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风险防范

2024-11-07

操作风险防范(精选12篇)

操作风险防范 篇1

近年来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操作风险不断发生,柜员作为银行的一线工作人员,工作任务既具体又繁杂,各项风险如影随形。因而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的防范就显得极为重要,主要有以下三点措施可应对:

一、加强柜员素质培训,提高柜员业务能力

柜员的道德素质问题是风险防范的基础。应建立柜员培训制度,制定定期不定期的培训计划,加强对技能的掌握,提高柜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加强柜员的风险防范建设,提高保护与自我保护意识。通过组织学习让柜员从思想根本上了解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以及严格执行的必要性,思想上有了明确的认识,行动上自然就会遵规守纪,降低风险。

二、加强内部防控管理

事实上,柜员很多操作风险的产生就同上面所讲的也是在于制度的落实不到位。要针对易发生风险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对临柜操作的授权、交接、重要空白凭证管理,以及现金箱保管、盘库查库等一些常规基础工作,抓好业务处理权限的控制,严控操作人员越权操作。

三、严格落实规章制度

制度的建立是基本,我们着重在于如何完善以及如何有效落实。每次相关部门进行巡查时,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柜员在日常操作中极为常见的问题,一定要反复强调此类风险点。制度的完善一定要与时俱进。随着科学的进步,银行所面临的高科技犯罪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完善相关制度,使其更加完善。

摘要:<正>近年来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操作风险不断发生,柜员作为银行的一线工作人员,工作任务既具体又繁杂,各项风险如影随形。因而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的防范就显得极为重要,主要有以下三点措施可应对:一、加强柜员素质培训,提高柜员业务能力柜员的道德素质问题是风险防范的基础。应建立柜员培训制度,制定定期不定期的培训计划,加强对技能的掌握,提高柜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加强柜员的风险防

操作风险防范 篇2

-------------王荣敏

近期,我市分行风险业务部开展了,日常合规操作风险视频会我觉得非常重要,作为一名银行从业人员,每位员工都必须遵守“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我们有太多的教训,所以我们要养成自觉遵守各项制度的好习惯,不折不扣的维护和贯彻执行,才能够让保证我们的业务有又 好又快发展,作为一名前台工作人员,就更应该深刻理解合规文化建设,依法合规办理业务,防范金融风险,抵制不良习惯的重要性。

这次学习结合一个案例分析让我印像深刻。今年3.15晚会上,记者用买来的身份证分别到工,农,中,建四家银行办理开卡业务,只有建行严格按制度要求审核客户证件,成功堵截了假冒开户,向社会传播了我行稳健经营,有效防范风险,保障客户利益,为建行赢得了荣誉。他就是我们的好员工-----林森同志。

学习林森同志的事迹起初,感觉他的故事儿没有什么惊天动的伟绩,只是一笔普通的开卡业务。再读一遍,细细品味,才深受感染和震撼:正因为这是一笔普通的业务,而他不因普通而放弃原则,不因千篇一律和重复操作而放弃对任何一例可疑事项的警惕和追溯,在普通中渗透着强烈的责任感。

“银行工作处处有风险,事事讲合规”作为一名前台工作人员,要从抓常的合规操作学习入手,使自己 充分认识合规操作的重要意义。树立“内控管理无 小事”观念,吸取各类案件的教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多 种方式学习,使合规的观念和意识渗透到思想、行为之中,人人 都自觉遵循,事事都能合规,把合规变成一种最基本的要求,使 合规成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

操作风险防范 篇3

【关键词】会计内控;管理;业务操作;风险

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离不开会计工作的支持;在企业内部控制环节中,会计工作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会计工作主要负责对活动资金进行核算以及使用监督。而在实际的企业业务操作中,通常会具有一定的操作风险性,要想能够有效的防止这种操作风险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阻碍,就需要加强对会计内控的管理力度,从而有效防范业务操作风险的出现,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发展形成有效的推动。

一、对企业会计内部进行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的会计内控就是会计内部控制,在当今社会中,企业要想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需要对其自身的会计工作进行合理的管理,并且对会计工作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保障企业的会计工作可以高效的开展,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在企业的会计内控工作中,所牵涉到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在正式对这些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内容体制,依据体制中的要求,对工作的开展进行规范化处理,从而使得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的开展,并且在相关内容制度的基础上,各工作之间的联系性也开始加强,这有利于推动会计工作的开展,使得会计内控工作的职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可以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而就会计内控工作开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该项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针对企业的发展,开展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有效的约束,在此条件下,对会计的信息形成了保障,使得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内部会计进行控制和u十礼,可以使得会计工作人员无法对会计报告进行造价操作,也能够有效的防止会计人员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以及报表制定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失误现象,从而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有效的保障。真实的会计信息能够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使得企业的决策者能够制定出企业发展的正确策略,从而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得到提高,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2.有利于提高财产的管理质量,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

对会计进行内部控制和管理,可以使得会计工作的开展更加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这样就可以使得企业的会计管理结构更加的优化,从而使得企业在资金的利用上,能够更加的合理化,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还能够使得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运营风险的冲击,从而使得企业的活动资金免受影响,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另外,对企业会计内部进行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的遏制资金浪费问题的…现,也能够防止盗用公款现象的出现,这对企业的资金财产的安全形成了有效的保障,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3.有利于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

在企业的内部建立健全的会计内控制度,可以有效的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对企业会计的内部工作形成控制和管理,约束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开展,从而使得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样就能够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进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会计内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企业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依据相关的会计内控制度来对企业会计的内部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使得企业会计工作的开展更加的顺利和高效。就日前的企业发展状况来说,企业的会计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而要想使得企业发展可以有效的规避这些风险,就需要对会计工作实施内部管理和控制,采用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于段,来对会计风险进行规避,甚至是减少,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就现阶段的企业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而言,企业的会计内控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是诱发危险因素出现的主要原因,而就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其中主要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会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会计工作人员主要是对企业的活动资金以及运作资金进行核算和管理,如果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不高,或者是采用的管理方法不当,就会使得资金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从而会造成企业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害,企业将无法高效的发展。而针对这种问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要对自身的风险意识进行有效的提升,并且不断的为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敲响警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说,我国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还无法做到这点,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并不具备较高的风险意识,对相关的风险管理常识了解也不够全面,从而使会计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风险隐患。

2.内控制度实施不当

很多的企业其本身所建立的内控管理制度相对来说并不健全,在管理上,缺乏必要的管理力度,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不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度。因此,这样的内控管理制度也只是空有其表,完全无法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片j。会计内控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会计工作违规开展會计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屡查屡犯,企业对会计责任追究不严责任机制无法真正落实资金管理不严而导致资金贪污、公款挪用等。

3.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企业内部所聘用的会计工作人员存在部分人员年级偏小问题这些工作人员的思想发育并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所以容易在工作中出现偷懒、贪图享受、利用岗位职能侵占企业资金等问题。

三、会计内控管理强化措施分析

就上述会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要想使得企业可以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对会计内控管理的力度,不断的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有效的提升,从而能够使得业务风险可以得到有效的规避和减少,进而能够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会计增长。而采取的具体会计内控管理强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加强会计风险知识的教育和提示

企业应及时总结会计风险的重点环节,归纳案件实例提炼浓缩成会计人员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风险环节和防范措施,运用风险提示方式使其掌握风险识别能力、提高风险意识。

2.重视会计队伍建设加强会计人员管理

企业要重视内部会计队伍的建设要加大会计人员教育培训力度强化人员管理切实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各类会计人员后备力量建设要重视对骨十人员的培养。

3.加强对会计人员日常行为的管理

开展会计人员行为排查不但要了解其在工作中的表现,还要掌握其工作之外的生活情况不但要了解其本人的思想状况还要熟知其家庭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做好岗位调整将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日前的企业内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的业务操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要想使企业的业务操作风险可以得到降低或者是减少,就需要对企业的会计内控管理力度进行提升,从而可以保障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只有做好会计内控管理工作,才能使业务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从而使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实现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哲,张明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控管理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0(05)

[2]刘艳红.对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资,2012(13)

[3]郭赢浅议如何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防范 篇4

一、操作风险的内涵和特点

对“操作风险”的准确界定是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理论界和实业界对其概念存在多种表述:巴塞尔委员会从监管要求角度提出,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以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其中包括法律风险, 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世界银行在其年报中提到, “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行为或外部事件引起信息、交流、安全装置、业务连续性、监管、交易程序、清算系统和程序, 以及执行法律、信托、代理职责出现故障, 造成损失的风险”。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 (GARP) 认为, 操作风险是与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 可分为两个部分:操作失败风险和操作战略风险。操作失败风险来自于操作业务过程中因人、流程和技术原因发生失败的可能;操作战略风险则来自于一些环境因素的改变, 例如业务战略、监管制度发生变化等因素。花旗集团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中包括了与业务操作和市场行为相关联的声誉和授权风险;美国银行对此界定时, 还包括了“未能有效、及时且低成本地执行战略目标和措施”;德意志银行的操作风险定义中还包括法规和监管风险。

从以上表述中可以得出, 操作风险本质上是危及企业稳健运营的风险, 其诱因可能是外生的、也可能是内生的, 来自市场、人员、流程、技术环境和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或失控, 其影响通过实际损失或者潜在损失来体现。可以说, 操作风险管理的对象包罗万象, 涵盖业务运营的各方面, 而其根本目的是统一的———确保企业安全稳健运营、减少业务活动的偏差和负面影响。

我们可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的比较中, 加深对操作风险特点的理解:

1、操作风险自身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源发的, 不一定依赖于特别的载体 (如业务、流程) , 但操作风险也会触发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产生连锁效应, 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源头。

2、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与特定产品、市场挂钩, 领域有特定性, 但操作风险则广泛存在于银行营运的所有领域。例如, 信贷业务、金融衍生交易、柜面服务、现金库存管理中都存在操作风险。

3、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对宜于计量, 但操作风险非规律性的特点使其计量难度很大。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 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不全面。

长期以来, 人们对操作风险的理解有几个误区:一是操作风险就是操作性风险。统计显示,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发生的操作风险案例中, 有70%属于操作性风险, 基于此将操作风险狭隘地定义为操作性风险的做法, 极大地缩小了操作风险所包含的范畴;二是操作风险等同于金融犯罪或欺诈交易。金融犯罪仅是操作风险中的主要类型, 并不能涵盖所有类型的操作风险;三是各种操作风险事件之间是孤立的、毫无联系的;四是操作风险只是内部审计的事情。由于将操作风险误认为是操作性风险, 就导致了操作风险管理只是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事情, 与其他部门无关的错误认识;五是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混同。

(二) 我国商业银行各业务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执行风险。

从目前现状看, 许多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没有制度或制度本身有问题, 而恰恰在于执行中出现了偏差, 执行重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执行文化的缺失是企业文化的痛疾, 也是当前影响管理效率、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

导致这些细节执行问题的原因:一是在业务操作中不能严格按制度和流程要求执行, 而是随意按自己的习惯、经验或按他人要求省略程序甚至逆程序操作, 以习惯、信任或感情代替制度;二是在执行过程中, 盲目“唯上”或盲目“无知”;三是为了个人、小团体利益或人情关系有意回避制度执行;四是由于人员配备等基础支持工作未能到位, 造成许多政策规定得不到有效执行, 有的虽未形成案件或造成经济损失, 但却带来风险。

(三) 我国商业银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 由于体制和文化的差异,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的操作风险在当前阶段尤为突出。现代企业管理强调组织内部在职位设计方面应该有统一的规范, 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 还缺乏从职位分析、职位设计、人员配备到人员考核管理等一系列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 人力资源的配备与管理及业务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缺乏足够合格的员工及对员工表现的恰当评估和考核。

(四) 商业银行的技术手段与业务创新不同步。

商业银行的技术手段包括通信、软硬件和信息技术安全问题, 风险主要来源于软硬件欠缺或其他技术上的失败, 如网络或电信以及违背信息技术安全等。随着先进科技手段的不断运用, 在给银行工作带来便捷和高效的同时, 也带来了大量的风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大量应用, 一方面极大提高和创新了银行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为银行发展开拓了崭新的领域, 带来了丰厚的利益;另一方面不断产生和引发金融科技风险, 对银行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系统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系统失灵或崩溃风险;系统漏洞风险;系统操作人员误操作、违规越权操作和故意非法入侵风险;系统外部入侵风险。

(五)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受外部环境、诉讼和欺诈等因素影响。

银行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其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政策, 同时, 要能及时识别和预测政策的变化及其潜在风险: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 实行紧的货币政策, 使原来银行贷款支持的一大批企业重新“洗牌”, 风险必然波及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不符合所在地的法律和监管要求以及业务人员缺乏法律意识, 操作不规范所导致的风险;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反法律的外部欺诈风险;一些金融机构不顾制度的约束采取高息揽储, 给客户好处费, 甚至公款私存等不正当手段参与竞争, 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手段和措施, 甚至违反上级行的制度规定, 形成的操作风险及外部突发事件风险等。

三、防范操作风险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提升操作风险管理层次。

我国商业银行应改变目前多级、多头管理风险的模式, 建立集中、垂直、独立有效、报告线路清晰的风险管理及监督体制, 集中行使风险管理职能, 避免分散多头管理, 确保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按照科学流程管理的原则方法, 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在业务政策制定部门、执行部门、检查部门之间, 前台业务操作岗位与后台管理岗位和不相容岗位之间实行严格的职责分离, 相互监督、牵制, 构筑起岗位自控、部门互控、监督检查的防线, 保证对重要产品、活动和系统中的操作风险进行充分识别评估、及时报告并有效控制和降低风险。积极稳步推进风险管理平台建设, 系统地梳理业务及流程, 识别、评估流程中的各类风险, 确定控制措施及要求, 逐步建立系统、透明、文件化的内部控制体系, 实现对风险系统、连续、有效的控制。

(二) 利用现代管理工具, 改进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手段。

新修订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资本的计量范围, 要求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和控制, 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 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要提高风险防范手段的技术含量,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一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 开发包括操作风险管理在内的综合管理系统和相应控制程序, 全面实现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和管理的信息化, 将大量简单重复、低效率的手工操作由计算机替代并实现硬控制, 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减少和避免损失;二是要借鉴国外较成熟的操作风险评估和管理方法, 积累数据和经验, 循序渐进, 逐步实现操作风险的动态和量化管理。

(三) 大力开展风险文化建设, 促进员工风险防范意识的形成。

在操作风险的产生方面人的因素占有很大比重,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以人为本, 使全体员工熟悉自身岗位工作职责要求, 理解和掌握业务的整体流程和关键风险点, 并加强员工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在内的综合性教育, 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不做损害国家和银行利益的事;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强化风险文化宣传, 建立全员、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通过加强全员培训, 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 寓风险管理于业务经营全过程, 将风险防范意识内生于员工的思想形态, 外化为员工的行为习惯, 增强员工对操作风险的预防预控能力。

(四) 加强内外部监管, 强化问责, 遏制住屡查屡犯的风险势头。

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防范 篇5

信用社 XXX

农村信用社由于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加上管理体制未能真正完善、产权不明晰、内部管理相对薄弱、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的等多面的因素,几乎具备操作风险发生的一切条件,长期以来不断发生的操作风险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加强操作风险的防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防范工作刻不容缓。

风险管理能力是构成银行竞争力的根本。在农村信用社这样一个管理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低、各项改革尚处起步阶段的金融机构,要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必须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人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同时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创新防范操作风险思路。我们必须加快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一个多层次、有机协调、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并推出建立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

1、切实增强操作风险意识。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操作风险自始至终与业务活动相伴而生,每一个业务点都是操作风险点,因此防范操作风险必须从每一名员工做起,将每位员工作为防范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训,促使其提高对操作风险危害性的认识,树立和强化“违规就是风险”的观念,养成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以及扎实的工作作风,从小处着手,力求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和第一道

关口。

2、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在制定制度时要贯彻“把防范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作为加强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学理念,秉承“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经营方针,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架构使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及时更新、完善、补充各项规章制度。内部规章制度要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监管要求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对一些在实际执行中出现操作性不强、或已经过时或不适应业务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废止;对存在缺陷或不完善的要及时修正和完善。二是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对风险的预警和处置是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可以有效地制止风险,并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风险管理部门要针对各地风险监测情况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同时监控下级报告的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掌握辖区农信社风险状况。同时为防患未然,必须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风险的快速反应机制,各类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即按预案要求进行快速处置。

3、强化岗位监督约束。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一线岗位,科学调配岗位,使岗位与岗位之间相互制衡,人与岗位实行互动是防范操作风险的有力保证。一是科学设置内部岗位,使之建立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并按制度和内控要求合理配置人员。二是有力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员工岗位轮换制度和强制性休假制度,使违规行为及时得到暴露,有效控制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

生。三是重点加强对信贷、储蓄、财会、联行等涉及钱、账等重要岗位及其操作人员的管理。四是建立对违规违纪事项举报奖励制度,实现违规违纪行为的群防群治。五是实施分级监控,形成连环责任监督,使一线员工、信用社、联社三个层次通过相互监督和检查,进一步强化岗位监督约束,形成一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防范运作机制。

4、发挥稽核检查工作事后纠错和警示作用。稽核检查工作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提高稽核检查手段,强化工作力度。一是要建立稽核监察队伍系统。建立系统的稽核队伍体系,完善稽核工作制度和程序,通过培训提高稽核队伍履职水平,通过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树立稽核检查权威。二是要突出稽核检查的重点。注重日常的常规稽核检查,实行防范风险关口前移,变过去事后被动式的核查为事前主动式的预防性检查。对案件高发机构、高风险业务、易发案件部位,要增强稽核的深度、广度和频率,彻查所有相关问题及其根源。三是改进稽核方式。要实行内外结合、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对有关业务进行排查,对难以通过一般对账查出的问题,要采取公告的方式与存款人、借款人进行核对。

5、增强基层执行能力。基层信用社是整个风险防范的基础,基层员工又是风险防范的真正主体。增强基层的执行能力是建立防范风险长效机制的关键。要从提高执行力出发,切实加强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建设,一是要选好一个靠得住、能干事的信用社主

任;二是要打造一个优秀的、有战斗力的团队;三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业务、防范风险的机制;四是要形成一套适合农村信用社特点和农村金融特点,并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业务、减少风险的工作方法;五是要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农村信用社良性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各个基层农村信用社都打造成具有完美执行力和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使之成为有效防范风险的牢固堡垒。

操作风险防范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柜面操作风险 成因 防范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柜面操作风险是指银行人工网点在柜面业务操作中由于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系统的不完备,或由于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商业银行柜面既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重要平台,也是商业银行联系客户和其他银行、从事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渠道。柜面操作风险是一种预期危害严重、影响较广、管理难度较大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控制的银行内生风险,对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认知问题

1.对操作风险认识偏差

(1)操作风险不重要。与信贷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相比,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对较低,会被认为操作风险不重要,从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不够重视。

(2)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较小。很多人认为柜面操作风险就是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纰漏,造成的损失比较低。但事实上,操作风险对外造成的影响却很深远,尤其对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毁损巨大。

2.对操作风险认识错误

(1)操作风险即为操作性风险。将柜面操作风险的发生全部归咎于柜面人员操作不当,重视对基层一线人员的操作风险管理,忽视了高层人员的管理。

(2)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业务调查、监测、评价等事前事后控制较为薄弱,风险控制过度依靠于业务办理的事中过程控制。

(二)人员问题

1.相关业务人员素质较低

(1)柜面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部分柜员缺乏职业道德不能廉洁自律,会因个人的私欲而用职务之便做出违规违法的行为;领导阶层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无视规章制度的存在,这些行为都会给银行造成风险。

(2)柜面人员业务素质较低。部分银行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偏低,业务知识和技能薄弱,知识和年龄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现代银行业业务发展的需求。

(3)操作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操作风险成因比较复杂,需要业务熟练、具备操作风险管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操作风险(1)蒙牛的企业文化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正是蒙牛前任总裁牛根生的这句话,深入人心,使蒙牛迎来了迅速的发展,创造了“蒙牛速度”、“蒙牛奇迹”。蒙牛本着为消费者奉献安全、优质、健康的乳制品,与客户、员工、股东及所有利益相关者共成长的使命,不断追求做质量最好、最专业、最专注的乳品企业阳光、高尚、责任、创新。员工受蒙牛文化的感染,首先员工认为自己从事的是高尚的事业,蒙牛为全国提供近三分之一的液体奶、酸奶,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贡献;其次员工认为应当共同努力成为高尚的企业,把自身价值同消费者的健康、营养与社会大众的美好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和奶农、消费者、所有合作伙伴水乳交融,生产安全、优质、健康的产品;最后,所有蒙牛人认为自己应当具备高尚的情操,在任何情况下,都提倡诚信、感恩、敬业、廉洁等优秀的做人品质和职业素养。

(2)加强人员激励,增进雇佣关系

通过把企业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挂钩来保护员工的利益,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激发其为实现企业远景工作的热情。“我与蒙牛共生存,蒙牛与我共发展”这是蒙牛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它代表着蒙牛对员工物质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出的郑重承诺。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一向信奉“财散人聚,财聚人散”。就是这份信阳市的蒙牛懂的奖励员工、激励员工。蒙牛使员工得到的是一种真实的温暖。

五、展望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切工作要以创立雇主品牌为出发点,对外提高雇主在目标人才市场上的吸引力,对内提高员工的认同感、忠诚度和敬业度。在当前中国经济中心倾斜、资源分配失衡的情况下。加强西部地区的雇主品牌建設意义重大。建设优秀的内蒙古地区雇主品牌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吸引以及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降低,加强内蒙古地区企业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将雇主品牌与产品、服务品牌有机协调、统一起来,雇主品牌才能成为企业品牌的有效增强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泽保.打造雇主品牌: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学习论坛, 2010(10):49- 52.

[2] 黄维德.打造雇主品牌——企业的人力资源新战略[J].中国人才,2004(2):72- 73.

[3] 刘尚鑫,郑敏,顾海英.塑造企业雇主品牌,企业管理,2010.

[4] 彭攀攀. 基于目标员工前雇主品牌资产评沽. 人才开发,2008(11):14- 16.

[5] 吕振奎,郭庆.激情员工理论与现代企业雇主品牌建设.经济研究导刊,2009(29):69- 71,76.

[6] Will Ruch, How to keep your best talent for walking out the door,Dynamic Business Magazine, 2001(5).

[7] 利比·萨廷,马克·舒曼著,邱绪萍译.雇主品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8] Sutherland, M M, Torricelli, D G, and Karg, R F, Employer- of- choice branding for knowledge workers[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02,33(4),13- 20.

[9] Michael T Ewing, Leyland F Pitt, Nigel M de Bussy, and Pierre Berthon,Employment branding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002, 21(1),

操作风险防范 篇7

(一) 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通过会计内部控制进行业务处理, 使会计信息在相互制约的状态下形成, 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弊端的发生, 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性, 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会计信息。

(二) 确保财产资金的安全性。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了对财产管理和资金使用的过程控制, 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财产损坏、资金损失现象的发生, 杜绝浪费、贪污、盗窃、挪用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的发生。

(三) 确保生产经营的有序性。

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 能够合理地对企业内部各个只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制约, 促使企业各部门及人员履行职责、明确目标, 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运行,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四) 确保制度执行的彻底性。

会计内部控制能够促使企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统一制定的财经纪律及法规, 企业通过实施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以进行自我约束, 增强遵守国家财经纪律和法规的自觉意识。

二、会计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表现形式

(一) 风险意识不强。

绝大多数会计人员直接管账、管钱, 很多案件及操作风险都要从这些部位引发,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防范意识上要警钟常鸣, 常备不懈。

(二) 制度执行不力。

有了制度、流程却未能很好的执行, 制度只是挂在墙上, 停留在口头上;操作流程未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一些会计人员违章违规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 会计检查发现的问题存在屡查屡犯、整改不力的现象, 给当前会计工作带来较大隐患。有的企业会计业务处理环节没有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 筹资、投资、营运等环节没有体现职责权限和岗位分离要求;有的企业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评价流于形式, 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有的企业资金活动管理不严, 导致资金被挪用、侵占、抽逃或遭受欺诈。

(三) 防控手段不多。

一些企业的会计业务仍停留在手工处理方式的落后阶段, 单纯的采用人盯人或人管人的原始防控方式。有的企业受经营规模限制和资金投入制约, 还未达到会计业务处理电算化管理要求;有的企业对虽采用了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方式, 但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符合实际的体系。

(四) 业务素质不高。

多数企业年轻员工多, 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 有的员工为了贪图享受, 利用工作之便, 挪用、侵占资金;有的是员工为了追求所谓的个人目标和价值, 置法纪于不顾, 完全脱离了内控制度与流程的约束, 违规操作, 实施犯罪, 给及时识别风险、有效防范案件带来了很大难度。

三、会计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 提高管理者的内部会计控制观念。

企业管理者的观念, 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管理者应善于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 具有创新精神, 勇于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 深化企业财务管理改革。

(二) 规范企业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是符合现代化大生产要求, 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企业制度。企业应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规范治理结构, 实现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协调运行, 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控制机制, 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 使相互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是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前提条件。

(三)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要当一名称职的会计工作者, 不仅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 而且要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学习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 善于运用经济方法和法律手段, 解决会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四) 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应以《会计法》、《审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 以会计制度为依据,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制订适合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并组织实施, 以规范其财务会计工作。在设计时, 应注意内部会计控制的整体性, 从只注重建章立制向整体框架的构建与认真实施转变, 从补救为主的控制向以预防为主的控制转变, 从事后审计向常规审计与定期或不定期审计结合转变, 使内部会计控制真正达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五)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企业在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 应加强内部检查和外部监督。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财务审计制度, 对所有相关的财务事项进行审计和稽核, 并对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确保财务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审计应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 避免出现被管理者操纵的现象。二是企业应加强与税务、审计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借助注册会计师等外部审计力量, 评价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情况。

(六) 完善业绩评价体系。

关于有效防范信贷操作风险的思考 篇8

对银行的信贷操作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 有利于银行的自身发展和需求, 也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这是我们都应该清楚的问题。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会伴有一定的风险, 一般来说, 银行的风险主要就是信用风险以及市场风险, 金融机构已经对这两种风险相对重视, 并制定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 但还会有风险发生。现如今, 如何对信贷操作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是金融领域重点思考的难题。

一、银行信贷操作风险主要的表现

1.授信的主体资格缺陷

在银行的信贷部门中, 工作人员在为客户办理信贷业务的时候, 总会有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的信贷知识, 也没有很强的责任心, 对信贷申请人的资格认定不仔细、申请信贷的营业执照也没有进行年检, 以及相关营业执照是否还存在等信息都不明确, 对这些主体的授信资格都没有仔细核对, 造成了信贷操作的风险发生。

2.保证人的资格缺陷

有很多信贷工作人员在办理信贷业务的时候, 没有对保证人的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 使很多没有资格担任保证人所提供的抵押资产和保证都能顺利过关, 其实他们本身并不具备担保的资格, 这样就导致了很多无效的担保情况发生, 信贷还款的第二渠道成为摆设, 为银行的资产安全带来隐患。

3.法律文书的缺失

有很多办理信贷的公司和企业都没有提供董事会或者全员会议出具的借贷款授权书, 也没有经过所有股东的同意和签字的相关法律文件就去办理信贷业务, 而银行的工作人员对这项内容的检查工作也有疏忽, 导致银行资产受到威胁, 诉讼公告也不会成功。

4.贷款合同签订的缺陷

信贷办理的过程中, 很多客户都没有仔细去填写信贷书, 在借款的用途上也没有明确体现, 相关的借贷法人和授权法人也没有如实签写, 还存在别人代签的情况, 也没有标明提前还款的违约金比例, 并且还存在借贷利率和借贷期限不明确标明的情况, 这些在借贷合同中所体现的关键内容都比较模糊, 使合同的法律效力受到影响。有很多转贷的合同中也不清楚标明转贷的合同和欠贷人信息, 使原保证人也失去了连带的保证责任, 银行在转贷的过程中会强行扣除原有的贷款利息, 并且还使贷款本金的追款权也丧失掉。

5.信贷的调查评价失真

信贷的评价分析报告中决策体现的依据就是客户是不是准入授信。相对于那些经济技术没有很好的可行性并且不具备信贷授信条件的客户来说, 信贷的评价人员如果对评价报告不如实不全面的上报, 包括评价的过程不全面、评价的内容不具体、财务和担保都不具备信贷资格等信息。再加上银行的评价审查人员对评价报告不去仔细核对, 玩忽职守, 就会造成信贷的问题客户和没有信贷资格的客户都能通过信贷的审批程序, 为银行带来风险。

6.不按时移交档案资料

很多银行的信贷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过后, 不按照相关规定将借贷客户的档案材料上交到档案管理处, 这样容易使客户的档案遗失。如果造成了附有法律效能的文件丢失, 就会造成银行对客户进行违约的赔偿, 银行的主张权利也会丧失, 最终导致银行的债权损失。

二、加强信贷操作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在银行信贷业务的综合风险表现形式中, 已经透视出了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的风险, 造成这些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就是银行信贷部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不按照规定去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 导致银行的资产损失。面对这样的情况, 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1.确立风险的管理理念, 创建风险控制的平台

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风险防范操作体系, 并印制了安全运营借贷的文件, 但是没有一个可供人们查阅的平台, 使出台的相关制度都不能被一线的工作人员所关注到, 或者看见的不及时使操作的规程和相应的管理措施都成为摆设, 还是在借贷风险问题的死角中。鉴于这种问题, 银行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查阅系统, 使员工都可以通过这个控制系统明确银行指定的相关制度文件和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保证内控体系的科学实施, 还要对银行现有的借贷业务流程和制度都进行梳理和总结, 对于那些失去时效性的制度要优先淘汰, 规章制度内容不明确或者太笼统的都要去完善。还要编制相关的指导书和业务流程图, 以供员工参考和学习, 使银行的内部真正实行完善的借贷制度, 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工作, 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 以保证借贷操作的安全运行。

2.加强风险文化建设, 提高依法经营意识

防范操作风险的根本之策在于培育全员的风险文化, 各级领导首先应重视内控制度的学习和对员工的培训, 加强犯罪成本教育和法律知识的宣传, 从道德、知识和业务方面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 减少道德缺失和非故意违规现象的发生。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中把事前、事中、事后稽核审计、风险管理机构改变为自上而下直接垂直领导, 达到经营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的互相制约、有效监督的目的。

三、结语

我国的商业银行借贷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正是这些问题造成了借贷风险的发生, 在今后要做的就是针对具体的借贷问题, 去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以保证借贷工作在安全的模式中进行。在借贷的工作中, 不光要银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主要的还是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做好本职工作, 并有一定的责任心, 工作的时候不玩忽职守, 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信贷工作没有风险发生。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及其防范 篇9

一、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主要表现

(一) 法律观念淡薄。

一些银行的领导和会计人员不遵章守法, 忽视金融法规。虽然会计核算、会计内部管理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定,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没能落到实处。主要表现有:

1、计算机管理不完善。

计算机处理各项业务已制定相对应的制度办法, 但是有的支行安全防范问题一直没得到重视, 操作人员密码不保密, 导致密码泄露, 使密码成为代码;临时离岗外出时不锁机, 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2、折角核对印鉴不认真。

一些会计师掉以轻心, 疏忽大意, 缺乏风险意识, 对于应折角核对印鉴的凭证不认真折角检查, 导致客户的资金被冒支、错支事件经常发生。

3、联行“三分管”流于形式。

有关制度规定联行“印、押、证”必须三人分管, 但是有的银行强调人员少, 名义上虽三人分管, 但实际上仍一人双管或全管, 从而形成管理上的漏洞。

(二) 业务操作不规范。

一些操作人员使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管理不力, 有意或无意地违反操作规程, 使一些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

1、违反结算纪律, 延压结算凭证。

有的支行从本单位的利益出发, 尤其是那些办案人员, 为了完成存款任务, 置结算纪律于不顾, 年底结束的时候压单压票是经常的事。无故延压结算单据, 意味着收付款双方资金被侵犯, 结算的正常秩序被打乱, 从而导致资金周转慢, 影响其他行处的经济效益。

2、任意冲正错账。

一些分支行的会计发生差异时, 不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更正错账, 不经会计主管批准, 不用错账冲正传票, 随意冲正, 导致账务混乱, 损害了银行信誉。

3、根据自己的意愿更改凭证。

一些经办人员发现有疑问的凭证, 不经核实查清, 而是凭自己意愿操作, 擅自更改凭证要素, 结果引起经济纠纷。

(三) 部分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会计工作政策性强, 并要求会计人员必须熟悉系统, 并及时获得新知识。有些银行片面强调“存款立行”的思想教育, 忽略职业道德和业务培训, 导致一些会计人员道德观念不强和专业素质不高。

第一, 政治素质不高。

近年来,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 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也相应减少, 受到利益的驱使, 他们知法犯法。一些不法之徒可以说是会计业务的骨干, 他们熟悉各种规则法规和业务执行的薄弱环节, 伺机作案。

第二, 专业素质不强。

长期以来, 银行会计部门培养新人的办法是师傅教徒弟。近年来, 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业务培训工作得到加强, 但由于银行会计人员的频繁变化, 使新来的人很难在短时间内熟悉业务, 经营业务不熟练, 直接增加了产生风险的可能性, 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四) 内部控制机制缺乏。

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可操作性较差, 并且相对滞后。尤其是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后, 一些业务处理的规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相关法规, 并没有及时进行修订, 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 造成了业务操作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尽管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制定了印押证三分管、内外账定期核对、钱账分管、重要会计事项审批、事后监督等内部控制制度, 但各内部控制制度是相互独立的, 甚至发生冲突, 容易导致各种会计风险的产生。

(五) 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倾向。

一方面部分单位主管领导过于注重银行业务的扩展以及客户需求, 在效率和内控的选择偏好上往往是效率第一, 而不是内控优先。为了完成任务目标, 一味地追求业务指标, 而忽略了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控制;另一方面由于领导层对会计内控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业绩考评往往只停留在对存贷款增长幅度、不良资产的下降幅度和清收比例以及中间业务收入增加比例等方面。

二、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 中央银行监管不力。

我国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就是金融监管和对金融机构的管理, 保持财政支付和结算系统的正常运行。由于新老系统的交替, 金融创新使银行会计监督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首先, 中央银行会计监督机制还不完善。由于我国法律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主体中央行本身是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过程中, 会计监督过程中所需的法规和制度不是用来检查, 反而成为了行政干预手段;其次, 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的重点偏移。在实践中, 监管的重点在于会计法规 (如文件的内容、会计诚信、准确性等) , 而不是集中在风险管理上的会计业务流程 (如会计制度的实施、关键工作人员的交叉等) 的层面;再次, 中央银行监管的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二) 系统建设的问题。

系统建设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会计人员行为约束机制建设、操作风险监控及机制建设、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国内商业银行信息化、电子化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出现网上银行、自助银行、银行卡业务及跨区域跨行支付业务, 呈现多元化的经营方式, 与此同时在系统防范投入上和系统监控建设上还相对薄弱, 容易造成潜在的操作风险。

(三) 会计操作风险制度建设和业务流程的问题。

随着新产品的开发和新业务系统上线运行, 会计操作风险制度建设和业务流程上尚存在缺陷, 而且制度及流程建设相对滞后, 这些都容易造成会计操作风险。此外, 在银行经营全过程及业务全过程的监控上, 一是监控和执行力度不够, 二是手段还不完善, 从而导致各种潜伏的问题及风险。

(四) 外部经济犯罪活动猖獗。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化, 与此同时, 各种经济犯罪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中, 很大一部分是商业银行资金的欺诈行为, 其严重威胁到了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问题, 扰乱了金融秩序, 如获得银行贷款、外汇信贷、支付和结算票据诈骗等。由于票据诈骗活动的范围大、隐蔽性强等特点, 因此对商业银行的危害更大。

(五) 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故障。

由于商业银行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硬件或软件出现故障, 通讯系统故障以及设备老化等问题引发业务中断, 从而发生直接的经济损失和由此产生其他的操作风险损失。

三、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防范措施

(一) 完善规章制度, 严格操作规程。

银行应及时对现有规章制度、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清理, 查漏补缺, 充实完善, 并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 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对全行规范性的文件进行一次全面清理, 对内容有交叉和重复的, 进行归类整理;对内容有冲突的, 与上级行基本规定相抵触的, 及时修正;对出现制度真空, 无章可循的, 及时弥补制定;对有章不全的, 及时补充完善, 在清理和修订的基础上, 理顺各种以基本制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操作规程为主要形式, 以部门制约、岗位制约、权限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办法体系。

(二)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会计队伍的综合整体素质。

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 要加强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一支“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的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将商业银行的会计操作风险控制到最小的范围内。其次,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各岗位必须按规定配足人员, 满足岗位制约的要求;必须把好选人关, 把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质好、遵纪守法的人员充实到会计队伍;开展多种多样的岗位培训, 使各类会计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 熟练掌握各项业务技能、熟悉各项规章制度。再次, 加强会计主管、监督员、检查员等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干部交流, 对各管理层要进行定期考核和不定期稽核等措施, 加强对干部队伍的监督制约。

(三)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制定严格的、科学的内部控制系统和原则, 可以有效地防止疏忽、遗漏犯罪的发生。首先, 根据实际会计业务制定详细的制度规范和操作程序。改革商业银行内部传统的管理模式, 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建立规章制度, 整合分散的规则规章, 以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平台, 指导和控制系统文件的运行和会计业务的操作。第二, 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换机制。基于信息控制, 信息需要通过一个反馈机制, 以便有效地沟通。完善上下信息沟通机制, 以确保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另一方面, 通过信息沟通机制, 加强初级人员的交流和互动, 使每个员工积极参与系统的建设,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提高业务的处理能力。

(四) 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臻成熟, 为加强商业银行的会计内部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 要及时转变观念, 修订原会计制度的一些基本规定, 将原来的实时复核监督改为事后集中监督, 原来的制度规定制约改为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的操作硬制约, 这样既可以减少人力资源成本, 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是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改革的方向。会计处理在大量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同时, 还应注意要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 加强对会计业务操作记录日志文件的管理, 保证日志文件的完整和无误, 并以此作为事后业务操作核查的依据。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会计业务上的广泛应用, 使得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适当调整和修订, 银行会计业务流程也需重新设计, 会计岗位的人员组合也相应有所变化。

(五) 建立健全操作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评估主要是对实现预定目标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辨认, 其过程是一种不断且反复进行的过程, 它是有效控制银行操作风险的关键步骤。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 逐步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 识别和评估所有现存和未来潜在的操作风险。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 并针对问题找出其原因和防范措施, 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强化经营管理、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原因,措施

参考文献

[1]李传良.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研究[J].商业经济, 2011.8.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探究 篇10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表现形式

导致商业银行出现操作风险的因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人为因素、管理不当、突发事件及系统故障等因素。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可以将操作风险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 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

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所谓人为因素,包括内部欺诈、雇佣状况以及操作失误。人为因素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操作风险,往往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

2. 管理不当造成风险

商业银行管理不当,直接影响银行发展,给银行带来众多纠纷与风险。其中交易过程管理、资产管理及人员管理的不当,对商业银行影响巨大,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这些问题,银行将损失惨重。

3. 突发事件与系统故障问题

商业银行风险来源中,突发事件与系统故障引起的损失同样占据一定比例。其中突发事件方面包括安全事故类(如火灾事故、交通事故等)、自然灾害类(如台风、地震、洪水等)、人为事件(如抢劫、盗窃等)。系统故障是由于重大设备运行事故、信息中心事故、计算机网络系统故障等原因导致的操作风险,此类风险一旦发生,将会对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及数据质量产生重大挑战。

二、造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原因分析

1. 人为因素带来风险的原因

给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带来影响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员工行为触犯法律、违反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盗用资产、或者欺诈等,导致商业银行受到资产损失的行为;其二,工作雇佣状况因素,商业银行因违反劳动合同法、就业、健康或安全方面的法规和协议造成个人工伤赔付或因歧视或差别事件待遇导致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其三,操作失误,基层操作人员由于粗心大意、缺乏必备技能、对内部规章制度学习不到位等原因,给商业银行带来经济或声誉方面的损失。

2. 管理不当造成风险的原因

商业银行的管理不当通常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人员管理不当。人事管理是任何企业的核心管理,如果人员管理不当,员工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将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直接给银行经营带来风险;其二,资产管理不当。商业银行的有形、无形资产缺乏科学管理,对于资产管理的方法和方向缺乏指导,常给银行带来风险;其三,交易过程管理不当。在商业银行具体的业务流程办理阶段,由于业务人员相关数据输入错误、访问客户时未经批准、法律文件不完备、经济纠纷以及合作伙伴的不正确操作等行为,往往会导致商业银行出现经济损失。

3. 突发事件与系统故障问题造成操作风险的原因

突发事件引起操作风险问题主要指由于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商业银行资产受到损失,其根源在于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不完善,日常工作中缺乏预案演练,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及时等。而由于系统故障引发的操作风险,则主要是由于系统设计不完善、系统维护不完善以及系统稳定性、兼容性、适宜性方面存在问题。

三、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的具体应对措施

1. 针对人为因素的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只有实施健康向上的风险管理,才能有效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针对员工,组织相关的风险管理培训教育,以此提升员工风险管理知识及风险防控意识。在实践业务工作中,银行员工需要谨遵全员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能够全面意识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期性。在银行范围内全面营造出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努力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2. 针对管理不当因素的应对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战略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需要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综合管控。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以及全额的风险管理计量。其中全球是基本表现,全面起到整体核心作用,而全新和全额是具体实施方式,全员和全程是重要保障。

(2)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评价

商业银行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对于防范操作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重要工作任务,就是建立具有权威性质的内部监管制度,确保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得到持续性运转。首先,可以组建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充分发挥内部监管职能,以此科学评价内控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次,建立健全科学可行的内部审计监察制度以及非现场审计制度,不仅能够提升商业银行内部监察力度和频率,同时能够有效的对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开展持续性监管,进而促使商业银行内控体系的逐渐完善。

(3)建立独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高效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是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组织结构,逐渐升级和完善,进而提升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的能力。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基础内容之一,也是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前提。首先,组建操作风险的专管部门,主要负责本部门的日常业务流程,形成以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为核心,逐步扩展其他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其次,成立风险评估系统和风险识别系统,我国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同时利用现代化技术方式,成立具有监控、评价、预警功能的银行业务风险系统。再次,成立有效的决策制度,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规模情况,成立责任落实到相关个人的决策制度。最后,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保证监管制度科学可行,能够防患风险于未然。

(4)完善风险预测预警机制

当前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针对下列工作内容着重考虑:(1)建立严密的风险监控制度,保证贷款审批、贷款审查、贷款发放、贷款资格审查以及贷款使用等几个步骤得到严格的监督管理,同时加强内部监控约束责任;(2)建立分级预警机制,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操作风险带来的损失情况,对操作风险进行分级计量,进而开展管理工作,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3)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以此提升风险预警能力;(4)加强操作风险的预判性工作。

3. 针对突发事件与系统故障的应对措施

突发事件往往不可预期,只有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的预防措施,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准备,才能够降低风险损失。针对系统故障问题,需要定期对系统进行检修,检修过程不仅仅针对系统硬件设备,同样针对系统软件程序,如果发现重大漏洞,及时针对问题进行程序优化,避免系统多发故障给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带来影响。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和应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针对不同的风险成因,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从而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有效规避,促进商业银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玲.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探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3,(8):40-42.

[2]高玲,范美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基于内部控制的研究[J].会计师,2013,(4):9-11.

操作风险防范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内部控制 防范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产生原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环境、运行特点以及内部控制状况等因素, 可以把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操作风险防范体系不完善

(1)内控制度建设尚不完备。一是内控体系不健全。二是内控制度的整体性不够。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由此操作风险才呈现出从总行到分支行递增的趋势。

(2) 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在操作风险防范过程中,相对于风险识别与评估、信息沟通,制度执行的激励功能较强。我国很多商业银行走入了操作风险防范的误区——操作风险防范就是制度建设,许多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没有制度或制度本身有问题, 而是由于在具体执行中出现了偏差。

2. 操作风险管理落后

(1)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缺乏以科学手段合理计量操作风险的手段和措施,操作风险量化模型开发停留在较低层次,给有效管理带来难度。在不可量化思想的支配下, 很难想象银行会致力于操

(2)缺乏强效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银行内部对员工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尤其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现代的全面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形成相互制约。

(3)错误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

(4)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及公司培训流于形式易于产生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既包括显规则下产生的道德风险, 如贪污、受贿等, 也包括潜规则下产生的道德风险, 如为追求部门利益、短期利益而发生的违规操作等。员工培训方面,有的银行部门搞岗前培训工作只求数量形式,不求质量效果。培训内容注重理论,忽视具体操作,新业务开发超前,而培训工作滞后。

3. 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缺陷,会使内控体系出现漏洞,产生风险损失在所难免。

(1)风险管理职责分散,没有风险核心管理机构。

不同类型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 缺乏统一的协调部门, 使得银行系统缺乏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 高层管理者更是无法知晓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整体状况。

(2)基层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缺失。

商业银行分支行制的组织形式不利于监管。该体制下的直线管理职能削弱了内部控制的力度和有效性,各层次权责不清,缺乏相互制衡、权责明晰和相互独立的管理.

(3)内部审计部门权威性不强。

我国很多银行几乎都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在权限上又与其他部室平行设置, 独立性不强。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

1.內部控制的含义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明确指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工程和机制。

2.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根据操作风险的定义,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三项因素,均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问题:外部事件对商业银行经营的消极影响,也要在银行内部管理存在相应缺陷的前提下才能产生作用,即通常所说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近年来,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我国银行业处于操作风险的高发期, 而传统的风险控制体系远远不能适应操作风险防范的需要。虽然是在三大风险之末,但是我们看到操作风险自然有其独特性,它是银行业唯一内部风险。因此,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必须从银行内部控制入手,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操作风险防范体系中,内部控制是现实性机制和首要策略。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控制操作风险的关键手段,是确保商业银行体系稳健运行的内因。为此,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据。

(二)防范操作风险的对策

针对上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和产生原因,我们可得出相应的对策。同时考虑到潜在的隐患,对于操作风险防范,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法。

1.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控制银行内生风险。

(1)合理完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在授信、资金业务、存款机柜台业务、中间业务、会计业务、计算信息系统六个方面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2)建立有效的内部信息交流制度和报告制度

操作风险委员会应要求各专业部门及时将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和风险隐患上报风险管理委员会,以便统筹安排全行的风险防范管理工作。

(3)加强信息系统的管理,完善风险监督预警与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一是进一步推广和加强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和同业信息资源的利用,赋予风险管理委员会各种查询信息的权利,通过数据查询,及时掌握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情况。二是加快研制、完善预防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

(4)完善内部监督检查办法,有效建立内部控制改进体系

一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要加强对关键部门关键环节的检查,对容易导致事故、案件和造成资产损失的薄弱环节、部门和岗位进行重点监控。二是承担操作风险的各业务部门、各岗位员工必须定期对涉及该岗位的体系文件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审核审计部门定期对文件化的内控体系进行评审。

2. 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操作风险的治本之策。积极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机制,通过对高级管理层权力制衡,抑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

3. 切实改进操作风险管理方法

一是改变传统经验管理模式,引入经济资本科学衡量模式,结合使用自上而下方法和自下而上方法。适时制定内部操作风险量化标准。二是建立健全操作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厉吉斌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2.刘良灿、张同建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操作风险防范的影响研究 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3)

3.袁德磊, 赵定涛. 基于媒体报道的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分布研究[ J] . 国际金融研究, 2007( 2 ) : 22-29.

4.王丹珊. 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比较[ J] .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 7 ): 39-43.

5.张同健, 张成虎.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控制研究[ J]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6 ): 77-82.

6.陈广山, 张同健, 严明燕. 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操作风险控制的功能支持[ J] . 改革与战略, 2009 ( 6 ): 73-75.

操作风险防范 篇12

一、银行会计结算工作存在风险隐患的主要原因

1.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的关系失衡,只强调业务拓展和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忽视了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严格执行。从会计改革的实效看,仍然存在一些管理人员对会计改革认识不到位、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核算管理和操作风险控制不到位等问题。即使没有显现即期风险,也埋下了严重的风险隐患。

2.新业务,新系统的快速发展与会计内控建设滞后的矛盾尚不能很好解决,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随着银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系统、版本升级更新速度加快,原有的一些制度、管理流程、监督方式与现行的核算方式、业务处理流程不匹配。

3.有章不循,以习惯代替制度的现象严重,使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前提就是制定出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这些制度得到充分执行.从现行的制度办法及操作规程来看,银行已经建立了渗透到各项业务流程和各个操作环节以及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从理论上说,应当能够防范操作风险和防止金融诈骗及挪用客户资金案件的发生,但事实上此类案件却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营业网点或机构未能执行内控制度,对规章制度及经营禁令的严肃性认识不够,有很大的随意性,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不讲制度,不讲标准,不讲程序、有章不循、违规操作.部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制度执行意识和合规观念淡薄,风险意识弱,以操作习惯、人情、信任代替制度,满足于“习惯”做法.

4.检查监督机制不完善,处罚不到位.对于各级检查监督人员的履职和相关处罚缺乏监督制衡机制,靠检查发现违规操作的案件极少.部分领导对检查出的问题并不重视,整改落实不彻底,查处不严厉,致使员工不认真、不细致,制度观念淡薄,态度不端正。而且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检查监督体系,相当一部分检查不深不细,甚至流于形式.

二、防范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措施

1.切实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会计核算操作风险管理的认识

(1)正确认识会计改革对银行各项经营活动顺利发展的重大影响。近年来,银行会计核算一体化,业务流程再造等重大改革,为推动各项经营活动奠定了基础。各级管理人员应重新学习有关会计改革文件和核算制度,了解会计改革的实质内容,掌握会计管理的各项制度规定,熟悉核算业务流程,明确核算过程的风险控制要点.

(2)进一步明确会计核算及会计内控管理职责.对会计核算管理工作进一步整合规范,从完善会计管理机制入手,根据会计核算业务管理的现状,及时调整会计管理人员的结构,保证各项会计核算业务管理工作的相互衔接,实现会计核算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目标。同时,应积极探索设置网点运营管理部门,专司营业网点管理职能,整合分散在会计结算、个人金融、银行卡、计划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的网点管理上的职能,统一对口管理网点。在降低管理成本,减少管理层次的同时,提升柜面服务质量和营业网点会计核算内控管理水平,以有效防范会计核算操作风险。

2.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管理,强化核算操作风险控制

(1)要全面落实营业经理委派制度,足额配备营业经理,确保营业经理在营业网点履行事中控制和业务管理等工作职责.一是严格实行营业经理聘任制度,由人力资源部门会同会计结算部门负责组织对营业经理的竞聘、考核,各行对营业经理进行委派时必须实行异网点委派.由网点负责授权的业务主管聘为营业经理的,无论其在原岗位履职时间的长短,必须轮岗.二是实行营业网点的集中授权管理,即营业网点的授权管理工作只能由营业经理承担,其他人员不得参与授权业务.

(2)要认真落实权限卡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操作规程,全面规范权限卡管理工作。网点营业经理要切实履行授权职责,对授权业务操作及相关凭证资料要素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要认真全面审核,严把事中控制关,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放松审核条件,切实做好权限卡的管理工作.

(3)要切实加强对账管理。在完善非面对面集中对账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行面对面对账信息的集中管理,进一步强化客户对账的银行监督,不断扩大对账业务的覆盖面,发展网银查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多渠道对账方式.一是各对账中心要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完善业务操作流程标准与服务规范,要建立客户沟通与反馈机制,便于客户查询反馈对账信息,对账户余额不符的,要落实有效的核查措施;二是要加强未达账项的核对工作,建立未达账项台账,及时核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通报情况,不经核实不得随意确认未达账项,不得由对账人员与开户网点直接联系:三是对重点对公账户,要按照规定的频率和标准进行面对面对账,对账回收率必须要达到规定的标准。

上一篇:支农方式下一篇:天然液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