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

2024-09-29

从道德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共9篇)

从道德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 篇1

科技进步与道德建设互动系统的构建-从科普的角度看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都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二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科技进步促进道德建设,道德建设为科技进步把握方向.在科技进步与道德建设互动系统构建及运行过程中,科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普不仅可以达成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支持,而且可以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同时也为科技进步与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搭建起了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作 者:杨怀中 戴剑 YANG Huaizhong DAI Jian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刊 名:系统科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年,卷(期):2006 14(4) 分类号:N94 关键词:科普   科技进步   道德建设   互动系统性   自组织开放性  

★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诚信建设与制度安排

★ 加强制度建设

★ 试述道德建设现实与道德建设重点

★ 商会制度建设

★ 学校制度建设情况

★ 街道制度建设计划

从道德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 篇2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而高校教育者为对大学生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有意识地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于一定的形式或活动中, 使大学生通过活动或其他形式受到教育,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含义里的“一定的形式或活动”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目前, 高校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课堂教学。各高校普遍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载体。课堂教学是最传统、最直接的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方式。

谈话。高校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通过会议、座谈等形式, 来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解决其思想问题。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最经常的一种载体形式。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等以语言、文字等为媒介, 在心理方面给咨询对象以帮助、教育和启迪。借助心理咨询疏通大学生心理是一种隐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 通过心理咨询疏导学生不良情绪, 让学生有正确的认知、坚强的意志。

在上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中, 大学生都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是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因而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其次, 以理论为主。学生极少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 必须重视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

二、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由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利用业余时间, 结合所学专业知识, 自愿向社会无偿提供服务的各种活动。

陈万柏老师和张耀灿老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 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必须是联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一种形式, 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

首先,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社会基层, 接触各种服务对象, 进而反思自身, 确立正确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方法论。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另外, 志愿服务组织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引导大学生积极为社会服务, 以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其次,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客体互动性强。一方面, 大学生可作为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自由的互动, 反馈意见。另一方面, 大学生也可成为志愿服务的组织者, 成为主体, 这样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

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有条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但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以下两方面存在问题:

(一) 志愿服务社团管理

第一, 管理力度弱, 跟进不足。一些志愿服务社团只对志愿者进行注册登记, 而随之相关的服务并没有跟上, 在志愿者协会中相当高比例的人没有参与志愿服务, 与此同时, 登记资料做的比较到位, 但是后期管理如志愿者培训、服务时间记录、服务质量督导等很不到位。

第二, 策划创新能力不强, 活动质量不高。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主要以活动为导向, 缺乏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多注重形式, 缺乏特色和内涵;服务低层次且重复, 缺乏高品位发展。

第三, 缺乏有效的专业培训。

(二) 国家管理

第一, 法制不健全。有些活动的组织者把志愿者当作是免费的劳动力, 甚至让他们加班加点地工作。在活动中, 志愿者自身合法权益缺乏保障, 尤其是当志愿者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时, 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 应该由谁来承担补偿责任并未明确规定。另外, 对民间志愿服务组织限制较多, 缺乏引导, 相关条例模糊, 不利于社会力量的发展, 难以调动社会资源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

第二, 激励政策的导向与志愿服务理念存在矛盾, 落实政策时也存在漏洞。

国家制定了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如参与西部计划或者“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志愿者在考公务员时同等条件优先录取以及考研究生时初试加十分, 但缺乏对大学生正确认识激励政策的引导, 导致部分大学生企图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跳板实现成为公务员或研究生的目的, 出现所谓的“基层镀金”现象, 与志愿服务理念背道而驰。

三、对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实施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志愿服务社团管理者应该做到:第一, 切忌形式主义的一哄而上和不切实际的强制性参与, 坚持自愿无偿和适宜适量原则;第二, 抓住重大活动开发志愿服务项目的同时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 开展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在重大活动之外, 志愿服务基地建设是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系统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重要举措;第三, 尽可能组织专业的志愿者培训, 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第四, 重视传播志愿服务理念, 加强对志愿者的精神教育, 以保证服务的持续性。

另外,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第一,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维护志愿者权益, 推动民间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第二, 加强激励政策的落实和监督力度, 保障志愿者权益;第三, 宣传志愿理念, 重视对志愿者的理念引导。

摘要:近年来, 大学生已成为我国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人群。志愿服务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笔者从思想教育载体角度考察大学生志愿服务, 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及其不足导入, 着重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教育载体的可行性、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实施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可行性,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 (2012.11重印) .

[2]高娱.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 2012.

从道德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各种外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大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教育活动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当前,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主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环境发展中与时俱进。

一、准确认识和把握新时期、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1.从宏观环境来看,面对新时期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征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全球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则为大学生把握国际动态、了解舆情信息提供了崭新的渠道,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力、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增强。但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和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开始变本加厉。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的网络优势向世界全方位地推销自己的政治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这些将难免会对部分大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这些发展变化不仅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信任,也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的激发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但是,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也有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就业、教育体制、社会治安等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上述复杂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引导大学生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社会心态。

2.从微观环境来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组织环境、人际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具有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征

在组织环境方面,大学校园多种多样的组织机构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身能力和特长、实现兴趣爱好的舞台,有利于其个人行为和人格的正常发展。但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也出现了弱化现象。

在人际环境方面,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知识为媒介的知识交往逐渐成为大学生交往的主导形式,并呈现出虚拟化、多元化等新特点。

在家庭环境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离婚率增长、单亲家庭增多、独生子女娇惯、家庭暴力增加、家庭道德约束力下降等社会家庭问题,这些都十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

二、合理调节和控制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

1.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当前,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努力在大学生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善于主动发现新环境中出现的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各种事例和人物典型并加以宣传,使大学生直接感受到社会发展中积极的一面,从而给他们以强烈的情感感染和理性启迪。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环境具有有序性、可控性等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内环境的调控作用,要比对外环境的调控作用大得多,也直接得多。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环境的选择和创设,从而实施对内环境的正确调节和控制,关键是要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此前提下努力消除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对象之间良性互动的环境的营造。大学生由于其内在知识结构和思想结构的作用,他们对主体所传导的思想信息是不是接受,怎样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转化为自己的行动,都是经过自觉自主的思想活动作出的。为了使主体的活动实现预期效果,必须努力营造一种良性互动的氛围,使教育双方形成互动,产生“共振”。

第二,注重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时空条件优势互补的环境的营造。在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及时性、开放性等特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拓展思维空间,同时扩大交互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三,注重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匹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使内环境与社会环境保持良好、和谐、同步发展的关系,既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不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改善和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把工作和研究实践的重点放在促进大学生思想转变上,始终把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关注作为改善和发展环境的着力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确定正确的思想理论导向,在大学生中不断弘扬时代主旋律。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所以优化思想理论导向是引导大学生思想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深刻阐明环境发展特别是社会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指出环境发展的正确方向,大力宣传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在大学生中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不断提高主旋律的领唱能力。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之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要加强对热点问题的引导和舆论监督,着眼于服务大局、改进工作、解决问题,抨击丑恶现象,弘扬社会正气。对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问题要注意做好疏导、引导工作,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疏导社会情绪、平衡社会心理、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切实维护和增强媒体的公信力。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兴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主动占领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传媒,大力增强掌控网络媒体的能力,坚决杜绝有害信息在网上的传播,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其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他们改造环境的积极性。人的存在和发展与环境条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然而,在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正确地处理这种关系,在自然领域对环境的掠夺随处可见,在社会领域利用环境和创造环境相脱节,甚至还存在一些破坏环境的现象等。这些充分说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刻揭示人的存在和发展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利害关系,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使他们充分认识正确地改造环境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不断促进环境完善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再次,通过能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面对庞杂的环境体系,分清主次,正确处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的关系,确保各种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整体,其各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由于事物发展的差异以及人们实践活动的差异,环境各个方面之间的矛盾冲突频繁发生,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展的不协调、社会领域经济环境与思想文化环境的不匹配等。这些既不利于环境自身的协调发展,也会给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带来困惑和诸多消极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发挥自身“思想领先”的优势,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协调环境各因素的关系,以便促进环境各个方面和谐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从道德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 篇4

1、经济学角度分析

(1)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关系国民经济全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也关系到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我们对农业地位的认识是由我国国情和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面对入世的新形势,只有发展生态、绿色、安全农业,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顺利实现农产品价值。

(3)我国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此必须: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发展产业化经营;五靠发展乡镇企业。

(4)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根据新阶段的特点统筹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奔小康。

(5)从农业农村经济的成就和问题看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必要性。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大大提高。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仍比较脆弱,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低,农村离小康社会还有一段距离;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少,这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因素;粮食“过剩”是阶段性的,是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表现,是低消费水平的过剩,所以应对当前的“卖粮难”要有清醒认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以,农业的基础地位仍须加强而不能有丝毫削弱。

(6)统筹规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因此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就必须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7)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发展潜力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经济效益提高。

(8)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农业生产必须面向市场,产品适销对路,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优化区域结构,形成产业带,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9)推进农村费税改革。农村费税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策。税收是国家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费”是行政性的,具有随意性。费改税后,征收项目和数款都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使农村乱收费现象得以根治。费税改革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规范了分配行为,减轻了农民负担,保护了农民利益,有利于保护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10)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民长期增产不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粮食供求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不去,扩大内需方针就难以持久,经济发展出现的好形势就难以持久,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11)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市场转型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分散经营,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质量差,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率低。

(12)入世,对我国农民增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外国成本低且质量高的产品大量涌入,对我国农产品形成严重威胁,并且我国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又往往遇到“绿色壁垒”的限制,这对我国农民增收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农民也可以以此为契机,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从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收人。

(13)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搞好农业,增加农民收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①落实和完善党的农村政策,特别是土地承包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流通体制改革和费税改革),从而保护好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③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④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⑤发展产业化经营。⑥健全市场体系。⑦发展城镇化和乡镇企业,扩大农民就业领域,拓宽增收渠道。

2、哲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新阶段农业特点的判断是从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做出的科学论断。发展农业必须因地、因时制宜,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据此制定的各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举措都是上述观点的体现。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揭示其内在的本质,才能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适应加入WTO的要求,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发展生态安全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都体现了上述观点和要求。

(3)普遍联系的观点。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全局,关系到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

能有整个社会全面的小康。粮食问题、科教兴农、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等,都是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大问题。

(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处理好次要矛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既是新阶段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又要统筹解决好扶贫开发、农村基层民主等一系列问题,这都是上述观点的具体体现。

(5)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引起质变,而且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正体现了这一点。

(6)内外因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搞好农村改革,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因势利导,当前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正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经营方式,这是继家庭承包经营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政府积极扶持引导,使之健康发展”,体现了内外因的关系。

(7)一分为二观点以及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入世给农业带来一定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也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3、政治学分析

(1)国家职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举措,农业科技革命纲要的颁布,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措施,推进农村费税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政策措施等都体现了国家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搞好公共服务的职能,也体现了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共中央在“十五”计划纲要中特别强调,面向市场,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保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全面推进农村社会进步。党中央每年都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制定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3)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央决定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进行“三个代表”的教育学习活动,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领导农民致富奔小康,使农村党组织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等问题的提出,分别体现了党的思想、组织、政治领导。

(4)重视农业问题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从道德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 篇5

——从政治的角度读《美国教育》

(李飚教育经济 201121010245)

《美国教育》从原始居民开始写起,完整地论述了美国教育系统的形成、发展、波折及兴盛过程,也描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牧师、法学家、领导者、原始族群、甚至白人与有色人种的在教育问题上的种种冲突与发展。

作者不仅是在写教育史,而且是在写美国人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自我提升的艰难历程,这个如今令世人称道的教育系统,却是从“去他妈的灵魂”这样的怒喊中孵化,从清教徒点滴捐款中走向平民化、又从“先有哈佛,后有合众国”的教育传统中为新国家提供了种种支持,最后,在学校与社会、与公权力的制衡和对抗中走出了一个个成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典范。作者没有试图掩饰雏形中学校的世俗化,或者美国政治尝试带给教育系统的灾难,或者宪法赋予的教育系统的责任,而是用一种相对合理和公正的角度来并行论述教育和学校的发展。

美国早期殖民在进行文化移植方面并不顺利,当一个新的种族想要在别人的故土上长期待下去,也许建立学校教授知识就是最明智的做法,正如弗吉尼亚的领导者那样,他们在尝试着让有前景的孩子——无论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进入学校,但是,也正如所有外来者所面临的情况一样,他们之间的战争往往让教育系统胎死腹中。但是,每个意志坚定之人,必有难以忘怀的过往。例如,一心要认真对待识字读书,变成“有文化的人”的清教徒,他们曾在短暂而血腥的玛丽王后统治时期(1553-1558年)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他们中或被处以火刑,或背井离乡,然而,他们却依然选择艰难的为教育系统搭建基座。与其同时,“为了让孩子能够沿着上帝指明的道路前进”,家长和学校采取了规劝、讲授甚至是殴打的方式让他们做一个合格的上帝信徒,甚至采取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儿童惩罚法》1。无论是处于自我防护建立起来的“Wall Street”,还是为了铭记独立尊严的莱克星敦,他们与美国的教育形成了明显的辉映和反弹,当神圣的上帝无法调教顽劣的儿童的时候,立法的权威和当权者的皮鞭则无情,甚至无耻地挥在教1 《儿童惩罚法》规定:任何一个16周岁以上的孩子,如果他们有足够的理解力,就不能对他们的生父和生母加以责备和嘲笑,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他们就必须被处死,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是他们的父母确实对这些孩子疏于管教,或者是他们的父母确实以极端的手段激怒了他们,又或者为了保护他们免受死亡和残废的威胁。

育系统上,让这个为了上帝尊严而形成的自由民主教育体制沾满了世俗之气,这正是教育屈尊于权力和政治的开端。正如事情应该发生的那样,美国早起的教育试图模仿欧洲教育,甚至变相地成为了宗教禁锢、政治封闭和种族隔离的帮凶,由于没有充分的人口流动和新兴的传媒渠道,学校教育仍然躲在历史的小角落等待着机会。

伴随着理性先行的启蒙运动和独立运动的发展,试图建立新国家的先驱们开始寻找能人志士,杰斐逊希望建立民主的、为国家争取人才的教育系统,并把处在社会各个角落的“自然的贵族”挖掘出来,然而,这项计划的实施并没有那么简单,杰斐逊、拉什、韦伯斯特等人经过数十年的呼吁和努力为共和国提供自认为有效地教育理论。可是,为轮式保守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都发现了教育与共和理论的相悖之处,他们在女性、土著人和非裔美国人、奴隶等人群的受教育权问题上争执不下,这一时期成为了教育与政治走的最近的时期,欣慰的是,正如杰斐逊所坚信的那样,“人类肯定会取得极大的进步,而且许多此类的进步都会是在政府与宗教事务上的进步,在这个民族中不断地推广知识,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助于这个理想的实现”。

此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行地方分权制,教育由各州政府办理,教育与宗教分开,学校不受教会控制等,美国的初等教育从此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要注意的是,现在美国教育服务的计划与实施掌握在各个州的手中,而不是受联邦政府控制。事实上,这正是由一系列因不相信政府的历史原因而造成的一个必然结果。人们认为“我们不要华盛顿政府告诉我们要教我们的孩子些什么”,地方对教育的控制是美国民主的试金石,同时无疑也是美国社会的一大特点。1820年,美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经济迅速发展,人民要求受教育的呼声也日甚一日,公立、免费、普及的初等教育思想广泛传播,公立小学开始在各地出现,三四十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公立学校运动在美国兴起。从1852年美国第一部义务教育法颁布到1919年,美国各州全部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普及了义务教育,现代教育体制终于形成。同时,联邦政府在逐渐意识到一个受过教育的平民对整个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的同时,已经开始以许多间接的方式介入不同层次的教育过程。美国的平等主义者们坚持无论种族与宗教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如何,所有的孩子必须有平等的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在贫富界线分明的美国社会,人

们达成了共识:即教育必须由公费资助。否则,富有的阶层就会优先接受教育,而最终导致贫富差距日益加大,而这些共识的产生也要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早起法国传教士与休伦人的共处、詹姆斯敦的实践、伊顿的捐赠或者新教徒的虔诚。

在建立了基本的学校系统后,工业化的脚步又迫使政府和社会开始接纳新的人群,他们或是农民,或是机械工、技工,他们在政治上没有权力,直到杰克逊主义的盛行和辉格党人的鼓吹,平民学校才大力发展起来。平民学校带来了思想上的震动,但是由于缺乏财政支持、管理控制等,而无法真正做到免费、对所有人开放、远离教派或者服务所有人群。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体系也在成熟发展,南北战争后,随着《赠地法案》的通过,各地赠地法案的兴起及美国各地二年制初级学院的出现,美国才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初步形成了美国独有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将英国的注重本科生教育,德国的注重科学研究和自由探索,美国的实用主义熔于一炉。

2美国是一个缺乏历史,但是融合性很强的国家,在面对极端环境时,往往能够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地毅力。当19世纪中期南方农业主与北方工厂主剑拔弩张之前,南方还是难以接受黑人教育,奴隶主为了生产的需要而交给黑人读写技能和劳动技能,而奴隶则在暗地里发动星期天学校运动进行反抗,南北教育水平相隔天地。这一时期,大量的移民带着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同语言、宗教、文化和种族性来到这片正在开垦的新兴土地之上,随即带来了剧烈的西部化运动,工业主义的兴起,城市的增长,企业和资本主义冒险家的涌现等社会问题,威胁着社会秩序和文化的一致性。社会秩序与文化一致性的缺失使主流价值观逐渐形成,加之各州教育权限的相对独立,引发的是教育体制的差异与混乱。直到内战结束,重建美国教育却又面临“白人至上”的威胁,而黑人们的斗争则毫无起色,平均经费少、学期短、学校条件差等问题困扰着黑人。此后,国会和行政系统都为美国学校,尤其是南方黑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监督学校、性别差异、与社会接轨等问题提上议程,教育的专业化、全面化也开始逐步实现,但是在同化印第安人等问题上的操之过急也受到进步主义者的批评,杜威及其追随者发动的把“循序渐进”的办法引入美国教育的历史性斗争,在某种程度上是改变旧的时代偏见所做的一种孤注一掷的努力。他反对传统教育偏重过去,试图改变教育的2 颜建军,美国、德国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比较研究及启示,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29页

重心,把它放在此次此地。他宣称,“摆脱把过去本身当做目的的经院制的办法,就是使了解过去成为了解现在的一种手段”,而这一时期正是现代学校的鼎盛时期。

此后,大萧条和战争严重的影响了美国教育的进度,战后更是开始了平权运动的高潮,在解决贫困、教学方法等问题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在日渐完善的学校体制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教育是美国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公共教育被美国人视为提防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秩序的混乱、文化的非一致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又是培育新时期美国意识的重要机构,各州对公共教育都十分重视。教育体系也成就了宗教信仰在美国人的意识形态中的作用,宗教的道德教化作用和价值观念的塑造作用是美国儿童与青少年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之一,甚至可以说仅次于家庭教育。美国教育塑造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点,以实现个人幸福为目标,以自由、平等、责任、奋斗为途径,以正义为制约规范的价值观体系,通过突出的人文特征,试图打造人文视阈下的价值观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追寻人文精神,为生活中的人确立价值方向。

但是,1980-2004年的美国教育改革则走向了精英化道路,此时的政治关注明显多于教育关注,用数字说话,追求效率,“排名学校”等运动正在侵蚀着教育改革,政治妥协充斥着教育领域,“当权力关系和冷漠使得一些人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另外一些人的基础上,并使得学校的角色与它原本高尚的理想背道而驰的时候,这一妥协过程的底基层面变开始启动了”。然而,这些转变仍然是不合时宜的。

阿尔文·托夫勒在剖析权力后认为,权力的真正源泉是暴力、财富和知识,其中知识将彻底颠覆全球的权力格局。“权力转移”不只是权力的重新分配,而且是权力的改造。在社会的剧变下,短暂性的讯息不断袭扰人类的感觉,新奇性的事物不断撞击人类的认知能力,而多样化的选择则不断搅乱人类的判断能力,现代的学校制度却“仍然是顾后,面向垂死的制度,而不是瞻前,面向正在出现的新社会”3,而“教育者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都喜欢‘用’历史来证明他们自己的某个观点”,无心在权力的改造中占领先机,我们依然没有建立起与超级大国或超级经济相适应的“超工业教育制度”。我们不必然拥有建立3 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北京:中信出版社【M】,2006年,412页

“未来委员会”的勇气和能力,但我们应该尝试各种新兴的知识和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育、电子录像、全息照相术和其他技术领域的改进,将促进未来教育的发展,同时,也要努力实现“流动教育”、“终生教育,并用多种多样的资料课程,来取代初等和中等学校的标准化课程,甚至是“偶然性课程4”

正如作者所坚信的那样:“恰当的理解的过去并不是一串现行的事件构成的简单故事,将我们导向某种不可避免的现在,或在某种确定的意义上指出了我们必将奔去的唯一方向”,我们在学习美国的教育历史,也在寻找和挣扎着探求一条去政治化、充满人本精神的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韦恩·厄本、杰宁斯·瓦格纳,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北京:中信出版社【M】,2006年

3、阿尔文• 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北京:中信出版社【M】,2006年

从道德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 篇6

小学生看吴冠中画展引发的问题,不仅仅是讲解员如何对小学生解读吴冠中作品的问题,这些是表象,实质上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引起的艺术教育缺失的问题。浙江美术馆这次举办的吴冠中先生的画展,大人、小孩都可以看,也不分专业内外之别。小学生问“吴冠中的画中心思想是什么”,这反映出我们目前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强势于素质教育的现状。

小学生讲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主题思想,平常老师教学生看一篇文章,看一张画,都要给学生讲明白是什么意思,主题是什么,一定要分出好人与坏人,香花与毒草,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独立认识和体悟世界的能力,而是让学生被动记住了老师给的正确答案,这是教育的失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掌握认知社会的方法,寻找打开他们未来大门的钥匙,而不是记住大人告诉的“芝麻开门”了的咒语。现在的学校教育,一切以高考为中心,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标准答案铁面无私,考试分数高于一切。这就决定了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必须这么认真地提出问题,从老师那里寻求正确答案,这也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好学生,但是美术馆没有教学和考试之说,所以也没有这个思想准备,于是就出现了美术馆讲解员不知如何回答的尴尬。

每个学生从小都有艺术细胞,只是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被逐渐抹杀了。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讲的六艺,不光是给他的弟子灌输做人的道德礼数,还有算法、乐理等,所谓全面发展的高徒才能成大器。最近北京的一个理工科大学正在筹划建立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目的是增强理工科院校艺术人文的氛围,强化理工科学生的艺术教育,拓展理工科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创新能力。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爱因斯坦、达芬奇以及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同样,很多艺术家也都具有精深的科研本领和科学造诣。人文精神、艺术气质,对科学家的成长和科学的创新有着巨大影响,艺术和科学不是分离的,一些成功科学家的灵感中必然带有飞翔和浪漫的特质。可以说,艺术的想象推动着科技的探索,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也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该校的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表示,学生设计的作品,实用性、功能性都很好,但其造型的艺术性、时尚性还比较缺乏。经典的大气的设计应该是集功能性、实用性、艺术性、时尚性于一体的。理工科院校加强艺术教育,使理性主义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其目的是培养懂得达芬奇、贝多芬的爱因斯坦;培养懂得齐白石、吴冠中的杨振宁式的未来科学大师,造就可以借助艺术的翅膀使科学思维飞翔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应试教育挂帅的现状引发了种种问题: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育主体错位。中小学基本都把音乐课、美术课放到了一个副餐的位置,可吃可不吃,大学也是重理轻文,重技轻艺,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课程也是可选可不选、可修可不修。很多家长也认识到了这一弊端,从小就送孩子出国留学。西方的学校教育方式相对轻松,教与学是“玩中学”。实验课和校外实践课比国内多,所以一般美术馆、博物馆里的学生观众也多。而我们现在去看画展的小孩子大都带着教学任务,要去搞明白吴冠中画的“中心思想”。因此怎么把学生从“考试行”转型为“实践行”,这是问题的关键。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定要把它放到教育大环境里来思考、来讨论。

在当代人文语境呈现多元化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已经不单单是解决审视事物美和丑的问题。世界发展到今天,吴冠中先生作品中有一些东西,我们按照传统艺术语言来审读,已经审读不了了。给学生解读一定要用新的艺术理念。然而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课本,甚至大学的艺术教育教材都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那么颠覆传统的应试教育,提高素质教育,强化艺术教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应该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看待、来解决,这也是我们讨论这个话题的积极意义所在。

从道德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 篇7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中学生或成人的思想政治教育, 具有长期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大学是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 大学生面临着强大的社会诱惑, 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目标。

(一) 长期性

长期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大学是一个人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与健全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贯穿在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

同时, 长期性也是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大学期间, 同时应教会他们如何培养思想政治素养, 在走出大学校门后, 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不断培养思想政治素养, 获得提高。

(二) 时代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大学期间, 学生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 并且被这些事物所吸引着。但这些事物有好有坏,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有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与这些新生事物和谐共生, 逐渐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例如, 可以在流行的娱乐明星身上挖掘闪光的思想政治素质, 将其宣传给学生。

(三) 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不同于中学生和小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尚未成年, 往往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基本理解力和判断力, 思想、行为多在家长的掌控之下。而大学生已经脱离家庭的影响, 开始在大学校园中开展集体生活, 这也是许多大学生人生中的第一次自己做主, 其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抓住大学生的这个特点, 告诉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只是一份能力, 更是一份责任。

(四) 复杂性

大学生群体本身就具有复杂性, 因此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 就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是指教师应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 开展不同形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 有的专业的学生较为活跃, 如文学、英语、新闻等文科专业, 他们擅长表达, 思维活跃, 应让他们自主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但有的专业的学生相对沉闷, 对自主教育活动缺乏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的有效引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大学生这个群体以及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就大学生群体而言,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 对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大有裨益。

(一)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大学生这个群体, 平均年龄较小, 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侵蚀。特别是在如今网络发展如此迅速, 大学生道德水平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 更易于受到网络世界的污染, 影响道德的建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指向, 认识社会的真善美以及真正道德标兵应具有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他们的道德体系中, 应建立坚固的防火墙, 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免于外界侵蚀。

(二) 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不仅对他们的大学生活有所裨益, 更重要的是, 对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也有很大的影响。政治素养, 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养之一。缺乏政治素养, 很容易在大是大非上犯错误, 从此一蹶不振。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 有义务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实现自身政治素养的提升, 这也是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名高校教师都应建立、健全自己的政治素养, 并将这种政治素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给学生。

(三) 培养大学生的正义感

大学生的正义感是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的。人之初, 性本善, 在每个人刚刚来到世界时, 都有一颗善良而勇敢的心。但随着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难免会发生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大家重塑正义感。

当今社会风气存在许多问题,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许多学生会陷入拜金主义, 丧失本应具有的正义感。面对正义和邪恶, 甚至有人会因为各种原因屈从于邪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力求扭转这一现象, 重塑大学生的正义感。

(四) 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水平

社会思想水平的提高, 靠的是个体思想水平的提升。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角色, 是国家的顶梁柱, 其思想政治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水平。

因此, 当代大学生应自觉、认真地接受学校对他们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认真矫正自己行为和道德中的失衡之处, 从而更好地将自身行为与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吻合起来, 提升道德素养。

三、《道德观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 提供生动案例

《道德观察》节目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动案例。作为一档深度报道节目, 故事是其中必不可缺的元素。节目组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全国各地寻找与道德相关的各种选题, 经过后期处理面向全国播出。

这些故事中有贫困大学生舍己为人, 有寻求帮助的人若干年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道德标杆。

(二) 丰富的视频音频素材

《道德观察》节目是一档以传播社会正能量为主的电视节目, 受制于电视台播出的要求, 节目主要由音频视频组成, 单纯的文字难以满足电视的播出要求。这些素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真实的情感。《道德观察》中的许多故事, 如果用文字表述, 或许不能产生那么强大的震撼效果。但当配以现场图片, 或是当事人的样貌, 就会让观众和大学生感觉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三) 与大学生发生共鸣

《道德观察》节目中的故事主角, 绝大多数是年轻人, 有些甚至就是当代大学生。这些大学生的真实故事让观众觉得他们仿佛就是自己的同学或朋友, 而这种来自身边的故事更能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效果。

例如, 节目中曾播出北京化工大学学生三年后找捐助人还钱的感人故事。故事中的名字是真名, 甚至还出现了主人公的身份证, 而主人公所在学校———北京化工学校就是北京的一所真实学校, 这样的真实故事会让学生感动不已, 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四) 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

《道德观察》节目常常会在节目中设置各种各样的疑问, 引发观众思考, 也让观众有继续看下去的动力。当然, 这些问题的设置并不是纯粹地设置悬念, 而是有自己的深意, 引发观众的思考, 反观自身。

例如, 有些节目会对一些当事人的行为做出评估, “这样做究竟值得不值得?”这些问题的提出会引发观众的思考, 有的观众认为值得, 有的观众认为不值得, 当播出主人公的心理动态时, 观众会在震撼之余有所思考和反省。

四、《道德观察》对媒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 紧跟时事热点

媒体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大有可为。媒体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 应发挥媒体特长, 紧跟时事热点, 做时事最前线的冲锋兵。例如, 《道德观察》节目中的许多故事来源就是媒体中报道的典型案例。他们在这些新闻中发掘新的道德线索, 进行深度报道。因此, 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 应主动挖掘当下时事热点中的道德现象或思想问题。

(二) 运用案例说明

媒体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 应充分使用案例分析法。在网络时代, 抓住大学生的眼球并非易事。网络上有无数经过包装的信息或新闻, 它们在大学生的朋友圈内广为传播。一个好的故事往往能使人深受启发, 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故事。运用故事的好处在于可以吸引大学生, 让他们渴望知道故事的后续发展, 或是故事中主人公的现状。并且每一个案例的分析都可以被看作对大学生的一次再教育, 运用身边案例进行教育, 让大学生切身感受道德的力量。

(三) 多媒体互动

《道德观察》作为一档电视栏目, 相当于日常教学中的多媒体。因为在《道德观察》中, 我们总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画面相互衔接, 又会听到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聊天, 还会读到文中有些特别标明的字幕。这可以使学生反复强化。因此, 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 应注重使用多媒体互动教学。多媒体的运用, 能够使学生认真读、认真听和仔细看,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项感官, 共同发挥作用,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四)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道德观察》作为德育教育的媒体资源, 其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会关注对学生主动性的开发。当下大学生, 具有很高的自主性, 因此, 应给予他们实现主动性的机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等形式, 开发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 让大学生主动表达, 自我教育, 从而让媒体的引导作用真正得到发挥和施展,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11.

[2]杨洪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 2013.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胡适的贡献 篇8

一、提倡白话文

如前文所述,白话文的提倡与顺利实施使胡适在学术思想史上名声大噪。但白话文的使用对中国思想、社会和文化具有更大更为深远的影响。周策纵在《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与贡献》一文中说:“从五四时代起,白话文不但在文学上成了正宗,在一切写作文件上都成了正宗。这件事在中国思想、学术、社会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绝大的重要性,对中国人的思想言行都有巨大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看来,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这无疑是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由提倡白话文而带来的一场文化革命,也是对于社会秩序的象征性重建。胡适把林纾所鄙视的“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提升到“国语”的地位,打倒了文言的权威,实际上也就夷平了操纵着书写特权的士大夫阶级。这也正是格里德在《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指出的:“这种书面语言,与其他任何制度一样,维护了传统中国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等级界限。……这场文学革命的目标就远远超出了对一种文学风格的破坏。这场革命的反对者所保护的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价值体系。而反对文言之僵死古风与旧文学之陈词滥调的文学革命的拥护者,所抛弃的也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与社会遗产。”所以格里德也给予了这场运动很高的评价:“但是正如这场运动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从一开始就知道的那样,这场文学革命本身具有着深远的社会含义和政治含义。”唐德刚先生说:“把白话文当成一种新的文体来提倡,以之代替文言而终于造成一个举国和之的运动,从而为今后千百年的中国文学创出一个以白话文为主体的新时代,那就不能不归功于胡适了。”李泽厚先生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说:“白话文运动带来的确乎远不只是文学形式甚至也不只是文学新精神的问题,它反映和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的觉醒。”

二、创建学术新范式

胡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第二个主要贡献,是给当时学术界以破旧出新的空前冲击。虽然“胡适在旧学根柢、新(西)学知识、思想深度、理论突破等各方面都属于中等水平,并不高明,甚至还远逊于其同辈、先辈、后辈中的好些人,”“在真正学术意义上,有如金岳霖所说,胡适的书好像是‘一个研究中国思想的美国人写的,‘兼论中西学说的时候,就不免牵强附会,在学术上并没有新的开创,”但胡适的贡献“与其说是学术性的,毋宁说是思想性的。”所以李泽厚先生才说:“中国现代曾出现王国维、陈寅恪等史学巨匠以及如顾颉刚、汤用彤、钱穆、金岳霖等等,在学术上,都非胡适所能比拟。但他们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却远不能与胡适相比。”一九一九年二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以及在北大课堂上的讲授给当时的学术界(即上层文化界)以极大的思想震动。顾颉刚在《古史辩》自序中回忆当时所受到的思想震动时说:“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许多同学都不以为然,只因班中没有激烈分子,还没有闹风潮。我听了几堂,听出一个道理来了,对同学说,‘他虽然没有伯弢先生读书多,但在截断上是足以自立的。”只有有了这种思想上的震动,才会使胡适刚到北大时的“许多同学都瞧不起他”到给予他肯定。“胡先生讲得的确不差,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历史家,他的议论处处合于我的理性,都是我想说而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的。”

当胡适被给予了肯定并被广泛关注的时候,他的思想才能得以给当时学术界以冲击,正如余英时先生总结说:“从文学革命、整理国故,到中西文化的讨论,胡适大体上都触及了许多已积压在一般人心中而不知‘怎样说才好的问题。即使在思想上和他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人(如梁漱溟与李大钊)也仍然不能不以他所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所以从思想史的观点看,胡适的贡献在于建立了库恩所说的新 ‘典范。而这个‘典范约略具有库恩所说广狭两义:广义地说,它涉及了全套的信仰、价值和技术的改变;狭义方面,他的具体研究成果则起了‘示范的作用,及一方面开启了新的治学门径,而另一方面,又留下了许多待解决的新问题。” “无论今天看来它包含了多少可以商榷的问题,它在当时能够掀起考证学——史学的‘革命是丝毫不足为异的。”

这种典范的革新不仅体现在思想的内容上,也表现在表达的形式上。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回忆说:“我在当时觉得,胡适的这一部书还有一点特别。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无论有没有新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用注释古代经典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都把经典的原文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胡适的这部书,把自己的话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而把引用古人的话,用小字低一格写下来。这表明,封建时代的著作,是以古人为主。而‘五四时期的著作是以自己为主。这也是‘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在无意中的流露。”正因为胡适对学术思想界的冲击及学术范式的创建,才使他得以在当时稳住脚跟,并在以后的学术思想界长期处于核心地位。尽管在其晚年受到了这样那样的批评,但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他在思想史上的影响,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然受着他的一些影响。正如格里德所指出的那样:“尽管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领域中大部分学术成就很快就被取代了,但它在它兴盛的时代是惊人的、富有创造性和强烈挑战性的,甚至是永久性地给人们换上了现在用以研究这些专题的观点。”

三、介绍、提倡实验主义

胡适的第三个贡献是企图在哲学上介绍和提倡一种认为能普遍适用的方法论,即杜威的“实用主义”。他在日记中曾多次说到是杜威的信徒,“实验主义成了我的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成了我自己的哲学基础。”并且在其晚年做《口述自传》时自我总结说:“我治中国思想与中国历史的各种著作,都是围绕着‘方法这一观念打转的。‘方法实在主宰了我四十多年来所有的著作。从基本上说,我这一点实在得益于杜威的影响。”他所竭力介绍提倡的实验主义以他概括的所谓“十字真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最通俗、最著名。“实验主义只是一种方法,只是研究问题的方法。他的方法是: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实证。”这也正是为什么李泽厚先生说:“胡适虽然竭力介绍了一些杜威的真理论、思维术等等,但真正在中国学术界留下思想痕迹的,却仍是他这简要的‘十字真言。甚至包括熊十力在内,也认为:‘在五四运动前后,适之先生提倡科学方法,此甚紧要。”胡适所提倡的方法论不只受到了杜威的影响。他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曾说到他的思想受到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前者教他怎样怀疑,教他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他把一切学说都作徒证得假设,教他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和思想的结果。

胡适在接受西方的新思想的同时,也汇合了中国传统的考证学,正如余英时先生说的:“胡适在方法论的层次上把杜威的实验主义和中国考证学的传统汇合了起来,这是他的思想能够发生重大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胡适所提倡的这个方法论到底给中国学术界留下了些什么?“是否对自然科学家从丁文江到杨振宁有所影响呢?似乎还没有人认真研究过。对同时代巨匠王国维、陈寅恪的关系,也并不清楚。杜威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则另有途径,并非来自胡适。胡适的学术影响主要在文史领域。在这个领域,胡适自己以及所谓‘胡适派的许多人的工作,却多半表现为一些细枝末节的考证、翻案、辨伪等等。”我们不能断然否定他的方法论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许是潜移默化的,也许如余英时先生所说的:“胡适对杜威的实验主义只求把握它的基本精神、态度和方法,而不墨守其枝节。他是通过中国的背景,特别是他自己在考证学方面的训练,去接近杜威的思想。”或如他自己所标榜的:“实验主义注重在具体的事实与问题,故不承认根本的解决。他只承认那一点一滴做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余英时. 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泽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 格里德.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4] 周明之.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中译本自序[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唐德刚. 胡适杂忆[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从教学的角度看“末位淘汰制 篇9

蔡明宏

学校首要和核心的工作是教学,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包括教师管理制度等都是围绕教学而展开并为教学服务的,“末位淘汰制”也不例外。本文拟从教学的角度谈一下“末位淘汰制”这种从西方舶来的教师管理制度。

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教师终身制根本不存在教师被解聘、待岗等,而随着我国经济形态的市场转型,教师任用制度也由教师任命制转变成了教师聘任制,在教师聘任制下,各类人员每年要经过考核。《教师法》规定:“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励的依据”。合同期满了以后,学校可以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解聘。在这种聘任制度下,末位淘汰制就成了有效的教师考核制度,因此可以说它是适应教师聘任制的产物,是教师聘任制的衍生品。“末位淘汰制”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目标制定包括教师的道德表现、科研成果以及教学效果等在内的考核标准,对教师进行量化打分,按照分数高低排名,最终将处于“末位”的一个或几个教师分流出现有的教学岗位的制度。“末位淘汰制”的绩效考核分数来源基本包括三大块:领导对全体教师的考核、学生对其老师的考核、教师之间的互评,最后将这三类成绩汇总得出平均分,再依照预先规定的比例(如5%或10%),把排名末尾或靠后的教师予以“淘汰”,将其解聘或使其待岗。

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的有利方面

1.改善教师资源的配置状况,优化教师队伍。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一些地区的中小学,尤其是小学的生源急剧下降,学生数量的减少使许多中小学难以自成规模,多数地区实行了并校政策,相应地教师就会出现结构性过剩,而我国中小学普遍缺乏合理有效的教师辞退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末位淘汰制自然就成为辞退不合格教师的首选手段,所谓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末位淘汰制通过不断地去芜存菁可以加速人员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师资源的配置状况,从而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的素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决定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水平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2.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动机理论”把激励人的因素分为两类:防止人的不满意的产生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引起人的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与人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的满足有关,来自于工作之外;激励因素主要与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有关,来自于工作本身,保健作用是不能缺少的,但真正能够产生激励作用的则是激励因素,它的满足有利于人们提

高自己工作的效率。在城镇一些较好的学校中,教师的工资、福利等保健因素相当不错,能够在这样的学校里任教已经成了许多教师的愿望。但是在这些学校里,双因素已经出现失衡。因为随着教师待遇等的提高,一些人不思进取的思想却日益增长。实际上正面激励因素在一些人之中已然失去了作用力,在此情况下“末位淘汰制”这种反面激励是值得尝试的方式。“末位淘汰制”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作为其指导思想,从奖勤罚懒这种基本点出发,目的是要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大锅饭”体制,充分体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化组合原则,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校用人制度。在“末位淘汰制”下,所有的教师只有不停地提升自己才能在学校组织中取得一定的地位,才能保证在整个队伍中不是落后者,才不至于被淘汰。末位淘汰制正是通过对教师进行排名使其产生一定的压力,增强其紧迫感和危机感,进而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认真努力工作,使其工作效果达到最优化,从而使学校呈现出一派活跃的景象,这样学校的教学效率自然会明显提高。

对末位淘汰制的质疑

1.被淘汰教职工的比例缺乏合理性,达不到激励全体教师的目的。

末位淘汰制规定的末位比例通常是当地教委的硬性规定,而不是从每个学校的特点出发制定的,这个学校适合淘汰5%的教师,在那个学校有可能需要淘汰10%的教师,因此淘汰比例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被淘汰的教师只是在绩效考核中处于末位的一名或者几名,因此这种制度只对平常表现不佳的几名教师具有激励作用,而起不到调动所有教师积极性的作用,大多数教师仍然抱着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不思进取的态度;更加事与愿违的后果是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新手教师极其不利,老教师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可能不会真心实意地帮助新手教师,甚至是排挤新教师,由于新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有可能在年度考评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绩效考核中除了教学成绩、出勤率等具有客观性外,诸如领导、教师、学生打出的分数都是由主观印象决定的,其科学性不强,因此最终的淘汰结果也不一定是科学无争议的,这就有可能造成真正教学优秀的人员被淘汰、不合格者获优秀的后果,真正被淘汰的不一定就是教学成绩不佳或是表现不积极的教师,由此挫伤了大多数教师的工作热情,末位淘汰制于是失去了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而流入了形式,学校的整体教学效果很难有所提高。

2.容易使教师热衷于搞人际关系而忽视其本职工作。

实施末位淘汰制就要对所有教师进行考核,而教师之间的互评和领导的评分是对教师进行考核的标准中两项指标,这种测评方式是凭主观印象给分,人为因素比较大,大部分教师很可能利用这个机会给自己的竞争对手打低分,借牺牲别人来提高自己,例如;某职高学校

在期末考评中有的教师得到的同事评分竟然是30分,还没有及格。末位淘汰制的施行容易使教师之间产生隔阂和猜疑,致使同事关系紧张;再者部分教师靠走后门、阿谀奉迎、溜须拍马来巴结领导,得到领导的好评也可能造成不正之风盛行。与同事和领导之间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师的去留,因此比起工作业绩来说,教师更关心自己的人缘。

学校教学不是各个教师自己的孤零零的活动,它需要教师群体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合作关系,而末位淘汰制只鼓励个人奋斗,忽视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养成,教师由于害怕自己被淘汰,心理上就会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为了保住自我甚至背后中伤诋毁他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人际交往的过多投入必定导致教师无法一心一意地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3.造成教师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违背了教学目的。

末位淘汰制错误地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纵容和迁就。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打分是实行末位淘汰制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不可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老师,这时对学生纵容的老好先生往往会得高分,而对学生严厉的老师却有可能被评为二等、三等甚至遭淘汰。教师为了能够取得学生的好评必然对学生放松要求,这种姑息纵容使教师失去了其在教学中的威信,污染了纯净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与教学目的相悖。

上一篇:关于本学期英语学习计划下一篇:打造北方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