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体态语

2024-09-19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体态语(精选6篇)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体态语 篇1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体态语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体态语是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有着独特的功能,恰当地运用体态语,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探讨体态语的意义和运用,以及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要素,从而使对外汉语教学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关键词:体态语 对外汉语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效果

一、引言

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教师借以传递信息的手段主要主要由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构成。对于言语行为,人们很早便从宏观到微观全面细致地进行研究,应当说,这些研究及其成果对于课堂教学艺术的日臻完美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相比之下,另一个重要的信息传输渠道——非语言交流,似乎有点被忽略了。著名艺术家赛弥·莫尔肖曾把体态语比作水这个原始要素。跟我们的感情一样,体态语就像一个流动的元素,在每次碰撞中,都会发生变化,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体态语就是我们内心愿望和反应的表露,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它更发挥着独特而巨大的作用。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这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充当知识的传声筒,还应当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形象完美、内涵丰富的人生导师,更应当成为理解、尊重学生的可信赖的朋友。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师,他面对的可能是来自各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的学生,而且他的一举一动关乎国人的形象。因此,这一特殊的角色要求他必须要运用恰当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完成对自己的师表形象的塑造,从而开展传知育能、陶冶心灵的教育工作。

二、体态语的定义及其功能

“我们以我们的发声器官发声,却以我们的整个身体交谈”

——阿伯罗比亚

体态语是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等构成的一种可视化符号系统。本文所指的是广义的体态语,即:指人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达态度的非语言的特定身体姿势。这种特定的身体姿势既 1

可以支持、修饰或者否定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代替言语行为,发挥独立的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Grant(1971)在《非语言行为分析》中有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的效果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的,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达到的。”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许多实验总结出如下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体态语运用的技巧与策略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体态语,充分发挥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功能。

三、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人际交流重要形式之一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通过其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并使学生受到感染,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对外汉语教学面向的对象是来自有着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国家的学生,教师在传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需要以丰富多彩的体态语相助,才能收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一)展示对外汉语教师的良好形象,树立人格魅力

良好的课堂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准确的语言阐释,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气氛的生动与否,而这课堂的生动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来表现的。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本身汉语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就有着较大的难度了,如果教师不注意其当运用好体态语言,解释起来很吃力,学生学起来也很困难。相反,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丰富多彩的体态语,可以把某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简单明了,学生一看自然而然地懂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师在无形中树立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学生不仅喜欢这个老师,对汉语也会越来越感兴趣。可以说,体态语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师的明信片,这张明信片的内容设计如何,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互动效果。

(二)有效调控课堂情绪状态,强化教学过程的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信息交换过程,师生双方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体态语来进行信息的反馈,双方都是通过它来不断地捕捉对方所传递的信息。例如:在讲授各种不同的“笑”时,只有用体态语才能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2

这是有声语言所表达不出的。如:“笑不露齿”、“狂笑”、“哈哈大笑”等,教师可示范给学生看,学生就会在教师的示范中捕捉到关于“笑”的不同信息。而教师让学生做各种笑的动作,可以看出学生对不同的“笑”是否理解与掌握了。这样,教师借助体态语就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记住每句话,每个生词所表达的意思。这样做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使学生们都参加到学习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适当使用体态语,可消除尴尬气氛

语体和体态语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总是一致的,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时,语体的表达可能会产生某种误会。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即使”一词的用法时,造了一个句子:“即使你的汉语说得不好也不要灰心”,由于汉语中没有虚拟语气,当老师的手指似乎指到某个学生(这个学生的汉语并不差)时,他可能会误以为老师是在说自己,甚至想要大声告诉老师自己的汉语并没有很差。但是,假如教师是带着微笑来举例的,学生看到老师的微笑,便会明白这只是在造句子而已,误会便立即随之消除了。

四、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体态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上运用丰富的体态语呢?

(一)体态语在语音教学上的运用

这是针对初级阶段的汉语教学来说的,教师在教语音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看清楚发音方法及部位,常常使用夸张的手段,比如教韵母i、u、v(yu音)时,教师的嘴唇从扁到圆,有明显变化;在纠正发音时,教师则常常借助手势,比如,不少留学生分不清z、c、s 和 zh、ch、sh、r,教师就伸出手,手心向上,五指并拢,发z、c、s的时候,指尖轻轻向上,而发zh、ch、sh、r的时候,指尖向上翘起,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在区分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时候,教师可用一张白纸放在嘴前,发送气音时,会明显地看到白纸有颤动感,而发不送气音时,白纸不发生颤动,这样,学生便可一目了然地区分送气音与不送气音;而在纠正四声的时候,教师常常按照五度发音法(第一声是阴平55,第二声是阳平35,第三声是上声214,第四声是去声51),用五指在空中比划,这些动作对学生理解区分和纠正难音难调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二)体态语在汉字教学上的运用

汉字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字母,是方块字,对很多留学生来讲,汉字是非常难记、难读、难写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课堂上,体态语的运用想的尤为重要。例如,在给学生解释“大”字的时候,教师可以正面站立伸开双臂形,双手平伸尽力张开是很大的,所以用这个形状代表“大”的意义。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很形象生动,也理解了“大”的意思。又如,讲授“看”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上边是“手”,下边是“眼(目)”,同时把右手放在额头处,眼睛注视着前面,手遮住阳光以便看清楚。那么,学生可以很快明白“看”字是什么意思,也可以很清楚地记住“看”字的写法。

(三)体态语在词汇教学上的运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提倡用目的语进行释义,增加学生接触和感受汉语的机会,但是有些教师在用目的语释词的过程中往往又会增加新的生词,本来是让学生明白词语的意思,但又因此而造成了更多的障碍。比如,给学生讲解“超过”一词,说“超过”就是“超越”,学生还是不懂,便继续说“超越”就是“逾越”,这样的解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完全是失败的。“超过”完全可以解释为“由某物或某人的后面赶到了前面”。因此,教师再解释“超过”一词时,可以叫一名学生上前配合,老师在前,学生在后,两人装作在跑步,然后学生跑到了老师前面,就可以说“学生超过了老师”,这样就是“超过”,那么学生一看,便会明白了。因此,在解释词语时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限,不能照搬词典上的释义,而要注意变通和化简,力求通俗易懂,以利于学生接受。

(四)体态语在语法教学上的运用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造出能展示该句子的语境,再使用体态语把句子引出来,让学生能清楚理解该句型的意义和功能。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把”字句的时候,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句子:老师把花瓶放到了我的桌面上。在讲台上事先准备好一个花瓶,讲解时边讲边拿着花瓶走向某位学生,把花瓶放在他的桌面上,然后让学生重复黑板上的句子,让学生明白在用“把”字句时宾语是发生了某种变化的,(如上面的句子,花瓶从讲台搬到学生桌面上,位置发生了变化),从而慢慢领会“把”的用法。又如,在解释“是„„”这个句型时,教师可以指着学生的上衣问:你穿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我穿的是T恤(西 4

服、羽绒服、衬衫„„);又指着学生的裤子问:你穿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我穿的是运动裤(牛仔裤、长裤、短裤„„);然后再指着学生的鞋子问:你穿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我穿的是皮鞋(运动鞋、布鞋、拖鞋„„)

以上这些练习,如果没有教师配合动作,学生就不知道回答什么,教师一边问一边做动作,既节约了时间,又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五、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时需注意的要素

“一个民族,用什么样的人体语言表示什么样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违反了这个约定的规则,不是引起交际的中断,就是产生误解。”(柯廉等1990)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正确地使用体态语,就必须按照一定的社会习惯、交际习惯、体态语的一致性和接受能力。那么,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课堂上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恰当运用,和谐得体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美在和谐”。体态语只有和表达内容、情感和谐一致时,才是美的,否则就会弄巧成拙。首先,体态语是表情、手势、姿势、服饰等的综合运用,只有相互配合好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其次,体态语要运用恰当,切不可滥用,否则一堂课下来,张牙舞爪,学生好像在看马戏一样。也就是说,应当把体态语放在言语活动的辅助地位,切不可本末倒置。

(二)真情流露,自然适度

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真实情感,交流时才能使体态语自然轻松,但体态语也应有度,如“微笑”也要适时适度,若学生在叙述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自己丢了东西时,教师也微笑,这就与当时气氛不协调,学生可能还会误以为老师在嘲笑自己,不重视自己。教师要时刻注意与学生的情绪相符合,不应与之相反,所以,教师需要具备善于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相信学生,由自觉到自然,达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使体态语与个人风格融为一体,形成富有有个性的教风。

(三)了解体态语的不同文化背景

同样的意思不同民族可能用不同体态语表示,同一体态语不同民族也可能会表示不同意思。英国、美国、法国、韩国和中国人一样在听课或回答问题时,眼睛看着教师的眼睛表示对教师的尊重,而日本人眼睛则以看颈部或嘴边为尊 5

敬。因为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韩国人跟中国人一样,觉得在谈话时眼睛看着对方的眼睛是对对方的尊重,如果看着别处则是一种失礼;而日本人不同,他们认为谈话时看着对方(尤其是长辈)的眼睛是不礼貌的。又如,中国人用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但保加利亚、尼泊尔人则相反;土耳其人眯上眼睛,翘起下巴,轻轻弹一下舌头表示反对,马来人低垂双目表示反对,等等。因此,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体态语,在跟学生打交道时,不可按照中国的文化习俗去理解,同时适时地向外国留学生介绍一些中国体态语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四)纠正不良的体态语

体态语往往是人无意识发出的,但却往往能反映出人的真实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应注意纠正一些不良的体态语。例如:有些教师习惯用手沾唾液之后翻书,眼盯天护板,随地吐痰、搔头皮,打哈欠,靠在黑板上,手不停地玩弄粉笔等,对于这些无意识的不良体态语教师应及时纠正。特别是作为对外汉语教师,代表的已不是自己,而是整个中国的形象,更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态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有着独特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教师体态语的运用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心感悟、反复实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好体态语,配合有声语言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效果,突出其“有声胜无声”的作用,创造尽善尽美的境界,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向世界,让更多的外国人学好汉语、了解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庄锦英、李振村.《教师体态语言艺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熊征宇.《体态语和礼仪》,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赛弥·莫尔肖.《体态语言大全》.贾慧蝶,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李慧.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文学刊,2009.[5]李厚廷.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体态语及其运用.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10月号中旬刊,文教资料.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体态语 篇2

一、体态语的定义与分类

简单地说,人体语就是由人体发送出的非言语信息符号,它包括一切由人的肢体、动作、行为、姿态、气味、甚至人体的装饰所传达的信息。具体包括:面部表情语、头部动作、手势语、体姿语、体触语、副言语、气味语、相貌服饰语。其中,前五者是人身体的状态,可称为体态语。

二、体态语在言语表达中的作用

(一)重复

体态语对语言语有重复的作用,比如在问路时,指路者用语言描述目的地位置的同时用手指明方向,或用语言描述到达目的地的路径的同时借助手臂示意。这都是对语言语的重复,可以让对方从听觉信息和图像信息两方面进行感知。

(二)否定

当体态语与语言行为相反时,可实现对语言语的否定,即“口是心非”。例如夸赞对方,却目光旁顾,看向别人,并做出嘲讽和不屑的表情,这就是在表达与语言信息相反的意思,是对语言语的否定。

(三)代替

有时候人们不用说话,别人也知道他的思想和态度,就是通过解读他的体态语实现的。例如某人被批评时,虽然不说话,但是脸偏向一边,咬牙切齿,对方也就知道他并不服气。

(四)补充

体态语可以补充语言语难以表达的部分。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对此有明确的认识,曾说:“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五)强调

当说话者想对自己表达的某一部分进行强调时,除了加重语气、提高语调之外,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借助体态语。例如某领导对下属布置任务:“这件事你们一定要落实下去。”一边说一边举起拳头,在空中猛力向下砸。这个动作就体现了说话者的决心,对表达的语言做出了强调。

(六)调节

体态语可以作为语言语的衔接与过渡,标记着语段开始或结束和话轮转换。例如在前一人发言完毕后,后一人要开口说话,可以举手示意,以引起注意。

三、体态语的特点

(一)直观性

体态语是直接作用于人体器官的,即人的表情、动作等能直接被交际对象看到、感觉到。

(二)依附性

体态语表达信息时,对语言语有一定的依附性,即体态语不能脱离语境而单独存在。

(三)人体语的真实性和情感表现力大于语言语

由于人的表情、动作很多时候是不受思维控制的,是下意识的;而语言语往往是经过大脑思考后较成熟的表达,会受到思维的抑制,也受到表达者文化水平的限制。因此两者相比,人体语更能真实地反应人的所思所想,也能更直接、准确地表达人的感情。

(四)不同文化中体态语的共性大于语言语

几乎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鲜与其他国家相同,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语言语的个性远远大于共性。而体态语则不同,高兴的时候笑、难过的时候哭,这些基本的体态语是全人类相通的。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体态语的共性是较多的,最有力的佐证就是卓别林的一系列无声电影,全片几乎没有语言语的表达,但基本全世界人民都能理解他要表达的信息,且都觉得诙谐幽默,靠的就是影片中人物的体态语。

(五)文化性

有共性当然就有个性,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样的意思在不同国家的体态语中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些个性和差异则是在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四、中外体态语的差异

(一)宏观分类

1.此有彼无。

中国有而其他国家没有的体态语,这类体态语往往不为其他文化的人所理解。例如:中国人和日本人在遇到困惑或为难时,常常挠头,并深吸一口气同时发出“嘶”的响声。这是为其他国家人所不解的。

2.此无彼有。

中国没有而其他国家有的。例如:英语文化中耸肩可能是不知道,无奈等,中国没有这个意思。

3.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

这一点在手势语中的表现最为明显,后文会详细阐述。

4.形式不同而意义相同。

例如:大多数民族都以摇头表示反对、不同意、拒绝等否定意义,以点头表示肯定、赞成、同意等肯定意义,但是保加利亚人、尼泊尔人以及我国的独龙族人正好相反,他们用摇头表示肯定,用点头表示否定。马来半岛的塞曼人陡地把脑袋一伸表示“是的”,双眼往下一瞧表示“不是的”。阿比西尼亚人把头往后一抬,双肩耸起,表示“是的”;把头猛地向右肩一扭,表示“不是”。太平洋的加里曼丹的达雅克人抬起双眉意为“是的”,眉头微皱意为“不是”。新西兰的毛利人抬起头和下巴表示“是的”,而地中海的西西里人恰恰以相同的动作表示“不”。

(二)具体表现

1.面部表情语。

(1)目光语。

英语国家的人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为频繁,可能因为中国人受传统礼教的影响,“非礼勿视”。

中英终止回应目光的方式也不相同:英语国家人,尤其是女子采用眼睛旁顾的方式终止回应,而这在中国一般是不服气、不喜欢、不在乎的意思,所以中国人看到这种目光会觉得很冷漠。中国人,尤其是女子习惯于目光下垂来终止回应,这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是长期以来大男子主义盛行,女子受压迫的表现。

(2)微笑语。

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微笑被称为不可捉摸的微笑,因为它并不一定表示快乐和友谊,还可以表示害羞、尴尬、抱歉、回避等多种感情,甚至听到不好的事时,中国人和日本人也喜欢保持微笑。例如:一个英国留学生跟他的汉语老师讲,自己在来学校路上遇到了很多不开心的事,汉语老师一直微笑着认真聆听。这个学生以为老师在嘲笑他,很生气地对老师发出质问。这时老师反倒笑得更厉害了,解释说:“我不是嘲笑你,是想用微笑告诉你,这件事没那么严重,不要太难过。”

(3)捂嘴。

在英语国家,捂嘴是为了防止说谎,如果有人说话的时候捂着嘴会被人认为是在说假话。在中国,有时候捂嘴反倒是一种礼貌,是为了防止说话时唾沫、口臭影响到别人。

(4)抓耳朵、挠脖子。

这个动作在英语国家是表示对对方怀疑和不肯定,而在中国是表示不自信,局促不安。

2.头部动作。

(1)打招呼。

英语国家的人在打招呼时,如果对方是熟人,扬一下头、抬一下眉即可,中国人会觉得这样有些傲慢,会采用点头,招手等方式。

(2)叫某人过来。

英语国家的人会头很快地向所指方向摆动,或者下巴指向所指方向,而在中国人看来,这种动作看起来很傲慢。

(2)甩头发。

在一定场合,女人甩头发被英语国家的人认为是自鸣得意或者求爱的意思。男的表示这种意思的动作是伸伸脖子、晃晃脑袋,为了遮掩一下一般会整理一下领带、衣领,摸摸脖子等。

(3)左右摇头

在英语国家人眼里,左右摇头表示也许、犹豫、差不多、马马虎虎、不太清楚的意思,甚至可以表示同性恋、阴阳人。而在中国远没有这么复杂,只是表示不知道、没有、不是等否定的含义。

(4)伸舌头。

美国的儿童伸出舌头表示蔑视、嘲笑或反抗。中国汉族人伸舌头则表示不好意思。

3.手势语。

(1)鼓掌语。

在埃及和一些伊斯兰国家,流行用指甲“鼓掌”,双手手指自然弯曲,手心相对,再让双手指甲相互碰撞,表示对讲话人的蔑视,是一种鼓倒掌。在中国,掌声的含义视情况而定,演讲结束时的掌声表示赞赏,话音未落就响起七零八落的掌声则是对讲话人的嘲笑。有一段时间还流行用双手手背相击来鼓倒掌。

据说赫鲁晓夫就因鼓掌犯过错误。美国人在战胜对手后常把双手举过头鼓掌,表示骄傲,而这一手势在俄罗斯是友谊的象征。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时,为表示友谊就做出这一手势,使美国人方案。

(2)手心朝向。

中国人在招呼人过来时,如果面对的是小孩,一般手心向下,五指伸直,向内摆动手掌,若面对的是成人则手心向上,表示尊重。在英语国家正好相反。

(3)翘大拇指。

在中国有高度赞扬的意思,在希腊表示要对方“滚蛋”,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除了表示要求“搭车”之意外,还是一种侮辱人的信号。几年前美国前总统布什访问澳大利亚,一切堪称圆满。可是就在他走上飞机的舷梯,转身向澳大利亚的欢送者告别时,他竖起大拇指。于是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骚动,因为对美国人来说,这是友好的、赞誉的表示,而澳大利亚人,则把它看成是猥亵。

(4)“O”型手势。

即手心向外,拇指尖和食指尖相接触,形成O型,其余三指自然伸开。这种手势在中国用来表示数字“零”,老师向学生做这一手势,表示学生考了个“大鸭蛋”;在美英等国表示英语“OK”,即“可以,好了”的意思,近些年,中国受美国文化影响较深,也开始用这一手势表示“OK”;在阿拉伯却是咬牙切齿的“深恶痛绝”;在法国意味着零或没有了;在日本意味着钱;在巴西意味着猥亵;在俄罗斯也有不好的意思,不能在酒吧里使用。

(5)计数方式。

在手势计数时,除了使用哪个手指之外,中英之间还有“伸”和“举”的差别,也就是说,英语国家的人在表示数字的时候一般手指是立起来的,而中国人不强调这一点。

另外,在掰手指数数时,中国人习惯先伸开手指,逐一扳回,再逐一放开;而英语国家的人更习惯先握拳,逐一放开,再逐一扳回。

(6)其他手势语。

英国用手摸木器或敲击木器表示求神保佑或驱除厄运,这在中国没有什么特别含义,最多是提醒别人注意。

在中国,用双手呈上或接受物品表示尊重和礼貌,而在伊斯兰国家,呈上或接受物品不能用左手,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

4.体姿语。

(1)坐姿。

美国人在自己家里和私人办公室里非常随便,经常大大咧咧地坐在椅子里,有时甚至把双脚放在桌子上。美国人也很少蹲着,因为大多公共场所常备有供人就座的地方,他们认为在公共场所蹲着有失文雅。

(2)走姿语。

欧美国家的人走路往往大步流星,动作幅度较大,喜欢走中间,给人一种气场很强,“此路是我开”的感觉。中国人走路则动作幅度较小,步态较平稳,且喜欢靠边走。

5.体触语。

(1)性别方面。

中外对同性、异性之间可以接受的体触程度正好相反。中国人同性之间可以拉手、跨胳膊、拥抱、搂肩或并排走;异性之间除非情侣、夫妻等很亲近的关系外,一般不可以随便做这些动作。而欧美国家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同性之间这些亲密动作意味着同性恋,而异性之间见面打招呼,即使不是夫妻或情侣,也可以拥抱、亲吻等等。

(2)对拥挤的接受程度。

在英语国家的公共场合,人们避免挤在一起。比如在餐厅吃饭,有后来者或者遇到其他熟识的人,如果这张桌子座位已满,则会再开一桌,分开就座,不会像中国人一样,加张凳子挤坐在一起。

如果已经很拥挤,要通过人群时,英语国家的人一般用双手分开人群,再通过。而中国人往往一边语言提示对方“借过”“麻烦让一下”,一边身体直接挪过去。在这一点上,中外双方普遍认为对方是不礼貌的。

(3)触摸小孩。

在中国,对小孩表示喜爱经常是摸摸他的头脸等。而在英语国家,是绝对不能随便触摸别人的小孩的,尤其是成年男子不能触摸女孩,否则会被认为是对其进行性骚扰。

(4)握手语中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见面时都习惯握手;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也经常握手;而英国人除了夫妻、情侣间在谈情说爱时以及朋友久别重逢时以外很少握手;在美国,一般在经第三者介绍后,两人才握手。

另外,在握手时,西方人注意女性优先,男士要脱帽,且握手时体距渐远;中国人无女性优先之礼,一般是地位高的先伸手,以身体前倾为礼,不必脱帽,且握手时体距渐近。

(5)亲吻和拥抱。

在中国,除非情侣、夫妻、家人、很亲密的朋友之外,异性之间一般不随意拥抱,同性之间则没有太多约束。亲吻则一般只在情侣和夫妻之间才会有。

而在西方,除了在陌生的异性或男性之间不能拥抱或亲吻外,其他人见面、分别时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只是拥抱和亲吻的时间长短、紧密程度及亲吻的部位有所区别。

五、体态语的中外异同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启示

(一)文化敏感,包容差异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敏感地意识到中外体态语文化的异同,包容差异,避免误解。在韩国学生穿着短裤、拖鞋来上课时,在欧美国家学生上课坐姿慵懒随便、拒绝老师要求直接强硬时,不要误以为他们不尊重老师。在不涉及原则问题时,应给予他们适当的包容。

(二)准确利用中外之间意义形式皆相同的体态语

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合理利用体态语可以起到以下积极作用:

1.辅助教学。

前文提到,体态语对语言语有补充、强调的作用。所以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有效利用体态语可避免语言表达过于复杂,越解释越难的问题。

在语音教学中,声调学习和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的掌握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两大难点。这时我们可以借助手势语进行提示、强调或模拟演示。

在词汇教学中,一些动词和描述表情、状态的词可借助体态语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微笑”“抿嘴笑”“大笑”的时候,教师可直接做出这些表情动作。

在语法教学中,体态语可用来讲解某些语法点。例如“V1着V2”,教师可以走路的同时听音乐,自然引出“听着音乐走路”。

这样的方法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学生学习起来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2.强化语义表达。

体态语对语言语还有重复、强调的作用。因此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教师一边讲解或发出指令,一边做出相应的表情或手势可以强化语义的表达。例如:在领读黑板上的生词时,用手指向要读的词,可以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保证师生之间的教学反馈及时有效。

教师在课上应随时关注学生的表情、动作等体态语。如果在讲解时学生的表情平和,在教师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后学生点头或显露出有成就感的、高兴的表情,就代表学生听懂了,教学环节可向下进行。若学生的表情没有变化甚至皱眉,则可能没有听懂,教师应进一步询问和讲解。若学生目光呆滞、游离,则代表学生注意力没有集中。

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学会利用体态语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例如在听学生发言时,应保持微笑,不时点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认真听他说,且重视他的发言。在学生回答正确时,可以用鼓掌、伸大拇指等方式给予鼓励;在回答错误时,可以摇摇头或摆摆手,但表情要自然亲切,不要让学生认为你对他不满意或有敌意。

4.有效的课堂管理。

在开始上课时,可以用目光语来帮助组织教学,用眼神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准备上课。尤其是在大多数人都准备好后,个别同学还在说话或做其他事情时,教师可以将目光较长时间停留在他身上,以提示他尽快准备上课。

所有体态语都是表达情绪的重要途径,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效利用这些体态语表达自己对学生的鼓励、喜爱、关心等等情绪,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塑造良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

优雅大方的体态语可以帮助教师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让学生感觉亲切自然。而且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尤其是在国外,汉语课堂就代表着整个中国,汉语教师给学生留下的每一点印象都将影响他们看待整个中国的态度和视角。

(三)谨慎或避免使用有中外差异的体态语

例如“OK”的手势,容易引起日本等国学生的误解,应尽量避免。如果一定要使用,应该提前了解学生对这一手势的态度,并且对他们解释清楚这一手势在中国的含义。在所有人都理解并可以接受的时候才可以使用。

(四)对课堂上要使用的体态语进行精心设计

这对于新老师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一节课一般比较长,可能在上课的初始阶段,教师还时刻记得并提醒自己注意体态语的使用。但课程过半之后往往就将这一细节忽略了,很容易出错。因此应该在课前做出充分地准备,保证课堂上使用的体态语适度得体,且与语言表达协调一致,切忌混乱随意、单一呆板等。

(五)根据学生的水平和个性使用体态语

从整体来看,体态语的使用在初级阶段更多,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汉语水平有限,很多较复杂的语言还听不懂,教师在解释一些规则或者发出某些指令时配合体态语就简单易行。在课堂讲解中适当使用体态语也很高效,具体使用方法在“辅助教学”中已有相应阐释,在此不再赘述。

中高级虽然大多数时候不必要借助体态语来解释生词、语法,但若在课堂中加入适量的体态语,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日常交际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地利用体态语,能够有效改善交际和教学的效果,当然,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交际和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把握好体态语使用的分寸,还需在实践中反复探索。

摘要:人体语就是由人体发送出的非言语信息符号,其中表示人身体状态的可称为体态语。它在言语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其文化性的特点决定了中外体态语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这种差异对对外汉语教师也有深刻启示。然而,如何把握好体态语使用的分寸还需在实践中反复探索。

关键词:体态语,差异,对外汉语教学,中外

参考文献

[1]李阳.中英非语言交际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张美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态语探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3.

[3]克休莎.俄汉身势语的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4]田倩.对外汉语教师课堂体态语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5]宋丹虹.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D]:[硕士学位论文].沈阳:辽宁大学,2013.

[6]何萌.体态语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7]高洋.体态语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J].环球人文地理,2014(4).

[8]孙雁雁.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2).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体态语 篇3

关键字:文化适应模式;对外汉语教学;社会距离;心理距离;适应阶段

引言

近些年,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了对外汉语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也为了对外汉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如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的对比分析理论,通过预测学习者的难点提高了对外汉语教学效率;塞林格提出的中介语则解释了学习者学习目的语所犯的一些语言错误的原因;而第二语言习得顺序假说则解释了学习者学习语言是讲究一定的先后顺序的,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遵从一定的顺序;克拉申的语言监控假说则提出了学习者学习语言的不同方式;而根据社会文化模式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学习者学习目的语出现问题原因。在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中,很多人都更愿意从语言本体这个角度出发进行对外汉语的研究,常常忽略了文化的角度。当我们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会遇到一些用语言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而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看时,就会发现问题所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就从文化角度解释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中所遇到问题的原因,在这里就专门从文化适应模式来分析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首先通过从文化适应模式的重要性来来简要说明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然后从影响文化适应模式的的两个主要因素来分析其怎样对学习者产生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原因,最后从文化适应模式的四个阶段来提出关于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 文化适应模式的重要性

事实上,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对目的语的跨文化适应过程,而对于学习者而言,如果他们能够较快的适应目的语文化,那么就会非常利于目的语的学习和掌握,反之,则不利于目的语的学习。而这也就是美国学者John.H.Schuman所提出的“文化的适应”假说,文化适应理论是从社会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来考察第二语言习得的外在因素。它的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联系中,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其中,“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方面都能融入目的与群体中①,而当留学生从本身已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另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便脱离了他所熟悉的社会体系。而新环境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与其本民族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必然会给留学生带来适应压力,尤其像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特别是在西方国家相比,有着极大的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给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带来更多的障碍,如果不能够尽快的调整适应,则会极大地影响留学生目的语的学习,甚至严重的可能酿成社会问题。所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对第二语言学习非常重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在词汇,语法还是文字等方面都涉及到了文化方面,如果学习者能很好地适应汉语文化,如在教红包,红色这两个词时,我们不单单要向学生解释词的理性意义,还要向留学生讲解词所蕴含的文化色彩色,让他们感受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差异。类似的还有“哪里”就要向留学生解释这个词语常常表示中国人的自谦,这样才能让留学生渐渐从心理上接受中国文化,从而对他学习汉语有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

二 文化模式的表现形式及分析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这一研究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John.H.Schuman就已经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社会文化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由此而提出了“文化适应”理论假说,它开辟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视角,同时,他也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使对外汉语教学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其中他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主要从两方面解释了影响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因素:第一个是社会距离,第二个是心理距离。

在社会距离上,社会主导模式与融入策略是影响学习者的是两个较为主要因素,因为当一个学习者他本身所属的社会群体比目的语所属社会群体发展程度高的话,则会影响学习者对文化的适应程度,不利于学习者目的语的学习。社会主导模式主要是指学习者所处的母语群体与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地位关系,当学习者进入另一个社会群体中,他总会是不自觉的将自己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目的语国家进行对比,当自己所在国家的各项水平比目的语国家的水平高时,在他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所谓的“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就会使得学习者对此国家的目的语的失去学习的动力,从而造成不利影响。第二因素是融入策略,当学习者面对目的语群体时,如果能够采取“适应策略”的话,那么学习者则会更容易融入目的语群体,并更好地学习目的语。而在融入策略上,适应策略是学习者学好目的语的一条捷径,但从来到中国的留学生来看,发现留学生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目的语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样就给学习者造成了很多的困扰,而这些困扰会使得留学生丧失对汉语的学习热情,很容易形成“圈子”,而这个“圈子”并不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圈子——人们经常会因某些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特定的目的而联系在一起。这里所指是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往往与他们拥有共同母语的人组成一个小的社会团体,在这个社会团体中,他们往往是不会讲目的语的人或者学习目的语但不用目的语交流人,在这个团体中很难接受将其他语言的人。例如,在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他们来到中国学习,面对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常常会选择与自己国家的人形成一个团体,并在这个团体内进行人际交往。由于韩国人的夜生活比较丰富,这与中国学生的生活习惯大不相同,所以他们常常与团体中的人继续本国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很难融入这个群体,所以这就造成了很难解决的一个现象,而这正是因为留学生没有适应中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所导致的,以致于留学生很难融入目的语群体。这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因为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留学生汉语的学习、。

nlc202309032126

心理距离是从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产生心理距离的最主要原因也是与文化相关的,主要表现就是出现“文化休克”现象。所谓文化休克是指“初处以文化环境中的人对陌生环境产生的一种不知所措惶恐不安的心情,并由此产生的抗拒新文化和留恋旧文化的病态心理反应”。“文化休克”可以说是学习者普遍所遇到的大问题,所以对文化休克现象,我们要更加重视。当留学生自身出现“文化休克”现象,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惶恐不安,并进一步引起文化抗拒心理。这使他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情绪,这样他们就会“放大”自己的情感,认为与本民族不同的事物和观念都是不好的,并采取厌恶和拒绝的态度,更加远离目的与群体,把自己独立起来,这样就加剧了汉语学习的难度。

三 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国学者普遍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文化教学。这不仅会使学习者产生“文化休克”现象,而且也会造成语言知识水平高的学习者,却不能够很好的与目的语群体进行顺利交流的“交际瓶颈”现象,那么如何应对这类问题呢,我们通过文化适应模式的研究分析了一些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个在本国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并不会产生所谓的“文化休克”现象,即使在他学习的过程中,他深刻地体会到了欧美文化与本民族的不同,他也不会在意,更不会因此而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就拿我们自己而言,在初学英语时,我们可能都会读过那些欧美的小幽默,但我们总是会感到那些笑话并不是很幽默,事实上那却是欧美国家的幽默形式,还有AA制等等不同的习惯和观念,我们起初只是惊奇,但是随着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就会理解,而且我们可能也会接受这种处事方式。所以说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只会发生处在与本族文化异同环境下学习目的语的学习者身上,因此从中我们就可以得到启示:在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时,可以让学习者在本国进行学习,把语言基础知识交给他们,注重结合文化教学,这样在本国学习2年后,来中国这样的目的语环境后,就更容易适应,从而更利于留学生与目的语群体的交往,更利于留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既保证了语言知识的教授,使得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也从中学到了相应的文化知识。而对于那些已经来到中国的留学生,我们可以根据文化适应模式的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挫折阶段、调整阶段、适应阶段所表现出留学生不同的心理及行为状态进行不同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并结合学习策略来辅助学习者的学习,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先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状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1)蜜月阶段:从徐家祯阐述了基础语言课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可能性和教授方式中,得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密不可分的。而在蜜月阶段,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普遍很高,这样就应该安排尽量多的语言知识学习,让学习者尽量学习语言知识,并采取直接学习语言策略,只有在遇到相关文化知识点时,再进行相应的讲解,并让他们学会自己分析问题。

(2)挫折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普遍对汉语失去原有的热情,并对目的与语文化感到不适应,是关键期。一方面,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适当的增加文化知识的教学,更多的向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讲解,来吸引留学生的兴趣,并适当减轻语言知识学习的负担,安排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相互交流的活动,活动最好采用将任务型与学分挂钩,形成一种强制性,因为这个阶段的留学生普遍会避免与外界交流,这样学习者才有目标和动力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另一方面,在这个阶段是文化教学的主要阶段,教师可以课上布置相关与文化有关的作业,如了解中国的节日,中国的饮食习惯等等,并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反馈,进行相应的讲解。

调整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一阶段是留学生对目的语文化适应的一大转折点,在这个阶段,学生已对目的语文化有了一定的基础,并能够适应一些文化习惯。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的采用结合文化式的汉语教学,并恢复之前的以语言知识为重点的模式,这样才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汉语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任务,但又不乏文化的了解,这样才能达到最后的适应阶段。

适应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下学习和生活,他们已经能够从心理上接受目的语文化,并意识到他们留学的目的,此阶段应尽量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从交际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以上只是从教学角度提出的看法,但好的教学方法是离不开好教材的,但于文化方面的教材却是少之又少,因为大部分学者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水平是与语言知识的掌握有更大的关系的。但根据Schuman提出的“文化适应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水平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即文化适应程度的每一个等级都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某个水平相对应”这一说法,我们就可以根据此来编写有关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的书籍,可以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发展汉语》的基础汉语这门以讲语法知识为重点的书相对应,使得学习者既可以学到汉语语法知识,又能了解文化,这样就比单独的设一门的中华文化课程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相互结合的。因为对汉语的学习可以说是对汉文化的适应过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上应该建立系统的文化教学方法,促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并为学习者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尽量减少学习者和目的语文化的心理距离,并从学习中去适应中国文化,去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真正的掌握这门技能,真正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持有语言教学为本位的思想,不要本末倒置,让文化教学成为语言教学的重要辅助在手段,最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注释

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012年第四期

② Schuman曾使用心理变量概念,但心理距离概念使用的更普遍

③ 是由人类学家奥伯格与1995年提出的

④ 毕继万在《跨文化适应与第二语言教学》一书中所提出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 2009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 潘国文 2004 《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刘珣 2012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4] 王建勤 201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商务印书馆

[5] 《论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启示》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体态语 篇4

摘要的文体特征包括两部分:语言特征和文体的写作规范.汉语摘要的翻译,只有从文体的.角度出发,才能使其英语文本更易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本文以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中的摘要为例证,从词汇特征、句法特征、语法特征及语篇特征几个方面来讨论汉语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

作 者:岳启业 刘宝杰 YUE Qi-ye LIU Bao-jie 作者单位:岳启业,YUE Qi-ye(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刘宝杰,LIU Bao-jie(依安县第三中学,黑龙江,依安,161500)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体态语 篇5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摘 要:《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六书”理论是汉字释形的基本原则。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释字方式的解读,阐释“六书”理论以及引用典籍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说文解字》;“六书”理论;引用典籍;汉字;对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54-03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我国的语言文字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其中所呈现的重要文字学理论——“六书”理论,与所引证的古典文献资料对后世学习和教学研究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参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许慎的“六书说”释形方法以及引证古典文献资料的释义方法进行研究,以探寻这两种方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价值。

一、《说文解字》的释字方式

(一)“六书”释形

《说文解字·叙》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分析汉字的结构,归纳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汉字构形方式,即所谓的“六书”,并在书中根据“六书”理论进一步阐释每一个字的形体结构及意义。我们结合段注将“六书”理论逐一加以阐释及分析。1.指事

指事字包括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和象形字加提示符号的指事字两种。在《说文》中,指事字出现得很少,段注中均已明确指出。例如:

(1)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段注:一之形,於六书为指事。

(2)二,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二之属皆从二。

段注:凡指事之文绝少,故显白言之。不於一下言之者,一之为指事,不待言也。2.象形

象形字可分为独体象形字和合体象形字两类。在《说文》中常用“象形”、“象某形”、“象某某之形”、“从某,象某某之形”等用语来说明象形字。例如:

(1)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属皆从口。苦后切。

(2)女,妇人也。象形。王育说凡女之属皆从女。尼吕切。

(3)斗,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斗之形。凡斗之属皆从斗。豆都切。

(4)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属皆从足。

例(1)(2)是独体象形字。凡使用“象形”这种术语的象形字象形意味都很明显,如“口”字。而用“象某形”、“象某某之形”的象形字象形意味则不是很明显,如例(3),段注特别指明此类也为象形字。段玉裁认为,“凡既从某,而又象其形,谓之合体之象形,多不成字,其成字者,则会意也”,如例(4)。3.会意

会意字常常是由象形字组合成的。《说文》中没有明确指出哪些字是会意字,我们依据段注可以得出会意字常用的术语是“从某,从某”、“从某某”、“从某,从某省”、“从某,从某,某亦声”、“从某某,某亦声”、“从带主谓句”等来说明。段注认为“从某,从某,某亦声”、“从某某,某亦声”是会意兼形声。例如:(1)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段注:从一大,于六书为会意。凡会意,合二字以成语。如“一大”、“人言”、“止戈”皆是。

(2)吹,嘘也,从口,从欠。

段注:口欠则气出,会意。

(3)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

段注:此亦会意也。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凡字有用六书之一者,有兼六书之二者。4.形声

用形声法造的字叫形声字。形声字在《说文解字》中占的比重很大,有人统计《说文解字》所收的9353个正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说文解字》中形声字所采用的术语中,“从某,某声”是最常用的释字形式。“从某从某,某亦声”和“从某某,某亦声”指某字是会意兼形声。而“从某省,某声”是省形的形声字,“从某,某省声”是省声的形声字。例如:

(1)元,始也。从一,兀声。

段注:凡言“从某,某声”者,谓于六书为形声也„„《说文解字》,形书也„„故曰形书也。

(2)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

段注:此亦会意也。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凡字有用六书之一者,有兼六书之二者。5.假借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假借是用字之法而非造字之法,只有《说文解字?叙》中说“令”、“长”是假借。而在段注中说明了一些假借用法,认为假借必是因同音假借,依声托事。说解假借的专用术语有:“古文以为某字”、“故以某为某”、“以为”等。例如:

(1)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

段注:此引申假借之法。凡以“韋”为皮韋„„以“子”为人之称皆是也。以“止”为人足之称,与以“子”为人之称正同。

(2)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凡子之子皆从子。

段注:凡言以为者,皆许君发明六书假借之法。子本阳气动万物滋之称,万物莫麘於人,故因假借以为人之称。6.转注

“六书”中转注的研究历来存有争议。除了在《说文解字·叙》中,许慎举出“考”、“老”二字之外,在正文中并未提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认为,转注同假借一样是用字之法。

(二)引用资料释义

《说文解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释义方面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保存了大量的古义或本义。我们认为,字形结构呈现的字的本义即文字得形的依据,应是比较原始的意义,这种意义追溯至上古语言,可以看成是词的本义。许慎非常注重利用古文献来说明汉字的本义,进而解释先秦典籍,所以《说文解字》中关于释义方面的精辟解说,多能反映出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并成为后人释读古籍的依据。例如九下而部:“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作其鳞之而。’”“而”字在文献中的用法很多,许慎择取了《周礼·考工记》中的一则辞例,探明了“而”字的记词本义。又如二上走部:“走,趋也,从夭止”,“趋,走也,从走,刍声。”走、趋二字同义互训,本为跑的意思,《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战国策·赵策》“入而徐趋”,皆指此义。《说文解字》中出现了许多同义为训的释例,它们是从早期实际语言中比较归纳出来的,为研究上古的同义词提供了可贵的材料。

二、《说文解字》与对外汉字教学

(一)“六书”理论与对外汉字教学

“六书”理论即汉字的构造理论,可以用来进行汉字字形的解读与教学。留学生初学汉字,对于汉字的形体结构比较陌生,不能很快地理解和记忆。有些外国留学生会因为汉字构形的繁琐而产生畏难心理,这种因学汉字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将会影响到听、说、读的训练,从而影响整个汉语学习的过程。汉字的结构教学实际上并不是无根可循的。对外汉语教师可以从《说文解字》的释形方式入手,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的构形方法进行生动地解读,让留学生从源头上明晰汉字的结构规律,了解汉字的各种类型,从而有效地理解和记忆。

在对外汉语课堂上进行汉字字形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领会汉字构形的种类。我们中国人自己对汉字的构形特点一般都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但是初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对于汉字形体的构造很陌生,不知它们是从何而来的。因此,教师对所教的每一个汉字都要尽量运用文字学理论,特别是“六书”构形理论,从源头上对汉字进行字形结构的分析,帮助学生从局部到整体认识汉字。

在独体字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这些汉字都是由一个部分组成的,其形音义都是独立使用的。如“子”是个独体字,我们通过讲解“子”字的写法使学生明白这个字的古字形形象地表示了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的样子,头大,身体小,因此突出了头部,身体以简单的线条表示。学生明白了这个独体字的字形是以表意为主的,是个象形字。但“子”同时也可以作为合体字如“字、好、孩”的部件,既可表音,也可表意。这就让学生从纵向了解了这个字所具有的不同的功能,使其熟悉这个独体字作为部件时的各种功能以及在合体字中的位置。对于合体字,则更要分析清楚所教的合体字的结构类型。有些汉字发展至今已与古代的构形有了巨大差异,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些汉字时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说文解字》可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供教师查阅,其中每一个汉字都对应一个小篆字体,教师可根据古字形为学生理清汉字的发展线索,从而有效地进行汉字教学。如“出”字,学生很容易认为这是两个“山”重叠而成的。目前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说文解字”的方法,是流俗文字学中的一种依据联想讲授汉字形体的方法。因此这个字用“新说文解字”法来讲解,就可以说“出门见山”,所以是两座山在一起表示“出”。但是这种字形解释的理由实为“穷想”或者说是“胡编”字理,与传统的字理教学法依据汉字构形进行说解不可同日而语。在讲授“出”字时,我们可以用古字形介绍字形的演变过程,更要强调的是,最后的一竖是贯穿整个汉字的,而不能写成上下结构的两座“山”。

可见,“六书”理论对于汉字字形的说解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是十分重要且有效的,汉字教学中应根据古文字字形进行必要的讲解和阐述,便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二)语言文化资料与对外汉字教学

许慎通过对古文、籀文、经书、古语、俗语、方言、前人所说、群书(《五经》之外的其他典籍)以及秦刻石等文献资料来说解汉字形体与解释字义,使得后代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有了充分而完备的资料,保留了重要的文化遗产。他的这种释字方法,也为日后汉字教学与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说文解字》中引用的典籍,进行简要的拓展,或者选取简单且富有故事性的文献资料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能够对中国古典文化以及中国历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更加生动立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有效地理解和学习汉语知识。

三、结语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体态语 篇6

【关键词】 对外贸易 产业结构 产业升级 劳动生产率

苏州位于太湖之滨,江苏东南部。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其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1.9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0500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较1978年增长了327.64倍。①虽然苏州是地级市,但其经济发展速度、现代化程度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位于前列。2010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进出口总额均列江苏省第一,其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五位。②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的对外贸易取得了瞩目的发展,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在不断促使苏州市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和优势的重要方面。因此研究苏州市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1. 苏州市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随着苏州经济的不断发展,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升级,其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和高级化。

资料来源:《2011年苏州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从图1可以看出苏州产业結构不断调整的过程。其第一产业所占GDP的比重从1991的15.21%不断下降直至2010年的1.69%,下降过程中趋势逐渐减缓。而其第二产业所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波动中,2004年开始所占比重出现缓慢下滑,但整体上比值一直维持在50%至70%之间,相对稳定。反观第三产业,自1991年伊始,基本上保持了上升的状态,并且是增幅最大的一个,其比重优势正在逐渐显露出来。这些数据说明了苏州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改善、调整、升级的过程。

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状况也与就业密不可分。如果从产业的就业情况来看,可以通过计算三大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研究苏州市的二元经济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a=(Yi./Y)/(Li/L),其中Yi.表示第i产业的产值,Y表示地区生产总值,Li表示第i产业就业人员数,L表示总就业人员数。③

资料来源:《2011年苏州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图2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大于1,这也符合通常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大小。第一产业主要依托于自然资源,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从1991年至2010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先后经历了缩小、扩大再缩小的过程,经济的二元性呈现出不断减弱的趋势。即使经济的二元性结构有所好转,但是却依旧显著。毕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 苏州市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表1表明,加入WTO以来,苏州市的外贸依存度惊人增长,近几年来基本都在200%左右,苏州市依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外贸对于苏州经济发展的意义不容小觑。苏州对外贸易在过去十几年间飞速发展。在此期间,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苏州的进出口贸易国较为集中,进出口额较前一年出现了小幅下降,但是随即又迅速反弹,出现大幅增长。苏州市历年来一直都处在贸易顺差的状态,出口相较于进口更加强劲,但是如此之大的贸易差额也表明苏州的产业结构依然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如果对国际市场依赖太大,风险必定较高,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而从对外贸易结构上看,2010年苏州进出口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占当年对外贸易总额的76.16%和58.75%,都超过了总量的一半,其第二、第三产业确实在三大产业的比重具有绝对优势,这也是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苏州的对外贸易依旧以加工贸易为主。

3.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模型的建立

为进一步研究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本文选取1995—2010年苏州市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但是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其对外贸易状况,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状况等都会使其发生一定的变化,在进行实证分析时,忽略这些因素并不恰当。本文参考曹文斐④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整,建立模型,利用Eviews进行实证分析。

第一产业:ln(YiS)=Ci0+Ci1lnY+Ci2lnE

ln(YiS)=Ci0+Ci1lnY+Ci2lnI

第二产业:ln(YiS)=Ci0+Ci2lnN+Ci2lnE

ln(YiS)=Ci0+Ci2lnN+Ci2lnI

第三产业:ln(YiS)=Ci0+Ci1(lnY)2+Ci2lnN

+Ci3(lnN)2+Ci4lnE

ln(YiS)=Ci0+Ci1(lnY)2+Ci2lnN

+Ci3(lnN)2+Ci4lnI

其中,YiS表示苏州市第i产业生产总值(亿美元),Y表示苏州市人均GDP(元),N表示苏州市就业人数(人),E表示苏州市的出口额(万美元),I表示苏州市的进口额(万美元)。

(1)对外贸易与第一产业的相关性分析

近年来,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下降,2010年其总就业人数仅占苏州市总就业人口的5%,所以在进行回归时,省去了就业人数的对数这一变量。

注:表格中第一行数据为回归系数,第二行数据为T检验值。

表2的实证结果表明:出口与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负相关关系,随着出口额的增加,第一产业的产值会不断下降。事实上,苏州出口主要集中在电子设备上,其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自然地挤压了第一产业的发展,于是资金、劳动力便不断从第一产业流出转移,产值下降。

另一方面,实证结果中进口额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F检验,表明其与第一产业产值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推断,虽然进口的初级产品大于出口,但是对其产业的发展并没有造成实际性的冲击。

(2)对外贸易与第二产业的相关性分析

就目前的就业形势看来,第二产业吸纳了大部分的劳动力,约60%的岗位都在为第二产业而服务,因此选取了就业人数作为进出口额以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根据实证结果(表3),出口额和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成正相关关系,当出口额增加1个百分点时,第二产业产值相应增加0.43个百分点。统观苏州的出口结构,2010年,机电产品占了76.16%,面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不断增长,极大了开拓了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带动了其产值的增长。另一方面,第二产业作为苏州的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跟随着产品出口进行着产业的调整和优化。出口至各国的产品,必须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所以出口企业就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以求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其中不乏高新技术产品,这种被动地产品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又促进了苏州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苏州的进口额虽然也与第二产业产值成正相关关系,但是其影响程度并不如出口来得明显。产品进口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相对较慢,通过进口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机器,能够产生一定的技术外溢,以研究和复制为手段直接提高苏州产业整体的科技水平,但是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注重核心技术的保护,不会轻易将核心技术出售给别国,所以这种缓慢的技术外溢渗透基本都是中低层次的,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提高苏州产业的技术水准,再完成产业升级。

(3)对外贸易与第三产业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向全社会提供各种各样劳务的服务性行业,该产业以第一、第二产业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为基本条件,通过服务的方式生产出非物质的产品,来满足人民的多种需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开始逐渐吸引人们的关注,其就业人数如今为35%,吸纳了大量从第一产业转移的劳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情况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多次试验分析之后,最终选择了人均GDP、就业人数和进出口贸易额这几个因素进行分析。

从实证结果(表4)来看:苏州市的对外出口和第三产业产值有正相关关系,出口增加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就会增加0.20个百分点。通过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与之相连的国内运输业、保险业也会受到强烈的刺激和推动,进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进口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就相对小得多。

4. 对苏州产业结构的深入分析

从以上的实证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紧密相连,苏州市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尤其是对外出口贸易的发展在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苏州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过程中,依然存在許多问题。

首先,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严重脱节,表明苏州市农业的生产率较低,需要进行改善和提升。农业是一切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不应以削弱第一产业为代价。

其次,随着对外贸易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纺织服装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势开始弱化。但是传统产业并不等于底端产业,对于新的贸易增长点和传统优势必须两头兼顾,如果忽视传统产业产业提升的必要,产业结构就会向极端化发展,资源禀赋也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

最后,苏州第三产业的发展依然十分滞后,缺少高增长、高效率部门的带动,经济前进的动力会大大减小。任何一个发达的城市、国家其服务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苏州一些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依然落后于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

5. 对策和建议

5.1挖掘传统优势产业潜力,通过采用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来改造提升、继续发展。逐步树立自主品牌,将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提高出口效益。通过稳固和加强传统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与时俱进地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同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进行技术改造,调整淘汰劣势产业。

5.2提高本土民营企业的实力,打造具有灵活机制和创新能力的的企业。特别是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加工上,应该向深加工和成套设备方面转变,一步步改变外资企业在苏州出口贸易中所处的绝对主导地位,建设具备龙头地位的规模型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对市场的影响力。

5.3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继续调整优化商品结构和市场布局,形成新兴产业。科技的进步会促进企业技术成熟、产业升级加快。要把高新技术渗透到优势产品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扩大成长型产品的出口规模,保持贸易增长,以出口商品结构的高级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改进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注重培养与吸引服务业人才,如今服务业的知识密集性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苏州应该重视人才的引进,给予优厚的条件,大力吸引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优秀人才,建立与现代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人才结构。

5.4政府合理地引进外资,设立门槛,有选择性地对本地产业进行合适的补充和落后企业的整合,适度控制劳动和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引进,将重心放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注释:

①2011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OL].http://www.sztjj.gov.cn/Info_Detail.asp?id=19543

②2011苏州统计年鉴[OL]http://www.sztjj.gov.cn/tjnj/2011/ml.htm

③嵇正龙.江苏产业结构评价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1978-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03)

④曹文斐.江苏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29-33

参考文献:

[1]吴进红.对外贸易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J].国际贸易问题,2005(04).

[2]刘希宋,邱瑞.我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动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04).

[3]候旭.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J].经济论坛,2009(17).

[4]石冬莲,任长龙.国际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2009(11).

[5]陈建华,马晓逵.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9(11).

[6]冯瑞.新形势下苏州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特区经济,2011(07).

上一篇:小花猫的小学生作文下一篇:欧阳修的蝶恋花二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