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路径(共12篇)
风险防范路径 篇1
近年来, 广西高校财务职务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今年曝光的广西中医学院原院长王乃平严重违纪违法典型案件, 负面影响极大。如何通过广西高校财务职务犯罪的案例, 分析查找高校财务管理的缺陷,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锁定腐败发生的源头, 是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研究这一课题对推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财务管理漏洞及诱发的廉政问题
腐败作为廉政的另一面, 其本质就是权钱交易。高校财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活动, 它不仅办理单位的一切财务收支活动, 而且还直接参与单位的基本建设及物品采购的招投标管理、资产管理以及校办企业管理等。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时时要同钱、物打交道。
而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 经常会出现内部会计控制失控的现象, 例如, 一些单位和部门存在收入不入账、会计核算不真实、审计监督不到位、制度执行不严等情况, 这种无效的财务管理行为很容易导致腐败的发生。综观已查办的财务职务犯罪案件, 其“突破口”事实上都是从财务运行的轨迹上寻找到的。高校财务管理上的种种缺陷, 实际上是导致腐败发生的根本原因。
1. 货币资金的内部管理失控, 诱发廉政风险。
目前, 许多高校都把创收作为经营目标, 旨在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创收在高校之间、部门之间所形成的“攀比”风气 (比收入、比福利) , 使得个别高校干部陷入其中, 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做出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 从而诱发财务廉政风险。这主要是货币资金内部会计管理失控所至。一是从事学费收费的人员违犯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试行) 》“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第十二条规定:即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二是违犯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试行) 》“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第十六条规定, 即单位取得的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 不得私设“小金库”, 不得账外设账, 严禁收款不入账。
目前许多高校均有委托承办的职能部门、二级院系及合作办学方进行收费的现象, 他们基本上是要求学生先把款项缴入某个老师的账户, 然后剔除部分代收费 (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费、课本费等) 后, 再由经办老师把款转回学校账户。于是就会出现收入不入账, 个人侵吞公款或小集体瓜分国有资产的现象。例如, 广西民族大学教务处张晓勤截留各种收费款119.67万元, 在账外设立“小金库”, 以劳务费等名义发给本处职工。又如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吴国斌利用担任成高班专业班主任的便利, 将应上缴的学费收入20多万元挪作私用, 构成挪用公款罪。
2. 名目繁多的乱收费在财务体外循环, 诱发廉政风险。
国家曾三令五申坚决制止高校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利用新增调剂性计划收取“点招费”、“赞助费”、“建校费”等违规行为, 但仍然有一些高校领导漠视党纪国法, 挖空心思利用调整专业等巧立名目进行乱收费。一些领导有意规避财务部门, 授意、指使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进行乱收费。
资金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促进了少数高校存在财务失控的现象, 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例如, 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原厂长甘书坚、广西中医学院院长办公室原副主任杨志华利用学院委托收取和管理招生赞助费的便利截留、侵吞公款73万元, 同时将273万元借给他人从事经营活动, 构成贪污挪用公款罪。
3. 高校财务管理机制上的漏洞, 诱发廉政风险。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 (院) 长负责制”。这一规定使部分校 (院) 长认为自己就是财务工作的决策人。实际工作中,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执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 (院) 长负责制”。其目的是实现高校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按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的规定, 高校领导是不能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学校基建、大宗物品采购、资金借贷、重大项目投资, 以及校办产业、后勤服务等经营管理活动。但一些高校领导权力过于集中, 凡事自己说了算, 并且利用“一支笔”签字的特权, 收受贿赂。例如, 广西中医学院原院长王乃平通过与学院下属的几家医院领导打招呼的方式为海南药商李某推销药品, 从而受贿人民币64万元、澳元4万元、美元2万元和价值1.78万元人民币的北京奥运纪念币一套。通过干预和插手新校区建设, 并从中收受承建商王某20万元。
4. 资金活动管控不到位, 诱发廉政风险。
一般来说, 高校的规模越大, 资金管理的难度就越高。在资金活动较为复杂的情况下, 资金活动的管控不一定能够做到面面俱到。由于资金活动管控不到位, 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舞弊的空间。例如, 广西大学人事处社会保险福利科原科长梁高峰利用负责管理其学校退休人员退休金发放工作的便利, 将其保管的国家重复发放给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和养老金共55.16万元占为己有。
5. 工程物资采购监督上的盲区, 诱发廉政风险。
高校的基本建设工程、教学仪器设备采购、食堂的物资供应、教材采购等均是腐败的“高危”区。由于没有一个具体标准, 以及高校体制不同, 所处的地域不同, 因此, 在执行政府招标采购程序的繁简程度也有所差异。高校工程建设暗箱操作的现象更是防不胜防, 肢解工程、围标串标、串案窝案现象严重。例如,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原工会主席赵永华利用担任尧山校区建设指挥长的便利, 滥用职权, 为他人谋取利益受贿114万元;同案的基建处原处长孙绍忠、尧山校区建设指挥部技术监督组组长申伯胤分别受贿12万元和18.2万元。
而高校专用设备的生产厂商数量少和教学“急用”等原因, 以非常规的方式进行采购的现象也会经常发生。食堂物资供应特别是农副产品采购, 由于季节性的特点和市场行情波动不一, 加上缺少对市场信息准确性的掌握。这些都会给犯罪分子提供作案的机会。
二、构筑防范廉政风险的新路径
会计工作是经济活动的“关口”, 任何合法或非法的经济业务都要通过会计科目加以反映。因此, 要保证会计行为规范和会计资料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中充分发挥作用。也就是说, 只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真正起到“把守关口”的作用, 财务收支中的任何违法违纪问题都会得到有效制止和纠正。
1. 加强内部会计基础工作的审查, 及时避免潜在风险。
一是经常查看收款情况, 看有否票款不符现象。现金是最容易被不法分子侵占的, 通常表现为截留收入和任意支出。因此, 需要高校的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相关人员对现金收支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查, 结合学生人数、收费标准、文件资料和现金收支来源查看发票有否大头小尾、收入是否不入账或少入账、有否账外设账的情况。
二是审查重点支出情况, 看有否虚报冒领现象。每笔支出都要查看付款的内容与该单位的业务是否有关, 鉴定其是否合理、合法, 手续是否齐全, 重点审查发票有否伪造、盗用、涂改、重复报账、白条抵库和虚报冒领等情况, 严格审查有无经手人、验收人和主管领导的批准等程序。
三是查看银行账户情况, 看有否挪用过户转出款项的现象。高校的经济业务结算一般通过银行转账完成。不法分子往往利用银行存款支付金额大、管理较现金松、转出款项不易被马上发现、事后可以平账等有利条件进行贪污与挪用公款。因此, 平时要严加注意查看有无过户转出套取资金的现象。
四是查看会计账目情况, 看有否虚拟开支现象。单位的会计资料之间均存在平衡的关系。不法分子经常会利用会计科目的使用和结算中出现的错账、漏账或原始凭证上计算的错误转入虚拟的暂付款科目, 再套取现金, 中饱私囊。
五是要审查定额及市场信息情况, 看有否与定额和市场信息失真的现象。定额是支出管理中的一个参照物, 利用市场信息可以衡量经济活动内容是否真实可靠。不法分子往往会通过抬高价格、增大工程项目中隐蔽工程的成本等去套取资金, 从而进行索贿或受贿。这时, 会计人员就要认真审查与定额的差异, 认真对比市场信息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制止, 并予以纠正。
2. 强化会计监督, 从法律上堵死廉政风险发生的途径。高校财务人员一定要坚持原则, 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对经济活动中当事人提供的不真实、不合法和弄虚作假的原始凭证一律不予受理或按照规定逐级向上报告, 请求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二是要加强对会计账簿和账外设账的行为进行审核和监督。发现伪造、变造、故意毁灭会计账簿或者几外设账的行为要立即制止和纠正, 制止和纠正无效时, 按照规定逐级向上报告, 请求处理。
三是要加强对实物、款项进行监督。要建立并严格执行财产清查制度。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和款项不符时, 按照规定逐级向上报告, 请求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四是要加强对权力滥用的监督。发现单位负责人指使、强令编造、篡改财务报告行为时, 应及时制止和纠正或向上级主管单位报告, 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五是要加强内外监督。要联合校内纪检审计监督部门,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有利益关联的部门进行突击核查或走访部分群众, 看有否乱收乱支现象;还要主动邀请上级财政、审计、税务及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对高校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审计, 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和纠正, 防止形成腐败死角。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高校反腐倡廉研究专项课题“高校财务管理廉政风险防范研究” (项目编号:2012ZJ008) 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高校财务职务犯罪的发生大多与财务管理不完善有关。本文以广西高校工作人员在财务方面的职务犯罪为例, 分析了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防范廉政风险的新路径。
关键词:财务职务犯罪,廉政风险,高校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桂纪.近年来我区查处的教育系统违纪违法案件概况.党风廉政教材, 2011;9
[2].自治区纪委第二纪检监察室.当前我区教育系统违纪违法案件情况的调研报告.党风廉政教材, 2011;9
[3].廖腾琼.高职院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的思考.高教论坛, 2011;12
风险防范路径 篇2
廉政风险点防范措施三篇
公安局廉政风险点与防范措施范文 廉政风险点防范措施 1 在廉政风险点建设工作开展的第二阶段,通过个人自查、同事互查、领导帮查,确定了个人思想道德和工作职责风险点共 10 条,分别为思想道德风险点和岗位职责风险点各 5条。针对查找出来的风险点,提出以下防范措施:
一、思想道德风险点
1.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的风险(一级)。措施:加强学习,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2.不认真学习,政治素质低的风险(一级)。措施: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3.不服从工作安排,我行我素的风险(二级)。措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服从、服务于部门工作安排。
4.责任心不强,有畏难情绪,履职不到位,创新意识不够的风险(二级)。措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责任心,兢兢业业开展好各项工作。
5.不注意调整心态,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风险(三级)。措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积极进取,认真扎实开展好每一项工作。
二、岗位职责风险点
1.违反廉洁自律相关规定,违反财经纪律的风险(一
级)。措施:加强学习各类财经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2.对各种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掌握不够全面,财务工作执行不到位的风险(一级)。措施:加强学习各类财经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3.责任心不强,监督执行不到位的风险(二级)。措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责任心,兢兢业业开展好各项工作。
4.不坚持原则,不按规定办事的风险(二级)。措施:进一步学习各种业务知识,坚持原则,按规定办事。
5.能力素质与岗位职责不适应的风险(三级)。措施: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公安局廉政风险点与防范措施范文 廉政风险点防范措施 2 一、***(市局党委书记、局长)
主要分管工作:负责全局全面工作。
廉政风险点:
1、干部选拔任用。
2、评优评先。
3、全局党委班子建设。
风险等级:一级
风险点的防范措施:
1、按上级制度规定选拔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
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
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规定条件、程序要求、指数分配等实施。市局范围制定的相关文件要经局党委成员形成共识,并报市委政法委和市委组织部审批或把关后方可实施。
2、评优评先坚持程序。按照评优评先基层推荐,组织部门审核、市局党委集体研究和广大民警公认的原则,公正把关、合理提出建议。
二、***(局党委副书记、政委)
主要分管工作:协助局长抓全面工作,负责全局民警的政治思想工作,主管全局财务工作,分管政治处、办公室。
廉政风险点:
1、5000 元以下财务审批。
2、公务接待。
3、评优评先。
风险等级:一级
风险点的防范措施:
1、坚持开支预算和大额采购班子集体研究制度。5000元以上大额开支,必须经局党委会集体研究决定,认真审核。对需要履行政府采购或招标的预算,必须先履行手续,后开支。
2、完善公务接待审批制度。公务接待落实接待标准,履行招待费开支审批手续。
3、完善推荐程序。各类荣誉称号的确定和推荐按照基层推荐,有关科、室审查,局长办公会集体讨论决定的原则,公正把关,合理提出建议。
三、***(市局副局长)
主要分管工作:分管治安大队、户政科、松林店分局、保安公司及各派出所
廉政风险点:
1、治安案件立案审批。
2、派出所工作的审核、检查、监督。
风险等级:一级
风险点防范措施:
1、严格审批程序。立案、结案均履行审批手续,对办案单位上报的案卷严格审核后,批准是否立案、结案以及对案件线索的终止调查等手续由法制科严格把关。
2、严格按照保定市公安局《警务工作规范》标准,履行职责。
四、***(市局副局长)
主要分管工作:分管刑警大队、经侦大队、看守所、拘留所、城管派出所及各刑警中队,协调武警看守中队。
廉政风险点:
1、刑事案件立案审批。
2、刑侦工作的审核、检查、监督。
3、监管场所的监督、检查。
风险等级:一级
风险点防范措施:
1、严格审批程序。立案、结案均履行审批手续,对办案单位上报的案卷严格审核后,批准是否立案、结案以及对案件线索的终止调查等手续由法制科严格把关。
2、严格按照保定市公安局《警务工作规范》标准,履行职责。
3、严格按照《监管场所工作条例》、《看守所重大责任追究》、《看守所严管牢头狱霸规定》等履行职责。
五、***(市局副局长)
主要分管工作:分管交警大队、巡警特警大队、治安检查站
廉政风险点:
1、道路交通执法。
2、证照办理、年检。
3、交通事故处理。
风险等级:一级
风险点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x 道路交通安全法》,督导、规范执法行
为。
2、严格执行公安部 91 号令、102 号令办理车管业务。
3、严格执行《河北省公安厅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处理交通事故。
六、***(市局纪委书记)
主要分管工作:负责全局纪检工作,分管法制科、控申科、纪检监察室、警务督察大队、公安消防大队。
廉政风险点:
1、公安民警违法违纪案件查处。
2、消防工作的审核、检查、监督。
3、行政复议案件监督、检查。
4、监督检查法律文书审批手续。
风险等级:一级
风险点防范措施:
1、强化违纪违规线索管理。对上级批转、本级受理民警违纪违规投诉和举报经监察部门登记后,要及时掌握,重大线索向市局主要领导汇报。对所属工作人员加强保密教育和纪律观念,防止放纵和泄密问题发生。对失职渎职人员督导落实责任追究。
2、严格按照《x 消防法》第十条、第十二条督导落实安全措施。
3、严格复议和应诉管理。对行政复议和应诉案件,督
导法制部门拿出意见。参加复议和应诉的工作人员与复议、诉讼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督导其回避。
公安局廉政风险点与防范措施范文 廉政风险点防范措施 3 一、思想道德风险
1.主要表现: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政治素质低;背离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作风漂浮、脱离实际,因循守旧、形式主义,以权谋私、独断专行等。
2.防控措施:
(1)建立廉政谈话机制。按照风险岗位的三个等级进行:三级风险岗位的工作人员谈话,局机关由科室负责人进行,学校由校务成员负责;二级风险岗位的工作人员,机关由局分管领导谈话,学校(单位)由主要负责人负责,纪检人员可参加;一级风险岗位的工作人员由局主要负责人谈,分管领导和纪检负责人可参加。下属单位人员较多的,可以集体谈话形式进行。廉政谈话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要及时进行谈话。谈话情况要进行书面登记以备查。
(2)建立警示教育机制。可采取单位领导作廉政报告、到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参加相关职务犯罪案件庭审旁听、前往法纪教育基地(监狱)接受警示教育、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上廉政课等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廉政教育,使干部教师思想上时刻绷紧反腐倡廉这跟弦,形式可以多样,重
在实效。
(3)加强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女职委)的作用,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爱护、帮助干部教
师,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
(4)加强日常工作生活的监督,通过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等方式,提高党员干部教师的依法行政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制度机制风险
1.主要表现:未能根据改革发展和党风廉政建设形势需要,及时完善和执行各项制度,造成部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贯彻落实不到位;部分机制缺乏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约束力和监督力的作用不明显,不能形成有效的常规化工作措施。
2.防控措施:
(1)定期梳理完善各项制度,增强可操作性,实现各项工作有制度依据,形成按制度办事的行为规范。
(2)监督各项工作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建立综合监督机制。
三、岗位职责风险
1.主要表现:不履行“一岗双责”,或履行不到位;违反
廉洁自律相关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利,收受礼金、礼券、礼品等受贿行为;违反民-主集中制,独断专行或软弱放任;失职渎职、不作为或滥用职权等。
2.防控措施:
(1)建立制度防范机制。对涉及班子成员的重点廉政风险岗位关键是要在建立健全民-主决策、集体决策、阳光决策等方面下功夫,严格
执行重要事项议事规则、政务(校务)公开等制度;对涉及中层干部的重点廉政风险岗位,关键是要在规范自由裁量权、完善内部管理、相互制约上下功夫。
(2)严格落实招生、教育收费、财务审批、物质采购、工程建设管理等政策规定。
(3)全程监督干部选拔任用、教师招聘、调动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性。
(4)加强对重点岗位工作流程管理、日常监督。
(5)公示风险岗位及防控措施。各学校(单位)要对确定的岗位廉政风险点进行汇总,认真填写《学校(单位)廉政风险防控登记表》,并通过上墙、局域网等方式公开。
(6)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廉政风险防范工作重在制度的落实执行,局党委一年至少一次对本系统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不执行制度的行为要批评指出,因不执行制度而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对有关人员给予相应处理。每年年
树立风险意识防范信用风险 篇3
据商务部研究院的保守估算,中国企业被拖欠的海外商账早已超过1000亿美元,并且每年以150亿美元左右的速度增加。而今年,次贷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成为了海外商账的重灾区。
次贷危机虽然发生在美国,但远在大洋这边的中国出口企业也感到了唇亡齿寒,不仅海外欠款大幅增加,还有大量债权会随着美国企业破产倒闭化为乌有。近期,美国破产法院公布的多起家具、五金机械类破产案中,大部分债权人都是中国企业和供货商。美国企业可以通过一纸破产令,一走了之,昔日给他们供货的中国企业又能得到些什么呢?
一些外贸出口公司告诉记者,过去对中东、非洲、东欧等地的贸易相对来说,容易出现海外欠账。但今年以来,美国发生的欠账在急剧上升。与此同时,浙江一些地方对美国的出口开始大幅下降,今年前3月,义乌市对美国自营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4.07%,中国义乌小商品景气指数也下跌到1060.82点,逼近1000点的基数,创下两年来最大跌幅。
记者在浙江省的金华、嘉兴等多个地区进行了采访,但接触到被欠债的多家中资企业,都拒绝正面回答问题。他们担心,一旦被美国企业欠债的事件曝光之后,会对企业有所影响;一些企业更是担心,害怕消息传到外商那里,会引起更多的欠账。
来自美国市场上的欠账,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部分出口加工型企业缩减了生产量。而与此同时,很多美国企业也缩减了到中国企业订货的定单。在一直帮着企业追讨国际欠债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看来,美国次级债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引发了经济社会对于资金信心的危机,这在国际贸易中,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中国企业现在的真实状况,是在一定程度上替美国承受次级贷风波造成的损失。
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风险正在一步步向中国企业逼近。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出口商在面对海外坏账的时候,选择了通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专业机构,利用法律手段到海外追账。
对于来自国际社会的欠账风波,很多中国的出口企业目前都在收集情报,分析原因,很多企业家认为,美国次级债的影响,远远不会只影响到金融系统,更重要的是对未来世界经济的一次伤害。
一直在帮着企业追讨国际欠债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得出了同样的分析结果,在中国信保看来,美国次级债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引发了经济社会对于资金信心的危机。
大量拖欠国际货款也是美国企业在次贷危机下转嫁损失的一种办法,不论美国企业的这种选择是不是惡意的,它都在提醒我们,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风险正在一步步向中国企业逼近。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其大意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
今天,蝴蝶效应也发生在国际贸易上,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开始给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麻烦。由于美国金融系统收紧了对本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支持,这些开始把急于出口的中国中小企业当成了他们的融资工具,欠债成为相当普遍一个现象。当很多美国企业宣布企业倒闭时,下游的制造企业成为了接最后一棒的人,刚刚起步或起步不久的中国制造企业这次就承担了这样一个角色。
风险防范路径 篇4
一、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及发展现状
银行承兑汇票 (Bank's Acceptance Bill) 是商业汇票的一种, 是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 以自身的信用作为担保, 在收取手续费的基础上, 对出票人签发的商业汇票进行承兑。具体说来就是, 由承兑银行为存款账户的存款人设立承兑票据, 存款人向银行申请承兑并得到银行审核认可后, 银行保证在票据指定日期内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确定金额的票据。这种商业汇票的顺利承兑需要出票人建立长期银行信用, 同时银行也有见票即付的义务。
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起步晚, 许多制度不完善。自从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颁布以来, 我国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商业银行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迅速。“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成为各商业银行获取巨额利润的重要来源和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1]。同时, 也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极大便利, 开辟了商业性银行新的结算方式, 为中央银行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提供依据。随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需要, 大力发展中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已迫在眉睫。但是, 也应该正确分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存在的风险。
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存在的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在中国推广以来, 已经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同时, 也缓解了银行的压力、提高了银行的收入。但是, 随着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 其各个环节中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 甚至有的已经成为金融业潜在的风险。
(一) 使用银行承兑汇票中承担的风险
企业在接受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同时, 也承担起了汇票业务的风险。在现实的企业交易活动中, 出现了很多克隆票、伪造票等各种虚假票据, 所有企业都存在收到虚假票据而遭受严重经济损失的风险。而且, 即使收到银行承兑汇票, 因未及时纳入企业账户而同样存在被盗、丢失等风险。同时, 在现实的交易过程中, 很多场合越过票据法的规定, 汇票被直接当作现金使用, 违规转让背书, 导致持有人票据到期而得不到银行承兑。这种银行承兑汇票背书不规范的行为, 导致企业“不能及时收回款项或者失去收到款项的权利”[2]。
(二) 保管银行承兑汇票中承担的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是一种有价证券, 这就决定了持有者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该汇票和现金的作用相似, 所以在保管的过程中同样存在丢失、被盗、毁损等风险。票据法规定, “企业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票据权利”[3]。本来是为了保护汇票持有人在汇票丢失情况下的补救措施, 结果被不法企业所利用。企业将票据持至有效期后到银行承兑, 却不知道在此期间早已被不法企业公示催告而一文不值。即使在银行承兑汇票保管期间, 也存在因其他企业催告, 而丧失票据权利的风险。
(三) 转让银行承兑汇票中承担的风险
在企业的交易活动中, 企业经常会把银行承兑汇票交付给供应商作为货款支付, 也可能用该汇票贴现。由于“银行承兑汇票具有无因性特点”[4], 在背书转让程序过程中, 由于书写不规范、漏写、盖章不规范等都会影响后面持票人的合法权益的顺利实现, 加大了各企业承担经济纠纷的风险。而且, 有些企业由于各种原因, 没能在汇票到期前向银行提示承兑, 导致不能如期收到款项, 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三、防范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风险的新举措
在现实的经济交往活动中,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风险不可能被消除。但是, 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银行内部对票据管控力度的加强、企业自身加强诚信建设, 三者结合起来共同应对风险, 一定能够使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各个环节的风险降到最低, 切实保护好国家、银行、企业的合法权益, 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规范票据市场发展规则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完善和发展, 为我国票据市场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导向。但是, 我国票据市场的具体法规建设落后, 这就需要我国加快票据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对银行承兑票据业务操作程序进行细化规定, 制止票据市场的违法、违规操作。同时, 商业性银行的内部也需要加强票据业务相关的规章制度建设, 加强银行内部的管理和控制。充分运用法律法规维护票据市场稳定, 建立完善的票据服务体系, 有效规避票据市场的风险。从而, 强化票据服务市场的功能, 使票据竞争市场沿着法制化轨道前进, 降低票据市场风险。
(二) 银行要加强对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管控力度
面对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风险, 银行必须首先加强自身建设。优化银行内部各部门机构的设置, 防止各部门协调作案。将承兑汇票业务的各个环节相互分离, 形成完善的内部制约机制, 严格按照银行内部章程操作, 从制度上防范风险。而且, 要正确使用审批权, 不得违规签发。完善银行的结算制度, 在办理承兑汇票业务过程中, 要严格遵循“印、押、证”[5]互相分管的原则, 加强对空白凭证的管理。对快到期的客户要严格监督其银行账户的余额情况, 确保能够有足额资金进行承兑。同时, 银行还需要加强对职工法律常识和岗位风险的培训力度, 提高银行内部从业人员的防范风险意识、业务素质以及分析风险的能力, 一定要规避由于银行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而导致的风险。
(三) 企业要完善对银行承兑票据的管理制度, 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风险中, 管理环节的风险最大, 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最严重
所以, 企业一定要完善票据管理制度。首先, 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 要充分凭借专业技术对票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鉴别, “提高识别签章和身份证件的能力, 还应综合应用电脑验印及支付密码技术, 解决签章防伪问题”[6], 彻底消灭虚假票据的生存空间。而且, 也要求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票据管理部门, 对银行承兑票据进行统一管理。同时, 企业也要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熟练掌握票据的相关政策和结算规定, 以便降低企业在保管和兑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摘要: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是支付方式多样化的体现,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企业在交易活动中的大量使用, 该票据的使用风险也进一步增大。正确认识银行汇票及其风险, 有助于我们找到正确的防范路径。国家、银行、企业携手应对票据市场的风险, 是当前防范票据风险的最佳举措。
关键词:银行承兑汇票,风险,防范路径
参考文献
[1]许祥彬.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与风险防范[J].中外企业家, 2012 (17) 62-64.
[2]胡腾辉.关于企业银行承兑汇票风险管控的思考[J].齐鲁珠坛, 2014 (6) 41-42.
[3]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实用版) [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27.
[4]张静.浅谈企业对银行承兑汇票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点及管控措施[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2) :23-26.
[5]董安生.票据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43.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 篇5
一、确立廉政风险点
结合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队伍管理权、财务管理权等,找准高风险部位和关键环节,科学分析可能引发不廉洁行为甚至违纪违法问题的廉政风险点,认真查找、分析本单位工作中存在的廉政风险薄弱环节、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积极推行廉政建设风险防范管理,我局在满都拉图工商所设立廉政警示教育基地,有效预防廉政风险,建立符合工商特点的惩防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风险,减少不廉洁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增强工商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二、抓好廉政风险防范教育
通过学习先进人物、观看廉政警示片等形式开展廉政教育。加强对开展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目的、意义的宣传,提高干部对开展风险点管理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廉政风险点防控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同时,在OA办公网“廉政建设”栏目、办公场所放臵、张贴清廉、务实、为民等廉政警句格言,营造良好的防控氛围。
三、开展岗位自查
全体干部根据自己所在工作岗位特点,对工作运行的每个环 -1-
节深入细致地查找廉政风险点,对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自查,使查找风险点的过程成为每个干部明确自身岗位职责的过程。
四、制定完善预防措施
针对查找出的风险点,制定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可
操作的防控措施。根据各类岗位风险点不同对象,定期开展教育、学习和培训。重申国家工商总局“六项禁令”、自治区工商局“八条禁令”,加强对“禁令”的贯彻力、执行力和督察力,将干部臵于制度之中进行规范。在开展内部监督的基础上,开展外部监督,实行廉政风险点公开我局通过当地电视媒体向社会公开承诺,引导社会力量对廉政风险点监督,确保监督效果。结合今年开展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月活动和民主测评行风,经常对市场主体进行走访,开展问卷调查,召开经营者代表和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发挥行风评议代表和廉政监督员的作用。将防控廉政风险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确保廉政风险管理有效推进,初步形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工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体系,促进干部廉洁从政和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七日
浅析金融风险防范 篇6
一、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监管的协调
银行监管者掌握着银行风险管理、财务资料以及遵守谨慎规则的情况,从而负有保证整个银行体系健全的责任。为了使监管切实有效,监管当局必须拥有充分的独立性、权威性和能力。当然,监管的独立性需要和法律责任相结合,不受政治影响,并有足够的财力来实现其监管的目标。独立性问题通常与执行监管职能的部门有关。在许多国家,监管职能由中央银行来执行,有时候由中央银行里单独的一个委员会来执行。对于是否应由中央银行来执行监管职能存在争论。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由中央银行来执行监管职能是最合适的,因为这可以使监管职能与其它职能相联系,比如与最后贷款者的职能、支付系统监督者的职能以及宏观金融资料收集者的职能相联系。而且,监管者能够由此获得权威、金融独立和经验。金融体系的不同部分容易在一些方面与银行体系相互作用,任一个部门的动荡都容易影响到银行。在许多国家,银行和金融体系的其他部分通常由不同的机构来监管,这就要求监管措施相互协调,尽量降低相互抵消的程序和规则套利的发生。对金融百货公司进行联合监管的需要使得一些国家指定一定监管机构作为主要的机构来协调所有监管机构的工作。监管规则和监管措施还应该进行国际协调,这样不仅方便了联合监管以及各国监管者之间的信息共享,而且提高了监管效率,并可能给国内的监管规则和监管措施带来不断改进的压力,在银行业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这种国际化容易在许多方面破坏各国谨慎监管的有效性,包括使用复杂的公司结构和离岸衍生工具来逃避国内的金融限制,这就使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
完善银行的内部管理。防止银行经营不善的第一道防线是有效的管理。为保证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得到落实,防止特殊的利益集体对决策的影响,有效的内部控制极其重要。银行董事会需要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审计程序来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其高效地履行其职责。
增强银行全员内控意识。内控机制是针对风险提出的,风险意识的不足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商业银行全员都要增强风险意识,树立自控观念。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坚决贯彻与落实,改变重制度建设轻工作落实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每位员工都要强化按规章制度办事的观念,不再凭经验工作,使内控机制真正起到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
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为内部控制提供组织支持。按照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的要求,设计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保障层的组织结构,各级机构应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办理业务、行使职权。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应进行认真监管,定期与管理层讨论内部控制的问题,及时审查各方提供的报告,督促管理层行为。管理层应制定全面、系统的业务规章制度,以及统一的业务标准与操作程序,并采取措施纠正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强化稽核部门在组织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内审部门要全面履行内控综合管理职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确保与董事会和管理层的信息通畅,使其了解本行风险状况。业务部门作为基层单位,应当在工作中坚持标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与纠正。
金融机构要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去审查贷款项目,监督贷款使用,减少贷款风险。加强对职工的风险意识教育,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复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借款合同、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的文本,特别是要注意完善贷款担保制度。完善贷款审批程序,实行信贷管理与信贷经营相分离,调查与审查相分离,审查与审批相分离,改变信贷人员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监督的贷款风险制约机制。要扼制违规经营现象,建立健全银行金融监管责任制和工作规程,明确金融监管的工作程序、岗位职责和分工协作要求,确保金融监管依法、合理、适度、高效地运作。
加强内控的定量分析与过程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科技水平。随着商业银行创新步伐加快,新的业务品种不断出现。科技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使商业银行业务内容与广度进一步增加,要求运用更新的方法与内控手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商业银行应开发和运用风险量化评估的数学模型,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的实时的监控,对重要业务环节要加大审计力度。
建立严密的会计制度。商业银行要按照规范化、授权分责、监督制约、账务核对、安全谨慎原则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制度。会计部门只接受其主管领导,会计主管不参与具体经营业务,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与有效性。
建立健全授权审批制度。商业银行应根据各种业务经营活动性质及功能,建立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授信为主要特征的内部授权、授信管理制度。各种授权均应以书面形式确认并逐级下达,各项业务均应按业务授权进行审核批准,特别授权业务要经过特别审核批准,一定要把其业务纳入总行的有效控制之下。合理确定分支机构的贷款和授信额度、审批权限,并严格按授权、授信管理。建立垂直领导和相对独立的内部稽核监察体制,对分支机构进行经常性稽核和检查监督,从事后查处违规行为为主转向事前防范为主。
严格严厉查处违规现象和个人。严惩金融犯罪,制裁违法、违规经营活动。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司法部门的保驾护航。司法机关特别是人民法院要树立全局观念,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共同担负起维护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严格检查、严厉处置种种悖于内部控制要求的人和事便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措施。
三、实行高效的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用于当个别银行倒闭时对某些类型的存款人进行补偿。绝大多数有效的保险都仅限于保护小存款人,而不对大存款和其他债权人,包括其它银行提供保险,以便使市场约束对银行施加压力,保险的涵盖范围取决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但都必须要有利于抑制风险。存款保险系统应该有充足的资金,以便及时对存款人进行赔偿,并能使丧失清偿力的银行得以迅速关闭,虽然按照保险基金承担的可能风险来确定保费是理想的做法,但实际上由于很难对风险进行客观的测量,因此,通常还是不得不收取统一的保费。
四、完善金融立法,规范金融活动
风险防范路径 篇7
一、河南省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从自发出现到普遍存在,从中心提倡到地方推动,土地流转方兴未艾,农民土地交易权扩大的脚步已经无法停止,但土地流转本身是一种获利行为,无论转出还是转入方,都毫无疑问是奔“利”而去的,既如此,土地流转就存在一定的风险。笔者认为,土地流转作为一项政策,其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转农户面临的生计转型风险
在笔者调查的驻马店市开发区,农地(耕地类)流转租金差别较大,开发区刘阁乡六里庄村每亩租金可达1 000元/年,但位于开发区外关王庙乡的团结村的土地流转租金只有每亩600斤小麦。尽管流转地的质量基本相同,但区位差异以及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不同,其流转价格却有很大差异,进而影响到流转农户的生存发展。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就近就业机会较少的远郊区,土地流转户面临巨大的生计转型压力。流转前,这些地方农户的基本特征是既依靠土地又依靠非农业。前者解决吃饭等基本生计问题,后者解决生存之外的发展问题。土地转出后,吃饭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一旦出现流转收益不稳定,农户生计将面临困境。良好的社区就业环境能有效化解土地流转收益不稳定风险,但这些区域相对贫乏的就业机会不仅很难化解风险,反而因为长期的就业困境而加剧生计压力。另外,对于农民而言,土地的功能不仅是生计保障,更是他们的生活休闲和文化休闲场所。长期适应农耕生活的民众,养成了农耕文化所特有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享受,如有的老农喜欢早晨到田间地头转一转,从生产的农作物中得到一种生活的感受。种地成就了生活,生活亦成就了种地。土地流转之后,依托于土地的家庭文化和生活情趣将逐步消失,新的家庭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建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流转土地变为建设用地造成的权益受损风险
规模农业与商品农业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工业装备武装农业、发展农业。为此,与之相配套的辅助设施设备如园区道路、灌溉水系、水池景观以及生产管理房、产品存放点等,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建设这部分辅助设施将占用一部分耕地,大约占耕地面积的8%。以笔者调研的鹤壁市为例,鹤壁市目前的耕地面积为154.4万亩,进入流转土地的土地约为28万亩,照此推算,在鹤壁市就有2.24万亩耕地将转化为生产设施类建设用地,按照鹤壁市农村人口人均耕地1亩计算,将有2.24万人(约7 800个家庭)的耕地被用于生产型建设用地,农用地在流转过程中完成转用。耕地的不可逆性将使这一部分建设用地在合同期满后难以有效转化为耕地。这样,原土地承包户在承包经营期满之时将不得不接受建设用地的残酷现实,农地的生存保障功能难以为继,农户的远期耕地保障权益无法兑现。由于土地流转多发生在区位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近郊以及城镇附近,普遍的认识是农地将在不远的将来被占用,因而较少考虑农地转用对农户的影响,也未制定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但这种远期风险的存在,对统筹城乡试验区建设始终是一个潜在的风险,对所涉及的农户也是一个长期的预期威胁。
(三)流转过程和流转程序不规范影响流转户收益的风险
目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流转合同的不规范(见下表)。在笔者调研的南阳市、鹤壁市、驻马店市和周口市的土地流转中,签订较为规范的合同不足20%,大部分合同都存在问题。其中采取口头约定的约占10%,这样的土地流转,变数比较多;未进行备案管理的合同约占15%,这样的合同规范性比较差,由于未进行备案管理,合同效力会收到较大的影响;为简化运作成本,采取集中签订流转合同的约占35%,主要方法是租赁业主与村委会签订合同,村委会却不与农户签合同,农户缺乏知情权,进而影响合同的效力。
土地流转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比较突出,流转农户对流转价格的形成过程不清楚,甚至说不清楚土地流转价格(租金),将土地流转看成是村两委的事情而被动参与流转。实际上,由于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缺位,农村社区组织(村两委)行使着中介角色,在政策制度诱导和自身利益定位影响下,往往造成角色的混淆和冲突,影响土地流转程序以及流转收益分配。目前,规模较大的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等,要顺利租赁到成片土地,都必须借助于社区的协调、参与,甚至直接与社区组织签订流转合同,再由社区组织与农户进行协商,农户处于从属地位。有的社区组织自身就是土地转出方,如六里庄村与汤营村,村集体将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直接入股农业公司并成为大股东之一。但在红利分配上以及利润留成等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监管,社区与流转户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矛盾,影响到农户流转收益的完全实现。
(四)土地流转收益不确定带来的风险
土地流转收益由直接收益(租金+红利)和间接收益(非农收益)两部分组成。前者受制于承租人的经营能力、市场变化以及资信记录。由于农业是一个相对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及经营将受到双重风险约束。一方面,农业经营风险(包括产品市场风险、经营成本风险)以及产业链不完整风险(即大多数农产品鲜销),进而影响企业利润。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自然生产过程和农业资源约束特点,以及农业自身所具有的自然风险,如旱灾、水灾、风灾、极端气候等影响,一旦出现上述两类风险的叠加,不仅租赁企业的利润难以保证,甚至可能血本无归而难以履行合同约定,依靠土地租金维持生计的农户将面临生存危机。极端情况下,土地租赁业主可能无法履行合同而单方终止合同并可能瞬间蒸发掉,届时流转农户根本无法收取合同约定租金。间接收益风险主要是流转农户的非农经营风险和土地保障风险,这类风险受制于流转户的经营能力和市场环境影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尤其是一部分纯农户和以农为主的兼业户,自身非农经营能力较弱,完全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在缺少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一旦失去土地,如果其不能正常就业,其生存风险将很难化解。调研中笔者发现,在河南省实行土地流转过程中,纯农户和以农为主的兼业户占流转总数的45%以上,如果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或农业经营风险,将有近一半流转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五)土地转出户就业收益面临的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转出户的理性抉择是释放“囚困”于土地之上的劳动力所获预期收益与转出土地租金之和大于自己耕种土地所得全部收益。而河南省农地流转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政府强有力的制度诱导以及土地租赁业主对制度诱导的驱逐特征,形成土地流转极为明显的外在驱动力。加上商品农业的规模性特征要求土地流转的成片性,流转土地少则数百亩,多则数千亩,以利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集中经营管理。这样,以农为主或者纯农户也参与了土地流转,这就必然带来纯农户或以农为主家庭农业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从笔者对河南省几个省辖市的调研中发现,这部分劳动力具有年龄大、就业技能单一、以女性为主以及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等特点,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具备竞争能力。一旦土地流转之后,短期内解决就业的难度很大,部分边缘劳动力群体失地失业现象比较严重。为此,地方政府和社区组织积极探索劳动力就业途径,要求土地租赁业主承担劳动力就业的社会责任,甚至将解决就业岗位多少写进土地流转合同,以确保流转户劳动力就业。但是,业主用工需求和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当这种差距不能协商解决时,就会使土地流转劳动力的就业无门,长期的就业不足将加剧土地流转户的收入困境和生计转型困境
(六)国家政策及市场变化给农户带来的风险
土地流转有一个时间变量问题,例如农户承包权,在目前法律框架下是30年不变,或长久不变,但是各类建设用地的批租使用年限有很大区别。在农村建设用地方面,包括农民的宅基地等,现行法律没有规定年限;在城市建设用地方面,现行法律没有规定住宅为70年、工业用地为50年、商业项目为40年,由此也产生了这些不同使用期限土地的复杂利益关系。由于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土地流转合同时间过长,很可能会使原承包农民利益受损,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如国家政策变化,农民种粮不但不用交各种税费,还有种粮补贴等各种财政补贴,原农户与承包户都认为种粮补贴应该归自己,产生纠纷。在我们调研驻马店市土地流转中,这样的问题就曾经发生过,而且随着经济波动和农户对非农收益预期的下降,这样的风险还会存在。
二、防范与化解土地流转风险的对策建议
在进行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切实帮助农民规避风险,使他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能够尽量低风险。这是检验土地流转效果的标尺。所以在流转的时候要防范其风险,保护农民的利益。
(一)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预警、排查、化解机制
1. 对参与土地流转的企业(大户)进行资格审查,把好土地流转门槛。
对流转面积大、涉及农户多的农村土地流转项目,县、乡镇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要提前介入,审查流转经营主体的财务和资信状况,对不具备相应资金实力、不熟悉农业生产、财务和资信状况差和盲目上项目的企业(农户),一律予以婉拒,把好土地流转门槛。
2. 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农村保险事业,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范围。对参与土地流转的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种田大户进行农业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
3. 建立农业风险预警机制。
农业是抗自然风险比较弱的行业,天气、病虫害等都可能对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要加大对气象、畜禽疫病、农作物病虫害、市场信息的预测预报力度,提高规模经营防灾减灾的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信息中心、农技推广基金会在普及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中的作用,防范现代农业中的技术风险。
(二)完善土地流转管理制度,预防流转中发土地财等腐败现象
完善土地流转管理机制,降低土地流转的市场风险。目前河南省的土地流转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增加了土地流转的风险。同时,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还会滋生土地流转中的腐败现象。
1. 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的组织机构和监督体系。
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监督体系是预防土地流转中腐败现象发生的前提。要健全土地流转的组织机构,为土地流转提供政策咨询、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承包合同鉴证等免费服务。同时,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监督体系和科学的农村土地评估体系,使农地估价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多年来,农户自发流转土地所获得的土地流转价格往往偏低。
2. 逐步推行并普及实行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制度。
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对参与流转的土地进行登记和备案,实行土地流转登记制度。凡没有登记的流转土地及其附着物不得进行担保抵押和融资,不得再流转给第三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和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
3. 实施土地流转全程跟踪管理,降低管理风险。
各乡镇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要主动参与,帮助土地流转大户规范流转合同,随时掌握土地流转后的生产经营、双方履约状况,对容易产生纠纷的及早预防、解决,有效保护流转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将流转风险降到最低。
(三)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在土地流转中,要规避由于少数人操纵可能带来的损害农户正当权益的风险,必须针对农地流转中监管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为重点,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坚持“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推动农地流转。
1. 土地流转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土地流转权是农户依法享有的权利。农民是土地流转的市场主体,土地流转由农民自主决定,农民依法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流不流转,以何种形式流转,流转价格是高是低,都要由农民自己去协调、去确定。政府的“引导”不能变成变相“逼迫”,农民“自主”更不能被政府“干预”。乡(镇)村两级干部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只能是搞好中介服务,而不是代替和经营,不应当以管理者名义去分享地租,更不应去经营土地租赁业务。乡村组织在土地流转中一方面要在土地调整中做好做细工作,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同时,也应为业主开发尽可能搞好环境优化,使农民和业主都能“双赢”,进而促进土地使用权依法、健康、有序、合理流转,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构建现代农业。
2. 完善村级组织基层治理机制。
一是进一步规范民主选举程序。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村委会选举中,从提名到结果,都要有严格的规则和程序,要在“民主、平等、公开、竞争、合法”的大原则下,通过规范选举程序,让村民在选举中真正表达自己的意志。二是改革村两委会的治理架构。在传统的村两委治理模式基础上,单独设立议事会或议事监督委员会,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的实现途径,使民主参与的自治力量更加集中,民意表达更加高效快捷。
3. 提高农民民主素质。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引导依法行使,按章程按程序行使民主权利。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乡村社会管理才会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农民才能真正地参与民主管理,维护自身权力,降低土地流转的风险。
(四)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保体系,消除土地的保障功能
现行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下,土地承担着社会保障和农业生产双重功能。目前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状况的改善,土地的生产功能将逐步弱化,而土地的社会保障职能和社会保险功能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要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功能,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1. 逐步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和保障诉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因此,应在现有城镇居民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农民工的就业特点及保障诉求,制定适合农民工的保障制度。
2.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根据河南省农村低保实践存在的问题以及最保制度的现状,必须对现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予以完善。
3. 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在养老保险的设立形式上应灵活多样,可以采取家庭养老、农民个人直接投保和特殊职业养老保险等多种形式。
4.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群众通过互助共济、共同抵抗御疾病风险的好办法,也是促进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要发挥政府在资金筹集与监督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适当的投入作为合作医疗的启动、扶持资金,同时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在监督管理上要对合作医疗资金实行专款专户;地方政府及其专门机构要加强监督管理,并吸收农民代表参与,对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严格审计,并定期公布。
5. 建立有效的劳动力转移机制,解决农地流转后农民失业带来的风险。
首先是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其次是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计划”,放宽政策,从简审批,提供优惠,搞好服务,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第三是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扶持机制。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培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从而扩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领域和提高转移速度。
参考文献
[1]李萍,胡俊波.制度约束下的理性选择与农村土地流转[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2]吴郁玲,曲福田.土地流转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2009(l)
[3]潘晓璇,霍阳.完善我国他物权制度的几点思考[J].法商研究,2001(1)
[4]魏世军.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
风险防范路径 篇8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从需求端发力的刺激政策效果逐渐减退,效力明显下降。这一现实反映出当前面临的不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外部的冲击,而是中长期的、结构性的、内部的压力。因此,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两会”相关文件又明确强调,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实现制度创新、业务创新、提高高质量供给及深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等要求。“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然而,加速释放的创新创业需求与高额的创业成本、有限的融资渠道呈现出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一面。
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现状分析
知识产权是创新创业型企业的核心资源,也是衡量创新发展的重要指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我国金融服务改革的创新突破,是企业以自身合法拥有的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不仅能充分发挥双创性企业核心资源的效用,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能激发社会创业的活力,推进新业态、新动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问题与风险在其实践中不断暴露出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重要性和高风险性,激起了相关学者的研究兴趣。通过对近三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文献的梳理,根据研究主题的不同大体可分为4类:(1)法律制度层面的研究(丘志乔(2013)、王艳丽(2013)、吴汉东(2014)、赵亮(2015)等),主要论述了我国现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的缺憾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2)发展现状和融资模式的研究(李明星(2013)、程守红(2013)、朱佳俊(2014)、邵永同(2014)、方厚政(2014)、杨扬(2014)、郭俊(2015)、卢旭(2015)等),认为现行的模式主要有政府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种,而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模式在现阶段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推广性。(3)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研究,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评估知识产权的方法,主要是对价值影响因素的研究,杨建(2014,2015)论述了影响价值评估的因素,钱坤(2013)基于质押融资情景建立了专利价值分析体系,鲍新中(2015)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价值评估风险进行评价。(4)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的研究,章洁倩(2013)、徐莉(2013)、王怀祖(2015)、程永文(2015)等,主要从政府、企业、银行的角度对风险进行了归类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分散机制。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的研究大多都是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制度、模式和风险,而针对风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法律风险和价值评估风险上,涉及其它风险的分析比较零散,且研究中并未解释风险的形成过程,以致对风险的分析要么过于笼统,要么过于琐碎。
(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发展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日益成为各国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无一不将知识产权战略视为国家战略(丁涛等,2015)。我国也不例外,伴随着科技创新的驱动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成效显著,从数量上奠定了知识产权大国的地位。但是,由于运用不足,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仍然偏低,从而导致局部出现了重创新数量、轻创新质量,重创新成果、轻成果运用的问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金融改革的创新之举,是实现我国“激励创新,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大举措。我国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起步较晚,且在后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发展缓慢。直至2008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全国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后,才给这一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但相对于我国知识产权快速增长的趋势,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仍比较缓慢。专利权是我国知识产权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以专利权的发展状况为例说明我国知识产权的发展情况。
表1是我国2008~2015年专利权申请授权数量、质押登记数量和质押融资金额的情况说明。可以看出,2008~2012年专利申请授权数量从41.2万件增长到125.5万件,以平均每年约30%的速度递增,2012~2014年趋于平缓,2015年有较快增长。与此趋势相对应,专利权质押融资业务也发展良好,2008年质押专利的数量为219件,质押金额为13.84亿元,而到了2015年质押专利金额已增长到560亿元,8年间增长了40多倍。但与专利权的申请授权数量相比,专利权质押数量仍微乎其微,2008年专利权质押登记数量只占专利申请授权数量的0.05%,而2012年占比也仅为0.27%。由此可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我国仍面临着“叫好而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金融机构矫正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创新创业型企业需求的创新之举,如何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供给侧改革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各个环节都存在较大的风险是导致金融机构产生“惧贷”心理的主要原因。所以,对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质押融资是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下的博弈过程,因此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入手才会尽可能识别较全面的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的分散和控制。
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及风险识别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一般流程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是指融资企业通过将合法拥有的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融资过程。在简单的质押流程(即只有企业和银行两个参与主体)中,银行是风险的全部承担者,所以银行只有充分掌握质押物的信息,才能接受质押,否则出于谨慎的态度,会选择规避风险。但是由于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时效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等特殊性质,银行本身很难完全掌握它的信息并判断它的价值。因此,银行会委托专业机构来调查、评估,以此获取更全面的信息,但银行对传递回来的信息并没有完全的把握,所以又会引入政府、担保机构等来分散风险,这样就形成了现在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一般流程。
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贷前、贷中和贷后三个阶段。在贷前,金融机构为了降低风险,会将融资企业提出的申请资料委托中介机构进行预审,主要是评估质押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和经济价值,评估合格后出具法律意见书和价值评估报告,从而形成质押贷款报告;在贷中,金融机构会对质押贷款报告进行复审,待核查合格后签订借款合同和知识产权质押合同,并由出质人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若涉及第三方担保机构,融资企业还需将知识产权出质给专业担保机构,担保机构通过考察融资企业的实际情况后,确定担保比例和期限并签订担保合同。银行在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后对企业发放贷款;在贷后,融资企业偿还贷款,无法偿还时由担保机构代为偿还。
从上述的一般流程可以看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过程实际上是风险分配和转移的过程,并未实现风险的控制。而引入的各参与主体在充分挖掘质押知识产权相关信息的操作过程中,又引入了更多的风险。
(二)供给侧改革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识别
风险存在于流程的各个阶段,融资链条越长,所产生的风险就越多。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一般流程中可以看出,主要存在的风险有法律风险、评估风险、担保风险和知识产权变现的风险。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虽尚未形成新的风险,但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传统风险,使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变得更加迫切。
(1)知识产权质押的法律风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法律风险主要是由知识产权权属不确定或不稳定引起的。知识产权往往存在着权利归属关系的争议,或者存在着潜在的权利归属不确定的因素,权利的背后不同程度地隐含着现实的或后续潜在的权属纠纷的可能性(张伯友,2009)。我国现阶段知识产权体制的不完善是引发法律风险的首要原因,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的多元化和分散化。我国采取的是分散管理的“分别管理”模式,即专利权、商标权及著作权的管理机构各成体系。这就造成职能交叉现象普遍,对外多方发声,意见不统一,影响知识产权权属的确定。
二是知识产权司法体制不完善。由于知识产权的权利存续和权利范围受到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的影响,并不是一经取得,就处于永久稳定的状态,当外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其权属随时可能发生改变(章洁倩,2013)。随着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加强,知识产权造假纠纷案件也逐年递增,而我国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的审判机制。现有的知识产权司法立案程序复杂、审判标准不统一、周期长,且极具有地方保护主义,难以体现司法的公开、公平、公正,使知识产权面临较高的法律风险。
(2)知识产权质押的评估风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开展的最大瓶颈就是对知识产权本身价值的评估(钱坤等,2013),包括知识产权出质时的价值和债务到期时可变现的价值。若无法合理评估出质押知识产权的价值,金融机构就无法核定贷款额度,那么也就无后续的流程可言。在现阶段的评估中,主要存在的风险有以下两点:
初始评估时价值被低估的风险。在我国现阶段的资产评估领域中,还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导致不同的评估机构针对同一个知识产权可能会评估出不同的结果。而在质押过程中,评估机构往往被要求对评估结果负有保证义务,这就使得评估机构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更大。因此,评估机构为了避免自己承担过多的诉讼风险,其评估报告倾向于压低待评估知识产权的价值。
评估完成后价值贬值的风险。当知识产权在完成评估、评级乃至取得质押贷款后,价值会发生贬值的风险。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价值的实现不仅受技术进步的影响,还和企业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所以行业政策、企业自身的经营模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核心人员的变动等等都会对知识产权的价值产生影响(鲍新中等,2015)。即使在知识产权出质时,评估机构能够根据现有的资料评估出一个较为准确的价值,也不能确定其面临风险时可变现的价值。因此,知识产权价值发生贬值的风险比初始评估时价值被低估的风险要大得多。正是由于无法可靠评估出知识产权的价值,导致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3)知识产权质押的担保风险。除了国家政府机构对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的推荐,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时,银行往往要求担保机构提供担保。然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具有高风险性,担保机构往往会产生担保歧视。
优序融资理论表明,融资成本是企业融资的主要决策依据,企业会首先选择零成本的内源融资,其次才会选择股权融资、债务融资等外源融资(张礼国等,2013)。而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讲,企业创立时间短、规模小、发展前景不明朗,基本不存在内源融资和股权融资,因此这些企业往往偏好于债务融资。而在债务融资担保中,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又存在着明显的担保歧视,主要是因为融资企业的实物资产匮乏、资本实力薄弱且无信誉优势,同时知识产权的价值高度不稳定。金融机构在质押融资中处于强势地位,风险大多由担保机构承担。故导致企业在进行质押融资担保时会不被担保机构受理,或者是担保融资的期限较短、质押率较低。可见,担保机构存在明显的担保歧视行为。
(4)知识产权的变现风险。知识产权变现是指企业到期还不了款,担保机构就需要将企业进行质押的知识产权进行变现。设定知识产权质押的目的,就是为了质权人在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用知识产权变现来满足债权的补偿(徐莉,2013),这是整个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的后续环节,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交易市场不完善,造成知识产权流动性差。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是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根本途径。对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来说,交易市场是融资风险能否分散或转移的枢纽,是知识产权最终的处置通道。如果质押的知识产权届时不能够变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即使取得了这项知识产权也不能补偿其发放贷款的损失。因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开展需要一个公开完善、能够及时变现的交易市场。虽然我国已经有可以公开交易知识产权的市场,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存在着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性不高、交易机制单一、复合型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尚未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交易氛围。
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防范路径
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对风险进行主动干预,将各个环节的风险降到最低。随着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传统风险变得更尖锐、更具体,迫切需要创新风险防范路径,从而有效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发展进程,充分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实现“供给侧改革”制度创新要求
供给侧改革强调从要素端发力,改革和完善不合理的制度约束,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施的是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的“双轨制”,目前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和司法审判机制仍存在缺陷,客观上影响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充分发挥。因此,深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和司法审判体制的改革,对保障知识产权权属明晰具有重大战略性意义。
(1)建立集中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权属制度。知识产权的保护是运用的前提,要破除分散管理、各自为政、职能交叉的难题,建立集中管理、分工明确、权责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循序渐进,可以先推广集专利权和商标权为一体,著作权单独管理的“二合一”半集中管理模式,待体制稳定成熟后推广集专利、商标和著作权为一体的“三合一”集中管理模式,也可以直接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三合一”的集中管理的改革试点工作,并及时沟通,总结经验,以期大范围地实施知识产权的集中管理。
(2)从知识产权司法审判机制而言,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必须要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知识产权法院可以有效解决知识产权纠纷问题。通过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案件的司法审判标准,不仅可以有效地消除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的地方保护主义,也可以化解知识产权确权程序与侵权诉讼程序的二元结构,提高知识产权司法质量和效率,实现高效、快速的知识产权保护。但是,知识产权法院建设不是一次简单的审判机构的调整,而是基于知识产权审判的专业性、特殊性,为实现上述目标而进行的知识产权司法体制机制构建。
(二)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实现“供给侧改革”高质量供给要求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各个行业的质量和效益,激发市场主体的参与度。在我国,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通常是由行业组织完成,而价值评估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融资的成败。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实现行业自律,提高业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能力,共同完善和维护行业标准,其实就是提高行业供给的质量。
(1)完善评估标准与方法。随着知识产权的种类越来越多,且各自的差异性越发突出,所以行业组织要针对不同类的知识产权建立不同的评估标准,减少评估人员在评估中的主观臆断性。其次,不同评估方法的选择和环境的影响都会使评估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在方法的选择上,行业机构或人员不仅要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更要关注评估方法和质押目标、条件、价值类型等的匹配程度,综合考量方法的选取。
(2)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期间,定期测试是否发生贬值。知识产权在存续期间,价值具有动态性,而知识产权评估报告中的价值界定却具有时点性,评估报告的有效使用期限一般为一年,对于价值波动较大的,时效性更短。对于质押融资的知识产权,价值的波动直接关系到融资各方的利益,对其评估不能固定在某一时点上,而应是一个动态的评估过程。因此,行业机构要定期测试知识产权的价值是否发生波动,当知识产权的贬值是一个持续状态时,金融机构可以考虑停止贷款、缩短贷款期限或提高贷款利率等,以此来防范风险,而非采取一开始就提高贷款门槛的措施来规避风险。
(三)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机制,实现“供给侧改革”业务创新要求
进入新常态以后,增速下行之“新”已经明朗化,但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之“常”还未最终实现,这就需要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通过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机制,实现业务上的创新,恰好可以提供新的供给。
(1)建立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担保机制,实现国家层面的业务创新。比如,建立国家政策性的知识产权保险机构即在人保和财保相结合的基础上,再加上国家这一层面。通过国家的财政力量,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国家担保制度。当然,这个担保并不是指国家承担担保风险,开展质押业务,而是由国家财政出资设立政策性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机构,发挥融资保险的杠杆作用。同时,该机构不能承担所有的商业风险,否则,金融机构在开展该业务时,就会违反谨慎原则,产生道德风险。所以,保险机构对于金融机构未实现债权的补偿应该设立一个适当的比例。通过建立国家层面的融资保险机构,以及市场上的联合担保制度,形成上下联动,提高资本运行效率,创造新供给。
(2)成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基金,实现企业层面的业务创新。成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基金,是指由融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定期缴纳一定的基金款项,该款项用于在企业到期无法还款时,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提取。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未来因还不上款的负担,也增加了银行的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大降低了贷款风险和担保风险,必然会带来比较高的质押融资成功率,更有利于未来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四)完善知识产权的变现渠道,实现“供给侧改革”资源市场化配置要求
知识产权的市场化流动是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仍处于发展初期,把握好市场和政府关系是做好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一种新的“计划经济”,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优化政府职能,形成一种新型的政企格局。
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交易平台有利于知识产权及时变现。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建立起了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但发育程度有较大差异,因此,各地政府要合理定位自身角色,开发集业务咨询、信息检索、用户培训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交易服务平台,重点发展异地交易需求的对接,拓宽知识产权流转的范围,对知识产权市场进行适当引导和推动,提高知识产权的变现率。过多的干预会抑制市场机制的发挥,整个交易市场的良性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的良性运作,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市场的良性发育,为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造条件(杨建锋等,2013)。
摘要:供给侧改革旨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解决创新创业型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供给侧改革目标的实现起着促进作用。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现状,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出发,剖析了流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而提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防范的具体路径,以期对供给侧改革目标的实现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给侧改革,风险识别,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丁涛、盖锐、顾晓燕:《我国知识产权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基于1992~2013年的数据》,《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第5期。
[2]张伯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分解与分步控制》,《知识产权》2009年第2期。
[3]章洁倩:《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基于银行角度》,《科学管理研究》2013年第2期。
[4]钱坤、沈厚才、黄忠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科技与经济》2013年第2期。
风险防范路径 篇9
一、金融转型与经济转型应良性互动
一个经济的良性循环, 按照马克思的逻辑, 是“货币-商品-货币”的流转, 即所谓长流程的流转。但现代金融却出现了短流程运转的现象———从货币到货币, 直接增值, 跳过了实体经济。对于我国经济而言, 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预示着存在实体“空心化”的巨大风险。为此, 中央决策层明确提出金融要支撑实体经济, 这是要求金融转型而传递的一个重要的信号。
(一) 金融转型的前提和方向
金融是一个很重要的凝聚剂, 金融的本质是将资金富裕方手里的钱凝聚成一种社会资本然后转移到资金需求方手中 (即将储蓄转换成投资) [1]。中国经济30年来高速发展, 投资居功至伟。然而,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发展中逐渐呈现出的一系列结构性变化, 正对金融发展模式提出挑战。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意味着金融发展模式也需要转型, 这是金融转型的前提与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 金融转型与经济转型的协调就成为一件必要和紧迫的事情。这种协调转型的关键, 在于调整和创新金融效率的动力机制, 激发市场个体的发展力和创造力, 提高制度的适应性和金融应对风险的能力, 最终到达提升经济整体效率, 实现金融贡献最大化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 金融服务的路径应做到如下方向性的转变:
一是从主要服务于大企业转向服务大中小企业并重, 更加注重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减轻大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挤出;
二是从主要服务制造业转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并重, 更加注重对农业、服务业和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支持, 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三是从主要服务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转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发展, 更加注重培养内生增长对经济的拉动能力, 保护和提升国内有效消费需求;
四是从主要服务引进吸收外国先进技术转向更加注重支持自主创新, 发展新兴产业。
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来看, 金融服务模式实现这一转型, 将对经济转型产生深刻的影响, 同时也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需求新空间。
(二) 金融转型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金融健康发展并适应经济转型需要的重要标志和选择, 就是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能够最有效运用这些资源的实体经济领域。但是长期以来, 习惯于传统发展方式的中国金融体系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增长模式, 即银行利润主要通过信贷扩张追求高出经济增长率数倍的利差收益。
这一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银行经营方式趋同, 偏好于资本密集型工业经济的发展, 形成了以抵押担保物为防范风险主要手段的银行信贷文化及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赢利模式[2]。银行以这种低效率的信贷规模扩张获取利差收益, 其结果必然使信贷配置出现严重结构性错配, 中小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 而大企业则可能因信贷额度过剩转移信贷资金的使用, 从而增加银行的坏账风险。
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 2011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 同比增长39.3%;其中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1.04万亿元, 同比增长36.3%, 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为25%, 其中私营企业利润增长46%。尽管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银行业的利润增长与实体经济并没有过多背离。但长期来看, 银行业利润大大高于实体经济利润的传统发展战略和获利增长机制, 已经出现难以持续的端倪。
基此,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也做出预测:2012年中国银行业可能出现生息资产增速继续有所放缓、净息差见顶回落、不良资产小幅反弹、中间业务收入增速下降的趋势, 经营业绩增幅可能降低。
银行业的盈利从急剧增长到明显回落的一个直接原因是:进入2012年第二季度, 宏观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资金需求及相应资金价格发生巨变, 许多企业因盈利预期下降而不愿负担或负担不起依旧较高的贷款利率, 结果贷款有效需求不足, 净息差下降。对此,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也认为, 由于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将使商业银行利差收窄、竞争更充分, 银行的效率、管理、创新和服务等面临严峻考验, 银行之间的盈利水平将逐渐拉开差距[3]。
可见, 金融转型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摆脱对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 寻找新的出路和突破, 开发和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及更好的服务, 向更平稳的中介服务机构模式的转变, 实现金融资产流动性优化配置的市场化, 才是金融转型的重要内容和金融发展的主题。
二、支持小微企业是金融转型突破口
对银行来说, 支持中小微企业是在当前资本约束不断强化背景下的现实选择。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推动经济增长以及促进就业重要因素的中小企业, 如今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更为深远。
(一) 中小微企业的权重不容小觑
有一个被广泛提到的数据是, 我国现有4000万的中小企业,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 每年为中国贡献了60%的GDP总额、2013年第5期中旬刊 (总第516期) Times50%的税收总额、60%的进出口总额和75%的城镇就业岗位[4]。只是, 长期以来金融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 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贷款难的问题, 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其中的悖论是:由于小微企业灵活、便捷的贷款服务需求, 与银行贷款监控的风险管理要求难以同时得到满足, 在不能清晰了解借款人经营情况的条件下, 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银行因为不了解小微企业不敢放款;小微企业因为没有资金供给, 经营进一步陷入困境, 从而限制了其对经济发展及创造就业更大潜力的发挥。
然而, 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是金融服务的本质所在, 也是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按照经济决定金融这一市场经济基本定律的要求, 支持中小微企业, 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 是银行业的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 找准金融转型的重要切入点
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转型追求的目标, 但这一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需要经常地审视我们的方向是否符合金融体系的原则。从全球范围来看, 小微企业贷款对于任何金融体系来说都是一个艰涩的命题。
小微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 原因是贷方认为小微企业欠缺稳健的经营记录和财务数据及有效的抵押物, 会给银行带来过高的风险, 因此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小微企业能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数量都受到了很大限制。
根据中华全国工商联统计的数据显示, 我国规模以下企业中有90%的企业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 微小企业中更有95%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5]。
而经济转型的加快则要求金融能够以更为市场化的方式去帮助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 并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过去以量补价、以外延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营模式已过度消耗资本占用, 难以持续, 从而倒逼银行调整业务结构和赢利模式, 转向资本节约的多元化业务模式。
随着产业升级和利率市场化的加快, 解决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 应是提高金融运作的市场化程度, 使金融资源能够顺畅地流向经济的不同层次,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只有金融资产流动性优化配置的市场化才是金融转型的重要内容。所以, 未来几年金融业理应做好准备, 谁能适应没有利率保护的竞争加剧的大环境, 谁就将成为转型的赢家。这对于银行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也是银行经营开始逐步分化差异的起点。而小微企业作为轻资产的信贷对象, 同时其风险特征又能够充分体现利率差异化, 无疑让银行找到了转型创新及路径选择的重要突破口。
实践中, 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对此已经做出了积极探索。
例如, 民生银行以“与小微企业共成长”为主题, 定位于“小微企业银行”, 但并不满足于“借钱给你做生意”的角色。2012年该行对“商贷通”到小微金融2.0服务进行了重大升级, 不断创新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手段, 并成立了特色行业的专业支行, 以“工厂化”手段强化业务效率和服务品质。
截至2012年底, 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达到3000亿元, 贷款户达到21.8万户, 效益显著, 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之一。
三、金融转型创新面对的风险及监管
发展与风险防控是金融业经营管理的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 出于各种原因, 我国在处理风险与稳定的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 形成了“以防为主, 安全第一”的金融发展思维, 对发展金融市场表现的风险容忍度较低[6]。因此, 金融机构在向中小微企业贷款时一直是持谨慎严管的态度。但风险与机遇往往相伴而生, 金融在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同时, 也为自身快速发展拓宽了服务的渠道和领域。
(一) 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风险性
小微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一部分, 是经济链条中最为灵活, 也是最为脆弱的环节。因其本身具有规模微小、实力偏弱、收益不稳、信用度不高、缺乏合格抵押品等特征, 作为风险厌恶的银行对其贷款的成本和风险溢价必然相应较高。
对这一贷款风险性的判断, 银行至少可从以下特征得以佐证:
第一, 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易受经济波动直接冲击, 任何经验意外都可能直接导致经营不善甚至倒闭;
第二, 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合理避税”, 税收证明不够完善, 欠缺稳健良好的经营记录和财务数据;
第三, 小微企业大都集中在流通商贸、服务业等轻资产的行业, 一般无法提供银行传统的信贷抵押物;
第四, 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分散紧急、贷款数额不大、个性化刚需强, 银行运营的单位交易成本高;
第五, 社会信用信用环境不良, 个别企业主贷款违约率高, 导致小微企业信用缺失。
从金融服务的成本、风险和收益匹配角度来看, 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的高风险性与银行放贷的审慎性原则明显冲突, 给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并不符合金融机构最优的市场行为, 这也是银行为什么不敢向小微企业融资贷款的根本原因。所以, 在信贷资源配置比较紧张的条件下, 信贷配给向经营风险相对较小、谈判能力更高点的企业倾斜, 使得银行贷款更偏好大型国有企业而远离小微企业的做法也是合乎情理的。
直面这些问题, 要求我们的金融不再是以简单的中介方式吸收存款再投向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投资领域。新一代的金融服务需要加快经营模式转型,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以一种更为市场化的方式去帮助解决消费不足、投资过剩、小微企业融资难、金融资产定价扭曲等中国经济成长中的结构性问题。
(二) 金融转型创新中的风险防范
推动金融转型, 服务小微企业, 必须转变“安全压倒一切”的定势思维, 充分预期金融市场化改革过程可能出现的某些局部性风险, 努力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中寻找转型创新机遇, 主动防控化解风险, 促进金融业发展。
实现这一目标, 金融业有以下几个可选途径:
1. 推动巨量资产流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金融业的运营效率, 特别是货币流转速度偏低, 金融业的竞争力非常脆弱。截至2012年末, 中国的金融总资产大约为131.27万亿元左右,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国内有60万亿元的天量信贷资产无法自由流动[7]。
故而要求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不在于单纯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更重要的是改善既有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提升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效率。这是转型期中国金融面临的迫在眉睫的挑战, 也是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功能转型的意义所在。
2. 开发适合小微企业的产品及信贷模式。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 大企业的金融需求开始收缩, 小微企业贷款的吸引力日益显现。一些银行为满足小微客户的金融需求, 从抓有形资产转向抓无形资产, 加快金融服务创新, 采取差异化管理模式, 设计出“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 同样把“小微”业务做得很好。
比如, 辽宁灯塔市农信社推出“信用联保贷款”, 中信银行尝试“无抵押贷款创新”, 平安银行采用“第三方和贷款人组合担保贷款”。银行业的这些转型创新使放贷金融机构和贷款用户捆绑在一起, 大大降低风险概率, 最终实现了双赢。
3. 转变传统成本观念批量开发金融业务。
小微企业贷款不是不能做, 关键是如何做。银行需要转变传统的成本观念, 把小微客户集群作为重要开发目标, 批量开发金融业务, 将初始的营销服务成本进行分摊和递延, 从而降低单笔作业成本和风险概率, 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小微金融服务商业模式。
近年来, 交通银行设立了小企业业务部, 组建了300多家专门2服0务13小微年企第业5的期专营中机旬构刊, 试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专业化批量经营创新服务, 2011年, 交行零售小微企业和个贷增量占比达5T6i%[8]。e这s一做法为业界提供了借鉴。
4. 运用大数法则防控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经营银行的专业性不体现在赚钱上, 关键是风险控制。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必然存在风险, 但小微企业从事的多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众行业且融资额小、所属行业众多, 相比于大公司小微企业服务的风险并不高, 银行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定价体系, 通过培养小微企业专属的客户经理, 时刻监测业务维度, 经合理布局及防控, 可以将风险上限锁定在银行能接受的范围内。
这方面民生银行创新突出:该行自推出“商贷通”以来, 贷款实现风险可控, 截止2012年11月, 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新增近700亿元, 这一规模占股份制商业银行增量市场份额近50%, 不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不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小微贷款不良率1.1%的一半。因此, 审视小微企业要用“大数法则”, 通过提高收益实现对风险的覆盖, 这是金融破解小微企业信贷困惑的最佳选项。
5. 植根小微企业践行收益覆盖风险原则。
企业的需求就是银行的市场。银行要摒弃“小微企业贷款=高风险贷款”的理念, 在实践中找出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服务模式。如建立差别化的风险定价体系, 通过培养小微企业专属的客户经理, 陪同客户成长, 时刻监测业务维度, 同时通过规划先行、批量营销、标准作业、大数法则、综合开发等, 来降低小微业务的风险和成本, 践行收益覆盖风险原则。就金融服务而言, 植根小微企业是大而远的永恒收益。
总之, 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这是金融体系转型的最基本目标。而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则是经济转型期视角下必须面对的风险与机遇。面向未来, 金融改革的方向应该转变, 要从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转向满足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 转向继续消除金融市场化的障碍, 推动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内开放。
参考文献
[1]刘俏.中国金融转型新角色[J].董事会, 2011 (, 8) .
[2]张承惠.中国金融转型的逻辑与难点[J].财经, 2012 (, 15) .
[3]马翠莲.银行业将逐渐步入“优胜劣汰”时代[N].上海金融报, 2012-07-06.
[4]顾韵婵.求解小微企业银行融资难题[J].金融视点, 2012 (, 1) .
[5]巴曙松.服务“小微”促金融转型[J].财经, 2012 (, 4) .
[6]张承惠.中国金融转型的逻辑与难点[J].财经, 2012 (, 15) .
[7]熊焰.提升金融效率助推实体经济发展[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2-07-13.
检察机关防范刑事错案的路径选择 篇10
关键词:刑事错案,检察机关,角色定位,防范机制
一、检察机关防范刑事错案的角色定位
(一) 诉讼权能的全面性
我国检察机关的权能属于复合型权能, 包括立案监督权、起诉裁量权、侦查监督权、职务犯罪侦查权以及对整个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权力。检察机关诉讼权能的全面性, 使其成为唯一能够在诉讼全过程对刑事错案进行防范的专门机关, 其所具有的诉讼权能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 并对整个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和诉讼救济。
(二) 诉讼地位的特殊性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程序是由公、检、法三机关依次组成的一条司法流水线, 检察机关在整个刑事诉讼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位置, 在侦查和审判之间设置了一道程序过滤器或者缓冲机制, 防止侦查机关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将犯罪嫌疑人交付审判, 既保护了犯罪嫌疑人基本人权的需要, 也有利于避免司法资源的不当消耗 (1) 。
(三) 诉讼角色的特殊性
检察机关是我国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的法律监督机关, 也就意味着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不仅要追诉犯罪, 还必须恪守客观公正的法定义务。以公诉部门为例, 要在对事实和证据进行审查的基础上, 对特定的案件做出起诉或者不起诉的决定。庭审中, 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胜诉而忽视无罪或罪轻的证据, 要通过依法行使诉讼权利, 协助法官查清案件事实, 并对庭审过程实行法律监督。对于确有错误的判决, 无论是否有利于被告人都应提出抗诉, 维护司法公正。
二、检察机关防范刑事错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立案监督力度不足
立案是刑事诉讼的起点, 侦查作为刑事诉讼的第一道关卡, 若存在错误, 极有可能导致后续程序发生连环错误。“侦查中所犯的错误往往具有不可弥补性, 实证研究指出, 错误裁判最大的肇因乃错误侦查, 再好的法官、再完美的审判制度, 往往也挽救不了侦查方向偏差所造成的恶果” (2) 。然而, 实践中侦查机关立案时很少受到外部制约, 立案标准具有极强的主观性, 且又存在“撤案难”的惯例, 似乎就决定了一旦立案必移送审查起诉的结局。可见, 确保立案的正当性是检察机关预防刑事错案的重点突破口。尽管《刑事诉讼法》明确了检察机关对于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侦查的案件, 有立案监督权, 但却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权未曾涉及, 而这恰恰是检察机关通过行使立案监督权防范刑事错案最为重要的方面。
(二) 起诉裁量权行使不当
起诉裁量权是检察机关决定是否启动审判程序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法定权利, 其规范行使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保障依法应当被追诉人接受法庭审判;二是保障不应当被追诉的犯罪嫌疑人, 免于法庭的审判。当前, 检察机关行使起诉裁量权存在着“构罪即诉”和“疑罪也诉”的问题。
(三) 抗诉权片面行使
检察机关若认为对于一审法院作出的裁判有错误, 有权依法提出抗诉。但司法实践中却普遍存在“抗轻不抗重、抗无不抗有”的潜规则, 即检察机关通常只会对法院在量刑建议基础上作出的从轻判决或者无罪判决提出抗诉, 而对于“轻罪重判”的判决, 则鲜有提出抗诉。这既违背了检察机关的客观公正职责, 又不利于防范刑事错案。
三、检察机关防范刑事错案的基本路径建构
(一) 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
冤假错案的防范不仅要从制度机制进行, 更需重塑现代司法的新观念, 改变诉讼精神, 从意识形态上正视其危害性, 注意从片面“重实体”向“重程序”、“疑罪从轻”处罚至落实“疑罪从无”原则的转变 (3) 。司法理念是司法工作的灵魂所在, 欲从根本上肃清刑事错案, 必须提高思想认识, 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 筑牢杜绝刑事错案的思想防线。首先, 摒弃“重实体, 轻程序”、“过度依赖口供”的旧观念。在案件审查起诉过程中, 力求实体与程序并重, 对案件的事实、证据、程序全面审查, 尤其要重视对证据合法性审查, 杜绝“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非法取证行为, 强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真正做到既能审查证据之“实”, 又能判断证据之“真”, 识别证据之“伪”, 纠正取证之“错”, 提高办案人审查、判断、纠错能力 (4) ;其次, 检察机关要排除外界因素的非正当干预, 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不受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影响, 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不动摇, 真正守住审查起诉这一入口关, 并严格执行法律监督。
(二) 充分行使立案监督权
立案标志着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 关系到公民切身的利益, 一旦立案不当, 极易引发刑事错案, 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为了保障和监督立案的正当性、规范性、合法性, 国家赋予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权。这是检察机关防范刑事错案的最前沿阵地。充分行使立案监督权, 重中之重在于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案件的监督, 务必在查明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 要求侦查机关依法撤回案件, 设置好防范刑事错案的第一道防线。
(三) 强化侦查监督, 谨慎使用逮捕权
依法行使批捕权, 对不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 是检察机关防范刑事错案的基本手段且防范时间具有超前性, 效果更为显著。批捕权的依法行使取决于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权的行使力度。而侦查监督权的正当行使, 首先要提高检察人员的司法意识和办案能力, 依法严格审查侦查机关提请批准的材料和证据;其次, 严格贯彻法律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依法行使批捕权, 对于不符合逮捕条件的坚决不批准逮捕;再次, 强化不捕后的法律监督, 对于未批准逮捕,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释放而不予以释放的犯罪嫌疑人, 充分运用法律监督权予以纠正, 把好防范刑事错案的关口。
(四) 准确把握审查起诉标准
司法实践证明, 错误的提起公诉必然会引发错案的发生。2014年3月10日,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两会上作报告指出, 2013年法院系统依法宣告825被告人无罪, 确保了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5) , 但是更应引起注意的是那些在审判阶段未被纠正的错误指控, 其所引发的后果更为严重。检察官的职责是寻求客观公正, 而非控诉犯罪。在案件的审查起诉阶段, 检察机关必须确保对侦查机关移送的案卷材料仔细审查, 严格控制起诉标准, 对于证据不足或有瑕疵的情形, 严令侦查机关补充侦查、补强证据, 依法行使起诉裁量权, 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不起诉决定, 对于疑难、复杂案件, 或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案件, 坚决杜绝“带病”起诉。
参考文献
[1]李建明.刑事错案的深层次原因以检察环节为中心的分析[J].中国法学, 2007 (3) .
[2]张仲秋.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3]胡常龙.论检察机关视角下的冤假错案防范[J].法学论坛, 2014 (3) .
[4]林钰雄.刑事诉讼法 (各论编) [M].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3.
浅析贷款风险防范 篇11
关键词:贷款风险;防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5-0110-01
当今世界经济波动异常、复苏乏力,受之影响,我国投资、工业、房地产等行业经济走势持续下行,传统动能的减弱,人口红利的见顶,直接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怎样防范信贷风险,我觉得要扎实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夯实信贷调查环节
贷款贷前调查是信贷管理的一个重要程序和环节,是贷款发放的基石。贷前调查作为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关口,成为银行信贷管理的重要程序和环节,也是关系到贷款决策正确与否的关键所在。信贷调查应采取外部取证、内部核实相结合手段,对信贷客户从企业法人人品、企业经营情况、企业现金流状况、贷款担保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解。
外部取证工作包括(不限于)以下方面:一是实地考察。通过上门,实地查看信贷客户的经营场地、生产规模、公司员工等,直观的了解公司状况及业务发展情况;二是通过查阅公司账目,进一步了解信贷客户的财务状况。从信贷客户的存货、纳税情况等,分析借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市场份额、竞争程度、竞争对手、市场的发展趋势等等;三是抽查企业纳税申报表、销售合同、水、电费发票,出、入库单、完税原始凭据,进一步落实报表数据是否真实。四是了解该笔资金的真实用途是否与申贷的用途相符,如果不符就要深入了解是否有其它项目投入无法抽身、是否有民间借贷等行为,一旦出现以上问题就会引起风险;五是了解客户近5年的投资规划有无超出自身实力的投资行为或有明显风险大额投资。如果有也要引起重视。
内部核实工作主要核查信贷客户提供的相关证照是否真实有效。要从工商、发改委、环保、房地产、税务、海关、法院等政府机构或执法部门,供水、供电、供气等公用事业单位以及互联网、财经报刊等有关媒体,多途径收集与信贷客户有关的各类信息。特别要搞清楚借款人企业股东具体情况,有无大额举债及民间融资,股东间对应公司举债、抵押有无不同意见等情况,尽可能的做到信息对称;有条件还可延伸到与客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竞争对手或个人,进而分析出某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二、贷款审查、审批环节
贷款审查人员(审贷小组)应根据贷款申报资料,认真审查贷款用途是否真实合法;抓好第一还款来源,适当补充第二还款来源;落实担保手续,杜绝无效抵押、重复多头抵押、抵押不足值及亲属、公司、股东间互保的现象。对信贷客户严格进行授信的测算,确定贷款额度、期限、利率。
三、贷后管理环节
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贷款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要杜绝贷后检查流于形式,杜绝“重贷轻管”工作。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借款人的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资金用途等进行分类,有序的进行贷后管理工作。
风险防范路径 篇12
由于分析内容丰富, 现以连载方式刊登, 本期将刊登工程总承包合同的风险分析与防范的第七部分, 敬请读者关注。
八、关于工程价款的风险分析与防范
工程价款是指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包括工程设计、施工、采购、竣工和缺陷修补的款额, 包括按照工程总承包约定做出的工程价款的调整。工程价款一般包括工程总价款、工程价款的支付、工程价款的调整三个部分内容。
工程价款是工程总承包合同的核心条款之一, 不仅关系到发包人的投资控制与投资效益, 而且直接关系到承包人的经济利益, 因此, 引起了发包人、承包人的高度关注。工程价款的支付是发包人的主要义务, 但由于工程总承包项目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内容多、建设周期长、建设过程复杂及受项目所在地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等影响大的特点, 工程价款的总价款、结算、支付、调整等具有非常大的风险, 防范工程价款的风险是发包人、承包人特别是承包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工程价款的风险, 主要表现在:一是工程总价款、工程价款支付及工程价款调整的约定不明确的风险;二是工程价款责任范围约定不明确或约定不公平的风险;三是工程价款控制的约定不明确的风险;四是工程价款结算争议处理约定不明确或约定不科学的风险。
防范工程价款的风险, 主要应当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 关于工程价款确定的风险防范
首先, 应当明确约定工程总价款。在国内工程总承包中, 工程总承包工程如果是招标工程, 工程总价款应当依据招标文件、中标人的投标文件由发包人、承包人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约定;如果是非招标工程, 工程总价款应当依据审定的工程预算 (或概算) 书由发包人、承包人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约定。在黄皮书中, 工程总价款应为总额中标合同金额即中标函中所认可的工程施工、竣工和修补任何缺陷所需的费用。在银皮书中, 工程总价款是指总额合同价。
其次, 应当明确、具体约定工程价款的支付方式。在国内工程总承包中, 工程价款的支付方式的约定, 主要包括预付工程款的数额、支付时限及抵扣方式;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方式、数额及时限;工程竣工价款的结算与支付方式、数额及时限;工程质量保证 (保修) 金的数额、预扣方式及时限。在黄皮书和银皮书中, 尽管两种文本对工程价款的支付方式约定有区别, 但都均包括预付款、期中付款、竣工价款及保留金的约定, 特别是对拟用于工程的生产设备和材料的付款规定了具体的条件。
第三, 应当明确约定工程价款调整的条件、方法、时限要求及金额支付方式等内容。在示范文本中, 对工程价款调整的约定不明确、具体, 且有照搬施工承包合同文本的内容。在黄皮书、银皮书中, 工程价款的调整, 主要有暂列金额、工程变更、工程索赔、法律改变四种方式, 对于工程成本改变是否作为工程价款调整的方式由发包人、承包人进行具体约定。
(二) 关于工程价款责任范围的风险防范
首先, 关于工程价款的充分性, 承包人应当对工程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工程价款的正确性和充分性负责, 一是除工程总承包合同中另有约定外, 工程价款包括了承包人根据工程总承包合同应承担的全部义务, 以及为正确地设计、实施和完成工程并修补任何缺陷所需的全部有关事项的费用;二是除因法律改变的调整外, 工程价款不因任何税费、关税和费用进行调整;三是在招标文件的工程量清单、设备材料表和投标文件的投标报价中列示的工程量仅作为招标投标参考之用, 工程价款不因与实际工程量之间的差异而进行调整;四是投标文件中列出的任何数量或价格数据仅用于投标文件中说明的用途, 工程价款不因这些价格的差异而进行调整。在示范文本中, 此方面的约定不明确;在黄皮书和银皮书中, 此方面均有约定, 但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
其次, 关于工程资金安排, 发包人保证能够按照工程总承包合同的约定支付工程价款是发包人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最主要的责任之一, 发包人是否有及时足额支付工程款的能力也是承包人的最大风险之一, 因此, 发包人的资金安排应当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作出明确约定, 一是约定在承包人提出要求的一定期限内, 发包人应提供工程款支付的合理证明;二是如果发包人拟对其资金安排做任何重要变更, 发包人应将详细的情况通知承包人。在黄皮书和银皮书中, 均有相同的上述要求, 但在示范文本中, 对此未作出要求。
第三, 关于工程价款支付的货币, 在国内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工程价款支付的货币是人民币, 如示范文本的规定;在国际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应当明确规定工程价款支付的货币及汇率, 否则, 承包人应当对工程价款支付采用当地货币及汇率采用基准日期当天工程所在国中央银行确定汇率的风险负责, 如黄皮书、银皮书均是如此规定的。因此,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一是应当对工程价款支付的货币是一种货币还是几种货币作出明确约定;二是如果工程价款包括工程进度款、暂列金额及因法律改变的调整的工程价款增减采用当地货币的, 应当明确约定当地货币和外币的比例和款额, 以及计算付款采用的固定汇率;三是应当明确约定损害赔偿费用的支付货币和比例;四是承包人付给发包人的其他款应以发包人花费该款项实际用的货币作为支付货币。
第四, 关于生产设备和材料, 一是应当明确生产材料和设备的所有权, 对于生产材料和设备运至工程现场时, 在符合工程所在国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其所有权属于发包人;对于尚未运到工程现场的生产设备和材料, 如果是被暂停达到合同约定期限且承包人按照发包人的要求标明生产设备和材料为发包人的财产, 在符合工程所在国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其所有权也属于发包人。在示范文本中, 未对此作出约定;但在黄皮书和银皮书中, 对此均有相同的约定。二是应当明确尚未运到工程现场的生产设备和材料的期中付款条件。在银皮书中规定的条件包括:生产设备和材料在工程所在国并已按照发包人要求标明是发包人的财产;承包人已向发包人提交了保险证据和银行保函。在黄皮书中规定了更为复杂的条件, 且规定了期中付款可以达到80%以上。在示范文本中, 对此未约定。
第五, 关于暂列金额, 暂列金额是指这部分工程的价格只是以暂定价的形式列入合同价格, 而在实际发生时按照发生的情况确定其实际金额。暂列金额是工程价款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发包人、承包人特别是承包人防范工程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黄皮书、银皮书中均有明确规定, 属于国际工程承包的惯例, 但在示范文本中对此未作约定。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应当对暂列金额进行约定, 并明确以下内容:一是应当明确暂列金额的支付范围, 包括发包人指定分包的款项;工程变更款项;在工程总承包合同签订时难以确定的工作、供货或服务的款项等。二是应当明确计入工程价款的暂列金额的结算, 除了承包人已支付或应付的实际金额外, 还应包括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和利润的金额。三是应当明确暂列金额的结算是以实际发生数额进行计算, 因此, 如发包人要求, 承包人应当提供报价单、发票、凭证以及账单或收据等证明。
第六, 关于法律改变, 法律改变是工程价款调整的原因之一, 无论在示范文本中, 还是在黄皮书、银皮书中均对此有规定,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一是明确法律改变的时间, 在国内工程总承包中一般是指合同签订后工程竣工验收前法律修改, 在国际工程承包中一般是指基准日期 (即递交投标书的截止日期前28天的日期) 后工程移交前。二是应当明确法律的范围, 包括工程所在国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政策性文件等。三是应当明确法律改变的范围, 包括新的法律的颁布实施、现有法律的废除和修改。四是应当明确法律改变对合同价款调整的条件, 只有法律改变影响到承包人对合同义务的履行且导致费用的增减, 才对工程价款进行调整。五是应当明确法律改变对合同价款调整的程序, 应按照工程索赔程序进行。
第七, 关于成本改变, 成本改变是否是工程价款调整的原因之一要根据发包人、承包人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约定。在示范文本中, 只是规定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价格调整涉及承包人成本增减的, 需要对合同价款进行调整。在黄皮书中, 对成本改变的调整作出了具体详细规定。在银皮书中, 对成本改变的调整只是作出了原则规定, 具体在专用条款中约定。如果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规定工程价款不因成本因素的影响, 承包人对成本改变的风险承担全部责任。如果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规定因成本改变对工程价款进行调整, 一是应当明确成本改变的范围, 包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及其他成本;二是明确成本改变具体计算方法;三是明确因成本改变调整工程价款的程序。
第八, 关于工程变更, 工程变更是工程价款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在示范文本中, 还是在黄皮书、银皮书中均对此有规定,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应当对工程变更的条件与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特别应当关注以下条款:承包人在接到发包人变更通知后的在合同约定期限内未提交增加费用的估算, 视为该项变更不涉及工程价款调整, 发包人不再承担此项变更的任何费用的责任;发包人在下达的变更指令中, 未能确认承包人对此项变更提出的估算亦未提出异议, 自发包人接到此项书面建议报告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之日开始, 视为承包人提交的变更估算已被发包人批准。此类条款在示范文本中有约定, 但在黄皮书、银皮书中没有约定。
第九, 关于索赔, 索赔是工程价款变更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在示范文本中, 还是在黄皮书、银皮书中均对此有规定,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应当对索赔的条件、范围与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特别应当关注以下条款:在示范文本中, 发包人或承包人应在索赔事件发生后的30日内未向对方发出索赔通知, 对方不再承担任何责任;一方在收到对方送交的索赔资料后的30日内未与对方协商或未予答复或未向对方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视为该项索赔已被认可。在黄皮书、银皮书中, 如果承包人未能在上述28天期限内发出索赔通知, 承包商无权获得追加付款, 而发包人应免除有关该索赔的全部责任;但对发包人的索赔, 只是要求发包人尽快提出索赔, 未对承包人的免责作出约定。
(三) 关于工程价款控制的风险防范
首先, 关于工程总价款, 工程总价款的控制的关键是工程设计, 而在工程总承包中, 工程设计是由承包人根据发包人的要求及项目资料进行的, 因此, 就发包人来说, 应当就工程提出全面、具体的要求包括工程的范围与内容、工程质量标准等, 提供工程现场地下、水文条件及环境方面的所有资料包括项目基础资料和项目障碍资料等;就承包人来说, 应当及时审查发包人的要求及提供的项目资料的准确性、充分性和完整性, 并且应当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明确发包人、承包人的各自责任。此外, 对于工程总承包合同签订时难以确定的金额, 应当列入“暂列金额”。
其次, 关于工程价款的支付, 一是发包人的资金安排, 在工程总承包中应当明确发包人的资金来源, 包括自筹资金和贷款比例, 贷款是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 (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 贷款还是商业银行贷款;对于延期付款项目, 还应当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明确发包人提供的担保, 包括工程所在国政府的主权担保、商业银行担保、银行备用信用证或银行远期信用证等。二是工程预付款, 预付比例一般为合同总价款的10%至30%, 作为承包人来说, 为了降低风险应当尽可能提高预付款的比例;对于预付款的支付条件、支付时间应当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明确约定;预付款的抵扣应当在工程进度款中抵扣, 具体抵扣方式应当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约定。三是工程进度款, 应当明确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方式是按月结算与支付, 还是按付款计划表 (或分段) 结算与支付;工程进度款的结算与支付不仅包括工程进度款, 还应当包括工程价款的调整额、缺陷责任保修金暂扣与支付、预付款的扣减、工程变更价款的增减、索赔额的增减、尚未完成的修正费用或更换费用等;应当明确约定发包人收到承包人提交的工程进度款付款申请后审查并支付工程进度款的具体期限;对于拟用于工程的生产设备和材料的款项支付应当明确此款项支付条件及应当支付的比例等。四是工程竣工价款, 应当明确承包人向发包人提交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的时间、内容和份数;明确发包人收到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进行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的期限, 应当特别明确发包人在接到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竣工结算资料后的一定期限内未提出修改意见也未答复的, 视为发包人认可了该竣工结算资料为最终竣工结算资料;明确发包人在收到承包人提交的最终竣工结算资料后支付工程竣工价款的期限等。五是工程缺陷责任保修金, 工程缺陷责任保修金的比例一般为5%;在工程进度款支付时按照同比例暂扣;在工程竣工结算时支付全部工程缺陷责任保修金的一半给承包人, 剩余保修金在工程保修期结束时支付。六是支付的货币, 在国际工程承包中, 支付的货币直接关系到汇兑风险, 因此,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应当尽量采用硬货币或加大硬货币的采用比例, 少采用工程所在国家的软货币, 货币选择一般不超过三种货币, 并且应当明确每一种货币的相应比例;应当明确说明汇率。七是支付的方式,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应当明确采用账户转账方式支付工程价款;承包人的项目经理无权收取任何费用;对于第三方代支付的, 应当有三方的书面协议等。
第三, 关于工程价款的调整, 一是暂列金额,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应当将发包人指定分包、在合同履行期间价格特别不稳定的生产设备和材料、预期难以把握的费率或税率、预期可能出现意外情形的地下和水文条件等列入暂列金额。二是法律改变,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应当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政府规章、司法解释、规范性政策文件如政府有关部门的收费标准等的制定、修改或废除影响到工程价款增减的, 均属于法律改变。三是成本改变, 一般是指物价变动导致工程成本的改变。对于工期在1年以内的工程总承包项目, 发包人不同意因成本改变而调整工程价款, 承包人应当预测人工费、材料费等市场价格走势, 在工程总价款中考虑相应的风险金。对于工期在1年以上的工程总承包项目, 通常采用合理的价格调整方法, 按照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调价公式和约定的权威机构定期公布的市场价格指数, 对因物价变动导致承包人遭受的损失, 由发包人给予承包人调价补偿, 此时, 应特别注意市场价格指数的采用, 在国内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应当明确哪一级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价格指数及信息来源;在国际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应当明确发布价格指数的机构名称和资料来源。此外,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应当明确工程价款的调整是否以物价变动超过一定比例作为条件, 并且还应明确工程价款调整部分是否包括一定比例的原基数。四是工程变更和索赔,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应当明确提出因工程变更增加费用要求的具体期限及提出索赔的期限;应当明确发包人对因工程变更而增加费用及费用索赔的审查和批准的期限。
(四) 关于工程价款结算争议处理的风险防范
首先, 应当通过协商方式来解决工程价款结算争议。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应当明确, 如果发包人不同意或无法核实竣工结算报告和完整的结算资料中任何部分, 承包人应当按照发包人可能提出的合理要求提交补充资料, 并按双方可能商定的意见, 对竣工结算报告和资料进行修改, 双方达成一致, 结清竣工结算的款项。
其次, 发包人、承包人不能就竣工结算整体不能达成一致的, 应当就竣工结算中双方无异议的部分达成一致, 结清该部分款项。
第三, 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 发包人、承包人应当共同委托一家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进行竣工结算审核, 按审核结果, 结清竣工结算的款项。工程审计与工程审价是不同的, 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 对于发包人要求采取工程审计的做法应当慎之又慎。
第四, 因工程质量异议导致工程价款结算争议的处理。发包人对工程质量有异议, 已竣工验收或已竣工未验收但实际投入使用的工程, 其质量争议按该工程保修合同执行;已竣工未验收且未实际投入使用的工程以及停工、停建工程的质量争议, 应当就有争议部分的竣工结算暂缓办理, 双方可就有争议的工程委托有资质的检测鉴定机构进行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确定的解决方案执行, 其余部分的竣工结算依照工程总承包合同约定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