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研究(共12篇)
风险防范研究 篇1
近几年来,上市公司舞弊的案件时有发生。加强审计风险的控制,不仅关系到审计行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加强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有利于促进审计事业健康发展,也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审计资源向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方向流动,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稳定。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因为某些原因而导致会计报表中出现了重大错误或漏报,在审计工作过后,注册会计师对错误的财务报表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造成的风险。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审计风险对审计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审计风险这个概念。现如今虽然我国审计行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人们对于审计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根据国内外审计风险的定义整理后,可以得到以下几种结论:审计风险是审计行为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产生的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对所审计的财务报表以及相关财务内容发表错误意见的可能性。
以上几种审计风险的定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审计风险就是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时,由于审计行为不当,或者对审计事项判断失误,发表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意见,给被审计对象造成了损失,带来了不良影响,审计主体承担这后果的可能性。对审计风险进行研究,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发生频率。
二、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1. 审计风险的主体因素
(1)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
审计工作依靠的是我们所学的知识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高低,都跟其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有关。由于审计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审计,审计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长期的锻炼来积累经验。
(2)审计方法存在缺陷
现代审计大多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也就是根据同一个被审计对象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被审计对象的特征,而部分样本不能代表总体,所以抽样审计总是不准确的,会有一点误差。因为审计工作任务繁重,审计人员经常会对一些可有可无的审计意见进行取舍,甚至会放弃。这种做法一定情况下会影响审计意见的真实性。
(3)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如果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应有的职业谨慎,不仅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还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对于任何一项工作,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审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因此需要制定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审计人员,但关键在于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不能因为审计工作复杂而忽略一些细节,导致出现审计风险。因此,责任心强、自身素质高的工作人员所提高的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必然高于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的人。
2. 审计风险的客体因素
(1)被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越加复杂,导致被审计对象出现不确定性,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传递非常便利,这些都可能影响审计人员的正确判断。但是,审计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审计水平逐渐提高,导致审计工作更加复杂,这使得审计人员工作难度增加,审计风险出现频率也随之提高。
(2)审计责任的扩大和期望差距的存在
审计的期望差距,就是指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的认识不同,和他们期望值很难达成一致。长期以来,都习惯性地认为审计人员的工作就是做好审计工作,提交审计报告并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属于会计工作。但是被审计对象认为,审计人员应该在进行审计工作的同时,也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并发现会计资料中的错误。所以在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审计人员有责任保证被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责任发现重大舞弊情况。审计师因此必须进行正式的管理评估,这要涉及许多非会计领域的其他事项。审计责任的加大,一方面适应了社会公众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大了审计风险。
3. 审计风险的环境因素
(1)法律环境因素
关于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审计主体的规定性法律法规;二是审计主体运用性法律法规。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并且出台了一些关于经济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各方面人们的利益,关于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但在大力发展审计的同时,法律法规建设出现漏洞,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所以要完善一下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对于审计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挑战。
(2)经济环境因素
审计是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审计也一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如财政、金融、税收、产业等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对审计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这些政策制定与调整从根本上影响和引导着社会生活和经济主体。被审计对象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不断进行调整经营手段,在不断摸索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二是经济状况。由于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和本身自有的损伤性。经济繁荣时和经济萧条时有着不同的情况。萧条时收益下降,债务大增,审计不确定因素增加,审计风险蕴含其中。
(3)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因素
当前的社会下,审计市场正在努力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和一些审计机构正在改善,因为审计的独立性、特殊性,审计受到社会的保护。因为审计行业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机构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是竞争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竞争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审计风险,是现如今社会最普遍的风险。
(4)社会对审计的期望和依赖因素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审计行业蓬勃发展,对社会经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审计被广大社会群众所了解。而一些投资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聘请高水平审计人员,帮他们提出一些审计意见,降低投资的风险。审计结果的运用也逐渐地深入到社会的各方面。社会对审计的这种期望和依赖程度高,表明审计责任大,风险也就越大。
三、审计风险的存在环节
1. 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
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审计双方签订的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签订审计约定书后,对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人员之间都具有约束力。作为审计方,必须按照审计约定书签订的内容,按时出具审计报告,否则就违犯了约定书的内容,构成了违约。正常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并不确定,而财务状况又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造成重要影响,它是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得出真实审计结论,发表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所以,我们把签订约定书环节认定是产生审计风险的第一步。
2. 审计抽样环节的风险
审计抽样,是现如今大多数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工作的方法。审计抽样是在被审计对象的整体中,选取一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被审计对象特征的方法。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差错,对于被审计对象的经济状况,不能保证其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如果财务报告的真实程度不高,那么抽样审计的结果也可能不准确。
3. 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
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审计结论的真实性要求其所依据的财务状况资料真实完整。然而,事实上很难做到,即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表现在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在数量上,审计证据究竟有多少才能最充分地证明其最终审计结论的可靠,这个标准很难确定,并且在收集整理和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审计证据后是否有遗漏,遗漏了多少重要证据很难确认。在质量上,审计证据的准确程度,这也难以确认。
4. 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
审计报告是审计过程的最后结果。审计过程从签订约定书开始,然后进行审计抽样,第三步就是进行审计取证,最后根据前边的步骤来完成审计报告。虽然我们认为在签订审计约定书、审计抽样和审计取证环节时容易出现审计风险,但是在编制审计报告表时,更容易出现审计风险。因为审计风险无处不在,所以,在编制审计报告表时,我们更应该小心谨慎。如果在审计报告的编制时我们忽略了客观事实而导致出现偏差或错误,那就会产生审计风险,从而影响整个审计工作。
四、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
1. 加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以及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多与国际审计行业进行交流沟通,把其中的优点运用到我国审计行业,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现如今我国财务造假现象极其严重,有关部门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应对这些问题。会计师事务所应该认真面对这些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现行的审计制度进行完善,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来进行审计工作,发现会计报表中出现的错误与舞弊现象,提高我国审计水平。同时也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审计人员的过错而出现审计风险时,能保障被审计对象的合法权益。
2. 积极合理采用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个新的概念,这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提出的,这是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而进行的审计工作。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计思想: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且有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要求审计人员在一些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如收入确认、存货数量、会计估计等实行“有错推定”假设,它也强调审计人员在审计每个项目时都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精神,不能推测管理层是绝对诚实可信的,要考虑是否有舞弊的嫌疑。由于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及社会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审计机构受到诉讼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为抵御因诉讼而可能蒙受的损失,审计机构应从谨慎角度出发,从业务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资金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审计机构还可代表审计人员向有关保险公司投保,进行风险转移。
3. 优化内部控制的环境,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或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的工作想要顺利开展,离不开健全的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要发挥作用,必须有一个良好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近年来国内外被曝光财务丑闻和违规经营的公司,不是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系统,而是由于内部控制环境中的缺陷导致内部控制系统失衡。内部审计人员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个企业或组织必不可少的,他们不仅仅是发现财会问题,而是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找出企业或组织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保证企业或组织能稳定的发展。
4. 提高内部控制和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在审计工作中,聘请高水平的专业人士,以确保对复杂对象进行准确无误的审计。加强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聘请高素质人才,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首先,要聘请高水平高职称的审计人员来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其次,应不断对内部审计和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使他们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及时了解审计的新法规和准则,加强科学审计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发展的要求。此外还要对一些综合素质高的审计人员进行加深培养,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要想提高内部控制和审计队伍的能力,降低审计风险,还要适当的聘请其他一些专业的专家人员,以有效弥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景军.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与控制方法[J].山东:山东纺织经济,2014(5).
[2]常小莉.论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甘肃:甘肃科技,2009(8).
[3]叶陈云.事务所如何加强风险管理[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1).
风险防范研究 篇2
蔺婉轩
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刑事警察学院110035 摘要:随着信用卡业务在我国的高速发展,信用卡风险的 发生频率也逐年升高,信用卡风险事件越来越多,给发卡机构 带来了不良贷款,特约商户有了无法得到偿还的货款,持卡人 可能会被别人盗刷信用卡的风险。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信 用卡风险,已成为我国金融行业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我国银 行信用卡风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我国银行信用卡风险防
范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用卡风险风险防范
2005年lO月3日,北京市张某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北 京XX银行:您于1O月x日在XXXX商场刷卡消费XXXX 元,本月月底将在您的账户上扣除⋯⋯”张某拨通了短信上留 的咨询电话。电话那头一名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男子以张某 的银行卡很可能被人盗用,需要做网络保护为由,诱使张某将 银行卡上的全部钱款转账到一个提供给张某用作“网络保护” 的银行账号。几个小时后,张某到银行查询账户发现自己的钱
已全部被取走。Ⅲ
这是一起典型的信用卡短信诈骗案,随着信用卡在日常 经济消费生活的普遍使用,越来越多类似的信用卡诈骗案涌 现出来,“信用卡风险”一词借此出现在我们面前。
一
我国信用卡风险问题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发展较快,VISA国际组织的调研报 告称:中国已成为全球信用卡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但是,相 应的信用卡风险也逐渐凸现出来。2005年深圳出现伪造的信 用卡41000张,总金额高达9亿元人民币。台湾无限制的滥发 信用卡使其经济曾在一段时期内无法振作。始于2003年岁末 的韩国信用卡危机至今尚未能有效治理,近年来香港的信用
卡危机也未得到根本解决。
目前,我国适用信用卡发展的主要规范性法律文件是中 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IEt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 法》。银行卡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崭新发展阶段,原有管理制度和监管规则带来了银行卡市场参与主体责权利 配置不均衡、各发卡机构竞争加剧、银行卡市场化程度低、区 域发展不平衡、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严重 阻碍了银行卡产业健康发展,从防范风险、加强监管以及打击 信用卡违法犯罪等角度,缺少可操作性。社会各界对加快银行 卡相关立法进程、规范银行卡业务呼声越来越高,就现在我国 信用卡业务而言,在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上面,仍然有很多细 节可以做如果在制度和法制上健全起来,我国信用卡风险可
以在很大程度上进行控制。
二、信用卡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一)加强信用卡立法。规范信用卡市场
防范信用卡信用风险须有完备的法律保障。发达国家对 于银行卡交易的高度依赖是建立在高度成熟和完善的信用体 系和法制基础之上的,如信用卡业发达的美国,有关信用卡信 用风险防范的法律就有《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 法》、《信贷诚实法》、《信用卡发行法》等。我国应借鉴美国的信
用卡信用风险防范立法,尽快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并健全法 制。一是加快信用卡运行规则的立法,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 务;二是加快打击信用卡犯罪的立法现行刑法中只是对于使 用伪造的信用卡等四种情况进行处罚。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相 应的法律法规,使防范信用卡信用风险有法可依。例如,制 定出台《消费信贷法》、修订《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等。
(二)规范涉及信用卡风险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相对于信用卡来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有些 没有针对性,不能更好的规范信用卡风险,所以建议银行同业 公会针对目前市场无序竞争之现状,联合各会员单位制定统一 的行业竞争标准和规范。一是避免各发卡行因盲目抢占市 场而大打价格战,从而导致恶意竞争,进而影响行业的整体盈 利水平和风险把控能力;二是避免同质化竞争,倡导差异化服 务、差异化竞争的竞争策略。尽快制定委外企业准人标准,建 议实行类似保险代理人制度的委外人员从业资格登记认证制 度,提高其业务水平并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促进业务发展和
风险防范的协调统一。(三)建立个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全称为“风险预警系统”。是指根据非现场风险 监测和风险评估等多渠道获得全部风险信息,通过一定的技 术手段,对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的一种方法。嘲 银行在实施个人信用卡贷款之后,预警机制将成为控制信用 风险的关键的第一步,预防信用风险得当,将在很大程度上降 低银行后续的信用风险管理难度。银行应当建立独立于信用 卡业务部门以外的部门,并选配专门人员来开展风险预警、提 示和防范工作。避免单纯为了完成业务指标而放松监管的情 况出现,从而在银行内部建立起各部门间的监督、配合关系,保证信用卡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其他
有的犯罪得逞往往与信用卡的管理人员或其他从业人员 的渎职行为有关,也有的是内外勾结,结成共犯,这就不能不 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31因此,在设置信用卡诈骗防范机制时,首先要解决好各级信用卡从业人员的录用以及相关的监督管 理机制问题,须完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由于我国个人信 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才刚开始运行,许多方面仍不够完善,因此 应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协作,建立多种征信渠道,继 续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使金融机构在审核信用卡 申请、授信之前可先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使信用卡 信用风险防患于未然。再如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监
督检查、重视建立技术防控技术等。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 室、中国银联风险管理部:《银行卡犯罪司法认定和风险防 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68页。[2]任学堂、任梦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体系构想》,载《经济问题}2003年3月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调度操作;管控环节;重点监护
作者简介:程金松(1968-),男,安徽怀宁人,黄山供电公司调度通信中心,工程师。(安徽黄山245000)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107-02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调度员的日常工作日益繁重。电力调度员正常拟写调度操作指令票的依据是调度检修申请票、电网运行方式变更单等;调度操作指令票从拟定到最终的执行都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控制方法,这样可有效保证电力调度的安全。但由于电力业务联系及电力调度操作均通过电话下达调度指令,鉴于这一操作方式的特殊性,调度操作监护制度却又难以落实到位。近年来,分析电网已发生的多起误调度事故,可知电力误调度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对电力调度核心环节的辩识上出现偏差,在最需要管控的环节上出现差错,从而导致误调度事件的发生。我们对调度监护制度实施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并结合黄山地区调度的工作特点,提出了调度核心业务的操作重点监护制度。实践证明,它的实施,有效提高了电力调度机构的工作效率,并保证了电力调度安全的“可控、在控、能控”。
一、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提出的背景
近几年来,从全国情况看,电网调度安全情况不容乐观。如发生在2004年的一个事故案例:2004年6月3日XX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发生一起因疏忽了一张停电申请票,造成带工作接地线合闸的恶性误调度事故。再如:2002年,XX电网发生了一起调度误下令造成用闸刀误合空载变压器的误调度事故(该站接线为线路变压器组带线刀的结线方式);2000年,XX电网发生了一起因调度电话打错变电站误拉开关的误操作事故等。分析近几年电力调度发生的事故,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调度员未严格执行调度规程,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拟票、审票制度执行不严,未与现场核对设备状态。
(2)未严格执行调度操作管理制度,工作许可及工作结束手续不清,造成误送电;当线路工作有多个工作组在工作时,在只接到一个工作组工作结束汇报而没有接到全部工作组完工的汇报就送电,造成事故。
(3)调度员值班期间思想不集中,造成调令下错变电站。
(4)现场下达调令时,对操作中现场状态未弄清,造成下达错误调令。
(5)设备维护单位对设备检修各自为政,造成设备重复停电,增加了操作的次数,造成误调度。
黄山地调要求每一位当值调度员在电力调度生产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查找每一个电力调度生产环节的危险点,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危险点的控制工作应明确到具体的工作点,危险点分析及控制措施的开展记录必须全面、具体、有针对性;杜绝空话、套话,确保工作安全,最终实现调度安全生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自身迫切的需求,我们大胆尝试进行电力生产管理创新,提出调度操作过程中核心管控环节的调度重点监护制度,有必要在黄山地调范围内实行重点监护制度,实行重点监护制度并不意味着除上述环节之外的操作取消监护。实行重要操作步骤的监护制度符合黄山地调的工作实际,能实现电力调度安全的收益最大化,它是科学合理实施现有监护制度的具体体现,提高了调度操作的安全水平。
二、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的特征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理念,就是以调度OMS管理系统为平台,以规范化的电力调度操作管理流程为主线;分析重点管控环节并进行预控为特征;以防止误下调令为目的,实现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的有效防范。
现有的调度操作指令票系统通过对数据库的定义和维护,可以将调度操作指令票的程序转化成电子流程,使拟票、审票、预发等操作流程均通过调度OMS系统来实现。但是,目前使用的调度操作指令票系统功能比较单一,我们依据防止误调度、误操作的总体要求,在调度业务中划定几个重点监控的环节,其环节的执行必须经过监护调度员的确认,并将这些监护点加入应用到本系统,实现了重要调度操作环节的有效监护。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在实际运用中体现出的主要特征有:打破条块分割,充分利用现有调度资源;将制度规则数据化;在线联络,实时互动;调度操作全过程闭环管理等。
1.打破条块分割,充分利用资源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就是要打破条块分隔,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充分利用,将多个系统(停电检修申请票系统、调度操作指令票系统、电力生产PMS系统等)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系统内部条块之间、不同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达到资源共享、协调统一。
2.建立动态数据库,将监护制度规则数据化
利用计算机的程序控制和数据库的预置功能,将监护制度电子化、数据化。将调度操作全过程中的危险点分析与典型票合理加入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拟写、审核流程中,有效地预防了电力调度操作中常见的漏项、错项或跳项操作等异常和未遂事件的发生,切实提高了电力调度操作的安全水平。
3.在线联络,实时互动
在调度票操作中,实现调度下令、监护调度员监控,两位调度值班员均能够在同一界面执行,实现监督,有效防止调度操作监护不到位的问题。
4.全过程闭环管理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中使用的先进技术,使得调度操作全过程实现了闭环管理,调度工作动态易于实时掌握,提升了电力调度操作管理的水平。
三、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首先是建立与调度日常工作相适应的调度日志平台。整个调度日志系统自始至终以值班日志作为主线,借助调度日志平台,调度申请票处理及调度操作过程实现了电子流转,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也就有了物质基础。
结合电力调度运行专业的工作特点,黄山地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风险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使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得到了保障。
1.检修申请票的审核与答复风险防范
停电检修申请票风险主要体现在电网申请停役设备时,对需要停役的设备描述不清晰,从而造成运行方式人员在批复检修方式时,造成理解歧义,使得停电范围扩大或缩少,从而埋下事故的隐患点。一张合格的停电检修申请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批复停电设备应满足现场检修工作需要;相关停电设备间的申请停役时间上应保持衔接性;批复的停役设备应满足本地区电网的“N-1”原则;电网检修方式应能保证本电区的发供电保持平衡。可见,调度员在接到运行方式转来的申请票时,只要重点监护好上述几点,对于检修申请票的风险就可以降到最低。
2.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拟写、审核与预发风险防范
调令的拟写、审核、预发环节是调度台内部流程中的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的风险点相似,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拟写调度操作指令票时,对当时的(检修申请票操作前时刻)电网运行设备状态不清楚,从而造成机械式地执行调度规程中的“三核对”,却遗忘了重要的内容,“三核对”的基础是电网的某一时刻点的运行方式,而非当前运行方式。
(2)多个申请单位的同一停役设备工作(如:线路及其两侧开关等工作),在调度指令票中缺少必要的对多个单位的开工许可、完工汇报等内容,易造成遗忘听取其中某一个检修单位的完工汇报而误送电操作。
(3)审核调度票与预发是操作前的重要一环,在该环节中,除了审核停役票的内容外,还需要核算电网停役后电网的潮流情况,恢复是否会发生停役时刻潮流的超限。
(4)审核指令票还需要考虑停役设备是否会对高危及重要用户的供电产生影响,若有影响,必须考虑其他相关线路的正常供电能否保证高危及重要用户用电。
3.调度操作指令票执行风险防范
调度操作指令票执行是风险最高的环节,以前环节中的一小点失误,必将在此显露出来。我们将需要监护调度员确认的步骤加入到操作票系统中,这些步骤必须经监护调度员确认后,系统才开放操作调度员对某项(或几项)的下令功能。在这个环节中的监护重点是:
(1)停役操作前,监护调度员先进行预判电网方式,判断与本次停役设备相关的设备检修是否恢复,是否存在着相关设备的检修延期情况,是否对本次操作产生影响。
(2)不过分相信调度自动化系统提供的电网信息,操作前必须核对现场设备实际运行状态。
(3)检查电网的实时运行方式与本调令的初始状态是否完全一致,若不一致,是否对本次操作(潮流、电压、重要用户供电)产生影响。
(4)同上级调度联系的合解环申请和下令的合解环操作,需监护调度员的确认后系统才开放执行功能。
(5)复役送电操作,判定申请单位数目,是否所有检修单位工作均完工。
(6)复役送电,还需判定是否对下级调度产生影响,是否已通知下级调度等。
4.调度交接班管理风险防范
正确的调度交接班是保证调度安全运行的基础,调度交接人员漏交待、错交待的事项,往往隐蔽性高,不易发现,给电网安全运行造成巨大影响。我们在交接班过程中,制作了交接班记录卡,将电网的运行状态、重要操作方式变更、设备的缺陷,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复杂的操作时将其记录其中;同时将与相关单位的核对设备状态加入其中,只有调度员与相关单位核对相关电网信息后,才能完成正常的交接班,从而保证了安全交接班。
四、结语
安全来自预防,风险在于控制,在电网调度运行中,任何不规范的行为,都将影响到电网安全运行,甚至造成重大电网事故。如果再加上电力调度员发生误分析判断、误调度引起电网事故,将会给家庭、企业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与影响。要做好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只有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优化的管理流程,科学的管理方法,有力的保障措施以及全体电力调度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电网安全、稳定、优质运行。
参考文献:
[1]胡晓飞,房贻广,陈存林,等.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第四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邓岩,王勇,孙硕乾,等.浅谈电网调度运行工作的危险点[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4).
[3]黄山供电公司调度通信中心信息中心.黄山MIS调度操作全过程监控系统用户手册[Z].2011.
[4]边吉,王国平,朱余启.对电网调度工作思维模式的思考[J].云南电力技术,2010,(1).
[5]唐龙江,王文林,等.基于数据关联技术的调度停电检修申请票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浙江电力,2011,(7):16-18.
[6]王文林,夏培峰.调度操作全过程管理系统防误技术的设计与应用[C].第三届安徽省自然科學学术年会,2005:82-86.
[7]胥传普,吴濡生,胡翔,等.2000年-2006年华东电网事故汇编集[G].华东电网有限公司,2006:52,146,176.
[8]洪天炘,王文林.新型调度任务票防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安全技术,2006,(10):31-33.
(责任编辑:孙晴)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防范研究 篇4
1 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 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和水平的基础上, 被用户所接受的网络金融活动, 可以自然而然地开展用户所需的新模式或新业务。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 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操作更迅速、中间成本运用更低, 拓展了金融领域范围, 丰富了金融业务, 大大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所具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成本低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进行资金交易的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对方的信息, 根据彼此的利益需求, 制定合适的交易定价、交易内容等, 实现资金交易。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金融交易, 可以节省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 消费者直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金融产品, 这有效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 促进了金融产品的销售。
1.2 效率高
互联网金融业务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为支撑, 可以为用户快速地进行金融产品计算、办理金融相关业务等, 促使金融交易和金融业务快捷便利地进行。
1.3 覆盖广
当下网络技术的有效覆盖, 促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在网络环境下顺利进行, 用户可以不受地域、时间的约束, 随时随地地进行金融产品查询、购买等行为, 这充分说明互联网金融覆盖面较广。
1.4 风险大
之所以说互联网金融风险大, 是因为当前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完善, 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法律约束存在一定缺陷, 因而网络诈骗、金融违约等问题层出不穷。另外, 我国互联网的安全程度并不是非常高, 容易遭到黑客、病毒的侵袭, 使得互联网无法正常运作, 这会给互联网金融的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
2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金融风险
作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全面结合的产物, 互联网金融扩大了金融业务范围, 降低了金融成本, 提高了金融业务办理速度, 但它存在的金融风险同样不可忽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作依托, 在开展和执行各项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各种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保证各项技术的有效应用就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有序、合理、快速地实施。然而在应用各种科学技术的过程中, 也可能出现一些技术问题, 致使互联网金融的运作受到影响。综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实际情况,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技术风险有三方面。
2.1.1 系统性的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系统性的安全风险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是否合理、有效有很大关联。目前常见的系统性安全风险主要表现为: (1) 加密技术不完善。依靠计算机系统, 互联网金融业务才能顺利的开展和执行。但在应用计算机系统的过程中如若加密技术不完善, 一旦黑客攻击或病毒侵袭, 保存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金融信息将会被破坏或盗取, 系统终端可能被攻击, 致使互联网金融受到重创。 (2) TCP/IP协议的安全性较差。目前互联网采用的传输协议是TCP/IP协议族, 此种协议最大特点就是信息沟通流畅, 但存在的最大缺陷是安全程度低。这使得目前互联网金融安全防范效果不佳, 信息传递、资金转移过程中容易被盗取。
2.1.2 技术选择风险
因为互联网金融存在系统性的安全风险, 所以选择适合的互联网金融技术来解决安全问题是系统维护者需要仔细考虑的, 但互联网金融技术的选择也存在风险。如若互联网金融技术设计存在缺陷或操作不当, 可能引发信息传输低效、技术运用效果不佳等问题, 致使互联网安全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 反而给互联网金融带来更大的危害。
2.1.3 技术支持风险
由于互联网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受技术限制或运用成本有限等因素的困扰, 互联网金融所应用的技术不能够及时地更新或更换, 这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进行某些高端服务的过程中技术难以满足要求, 如若强制应用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所以, 互联网技术支持不到位也会影响整个互联网金融的运行, 容易给互联网金融带来技术支持风险。
2.2 业务风险
2.2.1 操作风险
从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系统来看, 互联网账户的授权使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系统、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与客户的信息交流等与互联网安全操作有很大关联。如若互联网操作过程中交易主体出现操作错误, 可能会导致业务风险产生。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 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规范、操作要求、操作流程等方面不够了解, 交易主体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操作失误, 极大程度降低了互联网金融安全性, 给互联网金融业务带来风险。
2.2.2 市场选择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务如若出现市场选择风险, 其来源主要是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市场出现“柠檬市场”。所谓互联网业务信息不对称是指在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下, 金融业务主体为用户提供不准确、不恰当的信息, 这使得市场选择欺骗性, 可能使用户丢失资金, 此种情况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产生的“柠檬市场”是指在起步阶段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中, 金融产品定价低、服务质量差的金融业务被广大用户所接受;而金融产品定价高、服务质量高的金融业务不被接受。这种不良的市场选择现象不利于互联网金融良性发展, 容易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市场选择风险。
2.2.3 法律风险
虽然我国出台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网上证券委托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 但我国互联网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 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立法比较落后和模糊, 相关监管规定还处于滞后状态, 即监管空白, 致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实施的过程中, 一些不良人员钻法律的空子, 开展不正规的金融业务活动, 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 不断地完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是降低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关键。
3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3.1 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构建完善、健全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可以提高互联网金融业务运行的安全性, 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的构建, 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3.1.1 改善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
为了保证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有效地实施, 应当对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密银等安全防护功能进行强化, 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 避免其受到黑客或病毒的侵袭, 以此来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安全的环境中运行。
3.1.2 加强数据管理
为了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或数据不被盗取、破坏, 以及丢失, 应制定统一、合理、有效的技术标准规范, 按照此标准规范, 选择适合的互联网金融技术, 并且设计制订合理的技术应用方案, 科学地运用互联网金融技术, 加强互联网金融实施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 降低互联网金融技术风险。
3.2 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可以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监督、控制, 最大限度地提高互联网金融业务实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当然, 确保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有效应用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可以调整风险管理制度、约束风险管理、优化风险管理环境等, 监督风险管理有效实施。建立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时, 需要注意两方面:其一是加强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内部控制, 通过制定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安全管理办法, 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等来有效的控制互联网金融业务, 促使金融业务有序、规范、合理地实施;其二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客观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通过信用评估体系对参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个人信用进行评估, 确定个人或企业信用良好的情况下, 允许双方进行互联网金融业务。
3.3 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
对于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 应当加强互联网金融法制体系建设, 不断地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 约束互联网金融业务, 为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发展创造条件。对于互联网金融法制体系的建设, 可以通过加大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力度, 填补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空白, 修改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 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等, 以此来完善互联网金融立法和法律法规, 为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法律环境而努力。
4 结语
处于起步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尽管可以扩大金融业务范围、降低金融成本、提高金融业务办理速度, 但其存在的技术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 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巨大威胁。对此, 应当通过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等措施来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为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更好更快地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庄博丞, 王智勇.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发展趋势研究[J].时代金融, 2014 (14) .
[2]吴书博.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防范问题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4 (04) .
[3]逄渤.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浅析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变革浪潮[J].国际商务财会, 2013 (10) .
[4]郭秀清.负债筹资的风险和防范[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
[5]丁茂胜, 张增远, 杨伟光.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风险分析和防范策略[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
[6]何虹.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风险隐患应予以重视[J].华北金融, 2013 (08) .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及防范研究 篇5
【摘 要】风险无处不在,财务风险也是如此。因此,企业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财务风险之所在,从而及时对企业管理进行相关调整,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危机。本文就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以及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展开论述,希望有助于我国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掌控。
【关键词】财务风险 ; 预警机制 ;防范
一、问题的提出
未来的不可预见性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加之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企业所在行业、发展阶段甚至决策者本人业务水平的高低都会导致风险成为客观存在。当然,财务风险也不能例外。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多端,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如果能够提前预知财务风险,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无疑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当一个企业遭遇风险时,管理企业资金运动的财务中枢必然首当其冲。因此,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时诊断出危机信号,发现问题之所在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
1.财务风险。根据百度百科,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企业财务危机的识别主要是通过定量指标的计算和定性问题的分析,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经济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判断。一般来说,可从以下几类指标分析:
2.盈利能力强弱
企业的盈利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是增加了股东财富还是蚕食掉了股东财富,因为长期亏损的企业是无法持久经营的。企业的偿债能力最终还是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常见指标有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又称销售净利润率,是净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总资产报酬率,反映企业总资产的获利能力。他们的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净利率=净利率÷销售收入×100%(这里的销售收入一般指主营业务收入)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上述指标决定了企业的资产获利能力、产品获利能力,指标越高,企业获利能力越强。其他条件不变时,企业获利能力强则财务风险就低。
3.企业负债程度
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负债经营的程度,也反映出债权人权益获得保障的程度。银行等金融机构审核企业贷款时,最重要的就是要看资产负债率的高低。企业的总资产是由股东权益和负债组成的。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财务风险就越大。企业负债程度一般可用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来衡量。已获利息倍数反映了企业一定期间所获得的收益是同期利息费用开支的倍数。两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其中:资产负债率表明了企业的负债状况和债权的保障程度,该指标值越小,债权越安全。
已获利息倍数=(净收益+所得税+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该倍数越大,则表明企业付息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其收益不足以覆盖其债务的利息,表示目前收益下负债过度了,企业很可能面临着财务危机。
4.资产周转率
资产当然周转越快越好,周转快则占压资金少、变现能力强。资产的周转使用状况主要以存货周转率来反映。存货周转率既反映了企业存货的管理效率和效果,也反映了其变现能力,综合反映了企业存货占压资金的多寡,乃至企业产品占有市场的能力。该指标值越高,存货周转越快,变现能力越强,企业的产品越受市场欢迎。计算公式:
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成本)×100%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5.资产变现能力
当今世界,现金为王。资金于企业犹如血液于人。资产变现能力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在一定时期内转化为现金的能力,一个偌大的企业集团短时期内可变现的资产却可能很少,无疑,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则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越强。企业资产变现能力主要通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反映。计算公式如下: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流动比率反映了企业有多少现金可以来自流动资产的转化,以便用来偿还流动负债。流动比率越大,说明企业资产变现能力越强,短期偿债能力越大。在实务中,由于流动资产还包括了存货,存货属于周转较慢、变现较慢的流动资产,因而存货的积压会导致流动比率增大,因此,可用扣除存货的速动比率来衡量企业偿还流动债务的能力。
三、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一般来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预防与避免企业财务危机可以从以下方面建立预警指标体系。
杜邦分析法:
企业的实力归根结底来自于其盈利能力。所以,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盈利能力指标至关重要。根据杜邦财务分析法,净资产收益率在企业各种财务指标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变动走势与企业的财务风险息息相关,是监测企业财务危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
杜邦分析法中的净资产收益率,也称权益报酬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是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以此指标为核心,如上图层层分解指标,最终找到影响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变化的因素。从净资产收益率分解出两条线。一条是资产净利率分解开来,其中又分出两条线:一条直至销售净额、成本总额、所得税等属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另一条分解出资产周转率,乃至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另一条线从净资产收益率开始到权益乘数,即反映公司的负债程度,反映企业利用财务杠杆经营的程度,最后是反映企业资产状况的各种指标因素。综合反映了各种财务指标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对财务风险的偏好。所以,可以用杜邦分析法来分析企业经营的问题之所在,也可以作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体系。譬如:资产负债率高,权益乘数就大,公司会有较多的财务杠杆利益,但风险也高;反之则反之。这其实取决于企业经营者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偏好程度。
四、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防范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措施:
1.关注宏观政策变动对企业经营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
当然,企业首先要分清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对于非系统风险要通过管理的调整以规避;对于系统风险要通过苦练内功,降低其对企业的影响。其次,企业要准确判断本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本企业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和办企业的所处的发展阶段,因为夕阳产业和朝阳产业的风险偏好和抗风险能力肯定不一样,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和处于发展期、衰落期的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偏好肯定也不一样。第三,企业要关注国际国内形势,预判政策走向对于本行业和本企业的影响,以便正确化解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第四,企业要关注市场供需变化,加强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加强成本管控,不但要产品创新,也要做到成本领先,提高盈利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2.避免盲目举债扩张
避免盲目扩张。时时注意企业的现金流,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应在50%一下,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分行业来看,也要分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企业举债扩张以后总体资产负债水平以不超过75%左右为宜,结合盈利能力可以适当调整,有了这个目标,有利于企业把握财务风险。
3.制定合理的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个子系统,主要关注企业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有效使用。财务战略在企业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既为企业整体战略服务也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财务战略决定了企业是选择扩张性战略还是稳健性战略,甚至是防御性战略。无疑,财务战略决定了企业对财务风险的选择和接受程度。进而决定了企业投资、筹资、分配政策的制定。
合理确定权益资金、自有资金的比例,合理确定债权人资金和权益资金的比例。把资金成本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4.保持必要的融资能力
保持必要的融资能力,甚至是借新债还旧债的能力,现有资产的周转变现能力非常重要。企业保持必要的融资能力储备、维护资本结构的弹性,对于抵御预期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5.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资本结构,实务中,企业要根据融资环境、自身偿债、盈利能力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根据财务弹性的要求,最佳资本结构不会是一个常数,它应当是一个有效区间,比如资产负债率介于65%~70%之间等。而且,最佳资金结构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企业要经常测算企业的实际负债率是高于还是低于最优负债率,如何应对与调整,这是一个伴随企业经营活动的常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伴随企业发展的过程。所以,财务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企业要根据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及时应对防范,把财务风险把握在可控范围内,而且这个过程是动态的过程。
参考文献:
网络银行操作风险法律防范研究 篇6
关键词:网络银行;操作风险;法律防范
一、网络银行操作风险的涵义
(一)网络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
银行中的多者都会伴随着这样一个问题,即,操作风险问题,其在虚拟的网络银行中更是多发甚至频发,且至今也没有明确有效的解决方案。该问题存在的最基本的难点就在于定义界定不明。
本文姑且将网络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界定为由于网络银行中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以及外部事件而导致网络银行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1]。
(二)网络银行操作风险的类型
1975年,“十国集团”和瑞士、卢森堡的中央银行行长成立了银行法规与监管事务委员会,也就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其主要成员包括十国集团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部门的代表。该委员会就有关银行国际监管事宜制定一系列的规定,即大家所称的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评估为系统自身缺陷问题,或有问题的内部过程、人员等外因而引发的不确定多方面利益缺失危险。并感知到了操作风险的重要性,故把操作风险作为巴塞尔新协议框架的一部分作为征求意见,随之将其作为分析风险和监管资本的新领域明确纳入新协议,这是一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关于网络银行操作风险的类型,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但其中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划分最为典型。按照损失类型可对其进行归类,主要有以下七种: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员活动和工作场地危险预警问题、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问题、银行维护资本的失误资金的破坏、业务中断和系统错误、执行、交付和过程管理[2]。
二、网络银行操作风险法律防范的现状与问题
(一)巴塞尔文件对网络银行操作风险的监管规定
1.发展一个适当的风险管理环境
其中两个方面可以作为具体参考:一是实体上,要保证董事会和总经营层的有效监督;二是程序上,有一套流畅的操作风险监管程序。
具体而言,首先,高层要保证由具有相应的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合格工作人员来操作网络银行的业务,工作人员必须对其工作范围内的事项和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负起责任。其次,要保证管理者和其他的风险管理者沟通的有效性,已达到内部信息的协调。最后,独立的内部审计是流畅运行的操作风险监管制度举足轻重的一节。
2.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控制
风险的识别:可以通过自我“风险评估、风险制图、关键风险指示器、风险门槛和记分卡”等方法对风险进行判断。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对银行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因此,同时考虑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变化才能完成有效的风险识别。
风险的衡量:操作损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损失多少的潜在性构成了风险衡量的两个主要方面。首先,需要大量完整且准确的数据;其次,健全的内部报告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也有可能对这两方面进行有效的衡量。
风险的控制:银行应该根据操作风险的不同的种类,采用不相同的控制措施。可将操作风险分为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两种。面对前者,银行则要处理控制程序的问题或选择用来承受风险的其他适当工具。而面对后者,银行则可直接选择不接受该风险,放弃与该风险进行抗争绝不浪费资源进行无畏的抗争,做法就是将与该风险挂钩的业务通通彻底撤回或者保守地缩小业务范围。
3.对监管角色的定位
只有制定关于操作风险的具体监管策略才够对其进行宏观上一直、均衡并且科学的监管,毋庸置疑的是这个监管策略应当由监管者来制定,同时成立一个对该策略进行定期检查的机构所谓监管者正是监督和管理的人,要想使其监督管理效果显著,就必须赋予其相当程度的决策权。监管者完全可以要求银行作出具体的工作计划,并为银行的发展出谋划策,令该银行付诸行动,并且监管者的“监”绝对不能是空话,必须在其监督过后提供有用处的回馈建议。
4.对信息的披露要求
关于监管过程中市场约束的重要性是新巴塞尔协议着重强调的内容。而如果要使市场的约束能力有所提高,则银行必须经常及时的公开信息,也就是信息披露。因此,提高信息披露是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然而,对操作风险信息披露的范围有必要进一步的确定。
(二)我国网络银行操作风险法律防范的现状与问题
1.网络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专门的网络银行法律缺位,针对网络银行的法律,国家层面的立法仅有2004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这一部。专门针对网络银行的部门法规倒是有两部,即:银监会颁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但基于网络银行已经广泛涉及到人们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部门法规明显效力不够,非常有必要针对网络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制定专门的法律。
2.重基层人员管理,轻高层管理人员管理
国内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严格对待基层员工,宽泛要求高级工作人员。在他们眼中,只有基层操作人员才有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这显然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错误理念。基层操作人员几乎吸引了银行内部部审计部门的全部目光,他们将大部分的力气都用在了对基层员工的纠察上,平日里缺少对高级职工审计的重视,以致内控制度未能对高级管理人员形成有力的监督管理,加之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控制不力,以至于形成人治大于法制的局面,行内职工被“胁迫”犯罪。
3.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
对于操作风险我国往往是损失事件发生后才有所行动,一般的措施就是不定期并且不规范的临检,在幸运得情况下可能找到局部漏洞,然后就是设法补漏和处置有关人员等等。这是典型的弃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于不顾的行为,也即是管理体系不健全。
4.权利义务分配不明确,对客户利益的保护不足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客户想要申请网上银行服务都避免不了要同银行鑒定一份,“网络银行服务协议”。客户绝对不具有选择的余地,据了解在一般情况下,客户根本就不会阅读协议的内容,而是直接点击“同意协议内容”的按钮,该协议一旦签订就被视为接受该服务协议的全部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签订这样的协议对客户来讲是极其不利的。
三、我国网络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网络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启示
若想在最大程度上对网络银行操作风险进行防范,必须建立牢固的权责明晰的风险管理架构。第一,建立隶属于董事会的风险治理委员会,由董事会对银行风险管理负终极责任;第二,风险管理部门必须与业务部门分离,并具有独立地位。如果稳妥起见可以设置首席风险管理官,听命于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对其负责;第三,各具体业务中出现的风险事件由各部门的业务主管或业务经理负责。
(二)网络银行操作风险法律防范的具体举措
1.立法层面全方位防范
(1)加强事前防范。防患于未然,将危害扼杀于萌芽状态无疑是解决问题控制风险的最好举措,不会给客户带来任何现实的损失。
第一,做好事前的普及宣传工作。①不断强化基层职工的法律素养,并规定其工作必须严格按照银行的业务规则进行。②遏制非基层操作人员利用其身上的“大权”对基层工作人员施加压力是指违规操作。
第二,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银行应当设立专门的岗位时刻监控客户账户动向,当客户的账户出现非正常状况时,该岗位的工作人员就需要将此状况向客户披露。在这方面,中国的有关规定应当从美国《银行保密法》中借鉴学习,开通网络银行账户应该设置更加严密的程序和更高的标准,同时银行还应创设判别异常举动的监测体系,并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向储户告知。比如我国可以对大额转账或短时间内多次转账的账户附加限制操作环节。
(2)填补刑事立法的空白。随着网络犯罪的普及与危害程度的增高,《刑法》也相应地加大了对网络欺诈犯罪的打击力度,但仅加大打击力度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对信息网络犯罪的规定是很浅显、粗糙的。在有关操作风险的案例中,高层管理人员虽然不是案件的直接责任人,但其也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事后却并没有对这些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高级管理人员仅仅是“引咎辞职”[3]。事实上,关于聘请代理人作为高级管理人员,而高管们又利用职权违法的问题我们忽略了一个可能极为有效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利用对代理人至关重要的声誉来约束他们。委托人之所以不惜花重金聘请高管并肯将公司或者企业交到他们手上就是看中了代理人所具有的管理技能和从业经验,职业声誉无疑也是委托人们的关注点。所以良好的职业声誉对于代理人来说极其重要,如果法律法规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失职行为能够采取类似强制公开赔礼道歉的惩罚办法,那么就能够对高层管理人员起到很好的事前防范作用,并能够使其规范自身行为做好本职工作。
2.明晰各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1)银行与客户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银行在网络银行的交易过程中,常常倚仗着其金融大亨的角色,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采取格式合同条款等不正当手段,排斥客户权利,扩大自身权利加重客户义务,减轻自身义务,加大了客户合法权益被侵犯的可能性。并且银行掌控着其与客户进行网络银行业务交易的全部数据、资料,银行如果想要修改或者删除对其自身不利的信息岂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就使得对客户利益的保障更加困难,使客户彻底地处于弱势境地,我们必须设法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局面。
因此,必须将加强对客户利益的维护,严禁银行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中出现明显不利于客户利益保护的歧视性或不公平的条款等体现对客户倾斜性的保护的规定融入在相关立法工作中。银行与其客户之间签订的合同中有关责任分担的条款应当具体明确。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在网络银行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法律关系中的各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法定化、明确化。同时应当针对网络及及网络交易等问题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的课操作性,使之更为规范化,更好的调整这一新型的法律关系。
同时,将银行无法正确执行客户指令的情形不对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而“一刀切式”地认定为不可抗力,从而免除银行的法律责任,明显是对客户利益保护不周。我们理应在法律上设立某项制度对其进行专门的规定,规定银行对网络银行交易流程当中出现的可能没有办法准确实行顾客指令的情况进行预预先认定。分两种情况进行具体设定,首先,对其中认定为不可抗力较为合理情形归于免责条款,同时由双方基于平等自愿约定举证责任相关内容等;其次,对其中视为不可抗力明显不合理的情形,应根据具体情况承担各自的责任。通过这样的方式弥补将所有不能正确执行客户指令的行为笼统的全部归结为不可抗力直接作为网络银行免责条款的规定的缺陷。
(2)银行与网络服务商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网络银行运行的过程中,银行一般要签订两份协议,一份是与网络服务商之间签订的协议,另一份是与软硬件提供商之间签订的协议。在这两份协议中一定要对以下内容进行具体明确的约定:第一是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的质量问题,一定要保证服务和产品的先进性。第二是若发生故障造成损失,故障的排除和损失的赔偿问题,必须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具体确定的约定,以避免事故发生时赔偿、追索等不必要的麻烦。
3.监管重心的转移
随着网上银行运转结构愈加复杂和涉及主体的多元化,监管,作为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体系中绝对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将在保障网络银行的安全运转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功效。监管可以检测并且修正在管理操作风险过程体现出来的实体和程序方面的缺陷,将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仅凭监管机构单方面的力量很难充分地实现对网络银行的监管,因此,银行为了达到银行内部、外部审计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合理预测,共同控制风险[4]的目的仍需要引进外部审计。但是我国银行往往将重心放在内部审计上,对于外部审计缺少规范化管理,同时在专门的机构人员的配置上也不完善。我认为为了切实对网络银行的运行进行监管应当加强银行与专业的审计机构在工作中的合作力度增强它们之间的亲密度,合理划分各自的监管义务,并且定期对其义务履行情况进行审查。
除此之外,因为网络银行打破了地域之间的界限,真正实现了网络全球通,相应的监管范围随之扩大。因此,要加强国际监管的合作,将监管的网全方位扩展。
4.利用商业保险缓释操作风险损失
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在网络银行这虚拟世界中要高于现实的实体银行。在发生风险事件时,商业保险或多或少能够提供一些经济上的补偿,能够在约定的范围内起到缩小银行由此遭受的亏损的作用。然而,我国的保险市场特别是操作风险保险市场不发达,保险公司推出的针对操作风险的保险产品十分缺乏,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缓释和转移[5]。如今很多外国保险业内已经推行了保障网络安全的险种,并且业务前景一片光明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就中国而言,应当学习借鉴国外领先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抓准时机推行符合我国客观实际的险种,以防范操作风险,为其网络银行保驾护航。并在相关法律中加以规定,办理有关的网上银行业务应当配以相应的网络保险,以维护网络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素华著:《网络银行风险监管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2]李婧:《网络银行操作风险监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7,第24页。
[3]王琪:《防范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法律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1,第18页。
[4]杨婷婷:《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操作风险法律控制研究》,载《法制与经济》2010年总第213期,2月,第105页。
[5]梁爽:《网络银行的法律风险防范问题》,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3月,第117页。
作者简介:
风险防范研究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法律风险,防范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壮大以及各国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 国际贸易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与发展, 许多国家已经把经贸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但是随之而来的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艰难, 并经常处于各种国际贸易纠纷当中。国际贸易的法律风险也大大高于国内贸易的风险, 尤其目前中国公司对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更为陌生。此外, 国际贸易纠纷还受国际政治形势、国家外贸政策、等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 更增加了国际贸易争议解决的复杂性。因此如何防范和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风险, 已成为增强外贸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和当务之急。
1 国际贸易中法律风险防范的意义
进行国际贸易风险防范有利于保护外贸企业和我国社会的经济效益, 而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风险则常常是由于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确, 法律程序不确定以及法律法规修改等原因造成的, 同时参与国际贸易的双方属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当事人之间的法律意识不同, 也会产生潜在的法律风险, 从而导致直接或间接的贸易损失。国际贸易中往往存在大量的大额交易, 交易企业投入巨大, 一旦发生风险或事故, 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不仅有利于保护我国外贸行业的健康发展, 也有利于促进外贸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 国际贸易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2.1 开展贸易合作伙伴资信调查
在国际贸易中, 当事人既有世界跨国公司, 也有中小型企业, 当然还伴有无主体骗子。许多业务一旦得到双方认可, 第一步即告完成, 但一些设陷者, 在业务前不露破绽, 而在业务进行中设陷, 他们手法不断翻新, 严重干扰了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 应严密防范和打击。因此在国际贸易中, 选择诚信和信用较好的交易对象是风险防范的前提, 是贸易成功的关键所在。尤其对新的合作伙伴、当地市场以及产品信息等方面必须掌握充分的相关信息, 对交易对象的资质和信用进行全面调查, 以提前做好防范对策。
2.2 保管好国际贸易交易磋商过程中的各种文件及合同雏形
国际贸易往往涉及大宗货物的买卖, 标的额巨大, 因此必须通过规范的合同文本把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确定下来, 以防范合同内容不明确而产生的风险。当事人双方之间就特定交易标的生效的内容, 并非仅限于双方共同签字的那份合同书上所载的内容, 而是包括双方就同一标的达成的所有协议的总和。为了最大限度的防范尽可能的法律风险, 除了保存往来函电外, 还要保存发出文件的证据。更为有效的做法是, 给每封发出函电都注明日期和事由, 并在交往初期就要求对方在回复己方的函电时都注明其所针对的己方函电的日期和事由, 这样只要己方出示收到的对方函电, 就能证明自己发出过某件函电。
2.3 选择正确的国际结算方式
支付条款是国际贸易合同中的一个主要内容。目前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较为普遍的付款方式有直接汇款、信用证、托收等, 而与直接汇款配套使用的有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等担保工具。然而实际合作中, 我国外贸企业比较喜欢使用信用证, 甚至达到无论必要、适当与否, 都一律使用信用证的地步。因为多数企业深信信用证由于有银行信用介入, 能较好地实现卖方获得付款与买方获得合同要求的货物这两种对立需求之间的平衡。
2.4 选择有利的争议解决方式、地点和机构
具有法定效力的争议解决方式有法院诉讼和仲裁两种。在国际贸易业务中, 由于交易主体处于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下, 一旦发生贸易纠纷, 仲裁较诉讼而言成本更低, 效率更高, 也更公平, 因此仲裁是较为理想的手段, 所以国际贸易合同中应当明确约定仲裁条款:首先时间成本, 涉外诉讼的公证、送达等程序要求很严, 又是多级审理, 因此用时一般会比仲裁长。其次裁决质量, 由于仲裁裁决基本不受监督, 仲裁员也不受组织监督, 因此仲裁裁决质量从合理合法角度而言并不比法院判决高, 甚至更低。再次费用角度, 法院的诉讼费一般比仲裁费要低很多。但是, 绝大多数的涉外诉讼需要聘请专业的律师, 并且耗时较长, 因此包括诉讼律师费用在内的诉讼总费用比仲裁高。最后从执行角度而言, 一国法院判决一般不会在另一国家得到执行, 但仲裁裁决却可以。
3 结论
国际贸易风险类型复杂化、多样化, 各国的法律差异使得贸易风险因素增多, 为了减少贸易的风险, 应当更急重视和关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加强各类型风险的防范对于保护外贸企业, 对降低外贸损失, 促进国际贸易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龙小林.论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风险防范.中国商贸.2011年05期.
海运提单风险及防范研究 篇8
关键词:海运提单,风险,承运人,提单制度
海运提单作为货物所有权的凭证, 控制了提单即拥有了该批货物的所有权。但是, 中国海运提单存在着大量的风险, 并严重阻碍了海洋运输的进一步发展。解决海运提单问题必须以实际业务存在的风险为突破口, 建立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提单制度。
1 海运提单的风险
1.1 海运提单的风险类型
首先从提单本身内容、条款所引起的风险看, 这些风险形式主要包括提单日期签署不当引起的风险、提单填写不当引起的风险、提单转让和提单费用引起的风险、伪造提单引起的风险等等。其次从实际业务操作中海运提单的风险看, 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海运提单在签发时, 有倒签和预借提单的风险;海运提单在流转时, 银行存在着难以收款的风险;海运提单在提货时, 有提货落空, 无单放货的风险。同时一些主观因素也引起了一定的风险, 比如承运人给出口商签发保函, 采用以保函换取清洁提单, 进口商套用无单放货进行欺诈,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2 海运提单风险的表现形式
首先是倒签和预借提单, 托运人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提单签发日期符合信用证规定, 顺利结汇, 但对收货人来说则构成合谋欺诈, 可能使收货人蒙受巨大损失。对此, 各国法律和海运习惯都是不允许的。其次是伪造提单。一些不法商人即利用信用证“单据交易, 严格相符”的特点伪造提单, 以骗取货款, 可能货物根本没有装船, 或以次充好, 蒙骗客户。再次是以保函换取清洁提单。当承运人持保函向托运人追债时, 能否得到赔偿, 则取决于托运人的信誉和补偿的理由是否与保函中所保事项完全一致。最后是无提单放货。由于提取货物的不一定是的买方, 有可能被冒领, 提货人往往不易查明, 也有船方偷货的可能, 因此无提单交货风险是很大的, 船务代理凭保函放货, 而不是凭提单放货, 这是一种揽险自危的行为。另外, 还存在海运提单与货物不符的风险。海运提单与货物不符的风险是一种性质恶劣的欺诈风险, 主要表现为三种典型情况:一是空头单证;二是货物数量与提单记载不符;三是凭保函换发清洁提单。
2 海运提单风险成因——从承运人的角度分析
2.1 承运人对出口商的责任分析
承运人要求严格执行海运提单的签发制度, 出口商也应慎重地选择资信度比较高的承运人, 以减少风险的发生。承运人若签发倒签提单, 则被收货人认为承运人和出口商共谋伪造提单进行欺诈, 从而使承运人、出口商卷入不必要的纠纷中。如果承运人没能在提单上如实注明装船日期, 那么以后, 承运人要为此而造成的损失负责。
2.2 承运人对进口商的责任分析
通常来讲, 承运人不会故意采取无单放货的做法来损害提单持有人的合法利益。此种现象的发生, 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近年来由于高速船舶的出现, 中途港减少, 集装箱的广泛使用, 港口装卸设备改进等原因使海运时间大大缩短, 在航程较短的近洋运输中, 很容易出现提单通过正常的结汇手续尚未到达买方手中, 但运货船已抵达卸货港, 收货人根本无法凭正本提单提货的情况。承运人为了不耽搁船期, 也为了能够尽早进入下一个航行, 往往凭进口商出具的保函给予放货。
3 我国海运提单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
3.1 承运人以海运单等替代提单
对于无单放货, 承运人可以采用海运单替代提单, 推行电子提单等大大减少海运提单风险发生的概率。使用海运单时, 承运人只须将货物交给海运单上记名的收货人即可完成交货义务, 无须收货人提交证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海运单。同时由于海运单不是提货凭证, 不具有流通转让性, 即使有不法分子非法取得海运单, 也无法凭以提货, 从而有效地防止海运欺诈活动的发生。电子提单可以极大地方便海运单的运作, 同样也可以避免在国际贸易中出现收货人货到后等单据。由于电子提单整个操作过程都具有高度的保密性, 电子提单还可以防止冒领货物或承运人错交货物, 从而防止风险发生的概率。
3.2 承运人严格执行提单制度
承运人应当按照提单的规定, 在适当的履行期限、履行地点, 以适当的履行方式, 向适当的履行对象, 真正全面适当地履行货物的交付义务。承运人必须严格海运提单的签署。信用证业务是纯粹的单据交易, 银行承担其付款责任的唯一条件是受益人提交了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 只要单据表面满足“单单相符, 单证一致”的条件, 银行就承担付款责任, 而不管单据的真假与否。如果单据出现不符点, 对出口方来说, 就丧失了完全及时收汇的银行保证。对进口方来说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我国的提单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在实际的海洋运输业务操作中, 一些实际的情况根据无法可依, 无法规避所有的风险。在风险无法避免的时候, 我们只能采取一些措施, 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比如现在国际间的贸易交易频繁, 我国的海洋运输事业蓬勃发展, 港口比较拥堵, 造成船延迟靠岸, 使得一些难以保存新鲜度的食品变质, 给出口商和承运人自己造成损失。当出现此种情况时, 承运人应及时联系进出口商, 进一步协商解决办法, 把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 保障各方的利益。同时, 国际海事局还向承运人提议, 印制和使用难以伪造的提单, 这样就以控制其流通, 更好地保障承运人的利益。
3.3 进出口商严格审核提单内容
3.3.1 杜绝或从严掌握预借和倒签提单
倒签或预借提单办理结汇, 有损外贸企业形象及外运公司信誉, 并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目前我国港口拥挤, 船期不准是客观情况, 出口公司在签约、订舱、交货时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同时出口商应加强对合同履行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 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配合, 必要时应事先设法取得客户的配合。如不得已“预借提单”时, 则要注意防止发生实际装货船舶与“预借提单”的船名不相符合的情况, 如因无舱位或货物迟延而改装了另一条船。一旦发生这种情况, 则应紧急采取措施, 果断追回全套单据, 重新缮制, 决不可有侥幸心态。
3.3.2 选择资信好的交易伙伴
在国际贸易交往中, 对客户的资信情况全面了解是保障业务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若由于对交易伙伴的资信情况没有进行很好的调查和了解, 仅凭熟人介绍或贪小便宜与之成交, 则往往容易出事, 后悔莫及。所谓资信情况好,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产情况好, 有相当可观的资产, 且经营状况好, 有履约能力;二是能在诚实信誉的原则上履约, 不会随意撕毁契约。
3.3.3 积极运用法律手段, 及时要求海事司法保护
寻求海事法院的保护时应注意:第一, 发现进口商有诈骗迹象时, 及时向海事法院提起诉讼。因为有时一旦国外不法商人的诈骗行为得逞, 我方就无法寻觅行骗人。即便能够找到, 他也不会轻易执行判决。以伪造单据诈骗为例, 如果行骗人伪造的全套单据 (包括提单) 完全符合信用证的要求。第二, 提出诉讼保全措施, 这是使不法外商诈骗不能得逞的重要措施。申请诉讼保全后, 海事法院及时对诈骗者所有或诈骗标的物实施扣押或冻结, 确保日后对诈骗案件司法判决的实际进行。但是, 如果提出的诉讼保全是冻结信用证项下的货款, 则该请求必须在银行承兑之前提出, 因为在远期信用证付款情况下, 如果银行已承兑了汇票, 则银行在信用证项下的责任就变成了汇票项下的无条件的付款义务, 法院也就无权对该货物实施保全措施。
3.3.4 改革和完善提单制度
单一地保护出口商是现行提单制度的特点, 它保障了提单得以广泛流通和转让。但同时也是提单制度的一大漏洞, 它为存心欺诈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 在客观地看待提单可转让性有利因素的同时, 必须改变目前银行只为买方提供担保的商业习惯, 创造和形成一种双向的、公平的、以银行信誉为基础的、为买卖双方担保的商业法律制度。同时, 必须加快提单立法。
参考文献
[1]帅军, 王炜.浅谈如何化解“提单”风险[J].管理荟萃, 2007, (02) .
[2]姚新超.从一则案例看凭保函换取清洁提单的风险与弊端[M].案例分析, 2005: (04) .
[3]王鑫宇.倒签提单的风险分析[J].当代经理人, 2006, (12) .
[4]周倩倩.关于海运保函的法律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06) .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篇9
(一) 筹资风险。
所谓筹资风险主要包含财务杠杆效应、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再融资风险等, 是由于企业筹资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直接影响因素是企业筹资款额大小, 间接因素是宏观经济环境和资金供需市场的变化。
(二) 投资风险。
企业投资主要有两种形式: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投资风险即企业投资后预期收益高于最终收益的风险, 主要受投资环境和企业自身实力影响。
(三) 经营风险。
所谓经营风险主要包含存货变现风险、采购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以及生产风险。是企业在供、产、销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所致, 是指企业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
(四) 存货管理风险。
所谓存货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存货多少对企业都会产生一定的风险, 存货过少可能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导致原料供应不及时, 存货过多有可能出现产品积压现象的发生。
二、财务风险来源
(一) 内部财务风险分析。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 财务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财务内部风险主要出现在财务人员身上, 身为财务人员不应当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财务风险意识淡薄是产生企业财务风险最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 产生企业财务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财务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科学化是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当前我国多数企业财务人员普遍存在主观决策和经验决策的现象, 如此一来, 企业财务决策出现问题的现象频有发生。
(二) 外部财务风险分析。
企业财务外部风险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包括经济因素;政治、政府及法律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以及社会、文化、人口及环境因素。其中, 经济因素是指GDP的增长情况、财政政策、利率、税率、通货膨胀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如果企业处理不好这些因素, 财务风险很容易发生;政治、政府和法律因素是企业外部财务风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对于那些依赖政府合同和补贴公司来说更为重要, 企业的经营情况直接受到企业所处的法律环境的影响;所谓自然环境因素, 顾名思义, 即地震、暴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对企业利润产生的影响, 可能是直接导致企业财产损失, 也可能是自然灾害致使交通中断, 间接影响企业利润;社会、文化、人口及环境因素, 例如宗教冲突等社会、文化因素会对企业产品、市场以及服务产生重大影响, 严重时可能导致企业经营条件损坏和经营活动中断。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 针对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对策
1、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风险意识。
无论企业是否面临危机, 风险意识应当时刻存在, 如果等危机四伏时再想到风险就晚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 临时抱佛脚是行不通的, 需要企业加强管理层的风险意识, 对于企业财务人员更应当加强风险意识, 在企业财务风险意识上, 企业人员应当时刻如履薄冰、时刻战战兢兢, 这样企业才能在平稳中得到发展。企业高管重视财务风险, 企业全体员就会受其影响, 在整个企业形成全面防范财务风险的局面, 使得人人参与风险防范工作, 从而可以达到大小风险处处预防, 各种财务风险在掌控之中。对于一个成熟企业来说, 还应当让财务管理人员明白, 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应当提高财务部门整体素质, 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扼杀财务风险的萌发, 让其明白, 在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 身为财务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始终, 因此, 企业应当精选财务人员。
2、提高财务决策科学化水平。
由于企业财务决策失败导致企业破产的案例处处可见, 目前我国企业财务决策中主观决策和经验决策较为普遍, 从而致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此, 提倡提高财务决策科学化水平。
首先, 企业应当预防针对筹资的风险。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控制和预防筹资风险的根本是努力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企业收益是企业还本付息的来源。如果企业长期经营管理不善, 即使资金管理再有效, 按时支付债务本息也很难实现, 与此同时, 企业还应当优化资本结构, 可能进行适度负债。可以说,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处在负债状态下, 是一把双刃剑, 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筹资风险, 不能只看到高收益而忽视风险, 因此企业应当进行适度经营。
其次, 企业应当预防针对投资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包含投资证券风险和直接投资风险, 合理进行投资组合, 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可以加强预防投资证券的风险;至于直接投资风险, 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加强投资方案可行性研究, 对投资回收期、净现值、投资报酬率、报酬率等指标进行计算, 并对其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同时对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考虑, 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
再者, 企业应当预防针对资金回收的风险。对资信状况和财务状况好的客户, 结算时相应采取商业汇票、分期收款等风险较小的结算方式。对于信用状况不好、偿债能力差的客户, 结算方式可以采用支票或者汇兑等。与此同时, 企业为了及时催收货款, 可以制定科学的收账政策, 组织相关人员加紧催收逾期未结清欠款客户, 在此过程中, 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和不同时间采取灵活政策。
3、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企业需要理清内部各部门与财务之间的关系, 确立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应当承担的职责, 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各个部门共同努力起来, 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即企业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繁荣景象冲昏头脑, 需要全体员工不放松任何细微问题, 一起在思想上对潜在风险或危机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警惕。
(二) 针对企业外部财务风险的对策
1、分散策略。
企业针对外部财务风险可以采取分散策略, 可以采取多种经营的方式, 可以采取企业之间联营, 还可以采取对外投资多元化的方式。尤其是针对一些需要投资较大资金的项目, 为了减少风险, 企业应当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 从而分散投资风险。
2、回避策略。
所谓回避风险是指在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在选择理财方案时, 应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 对企业财务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实现回避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
3、减弱策略。
企业任何经营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风险, 因此回避作用总是相对和有限的, 企业总是在追求预期利益的同时, 可以实施减弱策略, 通过削弱损失严重性或者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机会, 将损失减至最低程度。企业采取减弱策略, 不仅可以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而且在法律、人员和技术力量上都是有保障的。
4、转移策略。
所谓转移策略, 顾名思义, 即是企业通过各种合法手段, 将企业全部或者部分正在承担的风险转嫁给社会上的其他个人、企业或者政府去承担。
四、结束语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企业应当预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尤其应当重视筹资、收益分配的风险管理, 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本人在文中给予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从中不难看出, 企业运营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有很多种, 企业在面对机遇和风险时, 处在一种抉择和权衡中, 不同企业、不同管理者都会做出不同的决策,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在此过程中, 秉持目标做事, 有关风险防范、控制的探索和尝试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徐运帆, 黄振.论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2]赵寅珠, 张锐强.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 2010.
办学资金筹措与风险防范研究 篇10
据统计, 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需要新增投资额150~210亿元, 其中政府投入只有38亿元, 资金缺口为112~172亿元。而高等学校的学费以及其他各项收入, 很大比例都被用于改善基本办学条件, 很多高校为此还背上了高额的银行贷款, 背负着沉重的还本付息压力。目前高校贷款总额已超过2000亿元, 高校平均贷款余额为1亿元。公用经费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可见, 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和债务负担过重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
因此, 在积极争取政府拨款、收取一定合理学费、节俭高效利用好现有资源的前提下, 大学有必要凭借其独特的社会地位与科研、服务功能, 尝试通过大学资产证券化方式参与资本市场筹融资、联合发行高等教育债券、组建高等教育基金、发行高等教育彩票、建立教育发展公司、吸引国外资金投入等方式谋求更多的资金支持与资源支持。同时, 高校要抓住机遇进行土地置换, 用盘活的资产投入学校新校区建设, 这种筹资方式可实现资本增值的最大化, 为学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办学资金筹措风险定位
高校筹资风险是指高校在财务运转过程中的筹资环节, 存在着不能筹集资金、筹资能力较弱和无法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具体而言, 一方面指政策限制和制度性障碍造成财政拨款的变动性和事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如目前一些高校实行政府人事部门会签的网上就业率适度与本年度招生计划挂钩, 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招生名额将遭缩减, 必然导致生均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总额降低。另一方面, 高教政策、教育法律、金融市场进一步规范也会导致产生借贷难度增加、贷款更加困难的风险。主要有:针对高校盲目改扩建、一味做大的现状, 银行开始采取将贷款额度调整到风险警戒线以内的防范措施, 令高校筹资难度加大;人民币继续保持升值态势, 在经济形势过热的情况下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会出现上浮, 导致贷款成本提高;高校连续扩招、效益低下也导致了教育教学风险, 主要是部分高校过于追求上规模, 办学定位模糊, 以教学名师、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立项、品牌特色专业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就业形式严峻、生源自然减少导致了规模风险。
三、办学资金筹措风险防范措施
高校筹资筹措是把“双刃剑”, 使用得当可以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 使用不当则会造成高校财务失败, 因此必须加强筹资风险的防范。具体可采取两方面的措施:
第一, 运用平衡计分卡建立绩效评价模式。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指标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来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以上四个方面有内在联系:高校良好的财务利益将更多来源于学生的满意程度, 而高校只有提高内部管理能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价值, 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则要以学习与成长为基础。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 资金提供者关心的是能否有效运用资金达到服务目标, 即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要、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所需。各层面分析如下:学生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产品, 学生质量水平高低反映学校综合水平高低, 因此学生质量及服务、公众满意度属于顾客层面;学校需要充分、稳定、长期的资金支持, 资金运用的经济效益、学生的培养成本属于财务层面;教学质量的好坏、科研水平的高低属于内部管理方面;教职工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有着明晰的关系, 教职工的培训、进修属于学习与成长层面。平衡计分卡具体指标如下:
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学生人数/毕业学生人数×100%。反映顾客满意度和教学质量好坏, 标准为1, 越高越好。
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反映高校资产总量扩张情况, 该指标越大, 高校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程度越高, 速度越快。
招生增长率。招生增长率=招生录取增加数/上年招生录取数×100%。反映高校扩张承受能力与办学效益, 越大越好。
招生实际收益率。招生实际收益率=本期招生实际收费/本期招生应收学费数×100%。反映高校实际吸引能力指标, 越大越好。
科研成果增长率。科研成果增长率=科研成果增长量/期初科研成果量×100%。反映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及科研水平, 越大越好。
投入产出比率。投入产出比率=经济贡献/资源占用。反映学校资产利用效率, 越大表示利用越充分。
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主要有教师占全部教职工比重、本专科生人数、硕士生人数、博士生人数、外国留学生人数等指标。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利用上述指标跟踪学校办学效益, 及时向学校管理层提供决策信息, 确保学校办学资金用在刀刃上, 促使学校做大做强, 走内涵发展之路。
第二, 建立高校筹资风险预警模型。可依据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 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 (教财[2004]18号) 给出的“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建立。高校筹资风险的预警是从负面效益的角度反映高校负债状况和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 根据学校筹资的实际情况和建立预警模型的要求, 还可参照南京大学《高校财务综合评价》课题组研究得出的指标建立模型, 该模型应用较广, 这里不再展开论述。
综上所述, 要运用平衡计分卡建立资金运作绩效评价模式, 以内涵发展为目标, 形成精品专业、精品课程, 出名师、育名生, 促进办校规模稳步上升、学费收入逐年递增、科研成果加速转化、社会各界争相捐赠, 使办学资金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中。
参考文献
企业内部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篇11
[关键词]企业内部财务风险防范
一 、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成因透视
1.制度性因素
两权分离而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是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产生的制度性基础。本质上是由一组契约链组成的现代企业中包含多纬度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天然存在着利益不相容、责任不对等、契约不完备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契约关系中双方当事人都是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在缺乏必要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不会自动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甚至会基于机会主义动机牺牲委托人的既得利益,不可避免的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表现为:经营者为实现其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可能会选择经营业绩至上而不是财务风险控制至上的决策,由此产生财务风险甚至财务危机;由于契约的不完备,代理人往往不承担对自己经营行为所产生的财务效应后果,即经营者的决策行为与事实上的风险承担功能发生了偏差,导致经营者(代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2.技术性因素
我国企业由于规避企业风险的技术手段欠缺而导致管理落后、资金散乱、投资失误、信息失真等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在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源配置越来越体现的货币导向和金融趋势下,企业财务人员由于对金融产品知识的欠缺导致宏观的金融管理与企业的微观财务管理的割裂,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在进行产品研发的过程中盲目追求产品的高性能而忽视产品的成本,忽视对研发阶段的产品成本的控制而导致产品成本高缺乏竞争力,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会计信息本身的缺陷,以及指导财务工作的财务理论假设条件与真实情况的脱节,造成企业财务人员难以用理论模型去估计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的环境中的财务风险。
3.操作性因素
操作性因素主要是由于在财务政策运行中人为失误而造成的财务控制主体缺位引发的财务风险。从个体层面来看,人是经济活动中的主体,而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制度安排下如果企业相关人员蓄意违规同样会造成极高的企业财务风险;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规模的扩大,公司内部组织机构的庞大和复杂会导致公司经营对客户的反映越来越迟钝,可能由于流程不合理导致决策失误而引发财务风险。
二、企业内部财务风险防范的路径分析及主要途径
构建合理有效的企业内部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技术特征以及生产规模,从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入手,有效的整合企业的整体资源,构建合理的企业业务流程,并在必要的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同步生成,以实时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以有效的控制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依据制度约束层面→技术约束层面→执行约束层面的防范思路,本文提出以下有效的防范途径。
1.制度约束层面的防范措施
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制度包括国家机构或行业组织为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和协调不同财务主体之间财务关系而制定的相关规定,称为外部制度约束;企业管理层制定的用来规范企业内部财务行为、处理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协调企业和相关利益者之间财务关系的相关规则,称为内部制度约束。本文涉及的主要是相关的内部制度。
首先构建科学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在现有的公司治理理论的框架下,提高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公司内部组织治理机构的科学构架,二是公司内部科学决策治理结构,三是经营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构建。企业内部组织治理结构是指公司的最高管理当局的基本组织框架以及权责分割体系,谢志华研究表明,董事会的成员构成影响到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设计,所以通常在设立企业内部治理的机构框架时,应遵循企业实际特点,着重于企业董事会的构成以有效配置和行使控制权。企业内部决策治理结构的科学化与否直接决定着决策实施过程所遇到的财务风险的种类、性质及其程度的大小,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企业决策层正确的经营理念、风险观和决策的科学化,为保证其决策的科学化,通常可以在决策层的人员构成上引入比较独立的专家,通过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其专家能力和独立性,在机构设置上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专家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支持。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主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诱导利益相关者实现既定的企业财务目标或经营管理目标。
其次构建科学的企业内部财务约束机制企业的内部约束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财务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的防范主要是通过预算管理的计划和控制两种手段来实现。其中预算规划是通过编制预算对组织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现实中企业往往通过以销售预算为起点和以目标利润为起点两种模式进行预算编制,两种预算编制模式都要求通过预算来合理的规划各个部门和员工的责权利关系,有效界定他们各自的权限和责任区域,这对于有效防范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是极其必要的。预算控制通常是以既定的预算编制为依据,通过定期的反馈报告分析实际和预算之间的差异,分析原因明确怎并实施奖惩。
2.技术约束层面的防范措施
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错综复杂,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技术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风险管理的需要,针对企业面临的具体财务问题,有必要将金融工程、管理工程、信息技术等进行财务统合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内部财务风险。
以金融工程为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核心手段。对于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防范而言,金融工程可以运用多种衍生金融工具通过用确定性代替风险,使企业的风险成本确定在一个可控的区间,还可以通过替换对自己不利的风险而保留对自己有利的风险的方式来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财务收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金融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企业信息不对称分布状况,通过 “信号传递”的机制,让外部投资者了解企业内部人掌握的信息。金融工程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增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以降低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
以管理工程为企业降低财务风险的基点。将管理工程引入公司理财,利用工程技术的数量化、精细化和具体化对企业理财技术的提高和完善是必要的。管理工程可以通过仿真技术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充分反映实际过程的逻辑关系和随机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一些不具有现实性的假说,突破理论假设的约束,使预测更准确。支撑管理工程的重要理论——系统论遵循整体性和最优化的原则,通过协调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是部分功能和目标服从整体功能和目标的最有功效从而达到整体最优的目的,从而使财务管理活动更具合理性。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防范财务风险的必要手段。企业要防范财务风险必须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平台,建立财务管理决策型的全面信息系统,实现对企业财务整体的管理和资源配置的優化。通过企业先进的信息系统是采购管理和控制得到保障,有效控制库存积压现象降低流动性的财务风险;网络信息技术还可以使企业制定合理的销售计划并对此进行有效的跟踪与考核,以规避企业的运营风险;财务部门可以借助网络新新系统对企业的采购、仓储、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从而实现经营决策的动态化,以降低因时间延迟、市场变化而引发的财务风险。
3.操作约束层面的防范措施
操作约束层面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相关财务管理人员操作失误或误解造成的,该层面风险的防范主要应注意相关业务流程的再造和企业文化的建立。
合理业务流程再造以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业务流再造程强调全局最优而不是单个环节或作业最优,强调以流程导向的企业组织形式替代职能导向的企业组织形式,以流程来推动企业各部门的合作和工作的完成。业务流程再造可以使企业的决策行为更贴近市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全面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增加企业产品的竞争力降低经营风险。
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表现为企业在其既定的经营领域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思考,代表了企业在社会层次上的形象。和谐的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精神引导来弥补企业管理制度上的欠缺,体现企业共同的目标和经营理念,能够将企业内部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之下。需要强调的是和谐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作用是一种隐性的,短期效果并不明显,着重是一种长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志华:竞争的基础:制度选择——企业制度分析与构造,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高晨:企业预算管理——以战略为导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林毅夫: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 《经济研究》1997.3
[4]彭岚:论财务风险的分层管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2
[5]洪乐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在博弈分析,当代财经,2003.11
[6]闻广玉:企业内部财务风险防范路经分析——基于结构主义市郊的一个框架,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打印稿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防范研究 篇12
1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类型
每项建筑工程开工以后,施工人员就要围绕着建筑物进行各种作业。建筑施工中主要的安全事故类型如下:
(1)高处坠落。按照国家标准《高处作业分级》规定划分,建筑施工中有90%以上是高处作业,因此高处坠落事故是主要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35%~40%。多发生在洞口、临边处作业、脚手架、模板、龙门架(井字架)等上面作业中。(2)物体打击。建筑工程由于受到工期的约束,在施工中必然安排部分的或全面的交叉作业,因此,物体打击是建筑施工中的常见事故,占事故总数的12%~15%。(3)触电。建筑施工离不开电力,这不仅指施工中的电气照明,更主要的是电动机械和电动工具。施工中的所有人员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电,触电事故是多发事故。近几年已高于物体打击事故,居第二位,占总数的18%~20%。(4)机械伤害。主要指垂直运输机械或机具、钢筋加工、混凝土搅拌、木材加工等机械设备对操作者或相关人员的伤害。这类事故占事故总数的10%左右,是建筑施工中的第四大类事故。(5)坍塌。随着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大量增加,基础工程越来越大,土方坍塌事故成为施工中的第五大类事故。目前约占事故总数的5%~8%。
2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主要有:
(1)政府专职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受人员、设备、执法依据等的影响,不能很好的履行职责。
(2)建设单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压低工程造价,甚至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施工,造成安全经费得不到保障。
(3)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或没有落实,企业负责人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项目经理缺乏安全技术知识。
(4)监理单位对安全施工不重视,一昧的追求工期和质量。
3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来源
3.1 来源于人的安全风险
建筑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造成了建筑施工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成为目前建筑行业安全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的身体缺陷、思想状况、情绪波动、错误行为等都给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带来了风险。
3.2 来源于物的安全风险
施工人员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通常要使用不同的工具、机械、设备、材料等,也要接触各类设施、设备等,这些多种多样的工具、机械、设备、材料、设施等都统称为“物”。这些物的自身完好状态、技术性能、防护保险装置等都会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带来风险。
3.3 来源于环境的安全风险
建设工程项目由于施工周期长,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环境变化(地质、气象等),也会遇到各种周边环境及现场的施工环境和管理环境,这些因素均给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带来风险。
4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4.1 认真贯彻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
政府要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实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施工企业没有达到安全标准的,坚决不允许参与建筑施工。认真做好对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和项目经理的安全定期培训工作,牢固树立“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的思想。
4.2 加强政府监管、强制意外伤害保险
按照建筑市场规模的大小,合理确定安全生产监督机构的人员编制,并配备相应的检查设备,尽快完善建筑安全生产监管法规,建立一套责、权统一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机制。建筑意外伤害保险是我国法定的强制性保险,也是保护建筑从业人员合法权益,转移安全事故风险,增强施工单位预防和控制事故能力,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施工单位必须为施工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办理施工过程中的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建筑意外伤害保险。
4.3 保障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费用
按照建设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规定》,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费用要单独提取,不再放到标价里竞标。各级招投标和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尽快制定细则,把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费用足额列入工程造价。
4.4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必须建立和完善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施工单位与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与施工班组,施工班组与施工人员都必须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把安全责任分解到人,落实到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做到施工与安全同步实施。定期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奖罚。
4.5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护装备水平
施工企业和项目经理部要把安全生产的经费足额列入施工成本计划,由专人负责管理,专门用于安全防护装备的购置和维护、安全教育、安全培训以及安全生产责任制奖励开支等,进而为动态的安全管理体系提供稳定而有力的经济保障。加强专兼职安全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严格执行安全三级教育制度,认真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技能。
4.6 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检查
安全检查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只是一种检测手段,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防止事故、改善劳动条件及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安全检查一般分为日常性、专业性、季节性、节假日、不定期等几种形式。在检查时应明确检查重点、检查手段、检查方法等,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形成检查记录。
4.7 编制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安全控制目标、安全控制程序、安全组织机构及职责权限、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措施、奖罚等,对复杂、高难、专业性强的项目,还应制定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措施。施工单位必须根据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特点、范围,对施工现场容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进行监控,制订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应急救援人员以及应急救援器材,并定期组织演练。以便在安全事故发生时,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与之有关的伤害和不利环境影响。
5 结束语
加强建筑施工的安全控制,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施工安全为目标,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施工管理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的积极性,考虑工程成本、质量、进度等因素,建立科学的安全控制综合体系,确保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建筑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施工安全问题逐渐突出,不仅妨碍了建筑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本文通过对建设工程项目安全事故、安全风险来源进行分析,结合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安全控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控制,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风险防范研究】推荐阅读:
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10-15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研究10-06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研究11-12
民间融资风险防范研究论文06-05
个人房贷风险防范研究论文11-12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07-27
信用卡分期付款存在的业务风险防范研究08-27
债券风险:风险防范10-20
风险防范机制的风险06-06
财务风险:风险防范08-25