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风险防范

2024-08-16

执业风险防范(精选10篇)

执业风险防范 篇1

摘要:医院药师执业风险主要存在于药品验收入库、药品贮存与保管、药品调剂、患者退药、药学咨询服务、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等几个环节中, 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阐述风险的由来及防范措施, 以期达到提高药师的法律、法规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能力。

关键词:药师,执业风险,防范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 相关医药法律、法规的健全, 公众维权意识的增强, 药师尤其是医疗机构的药师将面临更大的执业风险[1]。作为医院药师, 不但要掌握相关的医药专业知识, 还应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熟知自己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可循。目前, 如何通过日常工作中的行为规范来减少承担法律风险的几率是广大药师迫切需要形成的共识。为此, 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与体会, 谈谈当前医院药师在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执业风险及防范措施。

1 执业风险的几个环节

1.1 药品验收入库的风险

当前, 多数医院对药品验收入库仍然偏重于数量而忽略内在质量。虽然药品贮藏温度的验收不属于《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的法定验收记录项目, 但冷藏药品运输必须在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低温冷藏条件下进行, 如果药品经营企业在运送药品过程中贮运温度超标, 而药师未对该项目进行验收, 入库的药品也可能存在某些重大问题。输液瓶由于搬运的碰撞造成微粒增加等这些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药品质量问题在入库验收时药师仅凭肉眼难以及时发现, 造成药品在院内流通使用后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事件, 患者可能会投诉药师发出了质量不合格的药品, 这也增加了药师执业的风险。另外批次管理有利地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准确性[2], 如果验收时药品的批号与医药公司发票上的批号不完全一样或办理入库时药品批号输入错误, 这些情况在药品发生质量问题时就难以追溯原因, 埋下了医疗隐患。

1.2 药品贮存管理中的风险

2005年版《中国药典》共收载药品品种3 111个, 其中规定:需常温 (10~30℃) 储存的有2 350个, 阴凉库 (≤20℃) 储存的有542个, 冷处 (2~10℃) 储存的有47个, 2~8℃暗处储存的有89个, 需30℃以下储存的有24个, 8℃以下储存的有24个, 遮光储存的有1 366个, 规定在干燥处储存的有992个[3]。在实际工作中, 药品的冷藏温度 (2~10℃) 都能执行, 但往往对药品遮光、阴凉 (≤20℃) 等要求的管理重视不够, 特别是需遮光的药品在拆零后无任何遮光保护措施, 在光解作用下会产生有害物质, 使用后增加患者的过敏反应, 增加患者的用药危险, 也增加了药师的执业风险。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使用刺五加注射液致3例患者死亡的严重不良事件, 就是由于药品在流通阶段保管时, 被雨水浸泡污染所致。可见药品在贮存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 会造成药品质量下降, 直接影响到药品使用的安全性。

1.3 药品调剂的风险

随着新药的不断增加, 患者联合用药品种数量也呈增加趋势, 潜在危险处方亦随处可见。而药师在调配环节能否有效审核处方, 决定该风险能否被有效制止, 如审方环节不能发现问题, 则导致错误处方进入给药环节, 如果给药环节疏忽将导致差错的发生。有文献报道[4], 医师处方书写不规范导致调配差错占28%;因药品名称、包装相似导致的差错占38%;药师审核把关不严导致的差错占34%。《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 医疗机构的药学专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医嘱、处方管理制度, 认真审查和核对, 确保发出的药品的准确、无误。发出药品应注明患者姓名、用法、用量, 并交代注意事项。对处方所列药品, 不得擅自更改或代用。对有配伍禁忌、超剂量的处方,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拒绝调配;必要时, 经处方医师更正或重新签字, 方可调配。这赋予药师一定的权利, 又要求药师承担一定的责任。曾有一起因医师书写潦草导致药师发药差错案中, 法院判定药师承担75%的法律责任[5]。处方调配是医院药学工作中最繁重, 也是最容易出现差错和事故的工作。药师调配过程中发生的错误主要有数量配错、种类配错、发错患者、药品标签错误、交代不清、未发觉有配伍禁忌等差错。医生、护士工作的失误或差错也会造成药师的执业风险, 比如病区医生在开具医嘱后, 护士在电脑录入的失误, 从而使药名、规格、剂型、数量、用量、用法等与实际要求不符。这些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差错会连环导致药师的发药错误和医嘱交代的错误。若药师专业知识不扎实, 工作经验不丰富, 有时即使是处方上的明显错误, 审方时也很可能发现不了。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 药师同样需要承担责任。

1.4 退药处理中的风险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药房发给患者药品一律不准退货。但事实上医院是服务性单位,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若因处方用药不当, 如禁忌证、超治疗用药、重复用药、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障碍或说明书以外用药且未得到告知等, 患者不宜继续使用该药以及超剂量用药, 违反医疗保险的相关制度和规定等这些情况应酌情给予退药处理。但在退药过程中存在一些药品安全隐患, 如退回药品是否与本药房发出的药品完全相符, 包括药名、规格、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外观是否清洁完整;退回药品如有特殊贮存要求, 需冷藏而未冷藏再要求退药的, 这样药品质量就很难得到保障。

1.5 药学咨询服务中的风险

医院药师面临着医生、护士以及患者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难易程度的药物咨询问题, 这就要求药师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丰富的经验来及时准确地解答问题, 这是对药师药学服务能力的综合考验。如药品的常用量与特殊用量、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药物相互作用问题、用药的注意事项等各种问题都会涉及, 如果回答错误就会对患者造成损害, 轻则影响治疗、造成经济损失和投诉纠纷, 重则涉及赔偿、法律诉讼。

1.6 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风险

临床药学服务是药师运用药学专业知识, 协助医生提出个体化给药方案, 并监测患者的整个用药过程, 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在全国医师典型性抽样问卷调查中发现[6], 对于是否应该让临床药师对患者治疗结果承担责任, 88%的医师坚决主张临床药师应承担责任。但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 难以避免地要发生诸如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等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由于药师个人所引起的过失、错误等, 如对患者造成损害, 都将可能引起纠纷, 甚至是法律诉讼。而目前对于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权利、义务、职责、责任不很明确, 又没有得到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 难免使其工作受到质疑, 正当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这无形增加了药师的工作风险。

2 执业风险的防范

2.1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过去, 由于不少药师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在涉及到因药物治疗差错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中, 往往不能举证损害结果与其行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不能免除责任。药师在调剂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 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严格执行“四查十对”, 对门诊处方或病区医嘱药疗单进行审核, 认真检查医嘱中药物使用情况, 包括是否选用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给药途径, 对可能发生的剂量过低或过高, 新增药物与医嘱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治疗重复等问题, 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联系, 给予恰当的建议, 这样就能起到减少药疗环节的差错。药品上市后都有说明书, 但医师“标签外用药”即超范围使用药品, 包括用法、用量、使用范围等现象在临床屡见不鲜, 这跟用药指南滞后有关。但要注意的是药品说明书是医师开具处方, 药师调配处方和指导用药的法律依据。因此药师应及时掌握药品说明书之外的使用信息, 具体分析医生超说明书用药的原因, 检索文献资料, 查找有关实验、理论和临床依据, 判断是否是临床实践中已得到证实的新的适应证、给药途径和用法用量, 并提醒医生“标签外用药”的潜在危险性和必需的临床观察。药师在审核处方时如发现有处方医嘱和药品说明书不符的情况, 不合理用药或用药错误的处方, 要求医生更正或重新开具处方。对于药学服务中遇到新的或疑难问题, 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宜早下结论, 应先认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向上级药师请示后再进行解答, 这样不仅是为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也可以规避药师的执业风险。

2.2 规范执业操作规程

规范、合理和有序的操作流程可以有效避免药师的执业风险。医院药师应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医疗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转变服务模式, 促进医院药学服务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实践证明, 核对方式和差错报告制度可有效地发现错误, 减少药疗差错的发生[7]。药师参与到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养成审查核对的习惯, 出现差错要有记录和分析报告, 这样才能不断改进, 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差错。

2.3 提高药师的业务素质能力

当前医院药学工作正由“药品供应保障”逐步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 药师工作逐渐从以药品供应事务型向科学技术服务型为中心的方向转变, 而药学服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随着医药卫生科学的不断发展, 新知识、新技术、新药品不断问世, 相关制度、规程、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修订、完善, 因此药师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 自觉寻求各种渠道经参与本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能力, 真正做到有效规避执业风险, 这是医院药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宏.浅谈药师的法律风险与防范[J].中国药房, 2005, 16 (22) :1687-1689.

[2]李琳.医院药品批次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药房, 2009, 20 (19) :1481-1483.

[3]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二部) [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附录ⅪV.

[4]蒋军, 王晓杰, 钱爱而.门诊退药现象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 (11) :1430-1432.

[5]张陆勇, 主译.规范处方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 1999:46.

[6]胡静, 杨世民.医院临床药学服务中医师行为调研[J].中国药房, 2005, 16 (1) :69-73.

[7]胡晋红, 蔡溱.药物治疗中核对过程对药疗差错发生的影响[J].中国药房, 2005, 16 (7) :551-552.

执业风险防范 篇2

在行外人看来律师是个高收入的行业,风光无限,但在风光的背后,其实律师行业也是个高风险的行业,在律师执业过程中,会伴随着极大的执业风险。因此,应当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研究律师执业风险及其个人防范问题。学习了有关律师执业风险防范的相关规定后,本人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律师执业风险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

(一)律师执业风险的含义。一般地讲,律师执业风险是指律师在执业中因其执业行为而可能承担的一切法律责任或后果。

(二)律师执业风险的主要表现。律师执业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民事方面的风险。律师在从事诉讼和非诉讼业务过程中,因自身过错行为或者案件本身的复杂性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当事人利益受到损害、或者当事人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2、行政方面的风险。行业处分风险律师在执业中违反律师法或者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而受到司法行政机关或者律师协会组织的行政制裁。如因私自收案和收费、同行之间恶意竞争、双方代理、提供伪证等违法违纪行为而受到警告、停止执业、吊销律师执业证等行政处罚。

3、刑事方面的风险。一个国家律师业的发展水平与该国法治进程休戚相关,更是一个社会高度文明发达的标志。但在我国辩护律师的处境每况愈下,举步维艰。甚至到了望刑(辩)生畏的地步。辩护律师既要受到司法行政部门的监控,又要受制于公检法三家的管制与刁难。稍有不慎,便会成为另一宗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就像戴着镣铐的舞者,在刑事诉讼中扮演着极其尴尬的角色。如律师在调查取证中涉嫌伪证罪、泄露国家机密罪、包庇罪,特别是《律师法》、《刑诉法》、《新刑法》相继的颁布施行,律师因违法执业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越来越多,律师执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风险。

4、个人人身安全方面:有的素质较差的当事人、或对方当事人,可能会发生肢体冲突。

5、执业声誉、道德评价的风险

二、律师执业风险的防范

既然,律师的执业风险如此之大,应该如何防范呢?本人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业务学习和道德修养,提高律师的执业水平和道德素质。依法执业,严格自律是律师防范执业风险的最有效手段。

1、严格把握自己的底限。包括道德底限、执业底限等,绝不对案件结果向当事人轻易承诺。在对证据的搜集、对证人的辅导方面,千万千万把握好底限。

2、与公、检、法工作人员间应把握如下准则: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礼节周到,态度诚挚;得理之时,适可而止,把道理讲透则已。

3、注意几类多发案件。宅基地案件、各类伤害案件、对方当事人为群体案件、对方当事人明显素质很差的等案件。

(二)提高警惕,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1)文本风险的控制。

此类风险主要有:一是文本中的当事人的名字、名称是否发生错误、是否准确、是否一致;二是文本中所涉及到的法律条文的引用是否准确;三是文本中所引用的法规条文是否为现行的、有效的条款;四是文本中所引用的法规条文是否适合文本中的法律事实;五是文本中是否点明了律师的但书条款,也即律师在本中的哪些情况下应当负法律责任;六是文本中应当有的签名处是否为黑色中性笔或黑色墨水书写的;七是送寄给他人的文本,如果是多页,如果以单位名义发出,是否有骑缝章;如果以个人名义发出,在页脚处是否有制作人的每页签名。

(2)开庭风险的控制。

开庭前三天需要准备:1.证据的目录是否清晰;2.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3.各个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度各是多少;4.案件的焦点;5.案件的重点、关键点;6.案件所涉及的重要法条;7.代理词;8.证据、法律法规、法律事实、诉讼请求之间的对应关系;9.在法庭辩论时向对方当事人或代理人提问的提纲;10.审查对方所提供的证据的证明力;11.审查对方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12.审查对方的诉讼请求或答辩的理由、观点、法律事实;13.审查对方引用的法律条款的准确性、背后的意图。

开庭前一天需要检查:1.需要准备的诉讼材料是否已经齐全;2.需要准备的诉讼材料中的文本是否有逻辑上的、或文字上的错误或不准确;3.再一次确认开庭的时间、地点及行车路线;4.开庭所用的诉讼材料是否能够在开庭是很有次序、很方便的查阅。

开庭后裁决或判决出现前需要做的是事情:1.及时关注案子的发展,当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调整应对的策略去说服法官或仲裁员;2.关注对方的状况变化及心态。比如对方是否会利用程序,滥用诉权采取拖延战术或策略,以打击你的当事人的心理或者转移资金、财产以达到合法逃避履行判决、裁决的目的。(3)接案风险的控制。

1.杜绝向准委托人夸口案件100%能赢。这是因为一个案子是否能够胜诉则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你的委托人所提供的证据、所要求的诉讼请求、所阐述的法律事实;二是对方所提供的证据、所阐述的法律事实;三是本案的法官对诉讼双方的证据的理解、对本案涉及到的法律法规的理解。此外,管辖本案的法院的审判习惯或实践、本案的当事人是否动采取了非正当的手段等等许多看不到的因素、有的甚至是偶然的突发的因素对本案也可能会产生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2.不论所接的案子是否为诉讼案子,都要向你的委托人明示该案子的具体的法律风险。

3.收费既不能低于一般标准,也不能高于法律严格明确的标准。4.要在与委托人签订的律师聘请合同中明确具体的收费方式、收费时间。

上市公司高管执业风险 篇3

根据中国银监会最新统计,2006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243名银行高管被取消任职资格。

2007年1月22日,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将加强董事及高管人员管理,建立受处罚高管人员名单制度,全面落实《国有保险机构重大案件领导责任追究试行办法》

2007年1月30日,证监会公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具体规定董事、监事及高管在信息披露中的责任要求及处罚措施。

从上面可以看出,董事、高管目前的执业环境很严峻,执业风险是很高的。国内几十家上市公司面临诉讼和索赔。提起诉讼或索赔的主体有股东、公司员工、监督管理机构等。

公司生活在竞争的环境中,要想生存和发展,公司经营者必须要冒一定的风险。若将经营者置于一种随时被提起诉讼,随时可能被追究巨额财产赔偿责任的危险境地之中,可能会造就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类型的高管。在竞争激励的商业社会,经营者如果不能果断地抓住转瞬即逝的商机,及时采取各项对策,那这样的公司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公司法》上的风险防护及其不足

我国《公司法》在防止诉权滥用方面采取了一种较为稳妥的措施,即将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规定为少数股东权。依照《公司法》第152条的规定,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应当是连续180日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一个或者多个股东。因此,立法者试图通过提诉资格的限定来防止滥诉的发生。然而,仅仅限制股东的提诉资格并不足以有效地防止股东滥用代表诉讼。

提诉请求机制作为另一个高管风险防护机制,其功效也是值得很好发挥的。

依照《公司法》,当股东提起股东代表诉讼时,原则上必须先向公司提出诉讼请求。董事、 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给公司造成损害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提起诉讼;监事违反法律,给公司造成损害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董事会提起诉讼。

这时,各种利益的冲突就有了一个协调的平台,不至于一下子就对簿公堂。在制度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设置这个平台。许多国家,股东诉讼的前置程序——提诉请求,就担当了这个平台的使命。这样在提诉阶段就可以有效地制止滥诉行为的发生。

公司的业务执行机构,如董事会或监事会,会通观全局来衡量公司最佳利益与通过诉讼获得的赔偿数额之间的利弊关系。当公司机构通过调查分析,认为继续诉讼将损害公司的最佳利益时,秉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的自主发展权,公司机构的决定应该是值得尊重的。

但是我国《公司法》还规定:监事会、监事、董事会、执行董事收到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或者在30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样的话,即使监事会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认为股东要提起的代表诉讼属于滥用权力,也无法对其进行阻止。

在我国,公司机构这个利益协调的平台,由于制度的设计问题被摒弃掉了。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司法资源的投入,提升司法成本;另一方面,将公司经营中的决策,交由那些不具有企业经营方面专业知识的法官,根据事后掌握的事实进行判断,对董事、高管也不公平。高管们的决策即使后来被证明并不是最佳方案,但也不能过于苛责。否则,难免有“事后诸葛亮”之嫌。

在美国,当股东向法院提起诉讼以后,公司可以指派和本案无关的董事组成特别诉讼委员会对本案进行调查分析。当特别诉讼委员会认为不应该追究该董事的责任或者认为诉讼违反了公司的最佳利益,并向法院提出终结代表诉讼的请求时,只要这个判断不存在违法或者明显不当,就受到商业判断原则(Business Judgment Rule)的保护。法院一般会尊重特别诉讼委员会的意见,而终结该代表诉讼。美国近些年的许多判例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判断代表诉讼提起利弊的特别诉讼委员会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考虑防止诉权滥用问题方面,可以将其作为一种选择方案。对于股东提起的代表诉讼,符合一定的条件时,可以允许公司决定终止该诉讼程序。

董事、高管的经营责任与商业判断原则

股东一般只对利润感兴趣,对公司管理缺乏热情和兴趣。而且,由于股东的信息来源及知识结构等都远远比不上企业管理方面的精英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所以公司的基本治理模式是:由董事而非股东决定公司的经营决策事务,并且股东不得对董事的权力进行随意限制和干预。在公司事务的管理中,董事、高管应该根据自己的最佳判断,追求公司的最大利益。只有保护高管管理权的独立性和执行性,才能刺激他们经营、管理公司的积极性。

这里介绍又一个高管执业风险保护机制——商业判断原则。

商业判断原则(Business Judgment Rule),可以保护董事在一定条件下免受股东的讼累,维持公司的持续正常运作,现在已经为许多国家的司法界所接受。

当董事、高管受到商业判断原则的保护时,法院就不能对其商业决策做司法评价。该原则是一个既定的假设,即董事、高管在没有自我交易、没有个人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合理谨慎、善意地行事,那么董事、高管理应比法院更有能力做出商业决策。任何认为董事、高管决策不适当的人,将承担推翻该假设的证明责任。这里适用的是一种举证责任倒置,大大加重了原告的举证责任。

在股东代表诉讼中,在满足没有利害关系、独立于交易、做出决策前获悉了所有相关信息条件的情况下,董事可以援引商业判断规则免责。

董事及高管责任保险制度

近日,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未按期披露2005年年报案件查处工作基本完成。公布了对S*ST科龙(000921)、S*ST精密(600092)、S*ST金荔(600762)等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根据新修订的《证券法》,除追究公司责任外,还追究了相关董事等个人的法律责任。

由于新《公司法》施行之前的法律中关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执行职务中的责任的规定,很大范围上并非严格责任;也没有股东在公司利益和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提起诉讼的相关权利的规定,造成董事、高管在执业过程中的风险不是那么突出。而且由于保险费用高昂,所以一直以来,董事责任保险在我国并未得到上市公司广泛的采用。然而,随着新《公司法》、新《证券法》的施行,董事及高管人员将负有更多的责任。

为了规避来自全球市场潜在的被诉和赔偿可能,国外公司大多选择投保董事、高管责任险来转嫁风险。现在,“财富500强”中有95%的公司为其董事和高级职员投保责任保险。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起源于欧美,于20世纪60年代后得到较快发展。其内容是指公司董事及高级职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过错导致公司或第三者遭受经济损失而应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时,由保险公司按约定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通常由公司出资,为董事以及高级管理人员投保。董事、高管因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而导致的赔偿责任除外。

2006年10月,特别针对中国市场,在上市公司风险方面非常有权威的美亚公司推出了一款保险:中国董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责任险。保险的行为包括董事、监事及高管管理过失、劳动用工过失及非故意诽谤行为。保险金包括损害赔偿金和诉讼费用。

当中国公司赴海外上市时,他们中的大部分会选择购买董事责任保险。绝大多数在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购买了至少一千万美元保额的董事责任险。到香港上市的企业购买责任险的比例也达到了50%。

浅议律师执业风险与防范 篇4

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危险。所谓律师执业风险, 是指律师可能承担的因其执业行为而引发的一切法律责任或后果。这种执业风险既包括因律师自身行为的不当而产生的刑事、民事责任方面的风险, 也包括因律师的特殊地位、特殊职责所导致的自身权益受侵的风险。整体而言, 律师执业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 刑事责任风险。

刑事辩护业务是律师的传统业务, 也是律师业务的永恒主题。但近几年来, 律师在刑事辩护中的执业风险问题成为阻碍律师刑辩工作开展的最大难题。据北京市律协的一份资料显示, 2000年北京市执业律师5, 495人, 全年办理刑事案件4, 300件, 人均办理刑事案件只有0.78件, 而1990年人均办理刑事案件为2.64件, 这与近年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 因办案而触犯法律的绝大部分是办理刑事案件的律师。许多律师甚至“谈刑色变”。据统计, 自1996年以来, 全国已经有300多名律师因刑事辩护被司法机关以各种原由“绳之以法”。《刑法》第306条规定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已经成为悬在中国律师特别是辩护律师头顶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著名律师田文昌曾感慨:“在中国现阶段做刑辩律师是最难的, 比什么时候都难, 比哪个国家都难。”

辩护律师在执业中, 招致罪名主要来自两个环节:一是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后,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改变供述, 律师被怀疑为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二是律师调查取证过程中, 如果律师收集的证据与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收集的证据不一致, 律师就有可能被怀疑为威胁、引诱证人改变证言或者做伪证。

(二) 民事责任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的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 律师在以法治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宽, 相应的风险也就越来越高。律师在办理民商事案件业务过程中, 基于案件本身的复杂性, 可能会因为对事实的真实情况调查不清, 对案件性质判断失误, 给委托人提供不实信息, 而使当事人利益受损。也可能因为自身的疏忽而使重要证据遗失、举证错误、延误诉讼期限而使委托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这些都有可能会引发当事人以此提出赔偿要求, 致使律师承担民事责任。北京嘉华律师事务所作为河北三河燕化公司的法律顾问, 因律师工作失误, 导致燕化公司1亿资金被骗, 最终在2004年被人民法院判处赔偿燕化公司800万元损失, 并返还100万元律师费的律师赔偿案件, 至今仍被认为是最昂贵的赔偿, 也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对律师执业风险问题的关注。

(三) 人身伤害风险。

尽管我国的普法工作已开展了多年, 但社会公众的法律观念仍存在淡薄现象。表现为法律意识不强, 对律师的作用和功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当事人委托律师, 总希望通过律师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甚至由此而获利, 当预期利益无法实现或者自己的权益未能得到保护时, 基于认识的狭隘性往往不去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相反却片面地将责任归咎于律师。由于对律师工作的不理解, 律师的参与还容易引起对方当事人的不满, 产生报复心理。震惊全国的山西马海旺律师被对方当事人抠去眼睛的人身侵权案件, 就是典型的迁怒于律师而引发的侵犯律师人身权利的案件。

二、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法律方面的原因。

尽管我国《律师法》明确规定, 律师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害律师的合法权益。但从几部具体的与律师执业关系密切的相关法律来看, 并没有凸显出对律师执业的有效保护, 反之是更多的限制和约束, 甚至是歧视性的规定。

如《律师法》对律师执业的授权性规定仅有几条, 大多数条款是对律师义务、禁止性行为的规定。另外, 尽管《律师法》也规定了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是保护律师合法权益的机构, 但至于如何保护缺乏明确规定。致使律师合法权益的保护最终还得依赖于执法部门, 而实践中律师的执业风险大多产生在与执法部门共同处理事务的过程中, 让引发风险的部门来维护风险承担者的合法权益, 这大大降低了律师合法权益维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与律师执业关联性较强的《刑事诉讼法》第38条规定:“辩护律师和其他辩护人, 不得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不得威胁、引诱证人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以及进行其他干扰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行为。违反前款规定的, 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该规定把本来应是所有诉讼主体都应共同遵守的义务, 反过来仅对辩护人尤其辩护律师这一主体加以特别强调, 本身就彰显了对律师执业的不信任, 把律师置于执业风险的边缘。

我国《刑法》第306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 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 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下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该规定明显带有对律师执业的偏见, 从而在立法上就设置了律师执业风险潜在的空间, 在实践中更容易产生律师执业风险的陷阱。

(二) 社会方面的原因。

律师尤其是辩护律师, 由于职能原因使其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与司法机关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对立性, 职权的发挥有一定的冲突性。当辩护律师与司法人员的观点不一致时, 容易引起司法人员对律师工作的不满, 潜意识里认为律师是与自己作对, 一些职业素养较低的司法人员甚至会基于此对律师进行打击报复。况且《刑法》第306条和《刑事诉讼法》第38条的规定, 又使得司法人员借机对律师进行打击报复时不乏法律依据。因此, 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尤其是担任刑事案件被告人的辩护人行使辩护职能时, 执业风险加大。

执法人员尚且如此, 普通公众对律师工作存在不正确认识便不难理解。有些当事人甚至认为律师的任务就是“拿钱办事, 替人消灾”, 工作方式就是“拉关系, 走后门”, 而不知律师的工作权限也有一定的范围。其是为了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但也仅仅是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就像法律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一样, 律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也会无能为力。但当事人对律师的工作性质不能进行正确认识时, 往往会对律师抱以过多要求, 对律师工作所能产生的效益期望过高。因此, 当自身权益无法得到维护或者期望利益无法得以实现时, 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 认为律师没有认真履行职责, 转而将责任推卸给律师或者迁怒于律师, 从而增加律师遭受人身侵权伤害的风险。

(三) 律师自身的原因。

毋庸置疑, 在律师这个大群体中, 大多数律师都在兢兢业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法律的尊严, 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也不可否认的是, 在律师这个职业群体中, 确实存在着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实践中, 由于个别律师工作经验不足, 业务素质不高, 在具体办案过程中因为自身工作失误给委托人造成利益受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甚至有部分律师, 由于缺乏较高的执业素养, 在承办案件过程中, 为了迎合当事人的要求弃执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于不顾, 隐瞒事实真相, 歪曲事实, 曲解法律, 规避程序, 从而以身试法, 最终受到法律的追究。显然, 律师在办案过程中放松警惕, 缺乏办案经验及敏锐的思维判断力, 出现工作失误, 给当事人造成损失或知法犯法, 触犯法律甚至是刑法, 都是律师执业风险产生不可避免的原因。

三、律师执业风险的防范

律师执业风险与律师职业相伴而生, 不可能完全避免, 但可以采取相应措施, 尽量减少和避免律师执业风险的发生。

(一) 完善相关法律, 保护律师合法权益。

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增加关于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制度的规定。所谓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 是指律师以辩护人身份参加刑事诉讼的过程中, 因履行职责而发表的有关案件的言论不受法律追究的权利。1990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第20条有关“律师对于其书面或口头辩护时所发表的有关言论或作为职责任务出现于某一法院、法庭或其他法律或行政当局之前所发表的有关言论, 应享有民事和刑事豁免权”的规定, 被认为是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在国际上的法律依据。目前,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都有关于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的相关规定。我国2007年修订后的《律师法》在第37条第2款明确规定, 律师在法庭上发表的代理、辩护意见不受法律追究。但是, 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除外。该规定被认为是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在我国法律上的首次确立, 是我国立法的一大进步, 对我国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遗憾的是, 《刑事诉讼法》第38条和《刑法》第306条的规定却严重影响了该制度在我国司法实务中的真正贯彻落实。

作为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律师参与诉讼难免会对司法机关的公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 但其在执业过程中所有的行为和主张都只不过是请求权的一种表现, 根本无法与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司法机关的权力抗衡, 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明显处于弱势。由于没有律师刑事豁免权制度在根本上的保障, 律师因办理刑事案件而受到刑事责任追究的现象屡屡发生, 极大地降低了律师参与刑事辩护的积极性。如果律师在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与控诉方展开合法对抗的过程中, 没有被沦为被追诉者的担忧, 就会调动律师参与刑事辩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诉讼程序的公正, 进而逐步实现法律实体的公正。

因此, 为了给律师参与诉讼营造和谐的法律环境, 降低律师的执业风险, 同时也为了与《律师法》中规定的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内容的衔接, 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增加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制度的相关规定, 将《刑事诉讼法》第38条修改为:“律师或其他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刑事辩护豁免权, 其因履行职责而发表的有关案件的言论不受法律追究, 其在执业活动中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但是, 发表的危害国家安全、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除外。”除此之外, 为了与《律师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相一致, 建议取消《刑法》第306条专门针对律师规定的罪名。

(二) 加强律师事务所的管理, 减少和规避律师执业风险。

法律禁止律师以个人名义进行执业, 律师必须以律师事务所的名义提供法律服务。律师事务所作为对律师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督的单位, 建立健全律师事务所的管理机制, 加大对律师执业的有效管理、监督和引导, 是减少和避免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第一道防线。针对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 律师事务所可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范:

1、加强执业风险认识教育, 提高风险分辨能力。

律师事务所在对律师工作的日常管理中, 要强调执业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对具有潜在执业风险的案件来源和类型要及时进行归纳, 对已经发生执业风险的案件要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受理案件之前或之后, 对产生律师执业风险的可能性及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和相应的防范措施要具体分析评估和判断, 从而增加对风险的事先防范及事后的教训吸取意识。

2、加强对律师执业道德、执业纪律的教育和监督。

律师事务所应当重视对律师执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教育, 加强对律师执业活动中违纪和违反执业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比如, 建立律师违纪投诉制度, 及时发现律师在办理案件中的违纪问题, 对律师轻微的违纪行为进行批评和教育, 对严重的超出律师事务所处理权限的违纪案件, 可移交司法行政机关处理, 尽量使律师执业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防止事态扩大。

3、规范律师事务所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案件受理登记制度、收费审查制度、卷宗档案管理制度、证据交接保管制度、案件质量回访制度、重大疑难案件分析讨论制度等, 从制度上切实保障律师执业风险的降低和避免。

律师工作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职业, 对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律师事务所在对律师进行管理和教育的同时, 还要为律师的继续学习和深造提供机会和平台, 积极组织律师的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活动, 帮助律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执业能力。

(三) 律师自身要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执业能力和业务素养。

律师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职业, 律师对法律知识的熟悉程度及办案技巧决定了律师执业水平的高低。一般情况下, 律师对专业知识越精通, 经验越丰富, 执业能力就越强, 执业风险发生的几率也就越低。因此, 律师在执业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总结经验, 还要不断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 逐步提高执业水平, 增强办案能力, 从而减少执业风险的发生。

律师执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是律师执业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也是减少和预防律师执业风险的有效手段。律师在执业过程中一定要基于高度的责任感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本着善意代理人的心态参与诉讼活动, 坚持诚实守信的同时又能甄别是非曲直, 准确把握法律许可的界限, 做到维权而不触法, 依法维权。另外, 在代理案件的过程中要做到与委托人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使其明白作为律师的职责和权限, 拒绝当事人不当要求的同时, 又要使其相信作为律师的尽职, 从而避免与委托人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减少执业风险。

摘要:律师本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一个职业, 但作为帮助维护他人合法权益的社会法律工作者, 其自身合法权益却屡遭侵害, 使律师执业面临很大的风险。本文结合现行立法及司法实践, 着重从律师执业风险的类型、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律师执业风险防范等方面对律师执业风险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 以期找到避免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对策, 从而为律师执业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进一步实现司法程序及法律实体的公正。

关键词:律师,执业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雷绍玲, 陆俊松主编.律师事务[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8.

律师执业风险 篇5

(2010-08-23 14:10:35)转载标签: 风险辩护律师被告人律师执业案卷杂谈

律师该怎么做?做律师的底线在哪里?哪些界限是律师执业的红线?此前我并没有认真、系统地思考这些问题。这些天来,看到很多法律人在提及这些问题,但是没有哪个提出问题的人确实地把律师执业所可能遇到的问题具体化,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宣讲和发泄上,这对律师以后的司法实践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帮助。哪些情况是我们每一个律师在执业过程中都会遇到,而界限还不清的问题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2010年1月13日,在我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时曾对到会的上百名律师提出建议,希望大家分工将律师执业过程中遇到的但立法尚未明确规定的问题开展充分的研讨,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且在立法滞后的情况下通过媒体将我们的研讨结果公布,以便让所有的律师、所有的法律人能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识。这样不仅为立法做好准备,也让律师们知道我们的界限在哪里,让我们的执业风险变小一些。

前不久,司法部组织全国律协、北京律协召开了一个会议,在这个会上同样谈到了类似的问题。究竟有多少困扰律师执业的界限问题还没有明确?究竟有多少问题需要明确?应当怎样明确?

静下心来思考这个问题时,才猛然发现这种情况原比自己认识到的更为复杂。在自己以往的执业过程中,只是朦胧地根据自己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认知、对法治的社会价值的判断,履行自己的职责。现在看来这样的“自我创新”也许很危险!因为有些问题自以为是没有争议的,答案很简单也明确而顺理成章地去执行,但在立法缺失的状态下,很可能因为另一个观点的产生而被指责为错误的行为,没有立法明文规定这一标杆,谁敢妄言对错?!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我看来,有些问题很明显是不对的,但是实践中确实在这样实施(甚至我也在其中),虽然现在没出问题,可谁又能保证下一次被追究责任的不是我自己? 所以,我迫切地将自己的看到的问题提出来,希望引起同行的重视、希望引起大家的研讨、希望有人补充自己认识到的问题!

关于律师阅卷:

1、是否可以使用照相机、录像机、扫描仪等电子设备复制案卷材料?

2、辩护律师是否可以根据案卷材料的多少,决定请几名助手帮忙复制案卷材料?

3、二审辩护律师是否可以从一审辩护律师手中直接复制案卷材料?

4、同案不同被告的辩护律师是否可以直接从已经取得案卷材料的律师的手中复制案卷材料?

5、分案处理、或者两个不相干的案件,不同被告人的辩护律师之间能否接受对方调查?能否出示、提供案卷材料?

6、开庭时提交辩护人手续的第二辩护律师,能否在此之前就从第一辩护律师处阅读案卷材料?

关于通信:

1、被告人与其所请的辩护律师之间可否通信、通讯?

2、目前一些看守所允许被告人给辩护律师寄明信片,告诉辩护律师需要会见、需要生活费、案件已经延期审理等信息,是否合法?

3、一些看守所允许被告人给辩护律师打电话,告诉辩护律师需要会见、需要生活费、案件已经延期审理等信息,是否合法?

4、辩护律师将案件的程序性决定,比如重新鉴定、退回补充侦查、重新计算羁押期限等,通过信件的形式寄给看守所,通知被告人是否合法?

5、通过看守所的网站传递上述信息的合法性?

6、被告人、辩护人之间能否就证据分析、质证意见、重现鉴定的申请、要求证人出庭的申请、上诉状、辩护意见等文件通过通信的方式传递?

关于律师会见:

1、庭审前会见,作为辩护律师能否让在押的被告人全面阅卷,核对、辨认证据?

2、能否区别对待,即客观证据(比如书证)、派生证据(鉴定结论)可以让被告人审阅,而主观证据(证人证言、同案被告人的供述等)不能让被告人审阅?

3、庭审前会见,能否详细宣读、或者只能简要介绍,客观证据、主观证据、派生证据?

4、辩护律师是否可以询问被告人关于对案卷材料的意见?

5、庭审前会见,将案卷材料留在羁押场所以便被告人充分阅卷?

6、庭审前会见,能否将自己对案件情况的汇总意见讲给被告人听?或留给被告人文字材料?(包括:证言表述矛盾对比表表格、资金流线图、法人关系图、案情发生时间表)

7、庭审前会见,能否将分析证据以及质证意见讲给被告人听或留给被告人看?

8、庭审前会见,能否将辩护意见给被告人看(如果辩护意见中含有质证意见、含有对比的表格)?

9、被告人是否可以将自己的要求律师调查证据的意见、质证意见、辩护意见等书面文件交给自己的辩护律师?

10、辩护律师是否应该详细介绍庭审的过程和规则?对于法庭询问、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最后陈述是否能进行指导、培训?

11、一审宣判后二审开始前,是否允许一审律师回访会见?

12、一审宣判后,二审律师是否可以凭三证会见(此时可能二审法院还没有收到一审转上来的材料)?

13、辩护律师一人会见被告人的合法性?

14、一名辩护律师会见时,出于安全、监督、记录、翻译语言等工作需要,能否邀请其他律师陪同会见?包括异地律师、不同所律师的情况是否合法?

关于庭审过程:

1、被告人、辩护人是否有权要求辨认证据?

2、被告人对于公诉人、辩护人没有全面宣读的证据进行补充宣读的合法性?

3、根据质证的情况,被告人要求对已经质证过的证据重新比对、辨认和质证的合法性?

4、被告人在辨认证据过程中,需要与辩护律师进行协商的合法性?

5、被告人认为证据对比、核对、辨认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要求休庭的合法性?

6、被告人认为自己有罪时,辩护人能否做无罪辩护?

7、被告人认为自己无罪时,辩护人能否做有罪辩护?

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与防范措施 篇6

任何一种职业,其应承担的责任与相应的社会地位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对注册税务师而言,只有当其准备承担责任并对因未能满足规定的要求而引起的后果负责时,其地位和执业水平才会被认可。注册税务师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缺一不可。随着我国注册税务师社会地位的日渐提高,其所负的法律责任也在不断加重,执业风险也就越来越大。

一、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

注册税务师的业务范围是依法接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委托,从事税务代理业务,其执业风险就是注册税务师在税务代理过程中因未能完成代理事项和履行代理职责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册税务师未能完成代理事项而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接受税收权益的损失;另一方面是注册税务师未能履行代理职责而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承担纳税风险。

二、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的成因

产生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注册税务师从事税务代理业务的三方当事人来分析,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主要来自征税方、纳税方和注册税务师自身三个方面。

(一)来自征税方的因素

税务代理的特点是委托代理,即作为中介机构的税务师事务所的注册税务师接受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委托,代表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向征税方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或扣缴税款报告、缴纳税款和申请退税等事项。这些事项必须遵循税收法律、法规办理,注册税务师不能完全独立地控制完成,必须接受税务机关的监督管理,通过法定的程序和特定的环节加以运作。因此,征税方面即税务机关对税收法律、法规的理解与要求影响着注册税务师的执业风险。

(二)来自纳税方的因素

1.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纳税意识。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委托代理的初衷各有不同,纳税意识较强的,其委托目的是通过注册税务师的指导和帮助,降低纳税风险,尽可能杜绝因不通晓税法发生纳税方面的错误而导致被课以重罚,或者因不了解税收政策而失去获得税收权益的机会。因此,注册税务师只要能严格按照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履行代理职责,委托人能够提供真实、完整的计税资料,其代理风险一般不高。但是,如果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纳税意识淡薄,其委托目的是为了通过注册税务师税务代理的运作而尽可能地少缴税款,甚至采用少报收入,虚列成本费用的手段来偷税,则注册税务师受托代理的风险就很高了。

2.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核算基础。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健全与否,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既影响其所提供的计税资料的真实程度,也影响税务代理执业风险的高低。例如,注册税务师受托代理纳税申报,其前提是委托人提供计税原始资料,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注册税务师将这些资料和数据分别整理后,形成申报纳税的资料。如果财务核算资料不能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生产经营情况,代理纳税申报就容易产生错误,出现少缴或多缴税款的问题,故注册税务师受托代理的风险就很高。

(三)来自注册税务师的因素

1.注册税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注册税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和代理事项最终完成的结果。注册税务师能够坚持税务代理执业准则,则会防患于未然,减少诱发执业风险的因素;反之,则会降低税务代理的执业质量,有损税务代理声誉,甚至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消极影响。例如,某些注册税务师在思想上存在片面追求收入的错误认识,法律意识淡薄,弄虚作假,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在工作中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不遵守执业准则,持有较多的侥幸心理,故其执业风险很高。

2.注册税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注册税务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质操作能力是评价税务代理执业风险的重要因素。凡是独立执业的应是取得注册税务师资格的人员,这是执业水准要求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执业人员还必须对税收政策有深入的研究,具备丰富的办税经验,从而保持代理的质量。否则,因发生代理失误或是未能履行代理职责的问题而带来的执业风险就难以控制。

3.税务代理机构(即税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控制程度。

根据相关法律,注册税务师不得以个人名义承接税务代理业务,必须由税务师事务所统一受理。因此,税务代理机构(即税务师事务所)自身有无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如税务代理的工作规程,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审核,注册税务师与助理人员的工作分工,重要税务代理文书的两级复核制度,注册税务师的后续教育与培训,税务代理档案的管理等等,影响着注册税务师的执业风险。例如,有的税务师事务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迎合委托人的要求,抛开执业质量控制制度,对依法不能代理的事项也予以代理,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三、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的防范措施

1.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的要求。注册税务师在执业中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注册税务师应熟悉和掌握国家财会、税收政策及有关规定,正确理解和执行行业管理规范。注册税务师不得以个人名义承接代理业务,必须由税务师事务所统一办理。注册税务师不得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税务师事务所执业。注册税务师承办代理业务,如与委托人存在某种利害关系,可能影响代理业务公正执行的,应当主动向所在税务师事务所说明情况或请求回避。注册税务师在执业中应当尊重同行,同业互助,公平竞争,共同提高执业水平,不得贬损、排挤同行,不得使用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

2.建立健全税务师事务所各项质量控制制度。税务师事务所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税务代理的工程规程,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审整,注册税务师与助理人员的工作分工,重要税务代理文书的两级复核制,注册税务师的后续教育与培训,税务代理档案的管理等等。注册税务师应当按照业务工作规范的要求处理受托事项,建立代理台账、工作底稿及业务档案,并如实记载和保存,对签字鉴证的涉税文书负责。注册税务师应对业务助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与审核,并承担助理人员工作的最终责任。

3.加强注册税务师的正确宣传。注册税务师应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公众沟通,让社会公众了解注册税务师的执业范围,减少和避免委托人因误解而产生的风险。注册税务师承揽业务时,必须坚持自愿委托原则,不得强求接受代理服务,不得为获得代理业务而作虚假承诺,不得对自身的执业能力进行夸张或进行容易引起误解的宣传。

4.深入了解委托人,审慎接受委托。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外因主要来自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因此对其应深入了解,对纳税意识弱,财务核算基础差的,注册税务师应审慎接受委托或根本不接受其委托。

5.与委托人签定委托合同。税务师事务所通过深入了解委托人,审慎接受委托事项后,必须与委托人签定委托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注册税务师应严格按照委托合同约定的代理范围和权限,及时、准确地为委托人提供专业服务,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保守委托人的经营秘密。

6.依法与税务机关沟通。注册税务师接受委托办理税务代理,并不能完全独立控制完成,必须接受税务机关的监督管理。注册税务师对税收法律、法规以及在法定的程序和特定环节等方面的理解与征税人员的要求发生不一致时,应依法主动与税务机关加强沟通,从而降低注册税务师来自征税方的执业风险。

7.聘请熟悉注册税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税务师事务所有条件的尽可能聘请熟悉相关法规及注册税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如遇重大法律问题,注册税务师应同本所或外聘律师详细讨论所有潜在危险情况,并仔细考虑律师的建议,一旦发生法律诉讼,也应聘请有经验的律师参与诉讼。

8.提取风险基金。税务师事务所应当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尽管不能消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税务师事务所所发生的财务损失。

浅谈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防范 篇7

一、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 审计初始阶段的风险。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书, 双方都必须认真阅读约定的各项条款, 根据本方的意愿签署审计约定书。有些执业机构为了招徕客户, 不惜在收费和时间上作出很大让步, 导致恶性竞争, 收益大幅下降;并在接触到委托方的审计资料后, 才发现工作量非常大, 为了赶进度, 不按规章的要求进行审计, 甚至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和原始凭证根本没有可信度, 但为了提供审计报告而凭经验和逻辑推理进行捏造, 从而产生执业风险。

(二) 审计中间阶段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如不能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 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记录、原始凭证进行审计抽样和审计取证, 使样本总体反映的情况差异超出可容忍的范围, 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对抽样结果产生信赖过度和误导, 审计的公允性就会丧失, 审计证据就可能片面、不可靠, 从而产生重大误导作用, 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 形成执业风险。

(三) 出具审计报告阶段的风险。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 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忽视风险的客观性, 把查证结果的真实性进行绝对化肯定, 并且忽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 一旦有误, 就可能产生风险。如果审计报告对审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表述不清, 也有可能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解, 形成风险。此外, 审计报告对有关关联问题、或有事项等的表述以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的表述是否准确、得当, 也可能产生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 企业经营风险的不断加大, 引起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增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 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越来越多, 正确与错误的信息参杂其中, 失察的可能性随之增大;经济业务的种类渐趋多样化和复杂化, 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 诸如租赁会计、破产会计等新内容不断出现, 对这些业务的处理, 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性, 更容易发生争议, 也为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二)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变化, 导致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增加。随着信息系统与网络技术的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由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部门转移至电子数据处理部门, 财会人员对交易的直接监督减弱, 未经授权存取、修改资料可能会不留痕迹。人工作业的减少会导致发现错误的机会降低, 所以通过修改应用程序或系统软件所发生的差错可能长时间不被发现。网上无纸交易, 更会因缺乏审计线索而成为注册会计师最大的审计风险。

(三) 审计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有限性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 整个审计过程都需要依赖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综合素质越高, 审计风险就越小, 反之风险越大。如果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或不具备应有的执业能力, 在审计过程中未做到应有的谨慎, 就会产生审计过失的风险。另外, 如果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违反独立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原则和廉洁原则, 制造虚假审计报告, 就会产生严重的舞弊和欺诈风险。

(四) 目前在业界采用的简单抽样审计方法, 也是审计风险产生的另一因素。抽样审计方法是在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注册会计师受执业成本和精力所限, 无法对客户进行详细审计的情况下产生的。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 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 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抽样审计仅测试一定审计对象总体中的部分项目, 而不是测试全部项目, 因而样本性质不能反映总体性质的可能性, 虽然提高了审计效率, 但难免会遗漏报表中的一些重大错误和舞弊问题, 增加了审计风险。

(五) 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 也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审计报告的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环节, 经手人多, 工作繁重, 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存在漏洞, 没有对审计结果实行必要的监督和复核程序, 就可能导致出具的报告质量偏低, 形成审计风险。

三、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虽然无法完全杜绝, 但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避免出现大风险事件的发生。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主要有:

(一)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知识经济时代, 审计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 对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 还要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综合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 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因此, 加强执业人员理论知识学习, 定期组织审计执业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和经验交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 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 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 确保业务质量。

(二) 深入了解客户情况, 谨慎接受业务委托。随着审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几乎每一家事务所都在极力争取客户, 但盲目接受客户委托, 过度追求业务收入, 会给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带来极大的审计风险。为规避审计风险, 事务所在接受审计业务前必须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如果发现客户属高风险经营企业, 事务所应权衡利弊, 谨慎接受业务委托。为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事务所对新的客户必须有所选择, 对于现有客户的持续审计, 也应定期加以评估, 最好是能制定书面计划以规避审计风险。

(三) 采用分析性复核审计方法, 降低审计风险。在制定审计计划阶段, 进行分析性复核, 可了解客户基本情况, 评价审计风险;在实施审计阶段, 进行分析性复核, 可以明确审计重点, 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结束前, 通过对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性复核, 可以发现审计漏洞和财务报表上的重大错误, 以确定审计报告类型。审计实践中, 对各类经济业务、事项和账户余额的具体测试所收集的证据, 构成审计意见的重要基础。在检查覆盖范围、抽查数量与方法上要求的细节测试覆盖面很高, 细节测试中样本的选定, 应尽可能采用统计抽样方法, 以提高抽样检查结果的客观性。

(四) 建立职业风险基金, 购买职业保险, 减少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注册会计师即使有内部机制的约束, 并严格执行审计标准, 恪尽职守, 但其审计行为很难绝对避免风险的出现, 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风险承受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目前, 国内多数的事务所只提取职业风险基金, 购买职业保险的还较少。提取职业风险基金是把审计风险引起的损失平均分摊到各个时期, 是在事务所内部化解所遭受损失的办法, 而且大部分事务所目前的职业风险基金对巨额的罚款或赔偿可能只是杯水车薪。而参加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是国际上事务所抵御风险的一种通行做法, 它可以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资金积累起来, 由全行业共同承担职业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 发生事故后的赔付能力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因此, 尚未参加职业责任保险的事务所应尽快投保,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的表现。同时也要注意到保险条款中有保险期限、赔偿限额和免赔额的规定, 保险公司并不能全额赔偿事务所的一切损失, 事务所决不能参加了保险就放松对审计风险的管理。通过提取风险基金, 购买责任保险, 就可以降低会计师事务所及执业注册会计师发生风险时的损失。总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注册会计师事业要取得发展权, 事务所要争得生存权, 就必须谨慎地对待审计执业风险, 认真及时地加以防范。

摘要:我国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随着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注册会计师行业逐步感受到了审计风险的压力, 面对公众利益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烈, 涉及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讼案件越来越多。面对这些问题, 加强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防范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成因,防范,控制

参考文献

[1]、韩小梅:论审计的社会责任观,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年10月

[2]、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年1月

[3]、李段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D], 西南交通.2007年

执业风险防范 篇8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以及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 我国的税务代理活动逐步地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国家在税务代理行业全面实施注册税务师制度, 在促进税务代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 使得注册税务师行业作为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中的一个新兴行业开始蓬勃发展。注册税务师行业具有涉税鉴证与涉税服务双重职能, 其已经成为沟通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重要桥梁, 是促进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 提高税务机关执法效率,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税收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注册税务师行业执业人员肩负着更好地服务税收工作的神圣职责, 其执业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国家税收利益和纳税人的利益。近几年涉及税务代理双方之间的纠纷不断增加, 加之随着注册税务师执业范围的扩展, 新的执业风险因素不断出现, 因此对注册税务师的执业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注册税务师行业执业风险的成因, 接着提出了应对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的一些措施, 最后得出了本文的结论, 以期为我国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2 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成因分析

注册税务师的执业风险主要是指注册税务师由于未能完成代理事项和履行代理职责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注册税务师未能完成代理事项而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遭受税收权益的损失;其二, 注册税务师未能履行代理职责而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承担纳税风险[1]。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 注册税务师行业本身有着许多不规范之处, 执业人员的整体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注册税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风险也是不可避免的。致使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 主要来源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2.1 外部原因

2.1.1 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我国注册税务师行业现有法规主要是《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和《合伙税务师事务所设立及审批暂行办法》等。这些法规虽然对注册税务师行业的的规范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这些法规多为部门法规, 法律级次不高, 法律保障不强, 约束力不够, 注册税务师极易受到来自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干扰, 无法在执业过程中做到客观、独立和公正, 引发执业风险。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独立审计准则既是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定要求, 其实质上更是对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保护, 而至今注册税务师行业都尚未制定具体的执业准则, 注册税务师的权利义务及法律地位等关键问题不明确, 执业没有法律保障, 注册税务师承担着较大的执业风险[2]。

2.1.2 被代理人的财务核算不健全, 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企业的财务核算资料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是政府、金融机构、投资者等信息需求者进行决策所需的参考资料, 同时也是注册税务师开展涉税业务做出判断的依据。倘若被代理人财务核算资料不能真实、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 税务代理中出现差错的情况就不可避免, 注册税务师代理风险也就因此产生。现阶段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总体而言不高, 这不仅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导致注册税务师做出错误判断的情况趋增, 增加了注册税务师的执业风险[3]。

2.1.3 被代理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不强是导致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委托注册税务师事务所开展涉税业务的初衷有所不同, 有较强的纳税意识的被代理人, 其委托目的是期望通过注册税务师的帮助和指导, 降低纳税风险, 尽可能减少因不了解税法政策及规定导致发生纳税方面的错误, 而被税务机关处以重罚, 或者因不了解税收政策而失去获得税收权收益的机会。对于这种情况, 被代理人能够提供真实、可靠、完整的财务核算资料, 注册税务师只要严格按章办事、以法为依据, 严格按照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履行代理职责, 其代理风险一般不高。但是, 如果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纳税意识不强, 其委托代理是为了通过注册税务师税务代理的操作而尽可能地少缴税款, 甚至采用少报收入, 虚列成本费用的手段来达到偷税的目的, 则注册税务师受托代理产生的执业风险就很高[4]。

2.1.4 注册税务师与税务机关不同的涉税处理导致了执业风险

注册税务师主要依据税收政策法规和财务会计法规开展涉税服务, 而近几年我国财税法规变化频繁, 并且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 税法存在较大的弹性, 税收政策具有不确定因素, 衡量尺度难以把握, 这极易造成注册税务师的执业判断与税务机关的涉税处理不一致。其次, 税务机关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 拥有法律赋予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 当注册税务师与税务机关的涉税处理出现不同时, 则可能诱发注册税务师的执业风险。

2.2 内部原因

2.2.1 注册税务师及其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职业道德是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离开了这个基础和前提, 不仅不能干好本职工作, 还很有可能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 甚至自己也会走上邪路。注册税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和执业质量。如果注册税务师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在利益诱惑面前就容易置国家法律法规、执业准则和操守于不顾, 抛弃应有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这是引发执业风险的重要因素。

2.2.2 注册税务师及其他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待加强

注册税务师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这就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完备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注册税务师承担着一定的公众责任, 这也要求注册税务师必须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倘若执业人员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 无法熟练准确地把握实际操作的环节, 其执业风险就可能发生。而我国现阶段注册税务师及其他从业人员执业水平参差不齐, 知识结构和技能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 在制约着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的同时, 也为执业风险的出现埋下隐患[5]。

2.2.3 税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

如果税务师事务所拥有完善的执业质量控制与监督体系, 就能有效地防范执业风险。税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与监督内容包括加强内部教育和培训, 以及要求对有关教育与培训的政策和制度提供反馈意见;与税务师事务所相关人员沟通, 以识别质量控制制度在设计、理解或执行方面存在的缺陷;由税务师事务所相关人员采取追踪措施, 对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及时作出必要的修正等等。而我国目前大多数税务代理机构并不具备完善的执业质量控制与监督体系, 这就给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契机[6]。

3 注册税务师防范执业风险的措施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注册税务师的执业风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但我们可以针对其成因, 通过多方面努力, 将损失降到最低, 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加强我国注册税务师行业立法

许多发达国家都用法律法规的形式保证注册税务师制度的健康发展, 而相比而言, 我国注册税务师行业立法步伐比较迟缓。加快注册税务师法制建设的步伐, 尽早建立起统一的、完善的、规范的、独立的注册税务师法律体制, 是推动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的要求,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对于现行的注册税务师行业的法律法规, 要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同时相关部门应尽快地出台《注册税务师法》及其相关的执业准则, 通过人大立法, 确定其法律地位和法律约束力, 使注册税务师行业也具有较高法律级次的法律法规。可以参照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法制体系, 建立并完善注册税务师行业的规范体系, 为注册税务师及其执业人员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7]。

3.2 提高和强化风险意识

首先税务师事务所本身要树立风险意识, 慎重选择客户, 严格订立代理合同。审慎选择被代理单位是避免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的基本方法和关键步骤。对内部控制制度十分薄弱, 账证资料不全, 财务核算存在过多的不确定因素, 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委托单位, 由于其代理风险较大, 税务师事务所应拒绝为其承办涉税业务。税务师事务所通过深入了解被代理人, 谨慎接受委托事项后, 必须依据《合同法》与被代理人签订书面代理协议, 以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代理范围、连带责任, 并对代理事项和收费标准有一个明确约定, 这是税务师事务所的一种自我保障策略, 可以避免履行协议或发生纠纷时, 因法律界定责任不明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注册税务师也应严格按照委托合同约定的代理范围和权限, 及时、准确地为被代理人提供专业服务, 维护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 保守被代理人的经营秘密[8]。其次注册税务师应牢固树立防范执业风险意识, 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涉税业务, 严格按照现有法律和规章制度办事, 坚决杜绝主观随意、马虎了事、违规操作, 以确保执业质量。在执业中若发现委托人有违规行为并可能影响审核报告的公正、诚信时, 应当予以劝阻;劝阻无效的, 应当中止执业[9]。注册税务师不能见利枉法, 有委托就承接、有委托就出报告, 这样很可能导致执业风险。

3.3 增强纳税人的自觉纳税意识

税务机关、注册税务师协会和广大注册税务师, 有责任向纳税人宣传税收知识, 并指导培训纳税人正确计算缴纳税款, 并及时申报纳税。注册税务师协会与税务机关应加强合作, 组织举办各种税收知识培训活动和讲座, 以宣传、普及税法, 从而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核算水平, 逐步培养纳税人的自觉纳税意识。

3.4 加强注册税务师与税务机关的沟通

注册税务师接受委托承办税务代理等业务时, 并不是完全独立控制完成, 还必须接受税务机关的监督与管理。当注册税务师与税务机关的涉税处理出现不同时, 应依法主动与税务机关加强沟通, 通过沟通使税务部门能了解注册税务师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也可让注册税务师获取税务方面的新变化、新规定, 从而与税务部门增进理解、达成共识、消除摩擦, 争取得到税务部门的支持, 进而降低注册税务师来自征税方的执业风险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执业风险。

3.5 提升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

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注册税务师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 培养其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和信用观念, 使其保持高尚的职业操守, 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影响和损害职业道德以及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予以抵制, 坚持客观、公平、公正的立场。税务师事务所也要加强对执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不仅通晓国家有关的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 还具备较强的会计审计能力和完备的知识结构, 使其能够胜任新的涉税业务, 防范新的风险因素。注册税务师协会应加强对注册税务师后续教育的管理和进行年度培训, 促使注册税务师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 使其能及时掌握新的税收政策, 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3.6 完善质量控制与监督体系

税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监控政策和程序, 以合理保证质量控制制度的相关性、适当性和有效性。监控内容包括质量控制制度设计的恰当性和运行的有效性。履行监控责任的人员可以是法定代表人或合伙人, 也可以是税务师事务所委派的具有足够、适当经验和权限的其他人员。税务师事务所应当周期性地对已完成的业务进行检查, 周期最长不得超过3年。在每个周期内, 应当对每个项目负责人的业务至少选取一项进行检查。税务师事务所应当评价实施监控程序存在的缺陷以及对质量控制制度产生的影响, 及时告知相关项目负责人及其他适当人员, 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予以纠正。

3.7 建立风险基金和注册税务师职业责任赔偿保险制度

由于我国注册税务师行业起步较晚, 目前绝大多数税务师事务所规模较小、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 建立风险基金和注册税务师职业责任赔偿保险制度, 在执业风险实际发生时对保护执业人员的利益将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事务所发生的财务损失。参照注册会计师行业, 通过提取风险基金的办法, 将由于执业风险引起的损失平均分摊到各个时期;同时, 引进国外的经验, 建立注册税务师职业责任赔偿保险制度, 注册税务师事务所可以从其开办准备金中提取一定金额进行投保, 也可在承接项目时, 事先对所承接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项目风险大小进行一定金额的赔偿保险。[10]

4 结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 大力加快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发展, 是加速发展包括社会中介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需要;是适应国家税收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确保各项税收政策贯彻落实的需要;是适应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深入, 征管服务更趋细化和优化的需要。这就决定了我国注册税务师行业拥有着广阔而美好的发展前景。虽然我国的注册税务师行业现在还不甚规范,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要坚持长期地规避风险, 税务师事务所健全内部质量控制体系, 广大注册税务师加强学习, 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 提高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注册税务师行业建立和健全各种管理制度, 在各界力量的努力之下, 我国的注册税务师行业一定能沿着正确的轨道规范、健康地发展,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文胜.规范运行机制, 强化管理, 防范与化解税务代理执业风险[J].特区经济, 2005, (5) :251-252.

[2]许景婷.我国税务代理业务的风险及防范[J].会计之友, 2006, (11) :67-68.

[3]罗保国.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与防范措施[J].核算与管理, 2008, (7) :37-38.

[4]张树方.浅析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外资, 2011, (250) :52-54.

[5]丁芸.注册税务师代理税收筹划的风险及防范[J].税收筹划, 2011-02-05.

[6]杜献敏.浅谈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经济师, 2008, (4) :147-148.

[7]周清.注册税务师的执业风险与防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 (4) :58-60.

[8]谢源荣.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防范[J].管理视野, 2007, (14) :54-5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Z].2005-12-30.

执业风险防范 篇9

1 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和清洗医疗器械和无菌器材、敷料过程中, 都处于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潜在危险中。他们每天接触到各种污染的分泌物, 如体液、血液等。若自身防护不当, 病原菌就可能造成眼睛、皮肤黏膜的感染。另外, 利器伤是供应室工作中常见的职业损伤, 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等锐器刺破皮肤, 造成暴露, 可以引发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1.2 化学性因素

1.2.1 含氯消毒剂

目前医院供应室使用的化学消毒剂大多是含氯消毒剂, 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含氯消毒剂溶液、粉剂、片剂等, 会有灼痛感, 甚至引起皮肤感觉迟钝或过敏, 当皮肤有破损时, 则损伤破损处皮肤组织。特别是当酸与氯两种消毒剂混合使用时, 会使氯的分解加快。而且含氯消毒剂对呼吸道黏膜也有刺激作用。

1.2.2 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是有中等毒性的化学品, 具有穿透性强、杀菌谱广、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物品损伤少等优点, 但它对温度、湿度、浓度及灭菌时间要求甚高, 且易燃易爆。当空气中的浓度超过3%时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并且环氧乙烷气体对眼睛和呼吸道有较强的刺激, 在空气中超过一定的浓度被人体吸入时可发生急性中毒, 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眩晕及精神定向障碍等症状, 严重者甚至可发生肺水肿危及生命。如溅到皮肤上可发生红疹、水疱, 长期接触可导致水肿甚至肿瘤。环氧乙烷还有致癌、致突变、致胎儿畸形等作用, 早期孕妇接触环氧乙烷流产率高达16.7%[2]。

1.3 物理性因素

1.3.1 噪音

消毒供应室噪音来源于各种仪器设备如压力灭菌器、全自动清洗机、排风扇、电热鼓风干燥箱、真空泵等, 其噪音强度一般均超过我国对工业区噪音标准的极限值55~60dB, 若不加以隔音或安装消音装置, 工作人员长期在噪音环境中, 可导致噪音性耳聋、听力损失、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性神经症等, 还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 胃肠功能紊乱及内分泌紊乱等损害。

1.3.2 热源损伤

高温洗涤是消毒供应室工作流程中的主要环节, 清洗用的热水、煮沸消毒、烘干机及灭菌器在工作时均散发出来大量热量。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操作, 造成体力消耗较大, 心情烦躁, 易发生质量缺陷及差错事故。灭菌器在使用中若出现故障, 有灭菌失败、爆炸的危险。灭菌后金属架的温度高, 易烫伤工作人员, 造成皮肤感染。

1.3.3 污染针具和锐利器械刺伤

严格意义上说, 污染针具和锐利器械刺伤既是物理性危害因素, 又是生物性危害因素。有文献[3,4]表明, 美国500万医护人员中, 每年被针刺伤或利器伤达80万人次以上, 占从业人员的16%。针刺伤时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被丙肝病毒污染针头刺伤而感染的概率为1.8%;因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污染针头刺伤而感染艾滋病的概率为0.3%。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统计显示, 在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被HIV、HBV、HCV及其他血源性疾病感染的人数有上升趋势[5]。

1.3.4 环境因素

由于大多数医院工作用房较为紧张, 消毒供应室一般都建在底楼或较偏僻的地方, 导致环境温度和湿度加大。另外, 消毒供应室一般房间狭小, 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消毒过程中, 灭菌及相关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散发的热量, 被灭菌的敷料在132℃条件下散发的气味, 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生活在一个高温、高湿的环境中, 容易感到闷热、头晕、烦躁、口渴、疲倦等不适。

1.3.5 紫外线危害

紫外线是供应室用于空气消毒的主要方法。人的眼睛、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下可引起灼伤、红斑、红外线眼炎及皮肤过敏。同时, 紫外线灯产生的臭氧可致头痛、头晕、胸闷等不适感觉。

1.3.6 粉尘危害

粉尘来源于制作棉球、敷料、油纱条或给手套涂滑石粉时, 其棉絮纤维、粉尘极易被吸入呼吸道, 由于累积作用反复刺激, 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

1.3.7 心理因素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多数医院供应室发展滞后, 又因资金困难, 对供应室的管理和投入往往是最薄弱的, 只要供应室每天消毒能保证, 物品能供应, 其他方面就很少关注, 所以会不同程度存在布局不合理, 设备残缺老化, 造成消毒供应室在器械处理时无法使用专业的清洗、消毒、包装设备, 只能用一些民用产品替代, 操作不正规。部分医院供应室工作人员多数是老、弱、病人员。在待遇、工作被认可的程度、学习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均受到一定的影响, 对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 防范对策

2.1 提高对供应室职业感染危险性的认识

要根据供应室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及防范措施, 明确护士长在职业防护工作中的责任, 护士长要把职业防护作为管理职责的一部分, 对供应室人员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推行标准预防措施。建立供应室护理人员健康档案, 定期体格检查, 做好预防接种, 有效地保障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自身健康。

2.2 生物因素的防护

应督促各科人员对使用过的器械进行初步冲洗、消毒。回收物品均按传染性物品处理, 定位放置[6]。供应室护理工作人员在处理回收后的医疗用品时要做好自我防护, 如戴护目镜、口罩、帽子、手套, 穿防水围裙及长筒防水鞋, 防止操作时溅到皮肤、口腔、眼内。严格执行洗手制度, 水龙头应设脚踏式或感应式。操作中刷子必须在水面以下, 避免水滴飞溅造成交叉感染。冲刷各种带管腔的器械应戴面罩, 冲洗时管腔朝向后下方, 避免直接冲洗到池壁上。

2.3 物理因素的防护

要保持供应室室内空气流通, 安装空调, 改善工作环境。高压蒸汽灭菌要由培训合格的人员负责, 熟悉消毒锅的性能, 由专人管理, 定期保养, 及时维修。空间尽可能宽敞, 各区内安装排风扇、空气净化装置及相应降温、消音设施, 配置符合功能需求的电热水器, 确保温热水供应, 冬天减少寒冷刺激。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程序, 灭菌结束后开启锅门时人应站在门后或门旁, 以防被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 夏季最好不要裸露手臂。卸载物品时, 戴能隔热的棉纱手套, 以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减少烫伤机会[7]。

2.4 化学性因素的防护

供应室护士应了解含氯消毒剂的效能、毒性及进入人体的途径[8], 配置水温不宜超过30℃, 浸泡容器必须加盖, 防止挥发。

供应室在臭氧和紫外线消毒时, 应在无人的条件下进行, 避免两眼直接暴露, 检测时戴防护镜。将紫外线灯的开关装在外走廊上, 避免进入房间开关灯与紫外线接触。

环氧乙烷的防护灭菌器要安装在远离人群、通风良好、设有独立排风系统的专用灭菌室内。在操作过程中, 若皮肤、眼睛不慎接触环氧乙烷气体, 当即用水冲洗干净, 以免烧伤。经常检查机器运转情况。环氧乙烷灭菌的一次性物品必须待残留气体充分发挥后方可入库, 以避免残留的环氧乙烷对人体的损害[8]。

2.5 锐器伤的防护

供应室护理工作人员在回收各种穿刺针、刀片等利器时, 避免直接用手接触, 应当戴防护手套, 应用钳子夹取。传递锐器时用硬质容器传送, 且工作时要小心, 避免锐器伤。一旦发生意外刺伤, 应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不断挤出血液, 并用流水清洗伤口, 然后用2%碘伏消毒并进行包扎, 做好锐器刺伤登记, 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等, 并定期跟踪检查。

2.6 心理健康维护

应该认识到, 消毒供应室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作用和专业地位已得到承认, 专业队伍的成长和发展依靠的是教育。一定要摒弃供应室工作岗位是照顾性岗位的理念, 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应具备本专业的相关知识, 正确掌握各类器械的消毒灭菌方法, 不断加强学习, 规范各项操作, 及时更新知识, 充分体现自身工作价值, 在保证各项工作质量的同时, 安全、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 由于供应室工作岗位和环境的特殊性, 医院在福利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 适当向供应室护理工作人员倾斜。

参考文献

[1]胡玮, 应瑶蓉.消毒供应室各类人员管理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 (8) :894-895.

[2]冯丽琪, 王淑琴.环氧乙烷的危害及医院消毒工作中的安全防护[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24) :67-70.

[3]Alamgir H, Cvitkovich Y, Astrakianakis G, etal.Needlestick and other potential blood and body fluid exposur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British Columbia, Canada[J].AJIC, 2008, 36 (1) :12-21.

[4]Mehta A, Rodrigues C, Ghag S, et al.Needlestick injuries in atertiary care centre in Mumbai, India[J].J Hosp Infect, 2005, 60 (4) :368-373.

[5]徐荣佳.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6) :717-718.

[6]耿秀云.供应室护士工作中的有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1) :1898-1900.

[7]梁云连, 刘水玉, 李金方, 等.供应室工作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 :68-70.

[8]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2009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护理学 (中级)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136.

浅议会计人员执业风险 篇10

(一) 法律风险

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包括:会计法律——《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会计行政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地方性会计制度。这些法律法规对会计工作起着最基本的规范作用, 会计人员一旦违反, 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法律惩处。例如, 根据《会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也可能予以通报, 罚款或吊销会计从业证书。

(二) 经济风险

在企业中, 财务作为一种与钱密不可分的工作, 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一旦出现疏忽, 可能会给自身和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比如, 出纳人员天天和现金打交道, 如果一旦出现短款而查不出原因, 那么很可能不得不承担短缺部分的损失。此外, 如果会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 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罚款, 也会带来经济损失。

(三) 工作压力风险

随着会计行业的作用日趋重要, 社会对该行业人员的要求开始越来越高, 因而从事会计工作也会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首先, 从就业方面来说, 现在会计行业低端人才市场饱和, 高端人才供不应求。因此, 如果专业水平一般就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如果想达到更高水平, 又要面临一定的学习压力。其次, 会计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一方面, 由于会计准则、法律等相关知识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变化, 会计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才能继续从事该行业;另一方面, 虽然会计原理和方法都是相通的, 但是由于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产品和生产方式, 会计人员一旦更换工作单位, 就必须熟悉新的业务知识, 去适应新的工作。此外,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 由于工作要求较高且业务繁多, 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会比较大, 常常需要加班, 这也给会计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压力。

(四) 社会信任风险

由于近年来国内外会计造假事件层出不穷, 上市公司欺诈频发社会各界对会计行业的关注开始大幅度提升, 也触发了对会计的信任危机。甚至有些人在职业选择时避开财会行业, 因为“当会计就要做假账”, 一旦出了问题, 就要承担连带责任。虽然这样的观点以偏概全, 会计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其实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这些负面事件不可避免的损害了整个会计业界的声誉, 置财会人员于巨大的社会信任风险之中。

二、形成执业风险的原因

(一) 会计理论的固有缺陷

会计理论和方法尽管已经形成体系, 但其自身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这些局限会导致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信息失实, 致使会计从业人员和其他利益方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例如, 五种会计计量模式都在不同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使得计价不能够准确得到。此外, 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包括人力资源、研究开发、顾客沟通、信息系统等在内的信息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现行的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的是有形资产的状况, 对这样的无形资产鲜有反映。像这样的由会计理论局限性所导致的信息失真, 虽然不应由会计人员负责, 却依然是带来风险的原因之一。

(二) 职业判断的主观性

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 该准则立足我国实际情况, 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以原则导向为基础, 以规则导向为补充。这意味着, 准则是对会计工作提供指导和方向, 不可能对所有经济事项和处理方法都有具体的说明。在日常经济活动中, 对于很多交易事项会计人员并没有非常具体的规定可以遵循, 只有一个原则性框架, 因而很多地方都给予了可供选择的空间, 会计人员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判断。例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处理方法取决于该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 在对“商业实质”的界定中, 有一条“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怎样才算“显著不同”必须依赖财会人员判断。这在客观上使得企业在会计信息的处理中, 在合法的前提下有了自主选择、估计和判断的机会。而判断是带有一定主观性的, 不可避免的导致会计信息不确定性的增加并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 技术性疏忽和失误

首先, 会计是一门精细的技术性较强的学科, 在一些规模较大经济业务较多的企业, 每一天可能会有大量的记录和数据需要进行处理, 在此过程中, 财会人员如果专业知识不过关或者工作不认真, 就会出现一些技术性疏忽和失误。例如数据的录入、抄写错误, 业务实质的误解, 会计方法会计科目选用不当等。其次, 由于各方面的利益得失, 存在着一些由其他利益方带来的隐瞒和造假, 财会人员如果没有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 不能及时发现隐藏的问题, 也会给企业和其他相关方面带来损失。此外, 对于同样的法律法规条文, 财会人员可能会跟其他相关部门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这种理解偏差影响重大, 很可能会给企业造成违法成本, 并给财会人员带来执业风险。

(四) 职业道德缺失

在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的情况下, 一些财会人员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 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和企业管理漏洞, 挪用公款、出卖商业机密, 不惜以企业或国家利益为代价, 牟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而更为常见的情况是会计人员出于管理层的压力, 故意歪曲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是管理层和股东, 还包括国家管理机关, 股民, 关联企业等多方面。如果各方面的利益是一致的, 那么会计人员可以不受影响的提供出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但如果企业利益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不一致, 财会人员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才能客观真实不偏不倚的进行判断选择并提供信息。事实上, 财会人员往往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管辖, 管理层为了虚增利润或逃避税款, 会迫使财会人员隐瞒交易事项, 蓄意选择不恰当的会计政策, 提供虚假的会计报告。在这种情况下, 往往并非财会人员不了解实情, 只是因为如果不按照要求做, 就有可能被革职或受到其他处罚, 因而很难保持独立性。

(五) 内外环境影响

内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岗位职责分工和授权审批制度不合理。比如会计经手现金业务, 代仓库管理员添置出入库单, 对于重大会计失效的处理没有经过董事会批准或企业主管审批等。这种内部控制的缺失使得各项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审核和校验, 其中的错误和疏忽无法及时发现。2、对内部审计不重视, 职能定位不清晰。有些单位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 将内审机构合并到纪检、监察或财会部门, 或者由会计人员兼任, 导致内部审计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外, 由于审计对象都是同级的各业务部门, 会有来自外部内部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干扰, 这些都会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查监督是否到位, 监督职责和权限是否明确, 注册会计师是否能够客观独立的对各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把关, 公众舆论是否可以自由有效的对会计行业进行监督。这些主要是由法律完善与规范程度, 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文化和道德氛围等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跟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关, 很难受到个人的左右。

三、执业风险防范措施

(一) 提高风险意识

很多人从事会计职业, 是为了追求工作的稳定, 却没有意识到工作中风险随时都存在。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会计人员必须提高风险意识, 尽可能规避风险。一些财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并非出于谋求自身利益或迫于管理层压力, 而是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淡薄。比如在很多中小企业, 尤其是民营企业, 有些会计人员缺乏会计风险意识, 把逃税行为认为是合理避税。无论这种行为是否是处于他人授意, 只要发生了逃税行为, 会计人员的风险就产生了。如果情节严重, 还可能会遭受牢狱之灾。

(二) 提高业务水平

职业判断不合理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因素, 如果要得到客观合理的判断必须要提高业务水平。首先, 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确保对业务判断和处理的合法性。其次, 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积累相关经验。由于交易事项并非都是重复和常规的, 很多都有具有不确定性, 必须依靠对准则的理解和职业经验进行判断, 所以必须增加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 才能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另外, 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能力也是财会人员必不可少的。企业总是不可避免的要和工商税务部门, 供应商经销商打交道, 其中产生的摩擦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财会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有效的与对方进行商讨, 那么损失就可以大大减少。

(三)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虽然我国在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但会计法律制度作为一种成文的强制性要求, 只从最基本的方面明确了对和错的界限, 而职业道德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提供了一个评判好与坏的标准。会计人员处于复杂的利益冲突的网络之中, 如果缺乏职业道德的约束, 则利用职业判断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将在所难免。此外,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法律法规作为“政策”, 往往会有各种不完善的方面, 如果想利用其中的漏洞和模糊地带, 常常能够找到“对策”, 所以无法完全依靠法律法规来规范会计行为。职业道德作为法律法规的补充, 树立起好与坏的标准, 从内心否定了不良动机, 从根本上抑制不法行为, 以此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达到规范会计行为实现会计目标的目的。

(四)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1、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有效的公司治理, 通过协调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 使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以做出科学的决策。如果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分工不明, 股东大会受到大股东的过度操纵, 无法保证对经理的合理约束, 可能会造成内部人控制, 控股股东及公司高层管理与注册会计师合谋, 进行盈余管理甚至操纵财务报告。

2、健全企业内部控制, 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

通过职责划分, 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审查和制衡, 避免一个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多个环节。这样既可以防止舞弊行为, 也能减少虚假财务报告的发生。此外, 企业还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

(五) 加强社会监督

1、加强财政、税务等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

首先要完善与会计监督配套的法律法规。如果不同部门的会计监督法规之间难以协调, 会导致会计监管缺乏可靠的依据。其次, 明确政府各部门监管职责, 避免多头监督。多头监督会使得管理分散, 各部门缺乏信息沟通和协调, 遇到问题时相互推诿, 从而弱化政府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2、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注册会计师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鉴证者, 也是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维护者, 因此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和职业审慎态度, 确保其独立性, 才能使注册会计师客观公允地对各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把关。

3、社会公众和舆论监督。

社会舆论体现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良好的舆论环境, 不仅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是非观, 还可以对会计造假事件进行及时的揭露和批评。公众监督越有效, 对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越高, 企业造假的机会就会减小。

(六) 职业利益保障机制

一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物质利益常常会对会计人员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 现实社会中的关系压力和人情活动导致财会人员的个人收入不仅仅来源于职业本身, 还来源于其他各种渠道。即使这些途径并不违法, 从中所获得的收益也常常会影响财会人员正常的职业行为。所以, 法律和社会需要实行一定的收入结构保障, 确保职业会计人员收入结构单一, 减少从职业行为以外的渠道获取经济利益的机会。

另一方面, 由于财会人员的职业发展和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在的工作单位, 执业过程中的客观公正常常受到上层管理人员的影响, 在不同利益方出现利益冲突时, 财会人员很难保持判断和决策的独立性。因此, 为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确保财会人员的独立性, 可以对会计职业进行单独管理, 财会人员的委任和升迁由国家财政部门进行考核安排, 并确保其能够享受国家医疗、养老、失业等福利待遇。这样使得财会人员可以与受派单位无利害关系, 提供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 不偏不倚的对待各利益方。

摘要:会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 了解这些风险并进行规避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极为重要。本文从会计执业风险的定义出发, 介绍了风险的不同类型和表现方式, 深入分析其成因, 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会计执业风险,会计人员,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谢国珍.会计人员的执业风险及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5, 11.[1]谢国珍.会计人员的执业风险及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5, 11.

[2]陈静.会计职业风险防范[J].财会审计, 2006, 12.[2]陈静.会计职业风险防范[J].财会审计, 2006, 12.

上一篇:图书馆特色馆藏研究下一篇:外墙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