生的斗志,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语文学习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轻松氛围中学习语文,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语文知识的积累。

语文常态教学 篇7

一、设计导学单, 过好预习关, 培养学生自学自疑能力

导学单作为学生学习的前奏曲, 在基于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理念下, 成了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起点。在导学单上的“先学导航”部分应该是“少而精”的,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导学单, 将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机地整合, 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为学生学习文本铺垫, 给学生留下思考质疑的余地。

设计导学单的目的是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导学单也是课堂教学的线路图。导学单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授之一鱼, 只供一餐;授之以渔, 可供一生”。只有让学生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 才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在导学单的设计上充分渗透自学方法, 就能出色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二、因势利导, 过好词句关, 突出学法学力的契合点

语文阅读课应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 使学生有所感悟、思考, 受到情感渲染, 享受审美情趣, 习得学习的方法。阅读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 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 将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有机链接, 让阅读课堂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绽放精彩。

1.导在易错处。杖拨云开引路深。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是学情的真实流露, 此时, 也是教师导学的最佳契机。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要正确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 促进学生情感与智力的发展。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有一词组“花的脊梁”, 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脊”这个难点展开教学, 一是通过解释:“脊”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表示背上正中间的骨头, 也指动物背中间的骨头, 后来引申为部分事物中间高起的部分。“脊”左边两笔“点、提”与右边的“撇、点”可以表示脊梁上很多骨头的有序排列;二是通过看幻灯片, 看一下“脊”的大篆与小篆的动态书写过程, 让学生了解“脊”字的书写。通过对“脊”字的拆分, 让学生明白“脊”字的构造特点, 轻松地掌握其书写要领, 自然而然地将“脊”字铭刻在心田。可见,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易错之处巧引领, 注意捕捉学生的“错误”, 将机会留给学生, 引导他们在思考中发现不足。

2.导在肤浅时。咬定文本不放松。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师生共研文本是对课文进行深层次质疑、感悟、提炼的经过。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不能进一步理解语言、揣摩语言时要抓住关键词无痕地嫁接, 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 品出语言之韵味, 体悟其内涵。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课文中有一个“冒”字用得真好。这就向教师们提示了要引导学生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在表情达意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让学生一读了之, 而应让学生充分诵读, 在整体感知之上发现“冒”字用得多么独具匠心!可以让学生采用换一换的方法:“冒”字可换成哪些字呢? (长、钻、顶、穿、伸、挺) 请同学们思考, 作者为什么用“冒”字, 而不采用其他的这些字呢?请大家静下心再读读前后的几个句子, 想想:荷花是如何长出来的, 会让你感觉到花儿是怎样冒出来的? (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下列的词语:急切地、争先恐后地、迫不及待地、生机蓬勃地, 换入句中反复地读一读, 体会其词的妙用。)

教师通过启发学生精思深掘, 为学生在遣词造句中播下善用词语的种子, 让学生领会词语的言外之意、作者的弦外之音, 与作者产生思想的融合, 得到感情的共鸣, 把握了文字背后的智慧和情思, 读出语言的温度, 将阅读向深处蔓延, 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组共研, 过好合作关, 有效挖掘文本资源

在语文阅读课上,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巧设“合作点”, 提出能激起学生探究、交流欲望的焦点话题, 让课堂多一些争辩, 激发学生思辨之花以及交流探讨的欲望, 使学生在争辩中不断思考质疑, 有效地挖掘文本资源, 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在执教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课时, 突出了让学生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感悟出人生的哲思的重难点。课件出示:“虽然生命短暂, 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 一定要珍惜生命, 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然后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对这句话的感悟。晨光组一位C同学站起来发言:我们组对这一段最有感触, 都认为生命应体现价值。此组一位同学补充道:生命是非常有限的, 作为小学生应在生命的每一天绽放出自己特有的华彩, 努力学习新知, 长大做一位有用的人。另一位同学也站起来发言:记得王光美说过一句话, 努力学习, 勤奋工作, 让青春更加光彩。同学们应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勇敢拼搏!接着, 其他学习小组也结合资料进行了补充。笔者接过学生的话茬, 动情地说:同学们, 每个学习小组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 令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啊, 人人珍爱生命, 必将创造出属于自我的价值。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讨论重点句, 自我表达观点, 让学生畅所欲言, 认真聆听,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感受, 有智慧火花的碰撞, 有对生命的美化与呼唤, 产生了来自孩童世界值得珍视的生成性资源, 也是“主客融合, 物我同境”的真正实现, 令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发挥与凸显, 真正地彰显出生命的关怀。

语文常态教学 篇8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以组际竞争为主线,以学习过程活动化为平台,以小组内“交流、探研、互帮互助”为重点,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

即课堂始终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解疑、帮扶竞争”为主要形式进行。将全班学生根据学习状况平均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为宜,每人按成绩情况编好号(便于学习中学生分层次开展竞争)。做好人员分工安排,必须有组长1人负责小组学习的组织与管理,再设置纪律管理员、讨论记录员、作业收发员等等,并开展好培训。各小组学生座位相对集中,组与组之间拉开一些距离,避免相互干扰。

(二)以组际竞争为主线。

即课堂中全程进行组际间竞争夺星竞赛,可开展自由抢答争星、分层抢答争星、分层竞赛评优争星、小组合作学习状态评优争星等等,教师进行全程夺星评判公示,以及整堂课小组夺星情况综合评价。用竞争的手段充分调动全员参与学习的热情。

(三)以学习过程活动化为平台。

即将课堂学习过程分为“课前热身、合作学习、冲关擂台、学习评价”等几个活动板块,使流程简洁明快、过程趣味性强。

(四)以小组内“交流、探研、互帮互助”为重点。

学生小组内的“自主学习、交流探研”为主要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研究,以学为主。教师主要当好“组织者、评判者、解疑者”,只于重难点处精讲。实施好“人盯人”、“兵教兵”策略,尽量发挥好团队力量,促进学生全体发展。

二、“常态课”具体操作环节

(一)课前热身,兴趣激发

可开展趣味语文、游戏活动、专项能力展示(朗读、演讲等)等等,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进行语文能力训练、新知识学习准备。

(二)预习检测、字词冲关

1. 赛读课文(篇幅较长的文章可选读,以人或组为单位),师生评价,激励奖星。

2. 生字正音、正形

生:再次自主强化学习生字。(老师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反复朗读识记、组词拓展)。

师:重难点字字形点拨强调、形近字多音字归纳梳理。

“田”字格书写训练。老师出示生字规范书写范例,学生练写、赛写。

3. 词语初解。老师出示本课新词,学生结合课文语句初解词义。(有疑问的在小组内探讨。然后教师引导释疑、重点点拨强调。)

4. 字词综合练习检测。(利用学生《练习册》部分内容开展)

(三)合作探究、初读课文

1. 明确学习目标。老师出示学习内容和要求:再读课文,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些什么?

勾划出自己最感兴趣和存在疑惑的句段,写上自己的感悟和疑惑,并把这些语段反复阅读。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要求独立开展课文初读,把自己的收获和困惑记下了,准备在组内交流。

3. 合作探究。在自学的基础上,组内对照学习要求开展交流,互相

质疑、解疑。在此过程中,每人都要提出自已的观点与看法,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形成初步共识,得出结论,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之中,指导小组探究、发现和收集学生学习中的普遍问题,以便后面的组织“解读文本”心中有数、以学定教。学生的质疑,以学生解疑为主,教师可和学生共同研究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但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同时对各组合作探究情况进行评判给星,激励小组学习激情、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尽力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要培养好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杜绝“优生代劳主讲、中差生偷懒旁听”的现象。

(四)交流收获、初解文意

1. 汇报交流。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学习探究的收获和困惑。视汇报质量教师进行评判给星(如组数较多,可采取竞争汇报)。

2. 教师适时板书重点、组织开展重点语段朗读,加深学生理解和感悟。

3. 引导小结。学生再读课文,结合前面同学的交流和自己的理解,“串点成线”,体会文章主要内容。

教师在学生交流中,要引导学生找寻不同文章主要内容归纳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不同类型教材的分析方法。重要的不是学生对主要内容的归纳是否简明准确,而是教给学生提炼总结的方法。

(五)解读文本,品味感悟

本阶段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环节。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词语,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切入的重点环节,可实施以下几个环节:

1. 梳理初读情况,找准“切入点”。

2. 师生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

3. 品味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六)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本阶段是“解读文本,品味感悟”阶段的继续和补充。是在前面几个环节的基础上的提升,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的组织运用,并形成语言积累。该阶段是教学的又一重点,可按以下环节实施:

1. 学习表达,巩固积累。

2. 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3. 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七)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一是总结学生对整篇文章学习情况,归纳整理收获;二是开展实践性活动,向课外延伸。

(八)学习小结,评价体验

开展课堂学习情况自评、组评。对照《课堂学习评价卡》开展自评和组评,评价中反思不足、体验成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最后,教师高度概括学生本堂课体验、探究的结论,表扬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学习小组,进一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这些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按照教材内容的特点、课时安排、教学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课时灵活运用。

摘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以组际竞争为主线”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极大地发挥好“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高效达成“积极参与、多边互动等”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语文常态教学 篇9

一、追好“本”, 取舍好“课标”与“教材”, 利剑在弦

追好“本”, 先简单了解“课标”的历史。 在我国教育史上, “课程标准”这一概念已有百年历史。 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是我国课程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课程标准, 上世纪50年代, 我们向苏联学习, “课程标准”被“教学大纲”替代, “教学大纲”成为我们教育的基石, 直到2001年, 课程标准重新返回教育的舞台, 再次走进我们的视线。

语文学科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 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所独有的具有排他性的价值决定了本体价值。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两段话:段一: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 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 就叫语文。 段二:彼时同人之意, 以口头为“语”, 书面为“ 文”, 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 故合之。 亦见此学科 “ 听” “ 说”“读”“写”宜并重。 由上面两段话不难发现: “ 语言” 就是语文课程的本体价值, 换句话具体说, 语文就是学习语言、研究语言、运用语言的。

洪镇涛老师指出, 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 少一点理性的分析, 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 我看过他的课堂实录《天上的街市》, 李老师课堂上开口第一句话是 “请大家推荐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 没有客套的寒暄, 直奔语文“读”的本真, 让一位男生读了还不够, 继续让第二位朗读, 整堂课书声琅琅, 在朗读中觅得风雅无穷, 在品味中感受脉脉意蕴, 让文字有了温度、生命和动感……

我拜读过韩军老师的课堂实录《背影》, 他的课堂从识释字词入手, 同样注重朗读积累, 看起来课堂引入平淡无奇, 让人怀疑这不是韩军这样的老师的开场白。 可恰恰如是。

君不见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最值得重视的一条经验, 就是从教儿童识字开始, 至少有3500个左右字的形、音、义, 都要一个一个地记, 实践证明,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成功地解决了儿童识字的问题。 相反, 传统教学中的“字词句篇语逻辑文”的八字宪法老早不见踪影, 现在的教材没有了原来浙教版每个单元后的语法知识、修辞、逻辑、文法方面知识, 把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也弱化了, 于是, 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大大弱化, 闻“知”色变, 闻 “讲”色变, 过分追求学生主体地位, 对语文的人文性过分解读。如今一些孩子为什么错字现象屡见不鲜? 为什么一些孩子词不达意只会夸夸其谈? 这其中是不是也与此有一定关联。 传统教学十分重视学习的早期积累, 不问理解多少, 先“吞下去”再说, 日后慢慢“反刍”消化。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陆世仪说得很有道理:凡人有记性、悟性。 自十五以前, 物欲未染, 知识未开, 则多记性, 少悟性;自十五以后, 知识渐开, 物欲渐染, 则多悟性, 少记性。 故人凡有所当读书, 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 “四书五经”这些经典先吞, 当时也许并不理解, 但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文史常识、 人物典故等, 等长大后一旦在新的语境中重新接触, 往往就会豁然开朗。

语言是语文学科的“本”, 教材真是语文这“本”的有效载体。 如今的语文教材作为整体一个完整系统, 各个元素之间有一定关联, 有纲有目, 纲举目张, 以某一主题为一个单元集合体, 有这样的评价:一课一题一话是将, 课程目标是帅, 文本当然是兵卒了, 2013版新人教版教材受《国文百八课》影响, 以作文为中心围绕一个主题组成单元课文, 大开大合, 丝丝入扣。教材内容是一切传递、体现和传承语文学科的“本”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 反过来, 教材也不是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 而只是老师帮助学生实现课程学习目标的工具, 是师生活动的中介, 只是找到语文根本的工具和跳板, 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或者北京版的语文, 语文教材从来不是产生在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 它也呈现出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等与时俱进的特点, “画眉深浅入时无”、“朝扣富家门”, 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回归到语言的学习, 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说:“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教人们一种语言, 而不是教给关于语文的知识。 ”佐证了语文教育的准则正在回归。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等多元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 决定了语文语文承载太多任务, 但抓住了“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目标, 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围绕“语文”两个字深入研究, 那么, 就可以使多元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语文课真正充满“语文”味。

二、溯好“源”, 取舍好“学生”与“教师”, 百步穿杨

找到了语文的根基, 就把握了语文教育的命脉, 要让每一个根都能茁壮, 在阳光下灿烂, 那么, 我们首先要溯好“源”, 找到源头的起点, 一个班级个体的学生, 对“语”的体验各不全同, 老师要追求“相似和谐的振动”。

1.舍弃架子, 得到纯真。

老师与学生之间, 天生就有一道无形的鸿沟, 受师道尊严影响, 学生的心门是紧闭的, 你越想推开它, 它越紧闭。 反之亦然。 特级老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没有“特级”的架子, 他在上“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 ———自投罗网”的习作课时, 亲自参与到表演的活动中, 妙趣横生的表演, 乐了孩子, 欢了课堂, 当然也精彩了习作。 我们不必担心没有师长的尊严, 更不必顾虑和颜悦色乱了课堂, 其实老师首先打开心结, 放下架子, 用课堂魅力凸显语文魅力, 学生喜欢语文课堂, 就喜欢给自己带来学习愉悦感的老师。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我们自己将会得到孩子们没有任何修饰的内心世界, 更会感动于那份纯真与释怀。

2.舍得 “赶、满”, 获得 “更满”。

一堂课, 只有45分钟, 既有字词基础目标要实现, 又有文本内容要把握, 更有情感体验要落实, 于是教学内容面面俱到, 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学生如同赶脚的鸭子, 沿途有各色食物, 因为老师已经为学生预设了一系列教学任务;还有一路美丽的风景, 因为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本身就是一道好风景。 就是因为老师在后面催着, 学生才来不及吃下第一口食物, 已经被赶到下一个食物点, 更别说消化和挑选, 至于美文的美读, 有时更可能是昙花一现, 蜻蜓点水匆匆过场。

于是, 教师要学会舍得“赶、满”。 一种教材多种教法, 其实也在提示我们处理教材时要舍得“赶、满”。 “这方法、那方法、吃透教材、落到根本”才是关键的, 同一教材, 不同老师完全可以提取不同教学内容, 组建不同教学方式。 正如有人所说:米可煮饭, 也可酿酒。 这样, 老师何不巧妙地预设相关练习, 用预习这跟金针度学生的学情, 教师也吃透了“两头”, 一课一得, 一架蔷薇满园香。 曾观摩过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李妙云老师的《春之舞》课, 李老师巧妙地从“舞”字的不同字体入手, 直接给学生架起了视觉上的舞动感, 引导学生沿着“文—意—情”的路径去学习, 舞来了春天, 跃动了生命, 学生走进了自己的春天。

“删减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舍得是教学的一种境界, 诚如贾平凹所言:会活的人, 或者取得成功的人, 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 不舍不得, 小舍小得, 大舍大得。 教师何尝不要这样选择, 熟黯舍得之道, 舍教学之枯枝, 得学生之发展, 得教学之新境界。 嘻, 何不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

语文是“言”和“意”的两面体,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言语活动, 没有言的语文教学, 失去了学科的价值;没有了意的语文教学, 充其量是一堆零散的语言材料, 实现言与意的共生, 追好“本”溯对“源”, 熟黯取舍, 教出语文新常态。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 它的设置和实施必有意义和价值, 但一直以来似乎难有定论。“泛语文”“伪语文”甚至“非语文”大行其道。了解语文的本真, 还原语文本色, 取舍好“课标”与“教材”, 取舍好“学生”与“教师”的辩证关系, 追求课标、教材、学生、教师之间的“相似和谐的振动”, 打造以“学”为中心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

关键词:语文本色,有效取舍,语用学习

参考文献

[1]S.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2]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

[3]王学东.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是什么?[J].中学语文教学, 2015 (03) .

给语文常态课加点味精 篇10

一.焉曾想这样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 苏教版必修四教材要求背诵, 刚开学的几天, 学生作业少, 任务轻, 很快就能背诵了。以往的先讲字句再疏通文意的教学流程可不可以改变?让学生直接上黑板翻译怎么样?我请四名同学板书翻译第一段。教室里顿时“啊?!”声一片。

这是一段没有太多障碍的文言语段, 未曾想, 一位同学竟然将“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翻译为“黄河以内地势凶险, 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转移到黄河东岸, 把粮食运送到黄河以内”。教室里议论纷纷, 问题的根本点在于这名同学不知道“凶”是个文言多义词, 在句中是“年成不好、荒年”的意思。于是乎, 掌握常见的多义实词并结合具体语境恰当理解的想法产生了, “小和尚念经, 有口无心”的错误背诵想法该远离了———背诵和翻译都不是枯燥无味的, 夯实语文基础绝不是一句空话!

在翻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 兵也。’”一句时产生了两种典型的错误: (1) 这跟刺杀了人并把人杀死有什么不同?还说:“不是我杀的, 是兵器。” (2) 这跟用刀把人杀死了却还说:“不是我杀的, 是武器杀的。”没有什么不一样。经过讨论, 同学们都知道了例1的错误在于仅仅知道介词结构后置的古汉语句式特点, 但未能理解全句的意思, 不明白“于”应该管辖到这一句句末;但对例2的错误都很茫然:课本中本来就是引文内句号, 表示陈述语气, 有何不妥?其实, 《孟子》原文哪有标点?教材的标点是不是就一定全对?是不是应该把这句话翻译为一个疑问句?———孟子在与梁惠王对话时肯定是反问语气, 翻译时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迷信书本有时也是一种错误,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啊, 青年学生为什么就不可以有点怀疑精神?

二.现场给老师写悼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 讲话对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做了精要的总结, 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同时也表达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崇高敬意。对于这样一篇悼词的学习, 何不来点新意?我们的学生知不知道悼词这种文体?会不会写悼词? (肯定不会, 一是高考不考, 二是生活中他们很少接触, 至少是偶有接触也根本不在意) “我们同学很喜欢穿越, 今天老师让大家就搞个时间穿越, 现场为老师写一篇悼词, 怎么样?”

在一片惊讶声之后, 同学们面色凝重地开始“写”悼词了。绝大部分同学是第一次接触悼词, 因此, 只能循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依葫芦画瓢”, 但难题一个个接踵而至:眼前活生生的老师什么时间因什么病在哪儿去世?能不能表达为逝世?怎样称呼老师最恰当?老师究竟做出了哪些贡献 (而且包括以后若干年的) ?老师有着哪些别人 (包括其他教师) 没有的独特品格、特殊贡献值得赞扬?对老师去世的哀悼之情怎样表达?老师的人生经历要不要写?怎样表述?……在痛苦的纠结、想象和讨论中, 我们的同学一步步明确了: (1) 课文悼词内容由记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并评价其伟大贡献, 对马克思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之情等三个部分组成, 缺少了常规悼词的去世原因、享年介绍以及去世者的简历介绍等因素。尽管高考不会直接考到悼词这种文体, 但我们的语文学习可绝不仅仅是为了高考,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也绝对不是体现在高考的语文分数上, 语文的外延真的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2) 做人, 离不开对生活的关心。要熟悉一个人, 甚至包括自己的老师与父母, 不关注生活、不关心他人是不行的。老师的年龄多大?除了目测估计, 可否借助与自己父母的比较?老师过去的经历、未来的走向等信息, 需要我们多从老师的言谈中获取, 从与老师交流中获取。 (3)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教化课, 但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高贵的品格, 貌似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可以落实在现实的课堂上。学生推测老师八九十岁安静地老死家中, 是对老师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学生推测老师退休前的一节课倒在讲台上, 是对若干老师无私奉献的赞扬与惋惜;学生杜撰老师平凡人生不平凡的业绩, 是对老师未来人生的理想期许;学生使用“逝世”“万古长青”等很“大”的词语, 除了他们不懂得得体外, 又何尝不是他们对引导自己人生正确导向的老师的崇敬与爱戴的体现?

三.梦想源自现实

绝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时, 往往把对作者和文本相关历史资料的介绍视为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 或者由“马丁·路德·金有一个梦想, 那是一个怎样的梦想?”导入。是否可以这样导引入新课:面对“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靠卖炭维持最低生活的现实, 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 希望多卖一点炭钱;面对出生小职员、结婚小科员而没有像样的服装、珠宝首饰的现实, 玛蒂尔德梦想拥有丰盛精美的筵席、珍珠服饰而过着上层高贵女士的生活;面对着孤独、寂寞的生活现实, 中国老年人盼望着儿女“找点空闲、找点时间, 领着孩子, 常回家看看”。现实中缺少引发梦想的拥有, 梦想一定是针对现实的, 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现实呢? (第三节的“100年后的今天……故土家园的流亡者”) 作者是借助哪些表现手法来写这一现实的?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赏析, 知晓这个一百来字的句子, 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法, 勾画了黑人在《解放黑奴宣言》颁布一百年后仍没有得到 自由的生活现实:物质生活极其贫困, 精神生活备受歧视, 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感。在语言上, 不仅生动形象, 有条理, 而且气势磅礴, 充分表现了演讲词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基于这一现实, 学生对马丁·路德·金通过非暴力而追求的梦想就很好理解了:政治上, 黑人与白人一样拥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 有着同等的地位和公民权;文化上, 一样的受教育的自由和权利;经济上, 一样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不仅如此, 通过赏析上述语句, 学生也懂得了演讲词的语言特点和吸引力、震撼力之所在。

四.一次重温历史的旅行

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一文, 在了解文章的构思、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行文特色和作者“痛逝者”“勖国人”的作序意图后, 我让同学们利用周末借助史实与各种艺术形式来温习一百年前这场失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损失“大”, 原因何在? “碧血横飞, 浩气四塞”是一种怎样的壮举?为什么值得国人“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

在今天这个信息社会里, 孩子们的潜能是无限的, 只要你愿意挖掘, 乐意引导。同学们提供的文字资料、精美图片、电影片断、古典诗词、书法作品、歌曲演唱等, 形式各异, 内容丰富, 甚至有同学说“不虚此行”———

历史记载告诉我们这场起义失败的原因有三:权威领导机构未建, 各行其是;计划不周消息泄漏, 仓促出战;未能发动人民群众, 孤军奋战。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黄兴在他的《蝶恋花·辛亥秋哭黄花岗诸烈士》 认为“事败垂成原鼠子” (内奸和胆怯之辈) 。———历史与文学的角度不尽相同, 历史理性, 文学感性。

孙中山对于黄花岗起义烈士非常怀念, 他先后五次拜祭72烈士 (1932年, 有人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不过, 由于习惯, 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他在1924年5月2日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中谈到, 敌人的军队那时有几万人, 革命党人不过是几百人, 用几百人打几万人, 明知是危险的, 但是还是要去做, 这就是以身殉国, 来唤醒一帮醉生梦死的人们。

一幅幅图片展现:16万平方米的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内, 黄菊、黄芍药、黄素馨、黄梅等, 四季黄花不断, 象征烈士精神不朽;麻石建成的纪功坊, 章太炎所题篆文“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额, 令人震撼;镌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的碑林, 字字千钧。为了纪念这次起义, 中华民国政府将3月29日定为青年节。

2009年高考语文“最牛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 作者周海洋同学用古体诗形式告诉我们, 在“赤焰难明赤县天, 百年群魔舞翩跹”的背景下, 革命党人“枪声惊破五羊城, 英雄无惧挥宝剑”, 虽然“岁月如潮歌似梦, 百年弹指一挥间”, 但“只因烈士血如海, 才使日月换新天”。

2011年的电影《辛亥革命》的第一幕“血染黄花岗”, 艺术地再现了当年各路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革命党人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胡歌饰演的林觉民和梅婷饰演的陈意映, 把所有人都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林觉民烈士给父亲的绝笔书和那情真意切的 《与妻书》, 一个“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而满怀悲壮、慷慨赴死的硬汉形象跃然纸上。

从来文史不分家, 艺术有短长, 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不是形式的说教, 可以渗透在常规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一次座谈会上, 黄兴长孙黄伟民认为纪念的长远意义在于“要建立统一的完整的国家, 始终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一文的教育功 能或许就在这历史的旅行中感受所肩负的民族复兴的大任。

语文常态教学 篇11

【关键词】 作文 训练序列 写作能力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76-01

0

一、引言

中学作文训练的科学序列内容繁多,涵盖面广。从初中生的角度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从心理学层面以及从操作层面进行划分。这两大层面之中又可划分为多个小类。这些若干个小类并不是相互独立,互无干系的。在语文作文训练课堂当中,老师通过熟悉运用这些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小序列,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写作的根本原理,以达到“授人以渔”的最优目的。

二、作文训练序列的种类

作文训练序列第一种分类是从心理学层面进行划分,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知识技能型。该类型按文章的结构单位和文章体裁的种类排列训练内容的先后顺序,一般分为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三种。这一类型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对写作大方向的把握。什么材料选择什么文体至关重要,通过一定知识技能型作文序列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判题能力,从而减少离题的出现。

第二,心理能力型。发展语言能力的心理学前提是要发展一般心理能力,即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想象能力。只有拥有了丰富的表象储存,才能创造出新的形象为写作服务。

第三,写作能力型。这一类型要求培养独立的写作能力,达到知识技能和心理活动在作文过程中得到辩证统一。在掌握了基础的写作技能之后,通过不断的仿写、创作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能力。这是作文训练序列心理学层面的最高境界。

作文训练序列第二种分类是从操作层面进行划分,主要有以下类型:

第一,从说到写。在作文训练中,老师引导学生先从简单的说入手,在让学生动笔写。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需做一些技术性的指导。而在写的过程中,则发挥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引导、鼓励学生讲说升华为写。

第二,从述到作。这是上一个序列的进一步发展。从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的过渡,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作性。通过长时间的训练,能有效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

第三,从仿到创。“仿”是手段和条件,“创”是目的和结果。仿写是中学生写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达到自我创作的境界。

第四,从放到收,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后掌握写作规律。先让学生“放胆写”,老师在学生写后加以指导修改,使作文符合基本写作规律。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做到收放自如。

第五,从分到合。写作过程当中,从部分到整体,逐个击破,逐个掌握,有利于让学生克服字数不够,凑字数,流水账等问题。

三、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除了以上作文训练序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需要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兴趣是写作的前提。要想使学生写出好作文,提高其写作兴趣十分重要。首先,在教授作文写作时,尽可能形式多样,不要局限于命题或话题。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承认不可被忽视。所有孩子都是有着一种对外界不了解的东西产生好奇心的天性,他们最初接触作文时也是如此。因此,会有不少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写,写出来有时虽情感真挚,却文不对题。这是,教师的责任首先不少责怪学生跑题,而是先肯定学生愿意在文章中讲真话,肯定学生的付出,再指出他的不足,并加以纠正。这样既保留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提高了他的写作水平。

再之,字数限制是对初中写作困难生的一大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以看到“字数700字以上”,兴趣边失去了大半。有些学生写作水平实在有限,或者学生真的只需要500字便能将事情来龙去脉说得一清二楚。那么剩下的200字,学生为了不失分,便会加入许多废话、空话,以凑字数,整篇习作的质量也将因此大大降低。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心急,在不打击学生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多练、多看,在看别人的作文的同时做读书笔记,摘抄精妙词句。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看过的作文就会对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内至外提高他的写作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分别从读、抄、仿、创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最后,在实际教学中,合理运用强化和惩罚是必要的。要肯定,但也不能全盘肯定。著名的“扇贝曲线”表明,同一种强化多次运用,是不能激发新行为的。换句话说,多次对同一学生进行相同的鼓励,是不能激发他的新创作能力的。“扇贝曲线”显示,固定的强化,只有在下次强化即将来临的时候,兴趣才会被激发,并且每次被激发的强度都是一样的,强化过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兴趣都不会被激发。所以,有时候适当的惩罚反而能刺激学生发奋学习,惩罚运用得到,其成效和强化甚至可以相提并论。

四、结语

中学语文老师自身也应该保持好奇心和善思的大脑。文字是内心世界的反映,有怎样的情感就写出何类文字。一个写作能力极强的人,必然对生活保留了十分细致的观察兴趣和对外倾诉的欲望。写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只有关心生活的人才能写出扣人心弦的好文章。语文教学活动中,作文的教育极为重要,写作教育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 参 考 文 献 ]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蒋冰海.美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4]陈建伟.中学语文与课程教学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2008.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M].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上常态课,品语文味 篇12

关键词:常态课,文本,情境,语言

自课程改革以来, 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替代了机械枯燥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每次的公开课上, 都让我有众多的感叹, 感叹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先进;感叹那些教师的奇思妙想;感叹学生的多才多艺;感叹课堂的奇峰突起……但在众多的感叹之后, 我常常喜欢问自己一个问题:每一位老师的每一节课都这么上吗?我想:这绝对不可能!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是演绎在公开课的赛场上, 更多的时候是沉淀在每一天、每一节课之中。为此,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该如何上最朴素、最真实、最常态的语文课呢?

一、感受文本语言

教师要上好一堂语文课, 首先要用好文本, 挖掘文本语言中的训练点, 扎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掌握语文文本中字词的使用, 句式的选择, 篇章结构的安排以及与作者的人文品质紧密相连的思想内涵。如:我教学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8课《南极, 一片净土》时, 学生是文本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领会文本———“啊!南极, 愿你永远是一片净土”。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趣味、直觉能力去积极参与文本的再创造, 感受文本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行为体验, 从而感化自己的心灵, 弥补自己的缺点, 实现与文本的融合, 获取文本意义, 获得对文本语言的把握,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保护环境, 不随意扔果皮。

二、转换语言情境

语文课应该是情趣横生的课堂, 用教师的热情洋溢, 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语文课应该是能者为师的课堂, 利用师生平等对话, 激励学生思想碰撞, 溅发火花。课堂上的温度高低取决于教师, 教师扮演的是一个烧开水的角色。正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老师, 你的感情升温了吗?给孩子一束阳光, 就会灿烂一片天地”。所以, 教师应情入文本, 课堂上才会有高潮迭起。只有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感情对话, 语文课才是一节充满生命力的课, 才会时而如叮咚的泉水、时而如汹涌的海潮水……

因此, 在教学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6课《父亲、树林和鸟》这一课时, 我创设了语言情境, 通过分角色理解文本, 让两个男孩子分别扮演父亲和“我”, 其他同学扮演鸟。这样, 师生在和谐的环境下, 共创情感激荡的磁场, 学生感到教师可敬可亲, 走进文本, 把语文课堂当作一种幸福, 一种享受, 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 受到了思想上的熏陶, 从此懂得要保护环境, 爱护小鸟。

三、品味语言内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 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语文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感人的文字光找出来是不够的, 你得去品味它们、咀嚼它们, 不要放过其中的任何一句话、一个词, 甚至一个标点符号。所以, 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 还要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 体会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 接触言语。通过生动, 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 让语言与精神融合在一起。而让学生亲密接触文本最简单的方法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在语文课堂上, 没有琅琅读书声, 那是没有生机的。读得多, 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就会不断上升。读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这些读法, 对那些“滥竽充数”的学生是个很好的触动。课堂上人人读, 读出语文的博大精深, 读出语文的神采飞扬, 学生才能与文本发生交流, 才能交流得深刻、流畅、完整, 语文与精神才能完美地契合起来, 才能真正体会到文本的内涵。如:我在教学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倾斜的伞》一课中, 让学生品读外公说的话:“伞歪了”“丹丹, 你淋湿了吗”“丹丹, 伞歪了”。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 来品尝文本的味道, 读出外公与“我”的亲情关系。同时, 也让学生体会到这把“伞”蕴含着晚辈对长辈的浓浓亲情, 体会到这把“伞”是把充满温情的伞, 体会到外公与“我”之间充满温情的爱。

四、内化文本语言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来实现其功能的。教学中应当从语言切入, 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而内化文本语言的发酵剂是想象。想象能力强的人语言感受丰富, 能感受到一般人不能感受到的语言内涵。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要依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指导学生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 展开合理的想象, 把文中描写的人、事、景、物变成生动的画面, 一句话一幅图, 一段话几幅图展现在脑海里, 形成鲜明的“内心视象”。这样, 经过长期训练, 学生的想象丰富了, 思维发展了, 语言感受能力也增强了。如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说话算数》是一篇内涵丰富、教育性强的文章。我在教学这一课时, 抓住文本中的对话与动作进行重点讲解, 让学生领会说话算数的重要性, 并针对“圆圆”的做法来熏陶学生, 让学生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到诚实守信。这样, 学生的思想火花就不断地得到升华。有的学生说:“我上次答应带相片给同学看, 结果忘记了”;有的学生说:“我说了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 结果没有做到”;有的学生说:“我答应老师上课要专心听讲, 结果还没有做到”等等。这些来自于学生内心的语言, 就是通过文本语言感化出来的,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五、迁移运用语言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学语文的目的还是用语文。如果学生读了教材, 积累了语言, 仅是长期储存, 而没有运用的机会, 那么这些语言就会在孩子们的语言仓库中退化为消极的语言。因此, 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 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环境, 组织学生复述课文、讲讲这个故事、交换人称转述等等, 指导学生仿写、改写、续写等等。这样, 才能让学生所学的语言经常得到运用。如:我在教学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锡林郭勒大草原》这一课时, 在学生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理解课文写了野花的特点之后, 我就让学生模仿“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 粉红的牵牛花, 宝石蓝的铃铛花, 散发着阵阵清香”这样的句式来进行仿说、仿写。同学们在积极交流后, 不一会儿就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市场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有红红的西红柿, 有青青的油菜, 有紫色的茄子, 给市场增添了色彩”。另外,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 我还根据课文的“总分式”写作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明显提高了。下面是一名三年级学生以《可爱的小狗》为题写的一篇文章:

我家的小狗非常机灵。每当我在吃骨头时, 它就一直盯着我, 等待着我把骨头留给它;当我把骨头藏到盘子里时, 它会很快就能找到。

我家的小狗不但机灵, 而且可爱。每当它看见我背着书包上学时, 它就会跟随我摇摇尾巴, 好像在跟我道别;每当看见我背着书包回家时, 它就会舔舔我的书包, 好像在欢迎我回家了。

我家的小狗真可爱!

上一篇:心理活动特点下一篇:机构股东积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