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常态化(精选7篇)
直播常态化 篇1
众所周知, 遵循新闻规律, 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报道事件, 满足公众同步接受信息的需求, 是现代传媒技术突飞猛进背景下新闻报道的主流。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不仅考验了中国的政治体系, 凸显出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患难与共的民族情怀, 对中国电视新闻事业而言, 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作为参与这次抗震救灾工作的主要力量之一, 中国新闻人在及时、全面、透明、准确地报道灾情及救援情况时, 不期然间将中国电视新闻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直播常态化。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 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电视新闻杂志栏目的兴起, 打开了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空间, 电视事业步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期。《东方时空》最早提出了“真诚面对观众”的电视新闻传播理念, 拉开了中国电视新闻深化改革的序幕;《焦点访谈》秉承“用事实说话”的创作理念, “时事追踪报道, 新闻背景分析, 社会热点透视, 大众话题评说”, 成为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旗帜。《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所报道的新闻或“言之有物”、或“言之有理”、或两者兼而有之, 拓宽了电视受众的视野, 提高了人们的欣赏水平, 也丰富和繁荣了当时单调的电视节目, 为中央台2003年成立专业的新闻频道积累了宝贵的新闻实践经验。第二阶段是在2000年后, 以各地方台新栏目的相继崛起为标志, 中国电视进入了民生电视新闻时代。其中尤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和湖南卫视的《晚间》栏目最为突出。第三阶段是从2008年开始, 瞄准重大事件, 尤其是突发性事件, 进行全面跟踪报道, 从而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自身形象, 成为主流媒体争相追逐的目标, 以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为标志, 中国电视新闻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时”即直播阶段。“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重庆卫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山东卫视等众上星台站, “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发布”, 迅速参与到抗震救灾现场的直播之中。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仿佛一夜间, 中国电视新闻实现了新闻事件的同步报道。在这次报道中, 各新闻台站改变常规报道方式, 打通新闻栏目, 打破整点新闻和专题报道的界限, 随时插播突发新闻的最新动态报道, 牢牢掌握了报道的主动权, 不但成功地引导了国内舆论, 同时“让真相抢在谣言前面”有力地影响了国际舆论。显然, 这是一个标志, 一个重大的标志, 持续大范围成功地直播四川抗震救灾实况, 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报道在与国际新闻报道方式接轨的同时, 自身也迈步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时”, 直播常态化。
探究中国电视新闻实现直播常态化、步入新“正在进行时”这一黄金期的内在逻辑, 下列要素难以忽略:
第一, 电视新闻事业在第一、第二黄金期所创生的新闻理念不断成熟、新闻实践的不断完善, 为其第三阶段的破茧成蝶储备了能量, 积累了经验, 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第一阶段突出了新闻的新闻性, 电视新闻普遍注重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 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报道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内容全面, 高瞻远瞩地引领舆论。第二阶段注重了新闻的贴近性, 报道视角下移, “平视”身边人、身边事, 报道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社会, 报道对象多为普通百姓, 报道宗旨是尽力为民排忧解难, 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增强了媒体的服务功能。到了第三阶段, 新闻的时效性摆上了第一位。借助前面深度报道对新闻内容的探索和报道手法多视角、多层面、全方位的实践, 新闻报道在内容真实准确的同时, 速度也大大提升。
第二, 变化的世界和各种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在考验电视新闻事业传统报道形式和方式的同时, 为报道的“升级换代”提供了巨大的可能。媒体成长也需要机会, 成功只不过是在有准备和善于把握机会之后的必然结果而已。2008作为举国筹办奥运的一个特殊年份, 发生了太多的大事、要事、突发事, 1月份的冰雪灾害、3月份的反对藏独、4月份的奥运火炬传递、5月份的地震灾难, 天灾人祸都在考验中国。能否对上述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于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并且予以真实、准确、快速的报道, 则考验媒体的新闻敏锐度, 挑战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所幸电视人没有辜负时代。“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中央电视台在第一时间推出直播节目《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为其他媒体对新闻事件作出快速反应、掌握话语权、把握舆论导向, 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经验, 一下子赢得了全世界同行的尊敬。
第三, 中国电视人对自身思想和观念的解放与创新, 直接造就了一个新的电视时代。对于天灾人祸这类突发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 中国媒体的传统做法是报救灾不报灾情, 报结果不报过程, 报成绩不报问题。但是在2008年的地震灾难报道中, 我们看到了迥然不同的风格:迅速、公开、透明。国内多家上星电视台, 实行24小时直播, 所报道的是正在发生的新闻, 更加强调速度和时效。报道的内容以“先发后齐”取代“先齐后发”, 报道时间以“抢先一分”取代“不漏一个”, 并且打破报道时段, 实行全天候播出。与此同时, 对同一重大新闻事件, 实行多点直播。无疑, 这种态势的形成, 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密切相关。政府的信息公开, 为媒体的舆论宣传、新闻报道及信息发布活动松了绑、解了套。所以, 媒体才能够在宽松的氛围和环境下解放思想、放下包袱, 遵循新闻规律, 创新报道形式, 不断提升报道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广播电视台)
编校:郑艳
直播常态化 篇2
城市化的加剧带来个体需求的提升, 人群分化不断形成新的诉求, 广播即时、贴近的特点适合了这样的个性化媒介需求, 近两年, 广播的发展也如枯木逢春, 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良机。但能否抓住这一良机重现辉煌, 还要看从业者能否共同努力提升社会对广播的认知度。所以, 异地广播电台联合起来开办一个常态化的广播节目就达成合作共赢让广播声音更具穿透力的目的。
异地连线直播节目的前提是找到双方同频共振的关注点———“求同存异”, “异中互补”。关注的内容既有重大事件、突发事件, 又有地方经济建设成就、文化历史积淀、民俗风情;保障形式是常态性的对播平台。
二、内容上, 找准对播城市的共同点、关注点甚至兴奋点, 事件切入, 横纵拉伸, 让城市声音辐射更远
近年来, 广播媒体异地互动直播这一形式在中小城市更被看好, 因为往往越小的城市,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其城市形象外宣的需求就越强烈;对于一级媒体而言, 地级广播自身号召力不够强, 也需要扩大影响力。而广播媒体异地互动直播正是发挥广播互动便捷的优势, 实现联合放大媒体优势、扩大地方政府影响力的最好选择。所以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 选取事件性较强, 对听众诱惑力较大的工作内容进行细致策划, 找到听众和对方电台感兴趣的新闻点, 这类题材的异地连线直播节目比较普遍。2008年12月23日, “首届中国·牡丹江雪城旅游文化节”盛装启幕, 借助这一契机, 2009年元旦当天, 牡丹江新闻广播与与海南新闻广播联合推出异地连线特别节目———“领略雪城神韵, 共享耶岛风情”, 两地主持人带听众领略一南一北各具特色的异域风情, 展现牡丹江丰富的冬季旅游资源, 推介多彩的“首届中国·牡丹江雪城旅游文化节”活动, 同游海南著名景点、旅游精品线路, 让两地听众足不出户就能游海南、观雪景, 节目播出后受到市旅游部门的高度评价。
以国家重大决策出台为背景, 将市委和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进行多角度、多地域长期连线, 也是实现异地直播互动节目常态化的重要手段。2009年7月, 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 丹东成为东北东部新的出海通道。丹东市委、市政府由此提出要加强东北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 丹东电台马上提出“区域合作、广播先行”, 以当年东北东部铁路丹东段全面开工建设, 丹东与东北东部城市的交通往来将更加便捷为由头, 推出了“黄海之约———东北东部城市行”大型异地直播活动, 先后和鹤岗、牡丹江、佳木斯、白山等七个城市做了对播, 与每个城市连线在相互推介的基础上, 更多的是挖掘共同的关注点, 比如丹东与牡丹江的连线重点是旅游名城、边境城市;和白山则突出了鸭绿江的联系, “君居江之头、我居江之尾”;和佳木斯则找了两地相互投资的项目。相关题材的比如说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旅游城市、卫生城等等都可以作为对播的切入点。
而借助突发性事件, 时时跟进事态发展, 跨越空间心手相连也是异地连线的重要内容。这类题材事件虽小, 但在危急时刻能体现人间大爱, 也是最能吸引听众, 打动听众和引发听众互动的内容, 但突发事件面前一定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 否则就会与新闻点失之交臂。比较典型的就是2008年3月8日, 长春市妇产医院一名孕妇剖腹产下一名女婴后, 出现产后大出血, 生命危急, 急需一种叫“人血纤维蛋白源”的促凝血药。院方和家属找遍长春甚至吉林全省都没有找到这种药物, 于是, 吉林、黑龙江的新闻媒体发动群众来寻找和运送药物。《生死时速一昼夜拯救生命吉林黑龙江爱心大接力》两地媒体联手策划的异地连线直播活动感动着全国的听众, 同时也树立了媒体的公信力。
此外还可以抓住像改革开放30周年、非典、5·12地震等全国影响较大的重大事件, 寻找相关地域联合推出对播节目;可以做足相关纪念日, 忆往事看今朝, 找到不同地域相同的心声。
三、形式上, 打通异地媒体的大平台、时间段、对接点, 整合资源, 机制保障, 让城市声音持续更长
采取区域化发展策略, 促成区域性联合, 实现广播的超常规发展, 是中国广播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突破的现实选择, 具体运作中可以借助行政手段为媒体间合作铺路。为宣传推介牡丹江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等重大举措和成果, 2010年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与吉林省延边州广播电影电视局领导几次互访后确定长期合作关系, 从5月17日开始, 每周一、周四在延边卫视《新闻联播》中播发牡丹江新闻。同时, 牡丹江新闻广播、交通广播也将与延边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和交通广播合办广播连线直播节目。从5月17日开始, 牡丹江新闻广播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电台开辟定点时间, 常态性推出异地互动直播节目, 宣传各自城市的特点和优势, 助推两地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5月17日, 推出首期55分钟的大型异地直播节目“山水相依情谊长”, 展示两地旅游、文化、民俗资源。5月28号、6月3号节目紧跟推进, 结合两地世博会宣传周又两次推出互动直播节目, 通过媒体的合作达到了服务经济的目的, 同时也让两地对播连线节目有了持续资源保障。
重大事件未必常有, 新闻事件时时发生, 尽管异地连线涉及内容广泛, 但如果缺乏新闻的敏感性和长远、明确的策划, 对播新闻点往往就会无意间溜走, 实现异地连线直播的常态化就更无从谈起。所以应始终保持对新闻点的敏锐捕捉, 这是做连线对播的最大动力源;精心细致地做好异地直播节目的长远策划和组织实施是实现异地连线直播常态化的重要保障。■
新常态下广播直播车的探索 篇3
1 广播直播车简介
作为移动广播的一个流动播出载体,为保证高度的实用及灵活性。台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依维柯客车为载体,并对其进行了车内改造,采用车体内划分功能区的要求,主要分为驾驶区、播音区和设备区,各个分区单独设定,互不影响。
车辆的改装在不能降低性能的前提下,使其改装后适应各种复杂路况做到安全行驶。具备优良的隔热、防雨、防潮、防尘密封和防静电功能,底盘做防锈、防腐处理。车内设备分布均匀,前后轴配重及左右平衡合理;设备和机架具有可靠的安全接地系统,电气系统具有漏电保护。车辆内部的装修采用重量轻、阻燃性能好的无污染材料(环保材料)。合理安排设备布局,便于操作和维护维修,保证有足够的设备安装空间和人员操作空间。供电线路与信号线路间无干扰,并能监控各机柜设备的工作电压、电流。整车改装及系统集成能满足车辆行驶过程中进行直播的要求,保证持续供电不低于4小时,保证车内噪音不影响播音员播音,保证车辆震动不影响设备正常工作。
综合各方建议,采用市电+UPS+逆变供电三种供电方式,配备广播级话筒、高质量数字调音台、云台摄像头、互为主备调频发射机、现场扩声系统、回传系统。主持人和嘉宾在车内就能完成广播节目直播或现场节目的录制,节目主持、现场连线、音乐播放等一系列技术动作都能在车中同步完成。不仅能够在车内、车外录制与回传各类现场广播直播节目,还能和转播车、台内直播间等其他现场设备实行级联,高质量完成各种节目的录制回传,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广播即刻、互动、同步的特点。
在音频设备选用部分,数字调音台和外部设备主要由以下组成:便携式电脑、工控机、CF卡录放机、车载DVD、IP传输器、4路电话耦合器,两只无线手持话筒,两只头戴式耳麦、主、辅助扩声系统(音箱只在中小型现场活动时使用,平时不随车携带),主300W、备100 W调频发射机(采用独立发射天线和馈线),GPS卫星时钟和子钟。
话筒部分:分为活动和静止,在直播车活动状态下采用了舒尔SM2头戴式耳麦作为主话筒,省去了万向话筒支架,减少对车内空间的占用,从而降低对主持人视线的影响。在直播车静止状态下,则使用万向话筒,头戴监听耳机进行节目直录播。
数字调音台:综合考虑到直播车的其他功能,选用了12路数字直播调音台,即德国KLOTZ XENON-12。
外部设备:笔记本电脑、工控机,根据调频发射机使用效果,本台采用意大利出产的RVR调频发射机作为随行或应急状态下的信号发射设备(各自采用单鞭吸顶天线);无线话筒天线放大器及天线;GPS时钟和3.5寸子钟。
辅助设备:UPS电源,包括8块12Vx 65 Ah电池组;前摄像头;车顶空调部分(功率较大,仅在使用市电情况下启动);车顶6只30W高音喇叭(240W定压功放推动);7只室外照明灯。
由于是随行广播的直播车,供电系统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因此电源部分我们采用了三路独立供电。主要供电由车载电池组和UPS组成,根据计算功率容量,一次充足电可满足七、八个小时工作时间;备用电源采用车体电池和逆变器提供220 V交流电,条件是在直播车点火发动后方可启动,目的是避免车体电池过放电,影响行车安全;其三是外接市电的选用,主要在静止现场直播和扩音情况下采用,此路电源由隔离变压器保障用电安全,同时接入车内空调和功放、车顶外照明灯等用电量大的设备。
2 广播直播车主要功能介绍
台内广播直播车整车集成度高,实现功能较多,可满足多种应用。一是实现随行广播,车队行进中移动直播,有一定的调频发射覆盖半径,还可以利用车顶高音喇叭,实现扩声宣传;二是同步转播功能,在车内、外进行各类现场直播活动时,可把节目内容返送到电台直播室进行转播;三是中小型活动的现场扩音,满足一般活动、演出的现场直录播等活动;四是音频信号数字(或模拟)传输功能,根据需要采用电话线路、IP音频传输器等技术,实现节目信号安全可靠传输;五是同步录音和简单的编辑、制作功能。
3 不同场合应用的重点工作
广播直播车节目准备工作,提前准备,了解主要服务内容,估算采用UPS电源可运行时间,根据路况监控车顶天线状态,一般重大活动需要提前跑线路,调整好主持人耳麦位置,音量和配乐电平的平衡,因在行车过程中,环境噪音不但在直播车中有影响,同样在车队的收听中,也有较大的车内发动机等噪音,必要的背景配乐可以起到提高听众信噪比门限的作用,突出语言的清晰度。
4 常见故障处理和检修要点
首先是直播车在发射和天馈系统选用了两个中心频率,采用的吸盘天线,在使用中可调整为同频率一主一备,应对因天线挂倒引起的突发故障,由于车体天线较高,此类现象是最容易遇到的,处理时间十几秒即可完成,基本不会对随行广播造成大的影响。其次是应对车载播出工作站故障,主要是电脑死机,由于采用了固态硬盘,并对系统启动尽量简化,启动时间能保持在10s内。在检修方面,要保证蓄电池的维护,定期定时充电;对应急情况下的车载逆变器进行加负载后的试运行;检查天馈系统连接线;插座连线是否松动;无线键鼠、无线话筒电池使用时效等。
5 直播车整体使用体会
一是台直播车改装目标虽然舍弃了部分功能,在使用过程中,仍然不够精简,功能追求太过全面,如3G/IP传输器,在设备采购回来后没有使用,因为该设备需要收发设备当中有一个绑定固定IP地址才能传送音频信号,而我台没有建立网站,所以该设备也就没有投入使用。反而我们传送信号使用电话耦合器,即用固定电话线路来传送音频信号,从使用效果来看,安全性和便利性都没有让我们失望。
二是对设备维护和设置要有专人管理,由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广播电台台技术力量有限,不能固定专人服务直播车,对直播车整体使用造成了隐患,很可能上次去的技术人员,根据当时情况动了某些设置,如发射频率,功率,输入和应急通道等。
三是要注意对使用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上车后首先要仔细讲解调音台、耳麦、工作站等的各自功能,因为直接使用和操作的是播音员、主持人,把有可能的突发事件告诉他们该如何处理,如路况不好可能造成的播出工作站电脑死机。
四是技术人员在随行广播中要提高警惕。密切注意电池电量,天线状态,发射机和其他设备运行和指示是否正常,同时利用耳机监听发射后的信号,不光是调频信号的有无,还有音频信号中的大小是否合适、调制度、背景音乐人声比例、环境噪音等,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发现问题能迅速判断,及时处理。
以上直播方式需要对直播车和代表车辆提前进行调试,确保观摩期间车队每辆车收听到最好的效果。
6 结语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广播电台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努力承担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提高服务公众广播收听、服务大众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和广大听众朋友们一起,为平安、和谐白州的构建多尽一份力量、增添更多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俞扬,张伟明.浅议广播移动直播车的改造[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0,(2).
新闻传播中非常态的常态化 篇4
“常态”和“非常态”概念广泛, 涉及诸多学科领域和不同分析框架, 属于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 对“常态”与“非常态”的区分和分析当然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从哲学角度而言, 关注的是普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政治学的角度而言, 重点关注主流、中心、制度化、现存社会经济权力结构与边缘、非制度化、社会转型和变迁、革命、叛乱、异端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 关切点落实于规范、秩序、常规与越轨、混乱、突发事件的关系。但是, 对“常态”与“非常态”的分析仍主要是从传播本身着眼, 而以其他学科的分析作为辅助, 以加深对此一特殊新闻传播现象的理解和把握。从传播学的角度着手, “常态”就是被普遍地认知、更多地被传媒所关注和报道, 并因此被受众或民众更多地和普遍地讨论、理解和记忆。常态即被不断曝光、广泛关注和传播, 成为公共热点、社会共识和主流价值。反之“非常态”则意味着不多见、不常发生, 很少被曝光和关注。本文所讲的“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是当前社会和媒体都必须面临的一大问题——毒奶粉事件已不再新奇, 官员的贪污腐败也已经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脑中, 受众所形成的思维定式正是由于媒体的引导和受众自己脑中不科学的统计方式造成。
尽管在大众传媒原则主导一切的社会里, 曝光则鲜活, 默默则无闻, 成为社会的非常态, 或者被污蔑为“变态”。换言之, 传媒的权威和暴力使其成为暴君或上帝, 谁都无法避免被传媒的逻辑和法则所主宰。[1]然而, 饶是如此, 这里对“常态”和“非常态”的描述和区分仍然并不涉及价值评判, 需要结合具体领域、现象和事例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而做出具体的分析、评估和判断。从抽象的层面而言, 常态化与非常态化两者并未有价值评判和高下之分。大众传媒或是仁慈的上帝, 或是暴虐的暴君, 关键在于看他做了什么、如何行动, 以及行动的后果。媒体的力量固然强大, 但是媒体作为引导受众的舆论武器, 应该遵循其客观报道事实的原则, 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也应持有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才对。
二、新闻传播中非常态的常态化
明朝学者方孝孺曾有言:“天地之生物有变有常。儒者举其常以示人, 而不语其变。非不语其变也, 恐人惟变之求而流于怪妄, 则将弃其常而趋怪, 故存之而不言。后世……弃事之常者不言, 而惟取其怪变之说”[2]因此出现了“好于奇谋而不知道, 喜为异论而不守经”[2]的现象。他所描述的这类现象即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
在新闻传播过程或社会发展过程中, 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原本是非常态的异常事物和社会现象, 由于被大量报道和密集提及, 从而引发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最终成为常态化的事物和社会现象, 或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现实存在, 即生活的一部分, 笔者将此一社会现象称之为“非常态的常态化”。如近几年对地震的报道和对交通事故的报道, 受众在长期高频的接触下已经开始慢慢倾向于看淡此类事件, 这些事件因此被普通化, 然而事实上这类事件并没有改变属于“非常态”现象的事实。鉴于这一现象既有助于对新闻传播理论的深入探讨, 又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政治意义, 因此分析其原因、后果以及相应的理论就十分必要。
三、非常态新闻事件的分类
大众传媒倾向于报道的“非常态新闻事件”大体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1) 越轨、反社会、反法治事件及其叙事[暴力、凶杀、绑架人质、强奸、抢劫、盗窃、欺诈、政治黑幕等反映人性险恶和社会混乱的——“越轨行为能立即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因为它违背了人们的规范和价值, 但社会解组不会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 (除非它最终也产生越轨行为) ]”[3]; (2) 反日常生活、反道德事件及其叙事 (庸俗娱乐、粗俗语言、性、胡闹、道德丑闻、暴得大名、暴富等——助长侥幸、投机、机会主义、赌博心理) ; (3) 反主流、反常规事件及其叙事[离“经”叛“道”、异端、新潮与时髦、先锋、解构的、消解的、颠覆意识形态的、边缘化、亚文化、异教、奇巧淫技 (先进科技) 等]; (4) 反制度事件及其叙事 (助长不稳定、动乱等;譬如战争、恐怖主义、骚乱、宗教冲突、政治暗杀等) ; (5) 制度化非常事件及其叙事 (游行、示威、罢工、集会、抗议、重大国际国内时事等) ; (6) 偶发性、突发性事件及其叙事 (灾祸、灾难、自然灾害等) ; (7) 其他。[1]
四、从受众角度分析此现象出现的原因
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就是因媒介本身及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然而, 新闻受众心理的本质其实上是一种社会心理。所谓社会心理,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 它包括群体中共同的心理现象和个人受群体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现象。这一论断可以由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得出。
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的塔尔德触及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在他看来, 造成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众会将非统计数据当成统计数据来理解, 因而造成“非常态”事件被夸大, 最后成为“常态化”现象。第一, 这其实源于新闻受众心理的随意性。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对媒介种类的选择是随意的, 他们对事实的理解也有其主观的能动性, 新闻传者对受众的影响和引导是潜在的。比如, 在报道某地官员政治清明作风淳朴时, 很多新闻受众选择反面的看法。第二, 新闻受众心理的交融性也是“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由于新闻受众交融着自己所处社会和媒介社会的双重影响, 他们在拥有一定社会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媒介的引导, 自己本身就出现了主观的判断, 加上广大新闻受众其实也只是信息的接受者, 并不是专业人员, 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的缺乏也导致他们会对一些小概率事件有着过大的反应。第三, 媒介刺激对受众的感受影响极大, 因此会极容易对受众造成无意注意。媒介在报道小频率事件时, 常常因为这些事件本身就与其他事件对人的刺激差异很大, 因此, 这些事件因其新异性和独创性而吸引受众的无意注意, 虽然无意注意时主体本身处于无意识状态, 但内隐的感知、记忆在某些场合也会被激活并转为意识状态, 从而为人们所注意。第四, 这也与受众对新闻的需求有关。受众所需要的新闻是真实的、时效性强的, 而且具有新鲜性和接近性, 而我们一般所接受的“非常态”的新闻报道往往具备这几个特性, 尤其新鲜性和接近性。但是受众群体心理又有盲从的特点, 因此, 就算是实事求是的报道, 在群体受众的互相影响和各自主观判断下会被夸大化、常态化。
五、从传者角度分析此现象出现的原因
新闻专业工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这是显而易见的。报道新闻时要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而新闻价值又体现在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和趣味性上。新闻价值的决定因素导致非常态事物总是得到优先关注, 譬如冲突化、暴力化、负面化的新闻, 娱乐性的、戏剧性的、刺激性的、可视性的事物。所以, 从新闻传者的社会认知方面来讲, 这些事物被关注都是无可厚非的, 关键就是新闻记者对这类新闻事件的报道态度, 有些夸张扩大化的报道是导致这一现象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 这种报道态度也是由现代大众传媒的经济逻辑所推动的, 在大众化时代, 受到关注是一种巨大的经济资源。因此这也是新闻记者报道此类事件的动机, 而新闻动机的强弱关系到新闻传播效率的好坏。然而, 对于非常态新闻事件的报道, 常常是代表庸俗、丑恶的非常态现实在新闻传媒中得到大量呈现和讨论, 并在诸如示范效应等的综合作用下导致庸俗事物常态化的不良后果。
新闻传者在新闻动机的引导下进行“非常态”新闻事件的报道, 然而造成“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单单因为新闻传者对此的报道, 而是其耸人听闻的报道方式, 这样的报道方式往往造成新闻传者对新闻受众的暗示效果, 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被媒体引导。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此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信息和新闻发布方的媒体占有主动和支配性的地位, 媒体可以通过对受众的预先分析而调整传播和说服策略, 已达到隐蔽塑造受众的目的, 受众群体缺乏专业知识, 因而极易步入歧途。
六、“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的影响
如今, 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 都强调报道低频率发生的新闻事件, 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值得注意的事件却退居其次。大众传媒还充分利用新的传媒技术的进展, 通过新的电子传媒技术日益扩大其社会影响, 譬如网络与网民、博客与BBS论坛等日益扩展的巨大影响。这一切很多是借助大众传媒的相应运作, 导致“非常态的常态化”的方式才得以实施和推行。新闻传播领域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譬如网络传播等) 也给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问题。综上一切, 都使得“非常态的常态化”更加复杂。
新闻传播过程中“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的负面影响及相关联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譬如, 和新闻传媒相关的负面“常态化”日益走向民主政治的反面, 也正因为如此, 本文将着重说明“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的负面影响, 但是笔者不否认其正面意义。我们不能武断所有的与新闻传媒、新闻传播有关的负面现象都是由“非常态的常态化”生成机制所引起, 但许多问题的产生往往和新闻传媒以及“常态化”这一传播机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或者, 事情本身有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特殊产生原因, 但经由传媒以及“常态化”机制的中介和扩大, 使其作用和影响变得更为巨大。新闻传媒日益成为社会变迁的第一推动力。[4]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 在新闻传媒影响和社会变迁推动方面, 其主要机制和过程就是“非常态的常态化”。
非常态的常态化现象是当今传媒中一个特别明显且存在很多弊病的现象, 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因为一些错误的报道方式导致一些对社会不利的新闻被不科学地夸张的常态化。为了杜绝这种现象, 我们在依赖国家法律法规健全的同时, 也需要新闻传者提高自身素质, 尊重事实真实性, 加强自我的控制力。对于受众而言, 更应该提升自己的知识涵养, 拥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参考文献
[1]罗云锋.新媒体与“非常态的常态化”[EB/OL].http://news.163.com/08/1217/15/4TCH5CP7000131UN.html.
[2]方孝孺.逊志斋集 (卷六) [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0.
[3]第默尔·库兰.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5:72.
加班不该常态化 篇5
然而, 这项“常规性的动员”却有悖相关规定。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要求, 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 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 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 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 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现实中, 加班并不陌生。今年夏天, 上海一支业余乐队为“加班族”们献上了一首半开玩笑的歌———《感觉身体被掏空》, 迅速引爆了互联网, 甚至还惊动了BBC。BBC报道称, 在中国, 长时间工作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无论是什么行业。
“加班文化”在弥漫, 但是“加班族”却越来越清醒。舆论场里, 过去被称道的“工作着是美丽的”的论调也越来越被人诟病。几年前, “中国人为何不够敬业”的反思最后就被指向“加班文化的戕害”, 加班伤害的不只是员工对工作的热情, 从更广阔的企业发展层面来看, 加班盛行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小米的投资者、启明创投的共同创始人加里·里谢尔说:“中国初创公司的竞争不是出于好的想法, 而是基于两个渠道———成本和速度。当你以低成本和速度参与竞争时, 就只剩一种文化能够取得成功了, 那就是全天候文化。”可悲的是, 不只是初创公司, 很多已经成长起来的企业, 依旧把“员工加班”作为一种“竞争手段”。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 缩短工作时间除了有利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之外, 还有利于激励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再投资, 而且闲暇时间的增加会潜在地促进创新的发生。
谈个性教学常态化 篇6
魏超群:这次课程改革最成功之处在于一标多本。我们评价课程改革,最终还是看它在教学方面带来的变化,其中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上,概括起来说,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教学结构的基本框架。关于这方面的事例举不胜举,广大教师也都有切身感受。
记者:说到课堂教学,您认为目前的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魏超群:顺风吹,随风倒。
记者:您能不能说的具体一些。
魏超群:说一个尴尬的实例。有一位青年教师,每次走上讲台,不加修饰的自然流露着他固有的教学本色,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也没有花样翻新的形式,因此,尽管他的教学效果极佳,却始终与“优秀课奖”无缘。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他的课堂,看课后,我兴奋地说:“这就是纯绿色的课。”并推荐他参加省里优秀课评比。这突如其来的“幸运”可忙坏了这位青年教师———他先是对这一堂课做了精心的设计,甚至连上课的引言也要逐字逐句推敲,翻来覆去琢磨;然后是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和各种课件的制作。此外,他的“教案”还要经过备课组集体讨论,试讲后由各级教研员点评、修改,再试讲,最后有各级专家把关,一个专家定了向,又被另一个专家调转了方向盘,折腾了好一阵子,终于获得全省一等奖的《证书》。然而遗憾的是,这位教师却不知日常怎么上课了。
记者:魏老师,您说的是个个案吧,具有普遍性吗?
魏超群:虽然是个案,但却具有普遍性。尤其是参加全国优秀课评比的教师,他们的“婆婆”就更多了,他们也同样有这样的苦恼。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视野宽了,也理解一堂优秀课具备的标准是什么了。
记者:您讲的这个“尴尬的实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常态教学是不能如此依赖“外援”的,好的课堂还是要依靠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
魏超群:这就是我积累了半个世纪的经验———课堂个性教学常态化的经验。
记者:您能解释一下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涵义吗?
魏超群: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尽最大可能,以吸纳现代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我国课程改革最成功的教育理念为前提;结合教师个性特质,创造适应于自己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卓有成效的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内容,及时调整灵活变式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全方位提升课堂教学实际效果为终极目标,促进学生自然成长。这就是个性化教学的本质属性。
记者:魏老师,您概括这四方面非常精辟。然而,它是否符合当前的课改精神呢?
魏超群:课改深化发展逐渐澄清一个不可动摇的事实,那就是教学是教师个体独立实施的行为。由于教师的身份、阅历、性格、态度、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不同,导致教师自身的个性差异和他的教学风格,试图通过某一个固定的程序去改变这种差异和风格,是违背人的天性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这种差异,取长补短,因人而异,才能使教学改革常态化。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简称《实施意见》) 对初高中教学改革具有深远影响。要将过去的“同质化”“统一化”教育变为“多元化”与“个性化”教育,真正实现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真谛,必须改变“千校一法”的教学局面。杜朗口的经验在杜郎口就是金砖,把这块金砖无限放大,到处复制,就变得黯淡无光了。经验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必须内化为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如果将别人的教学模式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到头来,必然又走回自己的“老路”上。
记者:魏老师,您说是不是别人的教学经验和别人的教学模式没有学习的必要?
魏超群:曲解了我的意思。经验可以学习,模式也可以学习,但不是复制,不是一成不变。要“他为我用”,将那些成功的、优化的、先进的为我所用,适用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记者:那么什么是适应自己的?
魏超群:个性化,吻合自己的个性。如果别人的经验吻合自己个性化教学的发展,就是可借鉴的。当然,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 自己未必成功,但是,可以改进自己不足的地方,这就是说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我不赞成将别人的教学程序变成自己的教学步骤,也不赞成将自己的教学模式向别人推广,让别人也死板地模仿、照抄。可以肯定地说,世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程序与教学方法,那些强行推广的经验与方法,都忽略了客观条件,包括教师、学生与个性等,是不科学的,也不能常态化,因此,热闹一阵子,便慢慢冷却了,渐渐消逝了。只有个性化,才能使教学保持常态并稳步发展。
记者:这就是您说的个性化教学与常态化教学的关系吗?
魏超群:个性与常态是事物的固有属性,只有适应客观规律的个性才能保持个性化教学步入常态。在常态面前,无不表现其个性,两者无法回避。任何脱离个性的教学,都是没有特色的教学,任何非常态的教学,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这里不排除各种级别的优秀课。因此,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方可获得教学的真谛。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教学常态化是吻合教师的内涵发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记者:魏老师,您说的个性化教学常态化对学生有什么作用?
魏超群:教学改革的起点是学生,教学改革的归宿也是学生,我提倡教学个性化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为前提,通过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有效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内动力。在教师个性化的常态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指导学生,教育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凡属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个性化教学,就必然促进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共同提高的。脱离了学生发展的实际,仅从教师个人意愿的主观主义个性化教学,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这一点,是早在三十多年前已被澄清了的事实,毋庸置疑。
记者:按照您的说法,教师的个性化是服从学生的需要而灵活变通的教学。
魏超群:说的很好。因为个性化就打破了程序化和模式化,教师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施教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发展为原则。个性化不是自由化更不是任性化,是科学的调控教学全程,合情合理选择施教方法,让每一位教师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质的特色教育。
记者:在个性化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表现在哪些方面?
魏超群: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建立有效的个性化学习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二个“学会”上。学会计划: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规划自我;学会预习:教师确定预习内容和预习提纲,学生有序预习;学会听讲:会听师生对话,辨析对错,吸纳营养;学会回答:先思后答,所问所答,说自己的话;学会设问:大胆质疑,不懂就问,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学会自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依赖别人,有独立见解;学会合作:凡属疑难与困惑问题,善于与他人合作,小组研究,取长补短;学会探究:定向思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递进思考;学会争辩:敢于反驳,发表不同意见,提出挑战性问题,善于据理力争;学会反思:主动反思,自检自查,总结教训,善于自我评价;学会自习:指导学生上好自习课,养成看书、复习、独立作业的好习惯;学会创新:培养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不依赖别人,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
记者:魏老师,要实现学生的十二个“学会”,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您能根据教师不同的个性提出供参考的教学框架吗?
魏超群:我们的教学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传递—接受”教学框架
应用范围:适用于具有演讲能力和教龄时间长、阅历宽泛的教师。基本方法:1. 复习提问~以旧引新,自然过渡。2. 教师讲解抓住核心与重点内容,讲得精彩入胜。3. 巩固练习将主要知识学以自用,随堂作练习或小测。4. 课堂小结梳理知识,找出规律,建立知识结构。注意:1. 本法是教学通法,适用于新授课和疑难课。2. 教师善于不断激发动机,引发求知欲,学生不断追求获取未知问题。3. 讲解与对话相结合,平等亲切对话,学生易于接受。4. 讲练兼顾,每个知识点不宜过细过长,讲练结合,讲讲练练,轻松接受。
(二)“自学—指导”教学框架
应用范围:适用于善于钻研型并有一定指导学习经验的老师。基本方法:1. 教师提出要求~根据内容设计目标。2. 学生自我学习~指导学生会看书会整合。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指导点拨发散再问。4. 强化重点知识~在练习中讲解,引发学生置疑。5. 课堂评价小结~学生互评互捡,教师总结提高。注意:1. 教师自制学案,每节课都找到自学内容。2. 要有自学提纲,学生要有学习笔记。3.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及时指导。4. 即时小结,分段调整,小步子慢进。
(三)“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应用范围:思维敏捷有一定教学应变能力的教师。基本方法:1. 教师提出问题~围绕中心对话引导与设问。2. 学生提出假设~小组讨论设计破解猜想。3. 推理验证假设~学生展示自己获得的结论。4. 总结完善提高~师生共同总结修正自己结论。注意:1. 发现法源于布鲁纳,引导—发现是我国课改成果。2. 此法适用于理科教学,特别是物、化、生实验教学。3. 教师精通教材体系,掌控学生思维发展过程,因势利导。4. 允许出错,错中悟理,打开思路,鼓励创新。
(四)“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应用范围:思维浪漫型富有想象力的教师。基本方法:1. 教师创设情境~紧扣目标融入情境激发灵感。2. 活动体验感悟~学生主动参与轻松愉快认知。3. 彰显学生才华~多种形式表现学生学习能力。4. 建立评价机制~学生自评他评捋清知识脉路。5. 教师课堂点评~明确方向鼓励参与活动的学生。注意:1. 情境陶冶法源于现代知情教学论,快乐成功是最大特征。2. 情感认知陶冶升华创设美感生动形象,激发学习情趣。3. 情境体验参与操作、游戏、表演、实验、探索等活动。4. 普遍适用语文、外语、美术、音乐、历史、地理等教学。
(五)“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应用范围:思维严谨富有表现与示范能力的教师。基本方法:1. 明确学习目标~由目标定任务,分析目标实施办法。2. 示范过程评析~学生操作领悟,升华理解识记。3.教师引申变式~学生独立强化,拓宽灵活思路。4.开放创新环境~展示学生作品,教师总结提高。注意:1. 示范分析是思想准备,典型示范经典操作,牢固过程。2. 学生会模仿,会说过程,会分析,会用自己的语言解释。3. 模仿不是目的,是教学手段,后认知远远大于原认知。4. 鼓励求异,鼓励灵活,鼓励发展,示范的内容在备课中确定。5.要有规范的板书,熟练的技能,正确的过程。6. 此模式适用于技能熟练,如实验课、动作课,体育美术等。
(六)“生态—合作”教学模式
应用范围:思维开放富有务实与探索能力的教师。基本方法:1. 创造生态氛围~学什么就营造什么环境,学习预热。2. 确定自悟任务~学生自主探索,初步形成解决问题方案。3. 小组合作交流~充分发表意见,互帮互学最后形成共识。4. 小组展讲结论~小组选代表或集体展讲,师生评价补充完善。5. 课堂检测总结~独立答题及时反馈,针对问题教师总结提高。注意:1. 教师尊重学生的元认知,教学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学生生态发展。2. 课前准备必须充分,包括情境问题、导学案、课堂检测、PPT等。3. 给学生的一切活动要有时间和空间保证,教师跟随学生调控教学。4. 切勿追求一帆风顺,允许出差,允许不同意见,允许反问和质疑。
记者:魏老师,您积五十年的教研经验,对深化课改回归“个性教学常态化”的观点,无疑对我国课程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源。
直播常态化 篇7
2005年《直播威海》平均收视率达到14%, 平均市场份额达到44%, 在央视索福瑞受理的国内120家电视新闻类节目中排在前三位。2007年在有着中国传媒届奥斯卡之称的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上, 《直播威海》获中国十大创新栏目。《直播威海》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受众和业界的关注和认可, 正是得益于其故事化的新闻表达方式。
《直播威海》注重的故事化要素
新闻故事化是指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不是简单地告诉受众何处发生何事, 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受众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始终。新闻故事化借鉴了文学叙事的方法, 但和文学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必须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 让故事更具新闻性、可视性和传播性。
细节。细节是新闻故事化的关键, 能充分展现出故事的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语言、动作、表情、神态、典型画面都可以成为细节。细节就是一篇报道的“眼”, 它可以收到“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
在采访被父母遗弃的女婴时, 有这样一个细节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一个孩子玩过的拨浪鼓孤零零地躺在孩子曾经睡过的小床上。
细节有助于增强故事的鲜活度、立体感、纵深感和厚重感。细节描写不在多, 一个有冲击力的细节就足以让故事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连续性。新闻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故事化报道中要用发展的眼光来采写新闻里的故事, 注重报道的连续性。
《一对特殊的母子》讲述了入室抢劫的年轻人和被抢的中年妇女在搏斗中都受了重伤。中年妇女做出惊人举动, 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并告诉医护人员受伤的是她的“儿子”, 其中的故事性、不可预知性吸引着受众。《直播威海》先后以多篇稿件跟踪这一新闻事件, 引起了广泛、强烈的社会反响。
连续性报道也是向公众作一个交代, 尤其是一些有社会影响的事件, 比如交通事故、刑事案件等, 在增加社会透明度的同时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点评。主持人在新闻后寥寥数语的点评, 会让受众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它时而温和、时而犀利, 时而沉思、时而幽默。看似简单的几句话, 就把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
点评往往从平常事中提炼出深刻哲理, 给受众以警醒, 让故事有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得到升华的同时更具完整性。点评符合电视民生新闻受众的文化层次收视心理和社会需求。
可视性。电视是一项综合艺术, 文学手法、图像、文字、声音 (现场声、同期声、音响、音乐) 、字幕等元素都能增强可视性。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为故事化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
《大爱无言》讲的是一对耄耋之年的残疾夫妇, 50年来照顾家里三位残疾瘫痪的亲人和两位五保户的故事。在情节设计上采取了倒叙手法, 逐步向回倒, 运用情节冲突和悬念, 一步步展开故事。通过悬念设置、字幕、特技, 以及音乐、同期声、现场声等声音效果的运用, 使本来无法沟通交流的采访 (老夫妇是聋哑人) 最终成为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新闻故事化报道作品。
可视性没有概念的说教, 只有动人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回味, 它所产生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 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
百姓视角。通俗地说百姓视角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通过实践体会到, 不论哪种领域的新闻都要写人, 哪怕是想通过写人来写事件。
《直播威海》推出的《说说二十年》、《绿色记忆》等成就性报道中就以事件亲历者的讲述反映出个人与社会的变迁。通过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 使普通人身上闪烁出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人与故事合二为一, 具有亲近性、人情味和时代感。
百姓视角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运用时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小中见大、自下而上把一些抽象的、理性的话题软化成具体的、感性的故事。
百姓视角也是新闻人性化的体现。人性化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 对生命的怜悯和尊重。它关怀的是人类的和谐与发展。无论报道哪一类社会群体或个体, 都要站到他们的视角和生活状态讲故事, 这样人物形象才更丰满、亲切和立体。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都可以体现新闻故事的人性化。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说:“故事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性化的东西, 人性化的东西是最好听、最好看的故事。只要坚持这一点, 新闻的人性化、人情味, 就是国际化的, 国际上喜欢看的国内当然喜欢看。”
新闻故事化应防止的几个误区
娱乐化。娱乐化表现为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内容越来越多, 竭力从新闻中挖掘娱乐元素, 强化新闻事件的煽情、刺激和戏剧化。很显然, 新闻故事化和新闻娱乐化从主题到目的都不同, 因此在故事化和娱乐化方面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一篇好的新闻故事化作品必须有健康积极、正确独特的观点, 它是区分新闻故事化与新闻娱乐化的重要指标。
杜撰。虽然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要求, 但在民生新闻中会不自觉地追求人物冲突所产生的戏剧化效果, 人为地发展、影响故事情节, 以致产生杜撰。新闻故事化是采取故事化的手法写新闻, 属新闻范畴, 必须完全真实, 杜绝杜撰。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同样也是新闻故事化的生命。新闻故事化之所以能吸引受众目光, 靠的就是真实的力量。
经过不断实践, 《直播威海》适应了中国社会当前急剧转型时期受众的收视需求和心理期盼, 让新闻故事化在节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更有吸引力。这也是《直播威海》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