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指示语阐释(共5篇)
从认知角度看指示语阐释 篇1
从认知角度看指示语阐释
指示语历来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语言现象,怎么去解释其意义及作用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通过理想认知模型来分析中英语篇中指示语使用的异同,并用其中的心理空间分析法来解释指示语在实时语篇中的语用效果.
作 者:肖t XIAO Yi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北碚,400715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5(1)分类号:H03关键词:指示语 理想认知模型 心理空间
从认知角度看指示语阐释 篇2
空间指示语是话语中关于处所、方位的指示。空间指示词主要有表示方位和处所的名词、副词、指示代词, 具有位移意义的动词等。空间指示语是语言中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它是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在语言体系中的反映。Diessel认为:“空间指示语的作用是使语言和外部世界建立起联系。它们的基本用法就是把听者的注意引导到交际情境中的某一事物上, 换言之, 让指示语使用者和听者之间建立起共同的注意点。”Lyons (2000) 指出, 空间指示词有习惯用法 (locutionary use) 和认知用法 (cognitive use) 。习惯用法直接与话语语境中说话人或者听话人的空间位置相关;认知用法指用空间指示词表达一种内化于人们知觉系统中的心理行为的位置。迄今为止, 众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空间指示语进行了研究, 例如空间指示语的自我中心性、指示映射等问题。近年来,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逐渐从研究单句的话语理解发展到研究段落篇章的认知加工上, 而篇章语言学也开始关注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指示语对语言的结构和发展的影响。在叙事语篇中, 空间指示语的使用频率虽然没有人称指示语和时间指示语的使用频率高, 但是其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意义构建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借助Levinson的空间参照结构 (Spatial Frame ofReference) 和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 (Mental Space Theory) 来分析叙事语篇中空间指示语是如何使用的。
二、叙事语篇中的视角和叙述方式
空间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在空间的方位、存现或运动状态的能动认知的结果。在日常的认知活动中, 当人们感知两个物体的空间关系时, 总是把一个物体当做认知目标 (target) , 即所要感知的直接对象, 而把另一个相关的物体当做参照点 (reference point) , 借以确定认知目标的位置和方向。认知目标和参照点不是物体在客观空间中固有的特征或功能, 而是人们在看待物体时所赋予它们的特征或功能。认知目标和参照点的区分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主观世界的, 是人们强加在物体上的 (刘宁生, 1994) 。在叙事语篇中, 叙述者想要准确地向读者展现其构建的空间关系, 就需要确立参照点和认知目标, 并选用合适的空间指示词来表达空间关系。
Todorov (1981) 指出:“构成小说世界的现象绝不会自己呈现给我们, 而总是要从某个视角、某个视点等表现出来。我们就是从这个视点观察认知内容的实体和性质的。”Talmy (2000) 具体指出, 视点是场景上一个这样的点:人们基于这个点想象地观察场景的其他部分———认知其方位特征, 距离远近, 以及配置方式。视角对语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观察事物的角度会影响观察的结果, 从而影响语言的表达。人类的大脑存在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 无论说话者的实际视角如何, 他可以从不同的观察事物的理解角度适当地表达同一种情景。我们在认知同一种事物时, 由于选用的视角不同, 会导致不同的叙述方式、选用不同的参照点和不同的空间指示词来达到认知的目的。
在叙事语篇中, 视角即观察点, 观察点是叙述者在表达方位参照时所选择的心理视点, 即预设的观察者位置和角度。观察点的确立必须与上下文的叙述方式保持一致 (方经民, 1999)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时, 叙述者作为当事者选择自身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为观察点 (自观) ;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时, 叙述者作为局外人以旁观者的立场和角度为观察点 (旁观) 。无论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还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叙述者都可以选择叙述中已出现的或设想存在的其他当事者所在的位置和角度为观察点 (他观) 。例如:
1. a我看到一只小狗蹲在长椅的左边。
b我知道他也看见一只小狗蹲在长椅的左边。
2. a一只小狗蹲在长椅的左边。
b他看见一只小狗蹲在长椅的左边。
例1是以第一人称方式来叙述的, 其中a句是自观, b句是他观;例2是以第三人称方式来叙述的, a句是旁观, b句是他观。
三、叙事语篇中的空间参照框架和空间指示语
一个事物有很多属性, 叙述者只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他关注的侧重面。而人们在判断不同的空间关系时要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基于此, 荷兰奈美根大学比较语言学教授Levinson提出了空间参照框架理论 (Spatial Frame of Reference) , 根据不同的识解方式和参照点将其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参照框架:
1. 内在参照框架 (Intrinsic frame of reference) 。它是从地标物体的“前后左右侧”等固有的方位出发来观察图像的, 例如:The dog is in front of the house.
2. 相对参照框架 (Relative frame of reference) 。以观察者为中心, 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观察者的位置, 因此与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及观察方向密切相关, 例如:The dog is to the left of the house.
3. 绝对参照框架 (Absolute frame of reference) 。指由地球引力所提供的固定方向作为背景的空间参照系统, 空间关系由基本或者绝对方位词体现, 如“东西南北”, 例如:The dog isnorth of the house.
空间参照框架能提供给我们语言的视角和准确的空间信息, 帮助我们推断及了解空间关系, 从而了解整个篇章的语义结构。在叙事语篇中, 空间参照可以定义为:“叙述者选择观察点, 利用方位词跟相关的方向参照点、位置参照点的关系确定空间或时间的方位辖域。” (方经名, 1993) 空间方位参照是一种抽象立体的认知结构, 其反映的是语言社会对认知空间中方位关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方式。空间方位参照若反映在具体句子上时其基本结构标志是空间指示词的使用。而用空间指示词来反映一种抽象的人际、心理距离, 以表达关系的疏远或亲近、观点的主观性或客观性等就是空间指示语的认知用法。这种距离是物理空间在人类心理上的投射, 往往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偏好。
叙事空间分为: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与场景的结合, 即故事层面的物理空间;由于经验自我的介入而形成的与叙述自我的特殊说话氛围, 即非故事层面的心理空间。在叙事语篇中, 叙述者想要描述人或物在空间的位置, 就必须以其他的人或物为参照点。因为空间没有界限, 所以叙述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假定参照点, 并选择合适的空间指示语来构建自己所需的语境。本文以英汉语篇为例来进行分析。
1.The dawn came quickly now, a wash, a glow, a lightness, and then an explosion of fire as the sun arose out of the Gulf.Kino looked down to cover his eyes from the glare.He could hear the pat of the corncakes in the house and the rich smell of them on the cooking plate.The ants were busy on the ground, big black ones with shiny bodies, and little dusty quick ants.Kino watched with the detachment of God while a dusty ant frantically tried to escape the sand trap an ant lion had dug for him.A thin, timid dog came close and, at a soft word from Kino, curled up, arranged its tai neatly over its feet, and laid its chin delicately on the pile. (John Steinbeck, The Pearl)
在这段文字中, 作者把主人公Kuno定位于当前“here”, 没有指明黎明和狗从哪来就用了“come”, 这是因为作者即心理空间理论中的基点空间。随着故事的发展, 尤其当“come”后面跟上表方位的介词短语时, 一个新的现实空间就构建起来了, 在指示语理论中称作“指示转移” (deictic shift) 。在对叙事语篇的处理和加工过程中, 人类不断地构建心理空间和建立关联, 读者的背景知识和视角以及, 指示语在读者心中的投射就起到了辅助理解的作用。
在语篇中, 叙述者构建的空间关系中展示的实际距离有时并不显得那么重要, 心理距离才是空间指示的语用基础。因此在很多情况下, 叙述者可以根据其所要体现的心理距离来选择空间指示语。例如:
2.她到现在还记得很明白的是五六年前在土地庙的香市中看到一只常常会笑的猴子, 一口的牙齿多么白!但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快乐的纪念。 (茅盾, 《子夜》)
这段话中的“这”指的是她在香市中看到一只会笑猴子的事, 这件事情发生在五六年前, 猴子既不在她的眼前, 又不在作者所处的时空, 理应用远指代词“that”。但作者却有用了近指代词“这”, 这个近指词对读者产生的效果是生动地展现了当年香市中遇见猴子的情景, 把读者从自己阅读时的现实时空中带到事件发生的时空环境里, 设身处地地体验、感受她的情感和经历。这种效应正是由于用近指词“this”来指示时空环境远离现实环境的事件时, 读者的指示中心发生了迁移, 从自身现实环境中的自我指示中心调整到了主人公环境中的主人公指示中心。Lyons (1995) 把这种现象叫做“移情指示现象” (empathetic deixis) , 并指出当说话人投入个人情感或者认同听话人的态度或看法时, 总是用“this”而不用“that”。“这里无疑涉及说话人主观投入和说话人感染他人分享经历的意图” (Lyons, 1977) 。可以说, 移情指示现象是叙事语篇中的一种传统用法, 自我表达是构成这种用法的原动力。又如:
3. (a) “你看, 那儿有一支很好的。”他高兴地说。
(b) 她抬起头, 笑问道:“在哪儿?”
(c) “那儿不是?”他伸手向旁边树上一指。 (d) 她的眼光跟着他的手望去。 (e) 树上果然有一枝很好的花。 (f) 这一枝离地颇高, 花也不少。大部分都是含苞未放。 (g) 枝子弯曲有力, 令人注目。 (h) “可惜太高一点, 这一枝倒挺好。”鸣凤……自语道。 (巴金, 《家》)
这一段是鸣凤与觉慧的对话。两个远指词“那儿”表示那枝梅花离觉慧和鸣凤的实际距离较远。但作者的旁白 (f) 和鸣凤说的 (h) 都用了近指词“这”, 表明了人物将注意力集中在这枝梅花上, 此时的重点表达的是一种心理距离上的近, 表达了他们俩观点的一致。
由于每个人的认知各有差异, 人们在面对客观事物的时候, 常常会主观地区分自己所看到的事物的远近距离, 说明了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人的认知能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日常交际活动。在这种情况下, 叙述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指示词来表示自己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 这个心理距离包括亲近感, 如喜欢、赞成、认可;也包括心理上的疏远感, 如讨厌、反对。
四、结语
叙事语篇中的空间是由作者通过文本叙述构建,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和想象而还原复建的。在文本解读过程中, 指示语能够使读者将自己投射到语篇中作体验性阅读。正如Levinson所说:“指示语是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在语言自身结构中得以反映的最明显的方式。”利用空间指示语来描写故事发生的地点, 刻画人物心理, 推动情节发展, 构建语篇结构, 让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紧密结合, 使读者更加关注叙事语篇故事和意义的深度, 也为分析文学语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ental Space: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Levelt, J.M.Perspective Taking and Ellipsis in Spatial De-scriptions.[A].Cambridge MA:MIT Press, 1996.
[3]Levinson, S.C.Spa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4]Lyons, 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5]方经民.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J].中国语文, 1999.
[6]刘宁生.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空间关系[J].中国语文, 1994.
[7]吴一安.空间指示语与语言的主观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从认知角度看“闪X”族新词语 篇3
关键词:“闪X”族词 认知理据 语义衍生 成因
一、引言
“闪X”族新词语是指像“闪婚、闪离、闪孕、闪付”等新出现的带“闪”的词语。近年来,随着网络交际的发展,新词语层出不穷,“闪X”族词就是这股潮流中的一朵“浪花”。先看个例子:
(1)时下,“闪婚”成了未婚年轻人的一种风尚,闪电般的相识,闪电般的结婚。(国际在线网)
这是“闪婚”一词首次亮相。这里的“闪”并非“一闪一闪”之义,而是取“短暂、迅速”义。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调侃的话:“3秒钟足以爱上一个人,8分钟足以谈一场恋爱,13小时足以确定伴侣结一次婚。”这句话可以很好地注解“闪婚”一词。“闪婚”是“80后”最新潮的一种结婚方式,较为形象地反映了现代都市青年男女的爱情观和婚恋现状。
由“闪婚”带头,新兴“闪”族词频频出现于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上,但是语言学界对于“闪X”族词的研究却很少,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闪X”族词的语义演变及成因做出分析和讨论。
二、认知理据——隐喻的本质和特征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最初源自Lakoff与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他们在此书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而在传统的语言研究中,隐喻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或修辞格,主流的语言学家对此不屑一顾。而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突破了这种传统的修辞观,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的一种赖以生存的认知手段,人类的思想是隐喻性的。隐喻可以帮助人类加深对客观世界的多维认知,把更多的对象纳入到自己的称谓范围,实现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分类和整合,从而建立起新的概念范畴和观念网络,实现对世界的多角度的甚至是全新的识解。对原有的语义进行意义扩展以至创造出全新的意义,这是隐喻在语言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新范畴的反映是通过隐喻来完成的,用人类所熟知的具体概念去理解新生的抽象概念,原有的语言符号通过人类的隐喻思维被赋予新的意义,隐喻义是新的语义产生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两个不同概念域或认知模型之间映射的结果。李福印认为,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每一种映射都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一系列固定的本体对应。一旦这些固定的对应被激活,映射就可以把源域的推理模式投射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上去。通过源域对目标域的概念化,隐喻中抽象的、难懂的概念就会变得可视、具体、生动起来,目标域便具有了形象性、意象性和趣味性,体现了隐喻的无穷魅力,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从而使某些词语的隐喻义得以广泛传播。
三、“闪X”族词隐喻语义的衍生过程
“闪”是个会意字,本义为“从门里偷看”,词性为动词。如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苛吏传》:“白日常自于墙壁间闺闪。”《礼记·礼运》:“故鱼鲔不淰”,注:“淰之言闪也。”疏:“闪有忽有忽无,故宇从门中人也,经传多以掩为之。”从现在“闪”字词语的情况来看,总体上“闪”在本义的基础上有两条引申路径:
路径中“闪”的词性没有发生变化,一直是动词,如“闪避、闪开、闪躲”等中的“闪”都取“快速扭身”之义;“夫人休闪了手”(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闪”作“扭伤”解,类似的还有“闪腰、闪扭、闪失”等词语,含这个义项的“闪”的词语一般只用于口语。第二条路径中“闪”的词性开始发生变化,在本义的基础上,先通过扩大引申,“闪”有了快速出现、快速消失的意思,但词性仍为动词。如《三国演义》:“为首闪出一将。”随着“闪”字词语使用范围的扩大,“闪”的意义发生了虚化,由表示实义的动词开始向表示程度的副词转化,如“闪存、闪现”,等等,这个词性的转化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在古代的时候,“闪”字已经有了这一用法,如:“垂涎闪吞兮,挥霍旁午。”(唐柳宗元《招海贾文》)只不过那时这个义项的用法极少,而且和当时的时代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闪”还可作名词,意义为“天空中的电光”,是“闪电”的俗称。如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闪”的本义“从门中看人”只出现在古书中,在现代基本上已不再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新现象的不断涌现,我们大多使用“闪”的引申义,而且随着网络媒体的兴盛,出现了许多包含“闪”这一语素的新词。如:
(2)江疏影是那种文艺清新的女神风格,穿着打扮很有气质,穿着闪钻拼接无袖连衣裙,可爱的粉色,俏皮甜美,乖巧可人,上身减龄显嫩,搭配银色高跟鞋,穿着打扮很有品味。(人民网)
(3)从最初抛出消息时候的争议、哗然,到一步步用艳光四射的剧照闪瞎人眼,范冰冰版武则天,就是这么高调。(人民网)
(4)不过,随着歌曲创作缘由的曝光,专属于准老公的昵称“小笨蛋”也被媒体揭露,甜蜜指数破表,再度闪爆众人。(人民网)
上述“闪”字用的都是引申义,不过这些义项都和人的视觉有关,对人的视觉有一定的冲击力,其意义还属于视觉范围之内。随着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和人们认知的改变,“闪”在原有的义项基础上不断增加新义。
人类的认知模式是“通过一个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个事物”,从而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同时人们往往会依赖具体的概念去理解较抽象的意义。也就是说,无形的、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植根于有形的、简单的、具体的概念。“闪”有“闪电”这一义项,闪电给人速度快、一显即逝的感觉,而且“闪”的本义“从门中偷看”这个动作也有一定的快速性,因此,“闪”字后续的引申义都与速度快有一定的关联。随着这个义项的高频使用,“快速地、突然地”逐渐由原来修饰动词的成分演变为“闪”的一个独立的义项,“闪”因此有了表程度的副词词性,这就完成了从视觉域向程度域的投射。现代生活节奏之快使得都市青年男女正流行一种“3秒钟足以爱上一个人,8分钟足以谈一场恋爱”的爱情观,所以人们就将“闪”与现代婚姻结合起来。由“闪婚”一词带头,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批“闪X”族词,如:“闪离、闪孕、闪嫁”,等等,相比以前,“闪”的这个副词性表程度义项的使用范围变大,使用频率变高,而且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传达了现代生活特有的价值观。例如:
(5)农村的婚姻相对比较稳定,但面对拆迁带来的巨额利益,不少拆迁村出现了“闪离”“闪婚”“闪孕”等怪现象。(《人民日报》)
(6)据台湾媒体报道,影星贾静雯当年在事业高峰期,奉女成婚闪嫁富商孙志浩,最后这段婚姻只维持四年就告吹了。(人民网)
这些“闪X”族词大多围绕婚姻生活,但由于较强的能产性,“闪X”族词不断泛化,也扩展到其他领域。如:
(7)目前,“一卡通”城市卡可以在蚌埠当地标准化菜市场实现快速闪付,在全省不仅是首家更是标杆,为全省金融IC卡行业应用打开了新的思路。(人民网)
(8)两家虽然都是闪购模式,但聚美优品由化妆品切入,而唯品花则是从服装起家。(人民网)
(9)OPPOR5背面照在配置上该机搭载了64位骁龙615处理器,与OOPO的闪充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超薄手机功耗的完美解决方案,用户不会再因手机续航的问题感到困扰。(人民网)
从以上例子来看,“闪X”族新词语随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发展,记录着社会发展的轨迹。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由于“闪X”族词的高频出现,“闪”有时也可以从“闪X”族词中游离出来,独立使用。如:
(10)我说在“闪婚”都出现的当下,交往六七次就表白并谈婚论嫁的也不算太闪。(《中国青年报》)
例(10)中“闪”字的含义已与动作脱离了关系,纯粹表示“速度快、短暂”之义,词性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表示实在义的动词,也不是修饰动词的副词,而变为意义更加虚化的形容词,这充分体现在例(10)“闪”的独立使用中。
综上所述,“闪”字通过认知隐喻由视觉域映射到程度域,“闪”的词性也由最初的实义动词虚化为表程度的副词,现在又出现了形容词的新用法。隐喻义经历了一个从开始被人们接受到完全认同,再到利用隐喻义重新创造新的词汇的过程。
四、“闪X”族词的成因
随着词语“闪婚”的传播,新生的“闪X”族词,像“闪孕”“闪付”“闪陪”“闪充”等词语也相继出现在各大媒体和网络上,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一度成为当时的流行用语,甚至《现代汉语大词典》也收录了“闪婚”“闪离”等新词新语。“闪X”族词的产生和快速发展是有一定原因的,可以用语言学理论来进行解释,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一)语言经济性的制约
人们做任何事情总是希望以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回报,语言交际也不例外,人们往往力求用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表达最丰富的言语内容,这就是语言中的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又称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这一原则由美国学者齐夫于1949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在交际中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既能满足言者完整表达又能满足听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的语符,这就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我国语言学家邢福义(1997)也指出:“就语表形式的总体走向而言,汉语语法结构具有趋简性。即表示同样一种语义蕴含,既可以采用可能有的全量形式,也可以采用经过减缩的简化形式,但说起话来,人们更多地选择简化形式。”汉语中的语音方面的连读、词汇方面的缩略以及句子上的指称、省略都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体现。
“闪X”很多词语在结构上具有趋简性,其中很多都是缩略形式,而缩略形式的内在动因就是“省力”和“经济”,这符合人们使用语言的求简心理。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会在不改变原有意思的前提下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采取最经济的手段省去一些不重要的成分,来表达完整的信息。例如“闪婚”即“闪电式结婚”,“闪孕”即“闪电式怀孕”,等等,这些闪族词都是用“闪X”来代替“闪电式XX”,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同时也符合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展趋势——双音词的结构形式也是语言学上经济省力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且,“闪X”结构的词语也形成一个“词语模”,词语模就像造词的模子,能批量生产新词语。词语模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模标,指词语中不变的部分;一个是模槽,指词语模中的空位。“闪X”以“闪”为模标,以X为模槽,具有很高的能产性。
(二)社会发展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变化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引起语言的某些变化,而词汇是最能直接体现这种变化的语言要素,语言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而词汇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反映最灵敏。语言的变化会客观记录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反过来说,语言现象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闪X”族词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和交际需要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变革、科技的进步,新生事物和概念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价值观念更替频繁,语言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才能顺利完成交际的基本功能。“闪X”族词有助于高效率地交际,同时体现了年轻群体活跃、时尚的生活方式,如“闪婚、闪孕、闪离”反映了现代青年男女新的爱情观,“闪付、闪购、闪充”反映了网络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可见社会的发展变化为“闪”族新词语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这些新词语的出现也填补了词汇空缺,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类推的作用
“类推”是一种推理方法,是“类比推理”的简称。类推原则最初是由新语法学派提出来的,他们认为语言发展变化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类推原则,人都有类推的倾向,并常常以类推原则创造新的词句。所谓“类推机制”,就是表示同一语法意义的几种不同的语法形式由于其中的一种形式的影响而统一起来的过程。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继承和发展了新语法学派的观点,认为类推是促使语言变化的两大因素之一,是以一种或多种其他形式为模型,按一种特定的原则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是语言创造的原则,从而将类推与整个语言结构以及语言的演变发展规律联系在一起了。类推在汉语构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闪X”族词在构词的过程中同样大量运用了类推机制,人们将“闪”的某种语义特征作为初始的模型,有规则地模仿“闪X”词语模来创造新词,人们只需要改变模槽“X”,就可以创造出许多具有丰富含义的新词。从本质上来说,类推原则也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有一定的关系——有了类推,人们就可以轻易地创造出许多新词。
五、结语
“闪X”如今已发展为一种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领域中的新词语模型,充分显示了“闪X”族词词义的扩展性和能产性,体现了汉语词汇发展的广阔空间。而且从“闪”族词目前的发展和使用情况来看,“闪”族词中的共同构词语素“闪”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呈现词缀化倾向;但是这一演变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中间状态,在这个中间状态中,“闪”可能既有语素义,又有一定程度的虚化。同时也存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闪”在发展过程中将停滞不前,稳定下来。但是以上仅为我们的预测,“闪”族词语具体会如何变化,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32-134.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施媛媛.“闪婚”引领“闪”族词[J].咬文嚼字,2012,(09).
[5]邵长超.“裸x”族新词语在认识[J].修辞学习,2009,(02).
[6]姜同绚.类推机制视角下的新词语略论[J].语言应用研究,2007,(6).
[7]李仕春.“类推”在汉语新词语产生和流传的作用[J].语文学刊,2005,(9).
[8]段文汇.从认知看“裸x”族新词语中的隐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9).
[9]梁洁.反“x”词语模的多角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从认知的角度看兼语句的象似性 篇4
从认知的角度看兼语句的象似性
作为汉语主要句型之一的`兼语句,历来就有众多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加以定义和阐释.主要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汉语兼语句的句法特征,并通过象似性原则在不同类型兼语句中的体现来印证句法的象似性.同时,对不同语言中的兼语现象加以比较,分析了象似性特征在这些语言中的不同体现.
作 者:傅洁 FU Jie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4 刊 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NDAN POLYTECHNIC COLLEGE 年,卷(期): 22(3) 分类号:H146.3 关键词:兼语句 象似性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看指示语阐释 篇5
20世纪70年代末,心理学家Dweck等人提出成就目标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学习目标取向与成绩目标取向两种不同的目标取向。持学习目标取向的学生认为能力(智力)是后天培养的,可以变化,可以发展的。因此追求掌握新的知识技能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种学生会形成一种掌握模式,在认知方面会关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对成功失败情景进行努力和策略归因;在情感上面对失败焦虑程度适中;在行为上敢于面对挑战性任务,对困难任务有较高的坚持性,失败后仍然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并致力于更有效的学习策略。持成绩目标取向的学生则认为能力(智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希望通过寻求对自己肯定性评价来展示自身的能力。这种学生会形成一种无助模式,失败后很快变得沮丧,没有兴趣继续完成任务,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问题解决策略也变得很随机。在认知方面关心对能力的评价结果,对成功失败情景进行能力上的归因;在情感上面对失败容易产生高度焦虑感;在行为上选择难度较低的任务,对困难坚持性差。两种不同趋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
90年代,音乐心理学研究者也开始对成就目标理论产生兴趣。如O'Neill(1997)在对钢琴学习的学生研究中发现,学习目标取向的学生比成绩目标取向的学生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且在练习时间上,成绩目标取向的学生要花两倍于学习目标取向的学生才能达到与之一样的表演水平。虽然成绩目标取向的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练习,但是效率却不高。研究发现成绩目标取向的学生往往会选择简单的自己已经熟练的段落或者乐曲弹奏,难的段落或演奏得不熟练的乐曲则被他们避开。这样是不能让他们的演奏水平得以提高的。而学习目标取向的学生喜欢选择有难度的段落进行练习,并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来提高他们的演奏水平和能力。
在面临表演失败时,成绩目标取向者总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演奏好,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能力水平不够。学习目标取向者则认为一次不够出色的表演意味着还存在着问题需要解决,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新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表演水平。
因此,面对具有不同学习目标定向的琴童,教师和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了解你的学生(孩子)知道他们是属于何种类型倾向,针对他们不同的需要因材施教。
⑵应把动机看成是教学中的一个完整的部分,在强调动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学生本身就是下一步学习的动机,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取向,并使他们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动机模式。
⑶培养学生将每一次的表演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展示自己的能力。
⑷对成绩目标取向的个体,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帮助他们分析哪些是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并帮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时候采用较多的学习策略,提高他们专注于练习的能力。
⑸对学习目标取向的个体,教育者应多一些对他们有价值的信息反馈,使他们从中可以改善他们演奏水平,而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表扬或批评的话语。
⑹让学生清楚他有潜能完成演奏任务,采用积极的表达方式,如“通过练习你就可以提高”等等。对于自我效能感低的成绩目标取向学生来说,教师和家长的鼓励是很重要的。
⑺有效的帮助学生寻找演奏失败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失败不是必然的,而是他们可以控制的。强调努力比能力在学习中更为重要,是消除学生消极归因的方法。
⑻教师应选择一些需要学生发散思维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课程给学生练习。鼓励学生在独立学习的时候对课程投入更多的认知,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枯燥练习直到掌握为止。
⑼对于音乐等级考试,音乐教育者对这种评估的真正意义与价值看法各异。有研究者认为竞赛能激励学生的技能发展,而有研究者也坚定地认为竞赛会削减学生的成就,特别是不断失败后更容易降低那些成绩目标取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主感。对于这种争论至今也没有一个简单的回答。但笔者认为进行比赛应由学生意识到他需要,出于自己的意愿而不是老师和家长的压力。教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学生确定自己发展和演奏的目标与愿望,对学生进行有价值的评价以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目标水平。虽然很多学生都参加了不同程度的竞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应竞赛的环境。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对这种不情愿跟同伴进行比较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家长也无须急功近利,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考级,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⑽成就目标会随着年龄发展而变化,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关注于教育者和家长的评价,而高年级以后会由成绩目标取向转向学习目标取向占主导。教育者和家长应注意到这种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手段和方法。
在提倡素质教育、强调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今天,成就目标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也是动机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音乐研究者应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分析学生音乐学习的认知成分中来,以便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以及在这些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健康和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趣味盎然地学习钢琴。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及其发展成果为影响学生的动机、提高成就,从而使学生建立适应性行为模式和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依据,也为音乐教育领域的未来实践与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曲 宁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4级研究生
【从认知角度看指示语阐释】推荐阅读:
认知角度08-17
心理认知角度01-03
从营销的角度看服务09-13
从安全角度看核电发展11-13
从成本角度看诚信论文02-13
从战略角度看财务管理07-03
从服饰文化角度看中美10-10
从性别分析角度看霸王别姬05-14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三国06-11
从博客的角度看网站内容的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