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控角度看商业银行基层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2024-10-15

从内控角度看商业银行基层行的操作风险管理(通用3篇)

从内控角度看商业银行基层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篇1

从内控角度看商业银行基层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近几年均将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基础管理的重点之一。从总行层面,通过各种机制的建立,管理体系基本已形成。但从基层行来说,实际效果不甚理想。

为完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建立一个全面、完整、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需要在以下方面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构建恰当的组织架构,营造科学的风险控制文化。这种组织架构如同一个三角的组织构架。三角的顶端是管理层,如分行党委。这需要管理层对本行的产品、业务过程和相关风险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要通过自身的语言和行动将经营管理的思路和风险文化逐步注入每个员工的意识中去。在三角的左下方是风险管理部门,该风险管理部门是广义的管理部门,在基层行目前机构设置方面可能涉及风险管理部、信用审查部、人力资源部和计划财务部等。该风险管理部门有五大任务,分别为传达、选择合格的员工、合作、激励机制、存档。三角的右下方是合规管理部门,合规管理部门做好内外部的沟通和协调,以后督的角色确保程序和政策有效执行、架构运行良好。

加强内控管理基本制度建设。

在制度梳理方面,笔者所在基层行分行甘愿花费半年时间去专项开展制度和流程梳理工作,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依据行情,有针对性地分层次有计划开展,第一阶段侧重于摸清制度建设的“家底”,第二阶段则侧重于对有效制度逐条进行合规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梳理。二是通过流程图的构建去检验制度的缺失点和合理性,并将流程图逐步转化为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穿行测试。三是将制度建设发展成为全员参与的工作,下发全行征求意见,再通过法律与合规部的网点走访等,最终形成经得起考验的制度体系,同时无形中传达了全行内控风险管理的导向。

在制度执行力方面,制定检查管理办法,明确检查的频次、方式和处罚细则,并运用合规监测手段进行制度设计缺陷和制度执行缺陷指标体系的分析,达到对制度建 设、制度执行和制度保障的评价。

在后期制度建设方面,通过制度约束和核心系统、全面合规管理系统的控制,将制度和流程梳理作为常规性工作来推进,每季度全行开展一次制度清理工作,每季度召开合规经理联系会议,不断总结制度建设成果。

完善权力使用制约机制。第一,完善内部等级管理,分别授权的制度,如成立6个月以内的支行行长仅有在分行已审批业务项下文件的签字权,无任何信用业务审批权。第二,完善集体议事制度,基层行应成立内控管理委员会、信用审批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集体议事制度,防止个人随意性和非理性行为对全行重大决策的影响。第三,完善离任审计和考核评价制度,高管人员在任职期满后,由上级行组成联合审计小组,对任期内合规合法经营情况、权力行使情况进行全面稽核。第四,提高业务主管部门对规章制度垂直管理的权威性,明确管理的基本原则,不得随意变通,不得越权行使。

强化内部控制的督查机制。近几年金融监管日趋审慎,笔者所在 的基层行也根据监管要求不断加强自查自纠的工作。从去年起,分行持续一年自觉自发地开展了“屡查屡犯”整改工作。一是明确思路、深化范畴、限时整改。全行力求实现以查促改、以改促建、全面检查、综合提升内控和案防管理水平的目标,通过不断收集、提炼和分析历次内外检查中出现的典型“屡查屡犯”问题及各条线重点或高风险环节问题,深化、细化“屡查屡犯”问题范畴。推进过程中,将每个问题落实到责任部门、责任人以及督办部门,制定整改进度表,要求限时整改。另外,还强调执行,完善机制,其成效显著。

确立鼓励主动发现和报告风险的基调。要求从风险管理条线、合规管理等条线,每季度各分行、各支行和各部门分别报送风险管理报告和合规报告,并要求各支行和各部门通过全面合规系统直接在线报送,便于总行管理层直接得到最前沿的第一手资料,简化报送的路径,减少信息的缺失,通过建立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间有效的分工和合作机制以及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缩短操作风险的汇报路径。

依据监管要求建立完善的内控自评体系。一是求全面,保证内控评价自评不留死角。二是求细致,保证内控评价自评不留漏洞。

三是求准确,保证内控评价自评做到有的放矢。四是求认真,保证内控评价自评能够全面促进支行的内控管理水平。基层行通过内控评价标准自评,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隐患并加以整改,对检查中查出问题的违规操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以警示全行,从而提高全行员工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和操作风险防控能力。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法规、制度、系统(科技)、人员、思想、道德控制一起上,协调并举、人机联动,疏而不漏。基层行应经过薪酬改革,把高层管理人员的收益增长目标同银行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对员工的责任、业绩进行量化,评判优劣。根据市场化原则设置分支机构和内部岗位,干部任免基于业绩,强化考核与监控机制,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同时,增强员工职业品德培育和警示教育,提升内控与员工的价值联系关系度。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行程媚

中国会计报

从内控角度看商业银行基层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篇2

目前在医院的发展中, 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 许多医院都进行了高端、精密医疗仪器的采购, 但是由于在临床使用的设备以及仪器在价格上普遍存在价格上的不够明朗化, 这种情况下, 极有可能造成医院在采购的过程中, 相应购置成本的增加, 导致医院资金的不必要流失[1]。另外, 由于医院内部缺乏对不同科室之间的系统化管理, 这就有可能造成仪器的重复购置, 从而形成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浪费, 并且相应的在仪器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方面, 也没有专人进行进行管理, 这种模式极有可能造成仪器使用寿命的缩短, 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 更无法做到资产的全寿命管理。另外, 在医院的基础设施以及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 对于其中存在盘亏等现象, 相关部门对此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 几乎都没有向财务部门进行及时上报, 这样就会导致“账卡物”不一致的情况发生。还存在借调或者挪用问题, 也没有做到及时汇报, 这些问题都会导致财务方面误差的产生。最后, 在正常的医疗活动进行中, 还存在一些医疗器械的重复收费以及漏收费的问题, 这样不仅会造成医院和患者利益方面的损失, 而且从医院的未来发展来说, 也是相当不利的。

二、从财务监管和内控方面强化医院全面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医院全面供应链管理尽量将非核心业务外包, 我院已将药库、门诊药房、医疗卫生材料、供应室、保洁、安保等部门外包, 到目前为止运行良好, 是目前上海地区外包非核心部门最全面的医院之一, 在保证运行质量的情况下据估算第一年节约成本300多万。在实施过程中, 通过上海市卫生系统统一招投标平台确定供应商, 财务结算的变更以及供应商新系统上线等环节都积累了一些经验, 可以作为管理亮点专项总结。另外在常规方面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如下:

(一) 财务与业务部门业务融合, 建立一体化的平台

要想从财务监管以及内控的方面实现对医院全面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可以从强化其出入库的管理制度入手。在具体的实施中, 应该实现阶段性的管理, 为了更好的方便和激励, 要在一定的时期内, 保证相应的物资与资金保持一致, 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 并且将其与会计系统建立联系, 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平台, 使财务与业务部门业务融合, 信息系统无缝连接, 这样就能够实现账目与物资的自动对账, 一旦其中存在问题, 就会有相应的提醒, 工作人员应该将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核查、确认, 然后对信息进行纠正, 确保账实相符。

(二) 实现对高值耗材收费的重点管理

按照“二八理论”, 抓住医卫材料中价值较高的材料, 重点管理。实现对高值耗材收费方面的严格管理, 可以通过使用医院HIS收费系统与高值耗材专用系统, 对其中的收费情况进行查询, 确保实时监督, 保证出库物资与收费的统一。利用医院HIS系统与高值耗材专用系统, 不仅能够查到具体的耗材使用和收费信息, 而且能够将具体的使用患者进行查询确认。因此, 通过这一系统的使用, 就能够对收费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有效的查询和问题的发现, 一旦出现问题, 就应该及时与相应的科室以及领导进行沟通, 及时修正, 通过这种方式, 就可以使医院高值耗材方面的使用和收费的准确性得到保证, 最终使医院和患者之间的利用不受损害。

(三) 全面预算管理与采购方面的控制

根据医院战略目标确定收入预算, 由收入预算确定工作量预算, 再根据工作量预算确定相关成本预算, 其中包括药品预算、材料预算等。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医院战略目标确定, 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全面预算体系。起点是收入总预算, 根据经营目标工作编制收入预算, 根据收入预算确定各个业务部门工作量指标, 由收入预算决定采购预算与成本支出预算。

建立三级预算的目录管理, 将医院内部预算细化到科室, 以及费用归口管理部门, 并将预算细化到项目, 成功建立三级预算管理体系。

采购材料预算细化到每个商品名称、品种、规格、厂商、价格等要素全部确定下来。这项举措为每个部门在上报预算和执行预算提供了便利, 同时也为每个科室部门在日常活动中提供了参照标准与指导方向, 为将预算执行情况与绩效挂钩打下了坚实基础。

医院预算管理需要建立成为一个长效机制, 同时需要多口径多维度进行编制。例如上海电力医院以十二五、十三五为基础建立中长期预算, 同时多维度日常微调。日常预算包括了报董事会审批的年度预算、电力公司要求的医院财务总预算, 包括资产负债表预算、利润表预算、每月现金流预算等等, 实现了多维度多期间预算的有效结合。

三、结束语

综上, 从财务监管和内控角度实现的对医院全面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财务与业务部门业务融合, 建立一体化的平台, 大大提高医院运营效率。然后, 在原先重点控制药品与检验材料基础上实现对高值耗材收费的重点管理。并在全面预算管理下采购方面的控制与推进固定资产的“全寿命”管理是医院全面供应链管理中财务管理的重要的几项因素。

不仅能够实现医院在整体管理方面的系统化, 而且可以保证医院和患者的根本利益, 此外实现全面供应链管理, 还可以提高医院的资金利用率, 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和物资的购置, 大大降低人员成本, 这样就可以将节约的资金更好的投入在医疗科研方面, 合理资源配置, 从而促使医院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摘要: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人们对于医疗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基于这种社会现象, 医院方面为了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满足人们对医疗系统要求的不断提升, 购进了越来越多先进的医疗精密仪器。并且关于仪器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 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医院资金投入最大的一个部分, 因此, 关于如何对这些方面从财务的角度实现医院的全面供应链管理, 就成了当前医院管理中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现代医院管理的趋势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必须兼顾效率。本文通过对当前医院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并且针对如何进一步从财务监管以及内控的方面, 实现对医院全面供应链的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以期促进医院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财务监管,内控,医院,全面供应链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先锋, 徐柯, 李素云, 吴韬, 陈睦, 徐卫国.基于HRP的医院现代化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医院, 2012 (02) .

从内控角度看商业银行基层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篇3

【摘 要】回顾金融发展史,国内外未能妥善管理操作风险,而遭致重大损失的事件不胜枚举,操作风险也因此得到我国商业银行的普遍关注,并且银行存在操作风险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控制的效率。因此,本文在基于分析操作风险特征的基础上进而分析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的相关性,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操作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102-01

巴塞尔银监会1997年在《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提出,“最大的操作风险在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可见操作风险的防范主要依赖完善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内部各种制度方法、措施和程序等因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控制机制,是对银行内部管理活动进行衡量和纠正的制度安排。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控制商業银行询私舞弊、弄虚作假、盗用公款的损失,属于操作风险管理最传统、最原始的手段。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商业银行安全稳健地运行。因此从要素体系来看,内部控制必须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和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和反馈、监督纠正与评价要素。从运行体系看,内部控制是一个由决策、建设与管理、运行与操作、监督与评价、持续改进5个环节组成的有机系统。该系统有效运行充分必要条件是每个环节的顺利运转。也就是说,任一环节的失灵必然会造成作风险大案要案的发生。

银行的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控制不完善和失误,这是操作风险区别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最重要的方面。所以,要降低和消除银行的操作风险,关键是要从银行内部控制入手,克服这些不完善和失误的地方。通常对于银行无法控制的外部事件,即外部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除了采用保险等风险缓释手段进行规避外别无他法。而内部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却是可防范的,通过加强内控建设,完善银行的业务流程、人事安排和会计系统,并强化法规执行控制,就能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内部失误和违规操作,从而防范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分为内部程序风险、人员风险、系统风险和外部事件风险这四大类风险,而对这四类风险内部控制中都可以找到相应制度机制对风险进行控制。如流程风险,内部控制可通过授权控制、职责分离制度等对其进行控制;对人员风险,内部控制中强调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和内部控制环境,创造全体员工充分了解且能履行职责的环境;对系统风险,内部控制中有专门针对计算机系统的内控制度;对外部事件风险,则有建立应急制度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此类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所以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对操作风险的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之间的关系。

1 内生性

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更多的是一种外生风险,受市场因素、经济因素等影响,属于外生风险,银行自身也许无法控制市场、经济的走势,但可以通过选择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对冲操作进行风险管理;而操作风险内生于银行的业务操作,且大多与银行独特的内部风险管理环境有关,这为内部控制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2 人为性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分类的七种操作风险中有六种与人相关。人为因素在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中占有直接的、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的操作风险更多的可以归因于有意(道德风险)或无意的人为操作失误。

3 广泛性

内部控制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从覆盖范围看,操作风险实际上覆盖了几乎银行经营管理所有方面的不同风险。既包括发生频率高、但是可能造成损失相对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纰漏,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因此,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覆盖操作风险的所有领域乎是不可能的。而内部控制可以运用不同的控制手段,如授权控制、程序控制凭证控制、组织控制、职务控制、政策控制等对不同风险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进行控制,还可以根据业务部门的分类,通过制定相应内部控制制度针对不同业部门操作风险的特点进行控制,如授信业务、资金业务、存款及柜台业务中间业务、会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等。

4 难以量化

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虽然在产品和业务中表现各有差异,但同一类风险及影响因素具有共同的规律,如市场风险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各金融产品本质上具有同质性,其价格波动受许多共同因素的影响;而信用风险大都可以从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等因素来分析,而且也大都受到企业、行业和经济因素等大致相同的主要风险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两类风险主要采用量化管理手段。相比较而言,操作风险由于覆盖范围广泛,诱发因素多种多样,不同操作风险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导致了对操作风险量化存在困难。但由于各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普遍起步较晚,国内银行更是在近两年才开始方面的工作,损失数据的缺乏使得操作风险的量化更加难以进行。所以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不应当采用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偏重量化管理的思路,应当从加强内部控制方面做起,从根本上防范控制操作风险。

上一篇:指数函数课堂教学小结案例分析下一篇:财务部安全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