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角度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精选8篇)
从个人角度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篇1
从个人角度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要建立和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且心理健康应主要靠自己来维护。只有自己才能最好的帮助自己,一切外部的帮助都只能是起到“助人自助”的作用,都只能通过个人的吸收、内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具体而言,教师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首先,一个人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必须清醒的看待自己,对自己有现实的知觉,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必须无条件的接受自己,心理上应独立自主,不只是用外在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必须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深信自己的价值和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即使有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而不是贬低自己,妄自菲薄。就教师而言,要维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就必须能正确对待自己,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在个性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个体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则会发展成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其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则容易导致自卑、焦虑,其潜能就很难发挥出来。
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就要求个体能保持良好的情绪。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会影响到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到其对外界信息的选择、加工。积极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会使人更多的关注自我积极的方面,从而易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消极的情绪、不良的心境会使人更多的关注自我消极的方面,从而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
要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还必须使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保持适当的距离。所谓现实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现状的知觉与评价;而理想的自我则是个体希望自己要成为的样子。个体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我,改变对自我的不正确的认知,因为真实的自我蕴藏着创造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潜能。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距离过大的人,凡事都要追求完美,总是会给自己设置过高的、力所不及的目标。因此,不论实际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个体还是会体验到失败和挫折,因此总是陷于自卑和焦虑之中。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距离适当的人,能够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力所能及的目标,故总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断增强自尊和自信,从而使已有的良好的自我意识更为巩固,而良好的自我意识又能促使个体自我潜能的发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教师应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教师个人对社会、团体所规定与期望的教师典型行为系统的认识。它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提高自身的水准、更好的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识的越清晰、客观、准确,其活动就越主动和自觉,越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发展适应角色所需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压力与冲突,提高与角色相适应的能力。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角色水平总难跟上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因而教师实际角色与社会期望之间总会有差距,于是教师在这方面始终存在内心冲突。另外一个突出的矛盾是教师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虽然八十年代以后,教师的待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横向相比,教师的收入并没有什么增长,甚至反而显得更少了,于是导致冲突加剧。在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中,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较其他很多行业的职工更慢、更难,自然心理易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教师本人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这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正确认识教师角色,努力提高自己的角色意识。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弥补,同时也不能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
(三)、教师应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信念
有时侯人内心的冲突是由于自身所持的观念不正确造成的。不正确的观念会导致不恰当的行为,进而造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有的教师认为“我在课堂上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了,学生就应该学会”。持有这种观念的教师往往在学生没学会时非常气愤。而事实上,由于主客观原因,不可能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进度都是一样的。因此,教师如果了解了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就会持宽容的态度,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每一个学生取得进步。
那么,有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会使人产生不恰当的行为呢?艾里斯认为,有11种不合理的信念会使人产生困扰,甚至诱发神经症。它们是:(1)每一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每一个人,尤其是生活中重要他人的喜爱;(2)个人是否有价值,在于他是否全能,是否在人生各个方面都有成就;(3)世上有些人很邪恶、可憎,故应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4)事情不如意是非常可怕的、悲惨的;(5)对人生中的责任和困难,逃避更省事些;(6)人的不快是由外在因素造成的,所以人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痛苦和困扰的;(7)对于危险和可怕的事物,人应非常担心,要不断的去关注,随时注意它们会不会发生;(8)一个人的行为完全取决于过去的经历,这是不可变更的事实;(9)一个人总要依赖他人,同时也要依附于一个比自己强有力的人;(10)一个人应关心他人的问题,也应为他人的问题悲伤难过;(11)人生中的每一个问题,总会有一个精确的答案,若得不到合理的答案则会很痛苦。以上这11种不合理的观念是形成神经症的根源,应予剔除,这样才能为自己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四)调节自身心理冲突和自身情绪。
佛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焦虑发生的心理根源,而为应付焦虑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若过于严重则会导致神经症。生活中充满选择,人在面临多种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陷于认知失调的冲突中,而且大多是多重趋避式冲突,即做出某种选择便意味着失去其他机会,有时由于无法权衡某种选择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就会陷入严重的心理冲突之中。这种心理冲突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使身心处于应激状态,危害心理健康。因此要及时化解心理冲突,这要求教师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冲突是什么,其原因何在,然后做出比较恰当的取舍,这时教师应有做出选择的勇气,虽然有时做出选择也会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但既然是自己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也不应患得患失,瞻前顾后。
对于日常生活中种种小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也应及时加以疏导,否则,如果压抑在心中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扰,并使人无法找到其根源。疏导的方法可以是向亲朋、同事倾诉,缓解不良情绪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可以是把心理压力
事件写出来等等。对于愤怒情绪,要控制自己,不能随意发泄,因为这样做可能伤害他人,带来诸多不良后果,事后又可能愧疚不安。如有的教师在工作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时性急打骂学生,甚至失手打伤学生,造成这些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教师震怒之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致失手,而并不是教师有意如此。这样做已被证明有损于心理健康。对愤怒情绪应做无害化处理,如脱离引起愤怒的情境,然后冷静思考,接受他人劝告,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等等。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生活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把工作看作谋生的手段,更要把工作看作是安身立命、发挥自己潜能的所在。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既劳神又费力的工作,已有研究表明沉重的工作压力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长期应激源,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本人更要注意劳逸结合。在辛勤工作的同时,注意放松自己,适当的给自己减压。
(五)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人际关系是指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在工作关系的基础上,由个体个性调节并伴随情感状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他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心理相容则是指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心理相容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心理相容的需求,希望与别人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理想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不仅有助于教师群体对学校教育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认同,而且有助于教师归属感和荣誉感的产生,满足交往双方的各种需要。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一个单位人际关系紧张,个体就会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并处于经常性的应激状态,导致焦虑的发生,一旦生活中遭到重大挫折,便会缺少来自他人的心理上的支持。即使事业有成,也易招致嫉妒,无人与之分享快乐与成功,人际关系紧张的个体也难于得到来自他人的积极的评价,因而他的自我意识也是消极的,不良的人际关系还是导致神经质的重要因素,人际关系不良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存有敌意,但这种敌意并不总是能够随意表现出来,有时人们必须压抑这种敌意,而对敌意的压抑就会造成焦虑,个体为了应付焦虑,就会发展出种种神经症倾向。而如果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便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个体必然会得到更多的肯定性评价。在遭受挫折时,会得到朋友和同事的心理上的支持,进而克服由挫折感带来的消极情绪,由此可见,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校情景中,教师所具有的重要人际关系包括教师同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其中,前两种关系与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最大。要处理好这几对关系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要注意了解他人的需要,关心他人的各个层次上的需要的满足,工作上要积极配合,相互帮助,共同走向成功。要重情谊,轻名利,若过分看重名利,就容易视同事为对手,有时就会为争夺有限的机会,进行不适当的竞争,从而导致关系的紧张。要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即便是批评他人的缺点,态度也一定要诚恳,要在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平心静气的进行,避免损伤他人的自尊,努力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要能接受悦纳他人,善于发现和欣赏同事的优点、长处,并给予赞赏和肯定;对人不能求全责备,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善于同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要善于融入教师集体,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目标,以同集体的行为目标相一致。对待领导,要服从其合理的工作安排,努力工作,及时完成领导所交给的教育教学任务,学校领导的最大需要就是使工作有起色,获得成就感。对待同事应相互尊重、利益协调。人际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合作与竞争两大基本类型。合作是互动的双方联合起来,为共同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活动的结果不仅有利于本人也有利于对方。竞争是互动的双方为了一个物质的或精神的目标而争夺的过程,争夺的结果是区分出优劣胜败的名次。竞争还是合作与能否满足各自的利益,即满足各自的物质、精神需要密切相关。如果利益相斥,一方需要的满足会阻碍另一方需要的满足,就会导致竞争。如果利益一致,相互合作有利于各方需要的满足,往往出现合作,合作导致亲密关系的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彼此之间的利益有的是相互矛盾的,有的是相容的,大多数情况则是排斥、相容共存的。教师在协调人际关系应尽量不着眼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应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和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这样有利于建立融洽的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要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要求教师善于与人沟通,要能开放自己,表露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待人处事的原则。对他人开放也意味着信任他人,他人才有可能相应的开放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志同道合者,才有交流沟通的可能。,若是一味的封闭自我,沟通和交流便不可能,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在沟通过程中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了解他人的思想观点,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不盲从,不丧失自我也是与领导、同事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条件之一,一味迁就别人,丧失自我,一定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信任,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便不可能。因此与人交往必先尊重自己的立场,如果对方的要求违背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与立场,就应说“不”,但在拒绝他人时,应避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切忌标榜自己清正、高洁而指责他人污浊,不堪共处,最好能公开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这样他人一般也不会强人所难。
从个人角度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篇2
[关键词] 择业标准 现状 因素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和本文的理论假设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时代。面对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和消费者地位的提升等不确定性为特征的竞争环境,人是保持竞争优势中最大和最关键的资源。而如何获得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企业界公认的难题。本文试图从人们公认的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出发,通过对人们择业标准的分析,探索人们的需求特性,希望能为做好人的激励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理论假设:依据美国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的需要是以层次形式出现,较低层次的基本需要满足之后,人们才能上升到另一层次的需要追求。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过去不同,人们的择业标准既包括物质利益的满足,又包括人的尊严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情感的满足等。
2.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群,择业的标准会有所不同,本文认为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对其都有显著的影响,性别、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收入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分假设:
1.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在初级阶段,人们的物质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的条件下,人们择业的第一重要条件是高薪,然后才是安全、社会、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年龄越小的人、没有工作的人越认为择业的首要条件是高薪,有工作的人同没有工作的人相比、男性同女性相比、经济地位和家庭收入高的人同家庭收入和经济地位低的人相比更注重高薪以外的因素。
二、数据和测量指标的建立
1.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于1999年实施的“北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跟踪调查”,该调查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正比的概率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城八区共抽取了1031个居民,有效样本为712个,有效完成率为70%,该数据的结果可以代表北京市城八区拥有家庭户口的18-65岁居民。
2.测量指标:
因变量:人们的择业标准和要求(主要是高薪),由于人们对于好工作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利用调查中人们对高薪、同事之间相处愉快、没有失业风险等16项内容(见表一)的看法来考察人们的择业标准和要求,并按其重要程度将其分为三个重要条件进行分析。问题如下:这张卡片列举了若干种说法,你认为其中哪些是人们择业的三个重要条件,并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列。V3010 1st mention、V3012 2nd mention、V3014 3rd mention。
由于人们在择业中选择高薪的比例较高(下文会证明),本文只对择业的第一个重要条件做影响因素和回归分析。因变量V3010转化成虚拟变量,1代表选择高薪,0代表没选择高薪;
自变量:影响人们选择职业的第一个重要条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假设人们的年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各种观念,自然也会影响其对择业的第一重要条件的选择。除此之外,职业、性别、经济地位、家庭收入、也将纳入本文的分析视野。自变量V1000出生年份转化为年龄(18,65),在进行列联表分析时,转化成以10岁为一组的定序变量;V1020受教育年限(0,18)代表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年数,来测量人们的教育水平,其取值范围从0到18,其中18代表接受正规教育18年及以上,在做列联表分析时,分组为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四组的定序变量;自变量V0090 Sex性别;V9080 职业;V2030生活状况;V9280家庭总收入,在做列联表分析时,为避免所分组数过多,较多的组出现较小的期望频数,进行重新分组:1、800元以下 2、800元~1199元 3、1200元~1999元 4、2000元~4999元 5、5000元以上共五组。
三、择业标准的现状
注:表中的样本均为有效样本数和有效百分比。
从表中资料可知:在人们择业的第一个重要条件中,有效样本数703,其中,62%的人选择薪水优厚,可见,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高薪还是择业的首要条件;值得注意的是16.1%的人选择同事之间相处愉快,愉快的工作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益重要。6.7%的人选择没有失业的风险,4%的人选择没有太大的压力,另外,选择在社会上受人尊重和有机会发挥主动性各占3.7%。其中没有人选择充裕的假期、有成就感、责任重大、有意思和能胜任工作及有机会接触外国人。
在人們择业的第二个重要条件中,人们的选择不像第一重要条件那样集中,显得比较分散,说明人们的精神需求是多样的,但没有失业的风险这是人们选择最多的,占到21%。其次是在社会上受尊重占到15.3%、有机会发挥主动性占到15.2%、同事之间相处愉快占14.8%、对社会有益占到10.3%,没有太大的压力、升迁机会多和上班时间合适也有5%左右的人选择,其中没人选择有机会接触外国人,有意思、能胜任工作及高薪也只有不到0.1%的人选择。
在人们择业的第三个重要条件中,人们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对社会有益(17.7%)、能胜任工作(16.7%)、有成就感(14.4%)这三个方面,没有人选择高薪和同事之间相处愉快。有机会发挥主动性(9.7%)、在社会上受尊重(7.4%)、有意思、责任比较重大、上班时间合适也都在5%以上。
综合以上分析,从人们需求的角度分析,正验证了本文的第一个假设。人的需求是多样的,而物质是基础,只有生理需要基本满足之后,人们才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求。
在控制了高薪这个第一重要条件以后,看看人们的第二选择和第三选择(见表二),这更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第一个假设1。
注:1、表中的百分比为有效百分比;2、列出的是百分比比较大的前四个因素。
上述择业标准的现状说明,人们在择业时,第一重要条件的选择中,侧重于选择高薪和与同事相处愉快这两类因素(占总人数的87.1%)。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薪金、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和工作相关的外在因素,属于保健因素。如果一个工作缺乏这些因素,员工就会产生极大的不满足感,所以人们很注重这类因素,并作为首要条件;在第二和第三个重要条件中,人们开始注重成就感、挑战性、个人晋升的机会等工作本身的因素,按照双因素理论,这些因素属于激励因素。当一项工作具备这类因素时,就会对员工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但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员工也不会感到不满足。因此人们在第一个重要条件的选择中,很少选择这类因素,而把它们作为第二和第三重要条件。
可见,人不但是一个经济人,而且是一个社会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一个复杂的人。单纯的高薪对于注重个性发挥、注重自身价值实现的人们,未必能起到激励作用,重要的是通过工作设计,企业努力营造一种文化情境和心理环境,提升工作生活质量,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使员工发挥最佳的工作状态,来提高组织的效率。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选择呢?由于第一和第二重要条件人们选择比较分散,下面本文只对人们择业的第一个重要条件(高薪)做影响因素分析。
四、对人们择业的第一个重要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文中的假设,我们选择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生活状况、家庭收入和是否选择高薪分别做列联表分析。
从表中的资料看出,女性中选择高薪的比例大于男性,二者相差6.5个百分点,如假设中所说的,男性比女性更注重非经济因素。但其卡方值(Chi-square=3.16,p=0.076>0.05)说明,性别和是否选择高薪二者在统计上相关不显著。
从表中资料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高薪的比例在逐步减少,年龄和选择高薪呈负相关关系,其卡方值(Chi-square=22.436,p=.000<0.05),说明二者在统计上相关显著。
表中资料显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选择高薪的比例越大,受教育程度和选择高薪呈正相关关系,其卡方值为(Chi-square=17.392,p=0.001<0.05)二者在统计上相关显著。这正验证了人力资本理论对薪酬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人力资本的投资越高,而这种投资必须得到补偿。
表中资料显示,学生中选择高薪的比例最高达82.1%,其次是有工作的占64.8%,然后是待业的选高薪的比例为56.7%,选高薪的比例最低的是家务劳动者和离退休人员。其卡方值为(Chi-square=12.040,p=0.0017<0.05)二者在统计上相关显著。
从资料中看出,生活水平低的人群中选择高薪的比例最高达69.8%,比中等生活水平的人群中选择高薪的比例高5.2个百分点,中等生活水平的人群中选择高薪的比例比中上等生活水平的人群中选择高薪的比例高5个百分点。中下等生活水平的人群中选择高薪的比例较低,仅次于上等生活水平的人,但上等生活水平的人数较少,故这个相对数不能说明问题。其卡方值(Chi-square=7.322,p=0.120>0.05)说明,生活状况和是否选择高薪二者在统计上相关不显著。
从资料中显示,家庭收入水平在中上和中下的人群中选择高薪的比例较高,而中等收入的人群中选择高薪的比例最低,可能是中等生活水平的人心态比较平稳,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感觉;其次是低收入家庭。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选择高薪的比例呈波浪性起伏状态,而中上和中下的人群中人们急于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所以比较看中薪酬。但其卡方值(Chi-Square=3.274p=0.513>0.05)说明,二者在统计上相关不显著。
上述这些影响因素是否对人们选择高薪有因果关系?本文将引入多元回归模型进一步探讨。
五、影响人们对是否选择高薪的逻辑斯蒂回归分析
因变量:V3010转化成1,0编码,1代表选择高薪,0代表没选择高薪;将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作为虚拟变量D1:1表示工作,0表示其他;D2:1表示家务,0表示其他;D3:1表示学生,0表示其他;D4:1表示离退休,0表示其他;作为带入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最后得到的回归模型见表九。
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的结果基本上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假设,即不同的人群对选择高薪有一定的影响。在年龄、教育、职业等因素中,职业因素对人们的择业标准没有显著的影响。在95%置信水平条件下,收入和年龄的回归系数对因变量的变化有显著影响,常数项是否显著没有关系,不在分析范围之内。
1.年龄和是否选择高薪呈负相关关系,年龄的发生比为0.979,说明人们的年龄每增加一岁,人们选择高薪的发生比是原来的97.9%。
2.教育水平和是否选择高薪成正相关关系,教育水平的发生比为1.061,说明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每增加一年,人们选择高薪的发生比是原来的106.1%。
3.通过标准化回归系数的比较,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相比,年龄的影响更大一些。
六、余论
1.通过对人们择业标准的分析,说明大多数人比较注重工作的经济价值,这是不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在学生中选择高薪的比重最高,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这种择业的标准,是对1999年调查数字的分析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的今天,人们的这个标准也相应会发生变化。
3.本文分析所用的北京地区的调查资料,能不能把这些结论推广到全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如果对历次调查的资料做连续观察,可以发现人们择业观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5.還有一些影响人们择业的重要条件,如社会经济背景、父母的影响等本文没有涉及。
参考文献:
[1]邱泽奇译[美]艾尔·巴比著: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2
[2]袁方王汉生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李严锋麦凯编著:薪酬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余凯成主编:组织行为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俞文钊主编: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尹海洁著:试析近年我国社会学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中的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五卷第四期,2003年12月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奴性” 篇3
一,栖止
孔子的形象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复活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无意识事件。
从于丹的“《论语》心得”到奥运开幕式,从网络上流传甚广《孔子的秘密档案》到据说要冲击奥斯卡的大片《孔子》,“孔子”这个意象正在借助现代传媒悄悄兴起一场还魂运动。
二,知识
最后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百家讲坛”里面,好像一向只有讲者的镜头,只见讲者在讲台上口沫横飞,挥斥方遒,而听众基本上是一片静静地沉默,偶尔出现几阵配合性笑声或者一两个伸长脖子、专心投入的镜头,点缀用的。
新入行的心理治疗师大都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在咨询的时候变得如此权威,如此滔滔不绝,而这种态度正是以前他们深恶痛绝的,正是他们的老师苦口婆心一再告诫要避免的,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这种对他人话语权完全剥夺的教学模式和心理治疗方式会受欢迎,尤其是受到权力被剥夺者的欢迎,以及这些权力被剥夺者为什么有朝一日上讲台后,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把人际关系变成这种模式?
梁启超对此的总结是,“自以为奴隶根性所束缚,而复以煽后人之奴隶根性也!”
李孟潮:“最直接的答案当然是鲁迅式的——因为我们有奴性,我们有被奴役的需要。”
三,分定
其实所谓奴性就是成年人的依赖性。所谓奴性认同就是和他人形成一种沉溺性依恋关系。
中国文化的口欲期特征正是和专制权威主义并行的,而这必然会带到中国人生活的各方各面,比如说心理咨询,很多咨询师进入到咨询室的第一刻,就开始条件反射地口若悬河,脑袋不断跳跃的思维就是:“搞定!搞定?搞定!”
从个人角度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篇4
王坊中心校 张宇
内容摘要: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都要作好表率。一旦跨入教师这个行业,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课堂中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
关键词:以身作则 热爱学生 完善 情境 自主学习思考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2000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十余年。像许多平凡的劳动者一样,我耕耘着这份充满平凡而又充满乐趣的工作。我教数学已有五年时间,现教学小学六年级数学。我毕业于普通中师学校,谈不上丰富的数学专业理论知识,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也很有限。但我有着敢于挑战的勇气,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两方面,谈我眼中的小学数学教学,与大家一起分享与交流。
一、教师自身角度。
1、以身作则。这里的“则”也指数学里的尺度。数学思考要讲究精密,数学计算则要精准。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都要作好表率。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每节课上课前,我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常规的培养和检查,如果没有按我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我一般都不急着开始上课,我宁愿不上课也要先把课堂常规落实好。我记得我上的第一节数学课,上课铃响,我从办公室走向教室,还没进教室,很远就听见教室里传来的吵闹声。我心里很生气。但我没有发脾气,我很从容地走进教室,和学生们讲起了“以身作则”的故事。我明确地提出了我的要求,要求同学们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我也坦诚地表态,表示自己会作同学们的表率。以后,我没有在同学们面前迟到,不随便在课堂上做其它事情,甚至不当学生面吸烟。学生的有其独特的向师性,模仿性也及强。在这样平等的环境中,学生们自然养成了良好的纪律习惯。有的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影响,学会了做其他同学的好表率。师生之间也相互促进,关系也更融洽。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尽力做好任何事情,有一定心理承受力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而我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的是一种能延续的东西,这就是能力,那么,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个领域的知识,只要他想学,都不会觉得无师的困惑。所以说,数学课堂也是学生学会做人的课堂。
2、热爱学生。也许有教师把教育当作一个行业,并不热爱这份事业。但一旦跨入教师这个行业,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否则,教育成为一种交易,永远不可能达到效果。学生早已把自己的老师当作第二父母。多数学生更愿意听从老师的教诲而排斥父母。作为数学教师,我用百分数中的百分之百来表达我对学生的关爱。我们班学生刘洋,原来是个爱调皮的学生,数学基础差。刚开始教学,我就发现他学习起来特别困难,跟不上教学进度。于是,课后,我找他谈话,坦诚地跟他分析他的学习情况,及时辅导,帮助他解决课堂中遇到的困难。希望他在学习中不懂就问,多和他人交流讨论,解决问题。他现在能主动提出问题并探究,课堂中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进步确实很大。班上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如`````` 爱是永恒的话题,爱的教育永远是最有效果的。我始终相信,教师付出的爱一定会在孩子们身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并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求做真人,求做真事;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生活;以自己乐观的精神去培育学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质。无数实践证明,具有高尚品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学生;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学生。
3、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当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内在联系,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透彻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采用最多的办法是自学和交流。我经常在课余和同事特别是同学科的教师交流,在交流中向他们取得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学习到许多更有效、更创新的教学方法。科学施教同时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另外公共知识方面英语、计算机、普通话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想,作为教师,知识面越广,自己的感觉也好,学生对你的感觉也好。我知道,在追求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上,在探寻最科学、最有效的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受到思想教育的途径上,在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诸多矛盾上,都要作出不懈的努力。为了胜任所教学科,我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成果,不断充实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二、学生角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节好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始,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主动承担学习任务,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参与学习意识能力和自控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有关的情境过程。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面对农村教育现状,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去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3、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一课时,我在网上精选了一些精美剪纸,自己在课前事先剪好“喜莲鸳鸯”、“富贵牡丹”图案。以精美的造型和细致的工艺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这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情,有的说“真漂亮”,有的说“这剪纸是怎么剪得?”有的说“我也想剪一个这样漂亮的剪纸。”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接着我说:“这幅剪纸是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剪出来的,你们只要从这两幅图中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总结出来,你们就都能自己创造出一幅漂亮的剪纸作品了。这两幅图有什么特征,我们一起来找找吧”学生听完,也急着找出特征自己剪纸,这样,学生就主动承担了学习的任务,很快进入了主动探索的状态。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
总之,不论从教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考虑,都是为了教学,都是为了孩子。
参考文献
邓小荣.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 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
从个人角度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篇5
各位家长,晚上好!由于孩子的缘故,我们今天有缘聚在了一起,谢谢你们能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学生家长会,说明大家对自己的孩子都十分关心,也说明了你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在此,我对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您正在或曾经为下列情况烦恼吗?
1、孩子与你无法沟通,甚至冲突对立;
2、孩子表现出较差的自觉性和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
3、孩子成绩下降厉害;
4、孩子找各种理由和原因推脱成绩不好的责任;
5、否定、逃避学习、特别是学校学习,不愿意上学;
6、迷恋游戏、上网等;
7、孩子情绪不稳定,经常忧郁或没理由地发脾气;
8、拒绝、反感家长和自己谈论学习的话题;
9、孩子表现出拒绝父母的关心和爱,烦!
我们再来看这几个案例。
孩子对父母也有不满意的地方
1.父母为什么不给我自由?
2.父母为什么总逼我考前十名?
3.父母为什么非要让我上特长班?
4.父母为什么说话不算数?
5.父母为什么不陪陪我?
6.父母离婚了我怎么办?
7.父母为什么把我推给爷爷奶奶?
8.父母为什么对我的朋友说三道四?
9.父母为什么总训我?
10.父母凭什么自己老玩却不让我玩?
那我们再看看家长是如何毁掉自己的孩子的?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欣赏他。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3、父母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使孩子产生罪恶感。
4、和孩子说话语气用命令式。
5、密切关注孩子的一切,不给孩子自由。
6、学会迁怒的本事。
7、当众出孩子的丑。
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
1、破坏性批评
什么是破坏性批评?——没有建设性的意见,对犯错误者一味地指责;对错误进行反复的、连续性的批评;态度粗暴、言语苛刻、讽刺嘲笑,伤害到批评对象的自尊、对其改正错误起着阻碍和破坏性作用的批评。
例:“你就是这点能耐,连一个张三都比不过,你今后还怎么在社会上混。人要脸树要皮,张三是人你也是人,你怎么就这么蠢,就不能够超过别人一次呢?每天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你,就不能给我长个脸,你太让我失望了,你看你,考不过人家也没有一个羞愧的样子,长大了也根本指望不了你会有什么出息,我还能有什么指望哦„„”。
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孩子成长的过程便是一个犯错误的过程,在错误中成长便需要父母的宽容,需要父母给孩子一个犯错误的空间。破坏性批评的害处:
①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其结果是彻底放弃努力、放弃成长、放弃尝试。②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③破坏亲子之间的关系。
批评的艺术:
1.批评的话语只对事件不对人,一定要注意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2.批评的目的是警示和教育,让孩子知道什么不可以做,做了后会有什么后果;
3.懂得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立场。孩子没有因为我们做父母的不是什么
杰出人士而嫌弃我们,我们也不能因为他不是第一名、没有那么优秀就嫌弃孩子。
4.谁都会犯错误,但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2、期望过高
有一个孩子曾说:“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很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满怀期望的目光,我的心里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现在,一看书就很怕,真想把它撕得粉碎„„”据报道,在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心理障碍患病率在逐步上升,有关专家分析,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是孩子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
百度一下“父母期望过高”,找到3,030000篇
查看前10页,与下列词汇标题关联:逆反 跳楼 自卑孤独 失去学习兴趣 离家出走 抑郁症 郁郁寡欢 容易急躁 学习能力 网络成瘾 厌学看到书本就发抖 心理扭曲 焦虑 无望 压力 暴力 学业荒废 打击自信心 缺失动力 恐惧症 亲子关系 感觉不如别人 开学后全家齐失眠 记忆力减退 注意力涣散 神经衰弱„„ 期望值过高引发心理障碍——“挫折心理”
因为挫折、失败和逆境会给孩子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孩子的自我需求与满足其需求的现实条件之间的巨大反差;二是孩子的个性还不成熟。青少年个性不够完善,思想还不成熟,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认识片面,自尊心强,好胜心切,容易偏激,这一切不完善的人性都是导致“挫折心理”的温床。
孩子最不喜欢听到家长说的10句话是——
1、你怎么还不去做作业,快去!
2、我讨厌你。
3、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4、你怎么连这种题目也不会做。
5、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6、你脑子出问题了,是不是?
7、你真不如××学习好。
8、你若考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
9、下次再这样你就给我滚。
10、你写得太差了!
我们家庭教育的对策是———平等、关爱、接纳、沟通、期望
从职业规划角度看教师职业倦怠 篇6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生涯道路中经常会遇到的庞大的障碍物,成为制约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Derr在1986年提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可分为内、外两种,外职业(external careers)是指由组织对特定职位的限制和给予的机会来定义。内职业(internal careers) 则是指个体对工作的知觉和个人成功的定义(即主观职业成功)。对于教师的职业生涯来说,外职业生涯实是我们的枝叶和花果,内职业生涯才是支撑职业之树常青的根基,即内职业生涯的发展程度决定了我们外职业生涯的发展程度。显而易见,职业倦怠是内职业的枯竭,是职业危机的一种。由于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外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提,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可带动外职业生涯的发展,故教师一旦出现职业倦怠,其必然会导致内、外职业生涯俱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内职业生涯的枯竭呢?职业倦怠的成因非常复杂,但若剪去纠错的旁枝末节,究其本质就是没有找到职业锚或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我们可通过分析这方面的原因找到应对策略。
职业锚(career anchor)是内职业中最重要的成分,它的概念是Schein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来的,是从斯隆管理研究院毕业生的纵向研究中形成的。简而言之,职业锚是一种从早期工作经历中逐渐发展形成的职业自我观,它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需要、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职业锚的功能体现在指导个体未来的职业方向和决策上,可被看作是个体永不放弃的动机和价值观,即使是在被迫作出选择的时候。故职业锚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它对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稳定性有着显著的影响。由于职业锚是个人生涯早期个性特征与工作情景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职业锚的形成要经历一系列探索过程。研究指出,个体只有在工作了3-5年的时间,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搜集和获取了对工作的价值观、需要和自省的才干等相关信息之后,他们的职业锚才慢慢的形成。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在接受专业训练如接受师范教育的时候就形成了比较确定的职业锚,这种明确的职业方向标成为其矢志不渝奋斗的强大动力,即使历经坎坷,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和全部的精力寻求事业上的长足发展。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仍没有确定的工作锚,缺乏明确的职业定位,当其面对工作的重负和压力时便缺少足够的热情和工作干劲,容易产生失望和郁闷情绪,放弃高质量的工作参与,从而决定平平庸庸走完自己的职业生命周期,因而对待职业工作便多是平平淡淡予以应付了。故首先是教师职业锚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职业倦怠问题的出现。
其次,职业锚与工作环境的不匹配性进一步加剧了职业倦怠的高发。施恩认为职业锚有不同的种类,经多年研究后他将其划分为八种类型:管理能力型、技术职能型、自由自主型、安全稳定型、生活型、服务型、挑战型和企业创新型。
管理能力型:管理能力型的人追求并致力于工作晋升,倾心于全面管理,独自负责一个部分,可以跨部门整合其他人的努力成果,他们想去承担整个部分的责任,并将公司的成功与否看成自己的工作。具体的技术、功能工作仅仅被看作是通向更高、更全面管理层的必经之路。
技术职能型:技术职能型的人,追求在技术职能领域的成长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以及应用这种技术职能的机会。他们对自己的认可来自他们的专业水平,他们喜欢面对来自专业领域的挑战。他们一般不喜欢从事一般的管理工作,因为这将意味着他们放弃在技术职能领域的成就。
自主型:自主型的人希望随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个人能力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的限制和制约。他们愿意放弃提升或工作扩展机会,也不愿意放弃自由与独立。
安全稳定型:安全稳定型的人追求工作中的安全与稳定感。他们可以预测将来的成功从而感到放松。他们关心财务安全,例如:退休金和退休计划。稳定感包括诚言、忠诚、以及完成老板交待的工作。尽管有时他们可以达到一个高的职位,但他们并不关心具体的职位和具体的工作内容。
生活型:生活型的人是喜欢允许他们平衡并结合个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和职业的需要的工作环境。他们希望将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整合为一个整体。正因为如此,他们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足够的弹性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环境。甚至可以牺牲他们职业的一些方面,如:提升带来的职业转换,他们将成功定义得比职业成功更广泛。他们认为自己在如何去生活,在哪里居住,以及如何处理家庭事情,及在组织中的发展道路是与众不同的。
服务型:服务型的人指那些一直追求他们认可的核心价值,例如:帮助他人,改善人们的安全,通过新的产品消除疾病。他们一直追寻这种机会,即使这意味着即使变换公司,他们也不会接受不允许他们实现这种价值的工作变换或工作提升。
挑战型:挑战型的人喜欢解决看上去无法解决的问题,战胜强硬的对手,克服无法克服的困难障碍等。对他们而言,参加工作或职业的原因是工作允许他们去战胜各种不可能。新奇、变化和困难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如果事情非常容易,它马上变得非常令人厌烦。
企业创业型:企业创业型的人希望使用自己能力去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或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且愿意去冒风险,并克服面临的障碍。他们想向世界证明公司是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创建的。他们可能正在别人的公司工作,但同时他们在学习并评估将来的机会。一旦他们感觉时机到了,他们便会自己走出去创建自己的事业。
施恩指出当个体的这些职业锚类型与工作环境不一致时会导致不满情绪的产生,而当个体在内部职业锚和外部环境中达到一致的时候,最有可能在工作中取得积极的结果。最近研究结果显示八种锚型在教师中都存在,比较突出的锚型是:生活型38.13%,服务型25.63%,安全型30.63%。陈孝玲撰文指出,教师中属于管理锚型、自由锚型、生活锚型的人感受到较低的工作满意度,工作稳定性也较低,可以设想在相同的工作与社会环境下,这些人更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中属于技能锚型、安全锚型、服务锚型和挑战锚型的人感受到的工作满意感较高,工作稳定性也较高,可以设想这一群体能更好地面对工作压力和社会问题,达到教师个体与职业之间的和谐发展。上文统计数据显示生活锚型的教师在全体教师中的比例最高,而这一锚型与教师职业匹配度不高,所以,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解释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而与教师工作匹配度较高的几种锚型则为技能锚型、安全锚型、服务锚型和挑战锚型,这些人非常适合和乐意从事教师职业,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就会更为顺畅。
因此,要避免职业倦怠,做好教师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保障。而在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的这个系统问题中,首要解决的就是职业锚问题,在职业生涯中,一旦找到职业锚,你就一定能摆脱职业倦怠。职业锚明确的人一旦找到最佳贡献区,则会“下锚”生根,努力创新发展。故笔者认为从事教师职业的每一个个体,都应在选择专业之前接受一定的职业锚方面的标准化心理测试,并接受适当的职业实践训练,就像医学院学生一样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实际工作,从而真正明确你的职业锚,并选择与职业锚相匹配的工作环境,确定你的职业发展方向,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蓬勃发展。此外,学校的管理者应考虑教师不同的职业锚型创造弹性的职业发展道路,通过激励和奖赏制度,多样化的培训计划来满足不同锚型教师的内部心理需要,真正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可以相信,在教师与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师一定会突破职业心理极限,促进职业生涯质跃发展,使内职业根基坚如磐石,外职业花繁叶茂,内外职业和谐发展,在长度有限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拓展职业发展的高度和宽度,真正避免职业倦怠。
本文为廊坊师范学院2004年科学研究课题《影响高师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环境特征及对策研究》(LSSQZ200401)成果
从营销的角度看服务 篇7
上文的服务营销是指服务行业本身需要一套行之有效并区别于商品营销的自主营销策略,这一点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本文的观点并非宏观意义上的“服务营销”,而是将服务本身的狭义思想放在整个营销策略上,这一定义既适合于商品业营销,当然更适用于服务业营销。
服务作为一种营销形式
服务本身在服务业一直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和过程存在,很少有人能将它作为一种营销方式联想起来,然而许多曾经经典的案例都证明了,服务本身可以作为一项有效的营销方式,带动企业发展甚至是脱颖而出。
美国西南航空发展起初只有3架飞机,为3个得克萨斯州的城市提供飞行服务,而后来发展到拥有近200架波音737飞机,服务范围扩大到36个州,而且还在持续发展。所以取得如此骄人成果,主要归功于西南航空公司独特的服务定位,友好、诚意服务、价格优惠是公司的宗旨,并在准时、行李托运、顾客满意方面创造了当时国内最好的记录;优秀的服务质量成为该公司发展的最大营销优势。
在许多服务行业,服务工作人员仅仅把自己的服务工作当作工作来做,而并没想到自己的服务内容会为企业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当然负责的工作人员和无可无不可的工作人员带来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而这一影响尤其在直接与顾客接触的工作人员中表现明显。类似的情形经常在产品销售型的公司发生并产生相当大的困扰,公司的市场部和营销部总是为大量流失的顾客而相互推卸责任。市场部指责营销部在面对同时出现的大量顾客,显得过于散漫和敷衍塞责、几乎没有起码的服务精神;营销部则指责市场部本身的营销定位就有问题,广告和营销活动放出去,吸引来的完全不是产品的目标顾客。而公司董事只关心财务上的支出和收入比例,相应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对董事们脆弱的心脏是相当大的打击。
如何区分清楚服务本身在营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一项关键性工作。在许多情况下,服务营销人员提供给顾客租用一个实体对象的机会,比如一辆汽车或酒店的一个房间,或者在短时期内雇用有劳动能力和专业技术的人,可能是一个保姆或脑外科医生。尽管购买者只对最后的结果感兴趣,但在整个服务传递过程中,服务人员对待顾客的态度会对顾客的满意程度产生影响,并很可能成为顾客下次是否光顾同一家企业的关键性因素——而这一因素往往很难在企业营销部门的调研工作中体现出来,即使有所察觉,改变这一过程也显得非常复杂艰难。
同时,许多企业将商品和服务隔离开的做法同样显得幼稚,单纯认为商品的质量和性能出类拔萃就足以称霸市场已经是老黄历了,例如家电、数码产品的售前、售后服务已经成为购买者是否最终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之一。另一方面,企业非常重视产品的渠道建设,并将之视为产品能否顺利送达顾客面前的命脉,其实渠道建设本身就是服务内容的表现形式,在就近方便的区域获得企业产品本身是服务质量的体现。然而在非自建渠道中的产品是否能在服务上略胜一筹,企业往往鞭长莫及。
总而言之,从营销的角度看待服务,已经逐渐被认可,单纯的服务是没有绿叶的红花,单纯的营销是没有阳光的土壤,只有将二者联合起来才会发挥最大优势。即使在非服务行业这一点也行的通,购买商品的顾客总是喜欢售货员的微笑真诚一点;如果飞机误点,乘客焦虑烦躁的情绪会在机场工作人员及时有效的沟通和服务上得以化解。从营销角度看待服务,本身并不高深莫测,它只要求企业在尽心尽职的基础上略施小肥,往往会收获出其不意的丰硕成果。
服务为营销的过程 1.定位
在同质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如何让产品变的鹤立鸡群是每个企业商家绞尽脑汁的首要大事,然而产品本身的同质化是由于其特定功能所决定,要想获得鹤立鸡群的效果,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莫过于利用服务提升品质。
2006年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负责数据仓库的高级总监Patrck Bolin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谈到,他认为数据库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一直致力于在某种程度上为公司提供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服务于客户,而只用较少的时间去做重复性的工作。并且在稍早几年他们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尽力为客户开展了更多的自动化自助服务,其中包括:提供通过Internet完成登机通行证的服务;提供通过电话完成登机手续的服务;以及提供其它可以通过技术来完成控制事件的服务。就拿使用电话举例,他们能够使员工集中更多精力去帮助那些需要个性化服务的客户,比如检查旅客行李,就是个性化服务的一种。其它航空公司会更多的从能否裁员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但是他们的角度则是通过为公司员工提供从事不同工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精力用在满足顾客需要的服务上。
如何更好的服务顾客是每个企业必须注重的问题,美国西南航空公司通过技术化条件为顾客赢取更多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机会,简单将航空看作一次飞行过程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在大的同质化竞争中争取小的特殊化优势,正是服务营销努力要做到的。正如George S.Day 在他的《Market Driven Strategy》一书中曾有的描述一样:一个企业用以赢得竞争优势的方法的多样性可以迅速击败任何通用性的原则和表面化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一个企业必须把它自己和它的竞争者分隔开来。要取得成功,它就必须界定和推动自己成为某些特性的最佳提供者,而这些特性对于目标市场的顾客非常重要。
以上观点简单看来,就是服务为营销的首要步骤是差异化定位,世界最大的手机生产商诺基亚(NOKIA)在迎接苹果公司iPhone的挑战时,积极提供人们期待已久的网上音乐服务,正是努力缩减与苹果公司在音乐上“差异化服务”的距离。这项服务类似于苹果公司的iTunes,诺基亚的新网站将允许消费者在自己的电脑上下载歌曲,并将它们转换到手机和其他掌上音乐播放器中。尽管诺基亚目前能够提供的歌曲只有100多万首,比起苹果公司的500万首还有很大差距,但这位手机巨人在积极应对差异化服务提供者竞争时显出的气魄和努力,足以让人认识到提供差异化服务本身的营销价值。
差异化本身源于细分市场,它是由一组拥有共同特征、需求、购买行为或消费形态的购买者组成的,差异化营销定位的目的是确定能够为某一细分市场顾客提供这一细分形态内的满足。所谓“不捐细流以成大海”,通过细分市场一步步争取更多顾客人群往往是企业间竞争的优先策略。这样看来,同样是高端五星级酒店,在细分策略和服务提供上的差异,为各自在细分市场取得相应成绩也就不值得奇怪了。以功能齐备的多功能会议厅为卖点、与以特色餐厅闻名的两家酒店在提供顾客服务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而各自在细分市场上的营销形式显然会迥然不同,但二者的宗旨仍然是服务,只是定位有差异罢了。
2.组合
仅仅依靠某一个单独的细分策略生存下来的企业虽然很不容易,但它们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面对“组合”问题,将更多的细分服务组合起来,同时保证细分特色,赢得更多顾客认可,这也是服务营销下一步必须完成的。企业必须确定的一点,是组合的相关性,试图让商务酒店接待旅行团是不切实际的要求,但这并不影响它为独自出行的旅游人士提供周到细致的住宿餐饮服务。
最著名的组合策略莫过于中国移动的资费套餐方案了,它针对不同的人群建立起不同组合品牌,如针对商务人士的“全球通”、针对普通百姓的“神州行”以及针对广大学生的“动感地带”等,尽管移动在各省(区、直辖市)的具体组合方案有不同,但其确定的标准是一致的,如“全球通”资费昂贵但能够确保全球自由通话,并享有更多商务方面的便捷服务,而“动感地带”的短信包干则是它争取学生群体的重要手段。
产品的细分组合不仅需要考虑产品本身,作为产品的顾客,往往也会成为区分组合形式的泾渭线,Christopher H.Lovelock在其《服务营销》一书中提到将顾客作为产品的一部分,顾客本身的身份、年龄段及其它相关特征都会对其产品产生一定影响,甚至看作产品的一部分,这一点在“高度接触、分享服务”的企业类别中表现尤其明显。例如酒店、影院、航空公司和零售商店等。或许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一个人去看电影落座之后,发现即将放映的是一部爱情片,而周围都是一对对情侣在窃窃私语,往往个人会感觉不自在甚至尴尬,尽管这样的情绪不会阻止个人把电影看完,但此后想要一个人再看电影时,就会有所顾虑了。
所以组合的策略不仅只是将产品的细分特性考虑在内,同时需要将顾客本身作为产品组合策略的一部分纳入体系,即使顾客是通过产品所针对的顾客群体在进行评判,也不会得出与产品特性相悖的结果。由此看来,同一家高星级酒店在争取招徕更多商务人士的同时,花费相当努力希望在旅游高峰时期将空闲房间包给旅行团的做法往往会给酒店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损失。
3.成本管理
企业在出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时往往只注意到自身产品销售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人力和产品的有形成本,却忽略了顾客在购买产品过程所耗费的时间、体力、心理成本及感官成本;在制定定价策略时则不仅要考虑产品本身的成本,还需要了解竞争者对相同产品或服务的索价。因此成本管理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产品本身,二是顾客,三是竞争者。
无论服务业或是制造业的产品,固定的人工成本和材料耗费在一定规模上是无法轻易改变的,有赖技术更新的成本缩减在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上看,同样无法轻易获取优势。
缩减顾客在获取产品时所耗费的成本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例如在顾客获取产品的时间和体力上,许多企业采取广泛建设产品销售渠道的方式缩减顾客可能所耗费的时间和体力,同时提供充分的售前售后服务保证顾客的满意度;而在顾客心理和感官上,保证广告和产品的切合程度显得尤其有必要,过分夸大的宣传未必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心理上的落差会在顾客对待产品本身的信任程度上大打折扣。
对竞争者的评估同样是服务营销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不仅包括同行业内相同产品的产品,同时也必须考虑产品的其他可替代品所带来的竞争局面。正如早期录象机、VCD、DVD等影象放映产品刚刚出现在市场上时,曾给影院业带来相当大的恐慌,它们认为这些盒子式的小东西可能将广大有兴趣观摩影片的顾客封锁在自家舒适的沙发椅上和电视机前。正是这一恐慌带来影院业的新一轮洗牌,许多有实力的影院公司加大力度放在影院的设备更新和更细致的有效服务上,通过服务品质的提升,给观影顾客带来家庭中无法享受到的影象和声响效果,并且在路过大商场外的影院时,让那些路过电影海报的顾客无法抗拒其独特的魅力。
服务为营销的微观策略
服务行业更需要从营销角度定位服务,如同商品制造业需要保证产品质量一样。航空业率先在同质化趋势明显的状况下开辟出联合的道路,让本身能够提供的交通里程尽可能满足顾客需求;同时在服务策略上大做文章,如便捷的机票出售、贴心的行李托运及管理、提供富有异域特色的点心和饮料等,服务上的标新立异足以为其营销策略提供坚强后盾。
国内单体酒店从一定层面上看,几乎面临着和航空业一样的发展瓶颈,地方客源饱和,企图发展其他地方客源力不从心,如同无法提供特定路线的航空公司一样。如果和其他地方单体酒店联合的话,或许能避免此类尴尬,同时扩大服务范围。
财政现象从财政学的角度看 篇8
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研究对象: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方法。具体化表现: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及其统一。
实证分析法: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WHAT),它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确的基本结论。规范分析法:先确定若干准则,然后据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所具有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标准,如果存在偏差,应当任何调整。它所由要回答的是“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第一章第一节政府与市场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失灵,就是说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达到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表现形式①公共产品 指一类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物品。②外部效应 指某一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它个体造成了消极(负效应)或积极(正效应)的影响,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取得应有报酬的情形。③市场垄断:在市场机制下,每个主体的行为都无法影响或左右市场价格,自由竞争使得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如果存在市场垄断行为,则经济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平等,要素流动受阻,市场失衡且失灵。④信息不充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消费都属于个人行为,都不可能掌握必要的信息。⑤分配不公。⑥宏观经济总量失衡。最明显的表现是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等 政府干预和财政介入1.公共产品存在的地方,属于非市场经济领域,针对“免费搭乘”现象,政府可以运用政治权力,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者――――公众课税,取得财政收入,并由此获得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2.针对外部效应,政府主要是从纠正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入手。产生负外部效应的企业行为应当征税,或制定排污标准或采取限价措施;有正外部效应的行为,实施财政补贴。3.针对垄断,政府一般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来解决。4.针对信息不充分,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向社会提供有关商品供求信息、价格趋势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和前景预测资料。5.针对分配不公,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方式解决。6.针对宏观经济总量失衡,政府可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解决。政府干预失效: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干预,但政府干预并非总是有效的。政府的运行总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和前提,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这正是政府机制的缺陷和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政府失效的表现形式1.提供经济信息不及时或失真。2.决策失误3.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公共物品 :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它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和非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混合物品:同时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具有非竞争性,排他性。3.公共需要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的,具有不可分割性,必须由政府集中组织来满足2.社会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共同享用的需要,一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在满足公共需要是也要付出代价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第二节财政概念1.含义:财政是一种分配活动,属于分配范畴;财政活动的主体是政府(或国家)。财政表现为政府的集中性分配活动;财政活动的主体或目的是提供公共物品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国民收入,即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一般来说,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并使他们相协调,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2.资源配置职能:即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由政府的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其特点和作用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财力,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失灵。其目标是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必要性:市场机制不能提供具有非竞争性、非排它性及存在“搭便车”问题的公共物品;市场无法解决外部效应问题;市场机制具有“不完全性;市场无法提供供非竞争性产业、耗资大、周转慢及起主导作用的产业的投资。措施:通过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确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支配资源的规模和范围;通过安排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确定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和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和经济结构;通过安排中央与各地方财政之间的分配比例,确定部门与地区间的资源配置。3收入分配职能: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初始分配;对社会经济活动中已经进行或完成的各种财富和收入分配的结果所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调整或再分配。目标就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重新调整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即实现公平分配。措施:税收,通过税种设置和差别税率,限制高收入者的收入及财富占有水平;转移性支出,通过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来改变收入分配差别的程度;公共支出,通过提供公共物品向公众分配社会福利,也可对实际的收入分配结构起到调节作用4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经济稳定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还包括国际收支平衡并内含适度的经济增长。措施:灵活地调整财政收支(总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关系;通过财政自身的制度性安排,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中性
收支活动及其他财政税收政策,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保证经济增长协调与高速的最优结合;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第二章第一节财政支出分类分类:按费用类别,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它支出。按经济性质分,购买性支出:又称为消耗性支出、真实支出或有偿支出,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进所需商品和劳务时发生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的直接补偿是获得等价的商品和劳务;转移性支出:又称为补助支出或无偿支出,指政府通过一定的渠道或形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居民或非居民。政府通过转移支出并不获得直接的经济补偿。财政支出范围 1.为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提供经费,如三大家、公、检、法、国防军事等2.为科教文卫事业提供经费(部分或全部)3.为公共工程提供经费4.为社会公平实现提供经费。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因素:经济性因素,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政治因素,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社会性因素,人口状况、文化背景等。调整和优化:总量控制;结构控制,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协调各类支出的比重、数量。从政策的角度看,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逐步实行公共财政;政府角色的置换。
第三章一节社会消费性支出1.行政管理支出概念: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政法机关和外交机构行使其职能所发生的费用开支。内容:行政管理费,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外交、外事支出;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公检法支出.2.国防支出:概念: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以及民兵建设方面的费用支出。内容: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动员预编费;招飞事业费;专项工程及其他支出等。3.科教文卫支出:概念:指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的经费支出。
二节 财政投资性支出含义: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特点: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但必须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倾向于长期性的、战略性的投资;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原则:弥补市场失效原则
;维护市场配置功能的原则;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原则。农业的财政投入: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稳定农业是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特殊性:周期性;需求弹性小;生产力水平低,劳动效率低。
第四章 转移性支出第一节社会保障支出 1.社会保障:国家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基本福利,依照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一种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特征:普遍性;福利性;强制性;互济性。社会保障制度: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重大社会政策和措施体系。包括:社会保险(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工作的人提供收入保险制度,包括:老年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救济(政府对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和因自然灾害遭受损失或发生其它不幸事故而生活困难者提供资金与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包括,自然灾害救济 ;贫困救济;孤寡病残救济)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生存权利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居民劳动报酬和基本生活保障之外的给予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比如免费上学、免费养老、冬天的烤火费、夏天的降温费等)社会优抚(政府或社会对现役、退伍、复员、残废军人及烈军属给予抚恤和优待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具体包括抚恤、优待、优抚社会化服务)第二节 财政补贴概念: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任务和社会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向某些特定企业和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和津贴。特征:政策性、灵活性、时效性功能:稳定物价,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社会安定;促进产业结
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进对外贸易增长,增进技术交流与合作;调供需结构,保持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
第五章财政收入概念: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集中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资财收入。
分类:按财政收入形式,包括税收、非税收入。非税收入包括政府收费、债务收入、公产收入等。国家预算收入按收入形式:
各项税收;专项收入;其他收入;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
税收概念及其特征概念: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无偿地、强制地向经济组织和居民征收实物或货币所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本质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关系。特征: 强制性(税收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通过法律、法令形式加以规定征收的);无偿性;固定性
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1.纳税人:纳税义务人,又称纳税主体,是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2.课税对象,称为税收客体,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税源: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3.课税标准:是国家规定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税率:指国家征税的比率。是应征税款占课税对象数量的比例。我国现行税制实行的税率有:比例税率(对同一征税对象,无论其数额大小,都按相同比例征税的税率;优点:①分配结果的透明度较高,税负一目了然。②纳税人名义税率相等,形式上较公平。③有利于纳税人自行计算和税务机关征收.缺点:①缺乏弹性,适应性不强。②对不同收入者和征
税对象存在着实际的不公平,仅适合于对流转额的征收)定额税率(对课税对象的单位直接按规定的固定征税数额的税率。(如资源税)一般对盐、石油、煤适用)累进税率(随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的税率。有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之分。)全额累进税率:征税对象全部数额按相应等级的累进税率计算征税。超额累进税率:把征税对象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5.起征点与免征额: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税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二、税负转嫁的方式:前转(又称为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后转(又称为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以转嫁税负的方式)
第五节税收效应
一、税收经济效应 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包括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二.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替代效应: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三、税收的经济影响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人们对工作以取得收入或是享受闲暇之间进行的选择。决定因素:个人的偏好;工资率的高低;其他收入水平的高低;政府征税等。⑴收入效应: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⑵替代效应: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⑶若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主要是激励作用,它促使人们增加工作;若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就会形成超额负担,人们可能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⑷我国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有闲置的劳动力,另一方面有空闲的岗位却无人问津或有人又不能胜任。即存在着结构性失业。
第二节商品课税特征: 课征普遍,有商品交换就有商品课税;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税负易转嫁。增值税:1.概念:以生产经营者销售货物、提供应税劳务和进口货物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间接税。增值额;价差。即C+V+M中的V+M部分;或等于产出减去投入,就企业而言,增值额是指该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扣除外购商品或劳务的金额。2.特点:征税范围广,税源充裕;实行多阶段,但不重复征收;对经济活动具有中性效应;税负易转嫁。纳税人: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口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计算: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消费税:1.概念:国家为体现消费政策,以特定消费品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2.特点:仅以特定消费品为课税对象。四大类商品;征税环节具有单一性。(产制环节或进口环节);平均税率水平较高,产品差异大;按销售收入全额计税,收入不受成本、费用影响;税负易转嫁。3.征税范围:过度消费会对人类健康、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方面造成危害的特殊消费品。如烟、酒、鞭炮、焰火;奢侈品或非生活必需品。如贵重饰品;高能耗及高档消费品。小汽车;不可再生或不可替代的石油类消费品。4.纳税人:为中国境内从事生产、零售和进口应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
营业税1.概念: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征税的一种税。2.特点:一般以营业额全额为计税依据;按行业设计税目、税率;计算简便,便于征管3.征税范围: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娱乐业。4.税率:差别比例税率
国家预算含义:是经法定程序审批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家筹集和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是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特点:国家财政收支计划;法定程序审批的法律文件;实现财政职能的重要工具。原则:1.完整性原则。2.统一性原则。3.真实性原则。4.公开性原则。5.性原则。国家预算管理含义: 国家依据法律法规对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进行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的总称。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依法管理原则。
复式预算含义:将同一预算的全部财政收入和支出按性质划分,分别编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并使二者有稳定的对应关系(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零基预算含义: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对每个部门的工作任务进行全面审核,然后再确定各部门支出预算。特点是编制预算时,不仅对内新增的任务要进行审核,而且要对以前确定的项目进行审核。3.部门预算含义:是反映政府部门收支活动的预算,是我国当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财政政策概念: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组成 1.税收政策2.支出政策3.预算平衡政策4.国债政策财政政策的功能 ⑴ 稳定功能,主要表现为,政府能够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当经济出现膨胀性缺口时,政府可采取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等政策手段,减少社会总需求,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当经济出现紧缩性缺口时,政府可采取增加支出成或减少税收等方法刺激社会总需求 ⑵发展功能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调节收入分配;推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货币政策 1.概念: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2.组成:由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构成。3.基本目标:稳定货币。4.货币政策手段: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②存款准备金制度。③公开市场操作。④利率5.分类:从总量调节出发,货币政策可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1.双松政策――松财政、松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等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降低利率来扩大信贷支出的规模和增加货币供应量。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和生产能力未充分利用,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时,宜采用“双松”的政策组合。这样的政策组合在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大就业的同时,带来的通货膨胀风险很大。
2.双紧政策――紧财政、紧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其手段主要是增税(提高税收)和减少财政支出;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来减少信贷支出的规模和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投资和消费。在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政府面临强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时,宜采用这种政策组合。但是,这种政策组合虽然可以有效抑制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容易矫枉过正,带来经济停滞的后果。
3.紧财政、松货币政策。当经济基本稳定,政府开支庞大,促使经济较快增长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目标时,宜采用这种政策组合。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政府开支,抑制需求过旺。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由于行之有效的松的货币政策不易把握,这种财政政策政策组合难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当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本稳定,经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并不十分旺盛,经济也非过度繁荣,促使经济较快增长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目标时采用该模式。
【从个人角度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推荐阅读:
从营销的角度看服务09-13
从博客的角度看网站内容的06-28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三国06-11
从道德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09-29
从认知角度看指示语阐释05-26
从战略角度看财务管理07-03
从服饰文化角度看中美10-10
从宏观及微观角度看预算会计改革的总体思路09-30
从性别分析角度看霸王别姬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