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签证的操作技巧及其风险防范

2024-08-24

工程签证的操作技巧及其风险防范(精选3篇)

工程签证的操作技巧及其风险防范 篇1

工程签证的操作技巧及其风险防范

所谓签证,是指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就施工图纸确定的工程内容之外,就施工图预算或预算定额取费中未含有而施工中又实际发生的各种费用、工期顺延、赔偿损失等所达成的的补充协议。

因为建设工程工期长、投资大,在合同签订时双方无法预见所有问题,因此,工程签证作为一种补充协议形式,在工程施工合同的履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施工企业而言,“低中标、勤签证、高索赔”是企业获得利润时普遍采用的策略,而对于建设单位而言,工程签证也往往导致预算超支,有经验的开发商或者政府部门对于签证均采取严格管理的方法,控制投资风险。

工程签证实际就是两种,一种为费用签证,即合同双方在工程量变更、工期变化或其他原因导致工程费用增加或减少时所做的确认;另一种即工期签证,是合同双方在非因承包人原因,导致工期变化,需延长承包人施工期限时所做的确认。

工程签证作为补充协议的一种形式,是一项兼具专业性和法律性的工作,部分施工企业可以做出很好的精品工程,但因工作人员不清楚哪些项目可以签证,或签不到证,或虽进行了签证却不符合结算要求,往往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现就工程签证的操作技巧及其风险防范,从专业律师的角度,谈一谈我们的认识。

一、施工企业工程签证操作技巧

(一)、如何做好签证管理工作

1、签证人员应具备一定的造价知识,因为签证是为结算服务的,取得的签证材料应能在结算时转化为工程价款。

2、签证人员应熟悉施工合同、补充协议等工程文件,签证要注意的就是合同未约定而实际已发生的都有必要进行签证。

3、签证工作最好由专人进行管理,对所有的发函、来文均由一个口子进出。

(二)、如何应对发包人拒绝签证

工程签证涉及到工程价款的变更(通常是增加)和工期的变更(通常是延长),关系到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的根本利益,建设单位为避免工程造价的增加,常会采取不签证、少签证、拖延签证等方式来应对。发包人拒绝签证的情形是普遍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发包人害怕其工作人员乱签证,故一概禁止签证;另一方面是有些发包人不尊重承包人的工作,故意耍赖。如何应对发包人的这种行为,是项目经理等现场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施工企业碰到此类情况,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防范:

1.不论发包人是否签证,必须将签证文件提交给发包人,并由发包人的工作人员进行签收。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1999-0201),大部分的签证均有一定的时限要求,如未在该时限内提出,则承包人可能面临此后的索赔无法得到支持的风险。如发包人的工作人员不予签收,必须将签证文件寄送给发包人。

2.有些建设单位严格要求员工不得进行签证,对于写有工程签证单的单据非常抗拒,不容易获得签证,但对工作联系单、工程联系函、会议纪要等则警惕性不高,而实际只要双方确认,不论名称是什么,均属于工程签证的范畴,对于此类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可以采用工作联系单、工程联系函、会议纪要、报告、备忘录等方式取得签证。

3.保留工作量发生的证据,含现场施工照片、录像,材料购买、入场记录等等。

4.发包人收到签证文件后拒不签证的,应及时以企业公函的形式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在一定的期限内签证。

5.发函后对方仍不予签证的,可以寻求监理等第三方对工程量进行确认。6.如签证证工程量较大,而对方违反合同规定拒不签证,影响工程的进一步开展以及工程款的支付的,施工方可以考虑行使合同法上的先履行抗辩权,以停工等方式要求对方先履行签证的义务。

7.必要时可由公司法律顾问发出律师函,加大建设方签证的压力,同时进一步完善证据链条。

(三)、扩大签证的范围 很多工程的现场人员只在工作量增加的情况下才要求发包方进行签证,忽略了很多可以要求签证的项目。工程实践中,发包人未能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供材料、场地、设备资料等造成承包人停窝工,由于发包人原因导致工程中途停建、缓建或由于设计变更等因素导致工程停窝工、返工,以及施工过程中发生停水停电等导致的停窝工费用损失、工期损失,很多施工企业就没有认真去核算,更谈不上去签证,但实际停窝工导致的损失计算起来可以是一个很大的金额,是可以给施工企业带来较大的收益的。

除以上说到的情形外,根据建设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1999-0201),需要签证的情形起码有以下几种:

1、费用签证

7.3款:施工遇紧急情况的签证 9.1.1款:委托施工图设计签证 18款:重新检验签证 21.1款:安全保护措施签证

21.2款:危险施工安全防护措施签证 28.1款:乙方采购材料及代用材料签证 29.3款:合理化建议的费用分摊及收益分享签证 39.2款:发生不可抗力事件签证

43.1款:发现地下障碍和文物的保护措施签证

2、工期签证

11.1款:延期开工签证 12款:甲方暂停施工签证 13.1,13.2款:工期延误签证 14.3款:工期提前签证

二、施工企业工程签证风险防范

工程签证是一项集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法律性的工作,国家、省市等相关部门均有不断更新的政策措施,建筑施工、设计、预决算又有相当的技术性,而有关定额计价、工程量清单等又要求有一定的造价管理知识,就工程签证而言,施工企业应在内容和形式上注意进行风险防范:

(一)、工程签证的内容

工程签证是结算的重要依据,应清楚明了,签证人员应掌握基本造价知识,做到既熟悉现场实际情况,又熟悉有关规定,能充分掌握所有的信息和数据,并能联系招投标文件、定额、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等及时估算签证费用。

具体而言,工程签证的内容应注意:

1、签证应有理有据

施工单位应保留与签证有关的施工日志、施工进度表、施工备忘录、例会记录、工程照片和验收报告等。签证内容应和上述材料相互呼应。

2、签证内容应具体、明确

应准确表达签证含义,细化签证内容。签证内容应量化,如工期签证,应明确本次签证延误的天数或小时,不能只是确认工期延误的原因或事实。

3、明确签证的范围

签证是对根据合同不能明确金额的项目进行确认的工作,因此,凡施工合同或工程量清单中已明确的项目,不必再办理签证,而在施工合同、定额或工程量清单不明确或未包含的项目,则一定要办理签证。

4、签证上的价款应明确是否含税、费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法计算工程量或者特殊的定额没有的项目,需要用签证明确费用。这时的签证应明确签证确认的费用是直接费还是已含管理费和税费,如果只签了直接费,则后续可能就是否包含管理费、税费等问题产生争议。

(二)、工程签证的形式

1、签证的主体必须是有权签证的代表

签证是一种补充协议,是工程结算的依据,涉及承发包双方重大权益,承包人在寻求发包人签证时,必须找有权签证的人员进行签证,否则很可能其签证的效力无法得到法院的确认。一般情况下,施工合同指定了建设方派驻施工现场的代表,该授权代表的签证才是有效签证,当然,如果是建设方法定代表人的签证或建设方加盖公司公章的签证,同样也是有效签证。

如施工合同未指定现场签证代表,施工企业应发函要求建设方书面指定签证代表;如签证代表发生变更的,施工企业也应及时要求建设方书面确认。

2、大宗材料或总价较大的签证应尽量盖公章

如建设方对签证代表的授权并不是很明确,对于大宗材料的价格的确定或者总价较大的工程量的变更签证,应尽可能要求在签证代表签名后再加盖建设方公章,以减少可能的争议。

3、签证尽可能取得监理方的确认

工程签证的程序一般是由承包方找监理方确认工程量,监理方批示意见后,发包方再进行确认。监理作为发包方聘请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有一定的中立地位,其确认的工程量或价款,具有很好的证明力。在无法取得发包方签证或发包方签证人员没有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由监理方在签证单上进行确认,可加强签证的证明力。

4、严格在约定的时间内进行签证

一般双方签订的建设工程对签证、索赔有一定的时间性要求,施工企业在签证事项发生后,应及时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提出签证要求,以免时日迁延,证据湮灭或事实不清或发包人以超过时限为由不予签证。

三、建设单位工程签证风险防范

签证意味着工程造价的提高和工期的延长,建设单位有必要加强对签证的管理,建设单位对工程签证的风险防范,可以注意如下方面:

1、挑选业务精、素质高、诚实可靠的业主代表。

2、明确签证的权限。目前的现场签证较普遍的方式是由承包商提出,经业主现场代表核定后予以签认。在合同中应约定现场代表的签证权限,对超过规定限额的签证应由更高级的主管来确认。

3、设置签证前置程序。在签证程序上,可以设置造价、技术等几道程序,以专业把关和控制道德风险。

4、尽量减少设计变更。设计变更是引起经济签证最大的源头。首先应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补项目内容,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设计变更,除非不变更会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行。其次认真对待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对涉及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院、业主代表、监理单位总工程师共同签章认可方为有效。

5、建立每月汇总汇报制度。

有些工程的工程签证涉及的价款非常庞大,建设单位应做到每月对工程签证进行汇总,以控制投资规模,防止投资失控。

综上,工程签证是施工企业、建设单位管理实力的体现,做好工程签证的工作,才能有效维护企业权益,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应加强签证人员的素质培训,建立完善的内部签证管理体系,以应对市场竞争。

作者:广东泛城律师事务所 王志强律师 联系电话:***

工程签证的操作技巧及其风险防范 篇2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操作风险;防范

[ 中图分类号 ]F 830.3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5838-(2009)12-009-02

一、 证券投资基金的操作风险

证券投资基金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金融业务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基金的产品是证券类资产,它具有金融行业产品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通过基金管理人对资本市场上证券价值的预期、识别和买卖来获得收益,基金持有人则通过对所持基金收益的分红和对市场预期较好的基金买卖来获得收益。与所有的金融产品一样,基金的风险与收益相生相随,主要体现为收益的不确定性,而收益的不确定性则影响到投资者对基金绩效的预期和投资信心。所以,对基金风险的识别、衡量、管理和控制成为基金的核心管理目标。

基金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者有问题的程序、系统、人员和外部条件造成基金收益损失的可能,即是指由于基金经理、设计不当的控制体系、控制系统失灵以及不可控事件导致的各类风险。损失可能来自于内部或外部事件、宏观趋势以及不能为基金公司决策机构和内部控制体系、信息系统、行政机构组织、道德准则或其他主要控制手段和标准所洞悉并组织的变动。

我国基金行业发展时间不长。既处于国际金融放松管制和自由化竞争的背景下,又处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过程之中,操作风险主要还体现在由于制度缺陷而导致的人为产生的操作风险之中,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较为低级化,并且其产生的主要动因还是各级制度的不完善,而制度不完善及其执行效果又会导致基金治理结构差异及其效率。我国基金操作风险主要从制度层面对基金治理施加影响:

1.基金操作风险总是在基金业务和管理流程中最弱化的环节得到充分显现,当其在制度层面发挥作用的时候就直接降低基金治理的效率。顾名思义,基金的操作风险隐藏在基金运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如果随着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宏观环境的变化其制度变迁的能力仍然能够环环相扣、充满弹性,不给予操作风险暴露的空间,操作风险是可以被控制的。如果操作风险生长的制度基础较差,它就会像不尽的野草生根、发芽并吞噬基金业绩。无论是基金管理人表现出来的消极行为的懈怠型操作风险(没有责任心,对工作不尽职尽责,任由风险事态发展而不闻不问等)和积极行为的道德风险(主动为了自身利益损害基金投资者利益,内部欺诈,利用程序和系统漏洞最大化自身货币需求等)都是操作风险在制度层面的表征。

2.基金治理主要通过对制度的合理安排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而委托代理问题主要体现的是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基金治理的目标也是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控制操作风险,减轻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的交叉作用,进而提高基金经过风险调整后的业绩水平。基金治理通过制度变迁和制度优化来应对不断变换的形式和不断产生的操作风险,制度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必须通过对制度执行对象的全面衡量来动态调整其对策。在制度基础和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操作风险进化的过程也是制度进化的过程,制度的有效性通过制度本身的风险应变能力得到了体现。在制度基础较为薄弱的国家,僵化不变的制度总是落后于操作风险的进化速度,制度始终处于缺失状态并丧失了风险应变能力。

二、控制基金操作风险的建议

1.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内部控制

由于风险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除了从道德角度进行劝说和感悟,还必须从制度上加以强化,所以,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必不可少。从现有基金管理人的组织结构来看,几乎都在董事会下设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但是其针对的重点是市场风险,对操作风险较少涉及,而操作风险极有可能是造成基金市场风险加剧的成因。目前基金管理人对操作风险处理存在的问题是:(1)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预警;(2)重个案治理,轻流程治理;(3)重定性管理,轻定量分析。所以,董事会的有效性不能仅仅体现在对不称职基金经理的更换上面,这只是对风险损失事后的处理结果,如果不形成事前、事中的监管流程,会出现基金经理频繁更换而基金业绩并不见得持续好转的局面。

2.建立风险的信息化控制系统

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多数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不知道代理人是否真有能力,是否真的努力工作,在隐性事实得不到透明了解的时候就会借助一些显性指标将其还原,但是当还原结果不仅仅是隐性事实的真实情况,可能还反映了其他一些情况的时候,要完全通过还原结果来推断隐性事实的原样就更加困难。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根源上解决把隐性事实变成显性事实的问题,也就是力图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最大化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个考虑较为完善的操作风险信息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1)信息化控制系统的高科技含量从心理上对消极懈怠型操作风险和积极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道德型操作风险的代理人产生强有力的震慑,这种强制型的技术导入有助于更快完成对风险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工作;(2)信息化控制系统从改变和再造业务流程开始,对管理流程、风险控制流程、组织结构都进行了相对应的再造。比如,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信息传递渠道更为畅通、领导通过现代信息手段管理更多的员工,改变现有职能型部门的条块分割和本位主义并实现部门协调和制约;(3)信息化系统让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完善成为可能。以前对基金管理人的隐性事实都是通过对基金财务指标和经市场风险调整后的业绩指标来进行判断和衡量,信息化系统可以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并让非财务指标对基金管理人的评价成为可能,这一方面可以更为公正的评判基金管理人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也能够公平的实施奖惩机制。一旦对有些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形成标准并具有较强执行效率的时候,比如基金管理人的风险控制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管理能力等,基金管理人主客观的操作风险都会有所减弱并得到控制,与此同时,操作风险连带产生的其他风险都会相应降低对基金业绩水平的威胁。

3.完善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

虽然基金管理公司并非上市公司,但是由于其业务的特殊性,监管部门应该对其信息披露内容、标准、程度和频率有所规定,主要目的是要让投资者清晰、明确的知道他所选择的基金管理人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一个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操守基准。从基金管理人现有的信息披露情况来看,对财务业绩数据披露较多,在现有的基金年报公告中也加入了所采用的基准收益率和标准差,但是现有的绩效评价方法仍然存在问题:(1)财务指标较多,非财务指标较少。虽然一直在提倡全方位、多角度对基金管理人进行评价,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对非财务指标的研究成熟度还不够,在涉及到用非财务指标进行评价的时候都出现了较难量化的问题,因此,财务指标的度量方式仍然是我国对基金管理人的主要评价方式;(2)参照的对比基准较多,容易让投资者在比较的时候发生模糊判断。与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在国家政策全力支持下发展较快,但整个金融生态环境尚未建立,基础平台尚缺少支撑金融体系自由竞争的空间,因此。我国指数标准的基准作用体现得并不明显,从基金公告中也可以看出,两百多只基金采用了五花八门的基准收益率,体现出来的超额收益率都是不能在统一水平下进行比较的;(3)会计业绩指标仍然是主要的评价方法,对风险度量较少,既没有明确的风险度量方法,也没有经过风险调整后的业绩评价。在基金公告中,虽然会计业绩传统、成熟的评价体系可以让投资者一目了然,但是就基金行业的风险特殊性来说,基金资产每日都在不断变动,风险提示、风险决策和风险收益损失是基金必不可少的披露结果。然而在公告中唯一能够昭示风险的指标就是基金净值增长率的标准差,除此之外就再没有对风险提示的指标存在。另外,由于基金管理公司并非上市公司,也不可能按照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来苛刻基金管理人,但是,出于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和该行业的特殊性,监管部门还是应该对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一些可以反应其职业道德操守的指标,通过现场检查、抽样调查等方式做出风险提示,特别是随着全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的完善,监管部门或者权威评级机构采用的外部对基金管理人信用评级的方式也是对基金绩效评价体系的补充。

4.落实对基金管理人操作风险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工作 应该说,多数操作风险损失的产生一方面和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力度较弱及内外审计虚置有关,另一方面与轻视对风险案件的处理有关。无论是基金经理还是基金管理人,在确定选择道德风险的时候,都会衡量实施后的风险收益和被检举发现后的处罚成本之间的关系,如果收益大于成本,代理人仍然对制度和处罚置若罔闻;如果收益远小于成本,代理人则会选择遵守制度并在制度范围内自由活动。此处的收益主要指货币收益,成本则包括货币成本、心理成本、时间成本和体力成本等广义上的成本。因此,监管部门一方面应出台相关规定敦促基金管理人建立健全并运行“问责制”,比如对员工通过正常渠道的真实检举和揭发应予以保护并奖励,对发生风险案件的业务范围、责任、金额、频率等做出有效统计,并出台“双线问责制”,既对主要负责人追究责任,也对上级主管领导追究责任;另一方面,监管当局也应该完善风险提示和风险案件通报工作,对高频率发生风险案件的基金管理人应做出责令清理整顿、限制业务范围、吊销基金执照和对基金管理人信用降级的处罚,除此之外,对监管部门的派驻机构实施“监管问责制”,对辖区内不负责任实施监管的派驻机构也应给予监管失职的责任追究。

【参考文献】

[1]唐礼冬.基金操作风险及其防范[J].南开经济研究. 2003. 1.

[2]萧灼基.2005年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M].2005年金融金皮书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王曼怡.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工程签证的操作技巧及其风险防范 篇3

高端课程

课程名称:《房地产项目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造价控制与风险防范操作实务》

课程

目标学员:

 房地产企业(政府或国有投资项目、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工程管理、规划设计、招标与合约管理、工程审计等管理人员

 为房地产企业(政府或国有投资项目、建筑施工企业)服务的工程、成本咨询企业的工作人员

课程综述:

随着国家当前新一轮房地产的调整以及房地产业的规范化运作,房地产项目的利润越来越薄,所以下一步房地产项目投资管理的重点应当转移到以控制项目造价和成本来提高投资效益。建设部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为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进行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该国家标准特别规范了双方工程招标投标、合同约定、价款支付、风险划分、价款调整、索赔与签证办理、竣工结算、争议处理等行为。对于规范作为参与建设各方行为,将产生长远的影响。对于我们房地产经营管理者及相关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来说,从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的高度,尽快掌握和领会新版《计价规范》的实质和精髓,对于企业稳健而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这是一门培养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核心实战技能的实务课程,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本课程主要在介绍了工程项目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原理方法、新《清单计价规范》出台的形势与背景、基本内容和亮点之后,以典型案例的方式阐述房地产开发项目招投标阶段(清单编制、招标控制价的编制、投标报价的编制、合同价款的约定)、施工阶段(计量支付、变更签证、工程索赔、价款调整)、竣工结算阶段(结算办理、纠纷处理)各个环节的实战操作策略、要领、技巧和方法,规范协调房地产开发项目参与各方(投资方、业主方、设计方、承包方、分包方、咨询方、监理方)的关系,增强房地产投资开发管理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实战能力,切实提高他们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管理以及工程造价控制等管理实务和操作水平,最终加强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全面提高房地产项目建设投资效益。

学员收益:

 系统全面地掌握房地产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和实践技能特别是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实施的流程和核心内容,切实加强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全面房地产项目建设投资效益。使学员建立系统完整的房地产工程成本控制体系

 使房地产项目投资(造价)管理人员第一时间掌握工程投资控制的新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的实施和操作要领,全面掌握新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下投标报价和计价的强制性规定及要求,领会工程量清单计价和招标技巧,提高建设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管理以及工程造价控制等管理实务和操作水平。

 通过培训使房地产项目管理人员能将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的理念、方法运用

到具体的工程造价控制业务中,结合最新《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实施,从战略高度规划统筹和指导工程造价管理和投资控制工作,最终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标掌握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发展环节成本控制的要点与操作技巧

 通过案例分析,使房地产项目管理人员掌握新的形势下投资商进行成本控制的工具和核心技术,增强投资管理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实战能力。内容提纲:

第1讲 新《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深度解读与操作

实务

1.1 新《清单计价规范》出台的形势与背景

1.2 新《清单计价规范》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3 新《清单计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亮点

1.4 新《清单计价规范》条文实质深度解读

1.5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政府投资项目面对的挑战

第2讲 基于新《清单计价规范》下的工程招投标实务操作要领

2.1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实务与操作要领

2.2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招标控制价的编制实务与操作要领

2.3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投标报价的编制实务与操作要领

2.4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评标与定标实务与操作要领

第3讲 基于新《清单计价规范》下的工程合同管理、造价控制及风险防范实务

与操作要领

3.1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合同价款管理实务与操作要领

3.2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计量与价款支付实务与操作要领

3.3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变更与现场签证办理实务与操作要领

3.4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索赔办理实务与操作要领

3.6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价款调整管理实务与操作要领

3.8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竣工结算管理实务与操作要领

3.7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计价争议处理实务与操作要领

3.8 新《清单计价规范》下业主投资控制的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和办法 第4讲 基于新《清单计价规范》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实务典型案例

4.1 工程量清单计价综合案例分析

4.2 当前工程量清单计价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定性案例分析

课程时间:2.0天。

上一篇:故乡的芒果树作文下一篇:村委会卫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