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信贷风险防范(精选12篇)
基层信贷风险防范 篇1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水平近年有较大提高
(1) 健全了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实施审贷分离制度。特别是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后, 按照审、贷分离的要求将信贷调查与信贷审批、信贷业务与风险管理分设, 使信贷业务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的前、中、后台分开, 职责明确, 贷款审批实现了集体审批, 初步建立垂直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
(2) 建立了信贷授权制度。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和内部管理的目标, 在信贷业务过程中普遍建立了一级法人信贷授权管理体制, 在法定经营范围内对信贷业务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实行“分级管理、逐级有限授权”。
(3) 实现了对客户的评级授信、统一授信制度。根据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指标、管理水平、经营团队及综合还款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 确定客户信用等级和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同时, 依照有效控制风险的原则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授信业务风险条线框架日趋规范。
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在贷前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贷前调查不全面、资料收集不全;轻易采用企业提供的报表数据, 欠核实, 缺乏对假信息、报表的防范;存在由社会上不正常现象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 对企业信誉调查重视程度不够, 未能及时发现借款人注册资金未到位或抽逃公司注册资金。有可能导致贷前调查报告流于形式, 失去保证贷款安全性的意义。
(2) 在贷时审查中存在的问题。贷款审批机制尚不完善, 轻信信贷调查结论, 对贷款主体的资质、信用、财产状况缺乏全面系统的审查, 让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轻易获得贷款资格。
(3) 在贷后检查中存在的问题。重贷前把关、轻贷后跟踪管理, 重贷款营销、轻贷后检查;贷后检查时间、频率不规范, 内容不适用, 检查不到位;缺乏灵敏的风险预警处理机制。
(4) 在客户评级授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客户分组不细, 针对性不强;客户的评级授信额度与客户的实际需求或风险承受能力存在差距;客户评级授信的范围有待扩展;信息采集手段落后, 难以从整体把握借款企业生产经营的动态情况, 对授信资产的风险预警反应迟钝。
(5) 在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中存在的问题。对银行发展与信贷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 过分片面地追求业务的发展壮大, 不注重资产的质量与赢利水平。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和营销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和管理盲区, 在信贷业务授信工作方面实行换手操作, 虽然使业务审批更趋审慎但效率明显降低, 部分优质客户流失。
(6) 人力资源配置与风险管理需求不匹配。集中表现为基层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数量偏少、素质偏低, 工作效率不高, 团队作用发挥不充分。这导致基层行在个贷业务管理上力不从心。
(7) 在信息管理技术手段中存在的问题。信贷风险信息采集准确性、客观性亟待提升, 电子化水平不高。目前基层行贷后管理仍停留于对要件是否齐备、要素是否齐全等形式检查, 缺乏电子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支持, 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客户财务状况变化等无法做到有效分析、全面跟踪监督和及时预警。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培育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和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的相关规定, 健全的风险管理理念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一致性理念。即银行应确保其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相一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银行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 而进行风险管理则是为了降低失败的概率及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 从而确保银行实现更多的利润。
(2) 全面性理念。即银行首先应确保其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一切风险, 即所有风险都有专门的、对应的岗位来负责。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于新产品、新业务, 银行应确保这些产品、业务在被引进之前就已经制定出适应的风险管理程序和控制方法”。
(3) 独立性理念。即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之间要相对独立。独立性理念的实质就是要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个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制, 因为清晰的职责划分是确保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前提。
(4) 权威性理念。即银行应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具有高度权威性, 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以确保其客观性和公正性。银行的风险管理势必要渗透到业务部门的运作中, 因而很容易受到抵触, 如果风险管理部门没有强于业务部门的权威性, 风险管理工作将难以顺利执行下去。必要的监督可以确保各个岗位职责的充分履行。
(5) 互通性理念。银行应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 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即风险管理部门与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各相关部门之间要保持信息的互通渠道。
2、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 强化信贷风险内控管理机制。一是营造信贷风险管理的内控环境, 在建立现代商业银行法人产权制度的基础上, 加快建立健全真正法人治理机制的步伐, 健全法人责任和利益之间的制衡关系, 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机制的建立提供基本条件。二是完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 优化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加快配套制度的跟进。应根据上级行要求, 结合实际细化和明确信贷风险管理各环节的工作职责, 加强各部门各环节间的衔接与合作, 不断提高信贷业务程序的流转效率和服务水平。应科学有效地整合业务流程, 实现对风险管理流程的全面优化, 加强前、中、后台管理配合, 对信贷业务流程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三是健全客户统一综合授信制度。对客户的授信要做到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统一管理, 本币业务与外币业务统一管理。要注意控制整体风险, 同时加强授信知识培训, 提高授信人员业务水平。
(2) 综合治理不良资产, 化解存量信贷风险。一是降低不良资产占比。从实际出发, 继续通过以资抵贷、债务重组、法律诉讼、呆 (坏) 账核销及资产剥离等办法盘活不良资产存量, 把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逐步压缩至可控的限度内。二是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在目前情况下, 不良资产的处置仍显复杂, 必须在观念、机制及手段上追求创新, 以便高效化解不良资产处置的难题。此外, 可以借助社会中介机构, 可在结合投资银行机构、充分利用二级市场吸引社会资本甚至外资收购不良资产方面开展更为广阔的尝试。三是积极推进企业改制, 促进银行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督, 积极参与企业的资产清查盘点工作, 协助有关部门对企业原有财产进行彻底清查评估。对暂时困难但前景看好的企业, 应适时帮助其摆脱资金困境, 尽快实现扭亏为盈;对一些产品结构老化、资金利税率低下的企业则要控制信贷投入。
(3) 调整信贷结构, 优化信贷投入。一是围绕重点企业及项目优化投向。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 加强对相关产业和行业政策的研究,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对信用等级高、经营效益好、履约能力强和所属行业持续景气的客户找准投入点, 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支持风险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企业, 稳妥支持特色产业和行业, 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贷款投放力度。二是关注行业风险, 做好客户结构调整。目前国家仍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要加强行业调查研究, 紧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 做到反应灵敏、分析全面和预测准确。
(4) 强化对信贷风险管理环节的人力资源配置。一是要将人力资源向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倾斜, 为信贷风险管理部门配备专业工作人员。注重员工的培训制度, 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 并且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二是在业务拓展过程中要加强对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 带动新业务的发展, 激发新的竞争活力, 推动业务创新。要理顺条线管理部门间的工作协调机制, 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中, 提高信贷风险管控的有效性。
(5)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一是加快风险数据库建设, 建立内部评级的数据基础。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 数据是最重要的环节。加快风险数据库建设, 建立内部评级的数据基础, 是现阶段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水平的首要基础。二是加快建设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高素质的风险分析人员。要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手段, 采用统一的信息化技术, 对贷款实行全过程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 对信贷资产质量实施有力监测, 降低信贷资产风险。
(6) 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文化。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 当文化与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时, 将形成强大的经济竞争力, 因此构建优良的信贷文化成为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和竞争中的现实抉择。一是应突出体现责任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对信贷风险的敏感性, 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信贷人员的自觉行动中。二是培育团队精神要把其宗旨、内容、形式、载体等具体化。要在员工中树立敬业精神与大局观念, 营造互信、协作的氛围, 消除各自为战、缺乏沟通或配合所带来的弊端。三是建设信贷管理文化要着重建立与信贷文化的内涵与要求相统一的、科学的规章制度。要把文化中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软约束”融入硬性的规章制度中, 增强全员防范信贷风险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基层信贷风险防范 篇2
健全风险流程控制建设,促进信贷业务健康发展。通过进一步健全风险流程控制建设,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确保贷款资产质量,促进信贷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信贷管理,防范潜在风险发生和不良贷款上升。认真落实贷款风险监测分析制度,建立了风险预警分析例会制度,通过信贷风险预警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处理问题。及时有效地防控大额风险,增强大户风险动态管理,防范潜在风险发生和不良贷款上升,为安全经营和效益提高打好基础。
加强信贷资金管理。对每一笔贷款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一经发现企业违规使用信贷资金,立即要求有关支行必须强制收回。随时掌握和分析借款人资金走向,及时改进风险防控措施。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定主责任人和责任人,对不及时准确采集风险预警信号的,或因拖延、隐瞒上报风险预警信息,以及未及时处理风险预警信号或处理不当,造成风险加大或损失的,追究相关主责任人和责任人的责任。同时纳入行长绩效考核。
加强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打造素质过硬的风险管理队伍。广泛依托业务培训、定期考试、课题调研等各种方式,切实提高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适应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要求。
风险是指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概率性危险与损失,《巴塞尔协议》明确指出,银行业经营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风险。作为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目前仍主导着整个业务经营格局,因此,值此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信社信贷工作如何转变长期积聚的重经营轻管理思想,逐步摆脱不良资产困扰,进一步防化各类风险,降低信贷危险与损失的概率,已成为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农信社信贷工作存在的问题
1、行业风险预警应急机制匮乏。一是农信社缺乏专业的行业风险评估人才和研究机构,贷款行业统计缺乏专业性,整体信贷工作风险指导和早期预警滞后,风险防范不及时,行业综合性贷款风险危险性比较突出。二是风险防范制度不健全。缺少行业风险防化制度与统一方案,风险防化措施实施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彻底,以致商业银行信贷限制或禁止的行业贷款项目较多流入农信社,这些贷款潜在风险较大,严重威胁着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
2、贷款“三查”制度执行弱化。主要体现在:一是贷前调查意识差,只片面强调贷款抵押担保,有抵必贷,对借款人品质、能力、资本、抵押、环境“5c”系统缺乏科学的调查,还款来源重视度主次颠倒。且不少信用社在办理抵押(房产)过程中缺少风险意识,未充分考虑最近司法解释关于借款人最低生活保障和贷款到期利息、诉讼、财产处置费用实现等因素,对抵押物未实行保险,贷款按评估价足额发放,加大了贷款风险概率。二是贷时审查把关不严。下列问题值得关注:第一,在强调审贷分离制度时,重程序轻实质,片面认为程序 “合法”的贷款就是“合规”的贷款,忽视贷款“三性”原则。第二,贷款审批表决人情化,贷审会成员通常碍于情面,随大流签字表决。第三,会计人员缺少独立监督权,对信贷手续合法合规性监督、制约不力。三是贷后检查讲形式,只对借款人名义资产变动等表象作粗略检查,而忽视借款人生产经营、资金动向、贷后担保、诉讼等情况跟踪调查,检查方式单一,不深入,未能实质性发现问题。
3、贷款变相垒大户。金融界有句格言“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是一切投资必需遵循的风险原则。然而当前在基层各信用社贷款发放过程中,借款人利用各社间信息不对称,通过各种关系在社社之间“交叉贷款”、“借户冒名贷款”,违规垒大户,出现了贷款风险社社连锁、变相集中。
4、信贷档案管理不规范,档案资源浪费严重。一是贷款档案资料不齐全,“三查”记录不详细,导致信贷员调动时借款户经营信息在前后信贷员间衔接不充分,给后续信贷员信贷风险评估、预警及贷款管理带来障碍。二是档案信息利用不充分,未建立借款人借款史档案库,目前,农信社尚未实行贷款网络管理,电子化程度低,信贷档案装订成册并归档后基本不用,信息资源浪费严重。
5、资产质量反映不实。随着农信社不良贷款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贷款“双降”取得了较大进展,整体资产质量有所提高,但是仔细分析,部份资产质量仍不容乐观,管理未实质性收效。一是抵贷资产价值抵而不实。目前,许多信用社抵债资产市场价值低于待抵偿贷款本息,抵债贷款实际质量要远低于帐面质量。二是操作规程未严格执行。贷款在办理收旧贷新、借新还旧时具有随意性,不良贷款未真正按五级分类认定,为完成各类考核目标,一些信用社在贷款尚有欠息情况下为借款人办理贷款转期,造成资产质量与收息率提高不同步,掩盖贷款管理实情。
6、信贷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考核责、权、利不对等。部分农信社只强化对信贷员贷款管理考核,未实行或完全实行对联社贷审机构、业务部门及信用社主任信贷管理责任考核。按照目前农信社信贷管理权限,信贷员作为贷款的具体经办者,只具备调查权,真正的信贷决策、审批权微不足道,主要集中在上述部门和人员手中,这种考核机制造成实际信贷工作上的责、权、利不对等,农信社一级法人改革后,这种不对等的状态仍在理事会、联社贷审机构、基层社主任、信贷员之间延续,严重影响贷款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7、银行信贷登记系统在信贷管理上未有效利用。一是在工商企业贷款管理上,未很好地将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和企业征信系统有机结合,在对企业评估缺少完整、独立的评估依据情况下,一些企业提供如虚假的财务报表等信息资料骗取农信社资信;二是信贷登记系统覆盖不全,信息来源有局限。第一,现行的企业征信系统只涵盖借款人的直接负债和对外担保,对借款人的家庭负债及成员债务履约情况未征信登记。第二,广大农户及其他自然人借款信息尚未纳入信贷登记系统征信范围。征信系统的应用范围不广或信息不全面,引发信贷决策失误。
8、信贷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低。由于农信社信贷工作长期受粗放经营思想的错误指导和干扰,且人事改革滞后,信贷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在经营意识上,一味追求规模,重投放轻管理,贷款放后不管、缺管、少管,信贷规模扩大和资产质量提高不同步,管理效益低;在信贷工作中,不少信贷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和进取心,面对困难,止步不前,特别是对历史遗留的各类不良贷款,清收乏术;信贷制度、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松懈,从业人员多数已远远不能适应信贷业务电子化管理和金融业务创新的需要,专业知识和业务的不精通,导致经常性的信贷违规违章操作。
二、防范信贷工作风险的方法与途径
1、规范风险指导与控制流程,健全贷款进退机制。一是按照评估、分解、执行三大控制流程,由省市一级农信社管理机构建立风险研究评估部门,出台信贷投向指导意见;县(市)农信社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指导意见,分解部门责任,根据自身区域经济特点,落实产业信贷政策;各信用社按照县(市)联社制定的产业信贷政策,把握好客户取向、品种取向,实施信贷营销。二是做好行业信贷投量的统计工作,落实专业统计人员,提高统计质量,为信贷风险调控提供完整、准确的参考资料。三是健全信贷进退出机制,在信贷工作中,要一手抓开拓,一手抓风险防范,放得开、管得住、进得去、退得出,按照“重点支持、适度支持、限制和退出”的原则,抓住行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逐步健全阶梯式、程序化的贷款进退出机制。
2、实行贷款二级审查制度,提高贷款质量。一是有效发挥法律事务部门在贷款审查中的支持保障作用。要保证法律事务部门对信贷业务审查的全面性、前置性和相对独立性,做到全过程的法律把关。实行法律审查“一票否决制”,对经审查存在法律方面问题的信贷业务,一律不能办理。并积极落实对客户、保证人的主体资格、担保的合法性及信贷合同、法律文本的完备性、有效性的法律审查,同时强化贷后管理的法律审查。二是赋予会计人员独立监督职能,强化其对信贷手续合规性的独立监督、制约作用,全面落实对贷款资料及合同要素完整性的审查。
3、培育信贷文化,提高信贷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信贷执业观上,强化教育,培养信贷从业人员吃苦耐劳精神,提高敬业意识,民主决策,同时加强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与调查,强化对抵押物的保险作用,切实转变贷款工作对抵(质)押物的过度依赖思想,积极营造“敢贷不滥贷、慎贷不惜贷”的信贷氛围;在信贷人员任用、选拔上,要加强全方位考核,把好“三关”,营造从业人员“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氛围。一是把好道德关,端正从业人员工作作风,要任用一批年富力强,有进取心,能吃苦耐劳的员工充实信贷队伍。二是把好能力关,在信贷人员选拔上要重业绩、重能力,注重个人的管理与营销能力。三是把好专业素质关,完善信贷员资格审查制度,加大对信贷从业人员的计算机、信贷政策法规、法律等知识考核,提高信贷从业人员对不断发展的金融业务和管理创新的适应能力。
4、加强档案管理,实现信贷管理电子化与网络化。一是要完善对信贷档案的管理,建立信贷员档案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制,并加强对档案真实性的审查与监督,提高档案信息的质量。二是持续不断地推进信贷工作电子化、网络化建设,在实现信贷资源共享的同时,提高信贷操作的透明度,有效防止借款人在系统内“交叉贷款”、“借户冒名贷款”等垒大户行为,制止贷款在社社间发生连锁风险。
5、搞好信贷登记系统征信工作,扩大征信覆盖面。一是以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为主导,建立起更加完整、准确的客户信息档案,在客户资料中,要增加其家庭成员的负债履约情况和或有负债记录等信息,进一步充实登记系统内容,防止借款人利用公司财产责任的有限性在家庭成员间转移财产套取银行信用。二是以高科技技术为支撑,扩大银行信贷登记系统的征信范围,逐步建立以自然人为主体的征信体系,结合企业、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提高系统的应用效率。三是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对在多个行发生信贷关系的贷款大户,加强监管,定期召开各行长(信用社主任)或各单位主管信贷员联席会议,相互交流信息,商讨对策,共同加强对借款人的信贷管理。
6、健全贷款形态内外部监督机制,提高管理绩效实质。一是按照《贷款通则》、《贷款分类指导思想》等有关制度规定对贷款严格实行五级分类,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特别是对办理收旧贷新、借新还旧或展期的贷款,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凡是生产经营不正常、担保抵押不足值、不能偿付所欠贷款利息的,一律不得为其办理收旧贷新、借新还旧或展期。二是建立和规范贷款质量信息披露制度。按照农信社改革的实质,规范信贷经营行为,实行贷款质量信息披露,把贷款的实际经营情况置于广大社员、公众的监督,切实改变当前农信社贷款质量只有农信社信贷部门及少数决策人员知情和操控的状况,增加信贷管理的透明度。
7、分清贷款决策、发放与后续管理责任,实行严格的信贷问责制。一是针对贷款风险的滞后性,农信社应实行信贷从业人员离任后续审计制度,时间可为一年,以进一步明确贷款决策、发放者和后续管理者间的责任。二是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根据农信社改革后的信贷管理模式,应建立四个层次的问责制:第一,理事会、高级管理层决策与执行问责制。第二,贷审会、业务部门和信用社主任审批问责制。第三,信贷从业人员执行操作问责制。第四,监事会、审计部门监督问责制。在贷款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实行严格的失误追究制,实现制度约束与贷款控制并重。
【内容摘要】随着国际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能力提出越来越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生死存亡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机制较为落后。2006年底,我国入世后对国有银行业的保护期己结束,我国商业银行直面激烈的国际金融业竞争。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管理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应对国际银行业的激烈竞争,要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就必须积极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全面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信贷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有损失的一面,也有盈利的一面:狭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只有损失的一面,这正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本文所研究的也正是这种狭义的信贷风险。本文所研究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子(利率和汇率)的不利变化或由于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信贷资产价值的损失,因为产生信贷风险的原因不同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区分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贷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子的不利变化而导致的信贷资产价值损失的大小,其市场因子主要有利率和汇率:而商业银行信贷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违约而带来信贷资产价值的损失,银行从诞生起就一直面对信贷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承担者是与其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实体,如居民、企业、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等。
第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其收益是成正比例的,风险愈高,蒙受经济损失的概率愈大,但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第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可以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使经济系统形成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平衡的机制。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信贷前调查
目前,我们部分商业银行在信贷之前存在调查不全面、资料收集不全等现象;轻易采用企业或个人提供的报表数据,核实不认真、具体,缺乏对假信息、报表的防范;存在由社会上不正常现象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对企业信誉及个人信用调查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借款人注册资金未到位或抽逃公司注册资金及个人不良信用等。有可能导致贷前调查报告流于形式,失去保证贷款安全性的意义。
(二)关于信贷时审查
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造成商业银行对所谓的开户信贷审查时不严,未能严格执行信贷制度,这种制度的倾斜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例如,一些商业银行对这些客户不敢去严格管理,严格审查其财务状况,结果一些大企业集团由于经营不善倒闭,导致大量贷款变成呆账,事实上,集团客户或关联企业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其所造成的较大连锁反应和连带风险已给商业资产质量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信贷审批机制尚不完善,轻信信贷调查结论,对信贷主体的资格、资质、信用、财产状况缺乏全面系统的审查,让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或个人轻易过关获得了信贷资格。
(三)关于信贷后检查
重信贷营销轻信贷后检查管理一直都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积弊,信贷出去了,任务就完成了。因而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对前台客户营销配备人员较多,对信贷后管理人员配备较少,信贷后管理工作薄弱,管理责任制不落实,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风险追究不落实,因而造成新的不良贷款继续产生。事实上,不良贷款的形成大多与信贷严格管理有关,这一点与企业的应收账款非常相似。不加强管理,款项拖的时间越长,不确定的因素就会增加,款项收回的可能性将会降低,因而,需要在信贷后落实管理责任制,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全程管理。
(四)关于客户评级授信制度
关于客户信用评级风险主要来自于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这是商业银行信贷的基本风险,也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据调查,我国商业银行每年因客户的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千个亿。银行从事贷款或投资活动时,都应对借款人未来的还款能力作出判断,但是目前,由于我国没有完善的征信系统和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因此无法对借款人财产收入和纳税状况等信息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真实性进行评估,加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从而使一些道德水平不高的人有机可乘,导致各种恶意欺诈银行骗取资金或不按期还款的事件时有发生。客户分组不细,针对性不强;客户的评级授信额度与客户的实际需求或风险承受能力存在差距;客户评级授信的范围有待扩展;信息采集手段落后,难以从整体把握借款企业生产经营的动态情况,对授信资产的风险预警反应迟钝。
(五)关于信贷队伍不稳定
随着国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不断发展,非常多的优秀信贷工作人员为了追求高薪和较好的职位纷纷跳槽,造成了银行信贷工作人员的大量流失,而信贷岗位新员工的增多,因为缺乏对业务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对所在银行信贷政策的了解,从而导致各种贷款风险。同时,内部就业现象较为普遍,外来优秀人才进入的不多,造成办事效率低下。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又使得商业银行缺乏风险管理理念。由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和专业性从而无法保证客户信息连续性和完整性,增加了维护客户关系的成本,要求从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而且经受过严格的金融专业训练。
(六)关于信贷品种盲目增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的品种不断增加,但尚未达到多样化的水平。商业信贷在我国产生之时,商业信贷用途基本上是只限于住房消费的,形式也只有抵押信贷一种(信用卡的正规化始于1999年3月《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实施),而且还受到诸多限制。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汽车、教育、耐用消费品等多种信贷品种,还有个别银行推出“个人综合消费贷款”这种不硬性规定信贷用途的品种来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而且各商业银行在信贷最高限额、贷款利率及还款期限等方面也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开展的较早却并不完善,其他像针对汽车、教育等开展的消费信贷业务仅处于起步状态,还有一些消费热点根本就没有信贷业务涉足。从形式上来看,抵押贷款之外,信用卡透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从以前几乎没有信贷功能的借记卡发展成为“准贷记卡”和“贷记卡”,信用卡的信贷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足,使用机制尚未建立,以致信用卡目前仍处于萌芽状态,其消费信贷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走的是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粗放式经营”之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需要商业银行承担风险、控制风险并在风险管理中获得收益,不断提升控制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能力是商业银行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随着资产规模日益膨胀,业务品种成倍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比例急剧增加,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企业经营困难,这些都严重威胁信贷资金安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凸显,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迫在眉睫。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
(一)完善并强化信贷风险内控管理机制
1、营造信贷风险管理的内控环境,在建立“现代商业银行法人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真正法人治理机制的步伐,建全法人责任和利益之间的制衡关系,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机制的建立提供基本条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优化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体系,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提升风险控制技术水平。
2、完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风险控制应贯穿于办理信贷业务的整个过程,制定贷前调查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标准,制定专门贷后管理制度和办法,完善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实现贷款风险管理规范、监控到位、竞争高效。要要确定风险管理战略,提高持久的风险掌控能力,建立覆盖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风险评估、监测及拨备计提制度和体系,培育科学、审慎、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在商业银行内部,要逐渐树立“大风险管理”的观念,即风险管理是每一个银行员工的职责,而不单单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任务。
3、健全客户统一综合授信制度。对客户的授信,做到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统一管理,本币业务与外币业务统一管理。注意控制整体风险。同时要加强授信知识培训,提高授信人员业务水平。实施客户授信管理,就是收集市场动态和客户经营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充分评定客户的偿债能力和意愿,审慎地确定授信额度,以减少信用风险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客户信用等级的测定和客户授信额度的确定。事实上,贷款前对客户信用等级的测定和客户授信额度的确定是前移风险关口,再加上贷款后的跟踪管理,这样既保证了银行风险管理的统一性和独立性,又从业务风险产生源头就进行了有效地控制,实现风险管理理念在业务部门的前移并保证风险管理意识到位。
(二)综合治理不良资产化解存量信贷风险
1、降低不良资产占比。从实际出发,继续通过以资抵贷、债务重组、法律诉讼、呆(坏)账核销及资产剥离等有效办法盘活不良资产存量,把己经形成的不良资产逐步压缩至可控的限度内。
2、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在目前情况下,不良资产的处置仍显复杂,必须在观念、机制、手段上追求创新,以便高效化解。此外,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可在结合投资银行机构,充分利用二级市场,吸引社会资本甚至外资收购不良资产方面开展更为广阔的尝试。
3、积极参加企业改制,促进银行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督,积极参与企业的资产清查盘点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对企业原有财产进行彻底清查评估。暂时困难但前景看好的企业,应适时雪中送炭,帮助企业摆脱资金困境,尽快实现扭亏为盈;对一些产品结构老化、资金利税率低下的企业要控制信贷投入。
(三)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入
1、围绕重点企业及项目,优化投向。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加强对相关产业和行业政策的研究,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对信用等级高、经营效益好、履约能力强、所属行业持续景气的客户,找准投入点,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支持风险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企业,稳妥支持特色产业和行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2、关注行业风险,做好客户结构调整。目前,国家仍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加强行业调查研究,紧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做到反应灵敏,分析全面,预测准确。
3、为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和效益,银行贷款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坚决杜绝人情贷欲,遵免风险贷款,应以“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为原则,走市场化道路,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把握行业生命周期。银行要把信贷资金投向确保能够按期还本付息的企业和项目,尤其要增加对科技含高、信誉优良、产品有市场、经营效益好、经营规范、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信贷投人。
(四)加快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步伐,从体制上严防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产生
1、要尽快建立规范的商业银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制度,引进国内外战略,不断优化组织体系,建立科学的信贷决策体系和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审慎的会计、财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关键是建立权利制衡机制,对审贷权利加以制约,同时强化外部监督的透明。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督职能。必须重新界定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政府职能是弥补市场缺陷、维护社会公平,着力为企业经营提供必要的经济环境,同时支持并配合银行防范和制止企业逃废债务,确保金融资产的安全运行。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全社会信用是提高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保证。恶意逃避银行债务、恶意欠款的单位必须受经济和法律制裁。作为政府部门,央行应对企业改制中兼并、重组、破产等跟踪监督,协助金融机构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应健全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严格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和信息处理标准化,并提高信息公开程度,以降低银行系统风险。
3、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我国目前在金融方面虽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中国银行(601988行情,股吧)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为加大信用立法和执法力度,并尽可能地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在《刑法》等相关法律中增加对不讲信用、恶意逃债、赖帐等给国家或个人造成损失行为的定罪量刑条款,对逃废债、恶意拖欠贷款本息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增加企业的逃废债成本。
(五)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及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
1、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信贷综合管理。通过系统对业务的前期调查、复查符合、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业务分析、档案管理都设定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将信贷政策的制度固化到相应的计算机系统中,如果违章操作,系统会自动拒绝,避免了人为因素。
2、要充实完善各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建立可靠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息系统,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信贷担保制度,以实现与国际上商业银行管理信贷均采取合法的贷款担保制度向接轨,保证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还可以把信贷与保险结合起来,依靠保险适当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避免恶意逃废债现象的发生。
(六)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文化 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当文化与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时,将形成强大的经济竞争力。因此,构建优良的信贷文化成为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和竞争中的现实抉择。
1、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信贷业务和管理中,人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商业银行同国外相比,人才相对不足,尤其是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相当匮乏,这制约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强化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及执行效果。解决这一问题,要构筑以人为本的理念,健全贷款责任制度。一方面应加紧人才的引进,充实风险管理的各个阶层,不能因为种种原因降低信贷岗位专业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要提高现有职工素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通过以老带新、奖惩制度等方式明确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这样,就能建立一支优秀的队伍,再配以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良贷款的产生将会更难,而其清收将会更易。
2、应突出体现责任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对信贷风险的敏感性,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信贷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培育团队精神要把其宗旨、内容、形式、载体等具体化。在员工中树立敬业精神与大局观念,营造互信、协作的氛围,消除各自为战、缺乏沟通或配合所带来的弊端。建设信贷管理文化要着重建立与信贷文化的内涵与要求相统一的、科学的规章制度。把文化中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软约束”,融入到硬性的规章制度中,增强全员防范信贷风险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刘光前、孟庆国,《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现代商业,2008年18期。
2、钟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与管理》,中国工商出版社,2005。
3、谢罗奇,李小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防范对策探析》,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4)。
4、张同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及控制对策》,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金融学院,2006。
5、王绍林,《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金融时报,2007。
6、李子百,《投资银行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王爱俭,《信用风险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8、李炳炎、徐银,《金融深化改革与金融风险防范对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9、陈浪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0、张国容,《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思考》,《新金融》,2003年04期。
11、李剑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职业圈》,2007年06期。
信贷缔约过失法律风险防范 篇3
案列再现
基本案情:某县养殖场从外地引进波尔羊项目,又引进一种名叫皇竹草的牧草作为波尔羊的配套项目。2010年3月该种植场从当地甲银行申请到一笔30万元的扶贫贷款,贷款期限三年,以种植场林地作为抵押。但进入2011年后,该笔借款出现欠息等不良记录。2011年10月22日种植场向甲银行递交书面贷款申请,再次申请贷款30万元,用于皇竹草的越冬保暖工程。
11月6日,甲银行对该项目进行调查,并于11月10日提出书面调查意见:“如需申请专项贷款,种植场必须全额落实有效的抵押担保,同时结算原结欠利息方可接受贷款申请。”12月10日,种植场结清原结欠利息并再次向甲银行提交了书面报告,拟以原抵押物再次设定抵押,并将借款申请额度调整为15万元。12月18日,甲银行对种植场提供的抵押物进行考察核实。由于气温日渐寒冷,种植不断催促甲银行“抓紧时间,尽快办理。”
2012年1月18日,甲银行作出第二次贷款调查报告。认为,种植场贷款尚欠本息10,51万元,本次申请贷款与上次贷款为同一抵押物,风险较大。1月24日,甲银行召开贷审会拒绝了养殖场的贷款申请。2012年1月26日、27日,因突然降雪,养殖场的400万节皇竹草全部冻死。养殖场遂将甲银行起诉至县人民法院。
法院审理结果:一审法院认为,种植场没有证据证明该行有假借订立合同,进行恶意磋商或者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种植场的损失与该行拒绝发放贷款行为之间无法律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原告诉称的该行在贷款合同缔结过程中存在缔约过失责任,应予赔偿相关损失的诉讼请求不能成立,判决驳回种植场诉讼请求,养植场不服上诉到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认为,该行在缔约过程中忽视贷款申请的特殊性和紧迫性,不履行先合同义务,未能及时对养殖场的贷款进行审查和答复,对养殖场的损失存在一定的过错,应承担种植场遭受损失200万元的40%赔偿责任。
案例分析
读了这个案例相信我们的信贷人员都会感到震惊,“贷与不贷,贷多贷少,什么时候放贷”不是我们金融机构的权利吗?如果不贷就要承担法律责任,那谁还敢从事信贷工作?没错,贷与不贷的确是银行的权利,但为什么上述案例中的甲银行会败诉呢?让我们先从案例中提到的先合同义务这一法律名词说起。
所谓先合同义务是指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合同成立之前所发生的,应由合同双方当事人各自承担的法律义务。它是建立在民法诚实信用、公平原则基础上的一项法律义务,是诚实信用、公平原则的具体化。它主要包括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互相保护、通知、保密、协作及诈欺禁止等义务。《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是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是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是泄密或者不正当使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四是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显然甲银行没有因前三项情形而导致养殖场产生损失,甲银行于2011年10月22日接到养殖场的贷款申请,该行对养殖场的贷款用途十分清楚:即用于皇竹草的越冬保暖工程,也就是说甲银行知道如果养殖场在冬天来临之前不能获得此笔贷款必然会给养殖场的经营带来巨大的不利。而事实上,尽管养殖场一再降低借款申请金额,一再催促,该行在2012年1月24日才作出拒绝向养殖场发放贷款的结论,而此时距养殖场提出贷款申请已经有三个月,也因此延误了养殖场保暖工程的建设。很明显,甲银行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该行明知养殖场对贷款需求的紧迫性,应当及时作出审批结论,让养殖场及时获得贷款或下定决心另谋出路,而甲银行却一拖再拖,甚至在作出审批结论前给出结清原结欠利息就可获得贷款的暗示,给养殖场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故该银行对养殖场的损失理应承担部分责任。
案例启示
农信社作为一家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百分之九十的贷款都投向了“三农”,而“三农”贷款又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基层信贷员的工作量大,极易顾此失彼,使客户不能及时获得贷款,最终因缔约过失而产生法律风险。为此,农信社必须加强风险防范。
一是注意贷款审批的实效性。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信社在接受借款人提出的申请时,要特别注意审查贷款用途、性质等有无特殊性,并及时给予答复。特别是对贷款用途特殊其有时间要求的贷款申请,农信社应当及时审查,快速答复。
二是要规范信贷员和有关业务人员与客户接洽业务的言行标准。信贷员和有关业务人员在为客户办理贷款业务的过程中,要客观谨慎的表述自已的意图和要求,对自己权利范围的事项可以适当作出允诺,对超出自身权利范围的审批事项绝不可随意“拍胸脯、作保证”。
三是在信贷审批流程中补充和完善相应的内控措施。农信社应当针对各类贷款及客户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结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本行社内部授权制度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各类贷款的审批期限,并将审批结果及时通知贷款申请人。
四是严格遵守保密义务。借款人提供的相关材料往往涉及自己的身份和生产经营信息,具有很强的商业机密性。农信社无论最终是否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信贷员都应当严格为客户提供的信息保密,拒绝客户贷款申请的更要及时返还或者销毁客户所提供的各项资料,防止因信息泄密而导致客户遭受经济损失。
(文/李述智)
基层信贷风险防范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金融机构的竞争日益加剧, 信贷风险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在基层行, 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并不成熟, 小企业发展也面临较大的市场挑战, 所以基层行对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进一步加大, 使其面临较大的信贷风险。如何减少基层行的小企业信贷风险, 实现基层行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 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重大课题。
二、基层银行信贷风险面临的挑战
(一) 信用风险的挑战
在基层行的发展环境中, 就蕴含着潜在的信用风险。由于基层行都处于县 (区) 级或者乡镇, 在这样的环境中, 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违约情况更容易出现。基层行不得不面临一些小企业“有钱不还债”的现象, 长期占用信贷资金。另外乡镇小企业自身发展并不成熟, 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一旦倒闭, 信贷资金将会无法收回。
(二) 银行经营风险的挑战
在基层行的经营主导思想中, 完全是以考核指标为指挥棒。为完成业务收入考核指标, 基层行不是着眼于长远去思考如何抓基础, 抓产品销售, 拓展渠道, 而是想利用一个项目“吃饭”, 把精力放在搞短平快上。由于这种不端正的经营思想作祟, 于是工作中就产生了不断为企业增加授信的冲动, 出现了重贷款、轻风险的现象。因此, 基层行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临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另外, 在“考核指标”的驱使下, 加之基层行的条件限制, 淡化了对客户实质性风险的把握, 并不能对小企业的风险进行全面度量测评, 使基层行的信贷资金成为坏账的可能性增加。
(三) 市场营销竞争风险的挑战
我国目前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的经济, 竞争就意味着优胜劣汰, 意味着有企业会倒闭, 企业的风险最终会转化为银行的风险。在基层行的环境中, 小企业本身规模小, 资金缺乏, 向银行贷款是解决其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然而小企业普遍缺乏长远的战略发展, 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更缺乏对市场方向的把控,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小企业不能有效地预测、驾驭市场风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就很有可能倒闭。最终, 企业的风险就转化为银行的风险, 基层银行的信贷风险由此增加。
(四) 政策及自然风险的挑战
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瞬息万变, 诸如政府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国际市场变动以及物价的调整、外汇汇率波动等不确定的因素, 都会对基层行的信贷造成一定的风险。另外, 小企业大多数为农产品加工或者原材料加工类企业, 如果自然灾害发生, 农产品或者原材料将会受到限制, 小企业的发展又将会面临经营风险, 直接导致基层行风险的发生。
三、基层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 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信贷风险的发生在所难免, 关键是要完善机制, 改进工作, 提高基层行的自身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立足长远, 打牢基础, 坚决杜绝投机取巧、心浮气躁的经营思想。二要完善制度建设。针对信贷经营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在遵循制度方面要强化管理, 强化执行力, 要形成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
(二) 建立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风险防范是通过强化管理, 采取措施, 防止风险的发生。重点是要做好客户调查、担保抵押物落实等手段, 全面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
一是要做好客户的贷前调查。客户的贷前调查, 就是要调查客户的“二品”。一看“人品”, 通过观察、了解, 判断企业实际控制人或法定代表人有无不良嗜好;家庭是否和睦, 有无家庭责任感;其社交圈内人品口碑情况, 是否诚实守信;是否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等。二看“产品”, 主要考察客户的还款能力。看产品是否有市场, 应重点关注订单情况、销量情况、货款回笼情况;产品是否在市场上有竞争力, 重点关注产品科技 (技术) 含量、档次、附加值等。
二是要有风险保障措施。要落实抵押物, 要重点关注抵押物是否有可覆盖贷款本息的价值;是否能够依法处置或易于变现;押品抵押登记是否会存在瑕疵。另外还要落实担保、反担保措施, 尤其是在抵押物不足或是抵押物存在较大的资产变现风险时, 更需要落实担保、反担保措施。
(三) 建立信贷风险监督机制
要严格执行三查制度。一是贷前调查。要坚守底线, 对看不准的项目, 基层行要立足于大局考虑, 绝不可以以眼前一时利益贪大图快、急于求成;要坚守底线, 不打折扣、不求变通、不搞博弈, 更不能碰红线、触底线。二是贷中审查。要审查支用要素齐全性和合理性, 严格把控贷款用途的真实性, 切实防范贷款资金挪用风险的发生。三是贷后检查。要强化贷后管理责任, 对贷后检查流于形式的行为, 要进行严厉处罚, 对不称职的人员要调离信贷岗位;对于那些听任风险暴露而无所作为、贻误处置风险有利时机, 甚至人为掩盖风险的行为, 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坚决杜绝信贷风险的发生。
(四) 建立信贷风险制衡机制
基层行的信贷风险发生是客观存在的, 在预防中, 我们还需要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 建立信贷风险制衡机制:首先要实行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综合管理, 信贷要严格建立在储蓄资金的基础之上, 即多存多贷, 少存少贷, 防止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出现失衡, 避免资产与负债比例失衡而出现信贷风险。二是对申请信贷的企业实行“比例管理”, 即对贷款企业实行以存定贷、存贷挂钩的比例进行管理。三是加快基层行的立法步伐, 小企业信用风险发生几率高, 要尽快加快金融立法进程, 将基层行的信贷风险纳入到法制轨道。
(五) 建立信贷风险转化机制
一是要尽快完善小企业的积累和风险防控制度。基层行要跟进、监督小企业, 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完善其资本金, 要对小企业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制度, 按照小企业的资产比例从中提取, 专户储存, 一旦小企业无法归还贷款资金, 即从该基金里面扣除, 以减少信贷风险的损失。二是完善小企业保险制度。督促贷款企业参加保险, 一旦信贷风险发生, 银行便可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的补偿, 以减少信贷损失。
参考文献
[1]周鹏.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3.
[2]彭红江, 黄莉亚.重塑管理体制防范信贷风险──对基层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再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 2000, 01:98-99+128.
[3]杜鹏, 刘会敬.甘肃省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探讨——基于对农行甘肃省分行某二级分行的调查[J].金融经济, 2011, 06:28-30.
银行信贷法律风险防范实务 篇5
-----在农业发展银行系统信贷员培训班上的演讲稿河北三和时代律师事务所卢海国律师
一、法律事务在农发行业务经营管理及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法律的重要性,大家也有所认识,现在我就法的功能将一下,法律事务在农发行业务经营管理及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1、法具有预防功能,知法是前提,知法才能用法,用法才能使自己参与的民事活动合法,起到预防纠纷、降低风险的作用。
2、具有保护功能,当农发行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法律诉讼是最后的救济途径,如果诉讼时机把握得好,操作得当,一般是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
3、还具有警示功能,现阶段,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市场信用缺失,债务人千方百计逃废银行债权,讨债手法花样翻新,有的甚至进行了环环相扣的策略设置,在依法清收银行债权法律是强有力的手段,给债务人强有力的震慑,警示借款人不守信必经依法遭受严惩。具体到农发行开展的信贷业务,所涉法规有《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以及最高法院的众多司法解释和人总行和总行的一些规章和规定,学好这些法律法规对开展农发行的信贷业务,预防纠纷,清收债权,保障效益,维护农发行权益并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我行在贷款办理、贷款管理、贷款收回全过程应注意的法律事项及法律要求
对此,我我想《民法通则》、《合同法》和《担保法》、《公司法》、《民事诉讼法》、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相关司法解释中的几个问题来讲:
1、诉讼时效问题
诉讼时效一般是两年,权利人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两年内,应当向法院起诉,否则法院不予保护,诉讼时效提醒人们你享有权利应及时行使,不能“躺在权力上睡大觉”,这一觉睡过了,可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诉讼时效有中断、中止、延长的情形,催款通知书经债务人签收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果,从中断时起,重新计算两年。
下面谈谈催款通知书的送达问题:如果债务人死活就是不在上面签字怎么办?有人说法挂号信或者发特快专递,邮寄送达确实是个好办法,但是实践中产生过一些这方面的纠纷积累了一些经验,将来打官司企业说贷款过了两年诉讼时效了,法律不保护,银行拿出邮寄回执说我们送达了,上面还有你们的签字呢,企业说我们压根就没见到催款通知书,里面是两张白纸,银行一时又证明不了企业收到的就是催款通知书,结果败诉了。所以和企业打交道要留一手:
一、当面送达带上第三人,以便有证人;
二、给不签字录音,根据最高法院的最新司法解释,偷拍偷录取得的证据只要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都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三、可以在委托公证员现场公证的情况下留置送达;
四、可以公证邮寄送达。公证书的证据效力是比较高的,法院一般直接认定。
2、期间表述要规范。在借款合同或担保合同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述:“期限为合同生效之日起,本息清偿之日止”。事实上法律规定民法所指的期限应当以时、日、月、年计算。也就是说,从法律上讲,没有约定具体年月日时的期间等于没有约定,而不约定期间的借款合同是不完善、不规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二条 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二年。此规定要注意,过了保证期间,再追究保证人保证责任就不行了。
3、合同的订立:
①、资信审查和调查很关键资信审查和调查其实就是判断企业有没有钱,有将来有没有还款能力,信誉怎样?这个工作不能小视,直接关系到贷款的回收。具体来讲信贷员应深入实地,查阅原始资料,认真、全面调查借款人和担保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注册地、注册资本、主营业务、股权结构、高级管理人员、财务状况、重大资产项目、担保情况和重要诉讼情况、有无不守信挤挪收购资金、违规经营的不良记录等等,总行“以风险控制为核心,按照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小掌握贷款发放。”也就是这个意思。
②、给企业贯彻守信意识,也就是给企业下点毛毛雨,给企业讲明违约将要付出很惨重的代价,违约是要追究责任,退出市场,一辈子负债别想翻身。
③、不要一律采用填充式格式合同。格式合同的好处是方便重复使用,小额大面积放贷时可以使用,但一般贷款最好不要使用,因为法律对格式合同提供一方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对银行不利的法律后果。如《合同法》规定:对格式条款有二种以上不同解释的,以不利于格式合同提供一方的解释为解释。
④、增加保护性条款。首先是对故意隐瞒关联担保企业信息的,一经发现,商业银行有权提前收回贷款;其次是借款人、担保人要定期向商业银行报送对外担保情况,并承诺提供的信息和对外担保金额完整、真实、准确;再次是担保人农发行书面同意,以其有效经营资产向他人设定抵(质)押或对外提供保证,贷款风险增加时,商业银行有权停止发放尚未发放的贷款,并要求借款人提前偿还已发放的部分或全部贷款;最后是在保证合同有效期内,担保人财务状况恶化、经营机制或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如合并、联营、破产、解散和涉及重大经济纠纷等情况危及担保代偿能力时,银行有权要求借款人提供新的合法、有效、可靠的担保。采取让企业筹集风险准备金(简称风险金)存入农发行的手段来预防风险。粮食企业因自身几乎没有盈余积累,大部分要靠职工集资筹集风险金。新收的粮食未销售前,企业的风险金不能提取。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合同内容产生纠纷了以合同为依据,合同内容只要约定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均是有效的,风险金其实就是合同履约保证金,企业违约了,我就有权要求你承担违约责任,要学会用合同保护自己。现在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法律顾问,合同审查就显得很关键了,出了纠纷要靠合同保护。
4、合同的履行与不安抗辩权的行使不要机械执行合同,对贷款的安全状况要实行全程监督,一旦发现贷款不安全因素形成,应积极行使法律赋予的不安抗辩权,避免风险的发生。所谓不安抗辩权是指先履行义务的一方有证据证明后履行义务一方在自己履行义务后有可能无法履行其对应义务,则先履行义务的一方有权终止履行义务。举例说明:有一笔为期2年的贷款,现在只过了1年,银行有充分证据表明借款人的经营状况严重恶化,完全背离了贷款合同订立时的资信状态,且无苏复可能,则银行有权终止贷款合同的继续履行,提前收回贷款。如果还机械地等到2年期满,那就会真的“人死债亡”了。
案例:如何运用撤销权保护农发行的合法权益?
甲公司欠某农发行贷款300万元,一直无力偿还。现在乙公司欠甲公司货款100万元已到期,但是甲公司明确表示放弃对丙的100万元债权。对甲公司这一行为,农发行该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债权?
分析:农发行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甲公司放弃其对丙到期债权的行为,同时可以要求
甲公司承担其行使撤销权所支付的必要费用。我国《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甲公司欠农发行300万元贷款早已到期,一直无力偿还,却明确表示放弃其对丙10万元到期债权,其行为已经损害了农发行合法债权的实现,所以农发行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甲公司的放弃行为。
但是,农发行行使撤销权是有期限的,农发行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及时行使该撤销权。《合同法》第七十五条规定“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所以农发行在知道或者应该知道甲公司放弃100万元货款时起一年内,应及时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甲公司的放弃行为。即使农发行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确实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甲公司放弃100万元债权的行为,自甲公司放弃其对丙的到期债权之日起,满五年之后,农发行也不再享有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的权利。
农发行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甲公司的放弃行为,哪部分费用可以要求甲公司承担呢?我国最高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所支付的律师代理费、差旅费等必要的费用,由债务人承担。”所以农发行可以在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甲公司行为的同时,一并要求甲公司支付其律师代理费、差旅费等必要费用。
5、律禁止的担保人:根据《担保法》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 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有法人书面授权的,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保证。
此外,《公司法》第六十条的规定:“禁止董事、经理以公司资本为本公司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上市公司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股东的控股子公司、股东的附属企业或者个人债务提供担保”。
另外,关联企业担保也要严格审查,关联企业一般是指2家以上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为同一人、企业属于上下级关系或同属于一家企业的兄弟公司等关系的企业。关联企业担保的表现形式一是有些企业利用工商登记,一套领导班子却使用几块牌子,多头套取银行贷款。二是母子公司、系统内企业互相担保,下级或子公司出面贷款,而实际为其上级公司、母公司所占用。
6、不得抵押的财产及注意事项
根据《担保法》下列财产不得抵押:
土地所有权;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
案例:1999年4月18日,罗某为了经营粮油加工厂,与中国银行某支行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向该支行借款12万元。同日,谢某与该支行签订了一份抵押担保合同,约定以谢某享有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为该12万元借款提供抵押担保,同时谢某向该支行提供了集体土地建设用地许可证。另查明,谢某签订合同时已在该集体土地上建有一层民房,该房价值4万元,其中土地使用权的价值经评估为1万元。
上述借款逾期多年,罗某因经营不善无力偿还银行借款及其利息,为此,该行起诉到法院,要求判令罗某偿还借款及其利息,判令谢某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但对谢某的赔偿责任有以下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谢某以集体土地使用权为贷款提供担保,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担保无效;但谢某的无效担保行为促使银行向罗某提供贷款,谢某应知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其对担保无效与银行存在混合过错,按照过错责任相抵原则,且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故应判决谢某承担6万元及其利息的赔偿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谢某与银行签订的担保合同因违反法律的规定而无效,但谢某在合同中仅承担提供担保的义务,属单务无偿的行为,法律对其注意义务应有所减轻,并应给予特殊的保护;相反,银行在担保合同中将仅享有要求承担担保责任的权利,不承担任何义务,且其是在管理自己的债权,本应尽到善良管理人的充分注意。为此,银行作为金融部门,相对于作为农民的谢某,其应有充分注意法律规定的合理期待,而本案中银行连抵押物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一般审查义务都未尽到,应视为其明知或应知合同无效,对此造成的损失银行将丧失请求赔偿的权利,而应由其自行承担。故应判决驳回银行要求谢某承担赔偿责任的请求。
法院最终采纳了第二种意见。
按照国家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土地必须先办理国家征用手续然后作为出让土地才能进入市场流通,因此这些企业的集体土地可能因无法办理征用手续而无法变现,或者即使可以变现,但在按规定缴付有关的土地出让金后,银行所得无几。而附属在土地上的厂房的变现能力也因集体土地原因受到限制,无法满足抵押物最关键的特征或要求??流通性,因此一旦企业经营发生问题后,这类抵押物根本无法处置或者处置价值极低,因而极易形成贷款风险。所以办理此类抵押应该慎重。
7、抵押的审查和登记。对抵押物进行详细的审查。抵押物作为贷款清收的第二还款来源,在担保贷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银行应对抵押的物品进行详细的审查。内容包括:抵押物的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处置权和保管权等。《担保法》规定,当事人以特定财产,如土地使用证、城市房地产、运输工具、机器设备进行抵押时,应当进行抵押登记。如果未进行抵押登记,则抵押合同不能生效。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抵押不登记不生效,可以登记的抵押不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这个规定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企业就同一项财产在两个银行重复办理抵押贷款,办理抵押登记的才依法享有优先权,没有登记的不享有优先权。
8、建工程抵押情况下优先权不对造成的风险。抵押贷款在贷款到期时,借款人无力偿还,抵押权人依法对抵押物有优先受偿权。但它在行使顺序上,位于法律直接规定而产生的法定优先权之后。一旦法定优先权与抵押优先权在贷款案件诉讼中相遇,抵押优先权就相对不优先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银行贷款债权甚至完全丧失担保物权的保障,即贷款债权被悬空。比如建设工程:我国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发包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发包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价款。发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按照建设工程的性质不宜折价、拍卖的以外,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建设工程的价款就该工程折价或者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这条法律出台也是考虑到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法律直接规定了,比如银行如果以在建工程作抵押,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必然加大银行的风险。
9、贷款因抵押物价值严重不足形成损失。
案例:某银行向某建筑集团公司发放的1笔150万元抵押贷款以该公司在运行中的18辆汽车作为抵押物,抵押价值450万元,表面上看抵押物价值3倍于贷款金额,好象贷
款没有风险。但在处置时发现5辆车已报废,没有任何价值,经法院认定为原抵押物已不存在。另4辆大通桥梁车专用性强难以变卖,其余9辆车因为一直在建筑工地上使用,已经破旧不堪,并临近报废时限,且存在拖欠高额养路费(必须优先偿付)的情况,结果该行几经努力,处置抵押汽车仅收回40万元,形成110万元的损失。
10、不注重抵押物的完整性,以无法单独处理的房产附属设备建筑物等作为抵押物,造成处置抵押物遇到障碍,抵押最终落空。
如某银行发放给某咨询有限公司的1笔1500万元贷款以企业所有的安装在其他独立法人单位建筑物上的设备(消防、电梯、空调设备等)做了抵押,结果在贷款逾期经过诉讼后,在法院执行过程中,因为对电梯、空调设备、装潢等进行拆卸执行将会损坏所附房产的建筑物结构,而房产所属单位又不同意在不拆除抵押物的前提下给予补偿,因此法院认为债务人的抵押物无法处置又无其他资产而下达了中止执行裁定书。该笔贷款的抵押物因不完整的原因无法单独处置而变得完全没有价值。
11、及时行使别除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第三十二条:“破产宣告前成立的有财产担保的债权,债权人享有就该担保物优先受偿的权利。”债务企业、担保企业破产应及时行使别除权。抵押物不属于破产财产,此时债权人享有别除权,即债权人就此抵押物行使权利不依据破产程序就能实现其债权。
12、小额信贷中以一套住宅抵押担保的风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六条 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以居住房屋抵押现在还不能执行,法院一般都很谨慎,所以要慎重,这是新规定,以前你不还钱,法院就先贴公告限期搬出,强制拍卖了,现在执法人性化了,保障债务人的生存权,如果不注意受伤害的还是银行债权人,据深圳那边的情况,各大银行联合起来呼吁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没法开展,原因就是这条规定,贷款买的房,不还贷款银行还不能赶他走?
13、质押时质物需移交、权利凭证需交付并应及时办理出质登记手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六十四条质押合同自质物移交于质权人占有时生效。第七十六条 以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出质的,应当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将权利凭证交付质权人。质押合同自权利凭证交付之日起生效。第七十八条 以依法可以转让的股票出质的,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出质的,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记载于股东名册之日起生效。第七十九条 以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其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14、诉讼审理和法院强制执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和技巧财产保全:财产保全分两种,一种是诉前财产保全,一种是诉讼中的财产保全,财产保全就实现查封债务人的财产保证将来能够执行会钱来,财产保全号称是“小执行”,实践中如果保全住了对方财产,对方一般会积极主动地找银行寻求和解,因为不和解他的损失会更大。保全的案件执行率是比较高的,执行难号称是“天下第一难”,所以为了防止出现赢了官司输了钱的局面出现,起诉一定要采取财产保全。
诉讼担保和执行担保:诉讼过程中包括审理和执行中的担保是与我们签合同中的担保不一样,它是向法院担保,如果担保人不履行义务,法院直接裁定追加担保人为被执行人,直接强制执行担保人的财产,就不经过审理了。
执行方法:除了常规的执行手段,查封扣押冻结搜查等,现在法院系统正在探索和实践一些新的知性方法,如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不允许坐轿车、用手机、出入歌舞厅等高档娱乐场所等)、通知公安边防机关,限制出入境;悬赏举报,有偿征集被执行人财产线索、实行债
权凭证,给被执行人造成一辈子负债的震慑;由执行能力拒不履行法院判决裁定,恶意转移财产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判处3年有期徒刑。
三、经济纠纷案件的管理
人们说,好的律师不是帮你打赢官司,而是帮你不打官司,把法律纠纷和隐
患预防住,我想诉讼是很专业的法律活动,聘请专业律师很有必要,可以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法律素质。最重要的还是加强自身学习,练内功。
我想经济纠纷的管理,主要应注意几点,供领导参考:
1、起诉时机,诉讼成本,诉讼结果应参考专业人员的意见;
2、注意和法院审理庭和执行庭良好关系的建立这一点也很重要,审理是要
获得强制执行的依据,执行又是良心活,执行员去查了,回来说没有发现财产,或者根本就没去查,估计银行也不知道。
四、聘律师的管理外聘律师的管理,我个人认为要选出能力强,时间有保障、和法院建立良好关系的律师。管理上,加强沟通,一般事务派专人和律师联系,重大案件开会律师应该参加。
五、法律基础工作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防范 篇6
一、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
(一)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在美国消费信贷之所以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消费方式,除个人信用制度比较健全外,银行有周密完备的信用网络,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了一整套信用消费管理体系,银行和商家通过网络可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因而能够迅速确定能否向消费者提供贷款。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
(二)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三)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
(四)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
国内许多银行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使一些道德水准不高的借款人有机可乘,如公司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零售业务部、银行卡部等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办理各不相同的消费信贷业务,且各自都有一套不完整的借款人信息资料,一套核算管理办法和风险控制措施等,致使一些借款人在同一银行里多头借款或透支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消费贷款风险。
(五)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
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六)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资产证券化不具备流动性的贷款转化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缩小商业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差距。而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主要消费贷款期限都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七)利率尚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八)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近年来,为扩大内需,扭转宏观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制定了有关指导原则,鼓励各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
二、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面对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将其他各专业部门保存的个人客户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账户,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业务均通过总账户进行。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第二步,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力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可以先易后难地组建征信公司,起初只联合金融机构,以后再逐步扩大。
(二)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是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银行可以根据个人信用状况规定不同层次的服务与优惠,如信用累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可定期寄送银行资料和服务信息;信用卡透支额度可增大、期限可延长;个人消费贷款、按揭贷款利率在可行范围内可适当下浮;个人贷款担保可根据信用状况等调整。而对信用积分低的客户。则限制办理某些业务,列入黑名单的客户,银行应拒绝提供服务。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一、在读大学生:一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很可能成为较富裕的人群,具有较高开发价值;二、从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
人;三、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西方国家的对策是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赋予其转让、流通职能,从而达到分散消费信贷风险、缩短放款机构持有时间的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也应以此为鉴,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应注意几方面: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增加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详细条款;其次,应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第三,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成功经验。
(三)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由于银行难以掌握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这是个人消费贷款最主要的经营风险。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都规定客户必须购买死亡险,以减少银行风险。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当然,这种险种的保费应当较低廉,使消费者既可以得到银行贷款,又可以得到保险的益处。
(四)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一是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二是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尽快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固定利率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利率计算全部贷款期内的全部利息,该利率不再做任何调整和改变。通过消费者对两种利率的自由选择,增强消费者的风险和收益意识,规范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业务往来。三是实施提前还款罚息制。由于消费信贷一般为长期贷款,利率变化将导致银行蒙受利率损失的可能。当利率下跌时,消费者会提前偿还固定利率的贷款,而以较低的利率举借新债。借新债还旧债,会导致银行丧失贷款收益,并给银行重新安排资金造成困难。为此,银行应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弥补信贷资产损失。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基层信贷风险防范 篇7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信贷风险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柱之一,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信贷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可以满足农户提供资金需求,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体系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信贷基础体系比较薄弱,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较高,本文将深入探究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管理措施,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抗风险能力。
一、转变观念,重视信贷
信贷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从业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贷款管理观念,贷款放出后,要加强贷后管理的制度规范和监控机制,把贷后管理这一环节做到同贷前决策和贷中审查一样的严格要求,克服重放轻管的倾向性思维,从思想上纠正贷后管理的偏差。同时,相关的信贷经营部门、资产保全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法律审计等监察部门要明确职责,部门之间形成管理合力,共同做好贷款管理,把贷后工作纵向推进。
二、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银行内部要建立共享的客户信息资源,社会各部门之间应该建立更广泛的信息反馈系统,加强行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杜绝本位主义,确保消息更新及时。客户经理必须及时更新客户的相关信息,将CRM系统的功能落到实处,并实行定期访问和建立访问台账,加强服务,保证风险管理经理在线监测所需的信息,便于上下级进行资料交换和掌握客户基本情况,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层必须实时掌握信贷业务信息,防止银行战略性失误。
三、提高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
提高贷款偿还的可能性,降低贷款风险能有效减少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地位,在发放贷款时必须保证担保齐全以及贷款抵押物的价值合理。为了保证贷款保证人信用水平的度量,银行应与本地其他相关金融机构加强联络,解决贷款过程中的违规保证等行为,避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遭受损失。同时,信贷工作人员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改善信贷业务的社会形象,并对恶意违约现象进行整改。
四、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力度,严格遵守制度
信贷管理过程中,银行要完善相应的组织结构,加强银行内部的管理控制力度,明确各部门间的职责分工,保证信贷业务的公平、公正、公开性。要坚持“审贷分离、责任明确,离任审计”的信贷原则,将信贷责任落实到人,保证责有分担,杜绝出现操作失误或环节脱轨而互相扯皮的现象。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确保借款人的还款实力和信用度量,排查贷中审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进行规避,并在后期跟踪过程中及时发现未显现的风险,严格遵守三查制度,能够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
五、引导银行经营发展多元化
监管部门和银行管理层要及时调整银行的发展策略和经营方式,对银行的年度绩效和经营状况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估,并纠正不合理的方面。在发展目标上,应该坚持以风险为原则,根据发展目标和市场环境进行经营计划的制定和调整,达到时刻防范和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同时引导银行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发展自身的特色,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制定管理机制,避免众多银行产生同质化竞争,通过多元化发展模式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刺激农村信贷市场发展。
六、调整机构设置,加强风险防范
第一,将现有的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和重构,在总行风险部门下设经理部门,实现信贷业务贷前和贷后的统一管理,贷时审查等程序仍由总行进行授权。第二,切实遵循“四眼原则”,规避道德风险,实行同一客户的贷款检查和审批需要有两名经理经手。第三,对风险责任人的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对各种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避免风险责任人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同时对信贷考核不达标的项目进行修正,降低项目风险。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提高队伍风险防范的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大力进行风险意识的强化和倡导。新的经济形势下,专业的人才队伍显得更加重要。培养专业的信贷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董事、经理等高层管理层要以身作则,树立典范,将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价值观,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强员工队伍结构的调整和个人特色的发挥,将员工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发挥其最大的才能。
八、结束语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壮大,农村商业银行所面对的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大,为了有效规避风险,稳定资金增长,银行要找准发展定位,将发展眼光准确锁定在本地现代农业市场和中小型企业上,同时要加强银行内部的信贷风险管理,提高经济资本的配置能力,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稳定前行。
参考文献
[1]薛慧珍.浅析商业银行如何加强贷后管理与防范信贷风险[J].时代金融,2009
[2]丁林.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文化,2014
[3]周华.改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
[4]赵保国.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思考[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
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研究 篇8
从已有的经验来看, 加强对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研究, 保持清醒的头脑, 正视存在的问题, 建立完善的制度, 严格操作程序等至关重要, 只要商业银行在此项业务上做到人员到位、管理到位、结算手续到位,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便能得到有效的防范, 真正使其成为优良资产。
一、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
1. 选择项目的风险。
一种情况是个人住房贷款所选择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本身存在严重问题, 具体来说又包括如下情况:一是规划报建手续瑕疵。如因土地出让金未交而未领《国有土地使用证》等, 这些房地产项目极容易在购房户和开发商之间产生集体纠纷, 现实中这种纠纷往往造成购房户集体拒付个人住房贷款, 对这种项目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将给银行带来极大的风险;二是该房地产开发项目事先未做好市场分析, 市场定位不明确导致该项目本身根本就没有市场前途;三是开发商自有资金不足, 或者开发商缺乏经验, 没有高素质的人员组成的管理队伍等, 出现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烂尾”或不能如期交房, 如果银行不慎选择了这样的项目开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 则该贷款从开始就面临成为坏账的可能。还有一种情况是个人住房贷款针对的商品房类型不同面临的风险有较大差别, 一般来说以投资为目的的客户的违约风险大于以自我居住为目的的购房户的风险, 商业房大于住宅, 而住宅中易于成为投资品种的小户型和酒店式公寓大于一般住宅。
2. 开发商引发的风险。
一是开发商的欺诈行为。一些开发商利用当前法制不健全的空隙和一些工作人员执行制度不严的机会, 以其关联企业或有特殊关系的个人名义“购买”其开发的房产, 用以筹措资金, 甚至伪造购房人诈骗银行资金, 行按揭贷款之名, 作套取乃至诈骗银行资金之实, 一旦资金到手, 就挪作它用, 甚至携款潜逃。二是开发商将购房款入账后, 由于经营不善, 导致楼盘烂尾, 或因经济、地价、建筑材料、施工技术、自筹资金等情况的影响造成不能按时交楼, 由此引发购房人停还银行借款, 使银行被迫陷入纠纷。三是由于开发商所建楼房存在质量缺陷, 不符合合同要求等原因, 购房人以开发商违约为由要求解除购房协议不再履行按揭贷款协议。四是开发商所开发楼盘没有取得合法使用权或伪造使用权证, 无法取得房产证或开发商违法预售等原因, 导致银行风险等。
3. 借款人引发的风险。
一是借款人由于家庭、工作、收入、健康等因素的变化, 不能按期或无力偿还贷款, 被迫放弃所购房屋从而给商业银行利益带来损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职工工作频繁变动、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变等, 都会影响借款人收入的稳定, 影响还款计划的顺利执行;同时, 由于目前商业银行无法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督, 对楼市的预测也相当困难, 较难对借款人资信的真实状况做出准确判断。虽然借款合同订立时, 信贷资产表面上是安全的, 担保也靠得住, 但随着借款人资信状况的变化, 尤其是房地产产权登记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 私下的房产交易盛行, 使银行贷款担保失效或悬空, 造成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二是购房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失踪, 继承人或财产代管人不再或不愿继续履行协议。三是购房人存在欺诈行为, 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如个人收入证明、营业执照等。四是由于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 导致借款人丧失履行合同的能力, 而形成贷款风险。
4. 假按揭造成的风险。
一是开发商通过个人虚假购房套取贷款。开发商以其亲属、内部员工、关联企业员工甚至民工的名义按揭购房, 套取银行贷款用于自身资金周转, 并负责按月偿还贷款。二是开发商虚构购房行为或伪造相关手续套取贷款。通过伪造借款人身份证或购房合同向银行申请按揭贷款, 或以伪造的产权证明作抵押进行虚假按揭。三是开发商与购房人或银行员工串通套取贷款。 (1) 开发商为解决部分购房人首付款不足问题, 尽快达成交易, 在售房合同中将房屋实际价格提高一定比例, 再向购房人出具首付款收据, 在没有真实首付款的情况下套取按揭贷款。 (2) 开发商与购房者相互串通, 以高于同地段的房价进行购房交易, 通过购房者套取银行信贷资金, 并分期向购房者归还超出真实房价的贷款本息。 (3) 开发商与银行员工勾结, 向虚拟借款人或没有真实购房行为的借款人发放按揭贷款。
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变化的原因分析
1. 银行管理不善, 形成不良贷款。
一是银行内控制度不完善, 贷款管理力度不够。由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近几年才开办, 开展时间不长, 加之部分贷款到期, 一些银行规章制度尚不建全, 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跟不上, 形成贷款不良。二是信贷人员重贷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信贷人员对于逾期期数较短的贷款认为既没有必要也没有精力催收, 向借款人发出了拖欠银行贷款也没人管的错误信号, 不利于贷款的按期回收。三是个人资信评估制度不健全, 还款能力难以控制。在涉及个人还款能力评估时, 虽然银行要求借款人出具本人及配偶的工资、收入证明, 但其真实性、有效性及还款意愿的好坏, 只能主观被动地去评定, 缺乏统一的标准格式和制约措施, 过分依赖第二还款来源, 忽视了第一还款来源的合规性。
2. 购房人违约, 形成不良贷款。
一是购房者由于投资方式的失败拖欠银行贷款。近年来, 由于房价的上涨, 购房者对市场的估计不够, 采取以租养贷等方式进行投资,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无力偿还贷款, 这种情况多在“第二套住房”借款人中出现。二是购房者由于收入水平下降, 无力偿还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属于中长期信贷, 其还款期限通常要持续20年左右, 在这段时间中个人资信状况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由于个人支付能力的下降导致信用缺失的情况很容易发生, 使银行的贷款形成不良。
3. 潜在风险。
商业银行一向把个人住房贷款当作一种低风险业务来发展, 只看重利润, 而忽视了潜在风险。潜在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个人住房贷款市场的不规范, 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 造成放宽对贷款的审批条件, 增大银行的贷款风险。二是个人住房贷款因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纷争, 潜在着不确定的风险。
三、防范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的对策
1. 加强项目前期评估工作。
通过项目的前期评估工作, 严格客户的准入标准, 可以选择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从而避免项目选择风险、销售价格不实风险, 和开发商恶意套现风险。个人住房贷款前期评估工作包括的基本内容有:通过对按揭项目的建设条件评价、市场前景分析、开发商素质和业绩评价、项目的财务盈亏平衡分析和风险分析, 可以判断项目是否具备给予按揭支持的条件, 从而择优挑选好项目。
2. 加大力度严防假按揭。
拟提供贷款支持的按揭住房的期房价格进行市场评估, 经银行确认后, 确定合理的贷款成数。对期房价格的正确市场评估, 以避免开发商高价销售策略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同时, 通过评估还可以部分避免开发商的恶意套现风险。因为即使开发商组织假的购房者办理了按揭手续, 套取了银行现金, 但个人住房贷款毕竟拥有了合法有效、足值的抵押担保品——住房抵押, 在开发商仅能获抵押住房的公允市场价格的七成贷款的情况下 (银行还可以根据按揭住房在建项目的形象进度, 预留开发商对购房者的保证金, 以保证在建项目的资金需求) , 开发商终究会想方设法按月代替虚假的购房者归还贷款, 否则银行一旦处分抵押住房, 加上银行预留的保证金, 应该可以使贷款风险降到最低, 而开发商则得不偿失。对期房价格的市场价格评估, 还可以避免抵押住房的资本价值风险。
3.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评级制度。
建立独立、公正、权威的资信评级中介机构。该机构应由人民银行进行业务指导, 能够调阅各商业银行的电脑网络资料, 出具的资信评级结论在各商业银行通用, 适用于一切个人消费信贷领域, 并可进行实时跟踪, 一旦发现不良信用记录, 随时调整其个人信用等级, 对近三年信用良好的个人, 可以按操作规程调高其个人资信等级。建立个人存款实名制和个人财产申报制度。通过这两项制度的建立, 可以掌握个人真实收入和财产, 评价个人的还款能力。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个人信用实码制就是将可证明、解释和查询的个人信用资料都存储在该编码下。当个人需要向有关方面提供自己的信用情况时, 个人资信评级机构通过个人信用实码可以查询所需资料, 从而评定信用等级。建立个人银行账户。将目前个人收支以现金为主, 改为以个人银行账户转账收支为主, 个人只有零星的现金收支。这样, 银行对个人的货币化资产、不动产等非货币资产 (通过转账和税收确认) , 个人收入和到期偿付能力就可以全面掌握并进行评估。
4. 健全法规,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涉及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修订和完善房地产抵押法律制度、房地产转让和预售法律制度, 通过制订物权法、个人破产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 可以使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手续在合法有效的基础上更加完备、简明, 使抵押住房不存在权利瑕疵, 保障抵押权人拥有能够顺利、合法地处分抵押住房的权利。
强化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银行应由专人负责保管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档案, 实现电脑和文件资料 (原件) 的双重管理, 加强内部监督、内部牵制, 以保证业务档案不失真、不失实和不流失。通过电脑化管理, 对每月拖欠银行贷款的借款人进行及时催收, 并纳入“黑名单”, 加强贷后管理工作力度。
关于有效防范信贷操作风险的思考 篇9
对银行的信贷操作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 有利于银行的自身发展和需求, 也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这是我们都应该清楚的问题。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会伴有一定的风险, 一般来说, 银行的风险主要就是信用风险以及市场风险, 金融机构已经对这两种风险相对重视, 并制定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 但还会有风险发生。现如今, 如何对信贷操作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是金融领域重点思考的难题。
一、银行信贷操作风险主要的表现
1.授信的主体资格缺陷
在银行的信贷部门中, 工作人员在为客户办理信贷业务的时候, 总会有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的信贷知识, 也没有很强的责任心, 对信贷申请人的资格认定不仔细、申请信贷的营业执照也没有进行年检, 以及相关营业执照是否还存在等信息都不明确, 对这些主体的授信资格都没有仔细核对, 造成了信贷操作的风险发生。
2.保证人的资格缺陷
有很多信贷工作人员在办理信贷业务的时候, 没有对保证人的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 使很多没有资格担任保证人所提供的抵押资产和保证都能顺利过关, 其实他们本身并不具备担保的资格, 这样就导致了很多无效的担保情况发生, 信贷还款的第二渠道成为摆设, 为银行的资产安全带来隐患。
3.法律文书的缺失
有很多办理信贷的公司和企业都没有提供董事会或者全员会议出具的借贷款授权书, 也没有经过所有股东的同意和签字的相关法律文件就去办理信贷业务, 而银行的工作人员对这项内容的检查工作也有疏忽, 导致银行资产受到威胁, 诉讼公告也不会成功。
4.贷款合同签订的缺陷
信贷办理的过程中, 很多客户都没有仔细去填写信贷书, 在借款的用途上也没有明确体现, 相关的借贷法人和授权法人也没有如实签写, 还存在别人代签的情况, 也没有标明提前还款的违约金比例, 并且还存在借贷利率和借贷期限不明确标明的情况, 这些在借贷合同中所体现的关键内容都比较模糊, 使合同的法律效力受到影响。有很多转贷的合同中也不清楚标明转贷的合同和欠贷人信息, 使原保证人也失去了连带的保证责任, 银行在转贷的过程中会强行扣除原有的贷款利息, 并且还使贷款本金的追款权也丧失掉。
5.信贷的调查评价失真
信贷的评价分析报告中决策体现的依据就是客户是不是准入授信。相对于那些经济技术没有很好的可行性并且不具备信贷授信条件的客户来说, 信贷的评价人员如果对评价报告不如实不全面的上报, 包括评价的过程不全面、评价的内容不具体、财务和担保都不具备信贷资格等信息。再加上银行的评价审查人员对评价报告不去仔细核对, 玩忽职守, 就会造成信贷的问题客户和没有信贷资格的客户都能通过信贷的审批程序, 为银行带来风险。
6.不按时移交档案资料
很多银行的信贷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过后, 不按照相关规定将借贷客户的档案材料上交到档案管理处, 这样容易使客户的档案遗失。如果造成了附有法律效能的文件丢失, 就会造成银行对客户进行违约的赔偿, 银行的主张权利也会丧失, 最终导致银行的债权损失。
二、加强信贷操作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在银行信贷业务的综合风险表现形式中, 已经透视出了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的风险, 造成这些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就是银行信贷部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不按照规定去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 导致银行的资产损失。面对这样的情况, 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1.确立风险的管理理念, 创建风险控制的平台
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风险防范操作体系, 并印制了安全运营借贷的文件, 但是没有一个可供人们查阅的平台, 使出台的相关制度都不能被一线的工作人员所关注到, 或者看见的不及时使操作的规程和相应的管理措施都成为摆设, 还是在借贷风险问题的死角中。鉴于这种问题, 银行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查阅系统, 使员工都可以通过这个控制系统明确银行指定的相关制度文件和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保证内控体系的科学实施, 还要对银行现有的借贷业务流程和制度都进行梳理和总结, 对于那些失去时效性的制度要优先淘汰, 规章制度内容不明确或者太笼统的都要去完善。还要编制相关的指导书和业务流程图, 以供员工参考和学习, 使银行的内部真正实行完善的借贷制度, 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工作, 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 以保证借贷操作的安全运行。
2.加强风险文化建设, 提高依法经营意识
防范操作风险的根本之策在于培育全员的风险文化, 各级领导首先应重视内控制度的学习和对员工的培训, 加强犯罪成本教育和法律知识的宣传, 从道德、知识和业务方面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 减少道德缺失和非故意违规现象的发生。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中把事前、事中、事后稽核审计、风险管理机构改变为自上而下直接垂直领导, 达到经营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的互相制约、有效监督的目的。
三、结语
我国的商业银行借贷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正是这些问题造成了借贷风险的发生, 在今后要做的就是针对具体的借贷问题, 去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以保证借贷工作在安全的模式中进行。在借贷的工作中, 不光要银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主要的还是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做好本职工作, 并有一定的责任心, 工作的时候不玩忽职守, 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信贷工作没有风险发生。
参考文献
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与风险防范 篇10
消费信贷种类少, 规模小。我国消费信贷品种单一, 推广力度还不够, 有些创新的消费信贷业务难以深入人心。个人消费信贷在我国主要集中于中部、东部等发达地区, 而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发展较慢, 这又导致了消费信贷地域分布不均。我国消费信贷的主要客户群是那些中高收入的阶层, 其他阶层贷款较少。由于我国居民受到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特别在老一辈人心中, 负债消费是他们万万不能接受的。这就使得消费信贷不能深入人心, 受不到大众的接纳, 而形成对象单一的局面。
二、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问题及风险分析
1. 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内部问题
首先, 个人资信难查是个人消费贷款最大的障碍。由于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不完整, 中小城市的征信体系尤为不完善使得银行对借款人真实的个人资信情况不能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从而无法对风险作出评估并加以防范。其次, 银行对专门从事消费信贷的人员培训不足, 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 消费信贷业务针对性不强,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我国消费信贷的高速发展。再次, 我国信用卡市场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信用卡种类繁多, 功能却比较单一;信用卡跨行异地使用功能不稳定, 在交易过程中经常出错, 出现问题银行的解决速度较慢;为了规避风险, 银行对信用卡的有些功能进行了限制等。
2. 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外部问题
首先,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关于信贷的法律规章制度, 也没有建立关于破产和担保方面的法律。因此, 我国制定与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规范及防范风险的制度是刻不容缓的。其次, 个人征信体系的不完善让我国消费信贷举步维艰, 消费信贷能在国外发达国家得到良好可持续的发展, 归根结底还是个人征信体系比较完整, 人们普遍重视信用问题, 在国外如果一个人信用记录不良, 那么想做成任何事情都是不现实的。在我国并没有完整的征信体系, 导致人们在个人信用方面意识薄弱, 逃债、赖债的现象比比皆是, 守信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 所以我国银行为了减少风险, 只能增加复杂的资信审核程序。
3.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风险分析
在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风险, 如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风险等等。在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中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尤为突出。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 是指借款方违约不履行贷款合同, 无力偿还或拒绝偿还债务的风险, 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它是消费信贷风险的主要类型。这是由于我国个人征信系统不够完善, 银行难以对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 缺乏调查和征询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而造成的。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应当遵守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消费信贷法, 这就使得我国消费信贷在业务拓展和开展的过程中倍受阻挠。同时消费信贷二级市场也显得难以运转, 银行不能通过二级市场分散风险, 使大多风险聚集在银行导致银行惜贷, 不仅影响我国消费信贷的长远发展还可能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及加强风险防范的措施
1. 完善我国消费信贷的法制体系
首先, 制定一套法律法规, 协调消费者、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调整以信用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普通消费信贷, 还应包括房贷、车贷等特种消费形式。该法不仅有必要确保消费者的知悉权, 还要对消费信贷的各个方面予以明确规定。
其次, 担保制度必须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担保制度的滞后是影响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必须对这些滞后的部分进行及时、相应地修改和完善, 填补空白的部分。比如适当的放松保证人的审核, 完善保证物、抵押物的收回程序, 一定要从制度上确保银行的合法利益。
再次, 个人破产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师夷长技”学习外国的经验, 建立相关制度保障破产人一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基本生活需要。完善我国个人破产制度不仅可以使个人信用制度得以完善,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还可以避免借款人的恶意信用欺诈行为。
2.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发展
提高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创新能力, 培训专业信贷人员并鼓励他们建立消费信贷营销意识, 针对不同商品和不同消费者阶层设计、推出更多的消费信贷业务, 使消费信贷与其他业务相结合, 相互促进发展业务, 为消费者提供最为周到的服务。其次, 消费信贷的品种不能相互孤立, 产品在设计和推广时, 要让各种消费贷款的推广和各种信用卡结合起来为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服务, 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上开拓、创新, 为客户提供最完美的服务。
各商业银行应大力加强消费信贷的宣传力度, 使消费者了解消费信贷带来的好处。由于受到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观还比较落后, 他们还不是很认可负债消费, 所以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明显不足, 这就使得消费信贷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而在美国, 每每新产品出世之时, 银行的信贷工作人员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和消费者面对面的机会, 让新产品得到宣传和推广, 而且对客户提出的问题都耐心讲解。有些银行为了对客户宣传、讲解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方面的知识, 还专门设立了消费者教育部。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的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
3. 加强我国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的措施
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征信机构体系。我国的征信模式主要采用: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模式和由企业主导的民营模式。在征信体系构建之初, 要以公共模式为主导。由于中央银行是我国最高权威机构, 在采集数据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运作较为规范, 在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下属机构会比社会中介机构开展这项业务具有更低的诚信风险。但同时由于公共模式的部分缺陷, 如公共机构的非盈利性使数据库的质量得不到及时提高, 有可能导致效率低下, 投入产出不匹配。这些缺陷为民营征信模式的发展创造了机会。本着“商业运作, 特许经营”的方向对民营个人征信机构进行市场化操控。从而加大征信产品的创新力度, 使个人征信业逐步、成功的过渡到以“民营模式”为主。
完善消费信贷风险监管机制。首先, 消费信贷的管理离不开风险监管。现阶段在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上, 大多商业银行都对消费信贷的贷前进行严审, 但是贷后监管的疏忽导致商业银行无法有效的监督消费信贷。其次, 风险监管机构必须独立运行。如果风险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 在监管过程中就会受到一种牵制力的影响, 使控制存在风险。所以为了保持其独立性在风险监管机构的设立问题方面, 可以参照外国的经验:在风险监管机构中指定一名风险控制官, 分派各个风险控制人员到业务部门, 每个风险控制人员只对风险监管机构负责。这样在保证了风险监管机构独立性的同时还能提高其办事效率。
参考文献
[1]谭建梅.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07.38-42.[1]谭建梅.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07.38-42.
[2]顾颖.信用消费者权益保护之探析[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 2007.18-30.[2]顾颖.信用消费者权益保护之探析[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 2007.18-30.
农发行信贷风险防范问题的思考 篇11
信贷资产风险防范是银行业永恒的主题
农发行是国家政策性银行,经营资金是国家基础货币和发行的债券。尽管在项目支持上有国家政策扶持项目,有商业性经营自主项目。但因资金来源是向人民银行借款和发行的债券,必须有借有还。单从这点不难看出,农发行虽然是政策性银行,但也是银行。既要履行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同时也要遵循一般银行的“三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因而坚持风险防范责无旁贷。而且风险防范会比商业银行更难。为把信贷风险防范工作抓实,实际工作中要克服以下几种倾向。一要在工作中确立信贷风险防范是农发行经营管理永恒的主题思想。避免因为我们是政策性银行可以不讲信贷风险防范的错误认识。二要坚持政策性业务保本唯利的原则。避免因为是政策性业务就可以不讲风险,不讲管理,偏重效益的错误认识。三要建立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和运行模式,管理和监督信贷工作。避免在还没有完全改变过去政策性业务管理模式的情况下,就想快速发展商业性业务的错误认识。
制度、法规建设是信贷资产风险防范的基础
防范风险要从落实规章制度抓起。首先要提高对落实政策、法律、法规重要性的认识。一、法规政策是执导工作防范风险的依据。对银行和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要学懂弄通,在贷款的支持范围和方向上要严格执行政策不能搞变通,只有坚持正确的信贷方向,严格按法规政策办事才能防范风险。二、认真执行信贷管理制度是风险防范的保证。各项信贷管理制度是为规避信贷管理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制定的。是风险防范的必要手段。实际工作中只有一丝不苟的严格按制度办事、按流程操作,才能防范风险。否则执行制度有偏差或落不实,业务操作违反流程出现风险在所难免。三、银行要研究市场掌握市场经济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支持社会经济发展。不能跟着市场跑,人云亦云头脑发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市场形势规避市场风险。其次要加强对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防范风险。第一,执行政策文件、法律规定的严密性问题。第二,对执行法规政策的监督问题。银行信贷法规政策的具体执行部门包括客户、信贷管理等。并从前后台的设置加强了对贷款放发的制约和管理。那么对法规政策的执行有谁来监督呢?应该有目前的风险管理部门来执行,想必这也是机构设置的初衷。但目前看有的行风险部门没有单设,即便单设的在职能和作用上发挥的也不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一要进一步明确对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是风险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其职能是依据国家信贷政策对贷款的准入进行监督;依据法规政策对貸款手续的合规合法性进行监督;依据法规政策对贷款的风险保证进行监督;依据法规政策对贷款效益的真实性进行监督。二要确立风险管理部门的权威性。风险管理的监督区别于风险提示。对监督发现在执行法规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强制的执行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规政策得到准确落实。
落实责任,加强监管是信贷风险防范的手段
各项法规政策建立了风险防范的基础,落实信贷监管责任,加强贷后监管却是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按照法规政策把贷款放出去,只是银行信贷资金运行的一个环节,在发放后的信贷管理中如何按照贷款用途专款专用,发挥资金使用效能取得银行和社会效益,却是贷后监管的重要环节。加强贷后管理不是什么新课题,但是加强贷款管理和防范信贷风险联系起来,则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是因为:一是加强贷款管理的目标更加科学了。过去讲加强信贷管理偏重于贷款政策的落实和贷款效益的实现,管理的目标和经营的目的驱于同化。而加强信贷管理防范风险则富于了管理目标科学内容,即加强管理又防范风险,使管理目标多了防范风险和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新内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二是突出了信贷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信贷管理是为了落实法规政策,使贷款不违犯政策法律规定。而违犯政策法规贷款就要违章,违章的结果就给贷款回收带来问题,用现在的定义就是出现 “风险”,因此加强信贷管理防范风险抓住了信贷管理的关键,明晰了贷款管理的主题,概括了贷款管理的核心内容。三防范风险是银行永恒的主题,具体落实到了农发行信贷管理工作。银行是高风险行业,风险存在与生俱来,只有把防范风险落实到每个专业,并作为管理目标的主要内容,才能规避与生俱来的风险。在加强信贷管理防范风险新的内涵要求下如何落实责任加强监管呢?一要明确信贷管理责任,监管有职有责到位、违规该处该罚到人。二要实行信贷员序时检查,客户部经理定时检查,行长、经理、信贷员联合重点检查的办法,全面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是加强监管的必要手段,作为信贷员深入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是基本的,但经理、行长也不能只听汇报,要避免情况不实,出现管理漏洞。二要完善贷款检查报告制度,真实反应贷款管理情况。对贷款监管的全过程要统一实行报告制,从各个管理层次立体反映贷款管理的全过程。要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贷款管理措施,并建立每笔贷款的监管档案实行严格管理。三要建立科学完整的检查分析指标体系,为科学有效监管提供数据分析工具。企业经营活动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经营情况的好坏很难从几本账里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延续过去的一般查账方法己经难以适应目前防范风险的需要,必须研究制定一套严禁科学的监管指标体系,才能适应目前监管的要求。一要学习借鉴商业银行对企业监管考核指标,细化我行的检查分析工具。对企业的检查像对人的体检,要分内外科,要分五大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排除表面的现象,给出正确的诊断,检查指标的设置也要像体检一样,细化设置以适应对企业风险防范的需要。二要开发监管分析软件,用以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分析。设定经营活动等级并进行风险预警。三要严格对企业账务数据真实性的监管,确保账务数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反映。账务数据真实与否关系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判断,为了确保企业账务数据真实准确,有条件的可实行银企联网;条件不具备的可通过审计事务所对账务数据进行审核确认;还可以同企业签订确保账务数据真实准确的承诺书,明确违约处罚条款,确保提供数据的真实性。
实现银行科学管理是信贷资产风险防范的保证
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防范法律对策 篇12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法律对策
一、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20世纪90年代引入小额信贷制度到现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农村小额信贷经营模式为农户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 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但是小额信贷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以下问题:
(一) 还款率低。
根据对保定周边市县的实地调研数据统计, 贷款者在规定期限内还清贷款的概率仅为38.5%, 不及贷款人数的一半;11.5%的贷款者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剩余50%的贷款者有能力偿还贷款却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偿还, 存在比较严重的信用问题。 (图1)
(二) 融资困难。
目前, 国际上的小额信贷组织普遍采用的融资形式是吸收存款、购买基金、代收罚金以及吸收入股。在我国,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主要资金来自于中央银行提供的支农再贷款;非政府性质的扶贫基金会主要资金来源是社会公众的捐赠;小额信贷公司主要靠企业股东的资金投入。我国小额信贷资金来源单一、渠道有限, 一旦资金断裂,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必将受阻。
(三) 管理滞后。
根据调研数据统计显示, 大部分小额信贷公司没有统一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 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如图2显示, 17.2%小额信贷从业人员为高中学历;51.7%为大专学历或者中专学历;23%为本科学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占8%, 专业程度不高, 业务知识和技能存在欠缺。 (图2)
(四) 贷款利率水平偏低。
我国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范围广泛, 贷款额度小, 小额信贷机构在进行项目时面临着操作成本高和管理费用高的“两高”问题。国际上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的利率大概在16%~18%范围内, 在所调研的徐水地区, 小额信贷的贷款利率只有6%~8%左右。低利率与高费用之间的差距长期造成的结果就是小额信贷机构积极性下降, 纷纷退出农村小额信贷领域,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严重受挫。
(五) 小额信贷公司客户量小。
如图3显示, 当农民出现资金不足时, 50%的农民都会选择去银行贷款, 只有25%的人会选择到小额信贷公司贷款, 剩下的25%则是向农村信用社申请借贷。基于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小额信贷公司的资金少、营业网点少、贷款相应的配套服务不完备, 抗风险能力不足, 对客户的吸引力小。 (图3)
二、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及成因
(一) 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
1、自然风险。
农村小额信贷本身产生于农村地区, 除了面向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主外, 更多的资金会投向对自然依赖性较强但是却没有抵抗力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自然灾害发生后, 农业生产必定遭到重创, 对农户来说, 亏损是不可避免的, 而其中的亏损有些会转化为信贷资金风险。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指小额信贷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因为金融市场因素的波动而产生的信贷资金受损的可能性。我国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最大的市场风险是利率风险。小额信贷公司在签订贷款合同时, 一般按照当时的利率来规定, 但是因为金融市场的不断变换, 利率也是不断变化的, 当信贷合同规定的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时, 小额信贷公司的成本将会增加, 容易造成信贷资金的损失。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 主要指贷款者信用意识淡薄无法履行贷款合同, 造成小额信贷组织资金亏损而产生的风险, 其实质就是道德风险。根据农村地区的现有情况而言, 信用体制不健全, 信用宣传不到位, 小额信贷又没有保证人或者抵押物, 农民的信用意识又淡薄, 赖账、逃债的情况时有发生, 贷款届期无法偿还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指由于小额信贷机构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 人员操作不到位而产生的风险。信用贷款关系到小额信贷组织的资金安全问题, 应该严格规范的按照操作程序进行,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小额信贷组织面向的对象范围广、工作量大, 而小额信贷组织人员短缺, 以至于很多重要的基础工作都是由村委会干部帮助完成的, 这样的行为偏离了原有的信用贷款规则。此外, 信贷员学历水平不高, 专业能力较低, 操作时的熟练程度不达标, 随机应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 操作风险也大大增加。
(二) 农村小额信贷存在风险的成因
1、法律地位不明确, 外部监管不到位。
对于小额信贷公司而言我国一直没有明确的法律予以管理, 也就无法明确其法律主体资格。虽然其从事金融业务但却不是金融机构, 在经营过程中也不能吸收存款以扩大资金来源, 一定程度上造成其融资困难, 且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农户对小额信贷公司不甚信任, 客户资源大大流失。
2、农村小额信贷的信用制度不健全。
第一, 贷款者信贷资料记录不完善。在我国大多数的农村地区, 小额信贷公司的成立时间短, 信贷队伍力量单薄, 资源有限。又因为小额信贷公司面向的对象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且贷款额度相对较小, 小额信贷公司采取的是手工操作完成信用档案建设, 信贷业务量大。之间的矛盾使农村小额信贷信息记录不完善, 一些小额信贷公司为了避免过多的工作量, 对农户的信誉、还款记录等情况都没有详尽的记录;第二, 信用等级评价更新不及时。贷款者的信用等级是根据其自身的经济活动而定的, 但是在农户拿到贷款以后, 小额信贷公司对其的信用评价跟进不及时导致更新不及时, 当农户的信用等级下降幅度较大时, 小额信贷公司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极容易造成信贷资金亏损;第三, 农户信用意识差。在农村地区信用宣传范围小, 农户对信用的了解程度低, 没有意识到信用的重要性, 赖账、逃债现象严重。
3、小额信贷业务运作机制不完善。
首先, 内部制约监督机制不完善。小额信贷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 业务员的工资与业务量紧密联系, 但是仅在数量上作出了要求, 对于业务的规范性、准确性没有严格的规定, 也没有制度或者部门来监督业务员完成业务的安全性。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 一些信贷员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隐瞒一些可能会对公司造成损失的信息, 如贷款人的信用问题、资金状况等;其次, 人员管理存在漏洞。根据调查显示, 除农村信用社等国有性质银行从业人员的学历为本科或以上, 大多数的小额信贷组织从业人员的学历都为专科, 甚至是高中学历。学历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具有直接的联系, 小额信贷的所有工作都极具严谨性,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极小的错误都可能对企业或者个人产生巨大的损失。然而, 现实生活中, 有资金来源、有人脉才是能够进入小额信贷组织工作的用人标准,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额信贷从业人员不高的专业素质。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的法律对策
(一) 出台专项立法和优惠政策
1、对农村小额信贷进行专项立法。
从国际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来看, 大多数的国家都对小额信贷进行了立法, 通过法律来监管小额信贷的发展。我国也应该对农村小额信贷进行立法, 明确小额信贷组织在市场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规定小额信贷组织的监管机构、监管内容和监管方法。在立法中给予小额信贷组织一定的自由, 允许其在不损害金融市场安全性的前提下自主地调整贷款利率, 以保证其能够盈利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
首先, 对小额信贷组织采取税收优惠政策, 对其具有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采取税收减免的政策, 鼓励小额信贷组织进行具有扶贫性质的贷款活动。由于小额信贷组织一直面临着费用高盈利少的矛盾, 为了减少两者之间的差距, 在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方面要采取优惠政策;其次, 利用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小额信贷组织的资金支持, 对于小额信贷组织发放贷款时产生的合理亏损, 政府财政部门对其进行补贴, 减少小额信贷组织发放贷款时费用高和盈利少的差距。
(二) 完善农村小额信贷监管机制。
由于小额信贷组织的特点各不相同, 因此要采取分类监管的措施, 针对不同种类的小额信贷机构制定符合其自身条件的监管方法。首先, 对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公司而言, 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地方政府按照非审慎性监管原则, 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农村小额信贷公司的监管政策, 在非审慎性监管原则的基础上实行自愿注册、信息披露等相关制度;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一类的金融机构而言, 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审慎性监管原则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由于该类金融机构能够进行吸收公众存款的业务行为, 交易规模较大, 影响力大, 对其监管措施也要更加严格。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颖的金融项目不同于传统的金融项目, 在传统金融项目的基础上, 科学的制定农村小额信贷项目的资本金、资本充足率、流动要求、报告要求等标准, 制定符合小额信贷特点的监管方案。
(三) 优化农村小额信贷业务运作机制
1、建立有效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
小额信贷组织在信贷员进行业务办理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信贷员应承担的责任, 通过承担责任规范信贷员的行为。设立监督部门或小组, 对信贷员的业务行为进行监督以及指导, 利用部门之间的制约性和合作性降低操作风险。在规定信贷员责任的同时, 建立同步的激励机制以提高业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人员管理, 提高员工职业素养。
小额信贷组织要定期开展业务培训, 通过模拟实践等形式, 逐步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进行人员招聘时, 要提高应聘人员的学历要求, 从整体上提高员工的学历, 以减少实际操作中可能的风险。
3、因地制宜创新小额信贷产品。
针对不同的行业种类、不同地区设置小额贷款种类。例如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小的室内种植业, 可以适当的提高放贷金额;相对的室外种植业则要降低放贷金额, 提高贷款利率;在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区, 可以扩大投入放贷资金额度, 设立多种样式的信贷产品;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 同样要设立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产品, 但是要控制贷款额度。同时, 小额信贷公司在发放贷款时可以鼓励农户购买小额信贷保险。
(四) 建立完善的农村小额信贷信用制度
1、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完善农户信贷信息记录。
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小额信贷公司可通过进入全国范围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充分掌握农户信用信息。小额信贷组织在向农户提供贷款前, 农户提出贷款请求后, 可在数据库内搜寻农户的信用信息, 完善信用记录。同时, 还要对农户进行实地走访调查, 全方位的了解和监督, 包括了解农户的家庭人口数量、收入支出情况、资金状况以及信用等级, 以确保农户自身信息的准确性。
2、及时更新信用评价等级系统。
小额信贷组织向农户提供贷款后, 要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检查, 定期走访客户, 了解客户的资金状况和信用情况及时更新信用评级等级系统。同时, 要对风险进行实时分析, 当贷款人的违约风险超过可控制的范围时,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如, 当出现农户不按规定使用贷款时, 小额信贷组织可采取降低贷款资金数额、提高贷款利率、缩短贷款时限等措施来降低风险。
3、加强信用宣传, 提高信用意识。
小额信贷组织要加强信用宣传, 提高广大农户对信用的关注度, 使其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 建立“诚信至上”的社会氛围。加大法律宣传, 使农户能够自我约束, 做一名诚信至上的人。从意识层面提高农户的信用, 以保证农户在获得贷款后, 严格按照贷款合同行事, 降低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权辉.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问题及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 2013.2.
[2]王智杰, 左停.国外小额信贷扶贫实践、问题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 2011.12.
【基层信贷风险防范】推荐阅读:
信贷风险防范措施07-29
消费信贷之风险及防范07-08
着力四个坚持 防范信贷风险11-0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防范与处置对策07-29
试论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对策06-21
基层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11-11
信贷风险成因06-04
信贷风险防控06-11
信贷风险预警07-04
金融信贷风险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