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防范机制

2024-08-13

常态防范机制(共7篇)

常态防范机制 篇1

毒品泛滥,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的安宁, 已成为国际性的公害, 引起世人关注。毒品不仅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对国民经济造成了破坏, 同时还对国家正在进行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带来不良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禁毒工作是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 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禁毒工作的决策部署, 深入开展了禁毒斗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对禁毒工作做出批示:毒品是人类公害。禁毒工作事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民族振兴, 是一件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大事, 务必抓紧抓好。国家禁毒委员会要求各单位要坚持预防为主, 增强全民意识, 完善综合治理体系, 严打和惩戒教育并举, 创新体制机制, 坚决遏制毒品问题蔓延发展。几年来, 我校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和领导批示精神, 紧紧围绕加强宣传教育, 决不让毒品毒害学生的原则, 努力创建“无毒烟校园”。

一、统一思想, 深入认识禁毒的重要性

我校领导班子成员站在从国家禁绝毒品总目标出发的高度, 充分认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保护他们不受毒品的侵蚀和危害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是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源头和重点, 把禁毒预防教育纳入法治教育体系, 而法治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 贯彻公民道德纲要工作中的艰巨任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 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全校近3000名师生未发现有涉毒行为。

我校位于文昌市文城镇, 是一所市直属完全中学。学校环境优美, 师资力量雄厚, 教风学风浓郁, 办学成绩显著, 得到社会认可、业界满意、家长放心。办学以来向全国多所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子, 成为社会高度赞誉的学园。但同时, 我校地处毒品“重灾区”文昌市文城镇境内, 禁毒形势更加严峻, 对学生开展禁毒教育显得极为迫切。为此, 我们制订了一整套完善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计划、方案, 强有力地推进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向前推进。在校政工部门的领导下, 全校师生常态化抓毒品预防教育, 并达到预期目标。几年来经检核, 全校师生做到“零沾毒”。学校2011年度被评禁毒模范学校;2012年度获得“无毒校园”示范点一等奖;2013年度被评为“海南省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2015年度获评为“全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二、领导重视, 组织机构运转到位

田家炳中学于2010年开展创建“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示范校园”, 在省禁毒委、省公安厅、省禁毒总队、市委、市政府、市禁毒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的领导和社会关注下, 把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当做一门必修课, 同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 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活动, 使广大师生心中打下深深的拒毒、防毒烙印。学校自开展创建“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示范点”以来, 亲临我校检查督导、指导禁毒工作的有: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禁毒委成员张勇同志;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陈志荣同志;副省长、公安厅厅长李富林同志;省禁毒办主任、公安厅副厅长李洪同志及省禁毒委、禁毒总队相关领导和市委书记陈笑波同志;原市长何琼妹同志;市委副书记、政法书记符永丰同志;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林刚同志;市人大、市政协、市教育局等领导。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使各项禁毒保障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有力地推进了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 使工作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三、多措并举, 切实抓好常态化毒品预防教育

田家炳中学自创建“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示范点”以来, 始终坚持书教培养人才、德教培养素质、法教培养守法、禁毒培养健康和坚持“五个”强化, 即强化知识传授、强化德育教育、强化法制教育、强化禁毒意识、强化以法治校的新观念。我们悟出一个道理, 如果学生沾上毒品, 那么成绩即使再优秀都是徒劳。以这样的道理辐射全校师生, 在全师生中同样悟得一个道理即:一个人一旦沾上毒品, 终身被毒害缠身, 难以摆脱, 等于自掘坟墓, 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 制定《田家炳中学毒品预防教育计划》, 并按照计划中的内容、时间分步实施, 把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同班级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成立田家炳中学毒品预防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邢焰 (校长) , 副组长:吴清奋 (副校长) 、詹文坛 (副校长) 、符永轩 (副校长) , 成员为各班班主任。同时还聘请原公安局主任科员、禁毒大队教导员陈传定同志担任法制副校长, 负责日常法制、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我们明确职责, 量化、细化目标责任分流, 有机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师生的特点, 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 以培养高尚情操, 良好品质道德为重点, 形成毒品预防教育与各项教育活动相切合, 与科学教学相渗透的模式, 效果明显。在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活动中, 我们紧紧围绕目标, 常抓不懈。

1. 筹建毒品预防教育展览室, 把历史资料和现实画面做展示教育。

禁毒不能只是停留于书面式、口号式, 我校为了增强教育效果, 筹建了毒品预防教育展览室, 用形象的画面解释毒品的形成, 用鲜活的案例诠释毒品的危害,

2. 设置常年固定宣传栏, 不定期更换内容扩大毒品危害展示面。

我们在校外围墙, 校内宣传栏设固定的禁毒宣传板块, 并对板块内容进行不定期更新, 随时关注毒品预防教育最新资讯。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之余也能接受禁毒教育, 使之润物细无声。

3. 邀请专业人员每学期开学初和重大节点活动进行专题专讲, 加深认识毒品的危害, 甚至让悔改的毒贩现身说法, 让学生更深入认识毒品危害。

4. 校领导做专题专讲, 把毒品预防教育落到实处。

5. 校团委每学期组织志愿者参加一次社会禁毒宣传公益活动。

6. 校团委组织发出创建“无毒校园”倡议书。

7. 每学期组织一次禁毒征文比赛活动 (经评选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一些物质奖励) 。

8. 每学期组织学生观看一次禁毒电影, 并以班级为单位利用课外活动或自修时间上一堂禁毒知识主题班会课。

9. 组织一支文艺下乡宣传队, 充分利用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典型事例、案例, 自行编排, 通过舞蹈、小品等形式多样的艺术表演手段, 深入广大乡镇农村进行巡回演出, 拓宽宣传渠道, 提高全民识毒, 防毒普及率。

1 0. 每位师生人手一本禁毒知识小读本、《禁毒法》、《戒毒条例》、禁毒小折页等, 资料供师生细看真知毒品危害知识。

1 1. 重大节点活动组织师生开展“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签名承诺活动。

1 2. 广泛发动广大师生利用节假日期间回乡积极参加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积极参与创建“无毒村庄”、“无毒家庭”活动, 使广大师生的禁毒意识大大增强。在田家炳中学只要提起毒品, 广大师生都会齐声说“毒品危害勿沾”。

四、立足防范, 目标明确, 今后努力方向

几年来, 我校紧紧围绕以教书育人为根本, 以毒品预防教育为重点, 以实现学校“无毒校园”为目标,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与省领导关于对加强禁毒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 决不能让毒品进校园, 决不让每一位师生沾毒。我们将始终坚持在省委、省政府、省公安厅、省禁毒委、市委、市政府、市禁毒委、市公安局、市教育局的领导下,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少年强, 则中国强”的指示精神, 认真开展创建“无毒校园”活动, 建立起禁毒的长效机制, 教书育人, 以人为本, 牢牢树立学校阵地决不能让毒品侵蚀校园的意识, 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常态防范机制 篇2

关键词:新常态,企业预算风险,防范,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现代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分子,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多元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企业组织结构扩大,生产与经营规模扩张,企业内部的控制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这为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现代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问题和企业内部活动的控制问题,逐渐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帮助企业有效整合内部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特别是在促进企业高效、协调、长期持续的运作方面起到核心地位。就目前我国现代企业预算管理的实践案例来看,很多案例是成功的。例如:上海的宝钢集团公司就曾经以战略发展目标为导向,涵盖了生产、销售、投资、研发等不同环节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还有华润集团的“6S”管理体系,这些都是成功案例的典范。但是,就目前的整体状况来看,现代企业的预算管理并不容乐观,在预算的实施与执行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预算的编制与企业的战略发展不一致,严重影响着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企业预算中更加关注的是对成本的控制,忽视了预算对企业价值增值的有效作用;预算的编制不合理、不科学,预算执行随意性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预算管理的效果,更造成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发生。

二、企业预算风险的内涵及分类

(一)企业预算风险的基本内涵

企业的经营环境中风险无处不在,很多企业的预算管理活动存在预算效率差的问题,大部分企业的预算都流于形式,很多预算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因此,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更加关注企业预算风险,只有真正了解和把握预算风险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才能真正实现降低预算失败的可能性,才能真正促进企业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所谓的预算风险,主要就是在现代企业的业务进行过程中,由于现代企业面对的预算环境、预算活动等内容的变化,或者发生偏差,最终导致企业的实际结果与预算目标之间存在差距,严重的还严重违背了预算目标。简单而言,企业预算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预算行为主体的预算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产生的差异。

(二)预算风险的分类

为了进一步对企业预算风险进行管理,就必须先对预算风险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分类,通过对企业预算管理风险的有效分类、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最终实现对企业预算的风险管理目标。根据企业预算风险的不同分类基础,可以将预算风险进行不同的分类。

1. 根据预算管理流程中的顺序,将预算风险分为预算贬值风险、预算执行风险、预算考核风险。

2. 根据风险的不同来源,将预算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预算内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受体系本身存在的风险,例如,由于企业自身的预算制度、预算管理机构的设置、预算流程等造成的风险。预算外部风险主要是指存在于预算体系外,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预算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例如企业中存在的文化风险、信息风险、人员风险等。

3. 根据风险事件的不同,可以将企业的预算风险分为:预算制度系统性风险、预算编制风险、预算制度认识风险、预算管理中的道德风险、预算实施中的调整与控制风险等。

4. 根据不同风险的来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预算环境风险、信息与沟通风险、预算过程风险。

三、现代企业新常态环境下预算管理存在的风险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中,各种风险无处不在,这对企业的预算管理活动造成了严重影响,很多企业的预算流于形式,预算目标不符合企业的发展实际,因此,各企业必须重视对风险的识别,全面把控预算风险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为有效降低和规避预算失败奠定基础,为促进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一)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造成的风险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设置方面的风险主要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健全的、合理的设置造成的,从而降低了预算的执行效果,使预算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在建立预算组织结构时并未按照层次进行划分,造成职责不清;有的企业虽然已经在内部构建了预算组织机构,但是,无法实现与目前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相匹配的效果。这些问题的发生使得企业的预算内容不能在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清晰地区别,从而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风险

目前有的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即使有的企业已经构建了预算制度,但是并不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例如:目前,有的企业制定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预算制度,造成不相容岗位之间职责划分不清,一旦出现事故时将无章可循,最终导致企业的预算效果欠佳。再如,有的企业预算编制制度不健全、执行制度不完善、考核制度不科学,必将导致现代企业的预算工作形同虚设。

(三)企业文化不健全带来的风险

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必须尽快构建科学的、振奋人心的、激励的企业文化。但是,由于企业文化构建的不科学、不完善、不规范,导致很多企业在实施预算时很容易抄袭其他企业的预算制度和策略;有的企业员工在预算编制时过分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了企业的利益,这就造成企业在制定预算目标时定的过低,造成了企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浪费;还有的企业预算编制人员对预算编制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很容易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之间对预算有着不同的认识。如企业很容易由于自身价值的理念、经营的宗旨、道德行为准则等的不规范而造成预算目标无法实现的风险。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避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四)预算执行人员带来的风险

企业参与预算执行的人员只是简单地将预算作为一种财务行为,并没有形成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企业预算执行人员由于对自身的薪酬、业绩评价、职位晋升等存在不满从而影响了自身的行为,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最终为企业的经营带来风险。

四、新常态下企业预算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在新常态下,现代企业在对预算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与评估后,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对预算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一定要避免风险的发生,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如果风险已经发生了,还必须将损失降低到企业可控制的范围内,从而实现企业预算风险管理管理的目的。

(一)构建完善的预算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新常态时代的到来,现代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的预算管理部门、决策部门必须对预算的风险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综合的、清醒的认识,必须高度关注预算的业务过程,对预算风险的预警、危机的应急处理等都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和措施,在企业内部构建多角度、全方位、多视角的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形成风险管理意识,建立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体系。例如: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上,必须将全面预算风险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其中,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再如:通过重点培训与局部沟通的方式使企业的全体员工清晰认识到全面风险管理。

(二)构建完善的预算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体系

预算业务是由不同的预算活动构成的一项系统化的流程,该流程中囊括了预售业务的所有活动范围,因此,每一环节和活动也更能体现出预算业务的风险。优化这些预算流程将大大提升预防风险的效率。例如:预算的编制阶段,作为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的起点环节,加强对该环节风险的控制非常重要。在制定预算目标前,企业必须制定长远的、科学的、明确的战略发展规划与经营发展目标,并根据企业内部的历史资料等真实数据,结合企业预算期内的生产效率、资本状况、技术水平、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行情等,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编制企业预算。

(三)构建完善的预算风险管理信息支持系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新常态的到来使企业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化,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企业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迅速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预警的系统。在风险管理中,要求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加工、识别、处理、整合,这些数据处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因此,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预算业务特点,在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与支撑下与预算风险管理各环节和流程结合在一起,构建涵盖预算基本业务流程与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

综上所述,在新常态环境下,企业的预算风险始终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要加强对预算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加强并优化预算管理风险防范系统,切实落实风险防范措施,为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湘.论企业预算风险防范措施创新[J].开放导报,2015(02).

[2]梁松.论企业预算风险防范措施创新[J].诚实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4).

常态防范机制 篇3

一、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核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项目资金核算违纪问题突出。根据项目支出管理的有关规定, 财政专项资金先由资金使用者申报项目, 再由财政部门审核。由于项目预算编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因主观因素 (比如人数、服务价格、耗用品可重复使用等) 变化产生的资金结余较大, 造成存量资金盘活困难。此外, 由于信息不对称, 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审核、安排难免会有疏漏。部分预算单位通过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标准虚列支出, 资金支出随意性大。如有的编造会议资料转移招待费支出, 还有的编造虚假领款花名册和虚拟租赁合同等, 个别的甚至套取或转移预算资金。

(2) 资金使用基层化。随着政府预算改革的深入, 财政、审计对一级预算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日趋规范, 但对基层预算单位的财政审计监督尚未做到全覆盖。基层预算单位对下拨的某些非限定用途资金, 会成为上级预算单位隐藏违规资金的场所。部分单位为规避监管, 将行政执法、收费、处罚的权力下放到所属事业单位, 收入下沉到下属单位, 使用资金时提出需求, 由下属单位办理。

(3) 经济业务支出外部化。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 各单位都收紧了“三公”经费和公务消费支出。部分单位为规避监管, 将会议费、科研费等挂在宾馆饭店用于消费;或将部分费用以工程费、管理费等名义转入项目建设单位, 以方便使用。

(4) 违规手段隐蔽化。在一些掌握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的单位, 部分人员通过有意培植利益关联方“代理”作弊, 有的将原本可以按正常程序开展的行政审批等事项, 指定中介方介入协助, 并最终从中介方获得利益回流。这类问题趋向索取投资入股、业务垄断、矿产开采等隐性利益, 通常表现在股权转让、招投标、资格申请、投融资等业务中。有的在位时只“帮忙”不收礼, 待离职后再兑现;有的将部分违法所得投入公益事业树立“道德”形象。

适应当前国家新常态大环境和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给广大财务管理者特别是会计核算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必须适应新规定新要求, 规范支出报账行为, 对财务票据及报账手续严格审核把关, 确保财务支出的真实、合规、合法性, 做资金支出关口的守护神。

二、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风险防范对策

1.报账凭据方面的审核

(1) 发票真伪审核与资金支付凭证上收款单位控制相结合。发票来自多个部门, 种类也较多。包括套印有税务部门监制章的收付款票据, 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事业性收费票据、资金往来票据及其他专用票据。税务部门印制的票据, 即由供应商或服务商提供给我们的付款票据, 在税务部门发票查询管理系统能查到信息且与管理系统信息相符。资金支付凭证上的收款单位确保与发票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一致, 不能开空抬头支付凭证, 保证资金流向轨迹不能偏差, 防范资金流向风险。

(2) 经济业务事项类别及明细的审核。根据发票内容, 对经济业务事项类别正确划分, 该归类学员培训食堂补贴就是学员培训食堂补贴, 是公务接待费就是公务接待费, 不能张冠李戴, 也不能编造虚假经济事项。支出明细不能从发票上一目了然的, 要附带证明发票支出真实性的清单或其他附件。如大型商场超市购物发票, 要求提供机打小票;住宿费要附宾馆客房机打清单, 并加盖与发票相同的单位印鉴;会议费要有会议通知和签到册等。所报经济内容要与发票用途相符, 如不能以印刷行业的发票报销购图书支出。

(3) 公务支出内容合规性、标准性审核。根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及各级纪委通报的情况看, 接待发票支出内容不能有烟、高档菜肴饮品及与餐饮无关的消费名目, 如扑克牌;中餐不能有酒;不能有洗浴、娱乐场所、会所的消费支出;公务出国、出差要有审批手续, 并按规定标准乘坐交通工具, 限额内住宿, 不能有餐饮发票、景点消费支出等;科研支出要按科研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执行, 无设备预算不能购买设备, 劳务费支出比例不能超出等。

(4) 讲课费、劳务费类支出标准、结算手续要规范。对专家讲座、外聘人员劳务费发放要依据国家或内部规定的标准, 不能超标准发放;专家及外聘人员相关个人信息, 服务时间、内容记载准确;资金支付不能本人签字的转账结算, 并将转账记录附在报销凭证上。

2.票据粘贴会计基础规范审核

按相关管理规定和财政部门报账要求分次归类、有序清晰粘贴在粘贴单上, 并详细列明内容。财政、审计、巡视等监督检查对特别规范的票据审核主观上关注较小, 除以上票据审核要求外, 对票据粘贴符合会计基础规范要求也很重要。报账之前要将原始票据归类、分次粘贴。归类就是将同类费用支出归在一起, 是差旅费就是差旅费, 是专用材料费就是专用材料费, 是印刷费就是印刷费, 不能将各项费用混在一起报账, 也不能将国内培训费和出国培训费混淆报账。不能将一次耗费的支出分多次报销或将多次耗费支出累积一次报账, 有的甚至累积一年才报账。累计报账金额过大也会成为各级监督部门关注的重点, 造成人力资源与时间成本的浪费。也不能将多张联号发票 (包括定额发票和限额填开发票) 打乱分散成若干次若干个月报账。

3.票据金额签批权限规范性审核

首先是经济业务的单位负责人、经手人、验收人签字齐全, 是否本人签字。负责人的资金额度签批权限是否符合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或在财务部门的备案;多个项目列支的资金, 是否有项目分割单, 并由相关项目负责人的签批;事由和领导签批意见及内容要明晰并可执行。

4.“三公”经费报销会计核算审核规范

(1) 公务接待费。公务接待报销实行一事一结。财务报销应当有财务票据、派出单位公函、公务接待审批单和公务接待清单等。公务接待审批单和公务接待清单上陪同人员、接待人员、接待标准等要素要填写齐全。

(2) 差旅费。出差人员出差 (出国) 结束后, 应该在一个月内办理报销。差旅费报销时必须提供差旅 (出国) 审批手续、城市间交通费发票、住宿费发票等凭证。参加会议、培训的要附会议、培训通知。住宿费、机票、会议费、培训费支出等按规定用公务卡结算。单位财务部门对未经批准出差以及超范围、超标准开支的费用不予报销。

(3) 举办短期培训, 报销培训费。应当提供培训通知、实际参训人员签到表、培训各项支出明细分类汇总表, 各项支出原始票据、明细单据、结算凭证及未结算票据执收单位信息。多期举行同类培训的, 分期报销, 不要累积多期一次报销。

(4) 举办会议报销会议费。会议费在会议结束后及时办理报销手续, 报销时应当提供会议审批文件、会议通知及实际参会人员签到表、定点饭店等会议服务单位提供的费用原始明细单据、电子结算单等凭证。财务部门要严格按规定审核会议费开支, 对未列入年度会议计划, 以及超范围、超标准开支的经费不予报销。会议费支付, 应当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务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以银行转账或公务卡方式结算, 禁止以现金方式结算。

(5) 报销公务用车费用。公务用车保险、维修、加油定点制度或实行政府采购协议供货 (服务) 制度, 也就是说在本单位定点保险公司、汽车修理厂、加油站或政府协议服务地点进行保险、维修、加油方可报账, 也可实行加油卡制度, 维修费报销必须有定点汽车修理厂维修结算清单。

在新常态下, 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新预算法的实施, 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以严格会计核算审核预防支出违纪风险及其他手段加强财务管理全过程控制, 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够适应新常态。

摘要:随着审计、财政、巡视监督工作日益深入,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新常态不适应, 存在项目资金核算违纪、资金基层化使用、违规手段隐蔽等财务风险问题, 通过会计核算手段加强发票真伪审核与资金支付凭证上收款单位控制相结合, 经济业务事项类别及明细的审核, 公务支出内容合规性、标准性审核等手段防范财务风险, 积极适应新常态。

关键词:新常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吴志美.新形式新常态下如何规范财务支出报账.湖北省审计厅网站.

[2] .王保平.新常态之下的财会观察.财会学习, 2014 (10) .

常态防范机制 篇4

一、走转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客忽视, 深入进势在必行

1. 缺少创新, 不是走“夹层”, 就是自说自话

基层在哪里?有人说, 基层在田间地头、街道社区、企业车间, 也有人说, 基层更多的是指条件艰苦的地区。其实基层应该并不完全是一个地理概念, 群众在哪里, 基层在哪里, 走基层就是要走近群众。但不少媒体“走转改”活动没有创新, 有的记者虽然走下去了, 但不是深入第一线, 而是“浮”在夹层里。例如, 安排一些记者去采写农业一线的新闻, 却依旧热衷于跑农委、农业中心、水务局等一些涉农主管部门;有时安排记者到基层村组采访, 却总是喜欢往媒体宣传的老典型村组跑, 不愿意到边远村组;有的记者下去采访时一厢情愿, 自说自话, 浮光掠影;有悖于“走转改”活动的初衷。

2. 缺少内容, 宣传报道乏味, 没有新意

为了与上级要求保持一致或应付上级检查, 一些媒体原有的栏目改头换面, 打上“记者走基层”、“记者亲历记”、“来自一线的报道”等有关“走转改”的栏目名, 报道中, 除了“某月某日, 记者来到某地进行了采访”或“记者在采访时看到”或“在某镇采访时, 该镇书记或镇长某某某介绍说”之类的语句外, 其他内容依旧, 报道乏善可陈。有相当一部分记者干脆模仿其他媒体的“走转改”的新闻报道的模式, 人云亦云, “克隆”得惟妙惟肖, 让人看后产生“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更多的因素还是缺少有效管理机制。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推进“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

实践证明, 新闻媒体距离群众越近, 新闻才越有新气象;离土地越近, 新闻才越有新价值。但如何能够“走”得深入, “转”得到位, “改”得彻底。笔者认为, 媒体必须从五个方面人手。

1. 建章立制, 量化考核, 以过硬的制度规范人

媒体制定采编规程时,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走转改”的各项制度, 用规范的制度让记者自觉深入实际, 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进行采访。采编部门在各个时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详实的“走转改”报道方案, 并分解到每个采编人员, 做到人人有指标, 个个有压力;二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采编人员每月到基层采访报道定数量、明确稿件质量要求, 定奖惩标准。对于能够坚持长期下基层的采编人员, 在评优表彰, 职称晋升, 职务提拔时优先予以考虑;对不能完成任务, 稿件质量不高的人员按照规定扣发工资和奖金, 同时推行淘汰制, 通过过硬扎实的措施, 极大地调动采编人员下基层、抓“活鱼”, 写好新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 领导垂范, 典型引路, 以榜样的力量影响人

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 媒体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以及主要部门负责人要率先垂范, 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经常带领采编人员深入基层, 听民声, 问民意、排民忧、解民难, 真正做到“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民有所求, 我有所办”。在发挥媒体领导人格魅力的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一方面, 组织学习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事迹;另一方面, 媒体要评树表彰可学的身边典型, 让大家看得见, 摸得着, 以身边人带动身边人。只有这样, 才更有利于走基层理念在新闻工作者心里扎根。

3. 教育拉动, 培训促动, 以扎实的学习提升人

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记者队伍, 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媒体应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和争先创优等活动的开展, 狠抓从业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大家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 同时, 注重抓好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可以采取走出去的办法, 选送记者、编辑到高等院校或其他媒体接受新闻采编等专业培训, 提高新闻实务知识和专业技能, 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4. 创新载体, 活动搭台, 以生动的实践锤炼人

开展“走转改”活动, 不可盲人骑瞎马, 夜半临深池。应该以各种活动为载体, 精心搭建平台, 让新闻采编人员“唱戏”, 当主角。

可以常年开办“记者五走五访”栏日。“记者五走五坊”活动为:“走农村, 访建设;走社区, 访民生;走企业, 访转型;走学校, 访教育, 走家庭, 访疾苦。”涵盖基层各个层面, 记者在日常的采访中, 可以有的放失, 带回鲜活的一线新闻, 与此同时, 还可经常开办现场短新闻竞賽专栏, 或常年开展现场新闻竞赛固定栏目, 通过这些形式, 为“走转改”提供发稿的固定平台。

5. 蹲点调研, 加强交流, 以一流的工作鼓舞人

常态防范机制 篇5

一、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现状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就目前来看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还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 但是, 随着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持续不断地增加, 举债成为部分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 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负面的影响, 开始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止2013年6月底, 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达17.89万亿元, 到2014年年底达23万亿元, 增长了30%左右, 增长速度快, 规模巨大。整体来说,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形式不容乐观, 其主要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 举债资金来源单一, 债务成本较高。

地方性政府债务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银行借贷或发行债券的途径来获得, 其中超过一半是以信贷作为资金的来源, 而债券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在融资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直接融资的渠道, 多是通过信用担保的渠道进行, 造成债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债务成本较高。

(二) 融资平台不合理。

通常, 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通过地方政府成立的国有企业融资平台公司进行, 它的主要职能是从事基础设施等建设的非营利性活动, 这就造成了实际债务人由地方政府转移到融资平台公司, 需要由财政来归还其大量的债务本金。

(三) 债务统计信息不准确。

财务统计报表是表现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主要形式, 由于没有统一的审计, 采取由下往上的层层上报, 最后汇总, 这就导致在传输过程中, 经过的途径越多, 信息越容易失真, 进而造成汇总的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债务问题。此外, 地方政府的财务预算约束能力不强, 缺少相应的调控和预算监督, 也是造成债务混乱的原因之一。

二、地方性政府债务的形成原因

(一) 发展阶段的超权限和盲目投资增加了地方性政府债务。

地方政府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经济的发展主要来自市场经济的推动。而目前普遍存在行政管理机制相对滞后的问题, 在地方政府和市场经济职责划分上不够清晰, 政府充当了企业角色, 对一线建设投资过多。此外, 由于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制的不完善, 其发展呈超前状态, 超越了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速度, 加之一些超前建设和形象工程建设, 远远超出了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 从而出现了大肆举债融资, 发行政府债务。

(二) 事权超出地方财政范围。

随着一些民生政策的出台, 提高了医疗、教育和社保等标准, 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范围也随之扩张, 增加了政府的支出。鉴于我国行政体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 没有对地方政府的事权进行明确划分, 与之对应的责任也就无法明确, 通常都是采用地方政府与中央财政共同承担的形式。对于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 中央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不能完全解决民生政策的支出问题, 也就导致了地方政府举债增多。

(三) 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金融监管制度的匮乏, 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急剧增多。新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通过政府债券以外方式举债, 国家机关也不能成为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担保主体。在上述法规的严格要求下, 地方政府应该是很难从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举债。然而, 地方政府通过组建融资担保公司的方式向银行举债, 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会降低审查标准, 加之金融监管制度的不完善, 由此便形成了包办贷款。因此, 金融监管制度匮乏也是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飙升的主要原因。

(四) 对债务的制度化管理力度不够。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长期处于管理失控的状态, 使得政府债务缺乏制度性管理。一方面是由于举债多元化的蔓延和债务责任划分不清, 从相关审计结果可以看出, 地方政府的债务主体普遍比较繁杂, 不仅包括了有地方政府所设立的融资担保平台, 也包括了学校、交通管理等事业行政部门。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存在各自为政现象, 对债务范围和使用范围缺乏统一的规范, 也不在政府财政支出的预算范围内, 缺乏中央乃至社会的监管。其次, 相关绩效评价体系与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导致地方政府大肆举债, 而对于债务支出承担责任却划分不清。

三、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首先应明确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财权方面, 加强财力向基层政府倾斜力度, 可以赋予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税权征管制度和税收体系, 使地方政府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为其履行职能奠定相应的经济基础;事权方面, 应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线, 相对减轻地方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费用支出压力, 把地方政府的职能确定为提供公共服务, 而经济发展则更多的交给市场或者中央调控。其次, 在搭好分税制框架的前提下, 结合我国国情,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例如转变我国单一的纵向转移模式, 尝试加入地区政府间的横向转移支付;调整转移支付结构为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 专项转移支付为辅;扩大运用规范的“因素法”计算地方政府收支差额等, 再将更公平、更客观、更科学转移支付制度合法化, 并扩大实施力度。

(二) 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它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监测、预警、抵御和修复功能。财政审计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存在的财政风险, 通过提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对策性建议, 切实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因而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一是发挥“免疫系统”督查功能, 审计督查过程从口径监督升级至全过程监督, 尤其不能忽略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案件的线索;二是推动强化问责和整改, 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问责机制, 对政策制定者、债务融资者、财务管理监督者实行追责问责, 严肃处理问题责任人;揭示地方政府体制机制上的问题, 提出相关建议, 切实履行审计整改职能;三是拓展财政审计的视野, 主要是拓展审计“免疫系统”的“债务风险病毒”检测范围, 将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社保审计和资源环保审计纳入财政审计的框架之内, 从政府作为经济主体和公共主体的角度全面评价政府应当履行的受托责任以及由此产生的以货币计量的政府性债务。

(三) 增强政府偿还债务能力。

一是积极盘活国有资产, 充分释放国有资产融资杠杆实效, 引导私人资本和社会投资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产证券化和FTP等融资手段, 对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优质资产进行盘活, 用国有资产收益偿还政府债务;二是设立政府偿债准备金。各级财政直接偿还债务, 每年要有计划地从地方财力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建立偿债准备金。对于其他形式的负债, 可以考虑在相关部门的专项支出中, 按一定的标准落实好偿债准备金;三是推行地方公债发行试点。发行地方公债是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应有的财权, 是西方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国家的普遍做法。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地方政府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进一步增加, 要逐步开放地方公债市场, 通过试点推广模式, 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一定数量公债, 以增强地方政府偿债能力。

(四) 强化地方融资平台管理。

一是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 依“国发43号文件”规定, 整合规范各级各类融资平台, 集中优势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管理规范、高效运营的融资平台;二是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 重点搞好几个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的大型融资集团, 将那些资本实力不强、融资能力差、偿债风险高的中小融资平台推向市场, 实行转制转型;三是推行省—市—县纵向一体化的融资模式, 每个省级单位只允许建立一两个大型融资平台, 其他的融资平台要通过兼并重组、关闭改制、引进民间投资等方式, 限期进行清理归并;四是严格控制融资平台举债, 禁止融资平台变相举借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 坚决制止政府为融资平台违规提供担保和承诺。

参考文献

[1]刘尚希.控制公共风险是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源头[J].经济经纬, 2012, (2) .

常态防范机制 篇6

1“三化一零”的内涵

在作业现场推行“三化一零” (即安全管理标准化、生产管理精益化、作业行为规范化和安全生产零事故) , 是为确保现场生产安全, 在作业流程及方法、员工思想行为进行约束规定, 实现现场人员无违章现象, 从而达到确保现场安全的目的。

(1) 安全管理标准化。“标准化”, 是指安全工作均有标准可依。明确与“三集五大”要求相适应的组织及岗位安全职责要求;明确例行、专项安全工作要求, 优化工作流程;明确安全检查、评价、考核标准。

(2) 生产管理精益化。坚持以运行维护为中心, 以可控的检修质量与工艺为基础, 以可靠的“缺陷”和“隐患”管控为重点, 以设备本质安全为保障, 建立“精、细、益”的生产工作机制。

(3) 作业行为规范化。以标准化作业为根本, 以规范执行为保障, 健全包涵执行层人员自律、管理层有效监管相结合的生产作业行为安全有效管控机制。

(4) 安全生产零事故。以零违章为抓手、以设备零缺陷为基础、以电网零隐患为期望, 达到安全生产零事故目标。

2 主要做法及具体措施

2.1 健全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

为确保“三化一零”现场安全工作机制能够顺利深入推行, 淮北供电公司成立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工作机制创建的一些具体事宜决策, 制定出台了《淮北供电公司深化“三化一零”现场安全工作机制指导意见》。

2.2 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在公司系统内广泛发动宣传及学习, 使每位员工都了解“三化一零”现场安全工作机制推行的意义及含义, 为深入推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及氛围。

2.3 梳理整合安全制度, 实现制度的简约、实用

在《电力安全生产工作规程》的基础上, 对该公司各个层面现行的现场安全控制制度、规程、规定进行梳理整合, 明确各专业需执行的安全管理规定, 优化现场安全控制工作流程, 达到简明、实用、便于理解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将公司全部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汇总, 整理出生产现场的管理制度及安全规定, 并按照不同的专业 (包括调度专业、变电专业、配电专业、修试专业等) 进行分类, 做到“过时的即时废止、欠缺的即时完善、空白的即时制订”要求, 达到安全制度简约化, 便于现场贯彻执行的目的。

2.4 广泛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

通过对现场作业的流程进行全面梳理, 确立作业标准, 将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作业的工作要求, 细化和落实到每项作业过程中, 实现对作业过程的危险点、关键环节以及关键流程的有效控制, 确保现场生产过程的可控、在控、能控。

为保证现场标准化作业的有效推行, 该公司特制定出台了《淮北供电公司深入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管理办法》, 对标准化作业文本的定义、形式以及各种文本使用范围、使用要求、管理事项等进行规定。

2.5 大力加强反违章工作, 努力实现生产现场零违章

要求各单位、各专业在“电力生产典型安全违章100条”基础上, 广泛深入排查管理、装置、行为三类违章行为, 细化本专业应当重点整治和预防的安全违章条款, 逐一制定防治措施;规范使用“淮北供电公司安全违章分析表”, 使反违章工作做到闭环管理;通过深入有效的反违章工作, 营造“遵章守纪光荣、违章违规可耻”的良好安全氛围。

2.6 实行“由点向面, 稳步推进”方式

为更好的在全公司系统深入推行“三化一零”现场安全工作机制, 保证安全生产“三化一零”现场安全工作机制相关工作的质量, 按照“有序推进、稳步提高、讲求实效”的基本工作思路, 领导小组决定选择修试试验工区作为试点单位, 按照“边实施边总结边改进”的原则稳步推进。同时根据试点推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制定更加具体的实施意见及标准, 并形成分级管理和控制, 涵盖各专业, 贯穿生产工作全过程的“三化一零”现场安全工作机制。

2.7 推行现场生产“准军事化”管理

为提高员工的执行力, 规范员工作业行为, 该公司借鉴部队特有的管理方式, 按照思想道德纯洁化、工作安排指令化、生产作业标准化、纪律执行刚性化、言行举止文明化、穿戴着装整齐化的要求, 将部队的遵守纪律、服从命令、严格高效、注重细节、团结协作与甘于奉献的品质和精神有机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培养员工军人气质和军人作风, 使公司形象得到整体提升, 队伍管理、业务工作更加规范。

2.8 强化监督检查, 确保现场效果

为保证“三化一零”现场工作机制能够得到有效地落实, 该公司安全监察质量部大力加强工作现场对“三化一零“工作机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发现落实不到位的工作现场及时查处、纠正, 并进行考核。

“三化一零”工作机制在现场工作的主要体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现场工作所使用的“两票”、作业卡等安全作业控制文本及其应用;二是各专业的现场生产“准军事化”管理要求及其应用;三是各级安全监督的到位情况以及现场违章的预防与查纠;四是其他预防人身、电网、设备事故的方法与措施。

3 推行“三化一零“现场安全工作机制产生的效果

(1) 进一步夯实了安全基础管理, 提升了安全控制水平。一是通过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现场规程的梳理整合, 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工作流程更简约、实用, 便于在生产一线的有效执行。

(2) 通过对公司各种作业文本的规范, 使员工作业流程、行为得到标准化、规范化, 实现对作业过程的危险点、关键环节以及关键流程的有效控制, 确保现场生产过程的可控、在控、能控。

(3) 通过对员工作业行为、作风实施准军事化的要求, 使员工的作业行为更加规范, 培养了员工的吃苦耐劳精神, 使员工具有良好的工作纪律。同时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4) 安全文化更加丰富充实。“三化一零”现场安全工作机制的推行, 使“尊重生命”为核心的“尊重自己, 尊重他人, 尊重自然”的和谐文化以及“生命为天, 细实为本”的安全行为准则深入人心, 实现了企业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中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稳定等作用。

(5) 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通过“三化一零”安全生产工作机制的推行, 改变了淮北供电公司严峻的安全形势, 使全年没有发生任何的人身、电网及设备事故, 安全生产及电网运行安全稳定, 确保了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截至2012年10月31日, 淮北供电公司跨年度安全生产2980天, 实现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完成供电量39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15%以上,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 该公司相继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电网公司文明单位称号, 连续五年获得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称号, 连续两届荣获“淮北市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 连续四年获得淮北市民主评议行风第一名, 赢得了政府的放心、客户的满意、企业的发展, 塑造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4 结束语

常态防范机制 篇7

关键词:党员干部,为民务实,常态化机制

为民、务实、清廉, 是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 这简单的六个字涵盖了官员从政的基本要求,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无异于一本精缩版本的从政信条和守则。她既是我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革命胜利的法宝, 更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武器, 各级党政机关及党员干部必须以此作为基本遵循, 将最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求真务实、公正清廉, 从思想上行动上将“为民务实清廉”形成常态。

一、牢记宗旨, 构建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

我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政党, 在成立之初便将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工作的重心, 将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 将人民群众放在了最高的位置, 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记宗旨, 就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建立时时处处贯彻落实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 首先必须要将为民服务内化为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1. 把为民服务作为教育的重点

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历届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与不断重申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政党, 一个政权, 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地位与我党的宗旨, 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 只有建立起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将根基扎在群众之中并将人民放在心上, 才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 得到人民的拥护, 才能够掌好权、执好政, 才能够保持我党的生机与活力。为此要在对党政机关的教育过程中强调为民的重要性, 使得为民意识深入人心。

2. 将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理念

做好群众工作需要我党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 对群众工作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 进而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 才能够抓准工作的重点, 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以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落脚点

了解了群众的实际需求, 制定了贴近群众需求的政策, 还需要能够有力的贯彻落实, 政策的制定才有意义, 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够得到维护与发展, 这也是群众工作的根本落脚点。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强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 树立起为民务实且清廉守信的党政形象。

二、弘扬作风, 强化贯彻落实求真务实的作风机制

求真务实是群众路线的作风真谛, 更是党执政的时代品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就是要做到执政为民, 务实作风建设至关重要。要重点解决党员干部思想、宗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建立健全加强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

1. 将求真务实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

思想观念是人们活动的指导, 对于党政机关的工作作风以及工作方式都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作用, 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树立起党政机关的求真意识, 端正机关党员干部对于务实的态度, 进而为“为民务实清廉”的落实奠定思想基础。只有坚定求真务实的思想观念, 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绩观, 才能够自觉的将求真务实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 切实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发展问题, 真正地时刻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防在首位, 切实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建设。

2. 将求真务实纳入到理念体系中来

党政机关的工作作风从根本上反映了机关单位的本质, 反映了机关单位对于求真务实的态度, 反映了机关人员的政治素质, 不仅关系着机关干部形象的树立, 还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形成, 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纵观革命历史以及我党成长的过程, 可以看出正是我党的廉政作风, 在百姓心目中树立起了正面积极的形象, 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支持, 才能够调动起人民的力量, 实现革命的胜利, 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基于这种经验, 新时期的党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着强调与贯彻求真务实的理念, 要求党员能够以实际行动、践行求真的精神, 以优良的党政机关形象以及工作作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腾飞。

3. 将求真务实贯彻到工作实践中去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无论多么先进科学的理论都需要实践的贯彻落实, 才能够真正的发挥理论的价值以及作用, 才能够真正促进建设事业的发展。只有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抓好作风建设, 才能够真正引领和促进事业的进步, 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坚持逐件逐项的狠抓工作中的问题与弊端, 才能够真正的解决百姓切身的利益问题, 才能够树立起党政机关的形象, 坚固与人们群众的血肉联系;也只有将狠抓落实、着重贯彻作为一种责任与衡量标准, 才能够成为求真务实、为民谋幸福、作风清廉的真正共产主义者。

三、铸造品质, 建立起公正廉洁的监督机制

清廉是群众路线的政治本色, 更是党执政的时代考验。清廉公正是党员干部的第一操守, 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内容, 是党能够保持持久旺盛的生机活力, 并始终得到人民拥护支持的根本原因。应通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让民众参与监督政府、监督领导干部用权行为, 建立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廉洁清明政治制度。

1. 培养党员自律自重

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由于在工作与生活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形式的诱惑以及多种条件下的作风考验以及执政能力挑战, 所以需要领导干部能够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 树立起公正廉洁的意识, 能够自觉的规范自身的行为, 满足人民的期望, 在挑战与诱惑的面前能够稳住心、管住手, 能够凭借严格的自律精神, 培养出高尚的情趣以及高雅的精神追求,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不会为任何人任何事破坏党的形象, 杜绝腐败思想的滋生与泛滥, 以慎微、慎独以及慎始终的态度与品格构建起自身的形象, 维护党政的形象, 落实清廉公正的作风。

2.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权利的滥用是因为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使得权利的使用能够脱离秩序的束缚, 成为个人牟利的工具, 所以为了实现廉政建设, 需要在党政机关内部建立起有效完善的权利使用监管机制, 明确领导干部的权限, 规范权利的使用, 并对滥用行为进行严惩, 使用法律的约束与强制性来实现权利使用的规范化。只有时刻受到了监督的权利使用行为才能够远离腐败, 才能够在人民的监督与制度的束缚中行得稳、走得正, 才能够从根本上肃清党内腐败因子。

党的历次整风运动, 都将人民群众的监督与检举作为了提高全党清廉作风的主要手段, 而这些全面的监督机制的建立与施行也为廉洁政党形象的树立以及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提供了基础。在新时期的条件下, 更需要时刻秉公用权, 实现执政科学化与透明化, 做到心系群众、权为民用。

3. 加快权力运行的法治建设

加快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法治化建设, 树立法律权威, 从而保证社会控制、廉政

建设的制度化、经常化和有序化, 促使领导干部依法用权、公正用权。要一边“打虎拍蝇”, 一边推进法制建设, 真正将权力关进法制的笼子, 做到标本兼治。当前, 要抓紧制定并实施《反腐败法》、《财产申报法》、《金融实名制法》、《制止资金外逃法》、《遗产税与赠与税法》等等。

加强权力规范和制约的基础是政治民主, 只有在政治民主的前提下, 建立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才是有效的, 没有这样的前提, 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有效实施, 制度反腐和法治反腐可能只是一种梦想。因此, 必须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构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推进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机制制度建设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为民是核心, 务实是关键, 清廉是保证。只有真正建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 才能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取得实效, 才能夯实党的执政之基、提高执政能力, 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兆鑫.论加强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建设[M].攀登, 2014 (02) .

[2]王锐.建立健全“为民务实清廉”长效机制[M].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3 (12) .

[3]朱彦姝.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长效机制[M].理论学习, 2013 (08) .

[4]王彦超.为民务实清廉: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M].理论学刊, 2013 (10) .

上一篇:化学新课程改革点滴谈下一篇:《英语外贸函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