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饰文化角度看中美

2024-10-10

从服饰文化角度看中美(精选8篇)

从服饰文化角度看中美 篇1

电影《刮痧》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定居美国的华人家庭中:电脑游戏设计师许大同、太太简宁、儿子丹尼斯和从北京接到美国尚未拿到绿卡的老父亲。丹尼斯着凉腹痛,许大同的父亲为其刮痧后背部留下了紫色的刮痕,美国医生和儿童福利局工作人员不了解中国传统的刮痧治疗,误认为是孩子受到了虐待,将许大同告上了法庭。后来,许大同的老板到中国亲身体验了刮痧后,使误会得以澄清。故事并不复杂,但是从中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冲突却发人深思,值得剖析。

一、影片内容回顾。

许大同的得奖感言说他已经适应了美国的生活,热爱美国,而且他的得奖更是证明了他的努力已经得到了美国的肯定,成为了美国的一员。看到这里不禁会让人认为许大同已经接受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已经认同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但是随后发生的事却证明并非如此。

1.1 丹尼斯打保罗事件。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打了老板昆兰的儿子保罗,许和太太简宁让丹尼斯道歉,但丹尼斯认为他打保罗是因为保罗侮辱许大同所以不肯道歉,这时许大同打了丹尼斯,在场的人都非常震惊。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到许向昆兰解释说他打儿子是为了给昆兰面子。从丹尼斯打保罗的事件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中美两种文化的撞击。任何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都不难理解而且相信“许大同打儿子是为了给昆兰面子”这个事实。许大同认为丹尼斯打了保罗,这让老板没面子,而且丹尼斯不肯道歉是不给老板面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面子是高于一切的,所以他要教训(打)丹尼斯,把老板的面子补上。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而美国人打骂孩子都是违法的,是虐待儿童,所以昆兰夫妇会不理解许大同打丹尼斯的行为。

1.2 向儿子道歉事件。许大同打了丹尼斯后向他道歉时丹尼斯不理他,这时朱旭所扮演的爷爷说了一句中国的顺口溜:“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这个顺口溜更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教育方式。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凝练让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爷爷认为父亲打儿子是很正常的,不存在道歉的问题。对于中国家长来说向自己的孩子道歉是不容易做到的,然而许大同向儿子道歉却说明他已经认同了部分美国价值观。影片的中间部分丹尼斯在学校再次打了保罗,老师告知许大同时许并没有太在意,认为是“他们不好”,这让保罗的妈妈抗议:“不是他们,而是丹尼斯打了保罗!”。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昆兰太太对丹尼斯再次打保罗非常生气,而且无法接受许大同处理这件事的态度。此时许大同的反应也可理解,多数中国人都会认为孩子们闹着玩不用当真,不需要小题大做,所以他并没有让丹尼斯道歉而是带了儿子离去。

1.3 刮痧事件。

1.3.1 替父承担责任。儿童福利局的工作人员将许大同诉诸法律时,法官曾询问是谁为丹尼斯刮痧的,许大同为了老父亲能拿到绿卡而承认是自己。之后,许父知道后去找昆兰,艰难的用手势向昆兰解释刮痧的是他而不是许大同,让昆兰这位美国老板非常不解许大同为何要替父亲承担责任,对此简宁的解释发人深省:“因为他(许大同)是中国人”。在中国人的四大行为标准:仁、义、忠、孝里,孝道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依然是当代中国人所最为珍视的美德之一。然而在美国人的文化中,子女是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的,这点从美国的成年孩子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甚至与父母断绝关系中可略窥一二。

1.3.2 对父亲隐瞒真相。事情发生以后,许大同的态度是隐瞒,不想父亲知道后会着急、担心。直到简宁承受不了压力对父亲说出真相,许大同输了官司、辞掉工作时仍然试图隐瞒下去而故作轻松。这同样可以用中国人或说东方文化中所特有的“孝顺”、“报喜不报忧”来理解。

1.3.3 请律师事件。许大同第一次听证会时请的是知识产权法律师,仅仅是因为信得过他,觉得他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请打赢官司的可能性更大的家庭法领域的律师。第一次听证会的失利,许大同将其归因为知识产权律师没帮忙,而不是正视真正的症结所在;同时,知识产权法律师则认为许大同没有事先告知他丹尼斯刮痧后背部留下伤痕而不满,尽管许大同也没有意识到是这个原因导致他成为被告的。第二次听证会时,许大同受到了对方律师的恶意攻击后过于激动最终导致不得不对簿法庭。虽然第二任律师表现得体,而许却认为家庭法律师未能替他辩护而任由对方律师“泼脏水”。从这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任人唯亲)朋友观。

1.3.4 难产事件。某医院的妇产科护士作为听证会的证人之一认为在简宁分娩时许大同因开会未能到场是无法接受和原谅的。而许大同却认为这是完全可以解释和理解的。许大同在“保大人还是保小孩”的问题上更清楚的表明了一个“有良心的正常的”中国人都会做出的选择:“保大人”,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火烧”。美国文化中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他们无法理解,认为他不想要这个孩子。

1.3.5 辞职事件。许大同认为老板在作证时没有帮助他而是说出了实情出卖了他,愤而辞职。中国人对朋友和义气的观念,与美国文化中实事求是的理念相矛盾。这种矛盾让许大同在身陷囹圄时仍然愤然辞职,使自己陷入了更糟糕的境况,以致他在与太太分居后只能露宿街头。

1.3.6 昆兰夫妇对许大同一家的友情。昆兰知道了真相后,为了帮助许大同,也由于对中医传统的刮痧疗法的好奇,他亲赴中国切身体验了一回刮痧,了解到了刮痧是一种神奇的中国疗法,完全不是原来所理解的身体虐待。在回到美国后找到了儿童福利局的工作人员和法官证实刮痧并非虐待,从而让许大同获得了回家团圆的权利。同时,昆兰太太也对许大同一家非常友善,圣诞节时主动去许家陪伴简宁和丹尼斯共度节日。所有这些都是在许大同辞职、不再视昆兰为朋友后发生的。我们姑且认为中国朋友义气的狭隘让许大同很没风度,但是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许大同身上散发出的中国味道的人格魅力让他的美国朋友昆兰深深折服,才会想方设法的帮助他。

二.上述事件中所折射出的深层次的中美文化冲突。

许大同离开中国到美国生活、创业,必然要改变已习得的中国文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形成新的即美国文化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在再社会化的过程。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许大同的再社会化程度并不高,即他还没有适应美国的生活,而远非他所说的“适应”。这导致了他与美国文化中成员的社会互动过程中不能相互理解,沟通失败,对簿公堂。

2.1朋友观。林语堂在《吾国吾人》中曾说过面子、命运、恩惠是统治中国的阴性的三位一体。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则是“人要脸树要皮”、“情、理、法”,习惯于凡事要先讲面子、顾及情面最重要。自己不能丢了面子,更不能让别人尤其是朋友没面子。五千年儒家思想所传承的给面子的形式是礼,因为礼是敬的表现,敬则是礼的内在精神,礼节与尊敬,在维持与改善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上往往能产生非常神奇的效果[1]。《刮痧》中丹尼斯打了保罗已是失礼,而后不肯道歉更是失礼,所以许大同为了表示对保罗父母的尊敬也就是给面子,为挽回失礼的后果而打了丹尼斯。不仅如此,中国人一向赞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以已推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表里如

一、以诚待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在遇到困难、麻烦或挫折时,“见义勇为”、“解囊相助”等行为是人们公认的善行、义举。因此,昆兰在作证时表示确实看到许大同打儿子让许陷入被动的境地时,许会认为昆兰不够朋友。然而,美国人在交友做事上的轻重次序是:法、理、情。也就是说,先讲法律,再是道理,最后才是情面,这与中国人朋友观的前后刚好相反。美国的各种法律规范多如牛毛,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婚姻、公众福利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人对法律非常尊重,深信在法律条文中可以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

2.2家庭观。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以宗法家庭为背景的。家庭是中华文化发展最基本的单元和载体。这同中国人互相关心、互相依存、休戚与共、患难相扶的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子女的亲情关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子女孝顺父母,在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美国人绝不会明白中国人“跪乳反哺”的道理。这也正是许大同甘愿承认自己为儿子刮痧,而不愿父亲承受压力。与此同时,美国文化是在北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美利坚民族的建国创业里程中逐渐形成的,崇尚的是平等与自由,所以也就出现了子女可直呼父母、长辈名字的习惯。而且,这种生活习惯至今仍有相当多的中国人是无法忍受的,因为这在中国文化中是“以下犯上”、“没大没小”、“目无尊长”。

2.3优越感与民族歧视。影片通篇反映出了美国人的自我优越感,从他们自以为是的认为刮痧是虐待到影片所浓墨重彩描写的两次听证会的场面都体现了这一点。正是许大同无法忍受对方律师通过对孙悟空的贬低与毁谤所体现出的那种优越感,才会在听证会上暴跳如雷。美国建国不过二百多年,即使追溯到美洲的原始印第安文化,也远不能和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国文化相提并论。在中国文化中成长期起来的人,耳濡目染所接受的教育是中国历史的辉煌成就,从孩童时代就培养起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优越感。由于华人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与种族认同,以及他们长期以来在政治上和社会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就使得他们始终感到美国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排斥,阻止他们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和文化,因而感到无所适从,觉得自己既不是中国人,又不是美国人,处于两种文化的边缘地带[2]。

美籍华人和华裔正逐步从社会的底层攀登到美国的学术、经济、甚至政治领域[3],同时中国――他们的祖国――也逐步强大繁荣,这不但增强了华人的自信心与荣耀感,而且提高了他们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不仅如此,华人对美国也会产生更多的归属感。

社会在进步,文明在发展,中美交流也在日益增加,不仅华人赴美的人数不断增多,美国人来华的人次也大幅增加。中美双方的有识人士正努力地认同彼此文化差异,通过沟通、容纳和接受来加速两种文化的融合,可使我们从中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别人,也能使美籍华人真正融入到美国主流文化中,促进中美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中美人民的友谊,亦希望《刮痧》的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春苑.中美文化差异述论.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8-61 2. 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国外文学(季刊).2001,83(3):86-92 3.张子清.中美文化的撞击与融汇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外国文学评论.1996,3:126-134

从服饰文化角度看中美 篇2

关键词:文化,体制,差异

在国内大学教书多年后,有幸获得在美国某大学短期教学的机会,得以深入了解美国文化,切身感受美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此期间,深刻感受到了文化对人们生活产生的诸多影响。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中美大学生在学校及专业选择,学费及生活开销支付问题,课堂学习氛围和成绩评定及交友和校园群体生活等方面具有的差异。作者不比较两国教育体制的优缺点,也不评论哪个体制更优于另一个体制,作者认为目前的大学教育没有谁优于谁,只有文化差异造成的现状不同,只想客观地展示两国不同体制不同文化下所具有的不同的大学生活及学业态度。

1 学校及专业的选择

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是进入大学前最重要的环节,报考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历来被中国父母看作是决定孩子未来命运的关键步骤。并且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他们承担了对相关高校的考察任务,学习报考知识,研究热门专业,分析就业率,探讨市场需求,以便在报考中帮子女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中国父母对孩子期望值高,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式成长发展,圆自己未圆的梦。他们会以过来人的身份,把将来的就业情况作为主要参考依据,给子女提出引导性的建议,并力图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划完成人生即定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研究学校及专业,只是依据父母提供的信息,做出相应的选择,虽然也有自主权,但选择范围相对较小,并且往往是大学排名而非专业排名成为了主要考量对象,他们更期待进入排名靠前的学校,专业的选择可以退而求其次。在大学期间尽可能摄入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期将来找到本专业的工作,并在熟悉的领域中一展所长。

美国家庭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孩子独立精神,一切依靠自己。学生习惯于不依赖父母和老师为你做任何事情,喜欢独立思考,不局限于现有框架。因此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他们不会过多地依赖父母的建议,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及未来理想的工作领域来选择专业。然后再依据专业排名选择就读的学校。他们也会拥有进入常春藤盟校的梦想,但是大多数学生仍会务实地以生活考量为前提。与中国大学不同的是美国大学生中途转学或转专业相对自由,只要获得其他大学的入学许可,就可以转到不同的大学继续完成学业。因此,美国大学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学习状况及就业方向的转变,而改变自己未来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这也是对未来学习生活较为负责的表现。这种教育体制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所以他们在选择专业和学校时,没有中国学生所背负的一次选择决定终生的压力,即便做出错误的选择,也有机会改正和弥补。而父母会尊重孩子的选择自由,不过多的参与,也促成了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

2 大学学费及生活开销问题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现在的大学生成为了家庭中的核心人物。父母几乎倾其所有地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国际化人才。中国父母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业,重视他们的健康,因此独立生存能力,思想及社会适应力往往被忽视。大多数父母会无条件的负担孩子的学费及一切生活开销。中国大学的教学体制要求学生参加全日制课程,每天的课程时间固定,繁忙的学业往往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使他们没有闲暇做兼职工作支付自己的生活费用,因此,直到大学毕业,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用都由父母承担已经司空见惯。这种方式使得学生不必早出晚归的打工赚钱,不必应付复杂的社会关系,没有了外在的生活压力,他们可以专心学业,心无杂念,在校园中的所有时间都充分用于学习,早起早睡的规律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每天可以精神饱满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更有一些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备考,本科毕业后可以直接继续研究生的学习,在年轻有精力时完成所有学业,而不是工作后再继续深造。

美国的父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及独立生活能力,他们和子女探讨问题,并激励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他们鼓励孩子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美国家庭孩子众多,很多学生家里还有年幼的弟妹等待父母照顾和抚养,父母无力承担所有孩子的学费和生活开销,因此很多学生进入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用都要自己赚取,家庭的教育赋予他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独立处事的能力,他们成年后就要学会适应各种环境,成为社会的一员,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打工的经历使一些学生逐步认识了社会,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寻找自己奋斗的目标,锁定方向,然后为此努力拼搏。很多学生就是在这种历练中找到了人生目标,选择合适的专业,储备足够的学费后开始半工半读的大学生涯。但是工作也会占据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因为早起打工,上课无精打采或迟到早退的现象时有发生。偶尔也会在学校走廊过道处看到课前打盹休息的学生,辛苦的半工半读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同时也透支了他们的健康。让身为老师的我们无限同情,同时也感慨,若能学生时代专心学业,工作时全力以赴努力拼搏是多么幸福啊!

3 课堂学习氛围及成绩的评定

学校的培养目标都是试图将理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学习的理论,激发学习的本能。中国的教育偏重于学生的吸入能力,习惯引导学生按照或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继续前进。中国的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他们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和心理运算能力,能够背诵整本书籍,不假思索地回答数学问题。他们在世界级数学大赛中都会名列前茅,赢得世人瞩目。在海外的留学生中,中国的学生凭借早期知识的积累和超强的学习能力往往都是学业上的佼佼者。中国的大学课堂上,老师致力于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尽可能多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在忙于吸收,相比国外的学生,我们的学生绝对是理论的强者。他们善于快速地系统地记录,整理,记忆,吸收知识。而学期末的成绩往往是对他们平时知识的吸收能力的评定,虽然平时成绩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期末的那一纸试卷。因此也有学生凭借考前短暂的突击复习通过了考试,但却忽视了平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美国的教育类似于一种尝试性的教育,强调课堂的互动性,偏重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维。在美国的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老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和四个选项,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寻找答案,而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凭借独立思考,加上同学间的深入探讨,以此来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当然这种理解也是多方面,多视角,且因人而异的。他们不强迫所有学生最终有统一的观点,老师旨在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及正确的理论基础,而独立批判性的思维才是他们教育的关键。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发问,有些问题也颇具挑战性,老师都会尽力解答,这一互动的教学环节恰恰体现了美国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被锻炼的更具独立创新精神,且善于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美国大学的成绩评定较侧重平时成绩,老师通过课后作业来评定学生认真程度及进步幅度,且有定期的小考作为评分依据;相反,期末考试只占有总成绩的一小部分。因此,他们更注重平时课堂的参与度及课后任务的完成情况,一段时间的突击恶补只会提高知识量,却无法大幅度提高期末总成绩。

4 交友及校园群体生活

中国的大学校园内大都建有成片的宿舍供学生居住,一般4-6个学生共用一个带有卫生间的房间,宿舍内不提供单独的厨房和洗浴设施。学校内配备食堂和洗浴中心,这种住宿,相对校外安全,且价格适宜,也方便学校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因此新生入学后,学校会要求全体学生住校,新生们首先要适应全新的居住环境,适应集体生活,同时也结交到很多新的朋友。同一寝室的学生一般隶属于同一个专业,甚至同一班级,他们有着相似的作息时间。中国的大学教育体制是学院依据专业课程设置,整体安排学生的公共和专业课程,因此,大家的课程时间基本一致,一起起床去食堂吃早饭,同一时间到教室上课,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同一时期学习的课程完全相同,所以大家可以有共同的时间讨论课程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生活上也有的学生们会三四人一组实行AA制的共同订餐和分餐制度,即节省开支,又可以合理搭配每天膳食,这种长时间的相处使得原本性格比较自我的独生子女也变得更加融入集体,培养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推崇的集体主义观念,而这些朝夕相处的同学们也成为了患难与共的终身朋友。他们毕业若干年后仍然会保持这份珍贵的友谊,再见时如同兄弟姐妹般亲密,在困难时也会彼此帮助。

在美国,大多数的大学校园不提供校内宿舍,但在学校周围会有大量公寓出租给在校学生居住。两人一间卧室,三间卧室共用一个客厅和厨房的情况比较常见。宿舍内会配有微波炉,冰箱,天然气等必要设施,学生可以自己买菜做饭。很多学生生活独立,他们需要在课余时间做兼职工作支付自己的学费,生活费等开销。美国的大学教育体制相对开放,学校会在新学期前的一到两个月的时间把新学期的所有课程时间表及任课教师,教室等信息公布出来。这样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专业,打工时间,喜爱的老师进行选课。并且工作之余的学习精力也是选课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学校并不规定你哪一年学习什么课程,只要在规定年限内修满固定的学分就可顺利毕业。因此有的学生会根据科目难易结合的方式进行选课,也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每学年较其它同学多学一些课程,甚至也有一些同学什么课也不选,休整一个学期去打工赚取下个学期的学费,然后回来继续学习。即便相同专业的学生选课时也很难有交集,再加上课余时间安排各不相同,因此同一个寝室生活学习,也没有相同的作息时间表,所以美国的学生都是以个人为单位,除非相约一起,否则很难有共同的课余时间搞集体活动。他们习惯独立地生活,不依赖他人的建议或帮助,凡事自己想办法解决,相应地也不太接受别人的事情扰乱自己的生活。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喜欢独居的同学,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自己租住单人房间,不喜欢受到他人的打扰,这样的同学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了。在美国的课堂,同学之间到学期结束都彼此不知道姓名专业是常见的现象,他们都有自己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彼此之间只是短暂课上同学关系,课下都各自为自己的学习及生活忙碌,因此少了中国学生那种终身难忘的同窗情谊。

5 结语

中国学生大学时代借助父母支助,并不说明他们在未来走向社会时就没有独立处事的能力或创新精神;中国学生有超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并不代表他们就一定缺乏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中国人的身影时而出现在诺贝尔的领奖台上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美国学生业余时间打工并非注定他们就不会成为学业上的佼佼者;他们不喜欢群居并不表示他们没有终生的挚友。如果对这些差异做出客观的分析,你会发现两国的教育制度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不同文化导致的不同现状,把中国学生放在美国受教育或是把美国的学生带到中国学习,那么交叉的文化冲击下,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差异和教育理念的分歧。因此很多差异都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中国可能先注重了基础知识和多方面技能的培养,而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个人独立创新能力;而美国先培养孩子独立生存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后在生活中自己总结经验,学习技能。因此,差异确实存在,而且存在于生活学习的每一个方面,若从文化角度去研究,你会发现他们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不同。

参考文献

[1]Chen Jia.A History of English Education[M].Beijing:Commercial Press,1982.

[2]Homi K 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1994[Z].

[3]Short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Education,Sun Peijing,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Z].

[4]Steve J.Kulich et 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12[Z].

[5]Verena Behrnd Susanne Porzelt.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nd training outcomes of students with experiences abroa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11(2).

[6]单波,著.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从服饰文化角度看中美 篇3

关键词: 文化;交际方式;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当今世界因为经济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已经变得越来越小,跨文化交际也更为频繁,然而,交际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很多尴尬、误解,甚至冲突。而所有这些都起源于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从这一方面讲,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避免误会和冲突。

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做客和待客也很常见,然而,因为地域、习俗、信仰和文化的差异,在具体的交际方式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笔者就此问题在以下做出了详细论述。

二、中美做客和待客中的差异

(一) 时间观念

人类学家霍尔把不同文化模式中的时间观念划分为单时制和多时制。单向时间制重视计划、安排,强调时间的固定和单一性,认为事情应该有序安排,严格执行。而多向时间制重视灵活、随机,强调时间的发散性,认为很多事情可以同时出现,不必受日程和计划的制约。

西方人倾向于单向时间制,强调在特定时间做特定的事情,因此做事严谨,讲究计划,而中国人更趋向多向时间制,善于同时计划和进行多件事,活动常因具体环境随机决定。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西方人宴请时,习惯提前预约,主人会定好精确时间,如:周六晚上七点。一旦定好时间,不会轻易改动,客人们会依据约定的时间提前安排各自事宜;而在中国,人们不讲究预约,即使例行,时间上也相对模糊,比如“周末”,临近再具体到“周六晚上”,客人会根据常识来判断,在合理的时间登门。而在中国,不打招呼的临时拜访、顺路探望也是可行的,而在美国,此举会打乱别人的计划,造成对方的困扰,因此是极其罕见的。

美国人非常看重守时,他们笃信“时间就是金钱”,因此很少会花大量的时间闲聊、拉关系。做客时,一般情况下,晚到5到10分钟是可取的,这样可以给主人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而中国人则通常会提前到达,女宾可以帮助女主人准备饭菜、拉家常,男宾和男主人交谈沟通,这样更体现出彼此关系亲密,重视对方。

(二)宴请招待

根据Hofstede的价值划分中的一条,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个体主义,而中国人则信奉集体主义。个体主义重视个人权利和义务,强调个体的独立、自由,自我表达和自我肯定,而集体主义强调团结协作、分享、对外的形象以及维护面子。这可以在宴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西方,用餐一般在长形方桌,实行分餐,他们喜欢独立,习惯自给自足。按照他们的理念,朋友来家中用餐更多的是一种分享生活的过程和乐趣,因此主人招待无需特别丰盛隆重,用餐过程中,主人只请客人添一两次菜,而且会征求对方意见,”would you please like some more?’,客人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Yes, I’d like some”或者“No, thanks”,他们重视自由,并且保持自我选择的权利不被绑架和侵犯,因此,如果客人拒绝,主人不会强迫,更不会劝酒。

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团聚,所以用餐选择圆桌共餐,可以有更多的互动和分享,主人更是以请客为乐,盛情款待,气氛热闹嘈杂,大家有说有笑。受到集体主义文化倾向的熏染,人们更多地重视在集体中的评价和位置,因此更愿意去满足对方的需要,主人习惯劝客人多吃,甚至替客人夹菜劝酒,来体现热情好客,而客人又会习惯性的推辞一番,生怕麻烦主人。这种你推我让的过程让很多西方人难以理解和接受。

(三)对待恭维

霍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区分文化倾向的价值尺度,即: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他指出,处在高语境文化中的人,大量信息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比如面部表情、眼神、微笑、场景等等,语言也趋向于模糊、委婉,重在言外之意。而在低语境文化中,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主要媒介,语言交流直接、干脆、明确。

美国人是典型的低语境文化群体, 因此他们表达观点直接明确,毫不吝啬溢美之词,客人会非常直接称赞对方,感谢对方,比如: “Oh, it’s so tasty.” “I’ve never had fish cooked this way” “Thank you”,etc. 如果受到对方的赞赏,主人更是欣然接受,如:“Thank you. I prepare it especially for you”,来体现一种直言不諱和自我肯定。而在中国,我们常说“心知肚明”,人们都表现的非常谦虚,客人会表达出麻烦别人的歉意,而主人也常说“家常便饭”“手艺不精,多多包涵”等等,而大家都能会意言外之意,所以对于美国人,经常理解不了中国人的言行不一,而中国人也不习惯美国人的直接和易于表达,常常会觉得尴尬不自在。

三、结语

除了以上的对比和基于理论框架下的分析,还有很多其他交际习俗方面的差异有待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之间、中西方之间的差异的确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信息的解读大相径庭,因此才会导致种种误解。21世纪,世界各国必然朝着地球村的方向前行,意识到并且了解交际差异可以缩小差异、弥合鸿沟。如果我们能加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行事,那么,世界就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A. G. Smith, Ed.,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Reading in the codes of Human Interaction .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1966.

[2]“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The Voice and the Echo”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L.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2000.

[3] U.S. News & World Report, October 1996.

[4] Hall EdwardT. Monochromic and Polychromic Time [M] 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 Reader.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2:16.

[5] 张立文 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49.

[6] “Culture Diversity in Perception: Alternative Views of Reality”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L.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2000.

从服饰文化角度看中美 篇4

海尔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强势亚文化,是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文化成分的借鉴、改造,不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的成果,是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管理模式。张瑞敏把海尔管理模式总结为12个字:“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

(一)海尔文化的构成根据“同心说”将海尔文化的构成分为三个层面:

1.精神文化层

企业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它处与核心地位。在海尔文化里这一层也叫观念层。它处在同心圆最里面那层,它的核心的东西是价值观。海尔的精神文化层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海尔理念;第二,海尔精神;

[4]第三,海尔目标。

2.制度文化层

企业制度文化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制度。同心圆里一个半径稍微大一点的同心圆就是海尔文化的制度层,海尔制度层主要包括企业的一些制度、规范、工作标准等。[4]

3.物质文化层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半径最大的同心圆,就是海尔文化的物质层,物质层主要包括企业的厂容厂貌、工作服饰、文体活动、产品、服务等。[4]

(二)海尔文化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海尔文化的三个构成因素之间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为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企业的精神层为企业的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制度层约束和规范精神层和物质层的建设;而企业的物质层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如果大家到海尔去参观,看到海尔的厂容厂貌,管理得井然有序,如果你是海尔产品的用户,觉得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还不错,那么,你看到的和体会的应该是企业文化的物质层方面的东西。有的人要问,他为什么管理的这样井然有序,它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为什么如此优良,这就是到了这个文化的制度层了,因为它是由一套制度、规范、标准等来做保证的;有的领导要深究一下了,你的制度、规范、标准是根据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制定出来的呢?这就到了企业文化的精神层了,到了最核心的部分了,即以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在制度层才能产生什么样的制度,在物质层里面才能得到一种什么样的体现,这就是说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精神层的内容。

二、海尔文化中的“以仁为本”

儒家主张,人之初,性本善。“孔子贵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子心。”这已经成为历来学者和思想家的共识,仁的本质与基本内涵是“爱人”,“爱人”是仁学的本质内涵。仁在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把社会清明的希望放在圣人身上,造成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人治”的现象与特征,虽然这与现代社会追求法治的方向不符,但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已经深入民族心理层面,这种价值观在社会事件与民意中反复体现。海尔也在其企业文化中融汇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精神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6]

(一)“三心换一心”与《排忧解难本》

海尔总裁张瑞敏喜欢引用一句古语:“上下同欲者胜。”企业领导必须在琢磨人、1

关心人上下功夫。海尔的“三心换一心”与《排忧解难本》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这种理念与做法具有中国儒家仁学价值观的特征。“三心换一心”的内容:

1.解决疾苦要热心

海尔有一个运转体系,专门帮助职工及时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公司组织了一个 自救形式的救援队,员工人手一本《排忧解难本》,如有困难,只要一个电话,排忧解难小组就会派人解决。

2.批评错误要诚心

海尔的中层以上干部实行红,黄牌制度。在每个月的中层干部考评会上,都要评出绩效最好与最差干部。最好挂红牌(表扬),最差挂黄牌(批评),并具体的剖析情况,使受批评的干部清楚错在何处,明确努力方向。在海尔,人际关系是透明的,考核制度也是公开的。

3.做思想工作要知心

海尔的知心主要体现在建立多种制度,了解员工心里想什么,希望企业做什么。在海尔,每半年一次职工代表大会,让员工了解企业,充分发表意见,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监督;各种形式的恳谈会,集团规定各事业部每月举办两次恳谈会,各公司、分厂和车间的恳谈会随时召开。员工和领导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海尔的“心桥工程”是利用《海尔人》开辟“心桥工程”栏目,通过该栏目反映不愿公开场合说的话。

孔子在政治经济上主张既竭力维护上下尊备,有坚决反对过分的压迫与剥削。在海尔文化中正是做到了“仁”,对员工“礼”与“仪”的外在约束及激励。

(二)“范萍事件”与80/20法则

1995年7月12日,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公布一则处理决定:质检人员范萍由于责任心不强,造成选择开关插头插错和漏检,被罚50元。海尔高层敏锐的意识到范萍漏检所揭示出的哲理:偶然中蕴涵着必然。偶然是:范萍漏检,但是如果产品质量过硬,这中种偶然就不会发生,所以必然是:管理漏洞!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而人的关键在于干部的水平与作风。什么是领导?领导就必须承担领导责任,承担领导责任不是口头说说、不关痛痒的自我批评一下了事,而是要动真格的。此事件最后,分管质量的负责人自罚300元,并做了深刻的书面检查。由此奠定了海尔的80/20原则(即企业发生的任何一件过错,管理者承担80%的责任)。

关键的少数制约次要的多数。管理人员占20%,是少数,也是关键的少数。管理要抓住关键的少数,也就抓住了系统,这样就能整个企业有效地运转。如何真正做到通过20%来管理80%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员工出现责任时,管理人员也要承担80%的责任。通过“株连”,使管理人员始终保持对下属的严密监控。

在传统文化中“仁”这要素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与要求,它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1]海尔的这个原则与仁学是一致的。

三、海尔文化中的“以人为本”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认为,中国儒家学说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就是一种人道主义。它宣扬群体本位,要求等级制结构中各负其责,尊卑有序。它是海尔精神与制度文化的核心。海尔就是处处“以人为本”[5]

(一)“赛马不相马”的人才理念

开展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事业,谁拥有最多的高素质人才,谁就可以在竞争中取胜。海尔的人力资源开

发自一开始就是“人人是人才”,“先造人才再造名牌”,率先转变大多数企业干部处的职能,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不是去研究培养谁、提拔谁,而是去研究如何去发挥人员潜能的政策和机制。海尔给员工搞了三种职业生涯设计:一种是专门对着管理人员的,一种

四、海尔文化中的“诚信”

崇尚信义,重视诚信,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强调守信,他

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几千年来,“人无信不立”。“言必行,信必果”已成为普遍流传的口头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新的一轮市场竞争中,加强信誉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现代市场经济最重要的要素是资信文化,诚信既是一个企业与经营者的经济生命,也是不断提高其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应当看到,中国是在未经历过工业革命和发达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从计划经济体制直接进入市场经济之路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一个较长的“双重体制并存”时期,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市场繁荣与市场混乱的并存就成为“双重体制并存”时期中国市场运行的一种阶段性特征,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信用缺失危害严重。信誉与市场资信短缺,还危及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诚信精神,提升企业的信用含量,摈弃经营中的虚伪、假冒、欺诈和失信就成为我国企业新一轮发展中的战略问题。

从服饰文化角度看中美 篇5

内容摘要:《聊斋志异》是一部“遄飞逸兴”、“永托旷怀”之书,其鬼魅精怪的形象,包含着作者对于人之性情的见解和体悟。以出现最多的狐精为例,往往具有洞鉴人生的智慧、超越世俗的胆量、美人的外表,她们身上体现出被礼教所压制的人性本真。可以说狐性是人性中的狐性,人性是狐性(动物性)中的人性,二者交织互补。从中可见人性中恶念与善缘的发生。而人性与狐性的交织终究落在弃恶扬善的基调上,实际上是以“志异”的方式对人性地剖析,对传统道德与人格理想的张扬。关键词:人性 狐性 互补

在《聊斋志异》中,有关动物精灵的故事占篇章总数的半数以上,蒲松龄对动物精灵描叙得曲折婉转,或感其义气或述其奇异。作者尝云:“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可见作者孤愤寄托于鬼怪精灵,他们区别于小说中人的特质,正是作者藉“万物有灵”的古老信仰,对人的某些天性的呼唤或展现。聂绀弩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论集》之《〈聊斋志异〉三论》一文中讲:“它(精灵)实质却都是人,是人的生活。是把鬼怪草木鸟兽虫鱼之类变成人,写它们的人的生活,而不是相反。”基于此论断,本文认为:这些动物精灵实质是人之性情的载体,是人之性情夸张化和明显化的形式,同时也是人性中自然本真的一面。那么,如此剖析人性与狐性的关系,终究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聊斋志异》高珩序曰:“吾愿读书之士,览此奇文,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能知作者之意,并能知圣人或雅言、或罕言、或不语之故,则六经之义,三才之统,诸圣之衡,一以贯之。”所谓“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必得从最深层的人性的层面来看方能做到,所谓“知圣人或雅言、或罕言、或不语之故”必得从狐性与人性之关系的角度剖析。

《聊斋志异》共出现动物精灵16种,共计104篇,包括狐、龙、犬、蜂、狼、鱼、蛇、龟、蝶、鸟、牛蚰蜒、青蛙、蝎、鼠、猴、鸡。其中涉及狐精的篇章最多共计54篇,其余皆少。可见《聊斋志异》中的动物精灵尤以狐精为盛。学术界关于狐精的研究也是蔚为大观,比如有研究认为《聊斋志异》中狐女“身上更多地表现了人间女性的种种美德,这也体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烈歌颂和追求。”也有研究者认为“蒲松龄把狐当作现实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族类,像对待人一样,平等而公正的评价他们,表现他们,写出了不计其数光彩夺目、感人肺腑的狐与人的故事。这是《聊斋志异》写狐的一个主要方法。这也是它之所以与众不同、高人一等的重要原因。”以及“在他(蒲松龄)的艺术构思中,人与狐的交往,若有善意和诚意,狐必以善诚相报。这在人类间也是可感的行为,发至于狐则感而又异,足可光照卷帙。”正因为狐精与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平等而错综复杂的,所以常常无意间为人带来灾祸而形成一种难以解决的爱情(或恩情)与宿命的矛盾,这些矛盾体现了人性与狐性的互补。

从故事情节来看,狐狸精可分为三种类型:恩仇纠葛类、人狐夙缘类、有异事类。关于有异事类狐狸精,对此类作者仅述其异,这是对魏晋志人、志怪传统的继承,此不赘述。前两类中人性与狐性交织体现得更为明显。1.人性中的狐性——感念而生的恶缘

荀子说:“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荀子·荣辱》)所谓“生之故小人”的原因就是人性中有本能的欲望。在《聊斋志异》中,书生痴欲好色,也是“性”使之然,狐女则感念而来。以《阿秀》篇为例,刘子固对阿绣执著追求,以至于苦恋成病,而正在书生苦恋不得时,狐女以阿绣的样貌出现,抚慰书生寂寥的心情,书生只顾混沌地恋着阿绣,而阿绣样貌的狐女则洞晓着这一段情缘的因果始末,该来时自来,该走时自去,狐女的洒脱与书生的痴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因为她们以自己的灵异功能能够预知自己的命运。狐女的神秘和灵异深深地吸引着书生,以至于“心知其狐,而爱其美,秘不告人,父母亦不知也”(《狐女》)。书生的“痴”未必都是痴于情,有时也痴于色、痴于欲。狐精往往是展示人性恶处的媒介,她们的性情就是人性中的排斥教化的另一面。也许正因如此,作者对于恶狐的态度十分宽容和怜爱,并不是纯粹的批判,正如陈炳熙在《聊斋境界》中所说:“作者对狐的态度,没有丝毫的苛责,哪怕有一念之善也不愿泯没,表现了他对狐的宽厚,而且有很不一般的探索兴趣。”

蒲松龄并不是对狐精仅仅冠以美德,也往往将它们塑造为魅惑凡人,奸邪淫荡的形象。如《董生》、《海公子》等篇皆以此类故事说明了痴欲亡身的道理。2.狐性中的人性——以义为先的善举

《聊斋志异》中的狐性,已有学者进行了分析:“《聊斋志异》里塑造了一系列狐女形象,她们集狐性、人性、神性为一体。狐性决定了她们性格的灵活善变、聪慧机智的特征。人性体现为独立自主的主体意识。神性使她们具备传奇色彩。”本文则认为狐性中的人性体现在狐精对仁、义等传统道德规范的践行。

孟子认为,人性中有恻隐、是非、羞恶、恭敬之四端,它们分别对应着仁、义、礼、智。在《聊斋志异》的狐精身上,也体现出狐性(动物性)中的人性——以义为先的善举。

恩仇纠葛类中的狐狸精既重情义又恩怨分明。《青凤》篇,人救狐于危难,狐女便与恩人痴恋;《胡四姐》塑造了善于魅人和重义重情的两类狐精,突出体现了作者对义狐的赞美。《酒友》篇则描述了狐精与凡人通过饮酒互诉衷肠,建立友谊,而且帮助凡人谋划生计的故事。诸如此类,很多有关狐精的篇章都将狐的灵异用于对穷书生生计的筹谋,为之带来殷实的生活。

人狐夙缘类故事中,有的是人狐有情终成眷属,得以偕老,如《婴宁》篇;有的则被世俗所阻挠,却不渝此情,如《红玉》篇便属此类。狐女媚而美,大都痴情且有灵异之处,有的善医,有的善化,有的极富才情,以鲁迅的话说就是:“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中国小说史略》)。婴宁天真烂漫(《婴宁》);小翠顽皮善谑,(《小翠》);青凤温柔沉稳(《青凤》),《鸦头》中的狐妓鸦头,不甘忍受侮辱,毅然随情人私奔,后被鸨母追回,囚禁暗室,虽“鞭创裂肤,饥火煎心”,仍矢心不贰,终于和情人团聚。

狐女大多乖巧伶俐,心地善良,救所爱的人于危难,重情尚义,这一点被作者反复称道,在《红玉》篇中,女狐红玉爱冯生而被冯生之父辱骂:“女子不守规诫,既自玷,又玷人”。红玉与冯生决绝并为其谋得佳偶,嘱冯生娶吴村卫氏,自己抱憾而去,几年以后,冯生被豪强夺妻家破人亡,红玉为冯生抚养幼子,筹谋生计,任劳任怨,于灵异之美以外又添妇德,使红玉这一形象生动而真实,蒲松龄在《红玉》篇末说:“非特人侠,狐亦侠也”,可见对义狐的称赞。

3.人性与狐性的结合——堪破人生的灵异之能

在《聊斋志异》中,狐狸精经常道出作者对世事人情的看法和观点,而这些看法和观点又都是所在篇章的点睛之笔。而《绩女》与此种情况恰恰相反,狐女作为人性恶念的抑制者出现,狐女夜访老妪:“怜媪独居,故来相伴。”老妪“私念遇此佳人,可惜身非男子”,狐女笑曰:“姥七旬,狂妄想邪?”老妪贪贿,将狐女示费生,费生为狐女题淫邪之诗,“媪伏地请罪。女曰:‘罪不尽在汝。我偶堕情障,以色身示人,遂被淫词污亵,此皆自取,于汝何尤。若不速迁,恐陷身情窟,转劫难出矣。’遂襥被出。媪追挽之,转瞬已逝。”此篇形成两种对比:一是绩女的谨严高洁与老妪之贪贿卖友的对比;二是绩女参透情缘与费生之痴又是一种对比。两种对比突出的是狐精对人生的洞鉴,对世俗的超越。

综上所述,蒲松龄通过狐精形象和人狐恋的故事传达了一种倾向:狐性是人性中的本真状态,深刻体现了人性与狐性的互补。可谓人中有狐、狐中见人,用“志异”的方式作此剖析,终究要张扬的是对爱情的追求,对仁义的崇尚,虽然所言尽是孔子所不语之“怪力乱神”,但并不是在根本上离经叛道。这就不难理解高珩所谓“知圣人或雅言、或罕言、或不语之故”了。

参考文献:

1.《聊斋志异选·聊斋自志》蒲松龄著 张友鹤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5页 2.《中国古典小说论集》聂绀弩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

3.陈文博.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01)4.陈炳熙.论《聊斋志异》中的狐情[J].蒲松龄研究,2003,(2)5.《聊斋境界》陈炳熙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年5月 第149页 6.《聊斋境界》陈炳熙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年5月 第151页

从服饰文化角度看中美 篇6

班号:10060923

学号:10060923~~ 姓名:~~~ 成绩:

关注心理,爱上心灵

--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0060923~~ 第二组

摘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进,确保个人身体和心理健康,对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大学生,其意义不可或缺。而实践表明,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缺失,已引起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到其对社会压力与挑战的适应,甚至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成才。鉴于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并进而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显得攸关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意义;大学生心理问题;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 正文: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意义

1.1心理健康的概念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各种情况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丰富内持续的心理状态。它渗透和影响到社会、文化、科技、智能以及人际交往等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与广义相对的,专指与医学有关的心理健康。而大体言之,心理健康则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通常指的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另外,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心理素质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积淀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它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社会环境的教育和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1.2心理健康的意义

诺贝尔有言:生命,那是自然赋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而雕琢者自身心理健康的拥有,恰恰是宝石能够得以完美雕琢的必要器具。一言以蔽之,心理健康是人生的巨大财富,其与一个人的成才、成就和贡献息息相关。

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自身学业有成、事业成功以及生活快乐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文化层次水平较高、思维最为活跃、最有朝气的群体之一,渴求知识、积极向上、胸怀博大,时刻关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同祖国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复兴融合在一起。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够完善,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使其成为了心理弱势群体。大量数据和事实表明,他们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不能集中精神进行学习,适应困难。其中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上网聊天,学习成绩不佳,进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对考试感到焦虑。

任课教师:~~

日期:201~年 05月20 日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毛概

班号:10060923

学号:10060923~~ 姓名:~~~ 成绩:

二是自我评价失调。许多大学生都是中学时的学习尖子,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而进入大学后,这种优势不再,这使得他们的优越感受到重创。这时一旦学习成绩稍有波动,就会降低自信心,甚至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三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由于存在交际困难,同面对面的交流相比较,一些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迷恋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脱离。长此下去,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是就业心理困惑。这在大四学生当中尤为普遍。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一日三变。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有人说,问题的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对待问题并解决它,才是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针对上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可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解决问题:

3.1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求知探索欲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包括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

学习文化知识是为了掌握一定的文化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并能够立足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的学习方法和内容与中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对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首先要引导其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内容,尽快掌握学习要领,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习社会知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多方位的人才。大学生活,文化课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应付各种困难、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都是应该掌握的。大学生活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型的时期,大学生只有培养出良好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成长成才,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3.2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

加强教育引导,使大学生对自己拥有一个良好准确的定位和认知。社会封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大学生不能总以此自居,骄傲自大,不虚心学习,过高的估价自己。当然更不能因为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就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过低的估价自己。而应当把“自尊、自强、自信、自立、自制、自爱”作为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具体指标,把“真诚、理解、信任、体贴、热情、友善、幽默、开朗”作为大学生自我完善的具体指标,从而客观的认识自我,正确的评价自我,积极有效地控制自我和科学的发展自我,增强自信心,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3.3引导大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人生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大学生要想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就要不断提高自身抗挫折的能力,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提高心理素质,正确面对挫折并主动适应和战胜它。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一是引导其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二是引导其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 三是引导其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大学生要想成才,就必须优化自身的意志品质,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3.4引导大学生培养较好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

情绪是心理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一个人的情绪在一定的周期里都有高潮和低潮,把握高潮和控制低潮是调节情绪的关键所在。但是一个人过分的情绪化是心理不成任课教师:~~

日期:201~年 05月20 日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毛概

班号:10060923

学号:10060923~~ 姓名:~~~ 成绩:

熟的表现,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不是理性的去对待,而是感情用事,这样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矛盾激化。

大学里出现的各种矛盾与社会相比,并不是什么大的矛盾,因此可通过教育引导,使大学生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时候,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情绪理论的相关知识,掌握自我情绪调节和控制的技巧,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排除消极不健康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为以后自身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在职业成功的道路上,最大的困难往往并不是缺少机会或资历浅薄,而是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心理素质的高低好坏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于后天的学习、实践和锻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该方面教育引导,使大学生积极参加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听取心理素质的教育报告,学习心理素质的常识,积极参加课外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结语: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缺失所引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注心理,爱上心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找出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与自我的途径;学得有效筹划自身大学生活的方法;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2]张亮,张慧.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2).[3]曾牟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华丽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健康教育,1999,15(11).[5]于影.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的调研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1).任课教师:~~

从服饰文化角度看中美 篇7

Face is a concept that is intuitively meaningful to people, bu one that is difficult to define precisely.It is concerned with people’s sense of worth, dignity and identity, and is associated with issues such as respect, honor, status, reputation and competence (cf Ting-Toomey and Kurogi, 1998).

2. 面子理论

Goffman defined face as“the positive social value a person effectively claims for himself by the line others assume he has taken during a particular contact.Face is an image of self delineated in terms of approved social attributes” (Goffman, 1955).Brown and Levinson (1987), in their seminal work on politeness, propose tha face is the key motivating force for politeness, and they maintain that it consists of two related aspects, negative face and positive face.In their model, negative face is a person’s want to be unimpeded by others, the desire to be free to act as she/he chooses and not be imposed upon;and positive face is a person’s want to be appreciated and approved of by selected others, in terms of personality, desires, behaviour, values, and so on.In other words, negative face represents a desire for autonomy, and positive face rep-resents a desire for approval.

Helen Spencer-Oatey follows Goffman’s definition of face.Furthermore, she suggests that face has the following two interrelated aspects:

Quality face:we have a fundamental desire for people to evaluate us positively in terms of our personal qualities, e.g.our competence, abilities, appearance etc.Quality face is concerned with the value that we effectively claim for ourselves in terms of such personal qualities as these, and so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our sense of personal self-esteem.

Identity face:we have a fundamental desire for people to acknowledge and uphold our social identities or roles, e.g.as group leader, valued customer, close friend.Identity face is concerned with the value that we effectively claim for ourselves in terms of social or group roles, an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our sense of public worth. (Helen Spencer-Oatey, 2000)

3. 中美文化中面子观的差异

Face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Everyone has the same fundamental face concerns.However, culture can affect the relative sensitivity of different aspects of people’s face, as well as which strategies are most appropriate for managing face (cf.Ting-Toomey and Kurogi, 1998;Gudykunst) .

Goffman’s allusion shows that the differences among cultures are not in the variety of components of face, but in varying emphasis on the components (Goffman, 1967) .Prestige, honor, status, dignity, and authority are all attributes given by others.The difference is whether one thinks those attributes belong to the individual or to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others.

In China’s collectivistic culture, where people are supposed to have a thick layer of“social self” (Mead, 1934) or“interdependent mutual self” (Morisaki&Gudykunst, 1994) , they tend to ascribe these attributes to“social self”or“interdependent mutual self”.On the other hand, in U.S.American individualistic culture, people tend to ascribe these attributes to individual self and consider them to be their own prestige, honor, status, dignity, and authority.

4. 分析中美文化面子观存在差异的原因

4.1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基石,两千多年来,它塑造了中国文明,并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已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思想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使人文主义和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观念长期以来受到了忽视,对中国文化中面子观的形成和根植大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周永新提到的:中国文化里的人是伦常关系中的一员,一个人是否快乐要看他在这种关系中能否达到和谐的状况。此外,中国的家族制度也是“面子”形成的重要动力。中国有着深厚的“崇祖”观念,每个家庭都是家族延续的脉络上的一个单位,而每个人都是某个单位中的一份子。因此个人的行为及成就就不仅关系到他自己,还关系到家族的期待和面子,这其中还包含了光宗耀祖的责任。

For example, the Chinese who have moved abroad usually continue to send money back to their parents as a token of their filial piety.What’s more, many young people still try to live near their parents whenever possible even after their marriage.Family members depend on each other for support and they are required to show loyalty to the family and bring demonstrated virtuous behavior to the whole family.Therefore, the meaning of“face”should view in relation to the gain or loss of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family, not just of the individual.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的面子更多的是集体性的面子。在重视人际关系价值观的背后,是倾向从群体价值取向为依归。

4.2 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早在14世纪就出现了以人文主义为主导思想的文艺复兴。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文艺复兴是追求人文主义的开始,此后,西方人越来越推崇人文主义,后来发展成为“自由”、“民主”思想。以美国为例,美国人推崇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幸福和个人成就”。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活着就应该努力实现个人目标。美国人重视个人的权利和需要,更崇尚独立和自我实现,正如那句谚语所说: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他们坚信:社会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人应该自由追求个人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成就。在美国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在做决定时,妻子和丈夫有平等的发言权,在某些事情上,孩子也有发言权。夫妇、子女、兄弟姊妹均有独立的权利,所得的社会照顾也是分开的,不会受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

For example, life in the U.S.is highly mobile today, and the composition of one’s community and friendship groups changes often during one’s lifetime, and even relatives can be left behind when somebody decides to search for opportunity elsewhere.Most old people do not live with their children or relatives.If they have enough money, they will buy houses or apartments in places where other old people live.If they aren’t healthy and strong enough to live alone, they would rather live in nursing houses for old people than be taken by their children.Therefore, they do not want to grow old, because they will not gain honor, respect or attention as old people.If someone does wrong, he will usually lose face of his own, not of the whole family.From this viewpoint, the meaning of“face”should view in relation to the gain or loss of the social status just of the individual, not of the family.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人的面子更多的是个体性的面子,在尊重个人价值观的背后,是倾向从个人价值取向为依归。

4.3 中国有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历史,封建社会主要是以人治为主,情大于法,社会财富的分配受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面子就不仅仅是维持自尊的需要,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的面子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力是与他的物质利益紧密相连的。正因为如此,封建统治下的中国人非常重视维护面子及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好地发挥面子的作用。尽管封建统治已经结束,但这种思维模式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人。因此中国文化在面子观上更倾向于社会身份面子。

4.4 美国是一个完全没有封建统治历史的国家,它从建国开始就是一个法制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财富的分配)都有具体的法律条文来制约和保证。在中国人的眼中,美国人讲法律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程度。自然,法律意识如此强的美国人一旦感觉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就会毫不犹豫地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因此,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与个人的面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并不大,所以美国文化更侧重于质的面子。

5. 结语

Given its traditional-collectivistic values, Chinese culture would put more weight than American culture on generational rank, birth, blood or marriage ties, social connections, and formal title, position, rank.U.S.American culture, which champions indi-vidualism, would put the most weight on attributes that reflect personal effort or achievement and personal reputation (Ho, 1994) .Apermissible generalization is that Chinese culture tends to emphasize Identity face, whereas U.S.American culture tends to emphasize Quality face.

参考文献

[1]Helen Spencer-Oatey.Managing Rapport through Talk Across Culture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Akio Yabuuchi.Face in Chinese, Japanese, and U.S American cultures.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3]罗选民.英汉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4]王轶楠, 杨中芳.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 28 (2) .

从政治文化角度看印度 篇8

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

[美]爱德华•卢斯 著

中信出版社 2007年11月版

最近10年来,印度在世人面前树立了全新的形象。这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领域和离岸呼叫中心的成功,宝莱坞在海外广受欢迎,无论在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印度社团正变得更加富有和显赫。这还得益于1998年公之于世的深思熟虑的核武器计划。单纯从宗教的角度去观察印度会扭曲我们对这个国家的理解,进而使我们从根本上误读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样,单纯从这些新形象来理解印度也会产生误读。按照以前的标准,印度的经济的确变化巨大,但这种变化的性质和规模往往被过分夸大了。印度人也养成了过于乐观的心态。例如近年来印度人就普遍认为,他们的国家即将成为超级大国。

也许从另一个角度看印度会更有代表性,也更具启发性,那就是印度根深蒂固但又变动不断的政治文化。20世纪90年代末,鲁伯特•默多克访问了印度,他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印度日益增长的英语市场,探讨在印度开办卫星和有线电视合资企业的可行性。在新德里会见了所有的政府部长后,他飞往印度的商业中心孟买,与印度最大的民营企业信诚工业集团的总裁迪鲁巴伊•阿巴尼会面。阿巴尼被誉为他那一代印度人中最精明的商人,他问默多克在新德里见到了哪些人,默多克说他曾与总理、财政部长和其他官员见面。“噢,你见到了所有该见的人,”阿巴尼说,“但是你想在印度发展,就必须见所有不该见的人。”

阿巴尼说的实际上是那些腐败的政客(或许还包括一些和他们合伙的政府官员)。在印度,品行不佳的人往往会从政,而正直善良的人在政界成功的可能似乎更为渺茫。在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时,克林顿曾提醒自己,“关键是经济,傻瓜”。而在印度,在更多的情况下,“关键是政治,傻瓜”。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印度无所不包的政治文化以及政府的作用,你就不可能透彻地领会印度的经济和宗教特性的变化。

许多人预计,印度正奋起成为2l世纪的强国,本书将以此为背景,对当代印度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一章关注印度发展迅速而又极不平衡的经济,然后评析印度无处不在的政府和主要的政治运动。接下来,我要考察的是反复无常的印巴关系,以及印度对本国穆斯林的暧昧态度,同时分析它在美、中、印三边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三边关系将左右21世纪的世界格局。最后,本书将探讨印度正在经历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它的宗教价值观充分体现出极强的适应力,旧貌换新颜,自我包装成现代的形式示人。在本书的末尾,我将分析印度会如何在以后的岁月中持续崛起,以及此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种种挑战。

在这里,我将简略考察20世纪印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产生的深远影响,他们是甘地、尼赫鲁和安培多伽尔。对印度的国家性质和发展方向而言,即使将印度所有的神灵、软件经理人以及核科学家加在一起,也不及这三个人的影响大。他们三人都与印度的传统宗教角力,其中的两位最终抛弃了宗教,而甘地则善用民众的宗教情感,实现了印度独立的目的。

1947年8月15日,印度在“午夜钟声”中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获得自由,至今已经历了三代人。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前往新德里做晚祷的途中被一名印度教右翼狂热分子刺杀。然而甘地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印度人的梦想,他成功地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彰显出崇高超凡的人格魅力。他仅凭一己之力就使争取自由的斗争深入到广大目不识丁的民众中,激发了他们的积极参与,这种奇迹般的感召力至今仍引人注目。甘地用通俗的大众语言改变了这场斗争的性质。最初,这场斗争不过是一群受过英式教育的衣冠楚楚的律师追求的“没有英国人的英式治理”,而甘地将其转变成了全印度人参与的群众运动。

甘地是政治战略和战术大师,这已广为人知。然而,甘地的反物质主义哲学对印度1947年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却鲜为人知。在许多方面,这种影响历久弥新。社会就像人一样:在童年时期发生的一些事件会影响它的性格和决策,即使这些事件已经过去很长时间,其影响依然存在。如果现在甘地转世重生,他必会惊讶于所看到的一切。进入21世纪的印度已经成为一个日益自信、更加物质化和全球化的国家。

上一篇:写假山的句子下一篇:争做地球小卫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