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措施(共12篇)
风险防范措施 篇1
建筑工程的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 从前期准备、招投标、谈判、修改、签定到实施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无论业主、承包商或是从事咨询、监理工作的工程师, 不熟悉掌握工程, 不会运用合同是绝对管不好项目的。本文主要对于施工合同风险的防范措施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 对来自业主方面风险的防范
(1) 加强对业主资信的考察。承包商要配备专门人员, 多渠道地对开发商的投资主体注册资本和土地获得方式、地价支付进度与来源、建设期资金渠道、银行贷款的条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2) 建立业主支付信用担保制度, 对于规范建筑市场交易行为, 有效防范业主拖欠工程款, 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 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通过建立业主支付信用担保制度来有效防范业主的工程款支付风险业主支付信用担保是业主通过担保人为其提供担保, 保证业主按照合同规定的支付条件如期将工程款支付给承包人, 如果业主不按合同支付工程款, 将由担保人代向承包人支付履行责任。根据我国建筑业现状, 采用以下办法:业主在进行招标时应出具项目资信证明, 在正式签订工程合同时需要按合同的价款提供履约保函。其担保责任随着业主按照工程进度支付工程款直至工程竣工结算结清尾款而逐渐降低乃至消失。为了防止施工中业主因提高建筑标准或扩大规模等需要增加工程造价而给承包人造成损失, 在提出设计更改时, 应要求业主提供相应额度的补充银行保函。
2 对来自承包商自身风险的防范对策
(1) 风险拒绝。如果承包商经过风险分析, 认为承担风险是不经济的, 那么必须采取拒绝风险的对策。风险拒绝是风险管理中较为消极的一种方式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因为如果经过预测管理风险的费用超出了由于承担风险带来的收益, 那承包商就应该回避风险。承包商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采用风险拒绝的对策, 因为风险的绝对不存在意味着利润的消失。承包商只有对合同风险进行定量分析, 才能确定是否采用风险拒绝的措施。对风险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多, 有加权指标分析法, 决策树分析法, 线性规划分析方法等。
(2) 风险转移。向业主转移。对于合同中不明确或明显不利于承包商的条款, 加以认真分析, 然后向业主质询, 如果由于业主原因, 而导致合同风险, 应转移给业主承担。向分包商转移。在加入WTO以后, 各建筑企业的产品, 技术及服务。“同质化”趋势加剧, 单凭独家的工程技术的优势赢得竞争已经非常困难, 如何将风险合理地向分包商转移己经成为许多承包商共同探讨的问题。与联营体成员共同分担风险。“联盟战略”现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 通过组成联盟, 承包商可以承接工程量大, 技术复杂, 风险大, 难以独家承揽的工程, 由于“联盟”的各成员有其各自的技术和其他方面的优势, 在合同实施过程中, “联盟”各方互相支持, 取长补短, 进行技术与经济的总合作, 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风险, 增强承包商的应变能力,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 风险自担。承包商除了将合同风险转移出去以外, 还得要有一定的风险自担能力, 特别对于那些经济实力较强的施工企业来说, 要自己承担一定的风险。
3 对来自自然或社会方面风险的防范对策
(1) 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 施工承包企业除了要加强对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研究, 提高高级管理人员素质和决策能力以外, 同国家或地方政府加强沟通, 保持良好关系, 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 都是至关重要的。
(2) 购买工程保险。风险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 因此, 风险管理也是整个合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现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对于大型建设项目而言, 工程保险是分散建设风险的有效手段, 工程保险是利用有限的保险费的支出 (保险成本的支出一般占项目总成本的比例不超过0.8%) 为承包商的设备和材料, 自身人员人身安全, 提供保障。进行工程保险, 可以避免承包商由于巨额风险事故损失导致的财务上的困难, 有利于及时恢复建设, 同时, 保险能把项目不确定的风险损失转化为确定的保险费的支出, 有利于项目的财务核算。因此, 保险虽然仅仅是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手段之一, 但却因其明显的优越性, 从而成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最为重要和不可或缺的风险防范措施。
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中界定了工程保险内容:其中由承包人办理的保险是:承包人必须为其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并为施工场地内自有人员生命财产和施工机械设备办理保险, 支付保险费用。当然, 在专用条款中, 业主可以委托承包商办理其他保险, 费用由业主支付.在FIDIC合同条款中规定的强制性投保的险种有:工程一切险, 第三方责任险, 承包施工装备险, 承包人职工人身责任险等险种。
虽然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有关于工程保险的条款, 但是对于工程保险种类及详细的内容阐述不是很明确, 而且很多在国外常见的与工程有关的保险并没有的真正的开展, 因此, 我国的保险市场仍有很大的市场。
4 对来自工期方面风险的防范
在工程施工组织计划中留有一定余地, 使工期有一定的弹性, 提高工期的抗延误能力。加强与发包人、设计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的联系沟通, 尽力消除各方可能造成工期延误的隐患, 特别是努力避免关键工作停工。在工期延误不可避免的情况下, 收集有力证据, 科学合理她计算医发包人责任导致工期延误给自己造成的损失, 及时向发包人提出索赔, 避免工期损失。
5 对来自工程价款特别是垫资风险的防范
(1) 要控制工程垫资, 但控制工程垫资不等于绝对不垫资, 对于业主资信良好, 有可靠的资金保证, 确属调度性或临时性困难的, 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工程可以适当垫资, 但同时要加强完善对既定垫资项目的管理, 防止后期风险发生。
(2) 要分清工程垫资的性质, 在项目履约过程中变相垫资已愈来愈成为工程垫资的核心问题, 对于承包合同或补充合同中需要垫资施工的, 包括支付周期延长等变相垫资的项目, 在建筑企业有承受能力许可的同时, 必须商请业主给予有效的担保或实物抵押。
(3) 要有严密的垫资方法, 实行合约垫资, 在合同垫资制定时, 要增强法律观念, 对垫资方式, 使用办法, 归还方式, 归还期限, 违约责任等做出细致而明确的规定, 最大限度的减少垫资风险。在合约垫资履行时, 要实施严格的过程管理, 关注研究业主资信状况的进一步变化, 了解其资金运作的情况, 按时催收工程款, 对不能正常还款而且业主自身资信状况有不良趋势时, 要采取果断措施, 包括必要时停工敦促业主履约以减少损失
摘要:主要讨论了施工合同风险的防范相关问题, 包括业主方面, 承包商方面, 社会方面, 工期方面和工程价款方面等等, 以期提高索赔意识, 减少损失, 提高我国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建筑施工,合同管理,合同风险
参考文献
[1]陈雅萍.对施工合同风险的认识及防范[J].陕西水利, 2009.
[2]王云龙, 刘东, 李艳娇.施工企业防范施工合同风险的对策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07) .
风险防范措施 篇2
十里蓝山项目处于高边坡上,高差80多米,地质地貌复杂,高边坡深基坑较多,安全风险难以想象;质量以精品打造,贵在细节雕琢管理;进度特紧,保证工程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按计划工期目标完成将存在极大的风险。由此须要施工、监理、建设及其它单位群策群力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予以预防,杜绝出现不希望出现的问题。一. 工程安全方面
重大危险区域在图纸上标注,施工、监理、业主负责人在相应 位置签名,并做好监控检测,监理人员监督施工方落实处理,出现异常启动应急预案,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一)边坡坍塌防范措施
主要是78、112栋之间冲沟上段的土体,与中海交接冲沟段的土体、中心景观区临时堆放的土体、坡顶边线边坡、各高边坡段容易受到雨水的影响而出现泥石流或边坡坍塌,根据各施工单位报批的防滑坡专项方案及应急预案,督促施工方落实,监理人员组织施工方做好监控监测,并做好记录。强调:防止地表水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出现滑移趋势的给予技术处理。
(二)防洪排洪防范措施
重点是中心冲沟、与中海交接段的冲沟、62栋西边排水沟区域,雨季带来的影响很大,督促各施工单位根据批准的防排洪专项方案和应急预案落实处理,并根据现场情况予以动态处理。在图纸上标注,施工、监理、业主负责人在相应 位置签名,并做好监控检测,监理人员监督施工方落实处理,出现异常启动应急预案,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1、开挖土石方前,在距坡边2-3米处做一条排水沟,并顺着山势进行有组织排水至排洪沟。
2、对永久性挖方的边坡坡度,应按设计要求放坡,对使用时间较长的临时性挖方边坡,土质较差时,边坡可放宽一些。
3、做好地面排水措施,避免积水渗泡坡脚,适当位置设2×2×2米集水坑,随时用抽水泵排出积水。
3、在挖好的坡顶和斜坡部分用塑料布保护好,避免雨水冲刷。
4、所有挡墙施工时按设计要求埋设好排泄水孔,避免挡墙施工完后内侧积水。
5、配备充足的水泵等排水设施,在雨期排专人抽水。
6、现场建立安全责任制,明确各段施工安全负责人。项目经理是施工现场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员负责施工现场日常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整改工作。
7、定时巡视检查,每次巡视检查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应记入运行日记,并对出现的危情立即处理。
(三)森林防火防范措施
消防道路要畅通,杜绝在森林周边出现火源,做好工人的森林防火教育,配备必要的物资和设备,管理人员和工人能迅速指挥管理和操作。
1、加强场内可燃物管理,对起火源比如电线接头、配电箱、吸烟 区进行严查严控。
2、在易着火区域挂警示牌严禁吸烟,也避免电源线穿入其中。
3、严格管理野外用火,在普遍防范的基础上,主要火源的全方位管理,做到专人负责,死看死守,不留死角和空白。强化野外巡逻检查,依法惩处野外违法用火行为,做到“见烟就查,违章就罚,违法就抓”。
4、从实际需要出发,各森林防火任务单位都要组织森林扑火实战演练,使有关领导、部门和人员熟悉预案内容,熟练工作程序,熟记自身职责,确保出现火情能有序开展工作。
5、要加强装备建设,严格训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扑火灭火技能。防火期内,森林消防专业队要做到严阵以待,做到有火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确保“打早、打小、打了”,努力减少林火损失。发生森林火灾时,项目管理要亲赴火场一线,靠前指挥,以人为本,重兵出击,科学扑救。扑明火的任务必须由专业队伍承担,清守火场的任务由群众性扑火队伍承担,努力把火灾扑灭在初始阶段。
6、物资保障准备。负有森林防火任务的人员要建立与扑火任务相适应的物资储备,建立联防救援机制,落实后勤保障措施,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7、现场建立防火安全责任制,明确各段施工安全负责人。项目经理是施工现场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员负责施工现场日常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整改工作。
8、定时巡视检查,每次巡视检查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应记入运行 日记,并对出现的危情立即处理。
(四)一般安全防范措施
1、四口五临边防护
住宅、挡墙、边坡中临边督促各施工单位做好安全防护,围挡、栏杆、安全网、挡脚板等必须搭设到位,并挂上安全警示标语,监理人员跟踪监督落实,并加强日常监督。
1)、第一节护壁高于地面30mm、防止物体落入井中伤人。
2)、井口边1m范围内内禁止堆放任何物资、防止物体落入井中伤人。3)、井口边1m处用钢管搭设三面高1.2m的防护架,设置20mm高的挡脚板,并挂好密目网
4)、己成形的井口,无人作业时用九层板全面覆盖。避免人员坠入井中受伤。
5)、井口边1.5m处挖一道宽60mm深80mm的排水沟,做到雨水有组织排放,避免雨水渗透井 内,防止井壁垮塌伤人。
6)、挖出的弃土要及时清理转运,避免对井形成荷载,防止井壁垮塌伤人。
7)、井边悬挂、粘贴安全警示,标示、标语。
2、基坑(槽)、边坡临边防护
主要是各挡墙边坡基槽、15~18栋边坡、73栋边坡、坡顶边线边坡、33与61栋之间施工、各交叉施工段的安全防护,监理人员监督各施工单位落实,加强日常监督,并要求施工方派专职安全员加强管理,出现问题立即处理。1)、基坑(槽)周边用钢管搭设一道高1.2m的防护架,设置20mm高的挡脚板,并挂好密目网
2)、基坑(槽)周边的弃土及时清理转运,避免对基坑(槽)形成荷载,防止基坑垮塌伤人。
3)、基坑(槽)边1.5m处挖一道宽60mm深80mm的排水沟,做到雨水有组织排放,避免雨水渗透基坑(槽)内垮塌伤人。并对周边的浮土用彩条布全面覆盖。
4)、基坑(槽)边悬挂、粘贴安全警示,标示、标语。3.安全用电管理管理
安装监理督促各施工方落实批准的安全用电专项方案,加强 日常检查,每周定期大检查,发现异常要求施工方立即处理,杜 绝出现超负荷使用等不规范行为,防范于未然。1)、二级、末级配电箱内、箱外、做到标示清楚。2)、现场机械用电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3)、现场动力与照明用电,线路分开搭设与使用。4)、井下作业使用安全电压。5)、现场配置1—2名专业电工。6)、做好职工安全用电教育。
7)、悬挂、粘贴安全用电,标示、标语。
二.质量风险管理
1、平基方面:主要是回填质量控制,不准将粒径大于500㎜的硬石块倒入回填范围,监督施工方层层压实回填,每层厚度不超过500 ㎜,回填区域周边的压实度容易被忽视,是监督的重点,派监理人员旁站监督回填质量,发现异常立即要求施工方予以处理。
2、住宅、挡墙质量控制:测量放线务必准确,防水、钢筋制安、模板、支撑系统等方面,工程各工序要求施工方自检合格后监理人员全面复查,不放过任何质量问题,坚持贯彻精品意识并执行。
三.进度控制
1、各批准住宅销售计划工期目标控制,由项目经理、总监代表、业主方张中诚,施工方配备足够的人料机,综合组织安排,根据工期目标细化的工程进度计划,监理人员跟踪督促,一旦出现滞后则立即要求施工方采取措施,抢回滞后的工期,按时完成。
论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措施 篇3
关键词:金融风险;会计防范;措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是市场配置关系的主要形式。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由于金融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又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一旦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局限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所以,如何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银行管理活动中一个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内容,文章拟从会计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
风险是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经营活动的运作过程与银行会计十分密切,几乎每一笔业务都需要银行会计的核算与操作。所以,银行风险也可以理解为银行会计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核算风险。银行会计的基础性工作,在于真实、完整、及时地对银行业务进行核算。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會计核算方法不佳、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就容易发生风险。因为,会计核算工作的环节非常多,在资产、负债及中介业务中,每日都要进行大量的现金收付、凭证受理、科目运用、帐户登录和结计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风险发生联系,很多银行风险是与某个会计核算环节的失控有关。
2. 票据结算风险。结算业务是银行一项重要的中介业务,它是通过银行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转移。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支付数量的日趋上升,以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也给银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票据当事人看,有其本身票据填写不清带来的风险;第二,从结算中介人看,有操作失误或任意违规而造成的风险;第三,从结算环境看,有票据犯罪日益增多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也有银行、企业以及司法部门对处理票据纠纷依据的法律、规定理解不统一而带来的风险。
3. 结算编制风险。从会计工作的程序看,结算编制是最后的环节。在银行业中,结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结算数据的不真实,其中尤其是利润反映不真实。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从人为的因素来看,不可忽略的问题是虚假性。如有的金融机构为了本单位或其他某种要求,会计部门在结算报表上做数字游戏,或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另外,搞账外账?想以此取得业绩考核名次或达到暗留盈利的目的。结算利润是反映经营者最终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其数据不实,不仅会影响单位,也会对上一级部门(如总行一级法人),乃至对国家隐藏风险。从技术或制度的原因来看,主要是合理性问题,如呆帐、坏帐、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是否合理,应收利息计提的标准是否合理等。
4. 会计监督风险。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就是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但是目前金融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软弱,如:商业银行转轨后,效益成本观念得到很大增强,但也有一些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只求存款数量,不讲存款结构,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互相攀比,豪华装修营业办公用房,费用开支增加。对于这些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营,会计部门一般无法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而这种经营的亏损风险正在进一步加剧,发展严重将会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前途。
5. 人员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在工作中表现出服务态度不佳,操作行为不规范,从而容易发生会计差错;二是还有个别银行会计人员品质恶劣,他们内外勾结,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三是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约和牵制。目前有些金融机构会计岗位的设置面临两难局面,因业务量上不去,人员配备就不足,这样会计岗位的设置就无法达到科学合理,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现象时有发生。有些金融机构从本身的经营成本角度考虑,导致会计人员配备不足;四是金融机构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漏洞,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制定的不完善,制度不完善会影响会计人员经办业务的质量,同时会影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二、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 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由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模式。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目前,从我国的情况看,社会平均利润率尚未形成,而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度又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涌入。在缺乏健全的市场准入标准情况下,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色彩,各地金融机构剧增。大量增加的金融机构,虽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和社会性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但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增加了,从而银行风险日趋增大。2. 仍欠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其监管内容还需强化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因为,地方政府的保护措施,可以使某些银行享有更多的的“政策”优势。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等,较易发生银行风险。
3. 相对落后的会计运作手段。现代银行的发展,要求现代会计手段的配套。现代会计手段一方面表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形式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优化的内容上。会计电算化既可以简化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量,加快会计信息的传递,也可以严格会计操作手段,规范会计核算程序。而后一方面对于防范银行在会计核算方面的风险尤其重要。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优化,则可以从根本上促进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完善。但在目前我国银行业,会计电算化仍较落后,应用程度不高,覆盖面不广,会计软件的开发跟不上实践的需要。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上,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不能仅停留在满足事中、事后算账的水平上,而应该具备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减少银行风险的发生。
4. 有待提高的会计素质。从总体上看,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仍需加强和提高。从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人员素质因素不可忽视。实际上,许多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工作有关联。
三、银行风险的会计防范措施
1. 强化会计业务制度体系。会计业务的制度体系是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会计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内控制约机制的充分发挥。在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建设时,要注意其全面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即这一制度体系在会计业务中覆盖要宽广,操作要规范,不能脱离实际,并能有效与其他部门配合,一套完善的会计业务制度将有利于堵塞漏洞,化解风险。
2. 重视会计核算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的两大职能,在建立了全面的会计制度体系后,接下来的具体工作是严格执行。我们认为,在会计核算中要强调真实、准确、完整、合法;而在会计监督中要强调独立、严格、及时、有效,尤其是重视会计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因为事后发现问题往往无济于事。而严格会计业务事前和事中监督,可以力求把风险消除在日常工作处理中,从而减少损失。
3. 发展现代会计运作手段。现代会计手段既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内容上指强调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完善,形式上则是指会计电算化方法。银行业应大力推广业务处理电算化,这样对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力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它的推广运用可以规范会计操作程序,减少人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减少差错和违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有了会计电算化不等于万无一失,因为电脑处理系统本身有一个是否完善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操作管理问题。如果对此掉以轻心,仍会潜伏较大的风险。
4. 加强银行会计队伍建设。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任务。我认为,首先,银行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统一认识,重视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财经制度和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最后,以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
5. 建立有效风险预警机制。当我们强调要将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时,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会计工作中,要设置一系列有效的指标体系,通过日常核算,反映出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银行决策部门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晓波,张宇红.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管理现代化,2001,(4).
2.张传良.建立我国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设想.亚太经济,1999,(2).
3.阳洁,胡静.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评价与分析.经济问题,1999,(5).
4.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5.(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论财务会计概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6.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著.吕长江译.高级管理会计.1999.
作者单位:华夏银行南京分行。
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篇4
一、审计风险的内涵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手册》中对于会计风险的定义是, 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 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主要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近些年, 各个相关利益主体对审计的结果越来越重视, 把审计结果作为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加上从业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种种因素, 从而导致审计风险不断增大, “诉讼爆炸”和保险危机是其主要表现。
一些学者把审计风险分为最狭义的审计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和广义的审计风险。最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客户存在违背会计准则的行为, 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其违法行为的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客户存在违法行为, 而且审计人员发表了不恰当意的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人员发布不恰当意见后, 出现损失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 被审计客户的因素
1、客户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客户内部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例如会计制度存在漏洞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财务报表本身不符合准则要求, 缺失公允性和真实性, 从而增加了审计失败的风险。在客户没有完整内部管理制度的情况下, 客户内部的财务就是混乱和失真的, 注册会计师根本无法发表恰当的意见。
2、客户管理层有意进行财务舞弊。
在现实业务中, 更可能出现的是公司管理层为了掩饰其糟糕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故意编造虚假财务报表, 调低亏损, 虚增利润。由于审计人员是站在事后的角度来审查这些业务, 可能由于对业务不够了解、现场检查不够全面等各种因素而未能发现这些财务舞弊。只有那些经营风险巨大、财务状况糟糕的公司才有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 这种公司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因为经营苦难、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宣布破产, 从而暴露其财务舞弊。
(二) 审计人员的因素
1、自身业务能力不足。
现代公司发展速度很快, 市场竞争激烈, 为了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 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出现了。它们的业务更加复杂, 规模更加巨大, 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审计人员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 丰富的业务经验, 很可能在审计过程中难以发现虚假信息, 增加了出具不实报告的可能性。
2、审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
执业过程中必须时刻遵循的准则, 它影响着审计质量。只有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 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履行职责, 才能完成审计任务, 出具真实可靠的审计意见。如果审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 与客户相互勾结, 丧失独立性, 便会严重影响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3、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除了上述审计人员自身的因素, 在会计师事务所层面上, 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也会增加审计风险。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仅仅一个人的业务水平或者职业道德出现问题, 也会被其他人发现然后改正, 不会影响到最终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与此相反, 不健全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给了审计人员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无法最大程度地避免审计失败, 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 社会环境的因素
除了前面说的客户和审计人员自身的因素, 社会环境也日益成为增加审计风险的一个因素。因为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以及经济环境越发复杂, 各个利益主体越发依靠审计结果来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一旦企业经营失败, 投资者因为蒙受损失, 就会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为未能及时揭示或报告这些问题而赔偿。很多国家迫于社会的压力, 逐渐扩大会计师事务所在这方面的责任, 这都在不断增加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1、提高准入门槛, 加强人员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不断加强事务所人员的管理, 在招聘员工之前, 严格审查其执业资格, 保证其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员工入职之后, 还要不断的进行员工培训, 保证其获取最新的政策变动信息, 熟练掌握审计方法, 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在实际执业过程中, 审计人员应该时刻遵守职业道德, 保证自身的独立性, 严格按照审计手册以及准则要求的审计流程来开展审计业务。只有一切以法律法规为准绳, 坚持原则, 才能降低自身被起诉的可能, 防范审计风险。
2、重视对审计业务的管理。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层面上, 首先要注意甄别客户。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客户档案, 对于诚信缺失的客户以及之前存在财务舞弊的客户, 要记录在案。在处理污点客户的业务时, 要合理估计审计风险, 提高职业谨慎。采取不同的对策应对, 降低审计风险。其次, 严格按照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进行审核。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制定审计守则, 清晰界定审计过程中的每一步, 保证每个审计人员都可以按照规定的步骤来开展审计活动。最后, 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和客户保持有效良好的沟通。对于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财务问题, 可以适当的与客户进行沟通, 要求其进行合理的修改, 从而真实准确的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 降低出现风险的可能。
3、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制度建设。除了在业务层面上的措施, 会计师事务所还应该在制度层面上, 建立起一整套防范审计风险, 保证审计质量的制度。一方面, 要切实建立起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 从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相关职业道德要求、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和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以及监控六个方面, 多管齐下, 保证审计人员遵守执业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 从而出具适合具体情况的审计报告。另一方面, 会计师事务所还要建立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 利用审计人员之间互相牵制, 消灭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 促使审计人员谨慎执业。
审计风险已经越来越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风险之一, 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加强对于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只有始终如一的保持谨慎性和独立性, 防范各种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人员才能够合法安全的执业。
参考文献
[1]王慧萍.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J], 中国农业会计, 2012 (1) .
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篇5
为强化贷款管理,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根据《贷款通则》、《合同法》等金融法律、法规和有关信贷管理办法,做好以下防范措施:
1、公司信贷人员必须认真学习《贷款通则》、《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及自治区金融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信贷管理制度,熟悉和掌握其内容,要求从思想上增强法律意识,使信贷人员充分意识到只有遵守法律、法规及公司信贷管理制度、才能提高贷款的放款质量,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贷款的产生,只有运用法律武器依法办事才能保障贷款的安全,更好地清收不良贷款,才能有效预防和降低信贷风险。
2、找准市场定位,分散信贷风险
本公司立足“三农”,按照“小额、分散、安全”的原则,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本公司信贷员一定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支持农村种养殖户生产和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化贷款结构,分散贷款风险,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3、严格办贷程序,健全制约机制,控制信贷风险的产生
根据公司有关信贷管理制度规定,认真审查贷款的发放对象,对照贷款的基本条件,确保贷款投放效果。严格办贷程序,要做到:一是执行贷款“三查”制度,提高放款质量;二是要实行“三岗”分离(三岗:调查岗、审查岗、决策岗),制度健全,相互制约,控制人情贷款和低质量贷款的发生。贷款调查岗负责贷款调查评估,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的责任,也是第一贷款清收责任人。贷款审查人员负责贷款风险的审查,承担审查失误的责任。贷款审批人员负责最终决策的责任,也是第二贷款清收责任人。
4、建立审贷会审批制度,层层把关,严格控制信贷风险
一是公司开业初期,贷款金额不论大小一律报公司审贷会审批;二是公司业务正常运转后,按授权范围,信贷员经调查核实后报总经理审批;三是超出公司授权范围的大额贷款,由公司审贷会研究审批,确保新投放贷款的质量。
5、实行贷款管理责任制,降低信贷风险
实行贷款岗位责任制,把贷款管理的调查、审查、审批、检查,各环节的责任明确到岗位、到人,对违规违纪贷款按调查人、责任人追究经济的、行政的和赔偿损失责任。具体根据有关规定执行。
6、做好贷后检查降低贷款风险
贷后检查是防范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信贷人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定期和不定期对借款人(企业)贷款用途的使用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对有可疑因素的应尽快采取预警措施,保证信贷资金合理运用和贷款本息按期收回。
(三)贷款管理基本规定
第一条 贷款的基本规则:诚信、高效、灵活、有序。用制度管理工作,用制度指导工作,用制度规范工作,用制度统一工作。
第二条 贷款的基本原则: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准则,以取得最佳经营效益为目的。
1、安全性原则:保证贷款本息安全收回,是经营信贷业务的首要条件。(1)强化贷款的安全观念;(2)采取相应的贷款安全保障措施;(3)尽一切可能避免和挽回贷款损失;
2、流动性原则:保证信贷资金处于正常周转的状态,实现贷款有借有还,此借彼还,不断周转。
(1)提高资金的运用率水平;
(2)选择好贷款对象,向优良客户群体发放贷款;(3)避免贷款过于集中,分散贷款对象;
(4)加强对贷款使用情况的检查和贷款效益的掌握;(5)按期收回贷款,保证信贷资金的循环周转;
3、效益性原则:贷款发放以实现效益为目的,经营贷款业务必须以利息收入抵消开支并实现盈利。因此必须要求贷款对象合理使用贷款,从而实现借贷的双方效益。
(1)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2)加强贷款使用过程的管理;(3)重视还贷资金来源的监管;(4)保证利息收入的及时到账。
第三条 贷款的基本制度:是指贷款的基本办法与贷款的重要规定,主要包括贷款对象、贷款条件、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内容。
一、贷款的对象与贷款条件
1、贷款的对象:城乡中小型企业、经济组织、自然人。
2、贷款的条件:
(1)必须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注册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2)企事业单位必须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只有实行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才能与贷款公司签订借款合同,建立债权债务关系。
(3)具有一定价值、属于自主权属并可支配处理的财产用于贷款抵押;有具有担保能力的保证人或单位对贷款进行保证。
(4)贷款的用途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并具有还本付息的能力和资金来源。
二、贷款人、借款人的权利和义务
1、贷款人的权利:
(1)要求借款人提供与借款有关的资料;
(2)根据借款人的条件,决定贷与不贷、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3)了解借款人的经营活动和借款使用状况;(4)催收贷款本金和利息;
(5)借款人非法使用贷款或没有履行借款合同规定义务的,有权要求借款人提前归还借款;
(6)发现贷款有风险,可依据合同规定,采取使贷款免受损失的措施;
2、贷款人的义务:
(1)应当公布所经营贷款的种类、期限和利率,并向借款人提供咨询。(2)应当公开贷款审查的资信内容和发放贷款的条件;(3)贷款人应当审议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并及时答复;(4)应当对借款人的财产、债务、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保密;
3、借款人的权利
(1)有权按照合同约定提取和使用全部贷款;(2)有权拒绝借款合同以外的附加条件;
(3)在征得贷款人同意后,有权向第三人转让债务。
4、借款人的义务:
(1)应当如实提供贷款人要求的资料(法律规定不能提供的除外),应当向贷款人如实提供所有开户行、账号、配合贷款人的调查、审查和检查;
(2)应当接受贷款人对其贷款使用情况和生产经营、财务活动的监督。(3)应当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的内容使用贷款;(4)应当按照借款合同约定及时归还贷款本息;
(5)将债务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应当征得贷款人的书面同意;(6)有危及贷款人债权安全情况时,应当及时通知贷款人,同时采取保全措施。第四条 对贷款人、借款人的限制
1、对贷款人的限制
(1)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条件的规定;
(2)不得向违反贷款通则的借款人发放贷款;
(3)不得向生产、经营或投资国家明文禁止的产品、项目的借款人发放贷款;(4)不得向生产经营或投资未取得环境保护部门许可项目的借款人发放贷款;(5)除按国家规定计收利息外,不得向借款人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2、对借款人的限制
(1)不得向贷款人提供任何虚假证明和资料;(2)不得用贷款从事法律、法规禁止的非法活动;(3)不得用贷款从事股票、基金买卖等股本权益性投资;(4)不得用贷款在有价证券、期货等方面从事投机经营;(5)不得用贷款从事房地产投机;
(6)不得套取贷款用于转贷牟取非法收入;(7)不得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
第五条 贷款方式:主要采用担保贷款方式,即保证、抵押、质押三种贷款方式
1、保证贷款: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责任或者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贷款。
2、抵押贷款: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
3、质押贷款: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动产或权利作为质物发放的贷款。
第六条 担保方式:
(一)保证担保:采用连带责任保证方式。
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同时,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1、保证人应具备的条件: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为保证人。
2、国家机关不能成为担保人;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作为保证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
3、保证人与债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
4、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二)抵押担保: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所抵押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担保法》的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抵押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
1、下列财产可以抵押:
(1)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
(2)抵押人依法有权处分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3)抵押人所有的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
(4)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
(5)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
2、下列财产不得抵押:(1)土地所有权:
(2)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
(3)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
(4)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的财产;(5)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6)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
3、抵押合同的抵押物登记:财产抵押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办理抵押登记的部门如下:
(1)以无地上定着物的土地使用权抵押的,为核发土地使用权证书的土地管理部门;
(2)以城市房地产或者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部门;
(3)以企业的设备和其他动产抵押的,为财产所在地的工商乡行政管理部门; 当事人以其他财产抵押的,可以自愿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物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当事人办理抵押物登记的,登记部门为抵押人所在地的公证部门。
(三)质押担保:主要采用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两种方式
1、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者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担保法》的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变卖、拍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质押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
2、权利质押: 下列权利可以质押:
(1)汇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2)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权;
(3)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4)依法可以质押的其他权利。
第七条 小额贷款金额、利率、期限的确定:
1、贷款金额:单户单笔贷款金额不超过30万元(或公司注册资本金的1%)
2、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最高上浮四倍;贷款超期归还,所有超期贷款按照最新执行利率调整,并在调整后利率的基础上加收超期贷款违约金20%。
3、贷款期限:控制在半年以内。第八条 附 则 本规定由宁夏兆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制定,解释、修改。2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四)贷款责任追究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宁夏兆丰贷款公司信贷管理秩序,严肃信贷管理纪律,规范信贷行为,促进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贷款责任分为贷款违规违纪责任和贷款风险责任两种。第三条
贷款违规违纪责任是指在贷款审查、审批、发放与管理过程中,出现违规违纪问题的,对相关违规违纪人员追究的责任。
第四条 贷款风险责任是指除完全因违规违纪发放贷款原因外而形成不良贷款或造成资金损失,对有关审批、决策与管理人员追究的责任。
第二章 责任人认定
第五条
贷款违规违纪责任的责任人分为完全责任人、主要责任人、次要责任人。
第六条 贷款违规违纪责任的责任人认定:
1、违规违纪发放贷款的经办人和审批人为完全责任人;
2、不按规定程序违章操作而形成不良贷款的人员为主要责任人;
3、因工作管理不善、把关不严,间接形成贷款风险的相关人员为次要责任人。第七条 贷款风险责任的责任人认定:
1、公司贷款审批委员会对已审批通过的贷款形成风险的,承担管理、审批责任,审批委员会各成员、信贷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为责任人。
2、信贷员对权限内发放的贷款形成风险的,承担管理、发放责任,为贷款直接风险责任人。第三章 责任追究范围
第八条 认定贷款违规违纪责任人和贷款风险责任人后,应对相关责任人落实责任,进行追究。
第九条 违规违纪贷款的责任追究:
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确定为违规违纪贷款,追究其完全责任:
1、未经批准发放的贷款;
2、发放顶名、冒名贷款;
3、发放虚假保证贷款或自批自贷;
4、编造假名发放的贷款;
5、借款人、保证人未亲自办理借款手续,发放的贷款;
6、滥用职权或徇私情发放贷款;
7、擅自、独断发放的违章贷款;
8、抵(质)押物不足值、丢失及撤走抵(质)押物的贷款;
9、擅自提高或降低贷款利率或擅自减息、缓息的贷款;
10、发放虚假有价单证的质押贷款;
二、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确定为违规违纪贷款,追究其主要责任:
1、超权放款、发放互相担保贷款或以贷收息;
2、调查、考察、审查不细或提供与事实不符的虚假调查、审查报告,误导贷款审批部门决策审批的贷款;
3、到期未下发催收通知单,造成丧失诉讼时效而形成风险的贷款;
4、档案资料丢失,造成资金损失的贷款;
5、抵押品无故变更、撤走形成不良或损失的贷款;
6、贷款到期后经办人员未及时清收,造成贷款损失的贷款。
三、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确定为违规违纪,追究其次要责任:
1、贷款审查人员没有审查出借款资料中的明显漏洞或对于存在明显的违规问题、违背信贷政策的贷款项目未能明确指出,而使贷款出现风险的;
2、负责检查工作的负责人和检查人员检查不细不实,存在明显违规问题而未查出,隐瞒、虚报检查事实的;
3、对于检查中发现可能造成贷款风险损失而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及时解决的。第十条 风险贷款的责任追究:公司贷款审批委员会在贷款审批发放前,划清贷款风险责任,并确定贷款主审批人及第一责任人:
1、贷款审批委员会主任为贷款决策风险的主审批人及第一责任人;
2、经贷款审批委员会授权的授权人为贷款决策风险的主审批人及第一责任人。第十一条 领导责任追究:公司领导由于管理不善、贷款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或指令信贷员发放贷款,造成贷款风险和损失,有关领导负完全责任。
第十二条 除完全责任性贷款外,对于同一笔贷款,经确定既存在违规违纪操作形成的贷款风险或损失,又存在管理因素形成的风险或损失,先追究违规违纪责任,再视情况追究贷款风险责任。
第十三条 对于完全因不可抗力形成不良贷款或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视为非责任性贷款风险,不予追究责任。
第十四条 在对贷款违规违纪责任人和贷款风险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的同时,应给予处罚。
第十五条 贷款责任的追究与处罚实行终身制。
企业并购风险与防范措施探析 篇6
【关键词】并购;并购风险;风险防范
近几年来,我国的政策环境越来越支持企业的并购,国家也陆续发布了一些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的相关政策。在企业并购的浪潮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关注并购过程中的风险至关重要。
一、并购的含义及动因
1.并购的含义
并购一般分为兼并和收购。兼并又称吸收合并,是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或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收购是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2.并购的动因
企业从事并购交易,可能出于不同的动机。企业并购的动因,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发展动机。企业发展的动机包括扩张和突破企业规模、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占领市场份额、迅速实现多元化经营、降低投资组合风险或获取被低估公司实现短期盈利。二是发挥协同效应。发挥协同效应就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财务三方面的协同,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能降低费用、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企业风险、偿债能力及实现合理避税等。
二、企业并购风险分析
企业并购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运作过程,不同性质企业间并购操作也不尽相同。企业并购风险广义上是指并购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偏差;狭义的并购风险是指企业在实施并购行为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现实中主要是指狭义的并购风险。分析并购过程中各个阶段存在的风险对企业的后续操作会有相当大的意义。下面就从3个方面来分析存在的风险:
1.并购前的风险
公司在制定并购战略目标时,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导向、行业发展情况;是否从企业自身的情况出发,在市场中准确定位。如果不遵循大环境趋势或者企业自身的实力,贸然并购不仅达不到并购的成效,也会发生无可避免的营运风险。
并购企业对标的公司信息掌握是否对称、充分;有无做好并购信息保密等防范工作。如果企业对标的公司的信息掌握不全面,有可能会影响企业对标的公司系统化的筛选及评判,甚至对项目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在企业准备阶段,如果信息外流,将会导致比如股价异常波动、企业被迫停牌等状况,这样可能有好的项目也难以实施,对企业也有负面的影响或需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2.并购中的风险
企业并购中的风险主要是价值评估风险。企业对标的公司企业价值评估扩大化的风险、以及对价支付方式引起的债务承担风险。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的评估结果不同,并购价格也有所不同。而每种支付方式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及对未来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不尽相同,如果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选择并购方式和支付方式,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3.并购后的风险
并购后的风险主要是企业并购后整合过程中的风险。对企业并购后的风险有无充分认识,特别是在跨行业并购企业的整合风险,有无做好对策,这些方面直接影响企业后续的持续性发展及盈利。因此在企业的并购重组中,盈利预测及补偿也是一个需重点考虑的环节。
三、企业并购风险的防范措施
1.并购前风险的防范措施
(1)明确自身企业需求及目标
结合国家政策及行业导向,明确企业并购的需求及目标。在选择并购行业时,一方面,对行业的结构进行分析、增长情况及竞争状况进行分析,如近几年的业务是否存在重大变化;另一方面,从政府、法律对行业的影响及制约情况分析,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业务模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2)对目标企业进行考察
企业应考察目标企业的运营效率、负债状况等财务状况;对核心技术的周期性、替代性、研发能力的创新等进行关注;目标企业的文化、管理人员能力及治理结构进行衡量;在行业中的地位,如主要客户和供应商进行系统分析,对应客户群体的稳定性、延展性。
(3)保密条款的确定
从企业的并购战略,确定对目标企业并购的是资产还是股权,以及具体的标的数量。在发出并购意向书时,对目标企业需做一些条款规定,如保密条款以防信息外泄,特别要求并购企业提供齐全的资料和信息,尤其是不公开的信息;没有经过并购企业同意,目标企业不得与其他方进行并购接触及谈判等。
(4)对目标企业的尽职调查
请专业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尽职调查。可以从目标企业的章程、契约、法律等方面进行调查;对目标企业的资产真实性、公允性进行调查;有无未列示的负债;有无隐示的法律诉讼案件等都需做详尽的调查。
2.并购中风险的防范措施
(1)企业价值的评估
交易价格是并购企业与标的企业博弈的核心环节。并购企业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企并购可行性进行分析决策。并购企业的价值评估分为:并购企业价值、被并购企业价值、并购后整体企业价值、并购净收益。只有并购净收益>0时,项目是可行的。一般资产评估机构会采用收益法、市场法或成本法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需并购双方协商确认并经有关机构的认可。
(2)并购融资方式的确定
企业需对不同融资渠道的优缺点进行充分认识和评估,考虑融资成本及对企业控制权是否会有分散等各种风险,进而确定进行内部融资、外部融资或者其他融资方式。并购活动一般所需的资金额巨大,而企业内部资金有限,利用内部资金进行并购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内部融资一般不能作为企业并购融资的主要方式。
(3)支付方式的选择
企业应以效益最大化为宗旨,对各种支付方式充分认识,结合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融资渠道、融资成本和被并购企业的实际情况等各种因素,合理选择支付方式。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支付、股份支付、混合支付。细分则有:自有资金支付、金融机构信贷支付、发行证券支付(发行优先股、普通股、非公开发行股份等方式)。比如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在并购活动中用股份支付对价的情况很多,这就需要对股权结构进行测算,做好对控制权的保证。
3.并购后风险的防范措施
(1)经营整合
企业收购完成后,取得了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这只是实现了企业经营目标的一半。只有根据并购双方的实际情况和外部大环境,沿着企业发展的规划和安排,对目标企业进行整合,使其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经营目标协调一致,才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
(2)管理整合
各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制度或组织、活动各有其特点。并购后,企业要系统思考影响管理效果的各个因素,进行整合。融合并购双方的管理差异和理念,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整合管理活动。并购企业可以制定规范完整的制度或法规,建立完整的运行体制,优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尽可能在被并购企业内部推行自己的管理模式。
(3)财务整合
并购企业要对被并购企业的财务制度、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体系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控。对财务管理目标应统一、明确、清晰。其中,对目标企业的资金控制,实现一体化的资金运作是并购后的重要任务。并购企业可以针对被并购企业建立一套业绩评价考核制度,在保证对子公司的控制权上,明确企业的财权关系,对财务组织机构调整,会计人员的委任方面都需有强效的措施。涉及员工的考核制度、薪资福利等方面需进行广泛细致的宣传说服,以取得大部分员工的接受和支持。
(4)人员整合
在人员整合上,需以稳定为人力资源政策,提高企业绩效为导向。认识双方企业文化的异同点,确定企业文化的理想发展模式,在沟通、继承、融合的基础上创新。并购后要进行必要的人事整顿,在保证降低人力成本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被并购企业各种人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5)补偿条款
企业进行并购或重组,企业后续发展的盈利是一个重点考量的指标。在《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中,就有规定“交易对方应与上市公司就相关资产盈利数不足利润预测数的情况签订明确可行的补偿协议。”对于盈利预测,企业在并购时可以规定补偿条款,在双方认可的条件下,从根本上保障并购业绩的实现。
四、结束语
并购是一项高技术内涵的系统工程,它会涉及各种政策并要符合政策才能执行。企业并购操作得当,所获得的收益是十分巨大的,但企业并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处处充满风险。企业对出现的各种风险不仅要正确地认识,还需加以职业判断,进行谨慎防范。这样在并购活动的各个环节,才能化险为夷,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最终实现并购成功。
参考文献:
[1]胡海峰.公司并购理论与实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开胜.企业并购风险及其防范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3]高红梅.企业并购风险分析与防范[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0:49-57.
[4] 斯蒂芬A.罗斯.公司理财(原书第9版)[吴世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论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7
1 审计风险概念及成因
1.1 审计风险的含义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审计风险就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中未能披露没有发现的重大问题而导致的风险, 可以从两个层次来阐明。
1.1.1 未查出重大错报的风险
在审计工作过程中, 错误估计评判审计事项, 审计结果与客观事实相违背, 使企业一些重大错误与过失未被及时全面地披露出来, 造成工作人员无法弥补的损失。
1.1.2 职业风险
在审计企业面临破产或财产巨额损失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下, 索赔者往往会将责任归咎于审计单位的失误, 受害者也会由于自己的经济损失而向审计人员提出高额赔偿。
1.2 审计风险的成因
1.2.1 主观原因
(1) 审计人员水平影响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及经验, 都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原因, 审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审计人员的实践经验和面对棘手问题的临场处理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审计事业发展较晚、审计经验不足、相关的审计知识掌握不全面, 很难与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同步发展, 阻碍了审计工作的进展与完善, 甚至可能产生审计风险。
(2)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影响审计风险
在整个审计工作过程中, 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及其工作责任心对审计风险的产生有着直接影响。由于缺乏谨慎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责任心, 审计人员为尽快完成工而私自缩小审计范围、减少审计程序, 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审计重大事故的产生。
(3) 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影响审计风险
抽样审计法和分析性复核法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 因此审计结果的误差是避免不了的。同时, 随着审计市场中竞争不断加大, 为维持应有的边际收益, 审计人员需在确保完成应进行的审计程序的同时提高整体审计效率。因此, 在审计工作中, 审计人员会自动放弃一些看似不重要环节, 而正是这些不太重要的问题往往会产生审计风险。同时, 抽取样本本就无法面面俱到, 这一方法本身就存在局限性, 抽取的样本无法全面反应企业的所有情况, 存在主观结论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偏离。
1.2.2 客观原因
(1) 审计环境的影响
第一, 政治环境。不同的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也有所不同, 因此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与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降低审计风险。
第二, 法律环境。审计工作也应依据法律来开展, 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善、不具体、不科学或不能与实际的审计工作相契合, 就会误导审计人员, 增加审计风险。
第三,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 市场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元化、经营区域国际化, 这些都会增加审计工作的难度, 增加审计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更大的审计风险。
第四, 社会环境。相对于审计所说的社会环境是指多样的行政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对注册会计师公信力的影响。
(2) 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确定
追求较高的审计质量一直是每个审计人员的追求目标。综合来说, 我国在审计规范建设上明显不够完善, 审计质量建设并没有被重视起来。
(3) 经营背景不同
经济环境、政策实施、科学发展程度、企业内部管理及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内控能力、企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等都会成为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 从而对审计风险造成影响, 这就是审计风险模型中最先考虑固定风险的主要原因, 也是在审计工作开展中最先评估企业内外环境的原因。
2 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2.1 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
审计约定书的签订是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 是确认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保障。实际审计中, 由于对被审计单位了解较少, 导致在实践时发现工作量过大, 工作人员为赶进度, 不得不忽视部分审计程序, 这无疑会增加审计风险。
2.2 审计抽样风险
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将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这要求审计人员有丰富的审计经验, 在抽样中尽量选取适量、有效的样本, 保证抽取的样本与实际情况偏差不大。否则, 超出风险控制可容忍的范围, 审计的公允性也会丧失, 造成严重的审计失误, 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2.3 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
审计报告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审计程序中, 无法避免存在审计风险, 如果绝对相信查证结果, 忽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 一旦有误就会对自身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3 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控制审计风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越高, 审计风险发生的几率就越低, 审计的质量管理应贯穿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 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质量管理, 才能控制风险的产生。
3.1 完善审计机构建设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审计队伍比较年轻, 经验不足, 审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近几年注册会计师制度不断改革, 说明国家提高了对审计的重视程度, 当务之急应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来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 从而有效防范审计风险。会计事务所也应重视人才的培养, 定期举办审计人员培训, 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工作需要。
3.2 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各个领域不断发展, 审计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充分运用计算机软件, 能提高工作效率, 节约时间, 使审计人员有充裕的时间解决更重要的问题, 减少审计风险的产生。
3.3 治理审计风险
治理审计风险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即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要共同完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促进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 降低审计风险的产生。
从外部来看,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明确责任义务, 通过宣传、培训、奖惩等手段, 让企业不敢轻易冒险为蝇头小利而故意虚增资产, 做出违背审计制度的事情。
从内部来看, 我国的企业制度还需不断完善。无论是上市公司, 还是准备上市的公司, 企业内部都还缺少完善的审计监督部门, 部分企业虽建立了内控监督机制, 但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忽略制度, 使公司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这些都会加大审计风险, 为企业内部埋下安全隐患。解决这些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要提高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内审机构应隶属于领导机构, 同时也应由董事会或总经理直接领导。第二, 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建立或扩大内审机构, 数据表明, 内审人员数量的最佳状态为占企业内部员工数量总和的0.6%左右。第三, 提高领导人对内审机构的重视, 加大宣传力度, 改善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环境, 降低企业内部的审计风险。
3.4 抓好审计质量的标准控制
首先, 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与重要性理念及样本收集之间的关系, 确切衡量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并以此评估出适当的审计方法, 估计审计成本, 编制审计计划;其次, 审计人员要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审计工作遇到突发问题时, 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审计方法, 增强审计工作的效果性和准确性。在整个审计工作中要检查审计发放是否恰当、审计依据是否准确、审计判断是否正确、收集的资料是否全面、逻辑是否正确, 同时还要确保每个科目的底稿质量, 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 了解客户需求, 在可控的前提下, 尽量保证客户满意。
3.5 加强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 是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 也是避免审计风险的根本前提。在审计工作中, 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影响, 这要求审计人员要保持自身独立性, 否则, 将影响审计结论, 对审计工作十分不利, 无法公正、准确地披露客观事实。另外, 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审计回避制度, 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摘要:弄清审计风险, 加强审计人员自身的审计技能, 提高审计意识, 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 是当今审计工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阐述影响审计风险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对策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的产生。
关键词:审计风险,控制,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桂娇.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商业时代, 2013 (17) .
[2]齐焰.浅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J].今日财富, 2009 (11) .
浅析企业预算风险防范措施 篇8
企业预算是以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把企业经营需要实现的目标及其资源的配置用货币金额的形式来表现出来。企业预算的特征:预算不是企业最终的目标,而是把企业的战略和企业的经营运作联系起来,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进行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工具,达到企业管理的目的。在进行企业预算时,要对影响企业业绩的因素全面考虑,需要全员参与,要紧密结合各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形成一个覆盖企业所有业务的完整的企业控制体系。
2企业预算风险含义
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预算风险是指在企业的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企业的预算环境、预算执行活动中等诸多因素发生了一些偏差,导致在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企业的实际收益与企业的预算目标不一致,结果与预期相背离,使企业的经营效益不能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一些企业的预算流于形式,难以实现预算目标。因此,需要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提高企业对预算风险的防范,加强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把握企业的预算风险的特性,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预算失败,促进预算目标的实现。为了加强对预算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目前一般把预算风险分为预算环境风险、信息与沟通风险和预算过程风险。对每一类风险,要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达到预算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
3企业预算风险管理
对预算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识别预算风险、评价预算风险、有效防范风险。其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风险识别指企业对预算管理体系中与预算有关的风险因素信息进行分析后,来判断预算风险属于哪种类型、确定风险的性质和其将来的发展趋势。目前常用的识别风险的方法一是通过感性的认识、专家经验、类推、比较来进行判断;二是通过整理、分析总结企业以往的预算管理的相关信息资料,从中发现企业预算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由于识别预算风险的工作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很耗人力和时间。另外,企业周围经营环境会影响到预算风险,导致风险大小和程度发生动态的变化,因此,管理者在进行企业预算风险识别时,预算管理体系要做到系统性。
风险衡量是对某种特定的预算风险进行评估,测定该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以及造成的损失程度。企业通过对预算风险的识别,发现企业预算面临的各类风险,识别风险原因和后果,同时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得到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影响程度。对风险的评价一般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专家打分法、概率法、层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模糊评价法、决策树法等。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对风险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风险防范目的是避免风险、消除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造成的企业经济损失。风险防范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事前的预防与事后的采取技术性措施来减轻企业的风险损失。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对风险管理手段的实用性、效率、效果各方面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由于企业预算风险因素会随着预算的内部、外部的环境变化而变化,因此,企业要定期对风险的管理措施、风险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针对新的环境和情景,不断修正风险处理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总的来说,预算风险管理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风险管理的前一个步骤是下个步骤进行的基础,最后的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可通过评价结果的分析,反过来对风险的识别进行改进和优化,依此循环往复,以保证预算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4企业预算风险的防控
风险的偶然性和突发性使得企业预算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风险主要存在于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预算制度、企业的预算人员素质、企业内部的信息与沟通、预算执行的流程五个方面,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风险的发生,应加强预算风险防范,在企业的整个经营生产活动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尽量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带给企业的损失,实现企业预算风险的防控管理的目的。
4.1建立防范管理体系
在企业预算业务的进行中,要对风险控制点进行重点管理。参与预算的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预算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的认识,要密切关注预算工作的流程,对企业的预算风险要建立多层次、多视角的风险防范预警管理体系,针对预算的不同环节,科学合理的制定规章流程,对预算风险的发生进行有效的约束,使企业的预算业务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寻。建立严密的、规范化、程序化的防范管理体系,确定企业预算风险的高效管理。
4.2建立预算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体系和信息支持系统
各企业在实施内部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为了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有效的控制风险的手段只有在企业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和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的三个阶段,建立预算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体系可以通过合理的预算计划、协调、激励和评价等管理功能,在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分配企业现有资源,使企业的预算和其战略目标之间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动态平衡,以达到实现该企业经营发展的宏观战略目标。
企业在信息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为了加强自身对风险的防范,提高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的防范意识,需要建立一种快速、高效识别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对风险评估和高效预警的风险预警系统。在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中,需要处理大量企业数据信息,因此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预算业务的特点和预算风险管理业务流程来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如图2所示。
首先建立预算风险指标体系,要结合本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的财务预算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财务风险的容忍度,分析并梳理本企业的预算环境和预算的流程,构建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信息。分析各业务预算模块并找出各预算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在可能发生风险的各环节中找到控制风险的关键点,然后进行控制风险各属性(风险关键点的代码、名称)的设置,并将收集到的风险信息资料存储到预算风险信息管理数据库中,构建预算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是要对预算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管理,对预算流程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得出风险数据信息,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预算风险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处理,对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预算风险管理。最后对预算风险进行测评,根据各业务模块的风险管理情况进行评分。得出预算风险的测评报告,通过测评报告可以更好的为企业管理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蔡剑辉.预算的职能冲突与协调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2009(12):65.
[2]李蕊爱.我国企业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商业研究,2010(7):83-84.
风险防范措施 篇9
一、对外投资的风险类型
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可以概括为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等几个方面。政治风险中包括有政策变动、国有化、政府违约、资金转移乃至战争等;外汇风险中包括有外汇交易风险、外汇折算风险、外汇经营风险等;而经营风险里面则分别包括了库存、资金、生产、销售、财务管理、法律服务、跨文化产业等各个环节的风险。对外投资风险所涉及到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深度与广度, 其中很多在业界还没有定论。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主要是经营风险中一部分内容。
二、对外投资的风险举例
对于一个企业的投资项目而言, 其能否取得成功, 先期的调查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企业应当积极地寻找投资发展机会, 得到投资项目真实有效的资源信息, 全面了解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成本、收入、股东结构、注册资金、营业范围等内容, 再结合实地环境进行综合评估, 可是即使如此, 投资风险仍然难以避免。
(1) 注册类风险。一些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融资效果, 便会刻意地夸张企业规模, 虚构注册资金, 或者是故意编造企业章程、验资报告等。当顺利得到营业执照之后, 再抽出注册时的资金, 使企业本身变成皮包公司, 不能在实际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资金流动。这样的公司, 其实就是骗子公司, 并不具备目标框架下的生产运作能力, 因此也就没有对其实际的投资意义。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考察环节里, 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知识, 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获取准确信息, 不断增加自身判断的水平, 尽量选择那些实体生产水平真、产品发展潜力大、效益增长平稳的企业实施投资。
(2) 财务类风险。一些外部企业, 本身注册时间很短, 可是财务报表却出乎意料的好, 各项财务指标也近于完美, 几乎没有缺点和漏洞, 我们可以说, 这样的公司明显就是在作秀。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 几乎没有公司能够真正做到完美, 刚刚成立的企业更是如此。公司在起步初起, 通常资产支出会很多、企业经济效益不尽理想是正常的现象。通过这一具体问题的分析, 我们就可以认识道, 查看相关企业财务报表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规避财务风险, 正确认识, 合理判断。
(3) 合同类风险。为了取得更好的融资效果, 有些企业刻意地编造出虚假的加工、销售或者是建造合同, 从表面看来, 这些合同中的数据都非常清晰, 而实际上, 企业本身并没有相应的生产经营水平。投资者在进行合同审阅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三、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1) 检查被投资企业的各类证件。在对被投资企业进行调查的过程中, 第一就要注意检查该企业每项证件, 如公司章程、营业执照、税务登记、验资报告、机构代码、经营范围等。需要查看每种证件是否有效真实, 是否经过了及时的年度检查, 保证该公司不是“骗子”。
(2) 了解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及经营情况。要通过该企业的财务报表, 翔实了解其每一项财务指标的真实性, 看其做没做到同财务规定相符合的基本要求。在特别情况下, 还应当进一步查看其在银行发生的对账单, 准确了解公司的资金运营流动情况。此外, 还应当用核实完税凭证的手段对于企业的基本纳税情况做出了解;用核实销售合同、加工合同及加工协议的办法具体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经营情况。
(3) 不能忽略财产抵押的过程。当以上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妥当以后, 决定对该项目进行投资时, 就要把此公司或者是与之关联的第三方财产引入抵押物范围内。抵押物指的是债务人对某项义务做出担保, 主动移交给债权人的担保物。抵押物的种类很多, 可以为有形资产, 也可以为经过登记的无形财产, 比如保险、公共债券、土地使用权等。
(4) 不能忽略财产担保的过程。当做出向被投资企业投资的时候, 可要求其以企业财产或是第三方财产当作抵押, 也可以由被投资企业要求第三方或是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担保指的是法律为了保障债权人可以顺利实现债权, 用债务人自身或是第三人信用, 督促债务人对债务如约发行的制度。担保可以分成一般性担保及连带担保两种。当企业与被投资相关方签订担保合同的时候, 通常都要求签约方与债务方一起承担保证责任。当债务期满, 被投资方没能履行基本义务时, 作为债权人的投资方, 可以要求被投资方履约, 也可以要求一同签订担保协议的第三方履约。
总结:
经过上面的分析与论述, 可以基本认定, 对外投资对于企业来说, 是完全有必要而且收益明显的。虽然对外投资的风险很大, 而且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 可是只要企业采取相应的回避策略或者是积极措施, 就一定可以防止风险变为现实危机, 使企业能够在没有风险或者说是风险很小的情况下稳步经营与大跨度发展。
摘要:确立企业在对外投资时的战略部署, 一定要立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与未来走向, 并根据自身环境特点, 寻求科学的投资领域与投资模式。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的几项风险内容, 并对其防范措施加以说明。
关键词:对外投资,风险类型,风险防范,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风险防范措施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法律风险,防范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壮大以及各国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 国际贸易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与发展, 许多国家已经把经贸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但是随之而来的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艰难, 并经常处于各种国际贸易纠纷当中。国际贸易的法律风险也大大高于国内贸易的风险, 尤其目前中国公司对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更为陌生。此外, 国际贸易纠纷还受国际政治形势、国家外贸政策、等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 更增加了国际贸易争议解决的复杂性。因此如何防范和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风险, 已成为增强外贸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和当务之急。
1 国际贸易中法律风险防范的意义
进行国际贸易风险防范有利于保护外贸企业和我国社会的经济效益, 而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风险则常常是由于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确, 法律程序不确定以及法律法规修改等原因造成的, 同时参与国际贸易的双方属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当事人之间的法律意识不同, 也会产生潜在的法律风险, 从而导致直接或间接的贸易损失。国际贸易中往往存在大量的大额交易, 交易企业投入巨大, 一旦发生风险或事故, 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不仅有利于保护我国外贸行业的健康发展, 也有利于促进外贸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 国际贸易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2.1 开展贸易合作伙伴资信调查
在国际贸易中, 当事人既有世界跨国公司, 也有中小型企业, 当然还伴有无主体骗子。许多业务一旦得到双方认可, 第一步即告完成, 但一些设陷者, 在业务前不露破绽, 而在业务进行中设陷, 他们手法不断翻新, 严重干扰了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 应严密防范和打击。因此在国际贸易中, 选择诚信和信用较好的交易对象是风险防范的前提, 是贸易成功的关键所在。尤其对新的合作伙伴、当地市场以及产品信息等方面必须掌握充分的相关信息, 对交易对象的资质和信用进行全面调查, 以提前做好防范对策。
2.2 保管好国际贸易交易磋商过程中的各种文件及合同雏形
国际贸易往往涉及大宗货物的买卖, 标的额巨大, 因此必须通过规范的合同文本把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确定下来, 以防范合同内容不明确而产生的风险。当事人双方之间就特定交易标的生效的内容, 并非仅限于双方共同签字的那份合同书上所载的内容, 而是包括双方就同一标的达成的所有协议的总和。为了最大限度的防范尽可能的法律风险, 除了保存往来函电外, 还要保存发出文件的证据。更为有效的做法是, 给每封发出函电都注明日期和事由, 并在交往初期就要求对方在回复己方的函电时都注明其所针对的己方函电的日期和事由, 这样只要己方出示收到的对方函电, 就能证明自己发出过某件函电。
2.3 选择正确的国际结算方式
支付条款是国际贸易合同中的一个主要内容。目前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较为普遍的付款方式有直接汇款、信用证、托收等, 而与直接汇款配套使用的有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等担保工具。然而实际合作中, 我国外贸企业比较喜欢使用信用证, 甚至达到无论必要、适当与否, 都一律使用信用证的地步。因为多数企业深信信用证由于有银行信用介入, 能较好地实现卖方获得付款与买方获得合同要求的货物这两种对立需求之间的平衡。
2.4 选择有利的争议解决方式、地点和机构
具有法定效力的争议解决方式有法院诉讼和仲裁两种。在国际贸易业务中, 由于交易主体处于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下, 一旦发生贸易纠纷, 仲裁较诉讼而言成本更低, 效率更高, 也更公平, 因此仲裁是较为理想的手段, 所以国际贸易合同中应当明确约定仲裁条款:首先时间成本, 涉外诉讼的公证、送达等程序要求很严, 又是多级审理, 因此用时一般会比仲裁长。其次裁决质量, 由于仲裁裁决基本不受监督, 仲裁员也不受组织监督, 因此仲裁裁决质量从合理合法角度而言并不比法院判决高, 甚至更低。再次费用角度, 法院的诉讼费一般比仲裁费要低很多。但是, 绝大多数的涉外诉讼需要聘请专业的律师, 并且耗时较长, 因此包括诉讼律师费用在内的诉讼总费用比仲裁高。最后从执行角度而言, 一国法院判决一般不会在另一国家得到执行, 但仲裁裁决却可以。
3 结论
国际贸易风险类型复杂化、多样化, 各国的法律差异使得贸易风险因素增多, 为了减少贸易的风险, 应当更急重视和关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加强各类型风险的防范对于保护外贸企业, 对降低外贸损失, 促进国际贸易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龙小林.论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风险防范.中国商贸.2011年05期.
ICU护理风险事件及防范措施 篇11
【关键词】 风险管理制度 护理质量 风险意识 安全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114-01
前言
ICU护理面对的对象特殊,对护士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所以,要定期加强护士各项护理常规与急救技术与仪器操作要点的培训,使其牢记规章制度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牢记护理安全,提高其患者病情的观察能力与对应急事故的处理能力,避免各种可能风险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12月收治的108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呼吸系统疾病53例、循环系统疾病19例、脑血管疾患18例、各类外科大手术13例、其他5例。护理事件:意外拔管9例,发生率为8.33%;护患沟通障碍6例,发生率为5.56%;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不当3例,发生率为2.78%;人工气道堵塞1例,发生率2.81%;院内感染3例,发生率2.77%;药液外渗2例,发生率1.85%;压疮2例,发生率1.85%。
2 ICU常见护理风险事件原因分析
2.1 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障碍
ICU患者病情危重且可能存在意识障碍,护士往往忽视或缺乏与患者的沟通,患者因病情或治疗所需而长期卧床,同时患者身上因治疗而插满各种管道,有的患者意识清楚却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而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患者家属把ICU当做挽救患者生命最后的希望寄托地,挂念患者病情却不能陪伴患者身边,更加增加了家属的心理压力。这些,都增加了医患沟通的难度。
2.2 意外拔管
ICU患者使用多种仪器设备进行生命监测与支持,身上管道多是ICU患者最显著的特征,每根管道都可能有意外脱管的情况发生,各种管道中,以气管插管脱落或自主拔除的风险性最大。可能一部分患者自行拔管后能成功脱机病情好转,但大部分患者需要再次进行插管,同时可能会因为缺氧烦躁或病情加重而产生严重后果,因此气管导管滑脱问题不容忽视。
2.3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ICU危重患者大多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及时恰当地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稳定血流动力学。ICU患者一般有两个以上静脉通路,输液量较普通病房大,对于有正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在同一路静脉通路静推其他药物或快进微量泵中药液时均会使患者体内的血管活性药骤然增多而致患者病情变化,甚至死亡。
2.4 压疮的发生
ICU大多为长期卧床、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为脑血管疾病)、体质虚弱、被动体位、各种消耗性疾病的危重及老年患者。由于ICU患者病情变化快,工作量大,年轻护士护理危重患者经验不足,工作能力欠缺,不全面,经常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简化了工作程序,而忽视了翻身叩背的重要性,以致压疮的发生,患者皮肤完整性受损,使患者痛苦。所以加强该护理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尤为重要。
2.5 其他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
主要有护理管理者风险管理能力低下,不严格查对制度,专业技术操作不熟练,个人防护不当,法律意识薄弱等这些都是造成严重后果的端由。或者能力较强人员自觉心中有数,工作中偶尔也会出现懈怠现象。仍有一部分是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容易让护士产生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患者冷漠,与医生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还有很多护士对护理记录的风险事件缺乏判断,主要为医护记录不符,字迹不清或涂改、记录不及时等。\
3 防范措施
3.1 提高管理者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护理管理者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整个科室的整体护理质量,管理者的优秀与否直接决定所带领的整个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护理部应定期对各科室护士长及科室骨干进行风险管理的培训,組织参加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讨论,强化其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持续改进,将风险事件降至最低。
3.2 做好护患的交流沟通工作
入住ICU的患者病情危急,接患者时动作迅速,进行急救时操作熟练,工作紧张有序,同时安慰患者及家属,消除其紧张情绪。在护理患者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式同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进行沟通,尽量满足其合理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为患者进行操作时,应耐心对患者进行解释,征取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对可能出现的不适情况,应向患者讲解清楚,使患者对其治疗和护理有所了解。
3.3 正确血管活性药物的用法
在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注意标识要清晰,交接要清楚。药物现配现用,必须选择中心静脉给药,专用通路,不可与其他药物混用,用微量泵控制速度泵入,严格控制输入速度,换药速度要快,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积极采取措施,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
3.4 做好预防压疮的护理认识
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每一位入住ICU的患者使用电动气垫床,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在工作中应协助卧床患者2h翻一次身,以减轻对某一部位的固定压迫,翻身时切忌拖、拉、推,以防擦破皮肤。交班时,应严格细致地交接局部皮肤情况及护理措施执行情况,把交接班制度落实到实处,防止工作中出现不应该出现的差错,各班人员均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3.5 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
使护理风险事件贯穿在护理操作各个环节的始终。ICU患者病种多样,病情危重复杂,治疗仪器设备繁多,对护士的素质有较高要求,需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精湛的护理技术和对紧急事故有较强的处理能力。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整体情况,认真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强化岗位责任制,可有效地避免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工作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可指导监督年轻的护士进行工作,及时指出她们的不足并给予纠正,提高其业务素质专业水平。4、结束语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护理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分量,ICU又是极为特殊的科室,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各个环节之中,护理风险事件处理不当,是造成患者痛苦,病情恶化,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做好严密的防范措施,保障患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受托责任下道德风险防范措施 篇12
其一, 第一类与第二类道德风险的防范。对于隐藏努力风险, 其大小受到受托人预期报酬与实际报酬的差别的影响;隐藏私利风险与受托人对额外收入的态度和他的职业道德有关。一定程度上隐藏努力风险和隐藏私利风险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当受托人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报酬时, 则不努力工作, 并且可能把公司资源如客户资源转移到其他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企业, 从而获得额外收益来弥补期望差。对于这些道德风险, 都会影响委托人的收益, 甚至导致其托付的财产无法收回。而实际中,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对于受托人的行为, 委托人一般无法直接监督, 只能观察到受托人的行动与一些随机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委托人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这些结果设计一个机制, 以激励代理人选择最有利于委托人的行动。如果让一个理性的受托人接受委托人设立的机制, 那么受托人在该机制下得到的预期效用必须大于其不接受该机制所带来的最大预期效用。对于这两类风险, 特别是隐藏努力风险, 是由于受托人的隐藏性行为造成的, 所以具有很强的不可证实性, 正是由于它的不可证实性, 委托人只能通过约束和激励机制, 将委托人的努力诱导出来, 从而克服偷懒行为。因此, 可以通过设置超额累进剩余权分享机制, 使代理人努力工作, 并且为了获得超额的分享权, 代理人也会尽力保留公司资源, 从而也能很好的规避隐藏私利风险。超额累进剩余权分享机制, 也就是把企业的税后利润扣减一定金额后的余额按数额的大小分成若干等级, 每一等级规定一个分享率, 分享率依次提高, 代理人的分享对象则依据所属等级同时适用几个分享率分别计算, 将计算结果相加后得到代理人最后的分享额。各级分享额= (税后利润-扣减额) ×适用的分享率。分享额=∑各级分享额。这样, 代理人除工资外的报酬就直接与公司的净利润挂钩。扣减额为委托人所要求的必要报酬, 即委托人进行投资后所要求的回报。当税后利润低于扣减额时, 代理人则没有分享额。或者规定当税后利润低于扣减额时, 代理人的分享率为0。具体的数字的设置还需要综合考虑企业规模、委托人的投入、行业必要报酬率、企业战略目标、代理人的能力及期望报酬等相关因素, 这需要精算师来完成。这种方式在企业的初创期和衰退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但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却使得委托代理成本过高。
根据西方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管理理论, 解决公司代理问题的关键是监督和激励代理人, 并以激励为主, 股票期权就是一种主要的激励方式。但股票价格经常处在频繁的变动之中, 代理人可能因为股票价格下降而得不到与之前一样高的报酬, 所以可能由于整个行业市场的不景气, 使得公司经营业绩有盈余的情况下, 而公司的股票在市场上的价格却很低。这时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可以将超额累进剩余权分享机制与股票期权相结合, 即将股票期权的行权价与超额剩余利润联系起来。假设B表示实际的超额剩余利润, 即B=税后利润-扣减额, A表示原定的到期行权价, C表示预定的目标超额剩余利润。则C/B=i, 现在从股票期权授予日开始跟踪指标i, 到行权日时的实际行权价值为P=A×i。从而, 如果实际的超额剩余利润大于目标超额利润, 即B﹥C, 则i﹤1, 实际行权价格P﹤原定的行权价A, 受托人在当前的市场价格下能够获得大于原约定的利益;如果B=C, 则P=A, 受托人在当前的市场价格下能够获得等于原约定的利益;如果B﹤C, 即没有实现目标利润, 则i﹥1, 实际行权价格P﹥原定的行权价A, 即受托人能够获得小于原约定的利益。这样, 行权价与企业业绩相挂钩, 企业业绩越高, 行权价格越低, 受托人的未来收益越大。同时也能缓解外部环境对公司股价的影响而导致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的发挥的问题。
其二, 第三类道德风险的防范。对于隐藏信息风险, 一般都通过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受托人提供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并出具审计报告。但这一点易得出错误的审计报告, 其原因是审计师的能力所限, 但更多是因为审计合谋, 即审计师与受托人串通起来, 用不正当的行为向委托人寻租, 并从中谋利。尽管有许多的法律限制审计师的行为, 要求审计师依法办事保持独立性, 但是审计合谋依然存在, 这说明要根治审计合谋关键在于治人。研究表明, 委托人聘请第二个审计师的概率越大, 阻止审计合谋的惩罚与激励成本就越小, 双重审计制度下, 惩罚与激励成本最小。但是如果让两个审计师先后进行审计, 不论是否告知审计师自己是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进行审计, 都依然可能会出现审计合谋, 特别的, 当受托人与第一个审计师合谋后, 出具了虚假的审计报告, 当委托人聘请第二个审计师的时候, 受托人会继续贿赂第二个审计师, 即使他贿赂两个审计师的成本大于其隐藏信息的收益。
【风险防范措施】推荐阅读:
信贷风险防范措施07-29
安全风险防范措施09-14
岗位风险防范措施10-14
用工风险防范措施10-28
防范措施网络金融风险06-18
海运提单风险防范措施08-10
出纳岗位风险防范措施05-15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11-12
安全风险点及防范措施05-19
供电企业电费风险及防范措施初探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