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信贷风险研究

2024-08-14

小企业信贷风险研究(通用12篇)

小企业信贷风险研究 篇1

引言

小微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根据有关数据和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 所创造的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 纳税额度占全国税收总额的50%, 并且这些数值还在逐年增加。与其发展速度和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相比, 小微企业的融资有着很大的困难。2011年以后, 我国各大银行根据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做出的要求, 开始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进行相应的拓展, 以帮助小微企业更好地发展。

一、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特点分析

小微企业在我国企业的发展中有着明显的发展优势:规模小、适应性强、反应快速、拥有极强的创新精神。但是同时, 它们也存在着技术薄弱、管理差、竞争能力不强、效益低下和严重缺乏人才等弱点。再加上缺乏长远的规划和一定的资金储备, 使得小微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举步维艰。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缺陷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要远远低于其他大中型企业, 小微企业的“小、频、快”的经营特点, 决定了商业银行对它们的信贷业务呈现“数量多、额度小、信息匮乏、监控难”等特点。主要表现为:小微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小微企业难以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资料难以收集齐全, 并且加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信贷现象, 加剧了小微企业的信贷难度。

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表现

(一) 市场风险

我国大多数小微企业将市场的经营范围定位在面向国内的零售与批发行业、餐饮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等, 因此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进行信贷业务时, 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是利率风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汇率风险在市场风险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要特别重视出口加工型的小微企业。席卷全球的2008年金融危机中, 我国企业中受损最严重的当属出口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

(二)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小微企业不能及时、足额地对银行的贷款进行偿还而造成的违约概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小微企业的信用度较低, 没有足够的实物进行偿还, 所以有很大的道德风险;其次, 小微企业缺乏正规有效的管理, 经营者和管理者专注于对短期利益的追求, 使得财务制度有严重的隐患, 从而导致小微企业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最后, 小微企业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差, 在利益的驱使下, 利用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 并有计划地躲避银行债务。

(三) 抵押担保风险

抵押担保风险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抵押担保物, 小微企业在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较低, 因此在申请信贷时需要有抵押物, 但是抵押物的价值受到市场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价值变化比较大, 银行不容易收回应有的信贷额;另一部分是企业之间或者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抵押担保, 利用其他人提供的担保, 从银行获得贷款, 但是一旦其中一方发生问题, 容易造成其他方出现连锁反应, 造成一损俱损的“多米诺骨牌”现象。

三、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控途径研究

(一) 更新风险管理理念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管控主要是如何控制住风险。小微企业的筹资渠道较窄, 但是融资需求大, 因此要想做好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 关键在于要控制好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因此, 商业银行在进行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时, 要对客户进行分类, 将客户的等级评定和客户的风险偏好相结合, 实现客户的标准化管理, 避免因管理的失误而造成客户选择方向上的偏差, 提高风险的抵抗性。

(二) 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要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建立专业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对该管理体系进行组织构架的调整并实现合理化的分工, 减少商业银行管理层次、剔除不必要的管理内容, 提高企业信息在银行内部传递的速度。此外, 还可以成立专业化的业务管理团队, 促进信贷业务的发展。

(三) 培育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文化

培育相关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文化, 引导小微企业增强关于信贷风险的认识, 这是能够顺利进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前提和基础。让小微企业认识到盲目追求市场份额带来的危害, 提高小微企业对风险的认识, 让其了解到合理贷款才能让企业更好地发展。将信贷风险文化作为风险防范的一部分, 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企业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四) 加强小微企业信贷流程控制

不仅要加强对小微企业贷前的风险控制, 更要对其贷中和贷后进行全程控制, 将信贷风险降至最低。在小微企业进行信贷之前, 要对其信息进行详细的调查, 并对贷款发放的标准严格把关;在放贷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贷款审批条件和审批流程操作, 禁止违规执行;在发放贷款之后, 要对小微企业进行相关的后续监控, 以保证其能够按时、足额地还款, 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提高信贷业务的安全性, 加强对小微企业信贷流程的监控, 可以有效地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率。

(五) 加强与外部机构合作

小微企业在商业银行内部的信用评级机制还不健全, 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同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合作和交流, 可以对其外部评级结果进行参考, 同时还应参考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体系的优点, 来建立并完善银行内部的信用评价机制。此外, 还要加强同担保公司的合作, 大部分小微企业不能够提供相应的实物抵押物, 而选择担保公司进行信用担保。

(六) 严格早期预警和退出机制

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变化和企业实际情况的改变, 及时调整信贷政策。针对不同的信用等级的客户, 制定出相应的信贷管理方案, 并能够及时预警, 对在市场经济中发生的不利情况进行政策和管理上的及时调整, 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和风险抵抗状况, 将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 划分出不同的不良贷款回收难度, 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处置方案。

四、结语

总之, 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控不仅仅要依靠银行, 还要企业、政府、市场共同努力, 打造一个良好的信贷环境, 通过四方对政策、体制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创造良好的条件, 促进小微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从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彦成.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28) .

[2]农高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 2013 (4) .

小企业信贷风险研究 篇2

[日期:2011-03-29] 来源:会计论文网 作

者:

根据关联交易的目的、性质和交易条件,可将关联交易分为正常关联方交易和非正常关联方交易。目前,我国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大多属于非正常关联交易。这种交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节利润、粉饰报表、转移资产、转移利润、逃税避税、甚至逃废债务等。因此,作为多数集团企业主要债权人的商业银行,亟须研究并做好企业关联交易中的信贷风险防范。

二、关联交易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一)信贷过度集中风险。目前,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制度及多数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都规定了对单一客户的最大贷款或授信额度,银监会也发布了《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控制对单一客户信贷过度集中的风险。但由于关联方关系日趋隐蔽、复杂,增加了银行控制关联贷款的难度,并且我国多数银行都实行分支行管理体制,分支机构遍布各地;企业集团随着业务的发展也不断通过投资、参股等形式在各地建立关联企业,其形式各异,仅凭表面现象很难判定其间的关联关系;加之目前银行的客户信息系统不够健全,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同一银行的分支机构与同一企业集团的关联企业之间的交叉贷款、重复贷款现象。由于关联企业之间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具有较大的同质性和关联性,整个债务链十分脆弱,如果一家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使整个企业集团的贷款安全受到影响。

(二)财务信息不对称风险。由于关联交易在企业集团的业务活动中占有比重很大,因此企业集团的财务报告很难客观地反映集团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目前无论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在关联方交易的披露上也极不规范。这样,银行就很难对企业财务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也就影响了银行贷前及贷后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主要表现有:

1、虚增资本。企业高估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虚增资本。关联企业之间的投资通常是以非现金形式投入的,在此情况下,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就会影响企业资本的真实性。很多投资方在以固定资产、设备、技术、商标使用权等投资时,往往高估资产价值,从而虚增了企业的资本。企业集团之间通过关联企业相互投资和参股,导致双方的资产和资本都出现了虚增,进一步影响了银行对企业资本实力及资产规模的正确判断。

2、虚增资产。在进入正常的生产经营期间,关联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交易也较为频繁。例如,有些上市公司的母公司以大大高于公允价值的价格将商标权、专利、技术及其他资产出售给上市公司,或抵偿对于上市公司的债务。很多外资企业的母公司也是通过高价向外资企业出售设备、技术、原材料等,虚增了资产的账面价值。

3、虚假利润。关联方交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交易价格的可控性和非市场性,从而使得关联方之间可以通过不合理的转移定价来调节利润,改善财务状况,蒙蔽贷款银行。同时,关联企业之间还通过大量的应收应付账款的提前或延后确认造成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从而影响银行对其财务状况的分析与判断。

(三)担保虚化风险。集团企业担保的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保证人的履约能力问题。在保证担保的情况下,借款人的保证人是其母公司或其他关联企业,由于这些关联方之间在生产经营和财务等方面关系密切,因此当借款人不能偿还债务时,为其担保的关联方也会陷入困境,丧失偿还能力;二是关联担保的法律效力问题。目前,我国对公司为股东提供担保的法律效力存在一些争议。《公司法》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董事、经理违反公司法第60条规定,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规定:“上市公司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股东、股东的控股子公司、股东的附属企

业或者个人债务提供担保”。但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对于公司股东大会、章程明确批准、授权的担保的效力还是予以确认的。而除此之外的担保,则存在法律效力问题。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出于竞争等方面的原因,往往还要办理该种担保贷款,这类贷款也呈不断增长趋势。但其中有很多关联担保手续并不完备,如未经公司章程或股东大会授权,存在法律效力缺陷,所以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的利益就很难得到保障。

(四)抽逃资金,转嫁风险。在借款企业取得银行贷款并建成投产后,投资方为了尽快收回投资并赚取高额利润,就会利用关联交易和不合理的转移定价,向投资方转移资产、资金,这违背了资本确定、维持和不变的真实性原则,降低了借款企业的偿债能力,把风险转嫁给了贷款银行。投资方提前收回投资的方式主要有:向被投资企业高价出售设备、技术及其他资产;向被投资企业高价出售商品,低价购买原材料;收取不合理的房地产使用租金、商标权使用费、社区管理费、技术使用费、管理费等;低价购买甚至无偿占用被投资企业的资产等。这样,投资方很快就收回了投资,而该投资企业看上去经营得很红火,但实际偿债能力很弱。

(五)关联企业在破产、清算中侵害银行等债权人的利益而带来的信贷风险。有很多企业在破产清算前,通过关联交易向关联方转移资产、利润,使包括银行在内的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例如,破产企业在破产清算前向关联方分配、无偿转让资产;以较低价格向关联方出售商品或资产;对原本没有财产担保的关联方债务提供担保;提前清偿关联方债务;放弃对关联方的债权或拖延行使债权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会减少银行等债权人的可分配资产,增加了银行贷款的回收风险。

(六)关联企业重组中的道德缺失加大信贷风险。关联企业通过破产逃废债务、企业分立、将债务留在原企业,悬空债务、抽逃优质资产、资金组建新的企业,将不良资产留给原企业,并由其承担债务,从而达到“金蝉脱壳”的目的。根据中央银行的统计,截至2000年底,在工、农、中、建、交五家银行开户的改制企业为62,656户,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务的企业为32,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29%。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必然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加大信贷风险。

三、防范关联方交易风险的对策

(一)充分了解关联方交易的实质及其影响,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1、理清借款企业的关联方关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存在控制关系的情况下,关联方如为企业,无论他们之间有无交易,都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以下事项:企业的经济性质或类型、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注册资本及其变化;企业的主营业务;所持股份或权益及其变化。银行信贷人员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企业会计报表附注;企业的合同、章程;企业业务往来的合同、协议、交易信息;要求借款企业提供关联方关系的资料等途径充分确认企业的关联方关系。同时,银行还要对借款企业所在企业集团的经营、财务状况进行总体的调查了解,以分析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风险、关联企业的担保能力等。另外,银行要注意收集和保存关联企业的资产、账号、股权分布、法定地址等情况,以便将来因借款人违约引起诉讼时,采取及时的资产保全措施。

2、了解关联交易的实质和影响,认清借款企业财务及经营状况的真实面目。首先,了解关联交易的性质及目的,分清其是正常的关联交易还是非正常的关联交易,交易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存在套取贷款、转移资产、逃废债务等侵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其次,对关联交易的金额或比例、定价政策等具体情况及影响进行调查了解;再次,运用关于关联方交易会计处理的有关规定和做法,对借款企业的销售额、利润、资产、资本等进行重估,挤干水分,对显失公允的交易获取的利润一律不予以承认。

(二)健全商业银行综合授信制度,防范信贷集中风险。对于企业集团客户的信贷业务,要纳入银行的综合授信体系。由总行或分行核定该企业集团的最高授信额度,包括各种形式的授信业务,如贷款、担保、承兑、开证等,既要包括表内授信业务,也要包括表外授信业务,从总体上控制住对该企业集团的风险缺口。该集团的任何关联企业从本系统取得的任何信用便利,都要计入授信额度内。建立与完善银行信息系统是综合授信制度得以有效运营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商业银行应建立起自己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来识别关联方关系,充分反映对企业集团的授信情况。

(三)在企业破产、重组过程中保全债权,防范企业的“败德行为”。一是要加强贷后检查工作,掌握关联企业资产、债务重组的动态。尤其要关注企业重组、破产、清算等方面的法律公告,及时申报债权;二是依法参与借款人在兼并、破产、改制过程中的债务重组,参加破产企业的清算和处置工作,最大限度保全银行的债权,防止借款人借改制、重组之机逃废债务;三是在借款人合并、兼并、分立、合资、联营前,应要求其清偿债务、提供担保、或由变更后的主体签订新的借款协议,落实贷款本息的偿还事宜;四是要充分运用《合同法》、《担保法》等有关债权保全制度,依法行使撤销权、代位求偿权,阻止借款人放弃债权或无偿、低价转让债权、财产等有损债权人利益的不道德行为,恢复借款人的偿债能力;五是对于在借贷活动中通过违规关联交易骗取贷款、逃废银行债务等造成贷款重大经济损失的借款人,要及时提起民事或刑事诉讼,借助司法部门的力量尽量挽回损失,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规范关联公司担保业务,确保担保的法律效力。对于各类贷款担保,第一,应通过贷前调查、核保等过程,来确定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是否存在关联企业相互担保的行为。对于关联担保、尤其是公司为股东担保的,则要审慎处理。关联担保有一定的缺陷,如可能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等,但其最大好处是可以防止关联企业之间通过转移资产、利润来逃避债务。所以,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接受关联担保。一般情况下,应要求借款企业较高层次的控股公司(至少是母公司)来提供担保;第二,要严格按有关法律规定办理相关担保手续,落实担保合同的法律效力。主要审查担保是否经公司董事会授权、公司章程是否明确规定董事会有权决定对外担保,担保是否经过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如股东大会等决议通过。审查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的合法性,担保决议是否由符合法定人数的股东或董事表决通过。为避免欺诈行为,应该要求担保人出具附股东或董事签名、且印章齐全的决议,必要时送律师、公证机关予以见证或公证;第三,规范担保合同文本,争取有利于银行的合同条款。例如,在借款、担保合同中规定出现不利于债权人的关联交易时银行有权宣布贷款提前到期并行使追索权的条款等;第四,在担保人不履行保证责任时,适时采取保全措施,尤其要充分运用股权查封等法律手段。在此情况下,银行可以就其在国内关联企业中的股权采取保全措施。

(五)多方联手共同防范关联方交易风险,保护银行等债权人的利益。财政部门要规范、完善关联方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财会监督检查,要求各类企业都要按《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关联交易的有关内容。工商、税务等行政管理部门要在企业兼并、合并、分立等过程中,依法行政,从严审查,规范程序,充分保证债权人的利益。海关、商检、评估、审计等部门要对企业投入的资金、设备、技术及商品交易等做好检验、审查和验资工作,确保企业资本的真实性。司法、执法部门要加强司法和执法力度,加强司法控制,保护债权人利益,打击借款人利用关联交易逃债、赖债等行为。尤其是要充分运用《合同法》、《破产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条款来防止借款人转移财产等侵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切实维护银行等债权人合法利益。另外,各商业银行之间要加强协调与合作,做到信息资源共享,避免对单一企业集团过度竞争或重复贷款。(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小企业信贷风险研究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共担模式

一、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共担模式

1、链状模式

(1)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链状模式中处于下游的企业, 往往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账款, 才能获得企业持续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产成品等。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企业, 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对其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 从而获得银行的短期信贷支持。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额度, 并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1]。

(2)融通仓融资模式

当链状模式中的中小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生产经营周期时,可以采用融通仓融资模式。融通仓是中小企业以银行认可的存货等动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授信的行为。然而不同于简单动产质押,融通仓是指在动产质押中引进物流企业,将中小企业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等质押标的存入物流企业开设的融通仓,由物流企业提供质物保管、价值评估、信用担保、去向监督等服务,由银行根据动产稳定性、评估价值、交易对象、风险共担体状况等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融通仓的还款来源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质押产品销售中产生的分阶段还款。必要时,银行还会与中小企业的上游核心企业签订质物回购协议,降低融通仓业务的风险[2]。融通仓业务将动产抵押品,动产质押品引入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带去了融资的新途径。

2、联保模式

联保模式的中小企业贷款有几种,例如网络联保,团队联保等等。但是联保模式的中小企业贷款的共同点是,以一个团队作为中小企业贷款的申请人。正是由于,这些借款人往往不能提供有效的质押品,抵押品等,却可以比较容易获得团队借款人的信息,并且在这个团队组织里面,出现信用风险的机会成本很高,一旦出现,可能在这个行业就经营不下去了。所以这样的一个团队制的借款人内部有一点的约束力,形成一定的内部监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共担机理

风险共担可以充分发挥了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产业园区等各自的优势,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从整个产业集群角度,从对于整体置信的角度,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报表披露不真实,同时中小企业贷款的要求多为数额较小,要求时间很急等客观因素导致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像对大企业那样的置信调查显然是不客观的。转变原有的思维模式,从对于单一的置信,转向对于整个风险共担的整体进行置信,充分发掘中小企业的有效信息。在整个风险共担体中,商业银行利用对整条产业链,供应链或者企业集群进行整体授信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增信;不限于传统的多元化质押品、抵押品,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建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共担下评价体系,使风险共担体可复制;不断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风险共担体进行风险控制的创新,降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3]。

1、授信方式

风险共担模式打破了原来金融机构孤立考察单一企业静态信用的思维模式,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变为整体的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新模式中,将一个静态的模式调整成为一种动态的,对一条供应链,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上升到整条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高度,去评判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整体的稳定性和真实性成为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授信标准。这样更加合理的发现了中小企业的风险,给商业银行带了业务的同时,也给中小企业带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担保方式

担保“人”由原来的基本上没有,到新模式里面,核心企业的间接担保,专业物流公司的间接担保、监管,整条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运营情况作为中小企业的担保“人”,大大减少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共生的环境,集群的效应为中小企业做了最好的担保“人”。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其他创新模式中,商业银行减少了对上述传统模式的担忧,加大了放款的意愿。链状模式中核心大企业的实力和信誉度很高,是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为这些中小企业做出了间接的担保,同样一些专业的物流公司的参与,减少了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性,可以协助商业银行对抵押品进行监管,从侧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担保,从而减少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在这个共生的环境里,无论是在供应链,产业链的还是在联保的商业银行新型模式中,中小企业要在行业中生存,要维护自己在同类行业中的信誉,这自然产生一种经典的“约束力”,逐步的形成了一条“信誉链”,在整条链上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3、还款源

在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中,中小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没有有效的抵押品和质押品。银行在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时候,务必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抵押品等。无论是抵押贷款还是担保贷款,中小企业都难以找到合适的抵押品和担保人,即使找到了成本也很高。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新模式中,担保“人”由中小企业本身转向“一条链,一个集群,一个良好的共生环境”。这个新模式中,还款源来自真实的贸易,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产生的现金流,这是第一还款源。第二还款源有所不同,仓单质押融资的抵押物是企业存货,保兑仓融资模式的抵押物是在银行指定仓库的仓单;联保机制中,是连带责任制,有团队内成员负责偿还。对于无实际抵押品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则是引入风险共担机制,信誉链,来制约借款人,增加违约的机会成本,一旦出现问题,也有共担的团队作为第二还款源,保证贷款质量。

总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新模式,将整个产业链,整个供应链,整个集群的业务联系起来,从一个链的高度,从一个风险共担的角度,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健全了一部分担保方式,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作者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清马. 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2):2-4

[2]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上海金额[J].2007(2):14-16

[3]王千红. 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机理分析.中国流通经济[J].2011(6):110-114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估实证研究 篇4

1 评价相关研究综述

判别分析法、Logistic回归模型、线性规划法、整数规划法等传统方法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已被国外学者大量的运用到个人及公司信贷风险评估研究中[1]。其中Wiginton(1980)是最早将Logistic回归模型运用到企业信用评估,虽预估效果不错,但是该方法更适合解释变量是定性指标的问题[2]。判别分析法的应用也比较多,但其假设条件过于苛刻,与现实情况不太符合。九十年代之后,西方学者逐渐用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方法代替了上述传统的统计学或是运筹学的评估方法。我国学者李萌(2007)、张成虎(2008)、任红梅(2009)等都对神经网络方法在信用评估方面做了实证研究,该方法对缺失数据的忍耐性高,约束条件少、抗干扰能力强[3],所以实验的拟合度较好,分类准确性也较高。而在解决变量共线问题上Libby(1975)首次把主成分分析法引入到判别模型,李春平(2005)在研究中发现该方法在进行多目标分析时比层次分析法更具优势,且层次分析法在定权时的主观因素也导致了分析结果的偏差[4]。

在前人的不断研究下,信贷风险评估方法越来越科学,处理范围越来越广,在现实应用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显然评估方法已日趋成熟,但我们发现他们大多仍只是用在个人、农村以及大型中型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估上,针对小微型企业的方法研究可谓少之又少。只有董汝杰(2011)采用logit模型对微型企业信用评价进行研究,虽然在指标选取和评价过程上都阐述很详细,但其整体指标数量仍过少,且模型预测精度也有待提高[5]。

所以综上所述,本文引入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BPNN,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方法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首先主成分分析在去除重复信息上具有优势,其次小微企业数据缺失严重,且指标与预测结果之间也是一种非线性关系,而神经网络恰对这种数据缺失有较高的忍耐性,且非线性处理能力也极强。因此将该方法引入到小微企业信用评价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2 PCA-BPNN模型

2.1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是将众多指标组合生成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后,以各自的主成分为分量,从而得到更低维的随机变量且又保留大部分原有数据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6]。该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设样本组有n小微企业信贷客户,描述企业信息的指标有p个,样本用X1,X2,…,Xp来描述,且X=(X1,X2,…,Xp)=(xij)n*p,其中xij表示样本中第i个小微企业的第j项指标的值。

(1)计算协方差矩阵R=(rij)。

(2)根据特征方程|R-λI=0求出特征值λ1,然后再根据Rui=λiui(|ui|=1)求出特征向量ui。

(3)计算主成分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当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0%时,我们就将此时的F1,F2,…,Fk作为新的指标,即完成指标的选取。

2.2 BPNN原理

BPNN是一种单向传播的多层前向网络,目前学界对它研究最为成熟也常被各种领域使用。在BP神经网络模型中所有的神经元按照功能分为三层: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各层依次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7]。

运用过程如下:

(1)为了计算简便和控制指标取值范围,在新指标输入BPNN之前先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各指标的值都落在[0,1]之间。本文采用的是极值归一化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1,2,…,n;j=1,2,…,p。

(2)输入层节点数。主成分分析法最终选取的k个指标将作为输入层的输入,因此输入层神经元的个数即为k。

(3)输出层节点数。输出层的输出结果就是小微企业客户的信贷风险等级,因此输出层个数为1。

(4)隐含层层数和节点数。Lippman和李萌等学者都验证了双隐层的网络结构并不能提高小规模网络预测的准确度[8],且众多BPNN实证结果都验证了单隐层神经网络的误判率极低,所以本文将采用的是单隐层的BPNN模型;隐含层的节点数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太多会导致映射过程太过生硬,拟合过度,太少会使预测的精度下降。面对这种情况,本文采用的是结构生成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只需逐次增加隐含层的节点数,根据误差率的变化情况,选择合适的节点数。

(5)确定转换函数。本文将选取logsig函数作为输入层到隐含层的转换函数,隐含层到输入层采用purelin函数。

2.3 PCA-BPNN

本文先利用PCA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指标进行筛选,去除对风险评估影响不大的指标,将剩下的个指标作为BPNN的输入,再利用该方法进行训练和预测。采用PCA是因为它在选出对预测结果最有影响的指标的同时还去除了指标间的重复信息,此外指标和风险评估结果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传统处理线性关系的方法并不能准确地进行预测,而BPNN可以处理任意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所以本文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不仅简化了评估过程,还提高了预测结果的精准度和准确率。

3 评价指标的选取

李国青(2010)指出我国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一般是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潜力四大类指标来衡量[9]。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价和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是有些不同,只考虑企业财务指标是远远不行的,除此之外小微企业主的自身价值对整个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价影响巨大。陈忠阳等(2009)就阐明在对小企业信贷风险进行评估时,评估模型应该综合考量企业的财务指标、企业家个人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可以适当的加入零售贷款信用打分模型中有关企业主的相关变量[10]。李镇西(2010)在对微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时发现微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业务的相似性———贷款金额小、交易笔数多、交易成本高等特点,大胆提出将银行用来评估个人信用风险的方式(模型或指标等)应用到微小企业贷款业务中[11]。

所以综合学者看法和文献研究,本文欲从下面几点考量选取指标。

首先针对上述提到的每一种能力,选取具体指标来表示。营运能力是采用资产周转率来反映,资产周转率是企业销售收入与资产的比值,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对资产管理更有效,即资产创造收入能力越强。盈利能力则是利用资产收益率来体现的,资产周转率等于企业的净利润与资产的比值,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利用效果越好,即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企业的发展潜力是用企业近两年销售收入增长率来表示,比率越大,则该企业的发展潜力更大。对于偿债能力尚不能通过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因为小微企业的实际债务情况较复杂,除了向银行、亲朋好友等借款,还有民间借贷,而这些在我们收集的信息中尚不能明确,也有待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完善相关信息。由此,我们选取了以上三个指标来反映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

其实,财务指标在小微企业风险等级评价过程中只能作为参考,并不作为重点,原因有二:一是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缺失较严重,可选取的指标本身就有限;二是数据的真实性也不能确保。所以除了上述指标,本文还分别从企业主情况、企业潜在的竞争优势和贷款情况共选取了七个指标,其中企业主年龄、平均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是用来反映企业主的阅历、领导能力等,行业类型和企业的地理位置是用来反映企业是否具有潜在的竞争优势,申请贷款额度和是否有借贷历史用来反映企业过去和现在的信贷情况。为了衡量和分析方便,上述的定量指标仍取原始信息,而定性指标的每个选项都分别赋予了数值,具体赋值情况如表1。

4 实证研究

4.1 数据搜集

从江苏省某银行的贷款数据中(已经过处理,去除了企业相关的敏感信息)选取该地区信贷客户合格样本共101个,其中前30个作为实验样本,剩下的71个作为检测样本。结合上述指标,整理样本信息,将所获资料进行转换,有待下一步的分析。本文将样本定位在江苏省,一是出于对数据可获性的考虑,二是近几年江苏省不断对小微企业的政策倾斜,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所以选择江苏省小微企业的信贷数据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

4.2 提取主成分

将转换后的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在输出结果中查出的值以及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的值从大到小依次为2.642,1.76,1.162,0.947,0.803,0.714,0.624,0.541,0.440,0.367,从累计贡献率一列看出当取到第六个主成分时,前六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0.267%,所以,即取前六个主成分。再由特征向量得出各主成分的表达式:

(F2,F3,…,F6以此类推)。

将所有样本前六个指标的数据矩阵和主成分的系数矩阵分别输入Excel,两矩阵相乘后便得到了各主成分的值,用此矩阵信息代替原始样本数据进行下一步分析。该矩阵就是经过主成分分析降维后的信息矩阵。

4.3 BPNN结果分析

将上述得到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待输入到BP神经网络模型,设置模型输入层节点为6,输出层节点数为1,迭代次数不超过5000次,学习率为0.075,设置好后将实验数据输入模型,系统会随机从[0,1]范围内对网络权值和阈值进行赋值,然后通过不断增加隐含层神经元的个数来确定隐节点数,发现当节点数增加到12时,在给定精度下,信贷等级风险的判误率最低,因此确定模型的隐节点数为12。对模型初始化后将71个检测样本送入模型进行预测。当误差精度达到10-3时,训练结束。一般预测结果的错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意给信贷风险大的小微企业放贷,另一种是拒绝对信贷风险小的小微企业放贷。具体预测数据如表2。

每个分类结果的准确率=该类样本中分类正确的个数/该类样本的总个数,所以从上表可以得出,不放贷企业的准确率为78.57%,放贷企业的准确率为92.98%,总的准确率为85.78%。从数字上来看,放贷企业的准确率较高,不放贷企业的准确率较其低了大约14个百分点,因此在判断不放贷企业的准确率上仍有待提高,但从整体结果来看,还是得到了较高的预测准确率,拟合效果也较好,说明该方法运用到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中是绝对可行的。

此外,本文还把传统的单隐层BPNN方法与之进行比较,探究哪种方法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估的准确率更高。所以将原始数据经过归一化后直接送入神经网络,并不对其进行提取主成分操作。此时输入层节点数为10,由结构生成法确定隐节点个数为19,输出节点数仍为1,各参数设定好后,输入样本。达到预测精度时,预测结束,从输出结果中得到,放贷企业的准确率为89.47%,与PCA-BPNN方法相差不大,但不放贷企业的准确率却比PCA-BPNN方法低了14.1%,为64.29%。总体来看,传统的单隐层BPNN方法预测的准确率还是偏低。所以后者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估的精度相对更高。

因此,相比传统的神经网络,PCA-BPNN方法对评估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具有更好的实用性和延展性。它在最大程度保留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先对样本提取主成分,然后通过人工智能方法科学地进行分类最终做出合理的判断。相信引入PCA-BPNN方法将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决策带来重大的指导意义。

5 结束语

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判断预测能力,可以供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小微企业信贷审批上提供参考和借鉴。一个良好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可以科学、快速的识别企业或个人的信用风险,不仅可以省去繁琐的人工审核缩短放贷时间,而且还提高了贷款的质量,从而有效的降低了信贷风险。此外,该方法也可供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金融机构来处理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所以本文将该方法引入到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也希望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小微企业的信贷相关数据目前尚少,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息缺失严重,因此便很难在现有材料基础上对其信贷风险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采取科学评估方法的前提是必须要获取到尽可能多且尽量正确的数据,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信用档案的建设并实施动态的管理。

目前很多方法正在运用到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估中,随着方法的逐渐成熟以及小微企业信用档案不断全面,将会促进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方法更加统一与标准化,信用风险的确定不仅可以提高贷中审核的效率,从某种程度上它也促进了贷前调查的标准化以及贷后跟踪管理的针对性,进而完善整个信贷流程,也直接加快了我国构建和谐金融内部环境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冉.基于神经网络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

[2]WIGINTON J C.A Note on the Comparison of Logit and DiseriminantModels of Consumer Credit Behaviour[J].Financial Quantitative A-nal,1980(15):757-770

[3]RUMELNART D E,MEELELLAND J L.Corporate Distressiagnosis:Comparison Using Linear Discriminate Analysis and Neural Networks[J].Joum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86,12:25-27

[4]李春平,杨益民,葛莹玉.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在对综合指标进行定量评价中的比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6):54-57

[5]董汝杰.基于Logit模型的微型企业信用评价研究[J].区域金融,2011,8(270):54-57

[6]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庞素琳.信用评价与股市预测模型研究及应用:统计学、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李萌,陈柳钦.基于BP神经网络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实证分析[J].经济学研究,2007(1):26-28

[9]李国青.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研究与探索,2010(5):41-42

[10]陈忠阳,郭三野,刘吕科.我国银行小企业信货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基于银行问卷调研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9(5):181-183

小企业信贷风险研究 篇5

第一部分:小微企业信贷市场营销

1,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基本特点

2,我国小企业和微企业客户群的分类和界定 3,小企业的客户群特征、分类和信贷需求 4,微企业客户群特征、分类和信贷需求

5,商业银行如何进行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开拓 第二部分: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业务流程 1,客户群的营销

2,小微企业信贷产品的分类

3,贷款调查和受理

4,贷款审查

5,贷款审批

6,贷款发放

7,贷后管理

第三部分: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及风险模型的建设 1,小微企业信贷操作风险点及其防范

2,小微企业信贷组织架构

3,小微企业风险指标及风险模型

4,小微企业授信、审批政策

小企业信贷风险研究 篇6

一 目前我国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据全国工商联统计,目前我国小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数量达到1100多万户,占全国实体企业总数的90%以上,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以上,上缴税收占全国企业的50%以上。但是,小企业普遍存在集资困难、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这一特点催生了信贷业务的产生和发展。笔者通过观察,梳理出目前我国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状况:

小企业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以工商银行为例,2013年底工行小企业贷款余额已达4270亿元,比年初增加1162亿元,增幅达37.4%,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平均增幅24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客户数则比年初增加了1.16万户。如果加上支持的中型企业,9月末工商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更达到2.45万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公司贷款的比重已经超过52%。同时,小企业贷款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的水平,9月末该行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为0.95%,较年初下降0.45个百分点。

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市场反应较快。当前,我国小企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资金不多,这一特征使得小企业能迅速抓住市场机会,同时对生产经营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这一特点也容易使小企业受外界影响,如单一客户订单,行业周期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等,都会影响到小企业的发展。

二 当前小企业信贷业务面临的风险

小企业的生产结构单一,资金链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较之于其他贷款,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明显偏高。

小企业经营管理存在漏洞,加大贷款风险。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缺乏相应的完善透明的管理机制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往往存在着机构设置混乱,财务报表虚假,财务状况不透明甚至财务监管缺失的状况,经营管理的混乱,导致小企业普遍寿命不长。另外,小企业不仅资本实力不强,一部分企业还存在着抽逃资本的情况。部分小企业虚假注资、增资和抽逃出资的现象并不少见。并且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小企业并未能按照申请贷款的用途使用贷款,甚至有企业编造虚假合同试图骗取贷款。这样的经营方式必然会造成还款来源不足的风险。

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目前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主要是抵押贷款,而小企业的生产结构单一,若自身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很容易出现经营成本大于可抵押资产的现象。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对于一部分高新技术小企业而言,其本身就缺少可供抵押的实质性资产,这样一来,即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但由于无法提供担保,依然很难获得贷款。对于这些无法提供直接担保的小企业而言,第三方担保公司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目前我国担保行业由于发展不完善,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依然存在着“小、乱、多”等问题。一旦小企业选择了这样一些信誉度不高的公司为其担保,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贷款业务的风险。

银行管理制度上的缺失。对于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经历了由数百户发展到数千户,由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发展到精细化的管理模式的过度。但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又给银行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即怎样实行贷后管理。就目前大多数银行实行的“简贷式”制度而言,强调了是否具有第二贷款来源,而忽视了企业贷款第一来源的调查、审查和贷后检查制度。这样的模式不能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也无法通过贷后管理掌握企业真实的还款能力。面对小企业信贷客户数量的大量增加,银行信贷业务从业人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这一人才的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无法适应当前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特点。

三 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审计要点

信贷资金的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为了提高微观效益,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加快对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向的监管,笔者认为对小企业信贷业务审计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对信贷管理内控系统进行评估和调整。首先从贷前调查、贷中审批直至贷后管理等关键点着手,与银行管理人员交流,针对银行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经济形势,了解银行信贷政策,找出容易产生问题的薄弱环节。其次,还应时刻关注银行信贷计划,因为计划制定时无法预测到计划执行时的经济形势和环境因素,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放贷时的风险控制。因此,应该时时观察当前经济走势和政治因素对信贷计划的影响,适时改变计划中不适应当前形势的环节。

对小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进行分析调查,判断其第一还款来源是否充足。一方面要对企业多年来形成的文件资料进行审阅,如贸易合同原件、企业的财务账簿、电表、水表、气表和纳税表,全方位获取真实的财务信息。同时,要重视对小企业进行现场实地调查,了解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状况,摸清企业的规模大小、人员状况和业务状态等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对企业的还款资金来源进行审查,审计人员可通过分析企业销售货款现金流入和货款归存银行金额大小、流入来源、流出去向等判断企业是否正常经营。

关注押品的合法性、充足性和有效性。对于抵押贷款的,要关注其抵押资产的合法性、充足性、有效性。审计人员应及时向工商局、房管局、土地局等部门发函询证,调查企业的抵押资产是否合理合法。除了向有关部门求证抵押资产的合理合法,还应注意抵押登记手续是否有法律风险。

小企业在当前经济发展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扶植小企业发展是形势所趋,但规避信贷风险也是不容小视的问题。只有当小企业、银行、监管部门共同联合起来,才能为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小企业信贷风险研究 篇7

当前, 全球性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不断蔓延。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经济遭遇“寒冬”, 很多企业尤其是制造类和贸易类中小企业, 由于抗风险能力差, 资金链断裂, 纷纷倒闭。为抵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 要求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比如, 及时提供流动性支持, 取消信贷规模控制, 优化信贷结构、拓展债券融资等。

然而, 在经济形势呈下行态势的阶段, 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变化加快, 为获取更多融资支持, 往往助推企业隐瞒真实情况, 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将导致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进一步提高。如何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使企业和银行形成双赢局面, 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课题。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表现与根源

(一)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

1.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导致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加大。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是银行业经营的根基。但是,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轨时期, 对社会信用认识不足、信用意识相对淡薄、信用观念相对落后, 用以规范信用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的征信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 缺乏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制, 银行追讨企业债务的成本过高, “灵活”的中小企业很容易逃脱因其失信行为而应接受的惩罚。

2. 中小企业道德方面的风险。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经营理念, 中小企业主大多将企业作为短期赚取利润的外衣。居于这种“短视”, 中小企业过多注重近期利益, 发展带有盲目性。在短期利益驱动下, 不少中小企业诚信意识缺失, 存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以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的现象。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复杂, 经营出现困难的时期, 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将会更加明显。

3. 中小企业经营方面的风险。

一方面, 由于不具备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财务制度不健全, 很多中小企业停留在家庭式管理状态, 没有形成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基本软硬件条件。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技术和人才, 产品竞争力不强, 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成为中小企业的经营困惑。据调查, 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至5年。2008年末, 经济下行背景下, 广东和江浙一带大量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充分反映了中小企业经营的脆弱性。

(二)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1. 信息不对称增加银行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难度和成本。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市场上的一方掌握的信息比另一方多, 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存在差异。在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中, 银行和企业之间, 尤其是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性, 企业对自身的状况有确切的了解, 但为了获取更多的贷款, 容易隐瞒企业的真实情况, 造成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甚至企业出现道德不良, 向银行提供虚假的信息, 谋取自身利益, 从而给银行造成损失。

由于信息不对称, 会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不利后果。首先, 市场经济能够使社会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其前提是市场信息足够透明, 而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市场主体做出错误决策, 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信贷之前。借款人为了得到贷款, 往往隐瞒自身的某些信息, 使银行难以把握其资信状况。针对中小企业的高风险性, 银行通过提高利率抵偿高风险, 这样的结果是:那些从事低风险投资、预期收益率低、贷款违约率也低的借款人就会被迫退出信贷市场, 留下的是高风险的借款人。其次, 当银行将贷款发放后, 由于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很容易凭借自身信息优势, 从事那些银行并不期望的活动, 如通过假破产、逃债或挪用贷款进行风险投资, 这些活动将导致银行出现不良信贷资产。中小企业普遍历史短, 规模小, 财务制度不规范, 信息透明度低, 这造成银行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成本很高, 进而加剧部分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

2. 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资产, 经营的稳定性弱, 信贷风险本身较高。

每笔贷款都包含一定程度的违约风险。贷款的风险水平越高, 银行要求贷款的保护程度越高。贷款的保护可以来自内部, 也可以来自外部, 或者二者的结合。贷款的内部保护主要是监控企业的财务报告和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贷款的外部保护包括抵押品、担保和贷款契约条款。抵押担保给银行提供贷款保护, 得以一定程度上抵御违约。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小、资质条件一般, 很多并不符合信贷条件, 可以用于抵押的资产相对有限, 即使有抵押财产, 有很大一部分是位于集体土地上的房产, 面临着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征地问题, 影响到抵押物的处置变现, 抵押担保难于有效落实, 加之我国抵押拍卖市场不发达, 使得抵押担保方式适用性降低。

3. 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和信用评级系统尚未建立, 还没有形成保障银行债权的有效法律和社会机制。

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会提高作为市场主体的中小企业的违约成本, 对银行的信贷资产形成软性保护。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就是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失信惩罚机制以提高失信成本为基本出发点, 将信用交易中授信人对失信法人或自然人二者之间的矛盾激化成失信者对全社会的矛盾。然而, 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失信惩罚制度, 加之司法部门打击失信行为力度不够, 导致企业失信成本过低。我国现在正处于建立社会征信体系的初期, 各部门的信用信息尚未共享, 失信行为不易被曝光, 难于对失信者构成巨大威胁, 客观上也纵容了企业的不守信用行为。

三、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探析

1.准确定位目标客户, 细化信贷准入条件, 优化信贷投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业的全面改革开放, 中小企业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加, 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银行在选择目标客户时如果盲目竞争, 将会导致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加大。因此, 有必要确定符合本行特色的目标客户, 确定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条件。从降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角度出发, 商业银行在确定目标客户时, 应重点把握以下三点。一是积极营销那些与大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有大型企业的支持帮助, 稳定性较强, 并且可以通过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监控, 其违约机会成本较高。二是重点发展具有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之间形成信用网, 可有效增加其失信成本, 并且银行搜集企业信息的成本较低。三是考虑到企业发展阶段, 商业银行应当重点支持处于成熟期的企业, 而对于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中小企业客户, 要严把准入关。

2.进行制度创新, 探索有效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信贷管理体制。一是设立专门中小企业信贷部。按照客户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设立独立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 明确职责, 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 实行不同的激励约束和考核机制, 激励信贷人员主动开拓市场、服务客户的积极性。二是决策权适当下移。授信前的调查阶段, 银行能够掌握的中小企业的信息主要是一些定性信息, 定量信息相对有限。这种以软信息为主的中小企业信贷, 要求掌握信息的人员具有相应的决策权, 因此, 银行在决策机制的设定上应以扁平化为主, 将中小企业授信的决策权适当下移。三是在中小企业信贷部内, 设立专门负责研究中小企业的研究中心, 实行行业客户经理制度。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中小企业目标市场的定位, 信贷政策的制定, 信贷投向的调整等研究工作。银行实行行业经理制度, 客户经理通过对某一些行业或领域进行长 (下转第200页) (上接第198页) 期跟踪、研究, 能够提供更加详细、准确的行业信息, 客户经理的专业化更高, 有助于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3.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监控手段, 提高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一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依据企业存续时间、经营者素质、经营状况、资信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指标, 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分体系, 突出对中小企业业主和主要股东个人以及中小企业所处市场环境和信用环境的评价, 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筛选, 切实做好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 掌握信贷资产存在的问题, 从而对症下药, 不断健全内控机制。二是建立中小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预警指标, 以更好把握企业的发展动态。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退出机制。商业银行应坚持“有进有退、进退结合、以退促进”的信贷投放原则, 通过动态监控, 定期对存量中小企业客户进行分析评判、分类排队, 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并通过制定分阶段、分步骤、分行业的退出计划, 不断调整和优化中小企业客户信贷结构。

4.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制度。基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高风险性, 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是银行顺利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保障性条件。通过风险补偿基金, 一定程度上对客户经理起到保护作用, 提高客户经理开展业务的积极性, 在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同时, 促进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和不断壮大。风险补偿基金制度的内容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不良贷款补偿基金, 专门用于抵补发生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二是专项奖励基金, 专门作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员和管理人员的奖励基金。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的关键点是银行要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独立考核, 准确把握好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利润计算, 根据实际情况, 计提一定利润比例作为风险补偿基金的资金来源。

四、结论

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前提和基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特点要求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的信贷管理模式, 切实加强中小企业信息的搜集、分析, 从制度、风险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

摘要: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 决定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不可避免的具高风险、高人力成本的特点。那么, 商业银行如何有效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为商业银行的一项特色的竞争性业务?文章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和根源, 并对如何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段斌, 王中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8 (8)

[2].路箐.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分析.[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

[3].罗春花, 陶春海, 程浩.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的防范.[J]商场现代化, 2006 (4)

[4].贾生华, 史煜筠.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3)

[5].银监会.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 (银监发[2007]53号) .

小企业信贷风险研究 篇8

中小企业的高成长性及发展的不稳定性, 使得对其信贷风险的度量及判别显得尤为重要, 但由于市场较少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及其历史违约数据的缺乏, 使得许多依赖上述条件的现代信贷风险度量模型无法应用, 而以上市公司股价为基础的KMV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则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 在当前条件下, KMV模型主要是以违约距离来进行判别。

KMV模型的违约距离主要是基于上市公司股价, 较少涉及公司的财务数据。但公司出现信贷违约往往跟企业的财务状况紧紧联系在一起, 后者是前者的反映。作为中小企业, 其财务指标是否可靠, 其对违约判别的效果如何, 尚不得知。为了说明违约距离跟财务指标的关系及比较二者在判断中小上市公司违约效果的优劣, 本文探讨考虑违约距离的违约判别模型, 评价其判别效率, 并与无违约距离的违约判别模型及KMV模型的违约距离三者进行判别比较。

在判别模型的选择上, Altman (1995) 在对神经网络法等动态判别模型和传统判别分析法的比较研究中得出:动态模型如神经网络模型尚不够成熟, 对它的应用仍处于探索、实验阶段。而传统的统计模型发展得比较成熟, 计算也相对简单, 应用也较为广泛。在传统的统计模型当中, 由于线性判别模型对预测变量有着严格的联合正态分布要求, 或者要求协方差矩阵相等, 然而通过实证发现大多数财务比率并不满足这一要求, 而逻辑 (Logistic) 和概率 (Probit) 回归方法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Probit概率模型的判别效果一般与Logistic模型判别的效果相差不大。许多学者对违约判别进行了研究。Ohlson (1980) 使用概率模型 (Logistic&Probit) 分析财务困境预测问题, 他的研究得到了96.12%的判断正确率。李沃墙、许峻宾 (2003) 在传统财务比率变量基础上加入违约距离等信用风险变量, 应用Logistic及ANN模型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该研究结果显示, 信用风险变量降低了全体样本预测准确率, 却使得验证样本预测准确性提升。谭久均 (2005) 运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违约距离在财务预警模型中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 违约距离可提升财务预警模型的拟和优度和预测能力, 但提升效果较为有限。

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来进行违约判别, 结合违约距离, 对不同情况下的判别效果进行比较。在用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时,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即利用因子分析方法从指标中找出最能反映原始信息的几个主因子, 再将这些独立性比较好的公因子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从而建立模型进行违约判别分析。

二、模型描述及参数设置

KMV模型是将公司股票价值具有的期权特征思想推广到公司信用风险评价中。其基本思想是把公司股权看作以资产的市场价值为标的资产, 负债的账面价值为执行价格、负债的到期日为执行日期的看涨期权, 认为资产结构与公司价值密切相关, 而违约概率是与债务额和公司资产结构相关的内生变量。它假设当公司资产价值低于某个水平时, 违约就会发生, 在这个水平上的公司资产价值被定义为违约点DPT。

KMV模型的计算有两个关键步骤:一是根据公司股票价值的期权特征, 利用期权定价模型可以倒推出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率;二是计算公司的违约距离和期望违约率。

第一, 计算公司资产价值和资产波动率。

股权价值的波动性σE与企业资产价值波动性σA之间在理论上的关系为:

式 (1) 、 (2) 中, N (·) 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VE、σE、D和r分别是股权价值、股价波动率、总负债、无风险收益率, 均为已知或可计算得来;T是债务偿还期;只有资产价值VA和资产波动率σA为未知量, 可由方程式 (1) 和 (2) 运用迭代技术通过编程求解。本文中, 股价的波动率采用GARCH模型进行估算;股权价值中非流通股计算采用股改中的协议转让交易价格作为样本回归得到, 即:股权市场价值=流通股市值+ (0.99576+0.60973*每股净资产) *非流通股股数;债务偿还期限定为一年;无风险收益率采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第二, 估计违约点。KMV模型中违约点被认为是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的一半之和, 本文基于中小企业的实际, 采用被ST的中小企业总资产对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的回归, 得到违约点为:

DPT=1.11×SD+0.65×LD, SD为短期债务, LD为长期债务。

第三, 计算违约距离DD。违约距离作为一个度量信用风险的指标, 指的是公司资产价值的期望值到违约点DPT之间距离, 以资产市场价值的标准差个数表示。违约距离越小, 说明违约的可能性越大, 反之则越小。假设资产价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在BSM模型中, 违约距离可表示如下:

三、实证分析

中小企业是相对大企业而言的, 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本文从沪深两市中选取实证所需的上市中小企业, 选择条件为:2005年1月1日之前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流通股5000万股, 且2004年12月31日前的主营收入或资产总额5亿元。在选出的公司中删除那些停牌时间较长的公司, 最后筛选出111家公司, 这些公司只发行了A股, 没有B股、H股等。同时选取这些公司2005到2008年上半年间每半年的每股净资产、流通负债和长期负债, 每个交易日收盘股价、流通股股数和非流通股股数等 (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 。

由于ST、ST*公司比一般正常的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信贷风险, 其经营能力、获利能力、筹资能力都比一般公司要差, 其被实施ST或ST*也是公司的信用状况恶化的表现。实际情况证明, 公司违约与被ST、ST*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因此下面的分析均以ST、ST*近似作为公司出现信贷违约的标志。

选取样本及相关数据后, 根据前述的KMV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 用Matlab编程实现KMV模型的Newton迭代算法可以得到公司的资产价值、资产价值的波动率, 通过违约点的计算, 从而可以得到公司的违约距离。最终得到了所选中小上市企业2005年~2008年上半年间每半年的公司价值VA、企业资产价值波动率σA和违约距离DD。

第一, 违约距离判别。在本文选取的111家中小上市企业在这三年半时间内, 有现在是ST的, 有现在不是ST股, 但曾经被ST过, 本文把这些每个年度内被ST或ST*的股票与正常非ST股分别整理出来进行均值的比较, 正常公司与ST、ST*公司半年的DD均值情况如下图1:

从图1可以看到, 正常经营的中小上市企业其违约距离明显大于ST或ST*的企业, 模型在此能对二者进行区分, 从而说明KMV模型对中小上市企业的信贷风险度量是有效的。具体来看, 中小企业整体的违约距离均值从2005年至2006下半年间平稳变化, 但从2007年起变小, 整体的违约距离变小, 从而信贷违约的可能性也就在增强。其中, 正常公司的DD值从2005上半年到2006下半年经过一段小幅的上升之后, 其后几年总体出现了下降仅在2007下半年出现了一定的上升;相对而言, 非正常公司的违约距离DD值变化较为平稳, 整体在低位徘徊。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二者的差距在这几年间至2006下半年达到峰点后出现了下滑, 二者差距不断缩小。从现实情况的解释来看, 主要认为是受到市场和宏观经济整体大环境影响, 同时, 违约公司与非违约公司违约距离的差距在近几年变小也与股权分置改革有关, 股改使得公司的股权价值波动率变大, 而股改的公司中, 又主要是以正常的公司为主, 所以缩小了二者的差距。

第二, 基于违约距离DD的Logistic信贷违约判别。从ST制度的运作过程来看, 中国证监会是根据上市公司ST前一年的财务状况来决定其当年是否会被ST处理, 所以本文拟用中小上市公司ST前二年的数据针对ST当年的ST情况进行违约判别, 建立相应的信贷危机预警判别模型。

本文从选取的111家中小上市公司中挑选出在2005年到2008年间被ST或ST*的公司, 并采用这些公司ST前二年的财务数据 (31个财务指标) , 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同时, 为了进行对比, 本文也选取与这些ST或ST*公司的行业类别相同、资产规模相近且在对应年度财务状况相对良好的中小上市公司, 并分为估计样本组和检验样本组。

先对选取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 再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进行因子分析的同趋性及相关性检验, 最后筛选出12个指标, 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得到两个公因子, 并得到各公司的因子得分。

在因子分析基础上, 可以对估计样本组进行Logistic回归, 得到考虑违约距离情况下的判别模型:

及不含违约距离DD下的Logistic判别模型:

由于公因子F1在两种情况下均不显著, 最终没有进入到回归判别模型中。

得到判别模型后, 可以对模型的判别能力进行检验。把模型代入检验样本组, 得到模型的判别的准确率, 本文设定概率阀值, 若得出的预测值p大于0.5, 则表明模型预测该中小企业公司将违约, 反之则不是。判断效果如表1所示:

总体上看, 含DD的Logistic违约模型对上市中小企业的判断预测能力高于不含DD的情况, 分别为85.72%和75%。具体而言, 在对于违约公司的判定上, 含DD的准确率很高, 没有判错的情况出现, 而不含DD的模型则只有90%的准确率, 对于违约公司的判别非常重要, 如若误判, 则会把违约公司当作正常公司来看待, 此时商业银行对其贷款就会出现信贷风险, 造成损失。在对正常公司的判定上, 含DD的模型也高于不含违约距离DD的情况, 分别为77.78%和66.67%。综合比较看出, 无论是对违约公司的判别还是对正常公司的判别, 含有DD的模型效果均好于不含DD的模型, 这说明违约距离DD在对信贷风险的识别上比其它普通的财务指标包含了更多的信息, 具有更好的判别效果, 能够提高预警判别模型的判定效率。

第三, 模型效率比较。为了对不同风险计量进行比较, Sobehart等人 (2000) 提出了累积精确度 (CAP, Cumulative Accuracy Profiles) 分析方法, 通过标准化各种风险计量模型的预测结果, 比较模型之间性能优劣。正因为这种优势, 该方法已经被国际著名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广泛采用。本文将采用CAP分析方法来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

CAP曲线是一种直观的量化的模型性能评估工具, 它描绘了在不同风险分数百分比下违约事件的累积概率分布。假定风险评估模型输出的分数越低, 公司风险越高, 则CAP曲线可以如下绘制:根据模型算出的风险分数按风险大小从大到小排序, 即高风险公司排前面, 低风险公司排后面;给定一个风险分数, 在总样本中, 将所有小于或等于该分数的公司的数量占总样本数量的比例记为x, 而在违约样本中, 将所有小于或等于该分数的违约公司的数量占违约样本数量的比例记为Y, 这样在直角坐标系中就可确定一个点 (x, y) ;重复步骤2, 给定不同水平的风险分数, 连接所有的点, 即可得到CAP曲线。信贷评估模型的CAP曲线应位于完美CAP曲线和随机CAP曲线之间 (如图2) , 越接近完美CAP曲线, 说明模型预测判别能力越强, 否则越接近随机CAP曲线, 模型效果越差。

本文对以违约距离DD为判别依据的KMV模型、含违约距离的Logistic模型、不含DD的Logistic模型进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违约判别效率的比较。按CAP绘制方法分别绘制上述三种模型的CAP曲线, 如图3所示。

图3中横轴表示判别过程中被排除公司数目占公司总体数目的百分数, 以DD为例, 若以DD=2为违约临界, 小于2的公司当作违约公司给予排除, 文中以10%为间隔, 分别从10%、20%, 一直到100%, 从而也得到了离散下的柱状CAP图。

从三种模型的CAP曲线图可以看到, 以违约距离作为判别的KMV模型明显好于其余两种模型, 其CAP曲线离完美曲线最近, 同时, 含DD的Logistic判别模型也优于不含DD的情况, 从而充分说明了违约距离在解释和判别中小上市企业可能违约的优势。通过比较也知道, 单独违约距离DD的解释度要高于含有其它普通财务指标的混合情况, 说明只要基本满足KMV模型的假设, 其判别和预测是比较客观准确的。而其它判别分析方法其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变量 (财务指标) 、训练样本和统计方法的定义和选取, 人为干预的主观因素比较多, 从而影响模型的预测性能。综合上述得出, 在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度量和判别上, KMV模型具有其它判别分析方法不具有的优势, 优于其它判别模型。

综上所述, 中小企业由于其本身的快速成长性, 从而不容易对其信贷风险进行度量和判别, 而基于上市公司股价的KMV模型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以KMV模型的违约距离为基础, 通过与财务指标为变量的Logistic模型结合进行比较, 发现违约距离能很好地提高对中小上市公司的信贷违约判别, 整体准确率较高, 并且优于以财务指标为依据的其它模型。当然, 本文选取的数据和评判的依据主要是基于上市中小企业, 对于违约距离的判定效果在其它领域的情况, 还需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曹道胜、何明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的比较及借鉴》, 《金融研究》2006年第10期。

[2]谭久均:《财务指标与违约距离相融合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 《系统工程》2005年第9期。

[3]夏红芳、马俊海:《基于KMV模型的农业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证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0期。

小企业信贷风险研究 篇9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对于企业的类型都会划分为大、中、小, 确定标准建立在企业所在的地域、行业和时间的不同。我国现行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具体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同时该法还规定, 中小企业根据企业职工数、销售额度、资产总额等指标同时结合行业特点划分。

2 信用保证保险的概念

信用保证保险以信用风险为保险标的, 由保险人 (保证人) 为信用关系中义务人 (被保证人) 提供信用担保的一类保险业务。由于业务习惯, 投保人在信用关系中身份的不同将其分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两类。

3 中小企业的风险分析

3.1 企业所处的行业风险

3.1.1 行业成本结构。

企业的产品由固定成本和流动成本两部分组成, 不同的行业对应不同的成本结构。高经营杠杆行业是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相对高的行业, 平均的成本会跟着生产规模扩大会有显著下降, 盈利水平随着产品销量的增高而上升。反之, 低杠杆行业是变动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相对高的行业, 生产规模扩大对成本和盈利水平的影响不明显。

3.1.2 行业生命周期。

行业生命周期分为新兴、成熟和衰退三个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因其所经营的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 有着不一样的风险和机遇。新兴阶段的行业的销售以每年20%至100%的成长速度增长。新兴行业的技术和产品更新快, 但是也会因为行业的相关经验不足, 新的竞争者不断加入这一行业, 会导致企业的淘汰率增高, 还贷来源的稳定性受到一些影响, 风险会稍微高一些。成熟阶段行业的销售额增长速度是0~20%/年。产品技术与行业标准基本成熟, 竞争焦点在价格和售后。这种行业申请贷款主要用于解决流动资金暂时短缺和厂房建造、设备更新。生产经营稳定, 还贷来源相对容易控制, 贷款风险程度小于新兴行业。衰退行业销售额为降低趋势, 企业的主要问题是维持生存, 已经开始进行资源转移和市场收缩, 行业风险最大。

3.1.3 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周期, 一些行业经济形势的变化与经济周期是一致的, 会随着经济的繁荣而繁荣、萧条而萧条。例如珠宝首饰行业、房地产行业等耐用消费品或奢侈品行业。一些行业反周期特征明显, 经济衰退期会比经济繁荣期的经营状况更好, 如维修业。也有部分行业不受经济周期影响, 属于非周期性的行业, 如食品工业、教育产业等。

周期性行业的经营状况受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影响较大。分析借款人经济周期规律是, 需要注重行业周期和经济周期时间差。行业周期可能滞后、同步或者超前于经济周期。

3.1.4 行业盈利水平。

盈利是整个行业和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若行业平均利润率长期低于社会水平, 甚至企业整体亏损, 该类行业企业的借贷人, 未来经营状况和还贷能力是值得关注。考虑行业盈利水平时, 还要注意现金流研究, 尤其在竞争激烈、大量采取赊销的行业, 通常应收账款拖欠严重, 而企业虽有盈利, 但现金流不佳。行业的盈利水平与行业周期也是密切相关的。

3.1.5 行业产品的可替代性。

可替代的产品指其他行业的产品有相似或相同功能或能满足相同需求的产品。行业的产品是否存在可能被代替的风险, 与替代品的多寡和顾客使用替代产品的转换成本的高低有关。行业产品的替代性高其风险也会相应大一些, 因为我们不会知道该企业的产品是被替代的还是替代其他产品的有竞争力的产品, 因此也要从多方面考虑。

3.1.6 行业法律、政策及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法律的调整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行业的发展,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借贷时的法律环境会影响借贷人的还贷风险。在借贷人提出借贷时要评估这个行业是不是具有良好的法律环境, 这样的法律环境对该行业经营与发展的重大影响。

3.2 经营管理风险

3.2.1 经营循环时间。

经营循环指企业收到顾客定单到向顾客销售产品提供服务的全过程。对于企业来说保证其经营环节的顺利进行, 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和资产的转换, 才能保证贷款的及时偿还。

3.2.2 产品特征。

企业的产品特征体现在其产品的竞争力。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产品自身的性能价格比, 如果产品的性能先进、质量稳定、价格合理, 那么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强, 也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能为企业赢得一定的市场利润。当企业的产品定价出现问题或者质量有不稳定状况时, 经营问题随之产生。

3.2.3 市场状况。

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也是衡量其经营风险重要因素。评价企业的市场状况的主要指标有市场份额、企业客户的分散程度、企业对市场需求和价格的控制能力、企业保持和发展目标客户能力、企业声誉等。

3.2.4 企业管理风险。

企业拥有完善管理机制与管理思想, 企业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是衡量企业管理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准。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良好的体制与思想, 要将思想与体制更好地落实下去也离不开优秀的管理层。因此企业的管理风险也是企业的借贷风险的重要因素。

3.2.5 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品、技术、管理在市场优劣程度的综合体现, 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三个基本特征是:顾客价值———提供基本利益或效用;独特性———独树一帜, 区别与同行业;延伸性———在以后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并获取更大的利润。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企业发展带来长期竞争优势, 取得同行业的服务领先地位, 带动企业发展, 成为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重要指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越就会减小企业还贷的风险。

4 银行信贷管理的风险分析

4.1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审查风险

银行对需要贷款的中小企业的授信资料及其他相关材料的审查的严密、认真、准确性, 确定其材料的真实可信性对中小企业的还贷风险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中小企业的授信信息的虚假程度足以影响其公司的贷款情况, 那么便属于银行的重大过失, 银行和保险都会受到影响。

分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审核系统是否完善严谨, 能否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银行提供给保险公司的中小企业的证件信息, 中小企业的既往逾期状况的真实性对保险公司对中小企业的保险损失的评价的影响是显著的。

4.2 银行信贷管理风险

银行的贷款能否按时、足额的收回取决于银行信贷管理的强度。银行的信贷管理的有效性表现在银行是否准贷了违法、违规的贷款, 或者准贷了不符合银行信贷政策与管理制度的贷款, 或是即使贷款文件不够完备就批准了贷款。银行拥有有效的贷款监管机制对不良贷款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

4.3 对逾期客户的管理风险

银行对于有逾期历史的不良客户应该有一定的管理机制, 一个有逾期先例的企业发生再次逾期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同时, 逾期时间的长短也可以判断企业的信誉问题。

5 保险公司内部风险分析

5.1 保险公司对银行信贷的管理风险

保险公司拥有完善的体制制度, 可以有效地评价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评价标准的合理、有效、全面性。那么保险公司便可以直接应用银行调查的关于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 避免工作的重复性, 提高工作效率。保险公司研究并制定评判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评价标准对中小企业借贷逾期有重要的影响。

5.2 保险公司人员管理风险

保险公司制定了健全的评价体制与管理体制, 在运行中少不了企业员工的配合。保险公司的员工对工作的懈怠程度和差错率也会影响到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的风险概率。因此, 保险公司对其员工的管理、评价价值与奖惩制度的合理性影响着员工对工作的认真度, 对自身员工的合理管理可以减小风险。

参考文献

[1]唐金成.发达经济体中小企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比较研究[J].东南亚纵横, 2012 (01) .

[2]王建丽.保险公司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证保险的利弊与对策[J].南方金融, 2012 (08) .

小企业信贷风险研究 篇10

1. 1 民营企业信贷互保动机

( 1) 政府调控政策方面。2010 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法政法规,比如提高贷款利率、收紧企业融资渠道等都进一步加大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这是民营企业建立信贷担保的直接原因。

( 2) 企业方面。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热衷追求大规模、高资产,不惜成本地向银行融资用于引入生产线/生产设备、购买土地、扩建厂房等,这让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上升,流动性吃紧,与此同时企业自身的销售和获利不能补偿企业融资成本和生产成本。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同时达到盈利的目的企业又会把眼光转投向其他融资途径进行多渠道投资,如盲目进入自身不熟悉的行业、开发新项目、跟风投资等。但最终在市场的检验下,企业无法获得预期收益,这都将导致企业资金链紧绷,也决定了企业管理者对银行融资的依赖。

( 3) 银行方面。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数量增多,再加上受产品同质性、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冲击等竞争愈加激烈。各银行为了争取市场占有率和提高竞争力,会更加重视对自身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发展。因此,银行往往会接受一些能够找到具备担保条件的企业并能为其担保的企业的贷款请求通过利差和中间业务收入实现盈利。企业之间的担保不可能是单方面的,一般会形成互保。银行争取的这样的客户越多,互保覆盖的范围越广,涉及的企业数量越多,最终形成担保网。银行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往往默认或诱导企业通过互保融资,这种竞争诱发了担保链条的形成,诱发了危机。

( 4) 担保资源方面。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银行贷款利率更适用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小企业的信用贷款几乎不可能投放,再加上商业银行在对信贷进行审批时通常采用抵、质押的担保方式,这种方式对企业来讲存在折扣,而且通过企业的固定资产抵押或无形资产质押融资方式仍无法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肯定得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融资。

1. 2 民营企业信贷互保的风险

1. 2. 1 宏观层面

首先,对企业来说,信贷互保虽然在向银行融资方面给企业带来了一定便利,但是确立互保关系将会加大各企业间的风险相关性。在互保背景下,各行业的各个企业被担保连接成一个整体,当某个企业出现危机,参与担保的企业将面临承担赔偿的风险,而当某个行业爆发风险时,所有企业都将牵涉其中,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其次,互保还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贷后管理环节上,贷款银行需要关注授信客户和担保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它们所在行业的经营状况; 若发生风险,担保引起的连锁反应会给银行造成不良资产率的大面积上升,而银行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一般会不约而同地压缩担保链上的企业的贷款; 企业被收贷后会出现资金链紧张,可能会发生贷款逾期或其他重大性事件,这又会促使其他贷款银行采取收贷、压贷措施,最终造成企业的资金链断裂,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如此反复构成恶性循环。所以,企业信贷互保很有可能会威胁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

最后,互保贷款若发生风险造成的将是关联企业多,涉及行业广的系统性危机,威胁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互保风险带来的蝴蝶效应可能给部分资产质量好、经营稳定的企业造成沉重打击。风险发生后,企业可能出现生产停滞,这会造成工业产值的减少和失业。大面积的失业经过收入—消费/投资传导机制继而影响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妨碍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若不及时采取适当的手段,会带来社会恐慌和其他不稳定因素。

1. 2. 2 微观层面

首先在筹资方面,民营企业常常会发生资金链紧张、融资额度不恰当、资产负债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等状况。企业超过自身承受能力地进行信贷互保向银行融资,很可能会使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这会直接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下降。

其次在投资方面,一些企业自身技术条件不够,市场对产品需求不旺盛,当前经济政治环境不好,仍坚持从国外引进生产线/设备或盲目对外投资,将会发生生产线和设备闲置、投资项目不能收到预期收益等情况,这些投资失误的情况都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或者很多企业将互保融资所得的资金用于非主营业务上,而是用于其他项目的投资,比如非房地产行业投资房地产、证券投资等,这会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不充足,企业的相关指标上升,如财务/经营杠杆率,显示企业经营风险增加。假如所在互保链/圈发生互保危机,企业很可能会因为无法支付保证金而陷入困境。

最后在营运方面。很多参与互保的企业是属于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通过互保获取资金后,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销售产品时采取赊销的方式,这会导致企业应收账款上升、赊销比例过大、应收账款周转期过长等问题。一旦发生客户不履行交易规则,有意拖延货款时,企业便无法及时收回货款,继而导致资金周转愈加困难,财务风险加大。若发生危机,便无法全身而退。

2 民营企业信贷互保的财务风险管控机制设计

2. 1 宏观层面

第一,政府层面。各地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完善本地区的金融配套服务,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意见,从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支持,更要立足长远,防患于未然,将风险控制好。针对民间信贷互保与金融诈骗这块的法律空白,政府应努力实现信任机制与法律的整合。第二,银行层面。银行应该建立服务与民营企业的放贷标准和风控标准,同时为资信良好且满足贷款要求的企业提供贷款业务,不能有行业歧视和规模歧视。在为担保企业贷款前,要先对担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进行审核。银行也要与时俱进,可建立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客户的信息、数据,将其作为风险评判的部分标准,通过贷款模型和相应的网络化处理来实现对民营企业的风险量化控制。第三,企业层面。企业应该采取稳健的财务战略,不要做盲目追求企业高资产,一味扩大生产,多渠道投资等让资金困难的行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不要盲目为其他企业进行担保,要有选择地担保,同时明确各自职责。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可在自身可承受范围内进行融资,若要进行信贷互保要找有担保能力的企业。

2. 2 微观层面

第一,建立财务安全控制系统。担保企业要实时监控企业的财务风险,建立科学的财务预警机制,能及时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处理,互保机构应定期编制财务风险监控报告。同时企业要定期了解被担保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对经营和财务状况出现恶化的企业要及时进行说明,尽可能避免或减小损失。第二,建立授权审批控制系统。为此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建立担保关系之前,一定要对被担保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进行审核,对经营状况良好、财务安全性高的企业允以担保,否则不允担保。同时授权审批人员要进行职责分离,避免出现滥用职权和舞弊等行为。还应制定相关担保原则、标准和条件等,用来规范担保业务。第三,建立内部核查制度。企业可以指定内部审计人员或其他独立人员核查担保业务的处理和记录,这包括对被担保企业的账簿记录、担保合同等进行合理的处理,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第四,建立反担保制度。在可能情况下,企业可以要求被担保企业为自己提供适当的担保———反担保。当债权人实施担保权利,企业支付垫付款造成自己的损失时,企业的损失可以从反担保中获得优先受偿。

摘要:针对因信贷互保引发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老板跑路、企业破产等现实问题,在对企业信贷互保的财务风险形成路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于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管控机制。

关键词:民营企业,信贷互保,财务风险,管控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万福,林斌,林东杰.内部控制能有效规避财务困境吗[J].财经研究,2012(1):124-134.

小企业信贷风险研究 篇11

关键字: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难及银行“惜贷”问题由来己久,因此国内外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目前,这些研究多是站在中小企业和整个银行业的角度,单从城市商业银行角度研究中小企业信贷的文献并不多见,但无论是从中小企业出发,还是从整个银行业角度出发,这些前人的学术成果对研究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些研究加以概述。

(一)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方面。从中小企业自身来讲,我国中小企业整个产业结构就存在问题,多以产品初加工型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及资金密集型产业很少,且技术落后,产品成本过高,造成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差,从而降低了银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造成外源融資不足。加之我国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业务往来本来就少,缺乏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的积累(李明芳、陆媛媛,2008),致使中小企业向银行寻求贷款难上加难。

(二)在银行规模与中小企业贷款关系方面。国际上认为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贷款,即使能够获得,也要比大企业付出高得多的代价。Berlin(1994)认为相对于大企业来讲,虽然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差,银行贷款风险高,但中小银行可以对小企业进行密切监控,并安排合同条款,从而形成与小企业更为紧密的关系,以降低风险,获得正常利润。

(三)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策略方面。在商业银行的贷款技术方面,国内外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长期化和交易对象集中化的关系型借贷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助于克服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改善中小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和贷款条件,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可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并提供中小企业和银行双赢的融资机制

二、中小企业特点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来讲的,总体来说,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纵观国内外,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基本上都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并且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也极广,除一些高技术、高资金含量的特殊行业,中小企业基本上涉及整个经济领域的各个行业。

(二)规模小,资金贫乏,抗风险能力差。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产额、销售量以及雇员人数上,规模都较小。并且,中小企业的资金多是靠自身的积累,很难像大企业那样向社会募集资金,因此,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普遍存在着资金贫乏的问题。这就使中小企业在面临原材料及产品价格波动的经营风险时,更容易亏损或破产,从而降低了银行资金的安全性。

(三)经营具有灵活性。一般情况下,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中小企业的经营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其可以很快的随着市场的变化调整其经营模式、改变生产方向、调整产品结构,从而更快的适应市场的新需要,更容易的进入一个新市场。

三、城市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涵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指,经国务院批准,重点为某一城市或某一地区提供服务,在撤并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主要由其总部所在城市的企事业单位、居民和地方政府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经历了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合作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个发展阶段。1979年,我国第一家城市信用社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宣告成立,随后城市信用社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为了化解城市信用社的风险,提出在城市信用合作社基础上,以城市为单位,将城市市区内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合并为一家商业银行,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的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合作银行。其后,由于城市合作银行逐渐背离了其“合作”性质,因此,1998年3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将城市合作银行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自1995年6月22日,我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6月正式更名为深圳市商业银行)建立以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已经走过了近二十个年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进行了兼并重组、清收、置换不良资产等一系列改革,并且积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吸取国外先进的银行管理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资产质量大幅改善,同时经营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总体实力逐年增强,总资产和总负债规模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先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树立的理念[J].中国金融,2007,(5).

[2]陈四清.试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2010,(2).

小企业信贷风险研究 篇12

一、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L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方面采取了诸多的方法和措施。本文主要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产品和风险管理流程两个方面分析L银行在这方面主要做的工作。

1、设立小企业业务专营管理部门

设立了专营机构16 家,分设10 个业务部,分布在各家支行及业务团队,业务覆盖各个行业和领域,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规范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流程

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时效性很强。为了更好更高效地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部根据业务开展的需要,优化操作流程,完善机制建设,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业务流程,规范小微企业信贷业务。

3、构建小微企业贷款监管体系

L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进行监管,注重合同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合同中从贷款发放、贷后资金、贷款偿还等全过程管理,明确贷款违约事件发生时责任方应承担的相关责任,以合法的法律手段维护银行的合法利益。L银行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和资产保全部的作用,在各分行成立分行预警控制小组,打破总行预警风险的机制,提高分行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风险预警机制,掌握全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情况。截止2014 年底,L银行的风险预警贷款主要是单户担保和联保方式的贷款,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钢贸行业,占比达20%以上。

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未建立专业的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模式

(1)现有信贷审批标准不适用于小微企业。L银行针对大企业和小微企业采用的审批信贷流程、信用评价标准并无太大差异,业务审批与大企业的信贷业务流程一致,这种同标准的信贷审批模式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短平快”的资金需求,缺乏使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简便的操作模式和标准化的产品流程,高标准和高门槛的要求不适合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2)贷款种类单一且市场同质化。一方面是产品单一且推广容易受阻,现有的这两类产品并不能完全推广,产品也不能完全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资金需求,针对小微企业贷款产品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小微企业贷款产品与其他银行的产品同质化严重。

(3)贷款审批流程繁琐。L银行目前对信贷审批实行审贷分离、统一授信的管理模式,贷款审批权主要集中在总行及分行一级,基层银行主要履行贷款前期准备,审批功能非常弱。基层行的客户经理办理贷款业务必须逐级上报,经上级行审批后才能完成贷款程序。复杂的贷款程序容易延误中小微企业急需资金的时机,导致部分优质的中小客户流失。

(4)贷前管理成本高。小微企业信息公开渠道少,所提供的资料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产品经营等信息,企业为获得贷款隐瞒对企业不利的各种信息,银行并不能全面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为了获取更多客户的信息和资料,提高资料的采集量和真实性,银行必须加大贷前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投入,使银行贷前信息的管理成本不断加大。

2、信贷服务制度不完善

(1)小微企业信贷信息科技系统薄弱。L银行目前在报表统计、绩效考核、数据报送、信息核对等方面都是人工统计完成,工作效率不高,且容易发生错误,加大操作风险,给信贷业务发展造成一定的潜在风险,无法做到利用科技手段来防范风险,提升业务发展水平的高效局面。

(2)小微企业信贷部与支行联动机制效果不明显。到2013 年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部向各分支行累计推荐优质小微企业客户信贷规模上万亿元,通过业务共同开展的形式不断加强与支行的联动机制。但这种对接形式的效果不佳,仅限小微企业信贷部和小部分分支行之间开展,未形成全系统内分支行的对接机制和全行积极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局面,小微企业信贷部单个部门的力量太薄弱,不利于扩大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规模。

(3)针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L银行在省内的服务网点在整个银行业的服务机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增长速度低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增长的速度,使得L银行不能承担满足小微企业市场需求的重任。由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规模小、风险大,L银行信贷业务开展主要对象是业绩良好的大中型企业,对小微企业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强。

3、缺乏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计量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

(1)缺乏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首先L银行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是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重要依据,目前L银行对客户的信用评级主要侧重于以往财务数据的分析,缺乏对目前现金流量和经营情况的分析,对其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更显不足。其次,由于银行获取小微企业资料的受限,缺乏足够的信息判断小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者相关专业人士的判断来评定,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评定小微企业信用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很难合理地确定,客户的风险状况无法通过评分客观地反映出来,不利于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做出真实的判断。最后,L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缺乏动态调整,定期评定使评级部门很难根据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对信用评级进行调整,信息传达落后不利于客户经理根据信用状况的变化对贷款情况做出快速判断。

(2)风险识别与分析手段落后。目前L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识别以定性为主,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计量体系,风险管理的依据偏重于传统的资产负债指标,而风险评估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经验总结。这种风险识别和分析手段,一方面是这种主观判断的方式容易导致风险分析的结果受人为影响较大,工作人员的错误判断会使风险评估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不利于全行范围内对信贷风险的计量标准形成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另一方面,L银行尚未开展系统的行业和区域的风险分析工作,这部分风险评估的缺失导致整个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缺乏整体的专业性风险分析和指导,使各分支行无法准确地把握主要目标客户及产业链定位,不能有效指导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L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当前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新趋势,根据L银行发展独立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需要,从如何建立独立的业务单元和组织体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的角度特提出对策建议。

1、开拓新的信贷业务创新模式

(1)借助PPP模式拓展业务范围。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政策。目前各地推出的PPP项目已达1500 个,总投资额超过2.7 万亿,商业银行已成为PPP项目最重要的资金提供方。L银行参与PPP模式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传统的企业贷款方式,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企业正积极参与到PPP模式中,L银行可通过贷款给PPP项目中的社会资本方获得收益,因社会资本合作伙伴是政府,贷款资金的违约风险和系统风险相对较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金的风险。二是通过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通道,间接参与PPP项目融资,此类业务可由L银行发起,在实现表外融资的同时,还能确保对项目的把控力,成为“影子银行”业务的延续。

(2)成立科技支行开展专营业务。我国正处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科技型企业能迅速将科技资源转变为社会生产力,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科技型企业的主体。为了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很多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科技支行的形式专门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一方面,与普通商业银行支行相比,科技支行借助风险投资,构建合理的风险管理架构来发放贷款,主要帮助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成长,更关注风险因素。另一方面,专业的科技支行具备完善的信贷服务、股权融资等众多功能,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专业判断和发展前景评估能力非常强,具备技术、金融、市场、风险控制等多个专业团队,能有效控制支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因此,L银行可通过设立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还能有效控制风险。

2、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

(1)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由前文分析可知,对信贷人员的考核体系不合理会增大操作风险,因此实现信贷业务人员的激励约束是规避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一是改进以往注重任务指标完成率为主的绩效考核方式,运用平衡积分卡等新型管理工具,加强对风险管理的考核,从薪酬制度、绩效评价和晋升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建立一套既能调动信贷管理和业务人员积极性,又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专业人员培育和引进机制。要培养一支精通小微企业业务、熟悉小微企业规章制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信贷管理团队,强化业务培训。加大对外部专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充实银行信贷业务管理队伍,通过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专业化团队,提高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管理水平。

(2)提高从业人员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意识。L银行必须要求信贷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要同时转变观念,由控制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转变为提高自身经营和管理风险的能力,使价格覆盖风险。在信贷业务人员培训过程中,要灌输服务小微企业的观念,转变每一个小微企业信贷管理和服务人员的观念,把积极的风险风化推广到日常具体业务中,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3、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1)优化营销模式。目前L银行经营机构现已覆盖城市各经济区域,可充分依托支行网点,业务经营下沉,完善营销组织架构,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扫街营销模式。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下一步就是要充分发挥网点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以网点为中心的营销组织架构,将业务营销组织、营销人员管理下沉到各支行,以支行为中心,开展小微企业营销活动,完善网点的营销功能,强化产品交叉销售、业务联动营销。将人员、业务营销前置到支行,由支行统一进行组织管理,提高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效率。

(2)推进新产品创新。从前文分析可知,由于L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开展的信贷产品只有两个系列,并不能满足当前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资金需求,因此L银行必须根据小微企业实际资金需求开发更多有针对性的产品。一方面充分利用金融行业鼓励创新产品的政策机遇,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L银行更加应该把握好机遇,创新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利用自身业务发展的灵活性开发更多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使小微企业更好地运营发展,从而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对国家重点扶持产业、无不良信用记录、企业发展前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小微企业适度尝试“综合授信”,给予这类型企业在承诺贷款额度内能够灵活地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按不同的方式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

(3)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从前文分析可知,L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的信用风险评定和信贷决策大部分依靠人力手工完成,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且操作风险加大。若L银行要发展小微企业信贷的批量授信模式,信贷风险评估、决策必须依靠安全、可靠和全面的信息技术。一方面,通过构建和实施自身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及决策系统,针对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信贷客户,实现客户类型系统内自动归类。建立评级模型后实现信息化管理,确定信用级别,缩短贷款业务的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信贷管理成本,降低人为主观的影响度,提高信贷决策审批决策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获取大量的原始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型计算,分析各类贷款业务准确的违约概率、信贷资金的违约损失率、预期损失金额等风险参数,为今后批量授信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更科学地为风险定价。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L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目前存在尚未建立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审批模式、贷后缺乏专业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计量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整个信贷管理的服务制度尚不完善的问题。为更好地保障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从开拓新的信贷业务创新模式,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等方面提出加强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完善L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关键词:信贷风险,风险防范和预警,信贷服务,产品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志新:大中型商业银行如何走出支持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信贷业务瓶颈[J].时代金融,2014(2)

[2]郝晓宇: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3]曹志鹏、赵明旭:银行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与信贷支持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

[4]姚耀军、董钢锋:中小银行发展与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J].财经研究,2014(1).

[5]李芳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6]吴凡:基于产业集群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以民生银行为例[D].苏州大学,2014.

上一篇:伦理模式下一篇:增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