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看文化翻译

2024-05-20

从关联理论看文化翻译(共8篇)

从关联理论看文化翻译 篇1

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看商标翻译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对商标翻译进行了探讨.在关联翻译理论框架下,商标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其目的是诱导译语的.潜在消费者购买译名符号所代表的商品,激发他们强烈的购买欲.因此,译者必须充分考虑原语作者意图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努力追求原文作者意图(即商标命名者)及译语读者(即潜在消费者)之间的最佳关联性,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通过对商标翻译方法的探讨,笔者最后指出关联翻译理论对商标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成功翻译商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 者:李广伟 戈玲玲 LI Guang-wei GE Ling-ling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刊 名: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9(5)分类号:H31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 商标翻译 翻译方法

从关联理论看文化翻译 篇2

随着中国在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人们对生活的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家对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和观念。如当下倍受青睐的绿色无污染食品、张扬自我风格的服饰和通讯产品等。另外, 曾经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奢侈物的化妆品也广泛普及。甚至它已成为中国第三大重要的消费产品。中国入世后, 大量的外国知名化妆品品牌涌入国内市场, 国内传统美容品牌也寻求国际化道路, 因此, 化妆品翻译作为应用翻译的一个分支, 变得日益重要, 同时也被认为是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集中碰撞的交流之地。为了最大化地实现化妆品文本的说服功能, 笔者将从关联理论的文化语境观入手, 探讨化妆品翻译的策略选择。

二、关联理论的文化语境观和翻译观

关联理论 (Relevance Theory) 是西方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基于Grice的关联准则 (Maximofrelevance) 而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虽然不是翻译理论, 但它却能有效地阐释翻译, 指导翻译的实践。Sperber和Wilson认为, 语言的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 而不是传统交际理论的编码—解码过程 (encoding—decoding process) 。关联理论的核心就是寻求最佳关联原则 (the principle of optimal relevance) , 即人类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 接受者 (audience) 要确定交际者 (communicator) 的交际意图, 就必须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 (cognitive environment) 中找到对方话语 (utterance) 和语境 (context) 之间的最佳关联, 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 从而获取语境效果 (contextual effect) , 达到交际的目的。关联理论中的关联并不是一个绝对值, 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认知努力和语境效果。在同等条件下, 认知努力越小, 语境效果越大, 则关联性越强。但在整个语言交际过程中, 接受者需要的并不是最大关联 (即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得到最大的语境效果) , 而是最佳关联, 即接受者希望能不用花费不必要的努力便可以从中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 并据此推导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Sperber&Wilson将其定义为“它是人们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 一个人的总认知语境是由他的认知能力和其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的。语境有静态和动态之分, 前者指语言前后搭配、上下文语言连贯等内在联系, 后者指交际双方生成和理解话语时拥有的社会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等情景语境对语义理解的制约和影响。后者是认知语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 在涉及到翻译这一交际活动时其作用更加凸显。它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

首先把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领域的是Sperber和Wilson的学生Gutt, 他把翻译活动看作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 并且包括两次明示—推理过程, 而指导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在翻译过程中, 原交际者和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方, 译者从原交际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出最佳关联, 通过推理形成对源语文本的理解, 此为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译者和译语接受者又构成交际的另一双方, 译者通过译语文本把自己对源语文本的理解传递给译语接受者, 从而使译语接受者能够推导出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 此为第二次明示—推理过程。正如Gutt所指出的:“成功的译文就是译者确保译文中交际者的意图和接受者的期待与原文一致。”关联理论虽然只是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 但Gutt对翻译的解释却使人们对翻译研究有了新的认识。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 译者要传达的并不是源语文本的文字本身, 而是源语文本所代表的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也就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句法与词汇层面的等同。

三、情景语境的中西方审美差异

以上简要介绍了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翻译观, 也指出了认知语境中情景语境这一概念。下面则先后对化妆品翻译自身特点和对化妆品翻译起深远影响的情景语境之一中西方审美差异进行探讨。

(一) 化妆品翻译

化妆品翻译是指对一切化妆品相关文本和话语的翻译, 包括品牌名称、品牌广告语、产品特性或使用说明等。事实上对于宣扬美、创造美的化妆品文本, 大多数情况下都被认为是一种广告, 并且按照功能学派莱斯提出的目的理论划分, 是属于倡导诱发性文本。因此在翻译此类文本时, 就必须要明确文本的功能。化妆品翻译的功能首先是信息功能, 即对某一化妆品基本功能成分的描述;然后是倡导功能, 即是要诱发读者的做为, 是原文作者一直追求实现的效果 (功能) 。

在化妆品文本中, 为了激起读者的购买欲, 作者即交际者都尽可能地寻求最有效的方式吸引读者, 因为他们深知人们往往都想以最低的认知努力来实现最有效的语境效果 (即实现最佳关联) 。为了实现这一关联, 一些交际双方不言自明的信息就会被删除。然而, 在翻译过程中, 在涉及到文化情景语境时那些“不言自明的信息”处理起来就非常棘手, 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认知空缺。翻译时, 一国的化妆品推广者与另一国的读者的认知语境必然存在差异。如广告词“本是天然蓬莱草, 贵妃驻容百媚生” (贵妃玉容护肤系列本草暗疮皮肤护理系列) 的翻译, 在中国“贵妃”是美的象征, 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虽然没有人知道到底“贵妃”怎么个美法, 但是大家还是很自然地联想到高贵的气质、光洁白皙的肌肤, 而且作为化妆品的广告词, 该化妆品的功效也就不言而喻了。然而, 对于西方顾客, 无论是译成“Guifei”还是“Yang Lady”他们都很难理解, 最多知道她是中国古代一个帝王的妃子, 仅此而已。他们的联想可能就不是什么美肌了, 而是一种昂贵奢侈的东西。笔者认为根据西方人线性的思维习惯, 直接译为“milk-rosy skin”效果会更好。由此看来文化情景语境的作用不可小视。

(二) 中西方审美差异

关联理论下交际双方的情景语境包括很多方面, 在翻译这一特殊的交际过程中其又变得更加复杂。根据化妆品文本“传达美, 创造美”的特点, 笔者将分析中西方审美差异, 以对后面的翻译策略 (异化和归化) 的选择提供依据。

首先, 不同社会对美的追求是一样的, 人们都在所属社会的美的标准之上追求美。尽管审美标准不同, 但是仔细研究还是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 因为很多宝贵的艺术和建筑作品就受到了全球范围的推崇和青睐。另外, 对女性美的标准也多有共通之处, 如光滑、紧致、富有弹性的肌肤, 年轻的脸庞都是千万女性共有的追求。

但是, 由于地域和历史积淀等因素的交错发展, 在很多方面审美差异还是普遍存在的, 以下将讨论中西方审美的标准差异及其在化妆品文本中的体现。

(1) 中国人的审美标准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完美佳人要:瓜子脸, 柳叶眉, 眼澈如一弯秋水, 樱桃小嘴, 齿洁如玉, 身材窈窕, 柔若无骨, 十指芊芊若青葱。后来还出现了肩窄为美、脚小为美等。自新中国成立以后, 人们对美有了新的认识, 自然为美, 健康为美。目前, 这一基本审美标准仍然盛行, 但也有一些更细致的标准。

a.追求白皙的肌肤

不夸张地说美白是中国女性的梦想, 素有“一白遮千丑”的说法。有些女性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 不仅护肤品要具有美白功效, 连饮食、运动中也要挖掘美白功能。化妆品广告中有“美丽不只是白皙, 白皙却总是美丽。” (清妃柔白防护乳液) ;“由内到外的, 如瓷般的净白, 你不想拥有吗?” (细胞活能美白套装) 。

b.内外兼修

中国人不但注重外在美, 而且注重内在美。古代美女中就不乏才女, 如西施、貂蝉、林黛玉都不仅漂亮还精通几门才艺。另外, 年轻姑娘的纯洁也是美的重要部分。总之, 只有内外兼修才是完美的佳人。化妆品广告也常迎合了这种审美标准, 如“再现您心灵的真善美” (法国姣兰化妆品) ;“内在美, 秀发才完美” (潘婷润发精华素) ;“挥洒每一丝魅力, 凝聚每一丝自信, 关怀每一丝骄傲, 保护每一丝尊严” (桃丽丝玉兰脂) 。

(2) 西方人的审美标准

中观古代西方, 无论是古希腊, 古罗马还是中古世纪, 人们对躯体美有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女性美丽的胴体。在大量的古典绘画、建筑和雕塑作品中半裸或是全裸的人体随处可见。西方人对美人的标准可以概括为:a.性感:柔顺的头发, 丰厚的双唇, 圆润的肩部和手臂, 结实的腹部, 细腰丰臀等。b.局部纤细, 小巧有型的鼻子, 立体的脸部线条, 紧致的小腿等。具体来说:

a.性感诱惑为美

让顾客看上去性感是诸多产品的卖点, 西方人从不疲于对性感美的追求。如:“SEXIFY YOUR LOOK” (Christian Dior’SpaPedieure) ;“SO RICH, SO CREAMY, IT HUGO YOUR LIPS” (L’OREAL, NEW COLOUR RICHE.RICH CREAMY LIPCOLOUR) 。

b.张扬个性为美

另外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就是个性美, 它与西方人爱好自我表达、自我展示, 推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息息相关。如“You have the right to be fearless.You have the right to be you.”AMERICAN ORIGINAL (A FRAGRANCE FOR WOMEN FROM STETSO) ;“BARELY MAKEUP, SHEERLY YOU!!”Introducing New CG SMOOTHERS SPE15 TINTED MOISTURIZER。

c.健康为美

西方崇尚自然, 喜爱户外运动, 追求健康。不但肤色偏爱小麦色, 而且体型也讲究力量和匀称。在化妆品广告中也常常发现:“Hold that sets you free.For hair so healthy it shines” (PANTENE PRO-V Flexible Hold Hairspray with E-lastesse) ;“Jour+NEW HYPO-ALLERGENIC BAY CARE TO KEEP YOUR SKIN RADIANT AND HEALTHY” (Jour+the new day cream from ROC) 。

四、由认知语境差异看翻译策略选择

以上说的中西审美差异仅仅是中西文化的冰山一角, 但却是化妆品翻译过程中认知语境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处理文化差异过程中, 一般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策略, 要求保留原文化的风味, 满足目标读者对源语文化的好奇和探知欲。而“归化”是以目标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策略, 强调译文的易懂性, 可接受性, 尤其是用目标语的文化来解释源语文化。“归化”和“异化”是两种文化翻译策略, 很多学者将它们想象成对立的两面, 非要争个主次, 以下笔者将从品牌翻译和广告词翻译两方面来分析这两种翻译策略的取舍。

品牌是一个产品的标识,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行为。因此化妆品品牌或商品名的翻译是产品营销的关键。关联理论认为品牌翻译强调找出最佳关联, 即从源语文本的明示交际行为推理得出商品推广者的意图, 再由译者在目标语消费者的认知环境中将此意图明示给目标语消费者, 进而产生语境效果, 引发购物行为。就以日常洗浴用品的一大品牌“飘柔”为例。这个品牌下面有一系列的洗发护发产品, 它们的卖点是秀发柔顺、光泽, 在中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事实上该品牌在最早投放的美国市场英文名字叫“Rejoice”, 它是一个动词, 意为:feel or show great joy, 无论在词性还是在语义本身都符合前一部分所描述的西方人独立、表现自我、强调自我感受的性格和讲求个性的审美观念。如果采用“异化”手段, 把消费者推向厂家, 将此品牌汉译为“欢喜”或者是“高兴”, 实在难以激发中国女性的购买欲, 甚至让人觉得这个牌子有些俗套。而译为“飘柔”, 蕴含了秀发乌黑、柔顺、丝绸般质感的意向, 符合中国女性的含蓄美和对乌黑柔顺秀发的渴求, 产品的功能和卖点不言而喻。消费者甚至觉得买了这个产品自己的头发也会有“飘柔”的感觉, 也会成为拥有柔顺秀发的淑女。显然, 在这里译者采用“归化”的策略, 让品牌与消费者的共有认知语境最大化, 从而实现了最佳关联。

然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际间跨地区跨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西方的很多审美标准渐渐为中国人接受, 如健康、个性为美, 甚至性感野性为美。其实, 潜意识里中国人有些许的崇洋媚外, 认为在西方流行的就是好的。这就要求译者适当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猎奇和追求潮流的心理。

如一则英文唇彩广告:

Dior Addict ultra-gloss reflect

Addict to brilliance

Addict to vibrant color

Addict to new sensations

Ultra-reflective shine, extreme volume

Extreme volume for ultra-sexy lips, an incredible volume effect:hyaluronic spheres integrated in the formula swell instantaneously upon application, for ultra-sexy re-plumped lips at any time.

中文译本为:

迪奥闪烁魅惑唇膏

极致炫亮

炫动色彩

轻盈愉悦

镜面反光璀璨光彩

营造晶莹珍珠光泽, 随着光线幻化出立体闪亮效果, 时刻保持性感丰盈双唇

以上广告是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迪奥———新推出的一款名为“Dior Addict”的唇彩的广告。广告中商家想要传达演绎一种迷幻、致命的诱惑, 暗示该唇彩能帮助顾客营造性感双唇。按照关联理论, 交际者在明示过程中传达意图, 而消费者阅读广告则是一种潜在的推理行为, 要看能否实现最佳关联就是要看双方的认知语境是否能帮助达成最佳语境效果。前面已经提到中国女性的审美观出现了西化, 也追求性感,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商家共有部分的认知环境。此时明智的译者需要首先从源语文本交际者的明示行为中找出最佳关联, 然后采用“异化”的策略直接将交际者的意图传达至目标语观众。目标语观众则因共有的那部分认知环境 (对美的认识) 而花适当的努力顺利产生语境效果, 接受到交际者的意图。

在这里我们需要仔细分析“addict”一词。根据朗文字典的解释, 它是一个名词, 意为“person who is unable to stop taking drugs, alcohol, etc.or person who is strongly interested in something”。译者不可能直接将它译作“吸毒的人”或是“沉迷的人”, 而是要在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中扮演读者推理出品牌商家的意图, 即营造一种浓烈的迷幻氛围, 让读者心动, 忍不住尝试。然后, 在第二个明示—推理过程中扮演交际者明示意图。在传达 (明示) 意图中, 如果迎合中国传统保守的审美, 采用“归化”策略翻译为“魅力”或是“吸引力”则使源语交际者强调的那种氛围荡然无存, 导致交际失败;这里用“魅惑”则成功地实现了双赢, 一方面, 源语交际者的意图得意准确传达。另一方面, 读者 (消费者) 的猎奇心理和期待得到了极大满足。

五、结语

最后, 虽然笔者列出的例子十分有限, 但是我们不难得出在化妆品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都是必要的。有时候单独使用二者之一更好, 有时候则是两者结合更为妥当。一定要将两者争出高下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呈现能实现预期效果的译文才是最重要的。

摘要: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示意和推理两方面的认知过程, 接受者根据交际者的示意行为, 结合语境假设, 求得语境效果而获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虽然该理论是基于认知科学而不是针对翻译提出的, 但是对翻译具有很大的解释力。本文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化妆品翻译, 并将最佳关联作为化妆品翻译的最终目标。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把化妆品翻译看作是一个交际过程, 译者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及不同的文化背景, 视具体情况采用顺应译文规约的归化和保留原文特色的异化策略, 以帮助化妆品消费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从而最终实现译文说服顾客购买的功能。

关键词:关联理论,文化语境,化妆品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论广告用语中的语用预设.外国语, 1998, (5) :54-57.

[2]郑玉琪, 郭艳红.浅谈英文化妆品说明书之美学翻译.中国翻译, 2005, (2) :8-12.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丁枫.西方省美观源流.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2.

[5]何自然, 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6]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 1998, (2) :12-18.

从关联理论看文化翻译 篇3

关键词:关联理论;最佳关联;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04-02

一、导语

近年来,关联理论被广泛用于翻译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译界的重视。在关联理论框架下,文化翻译的实质有了新的界定。对于如何处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很多学者对此作过许多有益的探索。然而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文化翻译的文献还不多见。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译者必须深入探明翻译内容所涉及的原语和目的语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也就是说,译者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信息意图,更重要地是传达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在关联理论的语用视野下进行文化翻译,才能够完整地体现整篇文章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二、关联理论

1986年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联名出版了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提出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Wilson的学生Gutt又进一步发展了关联理论,把关联理论和翻译结合起来,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跨文化、跨语言的明示——推理活功,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

关联理论有两条关联原理(principle of relevance)。第一条:人类认知常与最大关联相吻合。第二条: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传递着自身的最佳关联假设(Sperber & Wilson)。而最佳关联假设的内容又包括两点:①明示刺激信号具有足够的关联,值得受话者付出精力进行加工处理。②明示刺激信号具有发话者的能力和意愿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关联性。

由此可以看出,最佳关联假设是涉及受话者和发话者两方面的关联程度问题。根据Wilson在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一文中的论述,一个话语在某种解释下如果并且只有具备下列两个条件时才是最佳关联的:①它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达到值得受话者注意的程度;②在取得这些语境效果的过程中,它不耗费受话者多余的精力。

三、文化翻译

1.关联理论视角下文化翻译的实质

运用关联理论研究文化翻译,重在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把翻译当作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突出翻译的认知特性。由于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各有差异,在不同的话语情境中,即使是同一个人所推导出的前提也不尽相同。所以语用推理中的前提只不过是某种程度上的假设,这种假设必然受到认知语境的制约。比如中国读者就很难理解雪莱的诗歌《西风颂》中的“西风”了:“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因为“西风”往往会使中国读者想到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时的“西风”在中国人的认知环境中是与凄凉、萧瑟、悲伤关联。其实,这是一种语境的差异,英国的西风恰似我国的东风,代表的是春天。西方读者也很难理解这句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东风和西风都是大自然的不同方向的风,因为他们缺乏这一认知语境:在中国革命时期,东风和西风分别代表革命势力和反革命势力。

从以上例句的翻译可以看出,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试图寻求信息的关联,取得语境效果,找出话语与语境的最佳关联。关联理论强调的‘最佳关联’正是译者所追求的目标,语境效果越好,关联性就越强。

2.文化翻译策略

(1)语境假设。关联理论将翻译视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时译者应关注原文所使用的环境、参与交际者的身份、原文反映的社会文化因素,等等,以把握话语的特殊涵义和所蕴含的意图,并设法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使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真减少到最小。如中国人旧时见面时习惯用问候“吃了吗”来打招呼。这句话如果直接翻译为“Have you eaten”,在母语是英语的人看来,一见面就问这句话,似乎是要请对方去吃饭,而非一种习惯性的问候。其实这句话就相当于“你好”。因此,就将其翻译为“Hello”或“Howa re you?”即可。这样,译者若是明白了原文产生的语境,就能将原文作者企图传给原文读者的语境假设正确传递给译文读者。

(2)文化信息调整。由于文化习惯、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等差异,两种语言的认知环境不同,使得某些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在被译为目的语后失去了它原有的交际意图和语用功能,这个时候就需要译者去调整译入语的文化信息,以实现现其交际意图和功能。如美国运动用品NIKE,读音为[′naiki],原意是希腊的胜利女神之名。该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时,译者将其译为“耐克”,取其经久耐磨,结实可靠之意,而且非常符合人们希望的运动产品“坚固耐穿”的愿望,又包含了克敌制胜的意义,正好与胜利女神的原意相吻合。若直接音译成中文“奈基”或“娜姬”的话,因中国消费者不熟悉胜利女神在源语文化中的意义,难以从文字中得到任何相关产品的信息,包括产品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可见选用符合目的语文化的商品名称,将原文的信息传递给目的语国家的消费者,有利于产品的销售。

四、结语

关联理论的交际观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而文化翻译则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明示一推理过程。译者必须在对原文理解的过程中,通过付出推导努力,寻找原语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期盼的最佳关联,实现交际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传递有效的信息,译者从原文中提取其认为符合译文交际功能的文化信息,再将其用目的语准确地表达出来。若原文所含信息无法在译语文化中表达出来,那么,译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通过语境假设或调整原文的文化信息,进行文化信息的传递。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摆脱原文结构的局限,避免生搬硬套原文的字面意义,使译文与原文一样文理通顺,让交际效果达到最佳程度。

参考文献:

[1]Gutt,Ernst 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

[2]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Blackwell,1986/1995.|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杜福兴.也谈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2005,(2).

[5]方梦之.译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何峻.论语用视野的文化翻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4).

[7]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8]孟建钢.最佳关联性对话语交际的解释力[J].外语学刊,2002,(2).

[9]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A].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广告词的翻译 篇4

功能翻译理论的两大原则-形式等同、功能等值-对于广告词的翻译有着引领作用.文章从这两方面出发,剖析了一些广告词的翻译成功经验,着重提出了跨文化交际因素在翻译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作 者:王国凤 WANG Guo-feng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1 刊 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年,卷(期): 21(1) 分类号:H059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广告词   翻译   跨文化交际因素  

从关联理论看文化翻译 篇5

【摘要】好电影离不开好片名。作为叩响观众心灵之门的声音,电影片名直接反映了其美学欣赏和商业宣传的双重价值。不仅简洁明了地介绍故事情节,引起观众兴趣,还为中西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媒介。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电影片名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的作用。因此,本着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目标,译者应忠于原意,发挥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关键词】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文化因素;翻译方法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欧美电影片名的中译现状以及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存在的不足,在分析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下,集中探讨文化因素发挥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也在日益加深。作为民族文化产物的影视作品不断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15年,中国电影在海外的票房再创新高。因此,在国外大片纷至沓来,国产影片走向国际的今天,中国也越来越关注电影翻译业的发展。外国大片的翻译质量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中国上映的国外大片的翻译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原著的语言艺术,正确地传达影片所希望表达的信息外,还关系到它的票房和人气。然而想要译好片名绝非易事,它不仅需要我们深刻了解影片的主题,还要求我们熟知影片所在地的文化含蕴,因此,从跨文化的视角去挖掘影片的内容与思想,从而才能正确地形象地翻译片名,这对于电影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影响电影片名翻译的几个主要因素

首先就是文化差异。电影名称或多或少地反映其所属文化的特征。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各具其特色,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民族代表不同的含义。在中国,我们一直宣称我们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我们将龙信奉为圣物。在古代中国帝王也以真龙天子自居。而在西方国家,他们将龙视为凶残的怪物,它让人联想到残暴和邪恶,将它视为不吉之物。至今为止,西方国家人们谈“Dragon”色变。文化的不同,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大相径庭。中国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部经典爱情电影莫过于《GONE WITH THE WIND》,中国的翻译有两个版本《乱世佳人》和《飘》。前者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它把片名翻译的很美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而后者更符合原著所要表达的思想,正如电影开始时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个文明是随风而飘的,最终是要飘散的;一个人的命运是随风而飘的,最终也会飘散。因此文化的差异将会导致对电影片名翻译有误,无法正确传达原作品的文化内涵,甚至还可能引起误解。其次就是审美概念的不同。中国讲究意境美,从唐诗到宋词几乎都可以找出辞藻朴实但是意境优美的诗词,中国人与生俱来就有追求美,表达美的本性。然而西方美学的最

高境界则是追求写实,许多外来影片的汉语译名也多是采用四字结构,这充分表达了中国韵味。众所周知的就有《The End of the Affair》翻译过来为曲终人散,《My Fair Lady》窈窕淑女。和《Ghost》翻译成人鬼情未了,这个翻译堪称经典,不仅准确地表达了跨越生死爱恋这一影片主题,还用这一凄美的片名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从而带动票房。达到了艺术与利益的双赢局面。

二、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与技巧

电影片名与新闻标题一样,大多数都是言简意赅但是所包含的信息量却很大,它能够直接告诉观众它所要讲述的事情,使观众能够充分建立起客观事物与其相关联文化内涵之间的联系。而电影片名多以短语、名词、简单的句子出现,所有它要求颇高,也需要一定的翻译技巧在里面,常见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三种。直译法是最常见的译法。它在不违背电影情节和内容的基础下以较为直接的方式表达它的思想。比如:Scarlet Letter(红字),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KongFu Panda(功夫熊猫),The Last Emperor(末代皇帝),Brave Heart(勇敢的心)、The Age of Innocence(纯真年代)、Pearl Harbor(珍珠港)、Rome Holiday(罗马假日)等等。但是这种形式的作品比较少,而它在意境方面都可以与内容达到对等,简单明了,观众一看就可以对影片有个大致的了解,一般这类作品采用直译是最佳方法。音译法就是利用目的的文字符号再现源语词语的发音。当源语言和目的语言之间差异很大、存在语义空白的情况下,翻译不可能从形式或者语义入手,这时候音译是主要翻译手段。如:Titanic译为《泰坦尼克号》、Candhi《甘地》、Harry Potter译为《哈利波特》、Romeo and Juliet译为《罗密欧和朱丽叶》、Jane Eyre译为《简爱》等等。但有的电影片名仅仅通过音译不能完整地表达故事主题以吸引观众,因此有时候我们需要增译,从而弥补文化的缺失,其中最经典则数影片《刮痧》,如果直接翻译为刮痧的话,外国观众将完全无法理解,因此我们可以将它翻译为The Gua Sha Treatment,这样更能让外国观众明白,也可以直接表达出它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意译法,很多片名本身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直译难以体现它的精髓,有些电影片名直译可能还会导致译名晦涩难懂,不能准确地表达电影中的信息和文化内涵,甚至还可能引起曲解。比如影片“The Third Man” 如果直译为《第三者》的话人们很可能以为是一部家庭伦理剧,但实际上本片是一部堪称经典的黑色影片,最终被译为《黑狱亡魂》不仅契合影片内容也符合惊悚片的特点。还有One Flew Over Cuckoo’s Nest中,它其实与鸟窝无关,只是个习语,有疯人院的含义在里面,后来被人纠正为“飞越疯人院”,生动地体现了该片的内容和情节。此外,如果能音译的同时又能体现电影片名的内涵那是最佳的,不然的话,宁愿选择意译。

我们给电影贴上了太多标签,它是一门艺术,它是我们人类传达信息的精神产品,它是导演与观众交流的有声平台,它是心与心的交汇,同时它也是艺术作品和信息媒体发展的产物。它所给我们传达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价值观,而一个好的电影片名好比一个做工精良的名片,做的好可以吸引他人目光,但是如果过于夸大其词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一个好的电影片名既要忠于原片内容,又要符合语言文化特征,正确地传达它的主题,这样既能使观众在选择电影、观看电影时产生共鸣,也能进一步加强文化传播和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3.[2]Susan Bassnett,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 Pinter Publisher, 1990.[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4]周新武.从顺应论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57-59.(注:[J]指期刊,[M]指专著)

English Titl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movie tit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culture

Abstract: A good movie is a good title.As the audience at the sound of the gate, the movie title directly reflects the dual value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commercial publicity.Not only ha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tory, but also the interest of the audience, it also provides a favorable medium for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the film title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refore, in the spirit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of the target, the translator should be loyal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play a great rol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Key words: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title

Cultural factors

从关联理论看文化翻译 篇6

摘 要:口译在商业谈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入手,具体分析商务谈判中应掌握的口译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希望能够为谈判口译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谈判口译;理论与实践

口译,简而言之就是语言的口头表达,是将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行为,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基本交际方式。然而由于口译的时效性和文化的跨越,谈判口译的实践难度一般较高,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口译人员不仅要精通两种语系在不同行业的专业表述方法,还应该对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有所了解,细致地区分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的差异。现阶段,跨文化商务谈判口译已经日渐成为国际商务交流中的重要部分,对其理论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一、跨文化观念对谈判口译的影响

跨文化观念,简单地说就是在交流中所产生的能够跨越语言文字和文化信息的交流思想。对于当代谈判口译来说,受跨文化观念的影响,口译者能够自觉形成一种语言翻译认知标准和两种语言协调方式,也可以说是翻译人员在两种文化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特定思维方式、言语判断能力以及相应的文化敏感度。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掌握谈判口译技巧,需要口译者从跨文化角度把握这种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减轻这种差异的负面影响,进而促使商务谈判能够顺利完成。

二、当代谈判口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现阶段,中外口译研究界在谈判口译方面的研究已初见成效,在突破原有语言研究学说的限制、强化对跨学科研究的重视、借鉴其他语言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谈判口译的研究范围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拓展,研究层次也得以进一步深化,基本构成了以现代语言学、符号学、认知心理学以及传播学四个方面为框架的学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较为著名的理论有功能主义理论、面子理论、释义理论等,对当代社会谈判口译的实践应用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下面本文以释义研究理论为例,具体分析跨文化视角下当代口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1.基于释义理论的谈判口译理论研究

商务谈判口译研究作为口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口译研究的通性以外也具备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具有较为强烈的信息传播瞬息性、言语组织及时性、翻译概念上的松散性等。这就要求口译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术语知识,最大限度地规避语言障碍,促进交流双方的沟通和理解。而释义理论就明确强调了跨文化视角下源语言的拓展、行业背景、对额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等。释义理论认为,口译翻译其实就是对源语言中心思想进行概念的重新确定以及语言的重新表述过程,并且将研究主体设定在语言层次之上。在释义理论的谈判口译翻译模式构建中,将翻译具体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理解、摆脱源语言的外壳和重新表达。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摆脱源语言的外壳思想。释义理论认为,口译人员不可能真正地将即时听到的全部源语言准确、逐字句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要阐明交流双方的主要表达思想,所以在实际实践中,口译人员必须摆脱源语言形式,形成自身独特的翻译风格。

2.基于释义理论的商务谈判口译实践过程

第一步,理解。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口译人员要想准确地把握谈判双方的语意,在重新表达过程中脱离源语言的外壳,就应该在具备良好专业翻译技能的同时,掌握本行业相关语言背景,充分挖掘每一句语言的深层含义,实现对交流双方语言的深入把握,为后期的重新表达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步,重新表达。谈判口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对语言的重新表达。值得注意的是,谈判口译需要口译者在深入理解交流双方语意的前提下,快速、准确、流利地将这种源语言重新通过目标语表述出来,一定要避免繁琐和重复现象。同时在释义理论的观念中,口译者在实践时,可以在短时间内思考某些词的正确使用方式,但是不论如何,口译翻译必须忠实于源语言的真正含义,避免出现为了“翻译流畅”而进行虚假翻译的现象。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谈判口译跨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商务交流中的重要特征。所以虽然我国商务谈判口译人员的实际翻译水平与国际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但是相信在社会对谈判口译日益重视的背景下,我国商务谈判口译实践活动必将在未来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从关联理论看文化翻译 篇7

诗歌语言精炼, 具有丰富的意境, 鲜明地节奏感, 在诗歌翻译中, 如何更好的体现原作风格是译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 译者在诗歌翻译中不仅要准确表达原文字面意思, 还要再现原文风格。本文在格特的关联翻译理论框架下, 分别从音律、词汇、句式、意象四方面来探讨诗歌的风格再现。

1 关联理论与关联翻译理论

1986年, 斯波伯 (Dan Sperber) 和威尔逊 (Derida Wilson) 在其合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首次提出关联理论 (Relevance Theory) [1]。关联理论主要是从认知的角度来阐释人类交际行为的本质, 合理地解释了人类认知和交际规律。两位作者指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也就是说,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发话者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者展现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听话者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并结合语境对发话者的意图进行推理。推理的过程要遵循关联原则。关联理论包含两条重要原则:人类认知倾向于最大关联相吻合;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格特 (Ernst-August Gutt) 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他指出,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 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认知推理过程, 它不仅涉及语码, 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 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2]。在关联理论框架下, 翻译涉及两个明示推理过程, 其一是原作者与译者间的明示推理过程;其二是译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明示推理过程。也就是说, 译者在翻译中充当交际者和接受者双重角色, 他首先推理出原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然后再对译语读者进行明示。

2 关联理论与诗歌风格翻译

提到风格, 一般认为是一个概括性强、模糊性亦强的概念。人们对于风格的看法也众说纷纭。在多数情况下, 人们在描述一个文学作品时, 常常会用到“典雅”、“夸张”、“潇洒”、“壮丽”等词语来形容, 这样虽能反应作品的一部分风格特征, 但是太过抽象, 很难再翻译时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刘宓庆曾在《翻译风格论》中提出:“翻译风格关注的中心是原语的风格意义分析的基础上获得译文风格的‘适应性’[3]。”这说明, 译者首先要对原作风格进行认识和鉴别, 才能实现语际间风格意义的转换, 从而实现作品风格翻译。轩然指出:“文学风格在翻译中首先表现为语言风格的翻译。因为艺术风格在其它方面, 诸如主题思想、题材、体裁、情节、形象等对于翻译的意义比较小, 它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转移到作品中去;而语言风格, 却容易在翻译中走失、歪曲、甚至完全变形[4]。”因此, 笔者在这里提到的风格翻译主要是指语言风格的翻译。

格特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提出:“风格就是作家或说话者表达自己的方式, 它可以由措辞以及句子结构等决定[5]。”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 格特提出直接翻译能够很好地保留原文风格。直接翻译并不是只追求原文和译文在语言特征上的相似性, 因为翻译过程中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 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可能完全达到原文与译文在语言特征上完全相似。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只追求原文和译文在语言特征上的相似性, 那么就不能称之为翻译了。直接翻译要求译者通过在译语中最大程度保留原语的交际线索, 使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通过译者保留的交际线索尽量与原文读者达到一致, 从而达到最佳关联的传递, 即在一定程度上成功保留风格。也就是说, 传达原文语言的风格特点就是要保留原文的交际线索。所谓交际线索, 就是引导读者获得作者交际意图的线索, 交际线索可以表现在语义表征, 句法特征, 语音特征, 拟声词、以声音为基础的诗意特性以及一些具有风格特征的词语等等当中。

诗歌讲究“音美”、“形美”、“意美”;语言精练、感情丰富;是具有强烈艺术性的一种文学体裁。陆如刚曾指出:“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诗歌语言是一种意象语言, 渗透着艺术的魅力[6]。”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节奏感, 具有丰富的意象。诗歌语言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 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并且修辞用得非常多。中国诗歌很鲜明的一个特色便是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秩序, 也就是人们说的格律。格律的使用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乐感和节奏感。而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则给诗歌带来丰富的涵义, 因此笔者认为意象也能够提供交际线索。结合中国诗歌的特点, 笔者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 从词汇、句法、格律、意象四方面入手来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风格的翻译。

3 案例分析

3.1 音律

中国古代诗歌的音美主要是来源于韵律的使用。汉语有自己的特点, 每字只有一个单音节, 且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划分。一些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如风、中、空等读上去就会自然产生乐感, 再加上四声的变化, 念起来更是抑扬顿挫, 铿锵动听。中国诗歌中经常会使用押韵, 如偶韵、交韵、一字韵、尾声韵等。英文中没有平仄, 诗歌的节奏感主要是靠轻重音来实现的。英文诗歌的押韵方式有全韵、半韵、尾韵、行内韵等。徐有志指出:“押韵不仅悦耳、有助于记忆, 而且能够增加全诗整体性以及诗意[7]。”在诗歌押韵中, 尾韵在中英文诗歌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下面一首辛弃疾的《西江月》便是用了尾韵。

例1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夜来枫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长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防。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辛弃疾《西江月》)

这首词中押韵格式为abbbcbbb, “凉”、“廊”、“上”、“防”、“光”、“望”都是压的“ang”韵。词的上阕和下阕的首句均没有采用押韵, 而后三句均采用押韵, 产生了音的转换, 从而产生了情感效应。

Like dreams pass world affairs untold, (a)

How many autumns in our life are cold! (a)

My corridor is loud with wind-blown leaves at night, (b)

See my brows frown and hair turn white! (b)

Of my poor wine few guests are proud, (c) The bright moon is often veiled in cloud.c

The bright moon is often veiled in cloud. (c)

Who should enjoy with me the mid-autumn moon lonely, (d)

Winecup in hand, northward I look only. (d)

(许渊冲)

这是许渊冲的译文。在内容方面, 他成功译出了原文的意义。他在译文中, 保留了原文的尾韵, 押韵格式为aabbccdd, 与原文的押韵格式稍微有点不同。但是由于英汉语的差别, 押韵格式不可能完全翻译出来, 因此许渊冲成功再现了原文的音美, 保留了原文的交际线索, 因而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

3.2 词汇层面

词汇方面, 交际线索可由语域、词汇重复以及隐喻、双关等修辞产生。

例2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The silk worm labors until death its fine thread severs;

The candle’s tears are dried when it itself consumes. (张廷琛)

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The candle burn to ashes has no tears to shed.

(许渊冲)

原句中的“丝”谐音“思”, 因而构成双关。“春蚕到死丝方尽”表达了诗人的相思, 如同春蚕吐丝, 到死方休。如果把“丝”翻译成“fine thread”, 只体现了表层意义, 就不能体现“思”的意义, 因而双关意义就没有体现, 没有成功保留交际线索, 使译文读者不能得出原诗的意图。许渊冲把丝翻译成“silk”, 后面还添加了“love-sick heart”。这样的表达使春蚕具有了人的感情, 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思”的意义;而且“silk”和“sick”在读音和形式上都具有相似性, 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文的谐音。所以, 许渊冲的译文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的交际线索, 从而更好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

例3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I have a sense of something missing I must seek。

Everything about me looks dismal and bleak。

Nothing that gives me pleasure I can find。

Even the weather has proved unkind.

(许忠杰)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许渊冲)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ump, so dank,

So dead. (林语堂)

原文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诗人使用了14个叠字来表达愁苦之情。“寻寻觅觅”描写神态, 诗人好像有所追求, 但又不知道追求什么。“冷冷清清”是寻觅的结果, 描写的是周围环境的凄清冷落。“凄凄惨惨戚戚”描写的是诗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觅觅”、“凄凄”、“戚戚”这六个叠词都用到了/i/的音。根据发声规律, 发/i/音的时候, 嘴唇成扁平状, 音的响度低。所以汉语中常用这个音抒发苦闷、深重之情。这个音的重复使用增强了这首词的凄凉、悲伤之感。因此, 原文叠词的使用、句式以及声音效果均能提供交际线索, 所以在翻译时要尽量保留这些交际线索, 最大程度再现原文风格。可以看出, 徐忠杰的译文在语言结构上与原文相差最大。这些长句读起来没有悲伤的气氛, 而且译文的后两句采用/aind/的押韵。根据发音规则, 发/ai/音时嘴唇张开成圆形, 这个音听起来没有悲愁之情, 与原文不相符。还有最后一句“the weather has proved unkind”似乎在原文中并没有体现, 因此译者有过度翻译的嫌疑。许渊冲的译文要稍胜一筹。三步抑扬格使得译文的调子更加缓慢, 增加了悲愁的气氛。然而他的缺点在于过度阐释。原文中并没有出现主语, 而许渊冲在译文中使用了“I”。加上动词“look for”、“know”和“feel”的使用使译文具有外在的动态行为, 破坏了原先内心压抑、愁苦的气氛。林语堂的译文最佳。他的译文中使用了两步抑扬格, 使译文读起来有悲愁的感觉;“so”的重复增强了译文的凄凉、悲苦之感;“dim”、“duck”、“dense”、“dull”、“dump”、“dank”、和“dead”均用了辅音/d/, 使原文读起来更有凄凉、悲苦之感。因而, 林语堂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的交际线索, 更好地再现了原文风格。

3.3 句法

句法方面, 交际线索可由平行结构、对仗、倒置、句子重复、反问等产生。

例4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I rise and dance, with my shadow I play。

On high as on earth, would it be as gay. (许渊冲)

For dancing with my shadow—

How could there, be like here. (Julie Landau)

上面两句是来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意思是: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 还不如留在人间, 在这皎洁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呢?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 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 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 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 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运用了反问, 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使诗人的情感更加鲜明、强烈, 突出了作者要留在人间的决心。许渊冲把原文的反问句式翻译成了一般疑问句, 这样一来, 译文似乎传达出诗人在“上天”与“留在人间”之间徘徊, 没有传达出原文的肯定语气。Julia Landau在译文中保留了反问句式, 忠实的传达了原文的思想感情, 保留了原文的交际线索, 因而更好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

例5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

Beyond the clouds seven or eight stars twinkle,

Before the hills two or three raindrops sprinkle.

(许渊冲)

Seven or eight stars, on the heavens, far and high-

A few drops of rain, before the hill, close by.

(徐忠杰)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这句运用了倒置的句式, 诗人把“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放在突出的位置是为了表达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 使得夜晚的景色看起来更加纯净、迷人。如果采用正常的句式就达不到这种效果。而徐忠杰的译文还是采取了倒装的句式, 保留了原文的交际线索, 因而更好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

例6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While young, I didn't taste of sadness of despair,

That I must climb aloft is what I did care。

I strained too much after the sorrow is the theme, For a young poet to work out his scheme

For a young poet to work out his scheme。

Now I have the bitter cup to the brim,

The sorrow that I have tasted of is grim.

I was about to harp on gloom as a rule,

I veer and say, “autumn has been fine and cool”.

(徐忠杰)

While young, I know no grief I could not bear,

I'd like to go upstairs.

I'd like to go upstairs,

To write new verses, with a false despair.

I know what grief is now that I am told,

I would not have it told.

I would not have it told,

But only say I am glad that autumn's cold.

(许渊冲)

全词上下两片将少年之愁和老年之愁形成强烈对比。为了更好地表达“愁”, 诗人在词中采用了句子的重复。然而这并不是简答的句子重复, 它有着深刻的含义。第一个“爱上层楼”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结果。第二个“爱上层楼”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原因。青少年时代的辛弃疾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 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因此, 他不知何为“愁”。他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挥兵北上, 逐出金人, 建立不世功业。那时的他, 只是“爱上层楼”, 登高望远, 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即使要他说愁, 也是强说。一个“强”字, 便写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少年轻狂, 在他心中, 没有什么事是可以用愁来解释的, 没有什么事是解决不了的, 只有在吟诗作赋时, 才学着古人悲天悯人勉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如今他再次登上高楼, 却已是物是人非, 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那份热情与天真。如今已经明白什么是愁, 而且心中也已经有了太多的愁, 却已经“欲说还休”。“爱上层楼”在上片中重复了一次, 强调了少年之愁。“欲说还休”在下片中重复一次, 强调老年之愁。徐忠杰把这两个重复的句子均翻成了一句, 没有传达出原文的风格。许渊冲保留了原文的句式, 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风格。

3.4 意象

中国古代诗词具有丰富的意象。袁行霈指出:“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8]。”也就是说, 意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诗词的风格。因此, 意象的翻译方式影响原文风格的再现。意象的翻译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保留原文的意象, 一是采取补偿的方式。刘重德认为, 补偿包括增译、加注、视点转换、释义、归化、回译等[9]。当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认知语境时, 翻译时应当采取直译来保留意象。当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不同时, 翻译时应当采取补偿的方式。“在翻译过程中, 由于语言外壳改变了, 作者特有的表现法, 如果直接移植过来, 往往意义晦涩, 或者形象不鲜明, 或者容易引起误会, 或者同作家总的风格不相符。在这些情况下, 我们就不能不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 另创新的表现法, 以便更好地为再现原作艺术意境和作家风格服务[10]”。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 因为中英两种语言存在差别, 因此意象的隐含意义也有所不同。在翻译意象时, 不能一味追求与原文的相似性保留意象, 而影响原文意义。因而在翻译意象时, 不论是保留原文意象还是转换意象, 只要保留它的交际线索, 从而达到最佳关联的传递, 就能更好再现原文风格。

鸳鸯这一意象经常在中国诗歌中出现, 如贺涛的《鹧鹄天》。

例6头白鸳鸯失伴飞

I am like a mandarin duck without its mate.

(徐忠杰)

Lifelong company lost, one lonely lovebird flies.

(许渊冲)

“鸳鸯失伴飞”比喻作者失去爱妻, 鸳鸯象征着作者。鸳鸯的头部羽毛呈现白色, 而诗人也是因为失去伴侣而头发花白。因此“白头鸳鸯”描述了一个孤独、伤心的丈夫。鸳鸯这一意象在汉语中象征着爱情、长相厮守。而“mandarin duck”在英语中并没有这种隐含意义。鸳鸯的头部羽毛呈现白色, 而如果把鸳鸯直接翻译成“mandarin duck”, 只能让译语读者想到一群水鸟, 无法推测出诗人的意图, 从而导致翻译的失败。“lovebird”是一种鹦鹉, 又叫相思鸟。在英语中象征着爱情。因此, 许渊冲译的“lovebird”更胜一筹, 在译语语境中, 能够使读者推测出诗人的意图。因而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交际线索, 更好地再现原文风格。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比较研究, 可以看到, 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 格特的“直接翻译”能够更好地再现原文的风格。此外, 译者在翻译诗歌时, 应考虑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言环境的差异, 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交际线索, 达到最佳关联的传递, 更好地再现原文的风格。

摘要:关联理论起初是用来解释人类交际行为的理论, 其框架下的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成一种语内语际间的交流, 交际的成功在于最佳关联的传递。运用格特提出的“直接翻译”方法, 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 分别从音律、词汇、句式、意象四方面来探讨诗歌的风格翻译。

关键词:关联理论,诗歌,风格翻译

参考文献

[1]Sperber.D.&Derida, W.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0:124.

[2]Gutt.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1991:239.

[4]轩然.文学风格翻译纵横谈[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 1985 (5) :15-18.

[5]Gutt.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30.

[6]陆如钢.诗歌译文的文本差异与读者反映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4) .

[7]徐有志.英语文体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05.

[8]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242.

[9]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130.

从关联理论看文化翻译 篇8

关键词:关联理论;字幕翻译;《房间》;归化翻译

电影《房间》是从一个五岁小男孩的视角,以童话般得讲述一个被绑架和囚禁七年的故事,感人至深,并获得2016年奥斯卡金奖,影片中人物对话,展现出人物性格,心理及处境,表现人对自由及爱的追求。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房间》的字幕对话翻译。

关联理论把交际看作是个示意—推理的过程, 谈话者在关联原则 (Relevance Principle)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 最终实现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何自然, 冉永平)。关联理论认为其他条件均等,一个假设所产生的语境效果越强 ,它的关联就越大;其他条件均等,为处理假设所付出的精力越大,该假设的关联就越小,关联性 = 语境效果/处理努力(Sperber & Wilson, 1986/1995: 125)。影片中的对话中涉及两方面及说话者的信息传达及听话者的信息接受和处理,相关的语境和场所都涉及关联理论。

一、忠实翻译,再现语境及语境效果

对话语境是动态的,话语的理解一方面是受话者对话语本身进行语言解码,得出话语明说层面的意义;另一方面则是围绕话语进行语境选择或扩展,使话语在语境中产生效果,从而得出暗含层面的意义。

例1:Jack: Next week I'm six. You'd better ask for a birthday candle.

杰克:等下周我六岁,你最好要些蜡烛。

Mother: Next year ,you mean.

妈妈:你是说,下一年吧。

小杰克做到生日蛋糕上没有蜡烛,很生气,很委屈,半带撒娇的说,明年要蜡烛,误说成“next week”,妈妈一方面承接他的话语,安慰他,另一方面却有“next year”,何时才是尽头的意味。这个对话如果是放在寻常母子对话里面就难于产生这种语境效果,但对于影片却有这种效果。

二、保持翻译语言的流畅,节约观众精力。

根据关联理论,译者要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 使其取得语境效果时不必付出不必要的努力。保持译文的流畅都是节约观众精力,减少观众努力的前提。

例2:Mother: That's real oceans,real trees,real cats and real dogs.

妈妈:真的海洋,真的树木,真的猫,真的狗。

Jack: No way. Where are they fit?

杰克:不可能,怎么放得下呢?

原影片中“where are they fit?”是口语化语言。而译文中“怎么...?”表现出说话者即小男孩的怀疑和不解,语言更加流畅,节省了观影者精力。

三、归化翻译,满足期待,加深印象

归化策略拉近了目的语观众与影片的距离,应用归化性的语言使得对话 亲切、熟悉 减少了观众的理解努力,符合期待 ,在心理层面,加强了影片与观众的关联,会使观众获更多的观影体验。

例4:Jack:Is bad tooth hurting.

杰克:是坏牙在疼吗?

Mother: but you know , mind over matter

妈妈:但是你知道,心胜于物。

Jack: If you dont mind ,it doesnt matter .

杰克:如果你不在意,那就无所谓。

“Mind over matter” is an English saying meaning that we can control our bodies with our minds。我们可以用心境来控制我们自己的身体。译文归化翻译为“心胜于物”,四字成语,简洁真实,一目了然。小男孩很聪明的“If you don't mind ,it doesn't matter.”一方面表现出了小男孩在从未出过狭窄的破房间,但因为有妈妈的陪伴及教导,拥有很好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的单纯和天真。

例5:Jack: liar,liar,pants on fire.

杰克:骗子骗子,火烧裤子。

杰克始终无法相信妈妈的话,即真实世界的存在,大声的喊出“liar ,liar , pants on fire ”真实表达他的愤怒和困惑。“烧”富有动感,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给人于印象深刻。

四、结语

关联理论认为电影对话是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意图表达和认知成功的翻译在于真实再现影片对话情景和文化内涵,节约观众精力,用最小的努力, 获得最恰当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下一篇:幸福来敲门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