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机制(精选12篇)
风险防范机制 篇1
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有效管理和行为廉洁的重要基础。如何加强各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减少资金运营过程中的人为干扰,是各单位加强财务内部管理、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和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个别单位在资金的管理上,年无预算安排、月无用款计划,使用资金随意性较大情况仍旧存在。主要表现在:
1.个别单位的“一支笔”审批演变成了“一个人”审批。
在财务开支上,大事独办,小事全揽;有的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转移国有资产、粉饰业绩、谋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等非法目的,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有的单位会计人员只听从“一把手”的指示,致使会计资料、会计核算等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给广大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造成了严重影响。
2.财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失真。
一是内部管理松弛,一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不真;二是会计信息失真,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造成记账随意,核算不实等;三是个别单位在材料采购、财产管理等环节监控不力,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不严,挥霍财政资金的行为时有发生。
3.流动资产环节上的漏洞,造成资产损失。
有的出纳员开具只有自己签名、与交款数额不一致的收据交会计记账,部分现金被截留;有的经办人瞒着领导把收回的款项不交会计入账,以私人的名义存入银行;有的保管员月末既不盘点也不同会计对账,私自把库存物资拿出去卖掉;有的采购员把采购回来的大宗商品,既不通过库存核算,也不办理出入库手续,又不把出售货款交财务入账,搞“体外循环”。
4.重大资金支出在管理环节上的失控。
个别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和对外支付大额款项,事先不征求多方面意见,随意通知财务部门付款;对资产处置缺少控制,资产手续不清、也不办理书面移交,造成部分国有资产流失;部分单位资产在每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前,没有组织清产核资,也不进行实地盘点,造成年年账实不符。
5.会计监督制度与相应的采购、支出等财务开支制度脱节。
个别单位由于供应部门的经手人弄虚作假或失职,造成购进材料或办公用品质次价高、数量单价不符等,财务部门仍照价付款;不合理开支的白条支出,经办人员通过税务局换取税务发票,没有明细单,记账人员也不管不问进行账务处理。
二、原因分析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缺乏相应的内部牵制机制,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弱化,内部控制缺失等。
1.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有一定随意性,部门预算在执行中约束力度不够。
个别单位和部门的领导,财经纪律淡薄,个人说了算,乱拨、乱支、乱报账;部门预算针对各单位的财务开支范围、标准等,只规定了财政资金使用的方向,并不能解决单位资金的安全性。
2.内部管理职责不清。
一是单位内部没有建立预决算、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机制;二是缺少内部牵制机制,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造成职责不清,越权行事;三是预算缺少控制程序,内部预算与上报财政预算不一致,造成预算、决算“两张皮”;四是对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缺少控制活动,出现管理失误等问题。
3.单位职工风险意识不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没有真正理解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对单位的重要性;大部分群众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管理层、财务部门的事情,非全员参与的“过程”,因此表现为消极应付,出现“搞形式”“走过场”现象。
三、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问题和原因分析,可以看到,财务管理控制的重点和要求不同,其财务内部会计控制重点、目标、内容和方法也应有所差异。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完善授权和批准制度,加强“一支笔”审批在资金运行环节中的监督。
一是在大额经费的管理上要严格,防止“一支笔”随意签批、挤占挪用;二是公务费用日常开支要以保障为依据,对计划外开支,要限定“一支笔”审批的最高额度,防止审批权力膨胀。
2.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完善财产管理的安全制度。
一是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对单位资产使用人都要实行永续盘存方法核对库存账实;二是规定财产物资的局部清查和全面清查制度,以保证账物相符;三是主管会计还要经常检查出纳员、保管员、采购员的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材料、往来账目等情况,确保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3.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各种财务规章制度。
要求各单位建立如实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各类账目,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会计凭证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各项内部财会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单位会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4.建立财务公开、群众监督制度。
一是建立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单位财务状况,使“一支笔”审批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二是公开程序到位,每张发票公开前必须要由经办人、证明人、监督人、审核人签字,才能报至“一把手”,财务审核把关后统一做账;三是公开形式多样,广大职工是监督的主体,在单位的公开栏或职工代表大会上公开,让群众对单位的收支情况心中有“明白账”。
5.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职位不相容的分离内控制度。
一是合理设计财务工作岗位,做到职责分明、职权分离,形成相互制衡、相互制约机制,杜绝一人多岗、身兼数职现象;二是实行财务印鉴分开保管制度,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有两个人分别掌管;向银行提取较大数额现金时,必须有两人以上,对领款、点验安全入库的全过程共同负责;三是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总之,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预防不廉洁行为的核心和关键,制度建设是预警防控的基础。管人、管权、管钱,是预防以权谋私的三个方面。其中,管住人是核心,管住权是关键,管住钱是重点。管住人,就是使人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办事,走在正道上;管住权,就是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被滥用;管住钱,就是使资金在合法的管道中流动,国有资产不被非法侵吞。
风险防范机制 篇2
建立健全廉洁风险防范机制,是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做好事前防范、事中监督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腐败的新途径、新方法.对照《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查找风险点,分析党员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企业各级领导人员的思想道德、工作程序、岗位职责等,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增强廉政风险防范的措施,不断完善廉政机制、制度,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能够积极的影响我国权利依法运行、高效运行、廉洁运行,促进各级人员廉洁从业。风险防控管理机制是新时期预防腐败的新探索、新途径,是从源头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和实践创新。当前,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移动公司适应新形式新任务、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化作风建设,促进干部队伍廉洁从政的必然要求。
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层面不到位,风险查找不精准
移动公司部门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主要通过采取风险查找、准确评析、有效防控、检查评估和考核追究等方法,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以规范和制约业务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为核心的单位廉政建设管理工作实际,努力消除移动公司部门开展各项工作过程中的风险源。
但是,由于干部思想认识、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对开展廉政风险管理重要性的意义理解不同,部分党员干部存在抵触心理或敷衍心态,尤其部分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和重点人员,在查找风险点时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思想风险点、职能风险点和岗位风险点等查找不精细,不全面、表述不准确,或泛泛而谈,或无关痛痒,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风险未能准确查找,起不到该有的警示和防控作用。
(二)制度机制建设滞后,防控针对性不强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建立和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构建科学惩防体系的重要机制。移动公司部门高度重视建章立制工作,也围绕两权监督制约制定了很多制度办法,这些制度办法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有效保障了各项业务工作健康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动态的变化,风险点也在不断变化,部分制度办法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或制定的有些制度办法照搬照抄,不能因地制宜地地结合单位职能、岗位和队伍情况动态跟进,适时总结、改进该项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可能致使廉政风险防范工作指导错位,防控针对性不强,尤其是风险查找和措施制定间隔时间过长,导致部分风险过时、新增风险遗漏、措施过于理论和滞后,对实际思想道德风险、岗位风险、职能风险及制度漏洞风险等防控错位,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完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健全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
(三)实际执行力不到位,业务介入能力不足
近年来,移动公司一直非常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自觉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放在与生产经营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尤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的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经济责任审计和移动公司人员廉洁从业制度、制度和移动公司行政管理制度等,有效促进了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发展。
但是,仍然存诸多执行力不足问题,部分党员干部廉政风险防范教育和党员干部自身主观能动性方面、风险防控的配套措施制定方面、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置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人为因素,弹性较大,难以定性定量测评,且缺乏精细衡量标准,容易在执行过程中产生问题和不足。尤其是纪检部门对业务业务工作介入能力和力度不够,对各类信息化软件运用不熟练,对部分重点业务工作的监督检查不能深入,对业务执法风险防范有限,同时,由于业务征管软件各流程运行未能与廉政风险防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目前,仍然存在事前预警少,事后补救多,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预警不够及时,化解不够及时,导致廉政风险多样性和复杂性兼备,具有不易监管的特点,以及需要防范对象配合执行等特点,也使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执行难度系数有所提高,执行过程中出现瓶颈和问题的几率上升。
二、大力推进实施廉政风险预防管理的有效措施
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要以规范和制约业务执法和行政管理权力运行为核心,起始于查、立足于防、着眼于控,提升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一)坚持教育防腐,细化防控措施
一是强化廉政风险教育。把深入感知、认知廉政风险作为提升防控水平的前提,做到过程和结果并重。“排雷”、“扫雷”是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目标,但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教育、警示作用同样不能忽视,风险查摆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和自我防范的过程。要充分利用日常政治学习等机会,开展理论教育、典型教育、岗位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从而提升廉政教育的渗透,增强自我发现、自我纠正的风险意识,增强党员干部的风险认知能力、防险意识,使干部职工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文化熏陶和廉政教育。此外,还要通过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深入基层开展“大走访”进行查访核验等工作,开门评税,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做到教育在先、防微杜渐,筑牢思想防线。
二是厘清风险种类,规范流程运用。制定细化严格财务管理的相关实施办法和党组议事规则,对行政审批流程进行再造,制作工作规程,对权力运行节点的每一项权责进行精细化分工和管理,建立权力相互监督制约,流程环环相扣的基本流程,别是要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完善各项审批程序,定期分析评估,并采取多种形式将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公开公示。突出业务执法权监控,在运行过程中坚持以定岗定责为基础,对业务征管职能进行梳理,对涉及的职能进行合理分权和确认,明确业务执法等环节的工作职责和文书审批流程和审批权限,严格划分不同权力的使用界限,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优化运行程序,准确利用各类征管软件,实施流程科技控制,使每项权力的行使过程有章可循,基本做到可视、可防、可控。
(二)强化监督检查,促进机制运行
一是将风险防范管理与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相结合。在加大岗位廉政教育、风险防范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超前防范。要围绕“人、财、物、征、管、查、减、免、罚”九个环节,将廉政风险防范与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进行有机结合,把领导干部遵守《廉政准则》、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经费使用、票证管理、业务执法等作为主要监察项目。积极健全监督体系,创新监督检查方式,建立起党内和党外监督相结合,组织和群众监督相结合,上级监督和下级监督相结合,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主辅交叉的监督网络,让移动公司干部权力运行始终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对外,采取意见箱“集意见”、座谈会“求意见”、个别走访“谈意见”、信访接待“询意见”进行查访核验等工作,收集解决纳税人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增加监督检查的实地效果。
二是将风险防范管理与目标考核相结合。要将风险防范管理纳入目标考核范围,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通过硬化考核指标,突出考核重点,严格内部检查等手段,强化各项制度落实和关键部位、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近年来,目标考核虽在治理“慵懒散”方面起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考核指标太粗不具体、量化标准不统一、检查面宽时间紧、考核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及人情面子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监督检查整体效果不佳。尤其是决策权和监督权的一体化,使监督主体和客体时常错位,以致对权力的监督难以实施。整体监督的乏力,给以权谋私、以税谋私者带来可乘之机,也使廉政风险居高不下。因此,在行政管理权方面:要加强对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干部任用、经费使用、资产管理、大宗物品采购、基建维修等重点工作的监督,加大对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相关制度落实、政务公开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以考核促进执行,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对风险防范工作落实不力的,年终取消评先资格,对拒不落实风险防范管理或单位出现廉政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并对责任人和单位领导进行责任追究。从而切实发挥出制度的效力。
三是将风险防范管理与业务专项检查相结合。在业务执法权和自由裁量权方面:重点抓好对移动公司行政处罚、延期缴纳税款、减免税事项、核定应纳税额、发票领用、税款征收等重点岗位的监督。加大对业务管理员的业务征管行为、业务政策执行、日常办税程序等环节的计算机考核和人工考核,对移动公司行政处罚、个税双定、延期申报、延期缴纳税款、减免税事项的审核审批,严格落实减免税集体审批制度和重大移动公司案件集体审理制度,加强对各项业务政策特别是业务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完善各项工作程序和规则,要围绕税额核定、税款征收、发票管理、行政处罚等业务执法环节加强监督,通过纳税评估、执法检查和集中开展专项检查活动,加大对业务执法环境的整治,查找业务征管工作漏洞,了解规范执法情况,杜绝不按程序和规定办事,随意执法及以权谋私损害纳税人利益的问题,围绕业务优惠政策落实、减免税、所得税税前列支等审核、审批环节加强监督,进行纳税评估、汇算检查、税负调查,数据比对的形式,检验各单位业务征管质量,对出入较大的严格实行问责制,进一步强化业务管理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杜绝失职渎职及违法违纪问题发生。
(三)严格责任追究,加强制度落实
在惩防体系建设中,教育、预防、监督、惩治是基本原则,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没有惩治的教育是空头的教育,再好的制度,如果缺少监督手段不执行,也会形同虚设,只有严肃惩治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破坏制度的行为,才能突显教育的效果,维护制度的严肃性。通过利用考核和检查结果,建立检查底稿、汇总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执法过错预警纠错和过错责任追究,对发现的征管漏洞进行归纳梳理分析,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处理。通过定期通报、警示提醒、诫勉谈话、行政处理等手段,加大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及以权谋私损害纳税人利益问题的查处。加大自办案件查办力度,严肃查处在审核审批、税额核定、纳税评估、征收管理等关键环节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案件;严肃查处在重大涉税案件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案件,严肃查处和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及“吃、拿、卡、要、报” 侵害纳税人利益等不正之风,通过严厉打击违规违纪行为,达到查处一个,教育一片的目的,促使干部自觉抵御风险、廉洁从税。
高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 篇3
一建立高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形势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高校办学自主权、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多样化,资产规模和资金流动量大幅增长,参与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而与此同时,相适应的制度建设和监管机制却呈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使得高校反腐倡廉工作形势日趋严峻,任务日趋艰巨。从近年来查办的高校腐败案件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腐败案件发案呈上升趋势;二是腐败案件多集中在基建、采购、财务、招生、后勤等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三是违法违纪主体的职务层次越来越复杂,既有高层次的领导干部,也有掌握利益点的一般干部及员工。高校反腐倡廉建设事关我国高校教育事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
(二)高校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制度建设是惩防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和重要载体。习近平在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建立廉政风险防范机制,以形成预防腐败工作长效机制为目标,以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为切入点,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探索推进教育、制度、监督等各项工作,增强惩防体系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
(三)高校廉能建设和管理的有效途径
廉政不仅是一种高尚品德,而且是一种重要能力。廉能管理是以权力运行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对象,以促进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廉洁高效为核心,综合运用教育、制度、监督等措施手段,促使风险岗位工作人员廉洁从政、高效履职的系统过程。廉政能力要在不断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中去获得、提高、增强,要靠制度建设作保障,要靠干部队伍这个主体去掌握、体现、发挥。建立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就是要让干部队伍不但要勤政善政、更要做到廉政,只有两种能力兼备的干部队伍才能具有号召力、凝聚力。
二建立高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的基本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廉政风险防范机制是为了减少和避免发生违法违纪案件,是对广大干部的教育和保护,也是切实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利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第二,突出重点注重效率的原则。紧密联系实际,通过找准风险岗位、查找风险点和制定防范措施,对重点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重点教育、重点防范,把关键环节纳入重点监控范畴。
第三,制度创新和工作有效融合的原则。围绕规范岗位管理,努力推进业务工作流程的再造和创新,建立一批适应工作需要、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形成廉政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第四,实事求是依靠群众的原则。对容易发生问题的薄弱环节、重要部位和关键岗位,认真查找问题,细化管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和管理制度,增强预防廉政风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推行校务公开制度,通过信访举报监督、网络监督,增强廉政风险点管理的透明度,特别是通过群众监督的落实,增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的自觉性。
三建立高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的主要内容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以来,为切实把自身打造成为全国高职院校中的“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发展的示范”,学院已由注重规模建设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注重质量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如何为内涵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学院纪委不断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载体、新途径和新方法,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努力开创学院反腐倡廉建设新局面。2009年,学院纪委着手试点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探索形成切实可行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模式,为在全院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打下基础,积累经验。通过后续的不断推进和完善,目前学院已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廉政风险防范体系。
(一)进行动员部署
学院成立了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思路,要求各支部、各部门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充分动员,形成一个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知晓、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的氛围。
(二)梳理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
组织各部门对本部门职责权限进行梳理,逐项审核岗位权力事项的类别、行使依据、责任主体和工作纪律,准确界定部门、人员岗位工作职责,形成廉政风险的范围。各部门按照科学、合理、严密的原则,制定工作业务流程图。
(三)查找廉政风险
查找廉政风险点是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前提和难点。各部门根据部门职责和各岗位权责,组织每位工作人员通过自己找、互相查、领导点等方式,查找出权力行使、制度机制、业务能力、思想道德、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确定个人岗位风险点。在部门自查基础上,各支部对所辖部门提出的廉政风险点进行汇总并公示,征求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岗位职责明确、岗位风险清晰。领导小组对廉政风险点进行审核验收,经集体研究确定各部门风险点及风险等级。学院党委对各支部确定的廉政风险点及风险等级进行审定,找不准、找不全的,要求重新查找。
(四)制定防控措施
围绕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相关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要把防范措施落实到每个岗位,细化到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努力形成以工作岗位为点、业务程序为线、监管制度为面的环环相扣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五)公开权力运行
将风险防范措施、廉政警语等内容设计制作成“廉洁从业温馨提示牌”摆放在关键岗位人员办公桌上,将部门及岗位职责、办事流程制成图文并茂的上墙框,进行可视化管理,对党员干部既起到时刻提醒的作用,又便于师生群众监督。凡是群众普遍关心、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权力事项,都要公开其办理程序和过程,确保权力事项从受理到办结全过程可查可控,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
(六)检查防范效果
通过现场查看、召开座谈等形式,领导小组重点检查各支部、各部门是否按照工作方案要求按时推进各阶段工作、风险点排查是否全面准确、防范措施是否有效、相关责任是否落实到位等内容。检查结果列入各支部年终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考核范围。各支部、各部门对照检查结果,要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结合预防腐败的新形势新要求,调整廉政风险点,完善风险防范措施,切实达到规范工作流程、保护干部的目的。
四其他保障措施
第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廉能管理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将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评价范围,强化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和责任的落实。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身体力行,带头剖析查找班子和个人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带头制定和落实风险防范措施,抓好自身和管辖范围内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使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真正成为落实“一岗双责”的具体抓手,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第二,群众监督是监督基础。建立群众监督员队伍是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创新之举,也是一项民心工程。群众监督员广泛参与到学院基建、招投采购、干部任用、评先推优、职称评聘等事关学院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工作中,促进各项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减少腐败行为发生的机会。加大院务公开力度,对学院重大决策、财务、用人和资产处置等情况进行及时公开,让师生群众知晓,接受师生群众监督。畅通群众投诉和举报渠道,发挥信访监督服务作用。
第三,实现廉能管理信息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专题网站“清廉之风”,努力使之成为学院师生群众开展反腐倡廉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平台,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院务公开信息化,设立网络举报信箱,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以廉政促勤政,以勤政促效能。
第四,广泛开展廉能管理宣传教育。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不断强化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风险防范意识,使他们深刻认识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对于预防权力滥用,促进廉洁从政的重要意义,树立乐于接受群众监督的主动意识,积极参与到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中来。
五几点思考
第一,重点岗位风险较大,但风险不等于问题。在工作推进中理清重点岗位的风险只是一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弊端和不足,风险排查时找到可能性而不是找现实问题。
第二,查找重点岗位并不是找问题。查找重点岗位只是查找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不是每个干部职工已经存在问题,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岗位和履行职责的部门。不管谁在这个岗位、这个部门,风险同样客观存在。
第三,重点岗位存在风险不等于就存在腐败。腐败是已经发生的为谋取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职位的行为。风险是指干部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生腐败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如果防范和改进得好就不会发生腐败。
第四,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是预防、教育的“保健”作用,不等于惩治腐败的“外科手术”。“保健”得当,“外科手术”就没有可能和必要了。风险防范教育的作用是基础,是自律,着力治本,是落实从源头治理腐败的关键所在。教育到位,干部就“不思腐败”,制度完善与落实到位,党员干部就“不便腐败”、“不易腐败”。以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为抓手,统筹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工作,是当前形势下加强惩防体系建设,提升预防腐败工作水平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满春.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机制的架构[J].中国监察,2009(14).
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浅论 篇4
1 金融风险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金融风险是指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个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或投资经营活动中, 因各种金融因素的不确定变动而受到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主要种类有: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购买力风险 (通货膨胀风险) 、证券价格风险等。
2 金融风险的成因和特点
金融风险的根本原因是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日益突出的原因在于: (1) 经济主体多元化。每个企业都要自己作决策, 连消费者也要自己决策, 所以风险问题明显化了。 (2) 经济机制发生变化。许多行业出现生产能力剩余, 据统计有5%的商品供不应求, 30%的商品供求平衡, 剩下的是供过于求。企业在投资方面存在着困惑, 导致风险突出。
当前我国的金融风险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 集中性。我国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 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 (2) 隐蔽性。我国各种金融风险以隐蔽的形式潜藏着。 (3) 社会性。我国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 人们的金融意识在增强, 但风险意识还很淡薄。一旦金融风险暴露, 就会引起群众不满甚至闹事, 从而影响社会安定。
3 金融风险的影响
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金融风险可能转化为经济危机, 导致证券市场崩盘、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巨额外汇资产逃逸、银行出现疯狂挤兑、企业债务危机、金融机构倒闭等等。国家金融风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导致国家经济停滞、陷入社会动荡、政治风波乃至局部战争。
金融风险对微观经济的影响。金融风险可能给经济主体带来直接的或潜在的经济损失;还会影响投资者的预期收益, 加大经营管理成本;可能降低资金利用率、增大交易成本。严重的可导致个人倾家荡产, 导致企业和金融机构产生危机或者破产。
4 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4.1 宏观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宏观金融风险防范着眼于整个金融市场, 防范者本身并无风险, 而是对市场上所有参与者的行为进行管理, 目的在于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以便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金融环境。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市场运行的法规体系。制定一整套市场运行的法律、制度和各种交易规则, 从而有效地消除市场运行中的不确定性, 降低金融风险。这种法规体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制定经济实体经营范围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逐步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金融规范化、法制化环境。这是宏观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一个关键性环节。第二, 制定市场运行办法和有关法律。强化经济实体的经营管理, 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实体降低金融风险, 从而降低整个市场的金融风险。
2) 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金融监管当局调控金融活动的指导方针、行动准则和具体措施。包括中央政府或金融监管当局直接实施或控制的全局性政策, 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外汇管理制度等。又包括对具体的金融活动所做出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如对商业银行规定利率浮动幅度、对企业要求开立“基本账户”制度、对证券交易制定涨跌停板制度等。经济政策是金融市场上影响重大的一个不确定因素, 它的任何变动都可能引起市场的剧烈波动, 因此, 经济政策必须是明确的、可操作的和可持续的, 否则会加大金融风险。经济政策还要适应市场, 适时调节。如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或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调节基准利率来调节资金的供求, 在外汇市场上购进或抛出外汇以保持汇率的稳定等。
3) 对市场进行监控和约束。金融监管当局要对各经济实体的市场准入、市场运营和市场退出进行全程监管。首先, 对各类金融机构的设立进行严格审批, 设立金融机构必须有法定投资者数量和足额自有资本金, 要有足够的合格的业务管理人才, 以及其他必备的条件, 把好金融风险防范第一关。其次, 对各类机构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合规性监管和金融风险监管, 主要有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两种方式。现场检查是指监管当局派出由专家和稽查人员组成的检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经济实体进行全面或某一方面的实地检查。非现场检查是指连续地收集和分析经济实体的各种报告和各种数据, 从而评价其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监管方式。最后, 对机构的市场退出, 也必须进行严格的监管。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 并参照国际惯例, 建立健全对金融机构接管、合并、兼并、收购、破产的法律和法规, 规范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对退出市场的金融机构, 须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 金融监管当局要组织、参与或监督整个清算过程。
4) 提供适当的市场保护机制。金融当局对已出现问题的机构, 还可进行适当的保护和挽救。如对出现亏损或有流动性问题的银行注入资金, 使之有一个起死回生的机会;对已无独自经营能力的, 可指定或参与决定由另一家更稳健的机构来接管或合并, 以保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设立市场保险制度或保护基金, 为商业银行提供日常清偿力的援助。尽快建立我国的存款保护制度。要根据我国金融机构类型较多以及分业管理的实际, 建立分业的存款保护体系。针对银行、信用社、证券、保险、信托的不同特点, 建立各自的保护体系。鉴于我国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较大而抗御危机的能力较弱的实际,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面向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保护体系, 如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存款保护体系。在形式上, 这些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保护体系应以互助担保为主要考虑方向。
4.2 微观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微观金融风险防范是企业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目的在于减少或避免各种可能出现的损失, 以便在日益动荡的金融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微观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等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首先, 实行决策责任制。决策人员要对自己做出的决策负责, 执行人员认真实施, 监督人员对决策和实际操作都要进行严格监督, 做到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其次, 建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组织体系。按照工作特征和要求合理设置岗位, 明确责任和职权, 建立相互配合、相互督促、相互制约的内控制度。为了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各经济实体要特别加强各项业务的监控, 使所有业务和流程都置于监督和约束之中。
2) 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 制定内部规章制度或工作细则, 规范操作行为。各经济实体严格依法办事, 不仅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 而且当利益受损时, 可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经济实体在经营过程中, 还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 或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制定防范措施, 以防范金融风险带来的危害。如商业银行制定的防范信用风险的一些工作职责、涉外企业制定的防范汇率风险的管理制度等。
3) 采取保证约束措施。经济实体在交易中, 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或协议, 保证交易双方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 防止各种纠纷和信用风险的发生。如进口商与国外厂商预先约定汇率变动范围, 签订交易合同, 既可避免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争端, 又可转嫁部分汇率风险。在签订合同时, 还有一些附加条件, 如保证金、由银行开立保函、实行担保或抵押等, 这些附加条件也是防范风险的手段。
4) 运用科学手段来减少金融风险。经济实体在经营管理中, 要根据业务性质和风险特征,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利率风险可以通过将资产与负债的敏感性缺口调节为零来规避;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可以通过将资产多元化的方法来分散;在国外最常见的是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等采取的保值措施, 即通过远期交易、互换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等工具及这些工具的组合, 在不改变原有暴露的情况下, 做一笔与原交易相反的交易 (或买进一种交易的权利) , 来冲销原来的暴露所可能遭受的损失。有的经济实体还建立了风险准备金, 如银行的呆帐准备金, 可保证信贷资金的正常运行。国外的这些防范风险的方法, 也可以采用拿来主义, 以为借鉴。
宏观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重在指导, 微观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重在实施。二者不是孤立的, 只有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一张坚不可摧的防护网, 建立起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林后春, 蒋三庚, 成小洲.金融风险及其防范[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0.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和追溯机制 篇5
为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及医务人员的正当行医权利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差错事故,提高医疗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并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制定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和追溯机制。我院各医疗及相关医技科室必须严格执行。防范机制
一、总则
1、医疗、医技及相关科室必须围绕医疗质量保障工作建立、完善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各种抢救器械设备要处于备用状态,可随时投人使用。根据资源共享、特殊急救设备共用的原则,医务科有权根据临床急救需要进行调配。3、全体医务人员要有大局意识,科室之间、医护之间、临床医技之间、门诊与急诊之间、门急诊与病房之间应相互配合。
4、严禁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谈论同行之间对诊疗的不同意见,严禁诽谤他人,抬高自己的不符合医疗道德的行为.
5、禁止在诊疗过程中、手术中谈论无关或不利于医疗过程的话题. 6、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严禁推诿病人。
7、任何情况下,进修及实习医师均不得独自参加各种会诊。
二、加强对下列重点病人的关注与沟通: 1、低收入阶层的患者。
2、孤寡老人或虽有子女,但家庭不睦者。3、自费患者。
4、在与医务人员接触中已有不满情绪者。5、预计手术等治疗效果不佳或预后难以预料者。6、本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者。
7、交代病情过程中表示难以理解者,情绪偏激者。8、发生院内感染者。
9、病情复杂,可能发生纠纷者。
10、住院预交金不足者。11、已经产生医疗欠费者。12、需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者。13、由于交通事故有可能推诿责任者。14、经他人介绍者。
15、患者或家属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者。16、艾滋病患者。
三、常规要求
1、已经出现的医患纠纷苗头,科室主任必须亲自过问和参与决定下一步的诊治措施。主任本人或安排专人接待病人及家属,其它人员不得随意解释病情。2、所有“绿色通道”在开通的同时,必须向患者或家属讲明预计医疗费用,要留有充分的余地,并且要履行知情同意,由患者签字;意识障碍或病情危重者由家属签字认可。
3、各项检查必须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合理安排各项检查的程序及顺序。重视对于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各项检查及化验,包括阳性结果及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结果,应认真分析,所有资料需妥善保管。4、合理使用药物,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毒副作用。严禁滥用抗生素,三代头抱类杭生素不得预防性使用,只有主任医师或科主任有权决定泰能与万古霉素的使用;禁止将奎诺酮类药物用于18 岁以下人群。
5、重视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充分发挥各科院内感染监控小组的作用,对于已经发生的院内感染及时报卡,不得隐瞒,服从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
6、输血时必须进行HIV、HCV、乙肝系列、梅毒血清抗体等检查。输血后的血袋交由输血科统一保管七天后方可销毁。
7、各医技科室在关键部位,必须配备抢救设备,并保证随时可用;在接到急诊检查申请后必须尽快安排。急诊化验必须在接到标本后30 分钟内出具结果(个别检查项目除外)。急诊患者床旁X 线检查10 分钟到位,30 分钟出报告。
8、药剂科保证药品的正常进货渠道及质量,保证抢救药品及时到位。
四、特殊要求
1、流产手术前必须进行B 超检查,对疑似异位妊娠、不全流产更应提高警惕做相应检查。
2、儿科对于颅内出血及早产儿必须向家属交待今后生存质量问题。3、各手术科室必须严格按照诊疗常规,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禁忌症,术前向患者(家属)尽充分告知义务。
4、介人治疗使用一次性贵重耗材,医师护士双方签字,并将一份条形码贴到病历中,一份导管室保留。
5、凡我院新开展的手术和项目,必须书面向医务科申报,批准后用于病人。
6、涉外医疗或邀请非本院医师必须履行正当手续。
五、病历书写
严格按照《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病历书写规范》 的要求进行书写,严禁涂改、伪造、隐匿和销毁病历。
(一)住院病历
1、病历首页的填写必须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及我院的实施细则进行填写。病历质控医师以及病历质控护士必须及时检查病历质量。
2、科主任对病历终末质量负责,病房主治医师对运行病历质量负责。3、病历书写者必须认真对待病案室签发的病历返修通知单,及时对病历进行完善。
4、住院病历必须在24 小时之内完成,首次病程必须在8 小时内完成。5、主治医师必须在48 小时内对新入院病人进行查房,并在病历中体现查房意见。
6、急诊病人入院3 天之内、门诊入院病人7 天之内必须有主任查房,并在病历中体现。
7、住院病历的其他内容参照我院其他有关规定执行。8、主治医师对终末病历的签字必须在病人出院的同时完成。9、科主任或主任医师的终末病历签字必须在病历出院二周之内完成。10、死亡病历讨论必须在一周之内完成。
11、手术后首次病程必须在手术后即时完成,手术记录在术后24 小时由术者亲自书写,特殊情况由第一助手书写,术者应审阅记录并签字。’ 12、抢救记录如未能及时书写,须在抢救结束后6 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13、各种检验报告、图像资料必须妥善保存,不得遗失。借阅时必须登记备案,及时返还。
14、避免患者及亲属接触、翻阅病历,以免造成丢失和涂改以致责任不清。
(二)门诊病历
包含主诉、病史、体检、诊断、处理等内容。
1、保证“三次确诊率”,对于两次就诊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必须请专科专家会诊。
2、处方书写必须符合规定。
3、门诊病历及检查、图像资料由病人保管。
4、节假日(周末)期间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就诊及收治病人入院治疗。
六、收治病人
1、病人实行急诊优先、专病专治的原则。禁止科室之间盲目抢收病人造成延误诊断治疗和医疗纠纷。
2、对于慢性病和危重病人,各科必须以病情和病人利益为出发点,不得以各自借口拒收病人。
3、凡具备空床的科室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受他科借床病人。4、病人在办理住院手续时,须签署委托书者,由受托人负责代理病人履行在院期间的知情权及选择权。
七、三级查房及会诊:
1、查房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医疗风险的重要措施,各级医师必须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2、对于普通病人,住院医师每日查房两次,主治医师每日查房一次,主任(副主任)医师每周查房一次。
3、对于重点(危重)病人,必须及时查房和巡视。
4、杜绝重术前、术中,轻术后的现象,对于术后病人,主刀医生应及时
查房巡视。
5、对于危重病人和病情复杂的病例,以及具有潜在医疗纠纷的患者,必须及时报告医务科,组织全院会诊。
6、各科必须保证对急诊医师以上的技术支持。7、急会诊必须在10 分钟内到位。
8、涉及多科室的急诊抢救病人,在局部情况与全身情况治疗产生矛盾时,及时报告并积极抢救生命,服从医务科或院总值班的协调。
八、术前讨论
1、中等以上住院择期手术必须经过术前讨论,病历中要有详细记录,术者必须参加。
2、禁止以术前讨论代替三级查房。
3、同一次住院、同一疾病的二次手术或两科以上同时上台的术前讨论必要时要通知医务科参加。
九、病人的知情同意内容如下:
l、目前的诊断、拟实施的检查、治疗措施、预后、并发症、难以避免的治疗矛盾、出血及麻醉意外等。门诊治疗中药物的毒副作用等。
2、检查治疗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及为矫正不良后果可能采取的进一步措施,住院治疗中必用药物的毒副作用。3、手术中需留臵体内材料。4、医疗费用的情况。
5、手术、麻醉及其他非护理性有创作性操作的实施。6、手术过程中发现与术前诊断不一致的病灶。7、术中需切除术前未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的器官组织时。8、分娩方式的选择。
9、对于女性患者需切除乳房、子宫及其附件、男性患者因接受治序对生殖功能影响者。
10、危重病人因特殊检查需进行搬动有可能造成危险时。11、输血、造影、介人、气管切开、化疗等。12、新生儿颅内出血、早产儿今后生存质量。、其它需患者或家属了解的内容均应有文字记以及患者或受权人签字。
控制机制
一、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启动本机制。二、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争议,需立即通知上级医生和科室主任,同时报告主管部门,白天为医患关系办公室(电话),夜间为总值班(电话),不得隐瞒,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进一步损害,尽可能挽救患者生命,由护理因素导致的医疗事故争议,除按上述送程序上报外,同时按照护理体系逐级上报。
三、由医患关系办公室同科主任共同查找原因。
四、由医务科组织多科会诊,参加会诊人员为科主任或当班最高级别医生。
五、科主任与医患关系办公室共同指定接待病人家属的人员,由专人解释病情。
六、由医患关系办公室根据患者或家属的要求决定封存《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所规定的病历内容。
七、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引起的不良后果,医患关系办公室以及患者或家属共同在场的情况下,立即对实物进行封存,实物由医院指定相关部门保管。
八、如患者死亡,应尽全力动员尸解,病历上应有记录。
九、如患者需转科治疗,各科室必须竭力协作。
十、当事科室须在24 小时内就事实经过写出书面报告上报至医患关系办公室,并根据要求拿出初步处理意见。
十一、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私自减免患者住院费用。
十二、遇家属或病人情绪激动,不听劝阻或聚众闹事影响正常秩序者,立即通知保卫科或派出所人员到场,按治安管理条例办理。
追溯机制
为更好的减少风险,规避医疗纠纷,惩罚风险意识淡薄人员,制定如下风
险追溯机制。
一、事后及时查明缘由
风险消除后,相关人员(事发科室和医患关系办公室)应及时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具体整改措施。
二、及时追究主要责任人责任
根据当事人员的过错程度,结合其平常表现(业务水平和相关技能掌握情况),确定其应承担的具体责任。
三、科室必须全员讨论总结
事发科室负责人应及时组织全科人员讨论总结,找出根本原因,并提出下一步具体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定期督查措施落实情况
医患关系办公室应根据科室的整改计划,逐一督导整改落实,杜绝风险的再次出现。
高等学校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篇6
摘要: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使高校贷款过多。高校贷款既有其积极的意义,也增加了高校财务风险,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国家层面、高校本身、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银行四个层面建立高校贷款风险防范机制
关键词:高等院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校自身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加快,但同时无论是我国高等教育还是高校自身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高校资金需求总量不断增加,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财务管理的难度和贷款风险也逐渐增加。可以预测,随着高校还贷高峰的到来和还贷能力的有限,巨额本息的支付使高校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这种风险既容易引发全国性的金融风险,也有可能使高校贷款成为银行新的高风险贷款项目。为促进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提高运行效率,从根本上防范贷款风险,2004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发了教财[2004]1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该文件的出台对控制高校银行贷款规模防范财务风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开展高等学校贷款风险问题的防范研究,是当前高校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我国高等学校贷款有着其特殊的时代背景,高校贷款对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着积极和重大的意义,只要建立一定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将高校贷款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当的贷款是有着其积极和重大的意义的。
1高等学校贷款的背景分析
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0世纪末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随之带来的是基础教育设施等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资金需求逐年增长。高校资金来源主要分三部分,即政府投入、学生缴费和高校自筹。从各国的经验来看,政府投入是维持公立大学自身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然而,我国政府部门对教育的投资远远不够。目前在高校各种资金来源中,政府拨款占将近一半,其比例在逐年减少;学费收入基本稳定在一定水平:社会捐赠、校办产业等途径对学校发展的支持在学校全部支出中所占比例很小。统计数据表明,扩招后,我国高校投入大概增加了5000亿元,而其中政府投入仅有500亿元。随着高校建设的大举扩张,高等院校遭遇教育资金投入有限的瓶颈,政府投资增长缓慢,学生缴费空间已到底线,高校自身积累只能维持再教育。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满足发展的需求,只能依靠向银行贷款。1999年,国家在大力倡导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时,允许高校向银行贷款发展教育,加上银行对高校贷款政策门槛低、操作简便,因此,高校普遍利用贷款来补充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口,也成为高校抢抓机遇、迅速扩张、形成规模效益的主要方式,贷款在整个高校投资体制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然而,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情况看,贷款都不是高校规范的资金来源渠道,可以把它作为弥补短期资金需求的途径,但把它视为规范、稳定的资金来源是不现实的。介于高校贷款给带来的现实风险,很有必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高校贷款防范机制。
2对高校贷款风险的辩证分析
大学贷款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世界各国,高校有一定数量的贷款是很正常的现象。高校贷款之所以成为中国备受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贷款结构极其不合理,贷款数量达到高校自身无法承受的程度,因而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特殊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但高校贷款资金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满足学生基本需求的同时,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自身建设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必须正确看待高校贷款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风险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短短几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是值得肯定的巨大成就。由于国家投入不足,高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承担了很大的经济压力,高校贷款作为临时性资金需求的弥补方式,对于支撑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点是不能否定的。
其次,从其合理、合法性来看,高校是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高校依法享有它的民事权利,也承担它的民事责任。高校作为有收入的法人单位,是有资格去贷款的。在良性、可控的范围内,高校在运行中遇到临时的资金周转困难,可以考虑通过贷款来满足短期的财务需求。这对于学校的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如果法人自我约束不强,在不充分考虑后果和进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盲目贷款,就可能造成滚雪球式的沉重的财务负担,这对学校的发展非常不利。
再次,从银行方面来看,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银行开始进行市场化的改革,追求利润,改善资产质量。由于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经营状况不太好,很多贷款成了呆账坏账。银行从规避风险角度出发,需要寻找优质的客户。银行根据高校已有的国有资产总值,认为贷款回收有物质保障,贷款风险较低,而且实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后。高校收取一定比例的学费,收入稳定,因此银行看好高校巨大的资金投放市场前景。在高校大规模扩张引起教育贷款强劲需求的情况下,高校的稳定性和成长性使银行以主动姿态与高校合作,尽量满足高校的贷款需求。所以,大学就成了银行看好的贷款客户。在“银校合作”模式主导下,许多银行主动上门找大学贷款。许多银行界人士认为,贷款给高校,只有流动性的风险,没有损失风险,因为政府不会让高校关门。这种心态推动着银行大量向高校发放贷款。从理论上讲,高校贷款也可能出现呆坏账,但从现实统计数据来看,到目前为止,高校的信用记录大部分是良性的。
最后,要客观评价高校贷款风险,应该明确,个别高校由于规模扩张以及其他原因造成高额贷款,确实给我国经济社会以及高校自身发展带来不稳定的因素。但根据公开的统计数据,目前高校贷款总体规模为2000亿元左右,从整体平均来看,存在一定风险,但风险程度并没有一些人说的那么高,仍处于可以控制的范围。目前,随着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时期的过去,学校和银行都意识到了高校贷款的风险,现在的目标是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因此高校贷款没有进一步加剧的推动力。如果能将高校贷款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形成良性的贷款与还款机制,高校贷款风险也就可以降至最低。
3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分析
贷款可以解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许多实际困难,但个别高校对贷款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偏大,贷款结构不合理,资金周转困难,少数高校甚至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盲目追求高标准,这些现象都加大了高校贷款的风险,阻碍了高校健康有序的发展步伐。因此,加强对高校贷款的调控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必须构建由国家、高校自身、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银行四个层面的防范机
制,才能有效防范高校贷款风险。
3.1国家层面的措施:建立公办高校“破产”制度,变“政府买单”为自我约束。高校事业的公益性和高校的非盈利性的特征决定了政府是最终的责任承担者,高校贷款风险的转嫁过程中,政府与高校、银行三者之间的博弈政府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最终风险将转嫁给国家财政。当高校不能偿还贷款而影响正常教学活动时,政府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会出面救助学校;当学校通过提供学费标准或维持原学费标准压缩教学科研经费等手段来偿还贷款时,会引起社会公众和舆论的不满,政府还是会去关注和救助;当高校长期不能偿还贷款时,银行会采取诉讼、高校破产的方式给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救助高校。正是这种最终由政府承担风险的预期导致了高校和银行的盲目贷款的冲动,造成了高校贷款扩建热。因此,处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高校,必须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不管是财务改革,还是重要的经济决策,都必须规范化、理性化。
建立公办高校“破产”制度,变“政府买单”为自我约束,是解决当前高校贷款风险的首要措施。从高等学校性质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属于事业法人,大学可以破产,公立大学也可以破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在法律范围内自主办学,是法人主体,享有民事权利。高校如果要破产,则需要承担其民事责任。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通常认为高校是国家办的,学校出了问题应由国家负责。由政府为还贷困难的学校“买单”,是一种倒退的做法,对于高校进一步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十分不利。事实上,我国在经济转型时期曾经发生过许多类似的事情,例如金融机构出了问题,最终由政府来承担损失。正是这种做法,客观上对其他高校也会起到坏的示范作用。基于这样的思维,如果几亿、十几亿的贷款一下子由政府“买单”,客观上就造成“赖账的孩子得好处”的结果,这对那些自我约束比较强、没有形成贷款坏账的学校而言是不公平的,使得这些本来运行稳健、不存在贷款风险的高校也产生扩大贷款规模的冲动。长此以往,将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赖账不还,也会影响高校、教师在社会上的形象。
3.2高校自身层面措施:建立和加强高校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采取租用、置换等途径解决资金问题。建立高校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加强学校的重大决策要集体决定,对解决高等院校贷款风险有着积极的意义。高校贷款必须加强财务分析,监测学校的财务风险情况,充分评估未来还本付息的能力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把贷款的余额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在贷款的使用上,既要考虑资金成本,又要分清轻重缓急。一定要妥善安排好资金,掌握好资金使用的进度和节奏,并形成一套“严格审批、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跟踪监控、考核效益”的贷款资金使用机制。对贷款项目实行“目标分解、公开招标、责任落实、验收考核”的办法,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分项目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检查,并对资金的使用效果做出正确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高校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点,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从投资方面看,在现有法律框架内高校自有资金可用于投资,但财政性资金绝不可用于投资。高校的投资也需要建立健全各种内外防控机制,把风险防范考虑在前。
其次,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公办高校可以尝试学校主动拍卖部分资产,采取租用的办法。比如,国外有的大学,包括国内一些高校,并非所有的校舍都是自己拥有产权的固定资产,部分教学科研或办公用房需求可以通过市场租房解决,这样可以减少债务负担。这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法,当然,是否可行还需要深入探讨。利用旧的园区置换,也是一个创新性做法。比如浙江大学合并后,把位于市中心区的一个旧校区卖掉,由于市中心的房地产价格非常高,这样获得的收入可以用来偿还大部分新校园建设的贷款。解决高校贷款问题还应综合考虑其他渠道和途径,例如增收节支,合理安置富余人员,减轻日常经费开支压力。在这些方面政府应当给予政策上和其他方面的支持,这样比直接给钱或免掉债务更好、更长远。
3.3教育主管部门层面措施:建立并加强财务危机防范机制。高等院校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高等院校贷款规模与目的的监控,并建立财务危机防范机制,是解决高等院校贷款风险的有力措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要求贷款高校建立贷款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坚决防止贷款高校脱离实际大搞建设而形成的债务风险,坚决反对贷款高校追求奢华、超标准的浪费行为。必须要求贷款高校基于自身财力的可能制订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在总体规划之下,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贷款额度。要求贷款高校不可把利用贷款作为融通资金的主要方式,要求贷款高校切实加强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整合现有资源,合理调度资金,力求通过自有资金的有效运作,减少贷款额度,降低贷款成本。必须要求贷款高校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有条件的高校要预提贷款风险准备金,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延期还款损失。『必须要求贷款高校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贷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应定期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项目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和纠正。目前,我国教育部和财政部从2001年开始,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贷款比例进行了控制,并为每所学校建立了资金模型,根据学校的收入状况、财务状况、可以动用的财力状况来判定它可以贷款的上限额度,并设置了预警指标。在指标范围内学校可以自行决定,但超过这个指标就需要审批。此外,近年来教育部加强了对高校财务状况的检查、审计,对高校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外部机制正在逐步完善。
3.4银行层面措施:从贷款前、贷款中以及贷款后三个环节严格控制向高校贷款。首先,银行在向高校贷款前,必须对高校资质进行严格审察,控制与高校的合作深度。目前我国高校层次不同,各高校在学生分配、生源、财务收支、声誉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高校贷款在不同学校的风险程度及综合回报是不同的,银行应对各高校区别对待,严格控制高校准入,并将营销重点定位于前两位。同时,银行为体现差别化服务理念,还应针对不同高校在信贷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操作上增加一些灵活性,确定不同的银校合作程度。
其次,银行向高校贷款的过程中,必须严控贷款项目和规模。银行贷款时,对为了突破学校发展瓶颈并有利于形成高校更好的办学效益的项目应加以支持,对形象工程和消费性建设项目则应严格控制。同时,银行应充分评估各学校学生生源、财务收支、声誉、偿债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贷款发放的方式与规模,防止过度发放贷款,以规避学校财务支付困难,影响贷款资金正常回收的风险。
第三,银行向高校贷款后,必须严控贷款资金的使用和回收。银行不应因高校客户的优良性而放松对贷款的管理,应监管好每一笔贷款资金的使用,确保专款专用,尤其要防止高校将贷款资金挪作生活消费和日常消耗性开支。同时,银行必须关注高校资金流向,对于学费收入、财政拨款及其他一切现金流入,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下,要及时用于还本付息。
参考文献:
[1]汤溱.论高校贷款及其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58-59
[2]杨杰.关于高校贷款风险的问题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7(4):23-24
[3]胡丛.客观分析风险.强化自我约束——陈晓宇博士谈高校贷款问题[R]教育经济简报.2007-5-12
[4]秦志飞论高校贷款与管理[J].经济与管理.2003.(8).57—58
[5]江龙,周俊,王华高校贷款风险及其防范——莫使高校重走国企老路[N].中国经济时报.2006-2-13
[6]卿文洁.高校贷款风险初探[J].湖南社会科学2006[1):121
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研究 篇7
从已有的经验来看, 加强对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研究, 保持清醒的头脑, 正视存在的问题, 建立完善的制度, 严格操作程序等至关重要, 只要商业银行在此项业务上做到人员到位、管理到位、结算手续到位,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便能得到有效的防范, 真正使其成为优良资产。
一、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
1. 选择项目的风险。
一种情况是个人住房贷款所选择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本身存在严重问题, 具体来说又包括如下情况:一是规划报建手续瑕疵。如因土地出让金未交而未领《国有土地使用证》等, 这些房地产项目极容易在购房户和开发商之间产生集体纠纷, 现实中这种纠纷往往造成购房户集体拒付个人住房贷款, 对这种项目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将给银行带来极大的风险;二是该房地产开发项目事先未做好市场分析, 市场定位不明确导致该项目本身根本就没有市场前途;三是开发商自有资金不足, 或者开发商缺乏经验, 没有高素质的人员组成的管理队伍等, 出现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烂尾”或不能如期交房, 如果银行不慎选择了这样的项目开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 则该贷款从开始就面临成为坏账的可能。还有一种情况是个人住房贷款针对的商品房类型不同面临的风险有较大差别, 一般来说以投资为目的的客户的违约风险大于以自我居住为目的的购房户的风险, 商业房大于住宅, 而住宅中易于成为投资品种的小户型和酒店式公寓大于一般住宅。
2. 开发商引发的风险。
一是开发商的欺诈行为。一些开发商利用当前法制不健全的空隙和一些工作人员执行制度不严的机会, 以其关联企业或有特殊关系的个人名义“购买”其开发的房产, 用以筹措资金, 甚至伪造购房人诈骗银行资金, 行按揭贷款之名, 作套取乃至诈骗银行资金之实, 一旦资金到手, 就挪作它用, 甚至携款潜逃。二是开发商将购房款入账后, 由于经营不善, 导致楼盘烂尾, 或因经济、地价、建筑材料、施工技术、自筹资金等情况的影响造成不能按时交楼, 由此引发购房人停还银行借款, 使银行被迫陷入纠纷。三是由于开发商所建楼房存在质量缺陷, 不符合合同要求等原因, 购房人以开发商违约为由要求解除购房协议不再履行按揭贷款协议。四是开发商所开发楼盘没有取得合法使用权或伪造使用权证, 无法取得房产证或开发商违法预售等原因, 导致银行风险等。
3. 借款人引发的风险。
一是借款人由于家庭、工作、收入、健康等因素的变化, 不能按期或无力偿还贷款, 被迫放弃所购房屋从而给商业银行利益带来损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职工工作频繁变动、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变等, 都会影响借款人收入的稳定, 影响还款计划的顺利执行;同时, 由于目前商业银行无法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督, 对楼市的预测也相当困难, 较难对借款人资信的真实状况做出准确判断。虽然借款合同订立时, 信贷资产表面上是安全的, 担保也靠得住, 但随着借款人资信状况的变化, 尤其是房地产产权登记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 私下的房产交易盛行, 使银行贷款担保失效或悬空, 造成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二是购房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失踪, 继承人或财产代管人不再或不愿继续履行协议。三是购房人存在欺诈行为, 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如个人收入证明、营业执照等。四是由于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 导致借款人丧失履行合同的能力, 而形成贷款风险。
4. 假按揭造成的风险。
一是开发商通过个人虚假购房套取贷款。开发商以其亲属、内部员工、关联企业员工甚至民工的名义按揭购房, 套取银行贷款用于自身资金周转, 并负责按月偿还贷款。二是开发商虚构购房行为或伪造相关手续套取贷款。通过伪造借款人身份证或购房合同向银行申请按揭贷款, 或以伪造的产权证明作抵押进行虚假按揭。三是开发商与购房人或银行员工串通套取贷款。 (1) 开发商为解决部分购房人首付款不足问题, 尽快达成交易, 在售房合同中将房屋实际价格提高一定比例, 再向购房人出具首付款收据, 在没有真实首付款的情况下套取按揭贷款。 (2) 开发商与购房者相互串通, 以高于同地段的房价进行购房交易, 通过购房者套取银行信贷资金, 并分期向购房者归还超出真实房价的贷款本息。 (3) 开发商与银行员工勾结, 向虚拟借款人或没有真实购房行为的借款人发放按揭贷款。
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变化的原因分析
1. 银行管理不善, 形成不良贷款。
一是银行内控制度不完善, 贷款管理力度不够。由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近几年才开办, 开展时间不长, 加之部分贷款到期, 一些银行规章制度尚不建全, 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跟不上, 形成贷款不良。二是信贷人员重贷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信贷人员对于逾期期数较短的贷款认为既没有必要也没有精力催收, 向借款人发出了拖欠银行贷款也没人管的错误信号, 不利于贷款的按期回收。三是个人资信评估制度不健全, 还款能力难以控制。在涉及个人还款能力评估时, 虽然银行要求借款人出具本人及配偶的工资、收入证明, 但其真实性、有效性及还款意愿的好坏, 只能主观被动地去评定, 缺乏统一的标准格式和制约措施, 过分依赖第二还款来源, 忽视了第一还款来源的合规性。
2. 购房人违约, 形成不良贷款。
一是购房者由于投资方式的失败拖欠银行贷款。近年来, 由于房价的上涨, 购房者对市场的估计不够, 采取以租养贷等方式进行投资,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无力偿还贷款, 这种情况多在“第二套住房”借款人中出现。二是购房者由于收入水平下降, 无力偿还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属于中长期信贷, 其还款期限通常要持续20年左右, 在这段时间中个人资信状况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由于个人支付能力的下降导致信用缺失的情况很容易发生, 使银行的贷款形成不良。
3. 潜在风险。
商业银行一向把个人住房贷款当作一种低风险业务来发展, 只看重利润, 而忽视了潜在风险。潜在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个人住房贷款市场的不规范, 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 造成放宽对贷款的审批条件, 增大银行的贷款风险。二是个人住房贷款因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纷争, 潜在着不确定的风险。
三、防范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的对策
1. 加强项目前期评估工作。
通过项目的前期评估工作, 严格客户的准入标准, 可以选择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从而避免项目选择风险、销售价格不实风险, 和开发商恶意套现风险。个人住房贷款前期评估工作包括的基本内容有:通过对按揭项目的建设条件评价、市场前景分析、开发商素质和业绩评价、项目的财务盈亏平衡分析和风险分析, 可以判断项目是否具备给予按揭支持的条件, 从而择优挑选好项目。
2. 加大力度严防假按揭。
拟提供贷款支持的按揭住房的期房价格进行市场评估, 经银行确认后, 确定合理的贷款成数。对期房价格的正确市场评估, 以避免开发商高价销售策略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同时, 通过评估还可以部分避免开发商的恶意套现风险。因为即使开发商组织假的购房者办理了按揭手续, 套取了银行现金, 但个人住房贷款毕竟拥有了合法有效、足值的抵押担保品——住房抵押, 在开发商仅能获抵押住房的公允市场价格的七成贷款的情况下 (银行还可以根据按揭住房在建项目的形象进度, 预留开发商对购房者的保证金, 以保证在建项目的资金需求) , 开发商终究会想方设法按月代替虚假的购房者归还贷款, 否则银行一旦处分抵押住房, 加上银行预留的保证金, 应该可以使贷款风险降到最低, 而开发商则得不偿失。对期房价格的市场价格评估, 还可以避免抵押住房的资本价值风险。
3.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评级制度。
建立独立、公正、权威的资信评级中介机构。该机构应由人民银行进行业务指导, 能够调阅各商业银行的电脑网络资料, 出具的资信评级结论在各商业银行通用, 适用于一切个人消费信贷领域, 并可进行实时跟踪, 一旦发现不良信用记录, 随时调整其个人信用等级, 对近三年信用良好的个人, 可以按操作规程调高其个人资信等级。建立个人存款实名制和个人财产申报制度。通过这两项制度的建立, 可以掌握个人真实收入和财产, 评价个人的还款能力。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个人信用实码制就是将可证明、解释和查询的个人信用资料都存储在该编码下。当个人需要向有关方面提供自己的信用情况时, 个人资信评级机构通过个人信用实码可以查询所需资料, 从而评定信用等级。建立个人银行账户。将目前个人收支以现金为主, 改为以个人银行账户转账收支为主, 个人只有零星的现金收支。这样, 银行对个人的货币化资产、不动产等非货币资产 (通过转账和税收确认) , 个人收入和到期偿付能力就可以全面掌握并进行评估。
4. 健全法规,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涉及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修订和完善房地产抵押法律制度、房地产转让和预售法律制度, 通过制订物权法、个人破产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 可以使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手续在合法有效的基础上更加完备、简明, 使抵押住房不存在权利瑕疵, 保障抵押权人拥有能够顺利、合法地处分抵押住房的权利。
强化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银行应由专人负责保管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档案, 实现电脑和文件资料 (原件) 的双重管理, 加强内部监督、内部牵制, 以保证业务档案不失真、不失实和不流失。通过电脑化管理, 对每月拖欠银行贷款的借款人进行及时催收, 并纳入“黑名单”, 加强贷后管理工作力度。
风险防范机制 篇8
关键词:账务内控,机制,运营风险
1引言
财务是一种针对现金、风险和价值的思维方式。管理者们必须有能力从财务的角度和从其他角度看问题。但是财务不解答问题, 它不进行决策。财务有助于找出应该提出的问题, 缩小选择权的范围。所谓财务内控机制是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 措施和程序, 是企业有效地执行组织策略, 实现企业管理高效化、专业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的基本条件, 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2财务内控, 箭已在弦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二十八条规定: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 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 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全球大量金融巨头和跨国公司走向破产倒闭的绝境。维持企业生命的现金流管理和成本管理成为经济严冬中, 企业管理者的救命稻草。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也纷纷采取收缩战线、裁减人员、降低支出等一系列方式降低经营成本。
2009年10月, 国资委在针对国有大型企业下发的《关于做好2009年度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及报表编制工作的通知》中, 明确强调了针对后金融危机时期对企业财务风险加强管理的要求。《通知》要求:各央企认真组织实施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体系, 积极挖掘内部潜力, 大力开展增收节支、降本增效工作;推进实施精细化管理, 细化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定额标准与预算控制目标, 尽力压缩成本费用的预算规模, 严格控制预算外开支, 经营效益下滑的企业, 不得扩大工资总额及可控费用的预算规模;落实成本费用预算控制目标与责任, 强化成本费用的硬预算约束, 加大成本费用预算执行的跟踪监督与考核奖惩力度;积极推行集中采购、定额管理、供应链管理和重要资源集中管理等管理方法, 保障各项成本费用预算控制目标的有效执行, 努力拓展盈利空间。
通过上述内容, 可以看出, 财务内控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特别是在企业遭遇内外部困境时, 企业能否维系下去的核心能力之一, 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 企业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
3财务内控机制遵循的七原则
企业建立财务内控机制既要以《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 又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 便于企业有效加强内部监管, 防范经营风险, 增加企业效益。具体地来说, 企业财务内控机制的建立要符合以下七个原则。
3.1合法性原则
企业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 在合法范围内, 制订本企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 这是企业建立财务内控机制的基础。
3.2整体性原则
企业财务内控机制体系必须充分涉及到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各个方面的控制, 它既要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 又要注重企业的短期目标, 还要与企业的其他内控制度相互协调。因此, 在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时应把握全局, 注重企业的整体实施效果。
3.3针对性原则
企业财务内控机制的建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针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针对企业容易出现错误的细节, 制订切实有效的财务内控机制, 对各个环节和细节加以有效控制, 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水平。
3.4一贯性原则
企业财务内控机制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不能朝令夕改, 否则就无法贯彻执行。
3.5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外部的适应性, 也就是企业的财务内控机制要适应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产业的发展和对企业竞争对手机制的适应;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内部的适应, 也就是要适应企业本身的战略规划、发展规模和企业现状。企业应把握这两个方面, 构建适时适用的财务内控机制, 推动企业财务会计水平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3.6适用性原则
企业财务内控机制应便于各部门和职工实际运用, 也就是说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操作性要强, 要切实可行, 这是制订财务内控机制的一个关键点。企业财务内控机制的适应性可概括为“内容规范、易于理解、便于操作”。
3.7发展性原则
制订企业财务内控机制要充分考虑宏观政策和企业的发展, 密切洞察竞争者的动向, 制定出具有发展性或未来着眼点的规章制度。企业财务内控机制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制度, 能促进企业财务会计水平的提高。为此, 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 不断健全财务内控机制体系。
4提升财务内控水平的手段和方案
一个完善的、适应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从财务预算、成本管理、报销审批、成本监控等方面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节流, 深度浓缩和高效利用, 提升管理绩效, 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系统覆盖了企业财务内控工作的各个关键环节, 将企业的预算管理与费用管理挂钩, 为企业实现财务管控核心目标提供支持, 帮助企业从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风险防范、财务决策、内控实施等方面获得提升。
4.1通过信息化手段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财务管理的范围扩大, 除了完成传统的会计业务、财务管理外, 还集成了管理及财务的相关功能, 如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网上理财、财务信息查询等等, 从而改变了传统的风险控制内容和方法。一个控制良好的财务内控管理系统具有更大的潜力来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和绩效。
信息技术的引用增强了财务控制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高效性, 加强了财务内部控制的预防、检查与纠正的功能。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管理实现了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一体化处理, 使财务管理从事后的静态核算和分析转变为事中的动态核算及处理, 财务内部控制正在逐步由顺序化向并行化发展。构建财务内控管理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集中管理财务资源, 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强化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能力和费用分析能力, 促进财务管理的有效执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优化财务工作流程;利用信息化全面推行预算, 减少经营风险;利用IT技术实现网上结算, 异地财务监控, 改善管理盲区;普及网络技术, 实现“一站式”电子化财务报销, 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全过程流程管理, 提高企业内控管理的有效性;提升企业财务内控工作与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4.2完善组织结构、科学划分权责
合理的组织机构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合理的组织机构必须以执行完成经费科学合理使用为使命, 具有清晰的职位层次顺序、通畅的意见沟通渠道、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内控组织的机构设立和权限划分应与现行财务管理体制、财务业务流程相适应, 既有利于实现专业分工、提高工作效率, 又能起到相互检查与制约、防止和纠正错弊的作用。
4.2.1 要落实内控责任制
加强内控管理, 首先要建立内控管理责任制。各级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人通过各种途径。强化财务人员的内控意识, 明确内控责任。制定内部控制责任制, 一级抓一级, 下级对上级负责, 业务部门对企业负责, 使单位上下形成强烈的内控氛围。其次, 坚持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通过评价考核, 解脱或追究经济责任, 来制衡约束财经权力。再次, 落实奖惩措施, 维护责任制的效力。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和事, 决不能姑息迁就, 以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财务法规面前人人平等。也只有这样才能对潜在违规者产生警示。
4.2.2 要实施会计委派制, 增强会计人员独立性
实施企业会计委派制后, 会计人员具有相对独立的会计“人格”, 有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可能, 有利于经费的使用权与监督管理权分离, 有利于提高经费管理者的独立性, 有利于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化和提高。实行会计委派制, 为克服现行经费管理核算制度中的种种弊端, 维护企业整体利益。防止财力的虚耗和浪费, 改善企业会计的执法环境创造了必要的组织结构条件。
实现了对预算管理的计划、执行、分析、费用申请、审批、作帐等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能够全面、准确、一致地反映预算的实际情况。彻底取代传统方式的手工作业。各级领导就能够实时监控预算执行进度, 实时查看全公司以及各单位预算执行结果, 实时了解各单位费用使用情况, 极大地提升管控能力。
4.3提高财务内控执行力, 推动公司精细化管理水平
通过财务内控机制可以更好地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目标, 按照成本中心分解和落实预算, 强化事前管理和事后监督考核, 从而更好地贯彻预算管理要求, 降低非计划性费用支出。通过明确每一个部门、乃至每一个员工的费用预算额度, 财务费用管理精细化。实现财务内控与日常管理活动紧密结合。
加强了预算资金管理, 努力做到精益化管理“统筹兼顾、量力而行、留有余地”, 确保资产经营目标的可控、在控。从源头抓起, 通过加强预算的细化管理, 形成闭环管理流程, 建立了一套成本指标体系, 保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使资金全程支出在线控制。采取自下而上调研编制预算、自上而下执行预算的方式, 实现了预算的闭环管理, 确保了预算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可以按照事前把关、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严格考核的原则, 对专项财务预算不定期地进行追踪、检查, 及时了解和掌握预算执行情况, 对执行中出现与预算不符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 及时提请资金管理委员会审批调整财务预算。可以对单个项目金额超过一定数值、购置、修缮和新建工程等项目的立项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实施现金预算管理, 建立了以“月预算、周调度、日安排”为主线的现金预算管理机制, 由财务部根据各部门的用款计划和急需程度统筹灵活安排, 规范了现金预算管理流程。
4.4提升内控工作效率和质量, 降低总体内控成本
面向财务管理的内控管理系统, 可以实现财务预算管理和费用报销操作自动化、审批过程系统化、分析实时化。利用系统可以实现费用报销电子化, 减少财务报销的人工流转流程和时间, 减少收集、整理、查询、统计等工作的复杂度和工作量, 节约管理成本。通过实现远程报销和异地支付, 可以减少分支机构和出差人员报销时间和邮寄费用, 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此外, 通过系统提供的分析与报表体系, 使得财务分析工作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 为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5结束语
内部控制实质上是企业完善管理的内部问题, 是企业运用控制理论,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加强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对财务工作的有效监管, 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和完整, 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管理手段。我国的企业管理必须引入或加强内部控制, 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发挥财务内控机制, 防范企业运营风险, 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和不断深化的改革, 每个公司应从分析自身成本管理现状着手, 找准问题, 采取符合公司实际的有效措施, 完善成本控制, 加强财务管理, 能使公司不断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 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管文生.完善项目内控强化财务监控[J].财政监督, 2008, (22) .
论一人公司的风险及其防范机制 篇9
关键词:一人公司,风险,防范机制,措施
一、一人公司的界定及其风险概述
(一) 一人公司的内涵及特征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又叫一人公司或独资公司, 是指由一个自然人或者一个法人完成全部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一人公司概念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一人公司指股东只有一人, 而且公司的全部出资仅由股东一人完成, 又被称为形式意义上的一人公司。广义的一人公司, 不仅包括形式意义上的一人公司, 而且还包括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 即公司营业执照上只载明股东一人, 其余股东仅仅是名义上的股东, 并不享有真正意义上的股权, 也不享有真正股东的权利, 不承担真正股东的义务。实质意义的一人公司往往体现在家族式的公司。然而在我国的公司法上仅仅承认狭义的一人公司, 也就是该公司的股份全部由一个股东持有。
一人公司具有独立的人格, 独立的财产, 对外独立的承担责任, 它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一人公司具有普通有限责任公司的一般特征, 但是由于一人公司股东先天的唯一性, 又有着不同于普通有限责任公司的特殊性。从特征上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股东的唯一性。一个自然人或一个法人都可以设立一人公司成为公司的股东。此一人公司无论是由一个自然人发起, 还是有法人发起, 其公司股份都全部转为一人所持有形成的。在公司成立或存续期间, 公司的股东始终只有一人。第二, 责任的有限性。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 当一人公司对外负债时, 该唯一股东仅仅以他的出资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第三, 公司出资来源的单一性。一般的公司其资本都是由两名以上的股东出资而形成。而在一人公司中, 由于股东的单一性, 所以资本也是由股东自己全部出资。第四, 内部权力结构简单。一人公司的股东往往兼任董事或监事, 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般不分。
(二) 一人公司的风险概述
风险存在于每一种意识形态, 存在于每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中。一人公司的风险, 不仅仅是对债权人的风险, 而且还有对股东本身的风险和对社会的风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人公司只有存在, 只有不断地发展, 才能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其存在的弊端。分析一人公司的风险, 总结风险的根源, 完善立法, 让一人公司突出其优势, 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中有立足之地。风险的存在不是单一的损害某一方的利益, 风险像一个天平, 一端是股东, 一端是债权人, 谁也不知道砝码会偏向谁多些。所以无论是哪一端都有风险, 若倾斜的角度过于不平衡, 就会损害了社会经济的利益。
公司法中关于一人公司的股东有限责任的规定, 与个人独资企业相比最大限度的规避公司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 实现股东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一人公司的风险远大于普通的有限责任公司, 其原因在于它的特殊性, 它股东的特殊性, 决定了公司内部权力机构、监督机构的特殊性。
二、一人公司的立法现状及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风险
(一) 我国一人公司的立法现状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 有小部分的法律已经开始承认了一人公司, 但仅仅是局限性的承认, 具体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我国有关外资企业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及其相关的行政条例中。一人公司的概念和形态虽然在我国1993年制定《公司法》之前都已经存在,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成熟, 我国却并没有广泛的对一人公司给予承认和支持。直到2005年的《公司法》才完全将一人公司载入法律的条文中。宏观上说, 承认一人公司的存在, 可能会造成本来井然有序的市场经济突然凌乱不堪, 进一步给社会交易安全带来风险。立法机关分析了一人公司存在的利弊, 最终在《公司法》中全面承认了一人公司。2014年3月1日实施的新《公司法》中又删除了原第五十九条第一款关于一人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限额的规定, 其修改旨在支持一人公司的发展。
(二) 一人公司对股东的风险
一人公司, 顾名思义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出资建立的企业法人。现实生活中, 一人公司的股东个人财产往往很容易和公司的财产相混同, 但是由于公司具有独立的财产和人格, 所以一人公司的股东就必须证明公司的财产和股东自己的财产是相互独立, 相互分离的。当然若股东不能证明这一点, 就应当对一人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概括来讲, 对股东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责任的连带性, 而且追究责任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本应由原告债权人承担的举证责任却由股东承担举证责任。
(三) 对债权人的风险
1. 风险转移的风险。
一人公司不同于一般公司, 通过设置董事、监事、经理来对股东的权利行使予以制约和监督。在一人公司中, 由于股东的唯一性, 即权利行使的唯一性, 这就不免会造成股东权利行使的任意性和肆意性。
我国公司法中规定, 一人公司的唯一股东在公司设立之初单独制定公司章程, 在章程中进行授权, 即使没有授权, 像自我交易这种行为要想获得单一股东的同意也是非常的简单的。现实情况中, 自我交易手段和方式的隐蔽性, 以至于不容易被发现, 特别是没有监督机构的一人公司。所以在利益的驱使下, 一人公司的董事、监事自我交易的现象也就屡屡发生了。自我交易成全了股东, 损害公司和债权人的利益, 自我交易不仅仅体现在通过与第三人交易的方式来进行间接的自我交易, 继而从第三人出获取利益, 而且还体现在公司高价买入股东的实物, 然后在低价卖出的现象。无论是哪一种自我交易, 结果都是股东独立于风险之外, 而直接将经营的风险转移给了公司, 最终利益受到损害的无疑是公司的债权人。
2. 薪金的额外获取、公司财产侵占的风险。
一人公司股东的单一性决定了公司内部机构设置的简单和易操作性, 通常来说, 一个股东可以同时兼任公司的董事、经理或监事, 这也就意味着, 在人力资源、财政和经营战略上只有股东一人享受着单一的行使权力。因此, 在一个没有监督和制约的状态下, 利益驱使着股东拟定财务方案和计划慢慢向自己的意志靠拢, 以公司的名义获取更高的报酬和薪金。获取利益的渠道越来越多, 手段越来越隐蔽, 使股东自己的利益已经凌驾在公司之上。公司的资产是用来保证债权人利益的实现, 公司资产的多少直接表明公司的偿付能力, 即公司资产和债权人利益的实现成正比, 反之, 则直接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债权人的风险就越来越大。
3. 公司高管人员资格的规避风险。
公司运营的过程中少不了人员的管理, 担任公司的高管人员, 都会有一定的任职资格要求和限制。公司法明确规定, 具有法律规定的相关情形的人员不得担任公司高管人员。为了减少公司运营中的风险, 法律才做出了这种限制。因为受到公司法的限制, 所以相关人员不能再担任公司高管, 但是法律并没有规定这些人员不能设立公司, 这或许是个漏洞。他们通过设立一人公司而成为单一的股东, 这样既可以担任董事更可以担任监事, 从而控制着公司的经营。 (1) 这种通过设立公司而成为高管的人员, 虽然在某一方面没有资格, 但是法律的漏洞偏偏造就了这种风险的滋生, 公司的安全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高管人员的威胁, 通过限制从业资格来确保企业的安全又成了一纸空文。
4. 以借贷、担保抽逃公司资本的风险。
公司安全的维护是靠股东、董事和监事们的共同努力, 但是, 一人公司少了共同的力量, 股东一人兼任董事或监事, 一人能决定所有事项, 权利需要制约才能更透明。然而对于一人公司而言, 恰恰就缺乏其他机构的监督和制约。如果股东滥用权利, 把公司法人的资产出借给他人或者以公司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 并且最终将其所挪出的资金记在公司的财务上, 某种形式上来讲, 现在的公司已经是一个华而不实的空壳。而债权人作为公司的相对人, 很难了解到公司内部资金周转情况。看似平静的公司, 已经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而且毫无察觉的债权人也没能力做出有效的救济措施。
5. 一人公司的社会风险。
健全的公司法律制度, 是保障经济发展的后盾, 一人公司潜在的风险和弊端, 无疑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一人公司的客观存在, 在时刻挑战着市场经济的商业信用, 无信则不立, 一人公司的种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整体商业信用程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多的注重公司的信誉和名声, 信用度的降低, 让我们在国际化的经济竞争中不免少了优势。此外, 一人公司股东个人的有限责任与公司法人对外独立承担责任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此点毫无顾虑地设立一人公司, 等到资不抵债时即宣告公司破产, 用以逃避债权人追讨和国家的税收, 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在利益面前, 若人人都在效仿, 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会被破坏得体无完肤。
三、一人公司风险防范的措施及其完善
(一) 自然人设立一人公司的限定
一个自然人只能出资设立一个一人公司, 并且该一人公司不能是另一个一人公司的股东, 为了防止一个自然人单项资本的无限细分, 公司法禁止任何一个自然人设立两个以上的一人公司, 对此有人称为对自然人设立一人公司实行“计划生育”。法律规定自然人可以设立一人公司, 但笔者认为出于对市场经济安全的考虑, 应该对自然人进行限制, 比如经济方面的有些犯罪人员, 法律只是规定了不能担任公司的高管人员, 但是并没有限制其不能设立一人公司。
(二) 规定相应的公示制度
公示更容易使交易对方根据自己了解的公司实际情况来对为或不为做出决定, 以此来保护债权人自身的利益。法律规定一人公司在设立时应该明确是法人独资还是自然人独资, 间接的告诉公司的类型和风险, 以提醒交易另一方在与其进行交易时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公示制度固然好, 可还是不能确定公示的是不是股东的真实信息, 笔者认为公示的财产和信息应该和股东的实际财产挂钩, 一旦查出来信息的虚假性, 即可冻结此股东的财产, 及时通知债权人。
(三) 完善强制审计制度
在一人公司的管理结构下, 通常由该唯一的股东实际控制经营, 在此种情况下, 诚信和信誉在某些行业甚至仅仅是一种空口号, 再加上一人公司股东一人的“权力独裁性”, 很容易出现股东个人财产和公司财产上的混同, 这就要求每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是不可或缺的, 并依照法律要求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虽然经会计事务所审计, 但是利益面前少不了有些公司会对会计事务所贿赂。笔者认为, 如果因为公司和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共同侵权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那么此时债权人可以向法院请求两者对其承担连带责任, 法院应当允许。
(四) 一人公司人格否认的具体完善
公司人格否认指为了阻止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滥用, 暂时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 否认股东的有限责任, 进而使股东对公司的负债承担连带责任, 该措施主要适用于当股东的个人财产和公司的财产相混同的情形。由于一人公司股东的单一性, 更容易造成股东个人财产和公司财产的混同,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找一个中介来监督一人公司, 或者是通过中介来管理一人公司的财产和债务, 这个中介不干涉公司的经营范围和运营方案, 这样既不失公司的独立性, 也可以减少债权人的风险。
以上风险防范措施仅仅是笔者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以期能为我国一人有限责任公司风险的防范提供帮助。实践中, 相信一人公司的风险防范救济措施还有很多, 但是每一种防范措施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保护每一个合法的经济运营形式,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卢艳宁.一人公司运营中的债权人利益保护制度的新构想[J].创新, 2009 (8) :82
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研究 篇10
一、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一) 企业税务风险相对其他企业风险的特殊性
对于企业所面对的必不可少的纳税行为而言, 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不确定性被统称为企业的税务风险。由于国家税务部门征税行为的单向性与作为纳税主体企业的不对等性, 税务风险及各种涉税问题的发生, 这对于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具体而言,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 企业经济业务所面对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其纳税行为的不准确, 导致企业在缴税过程中的数目上发生矛盾, 这对企业的经济结果反映不利。
二是虽然说企业经营会出现不确定性, 但是税务机关作为国家机关, 对于企业的税务行为会有法律意义上永久的追缴权, 所以在企业税务风险的时间上具有不可撤销性, 相对于企业风险而言, 在这点上极其特殊。
(二) 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针对我国企业纳税的税收规章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 2009年1月, 国家税务总局将占我国企业总税收20%的相关企业集团确定为总局定点联系的企业, 在随后的5月5日, 又针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下发了《关于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的文件, 这对于规范我国企业税务、完善企业税务管理、规避企业税务风险有着重要意义。与此同时, 我国各类企业的纳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然而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的税务风险却是层出不穷。
二、当前我国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企业经营行为的不规范
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 对于国家的税收政策没有深入的理解, 从而在其经营过程中, 经营行为的不规范直接导致了企业原本不应当承担的税款, 或者按照传统惯例处理特殊的经营问题, 错误的认为该经营行为不应当缴税,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造成了漏税行为的发生。
比如说在面对折扣或者折让的过程中, 我国相关税法规定必须出具发票, 而很多企业却错误地在制度上作出了相反的规定, 但是在缴税的过程总又按照扣减后的金额来计算税金, 由此导致了税务风险的出现。
(二) 企业运作过程中的财务行为不规范
财务行为的不规范是指企业的财务行为不符合相关税法规定, 比如说很多企业将交通补贴、津贴等相关薪酬补贴让员工通过报销的名义找票冲抵, 以此逃避个税, 这些大范围存在的代缴代扣行为直接导致企业出现税务风险。
(三) 缴税筹划行为不恰当
在企业的运作中, 为了更好的给企业带来相关的节税利益, 在企业的缴税筹划过程中,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以人脉关系作为节税的手段, 相信人脉关系、信任人脉关系, 将税收相关规定置于脑后, 从而无视税务风险进行缴税的筹划, 结果事与愿违, 更大程度上加大了税务风险的存在。
(四) 企业财务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缺少沟通
在企业税务申报的环节上, 很多企业的财务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 经营管理中新增的业务环节当原来旧的业务环节进行处理, 经营管理同财务的衔接出现矛盾, 在税务申报环节上将增值税当做营业税申报, 将增值税以营业税的形式进行缴纳, 结果带来了严重的税务风险。
三、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构建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机制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具体而言, 应当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入手, 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构建税务风险机制的前提
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空间界定, 这主要体现在企业治理、制度建设、人员安排等方而。对于企业税务工作及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需要建立组织, 形成制度, 通过董事会在企业战略与经营计划中列入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通过税务部门、税务顾问的共同工作, 对企业的重大税务问题、税务风险管理策略进行确认。同时, 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日常纳税事项进行明细指引。具体来说, 企业应在管理层、事业部等分支机构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 或将纳税事项进行外包。另外, 企业要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并且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 考虑引入税务风险防范的相关内容, 结合自身业务与管理架构, 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 从而控制税务风险。
(二)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是构建税务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手段
企业经营管理除价值流转外, 还存在着信息流转。税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之源, 需要流动才有其价值。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体制中, 要考虑纳税信息的流动性与途径, 引起相关关键岗位的重视, 以便采取措施。
首先, 要建立企业的基础税务信息系统。企业应及时收集相关的税收法规并定期更新, 确保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处理流程与原则符合最新的税法规定。
其次, 要注意企业与税务机关的沟通, 经常性地就可能存在税务风险的业务或事项进行交流。
(三) 构建涉税风险评估体系, 强化企业税务风险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相关指引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就税务风险防范而言, 其侧重点应在于风险控制全过程、风险评估与企业信息沟通、监督体制等。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将税务风险纳入风险评估的全过程。
具体内容上, 主要是对特定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失范围, 应用相关原理和技术方法, 对系统中固有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为制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税务风险进行防范与规避。
(四) 在企业内部监督中进一步引入纳税风险防范机制
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方面, 对于纳税风险而言, 重点要通过内部审计与税收自查等进行预警。在内部审计时, 对于纳税事项进行格外关注, 通过重要性原则进行判断。此外, 企业应该定期对涉税业务开展检查, 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纠止。在具体操作上, 企业既要在内部审计对纳税事项进行同时检查与评价, 也要以聘请专业税务中介机构进行纳税审计, 消除风险隐患。涉及到特别重大事项如并购重组等, 企业应进行专项纳税评估与检查工作, 将税务风险的判断融入到决策之中。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 要想进一步的规避风险, 为企业更好的实现最大化的价值, 构建税务风险防范机制必不可少, 通过内部控制的形式来规避和防范税务风险, 这既可以推动企业价值流转的良性循环, 又可以为企业创造税收价值, 最终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所以, 在关于税务风险的防范过程中, 该机制意义重大,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蕴.企业涉税行为研究 (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8.
[2]李淑萍.论税务风险的防范与机制创新 (J) .财贸经济, 2005 (11) .
[3]黄冠胜, 林伟, 王力舟, 徐战菊.风险预警系统的一般理论研究 (J) .中国标准化, 2006 (03) .
[4]王震寰.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 (J) .中国中小企业, 2002 (04) .
风险防范机制 篇11
【关键词】 企业 财务风险 防范机制
当前时代下企业财务风险已不仅仅指企业在筹资过程中运用财务杠杆不当可能带来的风险,即所谓的筹资风险,而是进一步深化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因此,企业财务风险更应该明确地界定为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
1.当前时代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突出表现形式
1.1投融资风险
投融资风险是企业进行投融资运作时,因决策失误、项目变更、资本或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等原因给企业造成的投资损失或融资成本的额外增加等。
1.2资金管理风险
企业资金管理风险具有较高的普遍性,这主要体现在资金的使用及监管环节,诸多资金使用的不规范行为与监管机制的缺失,导致了企业资金管理失控,给企业资金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和风险。
1.3财务信息风险
财务信息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财务数据与信息的缺失、滞后、失真、丢失或泄密等方面。在当前时代下,行业之间或行业内各经营实体之间的竞争表现的尤为激烈,财务信息的窃取或泄密也成为一种竞争的手段,相应的财务信息风险也随之加剧。
1.4运营管理活动形成的财务风险
当前时代下,经济与社会环境变化更加趋于复杂,企业在日常运营与管理活动中所面临的影响因素也难以估量,相应也将可能带来额外成本的增加、经济利益的流失等,这种运营管理风险最终也将转化为企业的财务风险。
2.当前时代下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2.1外部影响因素及分析
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难以估测的政策环境、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等,当前时代下,这些环境因素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权重正在不断加大。
2.2内部影响因素及分析
2.2.1决策机制不科学,决策者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科学的、民主的决策机制是保证决策质量、提升决策水平的前提和根本,然而不少企业并未形成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直接导致了在投融资等诸多事项上的决策偏差和失误,从而成为引发企业投融资风险及相应财务风险的根源。同时,经营决策者风险意识较为薄弱、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本单位财务风险管控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2.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
目前,财务管理制度的作用虽已引起了不少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与操作性,同时也存在着执行力不足和效果不明显等不良现象。另外,因缺少风险管理的相关约束和规定,企业风险控制机制也不完善,财务监管力度较弱,财务决策的科学性、财务行为的规范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等都无法得到保障,更谈不上财务风险的有效规避和防范。
2.2.3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风险防范能力有限
目前,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不足等也已成为制约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有效开展的重大原因。
2.2.4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财务风险防范效果不明显
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不少企业缺乏必要的内审机构;二是企业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无法得到保障,其职责的履行受到较大制约;三是内部审计结果或改进建议无法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3.当前时代下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
3.1健全企业决策机制,防范因决策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
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工作的成败,特别是在当前时代下,为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逐步提升经营决策与财务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坚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影响决策的各种环境和因素进行科学分析与反复论证,同时,应尽量采用定量计算与分析方法,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分析决策,以便能对各种可行性方案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因单位决策失误而产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3.2完善企业内部管控机制,夯实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
企业内部管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内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夯实企业内部管控的制度基础;二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与制衡体系,有效平衡企业内部的权力关系,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三是在企业内部上下级单位(部门)之间建立合理、高效的管控模式,强化财务风险漏洞的监控与处理。
3.3建立企业风险预警机制,构筑防范财务风险的安全屏障
财务风险预警是在财务风险实际发生之前,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度量某种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并适时发出预警信号,以利预防和为采取适当对策争取时间。因此,企业应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对自身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财务预警系统应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相关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及时发现单位经济活动各个过程、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决策者示警。
3.4构筑企业审计监督机制,不断完善财务风险监控体系
在相关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实施的同时,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内部審计监督机制,必要时应积极引入外部审计力量,加强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与财务活动进行全方位审计监督。
3.5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队伍
当前时代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与超前性,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应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锻炼,逐步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强化风险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付高善,《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南京财经大学,2008.5.
[2]成建初,《浅论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防范》,财经纵横,2010.
[3]杨鹏云、李玲等,《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对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探讨 篇12
金融风险是指各种经济体, 包括金融机构在内, 在金融活动或投资活动中, 由于市场经济因素或金融因素的不确定性变化而受到的损失的可能。根据其概念, 科将金融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等。
二、金融风险的成因和特点
金融风险的防范可以说是一个老话题, 然而, 由于金融在民生发展乃至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如何在新形势下, 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做到防范金融风险, 也就变成了一个当下的新话题。在不同的政策指导方针下, 面对的金融风险大不相同, 同样, 风险的成因也有所不同。
我国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飞速发展的经济给社会发展, 国力的增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机遇与风险并存。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也是金融风存在根本原因。企业在金融活动中有自己的决策, 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行业的生产力都有剩余, 市场上约有30%的商品供求平衡, 企业都处于商品过剩的状态。这样, 使得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显得尤为困难, 这也就导致了金融风险日益明显。
金融风险的负面影响主要指的是微观主体的影响和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对微观主体的影响主要指的是对地方的相关金融机构、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地方的一些企业、个人的影响。然而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不仅会使得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相互转化, 使得地方财政的风险向外转化, 对国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还会使得经济秩序发生混乱, 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就我国当前发展的特点, 目前我国金融风险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 隐蔽性
我国的各种金融风险往往以各种形式变化潜伏在金融活动和投资行为中。
2. 集中性
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 原因在于我国企业融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
3. 社会性
国家处于改革阶段, 在经济上的政策也是经历着从旧体制到新体制的转化。然而, 群众的金融知识还不足够, 虽然金融意识有大幅度的增强, 但风险意识还十分薄弱, 人们渴望寻求投机方式一夜暴富的心理泛滥, 这样一来, 一旦风险爆发, 则会造成群众的慌乱, 这样不利于社会稳定, 不利于和谐社会, 反过来还会阻碍了改革的进行。
三、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问题
1. 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干预过多
金融机构的管理大多遵循经济规律和管理策略, 有其自身的兴衰运行规则。然而许多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实施了一些不必要的干预。当然, 完全依靠经济规律运行, 不如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国家政策的人为宏观调控, 以有效规避风险, 加快发展。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对于金融机构的干预多是为了解决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 这就给金融机构带来了额外的风险。最直接的干预措施就是政府任命金融机构的主要领导人, 或者政府出面干预主要领导人对于管理事务的决策。这样, 金融机构的自我管理就成了空架子, 成为了政府进行经济行为的工具。
2. 相应的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
从银监会地方分支机构到人民银行, 再到农业银行, 都是不管调整监管主体, 这样极易导致金融监管出现权利真空的现象。第二, 上至中央监管机构, 下至地方监管机构, 都未能够明确其各自的职责, 使得目前不少地方的监管工作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第三, 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情况屡有发生, 使得金融监管也存在不够公正, 不足以服众的现象。
3. 金融机构本身的缺陷
金融机构本身的缺点是金融风险的源头。首先, 我国金融机构公司的法人结构在设置上缺乏科学性, 这指的金融机构在产权问题上就不够明确, 风险可见一斑;第二, 金融机构的包袱巨大, 原因在于我国政策当中的国家调控, 地方政府就借此机会介入到金融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当中, 许多情况下是用于解决地方政府自身的财政赤字问题, 因此, 金融机构的压力巨大, 包袱也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 金融机构的管理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第三, 部分金融机构的自身实力不足, 在激烈的市竞争中产生挤兑风险的可能性较大。未能良好有效的对自身实力进行提升, 使得金融风险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四、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防范金融风险主要分为宏观金融风险防范和微观金融风险防范。微观金融风险防范主要包括对个体、企业的经营管理, 主要目的在于减少或避免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损失。宏观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发生金融危机, 将经济的发展置于一个较为稳定的金融环境中。
与宏观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相比, 微观金融风险的防范更加关注在整个运行机制中的个体。本文主要关注国家在宏观政策方面如何对金融风险进行规避和管理, 因此, 本文着重介绍对宏观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
宏观金融风险防范主要调控对象是针对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进行管理。主要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制订恰当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包括中央政府或金融监管当局直接实施或控制的全局性政策, 例如,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管理制度等。在我国, 经济政策是金融监管当局控制金融活动的方针和指导准则。因此, 对经济政策的改变也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经济政策必须要能够调解市场, 但更重要的是, 首先它必须是适应市场的。因为对于经济政策的修改还是要通过改变金融风险的水平而体现出来的。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或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来调节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调解基准利率来调节资金的供求, 在外汇市场上购进或抛出外汇以保持汇率的稳定等。
2. 建立市场运行的法规体系
市场运行原本有其自有的法则。但除了其自身规律外, 国家需要对身处于其中的人或单位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市场运行中的不确定性, 从而降低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制订市场运行办法和有关法律;第二, 制订经济实体经营范围的法律法规。
3. 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从经济实体进入市场, 到市场运营, 到退出市场, 全程都需要国家金融监管当局进行监管。首先, 金融机构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才能够被批准进入市场。在这一环节, 要设立机构必须有法定投资者的数量和足够额度的自有资本, 要有合格的业务管理人员, 以及其他必备条件。只有管理好准入条件并且坚决执行, 才能够保证进入市场的经济实体的质量, 为之后的投资行为和金融活动奠定合法健康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降低风险。其次, 对各类机构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管和金融风险监管, 具体可以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两种方式进行。非现场检查时指连续收集和分析某经济实体的各种数据高爆等信息, 从而推测其经营状况和发展模式。最后, 要对机构的市场退出进行监管。在市场运行过程中, 一旦有经济实体变得不再符合市场运行要求, 那就需要将其清理出场外。要建立对金融机构接管、合并、兼并、收购、破产的法律法规, 对吃出市场的机构给予及时的清算, 而且在整个清算过程中, 都要有监管机构的参与和督导。
4. 运用科学手段减少金融风险
在监管的过程中, 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对经济实体进行测算和监督管理。要能够综合分析监管对象的业务性质和特点, 能够预测业务活动所存在的风险, 并能够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防范与避免。无论是从经济发展健康的角度, 还是从保持社会稳定的角度, 都是有利的。因此, 在整个的监管过程中, 需要依靠的是科学的手段, 而非纯政治维稳的手段。
当然, 科学的方法需要一定时间的摸索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要能够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和我国特有的政治指导方针来实施, 而不是简单地将国外的相应做法照搬照抄。然而, 即使是在强调我国特殊性之时, 也不能够抹杀对外学习的重要性。当前, 国外通常会采取保值方式来减少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以及利率风险, 具体手段是通过期货交易、期权交易、远期交易等工具, 或者多种工具进行组合。银行能够通过建立风险准备金, 来确保信贷资金的正常运作。
可见, 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能够使得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手段越发强大, 越发有力。
(5) 完善银行体系来强化金融体系本身带来的风险
金融机构自身的薄弱缺失是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金融体系的薄弱主要体现就是银行体系的薄弱。由于政府、企业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进行, 银行这一环节的薄弱直接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 只有将银行体系壮大完整, 才能在本质上强化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能力。例如,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银行陆续开发出了企业化、商业化的运行模式, 但是在产权这一本质问题上却未能得到整合。可见, 对于银行体系本身的完善也是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阎梅.金融安全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J].经济师, 2012 (06)
[2]祁晓维.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J].财政金融, 2015 (03)
【风险防范机制】推荐阅读:
风险防范机制的风险06-06
廉政风险防范机制08-01
谈财务管理视角下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05-08
浅谈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分08-31
债券风险:风险防范10-20
财务风险:风险防范08-25
风险防范柜台10-20
风险防范路径05-14
安全风险防范05-23
风险防范措施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