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2024-10-01

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共11篇)

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篇1

经过2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磨炼和邓小平务实精神的教育,我国经济学界敢于面对现实,揭示问题和矛盾。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就问题论问题,问题成堆而理不清头绪,很少用哲学思维来研究当前经济发展和运行中的矛盾,不搞矛盾排队,分不清支流和主流。甚至造成莫名其妙的悲观情绪,我们的经济学成了问题经济学。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照抄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用来描述和研究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把我国经济当做一个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来看待,很少考虑我们的发展度和市场度。判断经济形势只根据那几个统计指标的走势论是非,找对策,只力图扭转那几个指标的走势,我们的经济学成了总量经济学,符号经济学。这种研究方法严重脱离实质经济内在矛盾运行的总量分析,更严重地脱离中国生产方式、交换方式、体制机制、结构转换升级具体阶段的实际。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抓不住根本问题,只看运行,不看发展,只讲量变走势,不讲质量内容。这种西化的问题经济学,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它打乱了现阶段有形手和无形手的分工结构,过早淡化政府的发展主体地位,扩大了政策市场调控的范围,干扰了市场的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坚持邓小平的中国特色思想,牢牢把握住我们的特殊国情。我国经济运行在什么历史阶段是必须首先弄清的根本性问题。

我们判断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好坏,要有一个特定的质和量的客观标准,不能仅仅根据几个总量统计指标的走势,简单地以升降论是非。经济运行指标在时间上不能简单地向后看,和上年周期比,和上月,上季比;在空间上也不能简单地和别的国家、地区比。首先要给当前经济运行一个准确的时空定位,即当前经济运行是处于我国、本地经济发展的什么阶段上。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什么,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当前经济运行走势是向着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主要矛盾方面推进,还是朝着反方向推进。这是判断经济运行走势好坏的主要标准,定性标准。

从发展的本质含义、发展的规律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是结构性矛盾。所谓总量矛盾不过是抽象了结构内含的结构性矛盾在统计上的一种反映。总量矛盾是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总量统计之中,存在于符号经济之中,在实质经济之中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我们面临的结构矛盾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种生活方式,这种两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矛盾。第二层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不仅是东、中西大区结构间的矛盾,而且还有每一个大区内部小区结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第三层次是产业结构的矛盾。多年来我们对这个层次的矛盾是重视的,当作第一位的结构矛盾来抓。实际上它受前两位矛盾制约,就产业结构调产业结构是调不动的。第四个层次是产品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剩余和短缺产品的矛盾。

这四个层次的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交错,呈现复杂的局面,但只要认真把矛盾排队,就会发现第一层次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诸矛盾的总根源。产业结构久调不见显效,剩余和短缺同时共存,关键是城乡人口大结构转化滞后,产业政策没有区域化,区域政策没有产业化,工业分散,重复建设,区域同构,这是造成结构性剩余、结构性短缺共存的根本原因。发展形势不如人意,不是自今日始,不是一两年的事,是自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的。这是阶段性问题,不是当前运行问题,当前运行状况是这四个结构矛盾的正常反映。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不是短期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性的问题。

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篇2

凡是由于生产或经营范围的扩大而导致的平均成本降低的, 就称为存在范围经济;凡是在经营范围扩大后, 出现平均成本的上升, 则说明存在范围不经济。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我们可以将银行提供的种种金融服务卡看做金融产品。那么银行的范围经济是指随着银行经营产品品种的增加或者业务领域的扩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的下降或者边际收益提高的现象, 即银行的范围经济主要表现在由银行生产多种金融产品的成本要低于一些专业化机构分别生产相同产品的成本。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成功发展的情况分析, 它通过业务综合化、资源共享和品牌效应以及成本节约来实现了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学术上规范的范围经济的描述为: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 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i。

2 商业银行范围不经济的原因

反观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逐步由原有四家国有专业银行的基础上转变形成的。几年来, 通过深化改革, 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目前现实情况看,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低下, 竞争力处于较低水平, 其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困难。从总体上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巨大, 但没有规模经济;业务缺乏多样化, 又未能实现范围经济。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在分业经营下产生的范围不经济情况阻碍了其发展, 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 我国现在实行分业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 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要求银行业实现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而我国的分业经营使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多样化的服务手段和金融工具, 国际竞争力不足其贷款品种基本固守于传统业务, 其业务种类少产生了范围不经济。

第二, 我国银行的电子化、信息化水平及其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员工的技术水平不高, 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加上人员队伍庞大, 整体素质偏低, 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是造成范围不经济的原因之一。

第三, 现阶段我国企业融资格局逐步由间接融资为主转向直接融资为主, 资本市场不断发展, 使银行从其传统的盈利业务中, 获取收益的机会逐步减少, 而表外业务、中间业务等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受分业经营限制, 无法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也不利于开展金融的广泛创新。

第四, 是利率管制造成的范围不经济, 拆借市场利率, 国债回购利率等都局限于人民银行的管辖范围内。

由上述分析可见, 分业经营使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过窄, 是造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范围不经济的原因。在金融全球化、国内市场经济改革深入推进时期, 分业经营使国有商业银行无法取得长足的进步。可见,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现阶段固守分业经营无法有效实现范围经济, 只有从分业经营逐步向混业经营转变, 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全能银行”, 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范围经济, 更加提醒了我们混业经营的优势。

3 混业经营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方向

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混业经营的优势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 混业经营可以分散风险, 增加盈利, 获得范围经济优势;另一方面, 由于技术效率和专业化经营水平低, 银行的每一项业务都难以达到有效的经济规模——第一, 在混业经营下, 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扩大, 在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加强。第二, 在混业经营下, 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多样化, 使其一部分亏损可以由其他业务的盈利予以补偿, 降低了银行经营风险。第三, 在混业经营下, 国有商业银行能够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参与到国有企业改革中去, 不仅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 而且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得以改善, 使不良资产比例下降, 银行收益增加。第四, 在混业经营下, 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配置将更为有效, 可利用多种手段、开展多种业务, 充分实现资金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 使银行进一步发展。

而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业竞争的加剧, 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空间逐步缩小, 商业银行亟需突破现有的业务范围, 开展更多的业务从而不断增加利润。与此相适应, 我国近几年对分业经营的法规和管理政策也开始不断松动, 从制度上为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首先, 应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在风险和收益之间作出权衡, 不会不计成本的扩大经营规模;其次, 放松对金融业务的管制, 允许商业银行适度混业经营。我国银行业的范围经济性很明显, 扩大银行业务范围, 允许银行适度混业经营, 可以提高银行的收益率, 更为重要的是, 它可以提高银行的绝对收益水平。

在混业经营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注意我国商业银行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监管体系的调整以及两者与混业经营相适应, 有效实现风险隔离与控制的理论和经验。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加强跨业合作, 探索金融业混业经营, 逐步构造范围经济特征明显的全能银行。在有效的监管下, 混业经营将会是很多大型银行的战略选择。

摘要:分析了商业银行发展受到范围不经济情况阻碍的原因和商业银行采取混合经营的优势, 提出只有从分业经营逐步向混业经营转变, 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范围经济的观点。

关键词:范围经济,商业银行,发展

参考文献

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篇3

关键词:经济伦理;个人消费;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37-01

一、相关理论概述

消费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这一话题,我们当中很多人都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消费,什么是经济伦理, 究竟消费与伦理是什么关系,怎样才算奢侈消费,这些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所忽视的。本文就此对有关消费与伦理的基本概念进行简单阐述。

(一)经济伦理视角下消费的概念。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伦理现象,消费不仅仅包括吃、喝、玩、乐等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行为,它也是使人获得全面的自由发展,提高自己的能力的积极行为。

(二)消费蕴涵的伦理问题。消费首先蕴涵的伦理问题是人(作为消费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最终都是以使用、摄取与扔弃和、排泄自然对象为归依——消费者主权加重了滥用、污染。消费其次蕴涵的伦理问题是人(作为消费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个人消费不仅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属于公共事情,而且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也属于公共事务:例如抽烟等等。不仅如此,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其实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消费最后蕴涵的伦理问题是人(作为消费者)与自己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人必须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必须具有独立自主性。

(三)经济伦理的概念。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经济生活当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指导人类社会经济的价值观。一方面,道德通过规范约束人,成为社会秩序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价值观念引导人的行为,从而形成一个自恰的系统,正如现实需要信念或虚幻的理想支撑一样,价值观念起到一个良心前提的作用。

二、我国消费领域的个体消费问题及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各种消费问题也凸显出来,本文将就几个典型的个体消费问题进行简单阐明并对此进行原因分析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科学消费。

(一)我国消费领域的个体消费问题。

第一、奢侈性消费。 其一,概念:超越了实际消费需要的铺张浪费,“超越实际需要”的界定具有三层含义,从消费的根本目标来说,就是远远超越保障消费者自身生命存在和身心健康发展,从消费者个人收入的角度说,就是远远超越了同样收入水平的平均消费支出;从社会经济增长水平来说,就是远远超越经济增长水平的消费水平。 其二,道德判断:奢侈性消费既不符合消费者的经济收入状况,也不符合消费者实际生活的价值背景;既因无效损耗资源而伤害了其他消费者,又在社会中造成了不良的消费风气;既浪费了资源而妨碍经济增长,又伤害他人、败坏社会风气。

第二、吝啬性消费。 其一,概念即远远达不到实际需要的消费。具体地说,从消费的根本目标来说,就是远远达不到保障消费者自身生命存在和身心健康发展,从消费者个人收入的角度说,就是远远达不到同样收入水平的平均消费支出;从社会经济增长水平来说,就是远远达不到经济增长水平的消费水平。 其二,道德判断。首先,面对市场经济,客观上不利于经济增长;其次,面对消费的根本目的,客观上不利于人类美好生活。

第三、盲从性消费。其一,概念:也叫随大流消费,就是盲目地追随时尚的消费(追涨效应)。其二,道德评价:消费就完全偏离了消费的本性,偏离了理性的轨道。

(二)个体消费问题的原因。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只是资本、生产力的全球化,更是文化的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正在盛行,轻松消费,过度消费也成为人们的习惯。

第二、传统与消费伦理观的影响。 古代传统的消费观溯源于以下几大家如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孔子的“节用以礼”、“安贫乐道”,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不难看出我国传统的消费观的核心就是讲求节约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而近年来,我国在刺激消费问题上之所以事倍功半,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观念形态上尚未实现从传统的消费观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消费转变,因此传统的消费观成为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

第三、科技和大众媒体的影响。从趋势上来看,科技发展速度对科技产品的诞生的周期越来越短。首先,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科技的发展,如铺天盖地的广告不仅循环播放,很多更是作为商业产品直接植入到电视电影和网络平台。其次,科技影响我们许多的日常的生活,如今天手机的功能有阅读的功能、有理财的功能、还有医疗的功能,甚至有一些其他定位等各种功能,所以像这样一些科技产品的功能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个体消费问题的解决对策

以上这些典型的消费问题是基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因此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分别从消费者个人、政府以及社会媒体三方面入手试图找到一些建设性的解决对策。

(一)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树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观有助于人们合理性消费。第一、培养适度的消费观。既不主张对物质财富追求一味采取节俭,也不赞成对物质财富的挥霍浪费,它所提倡的是对于物质的敢于消费又善于消费的消费观。第二、培养科学的消费观。科学消费观包括节俭消费,也就是在消费前做好规划,不是一味跟着感觉走。此外,科学消费还包括文明健康消费此外,消费者还应客服虚荣心和攀比心等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第三、培养生态消费观。生态消费观包括绿色消费和循环消费。

(二)摆正对大众媒体的导航作用。现如今,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的普及,大众媒体对消费者的影响越来越大。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经济与伦理道德的冲突中,有些报道丧失了真实性,片面的宣传物质至上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广大消费者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误导,引起消费观的困惑。所以一方面,媒体自身应规范自己,尊重消费者利益,传播最真实的信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大众媒体进行监督,形成以道道网络监管,促进社会良性体制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承宗. 对个体消费行为的伦理思考.《许昌师专学报》. 2002,3.

[2]孙立平.《断裂:20世纪年代依赖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3.

[3]何小青.《消费伦理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74.

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篇4

从消费需求看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居民的吃、穿、用、行、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需求显著提升.从消费需求的历史变迁透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结论和启示是:战后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在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中成就与问题并存;经济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作 者:薛晓燕 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山西,太原,030021刊 名: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FOR THE DEPARTMENTS DIRECTLY UNDER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THE CPC年,卷(期):2009“”(6)分类号:F120.4关键词:消费需求 变迁 经济发展战略

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篇5

——从人力资源角度探究

作者:常菁菁09308138经三国际商学院

摘要:据全国工商联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总额的58.9%,税收的46.2%和出口总额的62.3%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今后的经济增长点将还是中小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长期一直处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忽略了科学规范的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严重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认真分析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人说“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对于每个正在发展的企业来说十分重要,不仅它对生产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还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起着一定程度上的保证作用。著名的戴尔•卡耐基就曾说“假如我的企业被烧掉了,但把人留住,我20年后还是钢铁大王”。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可以说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企业强调以“人”为本,而中小民营企业在与其他企业人才竞争中并不占优势,相反还存在一定的劣势。由于民营企业低水平的管理模式和落后的管理意识,以及制度上的缺陷,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也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据调查中国民营企业目前的平均寿命仅有2.9年,从诞生、发展、兴盛到衰败生命周期极短。因此民营企业要发展,就迫切地要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才能提高其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那么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讨论我国民营企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科学的人力资源认识和规划

1、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人力资源观念单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由于受到传统认识观念的影响,单纯地把人看作是一种“机器”,是成本的一个部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民营企业家只注重人力资源的结果而非过程,注重员工近期的工作适应而并不重视员工潜能的开发。另一个方面是人力资源部门“形同虚设”,定位偏低。现在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认为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仅限于招聘人员、档案管理和发放工资,以至于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置很少。

2、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和激励措施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企业一般认为在物质上的奖惩是提升员工业绩最佳的选择,而往往忽略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在民营企业中,员工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方法。这样的管理方法在企业发展初期看似没有太大的障碍,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来说,报酬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而原有的薪酬管理方法难以满足这一需要,企业必须根据现实的状况,将原有的薪酬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在民营企业中,还出现一些更离谱的情况,就是有些企业对职工进行物质激励承诺,甚至签订了目标责任制的奖励合同,但是最终部分甚至完全不兑现,结果不但挫伤了职工继续工作的积极性,并且破坏了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对领导的信任。这些情况最终将导致企业的混乱,失去在员工心目中合理公平的原则。

3、企业文化的缺失。我国联想集团柳传志先生说过,管理师房屋,企业文化是地基。对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有些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太虚,根本不重视;有些则认为自己已经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而所认为的“优秀”企业文化就是宣传标语与口号。由于企业文化的缺乏,也就弱化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以及企业全体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实,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时间的投入,需要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

(二)员工培训不足,员工流动过于频繁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方式,但是很多民营企业的员工开发培训工作并不到位。存在的问题包括培训观念错位和培训制度不完善。许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注重短期成本而非长远投资。有的企业不舍得搞培训,有的企业对培训资金加以控制和节约,有的企业进行了培训但是对其效益和价值不做评估敷衍了事。而大多数的培训制度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具有临时性、被动性和片面性。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相对稳定的员工群体,流动性过大的员工群体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民营企业人才引进难,引进后又难以留住,因而造成人才短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大多缺乏人才储备观念。临时缺什么人才,就马上去招聘。由于很难找到满意的人才,因而频繁的更换人员,即便是招聘到了合适的人才,又由于民营企业在人才使用、利益分配、福利保障和精神文化激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造成人才流失。优秀企业的人才流动率应在15%左右,然而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率接近50%,而有一些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率竟达到了70%,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不少民营企业陷入了招聘—流失—再招聘—再流失的死循环之中。这一方面加大了人力资本损耗,使人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使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难以维持,影响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损害了企业的形象。

(三)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有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而民营企业受到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企业主自身条件和素质等方面的制约,多采用家族式经营模式。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使用的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内在的凝聚力和团结、能提供可充分利用的信用资源、避免代理人的“通往风险”、减少代理成本等等。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弊端就很明显地暴露了出来。表现为企业并没有足够信得过的亲人可用,如靠熟人介绍来扩大网络就会使得关系趋于复杂,管理的难度加大;现代企业受技术专业化和管理专业化挑战,民营企业仅仅依赖原来的家庭成员已经难以保证企业的持续成长;由于家族成员在企业里掌握较多的资源,无意中容易形成排挤外来人才的行为,并直接排斥了家族外成员对企业的忠诚和向心力。这一种管理模式使得整个企业实质上是一张由血缘亲情紧邻连接起来的关系网,其结果不仅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流于形式,企业员工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聘不进,留不住,而且雇工的正当权益碍于情面也很难保障。在企业成长规模扩大后,家族式管理已成为发展的“瓶颈”。

就以上提出的三方面的问题,为了改善中小型民营企业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中存在的症结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有爱与归属的需要,四是尊重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首先企业应该尊重员工人格和个性,深入了解员工需要的是什么,建立以人格为基本的、合理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满足人员内在和外在的需要。避免模式化管理,根据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使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扬长避短,激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二)塑造独特优秀的企业文化

在吸引优秀人才时,高工资等物质报酬固然行之有效,但是建议一支长期稳定的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团体,必须依靠组织文化。企业形成一种理解人、尊重人、重视人的企业文化氛围尤为重要,这会提高企业员工的人员素质、工作效率和业绩。这是因为一个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成功地创造了一种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三)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并规范管理模式

要实现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发展目标并使得企业得以迅速发展,需要经过缜密的调查和思考,制定完整完善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没有战略就没有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企业发展提供的战略性支持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同时,还应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只能,建立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规范用工制度、在企业内部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等,进一步规范管理模式。

(四)加大员工培训,开发技能和培养能力

据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是最有效益的投入,民营企业家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全体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发掘和培养、行为准则与责任意识的规范和强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员工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五)完善激励机制

通过制定激励报酬计划促使单位经营者和全体职工能够实心实意地为单位工作。除了一般工资福利外,对人才特别是急需的优秀的人才可实行激励机制有助于吸引和留住高层人才。通过这种机制把员工和单位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针对不同人员的不同需求,采用不用的激励措施。单位正确运用感情激励培育职工对单位的忠诚和信任,单位建立因能力差异而引起职工的收入和地位差异的管理机制,激励职工自我完善,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中国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所面对的竞争将日益增大,所以必须树立有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配备有现代素质的人事工作员工,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和最优化,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其面临所寻在的情况,不断改善企业内外环境,把握身边的人才和获取企业所需的人才,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谈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论文网

(2)《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哈佛论文网

从消费者心理角度看网络广告发展 篇6

在传统广告时代,广告人主要是通过创意、制作新异的广告来吸引消费者,但许多广告并不一定能让消费者“记住”其内容,当然也就不一定能引发消费者购买。但确有一些让人看了直要吐血的广告,反而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主要是重复的结果。因此长期以来广告人往往把广告的效果简单地等同于广告制作效果,而忽视了消费者对它的接受程度,忽视了消费者在接受广告时的态度变化过程,也就难免陷入“形式至上”的沼泽。

现代广告学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广告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广告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规律与特点,据此影响广告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告更像是打心理战,而不是一种艺术创作。如何认识消费者对于广告的接受心理才是广告成功的前提。

首先,在网络广告上影响消费者变化主要表现在媒体接触时间的变化,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的方式。也就是说,在消费者的生活时钟里,除了看电视、看报纸、行车、逛街、差旅等传统行为外,收发邮件、搜索信息、上论坛、写Blog、收发短信、发微博、微信等在线形式都是由互联网与移动互联创造的消费者生活方式,它已成为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环节或组成。也就是说网络广告要与消费者接触媒体时间相结合。

其次,网络广告使得消费者主动性消费大大增加。由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为消费者主动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收集商品/服务的信息作为依据,再决定其购买行为,进行较之以前更为理性的消费。对商品/服务等的信息检索始终是今天网民对互联网的主要用途之一。

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篇7

1 碳关税对中国外贸的积极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 在能源和劳动力方面的生产要素占有优势, 所以很多粗放型的产业成为我国主要的产业支柱, 大部分的出口产品都是技术含量较低、耗能较多的商品。尤其是像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污染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我国的碳排放在世界范围内位居第二。要顺应发展低碳型经济的必然趋势, 就务必要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转向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资源、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进行改善, 尽可能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这样才能够把碳关税征收视为是一次关键性的机遇, 顺应绿色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 以能源节约, 环境保护以及其他绿色能源的使用为主要措施, 不断的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并促进新型产业在竞争中发展。针对像钢铁和化工等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要广泛的实施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 及时的更换比较先进的生产设备, 从国外引进新型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设备, 实时的更换最新的生产工艺, 达到碳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目的。

从世界各国的出口规模排名来看, 我国虽然处在领先的位置, 但是我国只称得上是出口大国, 而不是出口强国, 因为从出口产品的结构、竞争力和自主创新程度远远落后于很多西方国家。所以说以清洁能源为主要特色的低碳经济对于我国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但是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总的来说, 碳关税是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好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

2 征收碳关税对中国外贸的不利影响

2.1 对我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形象造成不好的影

响, 征收碳关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中国不仅仅是世界上贸易出口量最大的国家, 而且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针对碳排放征收的关税这项政策的实施所造成的影响, 中国必定是首当其冲的。要是我国没有拒绝这项关税的征收, 各个发达国家就会根据这项政策在与中国的贸易之中捞取大量的收入;但是我国拒绝这项碳关税征收, 必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指责, 他们会认为我国是一个不顾及全球的环境保护, 盲目追求本国经济利益的国家,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国国际形象的塑造, 也不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合作。

2.2 冲击中国的出口贸易, 增加我国出口贸易的压

力。虽然美国是我国出口产品最多的国家, 但是这些出口产品很多只是局限于传统高碳产品, 占据出口总量的近一半左右的比重。然而要改造这种传统的高碳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先进的技术支持, 因此受到很多的局限, 要是整个欧盟西方国家都从我国进口的产品之中征收碳关税那将会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极大的影响, 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2.3 给高耗能行业带来冲击, 影响国内就业。欧美发

达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多的阻碍, 会降低国内的就业率、减少工人的劳动报酬以及增加我国能源及原材料的消耗等。因为碳关税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投资, 依赖能源为生产动力的企业不得不实行提高产品价格, 降低生产量等应对措施。除此之外, 因为我国大多数的企业主要是根据价格有利因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如果没有了价格有利因素就会大大的减少我国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甚至造成一些相对较弱的企业效益降低, 甚至倒闭。而企业破产就必然会使得很多的企业工人丢掉工作, 失业率增加将引起很多相关联的问题出现,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 我国应对碳关税的策略

通过以上对碳关税实施的利弊分析, 我们清楚地了解了碳关税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预计到未来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 我们必须研究应对碳关税征收的策略。

从国内层面上来看, 政府务必要主动的优化配置产业和贸易结构。企业也应努力地增强自身实力, 从导致温室气体出现的根源上处理碳排放量过多的问题, 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努力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 政府还应激励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发展, 在整体上促进我国产业向资金密集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不断的减少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污染气体的排放, 以及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同时我们还要拉动内需, 虽然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相对较高, 但是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国内经济的发展来带动的。想要减少外部风险能力给我国外贸带来的影响就务必要拉动内需, 最大限度的发挥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从国际层面来看, 在今后的谈判中, 我国务必要争取到一定的话语权, 要坚定自己的基本立场。首先, 要持续将各国都承担起相应责任的原则落到实处;因为欧美发达国家处在经济积累的时期也出现高污染、高排放量和高能源消耗的情况, 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 各个发达国家理应担负起多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要求, 所以我们国家有理由拒绝承担起和发达国家一样的强制减排义务。其次, 要坚决的维护全球自由贸易的立场, 不承认一些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想要在“后京都”国际协定谈判中采取单边贸易措施, 因为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温室气体减排的统一标准。所以我国在做开展对外贸易时必须要认真对待碳关税征收问题。

4 面对碳关税政策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4.1 主动参与国家之间对碳关税有关国际条款的探

讨, 尽可能的获得参与规则制定的权力。积极的抓住机会加入涉及到碳排放在内的各种各样国际环境公约或者是多个国家发起的相关协定条款的探讨。充分的使用好目前各种切实可行的国际协调机制来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积极的承办各种和环境有关的外交活动, 就碳关税有关的诸多问题与国际社会展开深入的探讨, 与此同时也为我国出口企业创设和营造一个比较和谐的国际国内发展氛围。

4.2 不断的扩大内需, 循序渐进的减少我国社会经济

对外贸的依赖,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我国的国民经济主要是靠扩大本国的内需和增加技术设备投资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本国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己国内需求将是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以及减少我国社会经济对外贸依赖的一个合理有效的措施。

4.3 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职业培训, 在增加专

业知识和提高操作能力等方面培养员工的职业素质, 提高就业率。我们国家务必要重视对于高碳行业就业人员的培训, 增加劳动人员的人力资本, 另外, 还要不断的激励开展各种创业活动, 充分利用好劳动力资源。当然各种各样的措施还需要相关部门提供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进行规范, 确保失业人员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4.4 在各个方面推动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努力促使

企业与时俱进及结构转型, 不断完善对低碳社会的构建, 持续的向低碳经济发展, 增强方方面面的环保意识, 使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亢.碳关税对中国高碳产品出口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1.

[2]张楠.碳关税:新课题·新危机·新挑战[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09 (11) .

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篇8

[关键词]奥运会 奥运经济 发展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很有代表性地说明了奥运会对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的国家经济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主办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的经济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将促进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

申办奥运会的成功将带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我国为举办奥运会的总投资将达到350亿美元,而国家的投资又会带动民间的投资,最终转化为首都经济增长的动力。奥运会举行还将刺激消费需求。我国将新建或者完善一批体育设施以及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这些大规模的需求将对北京的建筑、通讯等行业产生推动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匡算,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在今后7年间平均每年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0.3个~0.4个百分点。如果这样,按中国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0000亿美元计算,由举办奥运会而带来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推动每年将超过30亿美元。由此可见,举办奥运会将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二、推动北京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并促进中国旅游市场整体水平的提升

大型事件活动已日益成为发展旅游业,振兴旅游经济的重要方式。事件活动能迅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大大增强旅游吸引力和鲜明城市形象,北京举办奥运会就是这样一件国际性的大型事件活动。从奥运会申办到举办,北京的境内外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会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至2008年,境外旅游者人数将达到463万人次,旅游收入可达47.8亿美元。境内旅游者人数将达15200万人次,旅游收入可达1225亿元。除北京以外,奥运旅游热还会向周边地区及全国名胜风景区辐射,像天津、大连、青岛、西安、黄山、泰山等国内黄金旅游点都会成为奥运游客光顾的胜地。专家预测在准备的6年中,每年旅游可增加100%,收入增加50亿美元。6年共300亿美元。合人民币2500亿元,奥运当年翻1倍,为100亿美元,这样算来,仅增加的旅游收入就超过300亿人民币。国际、国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的大幅增加,将推动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主办奥运会是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媒介。首先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事件。主办国的政府、组织和企业要与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跨国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和商业谈判,因此从申办到实际运作的全过程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来操作。这样的操作要求该国政府、组织和企业都必须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而这样的调整过程无疑就是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其次,现代奥运会投资巨大,一般来说,主办夏季奥运会用于赛事的直接投资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间接投资加起来会超过几百亿美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办奥运会投资会更大。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总投资将会达到1323亿元。这样大的投资规模对国内外企业都有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奥运工程都要求有一流的设计水平、一流的工艺和施工水平以及很高的科技含量,因此在工程的招投标管理中绝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只有扩大市场开放度,按国际惯例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投资的效益。

四、有利于在国际上打造“中国品牌”

现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除了企业自身要有雄厚的实力和一流的产品之外,还需要企业所属国在国际上有美誉度和影响力。也就是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实际上是需要国家这一大品牌支撑的。主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打造“国家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中国通过申办和主办奥运会,将使西方媒体不得不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持续关注中国,并给予更多正面和客观的报导。这种长周期、高频率的报导,对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树立“中国品牌”都有重要作用。国家盛,企业兴。国家这一大品牌打响了,企业的小品牌才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才会更具国际影响力。

五、承办奥运会将极大提升北京的城市魅力

城市魅力是一座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它包括自然风貌、历史文化积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的素质等多个方面。北京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形象经济”,它的发展需要城市魅力的不断提升与张扬,承办奥运会能快速而有效地做到这一点。首先为举办奥运会而进行的大规模环境治理以及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改建工程将使北京“天更蓝、水更清、行更畅、居更宜”,古都风貌将更具神韵,北京城市魅力中原有的特色会更具影响力。其次在传媒强权盛行的现代社会,城市魅力不仅取决于魅力的本原,还与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推介有直接的关系。举办奥运会将使北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全球主要媒体追踪报导的一个热点,且这种效应在奥运会举办期间会达到极至。以2000年悉尼奥运会电视转播为例,这届奥运会全球有220个国家和地区收看了电视转播,收看人数达到37亿,占全球可以收看电视总人数(39亿)的95%。可以说只有奥运会才能使主办国和主办城市得到全球媒体如此广泛、如此深入和系统的报导。而这样的强势宣传在提升主办城市的形象和魅力方面所取得的效应,恐怕是无论出多少广告费都无法办到的。

总之,奥运经济作为一种注意力经济是一种逐步释放的经济,具有明显的后发性特点;奥运会投资涉及产业多,影响范围广;北京申奥成功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因此,它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提高我国政治地位,树立我国的良好的国际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实际上,奥运这个机遇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地区和城市,有着不同的结果。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可能只是锦上添花,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影响不大。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赶上深化改革的大好时机,毋庸置疑,北京举办奥运也必然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篇9

摘要发展性评价已逐渐代替奖惩性评价成为教师评价的主流,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本文就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并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作现状分析。

关键词发展性教师评价 教师角度

笔者所在的无锡JY实验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由于近年来鲜聘新教师,小学部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趋势明显,当前28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仅占全部教师人数的0.04%,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教育理念的滞后日益凸显,学校在各学科课程改革的探索以及教师个人的科研能力上并无太大优势。为了改变此种状况,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在教师评价方面做了有很多尝试。现将我校的教师评价情况总结如下:

1 薪酬方面

教师的薪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和奖金两部分构成。众所周知,基本工资由国家地方拨款,奖金部分都是根据教师职称的不同而区分的。学校发放的奖金由三块组成,一是日常考核奖,考核范围包括出勤率、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学生教育工作以及其他学校内事务的各项情况,每月先教师自评再由领导班子考核,奖金数为每人每月300元,班主任还有班主任考核奖,总数为每人每月180元,但几乎人人能拿全奖;二是成果奖,主要是根据教师个人承担公开课任务,所获各级荣誉、奖励,指导学生获奖以及论文获奖情况发放,通常只有个别教师拿到数额较大的奖金,但一般也不会超过900元;三是绩效考核奖,此奖刚刚实施一学期,是根据教师日常中的各项绩效成绩相加,排定名次后分为三个等级,前15名为一等奖,奖金为800元,后15名为三等奖,奖金为400元,排在中间的为二等奖,奖金为600元。

由此可见,除去成果奖,教师在薪酬方面的差距可谓微乎其微,事实上,很多教师也并不愿意为了几百块钱而多做额外的努力。

2 荣誉方面

在选定校级以上荣誉获得者时,学校历来都是公示各级荣誉的评定标准,并告知校内符合荣誉的人员名单,请全体教师进行民意投票后,校领导成员在综合考量教师的工作表现基础上选定人选,并予以公示,最终上报荣誉获得者名单。

在年终考核优秀和嘉奖人选方面,学校采取的方式是――先根据学科划分年终述职小组,经过小组推选组内和组外各一名候选人后,在全体教师会议上请候选人述职,并请教师进行民意测评,最终经校考核小组综合考察确认后,确定考核优秀和嘉奖人员,并予以公示。

每学期都会有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展示课、赛课机会,学校在分配任务时,都会在考虑各学科组长意见,选取在日常教学中乐于主动学习的教师。在每年进行的校基本功比赛上,结合各学科专家组长的意见和教师间的互评,教师通过努力可取得相应的校级荣誉。

在上一学期,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增设了校级新秀能手的荣誉。考核过程分理论考试和课堂展示两部分。课堂展示的考核由校方聘请的相关专家负责。但结果发现,符合条件参加评审的教师无一例外的都获得了相关荣誉。

我校不乏业务突出的人才,但大家都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和“唯分数论”的`观念,总是不愿意主动参加各类比赛和荣誉申报,但在除技能比赛的荣誉方面,比如年终考核优秀,又普遍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而民主选举时,多数教师还是根据参评者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而非实际的工作绩效,又或者根本不在乎选举结果,而随意选择,使民主测评流于形式。

3 其他方面

从上学期开始,各项培训机会不再是指定个别青年教师,而是在轮流的基础上倾向于有学习意愿的中青年教师。对于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较突出的教师,校领导会在每周会议上及时的提出点名表扬。对于未能较好完成各项任务的教师,校领导也会在会议上提出不点名批评,并作会后的个别沟通。校领导也会在各种场合积极得与教师沟通,做出适时的评价。

从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校领导特别是新任校长在教师评价方面,已经摈弃了传统的单一的奖惩性评价思维,逐渐向发展性教师评价过渡,但似乎所有的努力,并不能激励到多数教师,而且考虑到我校现有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发展意愿和专业素养水平等,发展性教师评价在我校的全面实施定会遭遇到困难,笔者分析如下:

(1)现实的“唯分数论”。尽管新任校长在大会上频繁强调对教师多元化的评价,但频繁的统考、抽测,毕业考试的分数排名还是使得学校不得不重提“分数”的旧话,而教师间更是存在着以所教班级学生分数的高低而论尊卑的隐形排名。我们的教育始终没有彻底挣脱“分数、升学率”的困扰。

学校一面在推行素质教育,一面抓住“分数、升学率”不敢放松,正所谓“素质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评价的实质和重心就脱不开“分数”,教师评价很难走出以学生考分论高水平的重要依据低的困境。

(2)教师的参与意愿。我校大多数教师在取得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后,就把工作重心全部转移到狠抓教学质量上,其他的一切活动都遵循着能不参加就不参加的原则,必须要参加的也视活动的级别而付出不同程度的努力。他们满足于学生分数的提高带来的成就感,而把与教学无关的一切活动甚至一些教研活动都视为增加工作量。发展性教师评价要求评价主题的多元化和教师参与,而这些活动在很多教师眼中无疑就是额外的负担。如果不能有效的激励教师,为每类别的教师明确相应的发展目标,并积极评价及时反馈,那么一切发展性评价都会流于形式。

(3)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的反馈无论任何一个环节在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遭遇到教师的质疑,都会令教师失去对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信任,从而降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效度。比如校级新秀和能手的获得,似乎鼓励成分居多,入围就能获得,当然不排除参与教师的个人努力,可对于这种合家欢的大团圆结局,相信教师的激励作用也同时大打折扣。

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篇10

2010年5月24日 14:35 电信科学

作者: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 诸瑾文 王艺

1引言

2009年IBM智慧地球、欧盟行动计划和温总理“感知中国”的提出将国内对于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的关注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他与之相关的名词,如泛在网(ubiquitousnetwork)、传感网(sensor network)、M2M(machine to machine,即机器到机器的通信)等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和物联网一起成为热门概念。究竟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带来了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电信运营商角度,分析、探讨对物联网整个体系架构的理解,对物联发展趋势的看法以及在这样的技术和产业背景下,作为电信运营商的发展机会和应对策略。

2物联网概念辨析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当时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这里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物联网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起来;二是RFID是实现物品与物品连接的主要手段。然而,从现在来看,射频识别技术只是实现物品与物品连接的手段之一,这种连接具有以单向为主、不具备组网能力等局限性,因此,现在对物品与物品连接的普遍理解需要更多地借助无线传感网技术来实现。

泛在网也被称作无所不在的网络,最早见于施乐首席科学家Mark Weiser在1991年“21世纪的计算”文章中提出的Ubiquitous Computing,因此泛在网概念的提出比物联网更早一些,而且国际上研究Ubiquitous的人也更加多一些,已经有一定的积累。2004年,日本提出了U-Japan、韩国提出了U-Korea的国家信息化发展计划。对谁最先提出的泛在网概念目前还有争议,日本学者认为泛在网是他们最先提出的概念。泛在网将4A作为其主要特征,即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都能方便地通信,因此其在内涵上更多的是以人为核心,关注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各种信息,几乎包含了目前所有的网络概念和研究范畴。传感网是指“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现在谈到的传感网,一般指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严格来说应当称为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传感网实际上由传感器+短距离传输模块共同构成。传感器种类非常多,常见的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据说传感器的种类有3万余种。目前我国从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角度提出传感网,其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其实并不是传感器本身,而是聚焦在通过各种低功耗、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构成自组织网络来传输数据。

从电信运营商角度,关注得最早也关注得最多的其实就是M2M,例如,中国移动,在2004年就开始开发M2M业务,国外的电信运营商,如Oragne、Sprint、DoCoMo都推出了M2M业务,尤其挪威电信,M2M业务量占到其业务总量的40%。“M2M是物联网的雏形,是物联网在现阶段的主要形式”是目前电信运营商普遍认可的观点。

这几种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用图1来大概表示。

无论是物联网还是泛在网、M2M,其实都不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技术,更不是对现有技术的颠覆,它是在综合利用现有的各种技术基础上的创新,涵盖了软件、通信、智能计算、自动控制等各领域,是跨学科的综合应用。

3对物联网总体架构的认识和探讨 在业界,物联网被公认大致有三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是感知层、传送层和应用层。如果拿人来比喻的话,感知层就像皮肤和五官,用来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传送层则是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人能从事各种复杂的事情,这就是各种不同的应用,如图2所示。

感知层:感知层包括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以及数据接入到网关之前的传感器网络。例如RFID标签和用来识别RFID信息的扫描仪、视频采集的摄像头、各种传感器以及由短距离传输技术组成的无线传感网。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RFID技术、传感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感知层涉及的主要技术,其中又包括芯片研发、通信协议研究、RFID材料、智能节点供电等细分领域。

传送层:传送层是在现有通信网和互联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使用2G/3G、有线宽带、PSTN、Wi-Fi通信技术,实现有线与无线的结合、宽带与窄带的结合、感知网与通信网的结合。传送层中的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是实现以数据为中心的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包括传感网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挖掘、理解以及基于感知数据决策和行为的理论和技术。云计算平台作为海量感知数据的存储、分析平台,将是物联网传送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层众多应用的基础。应用层:物联网应用层利用经过分析处理的感知数据,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特定服务。物联网的应用可分为监控型(物流监控、污染监控)、查询型(智能检索、远程抄表)、控制型(智能交通、智能家居、路灯控制)、扫描型(手机钱包、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等。应用层是物联网发展的目的,软件开发、智能控制技术将会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物联网应用。各种行业和家庭应用的开发将会推动物联网的普及,也将给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带来利润。

图3所示是物联网的整体架构,包括感知层、传送层和应用层,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成感知设备、接入单元、接入网络、中间件和应用。

感知设备包括了各种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以及无线传感网。

接入单元包括将传感器数据直接传送到通信网络的DTU,以及连接无线传感网和通信网络的物联网网关设备,其中物联网网关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有行业物联网网关和家庭物联网网关两种,将来还会有用于公共节点的共享式网关。严格来说,物联网网关应该是一种跨感知层和传送层的设备。

接入网络指电信运营商现有的通信网络,包括2G/3G、有线宽带、PSTN、Wi-Fi等。

中间件是为物联网应用提供基础的公共服务能力的平台系统。应用层为各种丰富的物联网应用,包括行业应用、政府应用、家庭应用等。

4从电信运营商角度看物联网发展的阶段

对“物联网”进行研究和探讨,首先要界定一下什么是“物”,从广义理解,除了人之外的都是物,大到一幢建筑,小到一粒沙子,还有动物、植物等,都可以是物联网的连接对象,通过物联网达到网络无处不在,信息及时获取,指令随时下达,控制完全自动的理想状态。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遥远的发展目标,一时之间很难实现。本文从电信运营商角度来看待物联网的发展,认为在向这个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将会有三个发展阶段:机器互联阶段、局域感知阶段和广域感知阶段。

(1)第一阶段:机器互联阶段

对电信运营商来说,第一阶段就是发展M2M业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结合使用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软件智能处理技术,实现对机器设备信息的自动获取和自动控制。这个阶段通信的对象主要是机器设备,尚未扩展到任何物品,在通信过程中,也以使用离散的终端节点为主。在这一阶段,传感网技术也在发展,但多用于局域范围内实现数据传送,电信运营商并不过多关注,往往将其看作是用户自己的设备。目前,国内外不少运营商,尤其是移动运营商在M2M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推出了各种M2M业务,如汽车信息服务、车队管理、远程医疗、远程计量等。

(2)第二阶段:局域感知阶段

随着物联网概念的不断升温以及技术本身发展趋势的推动,“物”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传感网逐渐被引入,传感网虽然仍主要用作局域组网,但是电信运营商不再将传感网仅仅看作用户自己的设备,而是认为传感网是通信网络终端节点向下延伸的毛细网络。在这个阶段运营商将越来越关注如何将通信网络与传感网结合。

目前,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非常多,缺乏统一的标准,用的比较广泛的有RFID、ZigBee、蓝牙、Z-Wave等。对于同一种传输技术,如ZigBee,实际应用中也没有统一标准,有相当多的厂商基于私有协议自己开发传输模块或传输芯片,所以不同厂商的ZigBee芯片间无法互通。因此无线传感网往往是异构的,实现异构协同是该阶段主要的研究内容,物联网网关的概念应运而生,通过物联网网关屏蔽无线传感网的差异性,使异构的无线传感网之间、无线传感网与通信网之间能实现协同工作。

由于传感网仍然用于局域范围内组成毛细网络,因此对于传感网本身的内部节点管理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各种无线传感网技术仍然采用各自的协议,实现局域管理和局域寻址。

目前,物联网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演进的过程中。

(3)第三阶段:广域感知阶段

在广域感知阶段,传感网不再仅仅用于局域组网,而是开始用于广域组网,遍布各处的无线传感网节点构成了一张全新的广域网络。电信运营商也许会运营这个网络,也许这样的网络不完全由电信运营商运营,但无论如何,在这个阶段,会产生一些基于无线传感网技术的公共节点,这些公共节点作为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基本组成部分,必然要实现广域管理,如遵循统一的通信协议、实现广域寻址等。虽然这是一个相对比较遥远的阶段,但物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向这个阶段演进。

5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发展中的策略

如前文所述,物联网基本架构分为感知层、传送层和应用层,涉及的技术范围非常广泛,运营商很难对所有的技术都深入研究,物联网的发展要依靠产业链各界共同合作推进,因此对于不同层应当采取不同的策略。

5.1感知层——用

感知层的无线传感网技术标准众多,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机构和专业公司在研究,部分无线传感网技术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有成熟的产业链,电信运营商至少在现阶段没有必要对感知层的无线承载、通信协议、自组网算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感知层的研究应当围绕“用”开展,以传感网和通信网的结合为切入点,关注异构网络如何实现协同工作以及如何实现可管理的感知网。

5.2传送层——建 传送层包含了接入网络和接入单元,接入网络即通信网络,要以电信运营商为主进行建设和优化。现有的通信网络是以承载人与人的通信为主的,其设计和建设都是围绕着人的通信模式,进入物联网发展的时代,不但会产生大量的通信节点,而且这些节点的通信特征与人的通信截然不同,必然对网络带来压力。同时,对物联网节点的管理也对通信网络提出了很多新问题。通信网会向着“能支撑物联网应用规模有序发展”的目标演进,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的原则下,根据业务量的增加,分阶段、逐步进行网络改造。

混同承载阶段:在业务发展初期,业务量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直接采用现有网络承载物联网业务,网络不作大的改动,网络参数基本不变。由于现有网络不能区分人与人的通信、物与物的通信,主要通过终端侧的配置以及对终端的管理,缓解网络的压力。

区别承载阶段:业务发展中期,物联网应用规模的增加对网络资源(如码号资源、传输资源)造成较大压力,这时需要对网络进行部分改造,使得网络侧能区别物与物的通信,采取不同策略,缓解网络压力,保障业务质量。

独立承载阶段:在物联网业务规模化后,将产生与其他通信相互干扰的问题,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对通信SLA要求较高的物联网应用,可考虑逐步采用物理/逻辑隔离的网络承载物联网业务,如建设独立的接入网,在核心网中划分专门的互联子网等。

接入单元是将感知的数据传送到通信网的关键设备,运营商需要进行掌控,根据网络的要求和用户的需求,引导设备生产厂商进行开发,并积极推动产业链发展。

5.3应用层——汇

应用层包括了中间件和应用。中间件层面,运营商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将结合网络的运营能力开放出来,提供给应用集成,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物联网的发展要依赖应用的驱动,然而物联网应用非常丰富,涉及行业众多,深入到每个行业,其总量也许并不非常大,但这些行业加起来占有的比重却非常高,长尾效应明显。因此需要从行业市场和垂直市场两个方面分别制定策略,对于行业市场,采取与产业链合作,鼓励合作伙伴积极推进;电信运营商则更多关注垂直市场层面,发挥运营优势,开发标准化应用,可适用于多个行业,如全球眼视频监控应用、定位应用等,这些垂直市场的标准化应用又可以作为物联网的基础能力,通过中间件方式提供。

6结束语

借助政府层面的推动,物联网已经引起了产业、资本、科研等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产业界形成高度共识,纷纷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正在迅速向物联网倾斜,已将其作为我国下一步新兴的战略产业来发展,这一切都是物联网发展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仍然要看到,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完整的标准体系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研发力量比较分散,行业壁垒有待突破,政策环境有待完善,共赢模式有待探索等,尤其是涉及到企业流程改变、系统对接、设备改造和岗位调整等行业融合问题将是物联网发展要面对的深层次问题。

从现代角度看我国传统建筑 篇11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流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03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各个领域都涌现出许多新观点、新概念,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追求越来越多样化,许多新的建筑、建筑设计理念得到人们的认同,并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1 流动空间概念

在建筑领域出现loft建筑、非线性建筑、流动空间等新概念,就建筑中的流动空间而言,它是密斯(LudwigMies van derRohe)在20世纪20年代所创造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对空间的革命性探索,也是对现代建筑的重要贡献,它打破以往的封闭建筑空间,使人在空间的流动中体验丰富的视觉感受。所谓流动空间是与传统的封闭空间相对的,就是说空间之间不是孤立的、完全绝对限定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流通的,互相之间有公共的部分。显然,流动空间不是指一个空间,而是指至少两个以上空间之间的联系,它们不是互相隔绝的、封闭的,而是互相流动的,空间是相通的,能够从一个空间进入到另一个空间,彼此之间互相延伸,流动空间的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我们以前的封闭空间的概念。如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展览馆,不管是它的各下内部空间还是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少间, 都没有绝对地限定,而是相互延伸,互相渗透,整个建筑的各部分空间和室外空间象水一样在流动。其实,在我们古老的东方,无数文人、工匠早已知道并精通了流动空间这一概念,苏州园林流动空间的设计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而著名的《园治》更是从另一个侧面将其理论化了,“步易景移”,“虚实互生”,就是他们对流动空间出神入化的感悟。

2 我国古典园林空间流动性

尽管在我国古代没有明确的提出建筑流动空间的概念,但是在我国尤其是在江南的古典园林中,古代的造园家和工匠们早已经娴熟的运用流动空间创造出了优秀的设计作品,苏州留园的入口大概是中国古典园林最精彩、最具特色的入口了,其入口空间序列的处理手法就充分体现了流动空间的特点。留园入口通过各种手段利用折廊、门厅等巧妙分隔空间,从入口院落开始、经过入口折廊、再到留园门厅……最后至绿荫处形成了空间序列的相互交替。另外,在留园的东部五峰仙馆、揖峰轩、还我读书处及鹤所等处所形成的一些庭园空间既相分隔,又相渗透,相互穿插,層次很多,景色丰富。也是流动空间的成功典范。再如,整个苏州拙政园的中园也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流动空间组合的例子。中园水体及水体中的三岛把中园分为南北两个空间,南部空间以远香堂为平面构图中心,其东侧是由枇杷园以及玲珑馆、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建筑所组成的富于变化的庭院空间组合,西侧是由小飞虹廊桥、小沧浪水榭和香洲石舫组成的以水景为特色的水院空间 。由此可见,流动空间理念在我国古典园林设计建造中早已得到充分的体现,是古代造园家智慧的结晶。同时,在我国古典园林建造中体现了静中有“动”思想。古人有云:“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一,是空间流动性的写照。在园林中处处都可见漏窗、曲桥、长廊、亭台轩阁,它们是建筑的一部分,同时也参与到空间流动性的组织中来,即便是站在园中某一个固定的地点,都会感受到空间的流动,视觉的通透,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动静结合令人感受到空间不是孤单的、独立的而是在流动、在彼此交流。

3 我国四合院建筑空间流动性

目前,建筑界普遍认为陕西岐山凤雏村出土的四合院遗迹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完整四合院,它的建筑年代是西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岐山凤雏村的四合院位于一处高台之上,前堂和后室之间用外廊连结,院落内用檐廊环绕。我们知道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但是其内部空间却是相互流通的。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进大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或为屏门,或为垂花门)进到正院。这二道门是四合院中装饰得最华丽的一道门,在正院,小巧的垂花门和它前面配置的荷花缸、盆花等,构成了一幅有趣的庭院图景。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过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可见,从表面上看四合院是封闭的,但是在四合院内部,院落之间是相互贯通的,整个空间是互相延伸、互相浸透的,不仅如此,正房、厢房、垂花门等都用连廊连在一起,形成了空间的流通,院落之间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动”中寓静。“动”、“静”相互映衬,在流动的空间中,感受的是静谧幽深的环境。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或许这才是建筑空间流动性的真谛。四合院有利于居住于此的人们之间相互沟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理解、信任。实践表明,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与和谐气氛,同时有一种安全感和亲切感。这与居住现代公寓,相互隔绝少有来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由此可见,建筑空间流动性在我国传统建筑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得到充分展现,特别是四合院内空间流动性,体现出我国古典建筑空间的流动性核心着眼于人的生命本质,着眼于活动于其中人的本身。着眼于人与室内空间的流动性、人与室外空间的流动性、人与人之间的流动性,是对建筑空间流动性更深层次的诠释。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朝各代、不同地域都有极具代表性建筑,这些无疑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其优良设计、文化符号,并用现代理念进一步解读,汲取其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新型建筑材料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勇于创新高,设计建造出既有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又有现代创新理念的建筑,是我们当代建筑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成志军.“流动空间”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的运用,中外建筑,2003.4,49~50.

[2]汪辉,吕康芝.试论流动空间及其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林业科技开发,2007,21,3,100~103.

上一篇:本人督导工作小结下一篇:民族团结集体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